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对奥古斯都和路易十四时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皇帝对奥古斯都和路易十四时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一、从奥古斯都时代与路易十四时代看帝王对建筑发展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邢嘉琪[1](2021)在《18世纪英国人到法国的大旅行研究》文中指出大旅行是西欧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它起源于英国的大陆游学。18世纪是大旅行的兴盛时期,越来越多的英国人选择到法国旅行。通过研究英国旅行者的书信、游记和日记等资料,从而了解到英国人在法国旅行的各方面情况及对法国各种事物的看法,进而体现了跨文化交流中英国人视角下的法国社会。通过旅行者的视角,法国当时的各种状况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以交通状况为例,大城市的交通状况比小城市和农村顺畅许多。总体来说,18世纪法国的交通情况良好。再以住宿为例,旅馆的住宿条件对于许多游客来说都差强人意,其中主要问题是蚊虫横行及卫生条件差,这在小城镇表现的最为明显。大城市中有较多可选择的旅店,优质的住宿条件需要金钱的支撑,因此部分游客花费颇多来改善住宿条件。英国人在法国旅行时的饮食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多数游客会自带食物,在马车上解决用餐问题。大部分英国游客更偏爱本国的食物,对法国的食物都持批评态度,不过法国的葡萄酒收获了大量的好评。旅行能使游客汲取大量知识,许多人在旅行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国外旅行也为英国游客提供了性冒险的机会,甚至有些人沾染上赌博等难以戒掉的恶习,因此大旅行在当时受到了许多批评。自15世纪起,英国人就有到法国游学的传统。18世纪时,英国人到法国去旅行的现象更为普遍。18世纪时的法国,经历了路易十四的统治与建设,名声在外。巴黎成为了当时欧洲的时尚中心。路易十四将宫廷时尚发扬到整个欧洲甚至亚洲,巴黎的服装时尚让欧洲各国宫廷都竞相追随。法国的奢饰品及服装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许多追求时尚的人们。法国的沙龙文化也在巴黎发展的如火如荼,在外求学者、追求社交以及附庸风雅者都来到法国,以参加这些活动为荣。法式风情的建筑也是吸引英国人到法国的因素之一。英国游客到达法国后,选择几个主要的城市旅行,其中之一是首都巴黎。游客们将巴黎视为文明、时尚和艺术的中心进行参观。其它几个城市也各有特色,吸引了部分游客。英国游客通过对法国政治和社会的观察,他们感受到了法国人的敌意,看到法国下层人民生活之艰苦。对比之下,他们认为英国人更自由并且更幸福,总体对法国社会持批判态度。在宗教方面,英国游客多数对天主教持批评态度,但也存在游客信仰英国天主教的情况。欣赏法国文化时,旅行者主要对法国的建筑、绘画和歌剧进行观摩,对于文化方面的评价,个人喜好存在差异,不同游客有着不同的看法。

刘娇[2](2020)在《圣德尼教堂研究 ——从墨洛温王朝到卡佩王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元5世纪圣德尼教堂因纪念巴黎主教德尼而建。墨洛温王朝时期,克洛维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不久德尼被封为法兰克王室的守护神。从此圣德尼教堂与法国王室联系在一起。随着达戈贝尔特一世重建教堂,并成为第一个埋葬于此的国王。后来的王朝也因袭旧制,圣德尼教堂渐渐变成法国王室的灵魂庇护地。特别到了卡佩王朝,圣德尼教堂达到发展的顶峰,这得益于法国王室的强大,院长苏热细心的扩建,最终造就了首座哥特式教堂。它也进一步彰显了皇家典范,体现王权与教权的和谐共存。本文通过梳理圣德尼教堂多次修建过程,考察其与法国王室的关系,进而深刻理解法国王权与基督教的相互作用。本文重点描述苏热和法国王室的发展状况,不仅突出教堂创造性地改建,还窥视了法国政教间的紧密结合。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圣德尼教堂的初建及墨洛温王朝给予的特权;第二部分叙述加洛林王室对圣德尼教堂的重建,使之成为法国皇家墓葬的集中地;第三部分阐述圣德尼教堂在卡佩王朝发生的显着改变,首创哥特式建筑风格;第四部分论述圣德尼教堂的建筑价值及其政治地位;第五部分从圣德尼教堂的发展历程和整体角度,总结中世纪法国王权和教权的彼此依托与联系。

朱梦[3](2020)在《从身体到建筑:人文主义视角下的中西方建筑演变与启示》文中认为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中西方建筑界已悄然发生巨变。于西方世界而言,无论是建筑的实践与理论都不再是现代主义的“一家独大”,而是多种流派与思潮的“百家争鸣”。于中国而言,刚刚经历了近现代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探索,理论和实践都尚未成熟,而且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近年来甚嚣尘上的年度“十大最丑建筑”评选与“千城一面”现象就是其中的缩影。由此可见,面临当下竞争激烈的国际设计形势和多元化的设计理论,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教育正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要从根本上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必须从建筑的本质出发,重新树立建筑从业者和人民群众心中正确的的建筑价值观。从现代建筑理论的角度来说,建筑的本质是空间,而空间围绕人体展开。因此研究身体与建筑的关系是建立一切建筑认知的基础,也是形成一套正确的建筑设计方法论的前提,更是指明当下中国建筑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本篇论文以身体和建筑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对两者关系的分析,概括出身体与建筑的七个主要特征。然后以此为据,参考研究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一方面,将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与身体的关系重新分析、研究和梳理,划分为十二个演变阶段和四个主要时期;另一方面,论文也通过中西方建筑不同发展历程的对比研究,揭示出中西方自然哲学观的巨大差异、我国建筑发展的客观现状以及面临的严峻挑战。最后得到这样的结论:与西方建筑相比,我国现阶段的建筑设计及理论对于建筑中的“人文主义”的思考依然停留在表象,距离“以人为本”的精细化设计与建造依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胡茜茜[4](2019)在《故宫与卢浮宫的建筑设计文化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人类的发展史中,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庇护所,同时也承载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精神寄托,是人类文明物态化的见证者。古典的宫殿建筑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下人文思想的精髓,散发着时代赐予它们的地域建筑文化的生命和灵魂。它们既代表国家的传统,也是民族的标志和精神。中西方古典宫廷建筑文化都是世界建筑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任时光流逝,它们的外貌轮廓及角色扮演在历史的大江大浪里不断地转换与更新,书写着人类的文明史,讲述着时代的故事。文章以比较分析为出发点,并辅之以实地调研的相关图片信息,来探讨两座宫廷建筑背后所隐含的建筑设计文化。中西方古代的宫廷建筑呈现彼此独立发展的格局,因而产生了今天东西方不同风貌的建筑风格。故宫与卢浮宫作为东西方古典宫廷建筑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建筑设计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沿着不同的文化轨迹发展成熟。所以,故宫和卢浮宫的比较研究应当从两者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着手,沿着它们历史的发展线找到两者存在巨大差异的根源,探讨两座宫殿背后所折射的不同人文底蕴与文化精神。文章对两座宫殿的历史演化进行了由浅至深的梳理。首先从建筑材料出发,对故宫与卢浮宫的起源及发展进行比较整理,分析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民族价值观对宫殿建筑发展的作用;然后从建筑的空间意识着手,通过对两座宫殿建筑形制和空间艺术的比较,逐渐深入到建筑的设计文化层面;接着从宫殿的装饰风格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对故宫和卢浮宫建筑色彩的使用及装饰形式的描述,对建筑的表层设计文化做一个更加深入的说明。最后,通过探讨两座宫殿所包含的建筑设计文化,深入地阐述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哲学理念:中国故宫的设计文化是受制于礼制伦理思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阴阳风水学说等哲学思想的影响;而法国卢浮宫则受制于西方具有超越精神的宗教信仰,理性精神下的审美趣味及“物我二分”的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哲学观的影响。通过对这两座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宫殿建筑设计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故宫与卢浮宫在建筑材料、建筑的空间意识、装饰风格及建筑的设计文化等方面的差别,探讨其背后蕴含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差异,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莫为[5](2019)在《“自我启蒙”与徐家汇宗教文化艺术事业》文中认为今处上海西南地区的“徐家汇”,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巨大而无法忽视的文化存在。徐家汇既是近代上海城市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目击者,同时又是这段历史与文化的共同书写者。徐家汇的地名与中国最早的天主教徒、科学家、东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徐光启永远联系在一起。不必讳言,历史上的徐家汇是天主教新耶稣会的堂区和教务中心。无论是明末清初来华的第一代耶稣会,还是鸦片战争以后来华的第二代耶稣会(也即“新耶稣会”,大部分活动在徐家汇),其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是传教,希望通过传播上帝的“福音”,使更多的中国本土人士建立起“信仰”。然而,任何一种文化活动都具有复杂性和多面向性。耶稣会自创立以来就是一支具有强烈革新意识的传教修会,并且善于在历史的进程中(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把握机遇,不断进行自我调适。耶稣会注重科学文化、注重人文教育的传统,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耶稣会在历史大潮中所进行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改良,可以称为“自我启蒙”。对于以利玛窦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来华耶稣会的研究成果,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十分丰富,但是对于活跃在上海徐家汇的第二代新耶稣会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比较零散的资料整合方面,且并未上升到将其精神渊源层面和事业活动层面联系起来研究的高度。本文试图主要从“纵”的(耶稣会精神渊源的历史走向,以对其“自我启蒙”的分析为核心)与“横”的(新耶稣会在徐家汇传教同时展开的启蒙性文化艺术事业)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在具体论述时,则时时注意历史回顾、融合与比较,以此见出传统和差异性之间的张力。新耶稣会在徐家汇的传教活动与文化艺术事业看似是一对矛盾,但在历史上和实践中,此二者往往凝聚为一个整体。着名学者王元化先生曾倡导从“比较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文艺现象。认为,在方法论上要注重“三结合”,即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文史哲相结合。在充分认识到这是一种基于世界性宗教传统的“传教”活动的同时,本研究尽可能客观公允地揭示出这些文化艺术活动的多重属性。俄国美学家卡冈指出:“宗教把一切宗教艺术变成复功用艺术。”本文充分注意到这种“复功用艺术”的复杂性和现实性,将宗教艺术的审美(精神)功用和功利(物质)功用结合起来进行讨论,从而解读新耶稣会在徐家汇的文化艺术事业对上海的海派精神、现代性起源及其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贡献。这项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新耶稣会在徐家汇的文化艺术事业,而且有专门的篇章论述了历史上徐家汇地区的宗教艺术形态及其意义。然而,由于徐家汇自身的历史规定性和局限性,研究难以做到完全从艺术的角度展开,这是需要说明的。本论文由八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对象,对主要概念术语进行了界定,对前人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就论文框架方法与创新意识做出说明。“第一章”就耶稣会的“自我启蒙”、历史发展与中国的联系等,作出说明和论述,这是全文的前提。“第二章”首先分析与描绘了新耶稣会徐家汇堂区特定的历史空间形态,在说明其“性别”特征的同时,阐释了这种空间区划的人文意义。“第三章”具体论述了新耶稣会在传教活动的同时,在启蒙观念的影响下,是如何通过《江南科学计划》来实施科学和自然的启蒙,并对上海地区现代性发生影响的。“第四章”围绕耶稣会重要的女性和慈善事业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细致分辨和揭示其中的人文因素。“第五章”从徐家汇堂区耶稣会建筑艺术的开放气象这个较新的角度,分析其艺术价值,以及其中隐含的启蒙性和人文因素。“第六章”以徐家汇“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为对象,揭示、分析、阐发其对海派艺术形成、职业教育与现代性萌芽的重大影响。“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别有新意地提出了建立“徐家汇学”的大胆构想。文艺学是一个视界开阔的专业,天然具有跨学科、开放性的特点。作为“比较文学与文化”方向的论文,本研究的多维度性和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将耶稣会与启蒙运动及修会“自我启蒙”特性问题直接联系起来,从而对徐家汇宗教文化艺术事业进行研究,是一个新的课题。对于这种研究自身充满的问题意识,本文尝试努力做出探索和回答。

耿钧[6](2018)在《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的接受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西方对中国艺术的接受行为自2000年前已经出现,后由于双方的战乱以及中亚国家势力的崛起而受到阻隔并日渐衰颓。双方的交往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开始恢复,并在17至18世纪达到高峰。19世纪由于中国的羸弱,西方对中国艺术持否定的态度,中国艺术在西方几乎不受重视。20世纪初开始,西方对中国艺术再一次予以重视,并将其纳入到艺术史学科之中。在此之后虽然受到二战或两极格局的影响,但双方的交流并没有受到致命性的打击。西方对中国艺术的接受与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一直在持续地进行,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再次大幅复兴。作为终端的艺术接受是艺术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艺术接受的方式以及最终的接受效果不仅可以检验艺术传播的质量,也可以体现在传播过程中作为终端部分的主体对待外来异质文化的态度,以及探索这种异质文化如何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并最终形成接受行为的机制。研究西方对中国艺术的接受不仅能够拓展、扩充跨文化的艺术接受理论,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即针对西方的接受行为、接受习惯以及接受品位制定符合西方需求的、行之有效的艺术对外传播策略,促进双方文化艺术的深层交流。文章从艺术学理论学科出发,以艺术品与艺术现象为关注的对象,主要运用艺术理论、结合社会学理论与传播学理论来研究西方对中国艺术的接受机制。文章以西方对中国艺术的接受机制为研究内容,以中国艺术为媒介与中心,以中国艺术在西方的接受的历史与案例为素材支持,构建西方对中国艺术接受机制。文章认为,在西方对中国艺术的接受机制主要由西方受众、社会语境、传播媒介、中国艺术四个大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合作互动,共同完成了西方对中国艺术三方面接受机制: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品的接受、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意义的接受以及中国艺术深度融入西方文化艺术的进程与范式。文章以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的接受机制元素与机制类型为宏观章节划分逻辑,第一章通过西方对中国艺术的接受史引出接受机制的要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主要讨论作为接受机制要素的社会语境、西方受众、接受媒介的类型及其对接受机制过程的影响;文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分别讨论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品的接受机制、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意义的接受机制以及中国艺术融入西方文化艺术之中的类型与机制。其中最后一章既是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的接受机制的类型之一,也是接受的结果。西方对中国艺术的接受机制是在宏观视角下考察的结论,因接受史时间悠长、接受国家广泛、接受内容多样、接受事件的细节格局等特征,故针对以上多样化的现象,该模型还有可改善与修正的空间,而西方对中国艺术的接受机制研究也仍然具有巨大的探索空间。

李兆颖[7](2018)在《西方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统计西方古代建筑史上的基础建筑案例,对整体有一个大致的梳理分析,并对社会背景是如何引起建筑形式、功能转变的做出探讨,结合与建筑发展流变相关的城市、建筑师、艺术线索综合进行数据分析与总结,查看在统计过程中对西方建筑历史存有疑问的地方。希望对以后建筑历史的宏观研究方面有参考价值。本文以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西方古代建筑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大事件、城市、建筑师以及艺术作品四类要素。通过列年表法进行一个数据上的统计研究,寻找在建筑历史上中的普遍性规律和特殊性,最终得到论文结论。本文主要从四部分来论述。第一章为绪论,阐述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建立文章的研究框架,明确论文整体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年表的制作与年表展示,第三部分通过纵向分析时间轴,对各类要素进行分别解读。第四部分通过横剖时间轴对几个时间段进行综合解读。在结语中对上述解读进行总结并给出论文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与发现。论文主要是以年表的方式展现,图片占据篇幅较大,以附录的形式展现。

李军锋[8](2018)在《想象西方:近代文学中的域外城市镜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文学中的西方城市形象是中西文明碰撞和交流语境下晚清精英知识分子的认知和想象,是中西关系的晴雨表。作为一种对“他者”的想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西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绘。但这种描绘并不是本土文明对异域城市准确无误的真实反映,这中间有着诸多的情感因素和想象过程。在这种复杂的认知想象过程中,不管是对其肤浅化或丑化认知,还是理想化想象,或者理性客观的体认,都反映了近代社会知识精英在对西方社会“集体想象”中寄寓对西方城市的认知或理解,对自身文明的评价和对中西关系的态度。因此,近代文学中的西方城市本身就是一面镜子,既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华文明是如何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去建构“异域城市”的,也可以看到其中误读的成分;既可以看到不断变迁的异域文明形象在中西文化史上是如何被利用的,也可以看到其中的理性与非理想因素。在晚清知识精英笔下,西方城市不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他者”,也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效仿对象和榜样力量。每一位晚清知识分子在面对着一个个发达的域外城市之时,个人体验意识与民族家国情感必然会交织在一起,这就使得异域城市呈现出复杂的文化意蕴。在近代文学有关域外书写的不同文体中,诸多晚清使官和知识分子对他们建构的异域城市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城市景观的表象,即异域城市中的建筑风貌、街道布局,行人容貌等成为作家们描述的对象;其次是发达的科技文明、文化教育、名胜古迹、公共文化空间以及反映城市文明特质的伦理道德、民俗风情、异域行人的衣食住行等;最后是反映城市或社会政治制度的表征,如海关、议会、政党以及华人状况的描绘。当然每种文体在书写域外城市过程中其侧重点是不同的,如近代诗歌更多展现的是域外风土人情的人文景观;近代游记注重描绘的是西方发达的科技文明、文化教育以及政治制度;近代小说侧重呈现的是在西方城市文明前国人的心理感受与行为举止。因此,本论文以1840年作为开端,至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作为结束的时间节点,通过对近代文学中诗歌、游记、小说的具体研读,揭示出不同作家在其作品中对西方城市的认知差异,探讨他们在面对不同西方城市景象时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和情感倾向,以及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层文化意蕴。总之,近代文学中的西方城市展现出本土化、奇异化、妖魔化以及理想化的复杂特征,折射了晚清知识分子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西方城市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中既是欧洲列强侵略中国的载体,也是近代晚清学习的榜样。同时,近代文学中反映异域城市的游记、诗歌、小说等文体,因其内容上的异域情调、叙事策略的本土化、语言上的简练易懂等特点,在民间传播更为广泛,其影响也较为深远。这些不同文体所建构的“异托邦”城市体现了晚清知识分子对西方城市的多元化认知和想象,也体现了在民族危机严重情况下中国知识分子集体无意识的家国情怀,对于建构自己理想的独立民族国家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李云鹏[9](2018)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园林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托斯卡纳地区的园林汲取了自古罗马以来各个时期园林艺术的精华。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托斯卡纳园林集当时的文学、宗教、绘画、建筑、雕塑、工程技术为一体,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园林文化,对西方园林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14世纪初至20世纪初的托斯卡纳园林,探索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权更迭和社会变革下所经历变化过程。通过对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园林发展演变的回顾,将托斯卡纳园林按照文艺复兴初期、文艺复兴盛期、文艺复兴后期的时间顺序进行展开。依据地理范围分为以佛罗伦萨、卢卡、锡耶纳三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并对区域内园林的空间类型、布局特点、造园要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对托斯卡纳园林的空间组成要素、造园手法、美学思想等方面特征的解读,归纳总结出园林中的景观要素植物、水体、雕塑的特征和内涵,清晰地展现出托斯卡纳园林艺术的特征。为了更为直观深入地理解园林的形式,选取托斯卡纳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伽佐尼花园与中国江南园林中的留园从造园要素上进行多方位的对比分析。探索两种园林风格的异同之处,达到中西园林理论融合,客观分析两种园林之间的特点,理解不同文化下园林艺术的特征。最后,探寻托斯卡纳园林对于法国古典园林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过程和原因。将托斯卡纳园林艺术与现代景观实践相联系,提出现代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并未否定传统,而是不断与现代艺术的新思想和新形式结合,不断进行创新发展,为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对国内景观设计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雷晶晶[10](2017)在《前工业时代西方建筑与科学思想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科学是中国受西方影响最大的方面,但中文语境下建筑与科学的关系仍然含糊不清。本文的研究策略主要基于沃林格对认知性抽象与超越性抽象的区分,以西方科学思想从有机整体宇宙论向机械宇宙论的转变为线索,梳理了前工业时代西方整体知识转变的四阶段,以及建筑知识意图从寻求有机论宇宙的象征性,向机械论宇宙和实证主义的转变。主要章节对应前工业时代一般知识环境转变的四个主要时期:古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国制转变及其基督化;中世纪晚期神学向人文主义转变;科学革命向启蒙主义转变;法国大革命向工业革命转变。第一章主要讨论建筑作为手工劳作在古代与自由艺术的关系。二、三章基于有机宇宙论从有限到无限的解体,讨论建筑古典知识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科学革命后的裂解。第四章讨论机械论宇宙论确立后,建筑在新知识系统中的三重身份,以及建筑师在使建筑接近自然科学、重塑建筑的语言表达和工程师理性等三方面的努力。结语部分总结并讨论了这一现代知识分歧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后果:借由大革命中诞生的实证主义认知,在十九世纪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中,建筑学科的分歧扩大为美院体系与工程师体系的决裂,并产生了普遍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反抗者。

二、从奥古斯都时代与路易十四时代看帝王对建筑发展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奥古斯都时代与路易十四时代看帝王对建筑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18世纪英国人到法国的大旅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大旅行概念界定
第一章 英国人在法国的旅行概况
    第一节 旅行线路与交通
    第二节 旅行的内容
    第三节 住宿与饮食
第二章 法国作为大旅行目的地的缘由
    第一节 英国的游学传统
    第二节 巴黎作为时尚文化中心的魅力
    第三节 法国建筑文化的吸引
第三章 英国旅行者视角下的法国
    第一节 巴黎与法国主要城市
    第二节 法国社会习俗与信仰
    第三节 旅行者对文化艺术的看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圣德尼教堂研究 ——从墨洛温王朝到卡佩王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一、墨洛温王朝与圣德尼教堂的初建
    (一)圣德尼教堂的建造背景
    (二)达戈贝尔特一世对圣德尼教堂的恩泽
二、加洛林王朝与圣德尼教堂的重建
    (一)矮子丕平与圣德尼教堂的紧密联结
    (二)查理曼建成圣德尼教堂
三、卡佩王朝与圣德尼教堂的扩建
    (一)圣德尼教堂扩建概况
    (二)圣德尼教堂扩建特色
    (三)圣德尼教堂扩建意义
    (四)苏热与法国王室
四、圣德尼教堂的建筑价值及其政治地位
    (一)构筑空间生产文化
    (二)成就哥特式建筑先锋
    (三)聚集王室陵墓,推进政教关系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3)从身体到建筑:人文主义视角下的中西方建筑演变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西方建筑历史发展时间轴线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中西方建筑发展概况
        1.1.2 建筑历史发展的曲折与复杂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分析和猜想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客观世界概述:建筑与人的载体
    2.1 客观世界
        2.1.1 定义与意义
        2.1.2 组成部分
    2.2 自然环境
        2.2.1 地理位置
        2.2.2 自然环境
        2.2.3 气候条件
        2.2.4 自然现象
    2.3 社会环境
    2.4 客观世界的变化
        2.4.1 运动中的发展与变化
        2.4.2 人的实践活动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人体概述:建筑活动的主体和使用者
    3.1 人体概述
    3.2 人体的外观结构组成
        3.2.1 头部
        3.2.2 躯干
        3.2.3 四肢
    3.3 人体的感知活动
        3.3.1 感觉活动
        3.3.2 知觉活动
    3.4 人体的需求
        3.4.1 物质需求
        3.4.2 精神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4章:身体与建筑
    4.1 身体的定义
    4.2 身体与建筑的七个特征
        4.2.1 视觉
        4.2.2 听觉
        4.2.3 触觉
        4.2.4 记忆
        4.2.5 运动
        4.2.6 欲求
        4.2.7 场所
    4.3 文献研究统计与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人文主义视角
    5.1 人文主义与建筑
    5.2 建筑历史发展中的人文主义视角
    5.3 本章小结
第6章:人文主义视角下的西方建筑历史演变规律
    6.1 视觉性为主的人文主义时期
        6.1.1 第一阶段:拟物意识的形成
        6.1.2 第二阶段:从物到人-建筑物即身体的映射
        6.1.3 第三阶段:禁欲主义下的身体与空间
        6.1.4 第四阶段:古典主义身体观的回归
        6.1.5 第五阶段:古典主义视觉的分离与畸变
        6.1.6 第六阶段:古典主义视觉的混乱与功能矛盾的出现
    6.2 功能性为主的人文主义时期
        6.2.1 第七阶段:视觉与功能矛盾的加剧
        6.2.2 第八阶段:古典主义身体观的瓦解与新观念的出现
        6.2.3 第九阶段:功能主义身体观的确立与发展
    6.3 新视觉性为主的人文主义时期
        6.3.1 第十阶段:功能主义建筑的新视觉
    6.4 感官性为主的人文主义时期
        6.4.1 第十一阶段:建筑物是社会与都市结构的反映
        6.4.2 第十二阶段:建筑物即身体的存在与感知
    6.5 本章小节
第7章:人文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建筑历史演变规律
    7.1 第一阶段:拟物化意识与宇宙人神观念的形成
        7.1.1 原始社会时期
        7.1.2 奴隶社会时期
    7.2 第二阶段:观念与世俗性的人文主义
        7.2.1 封建社会时期
    7.3 第三阶段:身体在建筑中的迷失
        7.3.1 近代社会时期
        7.3.2 现代社会时期
    7.4 本章小节
第8章:人文主义视角下的中西方建筑历史演变对比与启示
    8.1 古代社会时期
        8.1.1 人神观
        8.1.2 建筑材料及其体现出的文化观念
        8.1.3 模数化与基本尺度的确定
        8.1.4 身体在建筑中的直接表达
        8.1.5 身体感受的介入
    8.2 近现代社会时期
    8.3 当代社会时期
    8.4 本章小节
第9章:研究结论及启示
    9.1 研究结论
    9.2 启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4)故宫与卢浮宫的建筑设计文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故宫与卢浮宫的建筑材料
    2.1 故宫的砖木结构
        2.1.1 历史因素
        2.1.2 社会文化
    2.2 卢浮宫的石头结构
        2.2.1 历史需求
        2.2.2 宗教因素
第3章 故宫与卢浮宫的空间意识
    3.1 中西皇家宫廷在建筑形制上的差异
        3.1.1 故宫“稳定围合”的发展格局
        3.1.2 卢浮宫“变革开放”的发展格局
    3.2 中西皇家宫廷建筑在空间艺术上的差异
        3.2.1 故宫的空间艺术
        3.2.2 卢浮宫的空间艺术
第4章 故宫与卢浮宫的装饰意匠
    4.1 中西皇家宫廷建筑在色彩上的差异
        4.1.1 故宫的色彩
        4.1.2 卢浮宫的色彩
    4.2 中西宫廷建筑在装饰形式上的差异
        4.2.1 故宫的装饰形式——象征
        4.2.2 卢浮宫的装饰形式——具象
第5章 故宫与卢浮宫的建筑设计思想
    5.1 故宫兼容并蓄的整体文化
        5.1.1 儒家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
        5.1.2 道家天人合—哲学观影响下的审美趣味
        5.1.3 阴阳风水学说影响下的建筑人和之势
    5.2 卢浮宫对抗求异的地域文化
        5.2.1 狂热的宗教信仰下的建筑思维
        5.2.2 理性精神下的审美趣味
        5.2.3 对抗求异的二元文化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自我启蒙”与徐家汇宗教文化艺术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自我启蒙”与文化“桥梁”
    第一节 耶稣会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第二节 耶稣会与西方文化运动
    第三节 将中国文化带入启蒙运动
第二章 独特的历史文化空间
    第一节 反思与进入
    第二节 肇嘉浜划分出的性别空间
    第三节 上海的“拉丁区”
第三章 科学文化观念与自然启蒙
    第一节 “双重真理论”
    第二节 新耶稣会的“江南科学计划”
    第三节 徐家汇天文台与气象科学
    第四节 徐家汇博物馆与自然历史
    第五节 中国文化与新汉学启蒙
第四章 女性与慈善事业中的人文性
    第一节 “隐性”的人文主义
    第二节 全人与实用:神学教育的人文内涵
    第三节 慈爱与独立:妇幼教育与慈善事业
    第四节 拯救与和平:善牧院的作用
第五章 建筑艺术的开放气象
    第一节 庄严的耸立:徐家汇宗教建筑群
    第二节 观看与审美:哥特式大教堂
    第三节 璧合的艺术:徐家汇建筑的美学
第六章 土山湾的艺术生产
    第一节 工艺美术的善功
    第二节 “圣路加”的美术启蒙事业
    第三节 艺术生产的理想范式
结语
徐家汇宗教文化艺术大事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成果

(6)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的接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
    四、创新点与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的接受史与接受机制概述
    第一节 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的接受史概述
        一、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接受的发轫期
        二、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接受的发展期
        三、西方对中国艺术接受的高峰期
        四、西方对中国艺术接受的错位期
        五、西方对中国艺术接受的回归与再发展期
    第二节 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接受机制概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社会语境对西方受众接受中国艺术的影响
    第一节 宗教语境对西方受众接受中国艺术的影响
        一、作为中国与基督教历史联系佐证的中国艺术
        二、作为中国文明包容性佐证的中国艺术
    第二节 经济语境对西方受众接受中国艺术的影响
        一、西方各国经济实力差异对接受中国艺术的影响
        二、中西经济实力对比与西方接受中国艺术的态度
    第三节 政治语境对西方受众接受中国艺术的影响
        一、种族主义视角对西方受众接受中国艺术的影响
        二、战争关系对西方接受中国艺术的影响
        三、和平关系对西方对中国艺术的接受
        四、意识形态差异对西方受众接受中国艺术的影响
    第四节 信息流通语境对西方受众接受中国艺术的影响
        一、信息流通语境对西方认知瓷器艺术的影响
        二、信息流通语境对西方受众认知中国园林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方受众及其主观偏向对中国艺术接受进程的影响
    第一节 作为接受主体的西方受众的主要类型
        一、商人
        二、传教士
        三、政客
        四、文化名人
    第二节 西方受众打造的中国艺术接受通道
        一、艺术市场
        二、文化交流
        三、文化教育
        四、文化迁移
    第三节 西方受众的主观偏向对中国艺术接受进程的影响
        一、话语权主体的偏向对西方受众接受中国艺术的影响
        二、“时代之眼”与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的接受偏向
        三、个人经历对西方受众认知及接受中国艺术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播媒介对西方受众接受中国艺术的影响
    第一节 手抄书媒介对西方受众接受中国艺术的影响
        一、手抄书的受众小众化现象
        二、手抄书媒介的内容失真性
    第二节 印刷媒介对西方接受中国艺术的影响
        一、为寻找中国及中国艺术提供精神动力与智性支持
        二、为西方受众提供中国艺术的图文本文与创作素材
        三、识字率的提升与中国艺术的大众化传播与接受
    第三节 电力媒介对西方受众接受中国艺术的影响
        一、电力媒介克服空间距离的优势
        二、电力媒介提供真实的中国艺术影像
    第四节 网络媒介对西方受众认知中国艺术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品的接受
    第一节 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品的直接引入
        一、商业贸易方式
        二、文化掠夺方式
    第二节 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品的改造
        一、功能配适的改造原则
        二、审美配适的改造原则
    第三节 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品的模仿
        一、对中国艺术品制作工艺的模仿
        二、对中国艺术品外形的模仿
    第四节 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西方艺术作品中的运用
        一、对中国元素符号化提炼与弹性复制
        二、西方受众对中国元素的借用与糅合
        三、图像的跨媒介流通
    第五节 西方受众艺术接受过程中误读的三种范式
        一、对中国艺术品去语境地使用
        二、对艺术品中承载的中国图像信以为真
        三、对东方下属各个区域文化符号的混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含义的接受
    第一节 艺术含义及其建构机制理论基础
        一、文化社会学的含义建构理论及其建构机制
        二、西方世界的中国艺术含义及其建构机制
    第二节 西方政治精英对中国艺术含义的建构
        一、古罗马皇室贵族对中国艺术的含义建构
        二、地理大发现至18世纪末欧洲皇室贵族对中国艺术含义的建构
        三、19世纪袪魅时期西方政客对中国艺术含义的建构
    第三节 西方文化精英对中国艺术含义的建构
        一、古罗马时代文化精英对中国艺术含义的建构
        二、中世纪文化精英对中国艺术含义的建构
        三、地理大发现至18世纪末期西方文化精英对中国艺术含义的建构
        四、19世纪袪魅时期西方文化精英对中国艺术含义的建构
        五、20世纪理性认知时期建构中国艺术的艺术性含义
    第四节 西方经济精英对中国艺术含义的建构
        一、19世纪袪魅期经济精英对中国艺术含义的建构
        二、20世纪经济精英对中国艺术含义的建构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文化融合视角下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的吸收与利用
    第一节 中国艺术与西方文化融合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参与西方民族建构与认同进程的中国艺术
        一、17至18 世纪欧洲世界观与民族认同建构中的中国艺术
        二、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世界观建构与民族自觉中的中国艺术
    第三节 佐证西方新生艺术合法性的中国艺术
        一、为英国自然审美哲学合法性做辩护
        二、为洛可可艺术合法性做辩护
        三、为工艺美术运动合法性进行佐证
        四、为后印象派的视觉合法性佐证与辩护
    第四节 为西方艺术创作提供借鉴的中国艺术
        一、为西方艺术表现材质提供借鉴
        二、为西方艺术表现手法提供借鉴
        三、为西方艺术创作与设计提供元素借鉴
    第五节 作为流行文化表达窗口的中国艺术
        一、作为政治诉求表达窗口
        二、作为社会理想表达窗口
        三、主观型关系建构下西方流行文化中的中国艺术
        四、客观型关系中西方流行文化下的中国艺术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1.英文文献
    2.中文文献(外文翻译版)
    3 中文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清单
致谢

(7)西方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对象、范围与内容
    1.5 论文的框架和研究方法
        1.5.1 论文框架
        1.5.2 研究方法
        1.5.3 资料收集
        1.5.4 资料整理
第2章 西方古代建筑年表制作
    2.1 年表制作步骤
        2.1.1 横轴制作
        2.1.2 纵轴制作
    2.2 列年表
        2.2.1 纵轴——历史大事件
        2.2.2 纵轴——城市
        2.2.3 纵轴——建筑
        2.2.4 纵轴——建筑师
        2.2.5 纵轴——艺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纵向分析整个时间轴内要素排列
    3.1 元素与时间轴的关系
        3.1.1 历史事件与时间轴的关系
        3.1.2 城市与时间轴的关系
        3.1.3 建筑与时间轴的关系
        3.1.4 建筑师与时间轴的关系
        3.1.5 绘画雕塑等与时间轴的关系
    3.2 对于时间轴现象的解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横向解读各个时间段内的要素排列
    4.1 史前——公元前3000年
        4.1.1 史前——公元前3000年时间段年表内各要素的解读
        4.1.2 年表各要素排列状况的现象分析
    4.2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
        4.2.1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时间段内年表各要素的解读
        4.2.2 年表各要素排列状况的现象分析
    4.3 公元前1000年——公元元年
        4.3.1 公元前1000年——公元元年时间段内年表各要素的解读
        4.3.2 年表各要素排列状况的现象分析
    4.4 公元元年——公元1000年
        4.4.1 公元元年——公元1000年时间段内年表各要素的解读
        4.4.2 年表各要素排列状况的现象分析
    4.5 公元1000年-1750年
        4.5.1 公元1000年-1750年时间段内年表各要素的解读
        4.5.2 年表各要素排列状况的现象分析
    4.6 公元1750年-1920年左右
        4.6.1 公元1750年-1920年左右时间段内年表各要素的解读
        4.6.2 年表各要素排列状况的现象分析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历史事件
    2.城市
    3.建筑
    4.建筑师(按字母)
    5.艺术
致谢

(8)想象西方:近代文学中的域外城市镜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概念、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瀛海谈荟:近代之前史料笔记中的西方镜像
    第一节 汉魏六朝史料笔记中的“大秦国”
        一、大秦琳琅满目的物产
        二、大秦理想化的社会图景
        三、大秦与汉魏六朝的友好往来
    第二节 隋唐文献中的拂菻景象
        一、拂菻地理方位的再认知
        二、拂菻都城的独特风貌
        三、拂菻的风俗民情
        四、拂菻与隋唐的交往
    第三节 明代对西方社会的认知与想象
        一、明代史料中的“佛郎机”、“大吕宋”与“红毛番”
        二、明代对西方社会的虚妄认知
        三、西方认知背后的文化解读
    第四节 清初樊守义《身见录》及谢清高《海录》——乡土天人观向多元史地观的嬗变
        一、固守传统:明清之际中国人的乡土天人观
        二、亲历欧美:樊守义《身见录》对欧洲都城的多元呈现
        三、放眼世界:谢清高《海录》对西方社会的全面观照
第二章 结契海外:近代诗歌中的异域城市抒写
    第一节 黄遵宪“足遍五洲多异想”的新体诗与日本城市文化
        一、文化移译:东洋都市所折射的西洋文明镜像
        二、混杂与调适:日本城市民俗风情的独特景观
        三、模仿及开放:大和民族的文化特性
    第二节 康有为“大地环三周”的海外诗与域外城市
        一、流亡者眼中的异域之城
        二、欧美城市的历史名人
        三、文明面纱下的生存困境
        四、异域城市想象中的维新改良梦想
    第三节 晚清海外竹枝词与欧州城市风情
        一、伦敦的女性风貌
        二、柏林的民俗风情
        三、圣彼得堡的市民生活
        四、海外竹枝词城市书写的语言策略
第三章 乘槎西游:近代游记中的城市面相
    第一节 郭嵩焘域外游记的城市建构及其文化解码
        一、英伦、法京的物质文明
        二、泰西之城的人生百态
        三、繁华都市的文化景观
        四、文化认同的密码解读
        五、盛世中华的想象建构
    第二节 美国大都会与梁启超《新大陆游记》的城市观
        一、异域城市的政治图景
        二、美国都市双面性的揭橥
        三、爱之深与责之切:移民之城的华人群像
        四、从革命到保皇:美国之行对作者思想之影响
    第三节 单士厘游记中的异域城市镜像
        一、俄国城市的社会图景
        二、意大利之城的艺术氛围
        三、域外城市的文化名人
        四、女性城市书写的艺术特质
第四章 都市叙事:近代小说中的西方城市想象
    第一节 《孽海花》中的海外都市想象及书写
        一、域外城市风情的想象
        二、西方英雄人物的描绘
        三、欧洲城市想象性建构的文化意蕴
    第二节 《文明小史》与文人的域外情怀
        一、东洋之城建构下的媚日丑态
        二、西洋城市书写中的违和叙事
        三、出洋之旅叙写的众生相
    第三节 《海上尘天影》与中国文人的域外壮游愿景
        一、异域都市的文明气象
        二、欧洲城市之飞地:上海与邹弢西学知识的习得
        三、文人域外壮游的愿景
第五章 人到海西头:王韬《漫游随录》中的欧洲城市
    第一节 “在场”——伦敦、爱丁堡的文化空间
        一、大学、教堂与本土文化的弘扬
        二、博物馆、图书馆与西方文明的呈现
        三、道义之交与人文关怀
        四、娱乐文化场域与民众的开放意识
        五、异域文化空间对作者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西洋有美——王韬游记中的女性书写
        一、十九世纪中晚期国人对异域女性的认知
        二、 《漫游随录》建构的新型西方女性形象
        三.理解与认同:颠覆的异域女性观
    第三节 《漫游随录图记》对西方城市的中土化描摹
        一、异域城市景观的古典式呈现
        二、西方人物书写的本土化意识
        三、域外插图中的东方性想象
        四、中土化描摹的文化心理
总论:跨文化视阈下的城市异托邦构建
参考文献
附录:近代文学中涉及西方城市着作一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9)意大利托斯卡纳园林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起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内相关研究
        1.5.2 国外相关研究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1.7 研究框架及结构
第二章 早期意大利园林的发展
    2.1 意大利概述
    2.2 园林的释义
    2.3 文艺复兴之前的意大利园林
        2.3.1 古罗马园林
        2.3.2 中世纪园林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托斯卡纳园林的形成因素
    3.1 地理环境的因素
    3.2 美第奇家族的影响
        3.2.1 乔凡尼·美第奇
        3.2.2 科西莫·迪·乔凡尼·美第奇
        3.2.3 洛伦佐·德·美第奇
        3.2.4 美第奇家族的影响
    3.3 经济的繁荣
    3.4 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3.4.1 文学思想
        3.4.2 绘画题材
        3.4.3 建筑创新
    3.5 阿尔伯蒂造园理论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托斯卡纳园林
    4.1 文艺复兴初期的托斯卡纳园林
        4.1.1 中世纪的余晖——卡法吉奥罗庄园
        4.1.2 变革的曙光——卡雷吉庄园
        4.1.3 台地园的开端——美第奇庄园
        4.1.4 人文的探索——波吉奥·阿·卡亚诺庄园
        4.1.5 形式的成熟——萨尔维亚蒂庄园
        4.1.6 小结
    4.2 文艺复兴盛期的托斯卡纳园林
        4.2.1 佛罗伦萨地区
        4.2.2 卢卡地区
        4.2.3 锡耶纳地区
    4.3 文艺复兴后期的托斯卡纳园林
        4.3.1 精致、典雅——冈贝拉伊亚庄园
        4.3.2 狭长、深远——奇吉·切提纳莱庄园
        4.3.3 纯粹、质朴——伊塔提庄园
        4.3.4 整齐、统——拉沃切庄园
        4.3.5 小结
第五章 托斯卡纳园林中的造园要素
    5.1 选址
    5.2 空间序列构成
        5.2.1 单一型空间
        5.2.2 交叉型空间
        5.2.3 组合型空间
        5.2.4 分节型空间
    5.3 路径序列
        5.3.1 串联型路径
        5.3.2 辐射型路径
        5.3.3 综合型路径
    5.4 雕塑
        5.4.1 标识类雕塑
        5.4.2 神话类雕塑
        5.4.3 隐喻类雕塑
    5.5 水体形式
        5.5.1 几何水池
        5.5.2 喷泉
        5.5.3 水阶梯
        5.5.4 水风琴
    5.6 庭园剧场
    5.7 神秘洞窟
    5.8 植物配置
        5.8.1 修剪植物
        5.8.2 结园
        5.8.3 柱廊
        5.8.4 花坛
        5.8.5 林园
第六章 托斯卡纳园林与中国江南园林艺术比较
    6.1 明清时期的江南园林
    6.2 哲学思想
        6.2.1 人与自然
        6.2.2 审美观念
        6.2.3 形式意境
    6.3 江南园林与托斯卡纳园林造园实例分析
        6.3.1 山林城市与城市山林
        6.3.2 园林的发展与变迁
        6.3.3 布局规划
        6.3.4 空间序列
        6.3.5 筑山理水
        6.3.6 植物组合
        6.3.7 建筑营造
    6.4 江南园林与托斯卡纳园林的差异性与相似性
        6.4.1 差异性
        6.4.2 相似性
        6.4.3 小结
    6.5 两种园林风格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与借鉴
第七章 托斯卡纳园林的影响
    7.1 托斯卡纳园林对拉齐奥地区园林的影响
        7.1.1 罗马的崛起
    7.2 托斯卡纳园林对法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7.2.1 造园理论的发展
        7.2.2 造园要素的演变
        7.2.3 造园风潮的兴起
    7.3 小结
第八章 托斯卡纳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关系和艺术应用
    8.1 托斯卡纳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关系
        8.1.1 弗莱切·斯蒂尔与瑙姆吉格庄园
        8.1.2 丹·凯利与米勒花园
        8.1.3 玛莎·施瓦茨与雅各布·贾维茨广场
        8.1.4 小结
    8.2 托斯卡纳园林的艺术特征
        8.2.1 理性特征
        8.2.2 设计规划
        8.2.3 先进的技术应用
        8.2.4 娱乐功能
第九章 结论
    9.1 结语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索引
托斯卡纳地区文艺复兴时期园林简表
美第奇家族族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项目
致谢

(10)前工业时代西方建筑与科学思想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1.1 为什么研究建筑与科学的关联性?
        0.1.2 抽象是广义科学的一般认知
        0.1.3 建筑作为知识·艺术
    0.2 研究对象与路径
        0.2.1 研究对象与研究视角
        0.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0.3 研究背景和创新性
        0.3.1 国外研究综述
        0.3.2 国内研究综述
        0.3.3 本研究的创新性
    0.4 论文总体结构与章节提要
        0.4.1 论文总体结构
        0.4.2 章节内容提要
第一章 有形与无形:前古典时代的建筑与自由艺术(liberal arts)
    1.1 技艺与认识的区分
    1.2 建筑有形技艺与无形认识之辨
        1.2.1 维特鲁威:建筑结合技艺与认识
        1.2.2 维特鲁威与超越论数学传统
        1.2.3 斐洛:圣殿的无形知识结构
    1.3 建筑与自由艺术的分歧
        1.3.1 建筑对立于神圣知识
        1.3.2 建筑在神圣与世俗之间
        1.3.3 自由艺术与机械艺术对立
    1.4 建筑是神圣拯救的物质阶梯
        1.4.1 机械艺术:心灵建设的阶梯
        1.4.2 几何搭建“造”与“思”之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有限与无限:有机论整体宇宙的超越性与人文主义建筑
    2.1 知识视野扩展与有机论宇宙秩序
        2.1.1 有序宇宙的精神-物质结构
        2.1.2 无限球体与相对中心
    2.2 阿尔伯蒂:建筑知识的有限道德与无限隐喻
        2.2.1 知识与行动的界限
        2.2.2 有限与无限
        2.2.3 设计图绘(disegno)的智性操作
    2.3 古典建筑制度化与神圣启示
        2.3.1 五柱式法则:知识制度化与神圣化
        2.3.2 和声数比与超感觉
    2.4 知觉启示无限:手法主义与巴洛克破格
        2.4.1 复合教堂中的静与动
        2.4.2 单一空间教堂中的无限驱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限的相对化:启蒙早期有机论宇宙解体中的建筑与美术(Fine Arts)
    3.1 无限时空的相对性
        3.1.1 有机论宇宙解体与精确科学
        3.1.2 无限时间与科学进步观念
        3.1.3 无限空间与理性相对化
    3.2 科学与美术的新对立
        3.2.1 美术整合自由与机械
        3.2.2 超越性审美与鉴赏力社会化
        3.2.3 客观美的相对性
        3.2.4 建筑在美与用之间
    3.3 自由艺术超越性观念的解体
        3.3.1 和谐数比相对化
        3.3.2 柱式装饰的相对化
        3.3.3 自由式园林与感觉论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新界定无限:工业革命前夕机械论宇宙中的建筑知识分科路径
    4.1 机械论综合与建筑知识类属
        4.1.1 和谐数比复兴与新科学
        4.1.2 牛顿综合与绝对时空观念
        4.1.3 百科全书中建筑知识类属的分裂
    4.2 建筑理性的自然科学伦理
        4.2.1 洛吉耶:原始棚屋的结构概念抽象
        4.2.2 洛多利:材料理性的有机再现
    4.3 建筑想象的图像语言表达
        4.3.1 语言起源与表达的普遍性
        4.3.2 部雷:崇高诗意的想象图景
        4.3.3 勒杜:建筑言论与社会契约
    4.4 工程师理性与工程技术职业化
        4.4.1 军事工程从建筑中区分
        4.4.2 工程师理性主导建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总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从奥古斯都时代与路易十四时代看帝王对建筑发展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18世纪英国人到法国的大旅行研究[D]. 邢嘉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圣德尼教堂研究 ——从墨洛温王朝到卡佩王朝[D]. 刘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从身体到建筑:人文主义视角下的中西方建筑演变与启示[D]. 朱梦. 深圳大学, 2020
  • [4]故宫与卢浮宫的建筑设计文化比较研究[D]. 胡茜茜. 安徽工程大学, 2019(08)
  • [5]“自我启蒙”与徐家汇宗教文化艺术事业[D]. 莫为.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6]西方受众对中国艺术的接受机制研究[D]. 耿钧. 东南大学, 2018(05)
  • [7]西方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研究[D]. 李兆颖.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1)
  • [8]想象西方:近代文学中的域外城市镜像研究[D]. 李军锋.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意大利托斯卡纳园林艺术研究[D]. 李云鹏. 上海大学, 2018(02)
  • [10]前工业时代西方建筑与科学思想关联性研究[D]. 雷晶晶. 东南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皇帝对奥古斯都和路易十四时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