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法教学中逆反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张赛[1](2020)在《漫画在泰国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中国在国际上政治地位提升,中国越来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了解中国这条正在苏醒的巨龙。为满足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的需要,同时也是出于将中国优秀的、悠久的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受众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学应运而生。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部分,是语言背后的内涵所在,语言是打开中国文化之门的钥匙,钥匙仅作为开门的工具,我们真正需要探索的是门内的广阔天地,因而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独一无二的是无法取代的。目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面向的学习者多为水平在中高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对于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尤其是非汉语环境下的初级汉语学习者,其所处的学校基本少有开设文化课,学生日常的文化学习仅仅是参加一些短时文化交流的活动,不仅没有连贯性且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学生的文化活动只是一味的模仿与照搬。为解决这些难题,本文以漫画在泰国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探讨漫画应用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可行性与意义。本文共将从6个部分展开陈述,第一部分,主要对本文的选题理由及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说明。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一研究内容,充分考虑了初级阶段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不足,传统的文化教学方法无法克服这一难题,而漫画可以通过简单的汉字甚至无需借助文字进行文化的传播,帮助学习者扫清学习汉语文化的障碍。第二部分,主要陈述漫画应用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并对国内外语言和其他学科教学使用漫画的情况进行陈述和总结,发现漫画在应用于英语、西班牙语、日语等语言方面的研究较多且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漫画应用于中国素质教育学科内容的研究丰富,近几年国外漫画应用于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也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漫画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较少。第三部分,对于漫画应用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与意义的探讨,笔者从漫画自身角度和文化教学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不同角度漫画教学存在的优势佐证漫画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第四部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与跟踪的形式,检测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态度与认知的前后变化,辅助以访谈的形式,分析目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对于漫画应用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初步态度及后续判断。根据调查的结果对漫画应用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在教学漫画选择,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判断、教学内容选择等多个方面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第五部分,主要针对漫画应用于文化教学的教学设计。首先对一个学期的泰国初级文化课进行设计,然后针对其中一个专题进行了具体的教学设计,并根据教学设计进行切实的实践。第六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与反思,以及对于漫画应用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深入研究的期望。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论证了漫画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使用的必要性和意义,并根据调查,分析总结了一些有利于漫画文化教学的建议,以期漫画应用于文化教学的设想能够在未来进一步付诸实践。本次研究能够丰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方式手段,增加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材料,为探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工作在未来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王佳[2](2018)在《提升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行动研究 ——基于心理转换理论的视角》文中认为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现代社会对成人书面言语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书面言语表达的最初受教者——小学生群体的写作问题。虽然新课标于2001年便明确规定了写作教学的三阶段要求,即写话、习作、写作,但是在目前的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受传统作文教学的影响,习作教学观念落后,指导方式单一,尤其以农村小学更为严重。由于经济文化环境的落后,农村教师专业水平欠缺,学校支持力度不足,久而久之使得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成为了根深蒂固的难题。根据课堂观察、教师访谈、学生访谈可知,当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一定问题:习作教学未融入日常生活、习作指导流于形式、教学理念传统落后、教学态度消极负面,从而导致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积累意识不足、语句表达不当、情感融入不实、框架构建不清等问题。基于以上情况,本研究在吸收了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心理转换理论的视角在写作教学和训练中的应用,展开了提升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行动研究。本研究选取的合作对象为Q县M小学四年级一班,研究过程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行动研究。每一轮都遵循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基本阶段,通过文献分析、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实物分析等方法与合作教师共同参与,通过思维能力、选择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这三轮的行动研究,从学生习作思路的指导,习作材料的积累选择、习作内容的修改完善几方面为落脚点,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调整方案、改进实践、反思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转变教师的习作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习作教学方式,保障行动研究的顺利开展,最终从学生、教师和研究者的视角对行动研究的过程进行反思。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习作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建构联系、习作指导要遵循学生习作心理转换的规律、习作训练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学校要对教师的习作指导给予专业支持。
邵晓伟[3](2018)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中以读促写策略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议论文写作在高中语文学习阶段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习议论文写作不仅可以培养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训练高中生理性表达的能力。但反观现实情况,高中生议论文的写作情况却并不如人意。而面对这一情况前人从以读促写方向给出了解决之道。虽然如此,但当笔者通过仔细查阅之后发现,大多数以读促写策略研究的可操作性并不强,大多停留在原则性的层面上。故而笔者依据学生写作议论文的现状,追溯以读促写的历史渊源并结合相关的心理学依据对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厘定,让以读促写策略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成为一种可能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找出具体可行的实施策略。为进一步找出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着哪些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高中生在立论方面存在着审题不当、思辨意识薄弱、思维方式扁平的问题;在论据方面存在着叙例方式不当和材料理解不透彻的问题,以及在结构方面存在着缺乏创新思维、层级思维和向心意识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原因探究。且从以读促写的角度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应对策略。比如通过阅读积累论据、借助文本学习立论、模仿文本学习结构的策略方法。本文以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并就这些问题试图通过以读促写策略的运用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以期可以改善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现状。
陈晓春[4](2017)在《高中语文微写作实施过程及指导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进入微时代,微博、QQ、微信等交流平台已经成为高中生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重要阵地。微写作的开展顺应了语文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构建了相对自由开放的写作空间,提供了学生交流互动的新平台,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使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本真。本文基于对当下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反思,从写作的本质、写作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写作学原理和网络传播学相关理论进行思考和实践,较为详细地论述了高中语文微写作的实施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希望通过微写作训练让学生形成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建立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从而对高考作文有帮助作用,为高中微作文教学提供较为个性化的操作方式。文章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指出了论题的缘起、意义、微写作研究现状概述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分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第三部分是高中微写作作文教学的策略;第四部分是高中微写作策略的研究反思和建议。
张海涛[5](2016)在《活动社团化 社团课程化——开展中学文学社团活动的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学社团活动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只有从课程角度审视文学社团活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活动开展中遇到的师资、场地、经费、课程等方面的问题。秉持"活动社团化,社团课程化"的理念,中学文学社团应积极创办文学刊物、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殷晶晶[6](2015)在《“以读促写”运用于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高中写作教学应是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其中议论文作为高考作文常见的文体之一,议论文的写作教学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理应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可是现今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效果却是不尽如人意的,存在着包括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缺乏、脱离阅读教授写作等问题。基于此,笔者将“以读促写”这一思路引入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尝试从立足课内阅读,拓展课外阅读和开展以论文写作训练三个方面,提出了包括积累素材、学习立论、学习结构、学习论证方法、学习语言表达、认真筛选课外读物、充分利用网络阅读、读后进行赏评训练等较为具体和便捷的促进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方法,希望能给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一点参考,以期能够借助阅读教学来促进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汪春艳[7](2015)在《基于情感体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包含着国家意志、国家意识、国家战略和国家期待。因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一方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较“陈旧”,教育主体相应“缺位”,教育方法比较“落伍”,教育目的也相对“含混”;另一方面,80、90后的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处于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交叠期,他们身心嬗变,又赋予动感与时代气息;他们身处花样年华,又期待多彩多样的人生;他们从“高考的苦海中”蜕变,却又面临就业的压力。面对这些复杂的因素,如何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来引导当代大学生,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门艺术。俄罗斯学者巴利辛柯夫认为,现在学校教育还未能掌握学生的情感资源,如果能实现这一点的话,学校教育的质量会大大提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应注入一个重要元素——情感体验,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术、教术、艺术、情感融为一体的教育。融入情感体验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带给大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激发大学生的情感、思想、活力、追求、斗志、生命,让大学生在行动中,获得经验,内化并重组经验,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发展情感品质,加深认知,进而形成德性品质。最终,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持续、内发、内控地生长,壮大他们的品性,从而使他们成为善人、好人、有德之人。基于情感体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借助情感来加深他们对社会、自然、感情、审美和生活的体验,感悟奉献、责任、生命的重要意义与价值,通过社会实践、文化渗透、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来贯彻情感体验的积极作用,把培养学习情感、道德情感、审美情感作为发展目标,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学生管理组织的积极作用,切实达成情感体验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得益彰。为了让情感体验如影随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开拓教学主渠道,在平等的师生对话语境中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来加深情感认知;在家庭中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与真情流露来唤醒生活中的情感教育;在社会中借助积极的情感来建设良好的社会氛围,培育健康的社会心理。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回归到个人,生成新的感性,统一真、善、美,耦合知、情、意、行,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江颖[8](2015)在《当前中学生语文价值观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文价值观就是对语文价值(作用)的看法。正确的语文价值观主要是指对汉语文有科学的认识,并具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多年来,尤其是近年来,学生在语文价值观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语文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也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汉语文在国际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教学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对于教师正确实施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纠正学生狭隘、错误的语文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正确语文价值观有利于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有利于中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有利于中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相反,不正确的语文价值观对中学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不能认真上好语文课,不重视语文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兴趣淡漠,对不规范书写汉字现象的忽视等等。中学生片面语文价值观的形成,有教育制度与语文教学因素,如评价机制的缺陷,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性教育的缺失,语文教学模式化,有学生自身因素,有教师因素,如教师自身素养不足,教师不注重语文价值观培养,有社会因素,如不良的语言学术氛围,不良的社会价值观,有家庭因素,如家庭氛围,家长文化素养不高等。为了纠正中学生不正确的语文价值观,可以采用下列对策:一是要建立中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认知观,如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调动中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二是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如加强语文教师专业素养,语文教学方式灵活化,注重情感教学。三是学校要在多种培养方式中营造语文学习氛围,如建立多种语文课程评价方式,树立“大语文观”的学习观念。四是要建设良好社会学习风气,如提升语文学科地位,国家营造重视语文学习的氛围,社会多开展文化学习活动。
苏安乐[9](2010)在《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进入了一个深刻变化和转型时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是目前教育工作者都在深入思考和探索的一个全新课题。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渐进、长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根本的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因为思维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思想的敏锐程度和深刻程度,是衡量一个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邓心强[10](2010)在《魏晋南北朝批评主体研究 ——从文体学角度切入》文中研究说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巅峰时期,在古代文论长河中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性意义。这一阶段虽然政局动荡、南北对峙,但在文学批评领域,却繁花似锦、成就斐然。中国文论的重要批评思想和诗学观念都孕育、脱胎于这一时期。前后四百年间,不仅诞生了曹丕、挚虞、陆机、刘勰、钟嵘、萧统等杰出的批评家,而且批评文体体式多样,风貌独具,尤其是论文体、专着体的问世,或体大考周,或思深意远;而骈体、赋体、诗体的出现,更是美轮美奂,千古绝唱!这一阶段批评文体具有浓郁的诗性特征和鲜明的思辨色彩,体现出独有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征。魏晋南北朝批评文体继往开来,百花争鸣,异彩纷呈,在承传、吸纳中又有新的突破与开创,体现出批评家建构文体的别具匠心和进行创造的非凡智慧。在这前后400余年里,士人中不同类型批评家都热情地参与“论文”,其类型之众多,批评之活跃,参与之广泛,探讨之深入,在批评史上绝无仅有。本文立足于魏晋南北朝纷纭复杂的批评文体,首次从文体学角度深入考察这一阶段数十位批评家,既有面的透视,也有点的聚焦,将宏观研究与文本考察相结合,全面剖析不同文论家精心建构文体时的批评自觉、批评思维、批评方法和批评策略。同时探秘在这个批评踊跃、言说积极、论文频繁的时代,文论家如何充分发挥、弘扬各自“主体性”,根据身份、对象和优长来灵活选择批评文体,赋予其诗性特征和文化意蕴。以此作为观察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陷入困境的中国当前批评提供资源、作出反思、寻求镜鉴。全文共五章,前有绪论,后有结语。绪论部分对“文体”、“文体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历时性的维度全面梳理当前古代文论界对中国古代批评主体研究的思路、现状等,从中考察不同着作对魏晋南北朝批评家的研究情况,以寻求本选题的立论空间与学理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揭示批评家和批评文体之间的二元互动关系。探秘批评家如何创造出不同批评文体,在“二度创造”中实现审美的超越。作为文体的缔造者,批评家建构文体时会受到多重内、外因素的制约。同时批评文体作为诗学思想的载体,必然流露出主体的个性特征、审美旨趣和性情人生等。批评文体是批评家的“面孔”与“名片”,折射、体现出批评家思维方式、批评方法、创新策略、诗性智慧等方面的某些特征。本部分不仅是选题的立论基础,也是全文的奠基石。第二章论述批评自觉与魏晋南北朝文体的独立和成熟状况。这一阶段批评家根据不同缘由创造了体式多样的批评文体。文体的异彩纷呈与全面繁荣离不开批评家“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以曹丕、刘勰、钟嵘为代表的批评家就批评家独立身份、批评本体、批评素养等进行了深入探究。同时,批评家类型的各异会直接影响到文体的不同风貌。第三章论述批评思维与魏晋南北朝文体的诗性特征和理论思辨。文学批评思维具有理论性与艺术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相互交织的二重特征。这一阶段众多批评家思维的互渗性、层次感、辩证性、系统性等赋予文体很强的理论品性;同时批评家采用直觉体味、具象譬喻、偶对隐喻等思维反思,又使文体显示出很浓郁的诗性特征。批评家在整体感、平衡感和意象感方面体现出的思维素养,又使文体在理性与诗性之间彰显出某种节奏。第四章论述批评方法与魏晋南北朝文体的品味。批评家采用意象法、譬喻法,使文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文学色彩;而品第法与比较法的运用又赋予文体显着的科学性和理论色彩;摘句法与类推法的运用则使文体同时具有诗性与科学性,灵性与思辨性。同时,这一阶段批评家灵活调度史、论、评、选等,进行文体的统合。批评范式的运用导致文体的新变。第五章论述批评策略与魏晋南北朝各种文体新的变异。批评家身处人物品藻的社会风尚中,不仅接受玄学的熏陶,而且面对佛学的冲击,如何转化各领域的有效资源来论文;面对既有的传统,批评家从着述体例、批评教训、批评方法等方面进行吸纳与反思、承传与改造来论文;同时又借用文学创作中的骈体、赋体和诗体来论文,实现创作和批评的双重融合,赋予文体很强的审美性。此外,其余文体的骈化、赋化、诗化,以及各种文体之间的渗透、组合、互补等,是文体“特异性”的突出表现,也显示出这一阶段批评家极强的文体建构能力。结语部分以魏晋南北朝为参照系,在古今对比和鲜明反差中全面审视中国当前批评界在“批评家及其文体”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不足,从传统文论中寻求批评的智慧和方法,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在现行学术体制的影响下,中国当前批评家作品的感受力明显下降,批评精神有所滑坡,批评思维和批评方法趋于单一,批评态度陷入偏激而缺少折中和公允。随着大众化和传媒化的渗透,当今批评家的风度与姿态也今不如昔,变得功利而浮躁。同时,当前学术体制限制了批评文体的多元化发展;科学精神和分析思维的全面侵蚀也使批评文体变得艰涩、板滞甚至僵化,丧失了应有的诗性、灵气与美感;批评文体趋于谨严、客观、冷静和理性,无法体现出主体的个性与风采。其拯救当从魏晋南北朝批评家那里寻求智慧和方法。
二、书法教学中逆反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书法教学中逆反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漫画在泰国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课堂观察法 |
(四)访谈法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一、相关理论概念 |
(一)多元智能理论 |
(二)克拉申“输入假说”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综述 |
第二章 漫画应用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可行性和意义分析 |
一、漫画应用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
(一)从漫画自身的角度出发 |
(二)从文化教学的角度出发 |
二、漫画应用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意义 |
(一)激发学习兴趣与提升学习能力 |
(二)补充文化教材与丰富课程资源 |
(三)扫清阅读障碍与改善学习环境 |
三、小结 |
第三章 漫画应用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相关调查分析 |
一、调查对象 |
(一)被试者性别分布 |
(二)被试者汉语水平 |
二、调查问卷内容及统计分析方法 |
三、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一)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态度和认知 |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需求总体调查 |
(三)漫画用于文化教学需求总体调查 |
(四)漫画用于文化教学方法需求调查 |
(五)漫画用于文化教学资源需求调查 |
(六)漫画应用于文化教学的效果检验 |
四、小结 |
第四章 漫画应用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教学设计及实践 |
一、漫画应用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总体设计 |
(一)教学对象 |
(二)教学目标 |
(三)漫画选择 |
(四)教学方法 |
(五)教学时间 |
(六)教学过程 |
(七)评估机制 |
二、教学设计实例 |
(一)教学对象、目标及时间 |
(二)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 |
(三)教学建议与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连续出版物 |
专着 |
专着中析出的文献 |
学位论文 |
外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2)提升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行动研究 ——基于心理转换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研究背景 |
2.问题的确定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习作 |
1.习作与写话 |
2.习作与写作 |
3.习作与作文 |
(二)习作能力 |
(三)习作教学 |
三、文献综述 |
(一)写作教学历史演进的阶段研究 |
(二)写作教学理念的相关研究 |
(三)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梯度研究 |
(四)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教学的研究 |
(五)说话与写作的异同研究 |
(六)研究述评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1.研究对象的选择 |
2.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行动研究法 |
2.具体收集资料的方法 |
六、行动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一)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的问题分析 |
1.习作教学未融入日常生活 |
2.习作教学指导流于形式 |
3.习作教学理念传统落后 |
4.习作教学态度消极负面 |
(二)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问题分析 |
1.积累意识不足 |
2.语句表达不当 |
3.情感融入不实 |
4.框架构建不清 |
七、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 |
(一)初步酝酿:确定合作对象 |
1.走进研究场域 |
2.融入合作学校 |
3.选择合作对象 |
4.聚焦研究问题 |
5.预设行动方案 |
(二)行动研究的尝试:思维能力的训练 |
1.计划:思路的生成建构 |
2.行动:类型、要求、提纲 |
3.观察:学生的习作思路 |
4.反思:内部语言材料不足 |
(三)行动研究的推进:选择能力的训练 |
1.计划:材料的积累选择 |
2.行动:习惯、意识、仿写 |
3.观察:学生的积累意识 |
4.反思:习作规范性不足 |
(四)行动研究的完善:表达能力的训练 |
1.计划:内容的修改完善 |
2.行动:口头、书面、修改 |
3.观察:学生的表达习惯 |
4.反思:口语书语优势互借不足 |
(五)行动研究的延续:合作学校的改进 |
1.习作方法的持续保持 |
2.习作素材的多样积累 |
3.习作形式的新奇百变 |
八、行动研究的成效分析 |
(一)学生视角的成效 |
1.习作兴趣普遍提高 |
2.习作成绩进步显着 |
3.学习态度明显端正 |
(二)教师视角的转变 |
1.习作教学态度的转变 |
2.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
3.日常教学评价的转变 |
(三)研究者视角的反思 |
1.对研究对象的反思 |
2.对行动研究过程的反思 |
九、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1.学生的生活世界丰富教师习作指导的内容 |
2.学生的习作能力与教师的习作教学理论紧密相关 |
3.教师习作教学的观念影响教师习作指导的方式 |
4.学校的重视支持影响教师习作指导水平的发展 |
(二)建议 |
1.习作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建构联系 |
2.习作指导要遵循学生习作心理转换的规律 |
3.习作训练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
4.学校要对教师的习作指导给予专业支持 |
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学生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
致谢 |
(3)高中议论文写作中以读促写策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以读促写对提高高中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
1.1 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阅读关系的厘定 |
1.1.1 阅读 |
1.1.2 议论文写作 |
1.1.3 议论文写作与阅读的关系 |
1.2 以读促写的理论基础 |
1.2.1 学习迁移理论 |
1.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二章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2.1 立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2.1.1 审题方法不当导致立论偏题 |
2.1.2 思辨意识薄弱导致立论深度不够 |
2.1.3 思维方式扁平导致了立论新意不足 |
2.2 论据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2.2.1 叙例方式不当导致论据作用下降 |
2.2.2 材料了解不透彻导致论据使用僵化 |
2.3 结构布篇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2.3.1 缺乏创新意识导致文章结构单一 |
2.3.2 缺乏层级思维导致文章结构混乱 |
2.3.3 缺乏向心意识导致文章结构聚焦性差 |
第三章 以读促写进入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的策略分析 |
3.1 通过阅读积累论据与运用论据 |
3.1.1 通过阅读积累论据的意义 |
3.1.2 通过阅读积累何种论据 |
3.1.3 通过阅读积累使用论据的方法 |
3.2 借助文本学习立论 |
3.2.1 立足文本,概括并积累论点 |
3.2.2 立足文本,拓展立论角度 |
3.3 模仿文本学习结构 |
3.3.1 通过阅读积累递进式结构 |
3.3.2 通过阅读积累并列式结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高中语文微写作实施过程及指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论题的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微写作研究概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从写作的本质看微写作 |
第二节 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发展角度看微写作 |
第三节 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作文教学重技巧轻内容 |
二、学生作文缺少主动表达的热情 |
三、微写作符合高考作文的发展形势 |
第二章 高中微写作教学的实施过程 |
第一节 明确微写作教学的目的 |
一、满足学情需求 |
二、丰富作文教学方式 |
三、帮助学生完成个性化的素材积累 |
第二节 微写作教学的实施原则和开展方式 |
一、微写作教学的实施原则 |
二、微写作教学开展的准备工作 |
三、微写作的训练方式 |
第三章 高中微写作的指导策略与反思 |
第一节 高中微写作指导策略 |
第二节 高中微写作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6)“以读促写”运用于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缺乏 |
2.脱离阅读教授写作 |
3.不重视学生的表达需求 |
(二)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1.高中议论文教材的不完备 |
2.教师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不足 |
3.学生议论文写作学习的不足 |
二、“以读促写”引入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1.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
2.以读促写 |
(二)“以读促写”的理论基础 |
1.“以读促写”的心理学依据 |
2.“以读促写”的教学论依据 |
三、“以读促写”引入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策略分析 |
(一)立足课内阅读,促进议论文写作 |
1.积累素材促写作 |
2.学习立论促写作 |
3.学习结构促写作 |
4.学习论证方法促写作 |
5.学习语言表达促写作 |
(二)拓展课外阅读促进议论文写作 |
1.认真筛选课外读物 |
2.充分利用网络阅读 |
3.读后进行赏评训练 |
(三)开展议论文写作训练 |
1.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 |
2.开展议论文片段写作训练 |
四、“以读促写”引入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实例展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等 |
(7)基于情感体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 |
(一)说教内容占比过大 |
(二)涉及范围不够全面 |
(三)教育内容比较滞后 |
(四)过于追求短期效应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缺位” |
(一)自身素质 |
(二)自我定位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落伍” |
(一)理论灌输为主 |
(二)理论实践脱节 |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含混” |
(一)重社会本位轻个体发展 |
(二)重知识传授轻道德品质培育 |
(三)重抽象说教轻情感交流与共鸣 |
第二章 情感体验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元素 |
一、情感体验的含义和实质 |
(一)含义 |
(二)实质 |
二、情感体验的一般特点 |
(一)亲历性 |
(二)情境性 |
(三)创造性 |
(四)感染性 |
(五)两极性 |
三、情感体验的主要功能 |
(一)导向功能 |
(二)激励功能 |
(三)巩固功能 |
(四)调节功能 |
(五)移情功能 |
四、以情感体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
第三章 大学生情感体验的基本内容与主要方式 |
一、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
(一)群体性特征 |
(二)情感特点 |
(三)情感体验 |
二、情感体验的基本内容 |
(一)体验社会:奉献社会 |
(二)体验自然:生态意识 |
(三)体验感情:责任意识 |
(四)体验审美:热爱生活 |
(五)体验生活:收获成长 |
三、情感体验的主要方式 |
(一)社会实践 |
(二)文化渗透 |
(三)社会交往 |
第四章 大学生情感体验教育的管理与评价 |
一、情感体验的目标设置 |
(一)学习情感的培养 |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
(三)审美情感的培养 |
二、情感体验的组织领导 |
(一)明确高校党团组织的核心地位 |
(二)发挥学生管理组织的引导作用 |
三、情感体验的评价体系 |
(一)评价原则系统化 |
(二)评价标准科学化 |
(三)评价类型多样化 |
(四)评价内容具体化 |
第五章 以情感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情感体验教育 |
(一)充分运用教学主渠道,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情感 |
(二)创设必要的情感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 |
(三)建构平等的师生对话语境,强化情感体验 |
二、唤醒家庭教育中的情感培育 |
(一)营造融洽的家庭环境,潜移默化道德品质 |
(二)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丰富情感 |
(三)注重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于细微处育真情 |
三、利用社会环境进行情感熏陶 |
(一)建设健康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情感体验教育 |
(二)与真实的社会环境互动,实现知情意行耦合 |
(三)完善社会心理建设,加强情感体验教育 |
四、回归个人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
(一)以个体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新的感性 |
(二)完美契合生活实践,引发情感共鸣 |
(三)以培养生活情感作为归宿,统一真善美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后记 |
(8)当前中学生语文价值观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第一章 语文价值观的内涵和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 |
第一节 语文价值观的内涵 |
第二节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 |
第二章 语文价值观培养对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
第一节 正确语文价值观对中学生的影响 |
第二节 不正确的语文价值观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
第三章 中学生片面语文价值观形成原因分析与思考 |
第一节 教育制度与语文教学因素 |
第二节 学生自身因素 |
第三节 教师因素 |
第四节 社会因素 |
第五节 家庭因素 |
第四章 培养中学生正确语文价值观的对策 |
第一节 建立中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认知观 |
第二节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
第三节 学校在多种培养方式中营造语文学习氛围 |
第四节 建设良好社会学习风气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设情境,促发认知矛盾,使学生乐于思维 |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释疑,使之勤于思维 |
三、多角度训练,锻炼思维品质,使学生善于思维 |
1. 多视角、多角度思考,激发发散思维。 |
2. 变换一个角度思考,激发求异思维。 |
3. 反其义而行之,激发逆向思维。 |
(10)魏晋南北朝批评主体研究 ——从文体学角度切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中国古代批评主体研究回顾 |
二、文体学概况 |
三、文体学切入的路径及角度 |
四、本选题的缘由与思路 |
五、研究方法、意义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批评家"与"批评文体"之关系 |
第一节 中外学者论"批评文体" |
一、西方:"灵魂在杰作中的探险" |
二、中国:"我所评论的就是我!" |
三、国内当前对"批评主体"与"文体"关系的初步认识与探讨 |
四、小结:批评主体和文体之辩证关系 |
第二节 古代批评家:批评文体的精心创造者 |
一、制约文体形成、影响文体及面貌的多维因素 |
二、建构不同文体的主体根由 |
三、在"二度创造"中实现审美超越 |
第三节 古代批评文体:批评家的独特"面孔"与"名片" |
一、批评家诗学思想的载体 |
二、批评家个性特征的流露 |
三、批评家审美旨趣的折射 |
四、批评家表现手法的舞台 |
第二章 批评自觉与文体的独立及成熟 |
第一节 批评缘由与文体的多元化 |
一、子、史着作家评述文学:文体试图走出"寄生"与"随意" |
二、对创作的总结和体认:序跋体的延续 |
三、话题切磋与经验交流:书信体的兴起 |
四、对写作规律的深入探讨:论体与专着体的诞生 |
五、对文坛风气的规范与引导:选本体的成熟 |
六、公文·纪实·抒怀·教育:其它批评文体的新生 |
第二节 批评家"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
一、批评家独立身份的认识与追求 |
二、对批评本体的多维思考:"批评"为何? |
三、批评主体素养的诉求与建构 |
四、批评体系的设想与建构 |
五、对"知音"的渴盼与呼唤 |
第三节 批评家类型与文体风貌 |
一、政治家与批评文体 |
二、哲学家与批评文体 |
三、学者与批评文体 |
四、诗人作家与批评文体 |
五、史学家与批评文体 |
六、前辈长者与批评文体 |
第三章 批评思维与文体的诗性及思辨 |
第一节 思维特征与文体的理论品性 |
一、互渗性与交替性 |
二、层次感与辩证性 |
三、系统性与多样化 |
四、深广性与批判性 |
第二节 思维方式与文体的诗性特征 |
一、直觉、感悟、体味与文体的灵动美化 |
二、理论具象化与文体的审美性 |
三、隐喻与文体的深层意味 |
四、偶对思维与文体的形式之美 |
第三节 科学思维与文体的思辨之美 |
一、本末思维与文体的体系建构 |
二、系统思维与文体的宏富精微 |
三、惟务折衷与文体的圆融通达 |
第四章 批评方法与文体的品味 |
第一节 意象-譬喻批评与文体的艺术性 |
一、意象内涵及来源 |
二、意象-譬喻批评的蔓延:人物品评的催发 |
三、此种批评方法在魏晋南北朝的表现及审美分类 |
四、此种批评对后世文论之影响 |
五、此种批评对营造文体品味的价值与意义 |
第二节 品第-比较批评与文体的科学性 |
一、品第法与文体 |
二、比较法与文体 |
第三节 摘句-类推法与文体的二重性 |
一、摘句法与文体 |
二、类推法与文体 |
第五章 批评策略与文体的新变及特征 |
第一节 转化:文体的思辨性和体系性 |
一、向社会风尚领域寻求批评方法 |
二、接受玄学的熏陶 |
三、面对佛学的冲击 |
第二节 吸纳:对传统的继承与推进 |
一、着述体例 |
二、批评教训 |
三、赋注批评 |
第三节 互渗:文体之间的熏染与融通 |
一、骈、赋体的诗化 |
二、魏晋批评文体的赋化 |
三、南北朝批评文体的骈化 |
结语:对中国当前批评家建构文体的针砭与救弊 |
一、失落与反思:当代批评家何为? |
二、多元-诗性-风采:当前批评文体何去何从? |
附录一:魏晋南北朝近400年重要批评家及代表文论参照表 |
附录二:古今不同学者对魏晋南北朝批评家、文体及阶段特征的相关评析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代表作 |
后记 |
四、书法教学中逆反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漫画在泰国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赛.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2]提升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行动研究 ——基于心理转换理论的视角[D]. 王佳.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3]高中议论文写作中以读促写策略应用研究[D]. 邵晓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4]高中语文微写作实施过程及指导策略研究[D]. 陈晓春.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5]活动社团化 社团课程化——开展中学文学社团活动的实践[J]. 张海涛.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6(Z2)
- [6]“以读促写”运用于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策略研究[D]. 殷晶晶. 江西师范大学, 2015(03)
- [7]基于情感体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 汪春艳.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7)
- [8]当前中学生语文价值观问题研究[D]. 江颖. 信阳师范学院, 2015(08)
- [9]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J]. 苏安乐. 考试周刊, 2010(21)
- [10]魏晋南北朝批评主体研究 ——从文体学角度切入[D]. 邓心强. 武汉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