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氧剂1076的合成

抗氧剂1076的合成

一、抗氧剂1076的合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孝鹏,陈杰[1](2021)在《受阻酚类抗氧剂在塑料中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受阻酚类抗氧剂是使用最早,应用领域最广泛的抗氧剂。介绍了受阻酚类抗氧剂的结构、作用机理、影响其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以及受阻酚类抗氧剂在各类塑料中的应用。同时,指出了受阻酚类抗氧剂在塑料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胡昌龙[2](2021)在《采用分子模拟法对润滑油中抗氧剂的防老化机理的研究及实验》文中指出润滑油是机械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但受工作环境中氧气、热、紫外、机械等因素的影响,通常会发生氧化。金属部件中的铜和铁,以及诸如高压、高温、高摩擦和高金属浓度等苛刻条件会加速润滑油的氧化反应过程,生成诸如酸、醛、醇、酮以及过氧化物等降解产物,造成润滑效果降低甚至失效,严重影响设备运行。在润滑油中加入合适的抗氧剂,可捕捉氧化前期形成的自由基以及分解过氧化物,有效延缓其氧化进程,延长使用寿命。本论文通过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三种酚类抗氧剂T512、1135和1076在基础油三羟甲基丙烷三油酸酯(TMPTO)中的扩散行为及O2在基体中的渗透性,计算了不同抗氧剂的活性氢原子的键解离能,从量化的角度分析润滑油的防老化机理。将抗氧剂T512、1135和1076以等摩尔浓度添加到TMPTO基础油中,配制了抗氧剂与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等摩尔浓度的乙醇溶液,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了模拟预测结果,分析了抗氧剂分子量以及烷基链长度对其防老化效果的影响规律,以分子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抗氧剂/润滑油体系的抗氧化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MD),计算了不同抗氧剂在TMPTO基础油中的扩散性、抗氧剂与TMPTO的溶度参数(δ)和结合能(Ebinding)、体系的自由体积分数(FFV)等,以蒙特卡洛模拟(MC)和MD方法计算了 O2的渗透系数。结果表明,抗氧剂1076在TMPTO中具有最低的迁移率,与TMPTO的结合能最高;抗氧剂1076与TMPTO的溶解度参数最为接近,即具有与TMPTO的最佳相容性;此外,O2在TMPTO/1076系统中的渗透性最小,计算所得FFV值最低;利用量子力学模拟(QM)法,推算出了不同抗氧剂的键解离能(BDE),发现抗氧剂1076具有最低的BDE值,清除自由基效果预计最佳。因此,从模拟计算结果来看,分子量大且酚羟基对位的烷基链更长的酚类,即抗氧剂1076将表现出更好的抗氧化效果。(2)采用实验的方式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对制备的等摩尔抗氧剂浓度的TMPTO试样,采用旋转氧弹法(RBOT)以及压差扫描量热法(PDSC),分别测试出润滑油的氧化诱导期(OIT)以及氧化起始温度(OOT)。结果表明,TMPTO/1076体系具有最高的OIT和OOT值,验证了模拟所预测的抗氧剂1076的最佳氧化稳定性的结论。此外,于老化烘箱中进行加速老化实验,测试老化前后润滑油的运动粘度,发现加入抗氧剂1076的体系显示出最低的运动粘度增长率,抗氧化效果最佳。对所制备的不同抗氧剂与DPPH等摩尔浓度的乙醇溶液进行了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发现抗氧剂1076体系表现出最佳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效果,也与模拟结果吻合。根据模拟及实验研究可知,抗氧剂1076表现出最好的抗氧化效果,依次递减为1135和T512,即分子量更大且酚羟基对位的烷基链更长的酚类抗氧剂显露更好的抗氧化作用。抗氧剂在润滑油中不仅是通过对自由基的清除来发挥防老化效果,对O2的渗透也呈现阻隔效应,从而延缓了润滑油的老化进程。本研究通过分子模拟探索了抗氧剂在润滑油中的物理与化学防老化机理,为合理分析抗氧剂在其他种类的聚合物材料中的防老化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为润滑油用抗氧剂的研发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路建强[3](2021)在《硫代酯抗氧剂中酯交换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氧剂是橡胶和塑料等高分子材料的重要添加剂之一。随着材料学科的发展,橡胶和塑料等高分子材料在日常的生产生活、能源和航天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不管是天然的还是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耐老化性能差的问题。抗氧剂的加入可以通过阻断氧化反应,达到阻止或延缓高分子材料老化并延长其使用寿命的效果。本文通过迈克尔加成、酯交换反应合成三种大分子硫代酯抗氧剂:三羟甲基丙烷三(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季戊四醇四(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和木糖醇五(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通过1H NMR和FT-IR等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表征。此外,通过老化实验得出上述三种抗氧剂的黄色指数(YI)、熔融指数(MFR)和氧化诱导期(OIT)以评价抗氧化能力。首先,以正十二硫醇和丙烯酸甲酯为原料合成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甲酯。结果表明n(正十二硫醇):n(丙烯酸甲酯)=1:1.06、丙烯酸甲酯滴加时间2h、反应时间6h、反应温度80℃。目标产物的收率最高为94.3%。其次,本文首次在无溶剂体系和有溶剂体系中通过酯交换反应合成三羟甲基丙烷三(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考察结果表明:当n(三羟甲基丙烷):n(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1:3.3、加入催化剂叔丁醇钾0.12wt%时,无溶剂反应:反应温度130~160℃、反应总时长7h,目标产物的收率90.1%;有溶剂反应体系中反应反应温度144~160℃、反应时间6h,目标产物收率89.7%。再次,在无溶剂体系和有溶剂体系中通过酯交换反应合成季戊四醇四(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结果表明:当n(季戊四醇):n(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1:4.5、催化剂氨基锂0.6wt%时,无溶剂反应:反应温度140~190℃、反应总时长10h,目标产物的收率78.8%;有溶剂反应:反应温度144~170℃、反应总时长9h,目标产物的收率77%。然后,设计并合成新的硫代酯抗氧剂木糖醇五(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结果表明:当n(木糖醇):n(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1:6、催化剂氨基锂0.9wt%时,无溶剂反应:反应温度160~210℃、反应总时长为23h、目标产物的收率48.3%,而有溶剂反应未能得到理想结果,最高收率仅为27.2%。最后,通过老化实验考察了熔融指数、黄色指数和氧化诱导期考察合成硫代酯抗氧剂的抗氧化能力。

王旖旎[4](2020)在《复合包装膜辐照后危害物的鉴别及其向食品模拟物的迁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分辨质谱法是一种鉴别不同介质中危害物的有效技术方法。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法对工业PVC/PE膜、PET/PE膜(辐照&未辐照)、镀铝BOPP膜(辐照&未辐照)中的化合物进行了筛查鉴别,并对辐照后PET/PE膜、镀铝BOPP膜中的降解产物进行了分析。这三种复合膜中鉴别出的物质主要分为六类,分别为抗氧剂、增塑剂、爽滑剂、抗静电剂、黏合剂和低聚物等,并重点分析了一些非有意添加物(NIAS)和低聚物。根据筛查结果,选取了一些含量较高,高关注度的物质进行迁移行为研究,迁移实验采用单面迁移法(迁移池/制袋法),记录迁移水平随时间的变化。PVC/PE膜中共筛查到30余种物质,选取其中6种添加剂(包括抗氧剂168、抗氧剂168-ox、抗氧剂1076,抗静电剂十八烷基二乙醇胺、2-[hexadecyl(2-hydroxyethyl)amino]ethanol,以及爽滑剂芥酸酰胺)进行迁移行为研究,这6种物质在水模拟液中均未发现明显的迁移,向40%乙醇和95%乙醇的迁移遵循Fick扩散,可以用Fick扩散方程来描述,从方程推导出的扩散系数在10-13到10-10cm2s-1之间,扩散系数取决于添加剂和食品模拟液的类型。辐照前后PET/PE膜中共筛查到20余种物质,并选取其中6中添加剂进行迁移行为研究(包括爽滑剂二十碳烯酰胺和二十二碳烯酰胺,抗氧剂1076、168和168-ox,增塑剂1,3-二亚油精)。添加剂在辐照下的迁移水平取决于其稳定性,添加剂二十碳烯酰胺、芥酸酰胺具有良好的耐辐照性能,迁移水平无明显变化;抗氧剂1076、抗氧剂168、1,3-二亚油精在辐照条件下会发生降解反应,导致迁移水平下降,抗氧剂168迁移量的下降与其辐照降解产物抗氧剂168-ox浓度的上升相关联。结果表明,添加剂的迁移水平也取决于辐照前其在聚合物和食品模拟物中的分配比例,未经辐照处理时食品模拟物中添加剂的含量越高,辐照处理后添加剂的迁移水平越高。研究结果可为将来有关食品包装材料中化合物的迁移研究提供指导。辐照前后镀铝BOPP膜中共筛查到10余种物质,选取其中三种抗氧化剂进行迁移行为研究,分别为抗氧剂1010、1076和168-ox。辐照会使抗氧剂1010和抗氧剂1076发生氧化降解导致其迁移量下降;镀铝BOPP膜中筛查到的抗氧剂168的含量很少,抗氧剂168-ox较为稳定,辐照后168-ox的迁移量无明显变化。γ辐照和电子束辐照对添加剂的迁移影响不同,γ辐照后抗氧剂1010和抗氧剂1076的迁移量减少的更多,影响更大。

许俊桃[5](2020)在《紫外光辐照交联聚乙烯材料制备工艺与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低压电力电缆制造领域内,紫外光交联法成为主要的制造方法。紫外光交联聚乙烯技术是对聚乙烯材料进行辐照并使其交联的一种电缆制造工艺,主要采用高强度紫外光源对材料进行辐照,聚乙烯材料的形状是熔融透明态。相比于传统的过氧化物交联法,这种方法具有交联速度快、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材料非热敏性等优点。本文从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入手,众所周知目前材料制备方法只有熔融共混方法,但是熔融共混方法制备材料时,材料会受到机械剪切应力的影响,尤其对空间电荷方面的影响较大。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即液相扩散,这种方法从根本上减少机械剪切应力对材料中存在空间电荷的影响。本文在应用液相扩散方法时确定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为搅拌时间和搅拌温度。搅拌时间为2h~6h,搅拌温度为80℃、90℃。在合理的时间和温度的基础上研究无抗氧剂的复合介质的氧化诱导期为5min,依然不符合实际生产中的标准。根据液相扩散方法的要求仅筛选出来两种抗氧剂1035、抗氧剂1076被实验使用。本文用这两种抗氧剂结合时间和温度制备出20种试样,通过测定样品的氧化诱导期和交联度,结果表明,添加抗氧剂1076的材料在搅拌时间为5h,搅拌温度为90℃的条件下制备出来的复合介质交联度为28.3%,氧化诱导期为23.3min。本文首先采用液相扩散制备出的复合介质进行了直流击穿实验,实验表明,在液相扩散方法中搅拌温度为90℃,添加相同抗氧剂的复合介质的击穿场强要比搅拌温度为80℃时的击穿场强要大些;搅拌温度为90℃,添加抗氧剂1076时的复合介质的击穿场强要比添加抗氧剂1035时的击穿场强也要大些;在搅拌温度为90℃,添加抗氧剂1076,不同搅拌时间的复合介质时看出搅拌时间为5h的时候复合介质的击穿场强比其他时间的击穿场强要大。添加抗氧剂1076,搅拌时间为5h,搅拌温度为90℃为条件的复合介质的击穿场强最好,为332.8k V/mm,比熔融共混出来的复合介质的击穿场强高20%。其次对这两种复合介质空间电荷分布和熔融共混条件制备纯LLDPE材料的剪切应力对空间电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材料中的空间电荷随着挤出设备转速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液相扩散方法下的空间电荷的峰值比熔融共混的复合介质要低。从液相扩散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击穿特性和空间电荷两方面来看,液相扩散方法适合实际生产。

徐进云,王迪迪,杨俊玲[6](2019)在《抗氧剂1076的合成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抗氧剂1076的最佳合成工艺,在有机金属催化剂催化条件下,采用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简称3,5-甲酯)与十八碳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抗氧剂1076),分析溶剂和催化剂种类、反应时间、物料配比、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反应收率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等设备对产品结构进行表征,并使用热失重法测试其热稳定性,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测试其氧化安定性。结果表明:产品收率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随着物料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大;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甲基环乙烷作为溶剂,异辛酸锌作为催化剂,3,5-甲酯与十八碳醇的摩尔比为1.03∶1,反应时间为3.5 h,反应温度为130℃,催化剂质量分数为反应物的2.5%时,产品收率提高到97%;合成产品分子结构与理论分子结构一致,且产品纯度较高(97.75%),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热分解温度达317℃,起始氧化温度达361.4℃。

胡峰磊[7](2019)在《抗氧剂1035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2’-硫代二乙基双[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简称抗氧剂1035),是一种硫醚类抗氧剂,也是一种受阻酚类抗氧剂,能产生分子内协同效应,比一般的抗氧剂如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醇酯(简称抗氧剂1076)等有更优异的抗氧化效果。此外,由于其具有高耐候性、耐抽提性和良好的相容性等特点,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聚烯烃、聚苯乙烯、尼龙、聚氨酯和ABS树脂等中。抗氧剂1035的传统合成方法采用剧毒催化剂有机锡,成本高,且产品不宜添加到食品包装材料及玩具等中。本文以安全无害的钛酸酯催化剂替代常用的有机锡。抗氧剂1035的合成原料之一是硫二甘醇。由于是合成化学武器芥子气的原料,其生产和流通受严格监管,导致抗氧剂1035的生产受到制约。本文针对该情况提出了以硫二甘醇的同系物——1-[(2-羟乙基)硫代]-2-丙醇为原料的合成路线制备新型抗氧剂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1-((2-((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基)氧基)乙基)硫代)丙-2-醇酯(简称抗氧剂1035衍生物),并提出了1-[(2-羟乙基)硫代]-2-丙醇的制备方法。以单因素实验对抗氧剂1035的合成工艺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并得到如下工艺条件:以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简称3,5-甲酯)、硫二甘醇为底物,反应原料中酯与醇摩尔比为2.1:1;以钛酸四异丙酯为催化剂,其用量为反应原料总质量的0.5%;反应分两阶段并在高真空中进行,首先在140℃下反应4小时,然后在150℃下反应1小时。最终得到质量分数为91.46%的抗氧剂1035粗产物,反应收率为91.97%。使用无水乙醇作为重结晶溶剂,溶剂与粗产物的质量比为3:1;溶解温度为50℃;结晶温度为5℃;结晶时间为2.5小时。最终得到纯度为98.55%的抗氧剂1035,重结晶收率为85.21%。1-[(2-羟乙基)硫代]-2-丙醇的合成工艺参数为:以巯基乙醇和环氧丙烷为原料,其摩尔比为1:1.05;在催化剂氢氧化钾作用下开环加成反应合成1-[(2-羟乙基)硫代]-2-丙醇,催化剂用量为反应原料总质量的0.4%;反应温度控制在50℃左右。经中和、过滤等操作后等得到纯度为99.27%的产物。抗氧剂1035衍生物的合成工艺与前述抗氧剂1035的合成工艺基本相同,如投料比、催化剂及其用量、反应压力和重结晶工艺条件等。两阶段反应时间有所差别,在140℃下反应5小时,后升温至150℃下保持1小时。得到质量分数为91.78%的抗氧剂1035衍生物粗产物,反应收率为92.27%。重结晶收率为85.38%,最终得到纯度为98.62%的抗氧剂1035衍生物。本文还确定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抗氧剂1035及其衍生物纯度的方法,该法能进行快速、有效、准确地定量分析。通过FT-IR、1HNMR和13C NMR等表征方法,确定抗氧剂1035及其衍生物的分子结构与设计相符。抗氧剂1035的各项理化指标如熔点、纯度、透光率、灰分等都达到进口同种产品的质量标准,抗氧剂1035衍生物的理化指标亦达到相同的要求。本文还通过应用研究(包括老化实验,力学性能及氧化诱导时间的测定)确定所制备的抗氧剂1035及其衍生物的应用性能。在聚丙烯材料中添加0.2%(wt)的抗氧剂,将自制的两种抗氧剂与进口巴斯夫抗氧剂1035进行比较发现:所制备的抗氧剂1035与进口同种产品在应用性能上基本相同,而抗氧剂1035衍生物则有更优的抗氧化效果。抗氧剂的加入明显延长了聚丙烯的氧化诱导时间,抗氧剂1035衍生物的延长效果优于抗氧剂1035,即抗氧剂1035衍生物抑制氧化的能力更强。在老化实验及力学性能测试中,抗氧剂1035衍生物的防老化性能也略优于抗氧剂1035。基于应用实验结果可以认为抗氧剂1035衍生物能替代抗氧剂 1035。

王迪迪[8](2019)在《抗氧剂1076的合成工艺优化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丙烯酸甲酯、十八碳醇、2,6-二叔丁基苯酚为原料,合成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抗氧剂1076),此反应分为两步,分别进行Michael加成反应和酯交换反应,分别以碱性催化剂二异丙基氨基锂(LDA)和有机金属酸性催化剂异辛酸锌催化合成,对其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合成产品进行热稳定性和氧化诱导期测试,评价其抗氧化性能。首先对合成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3,5-甲酯)进行研究,考察制备催化剂(制催)反应温度(2,6-二叔丁基苯酚与催化剂反应)、反应时间、催化剂种类、物料配比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使用碱性催化剂LDA(二异丙基氨基锂),选择DMF为溶剂,在物料比n(丙烯酸甲酯):n(2,6-酚)=1.1:1时(摩尔比,下同),制催反应温度1 10℃反应2h,在140℃的条件下与丙烯酸甲酯反应2.5 h,收率为98%,纯度高达98.8%。然后对抗氧剂1076进行研究,考察了溶剂种类、催化剂种类、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使用异辛酸锌催化剂,选择甲基环己烷为溶剂,反应温度为130℃,反应时间为3.5 h,适宜的物料配比为1.05:1(3,5-甲酯过量),收率提高到97%,产品纯度可达97.75%。选择最佳合成工艺合成产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HPLC)进行定量分析,然后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氢谱仪(1H-NMR)、和熔点测定仪对产品进行表征,通过综合热分析仪(TG-DSC)对产品的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能进行测定,最后通过氧化诱导期的测试,评价其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合成产品收率高,产品结构与理论结构一致,并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

温永亮[9](2018)在《二亚磷酸双酚A四甲酯的合成工艺优化与抗氧化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在提高塑料的抗氧化性能方面,开发低成本高性能抗氧化剂已成为行业内相关科技人员的研究重点。本研究以廉价易得的三氯化磷为关键原料,通过优化合成工艺路线和条件制备低成本高性能的酚酯类抗氧剂二亚磷酸双酚A四(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甲酯。实验研究的工艺路线分三步反应:首先,2,6-二叔丁基苯酚和甲醛缩合生成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甲醇;然后,用双酚A和三氯化磷反应生成四氯二亚磷酸双酚A酯;最后,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甲醇和四氯二亚磷酸双酚A酯反应生成二亚磷酸双酚A四(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甲酯。分析讨论了滴加时间、反应温度、物料配比、反应时间、溶剂用量、催化剂用量等六个因素对产物产率的影响,确定了合成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的最佳反应条件。通过C、H、O、P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等结构表征,表明目标产物结构与理论值基本一致。通过使用差示量热扫描仪和热失重分析仪等进行氧化诱导期和热失重分析表征,本研究合成的抗氧剂二亚磷酸双酚A四(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甲酯的抗氧化性能和高温热稳定性优于目前常见的抗氧剂1076即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正十八碳醇酯和抗氧剂P1双(2,4-二叔丁基苯基)苯基亚磷酸酯。优化合成工艺后目标产物收率达到86.8%,略高于已有工艺的产物收率85.6%。在使用廉价的关键原料并优化了合成工艺后,目标产物的收率有所提高,制备成本降低,抗氧化性能良好。

代秀梅,于风平,贺敦伟,韩新宇[10](2018)在《TPU输液器中MDI、抗氧剂1076和环己酮的溶出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抗氧剂1076和环己酮的痕量检测方法,对一次性使用聚氨酯输液器中MDI、抗氧剂1076和环己酮的溶出进行研究。方法:环己酮采用气相色谱法,HP-1石英毛细管柱(30 m×0.53 mm),柱温:70℃;抗氧剂1076采用色谱柱,以乙腈-四氢呋喃-水(65∶30∶5)为流动相,277 nm作为检测波长;MDI采用色谱柱,以乙腈-磷酸二氢钾溶液(0.05 mol·L-1)(40∶60)为流动相,245 nm作为检测波长。结果:环己酮在0.343 26.865μg·m 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5.4%,检测下限为0.103 0μg·m L-1;抗氧剂1076在0.028 8240.04μg·m 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7.5%,检测下限为0.011 53μg·m L-1;MDI在6.03010 050 ng·m 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2%,检测下限为2.010 ng·m L-1;环己酮和抗氧剂1076在乙醇溶液中有微量溶出(0.577 3μg·m L-1、0.120 1μg·m L-1)。结论:本文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合对聚氨酯输液器中MDI、抗氧剂1076和环己酮的溶出进行检测;聚氨酯输液器材料中的添加剂溶出量较低。

二、抗氧剂1076的合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氧剂1076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受阻酚类抗氧剂在塑料中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受阻酚类抗氧剂结构
2 受阻酚类抗氧剂的作用机理
    2.1 塑料氧化降解机理
    2.2 受阻酚类抗氧剂作用机理
3 影响受阻酚类抗氧剂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
    3.1 取代基的影响
    3.2 分子量的影响
4 在塑料中的应用
    4.1 在聚乙烯中的应用
    4.2 在聚丙烯中的应用
    4.3 在聚氯乙烯中的应用
    4.4 在聚苯乙烯的应用
    4.5 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中的应用
    4.6 在其他塑料中的应用
5 结论

(2)采用分子模拟法对润滑油中抗氧剂的防老化机理的研究及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缩写及物理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润滑油的发展现状和氧化机理
        1.3.1 润滑油的发展现状
        1.3.2 润滑油的氧化机理
    1.4 抗氧化添加剂的性能与抗氧化机理
        1.4.1 受阻酚类化合物
        1.4.2 胺类化合物
        1.4.3 有机硫化物
        1.4.4 有机磷化物
        1.4.5 有机硫磷化物
        1.4.6 其他抗氧剂
    1.5 分子模拟技术的发展及在润滑油领域的应用
        1.5.1 分子模拟技术的发展
        1.5.2 分子动力学模拟
        1.5.3 蒙特卡洛模拟
        1.5.4 量子力学模拟
        1.5.5 分子模拟技术在润滑油领域的应用
    1.6 论文选题的立论、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6.1 本课题的立论和意义
        1.6.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1.6.3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实验与模拟方法
    2.1 实验方法
        2.1.1 原材料
        2.1.2 实验测试仪器
        2.1.3 样品制备
        2.1.4 实验表征与测试方法
    2.2 模拟方法
        2.2.1 分子动力学模拟
        2.2.2 分子动力学模拟参数获取
        2.2.3 蒙特卡洛模拟与溶解系数
        2.2.4 量子力学模拟
第三章 分子模拟法研究润滑油中抗氧剂的防老化机理
    3.1 抗氧剂的均方位移
    3.2 抗氧剂的扩散系数
    3.3 O_2的渗透性
        3.3.1 O_2的扩散性分析
        3.3.2 O_2的溶解性分析
        3.3.3 O_2的渗透系数
    3.4 抗氧剂的溶解度参数
    3.5 结能
    3.6 自由体积分数
    3.7 键解离自由能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润滑油中抗氧剂防老化效果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氧化诱导时间分析
    4.2 氧化起始温度分析
    4.3 运动粘度分析
    4.4 抗氧剂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3)硫代酯抗氧剂中酯交换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抗氧剂概述
        1.1.1 高分子材料老化机理
        1.1.2 抗氧剂作用机理
        1.1.3 抗氧剂的种类
        1.1.3.1 受阻酚类抗氧剂
        1.1.3.2 受阻胺类抗氧剂
        1.1.3.3 亚磷酸酯类抗氧剂
        1.1.3.4 含硫抗氧剂
    1.2 酯交换反应在抗氧剂中的应用
        1.2.1 酯交换反应合成受阻酚抗氧剂
        1.2.1.1 酯交换反应合成全受阻酚抗氧剂
        1.2.1.2 酯交换反应合成半受阻酚抗氧剂
        1.2.2 酯交换反应合成多功能抗氧剂
        1.2.3 酯交换反应合成反应型抗氧剂
        1.2.4 酯交换反应合成硫代酯抗氧剂
        1.2.4.1 硫代酯抗氧剂DLTP和 DSTP的合成
        1.2.4.2 硫代酯抗氧剂季戊四醇四(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的合成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原料、试剂及实验仪器
        2.1.1 主要原料和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甲酯的合成
        2.2.1.1 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甲酯的合成路线
        2.2.1.2 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甲酯的合成方法
        2.2.2 三羟甲基丙烷三(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的合成
        2.2.2.1 三羟甲基丙烷三(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的合成路线
        2.2.2.2 三羟甲基丙烷三(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的合成方法
        2.2.3 季戊四醇四(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的合成
        2.2.3.1 季戊四醇四(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的合成路线
        2.2.3.2 季戊四醇四(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的合成方法
        2.2.4 木糖醇五(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的合成
        2.2.4.1 木糖醇五(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的合成路线
        2.2.4.2 木糖醇五(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的合成方法
        2.2.5 工艺流程图
        2.2.5.1 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甲酯的合成工艺流程图
        2.2.5.2 无溶剂酯交换反应工艺流程图
        2.2.5.3 有溶剂酯交换反应工艺流程图
    2.3 实验检测方法
        2.3.1 气相色谱(GC)分析条件
        2.3.2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条件
        2.3.3 产品熔点检测
    2.4 产品结构表征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反应机理
    3.2 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甲酯的合成
        3.2.1 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2.2 反应时间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2.3 丙烯酸甲酯滴加时间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2.4 表征分析
        3.2.4.1 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甲酯的~1H NMR
    3.3 三羟甲基丙烷三(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的合成
        3.3.1 无溶剂酯交换反应体系
        3.3.1.1 物料比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3.1.2 催化剂种类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3.1.3 催化剂投入量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3.1.4 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3.1.5 反应时间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3.1.6 结晶溶剂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3.2 有溶剂酯交换反应体系
        3.3.2.1 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3.2.2 反应时间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3.3 表征分析
        3.3.3.1 三羟甲基丙烷三(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的1H NMR
        3.3.3.2 三羟甲基丙烷三(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的FT-IR
    3.4 季戊四醇四(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的合成
        3.4.1 无溶剂酯交换反应合成季戊四醇四(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
        3.4.1.1 物料摩尔比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4.1.2 催化剂种类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4.1.3 催化剂加入量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4.1.4 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4.1.5 保温时间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4.1.6 结晶溶剂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4.2 有溶剂酯交换反应合成季戊四醇四(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
        3.4.2.1 保温时间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4.2.2 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4.3 产品表征
        3.4.3.1 季戊四醇四(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的~1H NMR
        3.4.3.2 季戊四醇四(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的FT-IR
    3.5 木糖醇五(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的合成
        3.5.1 无溶剂酯交换反应合成木糖醇五(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
        3.5.1.1 物料摩尔比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5.1.2 催化剂种类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5.1.3 催化剂加入量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5.1.4 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5.1.5 保温时间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5.1.6 结晶溶剂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5.2 有溶剂酯交换反应合成木糖醇五(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
        3.5.2.1 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的影响
        3.5.3 产品表征
        3.5.3.1 木糖醇五(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的~1H NMR
        3.5.3.2 木糖醇五(3-十二烷基硫代丙酸酯)的FT-IR
    3.6 小结
第四章 抗氧化性能测试
    4.1 老化实验方案
        4.1.1 配方及添加量
        4.1.2 聚丙烯颗粒挤出条件
    4.2 黄色指数的研究
    4.3 熔融指数的研究
    4.4 氧化诱导期的研究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复合包装膜辐照后危害物的鉴别及其向食品模拟物的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食品辐照技术
        1.1.1 食品辐照技术的原理
        1.1.2 食品辐照技术的应用
        1.1.3 食品辐照的相关法规
        1.1.4 辐照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影响
        1.1.5 辐照食品包装材料的法规要求
        1.1.6 辐照食品包装材料的评估
    1.2 非有意添加物(NIAS)
        1.2.1 定义
        1.2.2 NIAS的分析
        1.2.3 存在的挑战
    1.3 基于高分辨质谱的危害物筛查技术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2 UPLC-QToF/MS法对PVC/PE膜中危害物的筛查及其迁移行为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试剂与方法
        2.2.1 试剂
        2.2.2 样品前处理
        2.2.3 UPLC-QToF/MS方法
        2.2.4 迁移实验
        2.2.5 UPLC-MS/MS方法
        2.2.6 迁移模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VC/PE膜中危害物的鉴别
        2.3.2 几种选定的化合物的迁移行为
        2.3.3 迁移参数的确定
    2.4 结论
3 辐照PET/PE膜中危害物的筛查及其向食品模拟物的迁移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辐照处理
        3.2.3 迁移实验
        3.2.4 UPLC-QTOF/MS方法
        3.2.5 LC-MS/MS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食品模拟液中化合物的鉴别
        3.3.2 未储存辐照迁移实验(实验Ⅰ)中6种选定化合物的迁移行为
        3.3.3 储存后辐照迁移实验(实验Ⅱ)中6种选定化合物的迁移行为
        3.3.4 迁移实验Ⅰ与实验Ⅱ的对比
    3.4 结论
4 辐照前后镀铝BOPP复合膜中危害物的筛查与迁移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辐照处理
        4.2.3 迁移实验
        4.2.4 UPLC-QTOF/MS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镀铝BOPP迁移模拟液中危害物的鉴别
        4.3.2 三种抗氧剂的迁移行为研究
    4.4 结论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参加科研项目
致谢

(5)紫外光辐照交联聚乙烯材料制备工艺与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4 紫外光交联法发展现状
    1.5 电力电缆XLPE绝缘材料的关键问题—空间电荷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辐照交联PE材料的制备与交联特性
    2.1 紫外光交联基本原理
    2.2 辐照交联PE材料的制备
        2.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2 液相扩散制备方法
    2.3 加抗氧剂时混合料的基本特性
        2.3.1 试样制备
        2.3.2 氧化测试与分析
    2.4 加抗氧剂时辐照交联PE材料的表征
        2.4.1 抗氧剂的选择
        2.4.2 样品制备
        2.4.3 测试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联方法对XLPE的击穿特性影响
    3.1 击穿试验原理与测试
        3.1.1 固体击穿理论
        3.1.2 击穿场强的Weibull分析
    3.2 实验过程
    3.3 击穿实验结果分析
        3.3.1 液相扩散方法击穿结果分析
        3.3.2 两种方法下击穿结果对比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交联工艺对空间电荷的影响
    4.1 空间电荷的形成及测试方法
    4.2 传统工艺中剪切应力对空间电荷的影响
        4.2.1 实验材料及制备
        4.2.2 实验结果分析
    4.3 不同方法下复合介质的空间电荷特性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致谢

(6)抗氧剂1076的合成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与设备
    1.2 样品制备
    1.3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制备工艺优化
        2.1.1 溶剂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2.1.2 催化剂种类对反应的影响
        2.1.3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1.4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1.5 物料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2.2 结构表征
        2.2.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2.2.2 红外光谱分析
        2.2.3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3 产物性能分析
        2.3.1 热稳定性
        2.3.2 氧化安定性
        2.3.3 氧化诱导期分析
3 结论

(7)抗氧剂1035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氧剂概述
    1.3 自动氧化及抗氧化机理
    1.4 抗氧剂的分类
        1.4.1 胺类抗氧剂
        1.4.2 亚磷酸酯类抗氧剂
        1.4.3 受阻酚类抗氧剂
        1.4.4 含硫抗氧剂
    1.5 抗氧剂1035概述
    1.6 抗氧剂1035的合成方法
        1.6.1 酯交换法
        1.6.2 一步法
        1.6.3 酰氯法
        1.6.4 溶剂法
    1.7 抗氧剂1035的分离与提纯
        1.7.1 吸附过滤法
        1.7.2 蒸发法
        1.7.3 熔融结晶法
        1.7.4 萃取法
        1.7.5 重结晶法
    1.8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8.1 研究思路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抗氧剂1035的合成与分离
    2.1 引言
    2.2 实验内容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2.3 产物检测分析
    2.3 合成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2.3.2 原料的配比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2.3.3 反应时间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2.3.4 反应温度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2.3.5 重复性实验
    2.4 分离提纯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溶剂种类对分离结果的影响
        2.4.2 溶剂含水量对分离结果的影响
        2.4.3 溶剂用量对分离结果的影响
        2.4.4 结晶温度对分离结果的影响
        2.4.5 结晶时间对分离结果的影响
        2.4.6 重复性实验
    2.5 产物的分析与表征
        2.5.1 熔点
        2.5.2 灰分
        2.5.3 挥发度
        2.5.4 透光率
        2.5.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5.6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氧剂1035衍生物的合成与分离
    3.1 引言
    3.2 实验内容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3 产物检测分析
    3.3 中间体1-[(2-羟乙基)硫代]-2-丙醇的合成与表征
        3.3.1 合成原理
        3.3.2 1-[(2-羟乙基)硫代]-2-丙醇的制备
        3.3.3 1-[(2-羟乙基)硫代]-2-丙醇的表征
    3.4 合成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催化剂用量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3.4.2 原料的配比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3.4.3 反应时间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3.4.4 反应温度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3.4.5 重复性实验
    3.5 分离提纯试验结果与讨论
    3.6 产物的分析与表征
        3.6.1 理化性质
        3.6.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6.3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物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试验方法
        4.2.3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4.3 应用试验结果与讨论
        4.3.1 制品外观
        4.3.2 氧化诱导时间
        4.3.3 力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抗氧剂1035的标准谱图

(8)抗氧剂1076的合成工艺优化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高分子材料氧化机理
        1.1.2 抗氧剂的作用机理
    1.2 抗氧剂的研究现状
        1.2.1 主要抗氧剂的分类
        1.2.2 受阻酚抗氧剂的研究进展
    1.3 影响受阻酚抗氧剂效率的因素
        1.3.1 化学结构
        1.3.2 分子量
        1.3.3 自由基稳定剂
    1.4 抗氧剂性能评价方法
        1.4.1 差式扫描量热法(DSC)
        1.4.2 光谱法
        1.4.3 色谱法
    1.5 选择抗氧剂的原则
    1.6 本课题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抗氧剂1076的合成工艺优化及性能测试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中间体3,5-甲酯的合成
        2.3.1 中间体3,5-甲酯的合成机理
        2.3.2 中间体3,5-甲酯的合成方法
    2.4 抗氧剂1076的合成
        2.4.1 抗氧剂1076的合成机理
        2.4.2 抗氧剂1076的合成方法
        2.4.3 高密度聚乙烯(HDPE)试样的制备
        2.4.4 HDPE老化试验
    2.5 结构表征
        2.5.1 红外光谱的测定(FTIR)
        2.5.2 核磁的测定(1H-NMR)
        2.5.3 熔点的测定
        2.5.4 高效液相色谱(HPLC)
    2.6 性能测试
        2.6.1 热重(TG)测试
        2.6.2 热流率(DSC)测试
        2.6.3 氧化诱导期测试
    2.7 数据计算
第三章 中间体3,5-甲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中间体3,5-甲酯的合成方法优化
        3.1.1 催化剂种类对收率的影响
        3.1.2 反应温度对收率的影响
        3.1.3 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
        3.1.4 物料比对收率的影响
    3.2 中间体3,5-甲酯的结构分析表征
        3.2.1 中间体3,5-甲酯的熔点
        3.2.2 中间体3,5-甲酯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3.2.3 中间体3,5-甲酯的红外谱图
        3.2.4 中间体3,5-甲酯的核磁谱图
    3.3 中间体3,5-甲酯的性能测试
        3.3.1 中间体3,5-甲酯的TG测试
        3.3.2 中间体3,5-甲酯的DSC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氧剂1076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1 抗氧剂1076的合成方法优化
        4.1.1 溶剂种类对收率的影响
        4.1.2 催化剂种类对收率的影响
        4.1.3 反应温度对收率的影响
        4.1.4 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
        4.1.5 物料比对收率的影响
    4.2 抗氧剂1076的结构分析表征
        4.2.1 抗氧剂1076的熔点
        4.2.2 抗氧剂1076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4.2.3 抗氧剂1076的红外谱图
        4.2.4 抗氧剂1076的核磁谱图
    4.3 抗氧剂1076的性能测试
        4.3.1 抗氧剂1076的TG测试
        4.3.2 抗氧剂1076的DSC测试
        4.3.3 氧化诱导期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9)二亚磷酸双酚A四甲酯的合成工艺优化与抗氧化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塑料抗氧化剂发展现状
    1.2 塑料抗氧剂的分类
    1.3 物质氧化现象及抗氧剂的作用机理
    1.4 塑料抗氧剂的发展方向
    1.5 本研究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研究部分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产物的制备原理
    2.4 产物结构表征
第三章 二亚磷酸双酚A四甲酯的合成及工艺优化
    3.1 中间体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甲醇的合成
    3.2 中间体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甲醇的合成工艺条件优化
    3.3 中间体四氯二亚磷酸双酚A酯的合成
    3.4 中间体四氯二亚磷酸双酚A酯的合成工艺条件优化
    3.5 产物二亚磷酸双酚A四甲酯的合成
    3.6 产物二亚磷酸双酚A四甲酯的合成工艺条件优化
    3.7 不同工艺合成产物的原料成本及产物收率对比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亚磷酸双酚A四甲酯的抗氧化性能评价
    4.1 主要原料及仪器
    4.2 样品制备
    4.3 主要抗氧化性能指标的测定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TPU输液器中MDI、抗氧剂1076和环己酮的溶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药与仪器
2 环己酮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2.1 对照品储备液
        2.2.2 供试品溶液
    2.3 线性关系考察
    2.4 检测下限和定量下限
    2.5 精密度试验
    2.6 溶液的稳定性
    2.7 回收率试验
3 抗氧剂1076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色谱条件
    3.2 线性关系考察
    3.3 检测下限和定量下限
    3.4 精密度试验
    3.5 溶液稳定性
    3.6 回收率试验
4 MDI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色谱条件
    4.2 线性关系考察
    4.3 检测下限和定量下限
    4.4 精密度试验
    4.5 溶液稳定性
    4.6 回收率试验
5 溶出与测定
    5.1 溶出条件
    5.2 测定结果
6 讨论
    6.1 MDI对照品选择
    6.2 试验药物及其浓度选择
    6.3 色谱条件的选择
    6.4 结果分析

四、抗氧剂1076的合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受阻酚类抗氧剂在塑料中的研究及应用[J]. 王孝鹏,陈杰. 塑料科技, 2021(06)
  • [2]采用分子模拟法对润滑油中抗氧剂的防老化机理的研究及实验[D]. 胡昌龙.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3]硫代酯抗氧剂中酯交换反应的研究[D]. 路建强.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4]复合包装膜辐照后危害物的鉴别及其向食品模拟物的迁移研究[D]. 王旖旎. 暨南大学, 2020(03)
  • [5]紫外光辐照交联聚乙烯材料制备工艺与特性研究[D]. 许俊桃.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6]抗氧剂1076的合成工艺优化[J]. 徐进云,王迪迪,杨俊玲.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19(02)
  • [7]抗氧剂1035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 胡峰磊. 浙江大学, 2019(01)
  • [8]抗氧剂1076的合成工艺优化及其性能研究[D]. 王迪迪.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
  • [9]二亚磷酸双酚A四甲酯的合成工艺优化与抗氧化性能评价[D]. 温永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10]TPU输液器中MDI、抗氧剂1076和环己酮的溶出研究[J]. 代秀梅,于风平,贺敦伟,韩新宇. 药物分析杂志, 2018(09)

标签:;  ;  ;  ;  ;  

抗氧剂1076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