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潜能开发与素质提升研究

大学生潜能开发与素质提升研究

一、大学生潜能开发与素质提高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琪[1](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研究》文中提出心理育人既是一种育人理念,也是一种育人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理念和实践是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心理育人模式。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正式将心理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肯定了心理育人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心理育人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功能和目标指向,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在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借鉴相关教育理论与实践,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理论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对策。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为研究对象,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为研究出发点,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目标、内容和特征为研究基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现实境遇为研究重点,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实效为研究落脚点,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如下所示:第一部分主要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概念及相关理论。阐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发展历程及科学内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理论依据,进一步探究心理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把握心理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目标、内容及特征。从育心、育德和育人三个层面阐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目标。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内容,即知识性教育、适应性教育、预防性教育和发展性教育。阐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特征,即强化学生的体验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发展性。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现实境遇。在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理念和实践逐渐深化,实施载体不断完善,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融合,使心理育人工作受阻;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矫治性,未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学生的心理呈现新的变化,增加了心理育人工作的难度;心理育人未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受多方因素的影响,未能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工作优势。第四部分主要探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对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对策:首先,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基本原则,促进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其次,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重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评价。第三,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实施途径,完善高校心理育人的实践活动体系,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侧重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第四,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数据化平台建设三个方面论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平台建设的具体路径;第五,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育人主体、育人过程和育人方位三个层面探究有效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对策;第六,促进心理育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通过探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科学把握二者的契合点,推进心理育人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走向成熟。

王聪,杜旭阳[2](2021)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潜能开发的影响》文中认为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再是单纯地胜任工作业务,还希望其在工作中发挥个人潜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潜在价值。大学教育在完成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校园优势对学生潜能进行挖掘。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很好地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使大学生拥有健康强大的心理素质,有机会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心理辅导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徐豆豆[3](2020)在《心理育人纳入三全育人机制研究 ——以广西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也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这表明在新时期党和国家要培养的大学生是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积极的社会心态的学生,因此,当代大学生需要心理育人,这样才能成长为一名担得起时代重任的人。本文以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和造成的影响,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危机中发挥的作用,探讨在新时代,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育人作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共有五章,其每部分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阐述了此次研究的选题背景和意义。通过分析得出将心理育人纳入三全育人机制从而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产生作用是此次论文的研究目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和研究难点与创新点为接下来的研究做好了准备。第二章,心理育人纳入三全育人机制研究的相关概念。这部分主要阐述的是三全育人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造成的影响和此次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得出将心理育人纳入三全育人机制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性重要途径。第三章,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育人存在的问题。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育人存在问题的问卷调查方案的实施和结果分析,从而得出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下一步研究做好铺垫。第四章,心理育人纳入三全育人机制的原因分析。这部分是通过资料查询和第三章的数据的出的结果,发现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造就的,而且,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育人环节上的衔接不到位和育人环境方面存在全方位育人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问题。第五章,心理育人纳入三全育人机制的途径。这部分内容立足于三全育人的三个维度,分别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角度提出了可以将心理育人融入其中的可行性途径。从教育主体参与人员到育人环节的有效链接途径,通过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的共同作用,全面、立体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李晓燕[4](2020)在《白族幼儿家长亲职教育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亲职教育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内核和保证。关注家长亲职教育需求,提供适宜性和针对性的亲职教育支持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地区受信息、资源、交通等外部条件和家长自身教育观念、教育水平的制约,家长育儿问题突出,家庭教育质量让人担忧。因此,了解民族地区家长的亲职教育需求,为其提供亲职教育支持十分迫切。学前期是幼儿教育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家长的亲职教育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乃至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开展了关于白族幼儿家长亲职教育需求的研究。基于已有幼儿家长亲职教育需求的相关研究,结合白族幼儿家长访谈结果和专家建议,自编了《白族幼儿家长亲职教育需求问卷》。问卷包括亲职教育内容需求和形式需求两部分,内容需求有教养子女的知识与技能需求、心理调适需求、沟通与协调需求和建立良好亲子关系需求四个维度,形式需求包括对培训机构、培训人员、参与时间、参与频次、持续时间和实施方式六个方面的需求。开展问卷预调查后,进行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最终形成信效度良好的正式问卷。随后,抽取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Y县C镇的404名白族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9名幼儿园老师、12名白族幼儿家长进行访谈,以深入了解白族幼儿家长的亲职教育需求。研究发现,白族幼儿家长亲职教育内容需求程度整体一般,对教养子女知识与技能的需求较强烈,对良好亲子关系、沟通与协调需求一般,未表现出对心理调适方面的需求,不同群体特征的家长对亲职教育内容需求的部分维度表现出差异。白族幼儿家长关注亲职教育培训机构的便捷性,重视培训人员的专业性,对实施时间需求灵活,倾向于3个月一次的活动实施频率,希望活动持续时间为1-2小时,倾向于接受式的亲职教育实施方式。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分析,从实施内容、实施方式、人才队伍建设、学习交流平台和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应关注白族幼儿家长亲职教育内容需求的差异性。根据幼儿年龄调整家长的亲职教育内容,重视年轻家长的心理调适需求及祖辈养育者的教养知识与技巧需求。第二,开展形式灵活的亲职教育活动。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亲职教育,灵活安排活动时间、地点和频率。第三,加强亲职教育专业化队伍建设。把亲职教育相关课程培训列入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积极引入学前教育领域专业人才。第四,创建白族幼儿家长亲职教育交流学习平台,提高家长积极性。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构建白族幼儿家长亲职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开设“家长角”“家长图书馆”。第五,建立健全亲职教育支持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亲职教育中的指导作用,构建以幼儿园为中心、其他机构共同参与的亲职教育支持体系。

王缓缓[5](2020)在《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一个自发、个别的助人方式发展成为一个有组织、系统化的教育工作,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成为高校德育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心理育人纳入了“十大”育人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导向与要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第一部分,对心理育人相关概念,以及心理育人提出的背景及意义进行分析,阐释了心理育人的科学内涵;从心理育人的德育定位、内容任务、目标方向、原则要求四个层面,剖析了心理育人的基本特点;通过分析心理育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论证了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杭州下沙高教园区8所高校为例,综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结果,从高校心理育人取得的实效、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进行现状分析和问题探讨。第三部分,对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任务和要求、思路和举措进行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对策。

胡瑞年[6](2019)在《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新探》文中提出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升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实践证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现实的需求。新时代,在全面整顿本科教学秩序的背景下,厘清高校课堂教学中"水课"及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探求高校课堂教学中"金课"及其基本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课堂教学中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改革发展路径主要包括:坚持以生为本,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突破传统壁垒,由考试为中心向学习为中心转变;强化内涵建设,由学科为中心向专业为中心转变;聚焦根本使命,由本科教育为中心向本科教学为中心转变。

陈乐敏[7](2018)在《大学生激励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激励教育是教育者在高等教育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受教育者的需求,遵循一定的原则,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激发受教育者的动机,从而调动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情感等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激励教育对于高校而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需要;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是实现成长成才目标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激励教育发挥着思想引导、行为驱动、习惯强化、潜能开发等功能,从某种意义而言,激励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激励教育,激励教育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激励的功能,激励教育则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功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激励教育,要让激励教育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党的思想政治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时代新人。激励教育不仅仅只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育人的理念。本文在激励教育文献分析和对学生、老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建构了大学生激励教育的六个维度,即信仰激励、目标激励、实践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奖励激励。基于六个维度,本文编制了具有信效度的《大学生激励教育的调查问卷》,并对浙江省部分大学生做了激励教育状况的问卷调查和质性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级、专业、是否学生干部等对激励教育的效果存在显着性差异。在诸多激励因素中,情感激励是最有效的激励方法,而就业目标对大学生的激励效果最佳。当前大学生激励教育还存在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缺乏等问题,高校对激励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教育者缺乏科学的激励理念,激励教育中公平公正的环境还有所缺失。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大学生激励教育的对策思路,包括明确激励教育的原则(即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认知激励和情意激励相结合);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位一体的激励教育体系,特别是提出高校要建立“三全”激励教育体系;改进大学生激励教育的路径(即利用主要渠道,加强信仰激励;抓住优势需求,强化情感激励;开展生涯辅导,善用目标激励;搭建活动平台,推动实践激励;挖掘身边典型,拓展榜样激励;调整制度设计,完善奖励激励)。本文的研究对丰富激励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宗利[8](2018)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发展的变化对大学生整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内容的革新和完善。本研究采用了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现状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根据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对策。第一,本研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内外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加以述评,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来启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第二,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分析;二是问卷调查的分析;三是总结分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存在的问题为:只关注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对待心理问题上缺乏主动性;在教育活动中忽略了其他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忽视对大学生潜在力量的激发,造成了满足不了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第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启示。结合积极心理学相关理念提出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心理素质,增强主观的幸福感,促进潜能的开发的内容。以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发展,实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创新。

黄琼[9](2018)在《以成长需要驱动高职学生潜能开发——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拓展行动研究为例》文中提出近年高职学生潜能被忽视、成长需要被压抑、自信心不足等发展问题日益凸显。研究项目从理论上构建了一个基于学生成长需要驱动其潜能开发为核心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强调了情境、个人、时间在成长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运用行动研究方法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实施为期三年的素质拓展培养,并通过心理测量问卷对行动效果进行验证。实践结果表明,依据"成长驱动,潜能开发"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所设计的行动计划,有效地促进了高职学生工作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促进了学生潜能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吴永祥[10](2018)在《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马克思能力思想视域》文中提出21世纪的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人的能力为中心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共同强化着知识和人才在国力增强和社会繁荣中的关键作用。大学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研究型大学作为大学中的先驱,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教师是大学的生命线,大学是教师的集合体,“大学者,非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是促进每位教师自由、全面、创新、和谐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尚未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传统的研究型大学人事制度存在诸多弊端,重“物”轻“人”,重管理控制轻服务激励,一定程度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存在着“大师”缺乏、教师潜能开发利用效率低、教师流动不合理、竞争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开放协作、全面协调、自主创新、和谐共生的教师发展生态尚未形成。这些都阻滞着研究型大学开展“双一流”建设,束缚着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深度与广度。基于上述背景和现实思考,论文以马克思能力思想为指导,统领全文,深入探寻马克思能力思想与教师能力建设的内在契合性,尊重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弥补以往相关研究中理论支撑不足的问题。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全面省察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现状、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坚持理论先导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提出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目标、原则和设计方略。从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劳动特点、发展需要等出发,从道德素养、学识素养、创新素养、心智潜能等方面建构充满生机活力、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结构要素体系。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战略路径,实现“供给侧”(研究型大学、政府、社会)与“需求侧”(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内、外部互动融合:一方面,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认同培育、职业压力调适、自我效能感发挥、核心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全程化、多路径建构教师自主发展体系,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开发自身潜能;另一方面,从社会支持系统、学校支持系统、权利保障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保障体系,实现以“事”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嬗变。最终,实现需求侧“合理需求”与供给侧“有效供给”的辩证统一,实现教师发展与组织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大学生潜能开发与素质提高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潜能开发与素质提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重点难点
        2.创新点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科学内涵
        1.心理育人的科学内涵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发展过程
        1.萌芽阶段
        2.快速发展阶段
        3.规范发展阶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思想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心理健康的重要论述
        3.积极心理学理论
    (四)心理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心理育人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体系
        2.心理育人有助于创新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载体
        3.心理育人有助于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4.心理育人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目标、内容及特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目标
        1. “育心”——基础目标
        2. “育德”——重要目标
        3. “育人”——终极目标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内容
        1.知识性教育
        2.适应性教育
        3.预防性教育
        4.发展性教育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特征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2.强化学生的体验性
        3.关注学生的成长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现实境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取得的成效
        1.心理育人理念与实践逐步深化
        2.心理育人的实施载体不断完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存在的问题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融合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矫治性,忽视发展性
        3.复杂环境增加高校心理育人的难度
        4.未能有效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对策
    (一)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3.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4.发展性与预防性相结合
    (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
        1.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
        2.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
        3.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评价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实施途径
        1.完善高校心理育人的实践活动体系
        2.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
        3.侧重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平台建设
        1.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建设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数据化平台建设
    (五)有效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1.加强高校心理育人的队伍建设
        2.完善高校心理育人的过程衔接
        3.推进高校心理育人的有机联动
    (六)促进心理育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3.推进心理育人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走向成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教职工)
附录二 访谈提纲(学生)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潜能开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与内容
二、利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大学生潜能开发
    (一)建设积极团结的班集体
        1. 学生与班集体的关系
        2. 加强班级领导队伍的建设
        3. 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
        4. 设定公共的奋斗目标
    (二)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
        1. 存在问题
        2. 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主体
        3. 网络知识共享的实现
三、结语

(3)心理育人纳入三全育人机制研究 ——以广西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1.3.2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心理育人纳入三全育人机制的相关概念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三全育人的内涵
        §2.1.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涵义
    §2.2 大学生心理危机造成的危害
        §2.2.1 对个体的危害
        §2.2.2 对家庭的危害
        §2.2.3 对学校、社会的危害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2 心理疏导技能
        §2.3.3 素质教育理论
        §2.3.4 心理育人
第三章 心理育人角度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
    §3.1 问卷调查方案与实施
        §3.1.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3.1.2 问卷设计内容
    §3.2 问卷调查结果
        §3.2.1 学生版量表结果分析
        §3.2.2 教职工版量表结果分析
第四章 心理育人角度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育人队伍一体化未能形成的原因分析
        §4.1.1 参与心理危机干预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4.1.2 部分其他专业教师队伍育人责任意识较为淡薄
        §4.1.3 部分管理和服务人员育人意识不够强
        §4.1.4 部分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我意识较欠缺
    §4.2 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衔接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4.2.1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整体性有待进一步优化
        §4.2.2 心理育人各个阶段的衔接性不够紧密
    §4.3 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全方位联动机制未能形成的原因分析
        §4.3.1 部分家庭教育的力量没有充分发挥
        §4.3.2 部分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教育模式需要创新
        §4.3.3 部分社会成员的育人责任意识较为薄弱
第五章 心理育人纳入三全育人的可行性途径
    §5.1 全员育人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育人的可行性途径
        §5.1.1 加强工作队伍建设
        §5.1.2 建立朋辈心理辅导机制
        §5.1.3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与教育
    §5.2 全过程育人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育人的可行性途径
        §5.2.1 全面开展心理普查与建档
        §5.2.2 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5.2.3 健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
    §5.3 全方位育人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理育人的可行性途径
        §5.3.1 灵活运用网络技术
        §5.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5.3.3 拓展“课堂—实践—社会”的思政第二课堂
        §5.3.4 构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4)白族幼儿家长亲职教育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设计
第一章 研究工具编制
    (一)问卷指标体系的确立
    (二)预问卷的形成
    (三)正式调查问卷的形成
第二章 白族幼儿家长亲职教育需求调查结果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二)白族幼儿家长亲职教育需求总体情况
    (三)白族幼儿家长亲职教育内容需求的差异分析
第三章 白族幼儿家长亲职教育需求分析
    (一)白族幼儿家长亲职教育内容的需求分析
    (二)白族幼儿家长亲职教育形式的需求分析
第四章 实施亲职教育的建议
    (一)关注白族幼儿家长亲职教育内容需求的差异性
    (二)开展形式灵活的亲职教育活动
    (三)加强亲职教育人员的专业化队伍建设
    (四)创建白族幼儿家长亲职教育交流学习平台,提高家长积极性
    (五)建立健全亲职教育支持体系
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概况
        2.国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的重点、难点
        2.研究的创新点
一、高校心理育人的内涵与特点
    (一)心理育人的科学内涵
        1.心理育人的含义
        2.心理育人提出的意义
    (二)心理育人的基本特点
        1.心理育人的德育定位
        2.心理育人的内容任务
        3.心理育人的目标方向
        4.心理育人的原则要求
    (三)心理育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1.理论基础
        2.实践依据
二、高校心理育人现状分析和问题探讨
    (一)高校心理育人的现状分析
        1.高校对心理育人的重视程度
        2.高校心理育人的开展情况
        3.心育对象的体验感受
    (二)高校心理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
        1.心育和德育的契合点把握不准确
        2.心育的“三全育人”落实未到位
        3.心育重“矫治”轻“发展”
    (三)原因分析
        1.传统育人思想的影响
        2.传统育人模式的束缚
三、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对策
    (一)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机遇与挑战
        1.恰逢的机遇
        2.面临的挑战
    (二)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任务与要求
        1.完善心育主渠道,加强课程建设
        2.整合心育师资力量,加强队伍建设
        3.优化心育途径,加强载体建设
        4.综合多学科,加强心育的理论支撑
    (三)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思路与举措
        1.明确心育理念,实现“育心”向“育人”的转化
        2.尊重德育和心育的独特性,把握好二者的契合点
        3.尊重规律,提高心理育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4.发展中国特色,做好本土化研究
        5.紧跟时代步伐,在创新中谋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厘清课堂教学中“水课”及其存在的主要原因
二、探求课堂教学中“金课”及其基本特征
    (一) 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 开发内化, 辩证统一
    (二) 注重过程, 循序渐进, 供需有效, 均衡发展
    (三) 坚持原则, 严格要求, 遵循规律, 科学评价
三、高校课堂教学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改革发展路径
    (一) 坚持以生为本, 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
    (二) 突破传统壁垒, 由考试
    (三) 强化内涵建设, 由学科为中心向专业为中心转变
    (四) 聚焦根本使命, 由本科教育为中心向本科教学为中心转变

(7)大学生激励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5.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5.2 研究的创新点
2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理论分析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激励
        2.1.2 激励教育
        2.1.3 大学生激励教育
    2.2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特征
        2.2.1 主体性
        2.2.2 双向性
        2.2.3 系统性
    2.3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功能
        2.3.1 思想引导
        2.3.2 行为驱动
        2.3.3 习惯强化
        2.3.4 潜能开发
    2.4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基本要素及运行机制
        2.4.1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基本要素
        2.4.2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运行机制
    2.5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必要性
        2.5.1 国家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2.5.2 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2.5.3 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
    2.6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激励教育的互动关系
        2.6.1 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激励教育提供支持
        2.6.2 大学生激励教育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
3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理论资源
    3.1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指导资源
        3.1.1 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激励思想
        3.1.2 中国共产党的激励思想
        3.1.3 习近平关于大学生激励教育的论述
    3.2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参考资源
        3.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激励思想及其启示
        3.2.2 西方的激励理论及其启示
4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实证研究
    4.1 大学生激励教育问卷的编制
        4.1.1 问卷维度的初步探索
        4.1.2 初测问卷的结构验证
    4.2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问卷调查分析
        4.2.1 问卷调查的实施
        4.2.2 问卷调查的结果
    4.3 调查的几个发现
        4.3.1 不同类型学生对不同激励方式效果不同
        4.3.2 情感因素是最强激励因素
        4.3.3 就业目标对大学生的激励效果最佳
5 大学生激励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归因分析
    5.1 大学生激励教育存在问题的质性研究
        5.1.1 质性研究对象的选择
        5.1.2 质性研究的实施
        5.1.3 质性研究的效度
    5.2 大学生激励教育存在的问题
        5.2.1 激励教育缺乏科学性
        5.2.2 激励教育缺乏创新性
        5.2.3 激励教育缺乏系统性
    5.3 大学生激励教育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5.3.1 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
        5.3.2 家庭层面的影响因素
        5.3.3 高校层面的影响因素
        5.3.4 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
6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优化策略
    6.1 明确大学生激励教育的基本原则
        6.1.1 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相结合
        6.1.2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6.1.3 认知激励和情意激励相结合
    6.2 创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激励教育体系
        6.2.1 营造社会正向的激励教育氛围
        6.2.2 创设家庭积极的激励教育环境
        6.2.3 构建高校“三全”激励教育系统
        6.2.4 提升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激励素养
    6.3 改进大学生激励教育的路径
        6.3.1 利用主要渠道,加强信仰激励
        6.3.2 抓住关键因素,强化情感激励
        6.3.3 挖掘身边典型,拓展榜样激励
        6.3.4 开展生涯辅导,善用目标激励
        6.3.5 搭建活动平台,推动实践激励
        6.3.6 调整制度设计,完善奖励激励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生激励教育访谈提纲
附录2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调查问卷
附录3 大学生激励教育质性访谈情况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8)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文献综述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1.心理健康教育
        2.积极心理学
        3.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 国内外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研究的述评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三) 研究目的
    (四) 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
        2.比较研究法
        3.问卷调查法
        4.访谈法
    (五) 研究创新
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调查研究
    (一)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情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2.实际教学内容的结果与分析
    (二) 问卷调查情况
        1.调查对象与方法
        2.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 访谈情况
        1.访谈对象与方法
        2.访谈结果与分析
    (四) 结果分析
    (五) 存在的问题
四、讨论分析
五、构建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一) 促进自我潜能的开发
        1.塑造积极个人特质
        2.培养积极情绪体验
        3.挖掘潜在的力量
        4.创建积极的环境
        5.挫折教育
    (二) 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
        1.幸福感
        2.积极心理测量
        3.积极心态
        4.积极的社会实践
        5.积极的自我教育
    (三) 针对发现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1.提升高校的认识和重视
        2.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结合
        3.改变关注的对象
        4.弱化外在因素的影响
        5.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六、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心理健康教育问卷调查表
附录B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9)以成长需要驱动高职学生潜能开发——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拓展行动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长需要”与“潜能开发”关系辨析
二、“成长驱动, 潜能开发”培养模式探索
    (一) 行动目标确定
    (二) 行动计划设计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四、“成长驱动, 潜能开发”模式效果
    (一) 八项能力的测量
    (二) 学业成绩的比较
    (三) 观察访谈的反馈
五、结语

(10)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马克思能力思想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理论引领
        1.1.2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1.1.3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
        1.1.4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首要之举
        1.1.5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客观需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人的“能力”的概念
        1.3.2 “研究型大学”的概念
        1.3.3 “大学教师能力”的概念
        1.3.4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概念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马克思能力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2.1 人的能力的基本内涵
        2.1.1 人的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统一
        2.1.2 人的能力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统一
        2.1.3 人的能力是现实能力与潜在能力的统一
        2.1.4 人的能力发展是“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的统一
    2.2 需要是人的能力建设的动力源泉
        2.2.1 需要与能力的关系
        2.2.2 需要的异化
        2.2.3 人的需要的社会历史性
        2.2.4 人的需要的层次性
    2.3 劳动是人的能力建设的核心路径
        2.3.1 劳动与能力的关系
        2.3.2 劳动的形态
        2.3.3 劳动的异化
        2.3.4 劳动的解放
    2.4 制度创新是人的能力建设的组织保障
        2.4.1 分工与协作制度的创新
        2.4.2 产权制度创新
        2.4.3 社会制度创新
        2.4.4 制度创新与能力建设的关系
    2.5 人的发展是人的能力建设的价值旨归
        2.5.1 人的发展的历史是人的能力从低级到高级嬗变的过程
        2.5.2 人的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
        2.5.3 人的发展的关键是个体能力与类整体能力的共同发展
    2.6 马克思能力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2.6.1 对“需要是人的能力建设的动力源泉”的继承与发展
        2.6.2 对“劳动是人的能力建设的核心路径”的继承与发展
        2.6.3 对“制度创新是人的能力建设的组织保障”的继承与发展
        2.6.4 对“人的发展是人的能力建设的价值旨归”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取得的成就
        3.1.1 经济社会发展为大学教师能力建设创造了历史机遇
        3.1.2 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为大学教师能力建设夯实了组织基础
        3.1.3 教师人事制度的建立健全为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提供了发展支撑
    3.2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开放协作的能力成长格局尚未形成
        3.2.2 全面协调的能力培育机制尚未形成
        3.2.3 自主创新的能力促进制度尚未形成
        3.2.4 和谐共生的能力发挥机制尚未形成
    3.3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教师能力建设的宏观环境不完善,阻碍大学办学自主权落实
        3.3.2 教师能力建设的目标错位,影响教师能力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
        3.3.3 教师能力建设的原则迷失,缺乏科学合理的导向性、独特性和动态性
        3.3.4 教师能力建设的路径单调,未能充分、有效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
第四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战略理路
    4.1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目标
        4.1.1 促进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的自由发展
        4.1.2 促进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的全面发展
        4.1.3 促进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的创新发展
        4.1.4 促进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的和谐发展
    4.2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原则
        4.2.1 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4.2.2 坚持方向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4.2.3 坚持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4.3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设计思路
        4.3.1 坚持“供给侧”与“需求侧”发展目标的高度融合
        4.3.2 坚持“供给侧”有效供给与“需求侧”合理需求的辩证统一
第五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结构要素建构
    5.1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结构要素的生成
        5.1.1 马克思能力理论是教师能力结构要素生成的理论先导
        5.1.2 国内外学者的实践探索是教师能力结构生成的重要参考
    5.2 研究型大学教师道德素养
        5.2.1 理想信念
        5.2.2 道德情操
        5.2.3 核心价值观
        5.2.4 学术道德
        5.2.5 社会担当
    5.3 研究型大学教师学识素养
        5.3.1 本体性知识
        5.3.2 条件性知识
        5.3.3 实践性知识
        5.3.4 人文知识
    5.4 研究型大学教师创新素养
        5.4.1 学术自由意识
        5.4.2 创新思维能力
        5.4.3 协同创新能力
        5.4.4 国际化视野
        5.4.5 终身学习能力
        5.4.6 信息整合能力
    5.5 研究型大学教师心智潜能
        5.5.1 学术民主意识
        5.5.2 耐挫抗压能力
        5.5.3 沟通协调能力
        5.5.4 健康生活方式
第六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的自主发展
    6.1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主发展概述
        6.1.1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主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6.1.2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意义
        6.1.3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主发展的基本特征
        6.1.4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主发展的主要内容
    6.2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的自主规划
        6.2.1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与内涵
        6.2.2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6.2.3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6.2.4 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职业生涯自主发展
    6.3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的自主培育
        6.3.1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与内涵
        6.3.2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认同存在的危机
        6.3.3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的主体构建对策
    6.4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的自主调适
        6.4.1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的概念与内涵
        6.4.2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分析
        6.4.3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的危害
        6.4.4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的自我调适策略
    6.5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自主发挥
        6.5.1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6.5.2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主要特征
        6.5.3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我效能感自主发挥的意义
        6.5.4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促进对策
    6.6 研究型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自主提升
        6.6.1 研究型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6.6.2 研究型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典型特质
        6.6.3 研究型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自主提升的路径选择
第七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支持系统
    7.1 教师能力建设支持系统概述
        7.1.1 马克思能力思想与教师能力建设支持系统的关系
        7.1.2 教师能力建设支持系统的基本内容
    7.2 社会支持系统
        7.2.1 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的意义
        7.2.2 政府调控支持系统
        7.2.3 市场调节支持系统
        7.2.4 社会组织及其他支持系统
    7.3 学校支持系统
        7.3.1 学校支持系统建设的意义
        7.3.2 “大师”引培支持系统
        7.3.3 学科文化支持系统
        7.3.4 组织环境支持系统
    7.4 权利保障系统
        7.4.1 权利保障系统构建的意义
        7.4.2 资源禀赋保障系统
        7.4.3 公平激励保障系统
        7.4.4 民主监督保障系统
        7.4.5 继续教育保障系统
        7.4.6 法制保障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大学生潜能开发与素质提高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研究[D]. 陈思琪.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潜能开发的影响[J]. 王聪,杜旭阳. 现代交际, 2021(03)
  • [3]心理育人纳入三全育人机制研究 ——以广西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为例[D]. 徐豆豆.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4]白族幼儿家长亲职教育需求研究[D]. 李晓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5]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研究[D]. 王缓缓.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8)
  • [6]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新探[J]. 胡瑞年. 决策与信息, 2019(06)
  • [7]大学生激励教育研究[D]. 陈乐敏. 浙江大学, 2018(04)
  • [8]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研究[D]. 刘宗利. 长春师范大学, 2018(01)
  • [9]以成长需要驱动高职学生潜能开发——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拓展行动研究为例[J]. 黄琼.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3)
  • [10]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马克思能力思想视域[D]. 吴永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大学生潜能开发与素质提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