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防病保健延缓衰老的理论与应用

针灸防病保健延缓衰老的理论与应用

一、针灸防病保健延缓衰老的理论及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富生(Teo Hoo Seng)[1](2020)在《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中国与新加坡的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源头、历史延革、应用特点及现状,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索和明确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的应用特点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探讨在新加坡更有效地推广和应用中医(针灸)治未病的策略和方法。方法:第一部分利用人工查阅历代医籍并用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采取归纳法、逻辑推理法,对有关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起源、历史延革、应用特点及现状进行研究整理;其中涉及中医(针灸)治未病思想的概念、起源与源流、应用、着名医家治未病特色、体质与亚健康治未病的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新加坡的历史、人文、地理、教育、国民生活饮食习惯、体质与健康、老龄化与慢性病、医疗体系与开支,以及新加坡中医的历史、团体、教育、法规、科研、刊物与现状。同时为了解新加坡执业中医师对中医(针灸)治未病的认知及其在临床的应用情况,本研究开展了网络和纸质版问卷调查,调查时间段从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之间。在谷歌doc google(Doc.google.com)调查问卷软件自设30道题目,总共发出600份问卷,回收541份问卷,完整有效问卷共计509份,有效率84.8%。全部数据人工输入到谷歌(doc Google)的自设表格里,这些输入数据由谷歌网站Google Forms(Doc.google.com)自动统计后提取结果,全部原始数据保存至微软Excel电子表中,再进一步进行结果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在中医治未病方面的现况及新加坡问卷调查结果,综合讨论新加坡与中国在中医治未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讨新加坡在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有益的建议。结果:一、中医治未病博大精深,从古至今被诸多医家所重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未病方法与思想。当代人们比以往更注重养生,防病于未然的治未病思想不断加强,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食疗、药膳等中医方法,使得机体阴阳平衡,不为外邪所伤。现代中医体质辨识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正确的饮食起居,调节情志,改善体质,防病于未然。中国中医治未病发展日趋成熟,但在建立健全体系、培养专业人才建设、医患互动性、市场规范化管理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使中医治未病在中国尚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主要作用。二、新加坡中医注重养生保健,调理防病,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要求。本次接受调查的中医师大多数了解和认同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并认为食疗、情志调节和练功等方式是中医治未病的选择方式;其次,对于已病之人则需要以中医师介入治疗和调养为主;再者,中医治未病适用病症主要为慢性病、情志病、老年病及各种痛症,施治场所主要在中医医疗机构;并认为在收费方面不能比普通中医治疗费用高。超过半数接受调查的中医师都曾有应用针灸治未病的经历,并且超过一半取得有效或显着有效的结果。大部分接受调查的中医师认为,针灸治未病应用范围广,疗效好且方便、安全,只是担心患者不接受或不能坚持;并且对中医针灸治未病在新加坡的发展前景持乐观的态度。大多数接受调查的中医师对自身及新加坡中医治未病的应用情况不满意,他们认为:第一,治疗水平需要提高;第二,制约新加坡中医治未病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大众不了解;第三,政府和中医机构对民众应加大宣传,而且应将中医治未病纳入政府的医疗保障体系。三、中国与新加坡中医治未病的现况对比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新加坡在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在此提供一些意见与建议,如下:1.教育与宣传方面:加强中医师的教育和培训;利益相关者的教育与沟通;大众的知识和理念、自主健康和推广宣传。2.政策与实施方面:加大政府的政策的和财力支持,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医保:社区健康管理;全民健康计划;实施对民间宣传:中西医结合;社区中医体质辨识体检;“以老护老”计划;以针灸为中医治未病开路。3.临床科研方面:研究项目的选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中医(针灸)治未病健康管理;循证医学研究中医(针灸)治未病;临床研究未病人群。结论:未病养生,防于未然;潜病未发,救于萌芽;病初即治,以防变证;病愈调护,防止复发,为中医治未病主要基石。现代医学逐渐从疾病医学转为健康(预防)医学,给中医治未病带来了与当今主流医学接轨的机遇。而针灸疗法则是最方便和重要的切入主流医学的疗法。新加坡由于地缘政治与历史因素,形成了新加坡式中医特色。中医治未病在新加坡的状况是:1、中医治未病思想还未普及化;2、中医治未病有关的产业尚未形成可行模式和规模;3、中医治未病的发展生态系统及条件尚未成熟,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空间,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加坡政府的支持、对中医师有效的继续教育、对民众健康理念的普及和推广、中西医的融合程度等因素,将是中医(针灸)治未病及相关的治疗养护措施在新加坡落实与推广成败的关键因素。

杨健濠[2](2020)在《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模型大鼠脾脏组织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并探讨其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其余5组大鼠连续腹腔注射D-半乳糖制备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在造模的同时,预防组分别予以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连续42天。造模结束后,治疗组分别予以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连续28天。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含量水平;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和IκBαm RNA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1)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显着升高(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4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两预防组血清中TNF-α和IL-6的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m 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4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m 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P<0.05);两预防组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m RNA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磷酸化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4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磷酸化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两预防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均能降低衰老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表达水平。(2)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均能降低衰老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m RNA的表达,抑制NF-κB P65、IκBα蛋白的磷酸化。(3)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对衰老大鼠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且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大鼠的预防作用可能要优于神阙穴灸。(4)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信号通路有关。

谢双峥[3](2020)在《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文中指出四时养生是中华传统养生的重要内容,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四时养生历史悠久,不仅有着丰富的经验方法,而且有着系统的思想理论,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近年来随着传统养生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关四时养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对四时养生的历史发展及其文献的系统研究,仍属阙如。有鉴于此,本课题从文献调查入手,充分运用目录学、文献学、历史学、诠释学等研究方法,对四时养生的历史与文献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分析,旨在揭示四时养生的历史发展轨迹,总结各历史时期的思想理论特点,全面收集存世的四时养生文献,进行合理分类,并对文献载录的四时养生的内容方法作出简要归纳,以便为深入开展四时养生的文献与理论研究奠定一个初步基础。本论文即为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大体分为历史发展与文献研究两大部分,共十五章。具体内容,摘要如下:第一章,四时养生的内涵研究。在简要辨析四时概念的基础上,对四时养生作出了具体界说,认为四时养生就是根据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结合人体自身的体质及脏腑气血特点,合理安排精神情志、饮食起居、生活劳作等行为活动,并采取积极的调摄养护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乃至延年益寿的目的。第二章,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初始和奠基阶段。上古时期,中华先民就有了顺时养生的初始观念和早期经验积累。夏商周时期,通过天象观察和物候认识,以《尧典》、《夏小正》、《礼记·月令》为标志,表明对四时变化的规律有了较深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对四时养生均有理论阐述,尤以《吕氏春秋》“十二纪”为代表,初步奠定了四时养生的基础。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确立阶段。以《黄帝内经》为标志,构建起四时养生的理论框架,包括四时养生的思想基础、宗旨目的、原则纲要和内容大法。第四章,晋唐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丰富充实阶段。无论是医家、养生家,还是早期道教学者,均是在《内经》四时养生的基础上,进行某些方面的充实和完善。第五章,宋元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突破创新时期,提出了四气摄生、摄生月令、养生月览、四时养老、四时导引、四时饮食、四时宜忌、四时用药等一系列命题,四时养生有着专门化的逻辑发展趋向,并形成了专门的着作文献。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四时养生呈现全面繁荣兴盛的景象,表现为着作众多、月令扩充、方法类聚、程式精致、世俗流行,四时养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七章至第十四章,为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研究。第七章为古代四时养生文献概述,在介绍古代四时养生文献一般情况的基础上,对古代四时养生文献进行了简明分类,包括月令养生、四季养生、逐月养生、节令养生、时辰养生、运气养生、养生宜忌共七大类。从第八章起,即按照七大类的每类一章,逐章对每类文献的一般情况进行概括性阐述,并对每类的重点文献进行了专门介绍。第十五章,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根据前述七类四时养生文献所载养生方法经验的总结和分析,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精神调摄、脏腑调摄、起居调摄、饮食调摄、运动调摄、服食调摄、药物调摄、疾病预防、宜忌调摄等九个方面。每个方面均列举了代表性的方法或进行了概括性的说明。研究形成以下结论:一、四时养生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要素为:春夏秋冬四时有其阴阳变化的规律,有时会出现反常;人体各有特点,对四时变化的适应各有不同;四时养生的关键是合理安排日常生活行为和采取必要的调护方法;四时养生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二、四时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肇始于先秦,确立于汉代,《黄帝内经》构建了四时养生的理论框架,晋唐时期有所充实完善,宋元时期获得创新性突破,明清时期更为繁荣兴盛。三、四时养生文献中众多,从载体上来说可分成单篇、散在或专着三类。按照内容,可分为月令养生、四季养生、逐月养生、节气养生、时辰养生、宜忌养生、运气养生共七大类。四、四时养生的内容宏富,方法繁多,根据文献载录,可以分为精神调摄、脏腑调摄、起居调摄、饮食调摄、运动调摄、服食调摄、药物调摄、疾病预防、宜忌调摄九个方面。

蒋云芳[4](2019)在《艾炷灸对D-半乳糖衰老大鼠脑组织中AGES、RAGE及其mRNA表达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应用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模型,以艾炷灸关元、命门穴为干预手段,通过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 d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及其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脑组织及血清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表达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m RNA表达等影响的差异,为艾炷灸关元、命门穴延缓衰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衰老模型制备组50只,空白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进行腹腔注射D-半乳糖500mg·kg-1,每日1次,连续60天。模型制备成功后随机选取40只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关元穴治疗组、命门穴治疗组、关元+命门穴治疗组,每组各10只。空白组及模型对照组正常喂养,各治疗组使用艾炷灸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开始水迷宫实验,水迷宫实验总共6天,其中平台探索5天,空间探索1天,实验结束第二天,将五组大鼠麻醉后腹主静脉取血采集血清,取血后处死大鼠,在冰台上快速取脑组织,用匀浆仪制成脑组织匀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脑组织匀浆中AGEs、RAGE、IL-1、TNF-α的表达及血清中IL-1、TNF-α表达;用RT-PCR检测脑组织中RAGE m RNA表达。结果:⑴大鼠行为学表达模型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找到平台的潜伏期时间延长,穿越平台的次数减少;两者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三个艾炷灸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艾炷灸治疗组大鼠找到平台的潜伏期时间减少,穿越平台的次数增多,差异有显着性(P<0.01、P<0.05);三个艾炷灸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未见明显变化(P>0.05)。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中AGEs、RAGE、IL-1、TNF-α表达及血清中IL-1、TNF-α表达:模型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中上述指标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个艾炷灸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表达水平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⑶RT-PCR检测大鼠脑组织中RAGE m RNA表达:模型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RAGE 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个艾炷灸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组RAGE m RNA表达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三个艾炷灸治疗组之间比较,以上所有指标的差异不明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艾炷灸关元穴、命门穴能改善D-半乳糖衰老大鼠的学习记忆力。(2)D-半乳糖致大鼠衰老的机制可能与D-半乳糖能在体内产生大量的AGEs有关。(3)艾炷灸关元穴、命门穴可以下调AGEs与RAGE的表达水平,其延缓衰老的机制可能是AGEs的下调减少了对生物大分子的直接修饰及与其特异性受体RAGE的结合水平,抑制炎症开关NF-KB的信号转导通路,使促炎因子IL-1、TNF-α表达减少有关。

刘帅帅[5](2019)在《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与实践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养生,又称摄生、卫生、保生等,指的是通过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防御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手段或方法。中国古代的养生术最早可以追溯至尧舜禹时代,传说中“阴康氏”部落的先民为了摆脱因潮湿生活环境带来的“关节不利”,他们发明了“摔筋骨、运肢节”的养生方法。战国时期的《庄子·养生主》首提“保身、全生”,这中国古代最早有关养生的文字记载。在西方,虽然没有与中国“养生”完全对译的词汇,但西方人民很早也开始了保养健康的实践。古希腊着名医生希波克拉底在其着作《希波克拉底文集》中最早使用“Regimen”一词,汉译为摄生法,指的是一种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饮食、锻炼进而有益健康的方法。综上可知,“养生”并非中医所特有的产物,西方很早也展开了对生命保养的实践和研究。因此,本论文拟通过中西医养生文献的对比研究,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来全面了解人类的养生保健历史。通过中西对比,总结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和实践异同点,追古思今,为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中外医学史上着名医学家的代表,仔细研读、总结他们有关养生保健的论述、思想和具体实践。同时,利用关键词如“养生思想”、“养生实践”、“health preservation thought and practice”等,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CNKI、Pubmed、Google Scholar和Google Library等国内外大型图书馆和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检索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中英古籍和学术论文。对上述科研文献进行仔细梳理、对比分析和逻辑归纳,进而总结中西医养生思想和实践之异同点。结果:中医养生重视天人一体,养生要随着自然四季气候和温热寒凉变化提前做出调整,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体自身健康的平衡。同时特别强调养生要注意身心的协调,既要内养精神,又要外养形体,而且更重视精神的调养。因此,中医养生思想带有明显的整体观念,既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又包括人体内部的形神同治。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所提出的“四体液平衡”思想是西方医家在疾病治疗和养生保健中所遵守的一贯原则,它也带有一定的整体观特点,它强调健康受到人的生活方式、自然环境、饮食、锻炼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体内四种液体进行平衡调整,可以很好的维护个体的健康。不过这种观念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逐渐被以研究人为主体,尤其重视个体内部结构与健康之间关系的,且带有明显局部观特色的现代保健思想所取代。通过对中西养生实践手段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双方养生实践的相同之处在于手段全面且部分内容一致。比如双方均重视饮食和运动对健康维护的重要作用,并在这两个领域进行了大量有益健康的养生实践。不过,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地域差别,尤其是养生指导思想的差异,其养生实践侧重点又各不相同。在饮食方面,中医饮食养生讲究谨和五味,但西方对食物的性味罕有论述。其二,中西医饮食养生都提出“药食同源”的观念,中医强调“先食后药”的思想,而这一理念并未在西方养生实践中形成共识。在运动方面,中医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但西方强调“动则强身,以动为主”。精神养生方面,中西差异十分明显。中医精神养生包含精神调节和情志调摄两方面,手段全面且系统。西方则更重视宗教信仰对心理卫生保健的作用。在环境养生方面,中西养生实践差异也比较大。中医提倡人类要主动适应自然变化,从顺天时、审地势和慎起居三个方面进行全面且主动的环境养生实践。西方环境养生虽然在早期有所建树,尤其是古罗马时期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繁荣。但进入中世纪以后,被动的环境养生观念导致了西方人口健康质量的整体下降,虽然政府颁布了很多卫生条例和法规试图来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居民健康,但收效甚微。此外,西方非常重视放血疗法,是一种在西方风行了尽两千年的养生保健手段。而中医仅将其作为针灸学的一种治疗手段,并未纳入养生范畴,这也是中西养生实践最明显的差异之一。结论:通过中西方养生思想和实践的对比研究,本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中西医不同的医学发展轨迹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养生指导思想,中医养生思想带有明显的整体观特点,而且一直传承至今。西方养生思想虽在早期也带有整体观特点,但自文艺复兴起,逐步被带有明显局部观特征的现代医学保健思想所取代。就养生实践而言,中医养生手段全面且系统,涉及饮食、运动、精神和环境四大领域,西方养生实践偏重饮食、运动和放血疗法。

竺益芳,吴璐一,吴焕淦,窦传字,赵继梦,殷之光,赵琛[6](2014)在《保健灸的适宜时机探要》文中研究表明保健灸与介入年龄阶段、四时之气、治未病等方面对保健灸的适宜时机选择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儿童阶段,步入衰老阶段,老年阶段是保健灸介入的适宜年龄阶段;夏季三伏、冬季三九及24节气是保健灸介入的适宜自然时机;疾病先兆期、疾病早期是保健灸治未病的适宜介入时机。

尹红博[7](2013)在《基于文献视角的对针灸预防保健体系构建的探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医预防保健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丰富的文献资料。预防保健是涵盖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养护机体的系列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针灸作为中医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不仅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举世瞩目的疗效,在中华民族的预防保健方面,也一直有效的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但是,现代意义上的针灸预防保健体系内涵及其实践运用规律研究相对滞后,限制了在指导预防保健方面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对针灸预防保健体系建构开展深入研究。本课题基于文献角度,从中医养生学、“治未病”观与现代预防保健思想内涵上的统一相关性,理论方法上的密切联系性,手段效应上的高度协同性等方面,阐述了针灸预防保健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框架。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发掘针灸预防保健的文献资源,阐明针灸学在预防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如何在目前医疗环境中更好地发挥针灸预防保健的作用和优势,以进一步提升传统针灸在预防保健、防治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分古代文献研究和现代文献研究两部分。遵循文献研究方法中“文献收集、分析整理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具体研究方法包括:1.确定相关文献查找范围(1)古代文献部分:中医预防保健思想涵盖在中医养生学、“治未病”、“长寿”、“延年”等中医文献专着中,上溯先秦,下至明清,各个时期的主要代表性着作及养生家多有所创见的特色理论和方法。鉴于此,本课题通过系统翻阅历代代表性着作,最终确定了老子、孔子、管子、张仲景、华佗、皇甫谧、葛洪、范汪、巢元方、陶弘景、孙思邈、王焘、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赵献可、陈直、王执中、窦材、罗天益、张杲、庄绰、高武、李梃、杨继洲、李时珍、吴亦鼎、张璐、潘伟如、叶天士、尤乘、徐宝谦、龚廷贤等35位医家着作及《黄帝内经》、《难经》等42部古代文献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从纷纭繁杂的文献资料中梳理中医预防保健学的发展轮廓,对有关预防保健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整理。(2)现代文献部分:采用主要检索策略①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包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含中华医学会期刊),所有检索时间截止至2012年10月01日。②检索式:主要用关键词与主题词(预防保健、预防、保健、养生、治未病)交叉搜寻所有文献,包括针灸、灸法的所有文献,以求文献资料完整全面。2.建立相关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1)文献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文献被纳入:①文献发表年限:1982.10.01-2012.10.01(共30年);②语种限中文;③研究对象符合关键词与主题词范围的非临床治疗文献;④临床干预因素:针灸疗法和艾灸疗法为主。(2)文献排除标准含下列之一条件文献被排除:①重复报告;②个案、验案报道;③动物实验类、科普类、综述类、护理类文献;④临床治疗文献;⑤多种疗法合用类;⑥报纸、专利等非论文文献。研究结果1.古代文献部分有关中医预防保健理论渊源及实质内涵:秦汉时期,丰富的养生学思想及“治未病”框架中明确提出预防为主的思想,总结了不少预防保健经验,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重要理论,中医预防保健思想应运而生;针灸理论体系和独特治疗方法在预防保健领域应用也崭露头角;秦汉以降,历代均各具特色渐近发展并日臻成熟。2.现代文献部分以“针灸预防保健”为关键词,检索文献75篇;以“灸法预防保健”为关键词,检索文献26篇;以“针灸预防”为关键词,检索文献1318篇;以“灸法预防”为关键词,检索文献56篇;以“针灸保健”为关键词,检索文献1287篇;以“灸法保健”为关键词,检索文献87篇;以“针灸治未病”为关键词,检索文献271篇;以“灸法治未病”为关键词,检索文献41篇;以“针灸养生”为关键词,检索文献342篇;以“灸法养生”为关键词,检索文献56篇。依据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相关文献221篇,从文献年代分析,以近10年来发表的预防保健研究文献为主,占全部文献的75.57%。本课题对221篇文献进行分析,较为全面地汇集了现代医家对针灸预防疾病种类、选经取穴、操作方法、机理研究等方面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并在综合分析古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针灸预防保健的体系架构,为针灸防病治病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论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加快推进中医药预防保健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挖掘传统针灸预防保健方面的经验,揭示针灸保健防病的规律,对促进针灸预防学的形成,发挥针灸医学在预防保健方面的优势,丰富现代预防学的内容意义重大。

孙志芳[8](2013)在《逆灸对力竭大鼠Ghrelin的影响及能量代谢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逆针灸”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延衰的作用。“逆灸”是其中最为常用和易用的方式。我们通过对逆灸现代研究的学习,发现逆灸对机体的调节作用非常广泛,涉及到大量基础的指标,具有良性、广泛性和潜伏性的作用特点。中医理论认为逆灸通过扶助正气、增强身体素质,从而增强机体对抗疾病的能力。我们认为正气的核心是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艾灸适宜的刺激是一种良性应激原,提前给予艾灸处理,能够使机体产生适度预应激,能够针对潜隐性的功能紊乱进行调整,提高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使机体的应激耐受力增强,以抵抗随后过度应激对机体的伤害。我们前期实验观察到逆灸可以减轻随后的“疾病状态”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痛经模型)的发病率与疾病程度,也对“亚健康状态”雌性大鼠机体(更年期模型)有良性的调节作用。我们想进一步观察逆灸对“健康”机体的作用。结合逆灸的作用特点,我们需要一个能体现机体综合素质的指标,以全面概括逆灸的“良性预应激”作用。运动能力是动物的基本能力之一,体现机体的生命力,需要各个系统的全面配合,是机体综合素质的体现。强大的运动能力可以说是机体整体健康程度的一种外在表现,也可以说是机体“正气充足”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逆灸对动物运动耐力的影响,进而推测逆灸是如何通过“扶助”正常机体的“正气”而达到防病保健的效果。极限运动耐力属于运动能力的一种,可以使机体将自身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更能体现出机体的生命潜力。同时,极限耐力运动属于过度应激,与逆灸的适度应激相对应,两者一前一后可以体现出两种应激叠摞后的效应。能量代谢是动物所有功能活动的基础,应激是机体内环境面对自身及外环境的变动而产生的变化,两者的稳定对维持整个机体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极限耐力运动需要持续的能量供应,同时也是一种会造成机体过度应激反应的不良应激原,因此极限耐力运动能够很好地将应激与能量代谢联系起来。Ghrelin由于其特殊的脑肠肽特性,可能在应激与能量代谢系统甚至其他系统之间的稳态调节都起到关键因子的作用。应激、能量代谢与Ghrelin水平三者可能互相影响,互相调节,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稳态。我们认为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可以通过观察这些指标在极限耐力运动中的变化探讨逆灸对身体素质的改善作用。关元穴和命门穴是传统保健穴,联系人体的元气,作用比较基础、广泛,并且在穴性方面比较有代表性(一阴一阳)。选用两穴进行比较,一方面可以体现逆灸的共同效应,一方面又能反映逆灸不同穴位的特异性。目的:通过观察逆灸关元穴和逆灸命门穴对大鼠极限运动耐力的提升作用,探讨逆灸的扶助正气、增强身体素质的效果。通过观察逆灸、力竭和逆灸+力竭对大鼠肝糖原、血乳酸、心肌和血清NOS、 HPA轴应激激素、HPG轴相关激素、下丘脑和血清Ghrelin水平等指标的影响,探讨逆灸对力竭运动大鼠Ghrelin的调节作用及其与能量代谢的相关性,进而探究逆灸提高机体运动耐力的部分机制,进一步揭示逆灸防病保健的科学内涵,或为运动医学提供参考。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逆灸关元组、逆灸命门组、力竭对照组、逆灸关元+力竭组和逆灸命门+力竭组。逆灸关元组、逆灸命门组、逆灸关元+力竭组和逆灸命门+力竭组分别行关元穴和命门穴艾条灸法,隔天1次,每次10min,连续10次;空白对照组和力竭对照组与上述组同时人工抓取但不灸,如此连续10次。第20天,即最后一次艾灸24h后,力竭对照组、逆灸关元+力竭组和逆灸命门+力竭组混合后随机抽取进行温水力竭游泳并记录游泳至力竭的时间。力竭即刻与空白对照组、逆灸关元组和逆灸命门组一同处死取材。观察逆灸关元穴和命门穴对大鼠力竭游泳时间的影响。采用生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糖原、血乳酸、心肌和血清NOS活性、HPA轴应激激素水平(下丘脑CRH、垂体ACTH血清CORT)、HPG轴相关激素(下丘脑GnRH、血清睾酮)、中枢及外周Ghrelin水平。结果:1力竭时间逆灸关元+力竭组和逆灸命门+力竭组的游泳力竭平均时间都明显长于力竭对照组(P<0.01,P<0.05);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2肝糖原含量逆灸关元组和逆灸命门组的肝糖原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的肝糖原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极显着减少(P<0.01)。逆灸关元+力竭组与逆灸命门+力竭组的肝糖原较力竭对照组均有极显着或显着升高(P<0.01,P<0.05)。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3血乳酸含量逆灸关元组和逆灸命门组的血乳酸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没有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的血乳酸较空白对照组极显着升高(P<0.01)。逆灸关元+力竭组与逆灸命门+力竭组的血乳酸与力竭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显着的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无差异(P>0.05)。4心肌和血清NOS活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逆灸关元组和逆灸命门组的心肌NOS活性没有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的心肌NOS活性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心肌NOS活性没有明显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心肌NOS活性极显着下降(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血清NOS活性和心肌NOS活性的变化情况一致。5下丘脑CRH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穴组和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下丘脑CRH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下丘脑CRH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有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的下丘脑CRH含量没有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的下丘脑CRH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6垂体ACTH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穴组和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垂体ACTH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垂体ACTH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有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的垂体ACTH含量没有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的垂体ACTH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7血清CORT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穴组和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血清CORT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血清CORT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有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的血清CORT含量没有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的血清CORT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8下丘脑GnRH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下丘脑GnRH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下丘脑GnRH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下丘脑GnRH含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下丘脑GnRH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的下丘脑GnRH含量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9血清睾酮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血清睾酮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血清睾酮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的血清睾酮含量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10下丘脑和血清Ghrelin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下丘脑Ghrelin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下丘脑Ghrelin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下丘脑Ghrelin含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下丘脑Ghrelin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的下丘脑Ghrelin含量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血清Ghrelin和下丘脑Ghrelin含量的变化情况一致。结论:1逆灸对机体是一种适度的应激,对机体的调节作用不会预先在单个生化指标上体现出来。但却能显着改善机体的健康程度,提高机体对不良应激的抵抗力。2力竭运动是一种能够引起机体过度应激反应的不良应激原。力竭导致机体应激轴过度激活,过分调动了能源储备,能量代谢处于紊乱状态。3我们认为“正气”的核心是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逆灸正是通过提高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以扶助正气,进而增强机体素质,提高运动耐力。这可能能够为运动医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调节应激激素,能量代谢相关因子和Ghrelin水平等有关。4关元穴与命门穴的效应有所不同。关元穴在延长大鼠游泳时间、调节糖原储备和乳酸代谢方面与命门穴无异,但对应激激素、性激素、NOS活性及Ghrelin水平的调节效应不明显,关元穴对这些指标的效应可能具有滞后性,也可能其对大鼠体能的提升作用以及对能量代谢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其他途径实现的。两穴差别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文梅[9](2013)在《蒙医三穴灸疗对模型大鼠衰老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选取SD衰老模型大鼠的“顶会”、“火衰”、“胃”、“肾”等四个穴位,通过三穴组灸疗,观察蒙医灸疗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体力情况、体重变化、胸腺指数、脾脏指数以及大鼠脑内海马组织区多巴胺(DA)、乙酰胆碱(Ach)、蛋白质等含量以及单胺氧化酶(MAO)活性的影响,与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与各灸疗组进行比较,研究蒙医三穴组灸疗的组穴配伍规律。2.通过三穴组灸疗实验研究,探讨蒙医灸疗对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组织细胞、脏腑功能的影响机制及强身保健、延缓衰老的作用机理。研究方法将选取3月龄健康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0)g,适应性喂养一周以后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顶会火衰和胃穴组、顶会火衰和肾穴组、顶会胃和肾穴组、火衰胃和肾穴组等6组,每组10只。对模型组和灸疗组,按每只大鼠每天每公斤体重在颈背部皮下注射5%D-半乳糖0.125克,每天上午9:00到12:00注射一次,连续注射42d制造亚急性衰老模型。在造模期间,每周称一次大鼠体重,并观察大鼠外部特征,如皮毛颜色、活动情况、怕冷、饮食等情况。正常组大鼠,只颈北部皮下每天注射等量的0.9%生理盐水连续注射42d,不造模、不施灸。对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只做固定处理,而对其他组从第七周开始进行三穴组灸疗。据参照文献,对灸疗组选定穴位,穴位周围剪毛后进行三穴组灸疗,涂凡士林以保护大鼠皮肤并且便于固定艾炷。艾炷直径3mm、长1cm、灸垫厚度0.5mm,每次每穴灸5min三穴共施灸15min,1次/隔日,共21次。灸疗完成后,首先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体力能力、再测定DA、MAO、Ach、蛋白质等含量及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研究结果三穴组灸疗后,海马组织区衰老因子变化显示,顶会穴、火衰穴、肾穴配伍组与模型组相比,DA、Ach、蛋白质等含量以及MAO活性均无显着差异(P>0.05);其他配伍组DA、Ach、蛋白质等含量明显增高,MAO活性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三穴组灸疗后,大鼠脾脏、胸腺指数变化显示,虽然顶会穴、火衰穴、肾穴配伍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但其他配伍组的大鼠胸腺、脾脏指数与模型组相比明显提高(P<0.01或P<0.05)。三穴组灸疗后,从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来看,顶会穴、火衰穴、肾穴配伍组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他配伍组大鼠学习能力、记忆能力与模型组相比明显提高(P<0.01或P<0.05)。研究结论1.蒙医三穴组灸疗,通过提高中枢神经递质多巴胺(DA)、乙酰胆碱(Ach)、蛋白质等含量,抑制单胺氧化酶(MAO)活性,从而延缓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的衰退和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的生化改变,达到预防中枢神经系统衰老的目的。2.蒙医三穴组灸疗,通过增加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从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和抗氧化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3.蒙医三穴组灸疗,可提高大鼠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能力,表明提高机体脑部高级功能之一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达到延缓脑衰老的目的。4.蒙医三穴组灸疗,能防止D-半乳糖衰老模型大鼠水游泳而慢性疲劳,延长大鼠水里游泳时间,预防大鼠躯体疲劳,而达到提高机体体力能力和强身保健的目的。5.由于本实验研究的整体结果来看,顶会火衰和胃穴组、顶会胃和肾穴组、火衰胃和肾穴组的疗效与模型组比较并不是单穴灸疗疗效的简单加和,而是一种倍增加的关系。原因可能是配伍灸疗以后抗衰老有效成分率增加,或者多种成分协同作用,或者顶会火衰和胃穴组、顶会胃和肾穴组、火衰胃和肾穴组,三组的每组单穴灸疗抗衰老作用机制是同样途径完成,从而大大提高抗衰老疗效。顶会火衰和肾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抗衰老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与顶会穴的“增强赫依(气)血的运行而通白脉”作用和火衰穴的“促进精华糟粕分解”的作用与肾穴的“主治肾寒、强肾固精”的作用在同时灸疗以后三个穴位抗衰老作用不是同一个途径来完成,而多种成分互相拮抗、互相干扰最终抵消抗衰老作用所致的。因此这三个穴位在临床上配伍禁忌。

顾鸿,冯晓燕,谷慧[10](2013)在《浅谈针灸的防病保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日常的保健和调养进行相关疾病的预防一直是我国中医学的重要思想,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长,这一理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灸不仅能治疗相关的疾病和缓解患者的痛苦,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防病保健作用,本文在简单介绍针灸防病保健历史的基础上,就针灸防病保健的特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二、针灸防病保健延缓衰老的理论及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灸防病保健延缓衰老的理论及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医(针灸)治未病及其现状
    1.1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1.1.1 未病养生防于未然
        1.1.2 潜病未发救于萌芽
        1.1.3 病初即治以防变证
        1.1.4 病愈调护防止复发
        1.1.5 临床应用举隅
    1.2 中医“治未病”的起源与源流
        1.2.1 中医“治未病”的起源
        1.2.2 理论起源与萌芽时期(远古至春秋战国)
        1.2.3 理论形成时期(秦至西汉)
        1.2.4 理论发展时期(东汉至宋金元)
        1.2.5 理论成熟时期(明清至现代)
    1.3 古代着名医家治未病特色
        1.3.1 张仲景
        1.3.2 华佗
        1.3.3 葛洪
        1.3.4 孙思邈
        1.3.5 刘完素
        1.3.6 李东垣
        1.3.7 朱丹溪
        1.3.8 张景岳
        1.3.9 赵献可
        1.3.10 李时珍
        1.3.11 叶天士
    1.4 针灸治未病
        1.4.1 针灸治未病溯源
        1.4.2 古代针灸治未病的应用特点
        1.4.3 逆针灸防病
        1.4.4 针灸与自愈力
        1.4.5 针灸提高免疫力
        1.4.6 针灸治未病的现代应用
    1.5 体质辨识治未病
        1.5.1 体质与亚健康
        1.5.2 古代体质辨识应用
        1.5.3 古代中医体质分类
        1.5.4 现代中医体质辨识应用
        1.5.5 现代中医体质分类
    1.6 中国中医治未病现状
        1.6.1 中国中医(针灸)治未病政策与实施
        1.6.2 中国中医治未病现状与发展
第二章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及其现状
    2.1 新加坡简介及中医的历史和现状
        2.1.1 新加坡简介
        2.1.2 新加坡中医的历史和现状
    2.2 新加坡中医师治未病应用状况与认知问卷调查
        2.2.1 背景和目的
        2.2.2 对象、方法与数据
        2.2.3 问卷调查分析与讨论
        2.2.4 问卷调查结果
第三章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展望
    3.1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展望
        3.1.1 教育与宣传
        3.1.2 政策与实施
        3.1.3 临床科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2)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现代医学对衰老的研究
        1.1 关于衰老的主要学说
        1.2 现代医学延缓衰老的方式
    2.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2.1 中医学关于衰老的主要学说
        2.2 中医学延缓衰老的方式
    3.灵龟八法的相关理论
        3.1 时间针灸学的理论基础
        3.2 灵龟八法的定义
        3.3 灵龟八法的组成
        3.4 灵龟八法的开穴方法
        3.5 灵龟八法的现代研究
        3.5.1 灵龟八法的临床研究
        3.5.2 灵龟八法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各种抗体
        1.4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动物饲养条件
        2.3 造模方法
        2.4 各组处理方法
        2.5 标本采集
        2.6 指标及检测方法
        2.7 统计学分析
    3.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
        3.2 ELISA检测结果
        3.3 RT-PCR检测结果
        3.4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关于衰老动物模型的研究
    2.本实验动物模型选择
    3.本实验选穴依据
        3.1 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依据分析
        3.2 神阙穴延缓衰老的依据
        3.3 实验结果讨论
        3.3.1 对衰老模型大鼠血清中TNF-α的影响
        3.3.2 对衰老模型大鼠血清中IL-1的影响
        3.3.3 对衰老模型大鼠血清中IL-6的影响
        3.3.4 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 mRNA的影响
        3.3.5 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磷酸化程度的影响
    4.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灸法延缓衰老的研究机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
    第一章 四时养生的内涵
        一、时与四时
        (一)时
        (二)四时
        二、四时养生内涵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上古时期
        (一)顺时养生的初始观念
        (二)顺时养生的早期经验
        二、夏商周时期
        (一)岁时观念的形成
        (二)物候知识的积累
        (三)调养理念的产生
        三、春秋战国时期
        (一)儒家四时养生思想
        (二)道家四时养生思想
        (三)杂家四时养生思想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西汉时期
        (一)西汉早期出土文献论四时养生
        (二)西汉早期思想家论四时养生
        (三)《黄帝内经》构建了四时养生的理论体系
        二、东汉时期
        (一)张仲景《金匮要略》对四时养生的贡献
        (二)《四民月令》论四时养生
    第四章 晋唐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张湛《养生要集》四时养生理论
        (二)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论四时养生
        (三)《荆楚岁时记》论四时养生
        二、隋唐时期
        (一)《崔禹锡食经》论四时饮食
        (二)孙思邈的四时养生思想
        (三)胡愔《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论四时养生
        (四)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论四时养生
        (五)王冰《素问六气玄珠密语》论运气养生
        (六)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论四时养生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四气摄生
        二、摄生月令
        三、养生月览
        四、四时养老
        五、四时导引
        六、四时饮食
        七、四时宜忌
        八、四时药物
        九、运气养生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一、着作众多
        二、月令扩充
        三、方法类聚
        四、世俗流行
        五、程式精致
        六、时辰考究
下篇 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研究
    第七章 古代四时养生文献概述
        一、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的一般情况
        二、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的分类
        (一)月令养生类文献
        (二)四时养生类文献
        (三)逐月养生类文献
        (四)节气养生类文献
        (五)时辰养生类文献
        (六)宜忌养生类文献
        (七)运气养生类文献
    第八章 月令养生类文献
        一、月令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夏小正》
        (二)《吕氏春秋》
        (三)《四民月令》
        (四)《月令通考》
    第九章 四时养生类文献
        一、四时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灵剑子》
        (二)《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三)《四气摄生图》
        (四)《混俗颐生录》
        (五)《养生月录》
        (六)《摄生消息论》
        (七)《遵生八笺》
    第十章 运气养生类文献
        一、运气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第十一章 逐月养生类文献
        一、逐月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孙真人摄养论》
        (二)《养生月览》
        (三)《摄生月令》
        (四)《运化玄枢》
    第十二章 节气养生类文献
        一、节气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保生月录》
        (二)《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
        (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第十三章 时辰养生类文献
        一、时辰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二六功课》
    第十四章 宜忌养生类文献
        一、宜忌养生类文献概述
        二、重点文献介绍
        (一)《四时宜忌》
    第十五章 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
        一、精神调摄
        (一)精神调摄
        (二)情志调摄
        二、脏腑调摄
        (一)四季脏腑调摄
        (二)逐月脏腑调摄
        三、起居调摄
        (一)作息
        (二)睡眠
        (三)沐浴
        (四)晨起
        (五)服饰
        (六)居处
        四、饮食调摄
        (一)食材选择
        (二)注意事项
        五、运动调摄
        六、服食调摄
        (一)组方分类
        (二)剂型分类
        (三)按时分类
        七、药物调摄
        (一)四季药方
        (二)逐月药方
        八、疾病预防
        (一)居处卫生
        (二)药物预防
        九、宜忌调摄
        (一)饮食禁忌
        (二)起居禁忌
        (三)房中宜忌
        (四)行为禁忌
结论
课题创新点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4)艾炷灸对D-半乳糖衰老大鼠脑组织中AGES、RAGE及其mRNA表达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关于衰老的主要学说
        1.1.1 线粒体DNA损伤学说
        1.1.2 自由基氧化应激学说
        1.1.3 非酶糖基化学说
        1.1.4 炎性衰老学说
        1.1.5 端粒学说
        1.2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治疗
    2 祖国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关于衰老的主要学说
        2.1.1 五脏虚损学说
        2.1.2 气血失常和痰浊淤滞致衰学说
        2.2 祖国医学对衰老治疗方法
        2.2.1 针刺疗法
        2.2.2 艾灸疗法
        2.2.3 中药治疗
        2.2.4 针药结合疗法
        2.2.5 其他疗法
    3 目前延缓衰老的现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饲养条件
        2.3 衰老大鼠模型的建立
        2.4 处理方法
        2.5 标本采集
        2.6 观察指标测定
        2.7 资料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行为学的表达情况
        3.2 各组大鼠脑组织中AGEs表达情况
        3.3 各组大鼠脑组织中RAGE表达情况
        3.4 各组大鼠脑组织中 RAGE mRNA表达情况
        3.5 各组大鼠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肿瘤细胞坏死因子-a 表达情况
        3.6 各组大鼠血清中 IL-1,TNF-a 表达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艾灸与衰老
        1.1 祖国医学对艾灸延缓衰老的认识
        1.2 艾灸延缓衰老的作用机理
    2 实验选穴依据
    3 实验模型的选取与评价
    4 实验结果分析
        4.1 艾炷灸关元、命门穴对大鼠学习、记忆力的影响分析
        4.2 艾炷灸关元、命门穴对脑组织中AGEs的影响分析
        4.3 艾炷灸关元、命门穴对脑组织中RAGE的影响分析
        4.4 艾炷灸关元、命门穴对AGEs-RAGE 系统中 IL-1、TNF-a的影响分析
        4.5 艾炷灸关元穴、命门穴、关元+命门穴三组治疗组相互比较分析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艾灸关元穴延缓衰老的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与实践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西古代医学典籍中养生理论的比较研究
    1.2 中西运动养生理论及方法对比研究
    1.3 中西方养生观的对比研究
    1.4 中西健康观和疾病观的对比研究
    1.5 中国传统饮食保健学与西方现代营养学的对比研究
    1.6 小结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2.2 逻辑分析法
第三章 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溯源
    3.1 中医养生思想溯源
        3.1.1 先秦时期
        3.1.2 秦、汉时期
        3.1.3 魏、晋、南北朝时期
        3.1.4 隋、唐时期
        3.1.5 宋、金、元时期
        3.1.6 明、清时期
        3.1.7 小结
    3.2 西方养生思想溯源
        3.2.1 古希腊医学时期
        3.2.2 亚历山大医学时期
        3.2.3 古罗马医学时期
        3.2.4 中世纪医学时期
        3.2.5 文艺复兴医学时期(15-17 世纪的医学)
        3.2.6 西方18-19 世纪医学时期
        3.2.7 小结
第四章 中西方古代养生实践总结
    4.1 中医养生实践总结
        4.1.1 饮食养生
        4.1.2 运动养生
        4.1.3 精神养生
        4.1.4 环境养生
    4.2 西方养生实践总结
        4.2.1 饮食养生
        4.2.2 运动养生
        4.2.3 精神养生
        4.2.4 环境养生
        4.2.5 放血疗法
第五章 讨论
    5.1 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异同比较
        5.1.1 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发展脉络之异同
        5.1.2 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特点之异同
    5.2 中西方古代养生实践异同比较
        5.2.1 饮食养生实践之异同
        5.2.2 运动养生实践之异同
        5.2.3 精神养生实践之异同
        5.2.4 环境养生实践之异同
        5.2.5 放血疗法实践之异同
    5.3 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与实践异同的成因探讨
        5.3.1 政治、经济条件的差异
        5.3.2 科学技术条件、文化起源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5.3.3 哲学背景的差异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启示
    6.3 创新点、研究不足及将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保健灸的适宜时机探要(论文提纲范文)

1保健灸与介入年龄阶段
    1. 1儿童阶段
    1. 2步入衰老阶段
    1. 3老年阶段
2保健灸与四时之气
    2. 1冬病夏治和伏灸
    2. 2夏病冬防
    2. 3节气灸
3保健灸与治未病
4小结

(7)基于文献视角的对针灸预防保健体系构建的探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古代文献的中医预防保健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 中医预防保健体系在秦汉时期已经确立
        1.1 诸子百家倡预防重养生的生命观
        1.2 《黄帝内经》较系统的确立了预防保健的基本架构
    2 中医预防保健体系历代发展研究
        2.1 晋唐时期中医预防保健体系的发展
        2.2 宋金元时期中医预防保健体系的发展
        2.3 明清时期中医预防保健体系的发展
    3 中医预防保健体系的基本内涵诠释
        3.1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三防”核心理念
        3.2 中医预防保健思想的“三观”体系特色
第二部分 古代针灸预防保健思想形成轨迹和发展路径
    1 历代对针灸预防保健思想的描述
        1.1 《黄帝内经》关于针灸预防保健理论的论述
        1.2 《内经》以降古代文献对针灸预防保健思想的论述
    2 古代文献用穴规律及治法特点
        2.1 用穴精少针对性强
        2.2 保健防病尤倡灸法
第三部分 针灸预防保健现代应用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主要分析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
        2.2 文献发表数量时间分布
        2.3 文献研究类型情况
        2.4 干预方法应用情况
        2.5 干预研究涉及范围
        2.6 干预研究常用穴位情况
        2.7 常用穴位在十四经的分布情况
        2.8 常用穴位在身体各部位分布情况
    3 讨论
        3.1 针灸预防保健干预用穴特点
        3.2 针灸预防保健干预处方规律特点
第四部分 针灸预防保健体系构建探讨研究
    1 构建针灸预防保健体系的必要性
        1.1 健康内涵改变的必要
        1.2 针灸学科自身的优势
        1.3 目前发展状况的需求
    2 构建针灸预防保健体系的可行性
        2.1 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2.2 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
    3. 针灸预防保健体系的构建研究
        3.1 明确“三个定位”
        3.2 坚持“四个原则”
        3.3 体现“三高一新”
        3.4 实现“四位一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8)逆灸对力竭大鼠Ghrelin的影响及能量代谢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逆针灸
        一 逆针灸概述
        二 正气与逆针灸
        三 关元穴与命门穴
        四 小结
        综述一参考文献
    综述二 运动耐力
        一 运动耐力的现代研究进展
        二 运动能力与正气
        三 中医药提高运动能力的研究进展
        四 小结
        综述二参考文献
    综述三 应激、能量代谢与Ghrelin
        一 应激概述
        二 能量代谢简介
        三 Ghrelin的研究概况
        四 应激、能量代谢与Ghrelin
        五 小结
        综述三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前言
    实验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大鼠力竭游泳时间及体内糖原、乳酸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力竭大鼠心肌和血清NOS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力竭大鼠HPA轴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四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力竭大鼠HPG轴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五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力竭大鼠中枢及外周Ghrelin水平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结果综合讨论
    实验部分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9)蒙医三穴灸疗对模型大鼠衰老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抗衰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衰老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2 中医学对抗衰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蒙医对衰老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蒙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2 蒙医学对抗衰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四 动物模型制备的探讨及艾叶(艾炷)的草本学概述
        1 D-半乳糖模型的选择
        2 D-半乳糖模型的评定
        3 D-半乳糖模型的结论
        4 艾叶(艾炷)的草本学概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蒙医三穴组灸疗对衰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一) 蒙医三穴组灸疗对衰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1 利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二) 蒙医三穴组灸疗对衰老模型大鼠体力情况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蒙医三穴组灸疗对衰老模型大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蒙医三穴组灸疗对衰老模型大鼠胸腺、脾脏指数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蒙医三穴组灸疗对衰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一) 蒙医三穴组灸疗对衰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DA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二) 蒙医三穴组灸疗对衰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Ach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蒙医三穴组灸疗对衰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蛋白质含量及MAO活性的影响
        (一) 蒙医三穴组灸疗对衰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二) 蒙医三穴组灸疗对衰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MAO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之处
    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一 附图

(10)浅谈针灸的防病保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针灸保健的历史
3 针灸防病保健的特点
4 针灸防病保健的具体作用
5 结语

四、针灸防病保健延缓衰老的理论及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D]. 赵富生(Teo Hoo Se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D]. 杨健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D]. 谢双峥.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艾炷灸对D-半乳糖衰老大鼠脑组织中AGES、RAGE及其mRNA表达影响[D]. 蒋云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中西方古代养生思想与实践的对比研究[D]. 刘帅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9)
  • [6]保健灸的适宜时机探要[J]. 竺益芳,吴璐一,吴焕淦,窦传字,赵继梦,殷之光,赵琛.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02)
  • [7]基于文献视角的对针灸预防保健体系构建的探析研究[D]. 尹红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3)
  • [8]逆灸对力竭大鼠Ghrelin的影响及能量代谢相关机制的研究[D]. 孙志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9]蒙医三穴灸疗对模型大鼠衰老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 文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9)
  • [10]浅谈针灸的防病保健应用[J]. 顾鸿,冯晓燕,谷慧. 中国保健营养, 2013(01)

标签:;  ;  ;  ;  ;  

针灸防病保健延缓衰老的理论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