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竞争情报研究深入开展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苏新宁,杨国立[1](2020)在《我国情报学学科建设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情报学的发展始终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关联。文章首先从信息资源环境、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际竞争与安全三个方面对情报学学科发展的背景进行了评述。基于此,分析了情报学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些不仅是当前情报学研究所取得成绩的动力和原因,也是未来情报学发展方向的引导。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情报学学术研究、队伍建设和社会贡献三个方面对近两三年来情报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同时从研究对象聚焦、技术与方法创新、军民情报融合等6个方面对情报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王益成[2](2020)在《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从“信息时代”到“数据驱动”的智慧服务时代,多源异构且海量的数据资源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将多源异构且海量的数据资源纳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中,不再局限于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涉及的专利数据、科技文献数据、实地调研数据与科技项目数据等,还应该涵盖更广范围的互联网数据资源、科研社交媒体数据资源、社交网络数据资源与政府开放数据资源等多种来源的数据形式。数据资源驱动着科技情报服务从用户需求感知、科技情报内容获取与科技情报服务场景化推送这三个核心功能实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实现了科技情报服务流程的创新。本研究旨在以新视角探索数据驱动时代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及其实现,解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构成要素及其特征,以实证分析探索数据驱动时代科技情报服务向智慧服务模式转型的思路,为科技情报机构科学转型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基于此,通过界定“数据驱动”、“情报、智能与智慧的辩证关系”、“智慧服务”与“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等相关概念,以回顾智慧服务、科技情报服务与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现状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情境实验法、案例分析法与模式构建法分析了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数据环境、驱动模式、创新模式与模式实现以及保障策略的制定。围绕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这一核心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从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构成要素及表现特征为出发点对智慧数据、用户需求、智能技术、智慧情报、情报工作者、智慧服务平台与情报分析方法这七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各构成要素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中的地位以及数据驱动各构成要素的融合协作的服务特征;第四章以“数据驱动”视角切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构建研究,更多的体现智慧数据服务作为智慧服务的核心构成要素,实现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获取用户需求,利用智能技术分析获取情报,实现场景化服务推送与嵌入式的科技情报服务;第五章就如何实现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进行了详细阐述,从多源数据分析切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实现研究过程,体现了数据驱动作为科技情报服务的新范式与新思想,着重从需求感知、内容获取与服务推送等三个科技情报服务流程构成解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实现路径,综合运用用户画像方法、数据挖掘方法与场景分析和需求侦测方法对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进行解析,并融入科研大数据在此过程中结构、类型与属性分析结果进行解析,探究这些数据在需求感知、内容获取与服务推送中的应用关系,进而实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并完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体系;第六章采用单案例横向研究方法研究格微软件数据驱动背景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系统优化策略;第七章就如何实现科技情报机构实现智慧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分析了相关保障策略。具体内容如下:(1)系统分析了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核心构成要素与特征。构成要素涵盖数据、用户、技术、智慧情报、科技情报工作者、智慧服务平台与方法等七个维度,将从这七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实现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进而对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需求敏感性、数据多源性、技术智能性与服务场景化等四个主要特征进行解读。系统分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构成要素是构建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基础,在文献调研并借鉴其它领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各个构成要素进行详细分析。数据、用户、技术、内容、科技情报工作者、智慧服务平台与方法等七个维度间相互关联、相互印证,进一步丰富着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领域的知识体系。(2)构建了数据驱动下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从“数据驱动”视角切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构建研究,更多的体现智慧数据服务作为智慧服务的核心构成要素,实现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获取用户需求,利用智能技术分析获取情报,实现场景化服务推送与嵌入式的科技情报服务。在此过程中优化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模式,优化构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各个构成要素,实现模式最优化并体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四个特征,通过文献调研法探讨已有服务模式的优劣势,重构科技情报服务模式与流程,重点突出智慧实现流程,数据如何驱动智慧情报服务。(3)分析了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实现路径。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实现的三项核心功能为基础,在实现智慧服务核心功能基础上实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从多源科研大数据分析切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实现研究过程,体现了数据驱动作为科技情报服务的新范式与新思想,着重从需求感知、内容获取与服务推送等三个科技情报服务流程构成解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实现路径,综合运用用户画像方法、数据挖掘方法与场景分析和需求侦测方法对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进行解析,并融入科研大数据在此过程中结构、类型与属性分析结果进行解析,探究这些数据在需求感知、内容获取与服务推送中的应用关系,进而实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并完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体系。(4)采用单案例横向研究方法研究格微软件数据驱动背景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系统优化策略,在分析格微软件基本概况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格微软件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发展模式,并对其较为超前的实践应用成果进行分析,然后借鉴前述构建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及其实现研究,提出格微软件在数据驱动背景下科技情报服务模式优化的策略。(5)制定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保障策略。以构成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构成要素以及智慧服务模式实现过程为主体制定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保障策略,具体维度包含数据、用户、科技情报工作者、科技情报服务机构、政府部门、技术与方法等维度。如完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完备数据分析技术、方法与工具,科技情报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定数据驱动下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保障策略应依据重点保障关键要素、完备并疏通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流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整体平衡、联合共建共享等四项基本原则。数据驱动时代,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模式已然无法满足用户崛起的趋势以及内外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界定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内涵与外延,探索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实现,有利于从方法论认知层面为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构建的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也更具实践价值。
张振华[3](2020)在《“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文中认为木家具又称木质家具或木制家具,是指主要零部件均采用木材、人造板等木制材料制成的家具。木家具产品设计属于工业设计范畴,必须面向用户立足生产,其设计定位由市场定位决定。家具企业需根据自身条件形成适合的市场定位,在正确定位的前提下生成产品概念、指导产品设计。“互联网+”时代强大的信息渠道无疑为设计评价、定位与产品革新提供了便利,同时促使新的消费形态的形成,使得木家具制造业也遭遇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首先,新媒体的普及致使木家具消费者信息环境变化巨大,引起选购、评价和分享等消费行为决策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其次,木家具行业传统的以材料导向的单纯制造业思维模式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第三,木家具产品生命周期日趋减少,引起产品策划时间的缩短和对策划质量要求的提高。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的创新成果,理解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从而优化产品研发方法,构建定位准确的产品、服务、传播及展示,以便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和风险的有效控制,成为学界和木家具制造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互联网+”时代木家具行业、用户消费行为决策与产品开发设计方面的变化,旨在探索一种互联网思维下木家具的用户研究及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方法。在重新审视木家具设计与制作的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以便指导木家具企业改进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和品牌传播效果。通过文本数据挖掘法分析消费端的直接数据,包括用户的分布、偏好和产品的反馈,从而实时准确地获取商业竞争情报。及时地实现对用户的识别、洞察和服务,进而将动态的用户需求转化为设计概念,指导木家具产品的概念设计。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文献研究结果提示:互联网及网络媒体的普及使消费者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变,由信息单向、不对称和不充分传播转换到信息双向、对称和透明化传播的环境,在引发传播领域重大变革的同时引起木家具消费行为、设计、商业和制造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木家具行业线上购物、线上线下一体化和购物社交化等新的消费形态层出不穷。以材料导向的单纯制造业思维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木家具行业协同制造水平、设计创新和模块化零部件平台的建立。木家具消费人群的年轻化使得网络渠道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网络口碑作为一种重要的口碑和评价形式反映了木家具的价值,同时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分众性和海量数据特性,对消费决策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有必要研究基于网络口碑的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以及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方法。(2)木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关于木家具网络口碑接收者的信任方面,家具消费者感知风险对网络口碑接收者信任的影响最大(标准回归系数0.528),家具产品的网络口碑数量对接收者信任的影响次之(0.438)。对于家具消费者行为影响方面,家具消费者信任对家具产品/服务的购买(0.441)和相关网络口碑再传播行为意愿的影响最大(0.468),家具消费者感知风险对购买(0.213)和再传播行为意愿的影响次之(0.278)。传播者关系强度和专业知识对感知风险的影响力分别为0.299和0.246。综合判断,感知风险、网络口碑的数量对普通家具消费者的信任有着重要影响,通过信任的中介作用对家具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再次传播网络口碑的行为意愿起着重要作用。信任是影响木家具消费行为意愿的最重要因素,感知风险也可以直接影响行为意愿。(3)提出“互联网+”时代木家具在网络口碑审视下的用户需求挖掘与分析方法:当今市场对家具的需求融合了产品和服务,即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互联网平台中搜集有关木家具产品和服务的真实网络口碑信息,并从产品造型、颜色、功能、材质、做工、价格、物流、安装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深入分析。构建基于网络口碑的木家具顾客满意度测量方法,采集关键产品质量特性的绩效表现,识别出高度影响满意度的木家具产品特征和服务过程。从而发现目前产品的优势,劣势以及用户的需求的重要程度的差异,为帮助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木家具的产品改进和创新设计做好准备。得出实木家具产品特征的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2.86%)、做工(11.29%)、用料(10.84%)、物流(10.61%)、售后(8.91%)、货物完好(8.35%)、环保(8.33%)、价格(7.72%)、功能(6.47%)、安装(4.62%);板木家具产品特征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4.18%)、做工(11.31%)、用料(10.14%)、物流(10.08%)、售后(8.90%)、功能(7.96%)、安装(7.53%)、环保(7.23%)、价格(7.12%)、货物完好(5.55%);板式家具产品特征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5.02%)、售后(13.45%)、做工(9.55%)、物流(9.35%)、安装(8.45%)、用料(8.38%)、价格(6.95%)、环保(6.53%)、货物完好(6.50%)、功能(5.81%)。(4)建立了基于网络口碑与质量功能展开的木家具设计目标定位模型,以客厅木家具为例在基于网络口碑的用户需求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用户价值诉求与产品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科学有效的木家具设计规划方案,并通过优化设计与消费者评价验证了产品策划的效果,可以较好地指导木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得出客厅木茶几的设计规划目标中相对权重前12位为:实木(8.19%)、产品与包装完好(6.48%)、颜色好看(5.8%)、高端大气上档次(5.54%)、收纳空间(5.31%)、没有异味(5.12%)、搭配协调(4.96%)、做工精致(4.67%)、客服态度好(4.53%)、物流快(4.47%)、性价比高(3.74%)、全实木(3.48%)。设计技术要素的重要度排序前12位为:表面处理(130.70)、材料构成(123.47)、表面纹理(110.32)、外形线条(100.93)、产品结构(88.51)、色彩构成(63.34)、外形尺寸(57.42)、物流服务承诺(56.89)、加工精度(38.98)、封闭质量(32.73)、产品成本(30.03)、定价策略(24.66)。本文阐明了互联网环境下用户行为决策影响机制与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创新方法,使木家具的设计目标的形成更为科学、清晰,提高设计的效率并降低成本。此外,针对之前基于用户的家具设计评价和定位理论的一些问题,例如多是通过主动的问卷调查,缺乏对用户无干预观察的客观的定量研究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从而丰富了家具设计理论。本研究成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口碑这个海量的线上用户端数据,帮助家具企业从传统的事后检验产品质量转变为在产品设计时检查内在质量。促使企业与用户的有效互动,推进企业更科学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更好地指导木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制造,从而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更完美匹配。
李品[4](2020)在《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情报流程模型构建及验证研究》文中指出情报学与情报工作一直强调支持决策,情报流程是实现情报支持决策功能的重要路径。虽然目前的绝大部分情报流程均是应满足决策需求而建,但忽略了多类型决策制定中对情报需求特征的差异性,专门针对战略决策支持的情报流程尚未引起重视。情报活动是战略决策制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决策制定所面对的问题是非结构化的,它的过程更多的是非程序化的,而且战略决策制定还受到决策主体有限理性、直觉、政治化倾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这需要情报流程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广泛的开放性、高效的共享性和充分的迭代性。鉴于此,本文提出了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情报流程模型,试图克服传统情报流程的缺陷、解决情报流程在战略决策支持中针对性不强和应用有效性低等问题。本文在综述战略决策、情报流程以及情报与决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战略决策与战略情报的关系,建立了以服务于战略决策制定为任务的情报流程模型,研究了情报流程在科技发展战略制定中的应用。具体而言:在战略决策与战略情报关系分析中,从战略决策制定的模式、战略决策制定的影响因素以及战略决策制定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战略决策制定的基本特征。为了匹配战略决策特征,分析了与之相对应的战略情报,主要包括战略情报特征、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战略情报分析与应用框架等方面。在以服务于战略决策制定为任务的情报流程模型研究中,为了建立情报流程模型,分析了系统论、西蒙决策理论、价值链理论、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内涵,对它们在情报流程结构和要素关系揭示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从降低情报失误、匹配战略决策复杂化和满足科学决策客观性要求三个方面分析了情报流程构建的背景,这一背景是情报流程产生的土壤;从共享思想、迭代思想和知识方程理论三个方面研究了情报流程构建的思想指导,它为设计情报流程的宏观架构提供了基本思路;从各环节功能的综合性、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协同性和各环节内部的微循环三个方面研究了情报流程各环节应具备的属性,它为情报流程要素构成及其关系管理提供了指导。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最终提出了以“情景规划”为中心,由“需求管理(系统)”、“情报搜集与分析(系统)”、“情报产品生产(系统)”和“情报产品传递(系统)”四个环节及其它们内部的微循环构成的情报流程模型。最后,以优化科技发展战略决策为例,进行了情报流程的应用研究。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新时代科技发展中的情报问题,二是“三跑并存”(跟跑、并跑和领跑)的情景规划,三是优化科技战略决策的情报分析过程与方法,四是生产情报产品的具有先导性功能的情报体系,五是情报产品的智库化传递模式。通过上述应用研究,一方面验证了本文所建情报流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为科技发展战略决策制定提供了情报解决方案。
杨国立[5](2019)在《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军民情报学融合是国家安全与发展相统一的战略环境倒逼的结果,是中国情报学特色发展的关键路径。近年来,军、民情报学界均认识到了双方融合的重要性,并在研究成果、项目研究、学术会议中逐渐体现出来。然而,当前对于军民情报学融合的认识和研究一直试图突破体制和机制障碍以及情报秘密属性限制等因素的阻碍,然而,这样的阻碍在短期内难以克服,为了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需要人们改变思路,另辟蹊径。学科发展中的融合本该是水到渠成,但是军、民情报学多年的平行发展与范式冲突导致两者融合为大一统的情报学难以在短期内达成。当下,比较可行的举措是通过军、民情报学的跨界交流与融合为孵化大一统情报学提供基础生长环境。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从学术交流和情报学发展本质规律出发,充分发挥“无形学院”的自觉行为,在学者和学术团体自发行动下推进军民情报学的融合。相较于“他组织”而言,自发行动可能更为有效。例如,相比于“他组织”下的《国家情报法》而言,近年来军、民情报学界所展开的各种自发的学术交流对于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本研究的基本观点是:“军民情报融合”无外乎两种途径,以情报工作的融合促进情报学理论体系的融合;以情报学理论体系的融合推动情报工作、情报体制的融合。前者难度较大,军民情报融合目前宜选择第二种融合路径。相比于体制、机制等建设而言,以学术共同体的自我觉醒和自发行为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融合模式。为了使学术共同体的行动更科学、更有效,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对军民情报学的融合进行指导,“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和突变论)有助于深刻揭示军民情报学融的基本机理。另外,有融合就会有分离,在认可他们之间存在分离基础上,控制他们之间不合理的分离,使这些不合理的分离逐渐走向交叉、融合,这是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核心。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首先需要明确军民情报学融合的必要性问题。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论述这一问题。总体上,军民情报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体现情报学社会价值、彰显情报学社会地位的关键,是进行中国特色情报学发展的重要路径。其次,需要明确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机理,简言之,就是回答军民情报学融合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本文的第四章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的条件方法论、协同学理论的动力学方法论和突变论的途径方法论系统分析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机理。主要运用系统观,对军民情报学融合过程中涉及的各要素及其关系以及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的结构等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关键要素(例如,作为序参量的情报文化、作为主控制变量的需求牵引力等)在融合中的作用以及多角度的要素融合层次性(例如,要素协同—体系协同—范式协同等)进行分析。最后,需要明确军民情报学融合如何推进,简言之,就是回答军民情报学融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本文的第五章在第四章论述的基础上,依据“新三论”提供的方法论,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回答。推进军民情报学融合的着力点主要围绕强化双方共通的基础和控制两者之间不合理的分离这两个方面。针对这两个着力点,本文提出信息流控制、竞合管理和发展路径三个方面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推进策略。三类策略中,发展路径建设是重点,它具有综合性和逻辑完整性,主要包括目标、出发点、路线、方向与动力和保障;信息流控制和竞合管理包含在发展路径中的各个环节中,其中,信息流控制主要包括信息流控制渠道、信息流控制机制和信息流控制的价值引领,竞合管理主要包括要素层面竞合管理、关系层面竞合管理和过程维度的竞合管理。
李阳[6](2017)在《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突发事件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如美国2001年的“9· 11”恐怖袭击事件、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事件,我国2003年的SARS疫情、2014年的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2016年的南方暴雨洪涝灾害等公共危机不断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成为政府、社会、公众等关注的焦点问题。城市是多要素聚合的复杂系统,城市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更易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在我国以“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下,城市应急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公共安全领域的主战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市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管理粗放、应急滞后等问题作重要讲话,强调要健全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可见,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须臾不可懈怠。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进行中,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为城市应急管理工作的展开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城市应急管理也是智慧城市智能化建设的重要模块。城市突发事件具有事发突然、状态失衡、行为破坏等特征,因此,城市应急管理的预防、预警、响应和恢复等各个环节都依赖于情报资源的支持。由此看来,合理有效地组织城市突发事件情报信息流是智慧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智慧城市语境下,应急管理更加强调信息共享与协同联动,以实现智慧感知、分析与处置。但从现实来看,智慧城市“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使得城市层面的应急情报合作与交流困难重重,应急管理情报能力严重不足。而随着大数据驱动决策、情报管网与控制等思维的不断渗透,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来有效地管理、牵引城市应急情报资源己经成为可能。在此背景下,从情报视角探讨智慧城市应急管理的智慧决策和智能响应水平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结合应急管理理论与情报能力理论,对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相关研究现状;阐述了相关理论基础,包括能力理论、情报能力理论、应急管理理论、智慧城市理论、情报工程理论等。第二,深入剖析了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理论命题及其概念内容。对应急情报基本内涵进行界定,系统总结了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阶段、应急管理情报工作的思路转变过程,进而提出应急管理情报能力这一研究出发点。通过阐述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基层化与差异化、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智慧化等基本特点,从背景与前景两个角度提出智慧城市语境下的应急管理情报能力建设应成为确保城市应急管理建设科学化、有序化的重要命题。另外,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解析了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作用及定位等。第三,以系统论为指导,以情报能力理论为参考,考虑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体系建构内容,构建并分析了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综合结构模型。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从当前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工作的现状出发,将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与智慧应急响应系统结合起来,确定了基础资源层、运作管理层、情报活动层与转化应用层四个情报能力结构维度。同时,对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结构要素的具体内容及其作用关系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明确了各要素的层次关系与关联关系,形成了描述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结构的整体框架。第四,系统探讨了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综合评价问题。探讨了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评价的目的与意义、基本原则等,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反馈构建了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借鉴国内外关于应急管理信息管理能力评价、竞争情报效能评价与智慧城市评价等成果,设计了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结合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以及相关评价模型。同时,对“智慧武汉”进行了实地访谈,了解其应急管理情报工作现状,进而对其进行能力评价与实证分析。第五,立足情报工程思维,从知识导入、队伍建设、多元共治、制度保障、流程优化、情报实战等六个方面总结和归纳出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建设的提升策略。其中,知识导入强调应急情报资源库的高质量与多元化建设;队伍建设强调智慧应急情报工程师的培养;多元共治强调组织层面的情报管理与运作模式;制度保障强调智慧应急情报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支持;流程优化强调以目标为中心的应急情报业务流程理念思维与实施模式;情报实战强调通过“情报—行动”一体化策略来实现应急情报的转化应用等。上述的研究成果,补充或完善了智慧城市应急管理、应急管理能力评价、快速响应情报能力(体系)、智慧应急等方面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大数据时代我国智慧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郑棕予[7](2016)在《对银行业竞争情报系统建立的调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银行业的高速发展,竞争程度愈演愈烈,竞争情报系统的建设也就变得尤为重要,一家银行是否建立了竞争情报系统,竞争情报工作开展到了什么程度,都会影响着银行发展的前景,甚至是决定一家银行的命运。文章对竞争情报及竞争情报系统的概念进行了解读,使读者对竞争情报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对国内外竞争情报的研究状况剖析和统计,看到了国内银行业详细银行的竞争情报探求剖析的空白点。再从竞争情报的作用、特点这些较浅层次的认知到关联银行业的,如竞争情报系统对银行业的支撑作用。由浅入深的引领读者了解竞争情报系统在银行业的建设情况。本文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龙江银行的竞争情报系统建立情况进行了调查。针对银行业竞争情报系统设计调查问卷,同时为了细化不同岗位、不同位置的银行从业人员对银行竞争情报系统的认知,调研问卷采用分层发放的形式,对银行的决策管理层、重要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职员分别进行进行了一系列关于银行建设竞争情报系统建立情况的问答,旨在了解不同性质银行的竞争情报系统建设情况是否具有差异性,根据差异性对具体差异方面以查阅文献、实地走访的形式探究形成差异等问题的原因,深层次剖析问题现状及成因,对国内银行业竞争情报系统建立中的问题达到一定的掌握程度,然后依据竞争情报体系建造的原则对疑问进行了处理对策设计及探求。从银行对竞争情报体系建立的重视性开端,对人才培养、对竞争情报体系建立的体系运筹等对策计划,希望可以对银行业竞争情报体系的建立能够起到某种程度上的对比学习效果。
黄兰秋[8](2012)在《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计算是新型网络运算模式,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向各种网络应用提供计算、存储、网络、软件的资源共享与服务,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和网格计算发展的新阶段,现已无可争议地成为计算机科学发展趋势之一。云计算的兴起及其具备的高扩展性、高可靠性、按需服务、价格低廉、使用简便的五大优势为组织竞争情报服务提供了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新的解决方案,为实现组织竞争情报服务的集成动态管理提供了可能。借助云计算,组织各类信息资源能够快速、可靠、安全地统一部署在云平台,形成信息基础设施(硬件、平台、软件)和相关服务的多种形式的虚拟化资源池,并以统一的界面动态智能地提供竞争情报服务;借助云计算,组织能够整合竞争情报人员、技术、组织环境、工作流程等为一体,促进组织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借助云计算,组织能够构建个性化、主动化和一体化集成创新的竞争情报模式,更为有效地开展竞争情报工作,提高决策精准度,取得竞争优势。云计算时代,组织竞争情报服务将日益走向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因此,构建一个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平台及其相应的组织环境和运行机制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情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云计算的技术的兴起与蓬勃发展和竞争情报实践在企业进一步开展的时代背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学术前沿观点进行了系统地归纳、总结和梳理,在对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工作的现状及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原型实现与案例研究,旨在探索性地研究与构建一个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理论模式。该项研究对于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是一次重要的补充与完善,为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提供了重要基础与借鉴,对于把握未来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实践的发展方向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为云计算在全社会各领域的实践与推广应用起到启发和推动作用,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以云计算与竞争情报服务的结合为切入点,遵循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的研究思路,即以系统的观点,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规范的研究与设计方法构建理论模式并应用计算机仿真模拟及在企业实际组织环境中的案例研究加以验证。第一,进行总体规划。对企业竞争情报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可行性研究与需求分析,设计服务模式的总体框架,分析总体框架中的关键因素,然后对服务模式的各构成要素分别进行详细设计;第二,技术平台研究。应用计算机科学和云计算的理论和技术对服务模式中的技术平台进行研究与设计;第三,在所构建云计算平台之上研究与设计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第四,应用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与构建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所需的组织架构;最后,应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设计实现了一个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原型,并选取典型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对理论模式进行初步验证。本文共由八章组成,具体章节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等。着重指出开展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研究是云时代竞争情报研究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第二章,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本章回顾了云计算、竞争情报服务等理论,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与综述,分析了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第三章,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框架设计。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对我国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现状与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本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对云计算和企业竞争情报服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构建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总体框架。第四章,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的构建。应用计算机科学和云计算的理论和技术对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进行研究与构建。对当前主流云计算体系架构和技术平台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比较分析,结合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功能特点,对面向个性化服务的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的架构进行设计。包括总体体系架构设计、网络架构设计、信息安全体系设计等。第五章,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内容。分析了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上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特点与目标,提出构建云环境下面向个性化竞争情报服务的一站式集成服务模式,即:服务要“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对资源和服务的定制和获取是无缝的和透明的,用户能够基于网络泛在、快速、动态、弹性、低价、按需计量地使用竞争情报云服务并获取所需的竞争情报资源与服务。本章在研究分析竞争情报服务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从交互的角度把云环境下竞争情报服务模式划分为三类:个性化竞争情报服务(自助服务)、协同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一对多服务)、专家咨询(一对一服务)并分别进行了深入探讨。第六章,基于云计算的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组织架构。竞争情报服务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制度环境下开展的,本章对模式所需的组织环境与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第七章,案例研究。采用主流云计算开源软件HADOOP、HDFS、MAPDUCE搭建云计算平台并部署竞争情报服务的应用,在企业实际环境中进案例研究以初步验证本文所提出的理论模式。第八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归纳了主要研究结论,分析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并针对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借助云计算技术,构建了人员、技术、组织环境的有机整合和综合集成的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理论架构。论文在云计算和竞争情报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基础上,研究与设计了一个通用的基于云计算的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总体框架,并且分别对该模式的技术平台、组织环境、模式内容进行了研究与详细阐述。该模式能够实现人员、技术、组织环境各要素的合理组合和有机集成,为企业进行竞争情报服务提供了一个先进、廉价高效、可操作的完整框架,能够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竞争情报工作效率,最终实现面向个性化服务的竞争情报服务模式。是对竞争情报服务的技术、方法、实践方面的全面创新,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构建了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根据云计算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功能特点,结合云计算主流体系架构和商业平台,对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进行研究和构建。第三,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内容。综合运用云计算、竞争情报和管理科学的相关理论,在对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特点和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第四,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组织架构。基于云计算的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顺利实现和有效运作需要相应的组织环境和配套运行机制,本文对其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设计。第五,进行了案例研究。采用主流云计算开源软件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原型,部署竞争情报服务应用,选择典型企业ABC集团公司进行了案例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和构建技术是对竞争情报研究与实践的创新,也是云计算研究与实践的深化。另外,本文所提出设计方案和框架是通用架构,能够无缝移植到其他领域的云计算应用。
闫红杰[9](2012)在《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证券公司竞争情报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信息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的效益,尤其是竞争情报所起到的作用。证券行业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逐渐的在我国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证券公司在动荡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营和管理经验,同时也不断地积累了大量的资产。但是,市场竞争是激烈的,证券行业也不例外。虽然如此,但是对竞争情报所起到的作用却还是没有完全的重视起来,到目前为止,很少有证券公司建立比较完善的竞争情报工作体系,主要是因为对竞争情报的意识比较薄弱,也因为证券公司还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来构建竞争情报模式。因此,本文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运用价值链分析法,对证券公司竞争情报模式进行了分析以及构建,其意义在于能够为证券公司竞争情报模式的构建和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从而提高证券公司的竞争力。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有:首先在文章的开始部分先论述了企业信息化与竞争情报的理论知识,在这些理论基础上,找出竞争情报和企业信息化之间存在的关系,并对之进行阐述。其次,对证券公司的竞争情报系统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构建,在构建竞争情报系统的过程中,找出了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再次,对证券公司的竞争情报系统的运行要素进行分析以及阐述,并设计出模式框架,通过对价值链理论的阐述,分析出证券公司价值链的盈利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证券公司的竞争情报模式进行构建。最后,对招商证券公司的竞争情报系统进行构建以及盈利模式进行分析,设计出了招商证券公司的竞争情报模式,从而实现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希望通过对理论的分析进而上升到实践上的应用。
费佳[10](2011)在《面向企业危机预警的竞争情报有效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给众多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危机与挑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不仅要具备危机发生之后的处理能力,更要具备对危机的预警能力。如何预防危机成为了企业关注的焦点。企业危机预警是指企业在分析危机诱因的基础上开展危机信息的监测与搜集,通过对危机信息的整理、分析与预测,生成能够客观反映潜在危机爆发级别和状况的危机预警情报,并将预警情报传递给利益相关者,提醒他们采取预防措施的过程。企业危机预警的目的是在危机爆发前尽早识别出危机并迅速作出反应,以减少危机的发生或降低危机的破坏程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危机预警管理的本质是对危机信息的管理,即对危机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传递和利用的管理过程。因此企业危机预警管理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过程作支撑。本文首先通过简要评析企业竞争情报、企业危机预警过程及其对信息管理的要求,探讨企业竞争情报与危机预警的关系,并总结概况出面向企业危机预警的竞争情报工作特征。其次围绕企业潜在危机类型、危机预警的信息管理需求及其方式、竞争情报应用于企业危机预警的适用性认识、面向危机预警的竞争情报工作在企业受支持的现状、竞争情报方法在企业危机预警中的有效性等内容开展前期问卷调查,分析企业竞争情报与危机预警的管理现状,并在总结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面向企业危机预警的竞争情报有效管理模式中可能的管理要素,为第四章管理要素的分析以及有效管理模式的构建打下理论基点。然后结合前期调查问卷,对可能的管理要素和既有的竞争情报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构建面向企业危机预警的竞争情报三角体管理模式。最后围绕构建的三角体管理模式及其管理要素开展后期问卷调查。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AMOS建模软件对后期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证三角体管理模式中的管理要素的有效性及其相互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对三角体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并提出面向企业危机预警的竞争情报管理策略。
二、关于竞争情报研究深入开展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竞争情报研究深入开展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情报学学科建设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情报学学科发展背景 |
1.1 信息资源环境背景 |
1.1.1 大数据的渗透 |
1.1.2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
1.1.3 用户信息素养的提高 |
1.2 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背景 |
1.2.1 智库战略需求 |
1.2.2 科技强国战略需求 |
1.2.3 社会治理需求 |
1.3 国际竞争与安全背景 |
1.3.1 总体国家安全观战略 |
1.3.2 国际经贸对抗环境 |
1.3.3 国家竞争优势战略 |
2 情报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2.1 情报学的发展机遇 |
2.1.1 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下的学科横断性发展 |
2.1.2 智库战略下的学科决策性功能彰显 |
2.1.3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下的学科方法论资源升级 |
2.1.4《国家情报法》与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学科管理体制完善 |
2.2 情报学发展的挑战 |
2.2.1 基础问题的争论 |
2.2.2 理论与方法的不适应性 |
2.2.3 学科战略思维的不足 |
2.2.4 学科社会地位式微 |
2.2.5 人才实践性能力培养存在短板 |
2.2.6 情报学的专业与职业优势弱化 |
3 情报学研究进展 |
3.1 情报学学科研究重点 |
3.2 情报学学科发展转折 |
3.2.1 规模化的情报学学科发展 |
3.2.2 情报学专家学者的观点 |
3.3 情报学学科研究热点 |
3.3.1 文献计量学领域研究 |
3.3.2 科学评价研究 |
3.3.3 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研究 |
3.3.4 信息行为与网络舆情研究 |
4 情报学术队伍建设进展 |
4.1 学术团队的发展 |
4.2 学术机构的发展 |
4.2.1 学术机构的成果产出 |
4.2.2 学术机构的国际合作 |
4.3 情报学教育的发展 |
4.3.1 情报学学科设置 |
4.3.2 情报学教育机构分布 |
5 情报学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 |
6 结束语 |
(2)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创新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智慧服务研究现状 |
2.1.2 科技情报服务研究现状 |
2.1.3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现状 |
2.1.4 研究现状述评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2 信息链理论 |
2.2.3 用户场景理论 |
2.2.4 需求层次理论 |
2.2.5 生命周期理论 |
第3章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构成要素及特征 |
3.1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构成要素 |
3.1.1 智慧数据 |
3.1.2 用户需求 |
3.1.3 智能技术 |
3.1.4 智慧情报 |
3.1.5 科技情报工作者 |
3.1.6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平台 |
3.1.7 科技情报分析方法 |
3.2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要素间关联关系 |
3.3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特征 |
3.3.1 数据多源性 |
3.3.2 需求敏感性 |
3.3.3 技术智能性 |
3.3.4 服务场景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构建 |
4.1 多源数据驱动 |
4.1.1 数据多源性 |
4.1.2 多源数据融合 |
4.2 智慧服务模式构建思路 |
4.3 智慧服务模式核心功能设计 |
4.3.1 用户需求智慧感知功能 |
4.3.2 情报服务智慧决策功能 |
4.3.3 用户服务智能推送功能 |
4.4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实现 |
5.1 多源科研数据调研 |
5.1.1 数据结构 |
5.1.2 数据类型 |
5.1.3 数据属性 |
5.2 基于用户动态画像的科技情报用户需求智慧感知 |
5.2.1 用户结构分析 |
5.2.2 用户分层画像 |
5.2.3 用户动态画像 |
5.2.4 用户需求模型构建 |
5.3 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公众政策感知智慧研究 |
5.3.1 运用网络文本挖掘分析公众政策感知 |
5.3.2 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公众感知的特征 |
5.3.3 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公众感知热点主题 |
5.4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科技情报服务场景化推送 |
5.4.1 向量空间模型的应用 |
5.4.2 场景化服务 |
5.4.3 场景化服务接受效用 |
5.4.4 场景化服务推送模型 |
5.4.5 场景化服务推送实验 |
5.5 科技情报服务智慧反馈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案例研究 |
6.1 格微软件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发展现状 |
6.1.1 基本概况 |
6.1.2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发展现状 |
6.2 格微软件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发展模式 |
6.2.1 发展模式分析 |
6.2.2 实现路径 |
6.3 格微软件向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转变的优化 |
6.3.1 用户维度优化 |
6.3.2 情报维度优化 |
6.3.3 服务维度优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保障策略 |
7.1 政策保障层面 |
7.1.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
7.1.2 优化科技情报机构管理架构 |
7.2 资源保障层面 |
7.2.1 完善科研数据安全保障策略 |
7.2.2 推进科研数据开放保障策略 |
7.2.3 科技情报数据资源保障策略 |
7.3 技术保障层面 |
7.3.1 完善技术体系建设保障策略 |
7.3.2 完善科技情报服务反馈体系 |
7.3.3 创新大数据分析方法及工具 |
7.4 人才保障层面 |
7.4.1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策略 |
7.4.2 完善科技情报人才教育体系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8.3.1 研究局限 |
8.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目的 |
1.2.2 研究的实践目的 |
1.2.3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的影响因素 |
1.3.2 木家具开发设计前期研究与设计策划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消费行为分析 |
2.1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行业的变化及对消费行为方式的影响 |
2.1.1 木家具行业传统制造业思维的局限 |
2.1.2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制造业的变化 |
2.1.3 木家具制造业的新模式及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
2.2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的消费行为及决策影响因素 |
2.2.1 木家具用户信息环境变化及消费心理特点 |
2.2.2 互联网环境下的木家具用户决策的影响因素 |
2.2.3 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对企业产品开发的影响 |
2.3 新消费背景下木家具开发设计的新模式 |
2.3.1 木家具设计前期研究与产品创新设计 |
2.3.2 木家具准设计的概念及需求分析向设计依据的转化 |
2.3.3 木家具设计问题的不确定性及解决方法 |
2.3.4 基于质量功能展开与用户网络口碑数据驱动的木家具产品开发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 |
3.1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AHP)层次分析 |
3.1.1 基于网络口碑的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 |
3.1.2 互联网环境下影响口碑传播与消费者决策的相关变量研究 |
3.1.3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理论模型的预构建 |
3.2 基于网络口碑的木家具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假设理论模型 |
3.2.1 模型构建相关行为决策理论 |
3.2.2 假设概念模型(Hypothesis Theory Model)构建 |
3.2.3 变量定义与假设 |
3.3 假设理论模型变量测量、评价 |
3.3.1 变量的汇总 |
3.3.2 主要变量的测量 |
3.4 数据的搜集与初步分析 |
3.4.1 数据收集——样本对象的选择 |
3.4.2 数据描述性统计 |
3.4.3 数据质量的信度效度分析 |
3.5 验证性分析(CFA) |
3.5.1 结构方程模型及拟合度评估指标 |
3.5.2 网络口碑信息变量 |
3.5.3 传播者变量 |
3.5.4 中介变量(mediated variables) |
3.5.5 行为意愿变量 |
3.6 假设理论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假设验证 |
3.6.1 模型设定 |
3.6.2 模型识别与评价 |
3.6.3 假设验证与初步结论 |
3.7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
3.7.1 研究结论 |
3.7.2 对木家具企业的管理建议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驱动的木家具用户需求发掘 |
4.1 木家具产品的特征与评价指标 |
4.2 基于网络口碑文本挖掘的家具产品情报分析模型 |
4.2.1 网络口碑在家具产品的情报分析中的价值与应用 |
4.2.2 基于新词发现的关键词抽取算法 |
4.2.3 技术实现——用户在线评论的文本数据发掘流程 |
4.2.4 家具产品竞争情报分析模型 |
4.3 家具产品竞争情报分析模型实验验证——以产品问题挖掘为例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2 实验验证 |
4.3.3 结果与分析 |
4.4 木家具用户需求挖掘的数据搜集与整理 |
4.4.1 家具网络口碑样本的选择 |
4.4.2 用户评论网络口碑数据采集 |
4.5 木家具产品特征与用户需求分析——以客厅茶几电视柜为例 |
4.5.1 实木家具产品分析 |
4.5.2 板木家具产品分析 |
4.5.3 板式家具产品分析 |
4.5.4 木家具产品的横向比较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网络口碑与QFD的木家具设计策划理论及应用 |
5.1 基于网络口碑和QFD的木家具设计目标定位模型 |
5.1.1 研究框架 |
5.1.2 木家具产品概念设计目标定位技术——数据驱动的产品规划质量屋 |
5.2 木家具用户需求分析——以S品牌青年客厅家具为例 |
5.2.1 用户需求获取与初步分析 |
5.2.2 需求变换与层次化分析 |
5.2.3 基于网络口碑数据挖掘的设计需求重要度确定 |
5.2.4 质量规划 |
5.3 木家具产品规划质量屋:设计需求-技术要素矩阵构建 |
5.3.1 家具设计技术要素展开 |
5.3.2 设计需求和技术要素二维矩阵 |
5.3.3 技术重要度计算 |
5.3.4 质量设计 |
5.4 木家具概念设计解决方案——以青年客厅家具茶几为例 |
5.4.1 木制茶几使用环境和场景分析 |
5.4.2 木制茶几单体基本功能及功能细节创新 |
5.4.3 视觉及触觉设计分析 |
5.4.4 需求要素向木家具设计依据的转化 |
5.5 木家具设计优化与产品设计策划验证 |
5.5.1 木家具设计优化升级方案的确定 |
5.5.2 木家具产品的感性评价方法与过程 |
5.5.3 数据获取与描述性统计 |
5.5.4 评价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1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心理专家访谈(家具专业教师版) |
附录2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心理专家访谈(家具企业人员版) |
附录3 木家具用户决策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4 木家具用户决策行为调查问卷正式版 |
附录5 木家具网络口碑数据来源一览表 |
附录6 青年客厅木家具设计感性调查(第一批) |
附录7 青年客厅木家具设计感性调查(第二批)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4)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情报流程模型构建及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界定 |
1.2.1 概念界定 |
1.2.2 问题界定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内容 |
1.5.1 基本观点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创新 |
1.8 论文结构 |
第2章 研究现状 |
2.1 战略决策研究现状 |
2.2 情报流程研究现状 |
2.2.1 情报流程的简要发展历程 |
2.2.2 传统情报流程及其演变 |
2.2.3 现代情报流程典型代表——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流程 |
2.3 情报与决策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战略决策制定与战略情报分析的关系探究 |
3.1 战略决策与非战略决策的比较分析 |
3.2 战略决策制定模式的特征分析 |
3.2.1 经典决策和行为决策模式 |
3.2.2 其他决策模式 |
3.3 战略决策制定过程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战略决策过程的特征 |
3.3.2 代表性战略决策制定过程 |
3.3.3 战略决策制定过程的影响因素 |
3.4 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战略情报分析 |
3.4.1 战略情报及其特征 |
3.4.2 情报分析与决策的关系 |
3.4.3 情报介入战略决策制定 |
3.4.4 面向决策过程的情报分析与应用框架 |
3.5 从战略情报分析到战略情报行动的转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以服务于战略决策制定为任务的情报流程模型构建 |
4.1 情报流程构建的理论指导及应用 |
4.1.1 基于系统论搭建宏观框架 |
4.1.2 基于西蒙决策理论架构逻辑结构 |
4.1.3 基于价值链理论布局整体结构 |
4.1.4 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建立信息流的循环模式 |
4.1.5 基于战略管理理论构建驱动机制 |
4.2 情报流程构建的需求分析 |
4.2.1 降低情报失误 |
4.2.2 匹配战略决策的复杂化态势 |
4.2.3 满足科学决策的客观性要求 |
4.3 情报流程构建的指导思想的创新研究 |
4.3.1 以共享思想建立利益相关者的关联 |
4.3.2 以增量式迭代思想指导情报流程运转 |
4.3.3 以布鲁克斯知识方程理论指导情报流程功能结构 |
4.4 情报流程各环节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
4.4.1 各环节功能的综合性 |
4.4.2 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协同性 |
4.4.3 各环节内部的微循环 |
4.5 情报流程模型的构建 |
4.5.1 模型的提出 |
4.5.2 模型的结构 |
4.6 情报流程各要素及其运行 |
4.6.1 情景规划 |
4.6.2 情报需求管理 |
4.6.3 面向感知的情报搜集与分析 |
4.6.4 情报产品生产、刻画及呈现 |
4.6.5 情报产品的有效传递 |
4.7 情报流程解决的问题和适用范围 |
4.7.1 情报流程解决的问题 |
4.7.2 情报流程的适用范围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情报流程在科技发展战略决策制定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
5.1 新时代科技发展中的情报问题分析 |
5.1.1 新时代科技发展中的情报需求 |
5.1.2 新时代科技发展中的情报功能 |
5.2 “三跑并存”情景规划的构建 |
5.2.1 “三跑并存”情景构建的条件 |
5.2.2 “三跑并存”情景规划框架 |
5.3 服务于科技发展战略决策的情报分析模式构建 |
5.3.1 科技发展战略决策中情报任务的感知 |
5.3.2 以“三跑”情景假设为逻辑起点的情报分析要点 |
5.3.3 情报累积与评估 |
5.4 情报产品生产模式的构建 |
5.4.1 三个层次的情报产品刻画 |
5.4.2 情报产品的服务模式创新 |
5.4.3 生产情报产品的情报体系 |
5.5 情报产品智库化传递模式的构建 |
5.5.1 智库化传递模式界定 |
5.5.2 智库化传递中的信息流控制 |
5.6 比较视角下情报流程应用的优越性 |
5.6.1 结构上的优越性 |
5.6.2 环节设置上的优越性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和贡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主要贡献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研究展望 |
附录 :国外主要情报流程(周期)图 |
参考文献 |
博士阶段研究成果 |
致谢 |
(5)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创新 |
1.4.1 论文结构 |
1.4.2 研究创新 |
1.5 研究问题界定 |
1.5.1 研究对象界定 |
1.5.2 军民情报学融合中军、民情报的定位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军事情报学研究 |
2.1.1 发展历程简述 |
2.1.2 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简述 |
2.2 民口情报学研究 |
2.2.1 发展历程简述 |
2.2.2 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简述 |
2.2.3 国内情报学研究现状分析 |
2.2.4 国外“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研究现状分析 |
2.3 军民情报融合研究 |
2.3.1 美国和以色列情报工作的军民融合 |
2.3.2 竞争情报与公开来源情报利用中的军民融合 |
2.3.3 中国特色的军民情报融合研究 |
第3章 面向军民融合的现代情报学与情报工作 |
3.1 现代情报学发展取向 |
3.1.1 情报学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 |
3.1.2 界定基于Intelligence属性的情报学核心问题域 |
3.1.3 重视情报学教育与情报工作的匹配 |
3.1.4 加强情报组织融合 |
3.1.5 从历史中获得镜鉴 |
3.2 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情报工作深化 |
3.2.1 树立总体国家情报思维 |
3.2.2 构建总体国家情报工作体系 |
3.2.3 以任务为情报工作的组织线索 |
3.2.4 形成多层次情报工作策略 |
3.3 军民融合视角下现代情报学的发展 |
第4章 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 |
4.1 军民情报学融合的基础 |
4.1.1 军、民情报学关系构成了融合的客观基础 |
4.1.2 信息链奠定了两者关系的理论基础 |
4.1.3 致力于内涵式大情报观构筑为融合提供了动力 |
4.1.4 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统一增强了融合的活力 |
4.1.5 对情报秘密属性看法的转变奠定了融合的文化基础 |
4.2 基于“新三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分析 |
4.2.1 以系统论的方法解析军民情报学融合过程 |
4.2.2 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的耗散性机理 |
4.2.3 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各要素的协同机理 |
4.2.4 军民情报学融合系统演化过程中的突变机理 |
4.3 基于“新三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整体分析框架 |
第5章 军民情报学融合的推进策略 |
5.1 基于“新三论”的军民情报学融合推进模型 |
5.2 军民情报学融合信息流控制策略 |
5.2.1 信息流控制自发性 |
5.2.2 信息流控制渠道 |
5.2.3 信息流控制机制 |
5.2.4 信息流控制的价值引领 |
5.3 军民情报学融合竞合管理策略 |
5.3.1 军民情报学融合中的竞合关系及其自发特性 |
5.3.2 要素层面的竞合管理 |
5.3.3 关系层面的竞合管理 |
5.3.4 过程维度的竞合管理 |
5.4 军民情报学融合发展路径建设 |
5.4.1 军民情报学融合发展路径自发特性 |
5.4.2 目标着眼于为孵化“大一统情报学”酝酿学术环境 |
5.4.3 以学术研究的问题化为出发点 |
5.4.4 以学科层面的融合为路线 |
5.4.5 将解决时代发展的“大问题”作为方向和动力 |
5.4.6 制定保障措施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和贡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贡献 |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阶段研究成果 |
致谢 |
(6)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1.2.1 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研究 |
1.2.2 快速响应情报能力相关研究 |
1.2.3 智慧城市与智慧应急相关研究 |
1.2.4 相关述评小结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能力基本理论 |
2.1.1 个体能力相关理论 |
2.1.2 企业能力相关理论 |
2.1.3 政府能力相关理论 |
2.2 情报能力基本理论 |
2.2.1 情报能力的内涵界定与基本特征 |
2.2.2 情报能力的结构要素及其评价 |
2.3 应急管理基本理论 |
2.3.1 应急管理过程理论 |
2.3.2 应急管理系统理论 |
2.4 智慧城市基本理论 |
2.4.1 智慧城市的“智慧”语境内涵 |
2.4.2 智慧城市基本要素 |
2.4.3 智慧应急范畴及其模式 |
2.5 情报工程理论 |
2.5.1 情报工程概念与发展 |
2.5.2 情报工程与情报管理 |
2.6 本章小结 |
3 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命题提出与概念内容 |
3.1 应急情报基本问题辨析 |
3.1.1 应急情报的内涵 |
3.1.2 情报与应急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
3.2 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提出 |
3.3 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理论命题 |
3.3.1 命题背景: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基层化”与“差别化” |
3.3.2 命题前景: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智慧化”建设 |
3.4 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内涵界定与特征分析 |
3.4.1 概念解析与界定 |
3.4.2 特征分析 |
3.5 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作用表现与基本定位 |
3.5.1 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作用表现 |
3.5.2 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基本定位 |
3.6 本章小结 |
4 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结构分析与模型构建 |
4.1 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结构设计的理论依据 |
4.1.1 宏观:结构设计的基本思路 |
4.1.2 中观:结构设计的认知参考 |
4.1.3 微观:结构设计的立足基点 |
4.2 多重视角下情报能力结构内容的比较分析 |
4.3 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结构核心维度分析 |
4.4 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结构构成要素解读 |
4.4.1 智慧城市应急情报基础资源保障能力要素 |
4.4.2 智慧城市应急情报运作管理能力要素 |
4.4.3 智慧城市应急情报业务处理能力要素 |
4.4.4 智慧城市应急情报转化应用能力要素 |
4.5 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综合结构模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综合评价 |
5.1 评价目的与意义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
5.3.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 |
5.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及其说明 |
5.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
5.4 评价标准的建立 |
5.5 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测度方法及实现 |
5.5.1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5.5.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5.6 实证研究——以“智慧武汉”为例 |
5.6.1 “智慧武汉”背景与现状 |
5.6.2 “智慧武汉”应急管理情报能力深度访谈内容分析 |
5.6.3 测评程序及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建设的提升策略 |
6.1 知识导入:建设面向智慧应急的多元化高质量情报资源库 |
6.2 队伍建设:培养智慧应急方向的情报工程师 |
6.3 多元共治:强化智慧应急情报工作的统一管理与协同运作 |
6.4 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智慧应急情报政策法规体系 |
6.5 流程优化:积极改进、完善与规范智慧应急情报流程 |
6.6 情报实战:强力推动智慧应急“情报—行动”一体化策略 |
6.7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后续展望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2: “智慧武汉”应急管理情报能力半结构化访谈纲要(合并) |
附录3: “智慧武汉”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综合评价专家测评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 |
致谢 |
(7)对银行业竞争情报系统建立的调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创新点 |
2 银行业竞争情报系统概述及作用 |
2.1 竞争情报概述 |
2.1.1 竞争情报的定义 |
2.1.2 竞争情报的作用 |
2.1.3 竞争情报的特点 |
2.2 竞争情报系统概述 |
2.2.1 竞争情报系统定义 |
2.2.2 竞争情报系统的作用 |
2.2.3 竞争情报系统的的特点 |
2.3 竞争情报系统对银行业的支撑作用 |
2.3.1 银行决策的基础 |
2.3.2 完善管理理念的依据 |
2.3.3 提升竞争地位的关键 |
3 银行业竞争情报系统建立的调查问卷设计 |
3.1 调研目的 |
3.2 问卷设计 |
3.2.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3.2.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3.2.3 问题设计方法 |
3.2.4 问题设置 |
3.3 问卷发放和回收 |
3.3.1 问卷发放与回收方法 |
3.3.2 调研过程优化 |
4 调研结果分析 |
4.1 中国工商银行 |
4.1.1 调研结果统计分析 |
4.1.2 调研结论 |
4.1.3 原因分析 |
4.2 农村信用合作社 |
4.2.1 调研结果统计分析 |
4.2.2 调研结论 |
4.2.3 原因分析 |
4.3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
4.3.1 调研结果统计分析 |
4.3.2 调研结论 |
4.3.3 原因分析 |
4.4 龙江银行 |
4.4.1 调研结果统计分析 |
4.4.2 调研结论 |
4.4.3 原因分析 |
5 银行业竞争情报系统建立 |
5.1 竞争情报系统建立原则 |
5.1.1 系统运筹的原则 |
5.1.2 目标导向的原则 |
5.1.3 全员参与的原则 |
5.2 竞争情报系统建立目标 |
5.2.1 洞悉高管意图 |
5.2.2 进行形势判断 |
5.2.3 分析竞争格局 |
5.2.4 明确客我关系 |
5.2.5 寻找投资机会 |
5.2.6 收集用户信用 |
5.2.7 获取风险提示 |
5.2.8 学习国外经验 |
5.3 竞争情报系统的运作保障 |
5.3.1 转变传统观念 |
5.3.2 加快发展步伐 |
5.3.3 确定竞争对手 |
5.3.4 跨越信息障壁 |
5.3.5 建立分行子系统 |
5.3.6 培养人才梯队 |
5.3.7 提高反竞争情报能力 |
5.4 结论及展望 |
5.4.1 结论 |
5.4.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云计算的兴起 |
二、 云计算在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中的应用 |
三、 问题的引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一、 研究内容 |
二、 论文结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三、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云计算理论与技术 |
一、 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
二、 云计算的标准 |
三、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
四、 云平台开源软件 |
五、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 |
第二节 竞争情报服务理论 |
一、 竞争情报服务相关概念研究述评 |
二、 竞争情报服务的产品与模式 |
三、 竞争情报服务系统 |
四、 竞争情报服务的流程 |
五、 竞争情报服务的技术 |
六、 竞争情报服务的组织 |
第三节 基于云计算的竞争情报服务研究现状述评 |
一、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二、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三、 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第三章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框架设计 |
第一节 当前我国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现状调查 |
一、 调查设计 |
二、 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调查 |
三、 竞争情报服务的经费调查 |
四、 竞争情报服务的问题调查 |
五、 竞争情报服务系统(平台)的建设状况调查 |
第二节 我国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需求分析 |
一、 我国企业对竞争情报服务产品的需求调查 |
二、 我国企业获取竞争情报的情报源调查 |
三、 我国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功能需求调查 |
四、 竞争情报服务发布与传播方式的需求调查 |
第三节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
一、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技术优势 |
二、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管理优势 |
三、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经济优势 |
第四节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总体框架 |
一、 主要设计原则 |
二、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总体框架分析 |
三、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分析 |
四、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功能分析 |
第四章 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的构建 |
第一节 竞争情报软件与云计算体系架构 |
一、 竞争情报软件 |
二、 云计算体系架构及主流平台 |
第二节 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的总体体系架构设计 |
一、 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的概念 |
二、 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功能与流程 |
三、 主要设计原则 |
四、 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的总体体系架构 |
第三节 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的信息安全体系设计 |
一、 云安全研究与实践现状 |
二、 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云安全策略 |
三、 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云安全的体系架构 |
第四节 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的网络架构设计 |
一、 内容发布网络 |
二、 基于 CDN 的网络架构的优势分析 |
三、 基于 CDN 的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网络架构设计 |
四、 流量处理逻辑的实现过程 |
第五章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内容 |
第一节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概述 |
一、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特征 |
二、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类型 |
第二节 基于云计算的个性化竞争情报服务 |
一、 基于云计算的个性化竞争情报服务的概念与特点 |
二、 基于云计算的个性化竞争情报服务的总体框架 |
三、 竞争情报云服务使用者的的用户建模 |
四、 基于云计算的个性化竞争情报服务的服务方式 |
第三节 基于云计算的协同竞争情报参考咨询服务 |
一、 基于云计算的协同竞争情报参考咨询服务的特点 |
二、 基于云计算的协同竞争情报参考咨询服务的步骤 |
三、 基于云计算的协同竞争情报参考咨询服务的总体框架 |
四、 基于云计算的协同竞争情报参考咨询服务的功能模块 |
五、 基于云计算的协同竞争情报参考咨询服务的组织结构 |
第四节 基于云计算的竞争情报专家顾问服务 |
一、 基于云计算的竞争情报专家顾问服务的概念 |
二、 基于云计算的竞争情报专家顾问服务的工作流程与内容 |
三、 基于云计算的竞争情报专家顾问服务的组织结构 |
第六章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组织架构 |
第一节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组织环境 |
一、 企业文化 |
二、 人力资源管理 |
三、 心理契约 |
四、 管理伦理 |
五、 社会关系 |
六、 组织制度 |
七、 信息政策与法律 |
第二节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组织结构 |
一、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组织结构特征 |
二、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组织结构形式 |
第三节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的运行保障机制 |
一、 协作机制 |
二、 情报共享机制 |
三、 信任机制 |
第七章 案例研究 |
第一节 ABC 集团公司竞争情报服务的现状分析 |
一、 ABC 集团公司的简介 |
二、 ABC 集团公司竞争情报服务的主要成就 |
三、 ABC 集团公司竞争情报服务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ABC 集团公司的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的构建 |
一、 构建目标、原则及方法 |
二、 系统需求分析 |
三、 软硬件平台设计 |
四、 系统总体设计 |
五、 网络平台设计 |
六、 功能模块设计 |
七、 安全性设计 |
八、 标准规范设计 |
九、 组织结构设计 |
第三节 ABC 集团公司的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的原型实现 |
一、 应用系统部署 |
二、 基于 Hadoop 的云平台搭建 |
三、 基于 Hdfs 的分布式数据管理的实施 |
四、 运行测试 |
第四节 基于云平台的竞争情报服务的应用 |
一、 用户管理 |
二、 统一情报云平台 |
三、 个性化自助申请门户 |
四、 个性化情报检索 |
五、 个性化预警服务 |
第五节 ABC 集团公司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的价值与效果 |
一、 ABC 集团公司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的价值 |
二、 ABC 集团公司云竞争情报服务平台的效果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主要贡献 |
一、 主要结论 |
二、 主要贡献 |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一、 研究局限 |
二、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证券公司竞争情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理论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1.3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难点 |
第二章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情报概述 |
2.1 企业信息化概述 |
2.1.1 企业信息化的含义 |
2.1.2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
2.1.3 企业信息化的方式特点 |
2.2 竞争情报的含义与竞争情报的产生 |
2.2.1 竞争情报的含义 |
2.2.2 竞争情报产生的原因 |
2.3 企业信息化环境中的竞争情报的特征 |
2.3.1 强烈的对抗性 |
2.3.2 极强的增值性 |
2.3.3 明显的针对性 |
2.3.4 准确的前瞻性 |
2.3.5 绝对的合法性 |
2.4 竞争情报的收集方法 |
2.5 竞争情报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 |
2.5.1 在企业信息化中市场竞争情报起了带头作用 |
2.5.2 在企业信息化中战略竞争情报起了导向作用 |
2.5.3 在企业信息化中技术竞争情报起了重心作用 |
第三章 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分析 |
3.1 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 |
3.1.1 竞争情报系统内涵 |
3.1.2 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构成 |
3.2 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3.2.1 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现状 |
3.2.2 证券公司竞争情报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证券公司竞争情报模式研究 |
4.1 证券公司竞争情报模式的运行要素 |
4.1.1 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的情报源 |
4.1.2 证券公司构建竞争情报模式的原则 |
4.1.3 证券公司竞争情报模式的运用价值 |
4.2 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模式框架 |
4.3 证券公司价值链构成 |
4.3.1 价值链概述 |
4.3.2 价值链与信息化 |
4.3.3 证券公司价值链的特征 |
4.3.4 证券公司价值链构成 |
4.4 证券公司价值链的盈利模式分析 |
4.5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证券公司竞争情报模式构建 |
第五章 招商证券公司竞争情报模式设计及应用 |
5.1 招商证券概述 |
5.2 招商证券价值链分析 |
5.3 招商证券竞争情报模式设计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面向企业危机预警的竞争情报有效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总结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1.5.1 系统总结了面向危机预警的竞争情报工作特征 |
1.5.2 系统分析了面向危机预警的竞争情报管理现状及其问题 |
1.5.3 构建了面向危机预警的三角体式的竞争情报管理模式 |
第二章 企业竞争情报与危机预警的关系研究 |
2.1 企业竞争情报简评 |
2.1.1 竞争情报的内涵、特征及作用 |
2.1.2 竞争情报的研究内容与工作流程 |
2.1.3 竞争情报的发展 |
2.1.4 竞争情报的应用前景 |
2.2 企业危机预警过程及其对信息管理的要求 |
2.3 企业竞争情报与危机预警的关系 |
2.4 面向企业危机预警的竞争情报工作特征 |
第三章 面向企业危机预警的竞争情报管理现状调查 |
3.1 问卷设计 |
3.2 问卷特征的基本统计 |
3.2.1 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
3.2.2 受调查者所在企业的基本情况 |
3.3 具体问题的调查结果 |
3.3.1 关于企业潜在危机类型和危机预警意识 |
3.3.2 关于危机预警的信息管理需求及其方式 |
3.3.3 关于竞争情报应用于企业危机预警的适用性认识 |
3.3.4 关于面向危机预警的竞争情报工作受支持的程度 |
3.3.5 关于竞争情报工作方式在危机预警工作中有效性 |
3.4 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危机预警工作未受到足够重视 |
3.4.2 竞争情报的组织结构不能适用危机预警的要求 |
3.4.3 危机预警工作中不够重视人的作用 |
3.4.4 危机信息的搜集、分析与预测水平有待提高 |
第四章 面向企业危机预警的竞争情报管理要素分析 |
4.1 可能的管理要素分析 |
4.1.1 危机情报氛围 |
4.1.2 人员 |
4.1.3 组织结构 |
4.1.4 技术系统 |
4.1.5 管理制度 |
4.1.6 危机情报管理 |
4.2 基于竞争情报管理要素的管理模式描述 |
4.2.1 既有的竞争情报管理模式评析 |
4.2.2 三角体式的竞争情报管理模式框架 |
第五章 面向企业危机预警的竞争情报管理模式验证 |
5.1 研究假设 |
5.2 问卷设计与数据的收集 |
5.2.1 调查对象的选择 |
5.2.2 调查方法 |
5.2.3 调查问卷设计 |
5.2.4 调查方案与步骤 |
5.3 数据分析 |
5.3.1 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
5.3.2 受调查者所在企业的基本情况 |
5.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 结构关系模型分析 |
5.5 策略构建 |
5.5.1 将危机情报工作纳入企业常态化管理范畴 |
5.5.2 营造重视危机的企业文化氛围 |
5.5.3 具备危机情报人才培育规划 |
5.5.4 重视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建设 |
5.5.5 改进竞争情报具体的工作方式,增强危机信息管理的有效性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6.1.1 分析了企业竞争情报与危机预警的关系 |
6.1.2 分析了面向企业危机预警的竞争情报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6.1.3 分析了可能的管理要素并构建了三角体管理模式 |
6.1.4 验证了构建的三角体管理模式 |
6.2 论文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
6.2.1 论文的不足 |
6.2.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四、关于竞争情报研究深入开展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情报学学科建设研究进展[J]. 苏新宁,杨国立. 情报学进展, 2020(00)
- [2]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研究[D]. 王益成. 吉林大学, 2020(08)
- [3]“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D]. 张振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4]面向战略决策制定的情报流程模型构建及验证研究[D]. 李品. 南京大学, 2020(04)
- [5]军民情报学融合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D]. 杨国立. 南京大学, 2019(01)
- [6]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研究[D]. 李阳. 武汉大学, 2017(06)
- [7]对银行业竞争情报系统建立的调研分析[D]. 郑棕予. 黑龙江大学, 2016(03)
- [8]基于云计算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研究[D]. 黄兰秋. 南开大学, 2012(07)
- [9]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证券公司竞争情报模式研究[D]. 闫红杰. 天津师范大学, 2012(10)
- [10]面向企业危机预警的竞争情报有效管理模式研究[D]. 费佳.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