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杀虫剂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卫生杀虫剂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卫生杀虫剂研制需要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辛正,张晓,姜志宽[1](2019)在《70年来我国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化学防治是病媒生物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新中国初期,我国病媒生物防治技术与世界差距巨大,农药工业几乎为零,施药器械极其落后。经过70年的不断努力,目前我国农药生产和使用居世界前列,器械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本文从卫生杀虫剂、施药器械、防治方法方面综述了70年来我国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的发展历程。

邓惠[2](2018)在《广东省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的检测及其生理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属于昆虫纲Insecta蚊科Culicidae伊蚊属Aedes,俗称麻蚊、花蚊、阴蚊,又名“亚洲虎蚊”。白纹伊蚊适应性强、扩散能力强,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是世界性的重要病媒生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白纹伊蚊雌虫滋扰人群,叮人并吸食人血用于繁殖后代,且可在叮咬的过程中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亚热、黄热病、裂谷热等疾病的病原,严重危害人类公共健康。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发生区域逐渐北移,成为日益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广东省的登革热发生尤为严重,近来每年均有暴发。目前,国内外对防治白纹伊蚊新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利用内共生菌进行防治是近年重要的研究方向。本论文以广东省白纹伊蚊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种方法监测了其在全省21个地市的分布、季节消长等情况,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调查了各地白纹伊蚊感染内共生菌Wolbachia的情况及其分化关系,并研究了内共生菌Wolbachia对白纹伊蚊生物学特性和抗药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广东省2007-2017年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调查研究采用布雷图指数法、诱蚊诱卵器指数法和诱蚊灯法三种监测方法,于2007-2017年在全省21个地市,每月两次监测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揭示了白纹伊蚊在广东全省分布,全年均有发生,夏秋季的种群密度显着高于春冬季。布雷图法监测伊蚊幼蚊密度,共调查9506102户,BI均值2.94,低于安全阈值5;诱蚊诱卵器指数法监测伊蚊成蚊密度,共布放有效诱蚊诱卵器1428078个,MOI均值4.98,低于安全阈值5;诱蚊灯法监测伊蚊成蚊密度,共有效布放诱蚊灯82019台,总体伊蚊密度为0.21(只/灯·夜)。结果表明三种不同方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布雷图指数(BI)波动最大,诱蚊灯法次之,诱蚊诱卵器指数(MOI)波动最小。同时,三种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下监测的敏感性不同,布雷图指数在农村居民区最高,诱蚊诱卵器指数和诱蚊灯伊蚊密度在公园最高。2.广东省白纹伊蚊感染内共生菌Wolbachia现况研究累计检测的3780头试虫样本中,阳性雌虫936头,阳性雄虫919头。全省白纹伊蚊感染内共生菌Wolbachia概率为49.07%,雌虫感染率49.52%,雄虫感染率48.62%。2015-2017年,全省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感染率分别为39.13%、48.97%、59.13%。全省白纹伊蚊Wolbachia感染率主要呈现上升趋势,且21个地市的感染率及变化各不相同。分析各地白纹伊蚊的感染率与其密度,推测Wolbachia的感染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伊蚊密度的消长变化没有直接的关联。3.广东省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株系及进化关系分析研究分析了不同地区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株系以及相应的进化关系。wsp基因序列检测结果表明,共有222条序列被划分在2个超级群组的2个进化分支中,分别为B大组Pip株系和A大组AlbA株系株系。B大组Pip株系Wolbachia为最主要的株系,在21个地市白纹伊蚊雌、雄虫中均有感染;A大组AlbA株系Wolbachia感染了7个地市部分白纹伊蚊,包括云浮、东莞、汕头、潮州、广州的雌虫,阳江雄虫,中山雌、雄虫。引入MLST基因,结合wsp基因测序结果表明,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株系主要分布在B大组,包括21个地市白纹伊蚊雌、雄虫;少数分布在A大组,有广州、潮州、揭阳、佛山4个地市。4.内共生菌Wolbachia对白纹伊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分析了B大组Pip株系Wolbachia对白纹伊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阳性白纹伊蚊种群的卵-成虫期发育历期比阴性种群短,其中卵期、二龄的发育历期长于阴性种群,其他龄期均短于阴性种群。阳性种群的卵-成虫期存活率低于阴性种群,其中三龄存活率高于阴性种群,其他龄期存活率均低于或者等于阴性种群。阳性种群的雌雄比低于阴性种群,而产卵前期明显比阴性种群长。根据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参数分析,阴性种群的寿命长于阳性种群,平均单雌产卵量高于阳性种群,阳性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高于阴性种群。5.内共生菌Wolbachia对白纹伊蚊抗药性的影响分别测定B大组Pip株系Wolbachia阳性白纹伊蚊种群和阴性种群的抗性水平。实验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溴氰菊酯、马拉硫磷、残杀威5种药剂对阳性种群成蚊的致死率分别为97.78%、75.56%、86.67%、88.89%、91.11%,对阴性种群成蚊的致死率分别为98.89%、56.67%、81.11%、87.78%、86.67%。两种群对氯菊酯均为抗性,对溴氰菊酯、马拉硫磷、残杀威均为可能抗性。阳性种群对这4种药物的死亡率均高于阴性种群,表明其对上述药物的反应更加敏感。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溴氰菊酯、双硫磷、残杀威对阳性种群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0563mg/L、0.0518 mg/L、0.055 mg/L、0.0076 mg/L、1.5487 mg/L,与敏感品系相比较后分别判定抗性水平为敏感、敏感、低抗、敏感和敏感。结果揭示了B大组Pip株系Wolbachia改变了白纹伊蚊成蚊和幼虫对常见药物的抗性水平,使白纹伊蚊对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杀虫药物更加敏感。

魏孝侃[3](2017)在《室内使用卫生杀虫气雾剂对人体安全风险评估的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夏季卫生杀虫制品包括蚊香、电热蚊香液、电热蚊香片和杀虫气雾剂等,是保障人们夏季生活和工作须臾不可缺的快速消费品。本文将通过对卫生杀虫气雾剂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对人类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习惯,使用剂量提出合理化意见。方法应用美国 EPA《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for Residential Pesticide Exposure Assessment》[1]一文中提到的卫生杀虫气雾剂的安全风险评估对14种市场上常见的卫生杀虫气雾剂展开吸入、经皮、经口暴露分析,确定其安全风险MOE 值。结果成人在正常使用杀虫气雾剂,即一般使用量在10s(25g)的条件下,密闭房间18min,开窗通风20min后,通过分析,根据成人的暴露特点,9种(2、3、5、6、7、8、10、11、13号)卫生杀虫气雾剂的MOE值小于100,风险不可以接受。其余5种(1、4、9、12、14号)卫生杀虫气雾剂的MOE值均大于100,风险可以接受,根据幼儿的暴露特点,1-14号卫生杀虫气雾剂MOE值均小于100,风险不可以接受[1]。结论卫生杀虫气雾剂的施药者安全风险仅有9种产品安全风险可以被接受,对居住者而言,有5种卫生杀虫剂的安全风险可以被接受(2种2元产品,3种3元产品),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居住者和施药者的叠加效应,通过计算,仅有2种产品的安全风险可以被接受,卫生杀虫气雾剂的叠加效应对安全风险而言,有增长的趋势。对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批准的含杀螟硫磷产品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发现,所有成人和幼儿对其安全风险均不可以接受,为此建议尽量少或不选用有机磷卫生杀虫气雾剂的使用。并根据评估公式推导使用剂量1-10s的风险评估,针对成人在喷洒时间为5s时,其安全风险除3号外(含有机磷),基本可以被接受。通过减少喷洒时间到1-2s对幼儿的安全风险几乎还是不可接受,为此暂不推荐在幼儿房间使用。建议生产者在制定喷洒时间推荐值为5s左右。探讨了卫生杀虫气雾剂MOE值以与农业部提出多组分的简易安全风险评估计算方法-折百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说明这种简易方法具有一定适用价值,且在新条例中也是规定不经稀释或直接使用的低有效成分含量农药,不鼓励混配制剂登记,确有必要的,有效成分不超过两种。为此,建议使用2元低含量的气雾剂。

吴智福[4](2015)在《低碳环保型卫生杀虫剂发展趋势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现代化的低碳环保型卫生杀虫剂发展和建设过程当中不仅需要明确相关工作的核心思想同时还需要对低碳环保型卫生杀虫剂今后的核心发展方向和主要的改革方向等进行全面和系统化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对低碳环保型卫生杀虫剂相关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文章将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的分析了低碳环保型卫生杀虫剂的发展趋势和建设的方向同时对发展建设过程当中应当明确的影响因素和主要的影响难点等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明确低碳环保型卫生杀虫剂的建设趋势和建设的核心方向。

马卫宾[5](2014)在《植物精油对淡色库蚊的生物活性及天然蚊虫防控剂研发》文中提出蚊虫通过骚扰、叮咬等多种方式危害人类生活,并可传播登革热、鼠疫、伤寒、疟疾等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蚊虫防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蚊虫防控剂的开发和应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蚊虫防控剂应用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并与人体有直接接触,因此对其安全性的要求更高。长期、大量以及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合成卫生杀虫剂,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蚊虫抗药性、杀虫剂残留、室内环境污染等,引起人们对卫生用农药安全性的担忧。天然植物精油具有可再生、低残留、低毒性等优点,符合人们对卫生杀虫剂安全、环保的要求。但由于资源有限、成本过高、制剂加工难度较大,植物精油在蚊虫防控实践中的应用较少。鉴于此,本论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国内常见的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评价了25种天然植物精油及35种精油单体化合物对其幼虫的毒杀活性以及对成蚊的熏蒸与驱避作用,研究了精油活性成分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初步研制出几种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植物源蚊虫防控剂配方。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药液浸养法测定了供试样品对淡色库蚊4龄幼虫的毒杀活性,并对活性成分进行了协同增效作用研究及水面杀蚊幼剂初步研制。结果表明:(1)供试精油中的八角茴香油与八角叶油活性较好,80mg/L浓度下试虫24h死亡率分别为95.0%和93.8%;精油单体化合物中的反式茴香烯杀蚊幼活性最好,其次为金合欢醇与对伞花烃,24h的LC50分别为16.1、21.5和25.9mg/L;反式茴香烯与金合欢醇具有较好的协同增效作用,1:1(w/w)配比下对淡色库蚊4龄幼虫的LC50为9.5mg/L。(2)油酸对反式茴香烯和金合欢醇的杀蚊幼活性具有显着的增效作用,反式茴香烯、油酸和乙醇组成的三元混合体系具有在水体表面杀蚊幼的效果,其杀蚊幼效果与水体面积相关,与水体深度无关,此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基于植物精油的水面杀蚊幼剂提供了参考和依据。2.采用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了供试样品对淡色库蚊雌成虫的熏蒸击倒和熏蒸致死活性,并对活性化合物进行了协同增效作用研究及植物源电热蚊香片初步研制。结果表明:(1)肉桂油及其有效成分反式肉桂醛对蚊虫具有很好的熏蒸致死效果,但击倒速度较慢;冬青油及其主效成分水杨酸甲酯对淡色库蚊的熏蒸致死活性较差,但在亚致死剂量下却显示很好的击倒活性,但蚊虫被击倒后又能复苏;反式肉桂醛与水杨酸甲酯混配后对蚊虫兼有快速击倒和高效致死的熏蒸效果,显示出较好的协同作用。(2)香芹酚与百里香酚对淡色库蚊的熏蒸击倒和致死活性最好,熏蒸处理5h的LC50分别为0.26和0.28μL/L,并且二者具有协同增效作用,1:1(v/v)配比下的共毒系数(CTC)为174.1,LC50为0.16μL/L。(3)以香芹酚与百里香酚(1:1,v/v)为有效成分,研制出一种植物源电热蚊香片,通过方箱法(70×70×70cm)测试,其杀蚊效果(300mg/片)与右旋烯丙菊酯(30mg/片)相当。3.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供试样品对淡色库蚊雌成虫的空间驱避活性。结果显示:(1)25种植物精油中,肉桂油的空间驱避活性最好,其次为香叶油,0.2μL剂量下二者在“Y”型嗅觉仪中对蚊虫20min内的驱避率大于85%;35种精油单体化合物中,反式肉桂醛和香叶醇驱避活性最好,0.2μL剂量下在“Y”型嗅觉仪中对蚊虫20min内的驱避率均为100%。(2)反式肉桂醛与香叶醇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在1:1(v/v)配比下的驱避效果好于单用时的效果;以反式肉桂醛和香叶醇(1:1,v/v)为有效驱蚊成分,以卡拉胶、吐温80、水等为辅料,研制出一种水凝胶型固体缓释驱蚊剂。4.选用杀蚊幼、熏蒸、驱避活性较好的7种单体化合物,分别以1.0%质量比加入到0.6%的天然除虫菊素气雾剂中,测定了其对天然除虫菊素的增效活性。结果表明:(1)香叶醇与水杨酸甲酯的增效活性最好,增效系数(SR)分别为1.35和1.34;将香叶醇与水杨酸甲酯以9:1,7:3,5:5,3:7,1:9质量比进行混配,发现二者比例为7:3时增效效果最好(SR=1.58),优于增效醚S1(SR=1.39)。(2)采用模拟现场法,测定了配方为0.6%除虫菊素+1.0%XS(香叶醇:水杨酸甲酯=7:3,w/w)为有效成分的气雾剂的药效,1h蚊虫击倒率和24h蚊虫死亡率均为100%,达到农药卫生用杀虫剂药效评价标准(气雾剂)的A级标准;经相关企业测试,以香叶醇与水杨酸甲酯为有效成分研制的植物源增效剂XS对天然除虫菊素具有明显的增效效果,具有较好的市场化潜力。综上所述,植物精油对蚊虫的生物活性可以分为致死效应和亚致死效应,二者均具有开发潜力和实用价值。植物精油中单体化合物之间存在的协同增效作用为通过科学合理的增效混配来开发安全、高效的天然蚊虫防控剂提供了依据。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基于植物精油开发天然蚊虫防控剂具有技术可行性和应用可能性,并对发展新型蚊虫防控技术与产品以及建立环保型蚊虫综合防控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伊廷欣,贾丕淼,姜志宽,王宗德[6](2011)在《我国植物源卫生杀虫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卫生害虫的防治是防病工作中一项重要措施。卫生杀虫剂是用于杀灭卫生害虫的药物剂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除害防病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已逐步成为卫生杀虫剂生产和使用大国。长期以来,卫生

马卫宾[7](2010)在《植物源杀虫气雾剂研制》文中研究说明卫生用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导致卫生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并且对人类健康有潜在影响。天然除虫菊素、植物精油等植物源杀虫物质具有易降解、低残留、对人畜安全、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不污染居住环境等优点,符合人们对卫生杀虫剂的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6种植物精油和12种植物粗提物对天然除虫菊素的增效作用,并进行了植物源增效物质与天然除虫菊素增效配方的筛选,在此基础上,初步研制出了一种植物源杀虫气雾剂。具体结果如下:1、采用三角瓶熏蒸法,以家蝇和淡色库蚊为试虫,对天然冬青油、冷榨桔子油、蒸馏桔子油、柠檬草油、蓝桉油、艾叶油等6种植物精油进行熏蒸活性筛选,结果显示,6种植物精油对家蝇和淡色库蚊均具有较好的熏蒸活性。其中蒸馏桔子油、蓝桉油及柠檬草油对家蝇的熏蒸活性较好,KT50均在5.0 min以内;冬青油、柠檬草油及冷榨桔子油对淡色库蚊的熏蒸活性较好,KT50均在6 .0min以内。6种精油中,柠檬草油对家蝇和淡色库蚊均有较好的熏蒸活性。2、采用微量点滴法,进行了6种植物精油和12种植物粗提物对天然除虫菊素的增效活性筛选,结果显示,6种植物精油以及H提取物、C提取物和T提取物具有一定的增效效果。6种精油中,柠檬草油增效效果最好,并且与天然除虫菊素的较佳配比为8:1,增效系数为1.567。3、对植物源杀虫气雾剂(醇基)进行了研制,确定气雾剂初始配方中天然除虫菊素的用量为0.5%,乳化剂为吐温-80,用量为5.0%。4、采用5.8 m3小屋法,测得在气雾剂中,柠檬草油与天然除虫菊素在8:1配比下的增效系数为1.383;三种植物提取液与天然除虫菊素按10:1混配,T提取物增效效果最好,增效系数为1.217,H提取物与C提取物的增效系数分别为1.126和1.202。5、将植物源增效物质柠檬草油、T提取物与天然除虫菊素复配,得到一个植物源增效配方,配方组成为:0.5%天然除虫菊素+5.0%吐温-80+4.0%柠檬草油+5.0%T提取液,溶剂为无水乙醇。6、根据最终所得的植物源增效配方,研制出植物源杀虫气雾剂Q-T,喷出率为99.56%,喷射速率为2.061g/s,产品内压为0.59MPa,内容物pH值为6.95,均符合国家标准。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气雾剂Q-T达到卫生杀虫剂药效评价B级水平。28 m3模拟现场试验中,气雾剂Q-T对淡色库蚊1h的击倒率为72%,24h死亡率为69%。

张杰[8](2008)在《Z公司M天然杀虫剂市场开拓失败的个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天然除虫菊为原料生产的家庭卫生杀虫剂,弥补了化学人工合成杀虫剂的缺点,是化学拟除虫菊家庭卫生杀虫剂的替代品,具有很好的环保、安全概念。但由于天然除虫菊的来源、产量和供应有限,致使生产成本、销售价格比化学人工合成杀虫剂价格高。该怎样有效地向消费者传递天然除虫菊的特点,使消费者意识到现有化学人工合成杀虫剂对家庭成员、环境具有的副作用和潜在危害,认识到使用以天然除虫菊为原料的杀虫剂会使健康、安全更有保障,并且对环境更友好,从而转变并树立家庭居室杀虫的新观念。企业的运营应在正确评估、分析内外部环境、企业所具备的优劣势前提下,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并制定、实施符合企业实际的战术,充分发挥企业并在实践过程中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修正和控制,才能达成企业的目标,获取利润。产品销售成功需要良好的市场营销过程,包括了前期的市场调研、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市场定位、有效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市场营销过程的执行和控制等,才能在激烈的家庭卫生杀虫剂市场竞争中成长、发展。本论文应用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结合Z公司的M系列家庭卫生杀虫剂的市场推广过程,对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的失误进行了分析:企业没有对目标市场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而是采用了两年前其它企业同类产品在相同区域市场的调研报告。当今的市场环境变化非常快,做为间接的二手资料已经不具备时效性,只能供参考,真实的市场情况必须在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研后得出,才能供决策使用。此外,企业在市场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等环节上也出现了一些失误。企业没有能“有效地向消费者传递天然除虫菊杀虫产品的特点,并使消费者改变原有的杀虫观念”,从而导致市场营销失败,使企业和产品丧失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机会。并在分析、诊断的基础上形成企业诊断案例报告。需要指出的是导致M系列家庭卫生杀虫剂市场拓展失败的原因很多,这也要求企业在生产运营、新产品开发、人力资源、财务融资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管理。随着环保意识增强、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转变,市场对天然除虫菊家庭卫生杀虫剂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企业会介入、开发天然除虫菊杀虫剂,以天然除虫菊为主要原料是家庭卫生杀虫剂的发展方向。希望本论文能够为这些天然除虫菊家庭卫生杀虫剂开发企业的市场拓展提供系统科学的市场营销指导,也希望能够对家庭卫生杀虫剂行业的投资者、经营者、销售人员起到警示和借鉴作用和经验。

姜志宽[9](2007)在《病媒生物防治药物及选用原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病媒生物的防治不仅是疾病控制的主要措施,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与病媒生物作斗争的过程中,以综合防治为主,而化学防治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化学防治的核心是卫生杀虫剂,卫生杀虫剂奏效迅速,能防治多种病媒生物,适用于较大范围

姜志宽,王以燕[10](2007)在《我国卫生杀虫剂发展概况》文中指出媒介生物的防制不但是疾病控制的主要措施,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媒介生物的防制原则是以综合防制为主,而化学防制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国人早在1000多年前就懂得用燃烧艾蒿、菊科类植物的办法来驱赶蚊虫,这恐怕是人类较早

二、卫生杀虫剂研制需要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生杀虫剂研制需要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70年来我国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病媒生物防治发展历程
    1.1 我国病媒生物防治历史
    1.2 病媒生物控制标准的制定
    1.3 我国病媒生物抗药性研究历程
2 药剂的发展
    2.1 世界卫生杀虫剂的发展
    2.2 我国卫生杀虫剂的发展
    2.3 常见卫生杀虫剂种类的发展
        2.3.1 拟除虫菊酯类
        2.3.2 昆虫生长调节剂
        2.3.3 植物杀虫剂
    2.4 常见卫生杀虫剂剂型的发展
        2.4.1 气雾剂
        2.4.2 蚊香
        2.4.3 驱避剂
        2.4.4 药笔
        2.4.5 微乳剂
        2.4.6 胶囊剂
        2.4.7 杀虫涂料
        2.4.8 浸泡液
    2.5 增效剂的发展历程
3 我国卫生杀虫器械的发展历程
4 我国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方法的发展历程
5 展望
    5.1 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网络将更加完善
    5.2 卫生杀虫剂更加安全、环保、高效
    5.3 施药器械更加科技化、智能化
    5.4 药剂、器械、施药方法三者组合更加优化
    5.5 化学防治人员专业化程度更高
    5.6 有害生物防治服务更加社会化、普及化

(2)广东省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的检测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昆虫与疾病
        1.1.1 病媒昆虫
        1.1.2 蚊媒传染病
        1.1.3 登革热
    1.2 白纹伊蚊
        1.2.1 白纹伊蚊的分布与扩散
        1.2.2 白纹伊蚊的密度监测
        1.2.3 生物学特性
        1.2.4 白纹伊蚊的防控
        1.2.4.1 成蚊的防控
        1.2.4.2 幼虫的防控
        1.2.4.3 抗药性
        1.2.2.4 蚊虫新型防控技术
    1.3 内共生菌Wolbachia
        1.3.1 Wolbachia的功能
        1.3.2 利用Wolbachia压制蚊媒虫口密度
    1.4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广东省2007-2017年白纹伊蚊密度调查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方法
        2.2.2 监测时间
        2.2.3 监测器具
        2.2.4 统计与分析
        2.2.4.1 统计公式和方法
        2.2.4.2 分析方法和阈值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监测方法在不同环境中监测白纹伊蚊密度结果
        2.3.1.1 布雷图指数法在不同环境中监测白纹伊蚊密度结果
        2.3.1.2 诱蚊诱卵器指数法在不同环境中监测白纹伊蚊密度结果
        2.3.1.3 诱蚊灯法在不同环境中监测白纹伊蚊密度结果
        2.3.2 不同监测方法在不同年份监测白纹伊蚊密度结果
        2.3.3 2007-2017年不同环境中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2.3.4 2007-2017年不同季节的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东省白纹伊蚊体内共生菌Wolbachia感染情况检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虫来源及处理
        3.2.2 试验设备及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2.4 内共生菌Wolbachia检测
        3.2.4.1 白纹伊蚊试虫DNA的提取
        3.2.4.2 PCR检测
        3.2.4.3 凝胶电泳
        3.2.4.4 PCR产物凝胶回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各地市检测蚊虫数量和感染率
        3.3.2 白纹伊蚊密度与感染率的关联性分析
        3.3.3 广东省白纹伊蚊Wolbachia感染率分析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地区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的系统发育关系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虫来源及处理
        4.2.2 试验设备及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2.4 检测方法
        4.2.4.1 DNA的提取及PCR的检测与产物回收
        4.2.4.2 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基于wsp基因的内共生菌Wolbachia进化关系分析
        4.3.2 基于MLST的内共生菌Wolbachia进化关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B型内共生菌Wolbachia对白纹伊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试虫及试剂
        5.2.2 试验条件
        5.2.3 试验试剂和器械
        5.2.4 试验方法
        5.2.4.1 阳性和阴性种群的建立
        5.2.4.2 生物学试验
        5.2.5 统计方法
        5.2.5.1 生命表组建
        5.2.5.2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B大组Pip株系内共生菌Wolbachia对白纹伊蚊生长发育影响
        5.3.2 B大组Pip株系Wolbachia对白纹伊蚊繁殖力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共生菌Wolbachia对白纹伊蚊抗性特性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药剂、试剂和器具
        6.2.2 供试虫系
        6.2.3 试验条件
        6.2.4 试验方法
        6.2.4.1 白纹伊蚊试验种群的建立
        6.2.4.2 成蚊抗药性检测
        6.2.4.3 幼虫抗药性检测
        6.2.5 计算与统计
        6.2.5.1 校正死亡率的计算
        6.2.5.2 成蚊检测计算及评判标准
        6.2.5.3 幼虫检测计算及评判标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成蚊抗药性检测
        6.3.2 幼虫抗药性检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广东2007-2017年白纹伊蚊密度
        7.1.2 广东2015-2017年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调查
        7.1.3 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系统发育关系
        7.1.4 Wolbachia对白纹伊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7.1.5 Wolbachia对白纹伊蚊抗药性的影响
    7.2 讨论
        7.2.1 不同监测方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
        7.2.2 内共生菌Wolbachia感染率与同源性
        7.2.3 共生菌Wolbachia对白纹伊蚊生长发育的影响
        7.2.4 共生菌Wolbachia对白纹伊蚊抗性水平的影响
    7.3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7.3.1 内共生菌Wolbachia感染率的动态监测
        7.3.2 共生菌Wolbachia对白纹伊蚊生物学、抗药性的影响
    7.4 本论文的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性论文、科研项目和专利
附录B:广东省2007-2017年白纹伊蚊种群密度
附录C:广东21个地市2015-2017年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感染率及成蚊密度(MOI)、幼虫密度(BI)结果
附录D:各地市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wsp基因测序结果汇总表
附录E:Wolbachia对白纹伊蚊试验种群生物学特性影响
附录F:Wolbachia对白纹伊蚊成蚊抗药性影响检测

(3)室内使用卫生杀虫气雾剂对人体安全风险评估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我国常用卫生杀虫剂毒性和使用现状
        1.1 卫生杀虫剂的毒性
        1.2 目前杀虫气雾剂的销售情况
        1.3 我国卫生杀虫气雾剂使用以及安全问题
    2. 境内外卫生杀虫气雾剂安全风险研究
        2.1 境外卫生杀虫气雾剂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2.1.1 卫生杀虫气雾剂残留联席会议(JMPR)
        2.1.2 日本住友和美国环保署对卫生杀虫气雾剂的安全风险评估
        2.1.3 国际组织对卫生杀虫气雾剂的安全风险评估
        2.1.4 欧盟的卫生杀虫气雾剂的安全风险评估
        2.1.5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卫生杀虫剂安全风险评估
        2.2 我国卫生杀虫气雾剂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第二章 卫生杀虫气雾剂的安全风险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卫生杀虫气雾剂
        1.2 方法
        1.2.1 风险评估的环境参数和人体参数
        1.2.2 风险评估的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水平(NOAEL)、暴露临界值(MOE)和危害描述量(PoD)
        1.2.3 施药者卫生杀虫气雾剂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1.2.4 杀虫气雾剂对居住者的安全风险评估
    2. 试验模拟环境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药者的卫生杀虫气雾剂安全风险评估
        3.2 居住者的卫生杀虫气雾剂安全风险评估
        3.2.1 居住者吸入暴露安全风险评估
        3.2.2 居住者间接呼吸道暴露风险评估
        3.2.3 居住者室内皮肤直接暴露安全风险评估
        3.2.4 幼儿居住者手到口杀虫剂暴露安全风险评估
        3.2.5 幼儿居住者的室内物体到口暴露安全风险评估
        3.2.6 十四种卫生杀虫气雾剂的总暴露量和风险评估
        3.2.7 卫生杀虫气雾剂MOE值与折百量之间的关系
        3.2.8 卫生杀虫剂总含量与成人安全风险MOE值之间的关系
    4. 结论
        4.1 成人和幼儿使用卫生杀虫气雾剂的风险
        4.2 卫生杀虫气雾剂的喷洒时间
        4.3 简易折百法与安全风险的关系
    5. 讨论
        5.1 模拟条件中关闭门窗时间的确定
        5.2 卫生杀虫气雾剂的喷洒方式与安全性
        5.3 降低杀虫剂安全风险因素
        5.3.1 开窗通风时间
        5.3.2 气温和大气压
        5.3.3 行为习性与疾病对安全风险的影响
        5.4 毒理学数据的影响
    6. 建议
        6.1 生产者建议
        6.2 行政管理者建议
        6.3 消费者建议
        6.3.1 消费者在选购卫生杀虫剂时尽量选择二元且含量偏低的产品
        6.3.2 确认产品信息
        6.3.3 避免杀虫剂的超量使用
        6.3.4 妥善保存卫生杀虫剂
        6.3.5 积极推广综合防治
    7. 不足之处
    8. 下一步计划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分以及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5)植物精油对淡色库蚊的生物活性及天然蚊虫防控剂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蚊虫的危害及其防制技术
        1.1.1 蚊虫的危害
        1.1.2 蚊虫的防制技术
    1.2 蚊虫防控剂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蚊虫防控剂应用现状
        1.2.2 目前蚊虫防控剂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植物精油对蚊虫的生物活性
        1.3.1 杀蚊幼活性
        1.3.2 熏蒸活性
        1.3.3 驱避活性
        1.3.4 增效活性
    1.4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植物精油的杀蚊幼活性及水面杀蚊幼剂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植物精油对淡色库蚊幼虫的毒杀活性
        2.2.2 植物精油单体化合物对淡色库蚊幼虫的毒杀活性
        2.2.3 几种精油单体化合物的结构与杀蚊幼活性之间的关系
        2.2.4 三种植物精油单体化合物的协同增效作用
        2.2.5 植物精油水面杀蚊幼剂初步研制
    2.3 讨论
        2.3.1 天然辛香料植物精油的杀蚊幼作用需要引起关注
        2.3.2 有必要对植物精油中小分子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2.3.3 基于植物精油和油酸的水面杀蚊幼剂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植物精油对淡色库蚊的熏蒸活性及电热蚊香片研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25 种植物精油对淡色库蚊的熏蒸活性
        3.2.2 冬青油与肉桂油的有效成分研究
        3.2.3 水杨酸甲酯与反式肉桂醛的混配增效研究
        3.2.4 35 种植物精油单体化合物对淡色库蚊的熏蒸活性
        3.2.5 几种精油单体化合物的结构与熏蒸活性之间的关系
        3.2.6 几种植物精油单体化合物的协同增效研究
        3.2.7 基于香芹酚和百里香酚的植物源电热蚊香片研制及其药效测试
    3.3 讨论
        3.3.1 植物精油及其组分在亚致死剂量下对蚊虫的生物活性需要引起重视
        3.3.2 要加强对植物精油有效成分及其协同作用的研究
        3.3.3 植物精油中酚类化合物的熏杀活性及其作用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
        3.3.4 香芹酚和百里香酚具有开发成为植物源电热蚊香片的潜力
    3.4 小结
第四章 植物精油及精油单体化合物对淡色库蚊的驱避活性及天然驱避剂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25 种植物精油对淡色库蚊的空间驱避活性测定结果
        4.2.2 35 种植物精油单体化合物对淡色库蚊的空间驱避活性筛选
        4.2.3 3 种植物精油单体化合物的增效复配及其驱蚊活性
        4.2.4 水凝胶型固体缓释驱蚊剂的研制
    4.3 讨论与小结
        4.3.1 反式肉桂醛与香叶醇具有开发成为天然驱蚊剂的潜力
        4.3.2 水凝胶型固体缓释技术较适宜于驱蚊精油缓释剂
        4.3.3 植物精油的驱蚊作用及其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
        4.3.4 植物精油驱蚊剂的活性评价方法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第五章 几种植物精油单体化合物对天然除虫菊素的增效活性及植物源增效剂研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7 种供试化合物的增效活性筛选
        5.2.2 香叶醇与水杨酸甲酯的协同增效作用
        5.2.3 植物源杀虫气雾剂药效评价
        5.2.4 植物源增效剂 XS 的企业测试
        5.2.5 植物源增效剂 XS 的理化性质
        5.2.6 植物源增效剂 XS 的急性毒性
    5.3 讨论与小结
        5.3.1 植物源增效剂 XS 具有产业化开发的价值
        5.3.2 植物精油的增效活性与其杀虫活性的差异值得进一步探讨
        5.3.3 从植物精油中筛选和开发增效剂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天然辛香料植物精油对蚊虫的生物活性值得关注
        6.1.2 基于作用方式和剂量的不同,植物精油对蚊虫具有复杂多样的生物活性
        6.1.3 植物精油对蚊虫的亚致死效应具有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6.1.4 应加强对植物精油有效成分及各组分之间协同作用的研究
        6.1.5 科学合理的混配是开发植物精油类蚊虫防控剂的一条有效途径
        6.1.6 植物精油蚊虫防控剂的产品剂型及药效评价标准需要进一步探讨
    6.2 主要结论
    6.3 本研究的创新点
    6.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6)我国植物源卫生杀虫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与应用
    1.1 研究与应用概况
    1.2 作用方式多样化
        1.2.1 毒杀作用
        1.2.2 拒食、驱避及生长发育调节作用
        1.2.3 光活化杀虫作用
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 解决措施
3 展望

(7)植物源杀虫气雾剂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概况
        1.1.1 植物源杀虫剂概述
        1.1.2 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点
    1.2 卫生杀虫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植物源卫生杀虫剂研究进展
    1.4 杀虫气雾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5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的设计思路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药剂及样品
        2.1.3 供试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杀虫气雾剂灌装工艺
        2.2.2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2.4 气雾剂质量检测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天然除虫菊素的触杀活性测定
    3.2 植物源增效物质筛选
        3.2.1 6 种植物精油对家蝇及淡色库蚊的熏蒸活性
        3.2.2 6 种植物精油对天然除虫菊素的增效活性筛选
        3.2.3 12 种植物提取物对天然除虫菊素的增效活性筛选
    3.3 植物源杀虫气雾剂初始配方的确定
        3.3.1 杀虫气雾剂中溶剂及乳化剂的选择
        3.3.2 杀虫气雾剂中天然除虫菊素用量的确定
    3.4 植物源增效杀虫气雾剂配方筛选
        3.4.1 植物精油增效气雾剂配方筛选
        3.4.2 植物提取物增效气雾剂配方筛选
    3.5 植物源杀虫气雾剂样品的药效评价
    3.6 植物源杀虫气雾剂样品的质量检测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4.1 植物精油在杀虫气雾剂中可能具有多种增效方式
    4.2 可采用“死亡率比较法 + 增效系数法”来筛选杀虫增效剂
    4.3 植物源物质用作农药增效剂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4.4 植物源农药开发中要注重多种组分的协同杀虫作用
    4.5 杀虫气雾剂的发展方向为“无公害化”和“水基化”
    4.6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Z公司M天然杀虫剂市场开拓失败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和方法
    2.1 市场调研
    2.2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战略)
    2.3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4P'S)
    2.4 SWOT分析法
第三章 中国家庭卫生杀虫剂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态势
    3.1 中国家庭卫生杀虫剂市场发展现状
    3.2 中国家庭卫生杀虫剂市场消费者状况
    3.3 中国家庭卫生杀虫剂市场竞争态势
第四章 Z公司M天然杀虫剂市场开拓情况介绍
    4.1 Z公司简介
    4.2 Z公司M天然杀虫剂市场准备情况介绍
    4.3 Z公司M天然杀虫剂市场开拓情况介绍
第五章 Z公司M天然杀虫剂市场开拓失败原因分析
    5.1 市场调研过程缺失
    5.2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中存在失误
    5.3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中存在失误
    5.4 其它失误
第六章 今后天然除虫菊杀虫产品市场开拓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6.1 今后天然除虫菊杀虫产品进行市场开拓的对策
    6.2 今后天然除虫菊杀虫产品进行市场开拓的建议
第七章 结束语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不足和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卫生杀虫剂研制需要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70年来我国病媒生物化学防治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 辛正,张晓,姜志宽.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9(06)
  • [2]广东省白纹伊蚊内共生菌Wolbachia的检测及其生理功能研究[D]. 邓惠.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3]室内使用卫生杀虫气雾剂对人体安全风险评估的探讨[D]. 魏孝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01)
  • [4]低碳环保型卫生杀虫剂发展趋势的探讨[J]. 吴智福.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5(08)
  • [5]植物精油对淡色库蚊的生物活性及天然蚊虫防控剂研发[D]. 马卫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6]我国植物源卫生杀虫剂的研究进展[J]. 伊廷欣,贾丕淼,姜志宽,王宗德.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1(01)
  • [7]植物源杀虫气雾剂研制[D]. 马卫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8]Z公司M天然杀虫剂市场开拓失败的个案分析[D]. 张杰.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9]病媒生物防治药物及选用原则[A]. 姜志宽. 江苏省预防医学会消毒与媒介生物防制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7(总第71期)
  • [10]我国卫生杀虫剂发展概况[A]. 姜志宽,王以燕. 江苏省预防与控制生物灾害咨询报告2007, 2007(总第虫67、68;病83、84期)

标签:;  ;  ;  ;  ;  

卫生杀虫剂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