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拱坝全级配大体积混凝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小峰,徐涛,胡昱,刘春风,乔雨,周欣竹[1](2022)在《现场浇筑白鹤滩大坝混凝土强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依托白鹤滩大坝工程,分春、夏、秋、冬4次现场浇筑成型低热水泥混凝土试件,开展不同季节、不同龄期全级配和湿筛混凝土强度性能试验研究。基于本研究和相关文献试验结果,对白鹤滩大坝低热水泥全级配和湿筛混凝土强度性能的时变特性,换算比,不同工程中热、低热水泥全级配和湿筛混凝土强度性能的换算比展开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白鹤滩大坝全级配与湿筛混凝土均达到设计强度;白鹤滩全级配和湿筛混凝土的强度比服从正态分布;不同工程中热、低热水泥全级配和湿筛混凝土强度比的统计规律与低热水泥混凝土基本一致,可认为换算比与水泥种类无关。对于同类工程,建议选用强度比的平均值或95%保证率的比作为换算关系。
钟跃辉[2](2021)在《基于成熟度法的大坝混凝土力学性能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坝混凝土的真实强度和断裂性能是保证大坝开裂风险分析和安全评定准确性的前提条件之一。本文以获得大坝混凝土真实力学性能为目标。首先,基于施工现场浇筑的全级配和湿筛混凝土强度和断裂性能试验结果,开展真实服役环境条件下大坝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成熟度分析,明确适用于大坝混凝土力学性能成熟度分析的理论计算公式和力学性能与成熟度指标的函数关系形式,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全级配和湿筛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换算关系。同时,依托室内大型温湿度环境箱,开展不同养护温度条件下湿筛混凝土的强度和断裂性能试验,获得养护温度对大坝混凝土强度和断裂性能影响的定量数据,建立大坝湿筛混凝土真实力学性能的预测模型。最后,结合已获得全级配和湿筛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换算关系,建立可用于预测现场真实环境条件下大坝全级配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模型。经验证,该预测模型可满足实际大坝工程的使用需求。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大坝施工现场浇筑全级配和湿筛混凝土真实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对比了不同季节浇筑混凝土强度和断裂性能差异,采用成熟度理论分析了养护环境温度和龄期对混凝土力学参数的影响,明确了全级配和湿筛混凝土力学参数的可靠换算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养护温度历程的不同,大坝混凝土强度和断裂性能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通过成熟度理论研究大坝混凝土力学参数的发展规律是可行的;全级配与湿筛混凝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的换算关系可分别取0.88、0.74,起裂韧度、失稳韧度和断裂能换算关系可分别取1.32、1.36和1.7。经验证,上述换算关系可较为准确地将湿筛混凝土力学参数换算成全级配混凝土力学参数。(2)通过开展3种不同养护温度条件大坝湿筛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每种养护温度设计6种龄期,系统研究了养护温度和龄期对湿筛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养护温度条件下湿筛混凝土强度参数和断裂参数均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大;在10℃~40℃养护温度范围内,湿筛混凝土强度参数和断裂参数随着养护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适合大坝湿筛混凝土力学参数增长的环境温度为40℃。(3)采用不同养护温度大坝湿筛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基于成熟度理论、大坝全级配和湿筛混凝土力学参数的换算关系,建立了可预测任意温度历程全级配混凝土力学参数的模型。通过现场浇筑大坝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选取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和加权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的概念来评价其精度。进一步地,将该预测模型应用于实际工程,并将预测值与传统方法的材料参数取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力学参数预测值和试验值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和加权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均在15%以内,说明本文所建预测模型预测精度可以满足工程使用要求;不同季节浇筑大坝混凝土真实力学参数与传统方法取值明显不同。在开展大坝结构仿真分析时,采用本文的预测模型计算大坝混凝土的真实强度和断裂参数比直接采用标准养护条件下或现场浇筑混凝土试件强度和断裂参数试验结果更为准确。
乔雨,杨宁,牟荣峰,高小峰,陆兴长,李庆斌[3](2021)在《乌东德大坝低热水泥全级配混凝土强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为正确评价乌东德大坝低热水泥混凝土的强度性能,在施工现场分春夏秋冬4次浇筑成型低热水泥全级配和湿筛混凝土试件,开展不同龄期混凝土抗压强度、劈拉强度、轴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对低热水泥混凝土强度性能的时变特性及全级配和湿筛混凝土强度性能的换算关系展开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低热水泥混凝土的抗压和劈拉强度均达到设计强度;365d龄期混凝土强度性能相较于设计龄期仍有明显增长;低热水泥全级配和湿筛混凝土抗压和劈拉强度的换算关系均服从正态分布,具有95%保证率的换算关系分别为0.68和0.62。实际大坝工程,建议根据分析需要选用平均值或95%保证率的比值作为换算关系。
陆兴长[4](2020)在《大坝混凝土强度及断裂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准确评价混凝土结构开裂和整体稳定性是超高大坝混凝土工程的核心课题。该课题的正确解析离不开大坝全级配混凝土真实的力学性能。因此,本文以获得全级配混凝土真实力学性能参数为目标,分别开展了全级配与湿筛二级配混凝土强度性能试验、全级配与湿筛二级配混凝土断裂性能试验以及不同温湿度养护条件下一级配混凝土的断裂性能试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在施工现场分春夏秋冬4个批次浇筑成型全级配和湿筛二级配混凝土强度试件,开展不同龄期混凝土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和静力抗压弹性模量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对全级配和湿筛二级配混凝土强度性能的演变规律及其之间强度性能的换算关系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相同龄期不同季节全级配和混凝土的强度性能存在明显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其等效龄期不同而导致的;全级配与湿筛混凝土抗压、劈裂抗拉强度的换算值均服从正态分布,具有95%保证率的全级配与湿筛混凝土抗压、劈裂抗拉强度换算值分别为0.68和0.62。在施工现场分春夏秋冬4个批次浇筑成型全级配和湿筛二级配混凝土楔入劈拉试件,开展不同龄期全级配和湿筛二级配混凝土楔入劈拉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对全级配和湿筛二级混凝土断裂性能的演变规律及其换算关系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同龄期不同季节全级配和湿筛二级配混凝土的断裂性能也存在明显差异;试件高度为750mm的全级配混凝土与试件高度为300mm的湿筛二级配混凝土起裂断裂韧度换算值在1.12~2.04之间,失稳断裂韧度换算值在1.09~1.64之间。分5个工况4个龄期浇筑20组一级配混凝土楔入劈拉试件,开展不同温湿度养护条件下一级配混凝土断裂试验。结合试验结果分析养护温度和湿度对混凝土断裂参数的影响,拟合断裂参数与等效龄期间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养护温度越高一级配混凝土的断裂性能增长越快,养护温度为40℃时,14d的断裂韧度值与28d的基本一致,可以考虑为材料最终的断裂韧度;3d龄期以前,养护湿度对早龄期混凝土断裂参数的影响不明显,3d龄期后才随湿度的增大而增大;基于N-S等效龄期和F-P等效龄期均可以获得回归性较好的断裂参数与等效龄期的对数函数关系式,但F-P等效龄期更优,其回归曲线相关系数均在0.92以上。
樊启祥,张超然,陈文斌,李庆斌,张国新,周绍武,汪志林,杨宗立,李文伟,彭华,陈文夫,尹习双,杨宁,李果[5](2019)在《乌东德及白鹤滩特高拱坝智能建造关键技术》文中认为金沙江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建设环境条件最复杂的大型水电工程,需要建设300 m级特高混凝土双曲拱坝,面临众多关键技术难题和安全优质建设的管理挑战。本文遵循"全面感知、真实分析、实时控制"的闭环智能控制理论,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水电工程建设深度融合,构建了聚焦核心工艺过程与主要业务流程的大坝智能建造技术路线。围绕安全优质高效建设乌东德和白鹤滩两座特高拱坝的工程需求,对混凝土施工质量全环节实时监控、混凝土温控全过程实时控制、工程全生命期安全与工作性态评价、全坝低热水泥混凝土性能复核、智能建造管理平台iDam深化研发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索研究和实践应用,并研发相应的智能化控制设备和管理系统。工程实践表明,智能建造中形成的关键技术及管理平台极大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率,将提升中国水电的核心竞争力,为"一带一路"水电工程开发和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沈璐[6](2018)在《水工混凝土多轴动态力学特性试验及设计指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体积水工混凝土结构物,如混凝土拱坝和重力坝等,在其服役期间往往要考虑地震作用等动力荷载的影响,使其大部分部位处于高应变速率下的二轴或三轴应力状态。而目前关于水工大骨料混凝土多轴动态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还比较少见,基于多轴动态强度的设计指标也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本文利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三轴液压伺服试验系统,针对实际应用中起设计控制作用的大坝表面部位的三级配混凝土及其二级配湿筛混凝土,开展多轴动态加载试验,加载条件包括单轴动态受压、单轴动态受拉、双轴恒定比例动态受压、双轴恒定比例动态拉压以及三轴恒定比例动态拉-压-压,考虑地震作用所对应的应变速率,即10-5s-1、10-4S-1、10 3r-1、10-2S-1四个级别。最后提出一种可方便应用于水工结构抗震设计验算的基于多轴动态强度的设计指标。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开展了三级配混凝土及其湿筛混凝土的单轴动态受压、单轴动态受拉试验,得出两种混凝土单轴动态力学性能指标的试验数据及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三级配混凝土与二级配湿筛混凝土动态单轴强度随应变速率的增长速率远大于普通混凝土,水工混凝土单轴动态强度的湿筛效应受应变速率的影响规律不明显,动态峰值应变随应变速率略有增长,动态弹性模量随应变速率的增长速率水平与动态强度相当;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一系列反映水工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的经验公式;(2)通过三级配混凝土及其湿筛混凝土的双轴恒定比例动态受压加载试验,测得两种混凝土双轴动态受压强度试验数据,分析了应变速率、应力比及湿筛效应对三级配混凝土双轴动态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双轴动态抗压强度随应变速率增加而提高,应力比越大,增长速度越慢,同时双轴受压下的动态强度增长速度小于单轴受压,两种混凝土强度比值受应力比的影响要大于受应变速率的影响,并且普遍小于单轴受压;通过分析,分别给出了水工混凝土在主应力空间和八面体应力空间下的双轴动态受压强度准则;(3)实施了三级配混凝土及其湿筛混凝土的双轴恒定比例动态拉压加载试验,得出两种混凝土双轴动态拉压下的强度及峰值应变试验数据,分析了应变速率、应力比及湿筛效应对三级配混凝土双轴动态拉压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双轴动态拉压下的动态强度增长速率大于单轴动态受拉、单轴动态受压和双轴动态受压,并且随应力比绝对值的增大而减小,动态峰值拉应变受应力比的影响要大于受应变速率的影响;通过分析给出了考虑应变速率和应力比双因素相互影响的水工混凝土双轴动态拉压强度准则。(4)进行了三级配混凝土及其湿筛混凝土的三轴恒定比例动态拉-压-压试验,得出两种混凝土三轴动态拉-压-压下的强度试验数据,分析了两种混凝土三轴动态拉压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双轴动态拉压特性之间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三轴动态拉-压-压下的动态强度增长速率水平与单轴动态受拉相当,两种混凝土强度比值在三轴拉压下最小、双轴次之、单轴最大;通过分析给出了八面体应力空间下的水工混凝土三轴动态拉压强度准则。(5)通过对安全系数、失效距离系数等现有设计指标的分析,提出一种基于多轴动态强度的设计指标,即动态失效距离系数;该指标以应力点到多轴动态破坏面的最短距离作为计算依据,与现行的单轴动态设计指标相比,该指标能够更加直观、方便地反映各计算部位的安全程度,可以作为水工结构抗震设计的验算指标。
何吉,徐小雪[7](2018)在《全级配混凝土抗压强度尺寸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搜集了11个工程共137组试验数据,采用可靠性理论及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全级配混凝土大试件与湿筛混凝土小试件之间抗压强度比值(以下简称为"抗压强度比值")的分布规律,分析了试件形状、龄期对抗压强度比值的影响,得到了如下结论: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显着存在,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具有80%、85%、90%及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比值分别为0.799、0.789、0.776、0.757;试件形状对尺寸效应的影响显着,立方体试件的抗压强度比值约为0.847,圆柱体试件的抗压强度比值约为0.560,因此圆柱体试件的尺寸效应大于立方体试件;龄期对尺寸效应的影响显着,抗压强度比值在7d时最大,7d28d下降明显,28d180d基本稳定。基于该规律建立了相应的经验公式。
徐轶[8](2017)在《水工混凝土工程力学特性的细观力学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水工混凝土材料在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深刻认识水工混凝土的力学行为及工程特性,对于高混凝土坝真实工作性态分析及其安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混凝土结构变形、损伤和断裂等非线性力学特性与其细观尺度材料组成的强非均匀性(即骨料、浆体、界面过渡区和缺陷等组成的多相复合结构)密不可分。相比于传统试验手段,细观力学分析方法在开展混凝土材料复杂工程力学特性的预测,揭示全级配混凝土与湿筛试件之间的强度差异规律,分析温度、荷载作用下细观微裂缝萌生、发展、贯通及扩展过程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发展混凝土细观力学分析方法,研究混凝土材料(尤其是全级配混凝土材料)的复杂力学特性及损伤断裂机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工程界、材料学界和固体力学界的前沿问题。本文致力于应用和发展细观力学分析方法,从细观尺度研究水工混凝土变形、徐变、损伤、断裂等力学特性。通过生成与实际混凝土材料相似的细观多相复合模型,采用力学理论和数值分析方法研究混凝土细观结构与宏观力学特性之间的联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介绍了混凝土细观力学分析方法在细观模型建立、细观组分力学参数试验研究、基于细观模型的宏观力学性能预测以及细观尺度混凝土损伤断裂数值模拟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已有研究中存在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并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发展了细观尺度混凝土三维建模技术,包括高含量多级配骨料的生成与高效投放、孔洞或微裂缝等初始缺陷的模拟以及细观模型的可视化;同时,可对混凝土内部结构直接进行实际尺寸的有限元网格划分,形成含骨料、砂浆、界面过渡区及缺陷等多相组分的精细化模型。该法整体建模效果较好,基本可满足混凝土细观力学数值仿真的需求,为后续的研究奠定重要基础。(3)建立了基于三维细观力学模型预测全级配混凝土等效热弹性力学性质的数值试验体系。对混凝土等效弹性模量、热传导系数和热膨胀系数的预测结果与一些试验结果或理论分析结果吻合较好,证实数值试验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同时,数值试验的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等效力学性质的表征体积单元(RVE)约为最大骨料粒径的3.5-4倍。(4)开展了室内力学试验和细观力学数值仿真的对比研究,探讨骨料特征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和混凝土强度的尺寸效应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级配/湿筛混凝土强度折算系数的预测方法,该系数可用于初步评估全级配混凝土的强度。(5)提出了基于非稳态热传导和徐变温度应力分析理论的混凝土细观热力学模型,预测了不同骨料含量混凝土试样的徐变特性。对三级配混凝土试样标准养护过程中早期自约束温度应力的产生进行数值仿真及参数敏感性分析,揭示了早期自约束温度应力的产生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自约束温度应力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微裂缝等初始损伤,危害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6)推广了相场断裂模型及其有限元分步求解算法在混凝土细观尺度开裂及裂缝扩展模拟中的应用。模拟结果表明,混凝土在单轴压缩下产生张拉、压剪复合型裂缝,在单轴受拉下则产生张拉型裂缝;细观结构特征(包括骨料、ITZ、初始缺陷等)对混凝土裂缝扩展行为具有重要影响:骨料、ITZ、孔洞和微裂缝的存在容易诱发裂缝产生,且其含量和分布是裂缝起裂位置、扩展路径和裂缝形态等的主要控制因素。最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今后尚待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丁建新[9](2014)在《混凝土坝温度裂缝机理及仿真分析方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高混凝土坝建设进入新阶段,相继建设一批300m级的高混凝土坝。高坝建设难度大,技术问题突出。其中坝体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是关键的技术问题和难题之一。目前尚无成熟的设计方法、技术、规范和经验可供借鉴。进行这一问题的研究,探索高混凝土坝的温度裂缝机理与仿真分析,能为工程的安全提供保证,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本文针对混凝土坝的温度裂缝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开展了混凝土结构的热力学和混凝土材料特性的细观力学研究、结构裂缝的断裂力学分析、高混凝土坝的时空写实仿真分析以及坝体裂缝的稳定性分析,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综述了混凝土坝开裂问题的研究方法,混凝土材料的宏观力学本构、细观损伤与断裂、温度应力场时空写实仿真分析的意义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出研究中的若干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并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介绍。(2)基于含冷却水管的复合单元法思路,前处理网格划分时不必离散冷却水管,考虑水管中冷却水的沿程温度上升以及混凝土的动态浇筑仿真分析,实现了含冷却水管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场动态浇筑仿真与反馈分析。模拟了含冷却水管的混凝土柱体以及含多层弯管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块模型的通水冷却效果,并实现了小湾拱坝22#坝段施工期温度场仿真与反馈分析的应用。(3)对混凝土材料进行了细观力学的研究,实现了球形骨料的生成以及投放,提出了含球形骨料的混凝土三维细观数值试件网格生成的单元切割法。并且实现了随机凸多面体骨料的生成,以及混凝土三维细观数值试件等效弹性模量的细观力学分析。利用弹黏塑性损伤理论,对混凝土三维细观数值试件进行了单轴压缩情况下的细观损伤力学研究。最后,进行了混凝土标准立方体试件的全应力应变力学试验,揭示了混凝土试件受载时的力学规律和破坏过程。(4)建立了静态裂缝分析的复合单元法模型,对于含裂缝的结构,定义含裂缝的单元为复合单元,裂缝面将复合单元分成子单元,通过结点上的多套位移分别来插值子单元的位移。该模型的优点是:网格中不必离散模拟裂缝,前处理简单。同时,计算了裂缝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通过算例验证了复合单元法的结果与有限元及解析解相近,从而表明了复合单元法在静态裂缝分析中的适用性。(5)建立了裂缝动态扩展分析的复合单元法模型,以最大周向应力理论为扩展判据,并计算裂缝尖端的开裂方向,实现裂缝动态扩展的模拟。复合单元法模拟裂缝动态扩展时不需要重新划分网格,具有较大的优势。算例表明了复合单元法在裂缝动态扩展分析中的优越性。(6)研究了混凝土坝的时空特性演化写实仿真分析。首先介绍了温度场、应力应变场、坝基岩体开挖松弛场的时空写实仿真分析方法。然后介绍了实施高混凝土坝写实仿真分析的关键技术。最后在小湾工程应用中,建立了超大规模的三维整体有限元模型,对小湾混凝土拱坝/坝基整体模型的施工期以及运行期的全过程进行了写实仿真分析。研究成果表明:拱坝的温度、变形和应力的仿真计算成果均与监测值接近,仿真计算成果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拱坝物理力学场的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坝体和坝基的工作状态进行了分析与评价。(7)采用隐含裂缝单元来模拟坝体的裂缝。首先,从坝体混凝土材料的实际抗裂性能、施工期的温度场仿真、应力应变场仿真等方面分析了坝体裂缝的成因。小湾混凝土拱坝的裂缝主要是由于横缝封拱灌浆之前二冷时,温度下降引起过大的拉应力所致。然后,分析了高水位工况下坝体现有裂缝的工作状态。最后,结合精细子模型同步仿真的方法,对21#和25#坝段进行了子模型的分析。分析成果表明:随着水位的上升,裂缝面逐渐受压,裂缝下尖端应力强度因子有减小的趋势,裂缝整体处于压紧、闭合、稳定状态。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今后尚待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冯帆[10](2013)在《基于整坝全过程仿真的特高拱坝施工期工作性态研究》文中认为拱坝设计中控制指标主要针对运行期,而特高拱坝施工期工作性态与运行期工作性态存在明显差别,如坝体温度场、应力场、变形以及横缝状态等均存在明显不同,且施工期结构工作性态会直接影响运行期结构性态,另外施工期可能出现的裂缝以及结构横缝也会带来影响,因此要判断和评价特高拱坝的安全性,对特高拱坝施工期工作性态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整坝全过程仿真分析理论,考虑跳仓浇筑、材料硬化、温度控制、封拱灌浆、蓄水过程和环境量变化等六个过程。以溪洛渡特高拱坝为工程依托,针对目前特高拱坝施工期工作性态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如施工期基岩变形模量的选取、考虑真实全面施工过程的坝体工作性态、特高拱坝施工期裂缝的扩展稳定性及对坝体工作性态的影响、结构横缝状态及对坝体工作性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进行了基于整坝全过程仿真的施工期力学参数反演分析研究。①总结了特高拱坝施工期坝体弹性模量和基岩变形模量的反演分析现状,归纳了影响施工期变形的力学参数的回归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施工期仿真应力的坝体弹模及基础变模的混合反演模型。②基于施工期精密水准仪、多点位移计和垂线观测结果,对其坝体弹性模量和基岩变形模量进行了反演分析工作,结果表明:基于三种仪器的基岩变形模量反演结果基本一致,可以相互校核,所提出混合模型是可行可靠的。③研究了库盆水压对坝体变形和基岩变形模量反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按照面力来施加库盆水压时,与不施加库盆水压的反演结果有一定差别,应尽量采用渗透体积力来模拟库盆水压。2.进行了整坝全过程仿真分析理论阐述和溪洛渡特高拱坝施工期工作性态研究。阐述考虑跳仓浇筑、材料硬化、温度控制、封拱灌浆、蓄水过程和环境量变化等六个过程的整坝全过程仿真理论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溪洛渡特高拱坝施工期工作性态的研究中。在分析中:①研究了自重施加方式和封拱灌浆过程对整体应力和变形的影响;②对施工期温度、应力和变形的实际观测成果和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计算温度和应力变化规律与观测成果基本一致,施工期温度和应力控制总体较好,但由于未考虑90天以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计算温度值偏低;大坝竖向应力分布规律与实测吻合良好,但个别坝段实测偏小;施工前期大坝由于自重倒悬作用,引起大坝向上游变形,随着大坝浇筑高程的增加及上游蓄水位的升高,大坝逐渐转为向下游变形;③对横缝状态观测成果和计算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并研究了不同灌浆高程和水位下横缝面的应力和开合状态,结果表明:大坝完成二冷的区域平均缝开度在0.8~1.6mm左右,不同坝段和高程的横缝开度因浇筑进度、浇筑季节、相邻高差、侧面暴露时间等因素影响而有所不同,横缝状态整体正常,但个别部位开度偏大,如最大开度值出现在12#横缝,达到5.70mm,超出温度收缩可能引起的一般开度,需要进行深入的核查研究。3.进行了特高拱坝施工期裂缝稳定性及对结构的工作性态影响研究。包括:①归纳了特高拱坝施工期裂缝成因、扩展稳定性及对大坝工作性态影响的研究现状;②介绍了特高拱坝施工期较新型的层间裂缝和止水区域表面裂缝;③对施工期水力渗透破坏引起的层间裂缝的扩展稳定性及对大坝工作性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初始粘结强度对裂缝处理后的扩展稳定性影响较大,混凝土断裂韧度对其影响较小;在粘结强度较小时,裂缝向上游侧扩展可能性较大,而向下游侧扩展的动力不足;层间裂缝对拱坝整体应力和变形影响不大。④对止水区域表面裂缝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横缝的突然张开会造成止水铜片与混凝土接触面的薄弱部位产生损伤,随后在水力挤压和劈裂作用下进一步向坝面方向扩展形成贯通裂缝。4.进行了特高拱坝横缝状态及对结构工作性态的影响研究。包括:①归纳了横缝状态对大坝工作性态影响的研究现状;②提出了一种模拟球形键槽的等效力学模型,可以模拟键槽的张开、闭合以及错动等力学行为,并将该模型加入到仿真分析程序Saptis中;③研究了溪洛渡高拱坝蓄水进度对横缝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位过高,导致横缝被压紧,会影响大坝的封拱灌浆进度,因此溪洛渡特高拱坝2013年夏季蓄水控制水位应在540m高程以下;④研究了上游两道止水片之间横缝不灌浆对大坝工作性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横缝上游两道止水片之间横缝不灌浆对结构整体变形和应力影响很小,主要影响横缝上游不灌浆区域的缝端应力。
二、高拱坝全级配大体积混凝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拱坝全级配大体积混凝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现场浇筑白鹤滩大坝混凝土强度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概况 |
1.1 原材料及配合比 |
1.2 试验方案 |
1.3 试件成型与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试验结果 |
2.2 强度性能时变特性分析 |
2.2.1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
2.2.2 劈拉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
2.2.3 轴心抗压强度和静力抗压弹性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
2.3 强度性能换算比的统计分析 |
2.3.1 抗压强度换算比的统计分析 |
2.3.2 劈拉强度换算比的统计分析 |
3 结 论 |
(2)基于成熟度法的大坝混凝土力学性能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温度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研究现状 |
1.3 成熟度理论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技术路线 |
1.4.3 本文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场温度历程对大坝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现场浇筑大坝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
2.2.0 试验概况 |
2.2.1 强度性能试验结果 |
2.2.2 断裂性能试验结果 |
2.3 温度历程对大坝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
2.3.1 成熟度理论 |
2.3.2 强度性能成熟度分析 |
2.3.3 断裂性能成熟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养护温度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概况 |
3.2.1 试件原材料与配合比 |
3.2.2 试件制作 |
3.2.3 试件养护设计及养护过程 |
3.2.4 试验设备 |
3.2.5 测试过程 |
3.3 不同养护温度下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强度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2 断裂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坝混凝土力学性能预测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预测模型的建立 |
4.2.1 不同养护温度混凝土等效龄期计算 |
4.2.2 强度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 |
4.2.3 断裂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 |
4.3 预测模型的验证 |
4.3.1 强度性能预测模型的验证 |
4.3.2 断裂性能预测模型的验证 |
4.4 预测模型的应用 |
4.4.1 强度性能预测模型应用 |
4.4.2 断裂性能预测模型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乌东德大坝低热水泥全级配混凝土强度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试验原材料及方案 |
1.1 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 |
1.2 全级配和湿筛混凝土强度性能试验方案 |
1.3 试件浇筑、养护与运输 |
1.4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1 强度性能试验结果 |
2.1.1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
2.1.2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结果 |
2.1.3 轴心抗压强度和静力抗压弹性模量试验结果 |
2.2 全级配与湿筛混凝土强度性能换算关系的统计分析 |
2.2.1 全级配与湿筛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换算关系统计分析 |
2.2.2 全级配与湿筛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换算关系统计分析 |
3 结 论 |
(4)大坝混凝土强度及断裂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大坝混凝土强度性能研究现状 |
1.3 混凝土断裂力学发展现状 |
1.4 温湿度对混凝土断裂性能影响研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大坝全级配与湿筛混凝土强度性能试验 |
2.1 试验材料及配合比 |
2.2 试验方案 |
2.2.1 试件设计 |
2.2.2 试件制作及养护 |
2.2.3 试验过程 |
2.3 试验结果 |
2.4 试验结果分析 |
2.4.1 抗压强度的时变特性分析 |
2.4.2 劈裂抗拉强度的时变特性分析 |
2.4.3 轴心抗压强度和静力抗压弹性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
2.5 全级配与湿筛混凝土强度参数比值统计分析 |
2.5.1 全级配与湿筛混凝土抗压强度比值统计分析 |
2.5.2 全级配与湿筛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比值统计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级配与湿筛混凝土断裂性能试验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及配合比 |
3.3 试验方案 |
3.3.1 加载装置及试件设计 |
3.3.2 试件浇筑及养护 |
3.3.3 试验系统 |
3.3.4 试验过程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3.4.1 全级配混凝土断裂试验结果分析 |
3.4.2 湿筛混凝土断裂试验结果分析 |
3.4.3 全级配和湿筛混凝土断裂特性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养护温度和湿度对混凝土断裂参数的影响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件设计及制作 |
4.3 试件养护 |
4.3.1 养护条件 |
4.3.2 养护过程 |
4.4 试验系统及测试过程 |
4.4.1 试验系统 |
4.4.2 测试过程 |
4.5 试验结果 |
4.6 试验结果分析 |
4.6.1 养护温度对混凝土断裂参数的影响 |
4.6.2 养护湿度对混凝土断裂参数的影响 |
4.7 基于成熟度理论分析混凝土断裂参数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本文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水工混凝土多轴动态力学特性试验及设计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混凝土动态特性试验研究 |
1.2.1 动态加载试验条件 |
1.2.2 混凝土动态强度性能研究 |
1.2.3 动态荷载下的混凝土变形性能研究 |
1.3 混凝土多轴动态力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
1.3.1 动态三轴加载设备 |
1.3.2 多轴动态受压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1.3.3 多轴拉压应力下的动态性能研究 |
1.4 水工大骨料混凝土力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
1.4.1 全级配混凝土单轴动态特性试验研究 |
1.4.2 全级配混凝土多轴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1.4.3 水工全级配混凝土的湿筛效应研究 |
1.5 水工结构多轴强度设计指标综述 |
1.6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2 水工混凝土多轴动态特性试验设计 |
2.1 引言 |
2.2 试件制备 |
2.2.1 配合比设计 |
2.2.2 试件尺寸及形状 |
2.2.3 试件制备与养护 |
2.3 加载设备及加载装置 |
2.3.1 加载设备 |
2.3.2 受拉加载试验装置 |
2.3.3 受压加载试验装置 |
2.4 加载方案及试验过程 |
2.4.1 加载方案 |
2.4.2 试验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3 水工混凝土单轴动态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水工混凝土单轴动态受压加载试验研究 |
3.2.1 试验概况 |
3.2.2 破坏形态 |
3.2.3 单轴动态抗压强度 |
3.2.4 单轴动态受压峰值应变 |
3.2.5 单轴动态受压弹性模量 |
3.2.6 单轴动态受压应力-应变关系 |
3.3 水工混凝土单轴动态受拉加载试验研究 |
3.3.1 试验概况 |
3.3.2 破坏形态 |
3.3.3 单轴动态抗拉强度 |
3.3.4 单轴动态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 |
3.3.5 三级配混凝土与二级配湿筛混凝土动态抗拉强度之间的关系 |
3.3.6 水工混凝土动态拉伸变形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4 水工混凝土双轴动态恒定比例受压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三级配混凝土双轴动态受压加载试验结果分析 |
4.2.1 破坏形态 |
4.2.2 双轴恒定比例加载下的动态抗压强度 |
4.2.3 应变速率对三级配混凝土双轴动态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 |
4.2.4 应力比对三级配混凝土双轴动态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 |
4.3 湿筛混凝土双轴动态受压试验结果及其与三级配混凝土对比分析 |
4.3.1 破坏形态 |
4.3.2 双轴恒定比例加载下的动态抗压强度 |
4.3.3 湿筛效应对三级配混凝土双轴动态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 |
4.4 水工混凝土双轴动态受压强度准则 |
4.4.1 主应力空间强度准则 |
4.4.2 八面体应力空间强度准则 |
4.5 本章小结 |
5 水工混凝土双轴、三轴动态恒定比例拉压加载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三级配混凝土双轴动态拉压加载试验研究 |
5.2.1 破坏形态 |
5.2.2 双轴动态拉压强度 |
5.2.3 应变速率对三级配混凝土双轴动态拉压强度的影响分析 |
5.2.4 应力比对三级配混凝土双轴动态拉压强度的影响分析 |
5.2.5 动态拉压峰值应变 |
5.3 湿筛混凝土双轴动态拉压试验结果及与三级配混凝土比较分析 |
5.3.1 破坏形态 |
5.3.2 双轴动态拉压强度 |
5.3.3 湿筛效应对三级配混凝土双轴动态拉压强度的影响分析 |
5.3.4 动态拉压峰值应变 |
5.4 三级配及湿筛混凝土三轴动态拉-压-压强度试验研究 |
5.4.1 三级配及湿筛混凝土三轴动态拉-压-压强度试验结果 |
5.4.2 应变速率对水工混凝土三轴动态拉压强度的影响分析 |
5.4.3 应力比对水工混凝土三轴动态拉压强度的影响分析 |
5.4.4 湿筛效应对三级配混凝土三轴动态拉压强度的影响分析 |
5.5 水工混凝土双轴、三轴动态拉压破坏准则 |
5.5.1 主应力空间双轴动态拉压强度准则 |
5.5.2 八面体应力空间三轴动态拉压压强度准则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多轴动态强度的设计指标研究及应用 |
6.1 多参数强度准则下的设计指标 |
6.1.1 安全系数定义的拓展 |
6.1.2 超载系数 |
6.1.3 失效距离系数 |
6.2 基于多轴动态强度的设计指标定义及求解 |
6.2.1 动态强度极限面 |
6.2.2 基于多轴动态强度的设计指标 |
6.2.3 多轴动态强度设计指标与现行单轴动态设计指标的比较 |
6.3 工程算例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全级配混凝土抗压强度尺寸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抗压强度比值的总体分析 |
2 抗压强度比值的可靠性取值 |
3 试件形状对抗压强度比值的影响 |
4 龄期对抗压强度比值的影响 |
5 结论 |
(8)水工混凝土工程力学特性的细观力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混凝土时空演化特性及细观力学方法 |
1.2.1 多尺度特性 |
1.2.2 时间演化特性 |
1.2.3 细观结构组成及特征 |
1.2.4 细观力学分析方法 |
1.3 细观力学方法研究现状 |
1.3.1 混凝土细观力学模型 |
1.3.2 混凝土细观力学试验研究 |
1.3.3 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预测研究 |
1.3.4 混凝土细观损伤断裂数值模拟研究 |
1.4 研究现状总结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混凝土精细有限元建模 |
2.1 概述 |
2.2 三维空间的骨料投放技术 |
2.2.1 骨料颗粒生成 |
2.2.2 骨料的随机投放 |
2.3 有限元网格划分及ITZ生成 |
2.3.1 随机骨料结构网格划分 |
2.3.2 界面过渡区生成 |
2.4 包含初始缺陷的细观模型生成 |
2.4.1 初始孔洞 |
2.4.2 初始微裂缝 |
2.4.3 初始缺陷的有限元网格处理 |
2.5 细观模型的可视化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混凝土等效热弹性力学性质预测 |
3.1 概述 |
3.2 混凝土细观力学均匀化理论 |
3.2.1 均匀化理论 |
3.2.2 混凝土等效力学性质的均匀化方法 |
3.3 等效热弹性力学性质预测的数值试验体系 |
3.3.1 弹性有限元方法 |
3.3.2 数值试验体系 |
3.4 混凝土等效弹性模量预测 |
3.4.1 等效弹性模量数值试验 |
3.4.2 等效弹性模量分析结果 |
3.5 混凝土等效热力学性质预测 |
3.5.1 等效热传导系数数值试验 |
3.5.2 等效热膨胀系数数值试验 |
3.6 混凝土等效力学性质数值均匀化研究 |
3.7 全级配混凝土等效力学性质预测研究 |
3.7.1 双尺度算法 |
3.7.2 全级配混凝土等效力学性质 |
3.8 本章小节 |
第4章 骨料特征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4.1 概述 |
4.2 骨料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
4.2.1 试验设计 |
4.2.2 试验内容与试验过程 |
4.2.3 试验结果 |
4.2.4 试验结果分析 |
4.3 混凝土损伤的数值分析方法 |
4.3.1 弹性损伤力学方法 |
4.3.2 数值模拟验证及适用性研究 |
4.4 强度试验模拟及结果 |
4.4.1 骨料含量的影响 |
4.4.2 骨料形状的影响 |
4.4.3 骨料粒径的影响 |
4.5 结果的讨论分析 |
4.6 本章小节 |
第5章 混凝土强度的尺寸效应 |
5.1 概述 |
5.2 尺寸效应理论模型 |
5.2.1 Weibull尺寸效应理论 |
5.2.2 Bazant尺寸效应理论 |
5.2.3 Carpinteri尺寸效应理论 |
5.3 混凝土尺寸效应试验 |
5.3.1 试验内容与过程 |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 混凝土尺寸效应的数值模拟 |
5.4.1 尺寸效应试验数值模拟 |
5.4.2 数值模拟结果 |
5.5 全级配/湿筛混凝土强度特性 |
5.5.1 全级配/湿筛混凝土性能对比分析 |
5.5.2 全级配/湿筛混凝土强度折算系数 |
5.6 本章小节 |
第6章 水工混凝土早期自约束温度应力 |
6.1 概述 |
6.2 基本理论 |
6.2.1 非稳态温度场分析 |
6.2.2 混凝土徐变应力分析 |
6.3 算法及技术路线 |
6.3.1 有限元算法 |
6.3.2 技术路线 |
6.3.3 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
6.4 算法及计算参数验证 |
6.4.1 混凝土绝热温升 |
6.4.2 混凝土徐变应力 |
6.5 混凝土徐变的预测 |
6.6 混凝土自约束温度应力仿真分析 |
6.6.1 温度计算结果 |
6.6.2 应力计算结果 |
6.6.3 参数影响分析 |
6.7 自约束温度应力影响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混凝土细观结构裂缝扩展问题 |
7.1 概述 |
7.2 相场断裂模型 |
7.2.1 裂缝面弥散化表征 |
7.2.2 断裂变分准则 |
7.2.3 应变能分解 |
7.2.4 控制方程 |
7.3 有限元分步求解算法 |
7.3.1 相场有限元格式 |
7.3.2 位移场有限元格式 |
7.3.3 相场断裂模型分步求解 |
7.3.4 相场断裂模型算例验证 |
7.4 细观力学模型断裂分析 |
7.4.1 单骨料模型开裂过程 |
7.4.2 随机骨料模型开裂过程 |
7.5 细观结构对混凝土断裂特性的影响 |
7.5.1 骨料对混凝土断裂特性的影响 |
7.5.2 缺陷对混凝土断裂特性的影响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或待刊的论文 |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致谢 |
附录A 混凝土细观模型的可视化方法 |
(9)混凝土坝温度裂缝机理及仿真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对于开裂问题的研究 |
1.2.2 混凝土的本构与细观断裂分析 |
1.2.3 混凝土坝整体全过程时空写实仿真研究进展 |
1.3 主要存在的科学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含水管温度场仿真与反馈分析的复合单元法 |
2.1 温度场复合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
2.1.1 三维非稳定温度场的热传导方程 |
2.1.2 复合单元法模型 |
2.2 关键技术 |
2.2.1 复合元前处理 |
2.2.2 复合元数值积分 |
2.2.3 水管沿程温升 |
2.2.4 水管施工动态仿真 |
2.2.5 参数反演分析 |
2.2.6 温度场振荡的处理 |
2.3 算例分析 |
2.3.1 混凝土柱体的水管冷却 |
2.3.2 多层弯管大体积混凝土模型 |
2.3.3 小湾工程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混凝土材料特性的细观力学研究 |
3.1 球形骨料生成及投放 |
3.1.1 球形骨料生成方法 |
3.1.2 骨料生成模型图 |
3.2 球形骨料模型网格生成的单元切割法 |
3.3 随机凸多面体骨料的生成 |
3.4 等效弹性模量的细观力学分析 |
3.4.1 Voigt和Reuss方法 |
3.4.2 Hirsch方法 |
3.4.3 广义自洽法 |
3.4.4 Mori-Tanaka方法 |
3.4.5 数值方法 |
3.4.6 算例分析 |
3.5 材料非均匀性 |
3.6 细观损伤 |
3.6.1 基本概念 |
3.6.2 损伤变量的选取 |
3.6.3 弹黏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
3.6.4 技术路线及算法流程图 |
3.6.5 算例分析 |
3.7 混凝土试件力学试验 |
3.7.1 试验过程 |
3.7.2 试验成果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静态裂缝分析的复合单元法 |
4.1 线弹性断裂力学的基本概念 |
4.1.1 三种基本的断裂类型 |
4.1.2 裂缝尖端的奇异性 |
4.2 复合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
4.2.1 基本概念 |
4.2.2 位移模式 |
4.2.3 坐标系及其变换 |
4.2.4 本构方程 |
4.2.5 平衡方程 |
4.3 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 |
4.3.1 外推法 |
4.3.2 虚拟裂缝闭合法 |
4.4 算例分析 |
4.4.1 倾斜裂缝远端受拉平板 |
4.4.2 椭圆形裂缝 |
4.4.3 混凝土块温度应力及表面裂缝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裂缝扩展分析的复合单元法 |
5.1 基本理论 |
5.1.1 最大周向应力理论 |
5.1.2 复合元裂缝扩展方法 |
5.2 技术路线及算法流程图 |
5.3 算例分析 |
5.3.1 复合型裂缝扩展 |
5.3.2 单边斜裂缝扩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混凝土坝时空特性演化 |
6.1 温度场时空分析方法 |
6.1.1 热传导方程 |
6.1.2 不稳定温度场的有限元计算 |
6.1.3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
6.1.4 气温与库水温度 |
6.1.5 水管冷却问题的计算原理 |
6.2 坝体应力应变场时空分析方法 |
6.3 坝基开挖松弛时空分析方法 |
6.4 动态仿真与反馈分析方法 |
6.5 技术路线 |
6.6 关键技术 |
6.6.1 浇筑仿真 |
6.6.2 数据传递 |
6.6.3 方程求解 |
6.6.4 后处理结果显示 |
6.7 算例分析 |
6.7.1 工程概况 |
6.7.2 计算依据 |
6.7.3 成果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混凝土坝裂缝稳定性分析 |
7.1 裂缝参数取值 |
7.2 裂缝单元模型 |
7.2.1 混凝土块的本构关系 |
7.2.2 裂缝的本构关系 |
7.2.3 单元的本构关系 |
7.2.4 裂缝开合迭代 |
7.3 裂缝成因分析 |
7.3.1 混凝土实际抗裂性能 |
7.3.2 施工期温度场仿真分析 |
7.3.3 施工期应力场仿真分析 |
7.4 裂缝状态及稳定性分析 |
7.4.1 现有裂缝状态分析 |
7.4.2 裂缝稳定性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或待刊的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致谢 |
(10)基于整坝全过程仿真的特高拱坝施工期工作性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工程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特高拱坝施工期工作性态和整坝全过程仿真研究进展 |
1.2.2 特高拱坝坝体弹性模量和基岩变形模量反演研究进展 |
1.2.3 特高拱坝施工期裂缝成因、稳定性及对结构影响研究进展 |
1.2.4 特高拱坝横缝工作性态及对结构影响研究进展 |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1.4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含缝特高拱坝的整坝全过程仿真理论和方法 |
2.1 引言 |
2.2 全坝全过程仿真理论 |
2.2.1 基本概念 |
2.2.2 基于六个过程的整坝全过程仿真 |
2.3 缝的模拟方法 |
2.3.1 缝模拟的基本现状 |
2.3.2 缝的模拟方法和有限元实现 |
第3章 特高拱坝施工期力学参数反馈分析 |
3.1 引言 |
3.2 施工期变形影响因子的回归分析方法 |
3.2.1 变形影响因子的回归方程 |
3.2.2 变形影响因子的回归分析方法和软件 |
3.3 施工期力学参数的回归分析方法 |
3.3.1 影响施工期变形的力学参数的回归分析方法 |
3.3.2 基于施工期仿真应力的反演混合模型 |
3.4 溪洛渡工程概况和主要计算条件 |
3.4.1 溪洛渡混凝土特高双曲拱坝概况 |
3.4.2 气温水温资料 |
3.4.3 基岩热、力学参数 |
3.4.4 混凝土热、力学参数 |
3.4.5 混凝土浇筑和接缝灌浆进度 |
3.5 溪洛渡施工期结构力学参数反演分析 |
3.5.1 变形观测结果分析 |
3.5.2 整坝全过程仿真有限元模型和荷载参数 |
3.5.3 基于精密水准仪的坝体弹性模量反演 |
3.5.4 基于多点位移计的坝体弹性模量和基岩变形模量反演 |
3.5.5 基于垂线观测的考虑蠕变的基岩变形模量反演 |
3.5.6 基于反演参数的整坝有限元仿真校核 |
3.5.7 本节小结 |
3.6 库盆水压对地基变形模量反演和坝体变形影响研究 |
3.6.1 库盆水压对基岩变形模量反演的影响 |
3.6.2 库盆水压对坝体变形的影响 |
3.6.3 本节小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溪洛渡特高拱坝施工期整坝全过程仿真研究 |
4.1 引言 |
4.2 自重施加方式和封拱灌浆过程对拱坝整体应力变形的影响 |
4.2.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4.2.2 计算模型和条件 |
4.2.3 计算结果分析 |
4.2.4 本节小结 |
4.3 溪洛渡施工期温度状态研究 |
4.3.1 典型坝段温度仿真结果与实测比较 |
4.3.2 28#~31#灌区典型高程的温度过程线 |
4.3.3 整坝温度分布 |
4.4 溪洛渡施工期应力状态研究 |
4.4.1 典型坝段应力仿真结果与实测比较 |
4.4.2 28#~31#灌区典型高程的顺河向应力过程线 |
4.4.3 整坝应力分布 |
4.5 溪洛渡施工期变形状态研究 |
4.6 溪洛渡施工期横缝工作性态研究 |
4.6.1 横缝实测开度分析 |
4.6.2 横缝应力计算成果分析 |
4.6.3 横缝开度计算成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施工期裂缝成因、稳定性及对拱坝工作性态的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溪洛渡施工期新型裂缝情况 |
5.2.1 水力渗透破坏引起的层间裂缝 |
5.2.2 上游止水区域表面裂缝 |
5.3 水力渗透破坏引起的层间裂缝稳定性及对大坝工作性态的影响 |
5.3.1 混凝土断裂韧度对裂缝扩展稳定性影响分析 |
5.3.2 缝面初始粘结强度取值对裂缝稳定性影响分析 |
5.3.3 不同浇筑和蓄水高程时裂缝稳定性分析 |
5.3.4 运行期温升温降对裂缝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5.3.5 裂缝对拱坝整体应力和变形的影响分析 |
5.3.6 本节小结 |
5.4 上游止水区域表面裂缝成因及稳定性分析 |
5.4.1 基于观测资料的裂缝成因定性分析 |
5.4.2 横缝开度突然增大对裂缝产生的影响 |
5.4.3 横缝压水试验对裂缝扩展稳定性的影响 |
5.4.4 基于断裂理论的裂缝扩展分析 |
5.4.5 止水区域单侧裂缝的原因 |
5.4.6 本节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5.5.1 结论 |
5.5.2 建议 |
第6章 溪洛渡特高拱坝横缝两个关键问题的分析研究 |
6.1 引言 |
6.2 溪洛渡特高拱坝蓄水对未灌区横缝开度的影响研究 |
6.2.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6.2.2 计算模型和条件 |
6.2.3 研究成果和结论 |
6.3 横缝上游两道止水间不灌浆对大坝工作性态的影响 |
6.3.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6.3.2 计算模型和条件 |
6.3.3 变形影响成果分析 |
6.3.4 应力影响成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成果与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工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高拱坝全级配大体积混凝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现场浇筑白鹤滩大坝混凝土强度性能试验研究[J]. 高小峰,徐涛,胡昱,刘春风,乔雨,周欣竹.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22(01)
- [2]基于成熟度法的大坝混凝土力学性能预测研究[D]. 钟跃辉.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乌东德大坝低热水泥全级配混凝土强度性能试验研究[J]. 乔雨,杨宁,牟荣峰,高小峰,陆兴长,李庆斌.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2021(01)
- [4]大坝混凝土强度及断裂性能试验研究[D]. 陆兴长.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乌东德及白鹤滩特高拱坝智能建造关键技术[J]. 樊启祥,张超然,陈文斌,李庆斌,张国新,周绍武,汪志林,杨宗立,李文伟,彭华,陈文夫,尹习双,杨宁,李果. 水力发电学报, 2019(02)
- [6]水工混凝土多轴动态力学特性试验及设计指标研究[D]. 沈璐.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8)
- [7]全级配混凝土抗压强度尺寸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J]. 何吉,徐小雪.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8(04)
- [8]水工混凝土工程力学特性的细观力学分析研究[D]. 徐轶. 武汉大学, 2017(06)
- [9]混凝土坝温度裂缝机理及仿真分析方法[D]. 丁建新. 武汉大学, 2014(07)
- [10]基于整坝全过程仿真的特高拱坝施工期工作性态研究[D]. 冯帆.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3(11)
标签:力学论文; 大体积混凝土论文; 普通混凝土论文; 混凝土裂缝论文;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