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虚拟环境系统的铁路选线设计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崔夏阳[1](2021)在《铁路选线案例仓库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在铁路设计整个流程中,线路设计是影响全局性的总体工作,线路方案的优劣将直接影响铁路的技术可行性、安全性及经济适用性。一个高效且全面的系统,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更好地储存和管理铁路选线案例,挖掘其中宝贵的设计经验和规律。本文针对传统铁路线路设计资料管理环节中暴露出的信息共享程度低和数据综合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采用理论分析、统计分析、模型模拟以及实证研究等方法,开展铁路线路设计要素体系和选线资料案例库系统的优化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案例相似度算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等有了深入的了解,建立了铁路线路案例相似度匹配模型;同时分析了线路技术指标的差异性和相关性,设计了案例库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功能模块,对铁路线路资料的再利用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本文研究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为形成一套全面的铁路线路案例要素体系,根据构成线路线路案例各要素的基础性、可持续性和复杂性,将铁路线路案例各要素分为线路技术设计要素、环境影响要素、项目建造经济要素和社会综合影响要素四类进行阐述,并对铁路选线案例中各个要素进行细致的刻画,同时基于上述体系,依照数学模型的标准将铁路线路案例数据进行重新分类,划分为两组不同类型的数据集合,结合信息熵法和皮尔逊相关系数建立相似度计算模型。通过将目标选线案例的特征指标录入案例库,与历史案例进行相似度计算、比对和分析,验证了相似度计算模型的合理性。(2)针对铁路选线案例数据多、结构复杂的特点,运用统计学知识,设计选线案例统计方案,并对铁路选线案例的选取原则和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了深入了解,通过频率分析、差异性检验等方法,挖掘了不同技术指标间的规律,探索了技术指标之间的统计学特性。结果表明,技术指标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并且与实际设计原则相符。因此,可以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实现线路资料的再利用,有利于提取线路资料中蕴含的设计经验。(3)基于node.js开发环境和Mongo DB数据库,结合相似度相似度算法模型和技术指标统计方案,从逻辑架构、开发架构、物理架构及数据架构等方面对系统进行总体设计;根据百度地图API的成图原理,开发了基于B/S模式的线路资料可视化功能模块;同时实现了案例上传、采集、查询、推荐和统计分析等功能,并且选取了拉萨到林芝的铁路选线案例对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该论文有图64幅,表19个,参考文献88篇。
许健雄[2](2020)在《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城轨交通线路平面定线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人们出行次数和出行距离迅速增加,导致交通流量大幅度增加。为解决人们的出行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加快,随之而来的线路设计任务也越来越重。在预可行性和可行性研究阶段,线路走向方案通常难以得到稳定,这更加重了设计者的负担和影响项目的进度。众所周知,要选出一条合理可行的方案,不仅需要设计者在考虑了各个的因素情况下仔细地研究众多方案,而且需要专业工程师和评审专家对设计者提出的每个方案进行认真的研讨和审批。然而在研究方案过程中设计者的想法和灵感常常因不能实时地反映在电子地图中而消逝,以及专家组对方案的研讨意见也因不能快速直观地展示在电子地图中而难以被证明就是合理可行的。故轨道交通选线中众多方案的研究、探讨和评审需要一个直观、实时地表达设计人员和评审专家设计思想的平台,以提高选线方案的质量和效率。本文综合运用铁路线路平面线形分段、拟合技术,研究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定线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详细地总结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的软硬件组成和工作方式,为系统交互式平台比选提供了依据。同时研究了SMART白板与AutoCAD软件的关联操作,为系统的实现奠定了基础。(2)本文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计算方法和约束条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算法,算法主要由基于曲率元的线形特征方法、基于曲率元的线路平面线形分段方法以及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直线和圆曲线拟合算法组成。通过算法设计者可以从一条电子白板样条曲线中得到线路中的各交点坐标、半径以及缓和曲线长等,进而确定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3)本文以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算法为基本理论,以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交互硬件,以Visual Studio 2008、AutoCAD 2010为开发平台,C++和ObjectARX 2010为开发语言及工具,开发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方案论证平台系统。该系统包含的线路绘图功能、拟合功能以及交互功能以及可视化操作界面,促进了轨道交通选线的直观性和实时性。最后本文以实例验证的方式,成功地证实了系统的可行性,同时也证明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原理的正确性。
吴庆茹[3](2020)在《铁路勘测设计案例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既有铁路勘测设计案例资料,进一步完善铁路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提高知识经验利用率和设计效率,降低成本。为此,建立铁路勘测设计案例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既有铁路勘测设计案例资料进行快速有效地参考和利用是十分有研究意义的。本文从实际铁路设计流程出发,采用基于案例推理理论分析、数据库技术及相关系统开发工具,针对铁路勘测设计案例数据库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针对铁路勘测设计案例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和效益、基于案例推理理论及其工作原理展开研究,构建了适用于铁路勘测设计的问题处理模型,得出对铁路勘测设计案例特征表示的准确度将显着影响铁路勘测设计案例数据的使用效率。(2)依据铁路勘测设计问题解决模型,将铁路勘测设计案例分为“铁路线路设计成果”、“桥涵设计成果”、“路基设计成果”、“站场设计成果”、“隧道设计成果”和“共有信息资料”六个对象,并采用框架表示法对各个对象进行表示,在此基础上,使用Oracle数据库及相关工具构建了铁路勘测设计案例数据库。(3)分析了铁路勘测设计案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体系、模块需求及功能结构,设计了铁路勘测设计案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登录界面、主界面、案例管理界面及其操作界面,将铁路勘测设计案例数据库与人机交互功能模块相连接,完成了铁路勘测设计案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本文研究内容可以用于铁路建设中的设计工作阶段,也可作为公路及其他有类似特征的土木工程设计领域相关研究的参考。该论文有图40幅,表1个,参考文献63篇。
韩林凯[4](2020)在《基于电子白板平台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纵断面设计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轨道交通选线是城市轨道交通勘测设计中举足轻重的重要环节。因此在相关的选线工作当中,必须综合考量各个方面的相关因素和技术条件进行多次的线路方案比选,且经过多方的汇报和研讨后修改并挑选出较为合理的线路方案。因此,一个能够在研讨工作会议环境中实现线路方案设计思想以及修改意见的较为准确的表达,能够即时地实现并展现出修改意见内容的交互式设计环境,是目前选线总体组迫切希望实现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为这一构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它具有“技术集成高、资源整合强、交互功能好”的优势,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互动式的课堂环境,同时可以适应商务会议、日常工作等多种工作环境,因此它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开发了能够在城市轨道交通纵断面设计中对手绘坡段进行坡段拟合的拟合算法和拟合程序,使城市轨道交通纵断面选线设计工作可以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技术优势——用户可以利用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完成线路纵断面手绘设计,且可将纵断面设计成果以设计单位常用的DWG格式输出,使城市轨道交通选线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1.利用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内置的与Microsoft办公软件以及Auto CAD等软件的软件接口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实现两种软硬件设备的更深层次的交互操作,包括根据平面图信息绘制包含基础信息的纵断面图,手绘绘图操作、利用板擦实现删除操作等。2.在学习Auto CAD Object ARX(VC)开发基础上掌握了一些二次开发实例和技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在Auto CAD中能够实现的操作功能进行了二次开发和拓展,新增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纵断面坡段拟合功能和纵断面坡段要素标注功能。3.本文参考了西南交通大学张睿陶编写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样本曲线的拟合算法。该算法主要是在欧氏距离的拐点检测算法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最小二乘法等拟合方法,同时结合三次抛物线型缓和曲线参数方程进行研究,最终确定了拟合线路所需的各个功能。但由于该算法针对的是铁路线路平面设计,因此对该算法进行了改编,以确保能够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纵断面设计功能。改写主要包括:确定坡段变坡区间,确定变坡点,计算纵断面坡段中各个竖曲线半径,确定纵断面各控制点,绘制坡段直线段、圆曲线型竖曲线,竖曲线要素标注。4.按照改写后的纵断面坡段拟合算法,以Visual Studio 2008、Auto CAD2010和Object ARX2010为开发平台,编写纵断面手绘坡段的拟合程序,将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升级后的易思蓉教授团队已有的杨利开发的城市轨道交通纵断面选线系统相融合,以达到手绘纵断面线路设计的目标。用户可通过命令和菜单项,实现手绘城市轨道交通纵断面图,并保证一定的准确性。
胡亚坤[5](2020)在《复杂山区高速公路地质选线研究 ——以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在地形艰险、地质复杂的山区,高速公路路线的选择受到众多因素的限制,特别是地质因素。一个良好科学的选线方案,直接影响到国家和区域的发展,影响整个项目寿命周期,因此,总结出一套复杂山区地质选线原则,同时建立一套可用性强、实用性高的公路路线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依托在建的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项目,根据项目区所处的特殊地质环境进行高速公路地质选线研究,通过对乐汉高速路线分析,从地质因素角度出发,总结出相应的地质选线原则;同时建立一套公路路线评价指标体系。本论文主要成果有如下3点:1.总结各工程地质条件的选线原则。基于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项目,针对复杂山区各工程地质条件对路线选择的影响,提出各相应的地质选线原则,结合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工程实例,重点对不良地质如滑坡、泥石流、崩塌、顺层边坡、特殊性岩土进行分析,提出其相应的地质选线原则。2.基于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重大工点,总结出隧道和桥梁地区的地质选线原则。隧道选线从两个方面研究,一是从地质角度分析影响隧道路线的地质因素,二是从力学角度,利用Mida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隧道力学模型,分析隧道受力形式,提出隧道地区相应的地质选线原则;桥梁地质选线研究主要从地质因素与桥梁路线选择的关系,提出桥梁工点地质选线原则。3.建立公路路线选择指标体系。将影响路线选择的各指标列举成表,通过对专家进行调查问卷的形式,将影响路线选择的各指标因素进行权重评判。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各指标对路线选择的重要性权重,从而定性的分析路线各指标选择的重要性顺序,从而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高速公路选线提供理论支撑。
李懿[6](2020)在《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公路路线生成方法》文中认为公路选线设计是一个综合多个专业的复杂设计工作。鉴于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与复杂性,选线工作与研究人员不断优化和改进其工作方法,智能优化、知识工程等人工智能方法已应用于该项工作,但方法仍有待于完善。为此,论文提出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公路路线生成方法。采用DQN(Deep Q Network)算法生成顾及高程信息的路线初始路经,再通过动态判定框及平纵优化,得到满足设计规范的路线平面及纵断面。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提出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公路路线设计方法体系。基于国内外文献分析,结合公路选线的特性,利用深度强化学习方法生成一定地理环境下的公路路线初始路经。然后,根据自己设计的动态判定框,以及平纵优化方法,把初始路径拟合为满足设计规范的路线平面与纵断面。实现了公路路线设计方法的革新。(2)实现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最优路径生成。首先把路线初始走向生成问题描述为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即把每步移动表示为智能体在某种状态下所采取行为。然后构建选线问题的强化学习模型,借助GIS平台提取选线区域环境信息,将其整合为智能体探索路径的基础环境,设计合理的奖惩函数。再采用DQN算法,学习路线策略,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生成最优公路初始路径走向。(3)提出了基于动态判定框的公路平、纵断面线形优化匹配方法。针对过去采用拟合方法无法直接确定路线要素的问题,设计一种动态判定框划分合理分段的方法,采用一系列可变范围的矩形框划分路线分段,并对直线与曲线要素进行拟合、判别、调整,最终生成符合设计规范的公路路线。(4)程序开发与方法验证。综合深度强化学习、GIS、数值分析等相关技术,基于Python语言框架开发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公路智能选线系统。并采用具体工程实例作为算例进行验证,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论文的研究成果表明,应用所提方法可以有效探索出满足约束条件的较优路线方案,所选线路能绕避不利环境和适应地形,经济合理,方案可行。可为公路路线设计人员在工程设计初期提供可靠的路线参考方案。
但鹏飞[7](2020)在《基于决策偏好理论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文中提出铁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大动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铁路同时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关键基础设施,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和主要交通方式之一。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选择是一项统筹全局的总体性决策工作,直接关系整体线路技术经济、实施难度、国家战略以及国民经济,线路方案一旦确定,铁路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性、可靠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及社会接纳性等已基本定格。传统铁路线路方案评价方法均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未考虑决策者的认知情况以及决策者的偏好态度,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决策环境,提高决策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从考虑决策者偏好作为研究视角,以认知有限、环境复杂、追求优化为决策前提。因此,本文研究基于决策偏好理论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问题,力争构建最佳的决策模型来契合决策者的偏好特征和偏好习惯,减少决策结果误差,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为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从决策者偏好角度提供理论参考价值,增添新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决策偏好的影响因素、形成机制以及决策偏好的理论渊源,阐述决策偏好与期望值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关系,形成基于决策者确定型偏好和风险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两类问题,并探讨决策偏好理论在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中的适用性。然后,研究直觉模糊集表达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度,阐述直觉模糊数运算法则、距离测度公式、直觉模糊数比较方法、直觉模糊集结算子的相关定义,进一步阐述直觉模糊熵及直觉模糊交叉熵的相关概念,以更加精确测量直觉模糊数的距离。其次,构建基于决策者确定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模型,运用直觉模糊交叉熵和TOPSIS—灰色关联投影分析法的思想构建优选评价模型,考虑指标权重完全未知和部分未知两种情况时,分析决策者属于确定型偏好类型下的线路方案优选。再次,构建基于决策者风险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模型,运用直觉模糊熵和直觉模糊加权平均算子的思想构建优选评价模型,利用基于风险偏好的直觉模糊得分函数,分析决策者分别属于风险追逐、风险保守、风险中立三种不同风险偏好类型下的线路方案优选。最后,选取某艰险山区铁路(康定至八宿段)经甘孜、昌都方案,经理塘、昌都方案和沿G318国道方案作为线路方案优选实例,通过实例验证基于决策者确定型偏好和风险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和科学性,为其他基于决策偏好理论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牛进德[8](2020)在《既有铁路改建BIM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铁路路网的不断完善,旅客对出行的品质要求也相应提高,大量的既有铁路需要进行相应的提速改造工作以适应线路提速、扩能的需求。既有铁路改造设计具有改造范围受限、受沿线结构物分布影响大等特点,对线路的勘察设计、技术方案比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勘测技术手段提升,构建BIM化改建模型,实现线路改建方案的动力学评价等方面入手,采用三维可视化的既有铁路改建设计方法,获取经济节约、性能可靠的既有铁路改建设计方案。为此,论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研究适用于既有铁路BIM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结合某既有线路的平纵断面采集资料,采用Civil3D软件利用既有平面高程信息构建改建地段的三维数字地形模型,基于线路BIM化改建要求,在构建的数字地形模型中导入线路平、纵断面及线路结构信息,利用OpenRail构建线路中心线、线路纵断面、线路横断面、轨道结构、桥梁和隧道模型。采用横断面设计模块实现断面类型与里程、地形的自动匹配,通过Autodesk InfraWorks交互计算实现与地形模型无缝套合,构建出适用于线路BIM化改建需求的既有线路模型。2)研究BIM化的既有铁路三维可视化改建设计方法以常见的线路反向曲线地段半径小改大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线路完成3种不同曲线半径组合条件下的线路平纵断面线位计算,实现改建方案路基、桥、隧及轨道模型的集成并与数字地形模型进行套合,自动提取各方案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值,进行改建方案的技术经济性评价,并实现不同设计方案的三维可视化漫游,从视觉角度进行方案合理性评价。3)研究基于动力学的不同改建设计方案的评价方法基于SIMPACK软件构建车-路一体化模型,进行改建方案的安全性、舒适度分析与评价,采用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轨垂向力、轮轨横向力等指标进行安全性评价,采用列车垂向、横向振动加速度进行舒适度评价,与经济技术指标相结合实现设计方案的协同比选。
姚贤垆[9](2019)在《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公路纵断面智能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公路线形设计是公路设计中最主要任务之一。在平面线形既定的情况下,纵断面线形的优劣对路线的工程及运营投资大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对纵断面进行优化研究具有实际的经济效益。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研究者对纵断面优化模型及算法提出了许多改进方法,以使其能更好地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但仍存在目标函数单一、未考虑桥隧位置和平纵组合、优化困难、耗时严重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公路纵断面优化问题及其求解方法进行详细分析,构建了基于满意度理论的优化模型,并设计了改进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1)研究并介绍了公路智能选线的基本原则和纵断面线形设计的研究思路以及相关参数的选择。(2)以变坡点里程和设计高程来作为优化设计变量,引入满意度理论来构建兼顾工程、运营两方面的纵断面优化模型。通过对纵断面设计本质的分析,设计了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多目标适应度函数,提出在交叉算子中设计单坡段适应度函数,使得每个变坡点的移动方向都能够自动确定。将变异算子的变异情况和方案本身的优劣程度相结合,使得算法的寻优速度得到了提高。(3)利用最大限坡得到初步可行解区域来修正起伏比较大的纵断面地面线,以能够更准确地对坡度走势进行引导,然后通过平滑处理已修正后的地面线,实现方案变坡点个数的自动确定。结合使用均匀分布法、正态分布法和拟合法来生成纵断面方案,使方案在满足种群多样性以及相关约束条件的前提下生成遗传算法的初始种群。(4)本文在纵断面优化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在VS.NET环境下面完成编写了纵断面优化的主要算法,利用工具ObjectARX2006在VC++6.0软件的支持下对AutoCAD进行了二次开发,继而完成了以改进遗传算法为核心的公路纵断面优化系统程序,设计了相关数据录入界面,并对程序的容错性进行了一定的设计。(5)分别以江西省某两条高等级公路为实验对象,详细分析在不同条件下的纵断面优化结果,进一步验证程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周锬[10](2019)在《齿轨铁路生态选线方案数字化评价平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为促进山地森林地区旅游观光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山地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开始兴起,这其中齿轨铁路因其爬坡能力强、运输灵活性大和适用性强的特点开始应用于山地观光旅游。山地森林地区生态环境往往脆弱敏感,这就需要线路工程师在进行齿轨铁路选线时能充分考虑沿线的生态环境,做到生态选线。传统的二维平面设计模式不能使线路工程师直观地感知沿线的生态环境。虚拟环境技术的发展使得构建齿轨铁路线路沿线区域的三维虚拟环境为可能。线路工程师在虚拟环境中既可选择线路走向,又能实时关注到线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同时,借助成熟的计算机技术构建数字化选线方案评价平台可以给线路工程师提供多样的评价方法并提高线路方案的评价效率。本文将分析研究利用虚拟环境进行齿轨铁路生态选线并构建数字化选线方案评价平台来对齿轨铁路线路方案进行评价和比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分析了齿轨铁路构造物三维基元模型的分类与编码方式,完成了齿轨铁路构造物基元模型的构建,构建了虚拟环境所需的齿轨铁路构造物三维基元模型库管理系统。(2)利用C++编程语言与PostgreSQL数据库设计了齿轨线路多元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对设计资料、设计成果和三维基元模型进行远程协同操作与应用管理。(3)从铁路数字化选线系统的软硬件构成、建模方法和原理等方面,探究了建立齿轨铁路三维虚拟环境的可行性,并从必要性、技术路线和功能模块方面研究分析了构建数字化选线方案评价平台的可行性。(4)利用铁路数字化选线系统构建某交通项目的虚拟环境,并基于该虚拟环境进行生态选线,同时利用数字化选线方案评价平台对多个线路方案进行了评价比选。
二、基于虚拟环境系统的铁路选线设计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虚拟环境系统的铁路选线设计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选线案例仓库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面向铁路选线案例的相似度算法模型研究 |
2.1 铁路选线案例要素分析 |
2.2 铁路选线案例相似度计算模型 |
2.3 实验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统计结果的铁路选线案例要素相关性研究 |
3.1 统计方案设计 |
3.2 统计结果展示 |
3.3 铁路选线案例相关要素统计分析及规律提取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4.1 系统开发环境及相关技术 |
4.2 系统架构设计 |
4.3 系统核心功能设计及开发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
5.1 系统性能分析 |
5.2 系统功能实现 |
5.3 系统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案例相似度计算程序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城轨交通线路平面定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线路CAD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
1.3.1 国外研究发展概况 |
1.3.2 国内研究发展概况 |
1.4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与应用概况 |
1.4.1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研究发展概况 |
1.4.2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概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6 论文结构 |
1.6.1 论文技术路线 |
1.6.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算法 |
2.1 电子白板上笔绘信息的获取 |
2.2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计算 |
2.2.1 线路平面设计计算 |
2.2.2 线路平面规范性检验 |
2.3 线路平面线形识别与分段 |
2.3.1 基于曲率元的线形特征方法 |
2.3.2 基于曲率元的线路平面线形分段方法 |
2.4 线路平面拟合 |
2.4.1 圆曲线拟合 |
2.4.2 直线拟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系统开发技术 |
3.1 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简介 |
3.2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简介 |
3.2.1 ObjectARX开发工具安装配置 |
3.2.2 AutoCAD数据库 |
3.3 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与AutoCAD的关联操作 |
3.4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系统核心程序 |
3.4.1 获取电子白板样本点并计算曲率元 |
3.4.2 电子白板样条曲线分段 |
3.4.3 确定线路平面基本设计参数 |
3.4.4 计算线路其他参数 |
3.4.5 绘制线路平面 |
3.4.6 文件的导入与导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方案论证平台系统 |
4.1 系统主要功能 |
4.1.1 线路拟合功能 |
4.1.2 编辑线路功能 |
4.1.3 文件操作功能 |
4.2 实例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铁路勘测设计案例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铁路勘测设计案例信息管理理论基础及要素分析 |
2.1 铁路勘测设计案例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及效益 |
2.2 铁路勘测设计案例信息化管理理论基础 |
2.3 铁路勘测设计案例信息化管理要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铁路勘测设计案例特征信息化表征及数据库设计 |
3.1 铁路勘测设计案例信息化表征研究 |
3.2 铁路勘测设计案例数据库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案例信息化管理系统总体架构与人机交互设计 |
4.1 基于B/S模式的案例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 |
4.2 铁路勘测设计案例信息化管理系统总体结构 |
4.3 铁路勘测设计案例信息化管理系统人机交互功能模块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铁路勘测设计案例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 |
5.1 铁路勘测设计案例信息化管理系统登录界面设计 |
5.2 铁路勘测设计案例信息化管理系统主界面设计 |
5.3 铁路勘测设计案例信息化管理系统案例管理界面及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电子白板平台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纵断面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
1.2.1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
1.2.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
1.3 计算机辅助选线设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
1.3.1 国外计算机辅助选线设计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国内计算机辅助选线设计技术研究现状 |
1.4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
1.4.1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历程 |
1.4.2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 |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 |
1.5.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系统交互式平台比选 |
2.1 常用的交互设计系统的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 |
2.1.1 普通计算机及其输入输出设备及其特点 |
2.1.2 手写绘图输入设备 |
2.1.3 光笔 |
2.2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技术分类及其特点 |
2.2.1 压感式交互式电子白板 |
2.2.2 电磁式交互式电子白板 |
2.2.3 超声波式交互式电子白板 |
2.2.4 红外式交互式电子白板 |
2.3 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软硬件介绍 |
2.3.1 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介绍 |
2.3.2 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软件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二次开发技术 |
3.1 交互式电子白板二次开发中开发软件比较 |
3.1.1 Auto LISP语言(Auto LIST Processing Language) |
3.1.2 ADS(Auto CAD Development System)开发工具 |
3.1.3 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开发工具 |
3.1.4 Object ARX开发工具 |
3.2 Auto CAD开发环境配置 |
3.3 城市轨道交通纵断面设计系统的升级 |
3.3.1 城市轨道交通纵断面设计系统升级思路 |
3.3.2 城市轨道交通纵断面设计系统升级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轨道交通纵断面设计方法 |
4.1 交互式电子白板线路纵断面设计系统 |
4.1.1 纵断面设计系统的整体设计 |
4.1.2 纵断面设计系统的模块化 |
4.2 线路纵断面拟合算法 |
4.2.1 样本点的选取 |
4.2.2 坡段变化区间以及竖曲线半径的确定 |
4.2.3 变坡点的确定 |
4.2.4 竖曲线的特征要素的确定 |
4.3 纵断面坡段线拟合程序研发 |
4.3.1 程序中主要参数、数据类型、功能函数及数据库连接简介 |
4.3.2 程序功能和程序结构介绍 |
4.4 工程应用实例验证 |
4.4.1 城市轨道交通纵断面设计系统的验证 |
4.4.2 坡段拟合程序的实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复杂山区高速公路地质选线研究 ——以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速公路选线原则 |
2.1 高速公路路线设计总体思路 |
2.2 山区公路的平面与纵断面要求 |
2.2.1 山区高速公路平面 |
2.2.2 山区高速公路纵断面 |
第3章 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工程地质概况 |
3.1 自然地理特征 |
3.1.1 工程概况及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象水文 |
3.1.4 地震动参数区划 |
3.2 地层岩性 |
3.3 地质构造 |
3.4 水文地质条件 |
3.4.1 地下水的类型 |
3.4.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
3.4.3 沿线水质对混凝土的腐蚀性评价 |
3.5 不良地质 |
第4章 控制(乐山至汉源高速(汉源段))路线选择的地质因素 |
4.1 气候特征 |
4.1.1 气温对路线选择的影响 |
4.1.2 湿度对路线选择的影响 |
4.1.3 风力对路线选择的影响 |
4.2 地形地貌 |
4.3 地层岩性 |
4.4 地质构造 |
4.5 不良地质 |
4.5.1 滑坡地区选线 |
4.5.2 泥石流地区选线 |
4.5.3 崩塌、落石地区选线 |
4.5.4 顺层边坡地区选线 |
4.5.5 特殊岩土地区选线 |
第5章 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隧道的选线与选址 |
5.1 隧道选线成果分析 |
5.1.1 大岩隧道工程概况 |
5.1.2 大岩隧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
5.1.3 隧道路线走向与构造应力关系 |
5.1.4 隧道的地质选线原则 |
第6章 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桥梁的选线与选址 |
6.1 桥梁的地质选线分析 |
6.1.1 鹦哥嘴大桥工程概况 |
6.1.2 鹦哥嘴大桥路线的选择 |
6.2 桥梁地质选线原则 |
第7章 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公路路线方案评价 |
7.1 模型选择与分析 |
7.1.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7.2 构建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
7.2.1 模型评价因子选择 |
7.2.2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
7.2.3 评价结论与分析 |
7.3 路线方案分析评价 |
结论 |
附件 1: 公路路线选择指标体系指标权重打分调查问卷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公路路线生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智能选线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智能选线方法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2.4 深度强化学习应用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强化学习与深度Q网络 |
2.1 强化学习概述 |
2.1.1 强化学习基本概念 |
2.1.2 马尔科夫决策过程 |
2.1.3 强化学习基本要素 |
2.2 Q学习算法到深度Q网络的迁移 |
2.2.1 深度强化学习基本概念 |
2.2.2 强化学习的主要算法 |
2.2.3 Q学习算法的局限性 |
2.3 基于值函数的深度Q网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度Q网络生成公路初始路经 |
3.1 问题建模与环境构建 |
3.1.1 问题建模 |
3.1.2 环境信息的获取 |
3.1.3 环境信息模型表示 |
3.1.4 仿真环境的搭建 |
3.2 基于Q学习算法的路径寻优 |
3.2.1 奖惩函数 |
3.2.2 值函数的学习 |
3.2.3 动作选择策略 |
3.3 基于深度Q网络的初始走向生成 |
3.4 实验与分析 |
3.4.1 实验环境以及参数设置 |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态判定框与路线生成 |
4.1 动态判定框方法介绍 |
4.1.1 公路选线设计要点与系统框架 |
4.1.2 动态判定框原理 |
4.1.3 拟合方法介绍 |
4.2 平面线形优化 |
4.2.1 平面交点的确定 |
4.2.2 圆曲线的确定 |
4.3 纵断面线形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开发及案例验证 |
5.1 系统开发方法 |
5.1.1 Python开发模式选择 |
5.1.2 GDAL简介 |
5.1.3 Tensorflow简介 |
5.2 系统开发与运行环境 |
5.2.1 系统开发环境 |
5.2.2 系统运行环境 |
5.3 系统结构设计 |
5.3.1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5.3.2 系统功能设计 |
5.3.3 系统优化流程图 |
5.3.4 系统应用范围和前提 |
5.4 系统功能介绍 |
5.4.1 初始路径生成模块 |
5.4.2 平面自动设计模块 |
5.4.3 纵面自动设计模块 |
5.4.4 路线信息生成模块 |
5.5 工程案例 |
5.5.1 工程概况 |
5.5.2 基本参数 |
5.5.3 路线方案展示 |
5.5.4 方案对比 |
5.5.5 智能选线方案纵断面展示 |
5.5.6 测试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横向项目 |
(7)基于决策偏好理论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决策偏好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2 艰险山区铁路选线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决策偏好理论在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中的适用性探讨 |
2.1 决策偏好 |
2.1.1 决策 |
2.1.2 决策偏好 |
2.1.3 决策偏好的影响因素 |
2.1.4 决策偏好的形成机制 |
2.2 决策偏好的理论渊源 |
2.2.1 决策者偏好与期望值理论 |
2.2.2 决策者偏好与期望效用理论 |
2.2.3 决策者偏好类型 |
2.3 考虑决策偏好在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中的适用性探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直觉模糊集理论 |
3.1 模糊集与直觉模糊集 |
3.1.1 模糊集 |
3.1.2 直觉模糊集 |
3.2 直觉模糊集 |
3.2.1 直觉模糊数的运算法则 |
3.2.2 直觉模糊集距离测度公式 |
3.2.3 直觉模糊数的比较方法 |
3.2.4 直觉模糊集结算子 |
3.3 直觉模糊熵 |
3.3.1 信息熵 |
3.3.2 直觉模糊熵 |
3.3.3 直觉模糊交叉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构建基于决策偏好理论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模型 |
4.1 构建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指标体系 |
4.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 |
4.1.2 建立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指标体系 |
4.2 构建决策者确定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模型 |
4.2.1 问题描述 |
4.2.2 决策方法及步骤 |
4.3 构建决策者风险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模型 |
4.3.1 问题描述 |
4.3.2 决策方法及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决策偏好理论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实例研究 |
5.1 某艰险山区铁路(康定—八宿段)线路方案 |
5.1.1 方案概述 |
5.1.2 方案分析 |
5.2 基于决策者确定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 |
5.2.1 建立直觉模糊矩阵 |
5.2.2 计算直觉模糊交叉熵距离矩阵 |
5.2.3 确定正、负理想方案 |
5.2.4 计算正、负理想灰色关联系数矩阵 |
5.2.5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
5.2.6 计算正、负灰色关联投影值 |
5.2.7 计算灰色关联投影综合偏好系数并排序 |
5.2.8 决策结果分析 |
5.3 基于决策者风险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 |
5.3.1 建立直觉模糊矩阵 |
5.3.2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
5.3.3 计算直觉模糊综合评价值 |
5.3.4 计算直觉模糊得分值并排序 |
5.3.5 决策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既有铁路改建BIM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1 铁路虚拟环境构建方法研究现状 |
1.2.2 铁路BIM化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
1.2.3 既有铁路改建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2.4 既有铁路改建方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铁路三维数字地形场景模型构建 |
2.1 铁路三维数字地形模型构建原理 |
2.1.1 DTM与 DEM概念 |
2.1.2 DEM的数据采集及表示方法 |
2.2 铁路三维数字地形场景构建方法 |
2.3 铁路三维数字地形模型功能分析 |
2.4 基于Autodesk Civil3D的铁路三维数字地形场景模型创建 |
2.4.1 地形图预处理 |
2.4.2 三维地形骨架模型创建 |
2.4.3 三维地形骨架模型与光栅卫片配准 |
2.4.4 三维人文及自然景观模型创建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技术的既有铁路可视化协同建模 |
3.1 铁路IFC标准与BIM建模平台 |
3.1.1 BIM-IFC标准 |
3.1.2 铁路BIM平台介绍 |
3.1.3 协同设计的必要性 |
3.2 基于BIM技术的线路结构建模 |
3.2.1 族与Open Rail模板 |
3.2.2 基于Open Rail的线路结构建模 |
3.3 基于BIM技术的既有铁路协同建模实现 |
3.3.1 既有铁路平面建模 |
3.3.2 既有铁路纵断面建模 |
3.3.3 既有铁路线路模型输出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M技术的协同改建方案设计 |
4.1 既有铁路改建影响因素及案例概况 |
4.1.1 既有铁路改建影响因素 |
4.1.2 既有铁路案例概况 |
4.2 既有铁路改建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
4.2.1 既有铁路改建设计原则 |
4.2.2 既有铁路曲线整正方法 |
4.2.3 既有铁路曲线改建方法 |
4.3 基于BIM技术的既有铁路可视化协同改建设计 |
4.3.1 改建方案设计 |
4.3.2 改建方案比选 |
4.4 改建设计方案线路动态漫游展示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动力学的铁路改建设计方案评价 |
5.1 基于SIMPACK的车-路一体化模型创建 |
5.1.1 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 |
5.1.2 多体系统动力学车辆模型创建 |
5.1.3 多体系统动力学线路模型创建 |
5.2 改建设计方案安全性舒适度评价方法 |
5.2.1 线路安全性评价方法 |
5.2.2 线路舒适度评价方法 |
5.3 改建设计方案安全性舒适度分析与评价 |
5.3.1 改建设计方案安全性分析与评价 |
5.3.2 改建设计方案舒适度分析与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公路纵断面智能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评价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满意度优化模型的建立 |
2.1 满意度原理 |
2.2 优化变量的选择 |
2.3 目标函数的确定 |
2.3.1 土石方工程费用计算 |
2.3.2 支挡工程费用计算 |
2.3.3 桥隧工程费计算 |
2.4 约束条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纵断面优化中改进遗传算法的研究 |
3.1 遗传算法概述 |
3.1.1 基本描述 |
3.1.2 设计要素 |
3.1.3 主要特点 |
3.2 纵断面优化中改进遗传算法的设计 |
3.2.1 编码设计 |
3.2.2 适应度函数的构建 |
3.2.3 遗传算子的设计 |
3.2.4 终止准则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纵断面优化初始方案群的产生 |
4.1 纵断面地面线的整饰 |
4.1.1 纵断面初始可行区域 |
4.1.2 地面线的整饰 |
4.2 纵断面方案的生成 |
4.2.1 自动确定变坡点个数 |
4.2.2 变坡点位置的确定 |
4.3 约束处理 |
4.3.1 约束处理策略 |
4.3.2 约束修复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程序设计与算例分析 |
5.1 程序设计与实现 |
5.1.1 程序结构流程 |
5.1.2 数据组织及结构 |
5.1.3 实现技术与方法 |
5.2 算例分析 |
5.2.1 新方案优化设计 |
5.2.2 已有方案优化设计 |
5.3 程序容错性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二、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10)齿轨铁路生态选线方案数字化评价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齿轨铁路线路多元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 |
2.1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目标 |
2.2 数据库及开发环境选择 |
2.2.1 数据库选择 |
2.2.2 开发环境选择 |
2.3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
2.3.1 系统构成 |
2.3.2 功能模块设计 |
2.3.3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 |
2.4 齿轨铁路构造物三维基元模型库 |
2.4.1 基元模型概念及构成 |
2.4.2 三维基元模型建模方法 |
2.4.3 三维基元模型分类与编码方式 |
2.4.4 轨道工程基元模型 |
2.4.5 齿轨铁路构造物三维基元模型库构建 |
2.5 数据库服务器端实现 |
2.5.1 PostgreSQL数据库服务器的构建 |
2.5.2 设计资料数据库 |
2.5.3 设计成果数据库 |
2.5.4 三维基元模型数据库 |
2.6 客户端实现 |
2.6.1 系统用户管理 |
2.6.2 设计资料及成果管理 |
2.6.3 三维基元模型库管理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路数字化选线系统及数字化选线方案评价平台 |
3.1 已有研究技术基础 |
3.2 铁路数字化选线系统简介 |
3.2.1 总体架构 |
3.2.2 用户界面 |
3.3 虚拟地理环境建模方法与利用技术 |
3.3.1 数字地形信息采集方法 |
3.3.2 虚拟地形环境建模 |
3.4 三维工程地质环境建模方法与利用技术 |
3.4.1 地质信息获取与分析 |
3.4.2 地质解译影像与三维地形的叠加 |
3.5 虚拟生态环境构建技术 |
3.5.1 生态环境数据获取 |
3.5.2 虚拟生态环境建模 |
3.6 数字化选线方案评价平台 |
3.6.1 数字化选线方案评价平台的必要性 |
3.6.2 已有研究基础和新开发功能 |
3.6.3 功能模块 |
3.6.4 平台技术路线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山地轨道交通项目虚拟环境建模及数字化评价 |
4.1 某交通项目区域概况 |
4.1.1 自然地理概况 |
4.1.2 地质构造特征 |
4.1.3 不良地质条件及特征 |
4.2 三维数字化地理信息的采集 |
4.2.1 地形影像资料获取 |
4.2.2 地形高程数据获取 |
4.2.3 高程与影像的裁剪与匹配 |
4.2.4 工程地质信息与生态环境数据获取 |
4.3 虚拟环境建模 |
4.3.1 三维虚拟地形环境建模 |
4.3.2 三维地质环境建模 |
4.3.3 三维虚拟生态环境建模 |
4.4 三维虚拟环境生态选线与数字化评价 |
4.4.1 三维虚拟环境生态选线 |
4.4.2 数字化选线方案评价 |
4.4.3 三维虚拟环境在齿轨铁路生态选线中的指导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进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基于虚拟环境系统的铁路选线设计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选线案例仓库系统研究[D]. 崔夏阳.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城轨交通线路平面定线技术研究[D]. 许健雄.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铁路勘测设计案例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D]. 吴庆茹.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基于电子白板平台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纵断面设计技术研究[D]. 韩林凯.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复杂山区高速公路地质选线研究 ——以乐山至汉源高速公路(汉源段)为例[D]. 胡亚坤.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公路路线生成方法[D]. 李懿.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基于决策偏好理论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D]. 但鹏飞.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既有铁路改建BIM化设计方法研究[D]. 牛进德.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9]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公路纵断面智能优化方法研究[D]. 姚贤垆.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10]齿轨铁路生态选线方案数字化评价平台研究[D]. 周锬.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