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随团游不包括的费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1](2020)在《太原市旅行社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及假期的延长,使得旅游休闲成为人们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重要生活方式。太原市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发展潜力,是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并重的省会城市。近几年,旅游业被太原市确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为旅游市场繁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做为旅游业三大版块之一的旅行社,其发展不仅经历了公务旅游市场快速萎缩、游客需求转移等环境因素变动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移动终端普及、OTA企业快速发展等信息技术变革的挑战,使得太原市旅行社获取的利润越来越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本文以国内外已有的竞争力理论为切入点,介绍了当前竞争力理论在旅游业方面的进展和研究。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深度剖析太原市旅游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及太原市旅行社的发展历程、竞争状况和经营特点等,发现太原旅游市场规模快速扩大,而旅行社经营指标却增长乏力。为探索太原市旅行社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盈利水平,本文综合采用统计分析、文献研究、实地访谈的方法,将太原市旅行社作为研究对象,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服务能力、接待规模、资源运用能力等方面,设计了符合太原市实际情况的旅行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太原市旅行社竞争力的公共因子,并归纳了制约太原市旅行社竞争力的内、外部因素,提出通过建立互联网思维,加强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才培养意识,提升服务品质等七项加强太原市旅行社竞争力的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对增强太原市旅行社的持续经营活力有显着作用,而且对我国其它地区旅行社竞争力提高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卢胜亚[2](2019)在《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产业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国内冰雪场馆的数量不断增加,冰雪旅游人数逐渐增长。因此,冰雪旅游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成为众多城市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然而不同城市的营销情况各异。哈尔滨市是我国首个推出冰雪旅游的城市,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由于我国冰雪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落后于欧美和日韩等地区内发展冰雪旅游产业较早的城市。因此,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亟需科学的营销理论和观念做进一步推动。将冰雪旅游产业视作整体进行营销分析,旨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增加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产业营销理论从产业发展前景、产业竞争优势以及产业营销策略三个层面构建研究框架,通过论述欧洲、北美以及亚太地区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从而剖析我国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前景。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产业现状,以此为基础,挖掘产业竞争优势和存在问题。结合客观实际情况提出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产业营销策略,促进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产业健康高效发展。
李晓华[3](2017)在《桂林YY公司《山水间》旅游演艺项目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验经济的发展促使旅游产业逐步繁荣。旅游产业的发展给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在一些地方旅游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地方的支柱产业,国内外大多数的学者也针对旅游开展了多角度的研究。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产业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游客越来越注重体验,旅游演艺项目就此应运而生。随着旅游演艺项目的全面开花,国内外学者亦对旅游演艺产品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比较于其他相关的旅游研究,学者们对旅游演艺产品的研究还是相对稀少,尤其在营销策略方面的研究极度缺乏。《山水间》是桂林YY公司开发的大型旅游演艺产品,该项目借助了国家将桂林市打造成为国际旅游胜地的契机,从丰富的游客资源中获取了大量的观众。但是,桂林市旅游演艺产品多样,同类产品为了抢占市场,导致《山水间》在同行的低价策略打压下,不得已也以低价策略吸引游客,以维持自身的运营发展,这种做法导致了《山水间》项目出现了客流量大幅度增加而收入增长不明显的局面。为了促进《山水间》项目的运营发展,本文主要选取《山水间》项目的营销策略的完善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山水间》项目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之后,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山水间》项目存在定位不清晰的问题。由于该项目的定位没能很好把自己的良好的视角享受以及高端时尚等特点表现出来,导致其定位没能很好地与同类产品区分出来。(2)价格机制不完善。由于其营销团队缺乏稳定性和经验导致该项目的价格策略处于被动的劣势,受制于竞争对手,使其价格策略无法取得占领市场的优势。(3)渠道管理缺乏科学性。旅行社是该项目的主要营销渠道,但是由于缺乏对旅行社的管理制度,导致旅行社以低价格去获取门票,然后进行网络售卖获利,这一做法极大地冲击了该项目的网上销售渠道。(4)促销策略缺乏合理性。由于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所以该项目的促销并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制定,而只是单纯地以门票赠送作为主要的促销活动,该促销策略并没有能很好地给项目带来良好的效果。(5)营销队伍结构不稳定。由于营销压力过大、工资低等原因,造成该项目的营销人员离职率居高不下。研究不仅仅对国内旅游演艺研究情况进行阐述,还结合了《山水间》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出它的不足,然后结合市场营销理论,对该项目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文章不仅丰富了我国对于旅游演艺方面的研究,还给项目的进一步盈利提出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建议。
张士军[4](2013)在《中国蛤类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 ——以“红岛蛤蜊”产业为例》文中认为“中国蛤类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是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之一,旨在系统解答有关我国贝类产业“是什么”、“为什么”、“好不好”、“怎么办”等问题。蛤类作为滩涂贝类的一种,近年来逐渐暴露出许多发展中的问题。由于过度采捕、不科学养殖、海洋污染、以及对海洋工业的让渡,蛤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作业和生产空间日趋缩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日趋下滑,蛤类产业已经走到了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边缘。蛤类产业能否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取决于政府外控、行业自调、社区服务共同协作,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养殖协会、龙头企业、个体业户等多方积极参与的结果。长期以来,蛤类产业的发展一直被动的受制于市场的拉动,致使该产业快速发展,过度膨胀,短时期内,政府得到预期的外显政绩、业户得到暂时的经济利益、市场得到丰富的消费产品,似乎达到一种“多赢”的完美结局。但是,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隐藏着潜在的风险。要消除蛤类产业的这种负面影响,保持蛤类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必要建立一种长效的调控机制,而这一调控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转,有赖于重新梳理蛤类产业发展动态,厘清蛤类产业结构、特征及演进趋势。作为上述贝类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项目的主旨在于“探索贝类产业结构和贝类产业链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和方法,系统开展蛤类的产业链结构、特征和绩效研究”。作为一项开创性的研究,论文以“红岛蛤蜊”产业为例,再现红岛蛤蜊产业的发展历史、演变规律、发展趋势,总结红岛蛤蜊产业的基本结构、运行状况及特征,厘清产业链和价值链构成,测度红岛蛤蜊产业的经营绩效,试图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以此映射蛤类产业的结构、特征和绩效。为达成这一研究目标,本研究以“红岛蛤蜊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实地考察、典型业户入户调查、专家访谈、走访行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等方法,对红岛蛤蜊产业发展动态、产业结构、产业链及价值链构成、产业组织、产业管理、产业演进趋势、产业发展战略等角度进行精细化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包括:(1)系统梳理蛤类、蛤类产业结构的概念体系,客观描述蛤类产业的规模分布和空间分布;(2)摸清红岛蛤蜊产业的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经营主体结构、市场结构、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三产结构、所有制结构、管理主体结构等结构特征;(3)厘清红岛蛤蜊产业链的构成、上下链的传递过程及产业链的组织模式;(4)构建红岛蛤蜊产业的价值链,测算价值链诸节点的价值增值;(5)测算典型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情况,考察典型涉蛤关联产业的经营实态;(6)探寻红岛蛤蜊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本研究填补了渔业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研究空白,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这一典型地域产业的微观基础和结构性特征,厘清了红岛蛤蜊产业的结构特征、经营行为和产业绩效,以及产业管理和产业发展战略,为理解这一产业提供了大量翔实的一手数据,形成了诸多基于事实的、可信的研究结论,为政府实施调控提供了可靠的实证依据,为相关研究者开展类似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论文形成的重要结论有:(1)从产业链的视角,归纳出两类产业链演进路径,即从蛤蜊育苗、养殖到终端消费为主线的纵向产业链演进路径,和为纵向产业链服务的横向产业链演进路径。总体来看,目前红岛蛤蜊纵向产业链较为完善,发展也比较成熟,而横向产业链发展比较滞后,亦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2)养殖密度过高是引发红岛蛤蜊品质低下的重要诱因,种质资源退化、海洋环境变化等姑且系蛤蜊品质低下的直接原因,但问题在于,这一行为背后的激励机制才是产品品质变化的根本原因,而将目光聚焦于养殖模式的变更并大规模开发深海资源、大力发展底播增殖等政策,并逐渐形成路径依赖,将会带来远期的不可控风险。(3)在市场利益驱动、物流快速发展和提倡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今天,红岛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与生产成本的局限,指望所谓技术飞跃与巨额投资来解决蛤蜊苗种问题并不是最佳选择。从近期来看,继续推动“南苗北养”模式,地方互补,同时在加强检疫、筛选的基础上继续从南方引进优质苗种。(4)红岛蛤蜊产业链现有的组织模式效率低下,连接松散。从有效组织模式来看,蛤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运行,前提是建立以养殖者、管理者和科研单位“三足鼎立”的组织体系。养殖者在该体系中必须进行科学合理养殖生产,从重视量的堆砌转变为追求质的精进;管理者要保证体系整体的正常运行、生产者的正常生产,并在当时的环境下应因选择合理的对策、做出有效率的行政介入;科研单位要给予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制度研究更多的关注、支持,向管理者和养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可靠的依据。(5)在红岛蛤蜊价值链不同环节中,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的价值增量程度较高。不同养殖户、不同养殖模式、不同养殖海区、不同投苗密度、甚至不同养殖规模,其养殖环节的价值增值能力可能不同;不同的蛤蜊产品加工者,不同的蛤蜊产品加工形态,不同的加工程度,其加工增值程度亦存在很大差别;不同批发零售商,不同等级或产地的蛤蜊产品,不同的流通渠道,其价值增值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相比较而言,红岛蛤蜊的价值增值情况并不容乐观。(6)包括“红岛蛤蜊”在内的中国蛤类产业仍处于不完全的产权制度之下,尽管海域使用金和养殖许可证在产业进入或排他性方面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但仍未摆脱与公共物品性质的系统关联。为建立明晰的产权,降低外部性影响,就要打破当前密集的海域使用格局,合理划分海域使用区,预留合理发展海域。公共政策目标是应当基于既有条件改善现有制度安排,提升管理绩效,而不是将目标继续转移到开发新的海域资源。研究中也有了一些重要的发现:比如养殖户---收购商---大批发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的定价机制是什么?首次销售价格的形成机制是什么?从养殖---捕捞---加工、收购---分拣---批发等无一体化经营模式的症结是什么?分散养殖局面如何进行整合,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整合,谁来主导其整合?“南苗北养、北蛤南运”这种跨区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是什么,怎样进行测度和评估?受个人认知能力和其他客观条件限制,尚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精准回答,寄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对上述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将持续关注这一产业的最新发展。
郭璟睿[5](2013)在《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感知和满意度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民俗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文化旅游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贵州省凯里市作为以苗族、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具有独特丰富的民俗资源,苗侗文化多姿多彩,民族风情浓郁,民俗建筑独具一格,是一个有着良好发展基础的民俗旅游目的地。本文以凯里民俗旅游者为调查研究对象,在回顾民俗旅游、游客动机、游客感知和游客满意度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用市场调查的方式获取一手数据。首先主要通过对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与他们特征变量之间的显着关系及他们对凯里民俗旅游的感知进行研究,其次也对凯里民俗旅游者满意度与他们特征变量之间显着关系做了一定的研究,进而从民俗旅游者角度多层面地了解凯里民俗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评估凯里民俗旅游发展的优势,提出科学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未来发展策略和建议。希望能帮助凯里理清民俗旅游开发思路,找到着力点,取得突破点,为做大做强民俗旅游,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感知和满意度的研究绪导论。本章分别介绍了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创新点。第二章是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感知和满意度的研究综述。本章分别对民俗旅游、游客动机、感知及满意度进行了文献研究,并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异同进行了归纳对比。第三章是对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感知和满意度的研究方法。本章介绍了数据处理的定量方法,并说明了从问卷调研数据出发所使用到的具体分析方法。第四章是游客对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感知和满意度的实证研究结果,包括对民俗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基本情况的描述性分析,和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分析结果,并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第五章是游客对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感知和满意度的研究结论,总结了本文主要观点及研究发现,同时指出本文的局限性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林宏,徐徐[6](2012)在《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现状及对策——以四川丘陵地区部分高校为例》文中指出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四川丘陵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的方式、认知、动机、需求、经历、消费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实质性调查、分析和研究,了解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现状并探讨其对策,激励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的热情,促进大学生体育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徐乃卿[7](2012)在《旅游者受扰现象研究 ——以来沪游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至今,旅游者受扰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损害旅游者旅游体验质量的痼疾,它的范围和影响在逐年扩大,而且相对与国外的旅游者受扰现象,国内的受扰现象凸显出了我国旅游市场的特征、其情势较国外也更为复杂。目前事实上,我国的旅游者受扰现象已经涵盖了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商业网点和娱乐场所等诸多行业领域。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地损害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破坏了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相关企业的形象、造成了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对立,业已成为阻碍我国旅游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一大弊因。首先,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在旅游者受扰现象上的研究经验加以述评,同时结合旅游犯罪与旅游者受扰现象的对比,界定了旅游者受扰现象的范围内涵。同时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对旅游者受扰现象的类型加以划分。接下来,论文以上海为立足点将来沪旅游者作为具体研究对象,从旅游者受扰现象的施加者、类型分布、投诉情况、责任认定等多个方面对目前上海旅游市场中的游客受扰现象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差异分析的方法以来沪游客在人口学和行为学上的不同之处为切入点,分析了在不同情况下旅游者受扰行为将会表现出来的细微差别。此外,文章还就旅游者受扰现象对旅游者自身、旅游目的地以及旅行社造成的种种影响进行评述,凸显出该现象对旅游产业的诸多危害。最后,在对调研结果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上海旅游行业中游客受扰现象的缓解措施,从而在源头上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预防行业中的不良及不法行为,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高婷[8](2010)在《网络自媒体对青年旅游决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旅游信息的重要渠道。旅游者信息来源的渠道中,官方渠道的信息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信息来自于专业旅游网站、旅游论坛、游记频道、博客等中立的第三方。自媒体在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过程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对自媒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青年人思想活跃,是主要的自媒体使用者。国内青年旅游市场前景广阔。以青年人为特定对象对自媒体进行分析也非常有必要。通过系统查阅国内外文献,笔者发现对自媒体的研究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从传播学领域探讨自媒体传播的特点及传播效果等,二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探讨自媒体的营销价值。目前对自媒体的研究比较分散,大都是对博客、论坛、网络社区分别的研究。对自媒体整体的研究很少,特别是结合旅游消费行为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基于此,笔者试图对自媒体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结合旅游消费者行为来分析自媒体在旅游领域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本论文的一大特色和创新。首先本文对有关自媒体、博客、论坛和旅游消费者行为等研究状况和理论进行了文献搜索和分析,以掌握这一研究领域的进展,找到本研究的起点,并为研究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其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制作了两份问卷。第一份问卷主要是为了调查自媒体的普及状况,和自媒体旅游信息在旅游者出游决策的五个过程中分别起着什么作用。通过回收问卷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自媒体已深深进入到青年人日常生活中,普及范围广泛,各类职业、各种学历的青年人都有使用自媒体的经历。自媒体信息在各种网络信息中影响力居于首位,大部分旅游者会受自媒体旅游信息的刺激产生旅游需求,同时其已成为旅游者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在旅游者对旅游信息判断选择阶段,自媒体及自媒体信息又影响着旅游者的判断标准和旅游者的偏好。通过调查,绝大多数旅游者会参考自媒体信息去计划和开展旅游活动。在旅行结束后,大多数旅游者会上传自己的旅游经历和体验至自媒体,主要是为自己留下纪念或是自娱自乐。同时自媒体具有的互动性优势,自媒体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浏览者可以就关注的旅游问题进行交流,这又更好地加强了旅游信息的传播效率和效果。第二份问卷设置了量表,来研究自媒体对旅游者出游决策的影响有哪些影响因素。通过在线收集和现场收集样本,来分析旅游者的主观知识、对自媒体旅游信息的信任、对自媒体的卷入、对预期旅游行为的感知收益、自媒体旅游信息吸引力强度这五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出游决策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主观知识、信任、卷入、感知收益正向影响旅游者的出游决策。网络自媒体旅游信息吸引力越大、旅游者对预期旅游的感知收益越大、旅游者对网络自媒体信息及信息发布者的信任程度越大、旅游者对网络自媒体的卷入程度越高,对旅游者的出游决策的影响程度愈大。最后通过总结,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和局限,对后续研究者提供深入研究的建议。
潘灯,穆林[9](2007)在《旅行前请您带好“保险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春暖花开,春光明媚,想必热衷旅游的您已经安排好今春的出游计划。在置身自然美景或异域风光前您是否考虑到了旅游的风险,是否出游投了一份保险?不容回避的一个现实是,目前绝大多数游客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对旅游中风险的认识不足,心存侥幸;此外,目前
续嵩[10](2007)在《贵州旅游形象策划 ——旅游形象策划3Ps方法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形象时代催生了形象导向的思维模式和消费方式。受其影响,中国旅游规划思想从单一的资源导向、二维的市场——资源导向,步入了三维的、以“形象——市场——资源”为核心的理念阶段。在该理念的指导下,旅游形象策划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据统计,CIS是其主导理论,此外还出现了TDIS模式和区域旅游形象建立程序两种方法,但相关实践甚少。CIS理论的内部性、主观性和经验性决定了其在旅游形象策划实践中的局限性。可见,旅游形象策划理论与实践已经出现了较大脱节,提出一个新的旅游形象策划方法已经迫在眉睫。本研究运用文献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社会调查法和统计法等方法,在回顾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取CIS理论、TDIS模式和区域旅游形象建立程序的精华,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形象策划的3Ps方法,即以地方性(Place)研究——旅游形象定位(Positioning)——旅游形象传播(Promulgating)为主线的旅游形象策划方法,解决了旅游形象“为什么”、“是什么”和“如何传播”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贵州为例,对旅游形象策划的3Ps方法进行了检验;指出宜人的生态旅游气候、喀斯特景观及其基础上的夜郞文化遗踪是贵州旅游形象的三大要素,从而将贵州旅游形象定位为“喀斯特生态旅游之都”,确定了以“喀斯特·夜郞故地上的探索”为主题的旅游形象传播口号,并根据信息传播理论提出大众——分众——受众的旅游形象传播方案。大众传播以政府为主导,以大众传媒为渠道,通过提高大众传媒信息获取的便利性,扩大贵州旅游的知名度,增强贵州旅游形象传播的大众性;分众传播的目的在于通过聚焦贵州旅游形象三大要素,引导旅游者关注贵州特色旅游资源,促使“喀斯特生态旅游”细分市场的形成,从而增强形象传播的目的性;受众传播是贵州旅游形象传播的最终落脚点,要求各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以“形象——市场——资源”理念为指导,根据细分市场基本统计特征及其贵州旅游信息获取特征,进行贵州旅游形象传播,增强贵州旅游形象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践证明,3Ps方法不但可用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还表现出较强的可操作性。旅游形象策划3Ps方法的提出,对于完善旅游形象策划理论、指导旅游形象策划实践,形成旅游目的地长效吸引力、增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促进旅游目的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形象策划3Ps方法在贵州旅游形象策划实践中的应用,将增强贵州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贵州旅游业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旅游形象策划3Ps方法、贵州旅游形象定位及传播口号是本文的创新所在。
二、随团游不包括的费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随团游不包括的费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太原市旅行社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统计分析法 |
1.3.2 文献研究法 |
1.3.3 实地访谈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 |
2.1 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 |
2.1.1 竞争力理论发展概述 |
2.1.2 竞争力理论在旅游业的研究状况 |
2.2 旅行社相关概念及特点 |
2.2.1 旅行社及相关概念 |
2.2.2 旅行社的企业特点 |
2.3 竞争力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2.3.1 竞争力评价方法比较 |
2.3.2 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
2.3.3 因子分析方法介绍 |
第三章 太原市旅行社经营环境及发展现状 |
3.1 太原市旅游市场概况 |
3.1.1 太原市旅游市场规模 |
3.1.2 太原市旅游市场总体发展趋势 |
3.2 太原市旅行社发展状况总体分析 |
3.2.1 太原市旅行社发展历程 |
3.2.2 太原市旅行社经营状况 |
3.2.3 太原市旅行社竞争现状 |
第四章 太原市旅行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指标体系的设计标准及原则 |
4.1.1 目的性 |
4.1.2 可获得性 |
4.1.3 可操作性 |
4.2 太原市旅行社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1 盈利能力竞争力 |
4.2.2 运营能力竞争力 |
4.2.3 偿债能力竞争力 |
4.2.4 成长能力竞争力 |
4.2.5 服务能力竞争力 |
4.2.6 接待规模竞争力 |
4.2.7 资源能力竞争力 |
4.3 太原市旅行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五章 基于因子分析的太原市旅行社竞争力实证分析 |
5.1 数据获取 |
5.2 样本选择 |
5.3 因子分析过程 |
5.3.1 数据预处理 |
5.3.2 指标相关性检验 |
5.3.3 因子数量确定 |
5.3.4 提取公因子 |
5.3.5 因子解释 |
5.3.6 因子得分矩阵 |
5.3.7 因子得分排名及综合评价排名 |
第六章 太原市旅行社竞争力制约因素及提升策略 |
6.1 制约旅行社竞争力的因素 |
6.1.1 旅行社缺少人力资源管理意识 |
6.1.2 自身的接待能力不强 |
6.1.3 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
6.1.4 缺少品牌意识 |
6.1.5 旅行社的增长潜力弱 |
6.1.6 旅行社持续扩展能力不足 |
6.1.7 旅行社盈利能力差 |
6.2 造成太原市旅行社缺乏竞争力的成因分析 |
6.2.1 外部原因 |
6.2.2 内部原因 |
6.3 太原市旅行社竞争力提升策略 |
6.3.1 合理利用资源,强化游客体验功能 |
6.3.2 线上线下密切配合,增强产品创新能力 |
6.3.3 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战略合作,扩展经营能力 |
6.3.4 重视旅行社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服务品质 |
6.3.5 培养高素质人才,建立奋斗实干的员工团队 |
6.3.6 树立品牌意识,建立精准营销观念 |
6.3.7 树立互联网思维,增强旅游信息透明程度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产业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冰雪旅游 |
2.1.2 冰雪旅游产业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产业营销理论 |
2.2.2 产业聚集理论 |
2.2.3 产业组织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国外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我国产业前景分析 |
3.1 国外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3.1.1 欧洲地区 |
3.1.2 北美地区 |
3.1.3 亚太地区 |
3.2 我国冰雪旅游产业前景分析 |
3.2.1 冰雪旅游资源富足 |
3.2.2 国家政策扶持 |
3.2.3 科学技术支撑 |
3.2.4 北京冬奥会推动 |
3.3 本章小结 |
4 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产业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产业组织现状 |
4.1.1 市场结构 |
4.1.2 市场行为 |
4.1.3 市场绩效 |
4.1.4 政府行为 |
4.2 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
4.2.1 地理位置优势 |
4.2.2 冰雪资源优势 |
4.2.3 冰雪品牌优势 |
4.2.4 冰雪旅游产业集聚优势 |
4.3 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3.1 产业缺乏整体规划 |
4.3.2 产业衔接度不强 |
4.3.3 产品特色文化不突出 |
4.3.4 宣传力度不高 |
4.3.5 信息化建设不健全 |
4.4 本章小结 |
5 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产业营销策略 |
5.1 强化产业品牌形象 |
5.2 开展绿色冰雪旅游产业 |
5.3 加强产业集聚融合 |
5.4 丰富产品类型 |
5.5 提升产品文化内涵 |
5.6 整合宣传推介 |
5.7 建立大数据平台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桂林YY公司《山水间》旅游演艺项目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的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研究主要内容及框架 |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研究的主要框架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旅游演艺研究现状 |
1. 对节事旅游的研究 |
2. 对旅游文化学的研究 |
3. 对旅游目的地的研究 |
(二) 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现状 |
1. 旅游演艺相关定义及产品模式研究 |
2. 国内大型旅游演艺产品实证研究 |
3. 旅游演艺产品发展策略研究 |
(三) 研究方法 |
1. 文献资料法 |
2. 调查分析法 |
3. 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三、相关理论基础 |
(一) 市场营销概述 |
1. 市场营销基本概念 |
2. 市场营销管理 |
(二) 市场营销模式发展概述 |
(三) STP营销战略 |
(四) 营销组合理论 |
1. 4P理论 |
2. 4C理论 |
3. 4R理论 |
四、桂林YY公司发展概况 |
(一) 公司发展历程 |
1. 成长阶段 |
2. 变革发展阶段 |
3. 创新发展阶段 |
(二) 公司组织架构 |
(三) 公司经营概况 |
1. 主营业务规模 |
2. 业务结构 |
3. 公司效益 |
(四) 公司发展机遇和挑战 |
1. 机遇 |
2. 挑战 |
五、《山水间》演出项目营销环境分析 |
(一) 游客需求分析 |
(二) 竞争环境分析 |
(三)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六、《山水间》演出项目营销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 项目营销队伍组织结构现状及问题分析 |
1. 营销组织结构现状 |
2. 营销队伍结构问题 |
(二) 项目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
1. 项目产品现状及问题分析 |
2. 产品价格现状及问题分析 |
3. 营销渠道现状及问题分析 |
4. 产品促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七、《山水间》演出项目市场营销策略与建议 |
(一)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
1. 稳定营销队伍结构 |
2. 招募更多有经验的营销人员 |
(二) 营销改进对策 |
1. 产品策略完善 |
2. 价格策略完善 |
3. 渠道策略完善 |
4. 促销策略完善 |
八、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蛤类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 ——以“红岛蛤蜊”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动机 |
0.2 研究目标 |
0.3 研究内容 |
0.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0.4.1 研究方法 |
0.4.2 技术路线 |
0.5 论文创新点 |
1 产业结构研究:理论与范式 |
1.1 理论基础 |
1.1.1 产业关联理论 |
1.1.2 投入—产出理论 |
1.1.3 产业链理论 |
1.1.4 价值链理论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范式 |
2 蛤类与蛤类产业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蛤类、蛤类产业、蛤类产业结构 |
2.1.2 蛤类的主要养殖种类和养殖方式 |
2.2 蛤类产业的规模和空间分布 |
2.2.1 世界蛤类产业 |
2.2.2 中国蛤类产业 |
2.2.3 山东省和青岛市蛤类产业 |
2.3 “菲律宾蛤仔”生物学特性及生产分布 |
2.3.1 “菲律宾蛤仔”的生物学特征 |
2.3.2 菲律宾蛤仔生产周期 |
2.3.3 菲律宾蛤仔生产及空间分布 |
本章小结 |
3 “红岛蛤蜊”产业结构实证研究 |
3.1 数据来源、样本分布及特征 |
3.1.1 数据来源 |
3.1.2 样本分布及特征 |
3.2 “红岛蛤蜊”产业发展概况 |
3.2.1 红岛蛤蜊资源禀赋 |
3.2.2 红岛蛤蜊产业成长路径 |
3.2.3 红岛周边蛤蜊产业的空间分布 |
3.3 红岛蛤蜊产业规模结构 |
3.3.1 产量、产值和养殖面积 |
3.3.2 红岛涉蛤渔船数量构成 |
3.3.3 红岛涉蛤加工、储藏规模 |
3.4 红岛蛤蜊产业劳动力结构 |
3.5 红岛蛤蜊产业的三产结构 |
3.6 经营主体、管理主体结构 |
3.6.1 涉蛤经营、管理主体构成 |
3.6.2 经营主体的所有制结构 |
3.6.3 经营主体的规模结构 |
3.7 红岛蛤蜊的市场结构 |
3.7.1 产地组成 |
3.7.2 流通渠道 |
3.7.3 价格结构 |
3.8 红岛蛤蜊产业的技术结构 |
3.8.1 红岛涉蛤科研机构 |
3.8.2 红岛蛤蜊养殖户获得技术的途径 |
3.9 红岛蛤蜊的消费结构 |
3.10 结果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4 红岛蛤蜊产业链实证研究 |
4.1 红岛蛤蜊产业链的演变 |
4.2 红岛蛤蜊产业链构成 |
4.2.1 红岛蛤蜊产业链结构 |
4.2.2 红岛蛤蜊主产业链和辅助产业链 |
4.3 红岛蛤蜊上游产业 |
4.3.1 红岛蛤蜊育苗环节 |
4.3.2 红岛蛤蜊养殖环节 |
4.3.3 红岛蛤蜊采捕环节 |
4.4 红岛蛤蜊中游产业:加工环节 |
4.4.1 红岛蛤蜊加工概况 |
4.4.2 产品加工形态 |
4.4.3 加工行为特征分析 |
4.5 红岛蛤蜊下游产业分析 |
4.5.1 红岛蛤蜊的保鲜储运环节 |
4.5.2 红岛蛤蜊产品销售环节 |
4.6 红岛蛤蜊产业链组织模式研究 |
4.6.1 “市场交易型”组织模式 |
4.6.2 “红岛养殖协会+养殖户” |
4.6.3 “专业合作社+蛤蜊养殖户” |
4.6.4 “龙头企业+养殖户” |
4.6.5 “企业集团+多元化经验”全链自组织模式 |
4.6.6 “养殖户协作互助式”的自组织模式 |
4.6.7 “合伙制”组织模式 |
4.7 问题与讨论 |
4.7.1 育苗成本高,致使育苗环节空缺 |
4.7.2 养殖环境压力加大 |
4.7.3 加工设备落后 |
4.7.4 市场假冒伪劣较多,品牌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
4.7.5 蛤蜊产业链窄而短,衔接不畅存在断层 |
4.7.6 政府管理与服务不到位 |
本章小结 |
5 红岛蛤蜊产业价值链实证研究 |
5.1 红岛蛤蜊产业价值链构成 |
5.2 红岛蛤蜊产业诸节点价值增值 |
5.2.1 养殖环节价值链及价值增值 |
5.2.2 采捕分拣、分级环节价值链及价值增值 |
5.2.3 加工环节价值链及价值增值 |
5.2.4 流通环节价值链及价值增值 |
5.3 诸节点增值结果分析 |
5.4 问题与讨论 |
5.4.1 红岛蛤蜊品质低下,致使获利能力变弱 |
5.4.2 深加工能力不足,加工增值有待进一步提升 |
5.4.3 进行大小分拣的比例较低,影响了价值增值 |
5.4.4 营销环境有待优化,提高蛤蜊的价值实现能力 |
5.4.5 产业一体化组织程度低,综合增值能力差 |
本章小结 |
6 红岛蛤蜊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
6.1 典型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 |
6.1.1 红岛蛤蜊养殖经营实况 |
6.1.2 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实证分析 |
6.2 典型关联产业经营实态—涉蛤休闲业 |
6.2.1 蛤蜊休闲产业概况 |
6.2.2 蛤蜊休闲产业链结构分析 |
6.2.3 休闲产业价值链及价值增值---以“红岛蛤蜊节”为例 |
6.2.4 涉蛤休闲产业特征分析 |
6.3 问题与讨论 |
6.3.1 个人非理性投入造成的养殖效益低下 |
6.3.2 “产业立市”指导思想与蛤蜊产业发展的矛盾 |
6.3.3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优惠政策较少 |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论文形成的相关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转变养殖理念,树立科学的养殖观 |
7.2.2 提高蛤蜊加工的比例和深度 |
7.2.3 创新销售模式 |
7.2.4 拓展和延伸蛤蜊产业链 |
7.2.5 创新产业链组织模式 |
7.2.6 拓展技术路径 |
7.3 尚存不足之处 |
7.4 后续努力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感知和满意度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
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感知和满意度研究绪论 1.1 |
研究背景 1.2 |
研究意义 1.3 |
研究创新 2 |
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感知和满意度研究综述 2.1 |
民俗旅游文献综述 2.2 |
游客动机文献综述 2.3 |
游客感知文献综述 2.4 |
游客满意度研究综述 2.5 |
国内外文献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对比 3 |
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感知和满意度的实证设计研究 3.1 |
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感知和满意度的调研工具 3.2 |
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感知和满意度的实证研究调查对象 3.3 |
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感知和满意度的实证研究的数据收集 3.4 |
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感知和满意度的实证研究方法 4 |
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感知和满意度的研究结果 4.1 |
凯里民俗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基本情况描述性分析 4.2 |
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的因子分析 4.3 |
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方差分析 4.4 |
凯里民俗旅游者感知描述性分析 4.5 |
凯里民俗旅游者满意度方差分析 4.6 |
针对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感知和满意度的营销策略 5 |
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感知和满意度研究结论 5.1 |
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感知和满意度研究结论 5.2 |
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感知和满意度的研究局限性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
(6)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现状及对策——以四川丘陵地区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四川丘陵地区地貌特征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地考察法: |
2.2.3 问卷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四川丘陵地区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现状分析 |
3.1 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的动机是多样化的 |
3.2 大学生对体育旅游的认知存在显着差异 |
3.3 大学生选择自助旅游方式为主 |
3.4 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项目的需求 |
3.5 限制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的因素 |
3.6 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的经历 |
3.7 大学生参与一项体育旅游项目愿意支出的费用 |
4 激励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的对策 |
4.1 政策引导是体育旅游开发的基本保障 |
4.2 认知是体育旅游发展的前提 |
4.3 高校开展体育旅游教学活动是重要基础 |
4.4 横向联合是体育旅游市场拓展的基本思路 |
4.5 加强体育旅游安全设施建设 |
4.6 开发吸引大学生的特色体育旅游产品 |
5 结论 |
(7)旅游者受扰现象研究 ——以来沪游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相关理论和主要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旅游者受扰现象的范围与类型 |
2.1 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
2.1.1 旅游犯罪与旅游者受扰 |
2.1.2 旅游犯罪与旅游者受扰之间的区别 |
2.2 旅游者受扰现象的类型 |
2.2.1 源于商家的旅游者受扰现象 |
2.2.2 源于旅行社的旅游者受扰现象 |
2.2.3 源于酒店的旅游者受扰现象 |
2.2.4 其他旅游者受扰现象 |
第三章 旅游者受扰现象的施加者与成因分析 |
3.1 旅游者受扰现象的施加者 |
3.1.1 景区 |
3.1.2 当地居民 |
3.1.3 旅游相关企业 |
3.1.4 旅游者 |
3.2 旅游者受扰现象的成因 |
3.2.1 心理因素 |
3.2.2 经济因素 |
3.2.3 社会因素 |
第四章 来沪旅游者受扰现象的现状与差异分析 |
4.1 来沪旅游者受扰现象的现状 |
4.1.1 来沪旅游者受扰现象的类型分布 |
4.1.2 来沪旅游者受扰现象的场所分布 |
4.1.3 来沪旅游者受扰后的投诉情况 |
4.1.4 来沪旅游者对于受扰的责任认定 |
4.2 来沪旅游者受扰现象的差异分析 |
4.2.1 因人口学特征不同而导致的差异 |
4.2.2 因行为学特征不同而导致的差异 |
第五章 旅游者受扰现象的影响 |
5.1 对旅游者的影响 |
5.1.1 旅游者遭遇受扰现象的心理影响 |
5.1.2 旅游者遭遇受扰现象的行为影响 |
5.2 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
5.2.1 对旅游目的地口碑的影响 |
5.2.2 对旅游目的地客源的影响 |
5.2.3 对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影响 |
5.3 对旅行社的影响 |
5.3.1 对旅行社利润的影响象 |
5.3.2 对旅行社行业发展方向的影响 |
第六章 旅游者受扰现象的缓解对策 |
6.1 政府措施 |
6.1.1 完善法规 |
6.1.2 建立应对机构 |
6.1.3 加强宣传 |
6.2 企业自律 |
6.2.1 组团地接理顺关系 |
6.2.2 提升导游的待遇 |
6.2.3 规范合同的格式条文 |
6.3 景区建设 |
6.3.1 景区服务平台 |
6.3.2 商业点认证 |
6.4 游客教育 |
6.4.1 增进对旅游目的地的了解 |
6.4.2 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8)网络自媒体对青年旅游决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自媒体在旅游业中的影响 |
1.1.2 青年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
1.1.3 青年为主要的网络自媒体使用者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框架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梳理 |
2.1 自媒体产生依据的理论 |
2.1.1 弱连带优势理论 |
2.1.2 六度空间理论 |
2.2 消费者决策影响因素理论 |
2.2.1 信息搜寻行为相关理论 |
2.2.2 卷入与消费者决策 |
2.2.3 信任与消费者决策 |
2.3 旅游者决策行为理论 |
2.3.1 旅游决策及其影响研究 |
2.3.2 旅游决策过程 |
3 网络自媒体概述 |
3.1 自媒体的内涵 |
3.2 自媒体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
3.2.1 网络的发展促使自媒体脱颖而出 |
3.2.2 受众分享和揭示信息真相的心理 |
3.2.3 传统媒体拓展信息源的需要 |
3.2.4 个人传播工具以及网络免费软件的普及 |
3.3 自媒体的各种形态及发展 |
3.3.1 博客、播客 |
3.3.2 网络论坛 |
3.3.3 社会性网站 |
3.3.4 第三方评论网站 |
3.3.5 维基 |
3.4 自媒体的特点 |
3.4.1 平民化、个性化 |
3.4.2 传播迅速、互动性强 |
3.4.3 运作简单、门槛低 |
3.4.4 承载信息参差不齐、可信度不高 |
3.4.5 相关法律不完善 |
3.5 自媒体研究视角与应用 |
3.5.1 传播学角度的自媒体 |
3.5.2 市场营销角度的自媒体 |
3.5.3 自媒体在旅游领域的应用 |
4 自媒体影响下的青年旅游者消费决策 |
4.1 自媒体影响下的青年旅游者消费需求及动机 |
4.1.1 自媒体影响下的旅游消费需求层次 |
4.1.2 自媒体影响下的旅游消费动机 |
4.2 自媒体影响下的青年旅游者消费决策过程 |
4.2.1 认知需要 |
4.2.2 信息搜寻 |
4.2.3 判断选折 |
4.2.4 购买决策 |
4.2.5 购后评价 |
5 自媒体旅游信息对旅游者出游决策的影响分析——对武汉地区进行问卷调查 |
5.1 问卷设计 |
5.1.1 研究思路与研究问题 |
5.1.2 研究框架 |
5.1.3 问卷结构 |
5.1.4 变量与关系假设 |
5.2 数据分析 |
5.2.1 样本基本信息 |
5.2.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5.2.3 相关分析 |
5.2.4 回归分析 |
5.2.5 研究假设验证 |
5.3 研究结果总结 |
5.3.1 研究分析基础 |
5.3.2 网络自媒体旅游信息对旅游者出游决策影响因素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学术价值 |
6.1.1 研究结论 |
6.1.2 学术价值 |
6.2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6.3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贵州旅游形象策划 ——旅游形象策划3Ps方法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难点与创新 |
第2章 旅游形象策划的 3PS 方法 |
2.1 旅游形象的概念 |
2.2 CIS 理论 |
2.3 TDIS 模式 |
2.4 区域旅游形象建立程序 |
2.5 旅游形象策划 3Ps 方法 |
第3章 贵州旅游形象策划 |
3.1 贵州旅游形象研究现状 |
3.2 贵州旅游形象调查 |
3.3 贵州地方性研究 |
3.4 贵州旅游形象定位 |
3.5 贵州旅游形象传播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四、随团游不包括的费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原市旅行社竞争力研究[D]. 王静. 山西大学, 2020(01)
- [2]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产业营销策略研究[D]. 卢胜亚.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3]桂林YY公司《山水间》旅游演艺项目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李晓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1)
- [4]中国蛤类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 ——以“红岛蛤蜊”产业为例[D]. 张士军.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1)
- [5]凯里民俗旅游者动机、感知和满意度的实证研究[D]. 郭璟睿. 复旦大学, 2013(03)
- [6]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现状及对策——以四川丘陵地区部分高校为例[J]. 林宏,徐徐.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12)
- [7]旅游者受扰现象研究 ——以来沪游客为例[D]. 徐乃卿.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8]网络自媒体对青年旅游决策的影响研究[D]. 高婷.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2)
- [9]旅行前请您带好“保险带”[J]. 潘灯,穆林. 旅游, 2007(05)
- [10]贵州旅游形象策划 ——旅游形象策划3Ps方法应用[D]. 续嵩. 西南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