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怀洪新河桥半悬挂半支架的施工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彭晶蓉[1](2017)在《混凝土部分斜拉桥结构体系与模型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桥梁结构的建设与发展,其结构形式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日趋轻薄化。部分斜拉桥作为新的组合型桥梁结构形式,备受设计者关注。为研究该桥型结构体系与结构性能,本文以收集的多座部分斜拉桥资料为依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模型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部分斜拉桥的构造形式、关键参数范围、极限承载力等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鉴于部分斜拉桥的常用体系为:半漂浮体系、塔梁固结体系与刚构体系,采用力学方法,推导了三种体系的索梁活载比简化计算公式,并以工程实例为依托对公式进行了验证,简化公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吻合,可为该类桥型设计的方案比选提供依据。(2)为研究混凝土部分斜拉桥主要构造形式的受力特点,在总结现有主要构造形式的基础上,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体系不同构件形式的受力特点。计算表明:主塔刚度影响结构变位,且对半漂浮体系尤为敏感;曲线部分斜拉桥设置上横梁对减小塔顶偏位和塔底弯矩有明显效果,而弯曲半径较大或直线桥中无明显效果。对于变高度主梁梁底曲线,跨径越大,变截面箱梁梁底曲线次数越高,受力性能越优。(3)为确定部分斜拉桥关键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本文以不同体系的桥梁实例建立有限元模型系统分析了各参数取值。结果表明部分斜拉桥半漂浮体系的支座反力、塔顶位移、跨中挠度、斜拉索索力及塔梁固结体系的斜拉索索力受边中跨比值影响较敏感,在选用较小k值时应对边支座处主梁进行压重以防支座脱空,选用较大k值时应防止跨中侧索力超限。建议两塔三跨的k取值范围宜为0.440.68,多塔多跨的k值宜为0.450.69;主塔高跨比宜为1/101/6;对于部分斜拉桥的三段无索区,塔根无索区长与主跨比值宜为0.150.20;跨中无索区长与主跨比值宜为0.20.35;边跨边支座无索区长与边跨比值宜为0.200.35。该部分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桥梁设计提供参考。(4)为对比三种体系在运营荷载下的极限承载能力,建立三种体系双重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对比主梁及斜拉索关键断面的极限承载能力,计算结果表明:尺寸相同的三种体系其破坏荷载λ与破坏截面位置不完全相同,半漂浮体系的破坏荷载最小,且最易破坏位置为斜拉索或塔底截面;而塔梁固结体系与刚构体系破坏截面为跨中附近截面。(5)根据相似理论,对某部分斜拉桥进行缩尺模型试验,模拟实桥施工过程和成桥后运营荷载下的不同工况,通过测试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实测数据与理论计算数据吻合,验证了理论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与室内模型设计的精准性。试验模型反应了该结构施工过程及运营过程安全度较高,且超载工况结果对实桥的运营管理提出了指导意见。
钱程[2](2014)在《基于工程实例的矮塔斜拉桥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矮塔斜拉桥又称为部分斜拉桥,是一种较新的桥梁结构形式,弥补了传统的斜拉桥和连续梁桥的不足,在中长跨度桥梁中可以很好适用,因此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由于矮塔斜拉桥在设计阶段考虑的因素众多,并不能保证设计出的桥梁结构是最优状态,因此对桥梁进行优化设计有重要的工程意义,目前常见的矮塔斜拉桥的优化设计主要是针对具体工程,并把最终优化结果运用到具体工程中。本文也是针对具体工程,即怀洪新河2#大桥进行研究,首先讨论了矮塔斜拉桥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结构特点和设计要点,然后根据设计资料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桥梁的部分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研究,主要优化的结构参数有:拉索初张力、主梁无索区长度以及主塔高度。通过分别对各个结构参数的单独考虑,进行优化设计,并且与原设计的桥梁成桥阶段主梁的受力状态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本工程桥梁的最优状态,本文优化设计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运用于本工程实际施工中,并且可以为以后的矮塔斜拉桥优化设计上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小欣[3](2014)在《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架梁施工技术》文中提出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架梁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桥梁组合结构,具有结构新颖,用钢省、自重轻、跨度大、桥下净空大等优点。文章就已完工的某项目对该结构施工技术进行论述和探讨,可供同行参考。
杨珲[4](2013)在《单索面矮塔斜拉桥索力优化与施工监控》文中提出矮塔斜拉桥作为一种新型的桥梁结构,以其优越的结构性能和良好的经济指标,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伴随其施工监控与仿真计算技术也日趋成熟。本文以在建的徐明高速怀洪新河二号矮塔斜拉桥为工程背景,对矮塔斜拉桥的索力优化和施工监控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本文首先收集、总结了矮塔斜拉桥的起源和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介绍了矮塔斜拉桥的特点。然后阐述了矮塔斜拉桥几何非线性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影响因素,介绍了一些几何非线性分析的近似方法,最后通过Midas/Civil软件得出在恒载工况下塔梁位移、内力以及索力的分析结果。接着,运用桥梁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建立全桥模型,采用正装计算法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阶段仿真分析,计算各个施工工况下桥梁结构的内力与变形及索力情况。计算结果表明,悬臂施工法能很好保证桥梁的合理成桥。之后从中选择典型的主梁节段和斜拉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得到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施工控制提供依据。本文使用Midas/Civil2010程序中自带的未知荷载系数法模块,根据目标函数优化确定满足结构指定约束的最佳荷载系数来求解合理成桥状态下的优化索力,然后对比分析优化前后主梁与主塔的内力、应力、位移和成桥状态索力。接着,我们通过改变主塔底部无索区段的长度来改变塔高,经过Midas/Civil软件的仿真计算,对比分析了主梁与主塔的内力、应力、位移和成桥状态索力。最后,详细阐述了施工控制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提出了施工控制工作的内容、实施方法和施工控制等主要测量工作,规定了各个测量作业的实施细则和相关的精度要求。
许利星[5](2012)在《单索面矮塔斜拉桥施工监控与仿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矮塔斜拉桥作为一种新型的桥梁结构,以其优越的结构性能和良好的经济指标,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伴随其施工监控与仿真计算技术也日趋成熟。本文以在建的徐明高速怀洪新河二号矮塔斜拉桥为工程背景,对矮塔斜拉桥的施工监控和仿真分析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本文首先收集、总结了矮塔斜拉桥的起源和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介绍了矮塔斜拉桥的受力特点。然后阐述了矮塔斜拉桥进行施工监控工作的重要性,并对施工监控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介绍了施工控制系统,阐述了施工控制的目的和监测内容、原则和方法,总结了施工控制精度的各种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些相对应的措施。接着,运用桥梁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建立全桥模型,采用正装计算法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阶段仿真分析,计算各个施工工况下桥梁结构的内力与变形及索力情况。计算结果表明,悬臂施工法能很好保证桥梁的合理成桥。之后从中选择典型的主梁节段和斜拉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得到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施工控制提供依据。然后,对影响施工控制的设计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分析了结构自重、温度、混凝土弹性模量、收缩徐变、索力、预应力等参数的变化对于桥梁结构内力与线性的影响程度,确定结构自重、局部温度、混凝土收缩徐变为敏感性参数,其他参数敏感性较低,施工中重点控制敏感参数。接着,对怀洪新河二号大桥进行施工阶段和成桥阶段的稳定性分析,计算得到不同模态下结构的失稳系数形式,结果显示结构在施工阶段和成桥阶段稳定性良好。最后,根据仿真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的成果详细说明了怀洪新河二号大桥施工方案及施工控制工作的具体实施流程,规定了各个测量作业的实施细则和方法,提出了施工控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规定了相关的精度要求。
王吉平[6](2003)在《怀洪新河桥半悬挂半支架的施工方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怀洪新河桥河滩主墩上连续箱梁的施工工艺流程,系统阐述了主要施工工序要点和关 键技术。
二、怀洪新河桥半悬挂半支架的施工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怀洪新河桥半悬挂半支架的施工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混凝土部分斜拉桥结构体系与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部分斜拉桥体系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部分斜拉桥体系的分类 |
1.2.2 部分斜拉桥体系国外研究现状 |
1.2.3 部分斜拉桥体系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结构体系与成桥过程分析 |
2.1 部分斜拉桥的受力特点 |
2.2 基于力法的部分斜拉桥分析方法 |
2.2.1 不同体系的结构变形影响因素 |
2.2.2 不同体系的索梁活载比公式 |
2.3 成桥过程及受力特性分析 |
2.3.1 对称悬臂现浇成桥过程分析 |
2.3.2 对称悬臂拼装成桥过程分析 |
2.3.3 满堂支架现浇成桥过程分析 |
2.3.4 转体法施工成桥过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构件构造形式及力学性能研究 |
3.1 主塔构造形式及力学性能 |
3.1.1 主塔顺桥向形式 |
3.1.2 主塔横桥向形式 |
3.2 主梁构造形式及力学性能 |
3.3 斜拉索锚固区构造形式及力学性能 |
3.3.1 索塔锚固形式 |
3.3.2 索塔锚固区受力分析 |
3.3.3 索梁锚固形式 |
3.3.4 索梁锚固区受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构参数及其优化分析 |
4.1 边中跨比值分析 |
4.1.1 边中跨比值的设计 |
4.1.2 边中跨比值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
4.2 主塔高跨比值分析 |
4.2.1 高跨比值的设计 |
4.2.2 高跨比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
4.3 索面布置分析 |
4.3.1 斜拉索无索区布置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
4.3.2 斜拉索索面形式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部分斜拉桥运营荷载承载能力研究 |
5.1 概述 |
5.2 分析理论及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5.2.1 斜拉桥极限承载力分析理论 |
5.2.2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5.2.3 运营荷载最不利工况 |
5.3 部分斜拉桥运营阶段稳定性分析 |
5.3.1 中跨跨中截面单幅加载极限承载力分析 |
5.3.2 中跨跨中截面双幅加载极限承载力分析 |
5.3.3 最大索力极限承载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部分斜拉桥模型试验研究 |
6.1 概述 |
6.2 试验模型设计原理及制作 |
6.2.1 结构原型及室内模型参数 |
6.2.2 室内模型设计原理 |
6.2.3 室内模型制作工艺 |
6.3 模型试验关键测试工况及测试系统 |
6.3.1 模型试验的关键测试工况 |
6.3.2 模型试验测试系统 |
6.4 模型试验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6.4.1 施工阶段关键工序测试数据分析 |
6.4.2 运营阶段关键工况测试数据分析 |
6.4.3 超载作用关键工况测试数据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创新点 |
附录1 国内外部分斜拉桥统计表 |
附表1.1 国内外部分斜拉桥设计参数统计表 |
附表1.2 国内外部分斜拉桥构造类型统计表 |
附录2 模型试验各节段尺寸表 |
附表2.1 模型桥截面参数表 |
附表2.2 模型桥梁高参数表 |
附录3 模型试验照片 |
附录4 模型试验测试数据 |
附表4.1 施工阶段应力测试数据 |
附表4.2 施工阶段挠度测试数据 |
附表4.3 施工阶段索力测试数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工程实例的矮塔斜拉桥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清单 |
插表清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矮塔斜拉桥的起源与发展 |
1.2.1 矮塔斜拉桥的起源 |
1.2.2 矮塔斜拉桥在国外的发展 |
1.2.3 矮塔斜拉桥在国内的发展 |
1.3 矮塔斜拉桥的特点 |
1.3.1 构造特点 |
1.3.2 受力特性 |
1.4 矮塔斜拉桥的设计要点 |
1.5 矮塔斜拉桥优化设计研究现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工作 |
第2章 工程概况和模型建立 |
2.1 工程概况 |
2.1.1 桥梁重要主体结构 |
2.1.2 结构主要材料 |
2.2 怀洪新河二号特大桥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2.2.1 Midas/Civil软件介绍 |
2.2.2 矮塔斜拉桥常用施工过程模拟分析方法 |
2.2.3 大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2.2.4 运行有限元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矮塔斜拉桥索力优化设计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矮塔斜拉桥的索力优化方法 |
3.2.1 矮塔斜拉桥索力优化理论方法 |
3.2.2 矮塔斜拉桥索力优化实用方法 |
3.3 怀洪新河二号特大桥拉索初张力优化设计研究 |
3.3.1 拉索初张力优化结果 |
3.3.2 拉索初张力优化前后桥梁受力状态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矮塔斜拉桥主梁无索区长度优化设计研究 |
4.1 矮塔斜拉桥无索区长度优化的基本思想 |
4.2 塔根无索区长度优化设计研究 |
4.2.1 塔根无索区长度对施工阶段主梁受力的影响 |
4.2.2 塔根无索区长度对使用阶段主梁受力的影响 |
4.2.3 塔根无索区长度对主梁影响的综合考虑 |
4.3 边中跨无索区长度优化设计研究 |
4.3.1 边中跨无索区长度对施工阶段主梁受力的影响 |
4.3.2 边中跨无索区长度对使用阶段主梁受力的影响 |
4.3.3 边中跨无索区长度对主梁影响的综合考虑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矮塔斜拉桥塔高优化设计研究 |
5.1 矮塔斜拉桥塔高优化设计的基本思想 |
5.2 矮塔斜拉桥塔高优化设计研究 |
5.2.1 矮塔斜拉桥塔高优化设计工程实例 |
5.2.2 塔根无索区高度对施工阶段主梁受力的影响 |
5.2.3 塔根无索区高度对使用阶段主梁受力的影响 |
5.2.4 桥塔塔根无索区高度对主梁影响的综合考虑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和结论 |
6.2 本文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3)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架梁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施工流程 |
2 关键施工技术 |
2.1 支架设计 |
2.2 地基处理、支架搭设及预压 |
2.3 下弦杆、横梁及桥面板施工 |
2.3.1 模板 |
2.3.2 钢筋及预应力管道施工 |
2.3.3 混凝土浇筑 |
2.4 预应力施工 |
2.5 钢管桁架施工 |
2.5.1 钢管桁架的制作 |
2.5.2 钢管桁架的安装 |
2.5.3 钢管混凝土灌注 |
2.6 支架拆除 |
3 结束语 |
(4)单索面矮塔斜拉桥索力优化与施工监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目录 |
插图清单 |
表格清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矮塔斜拉桥的起源与发展 |
1.2.1 矮塔斜拉桥的起源 |
1.2.2 矮塔斜拉桥在国外的发展 |
1.2.3 矮塔斜拉桥在国内的发展 |
1.3 矮塔斜拉桥的特点 |
1.3.1 构造特点 |
1.3.2 受力特性 |
1.4 矮塔斜拉桥的设计及计算要点 |
1.4.1 设计要点 |
1.4.2 计算要点 |
1.5 问题的提出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工作 |
第2章 矮塔斜拉桥几何非线性分析理论 |
2.1 几何非线性分析的基本理论 |
2.1.1 变形体的运动描述 |
2.1.2 总体拉格朗日列式法(Total Lagrangian Formu1ation) |
2.1.3 更新的拉格朗日列式法(U.L 列式) |
2.2 几何非线性的影响因素 |
2.2.1 弯矩和轴向力耦合产生的梁柱效应 |
2.2.2 大变形效应 |
2.2.3 斜拉索垂度效应 |
2.3 几何非线性分析的近似方法 |
2.4 怀洪新河二号矮塔斜拉桥几何非线性分析的结果 |
第3章 矮塔斜拉桥索力优化理论 |
3.1 索力优化的基本思想 |
3.2 合理成桥索力常用的确定方法 |
3.2.1 指定受力状态法 |
3.2.2 无约束优化法 |
3.2.3 有约束优化法 |
3.2.4 影响矩阵法 |
3.3 怀洪新河二号特大桥概述 |
3.3.1 工程简介 |
3.3.2 结构技术参数 |
3.3.3 结构主要材料 |
3.3.4 结构技术标准 |
3.4 怀洪新河二号特大桥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3.4.1 Midas/Civil 软件介绍 |
3.4.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3.4.3 主梁内力分析结果 |
3.4.4 主梁应力分析结果 |
3.5 模型索力优化分析 |
3.5.1 计算方法及步骤概述 |
3.5.2 索力优化分析 |
3.5.3 对比分析索力优化结果 |
3.6 本章总结 |
第4章 矮塔斜拉桥塔高的对比分析 |
4.1 拟定三组不同的塔高 |
4.2 塔高变化对索力的影响 |
4.3 塔高变化对主梁位移的影响 |
4.4 塔高变化对主梁应力的影响 |
4.5 塔高变化对主梁弯矩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怀洪新河二号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的实施 |
5.1 引言 |
5.2 施工控制的主要依据 |
5.3 施工控制的流程 |
5.4 施工控制的测量和监控 |
5.4.1 几何变形测量 |
5.4.2 力学测量 |
5.4.3 物理测量 |
5.5 施工控制的要求 |
5.5.1 施工控制的操作要求 |
5.5.2 施工控制的精度要求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6.2 本文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单索面矮塔斜拉桥施工监控与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插图清单 |
表格清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矮塔斜拉桥的起源与发展 |
1.2.1 矮塔斜拉桥的起源 |
1.2.2 国外矮塔斜拉桥发展状况 |
1.2.3 国内矮塔斜拉桥发展状况 |
1.3 矮塔斜拉桥的结构受力特点 |
1.4 矮塔斜拉桥的施工控制概述 |
1.4.1 矮塔斜拉桥的施工控制的重要性 |
1.4.2 施工控制的发展 |
1.5 问题的提出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工作 |
第2章 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系统 |
2.1 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系统概述 |
2.2 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的目的与监测内容 |
2.2.1 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的目的 |
2.2.2 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的监测内容 |
2.3 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原则和方法 |
2.3.1 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的原则 |
2.3.2 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方法 |
2.4 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精度的影响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怀洪新河二号矮塔斜拉桥施工过程仿真分析 |
3.1 矮塔斜拉桥施工过程模拟分析方法 |
3.1.1 正装计算法 |
3.1.2 倒装计算法 |
3.1.3 无应力状态法 |
3.1.4 正装、倒装计算法的优缺点 |
3.1.5 算法的选择 |
3.2 怀洪新河二号大桥概述 |
3.2.1 工程简介 |
3.2.2 结构技术参数 |
3.2.3 结构主要材料 |
3.2.4 结构技术标准 |
3.3 怀洪新河二号大桥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3.3.1 Midas/Civil 软件介绍 |
3.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3.4 主梁立模标高的确定 |
3.5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
3.5.1 主梁内力分析结果 |
3.5.2 主梁应力分析结果 |
3.5.3 主梁变形分析结果 |
3.5.4 主塔位移分析结果 |
3.5.5 斜拉索索力分析结果 |
3.6 参数敏感性分析 |
3.6.1 自重敏感性分析 |
3.6.2 温度敏感性分析 |
3.6.3 混凝土弹性模量敏感性分析 |
3.6.4 混凝土收缩徐变敏感性分析 |
3.6.5 索力敏感性分析 |
3.6.6 预应力敏感性分析 |
3.6.7 桥墩沉降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怀洪新河二号矮塔斜拉桥稳定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矮塔斜拉桥弹性稳定性分析 |
4.3 矮塔斜拉桥非线性稳定性分析 |
4.4 怀洪新河二号大桥稳定性分析 |
4.4.1 怀洪新河二号大桥施工阶段稳定性分析 |
4.4.2 怀洪新河二号大桥成桥阶段稳定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怀洪新河二号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的实施 |
5.1 引言 |
5.2 施工控制的主要依据 |
5.3 施工控制的流程 |
5.4 施工控制的测量和监控实施 |
5.4.1 几何变形测量 |
5.4.2 力学测量 |
5.4.3 物理测量 |
5.5 施工控制的要求 |
5.5.1 施工控制的操作要求 |
5.5.2 施工控制的精度要求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6.2 本文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怀洪新河桥半悬挂半支架的施工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凝土部分斜拉桥结构体系与模型试验研究[D]. 彭晶蓉. 长安大学, 2017(06)
- [2]基于工程实例的矮塔斜拉桥优化设计研究[D]. 钱程. 合肥工业大学, 2014(06)
- [3]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架梁施工技术[J]. 张小欣. 工程与建设, 2014(01)
- [4]单索面矮塔斜拉桥索力优化与施工监控[D]. 杨珲.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3)
- [5]单索面矮塔斜拉桥施工监控与仿真分析[D]. 许利星.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3)
- [6]怀洪新河桥半悬挂半支架的施工方法[J]. 王吉平.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