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涤纶与常规涤纶的热性能研究

改性涤纶与常规涤纶的热性能研究

一、改性聚酯和常规聚酯热性能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俞雨农[1](2021)在《阻燃改性聚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一种得到广泛应用的材料,在人们生活中十分常见,其制品如衣物、塑料瓶等。PET多方面性能优异,但是由于其极易燃烧,限制了其在密闭环境及高楼室内纺织品领域的应用,因此对PET进行阻燃性能改性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采用共聚型磷系阻燃剂2-羧乙基苯基次磷酸(CEPPA)作为阻燃改性剂,与乙二醇预酯化后通过缩聚反应将其共聚到PET大分子链上,制备得到不同磷含量的阻燃聚酯,对阻燃剂CEPPA预处理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对阻燃剂CEPPA的酯化反应转化率、热稳定性以及不同阻燃聚酯的色值、特性黏度、端羧基浓度和二甘醇浓度等基本性质进行了测试分析,比较采用不同的催化剂对阻燃聚酯聚合工艺及阻燃性能的影响,最终选用了最佳的聚合工艺及催化剂制备得到不同磷质量分数的阻燃聚酯,采用FT-IR、WAXD、TG、DSC、毛细管流变仪和垂直燃烧测试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及性能的表征。主要结论如下:1.阻燃剂CEPPA的预处理过程直接影响阻燃聚酯的聚合效果。CEPPA的初始分解温度为231℃,而PET聚合反应的酯化温度约为230℃,所以必须采取CEPPA单独的低温酯化方法。采用低温酯化工艺后,相同磷质量分数的聚酯缩聚时间明显缩短,搅拌功率较高,得到的阻燃聚酯特性黏度较高,聚酯铸带正常。对不同反应条件下制备的CEPPA酯化液比较发现,酯化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会对CEPPA酯化反应转化率产生影响,在190℃下反应3 h制备得到的CEPPA酯化液的转化率高,热稳定性最好。CEPPA参与共聚反应应采用低温酯化工艺。2.催化剂直接影响阻燃聚酯的色值与聚合效果。选用乙二醇钛、负载型钛系催化剂和三氧化二锑三种催化剂,共聚合成磷质量分数为0.60%的阻燃共聚酯,对比不同阻燃聚酯的色值、特性黏度、端羧基浓度,结果表明:使用锑系催化剂的Sb-PET的色值明显好于两组使用钛系催化剂的Ti-PET。对比两种TiPET的缩聚反应时间长于Sb-PET,但Ti-PET的特性黏度都要低于Sb-PET,钛系催化剂对聚合反应逆反应也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使用钛系催化剂的阻燃聚酯的熔点较高,结晶能力较弱。燃烧实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催化剂不会对阻燃聚酯的极限氧指数以及垂直燃烧等级产生较大的影响。综合对比之下,制备阻燃聚酯宜采用三氧化二锑催化剂。3.采用最优的酯化工艺制备了不同磷含量的阻燃聚酯,通过FT-IR、WAXD、TG、DSC、毛细管流变仪和垂直燃烧测试等手段对阻燃聚酯各方面性能进行分析,测试表明:CEPPA存在于聚酯大分子链结构中。聚酯的结晶性能得到了提高,但PET的晶型结构的未发生改变。引入CEPPA后使得PET材料的△T上升,降低了材料的结晶速度,阻燃聚酯的熔点随CEPPA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TG测试表明由引入CEPPA后聚酯的热稳定性降低,但随着CEPPA添加量的增加,阻燃聚酯的残碳量的增加。剪切流变性能测试表明制备得到的阻燃聚酯仍属于假塑性流体,但阻燃聚酯熔体相比于纯PET,其非牛顿性出现了一定程度降低。燃烧实验表明在加入阻燃剂后,阻燃共聚酯的磷质量分数越高,其阻燃性能越好,其在磷质量分数为0.55%时,其LOI值就已经达到28%,其垂直燃烧级别达到V-0级,阻燃性能优异。

龚兰轩[2](2020)在《Cu/ZnO-SiO2复合抗菌改性聚酯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弹性回复性能好,强度模量高,尺寸稳定性好,耐磨性能优良等被广泛用做服用纺织纤维原料[1]。一般的PET纤维及其织物的多孔结构使微生物易于附着,导致致病菌的传播,还会使纤维及其织物脆化变质影响使用性能;在使用的过程中,易于吸收人体代谢产生汗液、皮脂、表皮屑等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充分的营养物质,产生异味影响舒适性。因此,对PET的抗菌改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常用的抗菌剂按其化学组成可以分为有机类抗菌剂和无机类抗菌剂,而无机抗菌剂因其较高的耐热性、稳定性、抗菌广谱性、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而受到关注。其中纳米氧化锌(ZnO NPs)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稳定性好且资源丰富、成本低等优点,但是用作纺织品抗菌剂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ZnO的抗菌活性一般认为其来源于其光催化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以及游离的Zn2+共同作用的结果,而ZnO作为一种宽禁带的光催化剂需要在波长较短的紫外光照下才具有催化活性[2],因此提高ZnO的抗菌活性是必要的;另一方面,ZnO对聚合物大分子主链的断裂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加速高分子基体的老化、降解,从而限制了ZnO的应用范围。本文通过两步合成法制备了Cu/ZnO-SiO2复合抗菌粉体,并通过熔融共混的方式制备了Cu/ZnO-SiO2抗菌改性PET切片,最后采用熔融纺丝的方法制备了改性PET纤维,主要结论如下:(1)首先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u2+掺杂量为5mol%的Cu/ZnO,通过FT-IR、XRD分析表明Cu/ZnO为六方纤锌矿结构,Cu2+掺杂在ZnO晶格中以固溶体的形式存在,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Cu2+的掺入有利于ZnO对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峰红移,可以有效提高对太阳光的利用效率。(2)之后采用水热晶化法将Cu/ZnO与SiO2进行复合制备了不同复合比例的Cu/ZnO-SiO2复合抗菌剂;通过XRD分析表明:随着Cu/ZnO与SiO2复合比例的增加,Cu/ZnO-SiO2复合抗菌剂的晶粒尺寸逐渐减小;通过氮气等温吸附-脱附测试结果表明:Cu/ZnO-SiO2复合抗菌粉体具有介孔结构,其孔径分布在35nm之间,孔结构可能为楔形、裂缝型、狭缝型等不规整结构;随着Cu/ZnO与SiO2复合比例的增加,粉体的比表面积由167.90 m2/g增加至602.8m2/g;通过抑菌圈测试结果表明:随着Cu/ZnO与SiO2复合比例的增加,粉体的抗菌活性先增加后减小,当复合比例为1:2时,粉体的抗菌活性最佳。(3)以Cu/ZnO-SiO2(1:2)作为抗菌改性添加剂,使用双螺杆熔融共混制备出了改性剂添加量分别为0.2wt%、0.5wt%、1.0wt%、1.5wt%、2.5wt%的抗菌改性切片。改性PET切片的特性粘度随着抗菌粉体的添加量改变基本保持不变,说明通过Cu/ZnO与SiO2复合有效的减弱了Cu/ZnO对的降解作用;改性切片的结晶温度((8)随着改性剂添加量含量得增加而逐渐升高;改性PET切片的抗菌效果逐渐增强当粉体的添加量在1.5wt%以上时,即可制得具有抗菌效果的改性切片。(4)使用上述改性切片分别制备了添加剂含量分别为0.5wt%、1.5wt%、2.5wt%的抗菌改性纤维。随着抗菌粉体含量的增加,改性PET纤维的取向因子fs以及声模量E都显着下降,当粉体添加量为2.5wt%时,取向因子fs下降至0.45,声模量下降至37.77N/m2;同时改性纤维的断裂强度显着下降,而断裂伸长率上升。

朱宝胜[3](2020)在《基于共混方法制备拒水PET聚酯纤维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PET纤维织物具有优异的抗皱保形性、尺寸稳定性、弹性好、强度高同时拥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及耐热性等优点,PET聚酯纤维在化纤行业中产量最大,在很多领域被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着产能过剩、差别化率相对较低以及低附加值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织物除基本常规性能外在功能性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拒水性能织物具有优异的防水、抗污和易清洁等表面性能,使得其拥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相较于其它常用的化学和天然纤维,PET聚酯纤维由于其本身的结构特性使其具有较差的亲水性,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拒水改性,进一步拓展PET聚酯纤维的应用领域。基于产品的应用需求,本文使用共混改性方法,设计利用改性组分降低聚酯表面能或表面张力大小,进而实现聚酯及纤维织物拒水性能的提升。本文分别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母粒和季戊四醇硬脂酸酯(PETS)作为改性剂对PET进行拒水改性,在共混改性PET切片的基本性能评价的基础上,对改性切片进行熔融纺丝,并对改性纤维的基本性能和拒水性能进行测试评价,最后选用合适牵伸倍率的纤维制成织物,对织物的透湿性进行测试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分别使用PDMS和PETS与PET通过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共混造粒,同时对两个不同体系的共混改性PET切片的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对PDMS母粒和PETS进行傅里叶红外测试分析,明确了改性剂的结构与拒水机理的关系。再对共混切片的表面接触角测试评价其拒水性能,结构显示:PDMS共混体系使PET的接触角由72.6°提升到96.2°,PETS共混体系使PET的接触角由68.6°提升到110.3°,两种改性剂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PET切片的拒水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两种改性剂与PET的相容性。当PDMS母粒在1%-4%的质量分数添加量时,PDMS对PET的结构影响不大,能均匀的分布在PET基体中,由于PETS的低熔点使其主要分布与切片的表面层。对2%和4%含量的PDMS共混切片和纯PET进行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发现随着PDMS的添加体系的半结晶时间降低,说明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快了体系的结晶速率。共混切片的流变测试结果显示,随着改性剂的加入,体系的表观粘度增大,为后续的纺丝加工工艺调整提供指导。(2)PDMS母粒共混改性纤维随着PDMS含量的增加纤维的断裂强度逐渐降低,纤维的断裂伸长率逐渐升高。PETS改性纤维的力学性能与常规PET纤维没明显区别。PDMS母粒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PET分子链排列时的空间位阻,纤维的取向结晶度有所降低。由于PETS的原始添加量较少同时纺丝过程中高温造成的质量损失,PETS改性纤维的力学性能和取向度没明显变化。两种改性剂的加入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纤维的拒水性能,但与改性切片的拒水性能相比纤维的提升幅度有限。由于PDMS的加入降低了纤维的取向结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纤维的染色性能,PETS体系改性纤维的染色性能没太明显变化。织物的透湿率测试结果表明织物的透湿性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改性剂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织物的拒水性能,但与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李曹杰[4](2020)在《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常用的、产量最大的热塑性树脂,具有的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机械性能、耐油性、耐酸碱性、尺寸稳定性好等优点,在瓶类、薄膜、纤维、医疗、建筑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经氧化的石墨烯在氧化过程中共轭结构遭到破坏,不再具备导电性能,力学性能也大幅度降低,但正是因为环氧基、羧基、羟基等含氧官能团的存在,赋予了氧化石墨烯良好的分散性和的亲水性。氧化石墨烯从边缘到中心呈现出亲水性到疏水性的特性,使得氧化石墨烯的存在如同表面活性剂一般。本文将氧化石墨烯作为改性剂添加到聚酯中,氧化石墨烯添加量分别为0、10ppm、100ppm、1000ppm,在一次性投料的基础上,通过阀门的切换实现酯化和缩聚在同一反应釜进行,经酯化缩聚两个反应流程后由聚合釜出口阀放出聚酯熔体。聚酯熔体经铸带、冷却切粒制成聚酯切片。为了提高聚酯切片的熔融温度,对聚酯切片进行预结晶,使用70L的转鼓增粘装置,预结晶温度为120℃。得到预结晶的切片后,对改性试样进行热稳定性、结构性能、流变性能、等温结晶性能和非等温结晶性能等进行表征,以及探究改性剂氧化石墨烯的加入对聚酯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其中主要结论如下所示:1、改性剂的加入也没有改变聚酯的晶型结构;改性剂的加入使得聚酯的特性黏度略微降低。改性剂氧化石墨烯的加入未改变聚酯的链段结构,也没有形成新的化学键,但在727 cm-1、1724cm-1处,峰的强度增加的较为明显。氧化石墨烯的添加未形成新的官能团,但提高了与聚酯的结合性。2、在实验范围内随着氧化石墨烯的添加,在加工温度范围内,通过热重分析表发现改性试样的失重率均小于纯聚酯,改性试样的热稳定性均优于纯聚酯,即氧化石墨烯增加了聚酯的加工稳定性;改性剂氧化石墨烯也能很好的分散在聚酯中。3、添加质量分数为10ppm和100ppm的改性剂,改性试样的熔点均提高,分别提高了 5.3℃和5.6℃,当改性剂含量达到1000ppm时,试样熔点略微降低,试样的初始结晶温度T0和结晶度Xc均出现提高。结晶度分别提高了 15.3%和16.9%。改性剂含量提高至1000ppm时,结晶度降低了约1.2%。

王秋霞[5](2018)在《基于环氧及CHDM改性的耐湿热老化聚酯的合成研究》文中指出双向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BOPET)具有拉伸强度高、光学性能好、弹性模量高、韧性好、热稳定性好等特点,但是由于其分子结构中存在酯基,BOPET在户外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容易水解,使用寿命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本文采用新癸酸环氧乙烷基甲基酯(E10P)作为封端剂,1,4-环己烷二甲醇(CHDM)作为第三单体共同改性PET,制备了耐湿热老化功能聚酯材料。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了共聚酯的结构,利用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和热失重分析仪(TGA)分析了改性聚酯的热性能,利用特性粘度和端羧基含量表征了改性聚酯的耐湿热老化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偏光显微镜(POM)表征了改性聚酯的结晶性能,采用Jeziorny法计算了改性聚酯在DSC测试中的结晶参数,利用旋转流变仪表征了改性聚酯的流变性能。E10P和CHDM单元的引入对聚酯的玻璃化温度、熔点、分解温度等热性能和流变性能影响较小。XRD测试结果与Jeziorny法理论计算结果共同表明CHDM的引入没有改变聚酯的结晶方式和球晶形态。E10P的加入使得聚酯端基结构复杂化,CHDM的加入破坏了聚酯分子链的规整性,两者均会降低聚酯分子链的运动能力,使聚酯的结晶能力下降,这对于提高聚酯的耐湿热老化能力是不利的。但是E10P与聚酯的端羧基反应,有效降低端羧基含量,可以抑制聚酯的水解反应;CHDM结构单元的引入使得相同分子量的聚酯中含有更少的酯基基团,有利于提高聚酯的耐湿热老化能力。因此E10P和CHDM的加入对聚酯的耐湿热老化能力的作用是双重的。实验结果表明每加入400g TPA作为原料时,需要在缩聚反应完成之后加入20m LE10P作为封端剂参与反应,可以制得端羧基值基本为0的改性聚酯,该改性聚酯在老化18h时的特性粘度下降比例为17.3%。进一步添加CHDM作为第三单体,添加量为4mol%时得到的改性共聚酯耐湿热老化能力最好,湿热老化30h后的特性粘度为0.618dl/g,同老化前样品相比仅降低了15.1%,满足了耐湿热老化薄膜制品对聚酯原材料的要求。

林启松[6](2018)在《量子能改性聚酯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天然矿石为原料开发新型功能材料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韩国(株)量子能技术研究所使用天然长石类矿物(Osaekhyulto)为原料,经粉碎、提纯分离、煅烧以及熟成等特殊工艺制备了新型矿物材料量子能粉末(简称QE粉)。作为一种纳米复合铝硅酸盐材料,QE粉具有吸湿、紫外吸收、抗菌和抗氧化等多种性能,因此将其应用于新型聚酯功能材料的开发就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市场价值。本文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基体,QE粉为改性剂,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ET/QE复合材料,并通过纺牵一步法制备了兼具吸湿和紫外吸收功能的新型量子能改性聚酯纤维。采用SEM、EDS、WAXD、粒径分析、TG、FT-IR、DSC、POM和毛细管流变仪等手段对QE粉的组成、形貌尺寸等性质,以及PET/QE复合材料的剪切流变性能、结晶性能和热性能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强力测试、吸湿爬杆实验、纤维比电阻仪、织物感应式静电仪和紫外漫反射仪等分析了PET/QE改性纤维的力学性能、吸湿性能、抗静电性能和紫外吸收性能。主要结论如下:1.QE粉是以长石类矿物为主的片层状复合铝硅酸盐材料,其粒径为950 nm左右,与PET复合后不会改变PET的晶型结构及分子链上的基团和化学结构,两者的复合属于物理共混。PET/QE复合材料中QE粉含量的增加会降低PET的起始热分解温度,但对热分解速率和热降解性能影响较小。剪切流变性能测试表明QE粉的加入未改变PET熔体的流动类型,PET/QE复合材料仍属于假塑性流体,但熔体的非牛顿性出现了大幅降低;剪切速率为9007000 s-1时,PET/QE的非牛顿指数保持了对剪切速率的高敏感性;随着QE粉含量的增大,PET/QE的剪切黏度与剪切应力出现大幅降低,且剪切黏度数值几乎不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变化,说明QE粉对PET熔体存在较为严重的降解作用。2.通过Avrami、Ozawa、Mo’s、Dobreva、Lauritzen–Hoffman和Friedman法等方法研究PET/QE复合材料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的结果表明QE粉能够提高PET的结晶速率,且含量为2 wt%时具有最高的结晶速率。体系成核方式为均相成核与异相成核共存,高含量QE粉改性试样中异相成核占主导地位。改性剂在基体中的团聚导致了对结晶过程有重要影响的成核活性的下降,相比于PET-2%QE试样,QE粉含量为1 wt%的试样反而拥有最高的成核活性,然而对非等温结晶活化能与相对结晶度间关系的研究表明成核作用仅在结晶的初期占主导地位,结晶后期QE粉含量对PET的结晶的作用开始凸显,因此最终表现为QE粉含量为2 wt%时拥有最大的结晶速率,利用POM观察PET/QE复合材料等温结晶过程的结果也证实了上述分析。3.经纺牵一步法制备的PET/QE改性纤维表面及截面都均匀分布有大量改性微粒。力学性能测试表明PET/QE纤维的断裂伸长率为28.0%,断裂强度为2.6 cN/dtex。QE粉的添加明显提高了PET/QE纤维的吸湿能力,纤维回潮率达到1.23%;纤维的静电性能得到改善,PET/QE纤维的纤维体积比电阻下降了32%,织物的感应静电电压峰值和半衰时间分别为111 V和0.49 s,较常规纤维分别下降了107 V和0.47 s。紫外吸收测试表明PET/QE纤维在紫外及可见光波段均有一定的吸收,且在UVA波段的紫外吸收能力高于片材形式的PET/QE复合材料试样。

马娟,金剑,金欣,肖长发[7](2017)在《亲水抗静电共混聚酯母粒的制备及其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改善聚酯纤维的吸湿性和抗静电性,将具有高吸水性的纳米级聚丙烯酸钠粒子与常规聚酯混合制备共混母粒,对共混母粒的热性能、熔融结晶性能、亲水性能和流变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高吸水性微粉的加入明显改善了聚酯的亲水性,且其热稳定性与普通聚酯相近。然后用一定比例共混母粒与常规聚酯混合进行熔融纺丝,并研究了共混纤维的吸湿性和抗静电性。高吸水性微粉的加入使共混聚酯结晶速率提高,亲水性改善,纤维的吸湿性、抗静电性提高;当聚丙烯酸钠的添加量为0.4%时,可制得力学性能优良且回潮率达到2.09%、体积比电阻达到2.3×109Ω·cm的纤维。

晋缙[8](2017)在《铜锌复配协同改性聚酯纤维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具有成本低、强度高、速干及结构稳定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纺等领域。常规PET纤维不具有杀死病菌的能力,纤维本身是一种高表面积的物质,有利于微生物的附着滋生及传播。随着人们对于环保、安全等方面意识的增强,因此开发具有抗菌性能的PET纤维具有重要意义。PET纤维的抗菌性能,主要取决于抗菌剂性能。首先需要对抗菌剂体系展开研究。目前抗菌剂主要有天然抗菌剂,有机抗菌剂和无机抗菌剂,无机抗菌剂因其高效抗菌性、广谱性、稳定性的优点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抗菌剂也正向朝着生态、绿色、安全的方向发展,抗菌剂的安全性也是影响其使用范围的重要因素。纳米氧化锌(ZnO)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抗菌性,具有稳定性好、价格低廉、资源丰富的优点,且安全性好,是一种优异的生态抗菌剂。但是由于其禁带宽度的限制,一般只有在紫外光照下才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因此拓宽其光响应范围来提高抗菌性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凝胶-溶胶法制备了纳米铜-锌(Cu-ZnO)抗菌剂,并通过熔融共混、原位聚合两种方法分别制备了PET/Cu-ZnO复合材料,进一步通过熔融纺丝制备了抗菌PET纤维,并研究了纤维的物化性能及抗菌性能,主要结论入下:(1)成功制备了5种不同复配比例的纳米Cu-ZnO,TGA结果表明前驱体的最优煅烧温度为600°C;XRD结果表明纳米Cu-ZnO中Cu掺杂ZnO的固溶度均不超过5%;TEM及粒径分析表明纳米CuZnO的粒径在100200 nm;紫外-可见光光谱结果表明随着铜含量的增大,纳米Cu-ZnO对可见光吸收增强,抗菌性能增强;Cu-ZnO(0.1:1)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优异的抗菌效果。(2)通过双螺杆共混挤出法成功制备了5种不同抗菌剂占比的共混抗菌PET切片。随着纳米Cu-ZnO含量增加,改性PET切片结晶能力先增大后减小,结晶速率增大,热稳定性提高,Tc由190°C升至212.7°C,Td由405.2°C升高到410.7°C。(3)通过熔融纺丝制备了共混抗菌PET纤维。随着纳米Cu-ZnO抗菌剂含量增加,其在纤维中的分散性变差,发生团聚现象;当纳米Cu-ZnO含量为0.5wt%时,断裂强度为2.21 c N/dtex,断裂伸长率为58.26%;抗菌测试表明,当纳米Cu-ZnO抗菌剂的含量为1wt%,共混抗菌PET纤维抗菌性能达到国标(GB/T 20944.3-2008)要求,样品经过50次洗涤后,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3.6%和80.1%,仍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4)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4种纳米Cu-ZnO抗菌剂改性PET切片,其特性粘度在0.6650.712 d L/g,而ZnO改性PET切片特性粘度在0.7220.736 d L/g,PET中二甘醇含量大于10%;DSC结果表明二甘醇含量过高,Tm,Tc下降幅度明显;纳米Cu-ZnO起着成核剂的作用,当添加量为0.5%时,Tc由190°C升至212.9°C;(5)通过熔融纺丝制备了原位聚合抗菌PET纤维,纳米Cu-ZnO抗菌剂在纤维中分布均匀,尺寸在100200 nm,与PET基体相容性及其分散性较共混抗菌PET纤维更为优异;当纳米Cu-ZnO含量为0.5wt%时,纤维的断裂强度达3.3 c N/dtex,断裂伸长率为36.4%。抗菌测试表明,当纳米Cu-ZnO抗菌剂的含量为1wt%,纤维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0.8%和91.2%;过50次洗涤后,1wt%抗菌改性纤维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8.1%和90.1%,仍具有良好的抗菌和耐洗涤性能。

赵永冰[9](2016)在《吸湿阻燃涤纶短纤维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为主体分子结构,添加共聚型磷系阻燃剂和含有吸湿官能团的单体改性聚酯大分子链,以其改性聚酯切片为原料制得吸湿阻燃短纤维,其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等主要指标达到要求;制得阻燃涤纶织物极限氧指数大于30%。

梁必超[10](2016)在《一种聚酰胺酯纤维的理化性质及其染整加工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聚酰胺酯(PET-A)纤维是由聚酯和脂肪族聚酰胺经缩聚反应得到的一种新型改性聚酯纤维,由于在聚酯纤维大分子链段中嵌入聚酰胺组分,纤维的服用性能、吸湿性能和染整加工性能得到改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不足之处是纤维表观颜色泛黄,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对该纤维的理化性质及染整加工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对该纤维的推广及应用具有实际意义。本课题从PET-A纤维的结构及理化性质、纤维制品的脱色处理和基本染色性能及染色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对PET-A纤维的结构和机械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的分析结果表明,PET-A纤维包括聚酯和聚酰胺两种组分,其结晶度为46.95%,略高于常规聚酯纤维的结晶度。DSC和TMA分析结果表明,PET-A纤维的热稳定性较好,玻璃化转变温度(Tg)、结晶温度(Tc)和熔融温度(Tm)分别为70℃、150℃和233℃,Tg和Tm较常规聚酯纤维分别低10℃和20℃左右。PET-A纤维的断裂强度为2.58cN?dtex-1,初始模量为17.98cN?dtex-1,均低于聚酯纤维。以常规聚酯纤维为参照物,对PET-A纤维在不同条件下的耐碱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该纤维对碱的耐受性明显低于常规聚酯纤维,在naoh浓度30g/l、90℃处理60min后,纤维的减量率和断裂强度保留率分别为25%和58%,naoh浓度超过40g/l后,已无法测定其断裂强度;而相同条件下,常规聚酯纤维的减量率和断裂强度保留率分别为5%和80%。pet-a纤维对盐酸、硫酸、过氧化氢、保险粉溶液均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在试验条件范围内,纤维的失重和强力下降均较低。但对硝酸溶液的耐受性能较差,在90℃、120min条件下,当硝酸浓度达到50g/l以上时,其减量率虽低于0.5%,但是断裂强度保留率明显降低,严重影响其使用性能。其次,开发出含氯氧化剂对pet-a纤维的脱色及荧光增白的组合加工方法。采用亚氯酸钠脱色处理可使织物的白度由-17.6提高到62.5,经优化的处理条件为:亚氯酸钠浓度为20g/l、ph值为3、温度为95100℃、时间为3h;对经漂白的织物采用0.025g/l的荧光增白剂增白处理,纤维制品的白度完全可以满足高白度产品的加工要求。第三,采用分散染料对pet-a纤维进行了染色温度依存性、染色时间、染色提升性、摩擦牢度、日晒牢度等试验。染色温度试验结果表明,在100℃的常压染色条件下,分散染料在pet-a纤维上的上染百分率即可达到85%以上,表明该纤维可用常压沸染工艺染色;分散染料在pet-a纤维上的染色提升力高于聚酯纤维,在染深色方面优势明显;试验所得染色物的摩擦色牢度和日晒色牢度均符合染色产品的质量要求;但染色温度为100℃时的移染性不甚理想。最后,选用c.i.分散橙29对pet-a纤维的染色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聚酯纤维相比,分散染料在PET-A纤维上的上染速率常数增加了2倍多,半染时间缩短了2/3,扩散系数增大3倍左右;分散染料上染PET-A纤维的吸附等温线类型与聚酯纤维一致,均为能斯特吸附模型,两者的染色热力学参数差异较小,说明PET-A与聚酯纤维染色特性的相似性,均属聚酯结构的疏水性纤维,其适用染料均为疏水性的分散染料。

二、改性聚酯和常规聚酯热性能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性聚酯和常规聚酯热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阻燃改性聚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0 研究背景
    1.1 聚酯概述
        1.1.1 聚酯结构
        1.1.2 聚酯的应用特性
        1.1.3 聚酯的燃烧特性
    1.2 聚酯的阻燃机理
        1.2.1 阻隔炭层机理
        1.2.2 活性自由基捕捉机理
        1.2.3 气体稀释机理
        1.2.4 热量吸收机理
    1.3 聚酯用阻燃剂
        1.3.1 卤系阻燃剂
        1.3.2 磷系阻燃剂
        1.3.3 磷-氮系阻燃剂
    1.4 聚酯阻燃改性方法
        1.4.1 共混阻燃改性
        1.4.2 共聚阻燃改性
        1.4.3 后整理阻燃改性
        1.4.4 复合纺丝阻燃改性
        1.4.5 接枝阻燃改性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阻燃剂CEPPA预酯化过程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CEPPA的预处理及磷系阻燃共聚酯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阻燃聚酯的合成原理
        2.3.2 酯化方法对阻燃聚酯合成工艺的影响
        2.3.3 预酯化过程对阻燃剂稳定性的影响
        2.3.4 阻燃剂CEPPA酯化反应转化率的研究
        2.3.5 阻燃剂CEPPA含量对聚酯色值的影响
        2.3.6 阻燃剂CEPPA含量对聚酯聚合工艺的影响
        2.3.7 阻燃剂CEPPA对聚酯热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催化剂对阻燃共聚酯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2.3 聚合实验催化剂及投料比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对阻燃聚酯的聚合反应的影响
        3.3.2 催化剂对阻燃聚酯的色值的影响
        3.3.3 催化剂对阻燃聚酯的端羧基含量的影响
        3.3.4 催化剂对阻燃聚酯的热性能的影响
        3.3.5 催化剂对阻燃聚酯的阻燃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阻燃改性聚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设备
        4.2.3 磷系阻燃共聚酯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阻燃聚酯的结构表征
        4.3.2 阻燃聚酯的晶型结构分析
        4.3.3 阻燃聚酯的熔融结晶行为
        4.3.4 阻燃聚酯的热稳定性
        4.3.5 阻燃聚酯的流变性能
        4.3.6 阻燃聚酯的阻燃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Cu/ZnO-SiO2复合抗菌改性聚酯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酯纤维概述
        1.2.1 聚酯纤维结构与性质
        1.2.2 聚酯纤维的应用
    1.3 聚酯纤维抗菌改性研究
        1.3.1 无机抗菌剂概述
        1.3.1.1 金属离子负载型抗菌剂
        1.3.1.2 光催化型抗菌剂
        1.3.1.3 复合型抗菌剂
        1.3.2 纳米氧化锌
        1.3.2.1 纳米氧化锌抗菌机理
        1.3.2.2 影响纳米氧化锌抗菌性能的因素
        1.3.2.3 纳米氧化锌负载型抗菌剂
        1.3.3 抗菌改性纤维的制备
    1.4 纤维抗菌性能测试方法
        1.4.1 定性测试法
        1.4.2 半定性测试法
        1.4.3 定量测试法
    1.5 本课题的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Cu/ZnO-SiO_2复合抗菌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过程
        2.2.2.1 Cu/ZnO纳米粒子的制备
        2.2.2.2 Cu/ZnO-SiO_2 的制备
        2.2.3 性能测试
        2.2.3.1 热稳定性能测试
        2.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2.2.3.3 X射线多晶衍射测试(XRD)
        2.2.3.4 扫描电镜分析(SEM)
        2.2.3.5 透射电镜测试(TEM)
        2.2.3.6 粒径分布测试
        2.2.3.7 紫外-可见光谱测试
        2.2.3.8 吸附性能测试
        2.2.3.9 抗菌性能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Cu/ZnO-SiO_2 复合抗菌剂前驱物热重分析
        2.3.2 Cu/ZnO-SiO_2 复合抗菌剂的结构性质
        2.3.3 Cu/ZnO-SiO_2 复合抗菌剂的形貌尺寸
        2.3.4 Cu/ZnO-SiO_2 复合抗菌剂的光催化活性
        2.3.5 Cu/ZnO-SiO_2 复合抗菌剂的吸附性能
        2.3.6 Cu/ZnO-SiO_2 复合抗菌剂的抗菌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u/ZnO-SiO_2/PET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过程
        3.2.2.1 Cu/ZnO-SiO_2/PET共混抗菌改性切片的制备
        3.2.2.2 Cu/ZnO-SiO_2/PET共混抗菌改性纤维的制备
        3.2.3 性能测试
        3.2.3.1 特性粘度测试
        3.2.3.2 熔融和结晶性能测试
        3.2.3.3 热稳定测试
        3.2.3.4 力学性能测试
        3.2.3.5 取向度测试
        3.2.3.6 抗菌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Cu/ZnO-SiO_2 复合抗菌PET切片特性粘度
        3.3.2 Cu/ZnO-SiO_2 复合抗菌PET切片熔融结晶性能
        3.3.3 Cu/ZnO-SiO_2 复合抗菌PET切片的热稳定性
        3.3.4 Cu/ZnO-SiO_2 复合PET切片的抗菌性能
        3.3.5 Cu/ZnO-SiO_2/PET抗菌纤维取向性
        3.3.6 Cu/ZnO-SiO_2/PET抗菌纤维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共混方法制备拒水PET聚酯纤维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PET纤维概述
        1.2.1 PET的结构特点
        1.2.2 PET的物理化学特性
        1.2.3 PET的拒水特性
    1.3 拒水PET聚酯纤维改性研究进展
        1.3.1 聚酯纤维拒水改性方法
        1.3.2 固体表面拒水机理研究
        1.3.3 拒水聚酯纤维研究主要问题
    1.4 拒水性聚酯的应用前景
        1.4.1 拒水性纺织品
        1.4.2 油水分离
        1.4.3 拒水性PET薄膜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基于母粒共混改性制备拒水PET切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2 共混PET切片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改性原料的结构测试
        2.3.2 共混切片特性粘度测试
        2.3.3 共混切片的相容性测试
        2.3.4 共混切片热性能测试
        2.3.5 共混切片流变性能测试
        2.3.6 共混切片拒水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改性母粒基本性能分析
        2.4.2 共混切片特性粘度分析
        2.4.3 共混切片的相容性分析
        2.4.4 共混切片热性能分析
        2.4.5 流变性能分析
        2.4.6 共混切片的拒水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母粒共混改性制备拒水PET纤维和织物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2.2 共混PET纤维及织物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共混纤维纤度测试
        3.3.2 共混纤维复丝强度测试
        3.3.3 共混纤维取向结晶度测试
        3.3.4 共混纤维拒水性能测试
        3.3.5 共混纤维上染率测试
        3.3.6 织物的透湿性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共混纤维的力学性能
        3.4.2 共混纤维的取向结晶度
        3.4.3 共混纤维的拒水性能
        3.4.4 共混纤维的染色性能
        3.4.5 织物的透湿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石墨烯与氧化石墨烯
        1.2.1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1.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1.2.2.1 Hummers法
        1.2.2.2 Brodie法
        1.2.2.3 Staudenmmaire法
    1.3 氧化石墨烯改性的研究进展
    1.4 聚酯(PET)的综述
        1.4.1 PET的合成
        1.4.1.1 酯交换法(DMT法)
        1.4.1.2 环氧乙烷法(EO法)
        1.4.1.3 直接酯化法(PTA法)
        1.4.2 PET的改性研究
        1.4.2.1 阻燃改性
        1.4.2.2 抗静电改性
        1.4.2.3 石墨烯改性
        1.4.2.4 聚酯的其他改性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与内容
        1.5.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论文的研究目的
        1.5.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氧化石墨烯/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实验过程
        2.2.3.1 氧化石墨烯的分散
        2.2.3.2 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的合成
        2.2.3.3 测试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配方的确定
        2.3.1.1 锑系催化剂的选择
        2.3.1.2 稳定剂的选择
        2.3.2 改性聚酯的表征
        2.3.2.1 聚酯的特性黏度
        2.3.2.2 表面形貌表征
        2.3.2.3 结构测试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氧化石墨烯/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热稳定性及结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测试与表征
        3.2.3 实验设备
        3.2.3.1 热稳定性及结晶性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稳定性能
        3.3.2 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的晶型结构
        3.3.3 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的等温结晶性能
        3.3.3.1 改性剂成核作用
        3.3.3.2 结晶温度的影响
        3.3.4 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的非等温结晶研究
        3.3.4.1 非等温结晶性能研究
        3.3.4.2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3.3.4.2.1 结晶温度
        3.3.4.2.2 相对结晶度
        3.3.4.2.3 结晶速率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氧化石墨烯/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流变性能及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流变性能研究
        4.3.2 初生纤维的形貌观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宄成果
致谢

(5)基于环氧及CHDM改性的耐湿热老化聚酯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聚酯的研究进展
        1.2.1 聚酯的合成研究
        1.2.2 聚酯的共聚改性研究
        1.2.3 聚酯的共混改性研究
    1.3 聚酯的降解
        1.3.1 PET的热降解
        1.3.2 PET的热氧降解
        1.3.3 PET的光降解
        1.3.4 PET的水解
    1.4 耐湿热老化功能聚酯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耐湿热老化功能聚酯的合成
    2.3 耐湿热老化聚酯的表征
        2.3.1 共聚酯核磁氢谱(~1H NMR)结构测试
        2.3.2 聚酯的基本性能测试
        2.3.3 聚酯结晶性能及热性能测试
        2.3.4 聚酯流变性能测试
        2.3.5 聚酯拉伸性能测试
        2.3.6 聚酯耐湿热老化测试
第3章 低端羧基值聚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低端羧基值聚酯合成工艺
        3.2.1 出料功率的确定
        3.2.2 封端试剂的添加时间及添加量的确定
    3.3 低端羧基值聚酯基本性能分析
    3.4 低端羧基值聚酯的结晶性能及热性能分析
        3.4.1 改性聚酯的DSC表征分析
        3.4.2 改性聚酯的TGA表征分析
        3.4.3 改性聚酯的POM表征分析
    3.5 低端羧基值聚酯PET-20耐湿热老化性能的表征分析
        3.5.1 老化过程中PET-20基本性能分析
        3.5.2 老化过程中PET-20的结晶性能及热性能分析
        3.5.3 老化过程中PET-20拉伸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端羧基值共聚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低端羧基值共聚酯PETG-20的合成工艺及结构表征
    4.3 低端羧基值共聚酯PETG-20基本性能表征
    4.4 低端羧基值共聚酯PETG-20的结晶性能及热性能表征
        4.4.1 PETG-20的DSC表征分析
        4.4.2 PETG-20的TGA表征分析
        4.4.3 PETG-20的POM表征分析
        4.4.4 PETG-20的XRD表征分析
    4.5 低端羧基值共聚酯PETG-20的流变性能表征
    4.6 低端羧基值共聚酯PETG-20的耐湿热老化性能表征
        4.6.1 老化过程中基本性能分析
        4.6.2 老化过程中结晶性能分析
        4.6.3 老化过程中拉伸性能分析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6)量子能改性聚酯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差别化聚酯纤维的研究现状
        1.2.1 纤维细旦化
        1.2.2 纤维异形化
        1.2.3 纤维功能化
        1.2.3.1 化学改性
        1.2.3.2 物理改性
    1.3 聚合物/长石复合材料
    1.4 量子能粉末(QE粉)的性质及应用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量子能改性聚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剪切流变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PET/QE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2.4.1 QE粉的形貌表征
        2.2.4.2 PET/QE复合材料的红外分析
        2.2.4.3 PET/QE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性能测试
        2.2.4.4 PET/QE复合材料剪切流变性能的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QE粉的形貌分析
        2.3.2 PET/QE复合材料的红外分析
        2.3.3 PET/QE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性能
        2.3.4 PET/QE复合材料的剪切流变性能
        2.3.4.1 QE粉对PET熔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2.3.4.2 QE粉对PET熔体热稳定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量子能改性聚酯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2.3 测试与表征
        3.2.3.1 PET/QE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表征
        3.2.3.2 PET/QE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性能测试
        3.2.3.3 PET/QE复合材料等温结晶过程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ET/QE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
        3.3.2 QE粉对PET/QE复合材料非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
        3.3.3 QE粉对PET/QE复合材料的成核活性的影响
        3.3.4 PET/QE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3.3.5 QE粉对PET/QE复合材料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量子能改性聚酯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设备
        4.2.3 PET/QE改性纤维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2.4.1 PET/QE改性纤维的基本性能表征
        4.2.4.2 PET/QE改性纤维的功能性指标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ET/QE纤维的形态结构
        4.3.2 PET/QE纤维的力学性能
        4.3.3 QE粉对PET/QE纤维性能的影响
        4.3.3.1 吸湿性能
        4.3.3.2 抗静电性能
        4.3.3.3 紫外吸收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亲水抗静电共混聚酯母粒的制备及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共混母粒的制备
    1.4 高吸水性聚酯纤维的制备
    1.5 共混母粒的性能测试
        1.5.1 热性能及结晶性能测试
        1.5.2 水接触角测试
        1.5.3 吸水率测试
        1.5.4 黏度测试
        1.5.5 共混母粒断面形貌表征
        1.5.6 共混母粒的流变性能测试
    1.6 纤维性能测试
        1.6.1 纤维拉伸力学性能测试
        1.6.2 回潮率测试
        1.6.3 纤维体积比电阻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共混母粒的热性能及结晶性能
        2.1.1 共混聚酯的热稳定分析
        2.1.2 共混聚酯的熔融与结晶性能
    2.2 共混聚酯的亲水性能
    2.3 共混聚酯的断面分析
    2.4 共混聚酯的流变性能
    2.5 纤维的拉伸力学性能
    2.6 纤维的抗静电性及回潮率
3 结论

(8)铜锌复配协同改性聚酯纤维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聚酯纤维的概述
        1.2.1 聚酯的结构与性能
        1.2.2 聚酯纤维的应用
    1.3 聚酯纤维的抗菌改性研究
        1.3.1 抗菌剂及抗菌剂分类
        1.3.2 纳米氧化锌的性质及制备
        1.3.3 抗菌纤维改性方法
    1.4 抗菌性能测试方法
        1.4.1 抑菌圈法
        1.4.2 振荡法
        1.4.3 美国AATCC100实验法
        1.4.4 奎因法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铜锌复合纳米抗菌剂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纳米Cu-ZnO复合抗菌剂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铜锌复合纳米抗菌剂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铜锌复合纳米抗菌剂的性能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混法制备PET/Cu-ZnO抗菌聚酯纤维
    3.1 引言部分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PET/Cu-ZnO共混抗菌改性PET的制备
        3.2.4 PET/Cu-ZnO共混抗菌改性聚酯纤维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共混改性PET表征及性能测试
        3.3.2 共混改性PET纤维的性能测试
        3.3.3 抗菌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共混改性PET性能研究
        3.4.2 共混改性聚酯纤维的性能研究
        3.4.3 抗菌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原位聚合法制备PET/Cu-ZnO抗菌聚酯纤维
    4.1 引言部分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PET/Cu-ZnO原位聚合抗菌PET的制备
        4.2.4 PET/Cu-ZnO原位聚合抗菌PET纤维的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3.1 原位聚合抗菌PET的性能测试
        4.3.2 原位聚合抗菌PET纤维的性能测试
        4.3.3 抗菌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原位聚合抗菌PET性能研究
        4.4.2 原位聚合抗菌PET纤维性能研究
        4.4.3 抗菌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吸湿阻燃涤纶短纤维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吸湿阻燃聚酯切片的开发
    1.1 阻燃剂的预处理
    1.2 吸湿改性剂的预处理及添加方式研究
    1.3 吸湿阻燃聚酯切片的生产
    1.4 吸湿阻燃聚酯热性能的研究
    1.5 吸湿阻燃聚酯吸湿性能的研究
2 吸湿阻燃涤纶短纤维的开发
    2.1 工艺流程简介
    2.2 吸湿阻燃短纤维试纺情况
3 结语

(10)一种聚酰胺酯纤维的理化性质及其染整加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常规聚酯纤维的理化性能
        1.2.1 物理性能
        1.2.2 化学性能
    1.3 常规聚酯纤维的染色性能
    1.4 国内外改性聚酯纤维的研究
        1.4.1 聚酯纤维的共混改性
        1.4.2 聚酯纤维的共聚改性
        1.4.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PET-A纤维的结构及理化性能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2.1.2 实验及测试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纤维的结构分析
        2.2.2 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2.2.3 纤维的化学稳定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ET-A纤维制品的消色处理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3.1.2 实验及测试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过氧化氢的脱色效果
        3.2.2 亚氯酸钠的脱色效果
        3.2.3 次氯酸钠的脱色效果
        3.2.4 PET-A针织物的增白处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ET-A纤维的基本染色性能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4.1.2 实验及测试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酸性染料染色
        4.2.2 分散染料染色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ET-A纤维的染色机理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5.1.2 实验及测试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标准工作曲线
        5.2.2 染色动力学
        5.2.3 染色热力学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获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四、改性聚酯和常规聚酯热性能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阻燃改性聚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俞雨农.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2]Cu/ZnO-SiO2复合抗菌改性聚酯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龚兰轩. 东华大学, 2020(01)
  • [3]基于共混方法制备拒水PET聚酯纤维及其性能研究[D]. 朱宝胜. 东华大学, 2020(01)
  • [4]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李曹杰.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环氧及CHDM改性的耐湿热老化聚酯的合成研究[D]. 王秋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6]量子能改性聚酯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林启松.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7)
  • [7]亲水抗静电共混聚酯母粒的制备及其性能[J]. 马娟,金剑,金欣,肖长发. 纺织学报, 2017(07)
  • [8]铜锌复配协同改性聚酯纤维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D]. 晋缙. 东华大学, 2017(05)
  • [9]吸湿阻燃涤纶短纤维的开发[J]. 赵永冰. 当代石油石化, 2016(07)
  • [10]一种聚酰胺酯纤维的理化性质及其染整加工性能研究[D]. 梁必超. 东华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改性涤纶与常规涤纶的热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