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儿童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研究和认识

加强对儿童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研究和认识

一、加强对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与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程璐[1](2021)在《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胃肠是脓毒症患者在炎性打击下最先受累的脏器。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Septic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SAGI)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现代医学通常使用胃动力药、微生物制剂等进行干预,效果欠佳。针灸疗法在调节胃肠功能方面疗效确切,但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是否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而改善脓毒症病情,尚不明确。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分析针刺治疗SAGI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筛选常用穴位、常用结局指标等,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常规西医联合毫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胃肠功能、减轻脓毒症严重程度,降低炎症指标的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方法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七大数据库,纳入常规西医联合针刺治疗SAGI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提取后将各研究中出现的结局指标进行分类和频次统计,对频次≥3的结局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时总结纳入研究的选穴特点和方案设计特点。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开展探索性研究。招募66名SAGI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名患者,并用信封进行分配隐藏。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观察受试者的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以及急慢性生理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ing system 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血液炎症指标等。1 治疗方案1.1对照组以2016年《国际脓毒症指南sepsis 3.0标准》以及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对胃肠功能损伤形成的共识》为原则,依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控制感染、维持容量、胃肠减压等治疗方案。1.2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配穴:实证配曲池、虚证配气海;呕吐配内关,泄泻配阴陵泉。操作:中脘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天枢直刺,缓慢深针以针尖突破腹膜1-2mm为度,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直刺0.8-1.2寸,以上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气海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补法30秒;曲池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30秒;内关直刺0.5-1寸,阴陵泉直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针刺操作后,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2观察指标及评价时点2.1主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AGI分级。每日监测,并于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2次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白细胞(WBC)。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到随机对照研究文献243篇,最终纳入16篇,包括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2篇。均为国内文献报道,样本量小且未经估算。纳入的辅助对照涉及有针刺、电针。2结果分析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增加针刺在减轻腹腔压力[MD=-0.86mmHg,95%CI(-1.22,-0.51)]、增加肠鸣音次数[MD=0.84 次,95%CI(0.47,1.20),P<0.00001]、提高综合疗效[RR=0.22,95%CI(0.15,0.28),P<0.00001]、降低 APACHE Ⅱ 评分[RR=-0.54,95%CI(-0.72,-0.36),P<0.00001]、降低 PCT 水平[MD=-0.82,95%CI(-1.49,-0.15)P=0.02]和 CRP水平[MD=-0.40,95%CI(-0.61,-0.19),P=0.0002]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28天病死率方面疗效不显。选穴方案和设计特点:多选用足阳明胃经、任脉腧穴,主穴使用最多的是足三里(14/15),选穴原则多为近部选穴结合远部选穴(11/16)。疗程以5天(6/16)、7天(5/16)者居多。结局指标涉及37项,胃肠相关指标以腹腔压力(11/16)、肠鸣音(8/16)、胃肠功能障碍评分(5/16)、目标喂养时间(4/16)、胃残留量(3/16)、AGI分级(3/16)较多;脓毒症相关指标以APACHE Ⅱ评分(9/16)、ICU住院时间(5/16)、28天病死率(4/16)、SOFA评分(3/16)为多;炎症指标多选择CRP(7/16)、PCT(7/16)、WBC(3/16)。质量分析:疗效指标的证据等级较低,可能限制结论的准确性和外推性。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SAGI患者66人,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人,试验组脱落1人,最终纳入63人,其中对照组32人,试验组31人。1一般资料及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病史、脓毒症严重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分析2.1主要疗效指标(1)肠鸣音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的肠鸣音分级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试验组针刺后即刻的肠鸣音变化进行分析,第1天前后差异明显(P<0.05),第3天差异不明显,第7天差异显着(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肠鸣音分级较对照组低(P<0.05)。(2)胃残余量(ml)组内比较,治疗第7天,对照组的胃残余量较治疗前增多(P=0.004<0.001);试验组的胃残余量随着时间进展呈减少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两组患者的胃残余量基线水平不齐,进行组间差值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试验组的差值较对照组小(P<0.05)。(3)胃肠耐受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呈增高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第3天对比,胃肠耐受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1)。(4)AGI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加重(P<0.05);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减轻(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AGI分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2次要疗效指标(1)APACHE Ⅱ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的APACHE Ⅱ评分在各评价时点均无显着差异。(2)SOFA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随时间进展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低(P<0.05)。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PCT: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无差异,治疗第7天较第3天下降(P<0.05);试验组随时间进展PCT水平降低,各个时点间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及第7天,试验组的PCT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CRP: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相比无差异;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两组之间无差异。NE%: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WBC: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4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实施过程中,试验组的1位受试者在留针期间出现腹胀,余受试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文献研究:目前有关SAGI的临床研究仍较少,常规西医结合针刺治疗在增加肠鸣音、减轻腹内压等胃肠相关症状上较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诊断及结局指标的不统一导致证据质量较差、结论的可信度降低;主穴的基础上加用配穴对提高治疗SAGI的效果值得深入探讨。2临床研究:对于SAGI患者,常规西医结合毫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着改善胃肠相关症状,尤其在恢复肠鸣音、提高胃肠耐受性方面有一定优效性;胃肠功能的改善可能对减轻脓毒症炎性反应有一定作用。

徐德勇[2](2021)在《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和血清脑肠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目的:通过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影响因素的研究,提高家长对该病的认知,降低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发病率。方法:我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及儿科门诊就诊的122例1-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设为实验组,61例正常体检儿童设为对照组。由儿童家属填写统一的问卷调查表,调查项目包括:一般情况、分娩方式,是否足月出生、婴儿期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月龄、进食方式、进食时间、是否追着喂或哄着喂、挑食或偏食情况、摄入零食情况、气质类型、血红蛋白、微量元素、家庭经济、喂养人文化程度、教育方法、喂养方法及育儿知识等情况。收集的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的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61例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3.19±1.12)岁,体重(13.05±2.10)kg,身高(93.48±9.51)cm,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4.97±1.13)kg/m2。伴有轻、中、重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者分别11例、6例、2例,伴发育迟缓9例,发育迟缓兼营养不良4例,锌缺乏13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9例。61例健康体检儿童中,男35例,女26例,年龄(3.18±1.21)岁,体重(15.09±2.67)kg,身高(98.26±9.54)cm,BMI(15.57±0.93)kg/m2。两组儿童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人群具有可比性。经统计分析,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BMI值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受气质类型、婴儿期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月龄、进食时间、是否追着喂(哄着喂)、是否偏食或挑食、摄入零食情况、血红蛋白、微量元素、喂养人群、喂养人文化程度、教育方法、是否强迫进食及是否具有育儿知识这14项因素影响,其中难养型气质、人工喂养、添加辅食晚、进食时间≥40min、追着喂(哄着喂)、偏食或挑食、摄入过多零食、血红蛋白及锌铁含量降低、祖辈喂养、无育儿知识、文化程度低、打骂、强迫进食是小儿厌食症的危险因素。各危险因素在61例厌食症儿童中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无育儿知识(81.97%),强迫进食(57.38%),追着喂或哄着喂(55.74%),进食时间≥40min(54.10%),打骂(47.54%),人工喂养(44.26%),祖辈喂养(44.26%),摄入过多零食(40.98%),小学文化及以下文化(40.98%),偏食、挑食(37.70%),难养型(34.43%)。将厌食症儿童为设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14个影响因素(P<0.05)作为自变量,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婴儿添加辅食越晚、进食时间越长为非器质性厌食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每晚1月添加辅食厌食症的患病率增加6.9倍。结论:1、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受多种因素影响,添加辅食越晚、进食时间越长为非器质性厌食症的独立危险因素。2、不偏食、挑食,科学喂养,及早适时添加辅食,不溺爱孩子,通过耐心、表扬及鼓励孩子进食,为儿童营造良好的进食环境,可降低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患病率。第二部分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血清脑肠肽的研究目的:通过检测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血清脑肠肽水平,探讨该水平变化与厌食症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以期为厌食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第二部分内容以第一部分中能够收集到血清标本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32例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设为实验组,35例正常体检儿童设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瘦素(Leptin,L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和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的水平。结果:ELISA法检测血清脑肠肽水平显示,非气质性厌食症儿童GAS、MTL和β-EP水平低于正常儿童(P<0.05),Lp、VIP和CCK水平高于正常儿童(P<0.05)。结论: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存在血清脑肠肽的分泌紊乱,脑肠肽的变化与厌食症的发生可能密切相关。

陈梅[3](2021)在《加味黄连汤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加味黄连汤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按照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诊断标准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型诊断标准,将纳入本试验研究的70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试验组给予口服加味黄连汤治疗,对照组口服家传养脾消积丸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总体疗效、西医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各项临床指标(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脘腹胀满疼痛、纳呆、恶心呕吐、嗳气、口干口苦、便溏)积分及不良反应情况,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疗效、证候评定标准,得出结论。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西医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各临床指标积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衡可比。2.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西医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各临床症状指标(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脘腹胀满疼痛、纳呆、恶心呕吐、嗳气、口干口苦、便溏)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说明加味黄连汤和家传养脾消积丸均能有效改善患儿的症状体征。3.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的西医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患儿总体症状、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儿在早饱、上腹痛、纳呆、恶心呕吐、嗳气、口干口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餐后饱胀、脘腹胀满疼痛、便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加味黄连汤在改善患儿早饱、上腹痛、纳呆、恶心呕吐、嗳气、口干口苦方面疗效优于家传养脾消积丸,而在改善患儿餐后饱胀、脘腹胀满疼痛、便溏方面,两者疗效相当。4.总体疗效比较:2个疗程结束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1%、84.8%,经Mann-Whitney检验得出两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说明加味黄连汤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型)的总体疗效优于家传养脾消积丸。5.安全性比较: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未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加味黄连汤治疗寒热错杂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且疗效优于家传养脾消积丸。

董银凤[4](2021)在《健脾消胀汤治疗脾虚气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健脾消胀汤治疗脾虚气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生存质量评分,计算复发率,记录患者的安全性指标及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对健脾消胀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为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参考。方法 本试验采用随机、均衡、对照的分组原则,在确定诊断标准、入组标准、排除标准的基础上,对纳入的74例脾虚气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试验组37例,其中试验组给予健脾消胀汤为主治疗,对照组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两组用药疗程均为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体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各项症状积分、生存质量评分、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等指标来评定该健脾消胀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在治疗结束4周后以电话或来院复诊的形式进行随访,再次统计上述量表对两组的远程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74例,最终66例完成研究,其中试验组34例,对照组32例,总脱落率为10.81%。对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可比性。经治疗4周后:1.总体疗效比较:治疗后,试验组的总体有效率91.18%,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为68.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健脾消胀汤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西药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2.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说明两组的治疗方案都具有明显的疗效,但试验组证候总积分下降的幅度比对照组更有优势(P<0.01),说明试验组的改善症状的总体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3.各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的各项症状积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两组组内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经4周治疗后,试验组各项症状的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显着(P<0.01),对照组在胃脘部胀满、胃脘部疼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方面的积分减少明显(P<0.01),在疲乏无力症状方面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所下降(P<0.05),而在饮食减少、大便稀溏方面积分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除外饮食减少、大便稀溏的其他症状上都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对两组间治疗后的各项症状积分进行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胃脘部胀满方面的积分有更好的降低(P<0.05),在饮食减少、疲乏无力、大便稀溏方面的积分下降更显着(P<0.01),但在胃脘部疼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症状上,两组在治疗后的上述症状的积分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上,说明试验组在改善患者胃脘部胀满症状上较对照组更有优势,在饮食减少、疲乏无力、大便稀溏症状的治疗上具有更显着的疗效,但两组对胃脘部疼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症状的减轻程度差异不大。4.生存质量评分比较:两组的生存质量评分在治疗前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经过4周的治疗后,两组的生存质量评分都有显着提高(P<0.01),但进行两组间比较时,发现试验组较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增加更为显着(P<0.01);说明两组的治疗方法均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试验组的效果更佳。5.复发率对比:疗程结束4周后对两组复发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试验组最终随访到28例,复发率14.28%,对照组最终随访到22例,复发率为45.45%,两组复发率比较,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6.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对比:两组受试者在研究过程中,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无不良反应发生。说明在本研究过程中,两组的治疗方案均安全可靠。结论 健脾消胀汤在治疗脾虚气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上具有显着的疗效,能够明显减轻患者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率,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无明显不良反应。

郑旭仙[5](2021)在《原络配穴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比较原络配穴针灸与口服多潘立酮片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电脑随机数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70例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受试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生活方式教育。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温和灸治疗,针刺双侧的胃经原穴冲阳、脾经络穴公孙,留针期间同时艾灸,每日治疗1次,12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4天,治疗2个疗程,共4周。对照组:予口服多潘立酮片10mg,每日3次,连续服用4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次日记录中医症状量化分级评定(下称“中医症状积分”)、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SF-36健康调查量表(SF-36 Health Survey Scale,SF-36)。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症状积分、血清GAS及SF-36量表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0.5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中医症状积分: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单项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在改善喜温喜按、泛吐清水、手足不温、大便稀溏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胃脘隐痛或痞满、纳呆食少、疲乏方面,两组疗效无差别(P>0.05)。4.血清GAS:两组血清GAS值对比治疗前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GAS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SF-36量表评分:两组SF-36量表评分对比治疗前均升高(P<0.05)。治疗后在SF-36量表评分的改善程度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原络配穴针灸能够有效改善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综合疗效方面优于口服多潘立酮片治疗。2.原络配穴针灸能够升高GAS的含量,这可能是其治疗脾胃虚寒型FD的作用机制之一。

明阳灿[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的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取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组方用药规律,归纳总结其用药经验,并分析置信度最高支持度较高且为聚类分析聚为一类的用药组合可能存在的药物靶标及相互作用,探索核心药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徐辉甫教授于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专家门诊诊疗的厌食症患儿病例共335例,将符合标准的162例脾失健运证或脾胃气虚证厌食症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详细记录患儿的姓名、登记号、性别、年龄、就诊时间、中医诊断、分型、是否复诊、证候、处方用药等,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统计中药频次,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运用Apriori算法建立起关联模型进行关联分析,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挖掘出药物组合规律,总结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常见证型厌食症的理法方药,尝试总结其学术思想。利用TCMSP、STRING、Metascape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等分析药对疾病间相互作用关系及相关通路。结果1.徐辉甫教授用药经验数据挖掘1.1常用药对及三联用药由系统聚类分析可知,徐辉甫教授常用药对为:谷芽—麦芽、荷叶-茯苓、辛夷—白芷、鸡内金—山楂、山药—薏苡仁、黄芪—防风。三联用药为:白术—甘草—茯苓、鸡内金—山楂—荷叶、谷芽—麦芽—厚朴、山楂—薏苡仁—白扁豆。四联用药为:白术—砂仁—甘草—茯苓、麦芽—谷芽—厚朴—六神曲、鸡内金—山楂—荷叶—白术。1.2常见证型的核心处方脾失健运证:谷芽、麦芽、厚朴、六神曲、荷叶、茯苓、甘草、山楂、鸡内金、白术。脾胃气虚证:太子参、茯苓、山药、白术、薏苡仁、砂仁、白扁豆、甘草。1.3常见随证加减兼鼻塞、流涕者:加辛夷、白芷;兼腹痛:延胡索等;兼夜惊、不寐者:加灯芯草、钩藤;兼反复呼吸道感染、多汗者:防风、黄芪、浮小麦;舌红、咽红等有热象者:加黄芩、茵陈;兼大便干结:熟大黄、厚朴等。2.核心用药网络药理学分析茯苓-荷叶治疗小儿厌食症发挥药效的主要化合物见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和亚美罂粟碱;主要靶点是AKT1、IL6和IL1B;主要通路是调节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和NF-κB信号通路等。可见药对“荷叶-茯苓”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小儿厌食症。结论本研究通过对162例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通过统计学分析证明了徐辉甫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用药;用数据挖掘方法提炼用药规律,详细总结归纳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理法方药,可概括为“一气周游,消补兼施”“欲补先通,脾贵在先运后补”,擅用甘温之品及风药治疗小儿厌食症;同时通过网络药理学,得出“荷叶--茯苓”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作用机制可能主要通过干扰IL-6、IL-1β和AKT等靶基因及调节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和NF-κB等信号通路来完成的。

黄兰叶[7](2021)在《健脾燥湿汤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健脾燥湿汤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该病在临床上中医药诊疗方面提供理论指导与新思路。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20年03月至2021年01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葛院区及仙葫院区就诊的患者62例,均符合西医诊断为功能性腹泻,证型为脾虚湿盛证。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健脾燥湿汤组)和对照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组),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剔除脱落病例后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按治疗方案治疗4周,并于疗程结束4周后进行随访。记录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观察两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变化、总有效率、复发率及安全性。结果:1.两组主症及次症组内比较情况: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中脘腹痞满、水谷不化、肠鸣较治疗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肢体困倦及精神状况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能很好的改善脾虚湿盛型FDr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对照组能改善脾虚湿盛型FDr患者粪便性状、排便频率、脘腹痞满、水谷不化、肠鸣症状,而对于改善患者肢体困倦及精神状况效果欠佳。2.两组组间比较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单项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脘腹痞满、水谷不化、肠鸣积分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粪便性状、排便频率、肢体困倦、食欲、精神状况积分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改善临床症状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在改善粪便性状、排便频率、肢体困倦、食欲、精神状况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在改善脘腹痞满、水谷不化、肠鸣方面疗效相当。3.有效率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4.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为13.3%,对照组复发率为53.3%,经卡方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无明显不适症状,表明本治疗方案在治疗功能性腹泻上安全有效。结论:1.健脾燥湿汤能有效改善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患者的临床症状。2.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健脾燥湿汤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均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在临床疗效方面,健脾燥湿汤明显优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且能有效降低复发率。

易志忠[8](2021)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小柴胡汤加减与枸橼酸莫沙必利对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善程度,客观评估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60例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两组各治疗4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单项主要症状、尼平生活质量、焦虑抑郁状态的变化,对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总积分比较:经检验,治疗前两组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积分数据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对比,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对照组,治疗组积分下降程度更大。(2)中医证候疗效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经检验,两组治疗前各个单项中医证候积分进行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胃脘部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嗳气、善叹息、烧心泛酸等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烦症状积分上,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照组药物除对心烦症状无明显改善作用外,对其他单项中医证候均能改善,而治疗组对各个单项中医证候都有改善作用。比较治疗后两组各个中医单项证候积分,在胃脘部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烧心泛酸、善叹息等症状上治疗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嗳气症状积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在胃脘部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烧心泛酸、善叹息等症状上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在嗳气症状上两者疗效相当。(3)单项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比较:治疗后治疗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积分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餐后饱胀不适上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82.76%,经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早饱感上治疗组有效率96.55%,对照组有效率7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腹部疼痛上治疗组有效率93.10%,对照组有效率6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腹部烧灼感上治疗组有效率96.55%,对照组有效率7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各单项症状上疗效优于对照组。(4)尼平生活质量疗效评价比较:对治疗前两组的NDLQI积分进行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NDLQI积分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的治疗组、对照组的NDLQI积分均较治疗前提高,经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药物均能提高患者的NDLQI积分,都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比两组治疗后的NDLQI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积分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5)HAMA和HAMD评分结果比较:对比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的HAMA/HAM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的治疗组、对照组的HAMA/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评分下降程度更大,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均能降低患者的HAMA/HAMD积分,且治疗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小柴胡汤加减能有效减轻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王苓滔[9](2021)在《三仁通便颗粒治疗燥热内结证小儿便秘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和研究,客观评价三仁通便颗粒治疗燥热内结证小儿便秘的临床疗效,初步评价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本方的深入研究和临床推广奠定基础。方法:收集燥热内结证便秘患儿共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予三仁通便颗粒口服,对照组(36例)予乳果糖口服溶液(利动)口服。治疗均以14天为1个疗程,对治疗前、后患儿中医症候进行记录及评分,治疗结束后1月随访。按相应方法对各组及组间疗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客观评价三仁通便颗粒治疗燥热内结证小儿便秘的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76.7%,表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患儿便秘症状,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观察组在改善患儿总体证候、主证、次证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观察组在改善患儿大便性状、排便困难、排便间隔时间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在改善患儿面赤身热、腹胀、腹痛、口干、口臭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在改善口舌生疮、小便黄方面,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观察组在服药后排便起效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观察组复发率6.3%,低于对照组16.7%,表明两组比较,观察组能降低复发率。8.本次研究治疗中,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通过临床观察和研究,三仁通便颗粒能改善燥热内结证便秘患儿大便性状、排便困难、面赤身热、腹胀、腹痛、口干、口臭等症状,缩短排便间隔时间,降低复发率,并且在治疗中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可以深入研究及临床推广。

刘阳[10](2021)在《和胃理气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及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和胃理气方对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一般状况、胃肠动力水平及胃组织环磷酸腺苷(c AMP)/蛋白激酶A(PKA)信号通路的影响,从胃肠动力障碍角度探究和胃理气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机制,为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的切入点。材料与方法:选取40只SPF级SD大鼠,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多潘立酮组、和胃理气方组,各组10只大鼠。除空白组外,别的各组采取“郭氏夹尾激怒法”制备FD大鼠肝郁气滞型动物模型。造模时间共为14天。在造模后的治疗阶段,空白组与模型组用等量生理盐水实行灌胃治疗,连续治疗14天,早晚各1次;多潘立酮组给予多潘立酮溶液实行灌胃治疗,连续治疗14天,早晚各1次;和胃理气方组给予煎制而成的中药混悬液实行灌胃治疗,连续治疗14天,早晚各1次。于造模前1天、造模第14天以及治疗第14天分别观测大鼠体重与一般情况变化。治疗完成后,对大鼠进行麻醉并处死,确定胃排空与小肠推进的比值,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液中c AMP、PKA含量,用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胃窦组织中c AMP蛋白和PK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相对比。造模前1天各组所有大鼠毛发光亮、大便成型、情绪平和、精神状态尚可,各组大鼠行为学及体重指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14天,空白组大鼠一般状况及体重指标与造模前基本无明显变化,而其他3组造模组大鼠行为学表现变化比较明显,大鼠均出现了皮毛粗糙无光泽,情绪不稳定,容易激怒撕咬,大便稀溏,倦卧少动,体重增长缓慢。与空白组大鼠相比,造模大鼠和空白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P<0.05)。治疗第14天,多潘立酮组与和胃理气方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行为学及体重指标均有所改善,多潘立酮组和和胃理气方组大鼠毛发变得光泽柔顺,情绪趋于稳定平和,活动量增加,大便逐渐成形。多潘立酮组与和胃理气方组与模型组相比,食物摄入量与饮用水量显着增多,体重明显增长(P<0.05);在治疗后,多潘立酮组与和胃理气方组相比较,大鼠行为学与体重指标改变无显着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比相对比发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排空速度与小肠推进速度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药物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组与和胃理气方组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比明显提高(P<0.05)。3.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模型组对比空白组发现,测得的大鼠血液里c AMP、PKA水平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c AMP、PKA在多潘立酮组与和胃理气方组大鼠血液中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胃理气方组与多潘立酮组相比,大鼠血液中c AMP、PK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4.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与空白组对照,c AMP、PKA蛋白在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中表达显着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c AMP、PKA蛋白在多潘立酮组与和胃理气方组大鼠胃窦组织中表达含量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胃理气方组与多潘立酮组相比,大鼠胃窦组织中c AMP、PKA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和胃理气方能够改善肝郁气滞型F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指标与体重指标。2.和胃理气方能够提高肝郁气滞型FD模型大鼠的胃排空速度和小肠推进速度。3.和胃理气方能够改善肝郁气滞型FD模型大鼠的胃肠排空,调节胃肠功能,进而促进胃肠动力,其机制可能与激活c AMP/PKA信号通路,提高c AMP、PKA的表达有关。

二、加强对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与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对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与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综述一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现代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SAGI的认识
        2 流行病学研究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实验室指标
        5 临床疗效指标
        6 治疗进展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1 脓毒症的中医认识
        2 SAGI的中医认识
        3 SAGI的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针刺对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疗效的系统评价
    1 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疗效评价
        2.5 不良反应
        2.6 发表偏倚
    3 讨论
        3.1 纳入研究的针刺干预特点
        3.2 结果讨论
        3.3 证据的整体完整性和适应性
        3.4 证据质量
    4 结论
        4.1 对实践的意义
        4.2 对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临床资料
        2.3 治疗方案
        2.4 疗效指标
        2.5 安全性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的基线情况
        3.3 观察指标的基线情况
        3.4 临床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选题依据
        4.2 研究方案分析
        4.3 疗效指标选择
        4.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2)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和血清脑肠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血清脑肠肽的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小儿厌食症与脑肠肽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加味黄连汤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基线资料情况
    2 疗效评价
    3 不良反应评价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3 加味黄连汤治疗小儿FD(寒热错杂型)的理法方药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加味黄连汤治疗小儿FD(寒热错杂型)的临床研究病例观察表
    附录2 综述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健脾消胀汤治疗脾虚气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临床研究
    (一) 研究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脱落和停止试验标准
    (二) 研究方法
        1. 样本量估计
        2. 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5. 评价标准
    (三)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一) 病例完成情况
    (二) 一般资料比较
        1. 性别比较
        2. 年龄比较
        3. 病程比较
    (三) 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1. 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比较
        2.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 各项症状积分比较
        4. 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 复发率比较
        6. 安全性与不良反应比较
三、分析与讨论
    (一) FD的研究现状
        1. 西医对FD的研究
        2. 中医对FD的研究
    (二) 导师对FD的认识
        1. 脾虚气郁型FD的理论依据
        2. 脾虚气郁型FD的治疗原则
    (三) 健脾消胀汤的组方分析
        1. 方解
        2. 现代药理研究
    (四) 研究结果比较分析
        1. 一般情况分析
        2. 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比较分析
        3.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分析
        4. 各项症状积分比较分析
        5. 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析
        6. 复发率比较分析
        7.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比较分析
    (五) 不足与展望
四、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原络配穴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脱落及中止标准
    2 观察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分配隐匿及盲法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
        3.2 对照组
    4 评测指标
        4.1 中医症状评定
        4.2 血清胃泌素
        4.3 SF-36 健康调查量表
    5 疗效判定标准
    6 不良事件处理
    7 伦理审批及受试者权益保护
    8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比较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临床资料比较
    3 治疗结果比较
        3.1 临床疗效比较
        3.2 中医症状积分
        3.3 血清GAS比较
        3.4 SF-36 量表比较
    4 不良事件观察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1.1 FD概念
        1.2 FD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FD治疗现状
    2 祖国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1 FD中医病名
        2.2 FD病因病机
        2.3 FD辨证分型
        2.4 FD中医治疗方法
    3 研究所选治疗方法的依据
        3.1 证型选择依据
        3.2 原络配穴法
        3.3 温和灸选择依据
        3.4 原络配穴针灸选择依据
    4 多潘立酮片选择依据
    5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6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6.1 临床疗效分析
        6.2 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分析
        6.3 血清GAS变化分析
        6.4 SF-36 量表变化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的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对照缩略表
前言
1 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2 入选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脱落与终止观察标准
    1.5 处方录入及数据规范化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患儿发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3.1.2 证型频次分布
    3.2 数据挖掘处方用药规律
        3.2.1 高频中药频次、频率分析
        3.2.2 高频中药物种、功效分析
        3.2.3 高频中药性味分析
        3.2.4 高频中药归经分析
        3.2.5 高频用药关联分析
        3.2.6 高频用药聚类分析
        3.2.7 方中药物的组合关系
        3.2.8 常见随证加减
    3.3 探讨“荷叶-茯苓”治疗厌食症的作用机制
        3.3.1 荷叶-茯苓活性成分靶点的获取
        3.3.2 小儿厌食症关键靶点的获取
        3.3.3 中药-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分析
        3.3.4 关键靶点PPI网络拓扑分析
        3.3.5 关键靶点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讨论
    1 厌食症病因和发病机制
        1.1 胃肠动力及胃肠粘膜结构变化
        1.2 摄食中枢及胃肠激素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肠道菌群失调
        1.4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2 数据挖掘研究结果的分析
        2.1 厌食症的好发发病年龄及性别分析
        2.2 厌食症的中医常见证型分析
        2.3 厌食症的高频用药分析
    3 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
    4 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理法方药
        4.1 病因病机分析
        4.2 以证为本
        4.3 治疗思路
结语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祖国古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3 现代中医学家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3.1 病因病机
        3.2 辩证分型治疗
        3.3 其他个人验方
        3.4 外治法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发表期刊论文
    会议交流论文
致谢

(7)健脾燥湿汤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价标准
    5 安全性评价
    6 统计分析与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1.1 性别
        1.2 年龄
        1.3 病程
    2 治疗前两组资料分析
        2.1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3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组内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次要症状组内比较
    4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组间比较
    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6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7 不良反应
    8 剔除、脱落病例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对功能性腹泻的认识
        1.1 功能性腹泻的病因病机
        1.2 西医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2 中医对功能性腹泻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
        2.2 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3 健脾燥湿汤立方依据
    4 健脾燥湿汤组方解析
    5 健脾燥湿汤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6 疗效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8)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1.1 发病机制
        1.2 诊断标准
        1.3 现代医学对于FD的治疗研究进展
    2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1 中医对FD的病名认识
        2.2 中医对FD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及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3 纳入及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资料分组
        4.2 治疗方法
        4.3 安全性检测
    5 观察方法
        5.1 一般情况观察
        5.2 疗效观察指标
    6 统计学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一般资料
        7.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比较
        7.3 单项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比较
        7.4 尼平生活质量疗效评价比较
        7.5 HAMA和 HAMD评分结果比较
        7.6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讨论
    1 脾胃“升降”的生理功能
    2 肝与脾胃的关系
    3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发病机制的探讨
    4 小柴胡汤治疗FD的方药解析
        4.1 小柴胡汤的治疗作用
        4.2 小柴胡汤方药解析
    5 对照组药物枸橼酸莫沙必利的选择
    6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6.1 治疗后中医证候结果分析
        6.2 治疗后单项主要症状结果分析
        6.3 治疗后生活质量结果分析
        6.4 治疗后HAMA、HAMD评分结果分析
    7 研究不足及展望
        7.1 研究不足之处
        7.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1 中医证候积分表
    附表 2 单项主要症状积分表
    附表 3 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质量指数量表(NDLQI)
    附表 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表 5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知情同意书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三仁通便颗粒治疗燥热内结证小儿便秘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1.病例来源
        2.病例选择标准
    三、研究方法
        1.分组方法
        2.治疗方法
        3.疗程
        4.观察指标
        5.观察记录方法
        6.疗效评定
    四、数据统计及处理
    五、一般资料
        1.两组患儿纳入病例情况
        2.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3.治疗前两组患儿总积分、主积分、次积分比较
        4.治疗前两组患儿主症单项积分比较
        5.治疗前两组患儿次症单项积分比较
    六、研究结果
        1.两组患儿治疗后总疗效比较
        2.观察组治疗前后总积分、主积分、次积分比较
        3.对照组治疗前后总积分、主积分、次积分比较
        4.治疗后两组患儿总积分、主积分、次积分比较
        5.治疗后两组患儿主症单项积分比较
        6.治疗后两组患儿次症单项积分比较
        7.治疗后两组患儿排便起效时间比较
        8.1 个月后随访比较
        9.不良反应
第二部分 讨论
    一、立题依据
    二、小儿便秘燥热内结证病因病机分析
        1.燥邪伤津
        2.邪热灼阴
        3.气机失调
    三、小儿便秘燥热内结证治则治法分析
        1.清热润肠
        2.行气通便
    四、选方分析
    五、三仁通便颗粒药物组成及方药分析
        1.组方分析
        2.单味中药溯源及其现代药理研究
    六、研究结果分析
    七、三仁通便颗粒治疗燥热内结证小儿便秘的优势特色
        1.临床疗效优势
        2.治法治则特色
    八、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小儿便秘中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和胃理气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及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加强对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与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D]. 程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和血清脑肠肽的研究[D]. 徐德勇.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加味黄连汤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梅.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健脾消胀汤治疗脾虚气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 董银凤.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原络配穴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D]. 郑旭仙.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的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D]. 明阳灿.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健脾燥湿汤治疗脾虚湿盛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兰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 易志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三仁通便颗粒治疗燥热内结证小儿便秘临床疗效研究[D]. 王苓滔.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和胃理气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及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D]. 刘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加强对儿童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研究和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