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音色彩的表现是钢琴演奏的重点(论文文献综述)
宋钰琦[1](2021)在《试析钢琴作品中的力度表现》文中指出在钢琴作品的演奏过程中,作品的力度表现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钢琴演奏效果,通过力度表现不仅能够看出演奏家自身的钢琴演奏技能,还能感受到钢琴作品的音乐艺术内涵。演奏者要想进一步加强钢琴作品演奏力度表现形式,除了要具备较为扎实的钢琴技术功底外,还需要有较为突出的音乐艺术修养。本文就钢琴作品中力度表现的艺术内涵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
肖煜[2](2021)在《卡巴列夫斯基《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奏诠释》文中研究指明德米特里·鲍里索维奇·卡巴列夫斯基是二十世纪苏联着名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音乐活动家和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总共创作了三首钢琴奏鸣曲,分别为:1927年创作的《F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6》、1945年创作的《降E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45》、1946年创作的《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46》。本文选取卡巴列夫斯基的《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46》作为研究对象,这部作品是卡巴列夫斯基创作的三首钢琴奏鸣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笔者主要从两方面对该作品展开研究:一方面归纳总结出该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所突出的特点,分别从音程、和弦的运用特点来表现其和声色彩的丰富性,从调性及和声布局特点来体现在创作中调性运用的自由,并结合卡巴列夫斯基的“三只鲸鱼”的音乐理念对应分析了三种不同的主题创作风格。另一方面是建立在创作的主要特点基础之上,从演奏技巧方面进行相应的阐述,具体有不同主题创作风格相对应的触键方法,表现了近现代钢琴作品“不协和”和“打击性”的音响效果,又由于速度和力度的演奏效果对比强烈,造成音乐形象的戏剧性对比。通过分析该作品,对了解卡巴列夫斯基在钢琴上的独特创作手法,以及近现代演奏风格的把握具有一定意义。
田雨[3](2021)在《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音乐分析与演奏诠释》文中研究说明历经一代又一代作曲家的不断开拓与探索,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风格冲破固有的创作观念,逐渐呈现多元化特征。百余年间中国钢琴演奏、钢琴音乐创作及钢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颇具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脱颖而出,蜕变成为世界音乐殿堂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张朝老师作为中国当代最活跃的作曲家之一,追求民族性与个性同时兼备的创作思想以及朴实自然、回归本真的音乐风格。终生致力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和发展,推动中国音乐这艘巨轮,乘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东风驶向未来。本文就张朝《土风集》中的又一部力作——《努玛阿美》进行音乐分析与演奏研究。《努玛阿美》是张朝老师于2017年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作品扎根于民族土壤,对直笛、三弦等民族乐器及民族语言音调进行极富趣味性的刻画和模仿,使作品颇具民族意蕴和文化精髓,散发出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此曲也是张朝老师创作时间较长,情感投入较多的一部作品,表达作者对儿时生活的美好追忆和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努玛阿美》作为民族风格极为浓郁的音乐作品。在创作方面,作曲家运用极具对比性的音乐构思,将民族音乐元素综合与提炼后凝结而成的全新创作。作品极富个性和张力且音乐新颖独特,追求调式和色彩不仅要在音乐的横向进行中发挥作用,还要自然融入到纵向的和声进行中,在民族音乐创作中具有较高境界。张朝老师在演奏中带入了“有限与无限”的理念,在具备娴熟演奏技术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教学价值及情感进行精准地分析与表达。笔者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按六个部分进行划分。其中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从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及创新体现进行阐述。第二部分针对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的创作背景、作曲家张朝的个人经历及其钢琴音乐作品的六大板块进行简要介绍。第三部分为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的创作技法分析,笔者通过对作曲家本人的采访和文献资料的大量查阅,从曲式、和声以及旋律等方面展开分析。第四部分为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的演奏诠释,结合自身多年的演奏经验以及作品创作技法的细致分析,对演奏层面中节奏节拍的运用、力度速度的控制、触键方式与音色效果及踏板的使用进行逐一分析。第五部分,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的教学价值,其中包括对哈尼族、彝族民族音乐的认识、拓展演奏者的技术水平以及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这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最后为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概述与总结。通过对《努玛阿美》的研究分析,笔者希望达到两方面目的。其一,促使演奏者多方面学习这部优秀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以便于在钢琴演奏中对该作品进行更为贴切和恰当的诠释;其二,通过对《努玛阿美》的深入研究,吸引更多的演奏者认识哈尼族、彝族的音乐,了解张朝老师的钢琴音乐创作。有助于在学习钢琴作品的同时挖掘出更多优秀音乐作品的教学价值,为笔者日后在这个领域进行更为详尽的研究与思考提供助益。
扈雅洁[4](2021)在《钱慎瀛钢琴曲《秋天的群岛ⅠⅡ》创作特征与演奏诠释》文中认为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从古至今都是生活情感的表达方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方式。音乐发展变革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文思潮的涌现是紧密相连的。《秋天的群岛ⅠⅡ》这部钢琴作品是钱慎瀛老师根据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两首诗歌所创作的。第一乐章是根据诗歌《傍晚——早晨》创作而成,第二乐章是根据诗歌《暴雨》创作而成。这两首音乐作品形象的刻画了秋天群岛的样子,听众可以随着音乐旋律的波澜起伏,体会到钱慎瀛老师创作时的心境。这部作品在钱慎瀛老师的音乐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作品的创作技法新颖,突破了巴洛克、古典、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在节奏形态上的“均衡律动”,在拍号、小节线上均有所体现。为了加强节奏的不对称感,采用了大量的混合节拍、频繁变换的节拍模式以及结构复杂的复合节奏。这部作品色彩绚丽、创作风格独特,并且创作理论具有革新的意义,给现代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关于本论文的研究,笔者通过对作者钱慎瀛老师的采访,搜集到了在创作《秋天的群岛ⅠⅡ》作品过程的初始资料,同时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将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一是引言,从论文的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与论文研究内容的创新点进行逐一说明。二是对作曲家钱慎瀛进行介绍,简要梳理钱慎瀛老师的音乐作品,同时对钢琴曲《秋天的群岛ⅠⅡ》的创作背景进行简要说明。三是对钱慎瀛钢琴曲《秋天的群岛ⅠⅡ》的音乐形态进行分析,笔者通过对作曲家本人进行线上的沟通采访,同时辅助网络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秋天的群岛ⅠⅡ》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织体、调式调性等进行仔细分析。四是尝试对钱慎瀛钢琴曲《秋天的群岛ⅠⅡ》进行演奏诠释,尽可能详尽地对其速度、力度、触键、音色、踏板等方面进行分析。五是解析钱慎瀛钢琴曲《秋天的群岛ⅠⅡ》的音乐文化内涵,对其进行音乐文化研究。六是结论,对全文进行概述与总结。
何丹[5](2021)在《《叶尔达钢琴作品集》创作技法研究》文中认为叶尔达,活跃在中国乐坛的优秀作曲家。2011年出版《叶尔达钢琴作品集》,将1984-2007年间创作的41首钢琴作品纳入其中,作品涉及不同民族风格、多种音乐体裁、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多种创作形式,运用丰富的作曲技法,变换多样的音乐风格,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音乐理念,形成具有各民族代表性与时代意义的钢琴作品。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一、通过时间脉络梳理作曲家成长历程及其艺术成就,通过对作曲家面对面访谈,了解作曲家的生活环境、文化影响,解读其艺术创作的缘由及意义。二、总结《叶尔达钢琴作品集》中七大音乐体裁类型,列举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研究并分析。三、为论文核心章节,是对《叶尔达钢琴作品集》作曲技法特征的综合性分析,分别从主题旋律中的民族元素、旋律发展手法、调式调性与和声特点、不同的音乐织体类型、多种风格的节拍节奏表现特征、曲式结构及复调技法的运用以及音乐形象表现特征等几个方面以专业理论概念研究其音乐创作技法特点。四、对内蒙古地区民族音乐风格钢琴作品创作的思考,归纳内蒙古地区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钢琴作品,延伸至对内蒙古民族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现实意义及对笔者音乐创作的影响,寻找传承与创新的发展线路,探寻民族音乐风格钢琴作品创作的重要意义。本文归纳概括叶尔达音乐创作的特性,除传统技法外出现的创新作曲技法,从旋律、节奏、演奏法、和声、织体、音响、音乐材料、曲式结构、调式调性中探索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以音乐本体与艺术文化相融合,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分析其创作技法及音乐思维,探寻民族风格钢琴创作的开拓与探索性的新思路。
杨子豪[6](2021)在《德彪西钢琴舞曲作品创作特征与演奏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法国音乐家阿西尔·克劳德·德彪西是欧洲19至20世纪最具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他开创了印象派音乐,并对20世纪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一生的音乐创作中涉及管弦乐、舞台作品、室内乐、合唱和钢琴等众多类别。钢琴作品种类较多,有前奏曲、套曲、练习曲等多个种类,钢琴舞曲作品是德彪西钢琴创作中有着特殊意义的一类作品。其广泛吸取浪漫民族主义以及东方异域音乐元素,融合以印象派绘画、象征派文学的美学理念与法国民族音乐的精神气质,多种传统体裁的运用以及大量创作演奏技法的革新体现了德彪西对个性音乐风格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本文以德彪西的十一首钢琴舞曲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影响德彪西音乐风格的社会因素和作品的创作背景为研究前提,结合笔者自身的研究实践,从创作特征和演奏技巧两个方面对钢琴舞曲作品中“鲜明的民族音乐元素”、“音乐色彩性的追求表现”、“速度变化影响因素”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钢琴舞曲作品对于德彪西音乐风格成熟变迁的表现和钢琴演奏教学中的价值。本文论述内容如下: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论文选题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影响德彪西风格形成的社会因素;第二部分阐述了德彪西的钢琴创作阶段以及钢琴舞曲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特点。第二章为作品的创作特征分析部分:从作品的结构特点、民族性音乐元素的借鉴运用以及音乐的色彩性表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为作品的演奏分析做好理论铺垫。第三章为作品的演奏处理分析部分:从德彪西钢琴触键踏板技巧革新、作品多角度力度分配思维及作品速度变化处理依据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其对钢琴演奏技法多方面革新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规律,为更好地在演奏中诠释作品的内涵进行了梳理。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研究结论。
李昊[7](2021)在《双钢琴改编曲《六首卡农风格练习曲Op56》演奏与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钢琴作为一种重要的钢琴二重奏形式,是在钢琴领域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常见于各类钢琴音乐会与比赛中。从流传至今的管风琴作品,到风格各异的现代钢琴作品,其中还有很多优秀的、流传并没有那么广泛的作品需要去积极的学习与研究,包括各种形式的原创作品与改编作品。舒曼和德彪西作为浪漫派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其音乐作品各具创作特色与研究意义,在钢琴教学中,他们的独奏作品被广泛应用,但双钢琴作品使用较少。本文研究曲目《六首卡农风格练习曲Op56》,是德彪西改编自舒曼踏板钢琴的一组双钢琴练习曲,由于踏板钢琴的演奏难度较高,在20世纪后就没有流行开来,其音乐作品也少有人关注,德彪西将其改编为双钢琴版本,降低了原作品的演奏难度,增加了其演奏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研究,了解舒曼复调音乐的卡农创作手法,体现其回归古典的倾向,笔者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让更多的钢琴学习者了解此作品,并作为双钢琴学习与教学的备选曲目之一。首先笔者将对双钢琴改编曲形式进行概述,对其性质与类型进行归纳总结,从原作创作与双钢琴版本的改编入手,对其音乐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结合实践体会,对作品的演奏要点与教学意义做出论述,全文从作品的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此,笔者将以此研究方向作为论点来建构论文框架,对作品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期对未来的钢琴学习与教学提供可借鉴的启示。
马昕[8](2021)在《张朝钢琴曲集《中国旋律》的民族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旋律》是一本中国钢琴改编曲集,包含二十首钢琴作品,由中国当代作曲家张朝编着而成,2007年由世界着名音乐出版社德国Schott发行出版,并被传播到了德国、奥地利、波兰等多个西方国家,在国内外均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曲集中的二十首钢琴作品,以中国民歌及民族音乐创作歌曲为素材进行改编创作而成,其中包含十一个民族的音乐,涵盖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为我们展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本论文以《中国旋律》的二十首钢琴作品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其创作与演奏上的民族特色进行了探讨。文章从作者的创作经历与原民歌素材的创作背景入手,首先对二十首钢琴作品的旋律发展以及织体编配中的民族特色做了分析与研究;其次在演奏中以中国音乐线性思维特点入手,结合钢琴演奏技法特征从乐音、乐句、延长线以及多声织体的层次处理四个方面体会作品中的音乐线条美,接着探讨了如何通过联想与想象对每首作品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音乐内容与音乐情感进行更好的诠释,在演奏中如何把握音乐的整体风格来感受民族音乐的韵味;最后通过之前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张朝的音乐创作对于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事业发展的意义。
付瑶[9](2021)在《钢琴曲《彩云追月》演奏与教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钢琴曲《彩云追月》是王建中具有代表性的钢琴改编曲,本文运用音乐本体分析、演奏版本对比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对钢琴曲《彩云追月》进行多维度的研究。本文由四个章节构成。绪论主要从研究缘由和研究现状两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一章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的分析,总结了作品中体现的中国钢琴改编曲的音乐特点;然后通过对相关演奏版本的整理分析,为笔者针对这首钢琴作品的对比分析提供了有利的音频材料支持。第二、三、四章根据作品演奏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要点,有所侧重的对其演奏速度的处理、演奏力度的把控,以及教学思考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演奏速度的处理主要从整体速度布局、局部速度中内在弹性的处理、把握好“音乐的时间”三个方面入手,演奏力度的分析主要从全曲及重要乐段力度的分配、乐曲结构中力度的起伏两个方面入手,教学思考主要从教学中技术难点的处理与教学方法的启示两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四个演奏版本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体现出不同流派的印记。笔者结合大量文献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这首作品进行深刻的研究,挖掘其在钢琴演奏以及教学方面的意义。
刘臻[10](2021)在《舒伯特《降E大调奏鸣曲D568》演奏版本与演奏诠释探究》文中指出弗朗茨·舒伯特是奥地利极具音乐天赋的作曲家,奏鸣曲在其创作的钢琴作品中所占数量最多,并贯穿其一生的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独一无二的价值,倍受人们的欣赏与推崇。本文通过对舒伯特《降E大调奏鸣曲D568》的演奏版本及演奏诠释进行探究。在对舒伯特的生平及主要作品简述的基础上,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征进行概述分析;继而对演奏版本进行比较研究,从速度、力度、演奏技巧、音乐风格表现四个层面深入剖析三种版本并予以借鉴和学习,分析演奏诠释,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更好地进行二度创作,提升音乐会的演奏质量和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
二、声音色彩的表现是钢琴演奏的重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声音色彩的表现是钢琴演奏的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1)试析钢琴作品中的力度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钢琴作品中力度表现的艺术内涵 |
(一)关于力度“强”的艺术内涵 |
(二)关于力度“弱”的艺术内涵 |
二、钢琴演奏中影响力度变化的因素 |
(一)运力部位对于钢琴演奏的力度变化影响 |
(二)听辨能力对于钢琴演奏的力度变化影响 |
(三)音乐色彩对力度的影响 |
(四)手指的触键面积对于钢琴演奏的力度变化影响 |
结 语 |
(2)卡巴列夫斯基《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奏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 卡巴列夫斯基与《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
2.1 卡巴列夫斯基的成长经历 |
2.2 卡巴列夫斯基的主要作品 |
2.3 《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创作背景 |
3 《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 |
3.1 和声色彩的丰富性 |
3.1.1 不协和和弦的运用 |
3.1.2 平行和弦 |
3.1.3 同主音大小三和弦的对置 |
3.2 调性变化自由 |
3.2.1 调性游移 |
3.2.2 半音调性布局 |
3.2.3 双重调性混合 |
3.3 主题风格的多样性 |
3.3.1 歌唱性风格主题 |
3.3.2 舞蹈性风格主题 |
3.3.3 进行曲风格主题 |
4 《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诠释 |
4.1 不同主题风格对应的触键方法 |
4.1.1 歌唱性主题触键技巧分析 |
4.1.2 舞曲性主题触键技巧分析 |
4.1.3 进行曲风格主题触键技巧分析 |
4.2 音乐形象的戏剧性对比 |
4.2.1 速度的对比 |
4.2.2 力度的对比 |
4.3 多声部旋律的音色处理 |
4.3.1 主调性多声部旋律的音色处理 |
4.3.2 复调性多声部旋律的音色处理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音乐分析与演奏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现状 |
(五)创新体现 |
一、张朝与钢琴曲《努玛阿美》 |
(一)张朝及其钢琴音乐作品 |
1.张朝简介 |
2.张朝钢琴音乐作品之六大板块 |
(二)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的创作背景 |
二、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音乐本体分析 |
(一)曲式结构 |
1.复二部曲式 |
2.五部回旋曲式 |
(二)和声分析 |
1.三度叠置和弦 |
2.非三度叠置和弦 |
(三)旋律特点 |
1.民族乐器的模仿 |
2.自然人文的模仿 |
3.复调性手法的运用 |
三、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的演奏诠释 |
(一)节奏与节拍 |
1.灵活多变的节奏 |
2.弹性节拍 |
(二)力度与速度 |
1.力度 |
2.速度 |
(三)触键与音色 |
1.触键 |
2.音色 |
(四)踏板的运用 |
1.延音踏板 |
2.持续音踏板 |
3.弱音踏板 |
四、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的教学价值 |
(一)对哈尼族、彝族民族音乐的认识 |
1.知晓哈尼族、彝族的民族乐器 |
2.培养哈尼族、彝族的优秀民族品格 |
(二)拓展演奏者的技术水平 |
1.增强演奏者的触键能力与音色变化 |
2.强化演奏者的节奏感 |
3.提升音乐表现力 |
(三)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 |
1.渗透德育教育 |
2.塑造健全人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张朝教授访谈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及学术论文 |
(4)钱慎瀛钢琴曲《秋天的群岛ⅠⅡ》创作特征与演奏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研究现状 |
(五)创新体现 |
一、钱慎瀛与钢琴曲《秋天的群岛I II》 |
(一)钱慎瀛及其钢琴音乐作品 |
1.钱慎瀛简介 |
2.钱慎瀛音乐作品 |
(二)钱慎瀛钢琴曲《秋天的群岛I II》的创作背景 |
二、钱慎瀛钢琴曲《秋天的群岛I II》创作特征 |
(一)曲式 |
1.《秋天的群岛I》的结构特征 |
2.《秋天的群岛II》的结构特征 |
(二)和声 |
1.空五度和弦 |
2.混合音程和弦 |
(三)织体 |
1.主调化织体的运用与创新 |
2.持续音和固定音型的运用 |
三、钱慎瀛钢琴曲《秋天的群岛I II》的演奏诠释 |
(一)节奏与节拍 |
1.丰富多彩的节奏类型 |
2.节拍频变 |
(二)力度与速度 |
1.力度 |
2.速度 |
(三)触键与音色 |
1.触键 |
2.音色 |
(四)踏板的应用 |
1.持续音踏板 |
2.延音踏板 |
四、钱慎瀛钢琴曲《秋天的群岛I II》的音乐文化内涵 |
(一)诗乐交融,充满想象 |
(二)音乐形式,时间艺术 |
(三)天人合一,自然之道 |
(四)音乐意境,借景抒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钱慎瀛老师访谈录 |
附录二 《秋天的群岛 I II》钢琴谱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叶尔达钢琴作品集》创作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作曲家叶尔达艺术历程及其文化影响 |
(一)作曲家的家乡与成长环境 |
(二)作曲家的艺术文化影响 |
二、《叶尔达钢琴作品集》音乐体裁类型 |
(一)夜曲 |
(二)摇篮曲 |
(三)前奏曲 |
(四)变奏曲 |
(五)奏鸣曲 |
(六)船歌 |
(七)叙事曲 |
小结 |
三、《叶尔达钢琴作品集》作曲技法特征分析 |
(一)主题旋律中的民族元素 |
1.哈萨克民歌主题 |
2.阿勒泰地区图瓦人的楚吾儿音乐主题 |
3.鄂伦春民歌主题 |
4.民族史诗性主题 |
5.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主题 |
6.蒙古族原生态民歌主题 |
(二)旋律发展手法 |
1.重复类发展手法 |
(1)重复 |
(2)贯穿 |
(3)模进 |
(4)倒影 |
2.展开类发展手法 |
(1)紧缩 |
(2)承递 |
(3)分裂 |
(4)引伸 |
3.对比类发展手法 |
(1)情绪、形象的对比 |
(2)调式调性对比 |
(3)综合对比 |
(三)调式与和声的分析 |
1.调式调性特征 |
(1)传统民族调式 |
(2)无调性 |
(3)双重调性 |
2.和声的运用 |
(1)三度叠置和弦的运用 |
(2)四度五度叠置和弦 |
(3)附加音和弦 |
(4)二度叠置和弦 |
(四)音乐织体特点 |
1.音乐织体中的音型特点 |
(1)柱式和弦式织体 |
(2)分解和弦式织体 |
(3)平行式音型织体 |
(4)持续音型织体 |
(5)纵向复合音型 |
2.音乐织体中的音层特点 |
(1)二层音型 |
(2)三层音型 |
(五)节拍、节奏与速度、力度的表现特征 |
1.复杂多变的节拍 |
(1)单拍子 |
(2)复拍子 |
(3)混合拍子 |
(4)变换拍子 |
2.节奏的特点 |
(1)连音节奏的运用 |
(2)切分节奏的运用 |
(3)符点音符节奏的运用 |
3.速度与力度的特征 |
(六)曲式结构类型 |
1.单一部曲式 |
2.单二部曲式 |
3.单三部曲式 |
4.复三部曲式 |
5.奏鸣曲式 |
(七)复调技法的运用特征 |
1.模仿复调的运用 |
(1)卡农式模仿 |
(2)自由模仿 |
2.对比复调技法的运用 |
(1)旋律动向的对比 |
(2)声部间节奏对比 |
(3)自然音与变化音的对比 |
3.主复调音乐相结合的运用 |
(九)音乐形象表现特征 |
1.模仿儿童行为的音乐形象 |
2.模仿动物的音乐形象 |
3.综合性音乐形象 |
小结 |
四、内蒙古地区民族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思考 |
(一)内蒙古地区民族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现实意义 |
1.内蒙古民族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现状 |
2.内蒙古民族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特点 |
(二)民族风格钢琴曲创作对笔者的影响 |
1.内蒙古“三少”民族钢琴音乐创作概况 |
2.内蒙古“三少民族”音乐风格对笔者的创作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德彪西钢琴舞曲作品创作特征与演奏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意义及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德彪西和他的钢琴舞曲作品 |
第一节 影响德彪西音乐风格的主要因素 |
第二节 德彪西十一首钢琴舞曲作品概述 |
一、作品创作历程 |
二、钢琴舞曲作品创作特征 |
第二章 钢琴舞曲作品创作特征分析 |
第一节 曲式结构特征分析 |
一、再现性曲式结构 |
二、回旋性曲式结构 |
第二节 色彩性音乐技法 |
一、色彩性和声表现 |
二、多元化调式调性 |
三、细致化旋律技巧 |
第三节 民族性音乐元素 |
一、民族音乐素材 |
二、民族乐器模仿 |
小结 |
第三章 钢琴舞曲作品演奏处理分析 |
第一节 触键与踏板技巧革新 |
一、触键 |
二、踏板 |
第二节 基于色彩表现的力度分配 |
一、音乐织体的色彩层次 |
二、音乐结构的色彩对比 |
三、和声功能与色彩塑造 |
第三节 影响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
一、民族体裁的风格指向 |
二、旋律呼吸的倾向表现 |
三、弹性速度的意境渲染 |
四、混合节拍的激情内涵 |
小结 |
一、扎实的手指功底是钢琴舞曲作品演奏的前提 |
二、细致的谱面分析是钢琴舞曲作品演奏的关键 |
三、精准的风格把握是钢琴舞曲作品演奏的精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双钢琴改编曲《六首卡农风格练习曲Op56》演奏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论文思路框架 |
第一章 双钢琴改编曲及《六首卡农风格练习曲Op56》概述 |
第一节 双钢琴改编曲概述 |
第二节 舒曼管风琴原作创作背景 |
第三节 德彪西双钢琴版本分析 |
一、卡农技法分析 |
二、 “舒曼风”节奏分析 |
三、和声特点分析 |
四、曲式调性分析 |
第二章 双钢琴改编曲《六首卡农风格练习曲Op56》演奏解析 |
第一节 演奏技术要点分析 |
一、卡农模仿轮奏 |
二、踏板的运用 |
三、丰富变化的触键方式 |
四、乐曲速度的整体把控 |
第二节 合作演奏要点分析 |
一、演奏风格的融合与统一 |
二、气息的统一 |
三、各声部的平衡关系 |
四、弹奏力度的控制 |
第三章 双钢琴改编曲《六首卡农风格练习曲Op56》教学研究 |
第一节 卡农技法的运用与影响 |
第二节 双钢琴演奏形式的教学与实践意义 |
一、提高演奏技巧与合作意识 |
二、培养学生听辨能力与音乐表现力 |
三、丰富音乐作品,提高演奏兴趣 |
补充:《六首卡农风格练习曲Op56》同源改编曲与演奏版本介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张朝钢琴曲集《中国旋律》的民族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作者与作品概述 |
第一节 张朝个人简介及其艺术成就 |
第二节 《中国旋律》的创作背景及原民歌素材概述 |
一、《中国旋律》的创作背景 |
二、二十首民歌素材概述 |
第二章 《中国旋律》创作中的民族化特征 |
第一节 旋律发展的民族化特征 |
一、传统民间音乐发展手法的运用 |
二、对民族音乐素材的灵活运用 |
第二节 音乐织体中的民族化特征 |
一、民间音乐与舞蹈节奏的运用 |
二、民族化和声织体的运用 |
三、对民族乐器的模拟 |
第三章 《中国旋律》民族化的演奏特征 |
第一节 突出音乐的线条美 |
一、对乐音的润饰处理 |
二、对乐句歌唱性的表达 |
三、延长音的线性处理 |
四、多声织体的层次处理 |
第二节 发挥联想与想象 |
一、演奏中的有形联想 |
二、演奏中的无形联想 |
第三节 把握音乐的整体风格与民族韵味 |
第四章 张朝的钢琴音乐创作对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
第一节 弘扬与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
一、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
二、对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
第二节 培养民族音乐的审美情趣 |
第三节 推动中国钢琴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钢琴曲《彩云追月》演奏与教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钢琴曲《彩云追月》作品及演奏版本概况 |
第一节 作品创作背景 |
第二节 音乐本体分析 |
第三节 演奏版本概况 |
一、演奏版本 |
二、演奏家及演奏风格 |
第二章 钢琴曲《彩云追月》的演奏速度处理 |
第一节 整体速度布局 |
一、全曲速度 |
二、引子速度 |
三、主题乐段速度 |
第二节 内在弹性速度的伸缩处理 |
一、宏观弹性速度 |
二、微观弹性速度 |
第三节 把握好“音乐的时间” |
一、乐谱上作曲家的“个体时间” |
二、创、演、听三者“个体时间”的契合与统一 |
第三章 钢琴曲《彩云追月》的演奏力度把控 |
第一节 全曲及重要乐段力度的分配 |
一、全曲力度 |
二、引子力度 |
三、主题乐段力度 |
第二节 乐曲结构中力度的起伏 |
一、力度与结构分句 |
二、力度与旋律走向 |
第四章 钢琴曲《彩云追月》的教学思考与启示 |
第一节 教学中技术难点的处理 |
一、踏板方法的转换 |
二、触键方式的选择 |
三、装饰性演奏记号的处理 |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启示 |
一、信息化手段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
二、演奏版本与案例教学的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10)舒伯特《降E大调奏鸣曲D568》演奏版本与演奏诠释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舒伯特《降E大调奏鸣曲D568》简述 |
第一节 作曲家舒伯特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
第二节 《降E大调奏鸣曲D568》作品分析 |
第二章 舒伯特《降E大调奏鸣曲D568》演奏版本研究 |
第一节 演奏版本的选择及三位演奏家简介 |
第二节 三种演奏版本的对比 |
第三章 舒伯特《降E大调奏鸣曲D568》演奏诠释体会 |
第一节 踏板的运用 |
第二节 重难点的训练 |
第三节 音乐风格的感悟与把握 |
第四节 演奏家经验启示与舞台诠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声音色彩的表现是钢琴演奏的重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试析钢琴作品中的力度表现[J]. 宋钰琦. 当代音乐, 2021(09)
- [2]卡巴列夫斯基《F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奏诠释[D]. 肖煜.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音乐分析与演奏诠释[D]. 田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钱慎瀛钢琴曲《秋天的群岛ⅠⅡ》创作特征与演奏诠释[D]. 扈雅洁.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叶尔达钢琴作品集》创作技法研究[D]. 何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6]德彪西钢琴舞曲作品创作特征与演奏处理研究[D]. 杨子豪.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双钢琴改编曲《六首卡农风格练习曲Op56》演奏与教学研究[D]. 李昊.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8]张朝钢琴曲集《中国旋律》的民族化特征研究[D]. 马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9]钢琴曲《彩云追月》演奏与教学分析[D]. 付瑶.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10]舒伯特《降E大调奏鸣曲D568》演奏版本与演奏诠释探究[D]. 刘臻. 泉州师范学院,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