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富硒增产剂在绿色稻米上的应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张康洁[1](2021)在《产业组织模式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增长,农业综合产能快速提升。与此同时,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严峻的农业环境和农产品安全问题。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满足消费者的安全农产品需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绿色生产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引导其实施绿色生产行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受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当前农户绿色生产实施程度并不高。产业组织模式作为联结农户与产业组织间关系的利益分享方式,可通过引导、规制等多种途径对农户生产行为产生影响,有可能成为改善农业绿色生产的内在动力。农户如何做出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决策?不同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如何影响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绿色生产如何进一步影响农户收入?深入开展上述问题的研究,可为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保障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益借鉴。论文以稻农为研究对象,以湖北、安徽、黑龙江和吉林四省1487户调查数据和多案例资料为基础支撑,以稻农减肥减药的绿色生产行为为研究主题,将绿色生产行为界定为对商品有机肥、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病虫农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的采纳行为,通过建立“产业组织模式选择—绿色生产行为—收入效应”系统分析框架,探究产业组织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机制及其对收入的影响。首先,采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探究稻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决策,并阐明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的制度安排对绿色生产作用过程。其次,遵循“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生产行为”分析思路,运用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探索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采用不同绿色生产技术的作用程度及差异;基于多元处理效应和Ordered Logit模型,引入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进一步揭示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然后,采用内生转换回归(ESR)模型和OLS模型、无条件分位数回归(UQR)探究稻农进行绿色生产的收入效应,以及绿色生产采纳度对稻农收入的影响及其异质性。最后,从产业组织角度,采用案例分析,从实践层面剖析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的驱动成效和保障。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为应对水稻生产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挑战,绿色化、精准化和组织化成为水稻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第二,水稻种植面积、参加水稻技术培训次数、信息获取难易程度等交易特征和周围有水稻合作社、周围有稻米加工企业等市场环境是影响稻农选择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的重要因素,且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主要通过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对稻农绿色生产发挥作用。第三,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采纳不同绿色生产技术的影响存在内部差异性;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既可以直接驱动稻农实施绿色生产,还可以通过强化绿色认知实现间接驱动,政府宣传对稻农绿色认知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第四,实施绿色生产会促进稻农增收,在反事实假设下,实施绿色生产的稻农若未实施,其单位面积水稻收入要低9.2%;未实施绿色生产的稻农若实施,单位面积水稻收入要高107.7%;绿色生产采纳度对水稻收入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且对低收入稻农的增收效果优于高收入稻农;因此,实施绿色生产不仅能提高稻农收益,还有利于缓解稻农内部收入差距。第五,利益联结、生产过程控制以及外部资源整合是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驱动水稻产业绿色发展的根本保障。据此,论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引导稻农参与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二是创新产业组织模式,促进稻农实施绿色生产;三是多角度提升稻农绿色生产采纳度,全方位助推水稻收入稳步增长;四是破除产业组织与稻农的联结障碍,强化双方合作基础与制度保障。
胡康,王丹,刘杨,肖革新[2](2020)在《我国稻谷中硒元素空间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统计分析采样点稻谷中硒元素的含量,探索稻谷中硒含量的空间分布及聚集性。方法从全国18个省的163个地市592个区县的稻谷主要产区,采集2070份稻谷样品,采用描述性统计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稻谷中硒元素分布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抽样省份的稻谷中硒含量呈现右偏态分布,平均值为0.046 mg/kg,抽样省份的稻谷中硒含量的Moran’s I指数值为0.20,整体上具有低度的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其中海南省的万宁市呈现"低-高"聚集的现象,海南省的琼海市、东方市、屯昌县,辽宁省的盘锦市、营口市呈现出"高-高"聚集的现象。结论我国大部分地区种植的稻谷硒含量较低,局部地区稻谷中硒含量具有空间相关性和聚集性。
刘宇[3](2019)在《广西富硒水稻产业及硒肥施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硒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水稻在粮食作物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发展富硒水稻对满足人们的硒摄入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和走访调查等方法,对广西富硒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富硒水稻生产技术应用现状进行研究,并针对富硒水稻生产中定量富硒技术问题,开展了水稻硒肥适宜施用量田间试验和验证研究,为解决广西富硒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目前广西富硒水稻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富硒水稻企业规模小;打造知名富硒稻米品牌难度大;生产技术人员不足;政府微观层面政策不足。为此,为促进广西富硒水稻产业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广西富硒水稻产业规划;打造龙头企业和名品牌;完善富硒水稻产品标准体系;加强富硒水稻技术开发。2.通过对广西富硒水稻生产技术应用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广西富硒水稻生产企业主要在水稻抽穗期通过叶面喷施硒肥的方式进行水稻富硒。由于不同稻田土壤硒含量水平不同,在富硒水稻生产中易出现籽粒硒含量变异大,喷施硒肥效果不确定的问题。3.硒肥适宜施用量田间试验研究发现,在不同土壤硒含量水平下喷施不同用量(0.225、0.45、0.9、1.8、3.6g/667m2)氨基酸硒肥,对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增产效应,显着提高稻米硒含量。土壤硒对水稻吸收累积硒有积极贡献,且土壤有效硒含量稻米硒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通过稻米硒含量与硒肥施用量回归方程,得出了不同土壤有效硒含量稻田区的硒肥施用量计算方程,分别为:土壤有效硒含量<0.02mg/kg区:硒肥用量=(籽粒目标硒含量-0.062)/0.164;土壤有效硒含量0.02-0.03mg/kg区:硒肥用量=(籽粒目标硒含量-0.083)/0.202;土壤有效硒含量0.03-0.04mg/kg区:硒肥用量=(籽粒目标硒含量-0.121)/0.189;土壤有效硒含量0.04-0.05 mg/kg区:硒肥用量=(籽粒目标硒含量-0.09)/0.587;土壤有效硒含量>0.05mg/kg区:硒肥用量=(籽粒目标硒含量-0.088)/0.429。4.采用大田验证试验对硒肥施用量计算方程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 ha稻田生产出的稻米含量0.27-0.35mg/kg,与目标硒含量0.30mg/kg差异不大。
韩晓丽[4](2019)在《全程有机/绿色植保体系的示范推广及生物种衣剂在玉米上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口的加速增长及对粮食需求的增加,我国土地等资源遭受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出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如不可再生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上,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的巨大投入来换取粮食作物高产,但是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过度使用,给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安全环保、优质高效的一系列替代品应运而生,例如种子包衣剂使用、优质微生物肥料代替化肥、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等。种子包衣技术作为种子行业的一项革新,为种子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将成为未来种子行业发展的趋势。微生物肥料因其具有环境友好、防病增产、改良土壤等特点在农业中被广泛应用,也将成为未来肥料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因此,更多新型安全有效的农资产品待研究开发。本论文就全程有机/绿色植保体系的示范推广及生物种衣剂在玉米上的应用进行了研究。1生物种衣剂在玉米上的应用本研究以实验室在前期筛选的三种生防菌株:蜡质芽胞杆菌AR156、枯草芽胞杆菌SM21和沙雷氏菌XY21为有效活性成分,辅助添加非活性成分并通过生物种衣剂制作技术制成生物种衣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并进行田间试验,评估新型生物种衣剂对玉米的田间促生防病效果。试验包括四个处理,分别为(1)生物种衣剂包衣种子+微生物肥料“宁盾”处理;(2)不包衣种子+微生物肥料“宁盾”处理;(3)生物种衣剂包衣种子处理;(4)不包衣种子处理。本试验分析了四种处理对玉米各个时期田间生长指标、产量、品质及对玉米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处理(4)相比,处理(1)的玉米各时期生长指标表现最优,其次是(2)和处理(3)。与不包衣种子处理相比,生物种衣剂包衣种子处理使玉米各生长指标及产量明显提升,产量提高5%,而且提高了玉米的品质,有机质提高4%-6%,对土壤也有一定的改良效果。2日光温室小白菜、莴苣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研究小白菜和莴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因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价格低廉受到大众的喜爱。但在小白菜和莴苣种植中,农户经常通过多次、大量地施用化学农药来防治多种病虫害,导致品质下降,土壤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本研究创新性地利用生物农药(微生物菌剂)代替化学农药来研究对小白菜和莴苣的促生增产和病虫害防治效果。将不同的生防菌组合和微生物菌剂产品与常规种植作对比,筛选出对日光温室小白菜、莴苣促生增产和病虫害防治效果较好的生防菌剂组合,从而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提高农药使用效率。试验结果显示,与常规处理组相比,生防菌处理组促生效果明显,增加小白菜、莴苣产量,提高小白菜、莴苣蔬菜品质,提高土壤肥力。以微生物菌剂“宁盾”为核心的有益微生物驱动的全程绿色种植体系即BeMMG处理组效果最好,防病效果统计发现,BeMMG体系对莴苣菌核病的防效比常规种植组高14%;另外研究发现,以微生物菌剂“宁盾”为核心形成的有益微生物驱动的全程有机种植体系即BeMMO体系提高作物的品质最明显。此外发现,生物菌剂可以平衡土壤酸碱度、降低土壤含盐量、提升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效果明显。3有益微生物驱动的全程有机/绿色种植体系在黄瓜上的应用有益微生物驱动的全程有机/绿色种植体系(BeMMO/G体系)于黄瓜上开展应用试验,以微生物肥料“宁盾”为核心,将BeMMO体系以及BeMMG体系与常规绿色种植体系对比,分析了其对黄瓜的促生效果以及品质、产量和土壤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促生增产、防病方面,BeMMG处理组表现最优,与常规绿色处理组相比,黄瓜增产25%、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高32%,生物量显着性增加,以上结果表明BeMMG体系的促生增效作用明显;另外研究发现,BeMMO体系能够显着提高作物的品质;此外发现,该生物防治体系可以平衡土壤酸碱度、降低土壤含盐量、BeMMO体系以及BeMMG体系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升29%和28%,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学防治对土壤的危害、对果实的污染。
乔金玲,张景龙[5](2018)在《中国富硒大米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有72%的地区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缺硒,严重制约着食物的硒营养状况,富硒大米为人们补硒提供了有效途径。阐述了微量元素硒对人体的作用和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总结了富硒大米的生产途径和无公害优质富硒大米生产规程,汇总了中国富硒大米目前已有的众多品牌,并对黑龙江省宝清县天然富硒稻米开发实践进行了介绍。
郭天宇[6](2016)在《叶面喷施不同硒肥对水稻含硒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硒作为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对人类缺硒情况有所了解,相关学者和专家开始分析和研究作物对硒的吸收状况。在我国,稻米是人们最钟爱的一种主食,为了保障人们的饮食健康,务必要使稻米的品质有所提升。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更加注重保健、养生,开始了追求绿色健康的稻米的饮食潮流。在这种社趋势下,人们开始着力研发健康营养型的稻米。为了使作物中含有更多的硒元素,人们开始使用含硒化肥和亚硒酸钠等措施来生产富硒大米。亚硒酸钠在提升稻米硒含量方面具有一些效果,同时又一定的增产效果,但是亚硒酸钠利用率较低,成本较高,同时不易达到富硒效果,且容易因为施用过量而对作物造成危害。富硒有机叶面肥是为了满足上述需求而出现的新型肥料,它的主体是螯合硒,为了研发这种肥料,我们花费了大量精力。这种新型肥料拥有多种优势,一方面它不会伤害到作物本身,另一方面它可以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实现了对硒的有效利用。本试验分为两组:分别在齐穗期向水稻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和螯合硒叶面肥。主要是通过对两组试验的分析和对比,研究叶面喷施螯合硒肥和纯亚硒酸钠对水稻产量、品质、糙米含硒量的影响;讨论水稻植株对两种硒的吸收能力;同时对两种肥料对比,以期达到增产创收,保护环境,提升稻米品质,生产出令人们满意的富硒大米。本次试验结果如下:(1)叶面喷施硒肥可显着提高水稻糙米和茎叶中的硒含量,且硒含量随着外施硒源的用量的增加而升高。两组试验中均为喷施浓度为10mg/kg时,糙米中硒含量达到最高。喷施亚硒酸钠的糙米硒含量达到了0.142mg/kg;喷施螯合硒的硒含量达到了0.236mg/kg。(2)叶面喷施硒肥可提高水稻产量,随着硒用量的增加产量增加,表明叶面喷施硒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产量。在本次试验中,喷施亚硒酸钠的一组中,喷施浓度为8.0mg/kg时,增产的效果最好,达到了16.78%;喷施螯合硒的一组中,喷施浓度为10.0mg/kg时,增产效果最好,达到了19.30%。(3)叶面喷施硒肥可以显着改善稻米品质,提高了稻米的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降低垩白度,同时也提高了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对水稻外观品质影响不大。(4)在喷施硒浓度相同的前提下,由试验结果可知:叶面喷施螯合硒比喷施纯亚硒酸钠更能提高水稻产量和糙米的硒含量,喷施螯合硒处理的稻米品质也明显高于喷施亚硒酸钠的处理。表明叶面喷施螯合硒比纯亚硒酸钠更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可以更有效的提高水稻的产量、提高糙米的硒含量和改善稻米品质。
滕世辉,李晓霞,曹洪祥,刘世亮,李振玲[7](2015)在《叶面喷硒对稻米产量和含硒量影响研究初报》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叶面喷硒对稻米产量和含硒量的影响,采取随机小区试验,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向水稻叶面喷施富硒叶面肥,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不同处理稻米的含硒量,同时计算小区稻米产量。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硒肥对于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没有影响,千粒重有小幅提升,但是显着提高了水稻结实率,从而有效提高了水稻产量,增产幅度在4.56%11.43%之间。叶面喷施硒肥不仅对于水稻有一定程度增产作用,而且显着提高了稻米中硒含量,在齐穗期后7天叶面喷施硒肥,对水稻增产作用和提高稻米中硒含量效果最明显。
岳士忠,李圣男,乔玉辉,李花粉,王瑞萍[8](2015)在《中国富硒大米的生产与富硒效应》文中研究指明统计分析中国20多年来富硒水稻研究的文献数据,得到富硒大米产量和硒含量的分析结果。数据表明:生产富硒水稻的硒肥施用方式以叶面喷施为主,占统计样本量的92.86%;主要肥料种类包括有机硒肥和无机硒肥,分别占样本总量的67.35%和32.65%;在齐穗期和抽穗期,水稻富硒效应研究的最多,分别占搜集样本量的36.54%和21.15%;有机富硒叶面肥施用量超过20 g/hm2时(以硒量计),可造成水稻一定程度的减产;叶面喷施有机富硒肥料,水稻增产范围在-3.09%18.77%之间,平均增产5.55%,大米硒富集量在0.040.78 mg/kg之间,平均硒含量为0.24 mg/kg;施用无机亚硒酸钠可使水稻增产-7.20%20.00%,平均增产7.36%,大米富硒范围在0.0953.39 mg/kg之间,平均含量为4.04 mg/kg;在施用无机硒肥的情况下,有60%的样本硒含量超出了富硒大米相关标准(DB34/T 847—2008)的规定。总体来看,仅有38.96%的样本大米硒含量符合DB34/T 847—2008的规定,因此,在生产富硒水稻时,推荐优先考虑使用有机硒肥,少用并且慎用无机亚硒酸钠硒肥。
赵学杏[9](2010)在《池州市水稻富硒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文中研究表明硒是人体必需的重要微量元素之一。通过食品途径强化硒元素,已成为目前功能性食品的研究热点之一。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沿秋浦河两岸土壤硒含量在0.21~4.19 mg/kg之间,属中硒和富硒土壤范围。本文选择贵池境内富硒土壤,选用当地主推水稻品种新两优香4、华安501、新两优6号等,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进行叶面喷施微量硒肥亚硒酸钠(Na2SeO3),分析不同品种(组合)稻米硒含量的差异性,开展水稻富硒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水稻不同品种对硒的富集能力差异性研究表明,两系杂交中籼稻具有富硒能力,各品种(组合)富硒水平存在差异,不同的品种富硒能力大小不等。新两优香4>新两优6号>华安501。从不同生育时期富硒水平测定结果看,各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喷硒其富硒能力差异显着。在同一浓度下,新两优香4、华安501分别以抽穗期喷硒效果最佳,新两优6号在齐穗期喷硒效果最佳。叶面喷硒对水稻也有增产作用。在齐穗期喷硒产量最高,比孕穗期和抽穗期增产0.50~12.02%。在抽穗期、齐穗期喷硒能提高水稻千粒重,比孕穗期喷硒增0.2~0.5g。2通过对水稻施微量外源硒试验结果表明,选择土壤全硒量为0.71 mg/kg的情况下,对水稻叶面喷硒(Na2SeO3)适宜量为7.5~11.25 g/hm2,可明显提高水稻对硒的富集能力。水稻叶面喷硒可增加稻米含硒量,稻米含硒量且随喷硒量的增加而相应提高。各处理的稻米含硒量在0.08~0.24 mg/kg之间,在国家标准粮食安全硒含量0.1~0.3 mg/kg范围之内。叶面喷硒对水稻农艺性状有一定的影响。喷硒对水稻有效穗、成穗率、株高无显着促进作用,但能提早成熟期1~2天,对提高结实率和增加千粒重亦有一定作用。3通过对水稻施紫云英绿肥试验表明,水稻含硒量和紫云英含硒量直接受土壤含硒量的影响,紫云英和水稻含硒量与土壤总硒量呈正相关。对水稻和紫云英分别喷施外源硒均能显着提高其含硒量。紫云英对硒的吸收效果明显大于水稻对硒的吸收效果。在水稻抽穗期进行叶面喷硒,喷硒浓度为25 mg/kg的情况下,稻米含硒量0.184 mg/kg,比不喷施对照0.063 mg/kg增加了0.121 mg/kg;稻田施普通紫云英的稻米含硒量为0.112 mg/kg,施富硒紫云英稻米硒含量为0.157mg/kg,分别比不施用对照提高了0.049 mg/kg、0.094 mg/kg。试验表明,紫云英的施用量以每公顷22500公斤左右为宜。稻田施紫云英有易于水稻对土壤硒及紫云英硒的吸收,这是否与紫云英含硒量高、紫云英富硒能力强和紫云英腐解物质有利于提高土壤水溶态硒含量等原因有关,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4通过将水稻富硒栽培技术与水稻轻型栽培、旱育稀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共示范面积2000多hm2。据调查统计,示范区农药防治次数减少2.1次,每hm2平均农药防冶成本减少480.0元,同时减少病虫危害损失400.5元,增收稻谷772.5kg折合产值1575.9元,并通过订单优质优价比普通稻谷增值1500.0元。示范区共计增收节支达791.28万元。
汪润东,赵淑梅,刘伟[10](2010)在《富硒功能水稻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介绍富硒功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包括亚硒酸钠制剂的配制、品种选择、苗床准备、播种、苗床管理、插秧、移栽、本田施肥、灌水技术、防治病虫害、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为富硒水稻栽培提供参考。
二、富硒增产剂在绿色稻米上的应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硒增产剂在绿色稻米上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产业组织模式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业绿色发展是适应生产端和消费端变化的客观要求 |
1.1.2 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持久动力 |
1.1.3 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 |
1.1.4 合理的产业组织模式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绿色生产行为研究 |
1.3.2 产业组织模式与绿色生产行为 |
1.3.3 绿色生产行为、产业组织模式与收入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 |
1.5.1 数据来源 |
1.5.2 样本情况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概念界定 |
2.1.1 稻农 |
2.1.2 产业组织模式 |
2.1.3 绿色生产技术 |
2.1.4 绿色生产行为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产业组织理论 |
2.2.3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
2.2.4 农业绿色发展理论 |
2.3 分析框架 |
2.3.1 产业组织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解构的总体逻辑 |
2.3.2 产业组织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解构过程 |
2.3.3 产业组织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框架的建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稻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新趋势 |
3.1 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
3.1.1 种植情况 |
3.1.2 化肥农药投入情况 |
3.1.3 成本收益情况 |
3.1.4 产业组织发展情况 |
3.2 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
3.2.1 水稻生产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凸显 |
3.2.2 新型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有限,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率较低 |
3.2.3 产业组织发展良莠不齐,农户组织化参与度较低 |
3.2.4 受粮价“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农户增收乏力 |
3.3 水稻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
3.3.1 绿色化 |
3.3.2 精准化 |
3.3.3 组织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稻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及其制度安排 |
4.1 稻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 |
4.1.1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
4.1.2 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
4.1.3 研究方法 |
4.1.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1.5 稳健性检验 |
4.1.6 结论与启示 |
4.2 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的制度安排分析 |
4.2.1 事前控制 |
4.2.2 过程控制 |
4.2.3 结果控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作用机制 |
5.1 产业组织模式对不同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 |
5.1.1 理论分析框架 |
5.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5.1.3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
5.1.4 模型构建 |
5.1.5 实证分析 |
5.2 产业组织模式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 |
5.2.1 理论分析框架 |
5.2.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5.2.3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
5.2.4 研究方法 |
5.2.5 实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绿色生产行为的收入效应分析 |
6.1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
6.2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
6.3 研究方法 |
6.3.1 内生转换回归模型 |
6.3.2 OLS回归模型 |
6.3.3 无条件分位数回归 |
6.4 结果及分析 |
6.4.1 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收入效应 |
6.4.2 绿色生产对稻农收入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
6.4.3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产业组织模式对绿色生产的驱动机制:基于案例分析 |
7.1 探讨的关键问题 |
7.2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
7.2.1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
7.2.2 案例选择的依据 |
7.3 案例概况与分析 |
7.3.1 案例概况 |
7.3.2 案例分析: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驱动成效 |
7.4 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驱动成效的保障 |
7.4.1 注重与稻农的利益联结 |
7.4.2 注重对稻农生产过程的控制 |
7.4.3 注重整合外部资源强化产业组织模式稳定性 |
7.5 基于多案例分析的实证研究结果再检视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2.1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引导稻农参与紧密型产业组织模式 |
8.2.2 创新产业组织模式,促进稻农实施绿色生产 |
8.2.3 多角度提升稻农绿色生产采纳度,全方位助推水稻收入稳步增长 |
8.2.4 破除产业组织与稻农的联结障碍,强化双方合作基础与制度保障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水稻种植户绿色生产与产业组织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我国稻谷中硒元素空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概况 |
2.2 数据分析 |
2.2.1 描述性统计 |
2.2.2 空间自相关分析 |
2.2.3 局部自相关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描述性统计 |
3.2 空间分布 |
3.3 空间自相关 |
3.4 局部自相关性 |
4 结论与讨论 |
(3)广西富硒水稻产业及硒肥施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硒资源 |
1.3 国内外富硒产业、富硒技术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广西富硒水稻发展分析 |
2.1 广西富硒水稻产业的发展优势 |
2.1.1 丰富的土壤硒资源 |
2.1.2 政府支持 |
2.1.3 技术支撑 |
2.1.4 需求量的增加 |
2.2 广西富硒水稻发展现状 |
2.2.1 富硒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
2.2.2 富硒水稻生产现状 |
2.3 广西富硒水稻企业及富硒水稻生产技术存在问题 |
2.3.1 广西富硒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2 广西富硒水稻生产技术存在问题 |
2.4 小结 |
3. 不同硒水平土壤水稻喷施硒肥适用量研究 |
3.1 不同硒水平土壤水稻喷施硒肥效果研究 |
3.1.1 研究目的 |
3.1.2 材料与方法 |
3.1.3 实验与设计 |
3.1.4 样品采集与测定 |
3.1.5 结果与分析 |
3.1.6 小结 |
3.2 大田生产验证试验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方法与测定 |
3.2.3 结果与分析 |
4. 广西富硒水稻产业发展对策及硒肥定量施用技术推广分析 |
4.1 广西富硒水稻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
4.1.1 制定广西富硒水稻产业规划 |
4.1.2 打造富硒水稻龙头企业,带动富硒水稻发展 |
4.1.3 打造广西富硒水稻品牌 |
4.1.4 完善富硒水稻标准体系 |
4.1.5 加强富硒技术开发 |
4.2 硒肥定量施用技术推广 |
4.2.1 硒肥定量施用技术优势 |
4.2.2 硒肥定量施用技术推广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存在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全程有机/绿色植保体系的示范推广及生物种衣剂在玉米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生物种衣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
1 种衣剂的概述 |
1.1 种衣剂的概念 |
1.2 种衣剂的特点 |
1.3 种衣剂的分类 |
1.4 种衣剂研究进展 |
2 生物种衣剂简介 |
2.1 生物种衣剂概念 |
2.2 生物种衣剂作用机理 |
2.3 生物种衣剂研究现状 |
2.4 生物种衣剂研究存在的问题 |
2.5 生物种衣剂开发应用前景 |
第二章 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1 国内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 |
2 微生物肥料作用机制 |
2.1 促进植物生长 |
2.2 提高土壤肥力 |
2.3 抑制病虫害 |
2.4 增加产量,提升品质 |
3 微生物肥料发展趋势 |
3.1 加强微生物肥料市场监督的管理 |
3.2 加大对优良菌株的筛选和保存 |
3.3 加大对功能菌株复配研发 |
3.4 改进生产设备、提高产品品质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三章 生物种衣剂在玉米上的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处理设置 |
1.3 试验地点 |
1.4 试验小区划分设计 |
1.5 各时期田间操作 |
1.6 试验统计方法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物种衣剂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2.2 生物种衣剂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
2.3 生物种衣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2.4 生物种衣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日光温室小白菜莴苣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置 |
1.3 试验地点 |
1.4 试验小区设计 |
1.5 田间种植方法 |
1.6 试验统计方法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小白菜和莴苣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对小白菜和莴苣产量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对小白菜和莴苣病虫害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对小白菜和莴苣品质的影响 |
2.5 不同处理对小白菜和莴苣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有益微生物驱动的全程有机/绿色种植体系在黄瓜上的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处理 |
1.3 试验地点 |
1.4 试验小区设置 |
1.5 田间种植方法 |
1.6 数据统计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黄瓜植株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对黄瓜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对黄瓜病害的防治效果 |
2.4 不同处理对黄瓜品质的影响 |
2.5 不同处理对黄瓜种植前后土壤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5)中国富硒大米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硒对人体的作用 |
2 硒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3 富硒大米的生产途径 |
4 无公害优质富硒大米生产规程 |
5 我国富硒大米的品牌 |
6 黑龙江省宝清县天然富硒稻米开发实践 |
7 讨论 |
(6)叶面喷施不同硒肥对水稻含硒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硒元素的研究进展 |
1.2.2 中国的硒资源分布状况 |
1.2.3 硒与人体健康 |
1.2.4 植物对硒的吸收转运 |
1.2.5 富硒水稻的应用研究 |
1.2.6 影响植物对硒吸收的主要因素 |
1.3 富硒肥的种类 |
1.3.1 无机富硒肥 |
1.3.2 有机富硒肥 |
1.4 面对硒缺乏的对策 |
1.5 研究展望 |
1.6 试验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4 分析测定方法 |
2.4.1 水稻农艺性状测定 |
2.4.2 稻米品质指标的测定 |
2.4.3 水稻茎叶和稻米中硒含量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对水稻的影响 |
3.1.1 对糙米硒含量的影响 |
3.1.2 对茎叶硒含量的影响 |
3.1.3 对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
3.1.4 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3.2 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螯合硒对水稻的影响 |
3.2.1 对糙米硒含量的影响 |
3.2.2 对水稻茎叶中硒含量的影响 |
3.2.3 对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
3.2.4 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3.3 叶面喷施螯合硒与喷施亚硒酸钠的两组试验对比 |
3.3.1 叶面喷施不同硒肥对糙米硒含量的影响 |
3.3.2 叶面喷施不同硒肥对水稻茎叶中硒含量的影响 |
3.3.3 对水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
3.3.4 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叶面喷施硒肥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
4.2 叶面喷施硒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4.3 叶面喷施硒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4.4 叶面喷施硒肥对水稻植株硒含量的影响 |
4.5 叶面喷施螯合硒与纯亚硒酸钠相比有哪些优点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叶面喷硒对稻米产量和含硒量影响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条件 |
1.2 供试硒肥 |
1.3 试验设计 |
1.4 施肥方法 |
1.5 硒含量测定和产量计算方法 |
1.6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水稻产量结果 |
2.2 不同处理硒含量测定结果 |
3 结论与讨论 |
(8)中国富硒大米的生产与富硒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数据来源 |
2结果与分析 |
2.1硒肥施用方法 |
2.2施硒效应分析 |
2.3水稻富硒效应研究 |
3结论 |
4讨论 |
4.1硒肥施用方式、施用时期及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2硒肥施用方式、施用时期及施用量对大米硒含量的影响 |
(9)池州市水稻富硒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硒元素对水稻的影响 |
1.2.2 水稻富硒技术的研究 |
1.2.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水稻不同品种对硒的富集能力差异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施外源硒对水稻含硒量及产量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种植紫云英对水稻含硒量及产量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水稻富硒栽培集成技术的推广 |
5.1 主要技术内容 |
5.2 示范地点及面积 |
5.3 主要技术措施 |
5.3.1 设计产量目标 |
5.3.2 确立主推品种 |
5.3.3 培育壮秧 |
5.3.4 严格大田管理 |
5.4 示范推广取得成效 |
5.4.1 社会效益 |
5.4.2 经济效益 |
5.4.3 生态效益 |
5.5 主要工作措施 |
5.5.1 及时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
5.5.2 健全管理体制,强化责任 |
5.5.3 做好示范样板,带动推广 |
5.5.4 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水平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片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富硒功能水稻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亚硒酸钠制剂的配制 |
2 品种选择 |
3 苗床准备 |
4 播种 |
5 苗床管理 |
6 适时插秧, 合理稀植 |
7 本田施肥, 平稳促进 |
7.1 施肥总量 |
7.2 施肥方法 |
8 灌水技术 |
9 防病防虫 |
10 适时收获晾晒 |
四、富硒增产剂在绿色稻米上的应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产业组织模式视角下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研究[D]. 张康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我国稻谷中硒元素空间分析[J]. 胡康,王丹,刘杨,肖革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21)
- [3]广西富硒水稻产业及硒肥施用技术研究[D]. 刘宇. 广西大学, 2019(01)
- [4]全程有机/绿色植保体系的示范推广及生物种衣剂在玉米上的应用[D]. 韩晓丽.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5]中国富硒大米的研究与开发[J]. 乔金玲,张景龙. 北方水稻, 2018(01)
- [6]叶面喷施不同硒肥对水稻含硒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郭天宇.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7]叶面喷硒对稻米产量和含硒量影响研究初报[J]. 滕世辉,李晓霞,曹洪祥,刘世亮,李振玲. 农学学报, 2015(11)
- [8]中国富硒大米的生产与富硒效应[J]. 岳士忠,李圣男,乔玉辉,李花粉,王瑞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15(30)
- [9]池州市水稻富硒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D]. 赵学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6)
- [10]富硒功能水稻栽培技术[J]. 汪润东,赵淑梅,刘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