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塑料导爆管的起爆、传爆及输出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方航,刘杰,谭华峰[1](2020)在《导爆管起爆电路设计与验证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可靠稳定的精确延时起爆多路导爆管,论文首先对该类爆炸器材进行了爆炸机理梳理分析,并基于起爆电气参数要求、采用Cadence软件完成了起爆控制电路原理图设计,随后进行了起爆电路PCB文件绘制、加工了起爆性能测试电路板,最后根据起爆电路实物样机开展了四路导爆管起爆效果验证实验及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四路导爆管均按照设定时序成功起爆,该电路设计满足性能要求,能可靠稳定的精确延时起爆导爆管,对多路导爆管精确智能起爆控制设备的研制开发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崔新男[2](2020)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及其在爆破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爆炸是巨大化学能瞬间释放的过程,常伴随着高温、高压气体产物的生成,在介质中爆炸还会伴随介质的破碎及碎块的高速运动。这些复杂的过程使得传统测量方法无法精确地研究爆破过程。近年来,图像处理技术、立体视觉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促生了“智能爆破”技术的发展。数字图像相关方法作为实验力学中的重要方法,具有非接触、高精度、全场测量等优势,在爆破过程的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可以对爆破过程进行“数字化”、“可视化”和“精细化”的研究,为爆破过程的机理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从而为爆破过程的精准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是爆破行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精细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方向。但由于爆破过程的瞬时性与复杂性,常规的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在测量精度和计算效率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难以适应爆破工程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本文针对常规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在位移搜索算法的精度、效率及鲁棒性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并应用于爆破工程中。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整像素匹配阶段,针对传统基于互相关匹配准则的相关函数计算繁琐而搜索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图像互信息的整像素匹配算法。该算法以图像互信息作为匹配准则,以参考子区和匹配子区的熵及联合熵为基础,准则具有线性结构及目标点附近单峰性等特性,且无需迭代求解,显着降低计算量。本文采用模拟散斑试验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并与传统基于互相关准则的十字搜索法、爬山法、遗传算法三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整像素匹配中,耗时仅为遗传算法的27%,十字搜索法和爬山法的14%和16%。其次,在亚像素匹配阶段,针对传统曲面拟合法计算精度和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移动最小二乘的高斯曲面拟合亚像素位移搜索算法。与传统曲面拟合法拟合窗口内所有节点权重相等不同,本算法采用距离权重法,拟合窗口内的不同节点采用不同权重。离中心点越近的节点权重越大,对中心点函数值贡献越大;离中心点越远的点权重越小,对中心点函数值的贡献也越小,边界点权重为“0”,对中心点函数值无影响。距离权重法可以使拟合曲面更光滑且峰值更突出。移动最小二乘法中使用多项式函数作为基函数,常采用二次及以上基函数,进行曲面拟合时必须使用5×5pixel及以上拟合窗口,计算效率较低。因此,本文采用高斯基函数。高斯基函数含有5个待定系数,故可选用3×3pixel拟合窗口。由于高斯基函数采用了更小的拟合窗口,大大降低了计算开销,与二次基函数相比,其计算耗时降低27.92%。此外,通过模拟散斑试验,对比分析了本文提出的基于高斯基函数的移动最小二乘曲面拟合法与传统的N-R法、梯度法、常规高斯曲面拟合法以及基于二次基函数的移动最小二乘曲面拟合法的优劣。试验结果表明:在位移真值为0.01pixel和0.1pixel级别,基于移动最小二乘的高斯曲面拟合法,位移计算值的最大标准差分别为0.00585pixel和0.00672pixel,较传统方法降低12.03~47.9%和20.19~81.33%。在真实散斑平移试验中,本算法位移计算最大相对误差为5.0%,平均误差仅为2.08%。此外,针对传统方法在散斑计算区域边界处理上采用的无效像素值置“0”的方法带来的边界点附近位移误差大的问题,采用了复制型边界,将散斑边界向外延展以增加边界区域有效像素的占比。模拟散斑对比试验表明,采用复制型边界可提高不同类型边界点的相关系数值,进而将位移计算相对误差分别从11.55%和14.78%降低至2.01%和1.99%。爆破过程通常在数毫秒至数秒内结束,获取爆破过程图像常采用高速及超高速摄影机,帧率为几千至几万帧每秒,图像处理的工作量极大。因此,提高数字图像相关匹配速度极为重要。针对数字图像相关方法计算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基于GPU(graphic processing unit)的并行加速算法。有别于CPU的顺序执行逻辑,GPU的独特结构决定了多个像素处理进程可以在GPU中并行执行。由于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中每个像素的处理方式相似且互不干扰,基于GPU的并行加速算法可以提高算法的效率。因此,本文采用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即统一计算设备架构的编程技术,对数字图像相关方法中位移搜索过程进行并行加速。模拟散斑试验显示,采用CUDA的GPU并行运算加速效果十分明显。随着计算区域的增加,可带来至少20倍效率提升。然后,设计了试验装置,开展了试验研究,将前述的数字图像相关算法应用于爆破工程的三个典型问题中,揭示了爆破过程的相关作用机理:(1)在大理岩巴西圆盘试验中,观测了静态加载下大理岩表面位移场演化过程,试件的破坏过程是水平及垂直位移不断向最终裂纹附近聚集的过程。(2)采用“Z”字形布置导爆管,提出了基于分段向量的爆轰波头自动搜索算法,完成导爆管内爆轰波全长的高精度自动化测量。管内爆轰波可分为成长区、稳定区、衰减区和高温膨胀区,长度分别为3.42cm、15.58cm、12.92cm和1.05m,爆轰波成长区间为32~41cm。除内壁涂覆炸药的种类、温度等因素外,一定角度的弯折、拉伸变形也会影响导爆管爆速。(3)将数字图像相关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完成了内爆加载下混凝土表面裂纹扩展过程自动化测量及数字化分析。裂纹的发展可分为长度扩展和宽度扩张两个阶段:裂纹长度扩展阶段,爆炸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共同发挥作用,作用时间约为1.75ms,裂纹扩展平均速度为122.27m/s,最大速度为225.9m/s;长度扩展结束后,裂纹向宽度扩张,扩张的动力为爆生气体的楔入作用,作用时间可达4.5ms;爆炸加载下混凝土动态断裂过程区与静态加载下相似,当混凝土配比及骨料粒径固定后,其断裂过程区尺寸基本不变,断裂过程区长度约为骨料最大粒径的8~9倍。最后,针对传统的二维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在大离面位移测量中的局限性,考虑到爆破抛掷物的空间运动特性,结合立体视觉技术,开展了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研究。采用双高速摄影机的立体测量平台,搭建了爆破抛掷物的三维跟踪测量系统,并进行了混凝土模型抛掷爆破漏斗试验。通过标定技术,获得了相机内、外参数,建立了空间坐标的计算模型。通过立体视觉技术完成二维图像坐标向三维空间坐标的转换,实现了爆破抛掷物的三维跟踪测量。根据混凝土爆破试验的结果,爆破抛掷作用分为鼓包运动和抛掷作用两个阶段:在鼓包运动阶段,抛掷物以一整体作加速运动,持续时间约9ms;鼓包运动末期,抛掷物因内部裂纹的贯通而碎裂成块,进入抛掷作用阶段。抛掷作用十分复杂,碎块在抛掷物中的位置、碎块的形态都会影响其运动状态,但抛掷物总体呈现倒锥形分散减速运动趋势。该测量系统为爆破抛掷作用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吕莎莎,王海亮,王万仁,张伟[3](2020)在《基于高速摄像的导爆管传爆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进一步研究导爆管的传爆过程,用高速摄像机对导爆管的传爆过程进行研究。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导爆管爆轰的成长规律,用智能五段爆速仪对测得的稳定爆速进行验证;对出口冲击波进行分析,得到出口冲击波的传播规律,同时又验证了达到稳定爆速的最短距离。结果表明:爆轰有效反应区长度为13 cm,稳定传爆时导爆管最短约为40 cm,传爆速度为1 750 m/s;爆轰成长过程为先缓慢增长,后高速增长,再缓慢增长至稳定。出口冲击波传播速度是波动的,波速上升是因为发生了口外爆炸。
李洪伟,邓军,徐飞扬,王树忠,张彦[4](2017)在《塑料导爆管激发后爆轰成长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进一步研究普通塑料导爆管爆轰成长规律,使用高速摄像机对导爆管爆轰成长过程进行拍摄,对所得图像利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获取传爆距离——速度关系,并对两者关系进行曲线拟合,得到导爆管爆轰成长规律数学关系式;同时,结合纹影仪对其端口信号进行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用普通导爆管爆轰成长区间长度为4050cm,成长期前段增速极快,而中后段却相对缓和;纹影试验验证了上述爆轰成长区间长度的结论。研究结果对导爆管传爆机理的进一步明确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导爆管爆轰理论基础提供依据和参考数据。
邓军[5](2017)在《导爆管爆轰成长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普通塑料导爆管(以下简称"导爆管")因其原材料来源广泛,成本较低,具有抗外来电流干扰能力强,操作简便快捷,使用灵活等诸多优点,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起爆器材。但是,对于导爆管的起爆机理和传爆过程的理论研究较少,尤其是2000年以来,相关报道并不多见。其中,对爆轰成长规律以数学形式进行表达的几乎没有,文献大多只是停留在定性讨论。此外,对爆轰成长规律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少有较为系统全面的论证。当前国内外使用高速摄像技术研究导爆管爆轰成长过程的相关报道也时常见到,但相对而言,仍十分匮乏,且前人的许多研究囿于当时试验条件,研究内容难免过于笼统和粗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特别是电子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为更加细致和严密的科学试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论文采用较为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对导爆管爆轰成长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与分析。首先,论文对普通导爆管进行若干切片取样,通过对其横、纵断面进行SEM取样观察,获得其内壁药粉粘附状态的管壁基本性质,以辅助文中对传爆机理的分析。其次,使用较为先进的高速摄像机,对普通导爆管的爆轰成长和传爆过程进行拍摄,获得了爆轰成长区间值为40cm~50cm的结论,得到了塑料导爆管爆轰成长的规律图形以及基于多项式曲线拟合的爆轰速度-时间数学关系式,随后论文依据试验结果对导爆管激发后爆轰成长规律展开了理论阐述,并结合纹影试验,分析拍摄图像,进行了支撑验证。最后,论文对导爆管爆轰成长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论文展开对不同温度条件下、注水条件下、浸油浸水等条件下的导爆管传爆试验,针对这些情况进行了大量的反复的试验,获得了以上条件下导爆管的爆轰变化情况,并针对各自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和阐述。论文的研究进一步充实了导爆管爆轰基础理论,尤其是对导爆管传爆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同时大量的试验数据和分析也给予导爆管设计者和生产者一定的参考性。
杨再高,陈星明,肖定军,胡文义[6](2015)在《断药后穿孔塑料导爆管传爆规律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断药结束后爆轰波不稳定传播区域穿孔对导爆管传爆可靠性的影响,运用高速摄影技术对存在15cm断药与不同规格穿孔的导爆管进行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仅存在15cm断药的导爆管,从断药结束至恢复正常传爆距离约为9cm;孔对导爆管传爆速度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孔径、孔数量以及孔的密集程度,与孔前的传爆速度也密切相关;对于只考虑单一因素,孔径增大、孔数量增多、孔越密集、孔前传爆速度越低则爆速下降相对越明显。
赵祥[7](2014)在《塑料导爆管抗击穿性能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导爆管在实际使用中因药粉脱落和高温直射会引起其起爆后击穿破孔而失去传爆可靠性,为了评价导爆管的药粉脱落率、导爆管的抗击穿性能和解决其因药粉脱落引起的击穿破孔、传爆不可靠问题,本文做了相关工作,具体如下:建立了测定导爆管药粉脱落率方法,采用WJ231标准震试验机在1Hz频率、15cm落高的标准震动条件对试样震动5min,用脱落药粉量占导爆管总药量的百分比来表征待测导爆管的药粉粘附性。对典型导爆管药粉脱落率测试的结果:N210型为16.2%-19.7%,交联型14.2%-17.0%,药粉高粘附性为3.9%-13.6%。建立的在常温下测试导爆管的抗击穿性能的方法,可以用于评价导爆管的抗击穿性能。采用0.5m长的待测管作为试验样品,用棉线粘附法进行装药,用纯黑索金超细粉作为基准装药,1/10000g分析天平作为计量基准,1m以上长度的导爆管配以直径3.1mm以下的塑胶管作为连通管起爆,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可以测出使待测管击穿的最小起爆药量。对典型导爆管测试的结果:A型为44mg/m-48mg/m,B型为41.7mg/m-51.1mg/m,C型为42.3-52mg/m和高强度型为51.3.mg/m-58.3mg/m。建立了高温下测试导爆管的抗击穿性能的方法。以烘箱为热环境提供平台,15m长的待测导爆管用木板托盘拖住在设定的温度下加热平衡30min,用联通管联接1m以上长度的起爆用导爆管起爆,以试验温度下导爆管是否发生击穿和破孔数量来表征35℃-50℃温度下受试导爆管的高温抗击穿能力。提出了一种制备药粉高粘附性导爆管专用塑料的方法,并用双螺杆挤出设备制备了药粉高粘附性导爆管专用塑料。用该材料制造导爆管不需要改变流延成型导爆管的制造工艺与装备即可直接生产,所制成的产品在性能上完全达到GB/T2019标准对导爆管的通用要求,同时其药粉脱落率从现有导爆管的18%大幅度降低至4%左右。雷管拒爆试验表明:药粉高粘附性导爆管在长脚线、中深孔装药时其雷管拒爆率从现行导爆管雷管产品的10%降低为0。
胡升海,房泽法,熊鹏,巫雨田,戴国蕊,顾保虎[8](2013)在《导爆管起爆与传爆过程的高速摄像研究》文中提出结合高速摄像技术,对导爆管的正常起爆与传爆过程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导爆管的起爆与传爆过程的高速摄像图像。对高速摄像图像进行了分析与测算,得到1745m/s爆速导爆管起爆过程的爆轰成长规律及其成长长度为18.5cm左右的结论,得到了稳定爆轰波结构模型及其有效反应区长度为7cm左右的结论。
钱华,刘大斌,甘德淮,韦锦初,邓昭明,侯建华,朱长江,鲍国钢[9](2013)在《高药粉粘附性导爆管的设计及性能测试》文中指出针对导爆药的塑料粘附性差而导致导爆管破孔率高及导爆管雷管易拒爆的现状,采用共混改性和分子定向迁移理论,通过配方优化,开发出一系列高药粉粘附性的导爆管专用塑料。根据导爆管传爆过程中对药粉粘附性的要求,确定了导爆药脱落率为16.0%的导爆管最佳专用塑料配方。试验表明:与常用牌号N210和1I2A制备的导爆管相比,高药粉粘附性导爆管震动后每15 m的破孔数由N210、1I2A制备时的4个、2个下降到0;50℃下每15m的破孔数由N210、1I2A制备时的4个、2个下降到0;雷管拒爆现象由N210、1I2A制备时的10%、6%下降到0。
胡升海[10](2013)在《导爆管及其雷管传爆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导爆管雷管起爆法是当前工程爆破中采用最广泛的起爆方法。然而普通塑料导爆管强度有限,且在起爆前不能用仪表对网路质量进行检查,在施工中常因导爆管本身缺陷或操作不当致使出现断药、拉细、对折、打结、破损、进水等情况,或受雷管爆炸后聚能射流或破片的超前作用而损坏,从而对起爆网路的可靠性产生影响。此外,人们对正常导爆管及其雷管的传爆过程的认识并不完全清晰。高速摄像技术能将高速运动的过程慢速显示,为记录爆轰、爆炸等过程创造了直观有利的条件。为此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对上述情况下导爆管及其雷管的传爆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与分析。首先,对正常导爆管内起爆、传爆与输出过程进行了高速摄像研究。得到了导爆管起爆过程的成长规律及距离,得到了管内稳定爆轰波结构图像及其有效反应区长度,得到了出口冲击波与爆轰产物传播过程图像及规律;其次,对缺损导爆管的传爆可靠性进行了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断药、拉细、对折、打结、破损、进水、进沙等情况下导爆管的传爆试验,并利用高速摄像机拍摄并分析了以上各缺损处及其前后爆轰波的传播过程及变化规律,并认为普通的缺损不会影响导爆管的传爆可靠性,但当各缺损出现在导爆管的靠近雷管部位时将导致雷管的延期时间偏大甚至不能被起爆;最后,对金属铝壳雷管爆炸的过程进行了拍摄研究,得到了火焰范围及聚能射流范围和速度。对雷管起爆单根及多根导爆管的过程进行了拍摄试验与分析,对雷管爆炸后产生的聚能射流及破片对邻近一定距离处的导爆管及雷管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得到其起爆、炸断、及损伤范围,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课题的研究对导爆管传爆机理及雷管爆炸作用机理的进一步明确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导爆管雷管的生产及使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参考,对提高导爆管雷管爆破网路的可靠性具有一定意义。
二、塑料导爆管的起爆、传爆及输出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塑料导爆管的起爆、传爆及输出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导爆管起爆电路设计与验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导爆管特性分析 |
3 起爆电路设计 |
4 实物样机技术验证 |
5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6 结语 |
(2)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及其在爆破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爆破工程数字化智能化研究现状 |
1.3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研究现状 |
1.3.1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基本原理 |
1.3.2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关键技术 |
1.3.3 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方法 |
1.3.4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应用 |
1.3.5 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数字图像相关算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模拟散斑图 |
2.3 整像素匹配算法研究 |
2.3.1 传统的互相关的整像素匹配算法 |
2.3.2 基于图像互信息的整像素匹配算法 |
2.3.3 整像素匹配算法的对比试验 |
2.4 亚像素求解算法研究 |
2.4.1 传统的亚像素求解算法 |
2.4.2 基于移动最小二乘的加权曲面拟合法 |
2.4.3 算法验证 |
2.5 边界处理 |
2.5.1 边界问题描述 |
2.5.2 复制型边界处理方法 |
2.6 已知位移场的应变场求解 |
2.7 PVC薄板的喷漆散斑图试验 |
2.7.1 试验装置 |
2.7.2 试验结果 |
2.8 本章小结 |
3 基于GPU的并行加速算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积分图的相关函数化简 |
3.3 CUDA编程 |
3.3.1 CUDA的硬件结构 |
3.3.2 CUDA的软件结构 |
3.3.3 基于CUDA的数字图像相关并行加速算法 |
3.4 算法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二维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在爆破工程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大理岩巴西圆盘试验 |
4.2.1 试验方案 |
4.2.2 试验结果 |
4.2.3 结论 |
4.3 导爆管爆轰波测量 |
4.3.1 试验方案 |
4.3.2 结果分析 |
4.3.3 讨论及结论 |
4.4 爆炸加载下混凝土裂纹扩展试验 |
4.4.1 试验方案 |
4.4.2 结果分析 |
4.4.3 讨论及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立体视觉的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及应用 |
5.1 引言 |
5.2 立体视觉技术 |
5.2.1 相机成像模型 |
5.2.2 图像的畸变矫正 |
5.2.3 立体视觉模型 |
5.2.4 立体标定技术 |
5.3 三维位移场测量 |
5.3.1 三维坐标求解 |
5.3.2 三维位移场测量流程 |
5.4 爆破抛掷物跟踪测量 |
5.4.1 试验方案 |
5.4.2 试验步骤 |
5.4.3 结果分析 |
5.4.4 讨论及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高速摄像的导爆管传爆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试验器材和方法 |
1.1 试验器材 |
1.2 试验方法 |
2 数据处理 |
2.1 高速摄像测得数据 |
2.2 爆速仪测得数据 |
3 爆轰成长规律 |
4 出口冲击波传播规律 |
5 结论 |
(4)塑料导爆管激发后爆轰成长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速摄像试验 |
1.1 试验器材和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数据记录与处理 |
1.2.2 爆轰成长曲线与方程 |
2 纹影摄像试验 |
2.1 试验思路与器材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 |
(5)导爆管爆轰成长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导爆管爆轰成长规律的研究现状 |
1.2.2 导爆管爆轰成长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1.2.3 高速摄像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2 高速摄像系统及试验研究方法 |
2.1 系统和方法选取依据 |
2.2 高速摄像系统 |
2.2.1 试验器材 |
2.2.2 系统组成 |
2.2.3 高速摄像机的设置 |
2.3 研究方法 |
2.3.1 导爆管激发后爆轰成长规律的研究方法 |
2.3.2 激发后爆轰成长规律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导爆管激发后爆轰成长规律的试验研究 |
3.1 导爆管激发后起爆、传爆过程的实验研究和基础理论 |
3.1.1 导爆管激发前后的SEM图像观察 |
3.1.2 导爆管纹影摄像观察 |
3.1.3 导爆管激发后传爆实质 |
3.2 导爆管稳定爆轰速度测试 |
3.2.1 光电法 |
3.2.2 高速摄像法 |
3.3 导爆管激发后爆轰成长期间的试验研究 |
3.3.1 试验器材与试验方法 |
3.3.2 试验过程、步骤 |
3.3.3 摄像结果与处理 |
3.3.4 数据分析与多项式拟合 |
3.4 纹影摄像试验 |
3.4.1 试验思路与器材 |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导爆管激发后爆轰成长规律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
4.1 温度对激发后导爆管爆轰成长的影响 |
4.1.1 概述 |
4.1.2 试验方法 |
4.1.3 试验过程、步骤 |
4.1.4 摄像结果与分析 |
4.2 注水对激发后导爆管爆轰成长的影响 |
4.2.1 概述 |
4.2.2 试验方法 |
4.2.3 试验过程、步骤 |
4.2.4 摄像结果与分析 |
4.3 油渗对激发后导爆管爆轰成长的影响 |
4.3.1 概述 |
4.3.2 试验方法 |
4.3.3 试验过程、步骤 |
4.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水渗对激发后导爆管爆轰成长的影响 |
4.4.1 概述 |
4.4.2 试验方法 |
4.4.3 试验过程、步骤 |
4.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断药后穿孔塑料导爆管传爆规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爆管传爆规律试验 |
1.1 试验器材 |
1.2 高速摄像系统 |
1.3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试验假设 |
2.2 试验现象 |
2.3 数据处理 |
2.4 试验结果分析 |
3 结论 |
(7)塑料导爆管抗击穿性能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塑料导爆管药粉脱落率测试方法研究 |
2.1 方法设计 |
2.1.1 刺激条件的确定 |
2.1.2 待测样品接受刺激的状态 |
2.1.3 计量方法的确定 |
2.1.4 数据的处理 |
2.2 试验设备和器材 |
2.3 试验操作步骤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样品的处理 |
2.4.2 震动时间的确立 |
2.4.3 环境条件的确定 |
2.5 测定导爆管药粉脱落率方法的建立 |
2.6 典型导爆管药粉脱落率的测定结果 |
2.7 本章小结 |
3 塑料导爆管常温下抗击穿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
3.1 塑料导爆管抗击穿性能测试方法设计 |
3.1.1 充气法测试及其可行性分析 |
3.1.2 用导爆管轴向抗拉强度表征其抗击穿能力可行性分析 |
3.1.3 管壁撕裂强度测试法及其可行性分析 |
3.1.4 定量装药爆轰加载法 |
3.2 最小击穿导爆药量法研究 |
3.2.1 棉线粘附RA导爆药法测试 |
3.2.2 棉线粘附纯黑索金法测试 |
3.3 塑料导爆管最小击穿起爆药量的标准测试方法 |
3.4 高强度导爆管最小击穿起爆药量的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4 塑料导爆管高温下抗击穿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
4.1 测试方法设计 |
4.2 方法研究过程 |
4.2.1 烘箱的选择 |
4.2.2 样品的受试状态 |
4.2.3 起爆方式的选择 |
4.2.4 试验现象的观察和结果判定 |
4.2.5 塑料导爆管高温条件下抗击穿性能测试方法的建立 |
4.3 本章小节 |
5 药粉高粘附性导爆管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 |
5.1 药粉高粘附性导爆管专用料性能设计要求 |
5.2 药粉高粘附性导爆管专用料的选择 |
5.3 药粉高粘附性导爆管专用料的制备技术路线 |
5.4 药粉高粘附性导爆管专用料制备工艺流程 |
5.5 药粉高粘附性导爆管专用料制备 |
5.5.1 试验试剂和仪器 |
5.5.2 试验过程 |
5.5.3 结果与分析 |
5.6 药粉高粘附性导爆管制备流程 |
5.7 药粉高粘附性导爆管的生产设备 |
5.8 药粉高粘附性导爆管的制备工艺 |
5.9 药粉高粘附性导爆管的性能研究 |
5.9.1 外观和外径 |
5.9.2 脱落率测定 |
5.9.3 震动传爆可靠性试验 |
5.9.4 雷管拒爆试验 |
5.9.5 耐硝酸铵溶液试验 |
5.10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导爆管起爆与传爆过程的高速摄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试验器材与方法 |
2 导爆管起爆传爆过程的观测 |
2.1 试验图像 |
2.2 数据处理方法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爆轰波结构及有效反应区长度的探讨 |
3.1 导爆管内爆轰波的高速摄像图像 |
3.2 有效反应区长度分析 |
3.3 爆轰波结构模型 |
(9)高药粉粘附性导爆管的设计及性能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原料及测试方法 |
1.1 高药粉粘附性导爆管专用塑料的制备原理 |
1.2 高药粉粘附性导爆管的制备 |
1.3 导爆药粘附性定量测试法 |
1.4 震动后传爆可靠性试验 |
1.5 高温传爆可靠性试验 |
1.6 雷管拒爆试验 |
1.7 抗拉性能试验 |
2 高药粉粘附性导爆管的性能比较 |
2.1 配方的筛选 |
2.2 导爆药粘附性比较 |
2.3 震动后传爆可靠性试验 |
2.4 高温传爆可靠性试验 |
2.5 雷管拒爆试验 |
2.6 抗拉性能试验 |
3 结论 |
(10)导爆管及其雷管传爆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外工业雷管水平发展现状 |
1.2.2 导爆管传爆机理及可靠性的研究现状 |
1.2.3 高速摄影在爆炸领域的应用现状 |
1.2.4 雷管爆炸输出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2章 高速摄像基础及试验研究方法 |
2.1 高速摄像基础 |
2.1.1 高速摄影的分类与比较 |
2.1.2 高速摄像系统的组成 |
2.1.3 高速摄像机的基本性能参数 |
2.2 高速摄像试验系统 |
2.2.1 试验器材 |
2.2.2 试验系统的组成 |
2.2.3 相机的设置与控制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2.3.1 应用高速摄像研究导爆管传爆过程的方法 |
2.3.2 应用高速摄像研究雷管爆炸及其效应的方法 |
第3章 基于高速摄像的导爆管起爆、传爆及输出过程的研究 |
3.1 基于高速摄像的导爆管传爆过程研究 |
3.1.1 导爆管内爆轰波结构 |
3.1.2 导爆管稳定传爆的实质 |
3.1.3 基于高速摄像的导爆管传爆速度测试 |
3.2 基于高速摄像的导爆管起爆过程研究 |
3.2.1 导爆管的起爆过程分析 |
3.2.2 起爆针起爆导爆管过程的研究 |
3.3 基于高速摄像的导爆管爆轰输出过程研究 |
3.3.1 输出过程的高速摄像图像 |
3.3.2 图像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3 基准管法测导爆管的起爆感度 |
第4章 缺损导爆管传爆性能的试验研究 |
4.1 断药导爆管传爆性能的试验研究 |
4.1.1 试验方法 |
4.1.2 试验结果与图像 |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拉细导爆管传爆性能的试验研究 |
4.2.1 试验过程及高速摄像图像 |
4.2.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4.3 对折与打结导爆管传爆性能的试验研究 |
4.3.1 对折导爆管传爆性能研究 |
4.3.2 打结导爆管传爆性能研究 |
4.4 破损导爆管传爆性能的试验研究 |
4.4.1 单一切孔导爆管传爆性能的研究 |
4.4.2 多切孔导爆管传爆性能的研究 |
4.5 异物入内对导爆管传爆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 |
4.5.1 进水导爆管传爆性能的研究 |
4.5.2 进沙导爆管传爆性能研究 |
4.6 缺损对导爆管雷管可靠性影响的分析 |
第5章 雷管爆炸过程及其效应的试验研究 |
5.1 基于高速摄像的雷管爆炸过程研究 |
5.1.1 试验方法 |
5.1.2 雷管爆炸过程的高速摄像图像 |
5.1.3 图像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 基于高速摄像的雷管起爆导爆管过程的研究 |
5.2.1 雷管起爆单根导爆管过程观测 |
5.2.2 雷管起爆多根导爆管过程观测 |
5.3 雷管爆炸对邻近导爆管影响的试验研究 |
5.3.1 雷管爆炸对侧向导爆管影响的研究 |
5.3.2 雷管爆炸对轴向导爆管影响的研究 |
5.3.3 雷管爆炸对邻近导爆管影响实例分析 |
5.4 雷管侧向殉爆距离与机理的试验研究 |
5.4.1 试验方法 |
5.4.2 试验过程与结果 |
5.4.3 分析与结论 |
5.5 导爆管雷管延期时间的高速摄像法测试 |
5.5.1 试验方法 |
5.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塑料导爆管的起爆、传爆及输出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导爆管起爆电路设计与验证技术研究[J]. 方航,刘杰,谭华峰. 舰船电子工程, 2020(12)
- [2]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及其在爆破工程中的应用[D]. 崔新男.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3]基于高速摄像的导爆管传爆过程研究[J]. 吕莎莎,王海亮,王万仁,张伟. 爆破器材, 2020(01)
- [4]塑料导爆管激发后爆轰成长的试验研究[J]. 李洪伟,邓军,徐飞扬,王树忠,张彦. 火工品, 2017(04)
- [5]导爆管爆轰成长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D]. 邓军. 安徽理工大学, 2017(08)
- [6]断药后穿孔塑料导爆管传爆规律试验研究[J]. 杨再高,陈星明,肖定军,胡文义.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5(11)
- [7]塑料导爆管抗击穿性能相关问题研究[D]. 赵祥.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7)
- [8]导爆管起爆与传爆过程的高速摄像研究[J]. 胡升海,房泽法,熊鹏,巫雨田,戴国蕊,顾保虎. 爆破器材, 2013(04)
- [9]高药粉粘附性导爆管的设计及性能测试[J]. 钱华,刘大斌,甘德淮,韦锦初,邓昭明,侯建华,朱长江,鲍国钢. 爆破器材, 2013(02)
- [10]导爆管及其雷管传爆性能的试验研究[D]. 胡升海. 武汉理工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