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质量的改进和实施步骤(论文文献综述)
李彬[1](2021)在《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控研究》文中提出信贷业务作为我国银行业的核心业务,在各类银行的业务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银行的主要核心是信贷业务,对利润有很大的贡献度。在信用体系不健全的当代经济社会,银行对不良信贷资产的预防和处置都相当重视。银行都将降低信贷业务风险作为重要目标。而民营企业作为银行贷款的一份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在贷款业务上存在以下特殊性:贷款难度相对较大;企业资信获取较为复杂;贷款审核严格,放款速度慢。民营企业在经营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在授信贷款需求上也着特殊性。从银行角度切入,研究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管控和防范,既是银行信贷部门控制风险的需要,也是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对本市地方性银行Z银行的调查,其在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的整体管理机制建设以及管理手段上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通过对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开展情况、信贷业务流程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识别出Z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在现有的情况下,对于Z银行来说,如何有效实现当前民营企业信贷业务引发的风险防控以及有效降低银行当前各类呆账、坏账发生的几率,成为了Z银行当前重点关注的内容。鉴于Z银行当前存在的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问题,本论文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深入了解了现代商业银行的各项风险管理及相关的理论内容,将其与Z银行当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对我国银行业存在的各类信贷风险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化的剖析,并运用Va R方法下的Credit Risk+模型,对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及应用,从而解决当前Z银行存在的民营企业不良贷款问题,同时推进银行的内部控制发展,以及市场发展上面的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及各项约束保障建设。最后,提出Z银行在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管控上的合理建议,主要包括完善信贷风险组织架构、优化信贷结构,分散风险、完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完善信贷风险信息化系统、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和加强银行文化理念建设等。本论文在进行总体论述的层面上,旨在完善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各项信贷业务风险的合理有效管控,期望借助理论研究、模型应用及系统化的分析与论述,更好的为Z银行以及我国其他商业银行在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控方面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丁芊宾[2](2021)在《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 ——基于信贷行为的中介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迅速,为股东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参股商业银行,使得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日益多元化。这一方面可以补充商业银行资本,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盲目扩张和关联贷款等不合理信贷行为,进而导致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急剧上升。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关键,规范的信贷行为是商业银行资金安全的保障,安全可控的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核心。在此背景下,研究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以及信贷行为在其中的中介效应,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股权结构、规范信贷行为和降低信贷风险,更有利于维护金融系统稳健运行、服务实体经济健康成长和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的研究主题是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以及信贷行为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进而确定研究方向。然后从银行公司治理理论和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两个角度出发,梳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并将基础理论知识与研究内容相结合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设。接着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研究假设和论证理论分析。在实证分析中,选取我国22家商业银行2010-2019年的数据,以不良贷款率来衡量信贷风险,作为被解释变量;从股权属性、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四个维度来描述股权结构,作为解释变量;从贷款规模、贷款集中度、贷款期限和贷款价格四个方面来表示信贷行为,作为中介变量。并据此进行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之后通过案例分析来补充实证分析,进而共同论证理论分析。在案例分析中,结合包商银行从案例的角度去分析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以及信贷行为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并基于案例实际情况将股权结构的落脚点放在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上,将信贷行为的落脚点放在关联贷款上。通过研究发现,第一,关于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国有属性与信贷风险的正相关关系不显着;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与信贷风险显着负相关;股权集中度与信贷风险显着正相关;股权制衡度与信贷风险显着负相关。第二,关于信贷行为中介效应,贷款集中度在股权属性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中存在遮掩效应;贷款期限和贷款价格在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贷款期限、贷款价格和关联贷款在股权集中度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贷款集中度、贷款期限和关联贷款在股权制衡度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同时研究表明,商业银行优化股权结构和规范信贷行为,监管部门加强外部治理有助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降低。
许嘉禾[3](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莫倩华[4](2021)在《基于服务质量测评的S银行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的竞争日益严峻,优质客户资源日渐稀缺。唯拥有客户,才能在竞争中存活。在产品同质化背景下,服务成为争夺客户的关键。面临当前最主要的盈利手段,即信贷业务业绩一般、规模不足的困境,S银行必须以客户和服务为中心,提升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能力,提高信贷业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因此,论文基于服务质量测评,以客户感知服务质量为标准,研究S银行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提升策略。首先,通过客户对信贷业务的服务质量测评,甄别S银行信贷业务的服务瓶颈,探究客户认为服务质量最低的服务环节。其次,通过对服务瓶颈环节客户体验背后原因的深度访谈,诊断该环节流程管理的主要问题,探查出导致服务瓶颈环节客户认为服务质量低的根本原因和影响因素。然后,以提高信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准则,针对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的主要问题设计提升策略。最后,提出服务流程管理提升策略的实施保障措施。以客户感知服务质量为标准,S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服务的服务瓶颈是贷前调查环节;客户对此反馈的主要不满以及导致不满的流程管理问题包括因客户经理招聘配置不科学和培训开发不完善导致的人员服务能力不足,以及因营销岗位与审批岗位绩效考核不平衡导致的服务目标冲突。外部服务的服务瓶颈则是贷前服务环节;客户对此反馈的主要不满以及导致不满的流程管理问题包括因信贷业务风控系统不智能和业务流程设计不科学导致的服务效率低下,以及因银行内部部门间协同和沟通不顺畅导致的服务预期落差。针对内部服务流程管理的主要问题,论文提出要提高客户经理的招聘标准、加强客户经理的培训质量以提升服务流程的人员服务能力,以及平衡营销与审批岗位的绩效考核指标以协同内部不同部门的服务目标。针对外部服务流程管理的主要问题,论文提出要完善信贷业务的风控模型、优化信贷业务的流程设计以提升服务流程的服务效率,以及加强银行的内部沟通以改善对外部客户的服务预期管理。论文紧扣信贷业务的服务属性,基于服务质量测评提升S银行的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能力,从而提高信贷业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信贷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论文的研究对解决S银行实际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并能为同业的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提升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滕飞[5](2021)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积累不少结构性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审时度势,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为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指明了新方向。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无疑将对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方面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增加有效金融供给与提高金融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去杠杆与严监管的趋势下,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提出更严峻挑战。实体经济调整与金融深化改革都在呼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因此,探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传导机制进而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创新的总体方向与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按照“需求分析-现状与问题梳理-相关性与作用机制分析-路径政策建议”的逻辑框架开展研究。首先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进行了系统性分析进而对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商业银行有效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理,并结合2006-2018年13年省域横向面板数据和2009年3季度至2019年2季度共40期全国纵向时序数据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及其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验证。最后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与教训,从“紧扣供给侧主旋律、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以及因地制宜展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基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总体方向,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前沿底层技术围绕实体重点产业链发展与补充薄弱环节从“业务创新、金融科技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等三方面提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创新的行动路径。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绪论和理论分析,包括本文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总结了本文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创新处等;第二章对相关重要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包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供给侧改革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以及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运行机制理论等进行系统梳理和评析,进而提炼出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第二部分:现状与需求分析,即第三章,系统分析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进而深入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充分揭示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深层次需求以及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适度性要求。具体包括:(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分析。首先,运用拓展费雪方程式(Fisher Extension)论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而这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更好向实体经济发挥正向反馈作用;其次,运用银行博弈均衡模型(Bank gambling equilibrium model)进行参数模拟,揭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须通过有效创新(如降低监督成本)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并确保自身业务可持续性,以更好地融入到供给侧改革之中。(2)分析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事实与数据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过扩大供给和丰富产品等方式支持经济发展与转型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无法有效满足实体金融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支持重点领域存在创新不足等问题。(3)分析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特别应吸取国外商业银行金融过度创新导致非理性扩张以及与实体经济需求脱节方面的教训。第三部分:运用规范性分析方法分析系统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即本文第四章。包括:(1)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和过度创新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说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两面性。(2)系统归纳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本文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过影响消费需求、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推动产业升级,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称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要素与结构路径);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供给、优化金融配置、增强金融功能,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称之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金融发展路径)。(3)运用数理推导的方法论证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通过搭建六部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数理推导剖析商业银行存贷和金融创新部门与实体经济下资源要素作用的内生机制,求解最优增长路径。结果表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的拉动作用,且金融创新效率弹性对经济稳态增速拉动作用比较显着,产品弹性(即业务规模)对经济稳态增速同样具有非线性效应。第四部分:实证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相关性及作用机制,主要从省域横向面板和全国纵向时序两个角度展开研究分析,包括本文第五章、第六章。具体包括:第五章,本文利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基于2006-2018年31个省市相关数据,从面板横向角度实证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及所呈现的区域差异与阶段差异,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总体是积极的,但存在区域不均衡性。实证表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与效率指标处于低体制时,其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效应较弱甚至是负面的;当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与效率指标处于高体制时,其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呈现正向效应且逐步增强,基准模型在体制转换过程中整体呈现渐进正向的非线性转换趋势,上述结果说明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总体效应是适度的。但是,通过对PSTR模型的非线性转换体制分析,发现不同省市转换函数值(g值)分布范围广且体制转换速度较慢,结合各省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标样本期间所处体制情况,说明不同省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2)中国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创新规模的同时注重开展内涵式效率创新。通过比较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指标与金融创新效率指标的非线性效应,金融创新规模指标的非线性效应更强体制转换速度更快。本文发现: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主要依靠“金融创新规模效应”拉动实体经济增长,但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率指标对实体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要优于金融创新规模指标,说明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金融创新规模的同时更应着眼于提高金融创新效率。(3)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效应存在阶段性差异。供给侧改革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发挥的促进作用较供给侧改革前更显着,说明供给侧改革后商业银行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采取的金融创新措施是有效的。(4)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区域差异性。本文通过分区域实证分析可得: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局部过度创新(东部、中部)和创新不足(西部)并存的现象,东部和中部区域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规模经济边际递减现象。(5)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核心产业(制造业)发展同样具有渐进正向的非线性影响。通过替换自变量的稳健性检验得到基准模型相似结果,其中对制造业增长指标的正向影响较为显着但对制造业结构优化指标的正向影响效应较弱。(6)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协同不足的问题。通过加入交互项的稳健性检验验证了基准模型结果的稳定性,并可得: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协同效应差异性,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资本积累指标对实体经济增长发挥协同效应趋于正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科技研发指标发挥协同效应则趋于负向。第六章,主要基于2009年3季度至2019年2季度共40期的全国经济变量数据和十六家主要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从时间序列角度纵向验证商业银行微观主体的金融创新对宏观实体经济增长“微观-宏观”的作用机制。具体包括:(1)本文选取金融业务创新发展(规模)维度、金融业务创新效能维度、金融创新风控维度、金融科技创新维度以及创新支持实体经济需求维度等五大维度下16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2009Q3-2019Q2的15项相关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量化微观视角下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结果表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以及交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占据前四位主要得益于上述银行业务创新规模较大,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以及中信银行等创新效能高的中型银行紧随其后。(2)基于16家上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构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BII)并观察该指数趋势,分析其阶段特征。结果表明:该指数在样本期间内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分阶段来看,BII经历持续增长期(2009Q2-2012Q4),波动调整期(2013Q1-2017Q4)以及转型回升期(2018Q1-2019Q2)等三个阶段。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波动后,商业银行经过业务转型与调整金融创新指数稳步回升。(3)构建供给侧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间接作用机制(包含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产业升级等宏观指标)和直接作用机制(包含实体经济融资规模与融资成本、储蓄投资转换等金融指标)的SVAR实证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无论是在间接作用机制还是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都具有拉动作用并呈现短期快速拉动,中期波动,长期相对平稳的态势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高;第二,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直接作用机制更明显相关系数更大,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应更注重精准支持实体经济要素积累与结构优化;第三,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资本积累影响存在反复,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具有积极影响但持续时间较短;第四,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融资规模具有微弱正向作用且存在时滞性,但有利于融资成本降低,有利于优化储蓄投资转换职能。第五部分,基于第三章需求分析、第四章机理分析与数理推导、第五章和第六章实证分析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总体方向和行动路径建议,即本文第七章。具体包括:(1)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总体方向。即:紧扣供给侧改革主旋律,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因地制宜开展差异化金融创新;有效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以及建立适应外部经济转型特征的组织架构和制度等。(2)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业务创新行动路径,包括:开发符合动能转换需求的的金融产品支持产业优化升级、整合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支持“三去一补”、完善融资产品利率定价机制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线上与线下业务融合发展以及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等。(3)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科技创新行动路径,包括: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掘和评价客户、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业务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关键领域智能化改造、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高效产品和服务体系以及综合应用技术实现融合创新等。(4)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组织与制度创新行动路径,包括:搭建以业务为导向的矩阵式组织架构、完善金融创新制度、构建金融创新协同保障机制等。总之,本文通过相关研究丰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开展金融创新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提供可行建议。
唐桂军[6](2020)在《工商银行BY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经营风险。银行作为运营风险的特定机构,面对竞争氛围浓重的大趋势,信贷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的运营越来越重要。然而,受到我国经济体制发展进程和市场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在商业银行经营体制和管理制度上,还处于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当中。并且我国金融创新相比其他发达国家发展尚显缓慢,加之,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进入到“三期叠加”阶段,一些抗风险能力较弱的行业经营状况产生恶化,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了沉重负担,信贷违约风险不断凸显,信贷资产质量受到较大冲击,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呈“双升”趋势。如果一旦信贷风险集中爆发,商业银行将面临着很大的经营危险。因此,结合中国新常态下的转型经济背景,深入研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对工商银行BY支行的信贷风险的估算计量,分析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的风险隐患。论述贷前调查粗放、调查人员调查能力和业务素质不高、信贷经营团队之间缺乏合作深度、信贷政策的局限、对信贷风险重要性考虑不足等问题说明贷前调查不够深入;贷中营销让路、信贷审查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改善、信贷审查审批科学性不强、贷中环节人员职责不够明确等问题使审批缺乏成效;贷后管理意识偏弱、贷后管理岗位职能不独立、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构建不完善等问题让贷后管理流于形式。(2)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信贷配给理论为理论基础,利用文献归纳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分析了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信贷风险防范全过程不闭环、授信贷款体系不完善、信贷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还需提高、内控合规作用发挥不到位等影响。(3)通过对工商银行BY支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和原因的判定分析,从区域经济环境、企业风险类别、信贷产品结构、合理利润增长、信贷管理制度、社会诚信文化等内外部多个维度展开信贷风险分析,对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分别实施有针对性的工作建议,并从绩效激励、科技保障、人才队伍、文化氛围等多个方面为信贷风险管理提供保障,形成对县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理论指导,并逐步推广到其他基层单位,有效完善工商银行BY支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从而达到提升工商银行BY支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目标。
张健康[7](2020)在《中国金融系统功能的财政化(1949-1978)》文中提出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进度与实体经济发展不相匹配被普遍认为是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错配现象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关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和提出了各自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就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迟滞提出一个新的解释框架,然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国家力量为主导、以国有企业为依托、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对象的工业化战略全面实施以后,中国金融系统便被赋予了为工业化建设,具体而言就是为国有企业集中和输送廉价资金的政策性任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化事实上逐渐成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大方向,但是以银行为主体的中国金融系统仍然没能解除为国有企业“输血”的职能,而造成此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迟迟未能培育起“自生能力”和融资模式过于单一。因此,要进一步推进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促使国有企业尽快培育起“自生能力”,同时改革承担着国家战略性负担和社会性负担的国有企业的融资模式,从而使金融系统真正解除为国有企业“输血”的政策性负担。本文的重点就是描述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金融系统是如何一步步被赋予为国有企业集中和提供廉价资金的职能的。全文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最高决策层进行金融发展模式选择时,面临哪些约束条件。缺资金、缺技术的条件下需要尽快建立起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特别是独立的重工业体系,是当时中国最高决策层考虑金融发展模式时,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资金从哪里来?如何才能尽可能集中国内有限的资金?如何才能保证集中起来的资金用到国家选定的优先发展的项目中去?由谁来执行?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需要,最终促使当时中国最高决策层选择了一种计划统领财政、财政统领金融的资金动员、管理和配置的体制。第二章主要描述新中国建立初期新政权对全国金融体系的整顿。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事斗争的逐步胜利,新政权对新解放区的金融机构分三大类分步骤进行了整顿:没收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壮大充实国有金融机构;运用国家力量推动私人金融机构集中和接受人民政府的领导;取消外国驻华金融机构特权使之为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服务;坚决打击私营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经过三年左右的整顿,中国金融市场的秩序快速得以恢复且出现了繁荣的迹象,金融系统的本来功能亦得以初步回归,同时国家借机掌握了金融系统的主导权,事实上为新金融体制的建立创造了基本条件。第三章主要描述各类非公有金融机构是如何一步步向国有金融机构靠拢、金融机构决策权是如何一步步向中央集中、金融市场是如何一步步从中国大陆消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金融格局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和所有金融机构是如何一步步被纳入财政系统从而成为财政系统的一个职能部门的。第四章主要描述金融机构被一步步纳入财政系统的同时,金融机构的基本职能是如何一步步被财政化的。金融系统职能的财政化主要表现为三各方面: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完全服从国家计划安排,成为国家财政的有效补充;货币发行逐渐被纳入财政预算轨道;监管财政款项逐渐成为银行主要的日常工作。第五章主要是对1953年至1978年间中国金融系统运行绩效做出评估。总的来说,计划统领财政、财政统领金融的资金动员、管理和配给体制下的中国金融系统,表现出了很强的存款动员能力,有力支持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达成,具体而言就是集中了大量廉价的资金,遵照政府的意志进行配置,有力支持了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支持了国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但是该套金融体系和体制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诸多问题:资金配置效率不高,贷款使用效率较低;滋生出新的风险,比如财政领域的风险与金融领域的风险相互传递、决策的外部成本提高;金融杠杆基本失去作用,不能发挥促进交易和推动企业改善治理的职能;决策权过度集中和金融系统缺乏起码的独立性,严重影响了金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甚至金融机构存在的连续性。
刘琼[8](2020)在《Z市农商行信贷业务流程再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及产业结构升级对商业银行的快速反应能力、风险识别能力以及信贷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中国农村银行存在着机构庞大,工作效率低下等弊病,机构改革迫在眉睫。信贷业务作为银行业务的重中之重,其流程优化是农村商业银行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农村银行因为其客户群体的特殊性,更需要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信贷业务流程才能提高竞争实力。本文对关于农村信贷业务流程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大量参考了信贷流程相关文献和成功案例,最后对Z市农商行信贷业务流程的再造提出了科学方案。在本文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合理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调查法等,确保了论文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以期帮助Z市农商行优化信贷业务再造方案,有效改变其存在的流程不顺畅以及工作的效率低下等问题,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再造提供一些参考。
魏姣[9](2019)在《A银行西安分行个人贷款业务流程改进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受到存贷款利差缩小、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等形势的冲击,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应对挑战,A银行西安分行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和思路。为了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和经营理念,对贷款业务流程体系进行改进。个人贷款业务作为A银行西安分行的核心业务在为了实现向零售银行转型的过程中有着关键的作用,在基础平台的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机构岗位设定不合理、贷后管理手段有待提升、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不足、流程标准化程度不够、客户满意度差等问题,不断的暴露出来,长期形成的流程层级过多、繁复、服务效率低下、产品同质化的传统流程,已经阻碍了业务的发展,为了改变困境,A银行通过流程再造理论的引入,对传统的流程进行持续改进,探索和实践个人贷款业务流程改进,持续改进传统的流程,为其稳健、快速地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和综合实力提供基础。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研究A银行西安分行个人贷款业务流程的改进问题。首先,分析了A银行西安分行在个人贷款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所在,其次,提出了将新信息技术深入渗透到业务流程中,对A银行西安分行个人贷款业务流程进行改进,设计了改进方案。再次,通过改进方案的实施,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保障措施加以配合。最终,达到降低内部操作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目的,确保顺利实现向零售转型的战略目标。
张文斐[10](2019)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农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 40年的持续增长。但自2014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逐年下降,到2018年增幅下降到6.6%,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下降,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是我国经济面临的复杂、长期、动态的过程。经济新常态给我国各行业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商业银行风险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商业银行的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13年以来,中国农业银行一直受到经济下行和地区信贷风险凸显的影响,法人客户信用风险逐渐暴露,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出现“双升”的现象。本文在对国内外专业学者针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新常态进行研究,依据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综合运用研究整合法、比率和结构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分析论述中国农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农业银行在信贷资产质量、信贷产品结构、行业信贷结构以及不良贷款区域集中分布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从信贷经营和风险理念、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信贷精细化管理、激励约束机制、信贷队伍建设以及营造稳定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了商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拓展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路径。研究成果对于商业银行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解决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创新信用风险管理模式,降低信用风险管理成本,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对各类信用风险的处置应对能力。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质量的改进和实施步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质量的改进和实施步骤(论文提纲范文)
(1)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民营企业定义及发展状况 |
2.2 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
2.3 Va R模型 |
2.4 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控 |
2.4.1 信贷业务风险管控的特性 |
2.4.2 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 |
第三章 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控现状及问题 |
3.1 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相关概述 |
3.1.1 Z银行简介 |
3.1.2 民营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
3.1.3 Z银行信贷风险管控流程现状 |
3.2 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3.2.1 实际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
3.2.2 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2.3 成因分析 |
3.3 风险案例中Va R模型运用的可行性 |
第四章 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模型的构建 |
4.1 构建目标 |
4.2 构建原则 |
4.3 改进方案 |
4.3.1 贷款前期 |
4.3.2 贷款中期 |
4.3.3 贷款后期 |
4.4 Va R模型的构建 |
4.5 Va R模型的适用性及普遍性 |
第五章 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模型的应用—以对Y企业贷款为例 |
5.1 Y企业信贷业务概况 |
5.2 Va R模型的应用 |
5.2.1 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识别 |
5.2.2 基础信息与参数确定 |
5.2.3 风险评价的计量结果 |
5.3 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策略 |
5.3.1 全面改善信贷业务管理体系 |
5.3.2 多方实现信贷业务共享体系 |
5.3.3 合理共建信贷业务网络体系 |
5.4 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保障措施 |
5.4.1 人力建设的保障措施 |
5.4.2 内控建设的保障措施 |
5.4.3 制度建设的保障措施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 ——基于信贷行为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
2.1.1 股权属性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
2.1.2 股权集中度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
2.1.3 股权制衡度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
2.2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行为的影响 |
2.3 信贷行为中介效应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影响的综合理论分析 |
3.1 基础理论 |
3.1.1 银行公司治理理论 |
3.1.2 银行经营管理理论 |
3.2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3 信贷行为中介效应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4章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4.2 变量选取 |
4.3 描述性统计 |
4.4 相关性分析 |
4.5 模型设定 |
4.6 回归分析 |
4.6.1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影响的回归分析 |
4.6.2 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行为影响的回归分析 |
4.6.3 信贷行为对信贷风险影响的回归分析 |
4.7 信贷行为中介效应分析 |
4.8 稳健性检验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包商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影响的案例分析 |
5.1 包商银行简介 |
5.2 包商银行风险事件始末 |
5.3 包商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分析 |
5.3.1 股权结构 |
5.3.2 信贷行为 |
5.3.3 信贷风险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体育产业 |
2.1.2 高质量发展 |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
2.1.4 金融支持 |
2.2 文献综述 |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
2.2.5 文献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2 产业结构理论 |
2.3.3 产业融合理论 |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
2.3.5 金融结构理论 |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
5.1 研究方案设计 |
5.2 研究方法选择 |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
5.2.2 耦合的应用 |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5.4.1 耦合测度模型 |
5.4.2 灰色关联模型 |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
5.4.4 熵值赋权处理 |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
5.6.1 影响因素识别 |
5.6.2 变量选取 |
5.6.3 影响因素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
6.1 研究方案设计 |
6.2 研究方法选择 |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6.3.1 模型构建 |
6.3.2 样本选取 |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
7.1 研究方案设计 |
7.2 研究方法选择 |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
7.3 建模准备 |
7.3.1 模型构建原则 |
7.3.2 系统边界确定 |
7.3.3 模型基本假设 |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
7.5 模型检验 |
7.5.1 外观检验 |
7.5.2 运行检验 |
7.5.3 稳定性检验 |
7.5.4 历史检验 |
7.5.5 灵敏度检验 |
7.6 策略仿真分析 |
7.6.1 基础仿真结果 |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基于服务质量测评的S银行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核心问题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框架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信贷业务 |
2.1.2 服务流程 |
2.1.3 广义客户 |
2.2 服务质量的基础理论 |
2.2.1 服务质量的内涵 |
2.2.2 服务质量的测评 |
2.3 流程管理的基础理论 |
2.3.1 流程管理的内涵 |
2.3.2 流程管理的方法 |
2.3.3 流程优化 |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4.1 银行流程再造的研究现状 |
2.4.2 信贷业务服务流程优化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S银行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现状 |
3.1 S银行简介 |
3.1.1 总体发展概况 |
3.1.2 信贷业务概况 |
3.2 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现状 |
3.2.1 整体服务流程 |
3.2.2 内部服务流程 |
3.2.3 外部服务流程 |
第四章 S银行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现存问题的诊断 |
4.1 诊断设计 |
4.1.1 诊断目标 |
4.1.2 诊断步骤 |
4.2 信贷业务的服务质量测评 |
4.2.1 服务质量测评的指标与权重 |
4.2.2 服务质量测评的组织与实施 |
4.2.3 服务质量测评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
4.3 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瓶颈问题归因的访谈分析 |
4.3.1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4.3.2 访谈内容的文本分析 |
4.4 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的主要问题 |
4.4.1 内部服务流程管理的主要问题 |
4.4.2 外部服务流程管理的主要问题 |
第五章 S银行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的提升策略 |
5.1 目标与原则 |
5.1.1 流程管理提升的目标 |
5.1.2 流程管理提升的原则 |
5.2 内部服务流程管理提升策略 |
5.2.1 提高客户经理招聘标准 |
5.2.2 加强客户经理培训质量 |
5.2.3 平衡营销与审批岗位绩效考核 |
5.3 外部服务流程管理提升策略 |
5.3.1 完善信贷业务风控模型 |
5.3.2 优化信贷业务流程设计 |
5.3.3 加强银行的内部沟通 |
第六章 S银行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提升策略的保障措施 |
6.1 培育银行的服务文化 |
6.2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6.3 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支持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S银行信贷业务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附录 B S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附录 C S银行授信审批委员访谈提纲 |
附录 D S银行信贷客户访谈提纲 |
附录 E S银行客户经理访谈提纲 |
致谢 |
(5)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实体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
1.2.2. 有关金融发展的文献综述 |
1.2.3.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文献综述 |
1.2.4.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文献综述 |
1.2.5. 文献简评与本文努力方向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之处 |
1.4.1. 技术路线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与分类 |
2.1.2 有关实体经济的界定 |
2.2 相关理论 |
2.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
2.2.2. 供给侧改革理论 |
2.2.3. 金融发展理论 |
2.2.4. 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运行机制理论 |
2.3 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分析 |
3.1.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
3.1.2. 供给侧改革是实体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
3.1.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本质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
3.1.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要求商业银行持续开展金融创新 |
3.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1.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 |
3.2.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历程 |
3.2.3.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与成效 |
3.2.4.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问题 |
3.3.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与教训 |
3.3.1.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 |
3.3.2.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教训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
4.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 |
4.1.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 |
4.1.2. 商业银行金融过度创新的消极作用 |
4.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分析 |
4.2.1. 加强资本积累 |
4.2.2. 推动技术进步 |
4.2.3. 升级供给端 |
4.2.4. 优化需求端 |
4.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分析 |
4.3.1. 增强金融功能 |
4.3.2. 推动金融发展 |
4.3.3. 优化金融结构 |
4.3.4. 影响货币深化 |
4.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关系的数理分析 |
4.4.1 假设 |
4.4.2 最优路径推导 |
4.4.3 平衡增长路径 |
4.4.4 数值模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 |
5.1. 关系特征及实证假设 |
5.2.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
5.2.1. 计量模型的建立与说明 |
5.2.2. 变量选取 |
5.2.3. 数据描述性统计 |
5.3. 相关检验 |
5.3.1. 线性检验与剩余非线性检验 |
5.3.2. 位置参数的确定 |
5.4. 实证结果 |
5.4.1. 线性模型的结果分析 |
5.4.2. 非线性模型的结果分析 |
5.4.3. 非线性转换体制的分析 |
5.5.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分析 |
5.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阶段差异分析 |
5.5.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
5.6. 稳健性检验 |
5.6.1. 替换自变量-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核心实体产业(制造业)发展的非线性关系 |
5.6.2. 加入交互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协同效应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 |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的创建与衡量 |
6.1.1. 金融创新指数构建思路 |
6.1.2. 金融创新指数维度与指标选取的说明 |
6.1.3. 金融创新指数测度过程 |
6.1.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测度结果 |
6.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
6.2.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作用机制分析和实证模型构建 |
6.2.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
6.2.3. 模型稳定性与格兰杰检验 |
6.2.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 |
6.2.5.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创新总体方向及行动路径 |
7.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创新总体方向 |
7.1.1 紧扣供给侧主旋律,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
7.1.2 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 |
7.1.3 因地制宜,实行区域差异化金融创新 |
7.1.4 推进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提升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能 |
7.1.5 建立适应外部经济转型特征的组织架构和制度 |
7.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业务创新行动路径 |
7.2.1. 开发符合动能转换需求的金融产品支持产业优化升级 |
7.2.2. 整合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支持三去一补 |
7.2.3. 完善融资产品利率定价机制,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
7.2.4. 线上与线下业务融合发展,丰富民生类金融产品 |
7.2.5. 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提升银行经营稳健性 |
7.3 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科技创新行动路径 |
7.3.1. 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掘和评价客户 |
7.3.2. 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集约化业务平台 |
7.3.3.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关键领域的智能化改造 |
7.3.4. 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高效产品和服务体系 |
7.3.5. 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实现融合创新 |
7.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组织与制度创新行动路径 |
7.4.1. 商业银行主业经营组织架构创新的框架设计 |
7.4.2.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组织架构创新的框架设计 |
7.4.3. 建立与完善适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制度 |
7.4.4. 构建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与制度协同运行保障机制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本文研究不足 |
8.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6)工商银行BY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信贷风险 |
2.1.1 信贷风险的概念 |
2.1.2 信贷风险的特征 |
2.1.3 信贷风险的类型 |
2.2 信贷风险管理 |
2.2.1 信贷风险管理的概念 |
2.2.2 信贷风险管理的内容 |
2.3 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3 信贷配给理论 |
第三章 工商银行BY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3.1 工商银行BY支行概况 |
3.1.1 工商银行BY支行简介 |
3.1.2 工商银行BY支行信贷风险相关数据 |
3.2 工商银行现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与流程 |
3.2.1 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基本制度 |
3.2.2 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流程简介 |
3.3 工商银行BY支行信贷风险管理全流程 |
3.3.1 贷前调查环节 |
3.3.2 贷中审批环节 |
3.3.3 贷后管理环节 |
第四章 工商银行BY支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 风险现状概述 |
4.2 风险估算和宏观了解 |
4.3 通过信贷风险典型案例分析问题 |
4.3.1 基本状况概述 |
4.3.2 风险出险情况 |
4.3.3 风险应对措施 |
4.3.4 暴露问题分析 |
4.4 通过其他代表性案例分析问题 |
4.4.1 XD公司案例 |
4.4.2 SED公司案例 |
4.4.3 CCSY公司案例 |
4.5 问题现状具体描述 |
4.5.1 贷前调查不够深入 |
4.5.2 贷中审批缺乏成效 |
4.5.3 贷后管理流于形式 |
第五章 工商银行BY支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成因 |
5.1 内部分析成因 |
5.1.1 管理制度体系不甚健全 |
5.1.2 信贷风险管理全流程不闭环 |
5.1.3 授信贷款体系不完备 |
5.1.4 从业人员专业素养还需提高 |
5.1.5 内控合规更需发挥作用 |
5.2 外部分析成因 |
5.2.1 发现和解决隐形风险问题能力欠缺 |
5.2.2 风险处置方式灵活性和力度上不足 |
第六章 工商银行BY支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建议及保障措施 |
6.1 对建议的多维度状况分析 |
6.1.1 区域经济环境维度 |
6.1.2 企业风险类别维度 |
6.1.3 信贷产品结构维度 |
6.1.4 合理利润增长维度 |
6.1.5 信贷管理制度维度 |
6.1.6 社会诚信文化维度 |
6.2 加强贷前调查的建议 |
6.2.1 建立贷前调查人员队伍培养机制 |
6.2.2 建立务实的信贷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 |
6.2.3 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与传导机制 |
6.3 改善贷中审查审批的建议 |
6.3.1 保持贷中环节的独立运行 |
6.3.2 严控担保圈风险的形成 |
6.3.3 引入健全的风险补偿机制 |
6.4 加强贷后管理的建议 |
6.4.1 强化贷款发放后的跟踪管理 |
6.4.2 关注自身经营和企业经营财务指标 |
6.4.3 建立快速的风险出现应对机制 |
6.5 保障措施的建立 |
6.5.1 正向经营导向激励机制保障 |
6.5.2 现代科技手段保障 |
6.5.3 人才队伍保障 |
6.5.4 文化理念保障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金融系统功能的财政化(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之初选择金融发展模式时面临的约束条件 |
第一节 单纯依靠国家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确立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金融遗产:国家垄断金融体制 |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的金融实践:政府严格控制金融系统 |
第二章 从市场金融体制到计划金融体制 |
第一节 新政权对金融业的整理 |
第二节 有管理的金融市场的短暂繁荣 |
第三节 金融系统功能的初步回归 |
第四节 计划金融体制的基本确立 |
第三章 金融机构财政机关化 |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
第二节 交通银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被率先纳入财政部体系 |
第三节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业务边缘化与机构被纳入财政部体系 |
第四章 金融机构日常业务财政化 |
第一节 货币发行逐渐被纳入财政预算轨道 |
第二节 银行存贷款业务成为财政预算的有效补充 |
第三节 监管财政款项逐渐成为银行主要的日常工作 |
第五章 对1953-1978年间中国金融系统运行绩效的评估 |
第一节 存款动员能力评估 |
第二节 资金配置效果评估 |
第三节 风险管理能力评估 |
第四节 产品流通促进能力评估 |
第五节 企业治理能力促进价值评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Z市农商行信贷业务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银行再造理论研究 |
1.3.2 信贷流程再造研究 |
1.3.3 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分析 |
2.1 相关基础理论概念 |
2.1.1 信贷的概念 |
2.1.2 银行再造概念 |
2.1.3 信贷流程再造概念 |
2.1.4 竞争理论概念 |
2.1.5 组织转型理论概念 |
2.1.6 信贷流程控制理论 |
2.2 相关理论分析 |
2.2.1 竞争理论在银行再造中的应用 |
2.2.2 信用流程框架 |
2.2.3 信贷流程再造 |
第三章 商业银行信贷流程再造案例 |
3.1 中国建设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实例 |
3.2 B市农商行信贷业务流程再造实例 |
第四章 Z市农商行信贷业务现状分析 |
4.1 Z市农商行发展概况 |
4.1.1 Z市农商行信贷管理部门组织结构 |
4.1.2 Z市农商行信贷业务流程现状 |
4.2 Z市农商行信贷业务流程优化再造的必要性 |
4.3 Z市农商行信贷业务流程现状分析 |
4.3.1 Z市农商行信贷业务流程现状指标评价设计及结果 |
4.3.2 Z市农商行信贷业务流程问卷调查及结果 |
4.3.3 Z市农商行信贷业务流程现状分析结果 |
4.3.4 Z市农商行信贷业务流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五章 Z市农商行信贷流程再造方案 |
5.1 Z市农商行信贷业务流程再造目标 |
5.1.1 再造方向指导 |
5.1.2 再造目标分析 |
5.2 Z市农商行信贷业务流程再造的原则 |
5.3 Z市农商行信贷业务流程优化再造方案设计 |
5.3.1 信贷业务流程整体优化再造方案 |
5.3.2 构建基于决策树算法的高风险贷款识别系统 |
5.3.3 组建业务团队以缩短操作流程 |
5.3.4 建立风险流程小组高效控制不同风险 |
5.3.5 外包审计业务以缩减信用评级流程 |
第六章 信贷流程再造保障措施 |
6.1 打造匹配的组织架构 |
6.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6.2.1 加强柜员文化建设 |
6.2.2 培育符合自身发展的风险管理文化 |
6.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6.3.1 完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计划 |
6.3.2 健全经营体制的激励约束机制 |
6.4 信息化系统的导入与应用 |
6.4.1 建立大数据体系 |
6.4.2 建立信贷风险资料库 |
6.5 信贷管理再造的收益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A银行西安分行个人贷款业务流程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框架结构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流程的概念 |
2.1.2 流程管理 |
2.1.3 业务流程改进 |
2.2 重要理论 |
2.2.1 企业管理信息化理论 |
2.2.2 约束理论 |
2.2.3 3C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
2.3.2 国内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
2.3.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A银行西安分行个人贷款业务流程的现状及问题 |
3.1 A银行西安分行的发展概况 |
3.1.1 A银行西安分行的简介 |
3.1.2 A银行西安分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情况 |
3.1.3 A银行西安分行个人贷款业务流程的现状 |
3.1.4 同业银行间比较 |
3.2 A银行西安分行个人贷款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 |
3.2.1 机构岗位设定问题 |
3.2.2 贷后管理手段有待提升 |
3.2.3 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不足 |
3.2.4 流程标准化程度不足 |
3.2.5 客户满意度差 |
3.3 A银行西安分行个人贷款业务流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
3.3.1 业务流程操作制度缺失 |
3.3.2 组织架构设置的限制 |
3.3.3 未引进新的信息技术 |
3.3.4 业务布局不合理 |
第四章 A银行西安分行个人贷款业务流程改进的方案 |
4.1 个人贷款业务流程改进的目标 |
4.2 个人贷款业务流程改进的原则 |
4.3 个人贷款业务流程改进设计方案 |
4.3.1 精简贷款流程 |
4.3.2 重新搭建业务团队 |
4.3.3 甄别客户风险差异办理流程 |
4.3.4 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共享信息 |
4.3.5 完善操作规程和制度 |
4.4 不同种类的贷款业务流程改进 |
4.4.1 个人商品房按揭贷款流程改进 |
4.4.3 个人经营性贷款流程改进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银行西安分行个人贷款业务流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加大利用信息技术 |
5.2 培育企业文化 |
5.3 完备人力资源机制 |
5.4 强化激励约束和改善绩效考核 |
5.5 优化组织结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农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信用风险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信用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
2.2 信用风险管理步骤 |
2.3 信用风险计量方法 |
2.4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
2.5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3 经济新常态下农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农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3.2 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
3.3 经济新常态下农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 农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4.1 内部因素分析 |
4.2 外部因素分析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成因定量分析 |
5 新常态下加强农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培育稳健经营和风险理念,坚持理性可持续健康发展 |
5.2 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优化客户行业信贷结构 |
5.3 加强信贷真实性核查,强化各环节信用风险防控 |
5.4 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守住信用风险底线 |
5.5 完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信贷人员积极性 |
5.6 深入推进信贷队伍建设,重塑合规审慎信贷文化 |
5.7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营造协调稳定外部环境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26家上市银行2018年中期不良贷款率排名 |
附录 2 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程序代码 |
附录 3 中国农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4 中国农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结果汇总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质量的改进和实施步骤(论文参考文献)
- [1]Z银行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控研究[D]. 李彬.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银行股权结构对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 ——基于信贷行为的中介效应[D]. 丁芊宾.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3]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
- [4]基于服务质量测评的S银行信贷业务服务流程管理提升策略研究[D]. 莫倩华. 兰州大学, 2021(12)
- [5]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D]. 滕飞. 广西大学, 2021(07)
- [6]工商银行BY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唐桂军. 扬州大学, 2020(05)
- [7]中国金融系统功能的财政化(1949-1978)[D]. 张健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8]Z市农商行信贷业务流程再造研究[D]. 刘琼.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9]A银行西安分行个人贷款业务流程改进研究[D]. 魏姣. 西北大学, 2019(04)
- [10]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农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 张文斐.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