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细菌学、耐药性及相关因素

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细菌学、耐药性及相关因素

一、肝移植术后感染细菌学和耐药性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悦[1](2020)在《肝移植术后早期巨细胞病毒激活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危及肝移植受者的生命。积极监测肝移植后早期移植受者HCMV感染的体征和症状是预防实体器官丢失和死亡的最佳策略。本研究旨在调查应用抢先治疗预防HCMV感染的策略下,肝移植术后早期(前90天)HCMV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施行的14岁以上原位肝移植手术并应用抢先治疗预防HCMV感染的150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前90天内HCMV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32例(21.33%)肝移植受者在肝移植术后早期(前90天)出现HCMV复制再激活,感染中位时间为29天,平均峰值病毒载量为83605拷贝/ml,其中62.5%的HCMV感染发生在术后的前30天。HCMV DNA病毒载量与感染同时期的肝酶(ALT和AST)呈正相关。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ICU住院时间(OR=1.055,95%CI 1.007-1.104,P=0.023)、非乙肝相关性肝病(OR=5.576,95%CI 2.137-14.552,P=0.000)、真菌感染(OR=3.093,95%CI 1.092-8.764,P=0.034)是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HCMV感染的危险因素。非乙肝相关性肝病移植受者在术后早期HCMV感染的累积发生率显着高于乙肝相关性肝病组(P=0.001)。在非乙肝相关性肝病组中,术后早期HCMV感染与移植前HBs Ab血清学状况相关(P=0.006),移植前不同抗-HBs滴度的肝移植受者在术后早期HCMV感染人数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1),抗-HBs滴度越高,发生HCMV病毒感染可能性越小。而在乙肝相关性肝病组中无影响(P值均>0.05)。在所有肝移植受者中,移植前HBs Ag(P=0.011)、HBc Ab(P=0.001)血清学状态与术后早期HCMV感染相关,且HBs Ag-/HBc Ab-组HCMV感染率最高。移植后HBV标志物对术后早期HCMV感染无影响。结论:肝移植术后90天内易发生HCMV感染,减少ICU住院时间或真菌感染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早期HCMV感染。提高移植术前抗-HBs滴度可能有助于减少非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术后早期HCMV再激活感染,移植术前HBc Ab阴性患者术后更易发生HCMV感染。

聂凯[2](2013)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动态检测TNF-α在其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评价血TNF-α在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3月至2010年4月117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后发生术后感染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筛选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危险因素,筛选获得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纳入logistic多元回归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找出与术后早期感染发生可能相关的因素。监测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30例患者(其中有9例患者发生早期感染)肝移植术后白细胞变化与血清TNF-α变化时相,以临床感染症状出现,明确感染诊断的时间为基点,比较术后细胞因子TNF-α变化时相与白细胞计数变化时相的差别。研究结果:(1)117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肺部细菌感染19例(16.24%),其中1例死亡。单因素及多因素序贯分析提示:术前高龄(P=0.007,OR6.483,95%CI1.681~25.007)、术前有大量吸烟及慢性肺疾病史(P=0.004,OR5.425,95%CI1.693~17.385)是术后早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术后住院期间发生腹腔内细菌感染22例(18.80%),无患者因腹腔内细菌感染死亡。单因素及多因素序贯分析提示:术前贫血(<90g/l)(P=0.004,OR:10.984,95%CI2.157~55.934)、术后腹腔出血(72h>400ml)(P=0.008,OR:5.496,95%CI1.572~19.208)是术后腹腔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同时具有腹腔感染与肺部感染的患者6例,按感染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分组后进行两组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肺部感染及腹腔内感染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4)9例(9/30)感染患者在肝移植术后前3天血WBC及TNF-α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术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后逐渐降低,在感染症状出现前再次升高,其中血WBC变化时相出现在临床症状前0-2(0.875±0.83)天,血TNF-α变化时相出现在临床症状前0-3(1.78±1.09)天,两组数据经配对t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细菌感染是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前高龄、术前大量吸烟及慢性肺疾病史是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贫血(<90g/l)、以及术后腹腔内出血(72h>400ml)是肝移植术后早期腹腔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监测血TNF-α变化时相有助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万齐全[3](2013)在《移植后血流感染相关研究及肾移植感染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分两部分,包括进行实体器官移植后血流感染休克及死亡的危险因素研究及进行肾移植术后感染基因多态性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回顾性分析98例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发生的133次血流感染,评估可能导致受者发生感染性休克或死亡的危险因素,同时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合并有血流感染的肝移植受者的死亡危险因素,以及分析本院在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间的21例进行肝或肾移植术并术后发生血流感染的受者的菌株以了解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发现与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合并血流感染时死亡率升高显着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感染性休克和血小板计数<50,000/mm3;复数菌血流感染及早发型血流感染(移植术后第2周至第8周发生)是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中感染性休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肝移植合并血流感染的死亡率显着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升高的血清肌酐值及感染性休克;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间肝或肾移植术后发生血流感染中的病原菌以G-杆菌占优势,病原菌普遍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有较高耐药性。第二部分了解IL-1β(-511C/T)与IL-1受体拮抗剂(86bp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血流感染的相关性,并对TNFβ、IL-10、IL-1β和IL-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能否预测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肺部感染进行调查,并结合其他影响因素评价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及纤维胶凝蛋白-2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术后发生血流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发现肾移植受者IL-1β-511CC基因型及IL-1β-511C的等位基因与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血流感染具相关性;受者TNFβ基因多态性是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者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基因的5’非翻译区QQ+PQ基因型与血流感染的发生相关,FCN2外显子8区Thr236Met(+6359C>T)变异体是肾移植术后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第一部分实体器官移植后血流感染休克及死亡危险因素第一章实体器官移植受者血流感染死亡危险因素目的:寻找导致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发生血流感染时导致死亡率增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发生的133次血流感染,评估可能的导致受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依靠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方法来确立导致血流感染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入组受者平均年龄为42.3(42.3±12.8)岁。受者中绝大多数是院内获得性感染(79.6%),血流感染导致的死亡率为39.8%(39/98)。单因素分析显示腹腔内/胆道感染(P=0.011)、复数菌感染(P<0.001)、肝移植(P=0.002)、血小板计数<50,000/mm3(P<0.001)、淋巴细胞计数<300/mm3(P=0.027)及感染性休克(P<0.001)等变量在死亡组及存活组中存在显着差别。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感染性休克和血小板计数<50,000/mm3是导致实体器官移植血流感染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合并血流感染时死亡率升高显着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感染性休克和血小板计数<50,000/mm3。选择了恰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的受者中血流感染导致的死亡率依然相当高,实施恰当的措施以预防实体器官移植受者血流感染的发生提高受者生存率较治疗本身更为重要和可靠。第二章实体器官移植受者血流感染并感染性休克危险因素目的:调查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发生血流感染同时合并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98例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包括进行肾、心脏、胰肾联合、肝肾联合或者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制定的相应标准,对98例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合并血流感染时所有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及1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该98例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共发生133次血流感染。39例受者发生感染性休克(39/98),其中31例受者(79%)死亡。98例血流感染受者中,革兰氏阴性菌占38.5%,革兰氏阳性菌占15.4%,真菌占2.6%以及复数菌占43.5%。肺部来源占41.8%,是本研究血流感染病原体中最常见的来源部位。腹腔内/胆道来源紧随其后,占24.5%。单因素分析中,术后第2周至第8周发生的血流感染(P0.014)、复数菌血流感染(P=0.001)、腹腔内/胆道部位来源(P=0.011)和肝移植(P=0.002)在休克组及非休克组中存在显着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只有复数菌血流感染和术后第2周至第8周发生的血流感染能够独立预测实体器官移植合并血流感染的受者中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结论:复数菌血流感染及早发型血流感染(移植术后第2周至第8周发生)是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中感染性休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三章肝移植受者血流感染死亡危险因素分析目的:目前关于合并血流感染的肝移植受者的死亡危险因素的研究非常缺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合并有血流感染的肝移植受者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本回顾性研究期间,我院共实施135例肝移植,其中43例受者发生了77次血流感染。本研究使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以确定合并血流感染的肝移植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43例受者发生了血流感染(31-9%)。入选受者平均年龄45.1(45.1±14.1)岁。绝大多数为院内获得性感染(97.7%),超过半数的感染为复数菌感染(53.5%),24例发生死亡(55.8%)。单变量分析显示肝移植后血流感染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为:腹腔内/胆道来源(P=0.011),复数菌感染(P=0.029),血小板计数<50,000/mm3(P=0.02),血肌酐值>1.5mg/dL (P=0.008),感染性休克(P<0.001)。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血肌酐值>1.5mg/dL和感染性休克是肝移植后血流感染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肝移植合并血流感染的死亡率显着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升高的血清肌酐值及感染性休克。因此有效预防肝移植受者血流感染的发生以及保护肾功能均十分重要。第四章21例肝或肾移植术后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目的:分析病原菌在肝或肾移植术后发生的血流感染中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特征,以期指导临床对抗生素进行合理使用。方法:分析本院在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间的21例进行肝或肾移植术并术后发生血流感染的受者,21例血流感染的受者中共检出菌株24株,使用BD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药敏试验以了解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病原菌构成中包括占62.5%的G-杆菌及占37.5%的G+球菌。G-杆菌最敏感药物为喹诺酮(如环丙沙星)及碳青霉烯类(如美罗培南)抗生素。磺胺类及单环β内酰胺类(如氨曲南)抗生素耐药性最高,头孢类第一、二、三代抗生素(如头孢他啶)为其次;G+球菌最敏感药物的为糖肽类(如万古霉素)及恶唑烷酮类(如利奈唑胺)抗生素。结论: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间肝或肾移植术后发生的血流感染中的病原菌以G-杆菌占优势,病原菌普遍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第二部分肾移植术后感染基因多态性研究第一章IL-1家族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后血流感染相关性目的:血流感染在肾移植术后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目前暂无研究对IL-1家族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术后血流感染发生敏感性的相关性进行调查。当前的研究因此对此进行调查以了解IL-1β(-511C/T)与IL-1受体拮抗剂(86bp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的血流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1例术后一年内发生血流感染的肾移植受者作为调查对象及60例术后未发生感染的肾移植受者进行对照,自该81例肾移植受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以血液基因小量提取试剂盒提取全基因组DNA备用。包含AvaI酶切位点的区域通过PCR方法被扩增,该酶切位点位于IL-1β基因的-511位点处,扩增产物接着被限制性内切酶AvaⅠ消化。包含IL-1受体拮抗剂基因的86碱基对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多态区域也通过PCR方法进行扩增。结果:本研究发现单因素分析显示IL-1β-511CC基因型及IL-1β-511C等位基因在肾移植术后发生血流感染的受者中具有更高携带率(P值分别为0.023和0.015),未发现IL-1受体拮抗剂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肾移植术后血流感染的相关性(P值分别为0.508和0.507);多因素分析表明,进行混杂因素调整后,IL-1β-511CC基因型(OR=4.400,95%CI=1.517-12.759, P=0.006)及IL-1β-511C等位基因(OR=2.444,95%CI:1.172-5.100,P=0.015)能够作为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提供了肾移植受者IL-1β-511CC基因型及IL-1β-511C的等位基因与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血流感染具有相关性的证据,该研究结果提示基因型数据有助于提供更为精确预测血流感染发生的可能并有助于采取更好的保护血流感染易感者的策略。第二章TNFβ、IL-10和IL-1家族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后肺部感染相关性目的: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本研究因此对于TNFβ、IL-10、IL-1β和IL-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能否预测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肺部感染进行调查。方法:受试者由33位肾移植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受者及63位肾移植术后未发生感染的受者组成。96位受者的全基因组DNA自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包含NcoI、 RsaI和AvaI多态性位点的区域通过PCR的方法扩增,该三个位点分别位于TNFβ基因的+252位点、IL-10基因的-592位点以及IL-1β基因-511位点处,扩增产物分别被限制性内切酶NcoI、RsaI和AvaI消化,包含IL-1受体拮抗剂基因的86碱基对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多态区域通过PCR方法扩增。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受体IL-10, IL-1β和IL-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无关(P值分别为0.589,0.940和0.286);然而与GG基因型相比较,受者TNFβ+252AA+AG基因型与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显着相关(P=0.006)。进行多因素分析,经排除年龄因素影响,受者TNFβ+252AA+AG基因型能够成为独立预测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5.366,95%CI=1.470-19.589,P=0.011)。结论:本研究提示受者TNFβ基因多态性可能成为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能够明确哪些受者能够从减少免疫抑制剂并加强预防感染的措施中受益。第三章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基因多态性影响肾移植后血流感染发生目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属于C型凝集素,主要依靠结合多种微生物表面的碳水化合物结构发挥作用。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基因在启动子区及外显子1区的基因多态性与甘露糖结合凝集素血清浓度降低有关,因之与移植术后的感染发生相关。本研究对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的基因型变异体与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的血流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前瞻性研究分析81例肾移植术后受者。对血流感染事件进行前瞻性收集。共对6个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基因的功能性单核苷酸变异点通过基因测序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仅仅发现当与PP基因型进行比较时,受者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基因的5’非翻译区QQ+PQ基因型与血流感染的发生相关(OR=3.677,95%可信区间(CI)=1.127-11.998, P=0.031),没有发现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基因的其他5个单核苷酸变异与肾移植术后血流感染的发生相关。结论:受者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基因的5’非翻译区QQ+PQ基因型与肾移植术后的血流感染的发生相关。第四章纤维胶凝蛋白-2基因多态性预测肾移植后血流感染目的:纤维胶凝蛋白-2的结构和功能与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相似,能与微生物表面的N-乙酰氨基葡糖相互作用,纤维胶凝蛋白-2启动子区及外显子8区基因多态性与血清中纤维胶凝蛋白-2浓度差异相关,并与移植术后感染相关。本研究结合其他影响因素评价纤维胶凝蛋白-2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术后发生血流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分析81例肾移植术后受者。共对5个纤维胶凝蛋白-2基因的功能性单核苷酸变异点通过PCR方法扩增后进行基因测序分析。血流感染事件进行前瞻性收集。对纤维胶凝蛋白-2的变异体与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的血流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纤维胶凝蛋白-2基因的启动子区-986G/A位点变异体及外显子8区Thr236Met (+6359C>T)变异体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增高相关(P值均为0.016)。多因素分析仅发现外显子8区Thr236Met (+6359C>T)变异体与血流感染的高发生率相关(OR=4.917,95%可信区间(CI)=1.229-19.667, P=0.024)。未发现纤维胶凝蛋白-2基因的其他3个单核甘酸变异与发生血流感染相关。结论:外显子8区Thr236Met(+6359C>T)变异体是肾移植术后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于德磊[4](2012)在《肝移植术后患者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了解肝移植患者中多重耐药性革兰阳性菌的分子流行病学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及预防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从我院2007年1月~2010年4月221例行肝移植的患者临床送检的痰、咽拭子、尿、创面或伤口分泌物、血标本中进行细菌的分离检测,对分离出细菌均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细菌鉴定仪鉴定菌种及最低抑菌浓度(MIC)药敏检测;REP-PCR对细菌同源性检测;对221例肝移植受体的临床感染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221例肝移植患者中,共采集标本250例,其中29例患者发生多重感染。从其中的53例感染患者不同部位的标本中分离出65株革兰氏阳性菌,从29例感染患者中共检测出多重耐药性革兰氏阳性菌29株(44.62%):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68.97%),肠球菌9株(31.03%)。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头孢类(头孢西丁)、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林可霉素类(克林霉素)、青霉素类、红霉素类等具有高度耐药性,耐药率高达100%,对万古霉素类、唑烷酮类(利奈唑胺)等高度敏感,MIC50均<2ug/ml。肠球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也具有高度耐药性,对万古霉素类(MIC50<2ug/ml)、唑烷酮类(MIC50<lug/ml)等高度敏感。REP-PCR检测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分5个基因型,其中B型14株;肠球菌分11个基因型,其中D型2株,G型2株,K型2株。术前使用抗生素(OR=3.949,p=0.004),术中输入大量少浆血(OR=1.071,p=0.005)以及术后发生肾功能衰竭(OR=5.427,P=0.043)是肝移植术患者发生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是肝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的耐药革兰氏阳性菌主要病原体,且其对多种抗生素呈广泛耐药。B型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的主要流行型别。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减少术中少浆血的输入和肾功能衰竭的预防有可能减少肝移植术后革兰阳性菌的感染及耐药菌株的产生。

瞿伟军[5](2006)在《肝移植术后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肝移植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探讨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纵向研究方法,调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02年8月1日至2005年12月30日间所做的54例肝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可疑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分析。资料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54例肝移植患者中有30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55.56%;感染好发部位为肺部、血液及腹腔、胆道;77.46%发生在术后的前两周内;感染病原菌中G-菌占43.43%,G+菌占39.39%,真菌17.17%;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有:手术持续时间、术中输全血量、静脉置管时间、腹腔引流时间和急性排斥反应。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率为55.56%,术后的前两周是感染的高危时段。主要感染病原菌为G-菌,主要危险因素除了原发疾病所致的免疫功能缺损外,还有各种侵入性操作及大量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

王鹏远,杨尹默,吴问汉,田孝东,刘玉村,万远廉,黄莛庭[6](2004)在《肝移植术后感染细菌学和耐药性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肝移植病人术后细菌感染的规律,为防治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肝移植术后感染病人细菌学及耐药性资料,比较研究围手术期因素和感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术后感染病人最多见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2)病原菌多数多重耐药;(3)感染相关因素有有无肝硬化(P=0000)、术前白蛋白(P=0026)、术前有无感染(P=0026)、手术时间(P=0014)、术中输红细胞量(P=0000)、ICU住院时间(P=0000)、呼吸机使用时间(P=0012);(4)背驮式和经典式肝移植术后肠道菌菌血症发生率不同(P=0029)。结论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大多是有强耐药性的院内感染细菌,抗菌药物的经验性使用可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碳青霉烯和糖肽类抗菌药。

田玉伟[7](2011)在《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及细菌感染的特点及耐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从美国的Starzl教授于1963年在世界上首先行第一例人体原位肝移植手术以来,肝脏移植已经过近5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一种最有效的选择,肝移植受体术后的存活率、生存质量不断得以提高,但肝脏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和细菌感染发生率比较高,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和细菌感染仍然是移植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外报道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0%-60%,细菌感染的发生率高达36%-80%,病死率达30%-70%,高于急性排异反应、肾功能衰竭和血管、胆道等并发症。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因素复杂,影响肺部并发症的可能因素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多种因素,严重的肺部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恢复和存活时间。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是术后恢复、移植物功能不全、功能丧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有报道绝大多数肝移植术后死亡与感染及并发症导致的感染有关,特别是多重细菌感染尤其难处理。随着人们对肺部并发症和细菌感染的认识不断加深,针对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和细菌感染特点及耐药分析得到重视,也成为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研究2004年8月-200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163例研究,根据本中心经验以及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综合选择多种肝移植围手术期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寻找出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流行性特点和细菌耐药性分析,从而为临床上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并发症是影响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生存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发症患者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如多种脏器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低蛋白血症、原有肺部疾病、术中大量输血、术后ICU常规监护和治疗及术后大量补液患者。肝脏移植的对象主要是终末期肝病患者,如原发性肝癌、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先天性肝代谢疾病等,肝移植受体术前一般情况和营养状态多较差,肝移植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后免疫抑制治疗及术后较长时间的静脉液体治疗等具有特异性。鉴于肝脏移植围手术期处理及肝移植手术本身存在特殊性,有必要从肝移植术前、术中、术后各种导致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中寻找出主要的危险因素,为围手术期预防肺部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笔者对2004年8月-200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施行的符合要求的154例原位肝脏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寻找与术后早期肺部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对此提出预防措施。[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共154例,其中男134例,女20例。平均年龄(48.5±8.7)岁,平均住院时间(54.9±5.6)d,平均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留观时间(3.8±1.7)d。其中原发病包括肝炎后肝硬化43例,原发性肝癌92例,重症肝炎17例,布加综合征1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根据肝移植术后是否发生肺部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对照组。2、术式与免疫抑制方案经典式98例,背驮式56例。免疫抑制剂方案:术后常规采用三联抗排斥治疗:他克莫司1.5-2.5 mg每日2次、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180-360 mg每日2次、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60-20-80-40-20mg逐日递减;5d后改为他克莫司1.0-2.5 mg每日2次、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180-360 mg每日2次、强的松片10-20 mg每日1次,FK506的血药浓度维持在8~12 ng/mL。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给予大剂量甲基强地松龙冲击治疗并加大抗排斥药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用量,而感染控制不理想时减少或停用抗排斥药。3、相关因素的选择根据本中心经验以及参考文献综合选择如下22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①、术前因素:性别、年龄、吸烟史、肝肺综合征、其他肺部疾病(如肺部炎症与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低蛋白血症、肝功能Child-Pugh评级C级、糖尿病、术前Hb/(g·L-1)、术前Hct/%。②、术中因素:供肝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无肝期、出血量、手术中输血量总量、术中输注红细胞的量、术中输液量。③、术后因素:重症监护室(ICU)留观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前3d补液至少2d液体平衡≤-500 mL、术后前3d补液至少1d液体平衡≤-500mL/例等因素。4、统计学处理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病例归为肺部并发症阳性组,其余病例归肺部并发症阴性组。首先对肝移植受体围手术期的主要独立变量进行单因素危险分析(其中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肺部并发症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初步寻找出与肺部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鉴于某些因素可存在相互作用,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主要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按a=0.05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将影响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22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其中术前肝功能Child-Pugh评级为C级、术中输注红细胞>10u、输液总量>10L、低蛋白血症、输注血制品>4L、ICU留观时间≥5d、有创通气通气时间≥48h、术后前3d补液至少1d液体平衡≤-500 mL、术后前3d补液至少2d液体平衡≥-500 mL,这9个因素与肺部并发症存在关联。2、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将以上有统计学意义的9个因素作为自变量,术后肺部并发症作为应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选出影响术后早期肺部并发症的因素,其中低蛋白血症、输注血制品>4L、ICU留观时间≥5d、术后前3d补液至少2d液体平衡≤—500ml,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3、肺部并发症患者与危险因素的关系98例中有85例治愈,13例死亡,病死率为13.26%,其中与肺部并发症直接相关者10例,病死率为10.20%,10例患者中,术前肝衰竭合并低蛋白血症8例,术中输入血制品超过11例,术后补液液体负平衡者1例,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均大于48h,在ICU留观超过5天者9例。[结论]1、术前肝功能Child-Pugh评级为C级、术中输注红细胞>10u、输注血制品>4L、输液总量>10L、低蛋白血症、ICU留观时间≥5d、有创通气通气时间≥48h、术后前3d补液至少1d液体平衡≤-500 mL、术后前3d补液至少2d液体平衡≤-500 mL等9项是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其中低蛋白血症、输注血制品>4L、ICU留观时间≥5d、术后前3d补液至少2d液体平衡≤—500ml是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2、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加强对肺部并发症的患者在术后早期的监测,力争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有助于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病死率,提高手术成功率。第二部分肝移植术后早期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耐药分析[目的]肝移植术后早期细菌感染仍是影响肝移植手术成功率和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并发症之一,随着细菌谱的变化和药物滥用,国内外报道的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发生率逐渐上升,细菌感染的菌谱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耐药率也逐渐复杂化。我们2004年8月至2009年12月所施行的163例肝移植患者中细菌感染病例,通过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细菌感染特点,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方法]1、标本来源以2004年8月至2009年12月我院163例肝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定期(2-3次/周)采集标本送细菌涂片检查,标本种类包括:呼吸道标本、腹胸水、胆汁、中段尿、血液、深静脉穿刺管等临床标本。有相应的局部和全身感染症状,或者相应部位连续两次或者两次以上标本为同一菌株可判定为细菌感染(排除污染和正常菌群),涂片检查结果阳性者反复多次采集相应标本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2、细菌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细菌分离培养依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分离后的标本接种环按常规接种于直径为gcm的MH(Muller—Hinton)琼脂平板(江门市凯林贸易有限公产),按要求置于35℃恒温培养箱(美国SHELAB公司生产)孵育18-24小时,挑取数个典型菌落,用无菌生理盐水根据比浊仪(美国BD公司生产)调细菌培养鉴定选用美国BD公司的PHOENIX-100细菌全自动分析仪,判断标准和结果解释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2007年指定的标准年指定的标准。3、参照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及相关文献,规定以下诊断标准。①患者有发热、咳嗽、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痛等全身或局部感染的临床表现,并且用其他并发症不能解释。②从无菌部位(血液、清洁中段尿、胆汁、胸水腹腔引流液、静脉置管等)采集的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1次以上。③从同一有菌部位采集的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必要时行影像学、手术或病理检查证实,连续2次或2以上培养出同1种病原菌或不同部位分离出同1种病原菌。④细菌定殖或皮肤细菌感染不纳入统计范畴。4、分组分组: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病例,归为细菌感染组,其余病例归为对照组。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算频数及百分比。[结果]1、86例细菌疑似感染患者的确诊及临床资料根据上所述诊断标准共有86例被确诊为细菌感染,感染发生率为52.7%,其中男72例,女14例。平均年龄54.3(32-74)岁,平均住院时间71.4(33-193)d。原发病包括肝炎后肝硬化41例(其中3例合并急性肝功能衰竭),原发性肝癌38例(病理分型:其中肝细胞型肝癌患者为37例,胆管细胞型肝癌为1例),重症肝炎7例。86例患者术后均常规采用三联抗排斥治疗[他克莫司(FK506)、吗替麦考酚酯、甲泼尼龙琥珀酸钠;5d后改为FK506、吗替麦考酚酯、强地松片),FK506的血药浓度维持在8~12ng/ml。2、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和部位163例接受肝移植病人中有86例患者并发细菌感染,共分离出菌株166株。感染的细菌中G-78株(46.2%),G+64株(39.%),真菌24株(14.5%),感染的细菌依次为:鲍曼氏不动杆菌、溶血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屎场球菌、粪肠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酪黄母鸡肠球菌,感染的部位主要为呼吸道,其次为血夜、中段尿、胆汁、穿刺液和器械。3、细菌感染的时间分布感染发生时间平均为13.6(1-52)d,其中98.8%发生在术后一月,对细菌感染的时间分布进行分析发现术后,术后1周、2周、3周、4周及5周以上分别检出73株、63株、20株、8株、2株。以术后1、2周检出率最高,随着时间的延长,检出率呈下降趋势。4、药敏试验结果G-菌对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和喹喏酮类较高的耐药性,对碳青霉烯类和p-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敏感,G+菌对氨基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恶唑烷酮类(利奈唑胺)敏感。5、治疗及转归86例细菌感染患者均接受抗菌治疗,怀疑感染患者,在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结果回报之前,根据不同部位采取经验性用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敏结果结果回报之后调整用药方案,足量并按疗程给药。86例中有69例治愈,17例死亡,病死率为19.7%;其中与病原菌感染直接相关者10例,病死率为11.6%,10例死亡患者中有5例为鲍曼氏不动杆菌感染,3例为肠球菌感染,2例合并了鲍曼氏不动杆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葡萄球菌。2例死亡直接原因是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4例因胆道和血管并发症死亡,1例术后肺出血死亡[结论]1、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细菌依次为:鲍曼氏不动杆菌、溶血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屎场球菌、粪肠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酪黄母鸡肠球菌。G-菌多于G+菌,根据国内外报道G+菌比例有升高趋势。2、感染的部位主要为呼吸道(68.2%),98.8%发生在术后一月,对细菌感染的时间分布进行分析发现术后,术后1周、2周为主,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细菌感染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3、本研究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碳青霉烯类、酶抑制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恶唑烷酮类分别对G-菌和G+菌高度敏感。随着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肝移植术后预防性和经验性治疗,新的致病细菌及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多重耐药菌逐渐增多。4、抗细菌治疗应当结合病原菌的种类、药物的耐药特性等方面合理选择药物。确诊感染的患者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药物,按足量、疗程的抗菌治疗。5、不同的细菌耐药机制不同,根据细菌耐药变化选择不同的抗生素。

杨慧宁,王鲜平,曹力,吕晓丽,刘元明[8](2010)在《肝移植受体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肝移植受体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对武警总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月期间142例肝移植受体发生医院感染送检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731株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肝移植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为42.96%。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44.46%。主要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15.05%,不动杆菌13.4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8.48%,大肠埃希菌3.00%,肺炎克雷伯菌1.78%;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占35.71%;主要为屎肠球菌12.8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07%,金黄色葡萄球菌4.79%,粪肠球菌4.38%,鸟肠球菌3.15%。真菌占比例最少,共145株,占19.84%;主要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6.57%;其次是曲霉菌4.79%。病原菌分离部位以痰、胆汁、切口分泌物为主,占78.11%。常见菌种基本上都呈多重耐药,细菌耐药现象严重,但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耐药率相对较低,没有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结论加强肝移植受体术后的细菌分离及耐药性监测,对于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院内感染十分重要。

刘树人,罗显荣,骆丽敏,余宙耀,李灼亮[9](2008)在《肝移植术后肺部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肺部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53例肝移植受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病死率和相对危险度,肺部感染发生的时间、相关因素、临床表现、致病菌种类的分布和细菌耐药性。结果:53例肝移植受者,33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62.3%,死亡6例,病死率18.2%,肺部感染死亡相对危险度高于非肺部感染1.0倍。感染均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最常见于术后第1周。移植前后有多种因素与术后肺部感染有关或提示肺部感染。痰液、咽拭子和气道吸引液中致病菌最多,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最为常见。G-菌大部分对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和碳青霉烯类敏感,G+菌仅对糖肽类敏感,均对喹诺酮类、三、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结论: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率、病死率高,发病时间早,临床表现不典型,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致病菌种类多,分布广,对常用抗生素耐药。

牛秀峰[10](2008)在《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病人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总结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收集山东省立医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101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受者的临床资料及细菌感染情况,对细菌感染的发生部位、常见致病菌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对细菌感染的易感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采用多个自变量的Logistic逐步分析,αλ=0.05,α出=0.051。结果全组45例发生细菌感染,感染率为44.6%,共发生113次感染,90次发生在术后2周之内,发生率79.6%。38例出现不同菌株、不同部位或发生2次或2次以上的细菌感染,发生率84.4%。感染部位以肺部(49.6%)多见,其次是腹腔(31.0%),血液(11.5%),胆道(5.3%),泌尿系统(2.7%)。全组无切口感染。分离出不重复阳性菌株202株。其中G-杆菌115株(56.9%),G+球菌87株(43.1%)。感染菌株中以大肠埃希菌(23.8%)、金黄色葡萄球菌(20.3%)、肺炎克雷伯菌(12.4%)、阴沟杆菌(11.4%)、肠球菌(9.9%)及表皮葡萄球菌(9.4%)为主。G-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及头孢哌酮较敏感,对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及氨苄西林耐药:G+球菌对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环丙沙星、亚胺培南、苯唑西林敏感,对青霉素、红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ESBLs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MRSA、MRSE对万古霉素敏感。恢复饮食时间、术前肝功能分级、低蛋白血症及术后持续高血糖,肠道去污治疗是影响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独立因素。恢复饮食时间延长、术前肝功能C级、低蛋白血症及术后持续高血糖是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而肠道去污治疗是预防细菌感染保护性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并危及受体生命。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率44.6%,多为医院获得性感染及内源性感染。多重感染或多部位感染发生率达84.4%。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主要的感染菌株。肺部感染多发,是防治重点。对易感受体存在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及治疗,早期确诊和治疗是防治细菌感染的关键。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治疗没有统一的防治策略,各移植中心应根据各自移植病房细菌感染的特点、危险因素进行阶段性总结,寻求适合自身的防治经验。

二、肝移植术后感染细菌学和耐药性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移植术后感染细菌学和耐药性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肝移植术后早期巨细胞病毒激活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数据收集
    3.3 肝移植受者术后管理
    3.4 肝移植术后HCMV感染预防治疗方案
    3.5 HCMV DNA的检测
    3.6 统计学方法分析
4 结果
    4.1 肝移植受者一般特征
    4.2 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HCMV病毒感染
    4.3 肝移植术后前90天内HCMV感染的风险因素分析
    4.4 非乙肝相关性肝病移植受者术后早期HCMV感染分析
    4.5 肝移植术前后HBV标志物与术后早期HCMV感染的关系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实体器官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肝移植术后早期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动态检测TNF-α在其早期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移植术后早期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TNF-α在肝移植术后感染早期诊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3)移植后血流感染相关研究及肾移植感染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实体器官移植后血流感染休克及死亡危险因素
    1 前言
        技术路线(1)-实体器官移植后血流感染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2 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并血流感染死亡危险因素
        2.1 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
        2.1.3 定义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3 实体器官移植受者血流感染并感染性休克危险因素
        3.1 资料与方法
        3.1.1 资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4 肝移植受者并血流感染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4.1 资料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
        4.1.3 统计学分析处理
        4.2 结果
        4.3 讨论
    5 21例肝或肾移植术后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5.1 资料与方法
        5.1.1 菌株来源
        5.1.2 方法
        5.1.3 仪器
        5.1.4 抗生素
        5.2 结果
        5.2.1 21例受者中24株病原菌的构成比
        5.2.2 病原菌分类情况
        5.2.3 G~-杆菌的耐药性
        5.2.4 G~+球菌的耐药性
        5.3 讨论
第二部分 肾移植术后感染基因多态性研究
    1 前言
        技术路线(2)-肾移植术后感染基因多态I注研究
        实验相关情况简介
        一.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二. 主要实验试剂及引物合成、测序公司
        三. 全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四. 所用到的引物
        五. PCR体系
        六. 纯化步骤
        七. 各基因PCR及酶切反应条件及相应结果
    2 IL-1家族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后血流感染相关性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3 TNF β、IL-10及IL-1家族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后肺部感染相关性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研究人群
        3.1.2 方法
        3.1.3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临床特征
        3.2.2 TNFβ,IL-10,IL-1β和IL-1ra基因多态性
        3.3 讨论
    4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基因多态性影响肾移植后血流感染发生
        4.1 材料和方法
        4.1.1 研究人群
        4.1.2 方法:检测MBL2的基因多态性
        4.1.3 基因型分组
        4.1.4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3 讨论
    5 纤维胶凝蛋白-2基因多态性预测肾移植后血流感染
        5.1 材料和方法
        5.1.1 研究人群
        5.1.2 方法
        5.1.3 统计学分析
        5.2 结果
        5.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4)肝移植术后患者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实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项目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参考文献
附图及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肝移植术后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现场的选择
    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步骤与内容
        2.4.1 调查具体内容
        2.4.2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2.4.3 实验室检查
    2.5 质量控制
    2.6 变量的数量化及统计分析
        2.6.1 变量的数量化
        2.6.2 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
    3.3 术后感染的时间分布
    3.4 术后感染的部位分布
    3.5 医院感染病原菌谱
        3.5.1 病原菌种类
        3.5.2 不同部位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类
    3.6 感染的危险因素
        3.6.1 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6.2 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肝移植术后感染总的发病特点
        4.1.1 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时间
        4.1.2 医院感染部位的分布
        4.1.3 感染病原菌谱
    4.2 肝移植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4.3 防治措施
    4.4 本研究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肝移植病人个案调查表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肝移植术后感染细菌学和耐药性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1.肝移植术后感染部位及菌群特点:
    2.肝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
    3.肝移植术后抗生素的选择:

(7)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及细菌感染的特点及耐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耐药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发表论文一览表
致谢
统计一学审稿证明

(8)肝移植受体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菌株来源
    1.3 细菌鉴定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菌群分布
    2.2 标本来源病原菌的分布
    2.3 主要部位病原菌分布
        2.3.1 呼吸道是检出率最高的器官
        2.3.2 胆道感染位居第2
    2.4 居前5位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率 (%) 分析
3 讨论

(10)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肝移植术后感染细菌学和耐药性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移植术后早期巨细胞病毒激活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艳悦. 浙江大学, 2020(02)
  • [2]肝移植术后早期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动态检测TNF-α在其早期诊断中的意义[D]. 聂凯.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5)
  • [3]移植后血流感染相关研究及肾移植感染基因多态性研究[D]. 万齐全. 中南大学, 2013(03)
  • [4]肝移植术后患者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分析[D]. 于德磊. 山东大学, 2012(02)
  • [5]肝移植术后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D]. 瞿伟军. 中南大学, 2006(06)
  • [6]肝移植术后感染细菌学和耐药性及相关因素分析[J]. 王鹏远,杨尹默,吴问汉,田孝东,刘玉村,万远廉,黄莛庭.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4(12)
  • [7]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及细菌感染的特点及耐药分析[D]. 田玉伟.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5)
  • [8]肝移植受体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 杨慧宁,王鲜平,曹力,吕晓丽,刘元明. 职业与健康, 2010(23)
  • [9]肝移植术后肺部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J]. 刘树人,罗显荣,骆丽敏,余宙耀,李灼亮.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06)
  • [10]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D]. 牛秀峰. 山东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细菌学、耐药性及相关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