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制订“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引出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柯星如[1](2021)在《幼儿园教师STEAM教育培训的有效性评估研究 ——以云南地区38名教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金群[2](2021)在《基于STEAM理念的小学低年级科学课程项目式活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STEAM教育在全世界广为开展,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问题解决能力,并提升学生STEAM相关领域学科的兴趣和知识基础。在我国开展STEAM教育,符合新时代我国人才目标培养所需。对于STEAM教育在小学学段的施行,小学科学课程是良好的课程实践载体: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在科学课程中融入相应理念,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STEAM教育活动内容的跨学科性、活动开展时的情境性、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合作性等优势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程当中,能够丰富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样态,共同服务于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在小学低年级学段,科学课程自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施行,相应的实践研究较少。此次研究采用了文献法,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国内外STEAM教育与科学教育实施现状,概括出立足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突出STEAM优势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吸取已有研究经验四条活动设计原则,从活动基本信息、活动内容、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内容、活动资源、活动实施条件、活动评价等方面做好活动前期的框架设计,提出了基于STEAM理念的小学低年级科学课程项目式活动设计框架。在设计框架的应用阶段,根据ADDIE教学设计模型,从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方面完整地开展了项目式活动。对于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需要结合其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因此活动首先对于实际招募的学生进行了分析,了解其已有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根据活动框架,分别开发了相应的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资源、活动内容与教师引导内容,并将上述预设的内容加以实施。通过观察法记录了课程活动的视频与学生的产品设计,事后对于师生行为、学生所制作的产品进行分析,对课程活动本身、学生产品、活动中的师生行为进行了评价,总结与反思活动的不足,并对活动方案提出改进。本次研究在活动实施的范围、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在活动评价上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汪治[3](2021)在《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标准制订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在国家层面制订了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从"学"的角度对课程作出了基本规范,代替原来从"教"的方面做出规定的课程教学大纲。职业院校应该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统筹兼顾、能力与素质本位、目标与成果导向、遵循规律等原则,制订课程教学标准,明确课程性质与任务、核心素养与课程学习目标、课程模式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考核评价、课程实施设计等。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标准应遵循OBE理念,纳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做到"高内聚、低耦合",强调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学习深度融合。
顾娇妮[4](2020)在《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英国,教育督导被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视为最优先考虑的事项,因为它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改进的动力源头,也是衡量国家教育先进性的主要标杆。本研究聚焦于英国教育标准局(the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Children’s Services and Skills,为了论述方便,下文中简称为Ofsted)的学校督导制度,并建立起学校督导制度的分析框架,对学校督导制度的发展轨迹、形态特征、功能作用展开了深入研究。本研究涉及到三个核心概念,分别是教育督导、学校督导和学校改进。对三个概念的界定和相互之间逻辑关系的解释,是本研究首先要阐释的基本问题。本研究的理论线索有两条,一条线索是宏观的理论思潮,另一条线索是微观的理论基础。宏观的理论思潮主要是指对督导实施的主体——Ofsted的组建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和社会的背景思潮,其中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教育监管改革浪潮是推动英国督导制度变革的最核心的两大因素。另一条微观的理论基础是影响Ofsted学校督导政策制定和体系建设的背景理念,以CIPP模式评价理论和发展性评价理论为核心,作用于督导的流程设计、指标框架和现场实施等环节,成为学校督导制度的灵魂。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是Ofsted的指向改进的学校督导制度,围绕这一内容研究者设计了两条研究主线:一是对Ofsted的研究,它是制定政策和实施督导的主体;二是对英国学校督导制度的研究,它的目标设定、内容发展和实施策略都会影响到学校改进的过程和结果。对Ofsted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它的发展历程和当代形态。Ofsted的当代形态包含了宏观职能与愿景、组织任务、内部构架和各类督学的管理等几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保证一个非内阁组织有效运作的主要元件。研究者通过对Ofsted职能与愿景的解读,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更加深层次的分析了Ofsted存在的价值。研究者从系统论的角度阐释了Ofsted为学校改进服务的运作机制。督学的质量是保证督导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Ofsted十分注重对督学的遴选和培训。研究者对这六类督学的任职资格、职责内容、在职培训等方面做了较全面地分析,尤其是督学在新时期不断变换的角色定位,正是决定了指向学校改进的督导能顺利发挥作用的时代特征。研究者对Ofsted学校督导系统的剖析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是督导流程、框架指标和学校自评,三元素构成了学校督导的核心内容。在CIPP督导模式框架下,深入分析引领学校变革改进的督导流程,督导前、督导中和督导后几个阶段的任务与CIPP模式的背景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理念一一对应,充分说明了督导流程的合理性。在对Ofsted的框架指标分析中,研究者使用了因素分析法,深入探究指标框架的逻辑体系、指标内容、观测手段等。不仅阐明学校督导指标体系“是什么”的问题,更探究它之所以呈现出这种样态的背后机理,解释“为什么”的问题。学校自我评价作为Ofsted外部督导的补充形式,具有一套完整的自洽的运行机制。研究者从原则、要素和改进逻辑三个方面切入,阐释了它的自循环逻辑以及发挥的改进学校的作用和效果。最后,研究者深入分析了Ofsted学校督导经验与启示。这是对Ofsted学校督导的再次解剖和重构。在分析中,研究者反思了前文中所描述的督导涉及到的组织、人员、技能、财物、对象、方法等各个要素,这些要素通过合理的组织与科学的实践,达到了改进学校的效果,为中国的督导工作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加强督导的实效性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价值。
王业鹏[5](2020)在《基于传统文化的初中STEAM课程实践研究 ——以《现代皮影戏》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STEAM教育应运而生,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教育模式,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近年来STEAM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颇丰,但关于STEAM教育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进行了基于传统文化的初中STEAM课程实践研究。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测量法等,以STEAM教育和项目式学习为理论基础,参考课程设计的情境分析模式,设计并实施了符合初中生认知与知识水平的基于传统文化的《现代皮影戏》STEAM课程。课程以皮影戏的制作和表演为项目主要内容,分为“项目启动──中国灯影”、“项目工坊──皮影工匠”、“项目工坊──万码奔腾”和“项目出品──拿手好戏”等四个项目阶段。在“项目启动──中国灯影”的皮影艺术赏析环节,搭建了微型“沉浸式皮影艺术体验馆”,利用AR、VR等现代科技技术,让学生沉浸式地体验传统文化之美。在“项目工坊──万码奔腾”项目阶段,将皮影戏与编程相结合,把传统皮影的锣鼓配乐以学生自己设计开发的手机app代替,并且在App Inventor编程教学环节中引入数字化游戏,以通关迷宫游戏的方式进行编程基础知识的学习,真正做到“玩中学”。通过课程实践定量分析,证明基于传统文化进行初中STEAM课程实施具有可行性,课程的有效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同时《现代皮影戏》课程也是美育的实践与落实。本研究总结出基于传统文化的初中STEAM教育课例的方式方法及有效途径,丰富了初中STEAM课程资源,同时,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农华贞[6](2020)在《基于化学史驱动性问题链的高一化学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学基本规律和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化学发展史。化学史不仅记载着化学发展、演变的进程,还彰显着化学家对科学的严谨、不畏权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格,由此化学史可为化学教学提供良好的情境素材。然而在运用化学史的教学提问过程中,学生回应教师提问的积极性并不高,原因是教师的提问未能驱动学生主动思考。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是中学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论文从新课标的实施建议、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回应问题的现状出发,提出了运用化学史教学时设计驱动性问题链的重要性;通过查阅国外、国内化学史的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如何在化学史情境里设计具有驱动性的问题链,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尚未有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旨在构建一种基于化学史的驱动性问题链的高一化学教学设计模型,设计具有可行性的基于化学史驱动性问题链的具体教学案例,以驱动型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化学史内容的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通过对问题链的不断思考,促进对课堂核心知识的理解,最终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为了了解学生对化学史的学习现状,本论文从史料兴趣、史料认知、史料获取、史料学习四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对教师运用化学史的情况进行访谈。调查结果表明:虽然老师或学生对化学史知之甚少,但学生对化学史很感兴趣,教师也认为在有必要在教学中融入化学史。教学实践的研究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支撑,在科学哲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三个理论的指导下,本人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1.总结出基于化学史驱动性问题链的教学设计,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1)是化学史资料的收集;(2)是化学史素材的整合;(3)是驱动性问题链的设计;(4)是教学目标的确立。2.将化学史与驱动性问题链有机结合,提出了基于化学史驱动性问题链的教学设计模型。3.基于此模型,对高一化学教材中的分散系及其分类以及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4.从听课教师的评价、访谈学生、学生测试成绩三个方面对基于化学史驱动性问题链的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化学史的驱动性问题链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知识构建,能为一线教师展开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本论文最后对论文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迟裕琦[7](2020)在《以绘本为载体,优化小学美术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儿童美术教学问题越来越备受关注,相关学界也对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由此引发了许多教育改革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来,需要不断地丰富、完善教学的方式与手段,与时俱进,使教学方式和内容既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又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不仅能让学生欣赏到色彩丰富的画面,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个个浅显的故事从中明白深刻的道理,在故事中体会快乐,学会成长。对绘本中的教育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整理,在美术课堂中合理运用绘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绘本作为优秀的教育资源,近年来逐渐进入了幼儿园和小学,成为老师和家长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将绘本引入小学美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造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情景中综合处理信息,学会创造性地表达。学生在看故事、听故事、画故事中促进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学习并巩固美术知识和技巧,提高审美能力,加强情感道德培养,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论文在绘本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力图探索出一些适合小学美术的教学方法。本论文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对绘本引入小学美术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进行讨论和分析。本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陈述我国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和对绘本教学的基本研究。第三部分介绍绘本引入课堂美术教学的价值。第四部分重点介绍绘本引入课堂美术教学的应用,其中还包括多媒体与绘本结合共同优化美术教学。最后一部分是总结绘本教学的选择策略。
陈晓琴[8](2019)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注”2017年版与实验版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初“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颁布,高中物理一线教师投入到具体的研读与培训之中,如何到位地理解课标、把握特点、明确变化,进而指导教学,显得尤为迫切。研读相关文献,梳理相应研究成果问;奠定研究基础;依据比较教育理论的基本理念,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比较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实验版的异同、变化及其独有的特点,得出研究结论有:2017年版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的内容在原来运动学、力学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对论初步、电磁学。选择性必修模块里面包含了光、电、原三个系统的知识点,使选修物理的高中生知识体系更完备。选修模块的内容设置与原来的课标完全不同,选择了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医疗、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宇宙起源等各种物理学前沿方面的知识体系,内容新颖、与时俱进、具有前沿性。除此之外给出了每一模块的学生必做实验,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至少要做的实验就有21个,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环境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好的实验条件。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水平为教师教学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使教师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下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两版课标的比较结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元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奋战一线的物理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开展和教学理念革新提供相应的教学参考,期望能够为大家对“2017年版课程标准”的解读答疑解惑。
汪宇峰[9](2017)在《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的价值在培养现代化的“人”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然而,学校体育教育在发展中出现各种困境,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偏差,背离了培养人的初衷,由目的沦为成工具。针对这种偏差,本研究认为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必需要以人为出发点,在制订教育政策和学校体育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让学校体育关照到学生的生命与生活,重新回归人自身,最终培养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本研究的思路是按照“理论分析--历史考察--现状审视--应然教育价值取向寻求--基本策略”进行。纲要如下:导论是根据世界体育发展趋势及学校体育共同危机这一背景,引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一章为理论分析。分别对“价值与价值取向”、“教育价值与教育取向”、“体育与学校体育”以及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和解释。第二章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历史考察。本章通过对中西方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及价值取向的历史考察,来探寻中西方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特点价值取向的演变。本研究分别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进行梳理,发现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中西方学校体育教育演变路径及教育价值取向特征截然不同: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更多强调社会本位,表现为“重文轻武”思想;而西方学校体育教育则更加强调个人本位,尤其强调“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的理念。第三章是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现状进行审视。通过对当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地位等进行全面分析,本研究认为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精神、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等方面是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主要表现,以国为本传统价值观、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身心二元论思想、现代性后果等四方面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产生偏差的根源。本研究认为以国为本的传统价值观则是导致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文化根源;功利主义价值观重实用、重结果、尚科技是导致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根源;身心关系中的“身心二元论”思想,把身体与精神分离,是导致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思想根源;现代性的发展是导致价值取向偏差的社会根源。第四章为当代学校体育应然教育价值取向寻求。本章为理论构建,探讨了学校体育应有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和确立依据。本研究明确提出当代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必须立足于人,把人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回归人的生命本原,培养人的主体性、独立人格、自由个性和“完整的人”。本研究认为当代教育政策对人之身体的重视、学校体育教育中人的回归、身心关系中身体的转向和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当代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确立的主要依据;学校体育教育中促进人的生命的生成、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条件。第五章当代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本章研究认为学校体育改革必需要以人为本重塑学校体育教育价值观念;从多维角度制订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从人的生成出发重塑教育过程观;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发展学生个性;重构新的学校体育教育评价体系促进人的“完整性”发展;改革与完善现有体育教师培养体系,培养新型的、自由的、专业化的体育教师。
韩葵葵[10](2016)在《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 ——结构、测评、发展及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1世纪"知识爆炸"的时代,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世界各国、地区和组织的核心素养框架都强调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能力也是科学论证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科学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论证能力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科学论证能力是一种以科学知识为中介,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提出主张和进行推理(Argument),反思自己和别人论点的不足以提出反论点(Counterargument),同时能反驳他人的质疑和批判为自己辩护(Rebuttal)的高级思维能力。科学论证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沟通交流和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本研究的目的是:建构科学论证能力结构模型,编制适用于评价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测验工具,研究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发展特点,并从科学概念学习和科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本研究具体分为理论探究、实证研究和讨论建议三大部分。理论探究包括科学论证能力结构模型和合作论证教学模式的建构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Toulmin的论证模式和科学思维能力结构模型为基础,建构了科学论证能力结构模型。科学论证能力的结构是由论证内容(包括科学现象、科学问题和技术产品)、论证方法(包括论点、反论点和反驳)和论证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构成的一个具有整体性、发展性和自调性的有机整体。第二部分,以建构主义理论、Posner的概念转变理论、科学探究相关研究和林崇德、胡卫平提出的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为基础,设计了科学概念教学和科学实践活动中的合作论证教学模式。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包括六个基本环节:创设情境、概念定向和探究、概念建构、概念解释和交流、反思评价以及概念拓展。合作论证科学实践活动包括六个基本环节:创设情境、形成探究问题、设计和开展探究、解释和交流探究发现、反思探究发现以及迁移应用。实证研究包括科学论证能力的测评、发展特点和培养研究。第一部分,测评研究。基于科学论证能力结构模型和PISA科学素养测评试题的结构,编制了《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测验》,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第二部分,发展特点研究。研究对象是陕西省两所普通中学的1168名学生(初一至高三),结果显示: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呈上升趋势,初一至高一是科学论证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高二和高三年级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趋于稳定;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存在性别差异,初中女生的科学论证能力高于男生,但是高中阶段男生的科学论证能力高于女生。第三部分,培养研究。从科学概念和科学实践活动两个方面分别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首先,科学概念教学中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探讨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对学生的科学概念理解、科学态度和科学论证能力的影响,同时针对学生的学习历程与论证内容进行分析,以深入了解学生的概念建构以及论证能力成长。研究对象是西安市某中学高一年级2个班级的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53名学生接受合作论证教学,对照组的56名学生则接受常规教学,整个研究的教学时间为2个月。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接受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后,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科学态度和科学论证能力的后测和追踪测皆优于对照组学生,且达到显着性差异;科学论证能力与概念理解之间(r=.458,P<.01)以及科学论证能力与科学态度之间(r=.751,p<.01)呈中度正相关。其次,科学实践活动中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采取准实验设计探讨学生在合作论证教学后科学论证倾向和科学论证能力的表现,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研究对象是西安市某中学高二年级3个班级的学生,随机分为合作论证组、同伴互评组和对照组。三组学生每周都有4节化学课,由同一老师进行常规教学,并且每周都有2个小时的科学实践活动时间,教学时间为1个学期。合作论证组和同伴互评组进行4个单元8个主题的合作论证科学实践活动。对照组的探究内容相同,但是探究过程中不进行合作论证训练。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参与合作论证科学实践活动后,科学论证倾向和科学论证能力的后测皆优于对照组学生,且达到显着性差异;科学论证能力与科学论证倾向之间的相关系数r=.438,p<.05,呈中度正相关。此外,同伴互评与合作论证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提升。本研究综合讨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思维是科学论证的核心;科学概念学习是科学论证的基础;科学实践与科学论证相辅相成;合作是科学论证的有效途径。本研究的建议部分对如何在科学论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从教学环境、教师的提问策略、教学设计和时间的安排等方面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建议。
二、由制订“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引出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制订“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引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STEAM理念的小学低年级科学课程项目式活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STEAM教育的起源与培养目标 |
2.新时代我国人才培养目标所需 |
3.STEAM教育课程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联系 |
4.小学低年级学段学生的特殊性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国外STEAM教育实施概况 |
2.国外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概况 |
3.我国STEAM教育实施概况 |
4.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概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1.皮亚杰儿童认知与发展理论 |
2.最近发展区理论 |
3.多元智能理论 |
4.ADDIE教学设计模型 |
(二)概念界定 |
1.STEAM教育 |
2.项目式学习 |
3.小学科学课程 |
三、活动框架设计 |
(一)设计原则 |
1.立足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
2.突出STEAM优势理念 |
3.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
4.吸取已有研究经验 |
(二)内容框架 |
1.活动基本信息设计 |
2.活动内容设计 |
3.教学策略和教师引导内容设计 |
4.活动资源设计 |
5.活动实施条件设计 |
6.活动评价设计 |
四、活动设计与开发 |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
(二)活动主题的选择 |
(三)活动目标及重难点设定 |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 |
(五)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 |
(六)活动内容与教师引导内容的预设 |
五、活动实施与评价 |
(一)活动实施 |
1.实施前准备 |
2.实施方法 |
3.师生行为记录 |
4.活动呈现与展示 |
(二)分析与评价 |
1.课堂活动分析与评价 |
2.学生产品分析与评价 |
3.学生行为评价 |
4.教师行为评价 |
(三)活动反思与改进 |
1.活动设计反思 |
2.活动实施反思 |
3.改进 |
六、总结 |
(一)研究主要内容 |
(二)研究结论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人教版小学一至二年级科学课本内容概括汇总表 |
附录二:基于STEAM理念的小学低年级科学课程项目式活动设计框架 |
附录三:铜鼓主题项目式活动幻灯片设计内容 |
附录四:学生铜鼓鼓面设计作品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标准制订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教学标准溯源 |
(一)什么是课程教学标准 |
(二)课程教学标准的作用 |
二、制订课程教学标准的原则 |
(一)统筹兼顾原则 |
(二)能力与素质本位原则 |
(三)目标与成果导向原则 |
(四)遵循规律原则 |
三、课程教学标准制订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
(一)《课程教学标准》的组成部分[4] |
(二)学习目标的制订[5] |
(三)课程结构的确定 |
(四)课程内容的确定 |
(五)考核评价的制订 |
(六)课程实施设计 |
四、制订课程教学标准的建议 |
(一)要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本遵循 |
(二)要纳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 |
(三)“高内聚、低耦合” |
(四)要给学生的学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
(五)要强调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
(六)遵循OBE理念 |
(4)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缘起 |
1.1.1 教育督导是教育治理的重要手段 |
1.1.2 教育督导是学校改进的动力源头 |
1.1.3 英国教育督导是保障教育质量与标准的标杆示范 |
1.1.4 指向学校改进的督导模式是我国学校督导改革的必然趋势 |
1.2 研究价值及意义 |
1.2.1 理论与实践价值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述评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教育督导 |
2.1.2 学校督导 |
2.1.3 学校改进 |
2.2 相关研究述评 |
2.2.1 国内对英国教育督导的研究 |
2.2.2 国外对英国教育督导的研究 |
2.2.3 国内外对英国Ofsted的研究 |
2.2.4 国内对英国学校改进的研究 |
2.2.5 国外对英国学校改进的研究 |
第3章 Ofsted督导改革的背景思潮及理论基础 |
3.1 教育督导制度变革的背景思潮 |
3.1.1 新公共管理运动 |
3.1.2 教育监管改革浪潮 |
3.2 教育督导模式发展的理论基础 |
3.2.1 CIPP模式 |
3.2.2 发展性评价模式 |
3.2.3 理论运用浅析 |
第4章 Ofsted发展历程审视与当代形态 |
4.1 Ofsted的成立 |
4.1.1 成立背景 |
4.1.2 改革举措 |
4.2 Ofsted的历史沿革 |
4.2.1 正规化与统一化:保守党政府时期的学校督导 |
4.2.2 精致化与完善化:工党政府时期的学校督导 |
4.2.3 多样化与简洁化:联合政府时期的学校督导 |
4.3 Ofsted的当代形态 |
4.3.1 宏观职能与愿景 |
4.3.2 具体任务及内容 |
4.3.3 内部组织与架构 |
4.3.4 督学遴选与职责 |
4.4 发展特征与流变规律 |
4.4.1 从权威走向合作:学校改进的合伙人 |
4.4.2 从问责走向改善:学校改进的协助者 |
4.4.3 从他评走向自评:学校改进的助推者 |
第5章 Ofsted学校督导系统剖析 |
5.1 督导系统和流程引领学校改进方向 |
5.1.1 督导前的准备——CIPP模式的背景评价 |
5.1.2 督导实施阶段——CIPP模式的过程评价 |
5.1.3 督导反馈阶段——CIPP模式的结果评价 |
5.1.4 对Ofsted督导流程的评价 |
5.2 督导框架和指标体系聚焦学校改进要件 |
5.2.1 贴近教育本质的指导思想 |
5.2.2 构建分级分类的指标体系 |
5.2.3 对框架和指标的深度反思 |
5.3 Ofsted指导下的自我评价开拓学校改进手段 |
5.3.1 自我评价的基本原则 |
5.3.2 自我评价的核心要素 |
5.3.3 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 |
第6章 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经验与启示 |
6.1 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经验分析 |
6.1.1 督导人员的专业性是助力学校改进的灵魂 |
6.1.2 督导设计的合理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支柱 |
6.1.3 督导实践的科学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航标 |
6.1.4 督导循证的有效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关键 |
6.1.5 督导研究的近地性是推动学校改进的保障 |
6.2 对我国学校督导的启示 |
6.2.1 强调循证原则,为教育研究建立督导的大数据库 |
6.2.2 注重服务功能,为社会和民众提供信息 |
6.2.3 加强改进职能,从以督政为主向督政与督学并重转变 |
6.2.4 增进指导功能,推动学校自评体制建设 |
6.2.5 加强公正客观,尝试第三方评估机构建设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传统文化的初中STEAM课程实践研究 ——以《现代皮影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的召唤──创新型人才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
(二)审视万物之美──美育是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 |
(三)文化自信的呼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势在必行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STEAM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基于传统文化的STEAM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
一、理论基础 |
(一)STEAM教育 |
(二)课程设计模式 |
(三)项目式学习 |
二、核心概念 |
(一)传统文化 |
(二)皮影戏 |
(三)App Inventor |
第二章 《现代皮影戏》课程设计 |
一、情境分析 |
(一)校情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课例分析 |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拟定 |
(一)课程性质 |
(二)课程目标 |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设计 |
(一)课程内容 |
(二)项目活动总体设计 |
四、教学资源开发 |
(一)微型“沉浸式皮影文化体验馆”搭建 |
(二)编程学习环境搭建 |
(三)学习支持材料设计 |
五、课程实施方案规划 |
(一)课程实施团队角色分工 |
(二)课程周期及课时安排 |
(三)学生项目分组 |
(四)场地与物料准备 |
六、课程评价方案制定 |
第三章 《现代皮影戏》课程实施与效果分析 |
一、项目启动──中国灯影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反思 |
二、项目工坊──皮影工匠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反思 |
三、项目工坊──万码奔腾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反思 |
四、项目出品──拿手好戏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实施 |
(三)教学反思 |
五、教学评价与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
(一)学生表现 |
(二)学生作品 |
(三)学生创造力 |
(四)教学效果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一)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之处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项目企划书 |
附录B 活动记录单 |
附录C 程序设计单 |
附录D 学生表现评价表 |
附录E 作品评价表 |
附录F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 |
附录G 课程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H 课程效果访谈提纲(学生)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化学史驱动性问题链的高一化学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化学史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内化学史的研究进程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2.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相关的理论基础 |
3.学生对化学史的学习现状及教师运用化学史情况访谈分析 |
3.1 高一学生对化学史的学习现状调查及分析 |
3.2 教师访谈 |
4.基于化学史驱动性问题链的高一化学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
4.1 基于化学史驱动性问题链的高一化学教学设计前期工作 |
4.2 基于化学史驱动性问题链的教学设计模型 |
4.3 教学设计案例一 |
4.4 教学设计案例二 |
4.5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5.研究结论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关于高一学生对化学史的学习现状的调查 |
附录二:关于高中化学史教学现况的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教学实践案例一 |
附录四:教学实践案例二 |
附录五:教学实践案例一课后测试题 |
附录六:教学实践案例二课后测试题 |
致谢 |
(7)以绘本为载体,优化小学美术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绘本教学研究现状 |
2、国内绘本教学研究现状 |
(三)相关理论基础 |
1、我国传统小学美术教学现状 |
2、绘本研究 |
一、将绘本引入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
(三)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
(五)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 |
二、将绘本引入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
(一)运用绘本导入新课 |
(二)变通教材,变绘画为绘本 |
(三)借鉴与学习 |
(四)具体教学实施 |
1、教学流程 |
2、在“欣赏·评述”领域运用 |
3、在“造型·表现”领域运用 |
4、在“设计·运用”领域运用 |
5、在“综合·探索”领域运用 |
(五)多媒体与绘本教学相结合 |
1、多媒体教学 |
2、多媒体与绘本相结合 |
(1)运用多媒体帮助理解绘本内容 |
(2)交互式电子白板增加绘本教学的趣味 |
三、绘本教学的优化策略 |
(一)绘本教学的选择 |
1、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绘本 |
2、不同年龄学生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不同 |
3、内涵深度理解不同 |
(二)提升教师绘本教学能力 |
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
2、加强情感引导 |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注”2017年版与实验版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物理课程标准 |
2.比较 |
3.学科核心素养 |
4.学业质量水平 |
(二)研究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 |
2.国外相关研究 |
三、理论基础 |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三)比较教育理论 |
(四)元认知理论 |
四、“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与实验版的比较 |
(一)课程理念 |
(二)课程结构 |
(三)课程目标 |
(四)课程内容 |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教学建议 |
六、反思与展望 |
(一)反思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一) 当代学校体育发展出现新趋势 |
(二) 当代世界学校体育教育的共同困境 |
(三) 当代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教育价值反思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学校体育价值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学校体育价值研究的现状分析 |
(二) 国外学校体育价值研究的现状分析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第一章 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 |
一、价值的相关理论 |
(一) 价值与价值取向的内涵 |
(二) 教育价值与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 |
二、体育与学校体育相关理论 |
(一) 体育的本质 |
(二) 学校体育的内涵 |
(三) 教育、体育与学校体育三者之间的关系辨析 |
三、体育的教育价值取向与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内涵 |
(一) 体育的教育价值取向 |
(二) 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 |
第二章 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考察 |
一、我国学校体育及其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考察 |
(一) 古代学校体育及其教育价值取向 |
(二) 近代学校体育及其教育价值取向 |
(三) 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及其教育价值取向的新发展 |
二、西方学校体育及其教育价值取向历史考察 |
(一) 古代西方学校体育教育及其教育价值取向 |
(二) 近代西方学校体育教育及其教育价值取向 |
(三) 二战以后现代学校体育及其教育价值取向 |
三、中西方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差异与反思 |
第三章 当代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现状审视 |
一、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的问题审视 |
(一) 学校体育教育目的价值现状分析 |
(二)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价值选择现状分析 |
(三) 学校体育教学过程的价值掌控现状分析 |
(四) 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价值现状分析 |
(五) 学校体育教师地位的价值现状分析 |
二、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表现 |
(一) 学校体育社会价值取向主导下导致个人价值的缺失 |
(二) 学校体育科学主义主导下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 |
(三) 学校体育理性主义主导下导致非理性精神的弱化 |
三、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根源分析 |
(一) 传统文化“以国为本”价值观的影响 |
(二) 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
(三) 西方传统哲学身心二元论的影响 |
(四) 现代性的消极后果影响 |
第四章 我国当代学校体育应然教育价值取向探寻 |
一、当代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核心理念 |
(一) 培养人是学校体育的价值所在 |
(二) 人的生命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原点 |
(三) 学校体育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 |
二、当代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确立的依据 |
(一) 教育政策对人之健康的重视 |
(二) 当代学校体育教育中人的回归 |
(三) 近现代西方哲学价值取向中身体的转向 |
(四) 当代社会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
三、当代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追求的基本点 |
(一) 学校体育教育要注重人的主体意识培养 |
(二) 学校体育教育要注重对人的独立人格培养 |
(三) 学校体育教育要注重培养人的自由个性 |
四、当代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实现的根本要求 |
(一) 学校体育首要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人的生命的生成 |
(二) 学校体育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
第五章 当代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变革的基本策略 |
一、重塑学校体育教育价值观念以正本清源 |
(一) 学校体育教育价值观念需要从工具理性转向以人为本 |
(二) 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观是为学校体育正本清源 |
二、制订“多维”的学校体育教育与教学目标以培养“完整的人” |
(一) 学校体育教育目标需要从“一维”转向“多维” |
(二) 推进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多维”的举措 |
三、注重与时俱进关注人的教育生成 |
(一) 人的教育发展是动态的生成过程 |
(二) 学校体育教育过程要促进人自我生成 |
四、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
(一) 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生主体的价值需求 |
(二)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 |
(三) 关照学生个体差异,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
五、改进学体育教育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完整性”发展 |
(一) 学校体育教育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二) 从“完整的人”出发构建多元化的学校体育教育评价体系 |
六、完善体育教师培养方式以提高专业水平 |
(一) 提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质量,加强其对学生“专业性”培养 |
(二) 加强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促使体育教师专业的发展 |
(三) 制订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保证体育教师专业质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 ——结构、测评、发展及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反思 |
2.1 科学论证的定义 |
2.2 科学论证能力的定义 |
2.3 科学论证的类型 |
2.4 科学论证的模式 |
2.5 科学论证的作用 |
2.6 科学论证能力的评价标准 |
2.7 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 |
第3章 总体研究设计 |
3.1 概念界定 |
3.2 研究流程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工具 |
3.5 数据收集和分析 |
第4章 科学论证能力的结构模型 |
4.1 科学能力的结构 |
4.2 科学论证能力的内涵 |
4.3 科学论证能力结构模型 |
第5章 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测验编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研究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测验项目相关性 |
5.3.2 测验信度 |
5.3.3 测验效度 |
5.4 小结 |
第6章 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发展研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研究方法 |
6.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6.3.1 年龄和性别对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影响 |
6.3.2 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年龄差异 |
6.3.3 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性别差异 |
6.4 小结 |
第7章 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培养模式的建构 |
7.1 理论依据 |
7.2 合作论证教学模式 |
7.3 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模式建构 |
7.3.1 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的环节设计 |
7.3.2 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 |
7.4 合作论证科学实践活动模式建构 |
7.4.1 合作论证科学实践活动的环节设计 |
7.4.2 合作论证科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
第8章 科学概念教学中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 |
8.1 问题的提出 |
8.2 研究方法 |
8.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8.3.1 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对科学态度的影响 |
8.3.2 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对概念理解的影响 |
8.3.3 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对科学论证能力的影响 |
8.3.4 科学态度、概念理解与科学论证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8.3.5 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表现 |
8.4 小结 |
第9章 科学实践活动中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 |
9.1 问题的提出 |
9.2 研究方法 |
9.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9.3.1 合作论证科学实践活动对科学论证倾向的影响 |
9.3.2 合作论证科学实践活动对科学论证能力的影响 |
9.3.3 科学论证能力与科学论证倾向相关性分析 |
9.4 小结 |
第10章 综合讨论 |
10.1 科学论证能力的内涵和结构讨论 |
10.2 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测量 |
10.3 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发展特点 |
10.4 合作论证教学效果的讨论 |
第11章 结语 |
11.1 研究结论 |
11.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1.3 研究局限 |
11.4 教学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由制订“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引出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幼儿园教师STEAM教育培训的有效性评估研究 ——以云南地区38名教师为例[D]. 柯星如.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STEAM理念的小学低年级科学课程项目式活动设计研究[D]. 金群.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标准制订的思考[J]. 汪治.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1)
- [4]指向改进的英国学校督导研究[D]. 顾娇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2)
- [5]基于传统文化的初中STEAM课程实践研究 ——以《现代皮影戏》为例[D]. 王业鹏. 沈阳大学, 2020(12)
- [6]基于化学史驱动性问题链的高一化学教学实践研究[D]. 农华贞.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以绘本为载体,优化小学美术教学[D]. 迟裕琦.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8]“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注”2017年版与实验版的比较研究[D]. 陈晓琴.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 汪宇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10]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 ——结构、测评、发展及培养[D]. 韩葵葵.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