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集聚

论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集聚

一、论集约用地与产业集聚(论文文献综述)

王兴全,王慧敏,赵嫚[1](2020)在《上海文创园区二十年政策评述》文中研究指明选取国家和上海层面的141项政策,并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研究二十余年来影响上海文创园区发展的政策体系,解读政策在不同的阶段如何影响上海文创园区的发展路径和模式。研究发现,四条政策主线更替起了主导作用:从划拨用地协议转让的不断规范带来空置僵局,到"三个不变"破局和现代服务业政策绿灯,再到数轮集约用地背景下的土地性质变更引导,以及文创园区在审慎支持下的功能复合化。研究还发现,土地部门代表的规范和集约用地体系,产业部门代表的园区推进体系,文保部门代表的工业遗产保护开发体系,区级政府代表的园区综合绩效体系,共同构架了基本尊重发展实践的政策系统。

杨书航[2](2020)在《基于紧凑思想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 ——以天河客运站片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紧凑城市理念旨在提倡打造土地集约利用,高效运作,具有高环境品质的城市,因此成为了西方多个国家抑制城市无序蔓延的重要指导理念。我国城市可建设用地有限,而随着城市人口日益增加,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问题越演越烈,迫切需要适当紧凑且高效的城市发展模式解决这类城市问题。且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模式从增量开发转为存量发展,城市更新成为今后多个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词。紧凑城市因其可持续发展的优越性,可成为我国城市更新规划与实践的指导理念。我国交通站点周边片区的发展尤其应强调集约化,高效率,高品质,因此紧凑城市理念在交通站点片区的更新建设的运用中有效性更佳。本文将通过分析紧凑城市相关理论及概念,总结紧凑城市的特征。通过研究国外典型的紧凑化更新的案例,从而借鉴其更新经验,并结合紧凑城市的目标提出评价方法。而后以天河客运站片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紧凑城市思想对片区进行紧凑性评价,从而诊断片区问题,作为制定更新策略的指导方向,而后参考国外城市紧凑化更新经验对片区提出更新策略。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阐述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梳理国内外对紧凑城市概念、交通站点周边地区更新的研究,构建研究框架,明确研究重点。第二章是基础研究,分析了紧凑城市在国内外的形成背景,并对其概念进行了辨析,提出紧凑城市具有“土地集约”、“高效运作”、“高质量环境品质”三大特征,并且讨论紧凑城市理念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第三章通过分析泽伊达斯、汐留地区、金丝雀码头、哈德逊广场四个城市紧凑化更新的案例,总结其更新经验。第四章基于紧凑城市的特征及目标,从中微观层面提出城市紧凑化评价方法。第五章则对天河客运站进行紧凑性评价,并诊断出片区所存在的问题。第六章则在问题导向下从土地利用、功能复合、交通整合、环境提升、政策推进五个方面提出天河客运站片区城市更新策略。第七章是总结。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梳理紧凑城市特征,并通过紧凑性评价对片区进行问题诊断,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更新策略,为今后交通站点片区的紧凑化更新提供研究思路。

欧阳峰[3](2020)在《扬州高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各类资源呈现出“总量大、人均少”的鲜明特点,特别是有限的土地资源,不仅要满足我国居民粮食需求,也要考虑国家未来发展需求。土地作为基本生产投入要素,其开发利用的效率直接关联着区域生产力水平和产出效益。在国家“新增建设用地减量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之策、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选择。开发区作为产业、技术集聚的特殊区域,在促进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完善、人才培养、解决就业等方面体现出了重要价值,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政府招商引资的主阵地。作为项目和产业最主要的集聚地,开发区既是土地资源重点投向地区,也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关键区域,从某种意义上看,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决定了整个区域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扬州高新区”)是扬州市邗江区经济规模体量最大、也是全区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论文以扬州高新区为研究对象,在对扬州高新区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和集约用地评估后得出,扬州高新区审批范围内(主区)基本已建成,工矿仓储用地比重较高,用地结构基本符合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并与园区定位以及发展相适应,总体来说扬州高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整体较好,但对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作为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扬州高新区与全国顶级开发区相比,仍然有不少差距,其中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不到全国顶级开发区的一半水平,工业用地地均税收甚至还达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批而未供和低效用地还一定程度存在,主区和发展方向区可供使用的工矿仓储用地异常紧张,未来土地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分析扬州高新区存在问题的原因,既有早期土地利用观念不科学和考核不合理,也有“多规”未能真正融合导致土地资源浪费,还有土地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倒挂,更有批后监管联动不够等多方面的原因。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扬州高新区今后要充分借鉴省内外其他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积累的有益经验,改变老旧的管理观念,着力形成“节约集约用地是高质量发展所需”“规划集约是最大集约”“向存量要空间、以质量促发展”等思想共识;进一步优化节约集约用地的方法举措,在土地投放上做到“有保有控”,在土地出让上推行“弹性出让”,在土地利用上突出“效益优先”,在土地管理上注重“同责共管”,力求将节约集约用地贯彻于土地利用的每个环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各项长效机制,借鉴浙江等地做法,探索建立“标准地”供地机制,建立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健全项目退出长效机制等,通过凝聚共识、创优举措、健全机制,全面提升扬州高新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水平,以土地利用的高质量助推经济社会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魏昌[4](2020)在《延安市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延安市被列为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试点的契机,本文以延安市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为基础,着重分析各县区集约利用时空差异特征,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延安市科学规划并合理利用建设用地提供参考。首先,本文在客观分析延安市建设用地结构、分布及动态变化的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以延安市各县区为评价单元,以2017年为评价时点,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内涵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以利用强度指数、增长耗地指数、用地效益指数、用地弹性指数和管理绩效指数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进行组合赋权,测算出各县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数和总指数分值。其次,利用SPSS软件对各县区指数和总指数值进行分级,分析空间格局差异;接着引入时间尺度,分析2014-2017年延安市及各县区集约利用水平时间变化趋势;再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兼顾时间与空间尺度,利用Geo Da软件探究时空集聚特征。最后,从自然、经济、社会和政策因素分析了造成各县区集约利用水平差异的原因,解释了不同因素影响集约利用水平的原理;再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实施差别管理措施和加强存量用地挖潜四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延安市各县区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十分显着,且总指数值偏低,尤其体现在管理绩效指数上,其中Ⅰ级吴起县、志丹县和洛川县,Ⅱ级子长县、黄陵县、宝塔区、富县和安塞区,Ⅲ级延川县和延长县,Ⅳ级甘泉县、宜川县和黄龙县,各县区集约利用水平沿等级依次降低,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2)延安市集约利用水平时间变化趋势整体上是稳中向好的,其中吴起县等4县区集约排名上升,志丹县等6县区排名稳定不变,黄龙县等3县区集约排名下降;(3)延安市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是独立分布的,无显着相关关系,但各县区存在明显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宝塔区长期存在高低集聚,宜川县从高低集聚变成低低集聚,洛川县逐渐形成高低集聚。

王轩[5](2019)在《天津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与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发展模式提出新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对落实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城市建设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是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建设用地总量与建设用地强度控制,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最合理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最生态化配置。本文以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城市土地管理利用提出的要求为背景,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通过梳理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及策略演变过程、天津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践工作经验,探讨基于城市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强度控制的天津市城市建设用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模式,并分析了该模式对城市开发建设以及产业升级的耦合性关系,最终提出了天津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和策略建议,以期为进一步盘活城市存量土地资源、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积极稳妥推进天津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张红伟[6](2019)在《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及差异化管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但是也人口众多,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几十年中,始终要求在各行各业落实集约化发展的理念。就土地资源管理而言,凭借着我国国家制度的优势,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集约利用制度体系经历了从建立到相对比较完善的过程,对于提升我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背景下,还是出现了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耕地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撂荒现象严重等问题,虽然现阶段的土地集约利用制度较大程度上遏制了以上问题的发展,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根除以上现象。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国家经济发展路径已经从单纯追求经济总量转变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的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强调以生态环境为刚性约束的绿色发展。而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自然资源管理体系也正在重塑。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有必要重新梳理土地集约利用理念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两方面的演化路径,进而构建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从而科学刻画土地集约利用特征,在考虑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的基础上,制定差异化的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思路及体系,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理念内涵、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或者测度方法。国外较少从地类的角度出发,较多考虑的是农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侧重于从时间尺度探讨影响因素与集约利用的关系及规律。国外研究的系统性思维较为明显,根据发展规律指导管理政策制定的思路值得借鉴,但是不利于具体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而国内研究侧重于数量的管控,有利于具体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新的时代背景下,资源节约集约、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优先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本文以区域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新型城镇化理论、生态文明理论为理论指导,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开展其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现实必要性和科学研究价值;进而分析了现阶段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塑对土地集约利用管理的新要求,从针对对象、理念内涵、技术体系和预期目标上界定了本文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以新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评价了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分析了其描述性统计特变量特征;通过空间自相关度量模型、时空跃迁分析、空间耦合协调模型等探索了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其次,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关模型对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估及分区、经济结构差异测度及分区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思路,分别从经济发展优先视角和资源环境保护及利用优先视角下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体系。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揭示了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基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分别测算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数、耕地集约利用指数和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指数。从描述性统计规律上来看,长江经济带同一指数不同评价单元的水平均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单元居多,且多分布在长江的中游和上游,而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单元则均主要分布在长江的下游。在时间上看,建设用地高值区和低值区的分布越来越分散,而耕地与其相反。而从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指数可以发现,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较于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分布较为集中,指数较小的单元和较大的单元均居多且分别集中于长江的中游和下游,高值区和低值区分布的集中程度变化较小。进一步从空间自相关性和耦合协调性角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耕地和土地综合集约利用水平均呈现出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从明显性上来看,依次为综合土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从时间尺度上看,建设用地的空间自相关性波动最大,从时空跃迁分析结果来看,发生空间相关性跃迁的较少,但是在空间自相关的显着性跃迁上较明显;而基于Getis-Ord Gi*的空间耦合协调度模型和传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计算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耦合度整体上处于极高的水平,耦合度是极好的状态,但是协调性较差,基本没有形成互相促进的协调发展格局,无论是空间的耦合度还是协调度随时间的变化均呈现出较小的变化,且整体上长江经济带建设用地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协同性较差,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地区的协同性则呈现出较好的局面。(2)全面阐释了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通过对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内涵进行分析,论证了其定义的理论依据;而通过其影响机制分析,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是同时发生且存在的;同时,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又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基于构建的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测度指标体系,结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发现长江经济带环境压力水平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明显的正向的作用关系和资源消耗水平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的负向的作用关系。另一方面,从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来看,经济结构的空间关联、地理集中程度等经济结构特征均影响着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而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效应分解来看,整体上,三产业无论是对建设用地还是耕地的影响均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建设用地角度来看,第一产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第二产业的直接效应为负,但是间接效应为正;然而第三产业的直接效应为正,但是间接效应为负。从耕地角度而言,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但是第三产业的直接效应为正,间接效应为负。以上研究结果为实现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经济转型和土地集约利用协同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依据。(3)构建了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协同下的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体系。首先,从理论上构建了以土地集约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区为基础,考虑经济发展优先和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优先视角,最终实现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土地集约利用和经济转型发展相协同的差异化管控路径,以路径指导差异化管控政策的制定,最终形成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影响下的差异化管控思路。其次,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为依据,基于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别进行分区,分别分为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四级区;以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平均值作为基础,基于Kmeans聚类方法分别将长江经济带不同的评价单元按照资源消耗-环境压力强度进行分区,分别分为最高环境压力区、较高环境压力区、较低环境压力区、最低环境压力区和最高资源消耗区、较高资源消耗区、较低资源消耗区和最低资源消耗区;基于构建的长江经济带经济结构差异测算方法,从长江经济带地理集中程度的特征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和经济总量区域并不一定是重叠的,只有第二产业与经济总量的地理分布是重叠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均呈现出较强的区域集中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而基于专业化程度对长江经济带主导产业进行分区,分区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不同评价单元可以分为第一产业主导区、第二产业主导区、第三产业主导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主导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主导区、第二产业主导区和第三产业主导区;第三,以以上三者的分区结果为基础,依据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思路,从经济发展优先视角、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优先视角下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提升和方向调整的差异化管控思路。有助于充分发挥区域协同效应,为最终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涂紫琼[7](2019)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导向的工业用地更新治理案例比较研究 ——以红专厂和华山文创园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十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更新的推动,城市中涌现了大量闲置待更新的旧工业空间,与此同时,政府也在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于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导向的工业用地更新项目在全国大量出现。但项目普遍存在“寿命短、商业化、不亲民”等问题,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导向的工业用地更新的研究变得十分迫切。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导向的工业用地更新涉及城市更新、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文创产业发展、城市景观再塑、公共文化空间塑造等多元领域,本文引入已被广泛应用在复杂系统治理研究的诊断性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以简单、清晰、全面地疏理和呈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导向的工业用地更新系统各要素。以广州红专厂和台北华山文创园区为例,借助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通过文献整理和田野调查搜集案例资料,在两岸典型案例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治理目标与价值选择、治理主体角色与互动方式、治理工具选择与运用、产权安排与利益分配、治理效果与反馈五个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导向的工业用地更新治理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导向的工业用地更新治理存在工业遗产保存与地方经济再生共存、文化艺术与商业共生、政府与社会资本共荣的可能性,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导向的工业用地更新治理普遍存在政府作用发挥不到位、第三方监督与管理组织发育不良、用地规划不详、产权不稳、运营期短、治理模式单一、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建议加速推动工业遗产再利用工作;强调政府角色的回归,创新治理模式;强化公众参与,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空间的公共化程度,走“文化+产业+公众”的园区发展道路;创新用地规划分类,打造城市“文化创意廊道”;强化文化公民权,大力推动公民文化艺术生活繁荣。

徐质彬[8](2019)在《空间规划的节地效果测度方法研究 ——以海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源头出发,通过空间规划管控和引导各类用地高效配置,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简称节地),对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空间规划制度正处于改革调整期。发展空间规划的节地效果测度方法、掌握规划节地的成效与不足,可以为修改完善规划、制定相关改进措施提供依据,推进规划节地工作的开展,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目前关于空间规划节地效果的研究仍相对滞后。本文选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空间规划的典型代表,针对“测度内容”、“测度标准”和“测度方法”这三个关键问题开展研究,构建了空间规划节地效果测度分析框架,并选择浙江省海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实例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管控建设用地扩张”、“引导用地结构优化”和“引导空间布局优化”三个方面梳理了空间规划的节地路径及机制,并由此设置了相应的空间规划节地效果表征指标,明确了空间规划节地效果的测度内容。(2)结合传统的“一致性”和“绩效”测度标准,提出以“规划节地目标实现程度”和“规划促进节地实施成效”两个标准来测度空间规划的节地效果。前者能迅速、直观地反映空间规划节地目标的实现程度;后者能够弥补前者仅关注最终结果而忽略了规划实施过程的不足,且引入反事实分析后,改进了以回溯决策过程为核心的绩效测度标准可操作性欠佳的不足。(3)发展了“规划节地目标实现程度”和“规划促进节地实施成效”的测度方法,主要特色有:在定量测度规划节地目标实现程度的基础上,辅以规划目标合理性分析,能有效识别因规划目标本身不合理而对定量测度结果造成的偏误;按照反事实分析的思路,借用Logistic回归、地理探测器、CLUE-S模型等方法,通过比较有规划和无规划情景条件下的模拟结果差异,识别规划促进节地的实施成效。(4)海宁市规划设定的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偏小、大规模复垦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目标过于激进,规划节地目标实现程度较低;但规划促进节地的实施成效依然显着,有效抑制了城乡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优化了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促进了城镇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耕地的合理集聚。(5)根据当前我国空间规划在节地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结合本次实例分析结果,从“完善空间规划管理制度”、“提高空间规划编制质量”和“重视规划实施过程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更好地发挥空间规划节地效果的具体对策建议。

熊枫[9](2019)在《下辽河平原区土地节约利用的实现途径研究》文中认为土地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基础,土地资源总量有限。土地节约利用是缓解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稀缺的根本途径。2005年第十五个全国“土地日”将主题定为“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首次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口号。2008年,国家颁布《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2014年,原国土资源部发布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并出台了《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但长期以来,我国对土地集约利用重视程度较高,而有关土地节约利用防线的规定较少,对土地节约利用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在“十三五”期间,国家提出要总结并推广重点城市、重点领域和重要地类的土地节约利用技术与模式。根据各地区实践,目前已总结涉及交通运输用地、停车场用地、城镇综合开发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的11种节地模式供其他地区参考。但由于各区域土地利用涉及到的情况复杂多样,需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及资源利用状况采取相应的节地措施及对策。下辽河平原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也是重要的重工业基地,是国家确定的沿海经济和沈阳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目前面临着新产业占增量用地空间有限,存量用地利用低效的问题。因此明确下辽河平原区土地节约利用水平及其存在的土地浪费问题,以土地节约利用内涵作为基础,对区域土地利用实现途径进行分析、总结,对于推动该地区以土地资源利用转型倒逼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为其他地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参考。本研究在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相关资料查阅及实地调查,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两个角度分析了下辽河平原区土地节约利用水平;结合案例分析,分别针对农用地、工业用地、商服用地、公园绿地等类型总结了该区域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浪费现象,从时间、空间、功能、潜能等4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土地节约高效利用措施途径与对策,主要研究结论有:(1)下辽河平原区存在不用程度的浪费现象,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147.33m2/人、445.61m2/人,均超出国家规定的上限值115m2/人、140m2/人;单位生产总值消耗建设用地面积为50.53m2/万元,尚未到达国家规定的目标值47.3m2/万元,且建设用地节约利用水平远低于国家水平。该区域单位产业增加值消耗农用地面积为4424.67m2/万元,远低于国家水平9859.17m2/万元,说明农用地节约利用水平较高,但鞍山、辽阳、阜新地区的农用地节约利用水平仍然有待提高。(2)下辽河平原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浪费现象主要有:农用地开发比重大,但利用强度有待提高;农村建设用地面积严重超标,但闲置率高;城镇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低效利用土地所占比重大;未利用地种类丰富,但资源利用率低。(3)下辽河平原区可以从时间、空间、功能、潜能等4个方面来实现土地的节约高效利用,即:综合运筹时间,优化土地利用时序;合理配置土地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适度开发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充分发挥土地多用性,实现一地多用;高效利用低效土地,发挥土地资源潜能。(4)为实现下辽河平原区土地节约高效利用,应采取以下几项对策:第一,整合低效利用农用地资源,实现空间上集中,根据地方特色实现多功能利用,也可采用先进种植技术,拓展农用地地上、地下空间使用;第二,农村建设用地要通过重新规划、布局,实现转型利用,特别是要减少农村宅基地使用面积;第三,重点盘活城市低效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合理安排生活、生态用地结构,并不断挖潜中等城市地上、地下空间。

徐贞[10](2019)在《土地节约视角下青海河湟地区传统山地聚落空间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扩张,有限的土地资源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2008年,国务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提出,虽然对我国土地压力具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就偏远地区及地形复杂的山地区域的乡村聚落而言,迫于人口增长压力、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等原因,加上当地相关部门土地监管力度不够、规划设计僵化、人们节约意识薄弱等种种因素,土地浪费现象依然特别严重。青海河湟地区位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分与黄土高原相接,人口众多、工业化、城镇化及不合理的耕地制度等因素使当地生态环境变得极其脆弱,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可利用土地资源急剧减少。同时,城镇空间的扩张,引导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大量乡村聚落空间荒废、耕地闲置,造成极大的土地浪费现象。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在国家土地节约集约政策的导向下,对青海河湟山地地区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以期为青海河湟地区的传统山地聚落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山地作为青海河湟地区最为常见的地形类型,数量众多且人地矛盾较为突出,是笔者选择该地区传统山地聚落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历史学等相关学科,对土地节约视角下的青海河湟地区传统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分析研究,试图提出河湟地区传统山地聚落空间的优化策略,有利于青海河湟地区传统山地聚落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论文对青海河湟地区自然环境进行概述,梳理出该地区传统聚落的历史发展沿革,继而对河湟地区传统山地聚落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该地区的山地聚落类型特点。其次,基于河湟地区传统山地聚落的分布特征,对聚落进行分类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各类型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进行详尽分析,结合其土地利用特征总结得出河湟地区传统山地聚落空间形态的普遍特性。最后,结合地形坡度等因素对河湟地区传统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分析,从土地利用为切入点梳理出该地区山地聚落空间形态现存问题,最终引出在土地节约视角下河湟地区传统山地聚落的两种发展方向——原址更新型发展模式和迁并集聚型发展模式——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为日后河湟地区传统山地聚落空间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论集约用地与产业集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集约用地与产业集聚(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文创园区二十年政策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评述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影响上海文创园区发展的政策回顾
    1.缘起:都市工业园区(2000年前后)
    2.决策集中关注:创意产业集聚区 (2005年前后)
    3.现代服务业政策绿灯:创意产业集聚区和文化产业园区(2008年前后)
    4.协同机制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2012年前后)
    5.集约用地与规范引导:工业用地更新中的文创园区(2015年前后)
    6.复合模式探索:城市更新中的文创园区(2018年前后)
五、思考与讨论
    1.四轮政策的更替
    2.四种政策话语体系
    3.政策涵义
    4.园区未来发展
六、结语

(2)基于紧凑思想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 ——以天河客运站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政策背景
        1.1.2 城市发展背景
        1.1.3 人们的需求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紧凑城市理论研究
        1.3.2 交通站点周边地区更新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础研究
    2.1 紧凑城市理论形成背景
        2.1.1 国外背景
        2.1.2 我国背景
    2.2 基本概念界定
        2.2.1 紧凑城市
        2.2.2 紧凑、集中、集约辨析
    2.3 紧凑城市的特征
        2.3.1 土地集约利用
        2.3.2 高效运作
        2.3.3 高质量的环境品质
    2.4 旧城片区的共性问题
        2.4.1 建设密度分布与设施配套不经济
        2.4.2 功能结构衰退比例失调
        2.4.3 道路交通低效运作
        2.4.4 城市空间与环境品质欠佳
    2.5 紧凑城市理念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
        2.5.1 促进建设量与功能的集约整合
        2.5.2 补全完善公共设施增加便捷性
        2.5.3 交通效率提升推进更新
        2.5.4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5.5 延续城市活力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紧凑化更新的实践案例分析
    3.1 阿姆斯特丹泽伊达斯
        3.1.1 交通空间的整合
        3.1.2 混合功能与多样化
        3.1.3 建筑高度限制下的集约建设
        3.1.4 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宗旨
    3.2 东京汐留地区
        3.2.1 立体布置的交通线路
        3.2.2 用地与功能多样化
        3.2.3 严格的建设控制
        3.2.4 官民合作的推进更新
    3.3 伦敦金丝雀码头
        3.3.1 轨道交通发展激发城市活力
        3.3.2 高强度与高环境品质并行
        3.3.3 高度复合的功能布局
        3.3.4 交通节点的多首层设计
    3.4 纽约哈德逊广场
        3.4.1 集中建设与混合使用
        3.4.2 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3.4.3 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3.4.4 便利的城市交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紧凑性评价方法
    4.1 紧凑城市需要达到的目标
    4.2 紧凑性评价方法与要素
        4.2.1 评价方法构建架原则
        4.2.2 评价结构框架
        4.2.3 评价要素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河客运站片区紧凑性评价
    5.1 片区概况
        5.1.1 片区更新背景
        5.1.2 片区发展条件
        5.1.3 现状人群需求
    5.2 紧凑性评价分析
        5.2.1 现状集约性评价
        5.2.2 现状高效性评价
        5.2.3 现状高质量性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紧凑思想下的更新策略
    6.1 .土地利用策略
        6.1.1 利用重要交通站点吸引建设集聚
        6.1.2 营造立体分层的城市空间
        6.1.3 控制街区尺度
    6.2 功能复合策略
        6.2.1 功能更新升级与多样化发展
        6.2.2 多维度的功能复合
        6.2.3 单位大院与外部片区的功能边界缝合
    6.3 交通整合策略
        6.3.1 公共交通推进城市更新
        6.3.2 完善慢行系统提倡绿色出行
        6.3.3 增加支路网密度
    6.4 环境提升策略
        6.4.1 绿地集中布置完善绿化系统
        6.4.2 完善高品质多样化公共空间
        6.4.3 严格的空间控制
        6.4.4 城中村微更新提升环境品质
    6.5 更新政策推进实施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扬州高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开发区
        2.1.2 高新技术产业
        2.1.3 土地利用管理
        2.1.4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2.1.5 存量建设用地
    2.2 理论基础
        2.2.1 区位理论
        2.2.2 土地边际报酬递减理论
        2.2.3 地租和地价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扬州高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
    3.1 扬州高新区概况
        3.1.1 区位及自然条件
        3.1.2 发展历程
        3.1.3 经济社会情况
        3.1.4 主区和发展方向区基本情况
    3.2 扬州高新区土地利用概况
        3.2.1 土地开发情况
        3.2.2 土地供应情况
        3.2.3 土地建设情况
        3.2.4 土地利用强度情况
        3.2.5 土地利用结构情况
        3.2.6 土地投入产出情况
    3.3 扬州高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主要举措
        3.3.1 注重项目源头准入
        3.3.2 注重管理机制创新
        3.3.3 注重土地批后监管
第4章 扬州高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4.1 评价体系
    4.2 评价指标权重
    4.3 评价指标理想值
        4.3.1 理想值确定的方法
        4.3.2 理想值确定
    4.4 指标标准化
    4.5 计算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
        4.5.1 子目标分值计算
        4.5.2 目标分值计算
        4.5.3 集约度综合分值计算
    4.6 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扬州高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问题
        5.1.1 用地效益、用地强度有待提升
        5.1.2 存量建设用地处置有待加强
        5.1.3 主区和发展方向区用地潜力不足
        5.1.4 土地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5.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早期土地利用观念不科学和考核导向不合理
        5.2.2 “多规融合”受体制机制影响尚未真正落实到位
        5.2.3 土地取得成本和实际开发成本不相匹配
        5.2.4 土地出让模式不够灵活
        5.2.5 土地批后监管合力不够
第6章 优化扬州高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6.1 进一步转变节约集约用地的理念观念
        6.1.1 着力形成“节约集约用地是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思想共识
        6.1.2 着力形成“规划的集约是最大的集约”的思想共识
        6.1.3 着力形成“向存量要空间、以质量促发展”的思想共识
    6.2 进一步优化节约集约用地的方法举措
        6.2.1 在土地投放上做到“有保有控”
        6.2.2 在地块出让上推行“弹性出让”
        6.2.3 在土地利用上突出“效益优先”
        6.2.4 在土地管理上注重“同责共管”
    6.3 进一步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体制机制
        6.3.1 探索建立“标准地”供地机制
        6.3.2 健全完善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
        6.3.3 建立健全项目退出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延安市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数据来源及处理
        1.6.1 数据来源
        1.6.2 数据处理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建设用地
        2.1.2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2.2 理论基础
        2.2.1 地租地价理论
        2.2.2 地理区位理论
        2.2.3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2.2.4 集聚效益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建设用地利用状况
    3.1 延安市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3.1.2 自然资源条件
        3.1.3 社会经济条件
        3.1.4 土地利用现状条件
    3.2 延安市建设用地利用状况
        3.2.1 延安市建设用地结构及分布情况
        3.2.2 延安市建设用地动态变化情况
第四章 延安市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4.1 评价方法选择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4.2.3 评价指标内涵说明
        4.2.4 确定指标值及标准化
    4.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3.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3.2 熵权法确定权重
        4.3.3 最终确定权重
    4.4 测算评价分值
        4.4.1 测算指数评价分值
        4.4.2 测算总指数评价分值
        4.4.3 指数与总指数分值结果汇总
第五章 延安市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分析
    5.1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差异
        5.1.1 基于指数值的空间格局差异分析
        5.1.2 基于总指数值的空间格局差异分析
    5.2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间变化趋势
        5.2.1 延安市集约利用时间变化趋势
        5.2.2 各县区集约利用时间变化趋势
    5.3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集聚特征
        5.3.1 计算空间权重矩阵
        5.3.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5.3.3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第六章 延安市集约利用时空差异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6.1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成因分析
        6.1.1 自然因素
        6.1.2 经济因素
        6.1.3 社会因素
        6.1.4 政策因素
    6.2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策建议
        6.2.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2.2 有效发挥市场机制,提高建设用地配置效率
        6.2.3 实施差别管理措施,因地制宜提高集约水平
        6.2.4 加强存量用地挖潜,促进低效用地开发利用
结论与讨论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5)天津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新时代对于城市发展理念提出新的要求
        1.1.2 新型城镇化发展对于土地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1.1.3 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土地利用提出新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
        1.2.1 盘活存量土地是未来国土空间管理工作的重点
        1.2.2 促进土地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1.2.3 探索行之有效的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措施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3.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1.7 论文基本框架
第2章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和策略理论基础
    2.1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相关概念及特点
        2.1.1 城市土地利用
        2.1.2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2.1.3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特点
    2.2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相关理论
    2.3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及策略演变
        2.3.1 萌芽探索阶段
        2.3.2 不断完善阶段
        2.3.3 成熟发展阶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城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政策及策略借鉴
    3.1 国外城市和地区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及策略
        3.1.1 美国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及策略
        3.1.2 新加坡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及策略
    3.2 国内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及策略
        3.2.1 浙江省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及策略
        3.2.2 江苏省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及策略
        3.2.3 上海市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及策略
        3.2.4 深圳市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及策略
    3.3 国内外典型城市和地区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及策略分析
        3.3.1 政策分析
        3.3.2 策略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津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基本情况
    4.1 天津市土地利用现状
    4.2 天津市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
        4.2.1 全市单位GDP建设用地规模情况
        4.2.2 全市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地消耗情况
        4.2.3 全市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情况
        4.2.4 全市单位GDP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情况
    4.3 天津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及策略分析
        4.3.1 政策层面
        4.3.2 策略层面
    4.4 天津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突出问题及发展障碍
        4.4.1 突出问题
        4.4.2 发展障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津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及策略建议
    5.1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和理念
        5.1.1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
        5.1.2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理念
    5.2 双控背景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分析
        5.2.1 建设用地双控利用特点
        5.2.2 建设用地双控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5.2.3 产业转型升级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影响
    5.3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背景下天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探索
    5.4 天津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建议
        5.4.1 规划引领政策
        5.4.2 用地管理政策
        5.4.3 土地供应政策
    5.5 天津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策略建议
        5.5.1 科学的规划控制与引导
        5.5.2 促进建设用地减量发展
        5.5.3 强化产业导向下土地供应
        5.5.4 多渠道盘活低效存量用地
        5.5.5 处理好改造开发中各方利益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及差异化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
        2.1.2 土地集约利用
        2.1.3 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
        2.1.4 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人地关系理论
        2.2.4 新型城镇化理论
        2.2.5 生态文明理论
    注释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范围界定
        3.1.1 “长江经济带”概念的来源
        3.1.2 长江经济带范围及研究单元
    3.2 研究区概况
        3.2.1 区位条件
        3.2.2 自然地理条件
        3.2.3 自然资源概况
        3.2.4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处理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时空分异特征
    4.1 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
        4.1.1 土地集约利用实践历程
        4.1.2 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塑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新要求
        4.1.3 自然资源管理体系重塑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
    4.2 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评价方法选择
        4.2.3 结果初步分析方法
        4.2.4 评价结果分析
    4.3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分异特征
        4.3.1 空间自相关度量模型构建
        4.3.2 空间自相关性测度结果与分析
        4.3.3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4.3.4 耦合协调性测度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5.1 影响机制分析
        5.1.1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
        5.1.2 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
    5.2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5.2.1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测度指标选取
        5.2.2 影响机制检验模型选择
        5.2.3 回归结果及影响效应分析
    5.3 经济结构差异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5.3.1 经济结构差异的表征
        5.3.2 影响机制检验模型构建
        5.3.3 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5.3.4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化管控
    6.1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经济结构差异影响下的分区管控思路
    6.2 土地集约利用、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经济结构差异分区
        6.2.1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区
        6.2.2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评估及分区
        6.2.3 经济结构差异测度及分区
    6.3 基于分区结果的不同视角下的差异化管控
        6.3.1 经济发展优先视角下的差异化管控
        6.3.2 资源环境利用及保护优先视角下的差异化管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导向的工业用地更新治理案例比较研究 ——以红专厂和华山文创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工业用地更新研究进展
        1.2.2 文化创意园区研究进展
        1.2.3 评述
    1.3 研究目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构建与研究设计
    2.1 基本概念
        2.1.1 工业遗产
        2.1.2 工业用地更新
        2.1.3 文化创意产业
        2.1.4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2.1.5 文创导向的工业用地更新
    2.2 基础理论
        2.2.1 创意修补、空间修补与城市治理
        2.2.2 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理论
    2.3 研究设计
        2.3.1 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的构建与适应性分析
        2.3.2 研究案例的选取
第三章 广州红专厂工业用地更新治理
    3.1 历史沿革(1956 年至今)
    3.2 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3.2.1 政策背景:用地紧缺、遗产保护、园区式发展
        3.2.2 生态系统:重地块,轻建筑,重产值,弱开放
        3.2.3 社会系统:“政府-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模式
        3.2.4 外部关联建成区:建设不力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台北华山文创园区工业用地更新治理
    4.1 历史沿革(1914 年至今)
    4.2 社会生态系统分析
        4.2.1 政策背景:都市复兴、遗产再利用、文创繁荣
        4.2.2 生态系统:重整修,善培育,强开放
        4.2.3 社会系统:OT+ROT模式
        4.2.4 外部关联建成区:协调完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问题讨论与对策建议
    5.1 几个关键问题的讨论
        5.1.1 治理目标与价值选择
        5.1.2 治理主体的角色与互动方式
        5.1.3 治理工具选择与运用
        5.1.4 产权安排与利益分配
        5.1.5 治理效果与反馈
    5.2 完善文创导向工业用地更新治理的对策建议
        5.2.1 加速推动工业遗产再利用工作
        5.2.2 强调政府角色的回归,创新治理模式
        5.2.3 强化公众参与,完善监督机制
        5.2.4 增强空间公共性,走“文化+产业+公众”的发展道路
        5.2.5 创新用地规划分类,打造城市“文化创意廊道”
        5.2.6 强化文化公民权,繁荣公民文化艺术生活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广州市工业用地更新相关政策与机构调整情况表
附录2 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一览表
附录3 红专厂内86家企业、机构及商铺产业分类
附录4 华山创意文化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引入空间整建营运移转计划案整建营运契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空间规划的节地效果测度方法研究 ——以海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空间规划的节地路径
        1.2.2 空间规划节地效果的测度标准与方法
        1.2.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案例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案例的选取
        1.4.2 相关数据来源
    1.5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2 空间规划节地效果测度方法
    2.1 空间规划的节地路径与机制
        2.1.1 管控建设用地扩张的节地机制
        2.1.2 引导用地结构优化的节地机制
        2.1.3 引导空间布局优化的节地机制
    2.2 空间规划节地效果的表征指标
        2.2.1 管控建设用地扩张效果的表征指标
        2.2.2 引导用地结构优化效果的表征指标
        2.2.3 引导空间布局优化效果的表征指标
    2.3 空间规划节地效果的测度标准
    2.4 空间规划节地效果的测度方法
        2.4.1 规划节地目标实现程度的测度方法
        2.4.2 规划促进节地实施成效的测度方法
    2.5 空间规划节地效果测度分析框架
    2.6 本章小结
3 海宁市规划节地目标实现程度
    3.1 管控建设用地扩张目标的实现程度
        3.1.1 定量测度结果
        3.1.2 目标合理性分析
    3.2 引导用地结构优化目标的实现程度
        3.2.1 定量测度结果
        3.2.2 目标合理性分析
    3.3 引导空间布局优化目标的实现程度
        3.3.1 城市用地的集聚目标实现程度
        3.3.2 建制镇用地的集聚目标实现程度
        3.3.3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聚目标实现程度
        3.3.4 耕地的集中连片优化目标实现程度
    3.4 目标实现程度测度结果的综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海宁市规划促进节地实施成效
    4.1 管控建设用地扩张的实施成效
        4.1.1 Logistic回归模型建模与检验
        4.1.2 规划抑制建设用地扩张的实施成效
    4.2 引导用地结构优化的实施成效
        4.2.1 规划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影响力
        4.2.2 规划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的实施成效
    4.3 引导空间布局优化的实施成效
        4.3.1 CLUE-S模型建模与检验
        4.3.2 规划引导用地合理集聚的实施成效
    4.4 规划实施成效测度结果的综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测度方法讨论与政策启示
    5.1 空间规划节地效果测度方法的讨论
        5.1.1 规划节地目标实现程度测度方法的讨论
        5.1.2 规划促进节地实施成效测度方法的讨论
    5.2 政策启示
        5.2.1 完善空间规划管理制度
        5.2.2 提高空间规划编制质量
        5.2.3 重视规划实施过程管理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
    6.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下辽河平原区土地节约利用的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土地节约利用
        2.1.2 土地节约利用与集约利用概念辨析
    2.2 基础理论
        2.2.1 人地协调论
        2.2.2 区位理论
        2.2.3 最低因子限制律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下辽河平原区土地节约利用状况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环境
        3.1.2 土地资源
        3.1.3 社会经济
    3.2 下辽河平原区土地节约利用水平分析
        3.2.1 下辽河平原区土地利用概况
        3.2.2 人口规模消耗建设用地情况分析
        3.2.3 经济增长消耗土地资源情况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下辽河平原区土地利用中的浪费现象
    4.1 农用地开发比重大,但利用强度有待提高
        4.1.1 农用地时间上出现闲置
        4.1.2 部分农用地质量下降
        4.1.3 地块细碎化,田间有效耕作面积有待增加
        4.1.4 农用地空间利用少
        4.1.5 案例分析
    4.2 农村建设用地面积严重超标,但闲置率高
        4.2.1 宅基地占地多且布局散乱
        4.2.2 公益事业用地、经营性建设用地低效利用或闲置
        4.2.3 其他建设用地荒废
        4.2.4 案例分析
    4.3 城镇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低效利用土地所占比重大
        4.3.1 住宅用地利用低效
        4.3.2 商服用地空间利用差且用途单一
        4.3.3 工矿仓储用地圈占面积大,但使用率低
        4.3.4 公园、绿地荒废严重
        4.3.5 案例分析
    4.4 未利用地种类丰富,但资源利用率低
    4.5 小结
第五章 下辽河平原区土地节约利用的实现途径
    5.1 综合运筹时间,优化土地利用
        5.1.1 优化农用地投入时序,科学延长土地种植时间
        5.1.2 根据项目发展周期,建设用地分阶段投入使用
        5.1.3 建设标准厂房,实现工业用地循环使用
        5.1.4 案例分析
    5.2 合理配置土地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2.1 调整农村土地格局,完成不同用途分区在空间上集聚
        5.2.2 加强工业园区整体建设,优化产业资源配置
        5.2.3 统一规划城镇配套设施,发挥城镇片区综合优势
        5.2.4 案例分析
    5.3 适度开发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5.3.1 创新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利用地上空间
        5.3.2 开拓城镇地上空间,实现分层安置
        5.3.3 整合立体交通,增强城市空间连通性
        5.3.4 构筑城市地下空间,延伸地上功能
        5.3.5 案例分析
    5.4 充分发挥土地多用性功能,实现一地多用
        5.4.1 利用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农用地多种功能
        5.4.2 开发混合用地项目,整合兼容性土地功能
        5.4.3 扩大城市绿化空间,增强城市土地生态功能
        5.4.4 案例分析
    5.5 高效利用低效用地,发挥土地资源潜能
        5.5.1 重新利用低效农用地,发挥生产能力
        5.5.2 盘活城乡低效建设用地,实现存量建设用地重复使用
        5.5.3 案例分析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下辽河平原区各市(县)基本情况统计表
致谢

(10)土地节约视角下青海河湟地区传统山地聚落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1.3.1 基本概念界定
        1.3.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2 河湟地区传统山地聚落概述
    2.1 河湟地区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质、地貌特征
        2.1.2 气候条件
        2.1.3 资源基础
    2.2 河湟地区传统聚落历史发展概况
        2.2.1 史前聚落发展演变
        2.2.2 古代聚落发展演变
        2.2.3 近现代聚落发展演变
    2.3 河湟地区传统山地聚落现状分析
        2.3.1 山地聚落分布
        2.3.2 山地聚落选址特征
        2.3.3 山地聚落空间分类
    2.4 本章小结
3 河湟地区传统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解析
    3.1 聚落外部环境空间形态特征
        3.1.1 山地聚落选址空间
        3.1.2 聚落周边环境空间
    3.2 村落内部环境空间形态特征
        3.2.1 建筑空间
        3.2.2 宗教空间
        3.2.3 道路空间
        3.2.4 绿化空间
    3.3 空间形态与土地利用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河湟地区传统山地聚落空间土地利用分析
    4.1 河湟地区传统山地聚落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自然因素
        4.1.2 社会因素
    4.2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改变的聚落空间形态现状
        4.2.1 居住人口流失,聚落空间空废化
        4.2.2 空间形态分散,土地利用低效
        4.2.3 规划不合理,功能空间滞后化
    4.3 河湟地区土地利用现状
        4.3.1 河湟地区土地利用现状
        4.3.2 河湟地区山地聚落建设用地分类
        4.3.3 河湟地区山地聚落建设用地现状
    4.4 本章小结
5 土地节约视角下河湟地区传统山地聚落空间形态优化研究
    5.1 研究对象及目的
        5.1.1 研究对象
        5.1.2 研究目的
    5.2 目标及原则
        5.2.1 空间形态优化目标
        5.2.2 空间形态优化原则
    5.3 空间形态优化制约因素
        5.3.1 相关政策及制度因素
        5.3.2 人口因素
        5.3.3 经济因素
        5.3.4 规划因素
        5.3.5 管理因素
    5.4 空间形态优化策略
        5.4.1 原址更新优化策略
        5.4.2 迁并集聚优化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贡献
    6.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四、论集约用地与产业集聚(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文创园区二十年政策评述[J]. 王兴全,王慧敏,赵嫚. 上海经济, 2020(05)
  • [2]基于紧凑思想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 ——以天河客运站片区为例[D]. 杨书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扬州高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D]. 欧阳峰. 扬州大学, 2020(05)
  • [4]延安市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分析[D]. 魏昌. 长安大学, 2020(06)
  • [5]天津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与策略研究[D]. 王轩. 天津大学, 2019(01)
  • [6]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及差异化管控研究[D]. 张红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7]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导向的工业用地更新治理案例比较研究 ——以红专厂和华山文创园区为例[D]. 涂紫琼.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8]空间规划的节地效果测度方法研究 ——以海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D]. 徐质彬. 浙江大学, 2019(02)
  • [9]下辽河平原区土地节约利用的实现途径研究[D]. 熊枫.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4)
  • [10]土地节约视角下青海河湟地区传统山地聚落空间形态研究[D]. 徐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

标签:;  ;  ;  ;  ;  

论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集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