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股市熊市

德国股市熊市

一、德国股市熊市弥漫(论文文献综述)

葛宇晨[1](2020)在《引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波动率预测模型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视角》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且我国市场经济十分依赖政府的导向,因此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会使金融资产的波动率增大,反映在股票市场上会出现股价暴涨暴跌。而我国股票市场异质性严重、散户众多,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也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基于我国投资者情绪的异质性,建立考虑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标的波动率预测模型,以提高已实现波动率模型预测结果的精确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从15个投资者情绪代理指标中筛选出6个主要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法构建投资者情绪综合指标,经检验本文构建的指标具有显着的优越性。此外本文利用以往学者编制的财政政策不确定性指数(FPU)和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指数(MPU),将FPU和MPU指标加入到HAR-RV模型中得到HAR-RV-FPU和HAR-RV-FPU-MPU模型。再将构造的投资者情绪综合指数(SENTF)作为虚拟变量,构造考虑投资者情绪后的HAR-RV(S)、HAR-RV-FPU(S)和HAR-RV-FPU-MPU(S)模型。最后利用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上证综合指数的高频数据作为样本内数据,利用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上证综合指数的高频数据作为样本外数据,对样本内和样本外数据进行回归检验,分析加入财政政策不确定性和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指标后是否能增强模型的预测能力以及考虑情绪变量后模型的预测效果。为了检验模型预测的稳健性,还进行了波动率绝对值、金融危机期间以及不同细分行业模型的预测效果检验。研究发现:(1)财政政策不确定性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显着性有所差异。财政政策不确定性对长期波动率的预测影响显着,而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中短期的波动率影响显着。(2)加入投资者情绪虚拟变量后的模型拟合效果均更好,考虑投资者情绪因素后模型的预测能力更强,可见我国股票市场存在一定的异质性。(3)经检验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和财政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市场波动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出现“跳跃现象”,即相关性系数由正转负,考虑投资者情绪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市场波动率呈显着负相关的关系。

黄杉[2](2020)在《均值回归、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文中研究说明系统性金融风险关系到金融稳定、经济稳定乃至国家安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是我国近几年业界研究的重大问题,也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明确目标,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金融基础。在金融市场的众多子市场中,股票市场被誉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对整个金融体系甚至宏观经济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中国股票市场在短短的30年时间里走完了欧美发达国家二百多年的历程,斐然的成绩毋庸置疑。不过中国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占比过高、过度投机与非理性投机等问题的存在使其对经济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容易出现价格异常波动,影响股票市场稳定性从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对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管控和防范是防止风险从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蔓延的重要环节,所以本文以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聚与释放进行研究,并以此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政策建议。有效的股票市场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而市场无效则会产生“金融窖藏”导致资金空转,杠杆高企引发泡沫积累,资本价格异常波动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积聚。金融危机就是市场无效情况下的极端形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出现则是市场时点无效时的“常态”,市场有效性提高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本。但目前学界对于市场有效的研究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标准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理论、金融学理论和实践的二重分歧使得从有效市场的角度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缺少理论根基。本文应用市场有效周期理论解决股票市场有效性的二重分歧,并从这个创新视角出发,使用研究有效周期常用的思想检验方法均值回归,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金融监管机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理论辨析准则和实证检验基础。本文主要依照以下几个层次进行研究:首先,本文梳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紧紧围绕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和演化机理论证风险和有效市场之间的理论逻辑,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特征进行描述并分析引发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对相关研究的不足进行阐述,为后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做好基础性工作。现有文献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有着较多的研究,相关理论学说也百家争鸣,但却不存在一套完备的学说能够涵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机制、演变机理、特征研究以及监测度量几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市场无效是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本原因,从有效市场的角度能够解释风险的产生和演化,明确监管和度量指标。因此,本文最终落脚于从有效市场的角度解释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后文测度风险的积聚程度及释放速度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本文的理论论证部分以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均值回归、市场有效周期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三者之间的关系:市场有效性是理论基础,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研究对象,均值回归是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在一个市场有效周期中,市场时点无效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资产价格出现均值回避的特征,市场回归有效系统性金融风险释放,资产价格产生均值回归的现象,以此对风险的形成和演变机理、特征研究以及监测度量进行阐述,为后文的实证研究建立理论基础。再次,本文的实证部分安排按照均值回归与市场有效周期的证明、到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周期性特征、再到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非对称特征的思路进行研究。(1)采用均值回归的经典方法证明市场有效周期,选取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股票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利用STAR模型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在几个主要市场上均发现了市场有效周期的存在,其中,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股票市场有效周期较短,说明市场整体有效性较高,出现均值回避的概率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积聚的时间短。而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股票市场有效周期较长,市场整体有效性较低,更容易出现资产价格的均值回避,系统性金融风险有不断积聚的可能,甚至最终发展为金融危机。(2)在进行股票市场整体性有效周期的证明和检验之后,通过对相关研究梳理发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周期演化特征来源于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周期波动的过度反应。因此,本文从股票市场、上市公司以及投资者三个角度,研究风险在一个有效周期之内的演化进程。市场从发生无效到回归有效带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周期演变使得从宏观角度监测和防范风险成为可能,通过选取股票市场相关变量合成资本市场压力指标,利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以及R/S重标极差法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周期特征,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我国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有着高低区制交替、周期波动的特征,演变周期有明显的负向记忆特点。同时,市场风险高位时期小于风险低位时期,说明我国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在短暂积聚后就能够释放。(3)系统性金融风险释放的速度是决定金融危机从可能成为现实的关键步骤,系统性金融风险“缓积急释”的非对称特征促使金融危机的形成。为了更加直观地观测单个风险演化周期内系统性金融风险积聚与释放的速度,本文在运用理论分析证明与数理推导风险演化的非对称性特征基础上,合成市场金融风险测度指标的月度波动方差,并利用非线性平滑转换模型检验研究,得出的结论为:中国股票市场有着转换门限为负、转换速度较高且负向冲击系数较大的特点,说明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波动变化对负向冲击更为敏感,风险的积聚和释放存在非对称演化过程,但负向冲击系数和正向冲击系数的差值并不大,风险积聚和释放的非对称程度较低,形成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小。最后,从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结果出发,对防范和化解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政策的制定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方向。从市场整体视角出发,提高市场有效性、缩短市场有效周期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本,从单个周期视角出发,减少风险的积聚程度、减缓风险的释放速度能够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做到金融“软着陆”,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江华[3](2019)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外部大股东的减持和退出》文中认为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关联性也日益提高,经济金融多年累积的矛盾和风险日益凸显。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仍是我们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已有研究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对企业以及股票市场带来风险,然而鲜有实证研究检验这些风险的传导机制。基于投资者的行为对股价变动影响的重要性,本文尝试从股东行为的角度来探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引发市场风险的连锁反应的第一个环节。我们利用2006Q4-2016Q4的A股公司季度数据,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对其他大股东退出行为产生的影响。我们发现随着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增大,其他大股东更倾向于减持公司股票、退出公司十大股东榜单。这一效应只在民营企业显着。当股东和控股股东是一致行动人、持股超过5%、是元老股东、是机构投资者时,他们的退出行为不显着。另外,更良好的内外部公司治理水平有利于降低大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弱其他大股东的退出行为。最后,我们发现外部大股东的减持和退出行为会显着增加公司股价的崩盘风险,这一特征在市场下行趋势中更为显着。本文实证检验了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在股权质押事件中的体现,为监管层或者企业自身更好地防范股权质押可能引发的风险提供了有益的建议。本文采用公司季度数据来刻画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在实证上检验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风险传导的最初始环节,为进一步控制股权质押风险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

姚广旭[4](2019)在《我国机构和个人的“双羊群效应”对股市波动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2015年曾出现过多次极端行情,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的热情,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与美国等发达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有所不同,个人投资者占比高达30%,约为机构投资者的三倍,美国这一比例只有15%,英国、日本的比例更低。由于个人投资者在学历背景、市场经验方面参差不齐,往往交易频率过高,容易追涨杀跌,机构投资者投资风格偏向长期价值投资,不易受到短期市场情绪波动的影响,因此这种结构的差异是我国股票市场波动较为剧烈的原因之一。本文从两者交易行为上的不同出发,重点研究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所引起的“双羊群效应”,以及它对股市波动率的影响。现有的经典羊群效应研究方法中,LSV模型适用于证券投基金,CCK模型适用于检测市场整体的羊群行为,并且它们只能反映一段样本时间内静态的羊群行为。本文为了更好的研究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差异,采用Li,Rhee和Wang(2017)提出的,更适合对不同类型投资者分组的模型。通过交易量阈值对投资者分类,并配合每5秒一笔的超高频交易数据,探究上证180从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一个完整牛熊市过程中两者的动态变化情况。最后根据两者的羊群测量值,分析各自对股市波动率的影响。本文将样本区间分为整体、上涨、下跌三个阶段。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我国上证180指数确实存在着羊群效应,并且在下跌阶段更为明显。但是不同类型投资者的羊群程度有所不同,个人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始终比机构投资者明显,在指数上涨时,个人羊群强度明显减弱,指数下跌时,个人羊群强度明显增强,机构投资者的羊群强度变化也符合这一规律,但变化程度没有个人那么敏感。区分交易方向后发现,个人和机构的卖出羊群行为始终比买入羊群行为更为明显。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牛市中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出现追涨高贝塔的个股,使个股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离散程度加大,即普涨现象不明显,此时羊群效应减弱。相反熊市初期股指迅速下跌时,投资者受到恐慌情绪影响,同时卖出高风险股票,个股收益和市场收益一起下降,使两者离散程度减小,即同跌现象明显,此时羊群效应增强。在探究“双羊群效应”对股市波动率的影响时发现,个人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对股市波动率并没有影响,而通常被认为起到“稳定器”作用的机构投资者,在股市下跌阶段中容易引发其他投资者情绪恐慌,造成市场的剧烈波动。

至秦[5](2018)在《祝您身体安康(中篇小说)》文中提出一昏迷了28个小时的钱有财慢慢地苏醒了。"钱大哥,咱们在云台山玩了两三天了。我想给你说说我的事。我是SH贵金属交易所会员单位郑州现货投资有限公司的一个业务员,我们单位做的是贵金属现货交易。说起现货交易,它是国家为了调控解决大宗初级原材料商品能顺畅流通而建立的网上现货商品交易,是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参与经营大宗初级原材料商品交易,一种新型的金融投资商品,二十一世纪最后的‘免费午餐’。现货交易可比股票交易灵活多啦。比如炒黄金吧,你先买一定量的黄金股份,看行情涨跌,行情涨,牛市,你买

赵天宇[6](2018)在《私募基金的市场择时能力及择时策略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私募基金的择时能力是指基金经理对于市场整体走势的预测能力,即基金经理能否正确预测市场走势并相机调整投资组合,以期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取得较好收益的能力。择时策略则是通过一定的方法预测出市场变化,并抓住进入、退出市场的时机来实现资产配置最优化的过程。市场状态转换是基金经理在择时时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在不同的市场状态下,投资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特别是当市场状态发生转换时,如何抓住市场状态转换时机对投资策略进行适应性调整,对于提高私募基金业绩、降低投资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实践中,私募基金经理,特别是采用宏观策略的基金经理,需要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并适时调整投资组合配置。通过建模方式将投资者的主观判断引入模型,进而分析其对投资策略的影响,对于进一步提高投资决策效率具有促进作用。本文采用马尔科夫状态转换模型对市场状态转换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私募基金经理的市场择时能力。运用T-M扩展模型研究私募基金经理的流动性择时能力。最后,构建了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的择时策略,并对该策略的择时效果进行了模拟检验;运用Black-Litterman模型分析了私募基金经理的主观判断对投资效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1.私募基金具有较强的市场转换择时能力,但择时能力表现出不对称性。本文基于马尔科夫状态转换模型进行状态识别后,发现私募基金在牛熊市分别存在“高收益、低波动”以及“低收益、高波动”两种状态。在低收益时,同样能够保持正的收益(而非负收益),说明私募基金整体上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强。对不同策略的私募基金进行择时能力检验,发现私募基金在牛市转向熊市过程中择时能力较强,在熊市转向牛市时择时能力一般。2.私募基金总体上表现出显着的流动性择时能力,但不同策略间流动性择时能力差异较大。本文通过T-M拓展模型对私募基金进行流动性择时能力进行检验,发现私募基金整体具备显着的流动性择时能力。在不同策略中,定向增发、套利型、多策略、组合基金策略表现出显着的正的流动性择时能力,且结果具有稳健性;股票型、多空仓、宏观策略和市场中性策略表现出显着的负的流动性择时能力。3.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和Black-Litterman模型构建的择时策略,具有很好的市场模拟表现。本文分别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和Black-Litterman模型构造私募基金的择时策略,两个模型本质上都是通过概率来预测未来市场走势,结果显示,两种模拟策略能够取得超额收益,并且熊市的表现好于牛市,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本文的创新之处:首先,根据私募基金收益的不同状态检验了其状态转换的择时能力,为择时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其次,本文利用宏观领先经济指标预测的资产收益作为主观观点,引入Black-Litterman模型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择时策略设计,对私募基金择时策略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最后,本文构建的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择时策略模拟效果显着,具有较好的实践应用价值。

唐瑞平[7](2018)在《融资融券对我国股市波动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融资融券业务开展以来,渐渐地发展为证券市场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与者不拘泥于本国,还包括其他各个国家的投资者。股市的大幅波动在全世界各个股票市场中都是极少见的,人们将我国2015年暴涨暴跌事件的重要原因归于融资融券业务,但是,融资融券对此次股市波动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如何,这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不仅没达成共识,反而有很多争议,一些研究得到的影响结论完全不同于发达国家。因而,深入理解股票市场与融资融券之间的关系有着重大意义。研究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能够挖掘股市更多的影响因素,能建立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对股票市场的研究更加深层次化。从而,投资者对于融资融券与股市波动关系的理解,可以更加全面化,在股市不同状态下选择适宜的投资方案。同时为相关监管机构完善我国融资融券制度提供借鉴,健全信用交易制度和优化融资融券交易规则,有利于监管者适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提高监管者的调控效率,引导投资者合理规避风险,促进市场健康稳健发展。本文通过理论部分的分析,先了解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的作用机制以及影响因素,通过具体数据了解融资融券和股票市场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股市暴涨暴跌事件以及融资融券在此次暴涨暴跌事件中的角色。实证分析部分,研究范围为2014年9月12日—2016年12月31日上证指数和融资融券交易的日数据。首先使用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研究股市状态,发现最优的状态可以分为三个状态。然后分析各个状态的数据特征并选用各自适宜的方法,其中股市波动性指标具有ARCH效应的状态,结合GARCH模型来拟合股市波动性指标。最后使用VAR模型实证分析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在股市不同状态下,分别对股市波动性存在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还存在滞后性。并且股市波动会反过来影响融资融券,并且在股市不同状态下,对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不同。通过理论分析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和实证结果的比较,理论上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是为了通过市场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促进市场走向均衡状态,从而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但是实证结果表明在股市不同状态下,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并没有都达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其原因主要是噪声交易者的存在降低了市场的有效性,再加上融资融券自身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融资融券业务在股市不同状态表现的不同方向和程度的影响,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使其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具体的建议包括:培育理性投资者、完善金融监管、平衡融资融券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制度。

吴寒[8](2017)在《投资者情绪与中国股市联动性研究 ——基于行为大数据的经验检验》文中认为本论文选择2015年全年投资者所发表的新浪微博博文作为源数据,对于我国投资者情绪与股票市场表现进行了实证分析。本论文的研究属于行为金融学的范围,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过程中考虑到了投资者心理等主观因素。我国的股票市场从1989年开始试运行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相比还不够成熟。一些传统的金融学理论,比如:市场有效理论等,在我国股票市场上难以奏效,不能够解释我国股票市场上的一些不合理的异常现象。所以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在对我国的股票市场进行研究时引入了行为金融学理论,并通过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对于股票市场表现具有一定的显着性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致力于以网络沟通人与人,倡导通过网络拓展人际关系圈,让用户尽情享受社交和沟通的乐趣的社交化网络(比如微博、博客、微信、论坛等)慢慢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在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让人们在信息传播的过程由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信息的接受者和创造者,这一角色的转变极大的调动了互联网用户的积极性。互联网用户每天在使用社交网络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凝聚了大众对于社会问题的观点、看法,例如财经媒体、金融从业者在社交媒体上实时发布股票市场信息,投资者实时获取这些信息,表达自己对于市场和个股的看法,并与其他社会化网络的参与者对某一市场问题进行讨论。这些用户信息能够代表了用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整个市场当期和未来一段时间内走向的判断,对于股票市场走势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对于股票市场用户原创数据的挖掘研究中。新浪微博作为社交媒体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在最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新浪微博用户的高覆盖性、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以及内容的自产性,使得新浪微博成为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本文尝试并利用LDA模型对微博平台海量文本资源的主题进行提取,并根据微博主题进行了投资者情绪量化。最后,对不同市场大环境下投资者情绪与上证综指市场表现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取网络爬虫技术与新浪微博站内搜索相结合的方式,爬取了与股票市场相关的投资者新浪微博博文。(2)利用文本分析技术和LDA模型对投资者所发表微博博文进行分析,量化了投资者情绪,获取了2015年全年投资者情绪值。(3)通过相关性分析,对牛市和熊市两种不同市场状态下的投资者情绪与股票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对比。在牛市,投资者情绪与当期以及滞后一期的上证综指成交量、上证综指收益率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7和0.76。在熊市时投资者情绪只与当期和滞后一期的上证综指收益率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和0.1。(4)对比加入投资者情绪值和未加入投资者情绪值上证综指收益率预测模型的标准化均方误差,发现加入投资者情绪值能够减少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偏离率程度,即提高了拟合优度。根据本论文的数据,在加入投资者情绪值后上证综指收益率预测模型经过五折交叉验证训练集拟合优度提高了92%。加入投资者情绪的预测模型在熊市时拟合优度高于牛市,因此投资者情绪有助于预测未来上证综指收益率的走势,尤其在熊市时。

张倩[9](2017)在《准则弹性、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 ——基于并购商誉及其减值的经验证据》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同时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等宏观经济现状的改变,企业所处的微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批的企业改制、并购以及资产重组行为鱼贯而出并顺势成为资本市场研究的热点,与之一脉相承的并购商誉便由此而生,如小荷般尖角初露,“财”华初现,并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城”的破竹之势成为资本市场研究中的一颗璀璨新星:由于并购交易的规模不断加大、并购商誉的数额持续增加。并购商誉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也与日俱增,由此吸引了上市公司管理层及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的众多目光——报表利益相关者越来越重视与并购商誉相关的报表信息,并对与之相关的会计信息是否能够真正为企业带来预期的超额收益予以格外的关注。于是,并购商誉及其后续计量的相关问题便水到渠成地成为了上市公司并购活动中的焦点。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商誉在无形资产中偏安一隅,具有较强的不可辨认性和非消耗性等特点,在会计实务中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并不十分容易进行操作。除此之外,以安然事件等一系列财务丑闻为引擎,众多批评与指责将矛头纷纷指向以规则为导向的美国会计。面对日渐增长的舆论压力与呼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不得不考虑由规则导向向原则导向转变——如此背景之下,《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于2007年7月通过国会审议。根据法案内容的规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将对原则导向会计准则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一方面,该法案的通过意味着在制定模式上美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减小;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会计国际化的大势所趋。基于以上现状,本文以会计实务协调和会计准则趋同的国际背景为前提,围绕我国新会计准则带来的准则弹性的变化以及我国转型经济时期经济发展、资本市场和会计改革的固有特征,在研究准则弹性、并购商誉的最新理论和相关文献、并购商誉及其后续计量的内涵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以及会计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借鉴相关的模型,研究了在准则弹性增加的背景下,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以及并购商誉减值的盈余操纵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通过构建准则弹性与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模型,准则弹性、盈余管理与并购商誉减值模型以及准则弹性、并购商誉减值与公司绩效模型,从准则弹性增加等方面检验并购商誉对公司未来价值的贡献、并购商誉减值的盈余管理与公司经营绩效,研究准则弹性增加框架下管理层利用准则赋予的自由裁量权与并购商誉减值之间的盈余操纵关系;厘清转型经济时期我国会计准则弹性的变化规律,准则弹性诱致契约主体行为的变化机理、准则弹性对盈余管理和公司绩效影响的经济后果这三个既基础而又现实的理论问题,特别是投资者因准则弹性增加而产生的行为调整会如何更深层次的影响公司绩效等经济后果;通过规范与实证研究、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给出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总结如下:(1)并购活动中产生的商誉具有价值相关性;准则弹性的增加会进一步提高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准则弹性的增加会降低牛市行情时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并且,通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上述结论依然成立。(2)准则弹性的增加,不能遏制公司发生亏损时通过商誉减值计提进行“大清洗”的盈余管理行为;准则弹性的增加,可以遏制公司利润下滑时通过商誉减值计提进行“收益平滑”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通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上述结论依然成立。(3)准则弹性的增加,促进了公司发生亏损时,商誉减值准备的计提会提升公司绩效的情况;准则弹性的增加,恶化了公司利润下滑时,商誉减值准备的计提会降低公司绩效的情况。并且,通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最后,在理论、实证结论以及启示的基础上,本文还从政策建议的角度以及准则制定和市场监管的高度来设计并提出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与规范企业、市场和监管行为的政策措施。由此,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1)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原则导向会计准则的研究视角,某种意义上补充和完善了我国财务、会计理论在此研究领域的匮乏之处;(2)深入挖掘了原则导向会计准则的研究素材,丰富了我国财务、会计理论在该领域的经验研究成果。

楼俊超[10](2017)在《A股市场泡沫经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A股市场泡沫经济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重要的、尚未解决的现实问题。股票市场的泡沫经济,是指在一个或多个股票市场中,股票资产的价格在一个连续过程中整体不断上涨,在存在股市泡沫的前提下,这种初始价格上涨使投资者产生了价格还会继续上涨的预期,于是更多投资者加入到推动价格上涨的投机行列,随后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在整体股票市场中引起狂热,以至于投资者完全不考虑股票的内在价值而在投机性需求的驱使下继续通过买卖推高股票价格牟取利润并造成股票市场的非理性繁荣。股票市场的泡沫经济无法长期持续发展,总有一天会破灭。股票市场泡沫经济的破灭会造成股票价格的整体暴跌,这种价格暴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严重者可能会形成金融危机。当前,对于股票市场的泡沫经济问题尚未找到有效的防范与治理方法。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通过对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系统研究,提出防范与治理股票市场泡沫经济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主题是A股市场的泡沫经济问题。论文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是导言,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第二章是泡沫经济的理论阐释,第三章是股市泡沫存在的理论可能与现实机制,这两章对股市泡沫经济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阐述;第四章是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衡量与界定,第五章是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历史表现与运行规律,这两章在探讨衡量界定股市泡沫经济方法的基础上,对A股市场自建立以来的两次泡沫经济事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表现特征与运行规律;第六章是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形成及其影响,第七章是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破灭原因及其危害,分别论述了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形成原因、形成影响、破灭原因、破灭危害等内容;第八章是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哲学解读,从社会形态、社会心理、金融异化等方面对A股市场的泡沫经济进行哲学分析;第九章是其他国家和地区股市泡沫经济案例研究及其启示,分析了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股市泡沫经济、美国20世纪末21世纪初纳斯达克泡沫经济、中国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股市泡沫经济三个典型案例中股市泡沫经济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并得出治理我国股市泡沫经济的启示;第十章是A股市场泡沫经济防范与治理的政策建议,提出股市泡沫经济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很难避免,应根据股市泡沫经济所处的阶段分别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治理,并且在政策逻辑上防范大于治理。本文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破灭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都具有很大负面影响,然而,股市泡沫经济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很难避免,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对股市泡沫经济加以防范,并研究形成治理股市泡沫经济的政策体系。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选题创新,对A股市场泡沫经济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未来防范和治理股市泡沫经济的政策建议;二是研究方法与框架的创新,采用以整体市场情绪为核心并辅以其他市场估值指标的方法,对A股市场的泡沫经济进行了衡量与界定,并从股市泡沫经济的表现特征、运行规律、形成原因及其影响、破灭原因及其危害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三是研究视角创新,从哲学角度对A股市场的泡沫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股市泡沫经济的产生有深层次基础,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难以避免;四是政策建议创新,通过研究其他国家和地区股市泡沫经济案例并结合国内实际,对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防范与治理提出了政策建议,其中含有建立股市泡沫经济的监控预警机制等新建议;五是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比如重新界定了泡沫经济的内涵,提出泡沫经济应当是一种经济形态,而不简单的只是一种经济现象、经济过程或者经济后果,再比如认为股市泡沫经济的产生具有社会形态基础,也具有社会心理基础,并且其本质是一种金融异化,等等。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鉴别和整理文献,从文献研究出发,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近期国内外学者在泡沫经济研究方面的理论与观点,形成了对于泡沫经济问题的一般性规律与特征的科学认识;二是历史考察法,对A股市场自成立以来发生的较为明显的泡沫经济事件进行了考察,叙述了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历史表现,同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股市发生的几个较为典型的泡沫经济案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三是比较分析法,通过对A股市场泡沫经济形态与股市泡沫经济的标准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形成、发展、破灭与回归的整个过程,同时,通过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经典案例的比较分析研究,得出防范与治理中国股市泡沫经济问题的相关启示;四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实证分析A股市场泡沫经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性的政策建议。

二、德国股市熊市弥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股市熊市弥漫(论文提纲范文)

(1)引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波动率预测模型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股票收益的波动现状
        2.1.1 股票走势的历史波动性
        2.1.2 我国股市异常波动的原因
    2.2 .投资者情绪
        2.2.1 异质市场假说
        2.2.2 投资者情绪理论基础
        2.2.3 投资者情绪定义
    2.3 已实现波动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投资者情绪指标的提取和构造
    3.1 投资者情绪指标
        3.1.1 主观情绪指标
        3.1.2 客观情绪指标
        3.1.3 综合情绪指标
    3.2 投资者情绪指标的提取
    3.3 投资者情绪指标的构造
        3.3.1 主成分分析法
        3.3.2 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法
        3.3.3 投资者情绪综合指数的比较
    3.4 与CICSI、ISI指标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定义及指数编制
    4.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4.1.1 宏观层面
        4.1.2 微观层面
    4.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编制方法
    4.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确定指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波动率预测模型的实证研究
    5.1 HAR-RV族模型的构建
        5.1.1 HAR-RV和 HAR-RV(S)模型
        5.1.2 HAR-RV-FPU-MPU和 HAR-RV-FPU-MPU(S)模型
    5.2 样本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5.2.1 描述性统计
        5.2.2 不同情绪区间内的变量特征
    5.3 样本内预测结果检验
    5.4 样本外预测结果检验
        5.4.1 MCS检验
        5.4.2 DM检验
    5.5 稳健性检验
        5.5.1 已实现波动率绝对值的稳健性检验
        5.5.2 金融危机期间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5.5.3 不同行业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均值回归、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范畴界定
        1.3.1 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 市场有效周期的界定
    1.4 结构安排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2 不足与研究展望
第2章 文献及研究综述
    2.1 系统性金融风险文献研究综述
        2.1.1 系统性金融风险成因
        2.1.2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演化机制
        2.1.3 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
    2.2 有效市场文献研究综述
        2.2.1 有效市场假说发展过程
        2.2.2 市场异象与行为金融学质疑
    2.3 均值回归理论与方法文献研究综述
        2.3.1 均值回归的理论分析
        2.3.2 均值回归的检验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均值回归、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论分析
    3.1 市场有效周期理论
        3.1.1 市场有效周期理论的现实基础
        3.1.2 市场有效周期理论的理论基础
        3.1.3 市场有效周期的特点
        3.1.4 市场有效周期与金融学分歧的解决
    3.2 市场有效周期理论视角下系统性金融风险解释
        3.2.1 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演化
        3.2.2 时点无效是金融市场的常态现象
        3.2.3 市场有效周期是金融市场的必然现象
    3.3 均值回归、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聚与释放
        3.3.1 均值回避、市场无效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聚
        3.3.2 均值回归、市场有效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释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均值回归与市场有效周期理论的实证证据
    4.1 市场有效周期与股票收益率均值回归特征分析
        4.1.1 市场有效周期与均值回归的必然性
        4.1.2 市场有效周期与均值回归的周期长短的不确定性
    4.2 均值回归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聚与释放
        4.2.1 均值回归的必然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释放
        4.2.2 均值回归的周期长短不确定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周期测算
    4.3 世界主要市场有效周期测算
        4.3.1 STAR模型
        4.3.2 实证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周期演化特征检验
    5.1 系统性金融风险周期演变的理论分析
        5.1.1 经济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形成
        5.1.2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周期演变过程
        5.1.3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和防范
    5.2 系统性金融风险周期演变机理
        5.2.1 股票市场对宏观经济周期放大效应
        5.2.2 资产泡沫周期循环
        5.2.3 投资者行为周期变化
        5.2.4 政府行为周期变化
    5.3 系统性金融风险周期性演化实证研究
        5.3.1 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指标合成
        5.3.2 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
        5.3.3 基于R/S分析法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周期性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非对称特征检验
    6.1 股票收益率非对称波动理论分析
        6.1.1 股票市场收益率非对称现象
        6.1.2 股票市场收益率非对称效应影响因素
        6.1.3 股票市场收益率非对称性检验方法
    6.2 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非对称演化机理
        6.2.1 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非对称演化成因
        6.2.2 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非对称演化与金融危机形成
        6.2.3 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非对称演化数理推导
    6.3 股票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非对称演化检验
        6.3.1 指标选取
        6.3.2 模型描述
        6.3.3 检验过程及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短期目标
        7.2.2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长期目标
        7.2.3 建立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的调控机制
    7.3 规避突发事件冲击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外部大股东的减持和退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股权质押
        1.2.2 控股股东
        1.2.3 外部大股东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进展
    2.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相关研究
        2.1.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经济动机
        2.1.2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
        2.1.3 文献小结
    2.2 大股东“退出威胁”以及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研究
        2.2.1 大股东“退出威胁”具有治理作用
        2.2.2 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及其效果
        2.2.3 文献小结
    2.3 研究成果述评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3.2 理性预期与预期的自我实现
    3.3 理论框架
第四章 数据与模型设定
    4.1 数据处理与指标构建
        4.1.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数据
        4.1.2 外部大股东减持和退出行为的数据
        4.1.3 特征变量选取
        4.1.4 后续处理及描述性统计
    4.2 模型设定
        4.2.1 基准模型设定
        4.2.2 内生性问题
第五章 实证结果
    5.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于外部大股东退出行为的影响
        5.1.1 基准实证结果
        5.1.2 稳健性检验
        5.1.3 考虑内生性问题
    5.2 信息不对称:股东异质性对于基准结果的影响
        5.2.1 与控股股东是否一致行动人
        5.2.2 是否公司元老级股东
        5.2.3 是否持股超过5%的大股东
        5.2.4 是否机构大股东
    5.3 信息不对称:公司治理水平对于基准结果的影响
        5.3.1 内部治理水平对于基准结果的影响
        5.3.2 外部治理水平对于基准结果的影响
    5.4 企业性质及公司经营对基准结果的影响
    5.5 股东减持和退出行为与股票市场
        5.4.1 股东减持和退出行为对股票市场风险的影响
        5.4.2 信息不对称视角:股市周期对于股东减持和退出行为市场后果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实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我国机构和个人的“双羊群效应”对股市波动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本文框架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2.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文献总结
3.羊群效应理论
    3.1 羊群效应的概念
    3.2 羊群效应的分类
    3.3 羊群效应的产生
    3.4 羊群效应的心理因素
    3.5 羊群效应的检验模型
        3.5.1 LSV模型
        3.5.2 BHW模型
        3.5.3 CH模型
        3.5.4 CCK模型
4.数据处理和模型选取
    4.1 数据选取
    4.2 测量模型介绍
5.实证结果
    5.1 机构和个人羊群强度值结果分析
    5.2 市场整体羊群效应分析
    5.3 “双羊群效应”对波动率的实证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6.总结
    6.1 本文结论
    6.2 提出建议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私募基金的市场择时能力及择时策略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1 状态转换择时能力
        1.2.2 流动性择时能力
        1.2.3 市场状态转换下的择时策略设计
        1.2.4 基于投资者主观观点的择时策略设计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第3章 私募基金市场择时的相关理论
    3.1 私募基金及其投资策略
        3.1.1 私募基金的监管
        3.1.2 私募基金的主要特征
        3.1.3 私募基金投资策略分类
    3.2 市场择时理论
        3.2.1 流动性择时
        3.2.2 市场状态转换择时
    3.3 私募基金经理市场择时能力检验方法
        3.3.1 现金比例变化法
        3.3.2 成功概率法
        3.3.3 T-M模型
        3.3.4 H-M模型
    3.4 小结
第4章 私募基金经理的市场状态转换择时能力检验
    4.1 问题的提出
    4.2 模型设定与指标选取
        4.2.1 马尔科夫状态转换模型
        4.2.2 流动性指标选取
    4.3 私募基金的市场状态识别
        4.3.1 数据选取
        4.3.2 模型结构选择
        4.3.3 模型估计
    4.4 私募基金的市场状态转换择时能力检验
        4.4.1 模型结构选择
        4.4.2 私募基金状态转换择时能力检验
    4.5 小结
第5章 私募基金经理的流动性择时能力检验
    5.1 问题的提出
    5.2 流动性择时的指标选取及模型设定
        5.2.1 流动性择时指标的选取
        5.2.2 T-M模型及其改进
    5.3 流动性择时的实证分析
        5.3.1 数据选取
        5.3.2 T-M模型估计
        5.3.3 流动性强弱对择时能力的影响分析
        5.3.4 流动性择时能力与流动性反应分解
        5.3.5 控制杠杆对流动性择时的影响
        5.3.6 中、外私募基金的流动性择时能力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HMM模型的私募基金经理择时策略设计
    6.1 HMM模型的内涵及适用性
        6.1.1 HMM模型的内涵
        6.1.2 HMM模型的适用性
    6.2 模型估计
        6.2.1 估计结果
        6.2.2 模型历史累积收益评价
    6.3 择时策略设计及有效性检验
        6.3.1 基于HMM模型的策略设计
        6.3.2 策略的有效性检验
    6.4 策略的适用条件
第7章 基于Black-Litterman模型的私募基金经理择时策略设计
    7.1 Black-Litterman理论模型的内涵
    7.2 模型设定与指标选取
        7.2.1 建立Black-Litterman模型步骤
        7.2.2 数据选取
    7.3 投资者主观绝对观点:基于宏观经济因素
    7.4 基于B-L模型的择时策略设计
        7.4.1 限制卖空条件下择时策略设计
        7.4.2 允许卖空条件下择时策略设计
    7.5 策略的适用条件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融资融券对我国股市波动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融资融券和股市波动性的基本理论
    2.1 融资融券概述
        2.1.1 融资融券的定义和特点
        2.1.2 融资融券的作用
        2.1.3 融资融券的交易模式
    2.2 股市波动性概述
        2.2.1 股市波动性的定义和度量
        2.2.2 股市波动性的影响因素
    2.3 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2.3.1 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理论基础
        2.3.2 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作用机制
        2.3.3 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要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融资融券和股市波动性的发展概况
    3.1 我国融资融券的发展概况
        3.1.1 启动试点时期
        3.1.2 常规时期
    3.2 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概况
        3.2.1 我国股市发展及波动现状
        3.2.2 我国股市暴涨暴跌事件
    3.3 融资融券对股市暴涨暴跌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方法设计
        4.1.1 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研究股市状态
        4.1.2 GARCH模型拟合股市波动性指标
        4.1.3 VAR模型建立回归分析
    4.2 数据选取及划分
        4.2.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4.2.2 股市周期的划分
    4.3 三个状态的实证分析
        4.3.1 各变量的检验
        4.3.2 牛市状态的影响关系分析
        4.3.3 熊市状态的影响关系分析
        4.3.4 平稳状态的影响关系分析
    4.4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完善我国融资融券制度的建议
    5.1 平衡和促进融资与融券的发展
    5.2 优化投资者结构和投资者理念
    5.3 完善监管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
    5.4 建立合理的保证金制度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8)投资者情绪与中国股市联动性研究 ——基于行为大数据的经验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投资者情绪
        2.1.1 投资者情绪的定义
        2.1.2 投资者情绪的度量方法
    2.2 投资者情绪与股票市场
    2.3 社交媒体与股票市场
    2.4 总体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 研究方案
    3.3 变量定义
    3.4 数据的获取
        3.4.1 新浪微博情感分析的意义
        3.4.2 微博数据采集技术
        3.4.3 微博搜索关键词的提取
        3.4.4 微博数据的获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微博的投资者情绪分析
    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4.2 模型介绍
        4.2.1 LDA模型简介
        4.2.2 基于LDA模型的主题生成
        4.2.3 基于LDA的主题的演化
    4.3 微博文本预处理
        4.3.1 微博文本分词
        4.3.2 微博文本去停用词
        4.3.3 基于LDA主题模型的微博主题生成
    4.4 基于微博主题的投资者情绪量化
        4.4.1 情绪关键词的提取
        4.4.2 投资者情绪量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投资者情绪与上证综指市场表现的实证研究
    5.0 研究问题的提出
    5.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5.1.1 上证综指的描述性统计
        5.1.2 投资者情绪值的描述性统计
    5.2 投资者情绪与上证综指市场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5.2.1 简单相关性分析
        5.2.2 时差相关性分析
    5.3 格兰杰因果检验
    5.4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上证综指收益率预测
        5.4.1 支持向量机回归
        5.4.2 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预测模型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及建议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准则弹性、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 ——基于并购商誉及其减值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并购商誉的概念
        2.1.2 商誉减值的处理
    2.2 制度背景
        2.2.1 国际制度背景
        2.2.2 国内制度背景
    2.3 理论基础
        2.3.1 准则弹性理论
        2.3.2 决策有用理论
        2.3.3 盈余管理理论
3 文献综述
    3.1 准则弹性与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
        3.1.1 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
        3.1.2 准则弹性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3.1.3 商誉价值相关性
    3.2 并购商誉与公司绩效
    3.3 准则弹性、盈余管理与商誉减值
    3.4 盈余管理、商誉减值与市场反应
    3.5 投资者情绪与公司绩效
4 准则弹性与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设计
        4.2.1 模型选择
        4.2.2 变量定义
        4.2.3 样本和数据
    4.3 实证结果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准则弹性与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的检验结果
        4.3.3 准则弹性与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分组后)的检验结果
        4.3.4 进一步的研究
    4.4 稳健性检验
5 准则弹性、盈余管理与商誉减值
    5.1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
        5.2.1 模型选择
        5.2.2 变量定义
        5.2.3 样本和数据
    5.3 实证结果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盈余管理与商誉减值的检验结果
        5.3.3 准则弹性、盈余管理与商誉减值的检验结果
        5.3.4 进一步的研究
    5.4 稳健性检验
6 准则弹性、商誉减值与公司绩效
    6.1 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模型选择
        6.2.2 变量定义
        6.2.3 样本和数据
    6.3 实证结果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商誉减值与公司绩效的检验结果
        6.3.3 准则弹性、商誉减值与公司绩效的检验结果
        6.3.4 进一步的研究
    6.4 稳健性检验
7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C. 附表

(10)A股市场泡沫经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基本框架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泡沫经济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经济泡沫的内涵和外延
        一、经济泡沫的定义与载体
        二、经济泡沫的形成条件
        三、经济泡沫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第二节 泡沫经济的内涵和外延
        一、泡沫经济的定义
        二、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的关系
        三、泡沫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四、泡沫经济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五、泡沫经济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第三节 泡沫经济的载体及其特性
        一、资产价值的难以确定性
        二、各种资产的供求特性
        三、易成为泡沫经济载体的资产及其特性
第三章 股市泡沫存在的理论可能与现实机制
    第一节 股市泡沫存在的理论可能
        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三、有效市场假说与证券价格波动
    第二节 股市泡沫存在的现实机制
        一、非有效市场
        二、不完全信息
        三、政府干预的影响
        四、市场主体的行为决策
第四章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衡量与界定
    第一节 股市泡沫经济衡量界定的困难
        一、股票内在价值难以确定
        二、股市泡沫经济不存在数值上的严格界限
        三、非市场因素造成的衡量界定困难
    第二节 衡量界定股票市场泡沫经济的方法
        一、市盈率
        二、市净率
        三、换手率
        四、巴菲特指标
        五、对市场情绪的观测
    第三节 似是而非的股市泡沫经济的几种情况
        一、单只股票的异常状态
        二、某个板块股票的异常状态
        三、股市整体短期内连续暴涨
第五章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历史表现与运行规律
    第一节 A股市场的泡沫经济事件
        一、2007年非典型泡沫经济事件
        二、2015年典型泡沫经济事件
    第二节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表现
        一、估值指标暴涨
        二、总市值飙升
        三、成交额和换手率激增
        四、市场情绪狂热
    第三节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运行规律
        一、形成: 逐渐积累
        二、发展: 迅猛膨胀
        三、破灭: 突然崩溃
        四、回归:缓慢恢复
第六章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形成及其影响
    第一节 股票市场泡沫向泡沫经济转化的可能途径
        一、股市泡沫转化为泡沫经济的一般条件
        二、经济周期波动
        三、股市泡沫加速实体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反作用
        四、金融因素变化
        五、国际资本流动
        六、技术革命
    第二节 A股市场泡沫经济问题的成因
        一、对于未来经济高增长的预期
        二、超额货币供给与低利率的市场环境
        三、实体经济回报率较低
        四、股票市场的制度缺陷
        五、金融监管的缺陷
        六、投资者结构问题突出
        七、部分企业助推股市泡沫
        八、政府行为有利于股市泡沫的发展
        九、媒体言论成为泡沫经济的助推器
        十、泡沫膨胀预期的自我实现
    第三节 A股市场泡沫经济形成时期的影响
        一、微观层面影响
        二、宏观层面影响
第七章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破灭原因及其危害
    第一节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破灭原因
        一、泡沫经济破灭的逻辑必然性
        二、对经济高增长预期的逆转
        三、资金持续流入的状态发生逆转
        四、政府为控制风险而加强干预
        五、投资主体的行为转变
        六、全球金融风险的影响
    第二节 A股市场泡沫经济破灭的危害
        一、微观层面危害
        二、宏观层面危害
第八章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哲学解读
    第一节 存在泡沫经济的社会形态
        一、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含义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存在泡沫经济
        三、A股市场泡沫经济具有社会形态基础
    第二节 产生泡沫经济的社会心理
        一、欲望支配世界
        二、理性与非理性
        三、单向度思想
        四、集体无意识
    第三节 股市泡沫经济的本质是金融异化
        一、异化概念的内涵与沿革
        二、金融异化的含义、表现及原因
        三、金融异化导致股市泡沫经济的机制
第九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股市泡沫经济案例研究及其启示
    第一节 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股市泡沫经济
        一、日本股市泡沫经济的形成原因
        二、日本股市泡沫经济的治理措施
    第二节 美国世纪之交纳斯达克泡沫经济
        一、美国纳斯达克泡沫经济的形成原因
        二、美国纳斯达克泡沫经济的治理措施
    第三节 中国台湾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股市泡沫经济
        一、台湾股市泡沫经济的形成原因
        二、台湾股市泡沫经济的治理措施
    第四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案例对我国的启示
第十章 A股市场泡沫经济防范与治理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A股市场泡沫经济的防范
        一、正确认识股市泡沫经济
        二、虚拟经济应当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三、倡导理性投资与价值投资
        四、加强金融监管
        五、完善股市相关制度
        六、建立股市泡沫经济的监控预警机制
        七、建立股市平准基金
    第二节 A股市场泡沫经济发展时期的治理
        一、控制资金流入股市
        二、抑制投机性交易
        三、冷却投机狂热情绪
    第三节 A股市场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的治理
        一、及时应对股市泡沫经济破灭
        二、有效进行不良资产管理
        三、逐步刺激股市复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德国股市熊市弥漫(论文参考文献)

  • [1]引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波动率预测模型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视角[D]. 葛宇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2]均值回归、市场有效周期与系统性金融风险[D]. 黄杉. 吉林大学, 2020(08)
  • [3]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外部大股东的减持和退出[D]. 江华. 厦门大学, 2019(08)
  • [4]我国机构和个人的“双羊群效应”对股市波动率的影响[D]. 姚广旭.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祝您身体安康(中篇小说)[J]. 至秦. 唐山文学, 2018(10)
  • [6]私募基金的市场择时能力及择时策略设计研究[D]. 赵天宇. 辽宁大学, 2018(01)
  • [7]融资融券对我国股市波动性的影响研究[D]. 唐瑞平.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2)
  • [8]投资者情绪与中国股市联动性研究 ——基于行为大数据的经验检验[D]. 吴寒. 山东财经大学, 2017(05)
  • [9]准则弹性、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 ——基于并购商誉及其减值的经验证据[D]. 张倩. 重庆大学, 2017(06)
  • [10]A股市场泡沫经济问题研究[D]. 楼俊超.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标签:;  ;  ;  ;  ;  

德国股市熊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