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国际化分析

入世后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国际化分析

一、入世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道路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悦[1](2016)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立足目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情况,采用比较法梳理国际化区位现状及特点,指出区位弱点及问题,揭示了影响区位选择的母国、东道国(地区)、银行自身和空间地理四大因素,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归纳不同区位的竞争优势并论述区位选择的作用意义,提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协调跨国经营发展目标、完善动态监管考察机制、实现区位构想合理化。未来国际化区位地理扩展应以港澳台及亚太地区为持续主力,以国际联盟区及自贸区为深入目标,向新兴市场及国际金融中心建立辐射,向非洲地区逐步开发。未来国际化区位进入模式应持续推广跨国并购、谨慎开展新设投资、增加新型特色模式,从而继续落实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战略和“走出去”道路,以期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打造为具备综合职能和竞争实力的全能型银行。

刘莲娜[2](2015)在《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发掘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本文作者基于对世界贸易组织及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机遇与挑战的理论化界定,全面系统地回顾了有关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与挑战相关的国内外有关文献,重点梳理代表性学者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研究结论,并对此加以深度整合、细化、梳理,建构出不同于别国的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论体系,并结合俄罗斯本国所具有的特点,首次全面系统地构建了俄加入世贸组织应对机遇与挑战的研究框架。本文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中的案例分析法。作者以中国、吉尔吉斯斯坦、越南三国为例,从世贸组织的组织特征和运作方式入手,分析了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成员国带来的影响,以及俄艰难的入世谈判和做出的承诺、入世后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中俄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趋势,并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主张。基于俄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特定的理论框架,作者从比较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入手,研究了基于特定动机下影响俄加入世贸组织的因素,首次从定量、定性分析两个层次力证了俄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越南三个国家入手,首次设定了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机遇与挑战选择模式。最后,作者对俄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2011年12月16日,世贸组织第八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协议,结束了俄罗斯长达18年的入世谈判之旅,并成为世贸组织第156个成员国。对于世贸组织而言,俄的加入,使世贸组织国家的国际贸易额占到全球国际贸易总量的98%。每个世贸组织成员国都必须接受国际贸易规则,履行入世承诺,开放市场,降低关税,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在同一框架下世贸成员国之间开展的经贸合作,有利于各成员国理顺与贸易伙伴的关系,带动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这些无疑对加快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加入世贸组织是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最佳选择,如不尽早搭上世贸组织的快车道,就有可能在经贸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俄罗斯作为大型经济体,欲在经贸全球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不能再继续独立于世界贸易体系之外。研究结果表明:对俄罗斯的经贸发展前景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有弊,其中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就是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参与和利用世贸组织为俄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期望得到的利益,分析了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成员国带来的影响,以及俄艰难的入世谈判和做出的承诺、入世后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中俄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趋势,并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方面,世贸组织是一个融合了“以规则为基础”和“成员主导”两种性质复杂的混合体。与前身GATT相比,世贸组织具有更强的国际法人地位、更完备的组织形式以及更自动、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因而被视为当前最具影响的国际经济组织。但另一方面,世贸组织的实际运作机制并不是按照一个国际机构的方式来进行的,而仍然更多地表现为政府间或协定的性质。对世贸组织的成员来说,除了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外,更要充分发挥世贸组织成员的主导作用,主动寻求在世贸组织中的定位、更好地发挥世贸组织对自身发展的作用,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研究表明:众多的国家通过加入世贸组织给其国内经济发展带来好处,其中最明显的是改善了对外贸易环境,并推动了本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当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真正发挥作用,更多地还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府能否认真履行所做出的承诺,并认真遵守世贸规则,能否持续推进国内改革和发展。中国和越南等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贸易更加开放,使国有及民营企业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并得到更大发展。相对于其他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加入世贸组织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发展,但由于该国政局不稳定、谈判时间短、对执行世贸组织协议准备不充分等因素,导致该国在协议执行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使其加入世贸组织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明显。此外,吉政府确定的优先发展领域也与国家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推动国内经济增长,建设俄罗斯“新经济”,俄迫切希望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得到更稳定和公平的国际市场环境。加入世贸组织对俄的经贸发展利弊皆有,但利大于弊。加入世贸组织后给俄带来的机遇是:有效促进了国内经济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了国内贸易法律规则的完善,并使其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改善了投资环境,增强了俄吸引外资的能力;推动了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企业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竞争力;促进了服务业发展,等等。同时,随着电信、保险、运输及配送服务等对外资放开,俄民众也享受到更加优惠的服务;俄具有了利用争端解决机制保护本国利益,参与制定世贸组织规则的权力。但与此同时,俄在经济上也付出一定的代价。作者研究发现,一些长期受到政府保护的产业遭遇到国外同行的相当激烈的竞争,这些产业包括国防工业、机器制造业、飞机制造业、汽车工业、农业、轻工业,还有银行业和保险业等;俄加入世贸组织后,根据承诺,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将会与国际接轨,这可能导致其进一步增加国内能源产品成本,使价格提高,并由此存在着通货膨胀上升的可能,使得国内商品的竞争力被弱化,俄经济的资源型特征更为突出。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世贸组织是一个融合了“以规则为基础”和“成员主导”两种性质复杂的混合体。世贸组织具有更强的国际法人地位、更完备的组织形式以及更自动、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但同时,世贸组织的实际运作并不是按照一个国际机构的方式来进行的,而仍然更多地表现为政府间或协定的性质。--加入世贸组织对俄经济和贸易发展各有利弊,但是利大于弊。--加入世贸组织对中俄经贸合作会带来新的压力。低端消费品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中国获得俄先进技术的难度加大、中国边境地区中小企业面临压力等,但加入世贸组织为开展中俄经贸关系也提供了新的机会:俄加入世贸组织后,中俄两国已经签署了多份双边文件,囊括了经济、交通、能源、旅游等众多领域,新一轮合作项目的开展,将中俄经贸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有助于双方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智建伟[3](2013)在《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深,国际分工逐步细化。任何一国想要仅通过本国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都是不可能的。只有积极加入到国际合作中来,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充分流动,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农业方面依然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俄罗斯与我国山水相连,不仅地理位置毗邻,而且在合作中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开展区域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的分析是以两国农业合作的互补性特点为主线展开的,通过分析双方农业领域中各个因素的比较优势,明确了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流动方向,并针对现存合作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对促进两国农业合作有重大意义。本文立足中俄农业合作研究,从互补性角度分析两国的农业合作。引用马克思主义及经济学相关原理证明了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度较高,并通过对合作可行性的规范分析对上述结论加以证实。通过对两国农业合作现状的分析发现了双方互补性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因而本文借鉴了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并进行了模式的比较和选择;并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生产要素和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全面、系统地对中俄农业合作进行了分析;为了衡量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带来的效应,因而本文全面地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进行了整体分析和案例分析;最后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综合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可以加强国际分工,并互相引进本国所需的稀缺要素,从而大力提高两国的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观点。两国农业合作对资源的优化利用,以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符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本文通过分析中俄农业合作的外部条件,发现两国经济都显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这为两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双方制定的相应农业政策也将使农业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当前国际环境对中俄两国农业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这些外部因素都在促使两国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合作。在对中俄两国农业合作的内部条件分析时,可以清晰的得出中俄双方在农业领域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在生产要素方面和农产品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通过对内外两个方面的分析,认为互补性的农业合作对双方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另外,通过引入SWOT分析,发现了中国的基础生产要素竞争力不足而俄罗斯的高级生产要素优势不明显。本文通过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分析,对生产过程中的合作、农业科技合作及农产品贸易合作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了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还处在一个水平比较低,规模比较小,以民间自发为主的合作状态上,没有达到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应有的合作水平。论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合作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在对中国和美国、以色列以及东盟的劳务合作、科技合作和农业贸易合作三个侧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涉及到一系列模式,在进一步深化互补性合作过程中需要明确中俄两国农业合作适用的具体模式,而互补型合作模式是最适合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本文对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四个主要要素的投入及国际流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明确了两国在就某一方面要素进行深入合作时所处的地位:俄罗斯在土地要素和科技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合作时主要作为输出国;中国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占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可以将农业劳动力输送给俄罗斯;双方资金要素方面的优势都不明显,不具有互补性,所以合作时应注意这一特点。中俄两国其科技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不尽一致,客观上存在着科技位差和科技梯度。这就为两国的农业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论文还详细分析了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农产品贸易合作。虽然俄罗斯为保护本国农业发展设置了一些阻碍两国农业合作的政策壁垒,但由于其已经加入了WTO,这些壁垒将会逐渐取消,所以两国合作的环境会逐渐宽松;从量化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两国贸易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完全可以将自己的优势产品稳定持久的输出给对方,实现农业贸易互补合作。所以两国农贸合作将会是中俄农业合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且具.有良好的前景。中俄农业互补合作会为两国带来较大的效益。论文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阐述了中俄农业合作带来的效应,两国的农业合作不仅刺激了经济的增长还使两国在社会发展及生态保护两方面都受益。论文构建了中俄双方的利益分配博弈模型,从理论分析到量化分析全方面地探讨了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产生的效应以及利益分配问题。论文立足于中俄农业合作中现存的问题,根据中俄农业的要素互补优势,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站在国家的高度上,分别从互信、长期合作战略、法律和服务体系等几方面对两国农业合作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政策性建议。针对中俄农业科技合作方面提出了引进技术和成果转化的建议;针对如何进行劳务合作及资金合作的问题上,本文提出了若干可行性建议;针对农贸合作方面的问题,本文从宏观到微观两个角度都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中俄农业合作涉及的要素很多,要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将某一要素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合作的各个方面是不科学的。目前现有的研究中,关于中俄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系统性研究比较少见,并且关于农业合作中的互补性趋势等尚需进行深层次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为我国对俄农业合作提供理论指导。

万金[4](2012)在《中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动态研究》文中提出在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思想的引导下,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日益深入,各国的经济体制逐渐趋同化,与此同时,现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为经济系统运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农业发展的国际化成为了不可逆趋势。从改革开放起,中国农业开始融入国际体系,加入WTO是其在国际化道路上迈进的一大步。在农业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国农业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逐渐增加,既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机遇,也要面对来自世界市场的压力与挑战。时至今日,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口和出口呈现“一快一慢”的增长态势,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同时,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和产品集中度都较高,且出口易受到国外严苛的准入标准和贸易壁垒阻碍。由此,形成了当前不容乐观的农产品贸易局面。农产品贸易格局变动的背后隐藏着农产品自身比较优势的转变。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大部分农产品已经丧失了比较优势,且比较优势向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集中,园艺类农产品、水产品和部分畜产品成为仅有的比较优势农产品。不仅如此,中国不具备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而生产率增长缓慢,这使当前农产品比较优势状态的改善存在不小困难。农产品贸易状况关系到中国农业国际化的市场地位,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比较优势是农产品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发展的根本基础,因此,深入研究农产品比较优势并建立准确深刻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比较优势是学术界的重点研究课题,也是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尽管现代国际贸易现象日益纷繁复杂、国际贸易理论在更多的视角上获得了发展,但比较优势是需要持续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是针对农产品贸易的问题,比较优势原理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指导作用。本文以1978年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为历史起点,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对30多年来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动态进行研究。以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制度经济学、产品空间结构理论为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采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围绕“探寻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的内在规律、缘由及趋势”与“如何培育和改善农产品比较优势?”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了实证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第一,采用最新的NRCA index全面研究了改革开放至今的农产品比较优势动态,探索了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长期变动的规律性,总结了其变动的总体性特征,为对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客观、全面的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二,从贸易理论的前沿出发,将制度因素引入农产品比较优势问题的研究,首次检验了制度质量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的影响,既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视角,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的农产品比较优势相关研究的视野,又提供了来自非制度密集型产品方面的制度与比较优势关系的经验证据,对前沿理论起到了一定的补充性证明作用。第三,首次将产品空间结构理论引入到农产品比较优势动态的分析中,构建“国家-产品-时间”的高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农产品空间结构对比较优势在农产品间变动的影响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首次对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培育目标选择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研究的不足,对同类文献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本文先后从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动态事实考察、影响因素分析、变动趋势预测、决策思路探讨”四个方面展开问题的研究。为了透彻研究改革开放至今的农产品比较优势动态,本文选用最新的NRCA index,按照SITC编码分类,分层次对所有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测评。分析了1978-2010年间农产品总体、分类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的趋势、阶段性及分布变动,并通过回归分析、单位根检验评估了其稳定性。重点对比了入世初期与当前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客观判定了农产品比较优势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中国仅有食品和活动物类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按产品属性来看,水产品、园艺产品和非食用畜产品是比较优势产品;按品种细分,优势品种数和劣势品种数各年相差不大,但具体分布不同;中国农产品整体比较优势的稳定周期大约为6年,同时,主要农产品大类的比较优势明显具有阶段性;大部分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是不平稳的;入世10年后,农产品比较优势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基本延续着入世初期的趋势。为了深入探讨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的影响因素,本文以传统比较优势原理和前沿理论为指导,从要素禀赋、宏观经济政策、制度因素三个角度展开了研究。首先,采用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土地资源禀赋和劳动力禀赋对比较优势的影响,并同时探讨了有效灌溉、化肥投入和农机投入对比较优势的间接影响;然后,以购买力平价比率量化代理出口导向战略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标准的时间序列协整检验,分析了其与农产品比较优势的长期均衡关系;最后,以经济自由度为评价指标,从制度质量的角度分析制度因素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先后采用跨国面板数据进行了一般性检验和含结构突变的时间序列协整检验研究了中国个例。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土地资源禀赋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有显着的正影响,而农业劳动力收入对农产品比较优势有显着的负影响,有效灌溉、化肥投入和农机投入,能通过对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的替代而间接影响农产品比较优势,其背后含义是农业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能够通过改变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禀赋状况而影响农产品比较优势;第二,出口导向战略与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具有长期稳定的正向均衡关系,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对农产品比较优势是具有影响的;第三,从世界范围来看,制度质量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而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制度质量与农产品比较优势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2003年前后具体关系有所变动,但始终为正向关系,因此,制度因素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具有影响,高效率的制度安排对农产品比较优势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为了尝试预测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的未来趋势,本文采用独立随机过程的Markov链对总体农产品和各分类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变动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预测了未来5年的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状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整体来看,还是从不同类别来考察,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稳固性较强、移动性弱;预期5年后,其移动性会增强,表现为劣势农产品的劣势弱化或逐渐转变为优势农产品,而优势农产品仍然呈现强健的稳固性。为了准确探寻培育改善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有效措施,本文首先引入产品空间结构理论思想,构建“国家-产品-时间”的高维面板数据检验其理论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的适用性,然后以此为基础,详细讨论了农产品比较优势培育目标选择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农产品生产的要素投入差异最终决定了农产品空间分布的不均匀形态,而这种状态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有重要影响,离既有比较优势农产品集合越近的品种越易实现比较优势,遵循这条规律,通过对农产品密度的测算排序,密度值从大到小,依次是农产品比较优势培育目标的最佳选择。最后,在全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指出实施诱导技术变迁、继续深化改革强化出口贸易发展、从多方面入手培育农产品比较优势、改善制度环境及提高制度安排效率是改善当前农产品比较优势状态的几个着力点。

吴妍莉[5](2012)在《入世后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经营绩效分析 ——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文中提出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银行市场的逐步开放,对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经营绩效带来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评论众多,喜忧参半。综观入世以来这十年,中国按照入世时间表积极履行入世承诺,随着市场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已渗透到中国的银行业,鉴于此,本文从上市公司微观视角,通过收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运用市场份额指标Ra Rl Rd Rp,和市场集中度指标如CRn指标,赫芬达尔H指标和N指标来分析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通过单要素指标分析法,包括盈利性指标(资产收益率,收入利润率),运营效率指标(人均创利率,人均存款率),成本费用指标(存款费用率,贷款费用率,资产费用率,人均费用),其它经营绩效指标(毛利率),定量地衡量中国银行业入世以来的产出能力和效率高低,以及近几年的整体发展走势;通过中外对比法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银行的效率差异;并运用实证分析做检验。最后得出结论,中国银行业目前是以四大银行为龙头老大,一般商业银行竞争并存的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且一般商业银行的效率要高于四大银行;入世承诺的兑现和市场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的涌入和参与市场的竞争,并没有根本性改变中国银行业寡头垄断型的竞争结构;但从中国四大银行的市场份额有细微降低,一般商业银行的竞争更为激烈上来看,市场的开放对中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进作用;尽管中国内资银行的经营绩效不如发达国家银行,但四大银行和一般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在逐年提高,与之前悲观的设想大相径庭,从而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乔臣[6](2011)在《货币国际化思想的流变 ——兼论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文中认为货币国际化是一个大国强势地位的标志。对于货币国际化而言,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断言就可以实现,它是一个长期而复杂并伴随国家实力、货币主权、对外贸易、汇率变动、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制度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虽然宣告了美元独霸国际货币体系的终结,但美元仍然作为强势的世界货币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再次表征了一种国别世界货币难以掌控世界贸易和货币交易的现实,也凸显了世界货币多元化发展的诉求。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在国际舞台上时刻注重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出现,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日俱增。人民币未来能否实现国际化业已成为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因此,只有对货币国际化的一般理论有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国际化脉络,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借鉴。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通过货币国际化理论尤其是内涵界定所创设的研究框架,着重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货币国际化不同阶段的思想演变进行系统梳理。以此为基础,设定了货币国际化评价的关键点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思维参照,对货币国际化实践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结合人民币的现实发展状况,深入探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障碍。基于此,构建了货币国际化的路径模式并选择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共八章的内容。第一部分绪论除了文章的研究意义、动态、方法和创新之外,着重对货币国际化的一般理论进行界定,从而为货币国际化思想提供研究框架。主要包括文章的绪论部分;第二部分着重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货币国际化的思想嬗变进行了系统梳理。在以思想史进程的发展脉络为参照的基础上,侧重于查缺补漏,尽可能将人类货币国际化的思想,无论是片段还是理论都纳入研究的视角。主要包括文章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三部分着重对以往货币国际化思想进行归结,并从货币史的视角审视货币国际化的实践过程,对未来可能成为国际货币的币种和国家进行了预测。同时,结合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运用思想归结的参照关键点评价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通过对条件和障碍的分析,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必然性和所处阶段。最后,结合货币国际化的范例分析,借助货币国际化范式模型的构建,选择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范式,在宏观层面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趋势作出展望并寻求相应的对策。主要包括文章的第六、七章。文章结论部分,即第八章提出了货币国际化无论思想还是历史都是有一般规律可循的。因此,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应当综合考虑内外部影响因素,以成为世界货币并充当国际货币职能为目标,通过人民币统一货币区框架的建立,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最终按照持续、健康、快速、稳健的方式走有中国特色的货币国际化范式。

张彩霞[7](2010)在《中国农业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经济一体化使贸易和投资的联系更加紧密。农业国际化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在农业领域内的直接体现,极大推动农业国际投资与贸易发展。在农业国际化浪潮下,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进一步融入到全球农业体系之中。作为农业对外开放最主要经济活动,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与农业外商直接投资都表现非常活跃。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呈现双增长态势,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与此同时,中国的农业也迎来了资本时代,农业总体引资规模得以持续增长,中国农业外资利用状况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外商投资企业的农产品贸易额逐年上升,致使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经营主体格局发生改变,外商投资企业也成为农产品对外贸易主力军,中国农业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产品贸易关系更为紧密。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大量学者开始关注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基于宏观层面的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相互关系研究不断增多。随着研究的深入,各产业领域内外商直接投资与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得到广泛的关注,农业领域内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产品贸易关系也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但由于行业差别、产业政策差异,各行业内贸易与投资的替代关系已不再是必然。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转型时期,农产品贸易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及农产品贸易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以数量增长为特点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不适应今后农业贸易发展的方向。农产品贸易战略的改变,使我们不仅要关注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产品贸易在总量上之间的关系,更为迫切的需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产品贸易增长方式的影响。考察农业外资对农产品贸易质的影响以提高农业利用外资质量是论文研究的主要目标。论文从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产品贸易数量和结构影响的两个方向展开,结合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分析,通过建立农业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产品贸易关系的计量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量、农产品贸易结构、地区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这些分析均属于事后研究的范畴。文章的内容共分一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述论文的国内外研究背景;对问题的缘起进行简要说明,对研究意义做出说明;介绍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介绍论文内容安排和框架结构,及主要研究目标和论文研究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具体说明了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部分,理论回顾和文献评述。对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农产品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从传统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新理论到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对贸易和投资之间关系研究及模型进行详细介绍,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发展及演进过程进行回顾和梳理,为实证研究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从不同视角对涉农食品产业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并在研究方法上进行借鉴,作为论文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第三部分,对中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变化与现状进行总体分析。阐述农业国际化的内涵及主要表现,并对发展中国家农业外资利用重要意义及中国外资引进与利用重要性加以阐述;作为研究背景,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的图表和统计数据对中国农业利用外资主要发展阶段进行概括,并重点对农业利用外资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农业外资的规模、主要来源地、农业外资主要利用方式,得出中国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为以后的几章作好铺垫和准备。第四、五、六部分是论文的核心。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中国农业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量之间的关系。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进行理论分析,阐述外商直接投资对贸易数量影响的机制,包括进口替代效应、出口创造、进口引致等贸易效应;其次,利用外资企业进出口比重、进出口贡献率等指标,评价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绩效,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产品贸易关系进行经验分析。其三,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利用协整分析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农产品贸易进口和出口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为前面的理论分析提供经验支持。第五部分,主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产品商品贸易结构影响,即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影响。首先,介绍传统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下贸易结构决定的基础,农业外资、技术进步与贸易结构的关系,以此作为第五部分实证分析的理论基础;利用贸易结构指数,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及变化进行经验分析,同时利用大量数据和关联系数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业产业结构也进行了经验分析;其三,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对农业领域内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及农产品进口贸易结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对农业外资促进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进行实证检验。第六部分,分地区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影响。首先,以省区的数据,利用行业区位商,对农业外商投资区域分布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农业外商投资区位分布特征及变化;其次,对农产品贸易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反映农产品对外贸易内在质的变化;最后,在区域实证研究中,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建立东部、中部和西部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分别从进口和出口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第七部分是论文的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通过论文所做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农业外资与中国农产品贸易关系的相关结论,做总结性述评,并为制定外资和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事实依据。论文基本结论包括: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之间是互补关系,即农业领域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有助于推动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农产品进口之间是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相反,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产品进口是负向关系,即两者之间是替代而非互补,短期内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产品进口是互补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存在积极影响,但一定程度上外商直接投资强化了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集中度;从地区来看,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产品贸易的关系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农产品贸易影响显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贸易发展失衡。

李宝峰[8](2008)在《入世保护期中国公司国际化战略与绩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战略管理理论认为公司国际化是公司的一种成长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因此“国际化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点,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结论。同时,这些研究基本上以发达国家公司为研究对象,缺少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针对中国入世保护期内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实证研究,更缺乏有中国特色的变量,本文提出以入世保护期的视角进行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与绩效的研究。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基于上市公司数据库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期、国际化、特定优势转移、国有企业和公司绩效构成一定逻辑关系,提出4组10个假设,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2001、2004和2006年符合统一条件的上市公司进行包括多元回归在内的实证研究以及4家公司的结构性案例分析。在对研究结果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得到以下结论:一、保护期内公司国际化程度呈U型变化;二、保护期内公司绩效呈倒U型变化;三、因中国国际化尚处于初级阶段,未达到“门槛值”,因此保护期内公司国际化与绩效呈现复杂的交互和交替状态;四、保护期内,国有企业与国际化程度呈现负相关;五、保护期内,特定优势对公司绩效影响不显着;六、保护期内,海尔绩效仍处与J型的左边;七、国际化要考虑成本和时机,不要急于国际化,但要明确国际化战略,形成特定优势,注意“门槛效应”和“破窗理论”。本文针对我国入世保护期这一特殊环境,研究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以及国际化程度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得到了许多有益的结论,出现了新的解释。首先,这是新的情景嵌入下的研究,参与了国际相关学术研究的对话,丰富和补充了该领域的研究;第二,得到的结论对指导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借鉴意义;第三,有助于对保护期内中国公司的战略和国际化进程进行评估,作为政府出台相应措施的参考;第四,对国际化中的中国特色变量—是否为国有控股进行实证研究,对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国民经济质量有一定借鉴意义;第五,运用比较规范和国际通行的实证研究方法弥补了国内企业国际化研究缺乏实证研究的不足,同时采取案例研究方法,有助于揭示中国公司国际化的内在特征,可能促进国内相关研究的纵深发展。

汪海[9](2005)在《构建“东方荷兰”——WTO背景下江苏农业国际化战略》文中研究指明加入WTO为中国农业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利机遇。西欧小国荷兰,土地面积仅为江苏的2/5,却是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创造了人多地少国家发展国际化农业的成功范例。江苏是中国农业大省,资源禀赋特点与荷兰相似,又邻近日本、韩国等国际农产品大市场。抓住“入世”机遇,发挥农产品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和紧邻日、韩的区位优势,推进农产品大进大出的农业国际化战略,江苏能够成为“东方荷兰”,为中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求发展开创新路。

刘英杰[10](2005)在《中国苹果产业经济研究》文中提出苹果是世界上食用最广泛的水果品种,栽培遍及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具有悠久的苹果生产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人力资源和市场条件,苹果产量于1992年首次超过美国,并一直名列世界首位。中国苹果产业在出口创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本研究将苹果产业发展置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食物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中,根据苹果生产及其加工的需要,以产业理论、市场均衡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采用比较分析法、产业竞争力评估方法、特尔斐调查法、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以及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苹果生产供给、消费需求、市场流通、价格政策、加工、国际贸易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中国苹果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国际贸易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提供战略选择和对策建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际和国内市场对水果需求的不断增加,苹果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也迅速提高。从1978年到2001年,中国苹果生产出现了两个快速增长期、一个调整期。从2001年开始,中国苹果产销总体形势好转,苹果生产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栽培面积渐趋于合理,苹果进入产业化发展新阶段。随着苹果产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居民食物结构的调整,苹果消费也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城乡和地区差异十分明显。影响苹果的消费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收入水平、销售价格、消费偏好、消费的可替代性、加工水平以及可获得性等。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苹果的消费量在食物和水果消费中的比例仍然呈上升趋势。按照现有的苹果生产和消费趋势,根据模型分析,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的空间巨大,苹果生产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年均增长速度。 在苹果生产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苹果加工业的发展对整个苹果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苹果加工业虽经二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建成了一批浓缩苹果汁加工厂,苹果酒生产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由于起步较晚、加工品种少、加工设备差以及技术力量弱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加工规模小,加工效益低的问题。在加工产品销售方面,由于国内企业缺乏有序竞争,致使中国浓缩苹果汁在国外的销售价格一跌再跌,还容易引起国际贸易争端;另外还存在包装不规范、贮藏条件差、保质期短、运输工具简单等制约因素,造成出口能力较弱。 中国苹果的流通体制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多渠道自由经营阶段及供销社为主体的计划管理阶段,发展为目前的多样化阶段。伴随着流通体制的变迁,中国苹果价格管理体制大体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果品价格在全国尚未实行统一计划管理的随行就市议价阶段。二是主要果品的价格计划管理阶段(1956—1984年),价格管理的范围比购销管理的范围更宽。三是从1984年起到现在,苹果退出了计划管理,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这种价格上的放活,对1984年以后苹果大幅度增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苹果国际贸易有了较快增长,但与世界第一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存在苹果生产水平低、苹果品质差、加工薄弱、标准化生产缺乏、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和销售组织不力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中国苹果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进口依赖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出的竞争优势等指标研究表明,中国苹果的国际竞争优势也有了提高,但是提高的速度不快,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与其他主要苹果生产国相比,中国苹果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总量规模

二、入世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道路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道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
        二、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
        三、跨国银行
        四、区位选择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商业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
        二、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理论
        三、商业银行国际化区位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发展情况
    第一节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概况
        一、行业地位
        二、种类细分
        三、实际职能
        四、主力作用
    第二节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环境
        一、外部环境
        二、内部环境
        三、环境评价
    第三节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情况
        一、国际化背景
        二、国际化现状
        三、国际化问题
        四、国际化潜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比较
    第一节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现状
        一、区位划分
        二、区位模式
        三、区位布局
        四、区位动因
        五、区位问题
    第二节 外资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经验启示
        一、花旗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
        二、汇丰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
        三、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启示
    第三节 中外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评价比较
        一、中外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路径比较
        二、中外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潜力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因素及竞争力
    第一节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一、母国因素
        二、东道国因素
        三、银行自身因素
        四、空间地理因素
    第二节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竞争力
        一、供应商分析
        二、客户分析
        三、现有威胁分析
        四、潜在威胁分析
        五、替代品分析
        六、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竞争力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作用及影响
    第一节 宏观作用
        一、政策辅助作用
        二、金融支持作用
        三、外交巩固作用
    第二节 微观作用
        一、完善银行个体经营
        二、落实行业走出去战略
        三、加强企业投融资合作
    第三节 积极影响
        一、促进经贸发展
        二、提升金融实力
        三、加速行业改革
    第四节 消极影响
        一、考验社会责任
        二、加大经营风险
        三、提高决策难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对策建议
    第一节 协调跨国经营发展目标
        一、落实长期战略目标
        二、保障跨国策略实施
        三、契合国际业务发展
    第二节 完善动态监管考察机制
        一、现代化外部支持
        二、创新化内部管理
        三、程序化风险防控
        四、专业化人才培养
    第三节 合理区位选择建议构想
        一、国际地域扩展
        二、区位进入模式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问题的界定
        1.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难点、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难点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文献综述
    2.1 俄罗斯学者关于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文献回顾
        2.1.1 加入世贸组织给俄罗斯带来积极影响
        2.1.2 加入世贸组织给俄罗斯带来消极影响
    2.2 中国学者关于俄加入世贸组织的文献回顾
        2.2.1 有关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利弊分析
        2.2.2 关于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
    2.3 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历程与主要承诺文献回顾
        2.3.1 俄罗斯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
        2.3.2 近年来俄罗斯经济主展成就
        2.3.3 俄罗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3.4 俄罗斯入世历程
        2.3.5 俄罗斯入世谈判过程中与各成员国所解决的难题
        2.3.6 俄罗斯为入世所做出的主要承诺
    2.4 有关世贸组织的文献
        2.4.1 世贸组织的组织特征
        2.4.2 世贸组织的宗旨,目标和基本原则
        2.4.3 世贸组织的决策方式
        2.4.4 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
        2.4.5 小结
    本章小结
第3章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论和方法
    3.1 理解研究哲学
        3.1.1 本体论和认识论
        3.1.2 社会建构主义.
    3.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 案例分析
        3.2.1 使用的案例分析的合理性
        3.2.2 案例设计
        3.2.3 选择的案例分析
        3.2.4 通过二手资料搜集数据
    本章小结
第4章 案例分析: 不同国家入世对俄罗斯的借鉴作用
    4.1 案例1:中国
        4.1.1 中国入加世贸组的历程
        4.1.2 中国加入世贸组的困难分析
        4.1.3 中国加入世贸组主要承诺内容解析
        4.1.4 入世给中国带来的成就和挑战
    4.2 案例2 :吉尔吉斯斯坦
        4.2.1 吉尔吉斯斯坦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分析
        4.2.2 对吉尔吉斯斯坦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结果分析
        4.2.3.入世对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影响
        4.2.4 影响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和贸易展的问题分析
    4.3 案例3:越南
        4.3.1 越南加入世贸组织---背景、进程与问题分析
        4.3.2 越南加入世贸组织的主要承诺
        4.3.3 越南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贸易发展的形势
    本章小结
第5章 入世后的俄罗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1 加入世贸组织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机遇
        5.1.1 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改善了市场竞争环境 ,推动经济现代化
        5.1.2 加入世贸组织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5.1.3 制度创新引领,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吸引外资能力
        5.1.4 完善国内贸易法规,尽快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
        5.1.5 争取得到更多平等贸易地位的权利
        5.1.6 破除服贸壁垒,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5.1.7 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进一步扩大出
        5.1.8 降低进.关税,给民众生活带来便利和实惠
    5.2 加入世贸组织后,俄罗斯主要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2.1 入世后影响俄罗斯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5.2.2 入世后对俄罗斯出.产业的影响
        5.2.3 入世后俄罗斯主要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评析
    5.3 世贸组织框架下中俄贸易关系发展趋势
        5.3.1 中俄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3.1.1 中俄贸易发展的现状
        5.3.1.2 中俄双边贸易的主要特点
        5.3.1.3 中俄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
        5.3.2 中俄贸易关系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5.3.2.1 有助于扩大中俄双边贸易
        5.3.2.2 有助于规范中俄双边贸易方式
        5.3.2.3 有助于改善俄投资环境
        5.3.2.4 有助于深化中俄金融领域合作
        5.3.2.5 有助于扩大劳务合作及工程承包合作
        5.3.3 世贸组织框架下中俄贸易关系发展的新挑战
        5.3.3.1 低端消费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5.3.3.2 增大中国引进俄先进技术的难度
        5.3.3.3 中俄农产品贸易前景不乐观
        5.3.3.4 在吸引外资方面对中国构成的压力
        5.3.3.5 中俄边境地区的中方小企业面临的压力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
    6.1 基本结论
        6.1.1 世贸组织是“以规则为基础”和“以成员主导”的双重混合体
        6.1.2 多数国家认可入世将给本国经济带来益处
        6.1.3 俄加入世贸组织目的明确
        6.1.4 俄入世将面临全球经济变化的激烈挑战
        6.1.5 俄入世为拓展中俄经贸关系提供有利的契机
        6.1.6 俄入世对发展本国经济和贸易利大于弊
    6.2 具体的对策及建议
        6.2.1 应致力于发展和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
        6.2.2 应致力于用好用足世贸组织决策权
        6.2.3 应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强大与繁荣
        6.2.4 应致力于进一步完善国内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6.2.5 应致力于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6.2.6 应致力于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提高核心竞争力
        6.2.7 应致力于制度创新并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
        6.2.8 应致力于建立人才智力保障体系
        6.2.9 应致力于完善适应中俄两国相互投资的政策法规
    6.3 本文研究的贡献性
        6.3.1 理论上的贡献性
        6.3.2 实践上的贡献性
        6.3.3 研究不足
        6.3.4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English Catalog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重点和难点
    1.5 研究思路与结构
    1.6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国际农业合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政治经济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1.3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2 其他经济理论
        2.2.1 古典经济理论
        2.2.2 新古典经济理论
    2.3 现代经济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3.1 影响中俄农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3.1.1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2 俄罗斯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2 影响中俄农业合作的内部因素
        3.2.1 中俄农业合作的优势
        3.2.2 中俄农业合作的劣势
    3.3 中俄农业合作的SWOT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4.1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的合作
    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
    4.3 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
        4.3.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规模
        4.3.2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商品结构
        4.3.3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地区结构
        4.3.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主体结构
    4.4 双方现实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4.4.1 农业合作环境问题
        4.4.2 农业要素合作问题
        4.4.3 农产品贸易合作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借鉴
    5.1 中国与其他国家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
        5.1.1 中美农业科技合作
        5.1.2 中国和以色列的农业合作
        5.1.3 中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
    5.2 经验借鉴
    5.3 本章小结
6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分析
    6.1 我国现有的农业合作方式分析
    6.2 我国国际农业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6.3 可供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选择
        6.3.1 互换型合作模式
        6.3.2 互补型合作模式
        6.3.3 分布式合作模式
        6.3.4 矩阵式合作模式
        6.3.5 虚拟合作模式
    6.4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比较
        6.4.1 纵向比较分析
        6.4.2 组织形式比较分析
        6.4.3 成本比较分析
        6.4.4 效果比较分析
        6.4.5 比较分析结论
    6.5 本章小结
7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7.1 土地要素
        7.1.1 中国农用土地的投入
        7.1.2 俄罗斯农用土地的投入
    7.2 劳动力要素
        7.2.1 中国农业劳动力投入
        7.2.2 俄罗斯农业劳动力的投入
        7.2.3 中俄农业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分析
    7.3 资金要素
        7.3.1 中国农业资金的投入
        7.3.2 俄罗斯农业资金的投入
        7.3.3 中俄农业资金的国际流动
    7.4 科技要素
        7.4.1 均衡需求的实证分析
        7.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的发展趋势
    7.5 本章小结
8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8.1 双方农产品贸易所面临的政策环境
        8.1.1 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8.1.2 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8.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8.2.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优势分析
        8.2.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8.3 中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合作的实证分析
        8.3.1 数据来源
        8.3.2 中俄农产品贸易指标分析体系
        8.3.3 实证分析的结论
    8.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
        8.4.1 俄制定对外贸易战略促进中俄农贸发展
        8.4.2 俄入世后双方农贸合作的机遇挑战
    8.5 本章小结
9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应分析
    9.1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社会效应分析
    9.2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经济效应分析
        9.2.1 对中俄农业产业发展的加速效应
        9.2.2 对中俄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扩展效应
        9.2.3 对中俄沿边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化效应
    9.3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生态效应分析
    9.4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益分配的博弈分析
        9.4.1 博弈中的利益分配的原则
        9.4.2 博弈模型中利益的分配方法
        9.4.3 模型的求解—核仁解
        9.4.4 算例分析
        9.4.5 实证分析结论
    9.5 本章小结
10 加强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对策建议
    10.1 改善中俄农业合作环境的对策建议
        10.1.1 加强多边合作增强两国战略互信
        10.1.2 制定长期合作战略
        10.1.3 加强优惠政策和法律的协调
        10.1.4 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
    10.2 加强中俄农业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1 加强中俄农业科技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2 加强中俄农业劳务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3 加强中俄农业资金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4 加强中俄农业基础设施合作的对策建议
    10.3 加强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10.3.1 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10.3.2 提高中俄农产品贸易效率
    10.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中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
        1.1.2 中国农业国际化事实
        1.1.3 中国农业国际化过程中的农产品比较优势恶化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标
    1.3 重要概念及必要说明
        1.3.1 农产品
        1.3.2 动态比较优势
        1.3.3 内生比较优势
        1.3.4 制度、制度安排效率与制度质量
        1.3.5 农产品空间
        1.3.6 比较优势评价指标
    1.4 结构框架及技术路线
        1.4.1 结构框架
        1.4.2 技术路线
    1.5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5.1 数据来源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可能创新及不足之处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2 农产品比较优势动态研究:一个分析框架
    2.1 比较优势理论脉络与回顾
        2.1.1 古典比较优势理论
        2.1.2 新古典比较优势理论
        2.1.3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争议与挑战
    2.2 比较优势动态化及比较优势来源研究的文献综述
        2.2.1 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动态
        2.2.2 技术进步与比较优势动态
        2.2.3 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动态
        2.2.4 比较优势来源的新视角——制度因素
    2.3 比较优势动态性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2.4 农业特性与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来源
        2.4.1 农业再生产的特性
        2.4.2 要素投入与农产品比较优势形成
        2.4.3 技术进步与农产品比较优势形成
        2.4.4 制度与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形成
    2.5 中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动态研究的分析框架
        2.5.1 分析视角的界定
        2.5.2 中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动态研究思路
    2.6 研究结论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动态分析
    3.1 引言
    3.2 指标选取、数据样本选择说明
        3.2.1 NRCA index说明
        3.2.2 数据样本选择说明
    3.3 农产品比较优势动态
        3.3.1 农产品大类的比较优势动态
        3.3.2 不同类别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动态
        3.3.3 不同类别农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动态
    3.4 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分布状况及变动
    3.5 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的稳定性分析
        3.5.1 基于NRCA index数学分布的稳定性讨论
        3.5.2 基于回归分析的稳定性检验
        3.5.3 基于单位根检验的平稳性分析
    3.6 研究结论
4 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现状分析
    4.1 引言
    4.2 多指标下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现状测评
        4.2.1 基于RCA index和RSCA index的测算
        4.2.2 基于ARCA index的测算
        4.2.3 基于TC index的测算
        4.2.4 基于Mi index的测算
        4.2.5 基于拉菲指数(Lafay index)的测算
        4.2.6 基于NRCA index的测算
    4.3 入世10年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及贸易格局变化
        4.3.1 入世10年农产品比较优势格局的变化
        4.3.2 世10年农产品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
        4.3.3 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前景、机遇与挑战
    4.4 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贸易现实的相关关系
        4.4.1 农产品贸易现状
        4.4.2 农产品比较优势与贸易现实相关性
    4.5 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几大来源的现状
        4.5.1 农业生产率水平
        4.5.2 要素禀赋
    4.6 研究结论
5 要素禀赋、出口导向战略与农产品比较优势
    5.1 引言
    5.2 文献综述
    5.3 基本模型的建立
    5.4 要素禀赋与农产品比较优势
        5.4.1 回归模型的构建
        5.4.2 比较优势指标的选取
        5.4.3 数据说明
        5.4.4 计量分析及结果讨论
    5.5 出口导向战略与农产品比较优势
        5.5.1 指标选取
        5.5.2 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5.5.3 计量分析及结果讨论
    5.6 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6 制度因素与农产品比较优势
    6.1 引言
    6.2 文献综述
        6.2.1 制度与交易成本
        6.2.2 制度作为要素
    6.3 制度质量与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关系
        6.3.1 制度质量影响交易成本乃至农产品比较优势
        6.3.2 制度质量与农业技术进步
        6.3.3 制度质量与农业要素积累
        6.3.4 制度质量与规模经济
    6.4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6.4.1 制度质量测度指标的选取
        6.4.2 比较优势指标的选取
        6.4.3 数据说明
    6.5 制度质量与农产品比较优势关系的检验——跨国面板数据分析
        6.5.1 各国(地区)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
        6.5.2 模型构建
        6.5.3 计量分析及结果讨论
    6.6 制度质量与农产品比较优势——对中国事实的检验
        6.6.1 模型构建
        6.6.2 Gregory-Hansen结构突变协整检验的方法说明
        6.6.3 计量分析及结果讨论
    6.7 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7 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动态趋势预测
    7.1 引言
    7.2 文献综述
    7.3 指标选取与方法说明
        7.3.1 比较优势指标的选取
        7.3.2 马尔科夫(Markov)链的说明
        7.3.3 针对比较优势的Markov链分析思路及模型构建
    7.4 实证分析及结果讨论
        7.4.1 运用Markov链预测比较优势变动趋势的可行性
        7.4.2 农产品比较优势动态的Markov模型分析
    7.5 研究结论
8 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培育目标选择的分析
    8.1 引言
    8.2 文献综述
    8.3 理论模型及数据说明
        8.3.1 概念1:产品距离
        8.3.2 概念2:产品空间
        8.3.3 产品空间分布决定比较优势变动的机理分析
        8.3.4 数据说明
    8.4 实证分析及结果讨论
        8.4.1 农产品空间分布
        8.4.2 农产品空间分布与比较优势变动的关系
    8.5 农产品比较优势培育目标的选择
        8.5.1 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实际分布
        8.5.2 比较优势农产品集合
        8.5.3 比较劣势农产品的密度
    8.6 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9 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实施诱导技术变迁
        9.2.2 继续深化改革,强化出口贸易发展
        9.2.3 改善制度环境,提高制度安排效率
        9.2.4 积极培育和引导农产品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入世后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经营绩效分析 ——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中国银行业在市场开放过程中的基本概况
    2.1 中国加入WTO市场开放的基本规则
    2.2 中国银行业市场开放的历史及现状
    2.3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行为特征
        2.3.1 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演变过程
        2.3.2 中国银行业在开放过程中行为特征
第三章 入世后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特征与变化
    3.1 中国银行业基本市场结构划分
        3.1.1 市场份额
        3.1.2 市场集中度
    3.2 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度量
        3.2.1 中国银行业市场份额的度量
        3.2.2 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度量
    3.3 入世后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3.3.1 变量的确定
        3.3.2 数据的选取
        3.3.3 建立回归模型
第四章 入世后中国银行业经营绩效及影响
    4.1 衡量银行经营绩效的主要研究方法
        4.1.1 单要素指标分析法
        4.1.2 中外银行业经营指标比较法
    4.2 中国银行业经营绩效指标的度量
        4.2.1 单要素指标的度量
        4.2.2 中外银行业经营指标比较法
    4.3 入世后中国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4.3.1 一阶差分计量模型
        4.3.2 变量的选取
        4.3.3 数据的选取和说明
        4.3.4 模型说明
        4.3.5 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建议与总结
    5.1 中国银行业入世后业绩逐年上升的原因
    5.2 对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5.3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货币国际化思想的流变 ——兼论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的缘由
        (二) 本文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货币国际化的内涵
        (一) 何谓"世界货币"或"国际货币"
        (二) 货币国际化的形成条件
        (三) 货币国际化的内涵
    四、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一) 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及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17世纪前的"世界货币"思想探索
    第一节 重商主义前的"国家货币"思想
        一、阿奎那的"铸币国家化"思想
        二、奥雷斯姆的"领主货币"思想
    第二节 重商主义的"世界货币财富化"思想
        一、早期重商主义的"货币差额"思想
        二、晚期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思想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17世纪中叶—19世纪上叶的"世界货币"思想
    第一节 配第、洛克和诺思的"国际支付"思想
    第二节 休谟的"价格-铸币国际流动"思想
    第三节 斯图亚特的"世界货币职能"思想
    第四节 亚当·斯密的"流通渠道"思想
        一、国际分工思想
        二、货币及世界货币思想
        三、"流通渠道"思想
    第五节 大卫·李嘉图的"贵金属硬币国际流动"思想
    第六节 西斯蒙第的"纸币驱逐黄金国际流动"思想
    第七节 小结
第三章 19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货币"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阐述
        一、马克思"世界货币"及"国际价值"理论
        二、列宁"资本国际输出"的论断
    第二节 庸俗经济学的货币思想
        一、萨伊"国际铸币税"思想
        二、穆勒"国际价值"思想
    第三节 马歇尔的"经济民族性与国际价值"思想
        一、货币一般理论
        二、国际汇兑问题
        三、"国际价值"的局部静态均衡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20世纪30年代—70年代的"货币国际化"思想
    第一节 瑞典学派的"国际金融制度"思想
        一、货币经济一体化思想
        二、开放型小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三、全球通货膨胀及国际传递
        四、国际新金融制度
    第二节 凯恩斯的"货币国际化"思想片段
        一、"管理货币"和"外汇标准"的理论阐述
        二、"国家干预对外贸易"思想
        三、"国际价值决定"理论
    第三节 弗莱堡学派的"国际货币体系"思想
    第四节 弗里德曼的"浮动汇率"理论
        一、浮动汇率理论的基础——货币数量论
        二、"浮动汇率"理论
    第五节 "最优货币区"理论
        一、蒙代尔最优货币理论
        二、麦金农开放性最优货币区理论
    第六节 其他学者的货币国际化思想
        一、科恩的"货币地理论"
        二、特里芬与"特里芬难题"
    第七节 小结
第五章 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国际货币"多元化及思想
    第一节 西方的"货币国际化"思想
        一、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理论
        二、克鲁格曼的货币区"成本—收益"模型
        三、"最优货币区"思想的深化
        四、麦金农和肖金融深化理论
    第二节 亚洲的货币国际化思想
        一、日元国际化思想
        二、东亚货币区思想
    第三节 中国的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思想
        一、外国学者的观点
        二、国内学者的思想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货币国际化的归结与前景
    第一节 思想归结:货币国际化评价的关键点
        一、统一主权货币与货币国际化
        二、国家综合实力与货币国际化
        三、汇率制度选择与货币国际化
        四、国家金融体系与货币国际化
        五、货币区域化与货币国际化
        六、国际货币职能与货币国际化
        七、国际货币体系与货币国际化
    第二节 货币国际化的演变——货币发展史的视角
        一、孕育阶段——商贸催生的帝国货币或城邦货币
        二、发轫阶段——荷兰盾初步体现货币国际化范式
        三、确立阶段——英镑成为第一种世界性货币
        四、高潮阶段——美元、马克、日元、欧元相继成为国际货币
    第三节 未来国际货币及货币区的前景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人民币国际化的展望
    第一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分析
        一、国家综合实力逐步增强
        二、金融体系日渐完善
        三、人民币汇率较为稳定
        四、人民币区域辐射作用初见
        五、国际货币金融话语权日渐提升
    第二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分析:基于货币国际化思想的视角
        一、"一国四币"现实困扰主权货币统一
        二、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面临诸多难题
        三、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尚未得以实现
        四、人民币面临汇率不稳的影响
        五、人民币国际地位不强,国际货币职能尚不具备
    第三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范式选择
        一、货币国际化范式
        二、货币国际化范式的范例分析
        三、货币国际化范式的模型构建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范式选择
    第四节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
        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促成人民币统一货币区框架的建立
        三、坚决维护人民币的货币主权
        四、完善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安排
        五、建立稳定的汇率形成机制
        六、提升人民币区域核心地位和国际地位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国农业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内容与框架
        1.4.1 主要内容
        1.4.2 论文框架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研究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回顾和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相关概念
        2.1.2 农产品及食品
        2.1.3 外商直接投资
    2.2 FDI与贸易关系:理论演进
        2.2.1 以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FDI与贸易关系
        2.2.2 以国际贸易新理论为基础的FDI与贸易关系
        2.2.3 以跨国公司投资理论为基础的FDI与贸易关系
    2.3 FDI与贸易关系:研究动态
        2.3.1 国外研究动态
        2.3.2 国内研究动态
    2.4 FDI与农产品贸易关系实证研究
        2.4.1 国外农业及食品FDI与农产品贸易关系
        2.4.2 中国农业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产品贸易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变化与现状分析
    3.1 农业国际化与农业外资利用
        3.1.1 农业国际化
        3.1.2 农业外资利用
    3.2 外商在华农业直接投资发展阶段
        3.2.1 起步阶段
        3.2.2 成长阶段
        3.2.3 快速发展阶段
        3.2.4 回落调整阶段
        3.2.5 全面提升阶段
    3.3 外商在华农业投资的规模及比重
        3.3.1 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变化
        3.3.2 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变化
    3.4 外商在华农业投资的方式及来源
        3.4.1 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
        3.4.2 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量的影响
    4.1 引言
    4.2 FDI的贸易效应:理论分析
        4.2.1 理论模型
        4.2.2 影响机制
    4.3 FDI与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
        4.3.1 外商投资企业农产品出口绩效分析
        4.3.2 农业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产品出口相关性分析
        4.3.3 农业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产品出口:协整分析
    4.4 FDI与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关系
        4.4.1 外商投资企业农产品进口绩效分析
        4.4.2 农业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产品进口相关性分析
        4.4.3 农业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产品进口:协整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业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产品贸易产品结构关系分析
    5.1 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结构效应:理论分析
        5.1.1 贸易结构决定的理论基础
        5.1.2 农业外资、技术进步与贸易结构
    5.2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
        5.2.1 贸易结构指数
        5.2.2 农产品出口结构及变化
        5.2.3 农产品进口结构及变化
    5.3 农业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内结构及其变动趋势
        5.3.1 农业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内结构
        5.3.2 农业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业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5.4 农业直接投资的农产品贸易产品结构效应:实证分析
        5.4.1 变量及数据来源
        5.4.2 计量模型设定
        5.4.3 实证模型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业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产品地区结构关系分析
    6.1 引言
    6.2 农业外商投资的地区分布
        6.2.1 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
        6.2.2 农业外商投资直接省际分布
        6.2.3 农业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区位分布
    6.3 农产品贸易的区域结构
        6.3.1 农产品出口贸易地区结构
        6.3.2 农产品进口贸易地区结构
    6.4 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农产品贸易区域结构效应:实证分析
        6.4.1 面板数据模型及设定
        6.4.2 数据说明与变量统计
        6.4.3 计量模型选择及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对中国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的思考
        7.2.1 关于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力度
        7.2.2 关于农业外资直接投资利用结构
        7.2.3 关于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利用负面影响
    7.3 FDI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7.3.1 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力度
        7.3.2 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农业外资的区域均衡利用
        7.3.3 引导外资投向,鼓励外资进入农产品深加工领域
        7.3.4 加强农业支持和保护,抵御和防范外部冲击
        7.3.5 培育农业利用外商投资主体,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第1章 附录
    第3章 附录
    第4章 附录
    第5章 附录
    第6章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入世保护期中国公司国际化战略与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概念界定
        1.3.1 入世保护期的概念及其界定
        1.3.2 中国公司的概念及其界定
        1.3.3 公司国际化的概念及其界定
        1.3.4 公司国际化战略的概念界定
        1.3.5 公司的特定优势与竞争优势
        1.3.6 公司绩效的说明
    1.4 研究的内容、意义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流程
    1.6 本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世界贸易组织概述
    2.2 公司国际化战略研究的基础理论
        2.2.1 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2.2.2 现代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基础理论
        2.2.3 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研究
    2.3 公司国际化战略进程的相关研究
        2.3.1 国际化阶段论(U-M模型)
        2.3.2 与创新相联系的国际化进程理论(I-M模型)
    2.4 战略管理研究视角的文献综述
        2.4.1 战略、环境与组织视角的国际化研究
        2.4.2 资源视角的公司国际化战略研究
    2.5 企业国际化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综述
    2.6 国内学者对中国公司国际化战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外公司国际化的发展历程比较
    3.1 公司国际化总体趋势
    3.2 中国公司的国际化发展历程
        3.2.1 我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几个阶段
        3.2.2 我国公司国际化取得的主要成绩及成功经验
    3.3 国外公司国际化发展历程
        3.3.1 主要发达国家公司国际化发展历程
        3.3.2 其他发展中国家公司国际化发展概述
    3.4 我国公司与外国公司国际化发展趋势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公司国际化战略与绩效的模型
    4.1 研究假设
        4.1.1 入世、国际化程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4.1.2 公司性质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4.1.3 入世、国际化程度、特定优势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4.2 模型的建立
        4.2.1 入世的影响
        4.2.2 国际化的影响
        4.2.3 公司特定优势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公司国际化战略与绩效关系的数量分析
    5.1 研究设计与方法
        5.1.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5.1.2 变量的测量与统计方法
    5.2 基于上市公司数据库的统计结果及分析
        5.2.1 保护期内公司国际化程度与公司绩效的比较分析
        5.2.2 保护期内公司研发密集度和广告密集度的调节作用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公司国际化战略与绩效关系的案例研究
    6.1 研究对象与案例选择
    6.2 案例描述
        6.2.1 海尔集团
        6.2.2 联想集团
        6.2.3 中国石油集团
        6.2.4 万向集团
    6.3 案例综合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公司国际化战略与绩效关系的结论及其对策建议
    7.1 假设检验结果总结
    7.2 研究结果讨论
        7.2.1 保护期内中国公司国际化程度与绩效的讨论
        7.2.2 保护期内国际化程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的讨论
        7.2.3 保护期内公司特定优势对公司绩效影响的讨论
    7.3 研究结果的实践启示
    7.4 思考与建议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10)中国苹果产业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6 数据来源说明
第二章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2.2 产业的分类
    2.3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2.4 产业结构政策
    2.5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状况
第三章 苹果的生产与供给
    3.1 供给量
    3.2 生产布局
    3.3 品种结构
    3.4 影响国内供应量的主要因素
    3.5 中国苹果供给函数及预测
第四章 苹果的消费与需求
    4.1 消费结构
    4.2 消费水平及其地区差异
    4.3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4.4 中国鲜苹果需求函数及预测
第五章 苹果的流通与市场价格
    5.1 苹果流通体制的演变
    5.2 苹果流通渠道与流通环节
    5.3 流通渠道和环节的利益分配
    5.4 影响流通的主要因素
    5.5 案例分析:农业企业在苹果流通中的作用
    5.6 苹果价格管理体制演变
    5.7 苹果市场价格体系
    5.8 苹果价格水平
    5.9 苹果价格波动
第六章 苹果的加工
    6.1 苹果加工规模
    6.2 苹果加工水平
    6.3 苹果加工效益
    6.4 苹果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6.5 案例分析:苹果加工企业的作用
第七章 苹果的国际贸易
    7.1 世界范围的苹果国际贸易
    7.2 中国苹果及其加工品国际贸易情况
    7.3 中国苹果国际贸易的主要问题
    7.4 主要苹果生产国的贸易政策
    7.5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苹果产业的影响
第八章 苹果的国际竞争力
    8.1 苹果国际竞争力比较的理论基础
    8.2 苹果国际竞争力实现指标分析
    8.3 中国苹果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8.4 决定和影响苹果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分析
第九章 案例分析:陕西省和山东省苹果产业发展报告
    9.1 陕西省苹果产业发展基本经验
    9.2 山东苹果产业发展基本经验
第十章 苹果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
    10.1 苹果产业发展战略
    10.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入世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道路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研究[D]. 胡悦. 黑龙江大学, 2016(02)
  • [2]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研究[D]. 刘莲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12)
  • [3]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D]. 智建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4]中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动态研究[D]. 万金. 华中农业大学, 2012(11)
  • [5]入世后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经营绩效分析 ——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D]. 吴妍莉. 复旦大学, 2012(03)
  • [6]货币国际化思想的流变 ——兼论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D]. 乔臣.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7]中国农业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研究[D]. 张彩霞.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8]入世保护期中国公司国际化战略与绩效关系研究[D]. 李宝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08)
  • [9]构建“东方荷兰”——WTO背景下江苏农业国际化战略[J]. 汪海.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5(06)
  • [10]中国苹果产业经济研究[D]. 刘英杰.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入世后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国际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