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28”夏季雷击火灾扑救特点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劲,王秋华,梁瀛,张文文,龙腾腾,高仲亮,王睿琛[1](2021)在《新疆阿勒泰地区2002-2018年森林草原火灾时空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新疆阿勒泰地区2002—2018年火灾资料,从火灾发生周期、区域分布、季节变化、影响因素、火源等方面研究阿勒泰地区森林草原火灾发生规律,特别是林火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森林草原火灾具有4—5年的周期变化规律,和全国森林火灾年际波动变化规律大概一致;阿勒泰林草火灾林火主要发生在4—9月,出现了4月和7月2个高峰;以夏季森林草原火灾为主,7—8月为高发期;布尔津县和哈巴河县是阿勒泰地区森林草原火灾的高发区。主要起火原因为人为火和雷击火;在人为火源中,生产性火源仅占火源总数的19.5%,绝大部分是非生产性用火。为此,阿勒泰地区应做好森林草原火灾预防与扑救应急预案,以有效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防控。
张恒[2](2021)在《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攸关公共利益,对生态资源保护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产生重大威胁,需要政府和管理部门快速应对。河北省地处京畿重地,区位特殊,近年来森林火灾频发,其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安全责任重大,有必要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重新审视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实践,进一步完善森林火灾防控体系,这对更加有效预防和处置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2001-2018年森林火灾呈现出空间分布上南少北多、时间分布上集中于3、4月份、人为火源为主的基本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工作逐步发展,2011年后有了较大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森林火灾防治新体制运行不畅、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基础设施薄弱,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森林火灾防治新体制磨合期各种矛盾集中凸显、森林火灾风险管理基础仍然不牢、专业队伍发展多方受限、森林防火规划落地落实不力。基于对河北省森林火灾特点及防治工作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分析,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理论,认为做好新体制下的森林火灾防治工作,就必须加强森林火灾防治一体化建设,完善森林火灾风险识别与预警-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灾后恢复的工作链条,更加注重森林火灾风险管理,抓好火灾源头治理,开展好火灾预防,大力加强森林火灾专业队伍建设,落实森林防火规划,加强火灾防治基础建设,全方位提升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能力,更加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林晓添[3](2021)在《深圳地铁公司地铁运营火灾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不断强大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拥有自己的地铁线路,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交通便利,但其运营期间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火灾风险问题。地铁由于空间封闭性、火势蔓延迅速、人员密集、扑救难度大、联络通信和逃生困难等原因,一旦发生火灾,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甚至都无法估量。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城市地铁高速发展,其火灾风险管理值得深入分析研讨。本文在对国内外地铁火灾风险管理研究的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运用风险管理理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和危险源基本理论,对深圳地铁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地铁运营的火灾风险管理进行研究。首先,从地铁车站消防设施设备、消防应急队伍建设、公司员工消防素质和火灾风险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等方面论述深圳地铁运营火灾风险管理现状,通过对深圳地铁近年来发生的火灾风险事故的统计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其次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调查问卷法对深圳地铁运营火灾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建立适合深圳地铁运营的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两方面对火灾风险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分析风险评估结果;最后针对不同火灾风险等级,分别提出了火灾风险控制策略,并通过强化人员组织建设、加强风险监控和建立风险预警体系,为深圳地铁运营火灾风险控制策略的实施提供保障措施。本文针对深圳地铁运营火灾风险管理现状而提出的火灾风险控制策略,一方面可以帮助深圳地铁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改进地铁运营的火灾风险管理工作,促进企业改革,保证地铁运营安全,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各地铁企业和行业部门更好地改进相关管理工作,做到防范于未然,进一步提升行业整体管理水平。
袁硕[4](2020)在《河南省栾川县2004-2018年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森林火灾频发并且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资源损失,河南省栾川县属于黄河流域,为河南省重点林区,同时也是河南省重点森林火灾防护区,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预防及扑救森林火灾,本文通过对栾川县2004-2018年所有的森林火灾和气象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利用Arcgis、SPSS、Excel等分析软件分析,分析并总结得出栾川县森林火灾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气候变化规律,分析当地主要火源及气候因子对森林火灾的影响,规划出栾川县森林火灾火险区划图。本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林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研究:时间上森林火灾的季节变化及时间点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年际变化上并没有明显规律性,在2007年、2013年、2014年时森林火灾发生次数较多且过火面积大。特别是2007年发生的森林火灾次数最多,达74次。2013年最大林火地区受灾面积达277.16 hm2,2014年以后的火灾情况比较稳定。栾川县森林火灾集中发生在1-4月份,其中3月份发生森林火灾最多,过火面积最大,共发生森林火灾157次,占总次数的35.28%;过火面积达502.41 hm2,占过总火总面积的57.85%。栾川县林火发生日变化特征明显,森林火灾集中发生在11:00-17:00之间,在这段时间内共发生356次林火,占森林火灾发生总次数的80.00%;过火面积达716.97 hm2,占过火总面积的82.56%。栾川县林火在空间上分布广泛,庙子镇、陶湾镇、栾川乡发生的林火次数最多,分别8、53、52次,过火面积分别是121.96 hm2、88.85 hm2、65.64 hm2。(2)栾川县气候变化规律不太明显,但是经过分析发现最大风速、平均风速和平均气温对栾川县森林火灾的发生影响较大。本文选取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6个具有代表性的气象因子,经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在6个所选因子中最大风速、平均风速和平均气温的载荷最大,分别为0.989618、0.989044、0.912665。说明动力因子和温度因子对栾川县森林火灾的发生作用最大。(3)栾川县森林火灾火源以人为火源为主,自然火源为辅。在查明火因的353场森林火灾中,由于人为因素诱发的森林火灾占97.73%。其中人为因素包含的生产因素占54.39%,非生产因素占43.34%。自然因素诱发的森林火灾占2.27%。上述火因大多发生在居民点附近的浅山区的农林交错带,因此火灾发生因素对林火的时空分布有直接影响。(4)根据河南省栾川县林火时空分布情况,通过SPSS统计软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该区进行火险区划。区划结果为:合峪镇、庙子镇、陶湾镇、栾川乡为I级火险区;白土镇、秋扒乡和狮子庙镇为II级火险区;冷水镇、叫河镇、三川镇、潭头镇、城关镇、石庙镇、赤土店镇为III级火险区。一级森林火险地区占28.57%,二级森林火险地区占21.43%,三级森林火险地区占50%。研究成果可为当地的林火管理和森林防火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5)最后根据以上结论,从栾川县实际情况出发,精准施策,规划出适合当地的森林火灾防控对策。
白夜,李晖,王博,贾宜松,武英达[5](2019)在《森林雷击火成因与防控对策》文中认为归纳整理国内外雷击火典型案例,深入剖析雷击木特征、雷击火发生机理、时空分布特点,结合森林消防队伍灭火实战经验,从火灾发现定位、火情预判、接近火场、安全扑救等4个方面总结雷击火防控难点,并提出相应对策,对雷击火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雷击火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王莹[6](2019)在《辽宁省森林火灾发生现状分析》文中指出辽宁地区四季分明,林火发生较为普遍,常造成较大的森林火灾。为了了解辽宁地区的林火发生的现状,本文以辽宁省历史火灾档案记载资料为依据,对辽宁近些年的林火发生频度、发生季节、发生高峰期、发生原因、易发生林火的林型、易发树冠火的林型、易发树冠火的林龄等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和分析,旨在为今后辽宁省森林防火工作提供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资料统计法对辽宁省近30年间林火发生频度进行分析,研究火灾发生趋势,同时采用月、旬法分析近10年辽宁林火发生季节与高峰期,结果显示:30年全省林火发生频度累计4697次,年平均频度达到156.56次。火警和一般火灾发生频度较高,占总体的84.09%,较大火灾发生频度较低,占全部的15.94%。特大森林火灾没有发生。在“八五”至“十二五”期间火灾发生总体的频度、火警频度、一般火灾频度随着时间呈上升趋势,而较大火灾发生频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少。(2)采用年、季、月分析法显示:全省林火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春、秋、冬三个季节,春季发生次数最多,集中3、4、5月份,占全部林火的80.37%。林火主要发生在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下旬,其中4月中旬至下旬是发生高峰期,因此可确定辽宁地区3月下旬至4月下旬为森林防火重要戒严期。各个地区林火发生高峰期有一定的差别,辽东地区4月下旬、10月下旬为全年2次高峰期;辽西地区林火发生为3月下旬、4月下旬和11月下旬全年3个高峰期;辽南地区4月下旬和11月下旬为最高峰;辽北地区4月下旬和11月下旬为最高峰;辽中部地区2月中旬、3月下旬、4月下旬和11月下旬为最高峰。(3)采用历年数据统计分析法对辽宁的林火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并存。自然因素偶尔造成局部地区雷击火或自燃火发生,总体发生较轻;人为因素是林火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人为生产性用火占全部人为火的27.39%,其中烧荒、烧地格子和烧秸秆是三大主要原因。人为非生产性用火占全部人为火的70.59%,其中上坟烧纸和野外吸烟是两大主要原因。(4)采用数据分析法对辽宁地区发生过林火的林型进行统计分析显示:发生火灾最多的林型依次为荒山、阔叶树天然杂木林、油松人工纯林、栎树天然纯林、沙棘人工纯林、油松-栎树混交林、油松-沙棘混交林、油松-杂木混交林、落叶松人工纯林。最易发生树冠火的林型是油松-沙棘混交林、油松人工纯林、落叶松人工幼林、赤松阔叶混交林这4个林型,发生率均达到75%以上,其次是沙棘人工纯林、油松-栎树混交林、油松-杂木混交林、樟子松人工纯林、黑松人工纯林、果树林、榛子人工纯林发生率在60%-75%之间。(5)采用不同林龄分析法对辽宁地区发生过树冠火的林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幼林发生树冠火概率100%的林型有落叶松人工纯林、柞蚕场和榛子人工纯林3个林型,发生概率在≥50%-<100%的有油松人工纯林、油松-杂木混交林、樟子松人工纯林、刺槐人工纯林、栎树天然纯林、阔叶天然杂木林、果树林7个林型;中幼林地中,发生概率在≥50%的林型有油松-栎树混交林、刺槐人工纯林、荒山3个林型。在成林中,发生树冠火概率100%的林型有黑松人工纯林、天然赤松-阔混交林2个林型,其余林型树冠火发生率<50%。
刘柯珍,舒立福,梁灜,张明远[7](2018)在《寒温带森林夏季火发生蔓延研究与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夏季作为植被生长季节,森林夏季火的频发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夏季林火特征、发生的气象条件分析和预测预报研究进展、森林夏季火的防控措施方面总结了目前国内森林夏季火的研究现状,又对可燃物载荷、森林夏季火灾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森林夏季火的热动力学方面评述了国外森林夏季火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未来研究内容和趋势进行展望分析,以期为森林夏季火研究和火灾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刘柯珍[8](2018)在《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环境及林火发生预报模型研究》文中指出林火虽然是一种经常性的自然现象,而且是许多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但它们的发生通常被认为对人类活动是一种威胁。在气候变暖背景条件下,作为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大兴安岭地区火灾愈演愈烈,近几年来,夏季火灾发生次数明显增加。本文基于大兴安岭地区19672008年夏季的月平均气象数据和林火历史数据,分析了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发生的气候背景和夏季火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该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植被分布图和植被指数数据集,利用Arcgis,Python等软件从逐日气象因素、植被因素、坡向、坡度、海拔等方面定性、定量分析了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发生时的火环境状况。通过前期预研工作,选出适合大兴安岭地区火灾预测预报的模型,使用较为广泛的Logistic模型以及模拟效果较好的零膨胀负二项模型(ZINB),结合前面研究的火环境数据做为自变量参数,拟合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的发生概率和发生次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全球气候逐渐增温背景下大兴安岭地区的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672008年大兴安岭地区的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呈现显着的增高趋势,每10a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分别增长为0.23℃和0.27℃,尤其是2000年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明显高于累年平均气温值,相反,夏季降水量和平均空气空气相对湿度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19891993这5年降水量较多且均没有火灾出现。通过对湿润指数的分析,近42年来大兴安岭地区夏季湿润指数距平5年滑动曲线呈波动下降趋势,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燥。大兴安岭林区夏季火的总火烧面积、燃烧森林面积和火灾发生次数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动,20002008年夏季火的火动态指标值都要高于19671988年,而19891999年夏季大兴安岭林区均没有火灾发生。对于月尺度变化,不论是火灾发生次数还是过火面积以6月份最高。通过火灾发Julian日期分析,6月20日左右是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发生最多的时候,随着气候变化,夏季火火险期向后延长,2002年之后的8月份也开始出现频繁火灾,这种情况与2000年后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空气湿度降低有密切的关系。该研究区的夏季林火主要以雷击火为主,占近42年来夏季总发生林火次数的77.7%,雷击是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火源的主要原因,夏季火点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中部地区,以漠河县发生火灾次数最多,就各县、区总燃烧面积和燃烧有林地面积而言,呼中区和呼玛县属于受灾较严重区域。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发生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具有极显着性影响,主要发生在平均气温17-21℃范围内和最高气温28-32℃范围内;夏季火发生的风速主要集中在1.5-2.5m s-1,且不同范围发生火灾次数具有显着性差异;影响夏季火发生的主要地温范围为21-30℃,火灾发生当天和前期不同地温范围发生的火灾次数具有显着差异性;降水量越小,发生的火灾次数越多,降水量为0mm时,发生夏季火概率最高,占75%,其中,雷击火和人为火次数均最高,分别占雷击火和人为火发生总数的71%和52%。平均空气空气相对湿度60%-70%是夏季火发生的主要范围,且当天和前1、2日不同空气空气相对湿度范围发生林火次数极显着差异性,P<0.01;夏季火发生时的最小空气空气相对湿度主要集中在20%-30%范围内,且发生当天和前期不同最小空气相对湿度范围发生的火灾次数具有显着差异性;火灾发生当日、前1日、前2日不同范围降水量发生的火灾次数具有极显着的差异性,P<0.01。夏季火发生的平均气压主要范围是945-965hPa,而且对当天和前期的平均气压具有一定的条件要求;影响夏季火发生主要日照时数范围是12-14h,随着日照时数增大,夏季火发生概率也逐渐增加,当日照时数>14h时,夏季火发生概率突然降低。雷击火发生位置的坡度普遍大于人为火。夏季火在平坡发生概率最高,雷击火和人为火发生次数也是最高,雷击火发生次数占雷击火总数的53%;人为火发生次数占人为火总数的77%,随着坡度的增加,夏季火发生概率呈降低的趋势。阳坡发生夏季火次数高于阴坡3.3%,半阳坡略高于半阴坡,雷击火发生在阳坡比阴坡高25%,半阳坡比半阴坡高4%,人为火发生在阴坡、半阴坡和阳坡、半阳坡的火灾次数比较接近。海拔高度550-650m发生夏季火概率最高,为17%。夏季火主要发生在寒温带山地落叶针叶林,占73%,该植被类型发生雷击火次数最多,占雷击火总数的77%,其次是草甸,占15%。通过对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验证,建模数据的ROC曲线面积值分别为0.886,且达到极显着性(P<0.001),检验数据的回判正确率为79.0%,该模型拟合和预测夏季火效果较好;零膨胀负二项模型预报的准确率达71%,但对日尺度发生次数较多的火灾,预测效果较差。
陈娟[9](2017)在《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基于森林防火严峻形势的需要,为了加强我国林火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本文以林火行政管理做为研究内容,选取美国做为比较分析的对象,积极探索完善我国林火行政管理的方式、方法。林火行政管理,是林火行政管理机构依据有关法律赋予的职责,通过宣传,提高公民的森林防火意识,同时依法进行火源管理,减少森林火灾发生所展开的行政行为。林火行政管理是依法治火的政府行政行为,主体是负有林火管理职能的行政机构,运用的基本方法是法律、政策和宣传教育,最终目标是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虽然美国与我国的管理体制不同、法系不同,但美国分散式的管理体系其整体结构却是完整的,其立法精神所体现出的可持续性、多用途的生态系统管理理念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其火源管理的法治化、人性化、科学化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其宣传教育的多元化是今后我国应宣教工作努力的方向。深入对比研究这些内容,对于完善我国的林火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林火行政管理,结论如下:完善林火行政管理责任制度:(1)创立党政同责制度,实行党政一把手共同负责的责任制度;(2)创立终身追责制度,对造成特大森林火灾的党政领导实行终身追责;(3)创立“上下同责”制度,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行政首长根据岗位职责要求是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共同责任主体。健全以法治火的法律体系:(1)尽快修改《森林法》:明确森林防火首长负责制;提升森林防火保障的法律地位;并将林火受灾补偿和移民补偿机制写入《森林法》。(2)修改完善《森林防火条例》:拓展《条例》适用范围;建立紧急状态机制;建立“紧急避险”补偿机制;建立ICS事故指挥系统;构建林火联防行政合同管理制度;健全森林火灾巨灾保险制度。(3)制定《计划烧除管理条例》:依法建立计划烧除审批制度;依法建立计划烧除免责制度;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4)推进地方林火管理立法:实现全国各地方森林法规全覆盖;抓紧制定地方《计划烧除办法》;应当促请地方制定《林区火源管理办法》。创新火源行政管理机制:(1)推进火源管理法治化:应当建立地方法规上报国务院或全国人大备案制度;无授权的越权行政行为是无效的;促请地方制定《林区火源管理办法》。(2)创立私有林火源管理机制:创新火源管控机制;创新防火责任机制;创新扑火救援机制。(3)实行火源管理措施的人性化:用文明代替传统;实行“用火告知”方式;实行经济补偿制度。(4)强化火源管理的信息化:与高校合作,加强研发;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跨学科研究。提高林火管理宣传教育的效果:主要是通过改进宣传教育的内容使其更人性化;创新宣传教育的形式使其更多样化;发展林火的教育工作使其更常态化;利用科技宣教手段使其更现代化。全方位、全领域、多层次、多角度的提高公众的森林防火意识和法制观念,最大化实现我国林火行政管理的目标。
张又天[10](2014)在《历史建筑密集区常见灾害影响及防灾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大陆范围内分布着各个时代遗留的数以万计的各类文化遗产,是我们先祖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然而,这些文化遗产也存在因旅游热负担过重、或资金不足损毁严重、或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等方面的威胁。近年来,我国有很多重要古建筑、历史街区等因地震、火灾、水灾、泥石流等灾害毁于一旦,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防灾现状让人十分担忧,面临灾害的类型越加复杂化、频率越加频繁化、程度越加严重化。因此,强化各类文化遗产的抗灾能力,提升其综合安全防御水平,对这些珍贵遗产的长久生存至关重要。本研究是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动态模拟下的历史建筑密集区综合安全体系研究”(项目号:51178297)课题中的一项基础研究。本研究是通过中国大陆近年来突发灾害资料的收集、整理结合我国目前各类历史建筑密集区分布、特点、安全隐患的现状的研究,而后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纳、分类与整理,总结各类灾害对我国当今历史建筑密集区的影响情况,分析我国历史建筑密集区防灾抗灾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策略。本文首先对历史建筑密集区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与分类,明确了研究的对象,对历史建筑密集区的特点、分布现状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研究;其次,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大陆的突发性人为和自然灾害现状、特点以及时空规律,对比我国历史建筑密集区分布现状,讨论不同区位的历史建筑密集区可能受到灾害种类、程度的可能性;而后系统地讨论了各类历史建筑密集区受到不同灾害侵扰的现状、灾害损失和受损原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历史建筑密集区的各类灾害的风险评估内容;最后,在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和各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历史建筑密集区的防灾减灾策略。
二、“7·28”夏季雷击火灾扑救特点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28”夏季雷击火灾扑救特点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阿勒泰地区2002-2018年森林草原火灾时空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收集分析 |
2.2 数据处理应用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阿勒泰地区森林草原火灾时间分布规律 |
3.1.1 年份分布规律 |
3.1.2 月份分布规律 |
3.1.3 时点分布规律研究 |
3.2 火灾空间分布规律 |
3.3 火源分类及分布规律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2)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研究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三)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1.可能的创新之处 |
2.存在的不足之处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1.森林火灾防治管理的研究进展 |
2.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综述 |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森林火灾 |
2.火源 |
3.森林火灾防治 |
4.公共危机 |
(二)理论基础 |
1.危机管理4R理论 |
2.风险社会理论 |
二、河北省森林火灾特点及防治现状 |
(一)河北省森林火险状况 |
1.研究区概况 |
2.河北省防火区划 |
(二)河北省2001-2018 年森林火灾特点分析 |
1.森林火灾基本情况及火源特征 |
2.森林火灾的年际变化特征 |
3.森林火灾的月际变化特征 |
4.森林火灾的空间分布特征 |
(三)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
1.实行森林防火责任制 |
2.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 |
3.推进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 |
4.重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
5.加强森林防火长效机制建设 |
三、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存在问题 |
(一)森林火灾防治效率不高 |
(二)森林火灾风险管理缺乏科学性 |
(三)火源种类复杂人为火源问题突出 |
(四)森林火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水平低 |
(五)森林火灾防治基础设施差距较大 |
四、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森林火灾防治体制不完善 |
(二)森林火灾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
(三)森林火灾火源管理工作存在漏洞 |
(四)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发展受限 |
(五)森林防火规划落实层层弱化 |
五、加强河北省森林草原火灾防治工作对策 |
(一)实行森林火灾防治一体化建设 |
1.推动森林防火办公室实体化运行 |
2.加快政府部门森林火灾防治绩效改革 |
(二)完善森林火灾防治体系 |
1.森林火灾防治增加风险识别与预警环节 |
2.构建新的森林火灾防治工作体系 |
(三)注重森林火灾风险管理 |
1.加强风险调查评估 |
2.完善森林火灾监测体系 |
3.加强森林火灾风险预警 |
(四)加强森林火灾源头治理 |
1.强化对公众森林火灾安全的宣传教育 |
2.从严管控森林火灾源头 |
(五)提升森林火灾应急救援专业能力 |
1.实行专业队伍分级管理 |
2.提升扑大火能力 |
3.提高火灾扑救指挥水平 |
(六)提高森林火灾防治基础建设水平 |
1.落实森林防火专项规划 |
2.升级专业扑火装备设施 |
3.大力发展航空消防事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深圳地铁公司地铁运营火灾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风险管理理论 |
2.1.1 风险的概念 |
2.1.2 风险管理的概念 |
2.1.3 风险管理的过程 |
2.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2.1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2.2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2.3 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3 危险源相关理论 |
2.3.1 危险源的内涵 |
2.3.2 危险源、隐患等相关概念分析 |
2.3.3 危险源理论 |
2.3.4 危险源辨识方法 |
2.4 地铁运营火灾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深圳地铁公司地铁运营火灾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1 公司简介 |
3.2 火灾风险管理现状 |
3.2.1 地铁站内消防设施设备 |
3.2.2 消防应急队伍建设 |
3.2.3 地铁员工消防素质 |
3.2.4 火灾风险管理组织和制度建设 |
3.3 火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火灾风险事故的统计分析 |
3.3.2 存在问题分析 |
第四章 深圳地铁公司地铁运营火灾风险识别与分析 |
4.1 火灾风险因素识别 |
4.2 火灾风险因素分析 |
4.2.1 人员因素分析 |
4.2.2 设备因素分析 |
4.2.3 管理因素分析 |
4.2.4 环境因素分析 |
第五章 深圳地铁公司地铁运营火灾风险评估 |
5.1 火灾风险评价指标的确立 |
5.1.1 火灾风险评价指标的初定 |
5.1.2 火灾风险评价指标的第一次筛选 |
5.1.3 火灾风险评价指标的第二次筛选 |
5.2 火灾风险评价模型 |
5.2.1 构建火灾风险评估矩阵模型 |
5.2.2 计算火灾风险源等级 |
5.3 火灾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深圳地铁公司地铁运营火灾风险控制策略 |
6.1 低风险源控制策略 |
6.2 中风险源控制策略 |
6.3 高风险源控制策略 |
6.4 重大风险源控制策略 |
第七章 深圳地铁公司地铁运营火灾风险控制策略的保障措施 |
7.1 组织和人员保障 |
7.2 风险监控保障 |
7.3 风险预警体系保障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世界地铁典型风险事故统计表 |
附录B 地铁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专家问卷调查表1 |
附录C 地铁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专家问卷调查表2 |
附录D 地铁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专家问卷调查表3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河南省栾川县2004-2018年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林火的影响 |
1.2 林火时空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1.2.1 林火时空分布研究综述 |
1.2.2 火因构成对林火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综述 |
1.3 气候变化及气象要素对林火时空分布的研究综述 |
1.3.1 气候变化对林火时空分布的影响 |
1.3.2 气象要素对林火时空分布的影响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案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括 |
2.1 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2 气候条件 |
2.3 水文条件 |
2.4 .森林植被资源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2 研究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栾川县森林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
4.1.1 林火时间分布规律研究 |
4.1.2 林火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
4.2 火源与林火时空分布的研究 |
4.2.1 火因构成分析 |
4.2.2 主要火源分析 |
4.3 河南省栾川县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 |
4.3.1 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
4.3.2 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的影响 |
4.4 森林防火等级区划的研究 |
4.5 森林火灾的防控对策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 |
致谢 |
(5)森林雷击火成因与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雷击木特征 |
2 雷击火发生机理 |
3 雷击火时空分布特点 |
4 雷击火典型案例剖析 |
1) 美国亚利桑那州亚内尔山雷击火。 |
2) 葡萄牙大佩德罗冈山区雷击火。 |
3) 我国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立尔村雷击火。 |
4) 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 |
5 雷击火防控难点 |
1) 发现定位难。 |
2) 火情预判难。 |
3) 接近火场难。 |
4) 安全扑救难。 |
6 雷击火防控对策 |
1) 科学划分防雷区域防范等级。 |
2) 加强雷击火预测预报。 |
3) 人工作业影响天气。 |
4) 人工影响闪电。 |
5) 加强林区灭火专业化队伍建设。 |
6)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7 展望 |
(6)辽宁省森林火灾发生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林火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候特点 |
2.3 森林植被资源概况 |
第三章 辽宁省林火发生频度、季节及高峰期分析 |
3.1 数据来源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林火发生频度 |
3.3.2 发生季节与月份 |
3.3.3 林火高峰期的旬分布 |
3.3.4 不同区域林火分布特点 |
3.4 小结 |
第四章 辽宁省林火发生原因分析 |
4.1 数据资料来源 |
4.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自然原因 |
4.3.2 人为原因 |
4.3.3 不明原因 |
4.4 小结 |
第五章 林火发生林型及损失面积 |
5.1 数据资料来源 |
5.2 研究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林火的发生与林型的关系 |
5.3.2 不同林型与树冠火的分析 |
5.3.3 树冠火与林龄关系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寒温带森林夏季火发生蔓延研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夏季林火特征 |
1.1 火源特点 |
1.2 森林夏季火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 |
1.3 森林夏季火种类 |
1.4 夏季雷击火 |
2 森林夏季火发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
3 国外森林夏季火研究现状 |
4 预测预报模型研究 |
4.1 人为火 |
4.2 雷击火 |
5 森林夏季火的防控措施 |
6 研究展望 |
(8)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环境及林火发生预报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我国夏季林火特征 |
1.2.2 国外夏季火研究现状 |
1.2.3 林火预测预报模型研究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1.6 项目支持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地貌 |
2.1.2 气候 |
2.1.3 土壤条件 |
2.1.4 植被 |
2.1.5 火历史 |
2.2 数据来源 |
2.2.1 气象数据和预处理 |
2.2.2 森林火灾数据 |
2.2.3 基础地理数据 |
第三章 1967~2008年大兴安岭地区夏季气候特征变化及火灾时空分布规律 |
3.1 研究方法 |
3.1.1 线性回归方程和气候倾向率 |
3.1.2 5年滑动平均分析 |
3.1.3 湿润指数 |
3.1.4 夏季火时空分布图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气候特征趋势分析 |
3.2.2 大兴安岭林区夏季火基本情况 |
3.2.3 夏季火发生的年际变化特征 |
3.2.4 夏季火发生的月分布特征 |
3.2.5 夏季火发生的日分布特征 |
3.2.6 夏季火发生的空间变化规律 |
3.3 小结 |
第四章 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环境特征 |
4.1 研究方法 |
4.1.1 夏季火点对应的气象数据处理方法 |
4.1.2 夏季火发生地形要素信息提取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气象条件 |
4.2.2 地形条件 |
4.2.3 植被类型 |
4.2.4 雷击火发生与监测 |
4.3 小结 |
第五章 夏季火发生预报模型 |
5.1 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 |
5.1.1 模型的数学原理 |
5.1.2 随机对照样本的获取 |
5.1.3 非气象因子属性赋值 |
5.1.4 模型和自变量的显着性检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2.2 模型拟合结果分析 |
5.2.3 模型预测准确度分析 |
5.3 零膨胀负二项模型 |
5.3.1 模型的数学原理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4.2 模型拟合结果分析 |
5.4.3 模型预测火灾次数与实际值比较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9)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机构比较 |
2.1 中国林火行政管理机构 |
2.1.1 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
2.1.2 机构设置 |
2.1.3 行政体制的特点 |
2.2 美国林火行政管理机构 |
2.2.1 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2.2.2 机构设置 |
2.2.3 行政体制的特点 |
2.3 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机构比较分析 |
2.3.1 国家行政体制不同 |
2.3.2 管理权适用范围不同 |
2.3.3 组织机构体系不同 |
2.3.4 林火管理协调机制不同 |
2.4 本章小结 |
3 中美依法治火法律体系比较 |
3.1 中国林火行政管理法律体系 |
3.1.1 中国依法治火的发展历程 |
3.1.2 中国林火法律体系概述 |
3.1.3 中国防火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
3.2 美国林火行政管理法律体系 |
3.2.1 美国依法治火的发展历程 |
3.2.2 美国林火法律体系概述 |
3.2.3 美国防火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
3.3 中美林火法律体系的比较分析 |
3.3.1 立法体制各有不同 |
3.3.2 规范内容各具特色 |
3.3.3 法律体系各有所长 |
3.3.4 防火规划各有侧重 |
3.4 本章小结 |
4 中美火源行政管理比较 |
4.1 中国的火源行政管理 |
4.1.1 管理的内容 |
4.1.2 火源管理行政措施 |
4.1.3 管理的特点 |
4.1.4 问题和不足 |
4.2 美国的火源行政管理 |
4.2.1 管理的内容 |
4.2.2 管理的措施 |
4.2.3 管理的特点 |
4.3 中美火源行政管理的比较分析 |
4.3.1 管理目标不同 |
4.3.2 管火政策不同 |
4.3.3 措施手段不同 |
4.3.4 雷击火预测预报重视程度不同 |
4.4 本章小结 |
5 中美林火宣传教育比较 |
5.1 中国的林火宣传教育 |
5.1.1 中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
5.1.2 中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 |
5.1.3 中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特点 |
5.2 美国的林火宣传教育 |
5.2.1 美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
5.2.2 美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 |
5.2.3 美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特点 |
5.3 中美林火管理宣传教育的比较分析 |
5.3.1 宣教内容各有侧重 |
5.3.2 宣教形式各有千秋 |
5.3.3 宣教效果各具成效 |
5.4 本章小结 |
6 对我国林火行政管理的启示 |
6.1 完善林火行政管理责任制度 |
6.1.1 创立党政同责制度 |
6.1.2 创立终身追责制度 |
6.1.3 创立“上下同责”制度 |
6.2 健全以法治火的法律体系 |
6.2.1 尽快修改《森林法》 |
6.2.2 修改完善《森林防火条例》 |
6.2.3 制定《计划烧除管理条例》 |
6.2.4 推进地方林火管理立法 |
6.3 创新火源行政管理机制 |
6.3.1 推进火源管理法治化 |
6.3.2 创新私有林火源管理机制 |
6.3.3 实行火源管理措施的人性化 |
6.3.4 强化火源管理的信息化 |
6.4 提高林火管理宣传教育的效果 |
6.4.1 内容人性化 |
6.4.2 形式多样化 |
6.4.3 教育常态化 |
6.4.4 手段现代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10)历史建筑密集区常见灾害影响及防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相关概念 |
1.1.1 历史建筑密集区 |
1.1.2 历史街区/历史地段 |
1.1.3 历史城区/老城区 |
1.1.4 历史村镇 |
1.1.5 文物保护单位 |
1.2 研究背景 |
1.2.1 课题起源 |
1.2.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3 研究内容与范围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范围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阅读法 |
1.4.2 案例分析法 |
1.4.3 实地调研法 |
1.4.4 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
1.4.5 系统分析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历史建筑密集区特点及相关研究 |
2.1 历史建筑密集区分布 |
2.1.1 历史文化名城分布 |
2.1.2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布 |
2.1.3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 |
2.1.4 历史建筑密集区分布密集度评价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综述 |
2.2.2 国外相关研究情况综述 |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
2.3 我国历史建筑密集区安全特点 |
2.3.1 区位现状 |
2.3.2 建筑现状 |
2.3.3 环境现状 |
2.3.4 设施现状 |
2.3.5 管理 |
2.3.6 抗灾能力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常见灾害及特征 |
3.1 常见灾害及其特征 |
3.1.1 火灾 |
3.1.2 地质灾害 |
3.1.3 气象灾害 |
3.2 时空规律 |
3.2.1 空间规律 |
3.2.2 时间规律 |
3.3 灾害损失 |
3.3.1 火灾 |
3.3.2 地质灾害 |
3.3.3 气象灾害 |
3.4 灾害分布与历史建筑密集区分布的关系 |
3.4.1 火灾 |
3.4.2 地质灾害 |
3.4.3 气象灾害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历史建筑密集区灾害影响分析及评价 |
4.1 火灾 |
4.1.1 致灾因素 |
4.1.2 火灾起因分析 |
4.1.3 火灾起点分析 |
4.1.4 灾害损失分析 |
4.1.5 历史建筑密集区火灾风险评估 |
4.2 地质灾害 |
4.2.1 灾害现状 |
4.2.2 受损情况 |
4.2.3 受损原因 |
4.2.4 地质灾害风险分析 |
4.3 气象灾害 |
4.3.1 灾害现状 |
4.3.2 灾害损失 |
4.3.3 灾害损失原因 |
4.3.4 气象灾害风险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历史建筑密集区防灾减灾策略 |
5.1 灾害预防 |
5.1.1 灾害调查 |
5.1.2 灾害预警 |
5.1.3 安全风险评估 |
5.1.4 历史建筑密集区综合安全规划 |
5.1.5 信息管理 |
5.2 抗灾抵御 |
5.2.1 建筑自身 |
5.2.2 周边环境 |
5.2.3 市政设施 |
5.3 灾时应急扑救 |
5.3.1 扑救设施 |
5.3.2 应急避难场地 |
5.3.3 生命线系统 |
5.3.4 标识系统 |
5.3.5 灾害的应急管理 |
5.4 保障机制 |
5.4.1 技术标准、规范、法律 |
5.4.2 管理 |
5.4.3 资金 |
5.4.4 教育宣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7·28”夏季雷击火灾扑救特点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阿勒泰地区2002-2018年森林草原火灾时空分布研究[J]. 王劲,王秋华,梁瀛,张文文,龙腾腾,高仲亮,王睿琛. 山东林业科技, 2021(06)
- [2]河北省森林火灾防治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恒.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深圳地铁公司地铁运营火灾风险管理研究[D]. 林晓添. 兰州大学, 2021(02)
- [4]河南省栾川县2004-2018年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D]. 袁硕.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森林雷击火成因与防控对策[J]. 白夜,李晖,王博,贾宜松,武英达. 林业资源管理, 2019(06)
- [6]辽宁省森林火灾发生现状分析[D]. 王莹.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7]寒温带森林夏季火发生蔓延研究与进展[J]. 刘柯珍,舒立福,梁灜,张明远. 温带林业研究, 2018(04)
- [8]大兴安岭地区夏季火环境及林火发生预报模型研究[D]. 刘柯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8(12)
- [9]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比较研究[D]. 陈娟.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10]历史建筑密集区常见灾害影响及防灾策略研究[D]. 张又天. 天津大学,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