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的神经心理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1](2021)在《P300潜伏期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障碍评估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ACAS)对认知的影响,分析P300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1、实验对象: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1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20例ACAS患者为狭窄组,选择年龄与之相匹配的同期正常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2、实验方法:记录两组患者受教育程度、年龄及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病史人数等临床基线资料;测定受试者P300潜伏期,认知功能的评估采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 CA)进行评估,将两组的Mo CA评分、认知障碍人数及P300潜伏期进行比较,得出P300与Mo CA的相关性;并将狭窄组按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缩小<30%,45例)、中度(缩小30%-69%,40例)以及重度(缩小70%-99%,35例),进而比较3组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率。结果在临床基线资料方面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狭窄组与对照组Mo CA评分分别为(25.78±2.66)分和(27.64±1.35)分、P300潜伏期分别为(338.88±53.49)ms和(293.22±11.40)ms,有统计学差异(t=5.069、8.878,P值均<0.01)。符合认识障碍诊断标准的人数在对照组中占2%(1/50)、狭窄组中占25%(30/120),有统计学差异(χ2=12.552,P<0.01)。颈动脉狭窄程度增加时,Mo CA的评分降低、P300的潜伏期延长、认知障碍人数增加。狭窄组与对照组比较,以及狭窄组内轻、中、重度狭窄程度亚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P300潜伏期与Mo C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两者之间负相关(r=-0.862)。结论ACAS患者常存在认知障碍。ACAS狭窄程度与认知障碍下降程度有关。P300潜伏期与认知障碍存在相关性,其在评估认知障碍方面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王旭[2](2021)在《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中医证候、影像特征及转归的风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aMCI)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神经心理学特征、结构影像特征,寻找aMCI和阿尔茨海默病(AD)的危险因素,探索aMCI患者中医证候与认知功能的关系,评价人口学因素与临床信息、中医证候、认知功能对aMCI转归的影响。方法:研究一:纳入275例受试者,分为正常对照组(NC,n=99),aMCI组(n=147),AD(n=29)。进行一般资料与临床信息采集、神经心理学评价、中医证候评估,并对上述项目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分析aMCI患者中医证候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用Logistic回归评估aMCI和AD的危险因素。研究二:纳入119例受试者,分为NC组(n=45),aMCI组(n=60),AD(n=14),进行头颅核磁薄层扫描,利用FreeSurfer 6.0进行全脑平均皮质厚度和海马体积、杏仁核体积分割测量,并对体积进行校正。比较三组全脑平均皮质厚度、海马体积、杏仁核体积的差异,分析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皮质厚度、海马体积、杏仁核体积区分NC与aMCI、aMCI与AD的诊断性能。研究三:对142例aMCI受试者进行为期24个月的随访观察,观察时点为基线、6个月、12个月、24个月,在每个观察时点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价、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分析aMCI患者中医证候变化与认知功能变化的相关性。12个月及24个月随访结束时,aMCI患者根据结局转归情况分为三组:保持认知情况平稳组(平稳组)、逆转为认知正常组(逆转组)、进展为痴呆组(进展组)。比较基线时平稳组、逆转组、进展组的人口学资料、临床信息、认知功能、中医证候要素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寻找aMCI结局转归的风险因素。结果:1.(1)AD组年龄高于NC组(P=0.037);aMCI组(P=0.001)、AD组(P=0.009)受教育年限显着低于NC组;aMCI组吸烟人数比例显着高于NC组、AD组(P<0.05);NC组、aMCI组有兴趣爱好的比例显着高于AD组(P<0.05)。(2)除MCI-ADL外,所有量表得分三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3)aMCI组MMSE总分与肾虚(b=-0.135,P=0.031)、气虚(b=-0.106,P=0.036)负相关,MMSE分项中的语言得分与脾虚负相关(b=-0.037,P=0.009),连线测试-A完成时间与阳亢正相关(b=1.862,P=0.034),MCI-ADL得分与气虚负相关(b=-0.573,P=0.029)。AD组画钟测试得分与髓减负相关(b=-0.213,P=0.047),连线测试-A完成时间与髓减正相关(b=7.371,P=0.015),ADL 得分与脾虚(b=2.010,P=0.006)、火毒正相关(b=3.689,P=0.007)。(4)以“NC组”和“aMCI组”为因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054,95%CI 1.016-1.093,P=0.005)、受教育年限(OR=0.831,95%CI0.758-0.911,P<0.001)、吸烟(OR=2.343,95%CI 1.157-4.746,P=0.018)、髓减(OR=1.090,95%CI 1.002-1.186,P=0.046)与 aMCI 有显着相关性。以“NC 组”和“AD 组”为因变量,Logistic 回归显示,年龄(OR=1.080,95%CI 1.011-1.156,P=0.022)、髓减(OR=1.392,95%CI 1.163-1.667,P=0.000)、痰浊(OR=0.698,95%CI0.569-0.857,P=0.001)、血瘀(OR=0.702,95%CI 0.518-0.951,P=0.023)与 AD 有显着相关性。2.(1)左侧海马体积、右侧海马体积、总海马体积、左侧杏仁核体积、右侧杏仁核体积、总杏仁核体积、全脑平均皮质厚度在NC组、aMCI组、AD组之间逐渐减小(P<0.01)。(2)aMCI组MMSE总分与总海马体积呈正相关(b=0.001,P=0.005),与总杏仁核体积、皮质厚度无显着相关性;延迟故事回忆得分与总海马体积呈正相关(b=0.003,P=0.000),与总杏仁核体积、皮质厚度无显着相关性;BNT-30得分与皮质厚度呈正相关(b=18.99,P=0.005),与总海马体积、总杏仁核体积无显着相关性;连线测试-A完成时间与总杏仁核体积呈负相关(b=-0.035,P=0.025)。(3)全脑平均皮质厚度区分NC与aMC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2,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622、0.683;区分aMCI与AD的AUC为0.774,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683、0.857。左、右侧海马体积和总海马体积区分NC与aMCI时,AUC分别为0.731、0.727、0.728,敏感性分别为 0.432、0.727、0.682,特异性分别为 0.915、0.661、0.729;区分 aMCI 与 AD 时,AUC分别为0.821、0.872、0.854,敏感性分别为0.898、0.780、0.797,特异性分别为0.714、0.929、0.857。左、右侧杏仁核体积及总杏仁核体积区分NC与aMCI的AUC分别为0.710、0.683、0.688,特异性分别为0.831、0.864、0.932,敏感性分别为0.523、0.500、0.386;区分 aMCI 与 AD 时,AUC 分别为 0.850、0.840、0.849,敏感性分别为0.797、0.712、0.695,特异性分别为 0.857、0.929、0.929。3.(1)80例aMCI患者完成12个月随访试验,49例aMCI患者完成24个月随访试验。80例aMCI患者随访12个月,共13例(16.25%)进展为痴呆(进展组),11例(13.75%)逆转为正常(逆转组),56例保持平稳(70.00%)(平稳组)。49例aMCI患者随访24个月,共17例(34.69%)进展为痴呆(进展组),10例(20.41%)逆转为正常(逆转组),22例(44.90%)保持平稳(平稳组)。(2)延迟故事回忆(OR=0.680,95%CI 0.506-0.914,P=0.011)、ADL(OR=33.132,95%CI 1.844-595.313,P=0.018)、血虚(OR=0.509,95%CI 0.262-0.989,P=0.046)与aMCI在12个月内进展为痴呆有显着相关性。性别、职业、心律失常、延迟故事回忆、火毒与aMCI在12个月内逆转为正常认知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年龄增长、低受教育年限、吸烟、髓减可能是aMCI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髓减可能是AD的独立危险因素。aMCI肾虚、气虚越重,总体认知功能越差;脾虚越重,语言功能越差;阳亢越重,执行功能越差;气虚越重,日常生活能力越差。AD痴呆患者髓减越重,视觉空间功能和执行功能越差;脾虚、火毒越重,日常生活能力越差。2.海马体积、杏仁核体积、皮质厚度与A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程度有关,aMCI总体认知功能下降、情景记忆功能下降可能与海马萎缩有关,与杏仁核、皮质萎缩无关;aMCI命名功能下降可能与皮质萎缩有关,与海马、杏仁核萎缩无关;aMCI执行功能下降可能与杏仁核萎缩有关,与海马、皮质萎缩无关。皮质厚度不能作为aMCI的诊断标志;海马体积、杏仁核体积不能作为区分aMCI与NC的诊断标志;海马体积、杏仁核体积可以作为区分aMCI与AD痴呆的诊断标志。3.阴虚、髓减、脾虚、气虚、血虚、阳虚、痰浊积分的变化反映aMCI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延迟故事回忆得分、ADL得分可能是aMCI在12个月内进展为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
汪冰[3](2021)在《脑白质疏松患者注意网络功能损害的神经心理学及功能磁共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脑小血管病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中常见认知障碍的一种类型,发病率高,社会负担重,临床表现存在“寂静”现象。因此在临床实践中给予合理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脑白质病变是脑小血管病变的常见类型之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白质影像学异常改变及临床综合征。影像学上常表现为脑室周围及皮质下白质的弥漫性斑点影像或斑片状。脑白质病变具有高患病率,无症状隐匿进展,早期轻微认知功能改变难以发现。为了减少在疾病初期不能确认认知功能损害的风险,通常建议采用更精确而灵敏的认知功能测试早期对高危人群进行有效的筛查,从而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以减轻脑白质病变引起的功能缺失带来的负荷。注意功能是认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脑白质病变患者注意功能临床意义研究偶尔会报告不一致的结果。可能因为早期轻度认知障碍表现不能通过常规神经心理学量表充分检测到,并且可能容易被其他临床症状掩盖。我们应该应用更准确和纯粹的工具来评估注意功能。注意网络测试(ANT)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认知任务,用来探索脑功能和行为之间特定关系。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为研究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 MRI)数据分析能有效描述脑功能活动的属性,揭示相关认知障碍发生的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应用注意网络实验范式和静息态f MRI技术,探究脑白质病变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具体表现,并探索其脑机制。(1)研究一:大量研究己表明脑白质病变常影响认知功能,但病灶的特征与注意功能的相关性并不清楚。本研究基于ANT范式,试图对脑白质病变患者注意功能进行精细评估,并探讨脑白质病变严重程度及其特定部位对注意功能和其他神经心理学测试的影响。(2)研究二:本研究基于静息态f MRI数据,初步了解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神经机制。研究方法(1)研究一:本研究选取39例脑白质疏松患者和39例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采用ANT范式评估脑白质病变注意的三个子网络效率的受损特点。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整体和区域分布的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与ANT受损子网络效率的相关性。(2)研究二:本研究选取19例脑白质疏松患者和24例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从局部脑功能整合角度研究脑白质病变患者的局域脑活动异常改变特征,并通过注意子网络效率和局部脑功能活动指标进行相关分析,进一步揭示了WMH患者注意网络受损的发病机制。研究结果(1)研究一:WMH组和对照组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顺背(DS-forward)和言语流畅性测试(VFT)方面没有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WMH患者蒙特利尔认知测试验(Mo CA)评分(P<0.001)、倒背(DS-backward)(P=0.004)及延迟记忆(P<0.001)降低。在Stroop点测试(P=0.014)、Stroop字测试(P=0.009)、Stroop干扰测试(P=0.004),颜色连线测验CCT-A(P<0.001)和CCT-B(P<0.001)等时间指标中,WMH组完成时间显着高于对照组。进一步按照不同病灶严重程度将脑白质病变患者分为轻度病变组和广泛病变组。在大多数上述测试中表现存在显着差异。具体来说,在Stroop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主要在广泛WMH患者中观察到差异(post hoc P<0.01)。对于CTT-A测试,广泛和轻度WMH的患者完成时间均显着增加(post hoc P<0.001)。在执行ANT任务时,WMH患者的执行网络效率(P<0.001)和定向网络效率(P=0.050)显着低于对照组,而警觉网络效率没有明显差异(P=0.642)。WMH患者总体平均RT相对较长(P=0.012)。随着WMH负荷的增加,定向网络(Ptrend=0.014)和执行控制网络(Ptrend<0.001)效率也显着性降低。针对定向成分,差异仅在广泛WMH组中观察到(post hoc P=0.038)。针对执行控制网络,广泛和轻度WMH患者显示效率均显着降低(广泛病变组与对照相比,P<0.001;轻度组与对照相比,P=0.024;广泛组与轻度组相比,P=0.121)。警觉效率没有发现组间差异(P=0.405)。此外,对于定向网络效率,WMH负荷与Mo CA评分(<24 vs.≥24)之间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Pinteraction=0.032)。总WMH负荷最高的患者具有最低的定向效率和与执行控制效率。就局部WMH病变而言,随着PWMH(侧脑室体旁)和DWMH(顶叶区域)负荷增加,定向网络效率显着降低,而所有类型的PWMH(侧脑室前角,后角及体旁)和大多数类型的DWMH(额叶,顶叶和颞叶)与执行控制效率降低显着相关。CTT-B每增加1个单位,执行控制组分的效率显着下降(β=0.49,95%CI 0.13,0.86)。在整个人群、不同认知状态和年龄类别的人群中,ROC曲线显示出执行控制网络效率指标具有较优的辨别能力。(2)研究二:WMH组Re Ho值在右侧壳核、右侧前扣带和旁扣带回脑区显着降低。WMH组ALFF值在左侧距状裂、右侧辅助运动区显着降低。WMH组f ALFF值在右侧壳核、右侧海马旁回、左侧楔前叶、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左侧额中回和右侧辅助运动区显着减低。WMH组Re Ho值在右侧三角部额下回显着升高。WMH组ALFF值在左侧内侧额上回、右侧颞下回显着升高。WMH组f ALFF值在左侧角回、右侧顶下缘角回显着升高。相关分析提示WMH组在右侧颞下回、左侧距状裂和右侧辅助运动区ALFF及左侧角回f ALFF与定向网络效率呈正相关;右侧三角部额下回Re Ho与警觉网络效率呈正相关。右侧壳核Re Ho与执行控制网络效率呈负相关。研究结论(1)研究一:基于计算机的ANT范式显示脑白质病变患者存在选择性的注意网络功能受损模式。且白质病变严重程度和病变部位可能与不同注意功能受损有特定的相关性。脑白质病变患者注意网络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功能受损。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增加,定向和执行控制子网络效率值也显着性降低。侧脑室体旁和深部脑白质顶叶区域与定向网络效率呈负相关,而侧脑室前角,后角及体旁,以及大部分深部脑白质区域(额叶,顶叶和颞叶)与执行控制网络效率值呈显着负相关。ANT范式和其他神经心理学测试相比在识别脑白质病变和正常人群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2)研究二: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分析,发现脑白质病变患者在多个脑区存在局部一致性和低频振荡指标的异常降低,同时本研究也发现脑白质病变患者也存在局部脑静息活动增强。基于注意子网络指标和异常活动区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异常的局部活动与ANT子网络效率存在相关性。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WMH患者注意网络受损的机制。
鲍薇薇[4](2020)在《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患者认知障碍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患者认知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CI)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与认知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临床及影像符合LI、WML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其中LI合并CI患者134例为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Lacunar Infarction Cognitive Impairment,LICI)组,无合并CI患者110例为对照(Lacunar Infarction Non-Cognitive Impairment,LINCI)组;WML合并CI患者85例为脑白质病变认知障碍(White Matter Lesions Cognitive Impairment,WMLCI)组,无合并CI患者60例为对照(White Matter Lesions Non-Cognitive Impairment,WMLNCI)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液学指标,按照颅脑核磁结果记录LI病灶的数量(单发病灶亚组、多发病灶亚组)及部位(额叶、颞叶、顶枕叶、丘脑、幕下、基底节部位亚组),采用Fazekas等级量表记录WML严重程度(Fazekas1级、Fazekas2级、Fazekas2级亚组),分别比较LI、WML患者CI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点,并分析其与认知损害的关系。结果1 LICI组受教育年限、血清TB水平低于LINCI组,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比例高于LINCI组,血TC、Lp(a)、HCY、UA、FIB、D-D水平高于LIN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LICI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Lp(a)、HCY、FIB、D-D水平升高有关,且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浆D-D水平升高与LICI关系最密切(均P<0.01)。2 LICI组多发病灶、左侧大脑半球及基底节部位病灶检出率高,与LINC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LICI组多发病灶亚组的Mo CA总分、视空间执行力、延迟回忆力、定向力评分明显低于单发病灶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CI组额叶病灶主要累及视空间执行力和注意力,基底节区病灶主要累及视空间执行力、注意力和延迟回忆力,而丘脑病灶累及视空间执行力、延迟回忆力为主,幕下病灶多累及注意力和延迟回忆力,与其他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WMLCI组受教育年限、血清TB水平低于WMLNCI组,年龄高于WMLNCI组,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比例高于WMLNCI组,血HCY、UA、FIB、Hb A1c、D-D水平高于WMLN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WMLCI主要与高血压病、糖尿病,血UA、Hb A1c、D-D水平升高,TB水平降低有关,且高血压病、糖尿病与WMLCI关系最密切(P<0.01)。5 WMLCI组Fazekas3级病灶比例高于WMLN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与Fazekas1级病灶亚组比较,Fazekas2级、Fazekas3级病灶亚组在Mo CA总分、注意力、延迟回忆力方面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zekas3级病灶亚组视空间执行力、语言能力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Lp(a)、HCY、FIB、D-D水平升高是LICI的危险因素。多发病灶、左侧大脑半球部位病灶及基底节部位病灶更易引起LICI,主要损害视空间执行力、延迟回忆力及注意力。2高血压病、糖尿病,血UA、Hb A1c、D-D水平升高,TB水平降低是WMLCI的危险因素。WMLCI发生与病灶Fazekas等级有关,Fazekas等级越高其认知损害程度越重,主要损害视空间执行力、注意力、语言、延迟回忆力。图3幅;表14个;参164篇。
唐江峰[5](2020)在《房颤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房颤患者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房颤患者认知功能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老年科和全科医学科住院治疗的房颤患者150例,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150例房颤患者的认知功能,将入选的房颤患者根据文化程度及MMSE评分分为3组:认知功能正常组,MCI组和痴呆组。比较三组房颤患者不同认知领域的认知功能、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以及实验室化验结果之间的差异性,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不符合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Welch’s ANOVA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Games-Howell检验。分类资料采用x2检验。比较两个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若连续变量为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入选人群情况:总共150名房颤患者纳入研究,纳入的150名房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05±8.74岁,其中男性占78例(52%),女性占72例(48%),平均MMSE评分为23.6±4.69。在150例入选的房颤中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例数为86例(57.3%),其中MCI者为41例(27.3%),痴呆患者为45例(30%)。2.认知功能评分的比较:MMSE总分、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在三组间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除注意力和计算力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和痴呆组比较未见显着差异外(P>0.05),其他认知功能评价指标在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3.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三组间比较发现年龄、每日吸烟、文化程度、房颤类型、房颤确诊时间、高血压、2型糖尿病、COPD、临床脑卒中、房颤射频消融术、既往服用华法林、达比加群、CCB、他汀类药物、CHDS2-VASc评分、NYHA分级、LVEF、LAD、D-dimer、FIB、Hcy、PLT 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房颤患者认知功能危险因素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VEF、LAD、Hcy、LDL、PLT、房颤确诊时间、BMI、CHDS2-VASc评分、NT-proBNP、D-dimer与MMSE评分存在线性相关。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分析显示房颤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年龄(OR=1.174,95%CI:0.091~0.231)、(CHDS2-VASc评分(OR=1.379,95%CI:-0.013~0.657)、文化程度(文盲 OR=4.162,95%CI:-0.032~2.955,小学 OR=2.751,95%CI:-0.172~2.197,初中 OR=3.539,95%CI:-0.048~2.577,高中及中专 OR=1.332,95%CI:-1.080~1.655)、无高血压病(OR=0.419,95%CI:-1.812~0.074)、无 2 型糖尿病(OR=0.300,95%CI:-2.123~-0.279)、无临床脑卒中(OR=0.405,95%CI:-1.750~-0.053)、无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史(OR=0.292,95%CI:-2.292~-0.171)、无服用 CCB 类药物(OR=1.174,95%CI:0.091~0.231)、无服用华法林(OR=13.749,95%CI:1.480-3.762)、无服用达比加群(OR=16.395,95%CI:1.462~4.131)、NYHA1-2 级(OR=0.151,95%CI:-2.863~-0.908)、房颤类型(初发房颤 OR=0.058,95%CI:-6.020~0.334,阵发性房颤 OR=0.081,95%CI:-4.788~-0.222,持续性房颤 OR=0.083,95%CI:-4.420~0.54,长期持续性房颤 OR=0.109,95%CI:-4.052~-0.376)、D-二聚体(OR=2.745,95/%CI:-0.611~2.631)、纤维蛋白原(OR=3.228,95%CI:0.399~1.946)相关。结论:1.房颤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约57.3%)。房颤患者处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阶段时,已有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等五个方面的认知领域损害,而处于痴呆阶段时,除注意力和计算力外,其余认知领域损害均有显着加重。2.左室射血分数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年龄、左房内径、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血小板、房颤确诊时间、BMI、CHDS2-VASc评分、NT-proBNP、D-二聚体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3.文化程度高、服用华法林、达比加群是房颤患者的认知功能保护因素,年龄、CHDS2-VASc评分、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临床脑卒中、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史、服用CCB类药物,NYHA3-4级、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是房颤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初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期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性依次增加。尽早抗凝治疗、干预危险因素、控制房颤发作有助于认知功能的保护。
韩丽丽[6](2019)在《颈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认知及再畅通性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认知及再畅通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70%的患者13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组(简称支架组)和药物组治疗组(简称药物组),其中药物组患者60例,支架组患者75例,对不同治疗方法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临床疗效、再通畅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评分(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MoCA评分(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FTT评分(Finger Tapping Test,FTT)、TMT-A所需时间(Trail Making Test A,TMT-A)、TMT-B所需时间(Trail Making Test B,TMT-B)、WAMS评分(Wechsler adult memory scale,WAMS)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治疗后支架组患者的MMSE评分、MoCA评分、FTT评分、WAMS评分均显着高于药物治疗患者,TMT-A和TMT-B所需时间明显少于治疗前(P<0.05);并且,支架组患者在治疗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时间点上MMSE评分、MoCA评分、FTT评分、WAMS评分均显着高于药物治疗患者,TMT-A和TMT-B所需时间明显少于药物治疗组(P<0.05)。2.支架治疗组支架植入后MMSE评分、MoCA评分、FTT评分、WAMS评分、TMT-A和TMT-B所需时间在1个月后差异达到显着水平,而药物组在服药后3个月才达到显着水平。3.支架组75例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内,颈动脉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0%和4.00%,而药物组60例患者在6个月内颈动脉TIA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6.7%和36.67%,统计分析显示药物组颈动脉TIA、脑卒中、新发脑梗死发生率现在高于支架组(P<0.05)。4.手术治疗75例患者中,极好51例,好15例,较好6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72/75);药物治疗60例患者中,极好30例,好9例,较好3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0%(42/60)。手术治疗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药物治疗患者(P<0.05)。5.支架组颈动脉支架植入后颈动脉狭窄程度由(82.43±8.28)%,降低为(5.76±4.78)%,差异显着(P<0.05),而药物组颈动脉狭窄程度由(83.28±10.52)%降低为(80.47±9.58)%,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和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呈显着的正相关性,颈动脉支架植入技术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颈动脉再畅通性,因此临床应该及早干预颈动脉狭窄患者,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成勇[7](2013)在《颈动脉硬化与老年人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年化社会,老年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病率日益提升,并广受关注。认知损害可分为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on impairment,MCI)和痴呆两个阶段。MCI是认知功能下降的早期阶段,并有很高的几率转化为痴呆(10%15%每年),较普通人群高10倍。国内外有大量工作者致力于研究老年人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MCI作为痴呆前的过度状态备受关注,因此研究导致MCI患者认知功能减退及其进展为痴呆的危险因素显得更加重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和狭窄不仅是缺血性卒中及认知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被认为是MCI向痴呆转化过程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早期阶段认识MCI的相关危险因素,并给予适当干预是阻止其进展为痴呆的重要策略。痴呆最常见的类型就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以往大家认为AD与VaD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疾病,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基础。近年来血管因素在AD发病中的作用不断受到重视,许多与血管因素或血流动力学相关的危险因素均能增大AD的患病风险。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和颈动脉硬化被认为是痴呆的常见血管危险因素(vascular risk factors,VRFs)。动脉硬化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由多个血管危险因素造成的,导致内中膜厚度增加、斑块形成、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甚至闭塞的病理过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和狭窄不仅意味着颅内或者全身的动脉粥样硬化,而且也可能是导致认知功能减退的直接原因。颈动脉斑块引起的微栓子栓塞和脑血流动力学低灌注可能是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导致认知功能损害的两个重要机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artery stenting,CAS)是目前治疗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常用手段。颈动脉血管成形术(CEA和CAS)主要通过改善脑组织血流灌注、减少斑块脱落引起的脑栓塞事件、减轻脑白质病变等机制来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然而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仍然充满争议。很多因素会导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产生差异,包括患者基线的灌注状态,术中的微栓塞,短暂的血流阻断和血流动力学改善后患者的获益程度等等。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客观的近期和远期评价标准,采用完善、细化的神经心理学测试,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结合影像学检查对CAS术后不同时期的认知功能变化进行评估。本课题开展了颈动脉硬化与中国老年人认知损害的相关性研究,并针对其行CAS治疗的疗效观察,共分为两个部分:(1)通过对重庆市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现状调查来揭示颈动脉硬化、吸烟、饮酒与中国老年人的认知损害的相关性。(2)采用病例对照的前瞻性研究,对颈动脉狭窄的MCI病人分别行CAS和药物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和随访,探讨CAS对颈动脉狭窄的M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第一部分颈动脉硬化对老年人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目的:在中国,老年人认知损害的发生率日益提高,与其有关的危险因素研究备受重视。本研究主要通过现状调查研究明确颈动脉硬化、吸烟、饮酒与中国老年人的认知损害的相关性。对象和方法:连续性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来自重庆大坪医院神经内科的1367例60岁以上病人进行了现状调查研究。通过B超及64排CT筛查,691例有颈动脉斑块的病人纳入斑块组,676例无斑块的纳入对照组。斑块组患者通过64排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确定狭窄程度和斑块类型,并进行一般临床资料收集,通过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来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χ2test和逻辑回归分析寻找颈动脉硬化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结果:1.基线特征分析入组人数1367名,其中男性803人(58.7%),女性564人(41.3%),平均年龄70.4岁。颈动脉斑块组691名(50.5%),对照组676名(49.5%)。MCI患者116例(8.49%),痴呆患者46例(3.37%)。颈动脉斑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血脂水平上无明显差异。斑块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病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同时斑块组中当前吸烟与每日饮酒的人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斑块组的平均MMSE评分(25.9±1.7)较对照组(27.1±1.5)显着降低(p<0.01),且斑块组中MCI患者(74例vs42例,p<0.01)、痴呆患者(31例vs15例,p<0.05)较对照组明显增多。2.斑块组中斑块性质、狭窄程度的性别、年龄分布特征在691例颈动脉狭窄组患者中,男性406例(58.8%),女性285例(41.2%)。男性患者中,钙化斑147例(36.2%)比例最高,女性中混合斑106例(37.2%)更常见。重度狭窄患者中,男性50例(12.3%),女性51例(17.9%),提示女性重度狭窄率更高。从年龄分布看,在60-69岁人群中,混合斑比率最高(107例37.2%)。而70-79岁人群中非钙斑更常见(99例38.2%)。大于80岁138例患者中以钙化斑为主(52例37.7%),其中,重度狭窄患者23例(16.7%),提示高龄患者的狭窄率更高。3颈动脉斑块性质、狭窄程度与老年认知损害的单因素分析颈动脉斑块性质和狭窄程度、吸烟、饮酒与老年认知损害有着显着联系。混合斑和非钙斑相对于钙化斑和对照组更容易引起认知损害,斑块性质与MCI(χ2=7.02,P=0.012)和痴呆(χ2=7.26,P=0.0095)密切相关。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有着更高的发生MCI(χ2=7.43,P=0.009)和痴呆(χ2=7.87,P=0.0083)的风险相对于对照组和轻度狭窄患者。当前吸烟者较不吸烟和戒烟者发生认知损害(MCIχ2=6.33,p=0.035)、(痴呆χ2=6.16,p=0.042)的几率显着增高。每日饮酒者相对于每周、每月饮酒者及偶尔饮酒者更容易发生认知损害(MCIχ2=6.52,p=0.023)、(痴呆χ2=6.83,p=0.019)。另外,我们发现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同样也是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4颈动脉斑块性质、狭窄程度与老年认知损害的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在排除吸烟、饮酒、颈动脉狭窄等其他危险因素后,非钙斑(MCI RR=2.78,95%CI=1.45-6.15)、(痴呆RR=2.62,95%CI=1.30-6.02)、混合斑(MCI RR=2.96,95%CI=1.56–6.33)、(痴呆RR=2.54,95%CI=1.42-5.99)、钙化斑(MCI RR=1.57,95%CI=1.04–2.86)、(痴呆RR=1.31,95%CI=1.10–3.21)依然与认知损害有显着联系和对照组相比。同样当排除其他危险因素后颈动脉狭窄和认知损害同样密切相关,相对于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MCI RR=1.59,95%CI=1.02-2.84)、(痴呆RR=1.73,95%CI=1.11-3.16),重度狭窄患者的认知损害风险更高,(MCA RR=3.72,95%CI=1.88–7.18)、(痴呆RR=3.82,95%CI=1.98–7.55)。在排除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饮酒和颈动脉斑块、狭窄等危险因素后,同不吸烟者和戒烟者相比,当前吸烟同与认知损害(MCI RR=2.44,95%CI=1.49-4.08)、(痴呆RR=1.68,95%CI=1.06-2.73)有着显着联系。同样在排除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每日饮酒者较偶尔饮酒者发生MCI(RR=3.51,95%CI=1.91–6.84)和痴呆(RR=3.75,95%CI=1.96-7.05)的风险更高。而每周饮酒者认知损害的风险依然在上升MCI(RR=1.63,95%CI=1.07-2.77)、痴呆(RR=1.46,95%CI=1.03-2.44)。另外,当排除吸烟、饮酒、颈动脉斑块和狭窄后,认知损害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也有着密切联系。结论:1.颈动脉斑块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病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斑块组中当前吸烟与每日饮酒的人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斑块组的平均MMSE评分较对照组显着降低,斑块组中MCI患者、痴呆患者较对照组明显增多。2.男性患者中钙化斑比例最高,女性中混合斑更常见,女性重度狭窄率更高。在60-69岁人群中,混合斑比率最高,而70-79岁人群中非钙斑更常见,大于80岁患者中以钙化斑为主,且重度狭窄率更高。3.混合斑和非钙斑、颈动脉重度狭窄、当前吸烟、每日饮酒与老年认知损害密切相关。4.在排除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危险因素后,混合斑和非钙斑、颈动脉重度狭窄、当前吸烟、每日饮酒是老年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每周饮酒、钙化斑块和颈动脉轻度狭窄与认知损害依然有着显着的联系。第二部分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老年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来观察颈动脉支架对颈动脉狭窄伴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明确颈动脉支架能否改善颈动脉狭窄伴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对象和方法:连续性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我科住院的诊断为颈动脉狭窄伴MCI病人,共登记240人。依据患者意愿分为支架治疗组和对照组。支架组1周内行CAS及强化药物治疗,对照组行强化药物治疗。两组患者(208例)完成了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神经心理学检查及CTA、CTP等影像学检查、随访。结果:1.基线特征分析在登记的240例患者中有208例(支架组144例,对照组68例)完成了治疗及治疗后6个月的神经心理学检查。有120例(CAS组84例,药物组36例)接受了初始和6个月内的CTP随访检查。支架组手术成功率100%,术前颈动脉平均狭窄率为68%(50%~96%),其中左侧颈动脉狭窄占62.5%。支架术后平均狭窄为21%(0%–60%)。经术后6个月随访,支架组144例患者中有4例(2.8%)出现支架内血管腔再狭窄,同侧脑梗塞3例(2.1%),同侧TIA4例(2.8%)。对照组64例患者随访中,发生同侧脑梗塞2例(3.1%),同侧TIA3例(4.7%)。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血管危险因素、血管狭窄率、神经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2.支架治疗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支架组患者术后6个月MMSE(before24.6±1.7versus after24.8±1.9P=0.016),MOCA(before23.7±1.7versus after24.1±2.0P=0.006),FOM(before13.8±2.2versus after14.0±2.3P=0.031), WAIS-DS(before6.7±2.1versus after6.9±2.3P=0.040),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其中MOCA改善最为显着。而RVR(before25.7±2.1versus after25.9±2.3P=0.201)也有改善的趋势。相比之下对照组患者6个月后神经心理学评分与基线数据比较有下降的趋势,虽然没有达到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6个月后NIHSS、ADL值较基线数据无明显变化。3.脑灌注改善与认知功能改善的相关性CAS组84例接受CTP随访的患者中有72例(86%)出现了术后同侧脑灌注改善,而对照组36例患者中无1例出现灌注改善。CAS组84例患者的CTP灌注改善与MMSE(r=0.574)、MOCA(r=0.574)评分改善之间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与WIAS-DS评分改变(r=0.464), RVR评分改变(r=0.449),FOM评分改变(r=0.375)之间也有着适度的联系。结论:1.支架组手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68%,术后平均狭窄为21%。经术后6个月随访,支架内血管腔再狭窄(2.8%),同侧脑梗塞(2.1%),同侧TIA(2.8%)。提示支架治疗能成功解除患者颈动脉狭窄,且安全、有效。2.支架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认知功能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患者6个月后神经心理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下降的趋势,提示支架治疗能改善MCI患者的认知功能。3.支架治疗能改善患者同侧脑血流灌注,且患者的灌注改善与认知功能的改善密切相关。
向静[8](2013)在《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硬化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提出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是老年人常见的临床表现,认知功能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活动、脑血流量及其分布有密切关系,一旦出现大脑半球局部血流供应障碍和结构异常,常伴有认知功能的损害。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颈动脉IMT增加、斑块形成,导致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甚至闭塞。颈动脉硬化性狭窄不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严重颈动脉硬化性狭窄可能与认知功能受损相关。但目前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尚有争议。老年人为认知功能障碍和颈动脉硬化的高发人群,对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发人群的甄别及其预防性治疗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疾病临床上最多见的类型就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既往普遍认为VaD与AD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疾病,有着不同的病理基础和易感基因。但近年来血管因素在AD发病中的作用正逐渐受到重视。许多与血管因素或血流动力学相关的危险因素均能增大AD的患病风险。颈动脉硬化等疾病能引起大血管内膜增厚,血管狭窄、扭曲和缠结,导致慢性脑组织低灌注,甚至造成血脑屏障破坏,通透性增加。这些均可导致淀粉样前体蛋白破坏,微血管基底层变薄、裂解,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透明样变性,上述脑血管的损害及动脉硬化共同反过来进一步加重AD。AD具有极高的遗传性,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人们普遍认为是基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寻找与AD遗传易感性相关的基因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是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重要调控因子,TLR4识别病原体相关的分子模式,激活炎性细胞。TLR4在动脉硬化的功能研究已经在小鼠基因敲除实验和人类的TLR4基因多态性流行病学调查中进行,研究表明,TLR4功能影响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因此,TLR4的配体MyD88、TIRAP及影响TLR通路传导途径的负反馈蛋白TOLLIP(Toll-interacting protein)在动脉硬化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近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LR4-TIRAP-MyD88信号通路在A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相关信号分子TIRAP、MyD88、TOLLIP基因多态性与AD发病的的相关性尚无研究报道。本课题开展了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硬化及其相关基因多态性的临床和基础两个部分的研究:(1)观察老年人群中颈动脉硬化的发生特点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2)采用病例对照的设计方法,检测颈动脉硬化相关基因多态性位点在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人群中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探讨TIRAP、MyD88、TOLLIP基因多态性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目的:通过现状调查研究观察老年人群中颈动脉硬化的发生特点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明确65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IMT、血管腔狭窄、斑块性质与认知功能障碍是否有独立相关性。对象和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2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我科就诊的65岁以上病人2015人进行了现状调查研究,全部患者行颈动脉B超检查颈动脉硬化,发现异常者行CTA或DSA,并进行一般临床资料收集和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1.基线特征分析入组人数2015名,其中男性1048人(52.01%),女性967人(47.99%),平均年龄69岁。有1733名(86.0%)发现颈动脉硬化,其中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有1028名(51.0%),平均IMT值为1.288±0.149mm。冠心病显示出对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明显影响(P <0.05)。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IMT值显着低于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P <0.001)。较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严重颈动脉狭窄患病率更高(14%vs.8%,P<0.001),且平均IMT值更高(1.473vs.0.765,P <0.001)。2.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识别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房颤、冠心病、吸烟、颈动脉狭窄程度、IMT值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显示增厚的IMT值(odds ratio=1.96,95%CI=1.23-3.16),硬斑块(odds ratio=4.72,95%CI=2.56-11.2),较大的年龄(odds ratio=1.68;95%CI=1.25-2.34),较低的教育程度(odds ratio=4.68,95%CI=2.63-9.75)是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3.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硬化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颈动脉正常组和轻-中度狭窄组之间的神经心理学评估的各个方面没有显着差异。与轻-中度狭窄组相比,严重狭窄组有较低的MMSE,FOM,RVR,DS,BD(P <0.001)水平和更高水平的ADL(P <0.001)。4.不同部位的颈动脉硬化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2015例老年患者中,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检测到1028例(51.0%),其中45.3%(466/1,028)为左侧狭窄,39.0%(401/1,028)为右侧狭窄,15.7%(161/1,028)为双侧狭窄。颈动脉硬化患者都包含在狭窄组中。33.9%(348/1,028)的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检测到有认知功能障碍。左侧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中,认知功能障碍组的患病率较认知完好组(50%vs43%,P<0.05)高。与此相反,右侧和双侧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中,认知功能障碍和认知完好的患病率没有显着的区别。左或右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神经心理学评估的不同方面来看。右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的MMSE,RVR,DS,BD和ADL的值(P <0.05)显着更高。然而,左侧重度狭窄和右侧重度狭窄的患者各方面神经心理学评估值无明显差异。结论:1.与无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比较,有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严重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病率显着更高,且平均IMT值显着更高。2.增厚的IMT值、硬斑块、年龄大、教育程度低是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3.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来看,与轻-中度狭窄组相比,严重狭窄组认知功能显着较差。4.不同部位颈动脉硬化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来看,左侧相关性更为明显。但严重狭窄组中左右侧狭窄对老年认知功能影响大体相当。目的:采用病例对照的设计方法,检测TIRAP、MyD88、TOLLIP基因多态性位点在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人群中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从单位点分析、单倍型分析等方面,探讨TIRAP、MyD88、TOLLIP基因多态性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对象和方法:采用美国国立神经病、语言功能紊乱和卒中研究所及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协会(NINCDS-ADRDA)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选择2010年1月-2013年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AD患者,经头颅MRI或CT检查排除其他类型的痴呆,最终确定为入组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抽取所有AD患者及对照组的抗凝外周血,以PCR-LDR的方法,抽提全血基因组DNA,多重PCR扩增SNP位点的基因片断后,行PCR产物的连接酶检测反应(多重LDR),测序仪电泳读取检测结果,行哈代-温伯格平衡(HWE)检验,SNP位点与AD发病风险的关联分析。结果:1. AD组与对照组受教育程度分类比较中,未达到小学毕业文化程度的比例AD组明显较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患高胆固醇血症的比例AD组明显较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患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2.研究发现TIRAP、 MyD88、 TOLLIP基因的SNPs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经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符合群体基因遗传平衡(P>0.05)。3. AD组和对照组TIRAP基因的rs7932766位点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2%、41.1%、46.8%;11%、39.5%、49.5%,两组各基因型频率分布经χ2无显着性差异(χ2=2.146,P=0.284)。AD组C及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2.6%、67.4%,对照组则为30.8%、69.2%,两组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经χ2检验无显着性差异(χ2=1.126,P=0.433)。4. AD组和对照组MyD88基因的rs7744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35.1%、48.9%;15.2%、36.8%、48.0%,两组各基因型频率分布经χ2检验无显着性差异(χ2=1.832,P=0.456)。AD组A及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3.5%、66.5%,对照组则为33.7%、66.3%,两组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经χ2检验无显着性差异(χ2=2.128,P=0.634)。5. AD组与对照组TOLLIP基因的rs5743942位点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9.0%、27.0%、13.9%;59.3%,39.4%,1.3%。AD组的TT基因型明显增高。AD组与对照组相比,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7,P=0.034<0.05),与CC+CT基因型相比,经调整年龄、性别、血管危险因素等混杂因素后TT基因型的OR95%CI=1.856(1.265-3.654)。6. AD组与对照组TOLLIP基因的rs5743942位点C、T等位基因频率为72.5%,36.1%;78.9%,21.1%,AD组的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AD组与对照组相比,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2,P=0.031<0.05),两组相比T等位基因的OR95%CI=1.759(1.268-4.371)。7. TOLLIP基因的rs3750920, rs5743867, rs3793964, rs3793963, rs5744002、rs5743944和rs5743947位点在AD组和对照组中分别的CC、CT、TT或AA、AG、GG三种基因型频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中国老年人群中,本研究首次发现TOLLIP基因的rs5743942位点与AD发病相关。T等位基因是AD发生的易感基因。2. TOLLIP基因的rs3750920,rs5743867,rs3793964,rs3793963,rs5744002、rs5743944和rs5743947位点未发现与AD发病的相关性。3.在中国老年人群中,本研究发现TIRAP、MyD88基因的rs7932766、rs7744位点与AD发病无相关性。
陈玉霞,蓝琼好,李宝娣,陈梅花,李敏红,李玉玲[9](2011)在《老年糖尿病白内障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临床护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探讨老年糖尿病白内障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探讨护理对策。对老年糖尿病性白内障合并脑梗死患者38例,观察其临床症状,主要并发症及预后。老年糖尿病性自内障合并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护理上应密切观察病情,控制危险因素,发现有头晕、情绪异常、肢体感觉、运动异常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老年糖尿病白内障,可预防脑梗死的发生,降低老年糖尿病白内障合并脑梗死的病死率。
刘勇[10](2008)在《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临床特征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特征;(2)观察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和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 PWI)表现;(3)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局部脑血流和脑代谢改变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为探索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线索,促进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方法:(1)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 WCST)、词语流畅性测验(Verbal fluency test, VFT)、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 TMT)、符号-数字模式测验(Symbol digit modalities test, SDMT)、简易精神状况检查法(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nstrumental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IADL)等神经心理学量表对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3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狭窄组)和14例无颈动脉狭窄患者(无狭窄组)进行认知功能评价;(2)对22例狭窄组患者和12例无狭窄组患者双侧额叶白质和顶枕联合区进行MRS扫描,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DTI和PWI扫描,获得额叶、半卵圆区和后分水岭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 FA)、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相对峰值时间(Time to peak, TT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相对局部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相对局部脑血流容积(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等参数,计算狭窄侧与对侧、右侧与左侧(无狭窄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值;(3)对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评得分和功能磁共振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汇总本研究采纳的多种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评结果,发现所有颈动脉狭窄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认知损害;VFT测评判定96.8%(30例/31例)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存在认知损害;WCST的持续反应数(Preservative responses, Rp)测评判定67.7%(21例/31例)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存在认知损害;而MMSE测评仅发现26.3%(5例/31例)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存在认知损害。(2)狭窄组和无狭窄组Rp、VFT和SDMT测评结果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颈动脉中度狭窄与重度狭窄患者Rp、VFT、NIHSS和IADL测评结果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左侧和右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各项神经心理学量表检测未发现显着性差异(p>0.05);VFT测定结果与SDMT测定结果成正相关(r=0.3642, P=0.0139),与Rp测定结果成负相关(r=-0.3316, P=0.0261);(3)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侧额叶白质NAA/cr值明显下降(p<0.05);额叶白质Cho/cr和mI/cr,顶枕联合区NAA/cr、Cho/cr和mI/cr改变不明显(p>0.05);(4)狭窄组患者狭窄侧额叶和半卵圆中心FA值较无狭窄组相应区域两侧平均值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相应区域ADC改变不明显(p>0.05);(5)50.00%(11例/2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存在额叶、半卵圆中心或后分水岭区灌注不足表现,而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和无狭窄组额叶、半卵圆区和后分水岭区CBF、CBV、MTT、TTP比值之间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6)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侧额叶NAA/Cr与额叶CBF比值成正相关(r=0.4899, P=0.0081),FA值与NAA/Cr和CBF比值相关性不显着(p>0.05);狭窄侧额叶NAA/Cr值与VFT(r=0.5335, P=0.0060)和MMSE(r=0.4094, P=0.0421)分值成正相关,与NIHSS(r=-0.6500, P=0.0004)、Rp(r=-0.4594, P=0.0209)和TMT(r=-0.4015, P=0.0467)分值成负相关;狭窄侧半卵圆FA值与VFT(r=0.4455, P=0.0154)和SDMT(r=0.3892, P=0.0369)分值成正相关,与TMT(r=-0.4228, P=0.0223)分值成负相关。结论:(1)颈动脉狭窄患者存在认知损害,以认知转换、执行功能和注意功能损害表现突出, VFT是检测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损害的敏感工具,WCST可在确证时使用;(2)颈动脉狭窄患者额叶白质脑血流灌注的损害及其引起的代谢改变可能是其认知损害的主要原因。(3)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侧的额叶白质区NAA/cr和FA值下降可能主要不是由于神经元的减少或缺失导致,而是由于神经轴突和髓鞘破坏引起;(4)临床进行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评价时,选择部分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指标,包括NAA/Cr和FA,能对其损害的病理生理基础或严重程度作出相对客观的判断;(5)探讨动脉狭窄患者认知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时,应重视额叶-皮质下神经环路的结构和功能评价。
二、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的神经心理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的神经心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P300潜伏期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障碍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颈动脉狭窄的采集及分级 |
2.3 认知障碍的诊断 |
2.4 P300潜伏期的检测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组间比较 |
3.2 狭窄组与对照组观察指标比较 |
3.3 狭窄组中左右侧狭窄患者认知障碍人数占比的比较 |
3.4 狭窄组中狭窄程度的亚组分组 |
3.5 狭窄组中三组亚组之间一般资料的比较 |
3.6 狭窄组中三组亚组之间观察指标比较 |
3.7 P300潜伏期与MoCA评分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ACAS与认知障碍的关系 |
4.2 ACAS导致认知障碍机理 |
4.3 P300在检测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
4.4 对于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病人识别认知障碍的意义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附录B 个人简历 |
附录C 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D 综述 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2)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中医证候、影像特征及转归的风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轻度认知损害预后与危险因素研究概况 |
1 轻度认知损害诊断与亚型 |
2 轻度认知损害预后 |
3 轻度认知损害危险因素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损害的影像生物标志物研究概况 |
1 结构磁共振 |
2 功能磁共振 |
3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轻度认知损害中医研究进展 |
1 古代医家对健忘的认识 |
2 轻度认知损害中医证候研究 |
3 轻度认知损害的中药治疗 |
4 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非药物干预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aMCI中医证候与神经心理学特征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二 aMCI结构影像特征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三 aMCI转归的风险因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脑白质疏松患者注意网络功能损害的神经心理学及功能磁共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1.1 脑白质病变 |
1.2 脑白质病变与认知障碍 |
1.3 注意理论 |
1.4 注意网络 |
1.5 研究问题及假设 |
1.5.1 研究问题 |
1.5.2 研究假设 |
研究一:脑白质病变患者注意网络功能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磁共振评估 |
1.2.3 研究方法 |
1.2.4 统计分析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1.6 不足与展望 |
研究二:脑白质病变患者注意网络功能受损的静息态磁共振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注意网络测试 |
1.2.3 功能磁共振扫描 |
1.2.4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处理 |
1.2.5 统计学处理 |
1.3 研究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1.6 局限性及展望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脑白质病变认知功能损害的神经影像学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患者认知障碍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资料收集 |
1.1.3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认知障碍的研究 |
1.2.2 脑白质病变合并认知障碍的研究 |
1.3 讨论 |
1.3.1 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 |
1.3.2 腔隙性脑梗死认知障碍影像学特点及其与认知域损害的关系 |
1.3.3 脑白质病变认知障碍影像学特点及其与认知域损害的关系 |
1.3.4 不足与展望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缺血性脑小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研究进展 |
2.1 脑小血管病概述 |
2.1.1 腔隙性脑梗死 |
2.1.2 脑白质病变 |
2.2 血管性认知障碍 |
2.2.1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 |
2.2.2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 |
2.2.3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认知功能评估 |
2.3 缺血性脑小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 |
2.3.1 腔隙性脑梗死与血管性认知障碍 |
2.3.2 脑白质病变与血管性认知障碍 |
2.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
附录B 调查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5)房颤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研究报告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结果 |
第3章 讨论 |
3.1 房颤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征 |
3.2 房颤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3.3 房颤类型及合并疾病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3.4 房颤患者辅助检查资料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3.5 房颤相关治疗措施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3.6 关于研究的局限性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房颤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
1. 前言 |
2. 心房颤动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
3. 心房颤动相关治疗方案与认知功能障碍 |
4. 房颤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病机制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颈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认知及再畅通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xD;$#xA;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颈动脉硬化与老年人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Abstracts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颈动脉硬化对老年人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老年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老年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研究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颈动脉硬化狭窄与老年认知功能损害相关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硬化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Abstracts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硬化相关性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与 TIRAP、MyD88、TOLLIP 基因多态性研究 |
3.1 材料及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图片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临床特征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临床特征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特征研究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第二部分 颈动脉狭窄患者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和参编专着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参加学术活动和获奖情况 |
英文论着 |
四、老年无症状性脑梗塞的神经心理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P300潜伏期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障碍评估中的应用[D]. 李敏.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中医证候、影像特征及转归的风险因素研究[D]. 王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脑白质疏松患者注意网络功能损害的神经心理学及功能磁共振研究[D]. 汪冰.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患者认知障碍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点分析[D]. 鲍薇薇.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房颤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及影响因素分析[D]. 唐江峰. 长江大学, 2020(04)
- [6]颈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认知及再畅通性的临床研究[D]. 韩丽丽.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颈动脉硬化与老年人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 成勇. 第三军医大学, 2013(05)
- [8]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硬化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D]. 向静. 第三军医大学, 2013(12)
- [9]老年糖尿病白内障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临床护理研究[J]. 陈玉霞,蓝琼好,李宝娣,陈梅花,李敏红,李玉玲.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07)
- [10]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临床特征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D]. 刘勇.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