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民族特色产品的跨文化营销(论文文献综述)
杜薇[1](2020)在《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之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针对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国际知名品牌服装的现状,通过与韩国、法国等国家服装品牌战略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融入中国服装品牌,以提高品牌服装品质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借"一带一路"机遇进行跨文化服装品牌营销和构建服装品牌人才团队的中国服装品牌国际化战略。
郭若兰[2](2020)在《文化认同视角下的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中国品牌已迈入跨文化传播的新阶段。从改革开放之初、有品无牌的贴牌时代,到加入WTO后逐步开始自主品牌的创建,再到“中国梦”下世界名牌不断涌现的名牌时代,中国品牌用40多年实现了品牌的品质、价值和格局等各方面的纵向提升。然而,与经营已久的国外知名品牌对比,中国品牌在品牌综合价值、品牌历史积淀和品牌传播意识上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缩短差距,文化认同是目前中国品牌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和前进的方向,也是本研究的目的。厘清文化认同与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关系是用文化认同理论分析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认同现象主要体现为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文化差异客观存在、不可避免,文化冲突是忽视差异的结果,文化融合则是化解冲突后的趋向。针对这些文化认同现象,结合爱德华·霍尔的文化三层次理论,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维度就可以总结为隐形、显形和技术性的文化认同。三种认同共同集合在以文化为品牌价值核心、以认同为传播诉求的品牌跨文化传播中。应用到中国品牌的跨文化传播中就体现为以国家文化为内核的隐形认同、以品牌文化为表征的显形认同和以产品文化为基础的技术性认同。三种认同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就表现为品牌跨文化传播理念的滞后、传播策略的缺失和传播路径的单一。应对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存在的现实问题,文化认同理论为中国品牌提出的发展对策就是创新传播理念,以国家形象为品牌背书,同时树立全球化思考与本土化沟通相结合的理念;提升传播策略,从以输出产品、技术或者资本为主到以输出文化为主,变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用文化自信获取文化认同;拓展传播路径,实现组织、媒介和大众等多元主体的整合,应用广告、公关、赞助、展会等多种传播方式,打造中国化的、意义丰富的、差异化的品牌跨文化传播内容。
王波琳[3](2021)在《现代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应用困境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国内很多品牌通过在广告宣传中加入中国元素,来厚实企业文化和提升品牌调性,因此中国元素被频繁地运用到商业广告中。但商业广告中对于中国元素的使用却出现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归纳,认为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运用不当,主要体现在用错中国元素和广告人利用中国元素进行广告创意时手法比较稚嫩这两方面。同时,本文也分析了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应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试图找到破解之法。中国元素应用出现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近代社会转型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问题,也有广告从制作到播出全流程参与方的问题,还和现存的教育模式有所关联。本文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从中国元素使用的广度、深度以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度三个方面入手。
房莉莉[4](2019)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基于文化交融视角的中国家具产业对外合作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家具产业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已经由高速发展时期过渡到中高速发展阶段,产能过剩现象日益凸显,行业竞争也逐渐趋向白热化。在产业增长瓶颈期,“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家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转机。中国作为家具出口第一大国,应把握时代机遇,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家具市场。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文化交融视角出发,研究中国家具产业对外合作的策略,旨在推动中国家具产业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文化交融促进中国家具产业的对外合作,同时也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文化交流,助力“一带一路”民心建设。本文首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内涵及中国家具产业对外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概述,提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家具产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运用SWOT分析法,以文化为中心点,以点带面辐射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家具产业对外合作的优势、劣势、机遇与风险情况,作为策略制定的事实与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中国家具产业如何在文化交融中“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业务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基于文化交融视角,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家具产业对外合作的“四步走”策略,具体如下:(1)“知己知彼”为基础。首先要分析中国与东道国家具业合作现状,其次要重视理解中国与东道国文化差异。中国家具产业对外合作主要以两种方式实现:对外投资合作与对外贸易合作,“文化”也因此分为两层含义,一是民族文化,运用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理解民族文化差异;二是家具文化,从物质、艺术、精神三层面理解家具文化差异。(2)“交融共通”为核心。包括民族文化的交融共通与家具文化的交融共通。一方面依据霍夫斯泰德的六维度文化理论模型进行KSI指数分析,根据文化亲近性的不同采取差异化策略,促进民族文化的交融共通;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产品设计研发促进家具文化交融共通,首先探究东道国特色家具文化,其次寻求中国与东道国家具文化的契合点,最后运用设计表现出家具文化的融合。(3)“文化传播”为途径。文化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力,能够将文化交融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一方面是传播民族文化交融中凝聚而成的优秀中国家具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传播家具文化交融中呈现出的以现代化设计创新为核心的中国家具文化。(4)“产业合作”为目标。阐明民族文化交融如何促进产业对外投资合作,助力中国家具企业走向“一带一路”国家;阐明家具文化交融如何促进产业对外贸易合作,助力中国家具产品输出。最后本文以“四步走”策略为理论指导,基于文化交融视角个案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家具产业如何“走向”泰国,论证研究成果客观可行。
饶玉申[5](2019)在《中国白酒文化的对外传播 ——基于五粮液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对中国白酒行业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并以中国着名的白酒企业五粮液作为个案进行调研,解析五粮液与中国白酒业的实践活动。根据2018年澳大利亚教授K.A.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自1960年至今,全球烈酒消费市场的增幅明显,但是,反观国内白酒的出口现状,已有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白酒在国际烈酒市场的占比较小,未能成为国际烈酒消费的主流酒类。基于此,笔者试图从中国白酒的文化属性角度入手,以文化传播的视角为出发点,运用新闻与传播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探寻中国白酒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策略。中国白酒的历史深远,其蕴含的白酒文化历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和创新性。首先,本论题的研究对于新闻与传播学科而言具有稀缺性,既有的研究成果显示,本学科对中国白酒的文化属性方面研究数量较少,多为其他学科跨学科的研究以及对该研究对象物质层面的研究,所以,本论题能够为新闻与传播学科的研究增加丰富性;其次,本论题的研究直接回应了产业的现实需求,在白酒行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的现状下,本研究的分析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意见;最后,本研究能加深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回首过去的历史,中华文化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展望未来新时代,“文化自信”是一种精神底蕴,借此能让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世界制造强国之列。笔者在对该论题进行研究时,运用了访谈调查、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白酒和白酒文化进行了详实的资料收集,在确定该研究选题成立后,通过专家访谈和数据查找,更加确定了其现实性。首先,分别从白酒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两个维度进行了思考,对中国白酒文化的历史地位、生命力及其包容性、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的贡献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在以五粮液为个案的白酒文化传播实践中,笔者发现,五粮液主要是使用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对白酒文化的内容进行编码;又利用各大会议和各类节目的冠名,试图拓宽白酒文化的符号意指边界;还积举办和参与各大品鉴会,对白酒文化进行沉浸式传播;并聚焦互联网用户的情感需求,对其进行线上白酒故事的讲述。回顾整个中国白酒行业对外传播白酒文化的实践,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国际受众奠定白酒文化的解码基础,如确定白酒的国际象征符、建设白酒的国际认证体系、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等,让贸易往来和产品交易为中国白酒文化的对外传播构建畅达的媒介渠道。在分析了大量的白酒文化传播实践后,笔者认为造成中国白酒文化对外传播面临挑战的原因主要有四点,首先是传播理念的问题,白酒文化在传播理念上应选取其“传播”的理念而非传统对外宣传中“宣传”的理念;其次是我国外宣曾经在国际上长期处于弱势的状态,造成了国际受众对中国白酒文化的负面刻板印象;再者是我国白酒文化的传播符号缺乏生命力和联想力,不利于国际受众的理解与记忆;最后是现代的酒类文明构建主体多元化,白酒文化的先进性受到了其他酒类价值的挑战。基于此,笔者对其他领域文化例如咖啡文化、电影文化中,借鉴西方文明进行意义建构的经验,为中国白酒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出具有实际操作可能的建议和策略。
杨东昌,田广[6](2018)在《市场与市场营销的工商人类学诠释与审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市场是交易双方为盈利而进行货物或服务交易与信息交流的机制或场所,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一种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它日益成为主流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内容。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的主要功能归根结蒂在于通过对资源的合理更新配置从而给不同参与者从交易对手中获得收益,因此经济学家往往将效率作为研究市场机制的关键因素。而在人类学领域,学者主要针对市场以及形成市场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当然也包括对市场的社会成本因素进行研究,因此人类学家往往将文化作为研究市场机制的关键因素。换言之,人类学侧重于研究人类在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同层次与不同方面的一切活动及其与文化的关系。对市场与市场营销的历史逻辑演化进行人类学维度的梳理和研究,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市场与市场营销,涉及商业公司如何将其产品或服务销售给有效需求者,是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活动和一种文化,这自然也成了工商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重要内容。故而,工商人类学家亦可以通过研究个体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状况,来达到研究市场与市场营销之目的。这种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对于拓展经济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邓秀婷[7](2017)在《玫琳凯(中国)跨文化营销的障碍及策略 ——以江西分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的提升,化妆品的使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对大多数女性来讲化妆品已经成为了日用消费品。同时,化妆品的品牌繁多数不胜数,化妆品市场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下,化妆品的行业也保持着其快速增长的状态,在我国各大化妆品的品牌竞争也显得愈加剧烈。对于化妆品的品牌来说结合自身的产品特点,适应市场的营销策略,提升自身的的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跨国的化妆品跨文化使产品能够适应本土文化,制定有效的跨文化营销策略成为该产品在跨国的销售中抢占市场份额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玫琳凯公司于1963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创立,1971年2月23日,玫琳凯公司在澳大利亚开设了第一家子公司,目前在全球超过35个市场的玫琳凯是一家全球国际化公司,拥有300多万名美容顾问。进入中国以后,玫琳凯(中国)公司运用了自己独特的直销模式,在玫琳凯(中国)跨文化营销的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中国人民的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方式的不断改变,玫琳凯(中国)跨文化销售也应该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改变,本文通过对玫琳凯(中国)跨文化的营销策略、玫琳凯江西分公司的营销的障碍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诠释跨文化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中适应本土文化的要求,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宋银浩[8](2016)在《跨文化营销的挑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之间的商业往来也变得更加频繁起来。对于企业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地区的人们,如何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对企业的销售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面对不同文化的挑战,企业要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同时也要有足够的信心做好市场营销工作,本文指出了企业在跨文化营销所要面临的挑战并根据这些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跨国企业的营销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孙海鑫[9](2016)在《中国品牌汽车在非洲地区跨文化营销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汽车走进历史的舞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汽车贸易却仅仅只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尤其在全球化经济不断深入的今天,汽车的对外贸易已成为汽车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被称为世界范围内“最后一块处女地”的非洲市场已经引起了国际资本的密切关注和角逐。面对如此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汽车企业的汽车产品怎样能够出口非洲汽车市场,怎样能够克服本企业自身的不足,不断扩大中国汽车产品出口非洲汽车市场的贸易规模和影响,这些都是中国汽车企业及产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我们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同时基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及中国当前国情,怎样开拓非洲的汽车的市场及中国的汽车企业怎样能实现“国际化”都是非常有待研究的课题。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简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安排;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提出了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对以往针对文化、文化冲突、跨文化营销、中国汽车产品出口非洲市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梳理;第三章分析了中国品牌汽车在非洲地区营销环境。第四章简要介绍了营销与文化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品牌汽车在非洲地区跨文化营销的路径。第五章对北京汽车在非洲的跨文化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并适当提出可行性改进方案。本文创新点在于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中国品牌汽车进入非洲市场的路径展开研究。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要方式,定量分析及例证分析为辅助和佐证,应用PEST、SWOT、波特五力等模型,具体分析中国品牌汽车开拓非洲市场的现状,并找出自身优势与不足,同时归纳出潜在机遇与风险,并最终找到进军非洲市场的具体措施,使之对中国汽车企业制定进入非洲汽车市场的营销策略有所帮助。
孙菊剑[10](2016)在《基于顾客价值的丝绸品牌文化营销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国,也是最大的丝绸消费国之一。丝绸原产自中国,丝绸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丝绸产品作为文化传播的纽带,成为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名片。在这样的市场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全面分析丝绸品牌的外部市场环境,深入了解国内丝绸产品的感知价值现状,研究丝绸品牌如何从文化层面制定品牌营销战略,依托丝绸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重建竞争优势,对于实现国内丝绸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归纳梳理了丝绸营销与文化营销相关理论,提出实现丝绸品牌差异化的重要途径是文化营销的观点。论文通过研究文化营销、丝绸文化与丝绸营销的相关理论与文献,重点分析了丝绸营销与文化营销的结合点,提出了丝绸品牌实施文化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文对一般外部市场环境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逐一探讨;采用“五力模型”对丝绸产业竞争现状进行了描述;还使用了“SWOT分析法”对丝绸品牌目前存在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丝绸自主品牌唯有采取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才能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文化营销是实现品牌差异化的重要工具。(2)对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进行了质化和量化的研究。论文采用了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研究了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在质化研究中,依据顾客价值理论,采取经典扎根理论的工作思想和研究方法,对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维度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半开放式访谈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对调研数据进行实质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总结出丝绸产品的顾客感知价值维度和期望价值维度。在感知价值的感知收益中,情感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都与文化营销直接相关联,表明丝绸文化营销十分重要且必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相互作用机理模型,以及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与文化营销逻辑关系。讨论了丝绸品牌的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期望价值和企业设计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并结合部分丝绸品牌案例对丝绸顾客价值的冲突管理进行了探讨。在顾客价值质化研究的基础上,依据顾客的丝绸感知价值进行了市场细分量化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共获得2151份有效样本,并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丝绸产品的文化价值认可度最高。不同细分市场的感知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相关性。影响丝绸消费的关键驱动因素有六个:功能因子、使用因子、偏好因子、社交因子、价格因子与时尚因子。根据这六个关键驱动因素可将丝绸消费者分成了三个具有明显差异的细分市场。其中,忠诚型市场是丝绸品牌核心的现实消费群体,而平淡型和理智型市场则是重要的潜在消费群体。(3)提出了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实施策略。基于顾客价值研究的结论,论文从文化营销的角度,结合丝绸品牌的实际案例,对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丝绸品牌文化定位的三种主要来源和丝绸品牌文化创建的路径与方法,并将审美文化营销、情感文化营销、传统文化营销和知识文化营销贯穿于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策略中,分别从产品开发策略、品牌活化、品牌文化传播等几个方面对丝绸品牌文化营销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探讨。
二、中国民族特色产品的跨文化营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民族特色产品的跨文化营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之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品牌国际化的概念 |
2 中国和国际纺织品品牌服装经营现状和问题分析 |
3 服装大国纺织品服装品牌战略分析及对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启示 |
3.1 对韩国纺织品服装品牌分析———以东大门品牌效应为例 |
3.2 对法国纺织品服装品牌分析———以香奈儿为例 |
3.3 韩国和法国纺织品服装的品牌战略对中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启示 |
4 中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的品牌战略 |
4.1 打造中国纺织品服装品牌战略之融入民族文化 |
4.2 以提高中国纺织品服装中品牌产品的品质来提升品牌知名度 |
4.3 借“一带一路”机遇进行跨文化纺织品服装品牌营销 |
4.4 构建中国纺织品服装品牌人才团队 |
(2)文化认同视角下的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品牌发展历程 |
第一节 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历史分期 |
一、贴牌时代(1978年-2001年) |
二、创牌时代(2001年-2012年) |
三、名牌时代(2012年至今) |
第二节 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发展现状 |
一、中国品牌的纵向提升 |
二、中外品牌的横向差距 |
第二章 文化认同与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关系 |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现象 |
一、文化差异 |
二、文化冲突 |
三、文化融合 |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维度 |
一、隐形文化认同 |
二、显形文化认同 |
三、技术性文化认同 |
第三节 文化认同与品牌传播的联系 |
一、文化是品牌价值的核心 |
二、认同是品牌的传播诉求 |
第三章 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问题 |
第一节 品牌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认同分析框架 |
一、品牌的文化逻辑 |
二、品牌跨文化传播的三层次认同 |
第二节 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认同层次 |
一、以国家文化为内核的隐形认同 |
二、以品牌文化为表征的显形认同 |
三、以产品品质为基础的技术性认同 |
第三节 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认同问题 |
一、品牌跨文化传播理念的滞后 |
二、品牌跨文化传播策略的缺失 |
三、品牌跨文化传播路径的单一 |
第四章 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对策 |
第一节 创新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理念 |
一、以国家形象为品牌背书 |
二、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 |
第二节 提升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策略 |
一、从输出产品到输出文化 |
二、转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 |
第三节 拓展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路径 |
一、整合各类传播主体 |
二、应用多种传播方式 |
三、打造优质传播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现代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应用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各历史时期商业广告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元素应用 |
第一节 古代商业广告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
一、古代商业广告形式 |
二、古代商业广告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使用表现 |
第二节 近代商业广告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
一、近代商业广告的传统文化元素表现形式 |
二、近代商业广告的传统文化元素创意特色 |
第三节 现代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 |
一、现代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表现形式 |
二、现代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创意特色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代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应用困境的表现 |
第一节 中国元素使用手法稚嫩 |
一、大量堆砌中国元素 |
二、强行关联中国元素 |
三、中国元素创意雷同 |
四、偏离中国消费者期望 |
第二节 中国元素使用失误 |
一、中国元素组合失当 |
二、引入低俗中国元素 |
三、中国元素应用场景不当 |
四、弱化中国元素内涵 |
五、污名化中国元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导致现代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应用困境的原因 |
第一节 社会文化环境 |
一、近代社会转型 |
二、通俗文化流行 |
三、多元主体表达 |
四、文化教育模式 |
第二节 广告主的认知局限 |
一、对中国元素一知半解 |
二、国际大牌高估品牌影响力 |
三、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敬重 |
第三节 广告参与方的把关不足 |
一、广告制作者的经济价值追求 |
二、广告审核方的敏感度较低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代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应用困境突围 |
第一节 拓展中国元素使用广度 |
一、扩展对中国现代元素的开采 |
二、扩展对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开采 |
第二节 拓展中国元素使用深度 |
一、提升中国文化认知水平 |
二、提升中国元素应用水平 |
第三节 增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度 |
一、找准传播时机和传播平台 |
二、找准广告主题和表现方式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一带一路”倡议下基于文化交融视角的中国家具产业对外合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理论基础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4.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方法 |
1.6.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2 研究方法 |
1.7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家具产业对外合作现状概述 |
2.1 “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内涵 |
2.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概述 |
2.3 中国家具产业对外合作现状概述 |
2.3.1 中国家具产业发展现状 |
2.3.2 中国家具产业出口贸易现状 |
2.3.3 中国家具产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现状 |
2.3.4 中国家具产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家具产业对外合作的SWOT分析——以文化为中心点 |
3.1 中国家具产业对外合作的内部优势分析 |
3.1.1 中国家具文化底蕴深厚 |
3.1.2 产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 |
3.2 中国家具产业对外合作的内部劣势分析 |
3.2.1 产品文化附加值较低 |
3.2.2 中国家具品牌国际化建设意识薄弱 |
3.2.3 家具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短缺 |
3.2.4 绿色贸易壁垒应对能力较弱 |
3.3 “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家具产业对外合作带来的机遇分析 |
3.3.1 “政策沟通”奠定良好政治环境 |
3.3.2 “设施联通”加强家具行业贸易往来 |
3.3.3 “贸易畅通”推动中外家具产业合作 |
3.3.4 “资金融通”助力中国家具企业投融资 |
3.3.5 “民心相通”促进文化交融 |
3.4 “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家具产业对外合作带来的挑战分析 |
3.4.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复杂 |
3.4.2 产业竞争越发激烈 |
3.4.3 文化差异影响价值认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基于文化交融视角的中国家具产业对外合作策略 |
4.1 “知己知彼”——基础 |
4.1.1 分析中国与东道国家具产业发展与合作现状 |
4.1.2 重视理解中国与东道国文化差异 |
4.1.2.1 重视与理解民族文化差异 |
4.1.2.2 重视与理解家具文化差异 |
4.2 “交融共通”——核心 |
4.2.1 民族文化的交融共通 |
4.2.2 家具文化的交融共通 |
4.2.2.1 探究东道国特色家具文化 |
4.2.2.2 寻求中国与东道国家具文化的契合点 |
4.2.2.3 家具文化交融在家具产品设计中的表现 |
4.3 “文化传播”——途径 |
4.3.1 传播中国家具企业文化,助力“民心相通” |
4.3.2 中国家具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机制 |
4.3.2.1 以“一带一路”倡议要求为指导原则 |
4.3.2.2 以文化自信为内在动力 |
4.3.2.3 以品牌文化为外在表现 |
4.3.2.4 以媒体、产品、教育为传播载体 |
4.4 “产业合作”——目标 |
4.4.1 民族文化交融对产业对外投资合作的促进作用 |
4.4.2 家具文化交融对产业对外贸易合作的促进作用 |
4.4.3 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家具业双多边产学研合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个案分析:文化交融视角下中国家具产业如何“走向”泰国 |
5.1 中泰家具产业发展与合作现状概述 |
5.2 中国与泰国文化差异分析 |
5.2.1 中泰民族文化差异 |
5.2.2 中泰家具文化差异 |
5.3 在文化交融中促进中国家具产业“走向”泰国 |
5.3.1 中泰民族文化的交融共通——推动中国家具企业“走向”泰国 |
5.3.2 中泰家具文化的交融共通——推动中国家具产品出口泰国 |
5.3.3 中泰“民心相通”建设与中国家具企业文化传播 |
5.3.4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家具文化在泰国的传播 |
5.4 促进中泰家具产学研合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5)中国白酒文化的对外传播 ——基于五粮液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白酒酿制的技术和工艺的文献 |
1.3.2 研究白酒产品及白酒品牌形象构建的文献 |
1.3.3 讨论白酒营销策略的文献 |
1.3.4 阐释白酒文化的文献 |
1.3.5 论述开发白酒旅游资源的文献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中国白酒的重要地位及其文化研究 |
2.1 中国白酒的典型性 |
2.1.1 白酒在中国酒类中的代表性 |
2.1.2 白酒在世界酒类中的独特性 |
2.2 中国白酒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研究 |
2.2.1 中国白酒文化的内涵及其国际竞争力 |
2.2.2 中国白酒文化的外延及其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
3.中国白酒文化的对外传播现状及困境原因分析 |
3.1 五粮液传播白酒文化的符号化活动:历史与现状 |
3.1.1 使用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进行编码 |
3.1.2 利用品牌植入,拓展白酒文化的符号意指边界 |
3.1.3 积极参与品鉴会,沉浸式传播白酒文化 |
3.1.4 线上情感传播,讲述白酒故事 |
3.2 中国白酒文化对外传播的实践现状 |
3.2.1 确立“Baijiu”为白酒国际象征符 |
3.2.2 跨界与国外品牌合作,巧妙融合品牌意指 |
3.2.3 建设中国白酒的国际认证体系,奠定受者解码基础 |
3.2.4 依托孔子学院,开展中国白酒文化传播活动 |
3.3 中国白酒文化对外传播当前挑战的文化与传播学分析 |
3.3.1 对外宣传的宣传理念反思 |
3.3.2 国际受众对中国媒体和白酒文化的刻板印象 |
3.3.3 白酒文化传播符号缺乏联想力和生命力 |
3.3.4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白酒文化的先进性流失 |
4.其他领域文化对外传播的经验与启示分析 |
4.1 咖啡馆文化中的西方文明想象对白酒文化传播的借鉴 |
4.1.1 咖啡作为商品的传播历史 |
4.1.2 咖啡馆作为空间领域的功能性延伸 |
4.1.3 西方文明的立体式象征符建构 |
4.2 电影文化中的酒元素使用对白酒文化传播的意义 |
4.2.1 酒元素在影片中的作用解析 |
4.2.2 外国电影使用白酒元素表现正面价值的重要性 |
4.2.3 中国电影利用白酒元素传达情感以及塑造人物 |
5.中国白酒文化对外传播的建议与策略 |
5.1 国际语境下,变对外宣传理念为对外传播理念 |
5.1.1 加强人际传播是中国白酒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路径 |
5.1.2 官方媒体在对外传播中要转变议程设置的方式 |
5.2 创新白酒文化意指,丰富其符号呈现形式 |
5.2.1 继续加强国外品牌和平台的深度合作 |
5.2.2 用丰富的符号形式展现中国白酒文化的内涵 |
5.3 从咖啡文化中获得关于空间场景建构的启示 |
5.3.1 建立线上场景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
5.3.2 建立线下场景的情景式体验空间 |
5.4 从电影文化中获得关于酒文化元素使用的启示 |
5.4.1 中国白酒文化在对外传播中需要发挥主动性 |
5.4.2 对于白酒IP的大力开发 |
5.5 加深国际受众对中国白酒文化的解码能力 |
5.5.1 继续依托孔子学院建设中国白酒的国际化道路 |
5.5.2 对中国白酒酿造技艺进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6)市场与市场营销的工商人类学诠释与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类学视野下的市场 |
二、人类学视野下的市场营销 |
三、市场营销的人类学研究方法 |
(一) 消费文化的人类学解释 |
(二) 身份与消费研究 |
(三) 民族品牌及其经济价值的研究 |
(四) 网络消费文化研究 |
四、结论 |
(7)玫琳凯(中国)跨文化营销的障碍及策略 ——以江西分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创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化妆品行业的文化特征分析 |
2.1 中国化妆品行业的文化特征分析 |
2.1.1 中国化妆品行业的文化背景 |
2.1.2 中国化妆品行业的文化特征 |
2.1.2.1 中国化妆品行业的文化体现要素分析 |
2.1.2.2 中国化妆品行业对消费者多层次的文化特征 |
2.2 主要的国外化妆品文化特征分析 |
2.2.1 欧美化妆品行业的文化特征分析 |
2.2.2 亚太地区化妆品行业文化分析 |
3 玫琳凯(中国)跨文化的营销策略 |
3.1 玫琳凯在中国的发展 |
3.2 玫琳凯的销售模式及市场定位 |
3.2.1 化妆品的销售模式 |
3.2.2 玫琳凯在我国市场定位 |
3.3 玫琳凯的跨文化营销策略 |
3.3.1 产品跨文化营销策略 |
3.3.2 采用跨文化培训的营销策略 |
3.3.3 跨文化沟通的营销策略 |
3.3.4 在中国的市场公关的跨文化营销策略 |
3.3.5 采用适应环境的跨文化营销策略 |
4 玫琳凯江西分公司跨文化营销障碍分析 |
4.1 玫琳凯江西分公司内外环境分析 |
4.1.1 外部环境分析 |
4.1.2 内部环境分析 |
4.2 研究设计与实施 |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2.2 调查实施 |
4.2.3 调查数据分析 |
4.3 结论 |
4.3.1 对文化差异的障碍分析 |
4.3.2 以自我民族为中心的障碍分析 |
4.3.3 语言交际的障碍分析 |
4.3.4 政策的障碍分析 |
4.3.5 小结 |
5 玫琳凯江西分公司跨文化营销的对策建议 |
5.1 开展有效的跨文化营销调研 |
5.1.1 建立跨文化营销调研团队 |
5.1.2 确定有效的跨文化营销调研内容 |
5.1.3 选择合适的跨文化市场调研方式 |
5.1.4 客观分析跨文化市场调研所获得的信息 |
5.2 确定文化适应性的跨文化营销战略 |
5.3 实施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策略 |
5.3.1 加强树立独特的企业文化 |
5.3.2 发扬独特的激励机制 |
5.3.3 品牌文化整合策略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跨文化营销的挑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跨文化营销的挑战 |
(一)文化背景和宗教的不同 |
(二)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不同 |
(三)教育水平和语言沟通不同 |
二、做好跨文化营销的对策研究 |
(一)采用适应当地独特文化的营销战略 |
(二)培养营销人员的跨文化意识以及营销的能力素质 |
(三)立足本民族文化,建立具有民族特色品牌形象 |
(9)中国品牌汽车在非洲地区跨文化营销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关于文化的研究 |
2.2 关于文化冲突和跨文化的研究 |
2.3 关于跨文化营销的研究 |
2.4 关于中国品牌汽车进入非洲市场的研究 |
3 中国品牌汽车在非洲地区营销环境分析 |
3.1 中非文化差异研究 |
3.1.1 文化差异的主要体现 |
3.1.2 中非跨文化环境对比 |
3.2 中国品牌汽车在非洲市场的竞争力PEST分析 |
3.2.1 PEST理论介绍 |
3.2.2 中国品牌汽车在非洲市场的竞争力PEST分析 |
3.3 中国品牌汽车在非洲市场的竞争力SWOT分析 |
3.3.1 SWOT理论介绍 |
3.3.2 中国品牌汽车在非洲市场的竞争力SWOT分析 |
3.4 中国品牌汽车在非洲市场的竞争力波特五力分析 |
3.4.1 波特五力模型介绍 |
3.4.2 中国品牌汽车在非洲市场的竞争力波特五力分析 |
3.5 中国品牌汽车在非洲的潜在市场环境分析 |
3.5.1 中国品牌汽车在非洲的潜在市场经济环境分析 |
3.5.2 中国品牌汽车在非洲的潜在市场人口环境分析 |
3.5.3 中国品牌汽车在非洲的潜在市场政治环境分析 |
3.5.4 中国品牌汽车在非洲的潜在市场管控和税收政策分析 |
4 中国品牌汽车在非洲地区跨文化营销路径 |
4.1 文化与营销的关系 |
4.2 跨文化营销进入的定义 |
4.3 中国品牌汽车在非洲地区的跨文化营销进入路径 |
4.3.1 跨文化营销进入产品策略 |
4.3.2 跨文化营销进入渠道策略 |
4.3.3 跨文化营销进入定价策略 |
4.3.4 跨文化营销进入促销策略 |
5 案例分析:北京汽车在非洲跨文化市场营销进入路径研究 |
5.1 北京汽车集团介绍 |
5.2 北京汽车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及业务介绍 |
5.3 北京汽车在非洲跨文化市场营销进入路径 |
5.3.1 市场选择策略 |
5.3.2 产品策略 |
5.3.3 定价策略 |
5.3.4 促销策略 |
5.3.5 渠道策略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顾客价值的丝绸品牌文化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文化背景 |
1.1.2 市场背景 |
1.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1.2.1 文化营销的相关研究 |
1.2.2 丝绸文化的相关研究 |
1.2.3 丝绸营销的相关研究 |
1.3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总体设计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中国丝绸品牌的外部市场环境分析 |
2.1 丝绸品牌的一般外部环境分析 |
2.1.1 政策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文化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丝绸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2.2.1 中国丝绸产业的沿革 |
2.2.2 丝绸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2.2.3 丝绸自主品牌的SWOT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丝绸顾客价值的质化研究 |
3.1 质化研究的方案设计 |
3.1.1 质化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3.1.2 质化研究的内容 |
3.1.3 质化研究方法的选择 |
3.1.4 质化研究的实施过程与样本分布 |
3.2 丝绸顾客价值的质化研究 |
3.2.1 丝绸顾客感知价值的实质性编码 |
3.2.2 顾客感知价值的理论性编码 |
3.2.3 丝绸顾客期望价值的实质性编码 |
3.2.4 丝绸顾客期望价值的理论性编码 |
3.2.5 丝绸顾客价值的模型构建 |
3.3 丝绸顾客价值的管理 |
3.3.1 丝绸顾客价值的差距管理 |
3.3.2 丝绸顾客价值与文化营销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丝绸顾客感知价值的量化研究 |
4.1 量化研究的方案设计 |
4.1.1 量化研究的目的与问卷设计 |
4.1.2 预调研及问卷调整 |
4.1.3 正式问卷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4.2 不同群体的丝绸感知价值比较分析 |
4.2.1 不同性别群体的差异 |
4.2.2 不同年龄群体的差异 |
4.2.3 不同收入群体的差异 |
4.2.4 不同职业群体的差异 |
4.2.5 不同居住地群体的差异 |
4.2.6 不同文化程度群体的差异 |
4.2.7 态度、能力与结果三者的相关性分析 |
4.3 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丝绸细分市场研究 |
4.3.1 信度与效度检验 |
4.3.2 丝绸消费的驱动因素分析 |
4.3.3 丝绸市场的聚类分析 |
4.3.4 市场细分及文化营销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策略 |
5.1 丝绸品牌的文化定位 |
5.1.1 品牌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
5.1.2 丝绸自主品牌的品牌文化现状 |
5.1.3 丝绸品牌文化的构建 |
5.2 丝绸品牌的产品文化营销策略 |
5.2.1 丝绸品牌的产品文化定位 |
5.2.2 丝绸品牌的产品开发策略 |
5.2.3 丝绸品牌的服务文化营销 |
5.3 基于文化营销视角的丝绸品牌的活化 |
5.3.1 品牌活化的相关理论 |
5.3.2 丝绸品牌活化的现实可行性 |
5.3.3 基于情感价值的丝绸品牌怀旧营销 |
5.4 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传播 |
5.4.1 丝绸品牌的POP文化营销传播 |
5.4.2 丝绸文化活动与丝绸文化营销传播 |
5.4.3 丝绸博物馆与丝绸文化营销传播 |
5.4.4 丝绸教育与丝绸文化营销传播 |
5.4.5 网络渠道的丝绸品牌文化营销传播 |
5.4.6 丝绸文化营销传播的战略协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附录1 :丝绸顾客感知价值的范畴 |
附录2 :丝绸顾客期望价值的范畴 |
附录3 :丝绸消费者调查问卷 |
附录4 :高档丝绸标志认定企业的品牌文化概况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中国民族特色产品的跨文化营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之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J]. 杜薇. 科技广场, 2020(03)
- [2]文化认同视角下的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研究[D]. 郭若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现代商业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应用困境研究[D]. 王波琳.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一带一路”倡议下基于文化交融视角的中国家具产业对外合作策略研究[D]. 房莉莉.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5]中国白酒文化的对外传播 ——基于五粮液的个案研究[D]. 饶玉申.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6]市场与市场营销的工商人类学诠释与审思[J]. 杨东昌,田广.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 [7]玫琳凯(中国)跨文化营销的障碍及策略 ——以江西分公司为例[D]. 邓秀婷.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4)
- [8]跨文化营销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 宋银浩. 商业故事, 2016(10)
- [9]中国品牌汽车在非洲地区跨文化营销路径研究[D]. 孙海鑫.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6(03)
- [10]基于顾客价值的丝绸品牌文化营销研究[D]. 孙菊剑. 苏州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