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陈书对同光体闽派的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闫菲[1](2021)在《目陈衍《近代诗钞》研究》文中提出
米宁[2](2020)在《民国诗话中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兴四大诗人是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他们是宋诗发展的重要环节,代表了宋代诗歌的又一个创作高峰。民国处在中外文化的碰撞期,新旧诗学的交替期,学者们阐发的诗学观点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研究视角,详细地论述了民国诗话中四位诗人的接受情况,为研究民国时期的宋诗观提供文献资料和观点借鉴,促进民国时期宋诗的接受研究,并对当代的宋诗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分析了自宋代至民国期间“中兴四大诗人”成员的演变历程,同时梳理了自宋代至民国时期诗论家对陆游、杨万里、范成大三位诗人的比较。民国诗话中对于诗人的诗坛定位、诗歌特点、诗学渊源以及民国诗人对中兴诗人的效仿都有更为细致的论述。其中论述陆游的部分最多,民国学者多肯定他作为南宋第一的地位,陆游诗歌慷慨激昂的特点得到了当时革命团体南社诸人的普遍认可。不同于清代学者的指责过甚,民国学者对杨万里的诗歌成就持肯定态度,赞赏他的诚斋体创作。民国学者对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三位诗人的诗歌特点有了更为细致的品评,对于三位诗人的诗歌成就给予了很高评价。三位诗人的诗歌创作引发了当时众多诗人的效仿,以同光体闽派诗人对杨万里的推崇为最。民国学者分析四位诗人的诗学渊源时,认为四位诗人对于前贤都能博采众长,尤其看到唐诗对宋诗的深远影响。同时民国学者对宋诗的代表苏轼、黄庭坚两位诗人多有赞誉,显示出民国时期诗人对于唐诗和宋诗的关系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民国学者在对四位诗人进行评点时,论述的方式更为系统,诗话中多有提到外国诗人的效仿,同时诗话中出现的戏曲、小说等因素,显示出时代背景对于文学评论的影响,体现了诗话这一评点方式在新时期的新特点。
邹静慧[3](2020)在《“诗言己志”:陈衍诗学新论》文中指出“诗言志”是涉及诗歌本质及功用的古老诗学命题。陈衍提出“诗言己志”,对此命题作出新的阐释。“诗言己志”具体包含两个方面:就诗歌功用而言,重视诗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不强调政教之用;就诗歌内容而言,主张以个人化的语言抒发个体之情感体验。“诗言己志”强调诗人的主体性以及诗歌的本体性、无功利性。这一观点本身不算新颖,在漫长的诗学史上可发现与之类似的观点,如公安派的“性灵说”等。但这一观点在新时代或有新的意义。陈衍重新阐释“诗言志”命题,或有其现实针对性。文章拟从实证、理论、创作三个角度来讨论陈衍的“诗言己志”。实证的角度,从生平及交游入手。陈衍明显表现出由政到文的转变,他对政治的疏离,对文学自我的重新定位,是“诗言己志”在实证层面的展现。理论的角度,从“变风变雅”、“新哲理”与“边际语”入手。陈衍对“变风变雅”作出新解,不再要求乱世之诗含蓄委婉,达到政教之用;提出新概念“新哲理”与“边际语”,主张以个人独创之言写个体独特之情。这是“诗言己志”在理论层面的具体阐释。创作的角度,从陈衍的题画诗及山水诗入手。在涉及“遗民”话题的题画诗中,陈衍避开对遗民品质及出处问题的讨论,未表现对遗民忠贞品质以及避世或死节做法的认同;在乱世的山水诗中,陈衍也并未如前代经历二朝的多数文人一般在诗中寄托政教思想。陈衍诗歌对政教功用的忽视,对个人情感的关注,是“诗言己志”在创作层面的实践。文章最后探讨“诗言己志”的深层内涵。从诗人角度看,部分诗人士大夫身份意识淡化,传统诗学所强调的政教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忽视。从诗歌角度看,古典诗原有的政教功能和价值不再得到普遍承认,诗歌转而面向个人内心以求证其存在的价值。“诗言己志”既是古典诗学内在的自省,也是对新时代文学思潮的包容和顺应。
董茹心[4](2020)在《何振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何振岱作为近代诗坛中同光体闽派的殿军,在诗文词等方面自成一家,但对其作品的研究并不全面。本文拟围绕何振岱的一生,来展开论述其在诗文词方面的贡献,着重分析其诗歌如何在晚清闽派中自成一家,对其书画文词以及在地方志等方面的贡献亦兼做梳理。首先,何振岱诗歌取自宋诗之法,却又不常用典,并无艰涩之态,常于唐宋风格中流转。初期诗作多清冷意象,颇得郑孝胥青苍幽峭的诗风,而后摹景达意偏重于深微淡远、疏宕幽逸,加之耽于佛学,诗境于净澈中极具神理。其次,何振岱诗歌相对来说并无弘伟之观,但于情景中将青苍幽峭发挥极致,使其诗歌别具一格。最后,何振岱作为闽派殿军,随着他的逝去,昭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光体的起源与高潮历来是研究的热点,但同光体的结束即最后一批诗人的研究在近代诗坛中同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通过三章具体阐述何振岱家世生平、诗歌创作、文章词作。第一章,通过诗歌与日记等文献勾勒出何振岱家世、生平及交游圈。第二章,比对何振岱的生平与诗歌创作节点钩稽何振岱的诗风形成,将诗歌与其人生历程相和,根据题材分为山水纪游诗、即事感怀诗、结社酬唱诗、题画诗四节具体论述,其中题画诗又是何振岱诗歌创作中的一大亮点。第三章,围绕何振岱其他作品作简要论述,首先,剖析《西湖志》作为一部地方志在当时创作环境中,以及对于现在方志界来说的文献价值;其次,对于深得恩师谢章铤教诲的何振岱,于词的创作中亦自成一家,《我春室词集》中既有传承经典之法又有独到创新之处;最后结合何振岱的作文观念,分析旅京期间何振岱为陈宝琛的代笔之作。
胡迎建[5](2019)在《转型期的同光体诗派》文中研究指明一、同光体诗派的形成与发展"同光体"因清同治、光绪年号而得名,此一説法始於郑孝胥与陈衍。陈衍《沈乙庵诗序》中説:"吾於癸未、丙戌间,闻可庄、苏戡诵君(沈曾植)诗,相与叹赏,以为同光体之魁杰也。同光体者,苏戡与余戏称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①又《冬述四首视子培》云:"往余在京华,郑君过我邸。告言子沈子,诗亦同光体。"在其诗话中也有类似説法:"丙戌在都门,苏戡告余,有嘉兴沈子培者,能为同光体。同光体者,余与苏戡戏目
官剑丰[6](2019)在《郑孝胥诗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郑孝胥是晚清同光体的重要诗人,与陈三立并称“陈郑”。在晚清民国的诗坛上,郑孝胥的声名地位极高。由於郑氏晚年附逆,受人唾弃,其诗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本文秉着不以人废言的立场,最大限度地利用《郑孝胥日记》及其他相关材料深入探讨其诗本论、诗风的家学渊源与文学史渊源、创作论及其与同光体其余诗人的诗学异同,并对《海藏楼诗集》重要题材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综合考察其熔铸唐宋爲一手而独具个性的诗学进路。本文致力於总结郑氏诗学体系,以期做到较全面的认识和公允的评价。论文分爲六章。第一章是诗本论,概述郑氏诗学的变风变雅根源,重点分析其以真性情爲本和诗中必有事的两大主张,并由此揭示郑氏诗学中的尽情使气的特质及其不得性情之正的缺陷,其诗学渊源及创作论亦即根源於这两大主张。第二章是诗风论,郑孝胥诗风多变,陈衍评定的清苍幽峭与伉爽风格是比较重要的,但不足以限之,郑氏诗风尚有沈挚真刻、夷旷冲淡、豪横雄肆等几个特征。本章第一节考察郑孝胥的家世背景与家学渊源,重点分析家传诗学对其“清苍幽峭”和“伉爽”诗风的影响。第二节分析其诗风的文学史渊源,对其主要的师法对象作一详细的梳理,全方位把握其诗风的多面性。第三章是创作论,主要考察了郑氏熔铸唐宋爲一手而颇具独特审美趣味的诗学进路。第一节分析其兼采唐宋诗的清隽意趣和峭折筋节,第二节研究其清切和透切的主张,第三节探讨其推崇气力和宗尚白战的创作祈向及手法。第四章分析《海藏楼诗集》中较具代表性的五个题材。考察其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五个题材分别是:独存神理的风怀诗,沈挚真刻的哀挽诗,清远雄奇的写景诗,清空骚雅的咏花诗,萧旷雄肆的重九诗。研究其诗本论和创作论在创作中的体现,最後对其成就与缺陷作出合理的评价。第五章深入考察郑孝胥与同光体诗人的交游唱酬及其诗学异同,择取了陈宝琛、陈三立、陈曾寿及陈衍四位同光体诗人作爲比较对象,旨在通过比较研究,突显郑氏诗学的独特性。第六章讨论郑氏诗学的影响。第一节探讨海藏诗派,主要分析郑氏诗学对李宣龚和周达两位诗人的影响。第二节探讨郑氏诗学对学衡派诗人的影响,主要分析胡先驌对郑氏诗学中白战手法的推崇和吴宓对其清切主张的赞可。
万海娟[7](2019)在《同光体闽派后期诗歌研究 ——以何振岱、李宣龚为中心》文中认为同光体闽派是同光体诗派分支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支,尤以何振岱、李宣龚为代表的后期闽派诗人,承继了同光体闽派的“不墨守盛唐”的诗学宗旨,并通过频繁的结社雅集活动以及现代期刊、杂志等传播闽派诗学理论。本文以何振岱、李宣龚为中心,通过对后期同光体闽派的创作交游、诗学诗风、题材内容以及文化贡献的研究,以期对同光体闽派有新的认识和定位。本文除绪论外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后期同光体闽派诗人的诗歌创作与交游,力图展现后期同光体闽派的发展概况。第二章分析同光体闽派后期的诗学与诗风,分析其对宗宋诗学的接续及新的创作认识。第三章通过重点研究何振岱与李宣龚的交游唱和诗、山水纪游诗、感事诗、咏物诗等诗歌创作,来解读后期同光体闽派诗歌的题材内容。第四章分析后期同光体闽派对近代文化的贡献,展现何振岱与李宣龚对近现代旧体诗歌的存续之功。
李爽爽[8](2018)在《历史变局中的林旭及其诗歌研究》文中认为林旭是近代史上着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同时也是“同光体”闽派的代表。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为我们留下了一批佳作。由于部分作品散佚,至今可阅读到的诗歌只有近二百首。虽然数量较少,但其诗歌价值不容小觑。本文主要以林旭诗歌创作的历程为线索,探求其人生历程的历史痕迹,考察他与同光体闽派之间的关系,从诗歌主题、风格以及艺术特质等角度凸显他在同光体闽派的地位,同时结合现存史料对林旭其人其诗做出评价。论文第一章以林旭所作的《述祖德诗》为依据,勾勒林旭的成长历程。祖父遗德对林旭的影响颇大,从性格的形成到他人生轨迹的转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良好的家风及当时的福建风气造就了林旭,他因此受到“同光体”另一代表诗人沈瑜庆的青睐,成为其东床快婿。林旭自此结识晚清福建名流,如郑孝胥、陈书、陈衍等人。林旭与他们形成了亲密的师友关系,在创作诗作的态度和技巧等方面他都深受影响。通过梳理他们之间的诗学往来,分析其师承关系,以明确林旭所处的文化坐标。第二章分析其诗歌在各个阶段所呈现的不同主题和风格,以阐明林旭思想发展的过程。林旭早期思想并未摆脱封建藩篱,致力于科考,伏案为殿体书,诗中常抒发怀才不遇和个人迷惘之感。然而甲午之际林旭开始正视现实,笔触之下渐露峥嵘之气。他开始关心国家民族兴亡,哀叹民生之艰,诗歌内容多揭露并抨击封建官僚政治及腐朽颓败的风气。社会风气的急遽变化和师友的影响使他意识到“书生不自有科第”,这成为他诗歌创作及人生的转折点。自此,他思想开始变通,积极参与变法活动,进而成为大事件的关键人物。他在戊戌年间留下来诗作虽然屈指可数,但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渐趋成熟,而通过分析发现这一时期的诗风与他激越的社会活动形成反差,这一反差通过其诗作分析与历史活动互证探讨其矛盾缘由。第三章主要从诗文的艺术特质、人文如一的实践以及师友对他的哀悼三个方面论述林旭如何能有“闽派别调”之称。林旭在诗学观上能够宗宋而不专宋,博采众长自成风格。林旭跟随同光体诗人承继宋诗派对“不俗”的追求,在语言上“宁艰辛,勿流易”,用字讲究来历,使用典故、僻字、生字从而形成艰涩奥衍的诗风,同时由于转益多师,他的语言又能呈现出平白如话、诙谐幽默的特质。其次宋诗派要求诗人具备“人文如一”的人格修养,同光体诗人承继并发扬这一传统。林旭不仅在诗文中表达他对身边士大夫特立不群人格的赞美,同时在历史活动中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特别是他的殉难,使他的人生达到了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人文品格因此得到升华,这引发诸多知名诗人的哀悼。
陈燮凡[9](2018)在《陈衍《石遗室诗话》理论研究及其诗论史再定位》文中研究表明陈衍的《石遗室诗话》是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诗话着作。本文结合陈衍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思潮来综合考察陈衍《石遗室诗话》,对《诗话》中的理论结构进行探讨,对当前陈衍诗论研究的薄弱领域进行有效的补充,以期丰富对陈衍诗学观、清末民初同光体闽派乃至近代福建诗坛的研究。陈衍在晚清乃至民国初期的诗坛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本文立足于研究陈衍的《石遗室诗话》中的几个诗学思想。在诗论文本梳理的基础上对其诗学思想进行探讨,追溯其理论渊源,挖掘其内涵,从而讨论其诗学思想。《石遗室诗话》既继承了中国古代诗话特有的点评论诗形式,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力破余地、推陈出新,集历代诗论之大成,着清末不朽之论书。在《石遗室诗话》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晚清学风影响下的诗风转轨现象;我们可以考察宋诗运动中宋诗派到同光派的流派变革与传承;我们可以在书中管窥陈衍的诗学逻辑起点;我们可以进一步体悟陈衍的诗学体系论与主体论;最后,我们在对《石遗室诗话》文本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力图对陈衍的诗论史地位进行再定位。追根溯源才能还原清末诗坛的原始面貌,才能深入探讨陈衍诗论史的贡献价值。陈衍的诗学理论是旧诗论与新诗论之间独特的存在,值得我们进行更加细致地研究。
费嵩晴[10](2017)在《《东方杂志》刊载“同光体”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同光体"诗派是清代宗宋诗风发展到晚近时期的高峰,它继承并发扬了道咸宋诗派的诗歌理论,形成了以陈衍为理论领袖,以陈三立、郑孝胥等人为创作领袖的"同光体"诗派。"同光体"诗派庞大的诗歌创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作了一个完美的收官。随着"同光体"诗派淡出旧体诗坛,古典诗歌也随之没落了。随着报刊媒体业的发展,"同光体"诗派开始在期刊上发表自己的作品,扩大诗派影响力。《东方杂志》作为近代报刊中发行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报刊,其传统诗歌栏目,几乎被"同光体"诗派占据。本文即以"同光体"诗派发表在《东方杂志》上的诗歌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考索、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等研究方法,探究"同光体"与《东方杂志》的关系,以期找出现代传媒方式与传统诗歌创作相互影响之处。本文第一部分是《东方杂志》的相关研究。通过研究《东方杂志》的办刊历程、办刊宗旨,探究其刊载"同光体"诗歌与其办刊理念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第二部分是"同光体"诗派的相关研究。通过梳理"同光体"诗派的兴起与流变,探究"同光体"诗派"三元"说与"三关"说、"不俗"论、"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论等三大诗歌理论,从而确定"同光体"诗派的理论内涵,为下文研究打好理论基础。然后对出现在《东方杂志》上的诗人是否属于"同光体"诗派作了界定。再对《东方杂志》上发表的旧体诗歌做定量分析,确定"同光体"诗派在《东方杂志》诗文栏中的优势地位。在此基础上,对《东方杂志》上刊载的"同光体"诗歌题材特点与艺术特点作分析。本文第三部分首先探讨了"同光体"诗派在报刊上刊载诗歌的传统,然后研究了"同光体"作家与《东方杂志》编辑之间的密切交往,总结"同光体"诗派选择《东方杂志》作为其诗歌阵地的原因。本文最后一部分,首先对文化危机中"同光体"作家政治与文化上的双重遗民身份进行了分析。通过探究其在报刊媒体上大量发表诗歌以提高古典诗歌地位的做法,来说明"同光体"诗派在文化遗民身份上的自觉意识。然后,对晚清民初诗坛风气在"同光体"诗派的影响下逐步向宋诗派靠拢的现象进行了论述。附录1为《东方杂志》刊载"同光体"诗派诗歌收录整理。此前学界对于"同光体"诗歌的研究多集中在传统的研究领域,即其诗歌理论及代表作家的诗歌创作方面,缺少对"同光体"诗歌报刊刊载方面的研究。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刊载在《东方杂志》上的"同光体"诗歌,补充完善关于晚清报刊诗歌研究的内容。
二、论陈书对同光体闽派的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陈书对同光体闽派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2)民国诗话中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的发展历程 |
1.1 中兴四大诗人的演变过程 |
1.2 陆游、杨万里、范成大三位诗人地位的比较 |
1.2.1 三位诗人在民国前的地位比较 |
1.2.2 民国诗话中三位诗人地位的比较 |
第二章 民国诗话中的陆游接受 |
2.1 民国诗话中对于陆游地位的评价 |
2.2 民国诗话中对于陆游诗歌的品评 |
2.3 民国诗话中论述陆游诗歌渊源 |
2.4 民国时期对陆游的模仿 |
2.5 将陆游作为人文意象入诗 |
第三章 民国诗话中的杨万里、范成大、尤袤的接受 |
3.1 民国诗话中的杨万里接受 |
3.1.1 杨万里在民国的诗坛定位 |
3.1.2 对杨万里诗歌特点的评价 |
3.1.3 民国诗话中论述杨万里的诗学渊源 |
3.1.4 同光体闽派对诚斋的效仿 |
3.2 民国诗话中的范成大和尤袤接受 |
3.2.1 石湖诗作的特点及民国学者对其效仿 |
3.2.2 民国诗话中的尤袤接受 |
第四章 由中兴四大诗人的接受看民国诗话的新特点 |
4.1 民国诗话论述陆游、杨万里、范成大三位诗人诗歌的共同点 |
4.2 民国时期四大诗人接受呈现的新特点 |
4.3 民国学者的宋诗观 |
4.3.1 民国学者对于苏轼、黄庭坚的评价 |
4.3.2 民国诗话中的宗唐与宗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诗言己志”:陈衍诗学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题缘起 |
二、研究述要 |
三、研究设想 |
第一章 从政治到文学:生平及交游考述 |
第一节 生平述要 |
一、年谱视域:从官府幕僚到大学讲师 |
二、报刊视域:从实务编辑到诗文作家 |
第二节 交游考述 |
一、陈衍与报刊编辑交游考 |
二、陈衍与相关社团交游考 |
第二章 “诗言己志”的理论推阐 |
第一节 “变风变雅” |
一、“变风变雅”诠释史梳理 |
二、“变风变雅”新解 |
三、“变风变雅”与“诗史” |
第二节 “新哲理”与“边际语” |
一、“新哲理”与“边际语”的含义 |
二、“新哲理”与“边际语”的诗学渊源 |
三、孤寂荒寒:古典诗歌创新的来源 |
第三章 “诗言己志”的创作实践 |
第一节 题画诗:遗民镜像 |
一、被动的题画者与晚清社交场域下的题画诗 |
二、兴亡与忠贞:题宋明遗民兰松图 |
三、隐逸与交游:题清代遗民海楼图 |
第二节 山水诗:山水、个人与治乱 |
一、忘归与胡不归:辛亥前的山水诗 |
二、无恙与不安:鼎革后的山水诗 |
第四章 “诗言己志”的深层内涵 |
第一节 士大夫身份意识淡化 |
第二节 内省与顺应 |
一、古典诗之困境 |
二、古典诗的出路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陈衍报刊诗文发表情况整理 |
附录二 《陈石遗集》未收诗辑录 |
附录三 陈衍题画诗整理 |
附录四 陈衍游览行踪整理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何振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第一章 何振岱的家世、生平及交游 |
第一节 “定无后悔惟勤学,各有前因莫羡人”——何振岱的家世、生平 |
1、何振岱的家世 |
2、何振岱的生平 |
第二节 “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何振岱的交游略考 |
1、青年求学时期师友 |
2、既是友人,亦是姻亲 |
3、闽派友人 |
第二章 何振岱诗歌的内容与诗风 |
第一节 山水纪游诗 |
1、居福州览山水 |
2、游杭州书禅境 |
第二节 即事感怀诗 |
第三节 结社酬唱诗 |
第四节 题画诗 |
1、题画诗的发展与何振岱有大量题画诗的原因 |
2、何振岱题画诗的类别 |
第五节 何振岱诗风溯源小结 |
1、作诗以性情为本,强调诗用以言志 |
2、深微淡远、隽秀刻炼的诗风 |
第三章 何振岱的其他着述 |
第一节 地方志《西湖志》 |
1、体例完备,资料繁复,图文并茂 |
2、文学史料价值 |
第二节 词集《我春室词集》 |
1、词作由景入情,自抒真情实意 |
2、何振岱词作的一大特色——题画词 |
第三节 何振岱的代笔之作 |
1、代笔文章分析 |
2、古文观与桐城派古文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6)郑孝胥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本文的研究意义 |
二 以往研究成果综述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诗本论 |
第一节 主体性:诗以真性情爲本 |
一、从性情之正到性情之真 |
二、养气与负气 |
三、真性情的偏颇 |
第二节 时代性:诗中必有事 |
一、从诗中有我到诗中有事 |
二、以诗存史的祈向及其缺陷 |
第二章 诗风论 |
第一节 郑孝胥诗风的家学渊源 |
一、清言与高调:高祖母何玉瑛的诗风 |
二、幽峭凄厉:父亲郑守廉的诗风 |
三、复古与尊唐:叔祖郑世恭对郑孝胥的诗学指导 |
第二节 郑孝胥诗风的文学史渊源 |
一、郑孝胥宗尚的唐代诗人 |
二、郑孝胥宗尚的宋代诗人 |
三、郑孝胥宗尚的其余诗人 |
第三章 创作论 |
第一节 熔铸唐宋的清隽意趣与峭折筋节 |
一、对唐宋诗的基本认识 |
二、独取清隽的意趣与峭折的筋节 |
第二节 由清切到透切 |
第三节 推崇气力与宗尚白战 |
第四章 《海藏楼诗集》代表题材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独存神理的风怀诗 |
一、郑孝胥与金月梅交往过程 |
二、念梅诗 |
第二节 沈挚真刻的哀挽诗 |
一、悼亡妻 |
二、悼子女 |
三、哀兄侄 |
四、挽友朋 |
第三节 清远雄奇的写景诗 |
一、山水纪游 |
二、濠堂与盟鸥榭 |
三、夜起 |
第四节 清空骚雅的咏花诗 |
一、樱花 |
二、菊花 |
三、梅花与海棠 |
第五节 萧旷雄肆的重九诗 |
一、辛亥以前的重九诗 |
二、辛亥至出关之前的重九诗 |
三、出关後的重九诗 |
第五章 与同光体诗人之交游及其诗学异同 |
第一节 与陈宝琛的交游及其诗学异同 |
一、交游与唱酬 |
二、诗学异同 |
第二节 与陈三立的交游及其诗学异同 |
一、交游与唱酬 |
二、诗学异同 |
第三节 与陈曾寿的交游及其诗学异同 |
一、交游与唱酬 |
二、诗学异同 |
第四节 与陈衍的交游及其诗学异同 |
一、交游与唱酬 |
二、诗学异同 |
第六章 郑孝胥诗学的影响 |
第一节 海藏诗派 |
一、李宣龚 |
二、周达 |
第二节 对学衡派的影响 |
一、胡先驌 |
二、吴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後记 |
(7)同光体闽派后期诗歌研究 ——以何振岱、李宣龚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同光体闽派诗人后期的诗歌创作与交游 |
第一节 同光体闽派前辈诗人的诗歌创作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同光体闽派诗人的诗作发表情况 |
第三节 同光体闽派诗人的结社与雅集活动 |
第二章 同光体闽派后期的诗学与诗风 |
第一节 宗宋诗学传统的接续 |
第二节 同光体闽派后期的诗学旨趣与诗风 |
第三节 同光体闽派后期的诗歌创作论 |
第三章 同光体闽派后期诗歌的题材内容 |
第一节 何振岱与李宣龚的交游唱和诗 |
第二节 何振岱与李宣龚的纪游诗 |
第三节 何振岱与李宣龚的感事诗 |
第四节 何振岱与李宣龚的咏物诗 |
第四章 同光体闽派后期对近代文化的贡献及评价 |
第一节 对传统旧体诗歌:扩大宋诗影响 |
第二节 推动福建旧体诗坛发展 |
第三节 对后期同光体闽派的历史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历史变局中的林旭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选题意义与价值 |
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林旭的家学渊源及文化坐标 |
第一节 绍承家遗的《述祖德诗》 |
一、先世有明德感念空增欷 |
二、年至十二三书簏恣翻披 |
三、守先人遗训传世代家风 |
第二节 与同光体诗人的诗学关系 |
一、闽学形成与“同光体”闽派 |
二、吾乡今陈郑有作亦楷模 |
第二章 思想变迁与诗歌创作 |
第一节 求仕之路与早期诗歌创作 |
一、领乡荐第一 |
二、揣摩时艺发愤歌诗 |
第二节 甲午年思想与诗风的转变 |
一、关心民瘼 |
二、关注时政 |
第三节 维新活动及戊戌年间的创作 |
一、“雷转秋阴喜渐开”的维新活动 |
二、沉思默处的诗歌风格 |
三、最后的绝命诗 |
第三章 闽派别调 |
第一节 “能驿众派”的诗学宗趣 |
一、对陈师道、黄庭坚的学习 |
二、对杨万里的学习 |
第二节 对人文如一的践行 |
一、对不俗人格的高扬 |
二、谈笑临刑信大难 |
第三节 劲节耐冰雪,忠魂依天阍——众声悼念 |
一、一卷崦楼绝命词——妻子的哀悼 |
二、文字骨肉——李宣龚的哀悼 |
三、魂气留痕送泣春——师友的哀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陈衍《石遗室诗话》理论研究及其诗论史再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
第二节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陈衍生平及交游考 |
第一节 陈衍生平经历及着述情况 |
第二节 交游情况考察 |
第一章 “三元说”的理论溯源与层次分析 |
第一节 “三元”说的理论发祥 |
第二节 “三元”说之前的唐、宋诗之争 |
第三节 “扬唐抑宋”以及诗必盛唐的因果思考 |
第四节 “三元说”的理论内涵 |
第五节 “三元说”的核心价值追求及其对“唐宋诗之争”的整合意义 |
第二章 “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之理论建构与意义探究 |
第一节 “学人之诗”理论之渊源探究 |
第二节 “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之理论分层解析 |
第三节 “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之意义探究 |
第三章 《石遗室诗话》的理论成就与陈衍诗论史再定位 |
第一节 晚清学风影响下的诗风转轨 |
第二节 宋诗运动、宋诗派、同光体:陈衍的诗歌流派论 |
第三节 变风变雅:陈衍的诗学逻辑起点 |
第四节 陈衍的诗学体系论 |
第五节 陈衍诗论史地位探讨与再定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东方杂志》刊载“同光体”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一章 《东方杂志》概况 |
第一节 商务印书馆的馆办期刊 |
第二节 《东方杂志》的办刊历程 |
第三节 《东方杂志》的办刊宗旨 |
第二章 同光体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诗歌的概况 |
第一节 "同光体"诗派的兴起与流变 |
第二节 "同光体"诗歌的诗学思想 |
第三节 "同光体"诗人范围确定 |
第四节 "同光体"发表在《东方杂志》上的诗歌情况 |
第五节 《东方杂志》刊载"同光体"诗歌特点分析 |
第三章 《东方杂志》成为"同光体"诗歌阵地原因探析 |
第一节 "同光体"诗人在报刊上刊载诗歌的传统 |
第二节 "同光体"诗人与商务印书馆高层的紧密联系 |
第四章 报刊刊载对"同光体"诗派的影响 |
第一节 文化与政治上双重遗民身份的确认 |
第二节 宗宋诗风不退反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东方杂志》刊载"同光体"诗歌一览表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论陈书对同光体闽派的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目陈衍《近代诗钞》研究[D]. 闫菲. 上海大学, 2021
- [2]民国诗话中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接受研究[D]. 米宁. 山西大学, 2020(01)
- [3]“诗言己志”:陈衍诗学新论[D]. 邹静慧. 江南大学, 2020(01)
- [4]何振岱研究[D]. 董茹心.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转型期的同光体诗派[J]. 胡迎建. 国学, 2019(01)
- [6]郑孝胥诗学研究[D]. 官剑丰.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7]同光体闽派后期诗歌研究 ——以何振岱、李宣龚为中心[D]. 万海娟. 苏州大学, 2019(04)
- [8]历史变局中的林旭及其诗歌研究[D]. 李爽爽. 河南大学, 2018(01)
- [9]陈衍《石遗室诗话》理论研究及其诗论史再定位[D]. 陈燮凡.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10]《东方杂志》刊载“同光体”诗歌研究[D]. 费嵩晴. 山东大学,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