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香蕉李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祯仪[1](2020)在《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地荒漠化是全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植被建设是遏制土地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可用水资源短缺是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的限制性因子。为了提高荒漠地区植被建设的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并解决沙区植被建设和可用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影响植株内源激素,增加灌丛根茎比,减弱植被蒸腾损失,促进地上部分的保水力,实现人工调控荒漠灌丛构型,改变植物空间形态,从根本上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进而提高沙区植被盖度和防风固沙效果。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液浓度、施药频次及作用时间展开全面研究,通过测定大白刺的形态、生理生化、营养物质、根系及残留等指标,培育出矮壮、分蘖多、根系发达的植株,并筛选出改善大白刺构型的最佳施用方法,这不仅为降低施用量和提高药剂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抗逆苗木的定向培育提供技术支撑。为了继续探明人工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固沙机制和抗风蚀效应,基于室内风洞模拟,对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后大白刺的防风固沙效果展开研究,为干旱区风沙危害防治和防风固沙林设计提供参考,并为人工调控大白刺理想构型标准参数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以下为主要研究结论:(1)该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能够降低植株的株高、冠长、叶长、叶宽、地上鲜重及干重,而且能促进基径、冠幅、叶片数、叶厚、根长、根系平均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分支强度、根尖数、根鲜重及干重。但是高施药频次(4次)会使促进作用减弱。低于0.1mm径级的根系对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反应最强烈。交叉数的变化幅度较分叉数相对平缓。通过利用隶属函数法和TOPSIS法对不同施药频次间植物生长状况的综合评判结果中得知,当施药频次为一次或两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施药;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施用较低浓度300mg/L施药。(2)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生理生化特性具有促进作用,但高浓度会减弱其促进作用,且各试验小区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除了试验一区蒸腾速率外)。当施药频次仅为1次时,蒸腾速率的最佳施药浓度为900mg/L,但是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处理浓度都不宜超过750mg/L。7月和8月的植物光合特性指标均高于9月,且8月的光合特性指标均达到峰值。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当施药频次为1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当施药频次为2次或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3)除试验四区外,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它试验小区内的植物全氮、全磷及全钾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施药频次间的养分回收效率表明,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各养分回收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施药浓度的上升,养分回收效率会出现一定的负值,且高施药频次(4次)会降低植物养分的回收效率,同时各试验小区对照组的养分回收效率均为负值。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对于植物养分而言,当施药频次为1次或2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浓度处理;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较高浓度750mg/L处理;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处理。(4)植物中的残留浓度(量)远高于土壤,且施药浓度与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呈正比关系,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越高。随着施用时间的增加,各试验小区内土壤和植物中残留浓度逐渐下降,且原始附着量与施药浓度呈正比,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原始残留浓度(原始附着量)就越高。高施药频次和高浓度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完全降解的时间会滞后。由此证明该上述施用方法(高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可行性和安全性。(5)纺锤形大白刺对风速的减弱效果最佳,且行距越大其效果越稳定,而半球形和扫帚形的作用效果相差不多。大白刺对风速的有效减弱高度在0.2cm~14cm内,且对风速的有效减弱距离主要集中在第一排前侧0.5H至最后一排后侧-0.5H处。不同大白刺构型对风速的减弱强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风速和行距对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影响较小。不同集沙仪高度下各大白刺构型的粒级百分含量主要集中在粒径为500μm~250μm范围内的中砂,其次是250μm~100μm粒径范围内的细砂,黏粒含量最少。各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随着风速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不同风速下17.5cm ×17.5cm行距内纺锤形大白刺和17.5cm × 26.25cm行距内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最好。8m/s风速下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优于纺锤形和半球形;而12m/s和16m/s风速下17.5cm×35cm行距内不同大白刺构型间阻沙效果差异较小。
郭曦隆[2](2020)在《地下水位与渍水下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农艺性状、纤维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苎麻(Boehmeria nivea L.)是一种荨麻科苎麻属宿根型草本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纤维作物。现阶段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极端降雨天气频发,长江流域容易受到强降雨和台风等天气影响,使得苎麻遭受地下水位上升或渍水胁迫的影响,生长发育严重受阻最终大幅减产甚至无法收获。因此,研究渍水对苎麻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和寻找适合的生长调节剂来解决渍水带来的问题已成为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试验结合生产实际,进行3个试验,试验1:苎麻二麻旺长期设置3个不同地下水位(20 cm、40 cm、60 cm)处理3 d;试验2:苎麻二麻旺长期进行3 d渍水处理,在渍水前3 d前对各处理分别喷施100 mg/L的脱落酸(ABA)、水杨酸(SA)、6-苄氨基嘌呤(6-BA)以及蒸馏水,CK1为喷施蒸馏水,CK2为正常栽培条件;试验3:苎麻二麻旺长期进行3 d渍水处理,3 d后将水池中水排出,解除渍水胁迫,胁迫解除后分别喷施100 mg/L的ABA、SA、6-BA以及蒸馏水,CK1为喷施蒸馏水,CK2为正常栽培条件,分别研究上述3个试验中不同处理对苎麻二、三麻农艺性状、纤维品质、光合作用、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 cm和40 cm地下水位会对苎麻二麻和三麻农艺性状、纤维品质和光合作用造成不利影响。60 cm地下水位对苎麻生长发育并无显着抑制作用。处理当季(二麻)以及三麻20 cm水位会使得株高、茎粗、鲜重、鲜茎重和鲜皮重显着低于60 cm水位处理,其中皮厚只在三麻出现显着差异;20 cm水位处理下二麻纤维直径显着降低,三麻原麻含胶率显着升高,而断裂伸长率和纤维直径显着降低;20 cm水位和40 cm水位会使得二麻旺长期净光合速率显着降低,但是40cm水位处理后的三麻净光合速率恢复,20 cm水位处理后的三麻净光合速率依旧维持在较低水平。在20 cm和40 cm水位处理下苎麻叶片中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升高,抗氧化物保护系统中SOD、POD和CAT这3类抗氧化酶活性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升高。(2)渍水前喷施100 mg/LSA或6-BA均能够有效缓解由于二麻渍水带来的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变差等问题。相较于喷施蒸馏水的CK1,SA处理下二麻各项农艺性状均显着高于CK1,但低于正常栽培条件下的CK2。各处理农艺性状的三麻表现结果十分相近且与CK1基本无显着差异,SA处理的三麻表现略好。各项纤维品质中6-BA处理的表现最佳。渍水会导致苎麻净光合速率显着降低,并随着时间的延长降低越多,喷施生长调节剂能够不同程度的缓解渍水带来的限制作用,其中SA和6-BA能够有效阻止净光合速率下降,通过对Rubisco活性的检测进一步证实了SA和6-BA对光合作用的影响,SA处理后的三麻净光合速率也能够维持在较高水平。各项生长调节剂处理下苎麻叶片中丙二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升高,SOD、POD和CAT活性也有着不同程度的上升。(3)恢复期喷施100 mg/LSA能够有效促进渍水后苎麻的恢复。SA处理能够显着提高渍水二麻的株高和鲜皮重,对茎粗、鲜重、鲜茎重和皮厚虽也有一定作用,但无显着性提升;各处理三麻表现情况十分接近且与CK1基本无显着差异,SA处理的三麻表现略好。各项纤维品质中SA处理的表现最佳。解除胁迫后CK1净光合速率持续下降,而喷施SA和6-BA能够使得苎麻植株净光合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更有利于苎麻在胁迫后的恢复,而ABA处理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对Rubisco活性的检测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果,SA处理后的三麻净光合速率也能够维持在较高水平。SA和6-BA处理下苎麻叶片中丙二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升高,但ABA处理后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偏低,并不能很好地促进这2种物质的快速积累;SOD、POD和CAT活性在3个生长调节剂处理后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升高。
张睿[3](2020)在《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及氮代谢的调控》文中提出实验时间为2019-2020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艺试验站日光温室进行进行,以苹果砧木平邑甜茶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植株表型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均一施氮相比,局部施氮的平邑甜茶幼苗植株在株高和叶片数方面差异不显着,局部施氮不影响平邑甜茶幼苗地上部表型。局部施氮后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增加,促进叶片光合能力。局部施氮植株在施氮处的总根长、总投影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与均一施氮根系相比显着增加从而弥补了未施氮部分的根系表型降低,最终,局部施氮和均一施氮在根系的总根长、总投影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方面差异不显着。2.局部施氮处理的幼苗地上部的鲜重及干重与均一施氮相比无显着差,局部施氮处理提高根系的鲜重、干重,局部施氮通过促进施氮处根系的生长弥补了未施氮处根系生长所受到的抑制从而使地下部根系达到了均一施氮根系的生物量,这使得地下部总根的鲜重及干重与均一施氮相比无显着差异。局部施氮基本不影响植株地上部的铁、铜和钼的含量。地下部元素含量显着受局部施氮的影响,局部施氮处理的根系与均一施氮处理的根系相比,铁、铜、锰元素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5.53%、33.84%和185.16%,局部施氮可以促进植株对于铁、铜、钼和锰元素的吸收。3.与均一施氮相比,局部施氮不影响地上部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含量,地下部硝态氮含量和地上部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降低,地上部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地下部硝酸还原酶含量提高,根系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基本无影响。局部施氮影响了激素含量,内源DHZR、GA3、GA4和IAA含量部分增加。4.对平邑甜茶幼苗进行根施6-BA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后可以促进平邑甜茶的地上部的株高和叶片数,且这种恢复的程度随着6-B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随着6-BA浓度的增加而降低,0.1μM的6-BA可显着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与对照相比,用0.5μM和1μM 6-BA可显着促进总根长、总投影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与地上部相比,想要促进地下部的根系发育,可以用略高浓度的6-BA进行处理。5.不同浓度的6-BA处理能均显着提高了平邑甜茶地上部、地下部及整株的鲜重及干重,这说明植株的生物量对于6-BA敏感,0.1μM的6-BA即可明显促进植株的生物量的积累。根施6-BA基本不影响地上部铁、铜和钼的含量,随着6-BA浓度的增加,地下部的铁、铜和钼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锰含量则是先上升后下降,尽管如此,与1 mM N处理相比,外施6-BA均可提高这四种元素含量,这与处理幼苗的光合能力趋势相符合。6.在施氮条件下根施外源激素6-BA可显着提高苹果砧木邑甜茶幼苗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氮素吸收效率,有利于氮素在植物体内的积累。根施6-BA还可以提高平邑甜茶的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提高植株氮素吸收及氮素同化效率,造成地上部无机氮及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植株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影响氮代谢产物在幼苗体内的分布,促进植株氮同化物含量的增加。根施6-BA改变了平邑甜茶幼苗体内的内源激素含量,使其体内DHZR含量增加,GA3、GA4和IAA含量减少。
桂慧颖[4](2019)在《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与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花椒是我国重要的香料、油料和药用经济树种,也是优良的水土保持生态树种。因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及广阔的市场前景,被广泛栽植于我国西南、华南及中南地区。随青花椒产业的扩大,良种化程度不高、经营管理过于粗放等问题频频出现,导致青花椒单产低、品质差、落花落果严重,使青花椒产业发展受阻,急需一种便捷高效的增产措施。本试验以汉源葡萄青椒(Zanthoxylum armatum?HanyuanPutaoQingjiao?)为材料,对其花芽分化过程及形态进行研究,同时研究不同生长调节剂(包括:多效唑、烯效唑、乙烯利和PBO)对花芽分化、枝梢生长、抗寒性和产量的影响。运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各调节剂施用效果,以期筛选出最佳的能有效提高汉源葡萄青椒综合增产能力的调节剂种类及浓度水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汉源葡萄青椒为聚伞状圆锥花序,根据其花芽发育顺序可分为:未分化期、分化始期、花序轴分化期、花蕾分化期、萼片分化期和雌蕊分化期。分化周期较长,从九月下旬初始分化一直持续到翌年一月下旬全部分化完成。(2)施用生长调节剂可提高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内源ABA含量及IAA/GA、ABA/GA和(IAA+ABA)/GA比值,降低IAA和GA含量,促进花芽分化。各调节剂处理中降低内源IAA和GA含量效果最好的处理为400 mg/L烯效唑,提高内源ABA含量效果最好的处理为700 mg/L多效唑,提高IAA/GA、ABA/GA和(IAA+ABA)/GA比值效果最好的处理为1000 mg/L多效唑。(3)施用生长调节剂可提高汉源葡萄青椒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SOD和POD酶活性,减少MDA积累,强化植株抵御低温胁迫的能力。各调节剂处理中提高汉源葡萄青椒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强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含量效果最好的处理均为400 mg/L烯效唑。(4)施用生长调节剂亦可抑制汉源葡萄青椒枝条伸长,增加粗度,提高木质化程度,提高分化率及坐果率,有明显增产效果。各调节剂处理中对汉源葡萄青椒控梢促花效果最好的处理为400 mg/L烯效唑,增加汉源葡萄青椒单株产量效果最好的处理为300 mg/L烯效唑。(5)运用隶属函数法评价各生长调节剂综合增产效应,400 mg/L烯效唑处理的综合值最大,1000 mg/L多效唑处理次之,1500 mg/L PBO处理综合值最小。就调节剂种类而言,烯效唑的综合增产效果最好,多效唑次之,PBO最差。对汉源葡萄青椒施用400 mg/L烯效唑可获得最大综合增产效果。综上所述,施用适宜种类适宜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并显着提升其综合增产能力,获得高产。
李洁[5](2019)在《生长调节剂对壶瓶枣(Ziziphus jujuba ‘Hupingzao’)果实转色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壶瓶枣裂果多发生在果实转色期,调控壶瓶枣果实发育过程使其转色期避开多雨季节是防控枣裂果的一条新途径。本试验以壶瓶枣为试材,在确定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GA3)和多效唑(PP333)可有效调控壶瓶枣果实转色期的基础上,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重点研究了赤霉素和多效唑处理在调控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对果实色素物质、内源激素和糖类代谢的影响,以探究壶瓶枣果实转色调控机制,为枣果实生长发育调控以及在生产上更加有效的防治枣裂果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赤霉素减缓了壶瓶枣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的降低,在成熟期显着降低了果皮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果实转色期间,赤霉素处理降低了壶瓶枣果实内源GAs、IAA和ZR含量,提高了ABA含量;在果实发育后期显着提高了壶瓶枣果实中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代谢酶净酶活性在壶瓶枣果实糖积累中起着重要作用。赤霉素处理的壶瓶枣果实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1565个,其中上调860个,下调705个,KEGG通路注释到的261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淀粉和糖代谢通路(19个,占7.28%)、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13个,4.98%)以及与色素合成密切相关的苯丙素类生物合成通路(6个,2.3%)。赤霉素处理对花青素、黄酮等色素物质合成通路的关键基因均表现为下调作用。2.多效唑分别在果实转色前期和末期显着提高了壶瓶枣果皮类胡萝卜素、总酚和类黄酮含量;降低了内源IAA、GA、ABA含量始终,处理浓度不同对内源ZR含量影响效果不同;显着提高了壶瓶枣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多效唑处理条件下,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以及中性转化酶对壶瓶枣果实可溶性糖积累起着重要调控作用。多效唑处理的壶瓶枣果实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2,169个,其中上调820个,下调1,349个。注释到KEGG代谢通路的362个差异表达基因,首先集中在淀粉和糖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均为19个,占5.25%),其次是苯丙素类(17个,4.70%)、类黄酮(13个,3.59%)及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通路(10个,2.76%)。多效唑处理对花青素、黄酮等色素物质合成的关键基因均表现为上调作用。3.比较多效唑与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期的调节过程,发现多效唑调控壶瓶枣果实提前转色的作用途径主要体现在类黄酮等色素物质生物合成通路,而赤霉素处理在延迟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对壶瓶枣果实淀粉和糖代谢通路的影响最大。
刘林,王斌,韦义波,马翠凤,李宝深[6](2018)在《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香蕉产量和外观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在香蕉反梳时,按照一定比例对果实喷施胺鲜酯、赤霉素和复硝酚钠+赤霉素,对香蕉果皮色差、果实特征、果实中大量元素累积量以及产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喷施赤霉素和复硝酚钠+赤霉素可以显着提高香蕉果皮亮度、果指长和果实中氮钾累积量;喷施胺鲜酯、赤霉素以及复硝酚钠+赤霉素分别比对照增产4.60、7.70和12.33kg。综合比较,复硝酚钠+赤霉素处理效果明显好于胺鲜酯和赤霉素处理。由于复硝酚钠的使用局限性,在香蕉反梳时,可以喷施赤霉素来提高香蕉产量和外观品质。
杨文莉[7](2018)在《植物生长调节剂(GA3、PP333、ABA)对轮台白杏生长发育及抗寒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由于轮台白杏自然坐果率低、果个小,幼树期生长旺盛导致开花迟而结果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量。为了探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轮台白杏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通过喷施GA3、PP333和ABA,测定果实发育及枝叶生长的各项指标,分析几种生长调节剂对轮台白杏生长发育的影响。(1)GA3处理后,65 mg/L与90 mg/L的GA3处理坐果率分别比CK增加了10.65%和9.30%;GA3处理后果实膨大效果显着,不同程度增加了果实的纵、横径,65 mg/L与90 mg/L GA3处理增加最多,分别比CK增加16.50%、14.06%和10.78%、9.21%;通过果实组织结构观察发现,中果皮细胞纵径显着增加,65 mg/L与90 mg/L处理分别比CK增加19.83μm和16.16μm,而横径与细胞层数无显着影响;种仁的大小随浓度地增加而减小;高浓度GA3处理降低了果实品质。(2)PP333与ABA分别处理后,1000 mg/L PP333与60 mg/L ABA处理能够较好地控制新梢生长,并对果实品质影响较小。新梢长、节间长和叶面积表现为下降趋势,分别比CK下降18.37%、13.89%,4.49%、5.87%,29.36%、28.72%;新梢粗度与叶绿素值增加,分别比CK增加8.82%、10.66%,8.68%、8.49%;通过观察叶片组织结构:除2000 mg/L PP333与30 mg/L ABA处理与CK差异不显着外,其它各处理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和CTR值均显着增加,海绵组织厚度和SR值均显着降低;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糖酸比增加,可滴定酸含量减小。(3)PP333与ABA分别处理后,1000 mg/L PP333与60 mg/L ABA处理显着提高了轮台白杏的光合作用及荧光参数。叶绿素a与叶绿素a+b含量显着增加,分别比CK增加14.49%、9.74%和18.92%、30.19%,而对叶绿素b与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着性影响;Pn、Gs、Tr随PP333与ABA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再下降,而Ci降低;相比CK,1000mg/L PP333与60 mg/L ABA处理的Fo降低,分别降低10.63%和11.80%。q P与Fv/Fm显着增加,分别比CK增加41.73%、53.42%,71.00%、10.99%。(4)PP333与ABA分别处理后,1000 mg/L PP333与60 mg/L ABA处理显着提高了枝条内ABA含量及ABA/GA、ABA/IAA的比值,降低了GA与IAA含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显着降低,分别比CK降低3.64%、3.27%,7.93%、6.55%;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显着增加,分别比CK增加14.36%、10.77%,26.72%、28.77%,23.37%、25.35%;半致死温度分别比CK降低2.82℃和1.35℃;综合分析1000 mg/L PP333与60 mg/L ABA处理能提高枝芽的抗寒性。
庄严[8](2017)在《复硝酚钠和胺鲜酯对水培叶菜生长及安全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复硝酚钠(CSN)和胺鲜酯(DA-6)这两种新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直接加入到静止水培的营养液中对快大白菜(快菜)和生菜生长的影响,以及蔬菜安全性的探究。通过设置这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入的不同浓度和不同时期,研究它们对水培叶菜类蔬菜的适用性、施用浓度和施用时期,试图为提高水培叶菜类蔬菜的产量、品质和安全性,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水培快菜中,适量的复硝酚钠和胺鲜酯都促进了快菜的生长。加入8mg/L的复硝酚钠时,产量最高,品质最优,且在移栽定植后的第1天加入生长调节剂复硝酚钠,效果最好。2、当胺鲜酯以15mg/L存在营养液当中时,快菜产量最高,且在移栽定植后的第8天加入生长调节剂胺鲜酯,最有利于其大量元素和品质元素的积累,且利润最高。3、在生菜水培中,复硝酚钠能够促进生菜的生长。加入8mg/L的复硝酚钠可使其产量最高,在移栽定植后的第1天加入生长调节剂复硝酚钠到营养液中,效果最好。但此时生菜的复硝酚钠残留刚刚超过《GB 276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所以加入4mg/L的复硝酚钠或者在移栽定植后的第8天加入8mg/L的复硝酚钠,产量和安全均能有所保证。4、当水培生菜中加入10mg/L的胺鲜酯时,产量最高,品质最优,且在移栽定植后的第8天加入生长调节剂胺鲜酯,效果最好,同时生菜的胺鲜酯残留低于最低检出限,安全上有保障,且利润最高。
于咏[9](2017)在《红地球葡萄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以渭北地区主栽品种红地球葡萄为材料,设置不同冬季修剪方式、植物生长调节剂、负载量水平、叶幕管理及反光膜增色处理,调查冬季修剪反应,测定所有处理成熟果实基本理化指标(果穗性状、果粒性状、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总酸、pH、果实硬度、色度、总酚、单宁及总花色素等),并进行感官质量评价,选择最佳冬剪方式、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负载量、叶幕管理方式及增色方式,旨在为渭北地区红地球葡萄优质、大粒生产提供理论与试验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萌芽率随结果母枝留芽量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结果母枝不同留芽量下萌芽率与结果枝率随结果母枝节位上升总体呈递增趋势。花序集中分布在结果枝第46节位,且以第5节位花序比例最高。红地球葡萄冬季修剪适宜采用双芽和三芽修剪相结合方式。2.2014年植物生长调节剂试验以处理T17(花序顶端留5 cm,以3 mg/L GA3进行拉序,20.0 mg/L GA3+1.0 mg/L CPPU进行膨大,单穗留果80粒)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单果质量增加8.80%,还原糖含量增加19.43%,果粒横纵径、可溶性固形物、糖酸比显着增加,总酸含量显着降低。2015年以处理T11(花序顶端留4 cm,以3 mg/L GA3进行拉序,20.0 mg/L GA3+1.0 mg/L CPPU进行膨大,单穗留果65粒)效果最佳,单穗质量为541.80 g,相比对照单果质量增加21.01%,还原糖含量增加14.10%,总花色素含量增加28.62%,果粒横纵径、可溶性固形物、糖酸比和营养指标单宁的含量显着增加,感官质量明显提升。红地球花序留45 cm、宜在花前10天用3 mg/L GA3进行拉序、果粒黄豆粒大小时以20.0 mg/L GA3+1.0 mg/L CPPU进行膨大、单穗留果6580粒。3.套袋可降低果粒发病率,发病初期、中期、末期果粒发病率较对照分别降低2.08%、8.18%和19.31%;且每667 m2产量增加68.65%,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含量分别提高5.23%和5.58%,单宁含量提高8.83%,果实色度有所改善,感官质量明显提升。在降雨较多地区进行果实套袋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方法。4.中等负载量处理果实品质最佳,果实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及总花色素含量显着高于其余两个负载量处理,且果实感官质量最好。优质红地球葡萄生产,负载量应控制在13001500 kg/667 m2。5.主梢超过第三道铁丝留23片叶摘心、最顶端一次副梢留4片叶摘心(处理Y4)效果最佳,2015及2016年较对照其单果质量分别增加14.04%、21.33%,还原糖分别显着增加9.92%、2.66%,且果粒横纵径显着增加,感官质量明显提高。6.连续两年的铺膜、摘叶及铺膜+摘叶较对照均显着增大果粒纵径及单果质量,感官质量明显提升。总花色素含量存在年份差异,2015年仅摘叶较对照显着提高32.92%,2016年各处理总花色素分别显着提高25.94%、4.25%和58.02%。铺膜和铺膜+摘叶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含量。
李珊珊[10](2015)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库尔勒香梨上的施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明确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库尔勒香梨生产中的施用效果,以20年生库尔勒香梨为试验试材,在其一年的生长生产期中,开展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类型和不同浓度处理的喷施试验,系统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香梨叶片生长、果实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和讨论如下:1.与不喷任何试剂的对照处理相比,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PBO(增效醚,包含细胞分裂素BA与生长素衍生物ORE)、PP333(15%多效唑)和复硝酚钠均可显着提高库尔勒香梨叶片厚度、叶绿素含量,提高植株的光合同化能力,其中以喷施PP333浓度为300mg/kg效果最佳;在提高香梨叶面积指数、叶片净光合速率方面,以喷施复硝酚钠4000倍液效果最佳;在提高叶片全氮含量方面,以复硝酚钠6000倍液效果最佳;在提高叶片全量磷、钾含量方面,以其4000倍液效果为最佳;喷施PBO可显着提高叶片微量养分有效铁、锰、铜,以其300倍液为最佳浓度。2.在提高坐果率方面,以喷施PBO 300倍液时效果最佳,较对照处理提高坐果率8.84%;在降低果形指数、抑制库尔勒香梨果柄的生长、防止果实脱落方面,喷施效果PP333>PBO>复硝酚钠,其中喷施PP333 400 mg/kg(有效成分)时效果最佳。在提高单果重方面,喷施效果复硝酚钠>PBO>PP333,其中喷施复硝酚钠5000倍液时效果最佳,较对照处理提高单果质量17.22%,喷施效果略高于PBO。在提高产量方面,喷施PBO300倍液效果更显着,所以该处理下的产量为最佳,与对照处理相比,产量提高了63.41%。3.在降低果皮厚度、果实硬度、果实总酸含量,以及提高果实脱萼率、红晕果率、果实还原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方面,其中以喷施PBO 300倍液效果为最佳。与对照处理相比,果皮厚度、果实硬度及果实总酸含量分别降低了26.44%、13.42%、31.3%,红晕果率、脱萼果率及果实还原糖含量分别提高了42.01%、38.97%、22.22%;在提高库尔勒香梨果实的微量元素(Ca、Mg、Fe、Mn、Cu、Zn)含量方面,喷施复硝酚钠可较显着地提高香梨果实Ca、Mg元素含量,分别以其浓度为3000、4000倍液效果最佳;喷施PBO可较显着提高果实Fe、Mn、Cu、Zn含量,以PBO 300倍液效果为最佳。综合来看,PBO在提高产量及果实外部品质方面效果较好,且以300倍液效果最佳,可以配施PP333和复硝酚钠,以达到降低果实的总酸、提升维生素C含量的效果。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香蕉李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香蕉李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资助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作用机理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方法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效果 |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
1.2.5 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候特征 |
2.3 植被特征 |
2.4 水文状况 |
2.5 地貌特征 |
2.6 土壤类型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测定方法 |
3.3.1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
3.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
3.3.3 植物养分含量的测定 |
3.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测定 |
3.3.5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防风固沙效果的风洞模拟 |
3.3.6 土壤粒度参数的测定 |
3.4 数据处理 |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
4.1 对植株枝系特征的影响 |
4.1.1 对植株地上部分形态的影响 |
4.1.2 对植株分枝特征的影响 |
4.2 对植株根系形态的影响 |
4.2.1 对植株部分根系指标的影响 |
4.2.2 对植株根系分支强度的影响 |
4.2.3 对植株根尖数的影响 |
4.3 对植株叶片特征的影响 |
4.4 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4.4.1 对植株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
4.4.2 对植株鲜干比的影响 |
4.4.3 对植株根冠比的影响 |
4.5 植物生长指标的综合评判 |
4.5.1 植物生长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
4.5.2 植物生长指标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
4.5.3 植物生长指标TOPSIS法判读 |
4.6 小结 |
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5.1 对植物光合指标的影响 |
5.1.1 同一时间内光合指标的变化趋势 |
5.1.2 不同时间内光合指标变化的趋势比较 |
5.1.3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多重比较 |
5.1.4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2 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5.2.1 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 |
5.2.2 植物应激性指标的变化趋势 |
5.2.3 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 |
5.2.4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多重比较 |
5.2.5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5.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综合评判 |
5.3.1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典型相关分析 |
5.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
5.3.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TOPSIS法判读 |
5.3.4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
5.4 小结 |
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
6.1 植物养分对不同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响应特征 |
6.1.1 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
6.1.2 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
6.1.3 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
6.2 不同施用时间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
6.2.1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
6.2.2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
6.2.3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
6.3 植物养分回收效率 |
6.4 植物养分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
6.5 小结 |
7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特征 |
7.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浓度 |
7.1.1 土壤中残留浓度分析 |
7.1.2 植物中残留浓度分析 |
7.2 不同时间内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动态特征 |
7.2.1 土壤中残留动态特征 |
7.2.2 植物中残留动态特征 |
7.3 小结 |
8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防风固沙效果 |
8.1 大白刺构型对气流场的影响 |
8.1.1 半球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
8.1.2 扫帚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
8.1.3 纺锤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
8.2 大白刺构型对过境风速的影响 |
8.3 大白刺构型的风速降低率 |
8.4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和集沙量 |
8.4.1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特征 |
8.4.2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分布 |
8.5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径组成 |
8.6 大白刺构型的分形维数特征 |
8.7 小结 |
9 讨论与结论 |
9.1 讨论 |
9.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
9.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衰老的延缓作用 |
9.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和吸附性 |
9.1.4 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施用方法与同类研究的对比 |
9.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沙旱生灌木构型的影响 |
9.1.6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水分利用的关系 |
9.1.7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环境适应性 |
9.1.8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工程治沙 |
9.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地下水位与渍水下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农艺性状、纤维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苎麻概况 |
1.2 渍水现状与危害 |
1.3 苎麻与渍水 |
2 渍水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渍水对作物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2.2 渍水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2.3 渍水对作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2.4 渍水对作物抗氧化保护系统的影响 |
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的影响 |
3.1 脱落酸的作用及在作物抗逆调控中的应用 |
3.2 水杨酸的作用及在作物抗逆调控中的应用 |
3.3 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及在作物抗逆调控中的应用 |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二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设计 |
2.1 试验1地下水位对苎麻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2.2 试验2渍水前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2.3 试验3渍水恢复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 农艺性状及产量测定 |
3.2 纤维品质测定 |
3.3 SPAD值测定 |
3.4 光合作用相关指标测定 |
3.5 丙二醛含量测定 |
3.6 渗透调节物质测定 |
3.7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4 统计分析 |
三 结果与分析 |
1. 地下水位对苎麻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1.1 地下水位对苎麻农艺性状的影响 |
1.2 地下水位对苎麻纤维品质的影响 |
1.3 地下水位对苎麻SPAD值的影响 |
1.4 地下水位对苎麻光合作用的影响 |
1.5 地下水位对苎麻丙二醛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1.6 地下水位对苎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 渍水前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2.1 渍水前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农艺性状的影响 |
2.2 渍水前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纤维品质的影响 |
2.3 渍水前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SPAD值影响 |
2.4 渍水前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光合作用及其关键酶的影响 |
2.5 渍水前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丙二醛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2.6 渍水前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 渍水恢复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 渍水恢复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对渍水苎麻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 渍水恢复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纤维品质的影响 |
3.3 渍水恢复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SPAD值影响 |
3.4 渍水恢复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光合作用及其关键酶的影响 |
3.5 渍水恢复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丙二醛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6 渍水恢复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四 讨论 |
1 地下水位对苎麻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1.1 地下水位对苎麻农艺性状的影响 |
1.2 地下水位对苎麻纤维品质的影响 |
1.3 地下水位对苎麻SPAD值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
1.4 地下水位对苎麻丙二醛、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 渍水前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2.1 渍水前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农艺性状的影响 |
2.2 渍水前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纤维品质的影响 |
2.3 渍水前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SPAD值与光合作用的影响 |
2.4 渍水前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丙二醛、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 渍水恢复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 渍水恢复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 渍水恢复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纤维品质的影响 |
3.3 渍水恢复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SPAD值与光合作用的影响 |
3.4 渍水恢复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丙二醛、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五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及氮代谢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氮素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 我国果园氮素施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减量施氮研究现状 |
1.4 局部施氮及氮素信号之间的关系 |
1.5 外源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5.1 外源激素对植株表型的影响 |
1.5.2 外源激素对植株光合的影响 |
1.5.3 外源激素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1.5.4 外源激素对植株矿质元素的影响 |
1.5.5 外源激素对氮代谢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
1.5.6 外源激素对植物内源激素的影响 |
1.5.7 6-BA在植株生长中的作用 |
1.6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与试验材料 |
2.2 沙藏和育苗 |
2.3 局部施氮对苹果砧木平邑甜茶幼苗氮素利用率的调控 |
2.3.1 断根处理和预培养 |
2.3.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2.4 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氮素利用效率的调控 |
2.4.1 移苗和预培养 |
2.4.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5.1 地上部表型和根构型参数测定 |
2.5.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5.3 叶片光合参数的测定 |
2.5.4 生物量测定 |
2.5.5 元素含量测定 |
2.5.6 硝态氮含量测定 |
2.5.7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
2.5.8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2.5.9 硝酸还原酶(NR)活性测定 |
2.5.10 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测定 |
2.5.11 植物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参数的影响 |
3.2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光合参数的影响 |
3.3 局部施氮和根施 6-BA 对根系构成的影响 |
3.4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3.5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矿质元素的影响 |
3.6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3.7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8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氮代谢酶含量的影响 |
3.9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对植物激素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参数的影响 |
4.2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光合参数的影响 |
4.3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
4.4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4.5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矿质元素的影响 |
4.6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氮代谢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
4.7 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对平邑甜茶幼苗对植物激素含量的影响 |
5 结论 |
5.1 局部施氮对苹果砧木平邑甜茶幼苗氮素利用率的调控 |
5.2 根施6-BA对苹果砧木平邑甜茶幼苗氮代谢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青花椒研究 |
1.1.1 青花椒概述 |
1.1.2 青花椒研究现状 |
1.2 生长调节剂研究 |
1.2.1 生长调节剂概述 |
1.2.2 生长调节剂与花芽分化 |
1.2.3 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枝梢生长 |
1.2.4 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抗寒性 |
1.2.5 生长调节剂与植物产量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3.1 生长调节剂施用设计 |
3.3.2 测定指标指标及方法 |
3.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5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时期及主要特征 |
4.2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内源激素的影响 |
4.2.1 汉源葡萄青椒内源赤霉素(GA)含量变化 |
4.2.2 汉源葡萄青椒内源吲哚乙酸(IAA)含量变化 |
4.2.3 汉源葡萄青椒内源脱落酸(ABA)含量变化 |
4.2.4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内不同激素比值的影响 |
4.3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抗寒性的影响 |
4.3.1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2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4.3.3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4.4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控梢促花的影响 |
4.4.1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枝条增长的影响 |
4.4.2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枝条增粗的影响 |
4.4.3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率及座果率的影响 |
4.5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产量的影响 |
4.6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增产效应的综合评价 |
4.6.1 汉源葡萄青椒各项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4.6.2 综合分析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的增产效应 |
5 讨论 |
5.1 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时期及特征 |
5.2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内源激素的影响 |
5.2.1 对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5.2.2 对内源激素比值的影响 |
5.3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控梢促花的影响 |
5.3.1 对枝梢生长的影响 |
5.3.2 对成花率及坐果率的影响 |
5.4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抗寒性的影响 |
5.5 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产量的影响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生长调节剂对壶瓶枣(Ziziphus jujuba ‘Hupingzao’)果实转色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1 枣生产概述 |
2 果实发育与成熟研究进展 |
2.1 果实发育成熟的生理生化研究 |
2.2 果实发育成熟的分子水平研究 |
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实发育成熟调控中的应用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5 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壶瓶枣果实延迟转色机理 |
第一章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及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转色期的影响 |
2.2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
2.3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果皮色素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皮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皮总酚含量的影响 |
2.3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皮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
2.4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皮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2.5 赤霉素处理的壶瓶枣果实色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2.2 赤霉素处理的壶瓶枣果实激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糖代谢的影响 |
第一节 壶瓶枣果实糖积累类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糖含量的影响 |
2.2 赤霉素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相关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壶瓶枣果实糖积累 |
3.2 蔗糖代谢相关酶在枣果实糖积累中的作用 |
4 小结 |
第二节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糖积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
2.2 赤霉素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2.3 赤霉素处理条件下壶瓶枣果实糖含量与相关代谢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2.4 赤霉素处理的壶瓶枣果实淀粉和糖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壶瓶枣果实提前转色机理 |
第一章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转色及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实转色期的影响 |
2.2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
2.3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果皮色素物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皮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皮总酚含量的影响 |
2.3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皮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
2.4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皮花色苷的影响 |
2.5 多效处理的壶瓶枣果实色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效唑处理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2.2 多效唑处理的壶瓶枣果实激素物质的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转色过程中糖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糖含量的影响 |
2.2 多效唑对壶瓶枣果实生长转色过程中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2.3 多效唑处理条件下壶瓶枣果实可溶性糖和相关代谢酶的关系 |
2.4 多效唑处理的壶瓶枣果实淀粉和糖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壶瓶枣果实转色调控的RNA-Seq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与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BMKCloud有参转录组分析(www.biocloud.net)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NA质检和文库质检 |
2.2 转录组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
2.3 SNP分析 |
2.4 基因结构优化分析 |
2.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2.6 关键候选基因筛选及qRT-PCR验证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结论 |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6)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香蕉产量和外观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果实色泽的影响 |
2.2 果实外观性状比较 |
2.3 果肉果皮养分累积量比较 |
2.4 产量变化 |
3 结论与讨论 |
3.1 对果皮色泽的影响 |
3.2 对果实营养元素的影响 |
3.3 对果实外观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
(7)植物生长调节剂(GA3、PP333、ABA)对轮台白杏生长发育及抗寒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GA_3对轮台白杏坐果及果实发育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PP333与外源ABA对轮台白杏枝叶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PP333与外源ABA对叶片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PP333与外源ABA对轮台白杏内源激素含量及抗寒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复硝酚钠和胺鲜酯对水培叶菜生长及安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复硝酚钠 |
1.2 复硝酚钠的国内外发展趋势 |
1.2.1 复硝酚钠对水果生长的影响 |
1.2.2 复硝酚钠对蔬菜生长的影响 |
1.2.3 复硝酚钠对经济作物生长的影响 |
1.3 胺鲜酯 |
1.4 胺鲜酯的国内外发展趋势 |
1.4.1 胺鲜酯对水果生长的影响 |
1.4.2 胺鲜酯对蔬菜生长的影响 |
1.4.3 胺鲜酯对粮食生长作物的影响 |
1.5 存在问题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培快菜和生菜生长的影响 |
2.1.1 供试植物 |
2.1.2 试验装置 |
2.1.3 试验设计 |
2.1.4 试验方法 |
2.2 不同时期加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培快菜和生菜生长的影响 |
2.2.1 供试植物 |
2.2.2 试验装置 |
2.2.3 试验设计 |
2.2.4 试验方法 |
2.3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
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培快菜和生菜生长的影响 |
3.1.1 快菜的长势与品质 |
3.1.1.1 复硝酚钠对快菜生长的影响 |
3.1.1.2 复硝酚钠对快菜品质的影响 |
3.1.1.3 复硝酚钠对快菜体内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3.1.1.4 胺鲜酯对快菜生长的影响 |
3.1.1.5 胺鲜酯对快菜品质的影响 |
3.1.1.6 胺鲜酯对快菜体内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3.1.2 生菜的长势与品质 |
3.1.2.1 复硝酚钠对生菜生长的影响 |
3.1.2.2 复硝酚钠对生菜品质的影响 |
3.1.2.3 复硝酚钠对生菜体内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3.1.2.4 生菜中复硝酚钠的残留 |
3.1.2.5 胺鲜酯对生菜生长的影响 |
3.1.2.6 胺鲜酯对生菜品质的影响 |
3.1.2.7 胺鲜酯对生菜体内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2.1.2.8 生菜中胺鲜酯的残留 |
3.2 不同时期加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培快菜和生菜生长的影响 |
3.2.1 快菜的长势和品质 |
3.2.1.1 不同时期加入复硝酚钠对快菜生长的影响 |
3.2.1.2 不同时期加入复硝酚钠对快菜品质的影响 |
3.2.1.3 不同时期加入复硝酚钠对快菜体内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3.2.1.4 不同时期加入胺鲜酯对快菜生长的影响 |
3.2.1.5 不同时期加入胺鲜酯对快菜品质的影响 |
3.2.1.6 不同时期加入胺鲜酯对快菜体内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3.2.2 生菜的长势和品质 |
3.2.2.1 不同时期加入复硝酚钠对生菜生长的影响 |
3.2.2.2 不同时期加入复硝酚钠对生菜品质的影响 |
3.2.2.3 不同时期加入复硝酚钠对生菜体内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3.2.2.4 生菜在不同时期加入复硝酚钠的残留 |
3.2.2.5 不同时期加入胺鲜酯对生菜生长的影响 |
3.2.2.6 不同时期加入胺鲜酯对生菜品质的影响 |
3.2.2.7 不同时期加入胺鲜酯对生菜体内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3.2.2.8 生菜在不同时期加入胺鲜酯的残留 |
3.3 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的经济效益比较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复硝酚钠对水培快菜和生菜生长的影响 |
4.1.2 胺鲜酯对水培快菜和生菜生长的影响 |
4.1.3 不同时期加入复硝酚钠对水培快菜和生菜生长的影响 |
4.1.4 不同时期加入胺鲜酯对水培快菜和生菜生长的影响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红地球葡萄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冬季修剪与果实品质 |
1.2 葡萄花果管理技术 |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 |
1.2.2 疏果对于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1.2.3 套袋技术与果实品质 |
1.3 负载量水平与果实品质 |
1.4 叶幕管理与果实品质 |
1.5 铺设反光膜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1.6 本研究简介 |
1.6.1 目的与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供试材料 |
2.3 试验方案 |
2.3.1 不同冬季修剪方式试验 |
2.3.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试验 |
2.3.3 套袋试验 |
2.3.4 不同负载量试验 |
2.3.5 不同叶幕管理方式试验 |
2.3.6 增色试验方案 |
2.4 指标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冬季修剪方式对红地球葡萄萌芽结果特性的影响 |
3.1.1 冬季修剪方式对结果母枝冬芽总体萌发特征的影响 |
3.1.2 冬季修剪方式对结果母枝不同节位冬芽萌发和结果的影响 |
3.1.3 结果母枝留芽量对不同节位结果枝花序分布的影响 |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红地球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3.2.1 2014年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3.2.2 2014年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 |
3.2.3 2015年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3.2.4 2015年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 |
3.3 套袋对红地球葡萄病害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3.3.1 套袋对果实发病率的影响 |
3.3.2 套袋对果实物理指标的影响 |
3.3.3 套袋对果实化学指标的影响 |
3.3.4 套袋对果实感官质量的影响 |
3.4 不同负载量对红地球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3.4.1 不同负载量对果实物理指标的影响 |
3.4.2 不同负载量对果实化学指标的影响 |
3.4.3 不同负载量对果实感官质量的影响 |
3.5 不同叶幕管理方式对红地球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3.5.1 不同叶幕管理方式对果实物理指标的影响 |
3.5.2 不同叶幕管理方式对果实化学指标的影响 |
3.5.3 不同叶幕管理方式对果实感官质量的影响 |
3.6 不同增色方式对红地球果实品质的影响 |
3.6.1 不同增色方式对结果部位温度及光照强度的影响 |
3.6.2 不同增色方式对结果部位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6.3 不同增色方式对果实物理指标的影响 |
3.6.4 不同增色方式对果实化学指标的影响 |
3.6.5 不同增色方式对果实感官质量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冬季修剪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葡萄品质的影响以及品质的综合评价方法 |
4.3 套袋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
4.4 负载量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
4.5 叶幕管理方式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
4.6 铺设反光膜和摘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库尔勒香梨上的施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述 |
1.1.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 |
1.1.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类 |
1.1.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特点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果树营养生长的影响 |
1.3.1 提高果树抗逆性 |
1.3.2 延缓或抑制新梢生长 |
1.3.3 控制萌蘖发生 |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果树花芽分化的影响 |
1.4.1 促进花芽分化 |
1.4.2 抑制花芽分化 |
1.4.3 调节花的性别分化 |
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果树产量的影响 |
1.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1.7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库尔勒香梨上的应用 |
1.8 研究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内容 |
2.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库尔勒香梨叶片生理生长的影响 |
2.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库尔勒香梨果实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
2.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库尔勒香梨果实品质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
2.3 技术路线 |
2.4 研究区概况 |
2.5 研究材料与试验设计 |
2.6 测定内容 |
2.7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库尔勒香梨叶片生长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叶片生理生长指标的测定 |
3.2.2 叶片元素含量的测定 |
3.3 结果分析 |
3.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库尔勒香梨叶片生长的影响 |
3.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库尔勒香梨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4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库尔勒香梨果实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果实性状的测定 |
4.2.2 果实产量的测量 |
4.3 结果分析 |
4.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库尔勒香梨果实性状的影响 |
4.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库尔勒香梨单果质量与产量的影响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5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库尔勒香梨果实品质及中微量元素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果实品质的测定 |
5.2.2 果实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
5.3 结果分析 |
5.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库尔勒香梨品质的影响 |
5.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库尔勒香梨果实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
5.4 讨论与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库尔勒香梨叶片生长指标及元素含量的影响 |
6.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库尔勒香梨果实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
6.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库尔勒香梨果实品质和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香蕉李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D]. 王祯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2]地下水位与渍水下喷施生长调节剂对苎麻农艺性状、纤维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影响[D]. 郭曦隆.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3]局部施氮和根施6-BA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及氮代谢的调控[D]. 张睿.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4]生长调节剂对汉源葡萄青椒花芽分化与产量的影响[D]. 桂慧颖.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5]生长调节剂对壶瓶枣(Ziziphus jujuba ‘Hupingzao’)果实转色调控机制研究[D]. 李洁. 山西农业大学, 2019
- [6]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香蕉产量和外观品质的影响[J]. 刘林,王斌,韦义波,马翠凤,李宝深. 中国南方果树, 2018(04)
- [7]植物生长调节剂(GA3、PP333、ABA)对轮台白杏生长发育及抗寒性的影响[D]. 杨文莉.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8]复硝酚钠和胺鲜酯对水培叶菜生长及安全性的研究[D]. 庄严.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红地球葡萄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D]. 于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10]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库尔勒香梨上的施用效果研究[D]. 李珊珊.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