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孙莉[1](2021)在《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学的知识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等教育于21世纪初迈入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学也迅速在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获得了学科建制的身份。然而自高等教育学学科成立以来,其身份便颇受质疑,矛头直指学科内在知识逻辑合理性的欠缺。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形势和现状,对其知识基础的构成及变化进行研究是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科学知识整合性发展等多重背景的要求。但分析本学科知识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却发现,已有成果要么停留在思辨及经验的角度进行逻辑推演式的论证,要么数据量小、样本采集类型较少,真正以数据为支撑对整个学科知识基础构成进行的实证探究尚处空白。所以本研究试图以整个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知识基础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较大的样本数据对高等教育知识基础究竟“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做”进行透视与反思。由于知识生产或创新后往往被正式发表为学术成果,并外化为两种知识载体的形式——文献或专利,所以已有文献计量学定义及研究成果中,将高被引的文献或专利视为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本研究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和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将2000—2019年作为时间区间,利用Cite Space软件计量并通过人工校正获取并分析高被引论文及专着,研究拟按照“前期基础——现实数据——统计分析——现实审思”的思路推进开展。研究发现,在本学科知识基础的构成方面,按照被引频次统计出的代表性文献共包含163篇高被引论文和60本高被引专着,其中高被引专着中囊括学科经典教材3本、高等教育学高被引学术专着37本、跨学科经典专着9本。从知识基础的内容来说,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主要包括高等工程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质量、大学治理等;学科内高被引学术专着主要涵盖大学理念、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等6个主题。最后,在知识基础的时间演进方面,被引文献聚类显示不同阶段学科知识基础的构成主题有所差异,体现出典型的“政策驱动”特征,但人才培养、大学治理始终是学科知识基础的重要研究内容;而对不同时期高被引学术专着的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我国对经典专着的关注较为稳定,每个时间阶段被引量排名前20位的专着构成变化不大,高等教育价值论、实践论等始终是学人关注的焦点主题,国外专着的影响力虽略有下降但仍占据绝对优势,跨学科专着影响力整体呈现减弱趋势等。基于本研究设计的现实意义和初衷,结合分析过程与统计结果,发现高等教育学学术研究规范初步建立,但尚待提高;专门化知识体系基本成型,但独立性欠佳;经验型知识构成丰富,但理论探寻匮乏;学科的交叉学科属性明显显现,但知识整合能力不强;国际化特征表现强烈,但中国特色未能彰显。对比当前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实况,对学科建设提出以下建议:增强学科自信,正视学科合法性质疑;基于现代学科标准,探索“再学科化”发展之路;面向高等教育实践,提炼基于实践的“理论之花”;强化本土意识,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
刘振天,俞兆达[2](2021)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质量革命:观念转变与行动路线》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既是促发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先导,也是引领高等教育质量行动的"指挥棒"。近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在本质、焦点和目标三个层面分别呈现出从精英到大众、从要素到系统、从达标到卓越的演化趋势。与之相应,高等教育在实践中亦呈现出质量样态多元分化发展、质量预期效应日益显着、质量治理体系趋向完型的现实态势。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应从树立全面系统的多样化质量观、推进高等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加快高等教育质量治理现代化、构建超越技术控制的质量文化四个方面谋划行动路线。
栾泽[3](2019)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以重庆文理学院卓越教师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结构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当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正处于一个转型发展阶段,如何提升自身人才培养质量是其重要挑战,同时也成为评判其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考核标准。重庆文理学院设置的卓越教师班,针对不同学生提出多层次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分别在基础层次、专业层次、综合层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作出新的要求。在课程内容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创新全程化分段式的实践见习模式,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提升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融合,同时构建了课程全程性评价机制,及时反馈学生实践技能掌握情况。“活动课程化”是重庆文理学院卓越教师班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活动课程化”区别于以往的课程模式就在于所传递的是经过提炼的、课程化的实践经验,不再是普通的、低层次的一般经验。这种课程教学方式是对传统原生态的活动和理论性的教学的融合和创新,在成效上更加贴近实践导向的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
刘晖,邱若宜[4](2019)在《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中“质量观”的变革与启示》文中指出最近40年,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阶段的转型,教育质量观、本科教学评估和高等教育质量也都随之变化。观念是引导变革的力量,"质量观"主导着本科教学评估中指标体系、资源配置、结果应用的变革,通过对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和审核评估所蕴涵的观念变革的分析,发现"质量观"经历了从资源投入量化到资源结构优化、从大学质量观到人才培养质量观、从基准达标统一化到特色发展多样化的转换,对今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马培培[5](2017)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位于高等教育金字塔顶端的精英教育,对于培养社会精英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然而,现代高等教育历史进程中的规模大扩张对精英教育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主要表现为在扩张之前的精英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全部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承载高深知识和养成健全心智的精英,而当扩张之后尤其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以后,精英教育萎缩成高等教育系统中一个极小的部分,而不再是全部。随之,平等主义的冲击对大学精英主义价值观造成威胁;与此同时,规模的急剧扩张瓦解了传统的精英教育质量观。总之,规模扩张进程中的精英教育面临被抛弃和被放逐的命运。为了在平等和优秀之间、规模与质量之间实现两全,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妥协成为一种权衡之策,虽然表面上看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实质上并非如此,新的问题由此产生。通过对现状的考察可以看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先发国家中,出现了精英教育发展的多样化趋势,表现在精英教育培养类型的多样化、教育目的的多样化与实践形态的多样化三个方面。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与规模扩张相伴相生的必然现象,也作为精英内涵多样化的自然延伸,为缓解精英教育的危机,更好地发展精英教育指明了航向。但是,从更加深远和广阔的视角进行反思,可以发现多样化并不是精英教育发展最为理想的归宿,规模扩张进程中的精英教育应该遵循三个主要的发展理念。首先应在多样化的趋势下重新关照自身发展的整体性;其次,大众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应从妥协性的共存关系向共生关系发展;最后,精英教育的发展应遵循变革与传统相统一的观念。基于对先发型大众化国家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发展的问题、现状及出路的分析,反思我国的精英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考虑我国精英教育发展的出路:一是强化精英教育的意识、纠正对精英教育理解的误区;二是通过适度规划和自由竞争促进系统分层和功能分化;三是促进精英教育实践形态的多样化;四是加强实践形态之间的关联度,发挥精英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功能;五是在关于培养什么样的精英方面应具有基本共识。
贾佳[6](2016)在《高等教育质量观:演进逻辑与行为契合》文中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意识的成熟催生了高等教育的多元质量观,这些质量观可以大体归结为以下四种:依托知识本位、社会本位或人本位价值观生成的内适应性、外适应性与个适应性质量观;依据人才观的不同人才衡量标准生成的知识质量观、能力质量观与全面素质质量观;基于高校三大职能生成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科学研究质量观和社会服务质量观;以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所蕴含的发展性、多样化、适应性、整体性和特色化等内涵为据生成的多元质量观。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人们往往秉持不同的质量观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判,形成了差异化的质量评判标准。但以往在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观演进方面的研究多角度单一、不够系统,仍存在整合创新等继续完善的空间。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从一种新的视角来梳理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生成与演进。高等教育质量观作为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一种价值选择,历经了从生产者质量观到消费者质量观,再到教育服务质量观的演进过程,尽管每一阶段有其独特的质量评判取向,但其背后潜藏着相同或相似的逻辑。这种逻辑裹挟着政策、资源、理念和需求等众多力量,它们牵引着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左右高等教育向本质的回归、影响评判主体的转变及质量评判标准的多样化,共同推动着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纵观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轨迹,高等教育本身已不再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代名词,且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概念日益需要用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来替代,如何满足顾客的差异性利益诉求成为衡量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重要评判依据。因此,如何克服顾客需求多样性与高等教育服务有限性之间必然存在的紧张,如何防止和克服高等教育实践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高校失灵,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必须直面的问题。实现合理分流,从源头上关注初级顾客利益需求的满足;积极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过程质量,实现大学生多元多向发展;改善和重建精英的制造机制,满足社会对精英的多元需求,都是保证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从入口到过程再到结果全面提升的路径。
贾佳,彭拥军[7](2016)在《高等教育质量观演进的逻辑》文中认为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质量观历经从生产者质量观到消费者质量观,再到教育服务质量观的演进过程,尽管每一阶段有其独特的质量评判取向,但其背后潜藏着相同或相似的逻辑。这种逻辑裹挟着政策、资源、理念和需求等众多力量。它们牵引着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左右高等教育向本质的回归、影响评判主体的转变及质量评判标准的多样化,共同推动着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
邓多文[8](2013)在《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的权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根本上是一个权力问题,质量观与权力观、权力体系、权力机制具有本质联系。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质量观转变的背后,是权力观的转变和权力体系的变革。重构权力运行机制,就成为质量治理的必然选择。
陈·巴特尔,雷继红[9](2011)在《多样化人才观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文中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而树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观念,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多样的人才评价标准无疑是保证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任务的重要条件之一。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存在缺陷,建立新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势在必行。
李晓晨[10](2011)在《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马丁·特罗教授是当代着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奠基人。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的70年代,是以美国本土高校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为样本,以欧洲的高校为参照而提出的。本文旨在对马丁·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对马丁·特罗教授生平、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以及该理论在中国的引进过程及特点的介绍,剖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引进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进而揭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引进的启示。具体而言,本文包括如下四方面内容:首先,介绍了马丁·特罗教授的生平以及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不仅指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背景,更详细论述了该理论的内容,即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包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论、模式论、质量观及就业观,最后详细分析了马丁·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对我国及其他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贡献。其次,论述了马丁·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中国的引进过程和特点。马丁·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引进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制定的需要,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实践的需要。马丁·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引进、研究和转变三大阶段,本部分不仅详细论述了各阶段引进的过程,而且对各阶段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剖析。再次,阐释了马丁·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引进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从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影响和对中国高等教育实践的影响两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刻阐述。最后,揭示了马丁·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引进的启示。首先研究了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引进的影响,进而分析了马丁·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历史局限性,最后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反思和启示。
二、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学的知识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
1.1.2 高等教育学反思学科建设的需要 |
1.1.3 科学知识整合性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关于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外关于知识基础的研究进展 |
1.2.3 高等教育学学科知识的研究进展 |
1.2.4 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本研究的启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高等教育学 |
2.1.2 知识基础 |
2.2 研究计划 |
2.2.1 整体思路 |
2.2.2 具体研究内容 |
2.2.3 研究线路图 |
2.2.4 研究方法 |
2.2.5 研究重点与难点 |
2.2.6 研究创新之处 |
2.3 研究工具及数据获取 |
2.3.1 研究工具 |
2.3.2 数据获取 |
第3章 我国高等教育学知识基础透视 |
3.1 基础数据及处理 |
3.1.1 中国引文数据库基础数据及处理 |
3.1.2 CSSCI数据库基础数据及处理 |
3.2 高等教育学知识基础的呈现 |
3.2.1 高被引论文 |
3.2.2 高被引专着 |
3.3 高等教育学知识基础的内容分析 |
3.3.1 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 |
3.3.2 高被引专着的内容分析 |
第4 章 我国高等教育学知识基础的演进 |
4.1 共被引论文的阶段性分析 |
4.1.1 共被引论文聚类主题的演进 |
4.1.2 共被引论文聚类主题的演进特征 |
4.2 高被引学术专着的阶段性分析 |
4.2.1 不同时期高被引学术专着的构成变化 |
4.2.2 不同时期高被引学术专着的变化特征 |
第5章 基于知识基础研究的学科建设路径探索 |
5.1 我国高等教育学知识基础的现状审视 |
5.1.1 学术研究规范初步建立,但尚待提高 |
5.1.2 专门化知识体系基本成型,但独立性欠佳 |
5.1.3 经验型知识构成丰富,但理论探寻匮乏 |
5.1.4 交叉学科属性明显显现,但知识整合能力不强 |
5.1.5 国际化特征表现强烈,但中国特色未能彰显 |
5.2 基于知识基础研究的学科建设策略 |
5.2.1 增强学科自信,正视学科合法性质疑 |
5.2.2 基于现代学科标准,探索“再学科化”发展之路 |
5.2.3 面向高等教育实践,提炼基于实践的“理论之花” |
5.2.4 强化本土意识,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质量革命:观念转变与行动路线(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演变的历时向度 |
1.本质厘革:从精英到大众 |
2.焦点转换:从要素到系统 |
3.目标升级:从达标到卓越 |
二、质量观变革之于高等教育的实践形塑 |
1.高等教育质量样态多元分化发展 |
2.高等教育质量效应日渐显着 |
3.高等教育质量治理体系趋向完型 |
三、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行动路线 |
1.树立全面系统的多样化质量观 |
2.推进高等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 |
3.加快高等教育质量治理现代化 |
4.构建超越技术控制的质量文化 |
(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以重庆文理学院卓越教师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立论依据 |
第二节 研究方案 |
第三节 研究价值 |
第二章 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英才多元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现实选择 |
第二节 高等教育结构分层理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组织基础 |
第三节 西方精英理论——卓越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 |
第三章 卓越教师班人才培养的实践缘起 |
第一节 成立卓越教师班的背景 |
第二节 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制定 |
第四章 实践导向的卓越教师班人才培养过程 |
第一节 目标定位:实践取向能力本位 |
第二节 活动内容:重视实践经验的有效性传递 |
第三节 课程实施:强调活动体系结构完整性 |
第四节 评价方案:注重全程性评价机制 |
第五章 卓越教师班何以成功:活动课程化的有效实施 |
第一节 活动课程化的展开 |
第二节 活动课程化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的个人成果 |
致谢 |
(4)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中“质量观”的变革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科教学评估的历程与问题 |
二、从资源投入量化到资源结构优化 |
三、从大学质量观到人才培养质量观 |
四、从基准达标统一化到特色发展多样化 |
五、意义与启示 |
(一) 质量观既是“先验”标准, 也是“经验”判断 |
(二) 质量观从高校基准质量保障, 走向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
(三) 质量观从重视人才培养质量, 走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
(5)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一) 规模扩张进程中发展精英教育具有必要性 |
(二)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遭遇发展危机 |
(三) 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精英教育发展面临困境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 精英教育内涵研究 |
(二)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的精英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
(三)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一) 精英 |
(二) 精英教育 |
(三)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 |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目标 |
(二) 主要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五、论文研究思路 |
第一章 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演变 |
第一节 古代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 |
一、古代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源起 |
二、古代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变迁 |
三、古代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特征 |
第二节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近代精英教育的变迁 |
一、大学:与生俱来的精英教育机构 |
二、近代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变迁 |
三、近代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特征 |
第三节 现代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 |
一、现代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的本质及其实践形态 |
二、美国、欧洲以及东亚现代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 |
三、现代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特征及其趋势 |
第二章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精英教育发展的危机 |
第一节 规模与质量的矛盾 |
一、规模扩张对精英教育质量观的冲击 |
二、规模扩张对传统精英教育形式的挑战 |
三、规模扩张使精英教育地位逐渐式微 |
第二节 平等与优秀的冲突 |
一、优秀的获得与平等的牺牲 |
二、平等的承诺与优秀的丧失 |
三、规模扩张进程中两种价值观冲突导致的精英教育危机 |
第三节 精英与大众的妥协 |
一、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区隔 |
二、大众化进程中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妥协 |
三、妥协与精英教育的危机 |
四、重塑精英教育的必要性 |
第三章 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的多样化发展趋势 |
第一节 精英内涵多样化与精英教育发展 |
一、精英内涵的演变及类型的多样化 |
二、精英教育选拔对象的多样化:以美国为例 |
三、一个突出的个案:哈佛大学学生选拔类型的多样化 |
四、精英教育选拔对象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先发国家的普遍趋势 |
第二节 教育目的多样化与精英教育发展 |
一、精英教育目的及其多样化 |
二、教育目的多样化与精英教育发展:以欧洲为例 |
三、教育目的多样化与精英教育发展:以美国为例 |
第三节 实践形态多样化与精英教育发展 |
一、精英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化 |
二、非独立机构的精英教育实践形态 |
三、一种精英教育实践形态发展的趋同化取向:从集中到分散 |
第四章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发展的反思 |
第一节 精英教育的发展应关照基于多样性之上的整体性 |
一、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多样化的必然性 |
二、多样性的利弊之争 |
三、精英教育的发展应重新关照整体 |
第二节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应从共存走向共生 |
一、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何以共存 |
二、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何以共生 |
三、启示 |
第三节 精英教育发展应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寻求平衡 |
一、传统之于精英教育 |
二、变革之于精英教育 |
三、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寻求平衡的可能性 |
四、传统与变革之间取得平衡的路径:目的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相统一 |
第五章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精英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
第一节 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中精英教育发展的经验与问题 |
一、清末精英教育的肇始与存在的问题 |
二、民国时期精英教育变革的经验 |
三、建国后精英教育发展遭致双重断裂 |
四、改革开放后精英教育改革成效甚微 |
第二节 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精英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一、精英教育意识的淡薄和观念的误区 |
二、高等教育机构的同质化导致精英教育的承担主体不明确 |
三、精英人才培养的异化 |
第三节 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精英教育发展的出路 |
一、强化精英教育的意识、纠正对精英教育理解的误区 |
二、通过适度规划和自由竞争促进系统分层和功能分化 |
三、促进精英教育实践形态的多样化 |
四、加强实践形态之间的关联度,发挥精英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功能 |
五、在关于培养什么样的精英方面应具有基本共识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后记 |
(6)高等教育质量观:演进逻辑与行为契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1 质量 |
1.5.2 高等教育质量 |
1.5.3 高等教育质量观 |
第二章 源起 : 质量意识的兴起 |
2.1 隐现的质量意识 : 学位产生与发展的伴生物 |
2.2 碰撞的质量意识 : 质量话语权争夺的基石 |
2.3 体系化的质量意识 : 质量保障模式的思想基础 |
2.4 成熟的质量意识 : 评估高等教育质量的行为尺度 |
第三章 生成 : 差异性的质量观 |
3.1 价值实现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
3.1.1 内适应性质量观凸显知识本位 |
3.1.2 外适应性质量观吻印社会需求 |
3.1.3 个适应性质量观追求自我价值实现 |
3.2 人才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
3.2.1 知识质量观 : 以学识广博为基准 |
3.2.2 能力质量观 : 以技能高低为准绳 |
3.2.3 全面素质质量观 : 人才培养的综合尺度 |
3.3 高校职能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
3.3.1 人才培养质量观 : 依托高等教育根本使命 |
3.3.2 科学研究质量观 : 深化高等教育职能认知 |
3.3.3 社会服务质量观 : 着眼高等教育职能延伸 |
3.4 发展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
3.4.1 发展性的质量观 : 回归高等教育发展本质 |
3.4.2 多样化的质量观 : 拓宽高等教育发展界限 |
3.4.3 适应性的质量观 : 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需求 |
3.4.4 整体性的质量观 : 协调高等教育发展指向 |
3.4.5 特色化的质量观 : 催生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 |
第四章 演进 : 质量观变与不变的逻辑 |
4.1 高等教育质量观演进的外显逻辑 |
4.1.1“以产定销”: 精英教育阶段生产者质量观的逻辑 |
4.1.2“以销定产”: 大众化教育阶段消费者质量观的逻辑 |
4.1.3“满足需求”: 普及教育阶段服务质量观的逻辑 |
4.2 高等教育质量观演进的逻辑归因 |
4.2.1 外显与内隐 : 转向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背后 |
4.2.2 主体与尺度 : 现实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生成 |
第五章 契合 : 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思考 |
5.1 满足顾客的差异性需求 : 服务质量观的题中之义 |
5.1.1 满足发展性需求 : 高等教育对初级顾客利益的满足 |
5.1.2 满足回报性需求 : 高等教育对次级顾客利益的满足 |
5.1.3 遵循市场或再分配逻辑 : 高等教育对三级顾客利益的满足 |
5.1.4 满足适应性需求 : 高等教育对内部顾客利益的满足 |
5.2 需求多元性与服务有限性 : 质量提升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
5.2.1 满足学生发展型需求存在内生性缺陷 |
5.2.2 政府规定性需求的满足与高校经费配置间的过强关联左右高校服务能力 |
5.2.3 适应性需求的满足与避免高校行政化、市场化与实用化之间难以取舍 |
5.3 分流、控制与筛选 : 助推教育服务质量提升的可能行动 |
5.3.1 合理分流 : 从源头关注初级教育顾客需求的满足 |
5.3.2 过程控制 :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全面提升的依托 |
5.3.3 精英多元化 :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筛选需求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高等教育质量观演进的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教育质量观演进的外显逻辑 |
(一)“以产定销”:精英教育阶段生产者质量观的逻辑 |
(二)“以销定产”:大众化教育阶段消费者质量观的逻辑 |
(三)“满足需求”:普及教育阶段服务质量观的逻辑 |
二、高等教育质量观演进的逻辑归因 |
(一)外显与内隐:转向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背后 |
(二)主体与尺度:现实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生成 |
(8)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的权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质量观:从单一到多元 |
二、质量观转变与权力重组 |
(一) 权力观 |
(二) 权力体系 |
三、从权力机制到质量治理 |
(一) 市场机制 |
(二) 参与机制 |
(三) 回应机制 |
(9)多样化人才观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才及多样化人才观 |
(一) 人才的概念 |
(二) 多样化的人才观 |
二、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 |
三、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
(一) 努力转变教育观念 |
(二) 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
(三)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
(10)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马丁·特罗生平简介及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概述 |
2.1 马丁·特罗生平简介 |
2.2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
2.3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具体内容 |
2.3.1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 |
2.3.2 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论 |
2.3.3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观 |
2.3.4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就业观 |
2.4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贡献 |
2.4.1 对高等教育阶段论的贡献 |
2.4.2 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论的贡献 |
2.4.3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观的贡献 |
2.4.4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观的贡献 |
第三章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中国的引进过程及其特点 |
3.1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引入中国的背景 |
3.1.1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制定需要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指导 |
3.1.2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践需要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指导 |
3.2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阶段 |
3.2.1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中国引入阶段的过程及其特点 |
3.2.2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中国研究阶段的过程及其特点 |
3.2.3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中国转变阶段的过程及其特点 |
第四章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引进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
4.1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发展的影响 |
4.2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
第五章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引进的启示 |
5.1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引进的影响 |
5.2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
5.3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反思和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学的知识基础研究[D]. 孙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2]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质量革命:观念转变与行动路线[J]. 刘振天,俞兆达. 高等教育研究, 2021(04)
- [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以重庆文理学院卓越教师班为例[D]. 栾泽. 厦门大学, 2019(08)
- [4]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中“质量观”的变革与启示[J]. 刘晖,邱若宜. 高教探索, 2019(06)
- [5]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精英教育发展研究[D]. 马培培.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6]高等教育质量观:演进逻辑与行为契合[D]. 贾佳. 湖南科技大学, 2016(03)
- [7]高等教育质量观演进的逻辑[J]. 贾佳,彭拥军. 江苏高教, 2016(02)
- [8]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的权力分析[J]. 邓多文. 社会科学家, 2013(07)
- [9]多样化人才观下的高等教育质量[J]. 陈·巴特尔,雷继红.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08)
- [10]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D]. 李晓晨. 山西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