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暖热计量的技术方案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高洁[1](2020)在《“拆炉并网”集中供热系统方案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为了缓解、治理境问题,全国开始大力整顿小锅炉供暖,大力推行集中供热。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也出台了很多供热方面的政策法规,以热电联产方式取代分散燃煤中小型锅炉房是大势必然。目前,很多供热自供单位都在考虑如何将小型供热系统并入到市政集中供热管网中。本文首先针对小锅炉并网提出各种工程项目中可能用到的改造方案,找出了各种方案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逐个列举分析。影响小锅炉并网前方案选择需要考虑的两个主要因素是热源的供热能力和新增供热系统的位置;对于并网后的系统,会大大增加原有供热干线的负担,在现状系统不改变的情况下,现状管网会因为管径过小,导致管网阻力较大,原供热系统设置的水泵不足以提供整个管网的动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三种改造方案,即加设中继泵站方案、分布式变频泵方案和旁通混水方案。其次,阐述了集中供热枝状管网的水力工况数学模型,为小锅炉并网的热管网水力计算和改造方案的研究奠定基础。此外,作者根据可能用到的改造方案,确定了优化目标、建立每个方案比选的经济模型。本文的经济模型考虑了设备的使用时间因素,采用动态分析方法:费用年值法。最后,根据实际工程案例,对本文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验证,最终得出中继泵站改造方案的初投资为1036.9万元,分布式变频泵改造方案初投资为696.7万元,中继泵站改造方案初投资比分布式变频泵改造方案初投资多340.1万元。在本工程项目中,从初投资来看,分布式变频泵改造方案具有明显优势。本文研究成果为实际工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通过实际工程案例的方案比选研究,对其他类似实际工程的提供参考。
田兴涛[2](2019)在《智慧供热系统关键技术浅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发展,智慧供热已经成为传统供热工程的重要发展方向。基于供热系统中数据获取、传输和分析的过程,智慧供热技术架构主要包括物理系统层、物联感知层、智慧控制层、系统安全技术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物理系统层关键技术包括高效的热源、热网水力平衡、储热、热电协同等;物联感知层关键技术包括数据的全面感知和数据的有效传输;智慧控制层关键技术包括多元热网优化控制、大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价体系;系统安全技术主要分为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运维体系;标准化体系建设主要涉及热网物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相关标准。为进一步推动智慧供热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供热系统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合理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绿色供热;将热力系统与电力系统、天然气系统深度耦合,充分利用不同能源的特性;激发用户的节能意识,并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改善供热质量和拓展供热服务;鼓励和支持各项供热新技术、新模式的试点工作,理顺供热收费机制,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引导智慧供热发展。
商继红[3](2018)在《内蒙古地区居住建筑采暖耗热量影响因素及基准线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疆,地处严寒,居住建筑法定采暖时长6到8个月不等,耗热量巨大且建筑节能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因此,了解该地区居住建筑现状并探索相应的节能手段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选取了5个典型城市41栋居住建筑进行了建筑采暖调研。调研采用了现场测试和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调研结果可知,质调节和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是供热运行的主要调节方式,且大流量小温差是运行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居住建筑的采暖耗热量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偏高,比较而言,新建建筑平均耗热量最低,为18.72W/m2;采暖建筑室内温度普遍较高、居民偏爱稍热的室内环境。结合样本建筑的特性,本文提取了包括采暖度日数、建筑体形系数、建筑年龄、建筑面积、建筑层数、窗框类型、围护结构是否保温、运行调节方式、建筑在支路中的位置、末端形式、建筑底层是否含有商铺在内的11个建筑采暖耗热量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对内蒙古地区居住建筑而言,除采暖度日数外,建筑本体特征是影响采暖耗热量的主要因素。利用聚类分析可对样本居住建筑进行分类并确定各类建筑的耗热量基准值。经过聚类,严寒C区的居住建筑被细化为2类,利用各建筑与聚类中心的距离可确定2个参考建筑及耗热量基值,分别为10.10W/m2和16.78W/m2。最后,文章对建筑耗热量基准线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王凤清[4](2017)在《旧工业厂房节能改造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随着资源能源的日益短缺及环境的日益恶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大拆大建”模式逐渐被新的建设模式-改造再利用所取代。工业厂房建造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工业生产,绝大部分为非节能建筑物,功能转型存在能耗高、节能潜力大、舒适度不足等问题。在这个注重绿色、节能、环保的大环境下,节能改造是解决旧工业厂房节能性、舒适性和环境性偏低等症结的有效途径。然而,节能改造项目初期投资大,回收期长,明确其效益状况有利于改造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因此,科学评价旧工业厂房节能改造项目的效益并指导今后项目的决策和实施,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北方采暖地区旧工业厂房功能置换为办公建筑的效益进行评价,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在参与旧工业厂房节能改造项目实践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旧工业厂房节能改造的背景,总结节能改造与普通改造的本质区别,并对节能改造效益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确定文章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2)分析北方采暖地区旧工业厂房能耗构成和6个影响能耗的因素,从围护结构、室内采暖系统、热源热网三方面介绍旧工业厂房节能改造的技术内容,并对旧工业厂房节能改造效益研究依托的可拓理论和数据包络分析理论进行概述。(3)将旧工业厂房节能改造的效益从功能、经济、社会和环境四方面进行划分,再进行效益细化分析,并推导各项效益的计算公式,将效益量化。(4)遵循科学、全面、系统、层次、独立原则,建立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全部进行量化和无量纲处理,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为了克服主观赋权法的弊端,本文采用可拓学中的可拓权重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运用可拓评价法评价单个改造项目的效益等级;然后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建立C2R模型评价多个相似改造项目的相对有效性,为改造项目提供有效的管理信息和经济信息。(5)结合旧工业厂房节能改造项目实例,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分析评价结果,提出改善节能改造项目效益的途径,为今后旧工业厂房节能改造决策和实施提供参考。
李秀军[5](2016)在《热计量技术的应用及能耗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到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强烈,特别是秋冬季节雾霾等空气污染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出了严重的考验,所以压减化石能源的使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以及地热等清洁能源成为今天的主要课题,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是解决目前建筑能耗高的必然趋势,我国建筑节能起步晚,任务重。但从“十一五”后期国家建设部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既有非节能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即我们所说的对老旧楼房进行穿衣戴帽,更换楼内老旧管路,同时对满足分户热计量条件的供暖系统进行热计量改造,科利源公司所管辖的2000万平米供暖范围内,近三年已经完成190万平米的热计量改造,加上130万新建热计量小区,目前热计量收费面积已经达到320万平方米,石景山区的重兴嘉园就是我公司的热计量改造的示范小区之一,对该小区热计量改造情况进行了能耗和供暖收费情况进行总和分析。首先对该小区的供暖系统进行了彻底的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该系统的热计量改造方案,并对居民居室改造前后的舒适性进行对比,对近几年的综合能耗进行对比分析,特别是实施热计量改造后的能耗情况进行核算,并根据能耗情况进行系统平台的相关功能开发,对能耗高的楼栋居室进行能耗分析,找到能耗损失的途径,并想办法去处理解决,并利用相关的数据进行水力工况的调节,努力做到由用户我要用热向按需供热方向过渡和转变。通过典型的分户热计量改造项目进行能耗、收费以及可推行等各方面进行详实总结,并为科利源公司以至热力集团全面实施热计量积累必要的经验,找到努力改进方向,增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信心。
苗青[6](2016)在《集中供热系统量化管理与智能控制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因能源应用而带来的问题,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而城市集中供热系统作为城市能源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备受关注。城市集中供热系统自形成以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很多运行方式均已形成固定模式。如想使其运行效果及设备效率进一步提高,依靠传统的供热调节办法很难实现。办法之一是通过自动控制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相关手段实现智能化的量化管理,改变现有供热模式,实现需求侧供热,进而提高供热效率。近年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依靠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其所困扰的问题。本篇文中所阐述的方式是充分应用热计量数据、自动控制系统和网络技术,改变此前所以一直沿用的运行调节依据。这将会使供热模式发生变革,使困扰供热企业的运行调节实现整体可控、按需调节。利用已经广泛应用的热计量仪表,明确用户的实际用热需求,并根据数年的热量计量数据及实际用热效果,建立了用户用热量数据库。而后,应用数据库中的用热信息和气象预报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形成量化的供热计划。最后,根据量化供热的调节需求,通过自动控制和监控网络,组成整体的无人值守系统,实现智能调节。通过数据平台对全部无人值守热力站进行调节,使其均能实现按照量化管理计划进行供热。实现城市供热系统整体可控、精确管理、量化供热。
北京鲁能物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7](2016)在《既有建筑设备节能改造和行为节能管理》文中研究指明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各项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筑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新世纪以来,我国建筑规模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率递增。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国家住建部统计,2015年我国存量建筑560多亿平方米,建筑耗能占全国总能耗的三分之一,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例如近年来各地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天气就是非常典型的环境污染现象。
李佳兴[8](2016)在《被动式建筑在严寒地区的适用性研究 ——以乌鲁木齐为例》文中认为被动式建筑在中国又被称作被动式房,这种建筑是根据被动式利用能源的设计而制作的一种节能建筑物。被动式房屋只需要用很小的能耗就能将室内热湿环境调节到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使人们身体感受到较好的舒适度,同时也非常环保。目前国内外也在大量研究被动式建筑的适用性及其推广前景,根据整个欧盟新的一项政府要求,从2020年起,全部新建设的建筑若达不到被动式建筑的认证标准,政府将不给建设部门发开工建设许可证。由此看来欧盟正在全面推广被动式建筑这种低能耗建筑,目前国内也成功的修建了数栋被动式建筑,国内的被动式建筑在运行中是否正真的达到了节能标准,在被动式建筑建成以后,业主是否能正确使用被动式建筑,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乌鲁木齐市自2013以来已经投入了137亿元来新(改)扩建大型锅炉房[1],与此同时,乌鲁木齐还在对280千米老旧供热管网进行了更新改造。被动式建筑作为一种超低能耗的新型建筑,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建筑保有量庞大的国家,未来推广被动式建筑势必会节约很多不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能源,与此同时还将还中国各大城市一片蓝天。目前,乌鲁木齐市已经成功修建了“幸福堡”——被动式建筑,本文通过对我国建筑能耗分析,从建筑的设计入手及分析耗能组成两方面考虑,对被动式建筑的能耗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同时结合乌鲁木齐市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特点,研究乌鲁木齐市被动式建筑的适用性。对我国西北严寒地区建成的第一个被动式建筑项目——乌鲁木齐市“幸福堡”被动式建筑项目从能耗理论计算分析和评价、PHPP软件能耗模拟、技术经济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王丽敏[9](2016)在《西宁地区带太阳能新风系统的某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如何降低占世界能源消耗比例约为30%的建筑能耗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欧盟国家开始出现“被动房”、“零能耗建筑”、“低能耗建筑”等一系列概念,随着我国和德国合作的被动房示范项目的逐步开展,住建部组织相关单位在汲取德国被动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气候特征编制了《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简称《导则》),于2015年10月发布。本研究将太阳能系统和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相结合,基于被动式建筑《导则》推荐的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值,建立了西宁地区带太阳能新风系统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模型(简称被动式建筑模型),同时建立了带太阳能采暖系统的基于现行节能65%居住建筑节能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中能耗指标要求的模型(简称节能65%建筑模型),最后以节能65%建筑模型为基准对被动式建筑进行经济环境效益分析,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1)研究了带太阳能新风系统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采暖能耗理论计算方法,并将被动式建筑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和德国被动房设计软件PHPP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2)基于带太阳能新风系统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理论能耗计算方法,依托VB6.0可视化平台,开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太阳能新风系统设计软件。该软件可以实现带太阳能新风系统的被动式建筑采暖能耗计算,并对其进行太阳能系统匹配设计。(3)建立节能65%建筑模型,采用DeST软件对其进行采暖能耗模拟,根据采暖能耗值匹配太阳能系统。(4)对被动式建筑模型基于节能65%建筑模型进行经济环境效益分析,得出被动式建筑模型的可行性。
王瑾[10](2014)在《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优选研究》文中认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我国建筑业的迅猛发展。自2002年至2012年,我国每年的竣工建筑面积从9.3亿平方米增加到24亿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总量已达80亿平方米。然而,我国既有居住建筑的使用和维护状况并不乐观,建筑物高能耗的运行使我国的能源利用更加缺紧,并且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实上,我国已进入一个新建和工程建设改造并重的阶段,对于这些高能耗的既有居住建筑,进行适当的维护和节能改造,是改变我国建筑平均寿命仅有30年这一不利局面的重要举措。我国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进展缓慢,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在于既有居住建筑的高存量以及改造资金缺乏。因此,在资金、人力、物力条件有限,而节能改造建筑体量庞大的情况下,有必要进行改造前的项目优选,重点选择节能性上急需改造,技术上实施可行并且能够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项目,有计划、分批次逐步进行节能改造,改造的过程可以结合城市综合改造建设同步实施。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国内外文献检索以及《既有建筑改造年鉴》等资料参考,详细分析和研究了既有居住建筑的现状以及节能改造的各个环节。论文论述了适于进行节能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的特征及范围,通过两个层次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建立两阶段的评价模型,以此作为项目优选的依据。首先,建立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性能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既有居住建筑进行综合评判,选出有必要进行节能改造的项目。其次,以全寿命周期理论和技术经济学为支撑,分析了既有居住建筑的剩余寿命,建立了改造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测算公式,并采用动态评价指标对备选项目进行经济效益评价,进而选出节能改造经济效益良好的项目。最后,进行实例应用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二、采暖热计量的技术方案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暖热计量的技术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拆炉并网”集中供热系统方案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小锅炉并网方案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小锅炉并网连接前方案影响因素分析 |
2.1.1 热源的供热能力 |
2.1.2 新增供热系统的位置 |
2.2 小锅炉并网后的方案及影响因素分析 |
2.2.1 中继加压泵站方案 |
2.2.2 分布式变频泵方案 |
2.2.3 旁通混水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拆炉并网”方案比选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 供热管网水力工况的分析 |
3.1.1 水力计算数学模型 |
3.1.2 恒定流管网特性方程 |
3.2 方案比选数学模型的建立 |
3.2.1 管网改造初投资 |
3.2.2 水泵初投资 |
3.2.3 运行费用 |
3.2.4 方案比选数学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案例应用分析 |
4.1 工程概况 |
4.1.1 气象资料 |
4.1.2 热源概况 |
4.1.3 供热参数 |
4.2 热负荷 |
4.2.1 供热现状 |
4.2.2 设计热负荷 |
4.2.3 年耗热量 |
4.2.4 热源能力和热负荷平衡情况 |
4.3 热网工程技术方案 |
4.3.1 同泽区工程技术方案 |
4.3.2 都瑞区工程技术方案 |
4.3.3 同泽区接入集中供热热网方案分析 |
4.3.4 都瑞区接入集中供热热网方案分析 |
4.4 中继泵站与分布式变频方案初投资对比分析(同泽区为例) |
4.4.1 中继泵站方案 |
4.4.2 分布式变频方案 |
4.4.3 方案比选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附件 |
(2)智慧供热系统关键技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智慧供热发展背景 |
2 智慧供热关键技术 |
2.1 物理系统层 |
2.1.1 高效的热源 |
2.1.2 水力平衡技术 |
2.1.3 储热技术 |
2.1.4 热电协同调控 |
2.1.5 用户热计量和需求响应 |
2.1.6 建筑节能 |
2.2 物联感知层 |
2.3 智慧控制层 |
2.3.1 多源热网优化控制 |
2.3.2 大数据分析技术 |
2.3.3 评价体系 |
2.4 系统安全 |
2.5 标准化体系 |
3 智慧供热未来发展方向 |
3.1 技术层面 |
3.2 商业模式层面 |
3.3 政策层面 |
4 结语 |
(3)内蒙古地区居住建筑采暖耗热量影响因素及基准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北方城镇采暖能耗巨大 |
1.1.2 内蒙古自治区居住建筑采暖特点 |
1.2 国内外居住建筑采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居住建筑采暖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居住建筑采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章 内蒙古地区居住建筑采暖调研对象与方法 |
2.1 选择样本建筑 |
2.2 确定调研内容 |
2.3 确定调研方法、仪器 |
2.3.1 样本建筑采暖季耗热量测试 |
2.3.2 室外气象参数测试 |
2.3.3 建筑室内温湿度测试 |
2.3.4 样本建筑问卷调查 |
2.4 数据处理 |
2.4.1 耗热量数据处理 |
2.4.2 室内温湿度数据处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内蒙古地区居住建筑采暖调研结果分析 |
3.1 集中供热运行调节现状 |
3.2 居住建筑采暖耗热量现状 |
3.3 居住建筑采暖效果 |
3.3.1 人员满意率和满意度 |
3.3.2 建筑室内热环境 |
3.3.3 建筑室内湿环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内蒙古地区居住建筑采暖耗热量影响因素分析 |
4.1 确定建筑耗热量影响因素 |
4.2 计算各因素对耗热量的影响程度 |
4.2.1 确定分析方法 |
4.2.2 进行灰色关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内蒙古地区居住建筑采暖耗热量基准线的确定 |
5.1 确定分类方法及工具 |
5.2 聚类分析 |
5.3 确定2类居住建筑采暖耗热量基准线 |
5.4 应用居住建筑耗热量基准线 |
5.4.1 利用耗热量基准线对单栋建筑进行评价 |
5.4.2 耗热量基准线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结合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旧工业厂房节能改造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2.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4.1 论文的技术路线 |
1.4.2 论文的创新点 |
2 旧工业厂房节能改造效益评价的相关理论 |
2.1 北方采暖地区的特点 |
2.2 旧工业厂房能耗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
2.2.1 能耗的构成 |
2.2.2 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 |
2.3 旧工业厂房节能改造的技术内容 |
2.3.1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
2.3.2 室内采暖系统改造 |
2.3.3 热源及供热管网热平衡改造 |
2.4 理论基础 |
2.4.1 可拓学理论 |
2.4.2 数据包络分析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旧工业厂房节能改造效益分析与量化 |
3.1 节能改造效益分析 |
3.1.1 功能效益分析 |
3.1.2 经济效益分析 |
3.1.3 社会效益分析 |
3.1.4 环境效益分析 |
3.2 功能效益量化模型 |
3.3 经济效益量化模型 |
3.4 社会效益量化模型 |
3.5 环境效益量化模型 |
3.5.1 节约能源效益 |
3.5.2 减少有害气体、烟尘的排放效益 |
3.6 本章小结 |
4 旧工业厂房节能改造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 效益评价的思路与原则 |
4.1.1 效益评价的思路 |
4.1.2 构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4.2 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 可拓评价模型的建立 |
4.3.1 指标及其量值域 |
4.3.2 指标的无量纲处理 |
4.3.3 确定指标权重 |
4.3.4 建立关联函数,计算关联度 |
4.3.5 计算综合关联度 |
4.3.6 确定评价等级 |
4.4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建立 |
4.4.1 DEA模型对评价效益问题的适用性 |
4.4.2 建立DEA评价模型 |
4.4.3 计算评价模型 |
4.4.4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实证研究 |
5.1 改造项目分析 |
5.1.1 项目概况 |
5.1.2 项目改造的优势 |
5.1.3 项目改造再利用的现状 |
5.2 可拓评价模型案例分析 |
5.2.1 工程概况 |
5.2.2 改造方案 |
5.2.3 确定经典域和节域 |
5.2.4 计算指标权重 |
5.2.5 计算关联度 |
5.2.6 计算综合关联度,确定效益等级 |
5.2.7 评价结果分析 |
5.3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案例分析 |
5.3.1 工程概况 |
5.3.2 改造方案 |
5.3.3 评价结果分析 |
5.4 改善节能改造项目效益状况的途径 |
5.4.1 规划设计阶段进行费用控制 |
5.4.2 改造实施阶段进行费用控制 |
5.4.3 维保运营阶段改善效益 |
5.4.4 建立有助于提升效益状况的政策机制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5)热计量技术的应用及能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外热计量发展现状 |
1.3 国内热计量发展现状 |
1.4 我国供热计量发展历程 |
1.5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对比 |
1.6 我国热计量现有问题 |
1.7 热计量技术的现状综合分析不尽如人意 |
第2章 供热计量方法及热计量改造 |
2.1 节能的意义 |
2.2 节能建筑的定义 |
2.3 我国供热节能的主体对象 |
2.4 供热计量方法 |
2.4.1 户用热表法的应用范围和工作原理 |
2.5 热计量实施和改造 |
2.5.1 改造的总体情况 |
2.5.2 科利源公司热计量具体情况 |
2.5.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2.5.4 科利源公司实施热计量的目标 |
第3章 重兴嘉园热计量改造 |
3.1 重兴嘉园热计量改造的具体情况 |
3.2 供热计量技术方案指导理念 |
3.3 技术方案 |
3.3.1 系统采用通断时间面积法 |
3.3.2 技术要点 |
3.4 系统构成 |
3.4.1 通断时间面积法主要设备参数及性能 |
3.4.2 系统整体示意图 |
3.5 通断时间面积法的优劣 |
3.6 热计量数据平台 |
3.6.1 管理平台功能强大,数据界面较多 |
3.6.2 数据平台主要实现的功能 |
3.7 热计量试运方案 |
3.7.1 总体安排 |
3.7.2 测试目的 |
3.7.3 测试楼栋 |
3.7.4 测试时间 |
3.7.5 测试流程 |
3.7.6 应急措施 |
第4章 热计量改造的数据采集和能耗分析 |
4.1 数据平台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
4.2 改造前后的耗能对比 |
4.3 热计量满意度的调查 |
4.4 影响热计量能耗的因素 |
4.5 降低能耗的做法和思路 |
第5章 热计量对供暖收费的影响 |
5.1 通断时间面积法的收费原则 |
5.1.1 通断时间面积法公式 |
5.1.2 热计量计费公式 |
5.1.3 热量分摊合理检查 |
5.2 热计量收费分析 |
5.3 用户的热费结算方式 |
5.4 实施热计量对供暖收费的影响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6)集中供热系统量化管理与智能控制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能源的供需矛盾 |
1.1.2 能源应用与污染排放 |
1.2 课题研究内容的提出 |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
1.3.1 国内外热计量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
1.3.2 集中供热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第2章 现有供热系统的问题及现状 |
2.1 现有供热系统问题分析 |
2.1.1 大型热网质调节问题 |
2.1.2 设计热负荷与实际热负荷之间的差别 |
2.1.3 由二次热网调节而产生的问题 |
2.2 调研对象概述 |
2.3 供热系统管理模型 |
2.4 不同类型热力站的管理方式 |
2.5 一次温度调节的自控模型 |
第3章 量化管理方式的提出及其概念 |
3.1 调节目标与需求之间的偏差 |
3.1.1 建筑环境学相关理论 |
3.1.2 根据用户用热量提出运行调节依据 |
3.2 量化管理理论模型及实施方式 |
3.2.1 量化管理理论模型及实施方式 |
3.2.2 量化管理实际应用方式 |
第4章“一站一日一计划”方式所引导的量化管理模式 |
4.1“一站一日一计划”热耗管理的总体构建 |
4.1.1 依据信息化数据建立热耗管理平台 |
4.1.2 建立气象信息供热指导机制 |
4.1.3 根据用户反馈对量化供热进行修正 |
4.1.4 对接计量监控平台整合监控数据 |
4.2 量化管理平台实际计算方式 |
4.2.1 指导热力站运行过程中的数据生成 |
4.2.2 指导热力站运行过程中的数据调整及筛选 |
4.3 量化管理方式的制定 |
4.3.1 制定前期每日供热量计划 |
4.3.2 应用运行数据对供热管理进行决策 |
4.4“一站一日一计划”的注意要点 |
4.4.1 根据热力站供热规模确认管理重点 |
4.4.2 对热力站热指标进行分析 |
4.4.3 加强需求侧管理确认供热调节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人值守智能监控系统 |
5.1 无人值守监控系统的方案设计 |
5.1.1 无人值守系统功能 |
5.1.2 无人值守系统的整体结构 |
5.2 无人值守系统监控信息平台 |
5.3 无人值守系统热力站本地监控子系统 |
5.3.1 本地监控子系统的结构 |
5.3.2 控制参量采集和控制功能应用 |
5.3.3 本地监控子系统的特点 |
5.4 系统设计原则 |
5.5 无人值守系统自动控制应用方式 |
5.5.1 系统控制功能概述 |
5.5.2 系统控制的控制策略 |
5.5.3 十二时段控制模型 |
5.5.4 自动气候补偿十二时段控制 |
第6章 热计量数据的获取 |
6.1 热计量设备原理 |
6.2 热计量设备类型及应用 |
6.3 热计量设备的数据读取方式 |
第7章 应用实例 |
7.1 数据平台的实施 |
7.2 运行模式的改变 |
7.3 实施效果 |
第8章 量化供热管理的其他方式及展望 |
8.1 智能无线拓展终端 |
8.2“源、网、站一体化”供热方式 |
8.3 居民用户热计量原理及应用 |
8.3.1 通断时间面积法和户用热量表法 |
8.3.2 智能化二次网调节的设想 |
8.4 未来量化管理的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既有建筑设备节能改造和行为节能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既有建筑节能概述 |
1.1既有建筑节能基本情况 |
1.1.1既有建筑 |
1.1.2既有建筑能耗 |
1.1.2.1增长速度快 |
1.1.2.2用能系统能效低 |
1.1.2.3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差 |
1.2研究意义 |
1.2.1建筑节能的紧迫性 |
1.2.1.1国家发展要求 |
1.2.1.2全球发展需要 |
1.2.2既有建筑节能的现实意义 |
1.2.3物业服务企业在既有建筑节能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
1.3既有建筑节能路径识别 |
1.3.1节能路径识别方法 |
1.3.2节能路径识别步骤 |
1.3.2.1能源审计 |
1.3.2.2重要能源因素 |
1.3.2.3节能诊断 |
1.3.2.4节能诊断方法 |
1.3.2.5节能改造方案判定 |
1.3.2.6节能路径识别步骤 |
1.3.3节能路径识别结论 |
第二章既有建筑节能路径一:技改节能 |
2.1技改节能的定义 |
2.2用能系统节能改造要求 |
2.2.1采暖系统节能改造要求 |
2.2.1.1采暖设备选择 |
2.2.1.2室内温度控制 |
2.2.1.3采暖热计量 |
2.2.2空调系统节能改造要求 |
2.2.2.1制冷方式的选择 |
2.2.2.2水泵变频调速 |
2.2.3风系统的节能改造要求 |
2.2.3.1通风方式的选择 |
2.2.3.2新风量控制 |
2.2.4照明设备节能改造要求 |
2.2.4.1充分利用天然采光 |
2.2.4.2照明设备节能改造设计 |
2.2.4.3其他节能措施 |
2.3节能改造费用 |
2.3.1围护结构改造费用 |
2.3.2用能设备更新费用 |
2.3.3其他费用 |
2.3.4节能改造投资估算 |
2.3.4.1节能改造投资估算的方法 |
2.3.4.2投资估算流程 |
2.4投资风险分析 |
2.4.1盈亏平衡分析 |
2.4.2敏感性分析 |
2.5节能改造效益评价 |
2.5.1净现值 |
2.5.2投资利润率 |
2.5.3内部收益率 |
2.5.4投资回收期 |
2.6鲁能物业“佳境天城”技改节能案例 |
2.6.1项目基本情况 |
2.6.1.1项目供电系统简介 |
2.6.1.2供冷系统简介表 |
2.6.1.3供暖系统简介 |
2.6.1.4给排水系统简介 |
2.6.1.5照明系统简介 |
2.6.1.6电梯系统建简介 |
2.6.2能源管理及使用现状 |
2.6.2.1项目能源使用情况 |
2.6.3能源成本与能源利用效果评价 |
2.6.3.1公共区域2007年能源消耗 |
2.6.3.2 2004年-2006年项目最好水平(能源基准) |
2.6.4审计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2.6.4.1供电系统: |
2.6.4.2供冷循环系统: |
2.6.4.3照明系统: |
2.6.4.4电梯: |
2.6.4.5综合改造节能效果 |
第三章既有建筑设备节能路径二:管理节能 |
3.1既有建筑设备管理节能概述 |
3.1.1管理节能的概念 |
3.1.2管理节能的目的 |
3.1.3管理节能的意义 |
3.1.4管理节能的要素 |
3.1.5物业行业管理节能 |
3.2既有建筑设备管理节能的内容 |
3.2.1管理节能的主要对象 |
3.2.2健全能耗管理的组织建构和部门分工 |
3.2.3建立能耗统计制度 |
3.2.4建立用能激励机制 |
3.2.4.1企业用能激励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5其它管理节能措施 |
3.3鲁能物业“西单国际大厦”管理节能案例 |
3.3.1建立系统节能运行措施,做好节能运行评价 |
3.3.2建立节能运行参数记录管理制度 |
第四章既有建筑设备节能路径三:行为节能 |
4.1既有建筑设备行为节能概述 |
4.1.1行为节能的概念 |
4.1.2行为节能的意义 |
4.2行为特征分析 |
4.2.1个体行为特征 |
4.2.2群体行为特征 |
4.3行为节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行为节能影响因素 |
4.3.1.1社会因素 |
4.3.1.2家庭因素 |
4.3.1.3企业因素 |
4.3.2节能认知和节能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
4.4物业服务企业在行为节能过程管理中的作用 |
4.4.1加强组织 |
4.4.2广泛宣传 |
4.4.3营造氛围 |
4.4.4加强培训 |
4.5行为节能案例 |
4.5.1住宅小区冬季采暖开窗调查 |
4.5.2办公大厦夏季供冷开窗调查 |
结语 |
(8)被动式建筑在严寒地区的适用性研究 ——以乌鲁木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对被动式建筑的研究 |
1.3.2 国内对被动式建筑的研究 |
1.3.3 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被动式建筑的概念与设计标准 |
2.1 被动式建筑的发展 |
2.2 德国被动式建筑的设计标准与计算方法 |
2.2.1 德国被动式建筑设计标准 |
2.2.2 德国被动式建筑计算方法 |
2.3 我国被动式建筑设计标准和计算方法 |
2.3.1 我国被动式建筑计算标准 |
2.3.2 我国被动式建筑计算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被动式建筑实例——“幸福堡”项目 |
3.1 乌鲁木齐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 |
3.2 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情况 |
3.3“幸福堡”项目概况 |
3.4“幸福堡”项目节能技术措施 |
3.4.1 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的处理 |
3.4.2 新风系统设计 |
3.4.3 夏季遮阳处理和冬季对太阳能的利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幸福堡”项目能耗理论分析与软件计算 |
4.1 建筑能耗算法概述 |
4.2“幸福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
4.2.1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计算 |
4.2.2 建筑室内气密性检测 |
4.3 乌鲁木齐市被动式建筑耗热量及热指标 |
4.3.1 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及热指标计算 |
4.3.2 空调、照明、生活热水及用电设备的能耗及指标计算 |
4.4 被动式建筑节能与设计 |
4.5 被动式建筑经济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测试与能耗分析 |
5.1“幸福堡”能耗实验测试 |
5.2“幸福堡”能耗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一 PHPP能耗计算原理 |
附录二 冬季测点数据记录与整理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西宁地区带太阳能新风系统的某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国外低能耗建筑发展历程及现状 |
1.3 国内低能耗建筑发展历程及现状 |
1.4 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关键指标 |
1.5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 |
1.6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6.3 研究意义 |
1.7 本文研究的创新性 |
第二章 太阳能通风系统 |
2.1 太阳能在建筑中应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2.1.1 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形式 |
2.1.2 太阳能在建筑中应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2.2 被动式太阳能通风系统 |
2.2.1 集热蓄热墙式 |
2.2.2 太阳墙 |
2.3 主动式太阳能通风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带太阳能新风系统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
3.1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特点 |
3.1.1 高性能的建筑保温系统和门窗 |
3.1.2 无热桥设计 |
3.1.3 遮阳设计 |
3.1.4 高效热回收新风系统 |
3.2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中的太阳能新风系统 |
3.2.1 系统介绍 |
3.2.2 带太阳能新风系统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能耗计算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中的太阳能新风系统设计软件介绍 |
4.1 软件功能介绍 |
4.2 软件编制过程简介 |
4.2.1 新风负荷计算板块 |
4.2.2 经济环境效益分析板块 |
4.3 集热系统优化设计 |
4.3.1 集热系统 |
4.3.2 集热系统优化设计基本概念及基础计算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带太阳能新风系统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案例分析 |
5.1 被动式建筑模型采暖耗热量计算 |
5.1.1 项目概述 |
5.1.2 建筑采暖能耗计算 |
5.1.3 采暖能耗的PHPP软件验证 |
5.1.4 集热系统设计 |
5.2 节能65%建筑模型案例分析 |
5.2.1 节能65%建筑模型项目概述 |
5.2.2 节能65%建筑模型热工设计 |
5.2.3 节能65%建筑模型的采暖季能耗模拟及太阳能设计计算 |
5.2.4 太阳能系统设计计算 |
5.3 被动式建筑模型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
5.3.1 经济分析 |
5.3.2 环境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
1.1.2 我国既有建筑能耗现状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4.1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4.2 现有研究评述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现状及项目选取 |
2.1 国内外节能改造情况概述 |
2.1.1 国外节能改造情况 |
2.1.2 我国节能改造现状 |
2.2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选取 |
2.2.1 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现状 |
2.2.2 节能改造项目选择范围 |
2.2.3 节能改造项目选择流程 |
3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性能评价 |
3.1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及技术标准 |
3.1.1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3.1.2 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 |
3.1.3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 |
3.2 节能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
3.3.2 构造判断矩阵 |
3.3.3 计算各层次指标权重 |
3.4 项目模糊综合评价 |
3.4.1 确定评价基准 |
3.4.2 确立评分方法 |
3.4.3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
4 节能改造项目全寿命周期经济效益评价 |
4.1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全寿命周期分析 |
4.1.1 节能改造全寿命周期的含义 |
4.1.2 节能改造全寿命周期成本 |
4.1.3 节能改造全寿命周期效益 |
4.2 既有居住建筑剩余寿命周期分析 |
4.2.1 剩余寿命周期的含义 |
4.2.2 剩余寿命周期的确定 |
4.3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经济效益分析 |
4.3.1 节能改造经济效益评价概述 |
4.3.2 节能改造增量成本分析 |
4.3.3 节能改造增量效益分析 |
4.4 节能改造经济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
4.4.1 项目建模思路 |
4.4.2 项目基本假设 |
4.4.3 增量成本测算 |
4.4.4 增量效益测算 |
4.4.5 经济效益评价 |
5 实例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2 节能性能评价 |
5.3 拟用改造设计方案 |
5.4 全寿命周期经济效益评价 |
5.4.1 剩余寿命周期确定 |
5.4.2 增量成本分析 |
5.4.3 增量效益分析 |
5.4.4 经济效益评价 |
6 政策建议、结论及展望 |
6.1 政策建议 |
6.2 主要结论 |
6.3 有待完善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四、采暖热计量的技术方案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拆炉并网”集中供热系统方案研究与应用[D]. 李高洁.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3)
- [2]智慧供热系统关键技术浅析[J]. 田兴涛. 中外能源, 2019(11)
- [3]内蒙古地区居住建筑采暖耗热量影响因素及基准线研究[D]. 商继红. 天津大学, 2018(04)
- [4]旧工业厂房节能改造效益评价研究[D]. 王凤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5]热计量技术的应用及能耗分析[D]. 李秀军. 北京建筑大学, 2016(06)
- [6]集中供热系统量化管理与智能控制应用的研究[D]. 苗青. 北京建筑大学, 2016(06)
- [7]既有建筑设备节能改造和行为节能管理[A]. 北京鲁能物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2016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课题研究成果, 2016
- [8]被动式建筑在严寒地区的适用性研究 ——以乌鲁木齐为例[D]. 李佳兴. 新疆大学, 2016(02)
- [9]西宁地区带太阳能新风系统的某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案例研究[D]. 王丽敏.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10]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优选研究[D]. 王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