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8例酒戒断综合征患者EEG、BAEP的初步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关婷婷[1](2021)在《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中医证候及糖脂代谢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医院南区戒毒门诊88例门诊人员进行美沙酮维持治疗服药情况与糖脂代谢情况调查和统计学分析,以及对41例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进行中医证候情况调查,观察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同时对美沙酮维持治疗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为本病的中医标准化建设提供思路,同时为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之后情况的调查及中医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次调查以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本课题制定的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中医证候观察评定表,收集来源于2019年11月至2021年3月期间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医院南区戒毒门诊的88例门诊人员的流调学资料、既往吸毒史资料、美沙酮维持治疗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41例人员的中医证候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观察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并探讨美沙酮维持治疗与糖脂代谢有无相关性。[结果]1.流调学情况:88例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人员中,男女比例为7.8:1,人员年龄主要分布在51-55岁年龄段,人口统计学以初婚(51.1%)、汉族(93.2%)、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85.2%)、籍贯为北京(98.9%)、常住地为北京(100%)、待业(71.6%)、超重(42.0%)为特征。2.既往吸毒史情况:首次吸毒时间最多集中于1991-1995年(43.2%)、吸毒年限主要集中于16-20年(33.0%)、既往吸毒剂量主要集中于0.6-1.0g(52.3%)、既往吸毒频率主要为2-3次(62.5%)、既往吸毒花费主要为每日 201-400元(42.0%)、既往使用毒品方式主要为单纯静脉注射(64.8%),且不存在复吸及吸食海洛因以外的其他毒品行为。3.美沙酮维持治疗情况:治疗时间主要为6-10年(48.9%)、初始剂量为21-40ml(50.0%)、最高剂量为91-120ml(45.5%)、最低剂量为21-30ml(34.1%),维持剂量为41-60ml(36.4%)、服药频率多不规律(61.4%),且中途停药的行为较少,目前均处于持续治疗中。4.美沙酮维持治疗使用情况及既往吸毒年限与糖脂代谢异常相关性情况:美沙酮维持治疗不同剂量、服药频率以及美沙酮维持治疗不同剂量与服药频率的交互作用对LDL-C存在显着影响,进一步组间成对比较显示,服药频率为两日一次组与其他两组存在显着差异以及服药剂量为61-80ml与其他剂量组存在显着差异。其余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毒年限各组与糖脂代谢异常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糖脂代谢情况:本研究中有23.9%的人员FBG高出上限,6.8%的人员TC高出上限;26.1%的人员TG高出上限;2.3%的人员HDL-C低于下限;20.35%的人员LDL-C高出上限。因此血脂异常主要以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为主,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比重相对较小。6.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中医证候中最常见的5种中医证候分别为气虚证(15.3%)、血瘀证(14.5%)、气郁证(13.6%)、阴虚证(12.8%)、燥热证(12.3%);同时表现有2-3种证候的美沙酮维持治疗服药人员有8例(19.5%),与同时表现为3-5种证候的美沙酮维持治疗服药人员例数相一致,而同时表现出6种证候以上的美沙酮维持治疗服药人员人数远远多于以上两种,共有25例(61.0%)。[结论]1.美沙酮维持治疗服药人员中医证候中最常见的5种中医证候分别为气虚证、血瘀证、气郁证、阴虚证、燥热证,另外其证候特点表现为兼夹证候较多,无单一证候表现者,辨证分型相对复杂,故在临床辨证论治中可以以频次较高证候为参考,因人制宜,全面辨证施治。2.美沙酮维持治疗不同剂量、服药频率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LDL-C存在显着影响。
李涵[2](2020)在《儿童癫痫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证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初步探讨癫痫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归纳其核心病机,有效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方法,纳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脑病专科门诊的癫痫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100例患儿,根据朱文锋《证素辨证学》中“证候辨证素量表”,制定临床调查表,搜集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情况及相关证素等资料,录入Excel表格,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癫痫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一般情况:(1)性别、年龄:本论文纳入100例癫痫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男孩多;4~6岁患儿29例(29%),7~12岁患儿60例(60%),13~14岁11例(11%),主要集中在学龄期儿童。(2)生产方式、围产期情况:剖宫产患儿是顺产者的1.7倍,有围产期异常者52例,其中脐绕颈23例。(3)家族因素:家族史异常19例,其中热性惊厥8例,占42%;父母本科以下占63%;共患儿为独生子女者67例,占67%。(4)共患癫痫方面:共患儿癫痫初次发作年龄≤3岁41例(41%),4-6岁28例(28%),7-12岁28例(28%),>12岁3例(3%),初次发作年龄集中在幼儿期;共患儿癫痫病程最短6月,最长11年,其中≤1年33例(33%),所占比例高;癫痫发作类型中强直-阵挛发作48例,失神发作20例,简单部分发作17例,植物神经发作12例,失张力发作3例,其中强直-阵挛发作比例高,占48%。(5)脑电图方面:脑电图正常19例,异常81例,异常有具体描述的67例,其中表现以尖波、棘波为主4例(4%),以慢波为主5例(5%),以尖慢波、棘慢波、多棘慢波为主58例(58%),其中以混合波所占比例最大。(6)共患ADHD方面:注意缺陷型24例,多动-冲动型15例,混合型61例,其中混合型比例最高,占61%;注意缺陷型与性别、癫痫初次发作年龄明显相关;混合型与发热诱因有关。(7)用药方面:仅服用中药汤剂39例,占39%;中药联合1种抗癫痫西药32例,联合2种20例,联合3种及以上9例。(2)证素分析:(1)符合要求的病性证素14种,频数统计分析结果由高到低:闭(81例)>动风(78例)>痰(54例)>气虚(40例)>血虚(30例)>阴虚(26例)>不固(12例)>湿(7例)>阳亢(6例)>阳虚(6例)>热(2例)>气滞(1例)>外风(1例),主要集中在闭、动风、痰等实证因素以及气虚、血虚、阴虚等虚证因素。(2)符合要求的病位证素8种,频数统计分析结果由高到低:心神(99例)>肝(79例)>肾(11例)>肺(10例)>表(8例)>经络(7例)>脾(5例)>胃(5例),主要集中在心神、肝、肾。(3)3种证素以下占25%,4-6种证素占54%,7-10种证素占26%,10种以上证素占5%。(4)据病性证素分析,实证47%,虚证2%,虚实夹杂证51%,以虚实夹杂证居多。(3)证素影响因素分析:(1)痰证与头痛有关。(2)闭证与癫痫发热诱因、癫痫初发年龄有关。(3)气虚证与热性惊厥病史、平素易感、睡眠质量差有关。(4)血虚证与抗癫痫西药个数、睡眠质量差、大便异常有关。(5)阴虚证与睡眠质量差、易感有关。(6)肝证与呕吐有关。结论:(1)癫痫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病性证素主要集中在(气)闭、动风、痰、气虚、血虚、阴虚,以虚实夹杂证多见,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心神(脑)、肝、肾。(2)通过证素分析,癫痫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其病机主要为肝肾阴精不足,以致肝阳偏亢,肝风挟痰上扰,闭阻心神,临床治宜滋补肝肾、豁痰熄风为主。
王富丽[3](2020)在《非癫痫性发作的电-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发作性疾病是一大类具有突发性、反复性、自限性等特点的临床综合征。癫痫性发作与非癫痫性发作是发作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二者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临床上误诊率极高。尽管国内外均有文献描述了如何将癫痫性发作与非癫痫性发作相互鉴别,但仍有部分非癫痫性发作患者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明确诊断,有些甚至被诊断为“难治性癫痫”并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迄今为止尚无确切的关于非癫痫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长程视频脑电图是诊断非癫痫性发作的金标准,其判断方法主要以排除癫痫发作为主,尚缺少系统的关于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学的研究,更缺少关于非癫痫性发作脑电图方面的研究。目的:分析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特征,并对其病因学进行归纳总结,为非癫痫性发作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综合门诊的以发作性症状为主诉并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的患者病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既往史、体征、视频脑电图监测结果,结合影像学、心电图、心理测试、常规及特殊血化验等结果,由2名神经科医生和心理科医生明确诊断,并完善病因学诊断。总结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分析其视频脑电图的背景活动、发作期、发作间期脑电图特征,最终对其进行病因的归纳总结。结果:1.不同类型发作性疾病占比分析以发作性症状为主诉并行VEEG监测的患者644例,其中癫痫345例(53.57%),NES 233例(36.18%),痫性发作40例(6.21%),癫痫共患NES 26例(4.04%)。2.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分析NES患者男女比例为0.78:1,女性多于男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0-12岁儿童为30例(12.88%),13-17岁青少年为23例(9.87%),18-40岁青年为59例(25.32%),41-60岁中年为87例(37.34%)所占比例最高,60岁以上老年为34例(14.59%)。平均病程5年,1年以下为60例(25.75%),1-5年为100例(42.92%)所占比例最高,6-10年为39例(16.74%),10年以上为34例(14.59%)。临床表现以运动性发作最为常见共135例(57.94%),其中PNES表现为运动性发作73例(31.33%),生理性NES表现为运动性发作62例(26.61%),具体表现为头部后仰或转头、双上肢抖动、双侧肢体抖动、肚皮抖动、单侧肢体强直阵挛样运动、双侧肢体强直阵挛样运动、睡眠中惊跳、不自主运动、肢体无力及猝倒、发声,其中双侧肢体强直阵挛样运动为最常见的发作形式;非运动性发作98例(42.06%),其中PNES表现为非运动性发作10例(4.29%),生理性NES表现为非运动性发作88例(37.77%),具体表现为头痛、头晕、腹胀、幻觉、惊恐、记忆丧失、意识丧失、肢体麻木,其中意识丧失最为常见。3.非癫痫性发作的脑电图特征视频脑电图监测结果提示正常节律脑电图为NES患者主要的脑电活动特征;18例(7.73%)出现非特异性快波(β);20例(8.58%)出现非特异性慢波(θ);监测到临床发作的57例患者发作同期脑电图均为干扰波,未见痫样放电。4.非癫痫性发作的病因学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综合门诊中,生理性因素引起的NES最为常见,共150例(64.50%),其中晕厥54例(23.22%)为最常见的病因,晕厥类型: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排尿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心律失常性晕厥、脑源性晕厥,次为常见的病因为非痫性惊厥,共29例(12.47%),引起非痫性惊厥的病因:低血糖、胰岛细胞瘤、离子紊乱、高热惊厥、酒精戒断综合征、阿-斯综合征,NES的其它病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9例(8.17%)、偏头痛17例(7.31%)、抽动症14例(6.02%)、睡眠障碍7例(3.01%)、短暂性全面遗忘(TGA)3例(1.29%)、运动诱发肌张力障碍(PKD)4例(1.72%)、颈椎病2例(0.86%)、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0.43%);由精神心理疾病引起的PNES共83例(35.50%),其中躯体或精神创伤为最常见病因,共47例(20.10%),其它为焦虑状态28例(11.98%)、抑郁状态6例(2.56%)、躁狂2例(0.86%)。5.癫痫共患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分析本研究中癫痫共患NES 26例,临床表现均可见2种或以上发作症状,除刻板的癫痫发作症状之外,惊恐发作和幻觉最常见均为8例(30.77%),且多伴有焦虑,此外,伴发其他器质性疾病的更易误诊为癫痫发作,如低血糖、睡眠障碍,其它临床症状包括:双侧肢体强直阵挛样运动4例(15.38%),猝倒1例(3.85%),发声3例(11.54%),头痛2例(7.69%)。26例癫痫共患NES患者的病因:最常见的为精神心理疾病,共16例(61.54%),包括躯体或精神创伤10例,焦虑状态5例,抑郁状态1例;生理性因素10例(38.48%),包括离子紊乱5例,胰岛细胞瘤1例,肝癌并发低血糖1例,偏头痛2例,睡眠障碍1例。结论:1.VEEG是诊断NES的重要依据,NES无发作期特征性脑电图改变,发作间期背景脑电图可作为诊断参考。2.NES临床特征及病因复杂多样,生理性NES以非运动性发作为主要发作形式,晕厥为最常见病因。PNES以运动性发作为主要发作形式,躯体或精神创伤为最常见的病因。NES发作时的伴随症状对病因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重视病因筛查及治疗是NES良好预后的保障。
张霜梅[4](2020)在《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障碍对心脑血管疾病后的生活质量有着持续的负面影响。脑卒中相关的睡眠失调常见失眠、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等多种形式。近年来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与卒中之间的关系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卒中后失眠作为公认的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严重影响卒中幸存者的康复治疗,还会降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虽然现代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但对于其病因病机的总结,体质、症候、常见中医临床症状与卒中后失眠的关系等方面尚未有系统总结。本课题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前瞻性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横断面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和卒中后失眠的中西医治疗网状Meta分析,以期完成对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初步探索并明确其与常见脑血管危险因素、中医体质症候方面的关系,系统地总结中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特色和经验,丰富对卒中后失眠研究的中医内容并以此作为中医开展相关研究开端,争取为今后中医研究卒中后并发疾病方面提供方法学经验。方法:本课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梳理国内外对卒中与各种形式睡眠障碍的研究报道完成文献综述,初步从中西医两方面整理卒中与多种睡眠障碍间关系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别通过前瞻性和横断面临床研究收集不同时期卒中患者的中西医相关临床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或常见合并症状的总结;第四部分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纳入中医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的方式进行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与单纯西药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当代医家在治疗卒中后失眠时的主方中药与穴位选择,为推广使用针灸等疗法治疗卒中后失眠提供疗效依据。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睡眠障碍与卒中发病、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对于患者预后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发现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可能与卒中之间通过多种病理机制相联系,甚至可形成恶性循环而产生不利影响。2.中医经典中无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名和专门论述,但其作为理论来源指导着我国医家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目前对于卒中后合并睡眠障碍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主要以个案和临床经验总结为主,且尚未形成对卒中后多种形式睡眠障碍病因病机的系统认识。我国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进行了大量探索,尤其是多种治疗方法合用,疗效较为显着,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推广。3.通过前瞻性收集275例急性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糖化血红蛋白、年轻老年、失眠、NIHSS评分>10分、抗生素应用、颈动脉硬化、焦虑、脑卒中、抑郁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5.92、0.3、4.4、5.33、6.81、2.73、2.92、3.53、2.94。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40分、不欲饮食、善太息、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失眠多梦、血瘀质、肌肤甲错、心悸、痰湿质、湿热质、多痰、脘腹胀满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常见要素,其OR值分别为4.29、4.3、5.15、2.6、4.56、17.04、9.99、2.86、3.09、5.55、11.7、13.36、3.5、7.83。4.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恢复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病位在左侧、右侧,年龄大于75岁与卒中后失眠风痰阻络证常同时出现。血瘀质、后循环、男性不常与风痰阻络证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常与卒中后失眠的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而男性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5.通过横断面研究收集后遗症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综合两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男性、BMI>24kg/m2、脑干、心脏病史、失眠史、糖尿病、运动习惯、焦虑史皆为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胸闷、气虚质、失眠多梦、头痛、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20分、情绪低落、善太息、神疲乏力、头昏、风痰阻络、气短懒言、恶风是卒中后遗症期失眠的常见合并要素。6.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后遗症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卒中后失眠的病人中年龄小于44岁、年龄大于75岁在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的卒中后失眠中更常见,而出血性卒中少与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平和质常与阴虚风动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而出血性卒中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7.通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上,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进行推广。结论:1.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血糖异常、既往有失眠史都是卒中后失眠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恢复期,与卒中相关的急性期使用过抗生素治疗、NIHSS评分>10分是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2.在中医方面,通过临床研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平素有善太息、情绪低落、失眠多梦都是卒中后不寐易发的常见合并症;恢复期卒中后不寐的发生更易受体质如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的影响。3.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风痰阻络证卒中患者,年龄大于75岁都是其常见因素;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阴虚风动证卒中患者,常与阳虚质、卒中发病季节在春季都是同时出现在卒中后失眠的患者中。4.通过Meta分析显示,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有着不俗的临床疗效,结合本课题组既往的直接Meta部分,针灸可能在改善肢体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上更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但鉴于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不一以及研究间异质性的存在,鼓励未来进一步开展更高质量、规模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国际推广提供试验依据。
刘淇丰[5](2020)在《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与前额叶血红蛋白测定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对酒依赖患者及健康饮酒者分别进行认知活动过程中大脑前额叶区域氧合血红蛋白(Oxygenated Hemoglobin,Oxy-Hb)、脱氧血红蛋白(Deoxygenated Hemoglobin,Deoxy-Hb)的相对浓度水平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酒依赖患者认知活动中前额叶血氧水平变化的改变,同时分别对两组进行认知功能评定,以研究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与大脑前额叶区域Oxy-Hb、Deoxy-Hb相对浓度水平之间的关联,探讨前额叶Oxy-Hb、Deoxy-Hb相对浓度水平对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预测价值,为酒依赖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物质依赖病房住院的酒依赖患者为研究对象,要求至少停止酒精性饮料14天且目前已停止使用安定类镇静药物替代。选取相同例数的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要求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年限)与酒依赖组相匹配。分别对两组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包括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si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测评执行功能;视觉记忆测试(Brief Visuospatial Memory Test Revised,BVMT-R)、数字序列测试(Digital Sequence,DS)测评记忆功能;数字广度测试(Digit Span,DS)、持续性操作能力测试((Continous Performance Test,CPT)测评注意功能,在完成相关评定后使用ETG-4000型脑功能定量成像装置分别测定两组认知任务下前额叶Oxy-Hb和Deoxy-Hb相对浓度水平,并与认知功能评定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酒依赖组执行功能测评成绩显示: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总应答数(t=-13.681,P<0.001)、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t=-21.3,P<0.001)、持续应性答数(t=-8.573,P<0.001)、持续性错误数(t=-12.121,P<0.001)得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正确应答数(t=22.172,P<0.001)、完成分类数(t=22.672,P<0.001)得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记忆功能测评成绩显示:视觉记忆测试(t=27.025,P<0.001)、数字序列测试(t=17.84,P<0.001)得分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注意功能测评成绩显示:数字广度测试(t=14.804,P<0.001)、持续性操作能力测试(t=9.039,P<0.001)得分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酒依赖组及健康对照组在进行认知活动时前额叶Oxy-Hb浓度水平均有升高,但酒依赖组相对浓度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t=13.026,P<0.001);前额叶Deoxy-Hb浓度水平均有下降,但酒依赖组相对浓度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3.490,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酒依赖组执行功能测评成绩: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总应答数(r=-0.707,P<0.001)、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r=-0.705,P<0.001)、持续应性答数(r=-0.198,P<0.001)、持续性错误数(r=-0.646,P<0.001)与Oxy-Hb相对浓度水平呈负相关,正确应答数与(r=0.536,P<0.001)、完成分类数(r=0.298,P=0.022)与 Oxy-Hb 相对浓度水平呈正相关;记忆功能测评成绩:视觉记忆测试成绩(r=0.613,P<0.001)、数字序列测试成绩(r=0.450,P<0.001)与Oxy-Hb相对浓度水平呈正相关;注意功能测评成绩:数字广度测试成绩(r=0.376,P=0.003)、持续性操作能力测试成绩(r=0.583,P<0.001)与Oxy-Hb相对浓度水平呈正相关。酒依赖组认知功能测评成绩与前额叶Deoxy-Hb均无统计学相关性。4酒依赖组前额叶Oxy-Hb相对浓度水平ROC曲线分析显示:Oxy-Hb≤0.155即可分类为酒依赖认知功能障碍,Oxy-Hb>0.155即可分类为非酒依赖认知功能障碍,均为分类准确性最高(P<0.05)。结论1酒依赖患者的执行功能、注意功能、记忆功能存在明显的功能障碍。2酒依赖患者进行认知活动时前额叶Oxy-Hb和Deoxy-Hb相对水平浓度明显低于正常人群,且Oxy-Hb相对浓度水平显着高于Deoxy-Hb,Oxy-Hb可作为反映认识活动时局部脑血氧水平改变的生理学指标。3酒依赖患者的执行功能、记忆功能、注意功能与前额叶Oxy-Hb相对浓度水平均呈正相关,通过前额叶Oxy-Hb相对浓度水平的测定可以反映出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为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4前额叶Oxy-Hb和Deoxy-Hb水平对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受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王云翠[6](2019)在《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动机强化-脱敏-神经递质调节”模式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索褪黑素对急性甲基苯丙胺诱导的ICR小鼠攻击行为的影响,为后续改善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方法提供依据。2.评价“动机强化-脱敏-神经递质调节”干预模式对自愿戒毒医院及强制隔离戒毒所内的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动机改变、成瘾记忆强度、负性情绪和(或)注意偏向、一般反应抑制能力及自尊水平的影响。方法1.将100只雄性ICR小鼠(18-22 g)编号后随机分成居住鼠和入侵鼠,每组各50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居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5组分别为对照组(溶剂组),甲基苯丙胺(MA)组,褪黑素(MT)2.5 mg/kg、5mg/kg、10mg/kg三个剂量组。溶剂组通过灌胃(i.g.)给予0.5%CMC-Na,然后腹腔注射(i.p.)0.9%生理盐水;MA组用0.5%CMC-Na(i.g.)处理,然后腹腔注射MA(3mg/kg,i.p.);在MA注射前15分钟(3mg/kg,i.p.)用褪黑素(分别为2.5,5,10mg/kg)预处理成为三种不同的治疗组;完成给药15分钟后,利用居住-攻击模型将单个入侵小鼠轻轻放入居住小鼠笼中,通过计算机控制的路径跟踪系统居住鼠首次攻击的潜伏时间(latency to initial attacks,LIA)、攻击总时长(total duration of attacks,TDA)及总攻击次数(number of attacks,NA),共持续15分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HPLC-ECD)测定溶剂组、MA组以及MA+MT阳性组的小鼠海马中五羟色胺(5-HT),多巴胺(DA),以及5-HT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DA的代谢产物二羟苯乙酸(DOPAC)和高香草酸(HVA)的浓度。2.采用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要求的湖北省武汉市3所自愿戒毒医院的135名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27例)、动机组(26例)、脱敏组(27例)、褪黑素组(27例)、综合组(28例)。对照组患者除接受常规精神药物治疗及戒毒康复训练之外,不接受其它任何干预措施;其它各干预组均在接受常规精神药物治疗及戒毒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相应干预措施。其中,动机组接受连续5天,每天90分钟的动机强化治疗(懵懂期、思考期、准备期);脱敏组接受连续5天,每天90分钟的脱敏治疗(回想加快速眼动脱敏、内观加快速眼动脱敏、催眠脱敏、NLP改变记忆元素脱敏);褪黑素组接受褪黑素(国食健字批准文号)口服补给15天,补充剂量为每天口服6mg;综合组首先接受5天动机强化治疗,之后接受连续5天脱敏治疗,在动机强化及脱敏治疗的同时接受褪黑素补给15天,补充方式及剂量同褪黑素干预组。干预前后分别用罗德岛大学动机转变评估量表(URICA)、成瘾记忆强度量表(AMI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研究对象的动机水平、成瘾记忆强度、负性情绪进行评价并通过ERP点探测和GO/NOGO范式评价患者干预前后注意偏向及一般反应抑制能力。采用协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广义估计方程、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3.采用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要求的湖北省武汉市5所强制隔离戒毒所内的318名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63例)、动机组(64例)、脱敏组(65例)、褪黑素组(63例)、综合组(63例)。干预方法同自愿戒毒医院内的患者,但对动机访谈进行了改进,结合West和Brow提出的基于动机的成瘾综合理论,借助更多的图片信息,帮助成瘾者深入挖掘其最在乎的事物,与其成瘾行为形成强烈的对立冲突,施以患者能承受的最大“压力”,让其明白自己期望的目标与继续吸毒带来的后果之间的差距,从而帮助患者寻求持续戒毒动机的重要资源。干预前后分别用转变阶段及治疗迫切程度量表(SOCRATES)、AMIS、激惹、抑郁和焦虑量表(IDA)和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评估患者动机水平、成瘾记忆强度、负性情绪及自尊水平。用协方差分析校正了干预前所有量表得分后,对组别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的使用Bonferroni法进行亚组比较。结果1.急性给予MA(3 mg/kg,i.p.)后可致雄性ICR小鼠的攻击性增加,并伴随小鼠海马内5-HIAA和HVA浓度降低;中等剂量的褪黑素(5 mg/kg,i.g.)预处理,能显对抗小鼠因腹腔注射MA导致的LIA缩短(= 0.04),并减少NA(P=0.004)和TDA(P<0.001),同时也增加小鼠海马内 5-HIAA(P<0.001),DA(P=0.015)和HVA(P<0.001)的含量。另外,褪黑素(5 mg/kg,i.g.)预处理后可提高DA(HVA/DA,(DOPAC+HVA)/DA)和5-HT(5-HIAA/5-HT)的转化率(P均<0.001),尤其是逆转低5-HIAA/5-HT 比值。2.虽然自愿戒毒医院内的五组患者接受干预后戒毒动机得分均有所提高,但五组患者干预后的URICA及无意图期、思考期及行动期分量表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脱敏组(P=0.032)及综合组(P=0.032)干预后与对照组AMIS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三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五组患者干预后的SAS和SDS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81;P=0.417);在条件一致和不一致情况下脱敏组和综合组在缩短患者反应时方面均有优势(P均<0.001),但尚不能认为本研究采用的点探测范式可以测试出患者对毒品图片和中性图片的反应时差异;干预前后中性图片引起的P3波幅有统计学差异(P=0.011),同时,干预后毒品图片与中性图片引起的P3波幅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35);干预后脱敏组和综合组的P3潜伏期均较干预前变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脱敏组干预后的NOGO误报率低于干预前(P=0.01),但褪黑素组误报率高于干预前(P=0.04),其他组干预前后NOGO误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OGO-N2波幅及潜伏期各组干预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综合组NOGO-P3波幅干预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01),对照组和脱敏组干预前后NOGO-P3成分潜伏期有统计学差异(P=0.009;P=0.002),其中脱敏组干预后NOGO-P3成分潜伏期短于干预前,但对照组干预后NOGO-P3成分潜伏期长于干预前。3.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内接受干预后的患者,综合组的采取行动的动机分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脱敏组和褪黑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08;P=0.001);脱敏组和综合组患者的AMIS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各组研究对象干预后的抑郁、焦虑、外向激惹及内向激惹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08;P=0.221;P=0.107;P=0.328);脱敏组和综合组患者的RSES得分高于均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06)。结论1.褪黑素(5mg/kg,i.g.)预处理可以逆转急性甲基苯丙胺诱导的攻击行为,且DA和5-HT系统参与了攻击行为的加工。2.“动机强化-脱敏-神经递质调节”综合干预模式能有效降低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的成瘾记忆强度,提高自愿戒毒医院内患者的一般反应抑制能力。同时本干预模式还可提高强制隔离戒毒机构内患者采取行动方面的动机水平及自尊水平。
段雨辰[7](2019)在《振幅整合脑电图在脓毒症患者神经功能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 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对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脓毒症患者进行脑功能监测,探讨aEEG对脓毒症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同时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II(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coreII,APACHEII)、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ore,GCS),比较三种评估方法的优劣。方法本研究持续1年时间(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共收集72例入住我院ICU的脓毒症病人。符合纳入标准48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最大87岁,最小26岁,平均年龄(56.21±13.6),aEEG监护时间至少30min,同时在24小时内行APACHEII及GCS。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 characteristic,ROC)来评价三种评估方法预测死亡率和神经功能预后的鉴别度。结果(1)三种评估方法对于脓毒症患者的评分结果可示生存者的评分结果均优于死亡者;三种评估方法对于神经功能预后良好者和不良者结果可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者的评分结果均优于预后不良者。(2)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aEEG与脓毒症患者的生存预后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脓毒症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有明显相关性。(3)通过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可知三种评估方法对脓毒症患者死亡率均有一定的预判价值,aEEG的敏感性、特异性在三种方法中最高。其中,aEEG和APACHEII是最佳判断方法,且判断效能上无明显差异;三种评估方法对脓毒症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均有一定的预判价值,aEEG敏感性低而特异性高,三种评估方法在判断神经功能预后的效能上无明显差异。结论aEEG对ICU脓毒症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有良好的预测能力,与传统的APACHEII及GCS判断效能上无明显差异,是一种客观、应用性强的脑功能状态评估和监测手段,机器使用和结果判读步骤简单易行,因此可以根据aEEG评分对ICU脓毒症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进行预测。
方琼杰[8](2017)在《静宁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证患儿及SHR单胺机制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临床观察静宁颗粒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前后各量表评分及检测结果的变化和随访结果,并与静灵口服液组对照,评价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以及提供静宁颗粒治疗本病的远期疗效依据,为本方进一步开展重大新药的研发提供临床依据。2.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模型动物-幼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学习记忆能力,评价静宁颗粒对SHR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观察静宁颗粒对SHR大鼠纹状体中单胺类神经递质DA、NE、5-HT、DOPAC、5-HIAA以及前额叶、纹状体中DAT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作用机制,为本方临床新药的开发提供实验支持和依据。方法:临床研究方面,将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同时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2013年第五版(DSM-V)中儿童ADHD的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ADHD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静宁颗粒组30例和静灵口服液对照组30例,治疗组以口服中药静宁颗粒,对照组服用静灵口服液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有效率,治疗前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SNAP-Ⅳ)、中医证候评分、行为学量表评分、Conners父母问卷评分、多动指数、划消试验的改善情况以及进行血、尿、大便常规检查;肝(ALT)、肾(BUN、Cr)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记录不良反应事件。治疗结束后2月对有效病例采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进行随访,观察有效病例的远期疗效。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将4周龄的SHR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3d后,随机将SHR大鼠分为6组,静宁方高、中、低剂量组、盐酸哌甲酯组、盐酸托莫西汀组、模型组,每组10只。将同龄Wistar大鼠10只设为正常对照组。分组灌胃,静宁颗粒剂给药量分别为高剂量23.14g/kg、中剂量11.57g/kg、低剂量5.785g/kg;盐酸哌甲酯组用量为3.86mg/kg;盐酸托莫西汀组用量为5.36mg/kg;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各组每天灌胃1次,连续治疗6周。第6周开始每天给药后进行一次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认知功能;行为学观察结束后处死,高效液相-电化学(HPLC-ECD)检测大鼠纹状体单胺类神经递质DA、NE、5-HT、DOPAC、5-HIAA的表达情况,用SYBR GreenⅠ 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纹状体中DAT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28例患儿中,显效5例(17.9%),有效19例(67.9%),无效4例(14.2%),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26例患儿中,显效4例(15.4%),有效17例(65.4%),无效5例(19.2%),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0.77%;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在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治疗组中医主证、次证治疗前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改善效果明显;对照组中医主证(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次证(少眠多梦、手足心热、口干及自汗、盗汗、舌脉)治疗前后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疗后中医次证面色不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后患儿主证(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以及次证(少眠多梦、手足心热、口干、面色不华、自汗、盗汗、舌脉)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疗后中医主证(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次证(少眠多梦、手足心热、口干及自汗、盗汗、舌脉)较治疗前亦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对中医次证面色不华的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治疗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积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后量表积分改善情况相比,治疗组疗后比对照组疗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积分降低明显,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多动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治疗后多动指数较治疗前亦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疗后多动指数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漏划字数的改善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儿治疗后漏划字数的改善较治疗前亦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划消计分的改善情况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疗后漏划字数的改善情况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以及疗后错划字数改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后软神经体征得到改善,阳性率明显降低,阴性率明显提高。两组患儿在服用静宁颗粒和静灵口服液期间,血、尿、肝(ALT)、肾(BUN、Cr)功能检查、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各组大鼠定位航行能力的影响:第2、3天,模型组逃避潜伏期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延长(P<0.05),与模型组小鼠相比,专注达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第2天明显缩短(P<0.05),第3天逃避潜伏期时间与模型组相比,静宁高剂量组、静宁低剂量组、专注达组均缩短(P<0.05)。第4、5天,模型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时间均显着延长(P<0.01),静宁高剂量组、静宁中剂量组、静宁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缩短(P<0.05),第5天静宁低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与择思达组相比时间减短(P<0.05)。与正常组相比,择思达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各组大鼠空间探索能力的影响:第2天,模型组与对照组、专注达组相比,游泳距离延长(P<0.05)。第3天,静宁低剂量组、专注达组、正常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游泳距离减少(P<0.05),其余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第4、5天,模型组与对照组以及各干预组相比,游泳距离均延长(P<0.05)。静宁颗粒各剂量组与择思达组及正常组相比各天游泳距离均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和记忆保持能力的影响:Morris水迷宫撤台实验大鼠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除外静宁高剂量组,各干预组目标停留时间均延长(P<0.05)。择思达组与静宁中剂量组、静宁低剂量组及模型组相比,目标停留时间均延长(P<0.05)。模型组大鼠60s内穿越平台次数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减少(P<0.05),静宁颗粒中、低组、择思达组与模型组相比穿越次数增加(P<0.05)。静宁颗粒各剂量组与正常组及择思达组相比穿越平台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纹状体及前额叶多巴胺转运体(DAT)mRNA表达水平比较:对于大鼠纹状体中DAT mRNA表达水平,组间存在差异。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DAT mRNA在大鼠纹状体中表达≥2倍,认为该基因表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专注达组和静宁颗粒中、低剂量组DAT mRNA表达≤1/2倍,认为该基因表达降低。对于大鼠前额叶中DAT mRNA表达水平,组间存在差异。择思达组与正常组比较,DAT mRNA在大鼠纹状体中表达≥2倍,认为该基因表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静宁颗粒低剂量组、专注达组DAT mRNA表达≤1/2倍,认为该基因表达降低。高效液相-电化学(HPLC-ECD)检测神经递质结果比较:与模型组比较,正常对照组及静宁低剂量组大鼠脑组织纹状体中NE、DA、5-HT含量明显增高,择思达组DOPAC、5-HT含量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静宁颗粒高剂量组NE、DA含量显着降低;与择思达组相比,静宁中剂量组5-HIAA降低。结论:静宁颗粒能够有效地改善气阴两虚证多动症患儿的临床核心症状(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以及次要症状(少眠多梦、手足心热、口干及自汗、盗汗、舌脉),改善患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积分,显着改善ADHD患儿的注意力不集中情况,其临床治疗总疗效与静灵口服液相当,二药均有补肝肾之功,以达宁神益智之效。然静宁颗粒偏补气阴,对多动症气阴两虚证具有明显疗效,临床能够起到益气养阴的作用。并且,静宁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型患儿的干预总体是安全的,无明显不良反应。静宁颗粒既可以影响SHR大鼠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距离,又可以影响撤台后大鼠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因此可以使SHR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得到改善。从本实验结果来看,与临床一线阳性药物择思达相比,静宁颗粒对记忆能力的改善稍次。静宁颗粒能够提高大鼠脑纹状体中DA、NE、5-HT含量,降低纹状体和前额叶中DAT mRNA表达水平,表明静宁颗粒与专注达组一样,能够下调SHR大鼠额叶-纹状体回路中DAT mRNA表达水平,减少突触前神经元对DA的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的DA浓度,改善了中枢DA的神经信号传导功能,从而起到对ADHD的治疗作用。
戴珅懿[9](2012)在《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诊断标准的修订、成瘾模型的构建与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拓展和完善,快速普及的互联网络使得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迅速蓬勃发展起来,网络游戏玩家数量持续高速增长,尤其是中小学低年龄的新玩家的持续加入,使得网络游戏市场不断地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青少年网游玩家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甚至产生心理依赖的成瘾症状。由此,社会各界的注意力已经集中于网络游戏的过度使用上。目前对网络成瘾的概念、界定标准和测量工具都存在较大争议,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都存在很多分歧和问题,更缺乏整合的理论模型。本论文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以及网络游戏相关资料的收集,实证研究与脑电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进行了2个专题的研究,分别为:1)网络游戏成瘾诊断标准的修订;2)网络游戏成瘾模型的构建,以此来系统探讨网络游戏的形成机制,来更好地解释成瘾记忆、注意偏向和冲动控制是如何与成瘾行为的重要方面相联系的。在网络游戏成瘾诊断标准的修订专题中,我们发现现有的网络成瘾诊断量表采用的界定指标大都不是网络成瘾的关键,也不是网络成瘾的必有特性,未能体现出成瘾的生理特性,缺乏效度和信度,未能正确区分出网络成瘾者和高涉入度的网络沉迷者,这使得很多研究得出的网瘾比率被高估。因此,需要一个客观的校标,对已有的界定指标进行验证和修正。本研究在以往多种量表的基础上,对具有相同含义仅文字表述不一致的症状进行归类,对一个问项中同时描述多个症状的,拆分为不同的问项(一个问项只描述一个症状),并使用统一的术语,由此产生了由13个问项组成的初始网络游戏成瘾量表。为了矫正初始量表,我们用这个量表来测量已经有明确分类的一群被试,进而依据测量结果与这群被试的分类的一致程度,来修正量表。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这群被试的分类应当是被科学地验证了的。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脑电位方法,采用成瘾记忆Stroop实验范式,找到了可以区分网络游戏成瘾者和正常网络使用者的客观电生理指标,验证了这个分类。通过对这群已经被验证了的两组被试的问卷测量,删除了不能正确反应分类的问项,形成了“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并对此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测量,验证了“网络游戏成瘾量表”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之后并依据测量结果,给出了推断被试成瘾倾向程度的总分分界值。在专题二的网络游戏成瘾模型的构建上,本研究采用了5组实验,系统考察了网络游戏成瘾者成瘾记忆及其脑机制(采用成瘾记忆Stroop实验范式),网络游戏成瘾者对网络游戏相关正性线索的注意偏向(采用成瘾Stroop实验范式)和前注意偏向(修正的Stroop颜色棒实验范式),网络游戏成瘾者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应(新异P3a实验范式),网络游戏成瘾者对网络游戏相关线索的冲动控制及其脑机制(修正的GoStop实验范式)等,力图来解释成瘾记忆、注意偏向和冲动控制在网络游戏成瘾形成机制上面的各自作用及相互联系。基于以上2个专题的研究,本研究在最后试图寻找对网络游戏成瘾有效的干预措施,实现对病态行为的有效管理。本研究提出,应将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爱好者和网络游戏成瘾者区分开来。预防和控制网络成瘾行为的最佳时间关键点应该在成瘾行为发生的诱发阶段,采取措施避免易瘾人群长期接触与网络有关的诱发因素,从而有效地防止网络成瘾行为的产生。本研究建议在网络成瘾的防治工作中构建一级防预体系和二级防预体系。在这两级的预防体系,我们主要控制的人群是正常的网络使用者和网络沉迷者。本研究是神经病态行为管理学研究的一次探索,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范式和对策措施上均具有交叉学科的创新之处,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主要有如下三个创新点:(1)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脑电位(ERP)方法,采用成瘾记忆Stroop实验范式,找到了可以区分网络游戏成瘾者和正常网络使用者的客观电生理指标,以此为一个客观的校标,来对界定指标进行验证和修正。其意义在于,以往国内外网络成瘾的界定量表多是由研究者根据各自对网络成瘾的概念、对网络成瘾行为临床症状的观察和参照DSM-IV(《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及其它成瘾行为的界定指标而改写的,缺乏一个客观科学的生理指标来做校标校准,其测量工具缺乏效度和信度,不能正确区分出网络成瘾者和高涉入度的网络沉迷者。本研究运用ERP技术寻找到了网络游戏成瘾者所特有的脑电生理指标,以此为校标,构建了稳定的、可靠的以及有效的“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并给出了推断被试成瘾倾向程度的总分分界值。(2)本研究从神经机制上面探讨了网络游戏的形成机制,系统探讨了网络游戏成瘾者对网络游戏相关线索的加工特性的动态变化及其脑机制,完善整合了成瘾模型。本研究发现,网络游戏成瘾作为行为成瘾中的一类,其存在着对网络游戏相关线索特有的成瘾记忆。当网络游戏成瘾者面对成瘾相关正性线索时,成瘾记忆被诱发,产生成瘾线索可用性的期望,由此成瘾者的注意偏向(和主观渴求感)得以产生。并且这一过程不仅发生在无意识的早期自动阶段,还发生在有意识的、可控的信息加工解释阶段。而网游成瘾者对成瘾相关正性线索的注意偏向又会削弱他们的抑制控制能力,有助于他们做出冲动的决策,使其网络游戏的使用行为失抑制。以上的系统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无物质基础的心因性行为成瘾也具有与物质成瘾类似的生理机制,这可能证实了行为同样可以引起成瘾行为的产生,这也就是说,物质(或者药物)可能已经不是界定是否成瘾的核心,成瘾的核心也许应该是不顾消极后果的个体有害行为的持续发展。(3)本研究基于新形成的“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和网络游戏成瘾模型,提出构建网络游戏成瘾的预防二级体系和救治体系,提倡必须首先科学诊断,将网络游戏使用者进行正确的状态区分,针对不同的网络使用状态展开相对应的防治措施,并需将防治的关键人群放在网络沉迷者群体,而从沉迷阶段过渡到成瘾阶段是防控的关键时间点,此研究为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监管和网络成瘾的干预策略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策略指导。
宋树立[10](2003)在《阿片类药物依赖稽延性戒断症状中医证候学及其计量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阿片类物质依赖稽延性戒断症状是又称迁延性戒断症状,属中医断瘾后诸症范畴,是指急性戒断综合征之后(如果不予治疗,自然过程一般为7至10天)持续存在的一组综合征,包括精神症状(情绪焦虑、药物渴求)和躯体症状(躯体不适、睡眠障碍)是导致复吸的因素之一,对稽延性戒断症状的处理也就成为从医学角度干预复吸的一个作用点。目前西药治疗方法有阿片类药物替代治疗、非阿片类药物对症治疗、阿片类药物拮抗剂治疗和对症治疗,在减轻症状、预防复吸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伴随一些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此类病证,有较完整的理论认识和确切的临床经验,多样的治疗手段和丰富的药物资源,正在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十分活跃。但目前缺乏对稽延性戒断症状临床治疗和辨证用药的宏观规律性研究,尚未形成规范化的诊断标准,对观测指标、疗效判定标准、临床试验等,都缺乏统一的、科学的要求。西医正在探讨制定稽延性症状评定量表,但不能反映中医学特点,难以起到指导中医临床的作用。本课题开展阿片类药物依赖稽延性戒断症状中医证候学及其计量诊断的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文献、理论研究,对以往证候研究经验进行总结,通过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运用临床流行病调查学和计量诊断学等方法,统计分析调研资料,确立稽延性戒断症状的中医证候分类和诊断标准。研究不仅符合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的总体发展趋势,而且将对中医药治疗稽延性戒断症状的临床实践和中药新药开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方法:(1)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系统整理清代以来中医药有关戒毒的文献,深入戒毒机构进行走访了解,筛选出阿片类物质依赖稽延期常见中医症状,初步建立中医证候学概念和诊断标准。(2)设计中医稽延性戒断症状量表:包括一般资料、症状资料、症状分级标准及证候判别标准等4项内容,并请相关专家进行初步鉴定。(3)预试验:进行小样本临床流行病学预试验,检验量表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行性。(4)修订量表:在预试验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专家咨询,修订完善量表,使证候分类和诊断标准既符合中医学证治规律,反映稽延性戒断症状的中医学特点,又有较强的临床 ___一可操作性。(5)多中心、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量表。(6)运用临床流行病调查学(DME)和计量诊断学等方法,统计分析量表资料,确立稽延性戒断症状的中医证候分类和计量诊断标准。 结果:门)稽延性戒断症状基本证候要素及其演变规律。7类基本证候要素是热毒证,血瘀证,气郁证,气虚证,血虚证,阳虚证和阴虚证,从跨度为120天的5次调查结果看,热毒证至调查终止时,始终处于较高水平,阳虚证始终处于最低水平,阴虚证呈明显下降趋势,血瘀证、气虚证、血虚证均略呈下降趋势,而气郁证无明显变化c说明不经任何药物治疗;潮热盗汗、阳萎遗精、消瘦疲乏等躯体症状会较快地得到改善,而焦虑抑郁、渴求毒品等精神症状会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出现;是医学于预的重点环节。(2)证候组合规律。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病例表现为二证至四证组合,其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候组合是毒瘀蕴结,气血亏虚型(热毒证+气虚证+血虚证,或瘀血证+气虚证+血虚证),毒瘀蕴结,气阴不足型(热毒证+气虚证+阴虚证,或瘀血证+气虚证+阴虚证统),毒瘀蕴结,阴虚火旺型(热毒证+阴虚证,或瘀血证+阴虚证),毒瘀蕴结,阴阳两虚型(热毒证+阴虚证+阳虚证和瘀血证+阴虚证+阳虚证)。随着时问的推移,在组合形式上,四证、五证组合逐渐减少,单证、二证组合所占比例逐渐升高;在组合形态上,由阴虚证、阳虚证构成的组合逐渐减少,热毒证、瘀血证、气虚证、血虚证、气郁证等单证所占比例相对增加,提示后者是诊断和治疗稽延性戒断症状的关键因素。(3)稽延性戒断症状的中医证候计量诊断探讨。以稽延期常见的21项症状为观察指标,参照多指标多类线性判别法对7种基本证候要素建立了多指标多类线性判别函数式,参照最大似然对4种常见证型建立了诊断指数表,并将其诊断结果与原拟参照标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评价其诊断效能。线性判别函数式的回代结果、证型诊断指数表的回顾性检验和前瞻性检验结果令人满意。其中诊断指数表的回顾性检验显示:门)对毒瘀蕴结,气血亏虚型诊断的灵敏度91.79儿 特异度95.80儿 误诊率4.20儿 漏诊率8.21丸 灵敏度和特异度匀较高,误诊率和漏诊率较低,检出非患者的能力略高于诊断患者的能力;(2)对毒瘀蕴结,气阴不足诊断的灵敏度93.52儿 特异度88.77丸 误诊率11.23儿漏诊率6.48儿 诊断患者的能力略高于检出非患者的能力;(3)对毒瘀蕴结。阴虚火旺诊断的灵敏度——89.76%,特异度94 78%;误诊率5.52%,漏诊率10.24%,检出非患者的能力略高于诊断患者的能力;(4)对毒瘀蕴结,阴阳两虚诊断的灵敏度89.34%,特异度94.85%,误诊率5.15儿 漏诊率10.66兄 检出非患者的能力略高于诊断患者的能力。诊断指数
二、28例酒戒断综合征患者EEG、BAEP的初步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8例酒戒断综合征患者EEG、BAEP的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中医证候及糖脂代谢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研究背景 |
2 MMT与糖脂代谢相关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MMT概要 |
2.2 盐酸美沙酮与糖脂代谢异常相关研究进展 |
2.3 MMT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2.4 MMT与糖脂代谢紊乱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
3 MMT中医研究现状 |
3.1 中医对阿片类毒品的认识 |
3.2 中医对MMT的认识 |
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内容 |
4.3 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MT人员中医证候及糖脂代谢调查分析 |
前言 |
1 研究方案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MMT戒毒人员中医证候评定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含量的确定 |
2.2 调查方法 |
2.3 制定MMT戒毒人员中医证候观察评定表 |
2.4 调查表观察指标 |
2.5 数据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纳入情况 |
3.2 人口统计学结果 |
3.3 人员既往吸毒情况 |
3.4 人员MMT服药情况 |
3.5 糖脂代谢异常指标统计结果 |
3.6 糖脂代谢指标与MMT不同剂量、服药频率相关性分析结果 |
3.7 糖脂代谢指标与吸毒年限相关性分析结果 |
3.8 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
4 讨论 |
4.1 人口统计学资料分析 |
4.2 人员既往吸毒情况分析 |
4.3 人员MMT情况分析 |
4.4 糖脂代谢异常指标统计分析 |
4.5 MMT使用情况与糖脂代谢情况相关性分析 |
4.6 糖脂代谢指标与吸毒年限相关性分析 |
4.7 MMT人员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分析 |
5 结论 |
6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知情同意书 |
一般情况调查表 |
理化检査等信息表 |
中医证候观察评定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儿童癫痫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来源 |
3 诊断标准 |
4 信息采集与录入 |
5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临床资料 |
2 证素分布 |
3 主要证素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儿童癫痫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障碍西医医研究进展 |
儿童癫痫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非癫痫性发作的电-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1.1 研究对象来源 |
3.1.2 入选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临床资料 |
3.2.2 发作性疾病的诊断标准 |
3.2.3 视频脑电图监测 |
3.2.4 多导睡眠监测 |
3.2.5 神经心理测试 |
3.3 研究内容 |
3.3.1 不同类型发作性疾病占比分析 |
3.3.2 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分析 |
3.3.3 非癫痫性发作的脑电图特征分析 |
3.3.4 非癫痫性发作的病因学分析 |
3.3.5 癫痫共患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不同类型发作性疾病占比分析 |
4.2 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分析 |
4.2.1 发病年龄与性别 |
4.2.2 病程 |
4.2.3 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表现分析 |
4.3 非癫痫性发作的脑电图特征分析 |
4.4 非癫痫性发作的病因学分析 |
4.5 癫痫共患非癫痫性发作的临床特征与病因学分析 |
4.5.1 临床特征分析 |
4.5.2 病因学分析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NES、癫痫共患NES典型病例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卒中与睡眠的中西医认识 |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得卧的认识 |
二、西医对卒中与睡眠的认识 |
第二节 不同睡眠障碍类型与中风 |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寐的研究概况 |
二、西医对中风与失眠的研究概况 |
三、中风与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四、西医对卒中与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
五、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中医研究概况 |
六、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西医研究概况 |
七、其他形式睡眠障碍与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
八、小结 |
第二章 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 |
第一节 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恢复期卒中后失眠前瞻性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二、脑卒中3月时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卒中后3个月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
第三章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观察研究 |
第一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研究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二、后遗症期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 |
一、Meta分析研究设计 |
二、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
三、网状Meta分析一致性检验 |
四、网状Meta证据图 |
五、网状Meta结果图 |
六、网状Meta分析森林图 |
七、网状Meta分析贡献图 |
八、网状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验及SUCRA排序 |
九、不良反应和远期随访 |
十、纳入研究中穴位及中药使用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第一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危险因素探讨 |
一、脑卒中急性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情况 |
二、常见因素对卒中后失眠的影响 |
第二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症候、体质探讨 |
一、体质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
二、常见症状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
第三节 中西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Meta分析结果探讨 |
一、普通Meta分析结果探讨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探讨 |
三、局限性 |
四、现代医家常用针灸穴位、中药总结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致谢 |
详细摘要 |
(5)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与前额叶血红蛋白测定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酒依赖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知情同意书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动机强化-脱敏-神经递质调节”模式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褪黑素对急性甲基苯丙胺致雄性ICR小鼠攻击行为的影响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流程及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甲基苯丙胺依赖自愿戒毒患者“动机强化-脱敏-神经递质调节”干预模式的效果评价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甲基苯丙胺依赖强制戒毒患者“动机强化-脱敏-神经递质调节”干预模式的效果评价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不同成瘾理论视角下毒品成瘾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博士在读期间工作小结 |
致谢 |
(7)振幅整合脑电图在脓毒症患者神经功能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对象的入选及排除标准 |
1.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数据收集 |
3 实验方法 |
3.1 技术路线图 |
3.2 aEEG的操作及记录方法 |
3.3 神经功能预后标准 |
3.4 随访方法 |
3.5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临床基本资料分析 |
4.2 48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4.3 三种评估方法的预测鉴别度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8)静宁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证患儿及SHR单胺机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ADHD的认识及临床研究 |
1 对病名认识 |
2 对病因认识 |
3 对病机认识 |
4 对辨证分型认识 |
5 中医药治疗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ADHD的认识及临床研究 |
1 ADHD概述 |
2 流行病学研究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 诊断标准 |
5 现代医学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与实验研究 |
研究一 静宁颗粒对气阴两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二 静宁颗粒对ADH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及纹状体单胺类机制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诊断标准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中医证候评分表 |
附录4 划销数据表 |
附录5 行为量表评分 |
附录6 SNAP-Ⅳ量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诊断标准的修订、成瘾模型的构建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互联网络和网络游戏产业现状 |
1.1.2 我国网络游戏成瘾现状 |
1.2 基本理论与概念 |
1.2.1 神经管理学及神经病态行为管理学 |
1.2.2 事件相关电位(ERP)基本原理 |
1.2.3 药物成瘾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
1.2.4 行为成瘾概念及研究状况 |
1.2.5 网络成瘾概念及研究概况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范围与对象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7 论文的章节框架与内容安排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评述 |
2.1 成瘾的理论模型与相关研究 |
2.1.1 成瘾记忆理论 |
2.1.2 注意偏向理论 |
2.1.2.1 动因-敏感化理论 |
2.1.2.2 认知加工理论 |
2.1.2.3 注意偏向的多元模型 |
2.1.2.4 stroop实验范式 |
2.1.2.5 已有的注意偏向研究 |
2.1.3 冲动行为与成瘾 |
2.1.4 成瘾脑机制 |
2.2 网络游戏成瘾的相关理论及研究 |
2.2.1 网络游戏 |
2.2.2 网络成瘾研究 |
专题一 网络游戏成瘾诊断标准的修订 |
3 实验一 成瘾记忆实验,寻求网络游戏成瘾诊断标准的脑电效标 |
3.1 引言 |
3.2 方法 |
3.2.1 被试 |
3.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3 实验过程 |
3.2.4 脑电记录 |
3.2.5 脑电数据分析 |
3.3 数据结果与分析 |
3.3.1 行为数据分析 |
3.3.2 脑电数据分析 |
3.4 结果讨论 |
4 网络游戏成瘾判别模型的建立 |
4.1 FISHER判别方法 |
4.2 模型建立 |
4.2.1 判别指标的选取 |
4.2.2 判别函数计算 |
4.2.3 模型的检验—判别函数的交互验证 |
4.3 未知网游玩家的成瘾性判别 |
4.4 网络游戏玩家新分组的ERP实验再检验 |
4.4.1 被试 |
4.4.2 实验材料与设备、实验过程、脑电记录 |
4.4.3 数据结果与分析 |
4.5 结果讨论 |
5 网络游戏成瘾诊断标准的修订 |
5.1 工具与方法 |
5.1.1. 研究工具 |
5.1.2 研究对象 |
5.1.3. 研究程序 |
5.2 结果 |
5.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5.2.2 项目分析与筛选 |
5.2.3 信度和效度分析 |
5.3 网络游戏成瘾诊断标准的制定 |
专题二 网络游戏成瘾模型的构建 |
6 实验二 网络游戏成瘾者对网络游戏相关正性线索的前注意选择特性 |
6.1 引言 |
6.2 方法 |
6.2.1 被试 |
6.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6.2.3 实验过程 |
6.2.4 脑电记录 |
6.2.5 脑电数据分析 |
6.3 数据结果与分析 |
6.3.1 行为数据分析 |
6.3.2 脑电数据分析 |
6.4 结果小结 |
7 实验三 网络游戏成瘾者对网络游戏相关正性线索的非随意注意特性 |
7.1 引言 |
7.2 方法 |
7.2.1 被试 |
7.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7.2.3 实验过程 |
7.2.4 脑电记录 |
7.2.5 脑电数据分析 |
7.3 数据结果与分析 |
7.3.1 行为析 |
7.3.2 脑电数据分析 |
7.4 结果小结 |
8 实验四 网络游戏成瘾者对网络游戏相关正性线索的注意偏向 |
8.1 引言 |
8.2 方法 |
8.2.1 被试 |
8.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8.2.3 实验过程 |
8.2.4 脑电记录 |
8.2.5 脑电数据分析 |
8.3 数据结果与分析 |
8.3.1 行为数据分析 |
8.3.2 脑电数据分析 |
8.4 结果小结 |
9 实验五 GoStop冲动实验 |
9.1 引言 |
9.2 方法 |
9.2.1 被试 |
9.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9.2.3 实验过程 |
9.2.4 脑电记录 |
9.2.5 脑电数据分析 |
9.3 数据结果与分析 |
9.3.1 行为数据分析 |
9.3.2 脑电数据分析 |
9.4 结果小结 |
10 综合讨论 |
10.1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成瘾记忆及其脑机制 |
10.2 网络游戏成瘾者对相关线索的注意偏向及其脑机制 |
10.2.1 网络游戏成瘾者对网络游戏相关正性线索的注意偏向 |
10.2.2 网络游戏成瘾者对网络游戏相关正性线索的前注意偏向 |
10.2.3 网络游戏成瘾者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应 |
10.3 网络游戏成瘾者对网络游戏相关线索的冲动控制及其脑机制 |
10.4 网络游戏成瘾模型的初步构建 |
11 实践建议与展望 |
11.1 网络游戏成瘾监管与治疗实践建议 |
11.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阿片类药物依赖稽延性戒断症状中医证候学及其计量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中医学关于阿片类物质依赖断瘾后诸症的理论认识与临床治疗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关于阿片类物质依赖稽延性戒断症状的理论研究与临床治疗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阿片类物质依赖稽延性戒断症状中医证候分析和治疗规律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阿片类药物依赖稽延性戒断症状中医证候学及其计量诊断研究 |
前言 |
研究对象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28例酒戒断综合征患者EEG、BAEP的初步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中医证候及糖脂代谢调查分析[D]. 关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儿童癫痫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证素研究[D]. 李涵.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非癫痫性发作的电-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分析[D]. 王富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4]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D]. 张霜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与前额叶血红蛋白测定相关性研究[D]. 刘淇丰.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 [6]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动机强化-脱敏-神经递质调节”模式的干预效果研究[D]. 王云翠.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7]振幅整合脑电图在脓毒症患者神经功能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段雨辰.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19(01)
- [8]静宁颗粒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证患儿及SHR单胺机制影响研究[D]. 方琼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 [9]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诊断标准的修订、成瘾模型的构建与防治研究[D]. 戴珅懿. 浙江大学, 2012(07)
- [10]阿片类药物依赖稽延性戒断症状中医证候学及其计量诊断研究[D]. 宋树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