显微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报告

显微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报告

一、经显微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程远培[1](2021)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与椎间孔入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与椎间孔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alcifi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CLDH)的疗效,探讨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L5-S1节段CLDH的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8月到2019年12月采用PELD治疗的42例L5-S1节段CLDH患者,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腰椎X线、CT和MRI检查,均被确诊为单节段CLDH。所有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一组为PEID组(24例,男性14例,女性10例),一组为PETD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比较PEID组和PETD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术前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术前Oswestry功能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PEID组和PETD组的临床疗效(术后1天、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VAS评分,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ODI指数,末次随访时改良的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比较PEID组和PETD组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等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PEID组和PETD组共计42例患者均完成手术,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42例患者的平均年龄37.40±8.36岁,平均BMI为26.32±3.58,平均病程20.71±29.2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57±2.98个月。PEID组和PETD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病程、随访时间、术前VAS评分和术前ODI指数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PEID组和PETD组患者术后1天、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2.96±0.62,2.46±0.51,2.17±0.48,1.75±0.44,1.46±0.51;3.28±0.75,2.78±0.73,2.39±0.70,1.89±0.58,1.72±0.46),较术前(7.63±0.97;7.50±0.92)显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和PETD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ODI指数分别为(23.58±4.21,19.42±4.02,16.58±4.02;26.44±5.47,22.00±5.39,18.44±4.58),较术前(70.83±9.80,71.11±12.49)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和PETD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ODI指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方面,PEID组患者均明显小于PETD组(P<0.05)。根据末次随访时改良的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在PEID组:优13例,良9例,可2例,差0例,其优良率91.67%;在PETD组:优10例,良6例,可1例,差1例,其优良率88.89%,PEID组和PETD组患者在优良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PEID和PETD两种手术方式采用超声骨刀、可变向磨钻等特殊工具处理钙化椎间盘,治疗CLDH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是治疗CLDH的良好微创手术技术。2.PEID和PETD两种手术方式治疗L5-S1 CLDH的优良率相近。3.与PETD相比,PEID的手术时间更短、透视次数更少、工作通道活动范围更大,钙化椎间盘切除及神经根减压更充分等优势。4.PEID更适用于L5-S1节段、肥胖及高髂嵴的CLDH患者。

彭涛[2](2021)在《针刀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记录、分析小针刀结合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lumbar disc herniation)患者在接受经皮椎间孔镜(PTED,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2.探讨分析针刀联合身痛逐瘀汤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的效果以及机理,并为临床上治疗孔镜术后残余疼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论证。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江西省中医院脊柱骨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接受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后残余术后疼痛症状的住院患者60例。将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别分为三组:A组(针刀+中药组)20例,B组(针刀组)20例,以及C组(中药组)20例。三组患者在出现术后腰腿痛时,都给予常规补液、抗炎治疗;各组患者在原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不同的其他治疗方法:A组(针刀+中药组)予以针刀结合身痛逐瘀汤口服治疗;B组(针刀组)予以单纯针刀治疗;C组(中药组)采用单纯身痛逐瘀汤内服治疗。三组治疗皆为2周1疗程,并记录每一位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VAS评分、JOA评分,并对三组患者功能评价及总体疗效进行综合评价。所得数据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处理,校验标准a=0.05,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统计分析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情况后,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统计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发现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4周时三组比较有明显差异,中药组及针刀组均低于针刀+中药组,并两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说明针刀+中药组在疼痛改善方面明显优于针刀组及中药组;JOA评分: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在治疗前JOA评分,得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而在治疗后4周时,统计分析三组患者的JOA评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并两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说明针刀+中药组在症状、体征、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上效果更优。中医临床疗效:针刀+中药组共20例病例中临床痊愈10人,显效5人,有效4人,无效1人,改善率95.00%;治疗后针刀组患者临床痊愈6人,显效5人,有效3人,无效6人,改善率为70.00%;治疗后中药组患者临床痊愈5人,显效3人,有效5,无效7人,改善率65.00%。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三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2.针刀治疗联合身痛逐瘀汤口服这一治疗方法在治疗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疗效显着,值得临床应用。

康鹏程[3](2020)在《显微镜与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文中认为目的:比较显微镜与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12月到2018年12月于娄底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治疗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7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SLD)和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其中MSLD组38例,PEID组41例。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突出类型、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伤口引流、住院天数、并发症、影像学资料。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评价脊柱稳定性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2月L5/S1节段腰椎活动度(ROM)、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LL)。结果:MSLD组和PEID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5.5±6.14)min和(82.2±8.12)min(p<0.05);MSLD组和PEID组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2.0±0.77)次和(4.12±0.90)次(p<0.05);说明MSLD组和PEID组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PEID组和MSLD组住院天数分别为(7.34±1.02)天和(9.44±1.13)天(p<0.05);说明PEID组比MSLD组住院天数少。MSLD组和PEID组伤口引流量分别为(27.6±6.68)ml和(25.2±6.28)ml(p>0.05);两组患者伤口引流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术后伤口引流无明显差异。MSLD组2例患肢感觉障碍、1例患肢乏力、1例脑脊液漏、1例复发,MSL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5/38),PEID组5例患肢感觉障碍、2例患肢乏力、2例脑脊液漏、2例复发,PEI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8%(11/41),MSLD组和PEID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LD组钙化型椎间盘突出并发症发生率5.3%(2/38)、PEID组钙化型椎间盘突出并发症发生率21.9%(9/41),MSLD组和PEID组钙化型椎间盘突出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LD组和PEID组术后1天、术后第1月、术后第3月、术后第6月、术后第12月腰腿痛评分(VAS)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LD组和PEID组术后第1月、术后第3月、术后第6月、术后第12月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同一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MSLD组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92.10%,PEID组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90.2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L5/S1节段腰椎活动度(ROM)、L5/S1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LL)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SLD和PEID两种手术方法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均获得了良好的疗效。2.MSLD较PEID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

毛金贺[4](2020)在《全脊柱内镜(Delta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全脊柱内镜(Delta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赤峰市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探讨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手术患者分为实验组(采用全脊柱内镜Delta系统)和对照组(采用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共60例。实验组30例,男性占53.33%,女性占46.67%;年龄45~65岁,平均(56±5)岁;椎管狭窄位置L4/L5占20%,L5/S1占80%。对照组30例,男性占43.33%,女性占56.67%;年龄48~72岁,平均(58±4)岁;椎管狭窄位置L4/L5占30%,L5/S1占70%。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同时记录术前1天、术后3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腰痛与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所有患者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得到术后随访。实验组手术时间86.57±9.57min、术中出血量20.13±5.07ml、切口长度1.36±0.09mm,对照组手术时间132.43±6.41min、术中出血量227.41±46.31ml、切口长度12.18±0.57mm,以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两组组间患者术前1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腰痛与腿痛VAS评分及功能障碍ODI指数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患者术后3天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分别组内对比各时间点腰痛与腿痛VAS评分及功能障碍ODI指数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术后1年的优良率发现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脊柱内镜(Delta系统)及腰椎后路开放减压手术在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上同样有效,但全脊柱内镜(Delta系统)具有更小的手术切口、更少的术中出血量,因此它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手术方式。

彭嘉杰[5](2020)在《浮针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腰痛控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需要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浮针操作,研究浮针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腰痛控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收集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骨科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因腰椎间盘突出需要行初次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病人50例。研究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常规手术治疗基础上加上浮针辅助治疗)与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各25例,并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入院后完善静息状态、消毒铺巾后、术中、术后简式McGill疼痛问卷、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术中额外追加利多卡因用量。数据使用SPSS V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并得出结论。结果:1.分别比较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基线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术前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结果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PRI评分结果显示组间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PRI评分均比术前静息状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PRI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前视觉模拟定级(VAS)评分结果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VAS评分结果显示组间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比术前静息状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VA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术前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结果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及术后PPI评分结果显示组间均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PPI评分均比术前静息状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术前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结果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后续阶段结果显示组间均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患者术中利多卡因追加用量结果显示试验组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试验组术中额外追加利多卡因用量及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浮针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能减少麻药的使用,并对术后腰痛起到缓解作用,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锻炼。

李良生[6](2019)在《经皮脊柱内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探讨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如何降低学习曲线。2.比较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和后路开放显微腰椎间盘切除术(OLMD)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1.对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16例应用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单节段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观察,男64例、女52例,平均34.8(15-61)岁,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在术后1周、3月、6月、1年进行随访,通过患肢疼痛VAS评分、腰部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改良MacNab标准进行临床效果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使用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MEDLINE等数据库对上述两种术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以英文撰写的试验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检索;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试验和观察性研究。两名审稿人分别提取数据,并对偏倚风险进行评估。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研究结果:1.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9.2±10.3min、出血量8.4±2.7ml、术后住院时间1.5±0.8d,并发症率2.6%;末次随访率为96.55%,复发率为1.8%;患肢疼痛VAS评分术后1周(2.9±1.8)、3月(2.0±1.1)、6月(1.7±0.8)、12月(1.2±1.2)较术前(7.8±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部改良ODI评分术后1周(16.2±1.7)、3月(15.5±1.9)、6月(11.8±2.3)、12月(9.5±2.4)较术前(37.6±1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末次随访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显示,优64例,良37例,9例可以及2例差;优良率为90.2%。2.Meta分析最终共纳入11篇文献研究,3项随机对照研究,8项非随机对照研究,所有纳入的研究都被评估为适度到高质量。研究中共涉及1826名患者,末次随访获得患者1763名(随访率96.5%)。其中PELD治疗组患者744名,OLMD治疗组患者1082名。在治疗单节段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中,两者均安全有效。在手术时间(WMD=-9.42,95%CI:-19.070.23,I 2=94%,P=0.06)、并发症率(OR=1.23,95%CI:0.742.07,I 2=43%,P=0.43)、复发率(OR=1.09,95%CI:0.681.75,P=0.72)、腰痛VAS评分(术前亚组:WMD=0.28,95%CI:-0.340.91,P=0.37,术后12月亚组:WMD=-0.13,95%CI:-0.520.26,P=0.51,术后24月亚组:WMD=-1.16,95%CI:-2.330.01,P=0.05)、腿痛VAS评分(术前亚组:WMD=0.01,95%CI:-1.871.89,P=0.99,术后12月亚组:WMD=-0.13,95%CI:-0.520.26,P=0.51,术后24月亚组:WMD=-2.70,95%CI:-9.964.55,P=0.47)、ODI指数(术前亚组:WMD=0.01,95%CI:-1.871.89,P=0.99,术后12月亚组:WMD=-0.13,95%CI:-0.520.26,P=0.51,术后24月亚组:WMD=-2.70,95%CI:-9.964.55,P=0.47)及MacNab标准优良率(OR=1.14,95%CI:0.841.53,I 2=0%,P=0.40)方面PELD治疗组较OLMD治疗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在住院时间(WMD=-4.09,95%CI:-5.79-2.39,I 2=95%,P<0.00001)与复工时间(WMD=-2.21,95%CI:-2.54-1.88,I 2=28%,P<0.00001)上PELD更具优势,但OLMD组具有更低的再手术率(OR=1.77,95%CI:1.192.64,I 2=0%,P=0.005)。系统评价显示PELD切口更小、出血量更少,有利于防止椎间隙高度丢失、椎间孔狭窄,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OLMD辐射量更少;两者在术后生活质量、椎间盘MRI信号改变、终板Modic分型及小关节突退变方面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经皮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具备临床推广价值。2.PELD技术的住院时间与复工时间更短、更微创、出血量更少,在防止椎间隙高度丢失、椎间孔狭窄方面更优,但需要克服一定的学习曲线;OLMD技术再手术率更低、辐射量更少;两者在手术时间、并发症率、复发率、腰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及MacNab标准优良率方面PELD治疗组较OLMD治疗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者在术后生活质量、椎间盘MRI信号改变、终板Modic分型及小关节突退变方面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对于单节段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PELD技术能否取代OLMD技术作为“金标准术式”仍需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

廖晓龙[7](2014)在《PELD及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lumbar discectomy,PELD)与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指标,总结临床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90例确诊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ELD组和MED组,各45例,通过记录两组病例术中透视次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定期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随访,评估疗效,对比研究两种手术方式。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ELD组平均术中透视次数16.4次,切口长度7.5mm,手术时间88.3min,手术失血10.8ml,术后卧床5.9h,术后住院3.6d;MED组平均术中透视次数2.5次,切口长度18.3mm,手术时间51.4min,手术失血32.8ml,术后卧床73.1h,术后住院6.5d。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上,PELD组优于ME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MED组较PELD组术中透视次数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67例患者(其中PELD组34例,MED组3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4个月,两组术后VAS、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 <0.05),术后短期内腰痛VAS评分PELD组低于MED组,PELD组腰痛手术改善率优于ME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3月、6月腰痛VAS评分相比,两组术后和随访腿痛VAS评分、ODI评分相比,两组腿痛VAS评分、ODI评分手术改善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LD和MED均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与MED相比,PELD具有手术操作更安全,创伤更小,出血量更少,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更小,定位操作更精确,术后恢复更快等优点。与PELD相比,MED具有X射线损伤更小,减压更充分,手术时间更短,学习曲线较短、更易掌握等优点。

焦志全,弋石泉[8](2004)在《经显微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经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系统(microendoscopie disce-tomy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神经跟减压彻底、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我院自2003年5月-2004年5月,应用美国SOFAMORDANEK公司研制的第二代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23-62岁,平均37.2岁。病程最短3月,最长8年,平均28.9月。所有病例均经CT或MBI检查确诊。腰椎间盘突出共66个间隙,L4,538例,L5S120例,L4,5并L5S1,两节段出4例。66个间隙中,游离型4例,合并节段性椎间管狭窄及隐窝狭窄12例。本组病例均有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性疼痛,46例

张显华[9](2019)在《传统经典术式配合补正续骨丸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补正续骨丸对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1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一科收治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中药组与对照组。两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术后中药组口服补正续骨丸+甲钴胺片,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采用VAS评分法对两组术前及术后2周、术后7周、术后3月疼痛的改善进行评价,采用ODI评分量表法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7周、术后3月的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采用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法对两组患者术后2周、术后7周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比较以评判疗效。结果:1.VAS评分:组间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前与术后2周疼痛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周及3个月两组间VAS评分,中药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2.ODI评分:组间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前与术后2周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周及3个月两组间ODI评分,中药组ODI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ODI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状疗效评价: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后2周中医症状总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7周两组间中医症状总积分,中药组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2.术后配合口服补正续骨丸可提高疗效,明显改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

柳青[10](2019)在《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解剖健康成年国人尸体,研究L1-S1椎间孔相关应用解剖,为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技术提供解剖学数据;(2)比较研究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与开放椎板间开窗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Posterior ring apophysis separation,PRAS),探讨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PRAS的可行性、安全性、微创性及有效性。方法:(1)解剖12具健康成年国人尸体,观察椎间孔形态及神经根走行,测量矢状面上椎间孔上、中、下部宽度,椎间孔高度,出口神经根下缘到椎间孔下缘的垂直距离,上关节突尖(肩)部到出口神经根的垂直距离,椎间盘后缘中点水平出口神经根到椎间孔后缘水平距离,椎间孔面积。冠状面上目标间隙上、下椎体椎弓根内缘连线与硬膜囊的最短距离。记录各组数据并统计分析,探讨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2)选取腰椎PRAS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40例,分为两组:微创组22例,开放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一般情况(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手术并发症),实验室指标(术前、术后1d和3d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醛固酮),手术前后VAS评分、ODI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和术后影像学检查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L1/L2-L5/S1各节段椎间孔测量值左右两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将双侧合并进行均值计算:L1/2-L5/S1椎间孔上部宽度分别为:(8.59±0.67)、(11.23±0.96)、(9.55±0.80)、(8.80±0.62)、(7.67±0.69)mm;椎间孔中部宽度:(5.34±0.29)、(7.09±0.38)、(6.45±0.48)、(5.93±0.48)、(5.19±0.41)mm;椎间孔下部宽度:(4.86±0.62)、(6.37±0.86)、(5.82±0.85)、(5.16±0.62)、(4.55±0.58)mm;椎间孔垂直高度:(14.80±1.11)、(15.22±1.24)、(15.21±1.06)、(14.35±1.26)、(13.51±1.15)mm;出口神经根下缘至椎间孔下缘的垂直距离:(8.17±0.79)、(9.43±0.99)、(9.13±0.87)、(8.63±0.86)、(7.51±0.59)mm;上关节突尖(肩)端到出口神经根的垂直距离:(3.62±0.89)、(4.35±1.18)、(4.13±1.10)、(3.87±1.08)、(3.15±1.00)mm;椎间盘中点水平出口神经根到椎间孔后缘水平距离:(4.92±0.69)、(6.20±0.97)、(5.81±0.84)、(5.55±0.78)、(4.52±0.60)mm;椎间孔面积:(109.17±18.04)、(120.42±20.07)、(117.14±19.08)、(112.24±19.59)、(99.56±17.30)mm2;椎弓根内缘连线与硬膜囊的距离:(3.46±0.54)、(3.77±0.65)、(4.57±0.78)、(5.30±0.98)、(4.13±0.75)mm。(2)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3±1.9)个月。微创组手术时间及术中X线透视次数多于开放组,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微创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开放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开放组术后出现1例脑脊液漏、1例背伸肌力较术前稍下降和1例患肢麻木感加重,微创组术后出现1例患肢感觉异常。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微创组后缘骨块完全切除19例(86.4%),部分切除3例(14.6%);开放组完全切除16例(88.9%),部分切除2例(11.1%),合并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均完整切除,复查未见复发。两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P<0.05);微创组术后1d和7d的腰痛VAS评分及术后1d的ODI评分均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各时间点的腿痛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微创组优良率为90.9%,开放组优良率为88.9%。开放组术后1d和3d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活性以及醛固酮水平明显高于微创组,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结论:(1)正常椎间孔上宽下窄,呈倒梨形状;出口神经根多位于椎间孔的上部;椎间孔高度及面积不限制直径7.5mm椎间孔镜工作通道的置入;椎间孔扩大成形可以增加椎间孔安全操作空间,有利于工作通道置入;椎弓根内缘连线是椎间孔成形的安全线。(2)经椎间孔脊柱内镜与开放椎板间开窗术治疗腰椎PRAS均可获得满意效果,两种手术方式近期疗效相当;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PRAS术后早期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微创性、可行性及有效性;侧方型离断骨块、根性症状明显的腰椎PRAS是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最佳类型。

二、经显微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显微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与椎间孔入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进展
    2.1 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ED)
    2.2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PELD)
        2.2.1 经皮内镜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TD)
        2.2.2 经皮内镜经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ID)
    2.3 并发症
        2.3.1 硬膜囊撕裂
        2.3.2 感觉障碍
        2.3.3 复发
        2.3.4 类脊髓高压综合征
        2.3.5 脊髓硬膜外血肿
    2.4 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2.1 纳入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3 手术方法
        3.3.1 PEID
        3.3.2 PETD
        3.3.3 术后处理
    3.4 观察指标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比较
    4.2 围手术期相关指标
    4.3 疗效评定
    4.4 手术并发症
第5章 讨论
    5.1 术式比较
    5.2 临床疗效比较
    5.3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5.4 并发症比较
    5.5 手术体会及技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针刀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3 结果
    3.1 VAS评分
    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3.3 中医临床疗效比较
    3.4 不良反应情况及处理
4 讨论
    4.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4.2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上的认识
    4.3 PTED术后残余疼痛
    4.4 针刀治疗PTED术后残余痛的研究
    4.5 身痛逐瘀汤对PTED术后残余痛的研究
    4.6 研究结果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3)显微镜与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纳入标准
        2.1.3 病例排除标准
        2.1.4 病例资料
        2.1.5 症状体征
    2.2 手术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MSLD组
        2.2.3 PEID组
        2.2.4 术后处理
    2.3 评价疗效
        2.3.1 评价标准
        2.3.2 评价方法
        2.3.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基本情况比较
    3.2 一般情况比较
        3.2.1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3.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3.3 疗效比较
        3.3.1 两组术前术后腰腿痛VAS评分比较
        3.3.2 两组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
        3.3.3 两组术前术后ODI评分比较
        3.3.4 两组术后12 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比较
    3.4 脊柱稳定性影响
        3.4.1 两组L5/S1节段术前术后腰椎活动度(ROM)比较
        3.4.2 两组术前术后腰椎前凸角(LL)比较
        3.4.3 两组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4.2 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4.3 MSLD和 PEID的对比
        4.3.1 MSLD和 PEID两组疗效及优缺点比较
        4.3.2 MSLD和 PEID两组并发症比较
    4.4 MSLD和 PEID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4.5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4)全脊柱内镜(Delta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表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5)浮针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腰痛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型
        一、中医分型
        二、西医分型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治疗现状
        一、治疗原则
        二、治疗方案
    第三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西医治疗现状
        一、治疗原则
        二、开放手术治疗
        三、微创手术治疗
    第四节 展望与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研究方案
        三、统计分析
        四、研究质量与伦理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本情况
        二、两组患者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比较
        三、两组患者心率比较
        四、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比较
        五、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比较
        六、两组患者利多卡因追加用量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经皮椎间孔镜的发展
        二、经皮椎间孔镜术中麻醉应用
        三、术后残余症状
    第二节 浮针疗法镇痛机理
        一、中医经典理论
        二、现代医学机理
        三、浮针临床应用
    第三节 研究结果分析
        一、基本情况
        二、两组患者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比较
        三、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
        四、两组患者利多卡因追加用量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经皮脊柱内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分析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ELD 对比 OLMD 在治疗单节段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系统评价和 Meta 分析
    1.引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7)PELD及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表
前言
1.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1.3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
    1.4 临床表现
    1.5 辅助检查
    1.6 手术设备
    1.7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2.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处理
    2.4 疗效评估及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手术相关结果
    3.2 术后随访结果
4.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4.2 腰椎间盘突出症内窥镜手术的应用解剖
    4.3 腰椎间盘突出症内窥镜手术的手术路径
    4.4 手术适应证
    4.5 体会
5.结论
6.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附录
    附 1.综述
        参考文献
    附 2.术前术后随访表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经显微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9)传统经典术式配合补正续骨丸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表
综述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腰椎间孔手术入路相关解剖学研究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经椎间孔脊柱内镜与开放椎板间开窗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应用研究
    临床资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经显微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与椎间孔入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研究[D]. 程远培. 吉林大学, 2021(01)
  • [2]针刀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D]. 彭涛.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显微镜与经椎板间内窥镜下手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D]. 康鹏程. 南华大学, 2020(01)
  • [4]全脊柱内镜(Delta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D]. 毛金贺.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5]浮针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腰痛控制的研究[D]. 彭嘉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经皮脊柱内镜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D]. 李良生.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7]PELD及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比较研究[D]. 廖晓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1)
  • [8]经显微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报告[J]. 焦志全,弋石泉.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4(04)
  • [9]传统经典术式配合补正续骨丸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D]. 张显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D]. 柳青.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标签:;  ;  ;  ;  

显微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