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血清五种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肝硬化患者血清五种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一、肝硬化病人五种血清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田园硕[1](2021)在《活血软坚扶正方干预乙肝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研究及机制探索》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活血软坚扶正方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信号通路;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活血软坚扶正方对气虚血瘀型乙肝后肝纤维化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通过对人转化生长因子β 1、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浓度的测定,探讨活血软坚扶正方干预本病的可能疗效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网络药理学研究:采用 TCMSP、TCMID、SwissTargetPrediction、PubChem、DisGeNET、OMIM、GeneCards等数据库筛选活血软坚扶正方活性成分及与乙肝后肝纤维化相关靶基因,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方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采用Metascape对活血软坚扶正方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关键作用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获取活血软坚扶正方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的主要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2.临床试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63例气虚血瘀型乙肝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33例(后脱落3例),对照组30例。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中药组予活血软坚扶正方,对照组予复方鳖甲软肝片,连续干预6个月。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记录中医证候评分、检测肝弹性值,检查肝功能、血清蛋白、凝血功能、肝纤四项、人转化生长因子β1、血清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计算无创肝纤维化指标(APRI、FIB-4),并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时检测血、尿、便常规等安全性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弹性值、肝纤四项、APRI、FIB-4、肝功能、血清蛋白、凝血功能、人转化生长因子β1、血清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中医证候评分以及相关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并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研究最终共筛选获取33个活性成分,129个作用靶点与活血软坚扶正方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活血软坚扶正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主要涉及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分子功能等多层次功能,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phospholipase D信号通路、HIF-1α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PARγ信号通路等多个通路等来发挥治疗作用。2.临床试验研究结果(1)影像学肝纤维化指标:中药组和对照组组内对比均能够显着降低患者的肝弹性值(P<0.01),且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血清学肝纤维化指标:中药组能显着降低血清中CIV的水平(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CIV无明显差异(3)无创肝纤维化指标:中药组和对照组组内对比均能降低FIB-4的水平(P<0.05),且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可显着降低APRI的水平(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APRI无显着差异。(4)肝功能相关指标:中药组和对照组组内对比均能显着降低血清中TBIL的水平(P<0.05),且两组组间无明显差异;中药组可显着降低AST的水平(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AST无显着差异。(5)血清蛋白相关指标: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对比ALB和GLO水平无显着差异。(6)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中药组可显着升高的PTA和PLT的水平(P<0.01),对照组无明显PTA和PLT升高。(7)TIMP-1和TGF-β1:中药组可降低血清中TIMP-1的浓度(P>0.05),对照组能够降低血清中TGF-β1的浓度(P>0.05),但TIMP-1和TGF-β1组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中医证候指标:中药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P<0.01),且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1.网络药理学研究提示:活血软坚扶正方改善乙肝后肝纤维化具有多层次、多系统和整体干预的特点。2.通过影像学、血清学、无创肝纤维化指标三种方式的比较,发现:活血软坚扶正方可有效抑制乙肝后肝纤维化的形成。3.活血软坚扶正方能够显着改善气虚血瘀型乙肝后肝纤维化患者的症状、减轻肝脏炎症,调节凝血功能。4.活血软坚扶正方干预血清中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和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作用不显着,药物对其可能存在一定抑制作用,但是否是主要干预因子尚存疑,需进一步的研究进行验证。

万俐君[2](2021)在《血清寡糖链(G-Test)与甲胎蛋白(AFP)在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细胞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比较血清寡糖链(G-Test)与甲胎蛋白(AFP)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肝细胞肝癌中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的数据全部收集于来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入住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患者的血清样本,共100例(分为5组: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健康组、干扰组各20例),分别测定其血清寡糖链(G-Test)与甲胎蛋白的水平,通过两两比较与整体比较它们的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以及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即ROC曲线),来评价G-Test和AFP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肝细胞肝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研究显示,在对比筛查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细胞癌)的能力中,单独检测曲线下面积(AUC)显示G-Test的诊断能力(0.88±0.05)优于AFP(0.76±0.05),联合检测优于单独各项检测。在早期肝细胞癌和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中,G-Test优于AFP。将G-Test与AFP联合检测(AUC:0.769±0.05)可以显着的提高早期肝细胞癌的诊出率。结论:G-Test在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中筛查出肝细胞癌的能力优于AFP。而两者的联合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的诊断率。G-Test提高了早期肝细胞癌在肝硬化患者中的检出率。因此,G-Test作为一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望提高检测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的敏感性,以降低其漏诊率。

苏晓文[3](2021)在《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柔肝化纤颗粒联合西药治疗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观察肝功能、胰岛素抵抗指数、血糖等相关辅助检查指标的变化,来评估柔肝化纤颗粒联合西药治疗的临床疗效,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根据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乙肝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抗病毒、护肝降酶、降血糖等西医基础病因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基础病因治疗基础上联合柔肝化纤颗粒治疗,共治疗12周。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总胆红素、总胆固醇、凝血酶原时间、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肝功能分级等,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完成情况:所纳入符合标准的60例病例,最终完成病例数中观察组29例,对照组28例,共为57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症状体征分布、肝功能、血糖等各项检测指标基线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综合疗效观察组为82.8%,对照组为53.6%,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3)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TBIL、ALB、PT、FPG、FINS、2h PG、Hb A1c、HOMA-IR的指标对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其中PT、FPG对照组则改善不明显(P>0.05);(4)组间比较:两组组间数据ALT、AST、TBIL、ALB、FINS、2h PG、Hb A1c、HOMA-IR指标治疗后对比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TC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5)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柔肝化纤颗粒治疗安全性较高。结论:(1)柔肝化纤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对改善肝脏功能的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2)柔肝化纤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更好的降低血糖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3)柔肝化纤颗粒在联合西药治疗肝源性糖尿病的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表现,具有安全性。

蔡遴晟[4](2021)在《基于数据非依赖采集技术的肝癌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利用数据非依赖采集(Data 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质谱定量技术筛选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早期诊断蛋白标志物。通过GO(Gene ontology)和PPI(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分析探讨生物标志物与肝癌发生发展机制之间联系,并使用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质谱靶向定量技术评估和验证HCC血清早诊标志物效能。方法1.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联合MARSHuman14抗体柱对320例血清样本混合而成的8个Pool进行高、低丰度蛋白分离,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及无标记定量(Label-free quantification)蛋白质组方法评估高、低丰度蛋白分离效果。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继续细化血清高、低丰度蛋白馏分,并以数据依赖采集(Data dependent acquisition,DDA)模式采集Pool样本质谱数据。320例血清样本制备肽段样品直接利用DIA模式采集质谱数据。整合DDA与DIA数据生成HCC血清蛋白质谱数据库。2.320例血清DIA质谱数据匹配生成的HCC血清蛋白质谱数据库,获得血清蛋白质组学数据。以P值<0.05,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1.2或≤0.83为阈值筛选HCC血清差异蛋白,并利用时间序列表达模式聚类分析从差异蛋白中挑选符合HCC早诊变化趋势的候选标志物。通过GO和PPI分析探讨候选生物标志物与肝癌发生发展机制之间的相关联系。利用随机森林模型重要性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候选标志物ADGRG6和优化标志物panel的效能。3.通过PRM技术对75例验证队列血清中ADGRG6的浓度进行靶向定量,利用ROC检验ADGRG6诊断HC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灵敏性和特异性,并在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阴性HCC中检验其诊断效能,进一步评估ADGRG6联合AFP诊断HCC的效能。结果1.SDS-PAGE显示经MARS-Human14抗体柱分离出的低丰度蛋白条带颜色加深,Label-free质谱分析显示低丰度蛋白丰度提高,蛋白鉴定数目得到提升;整合生成的血清蛋白质谱数据库包含875个蛋白,质量良好,符合血清蛋白性质与分布,其中有123个未在血浆蛋白数据库(Plasma proteome database,PPD)中被报道。2.320例血清样本共可鉴定血清蛋白450个,HCC中存在差异蛋白34个,其中22个蛋白符合HCC早诊标志物变化趋势。GO和PPI分析显示早诊候选标志物主要同HCC在免疫和代谢调控功能相关。利用ROC进行评估,ADGRG6诊断HCC的AUC为0.8398,灵敏度为0.7975,特异度为0.8344。在AFP阴性样本中诊断HCC的AUC为0.8210,灵敏度为0.8221,特异度为0.8854。在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II,DCP)阴性样本中诊断HCC的AUC为0.8056,灵敏度为0.8000,特异度为0.8880。ADGRG6联合临床AFP和DCP后AUC达到0.9594,灵敏度为0.9877,特异度为0.8153,对HCC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利用随机森林(Randomforest)机器学习模型可将HCC早诊标志物panel优化至6个蛋白组合,预测AUC为0.990,灵敏度为0.980,特异度为0.957,具有良好的HCC预测效能。标志物panel对AFP阴性和DCP阴性样本也能有效预测。3.经PRM靶向定量验证,ADGRG6在HCC血清中的浓度显着升高,ADGRG6诊断HCC的AUC为0.7606,灵敏度为0.8980,特异性为0.5385,是HCC血清潜在的标志物。ADGRG6联合临床AFP后进行诊断的AUC为0.9030,灵敏度为0.7708,特异度为0.9231,联合诊断可以提升诊断HCC的效能。结论1.MARS-Human14抗体柱联合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分离血清蛋白馏分策略能够高效构建血清蛋白质谱数据库。2.构建了HCC血清蛋白质组表达谱,筛选出ADGRG6和6个蛋白组成的panel具有良好的HCC诊断效能。3.ADGRG6在HCC血清中的浓度显着升高,是HCC血清中的潜在早诊生物标志物,联合AFP可以有效提升其诊断效能。

房永盛[5](2021)在《基于一种新型蛋白质芯片的肝癌多重血清标志物同步检测及其联合诊断价值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患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肿瘤,是肝癌的主要组织学亚型,且临床上以组织病理学诊断作为肝癌诊断的金标准。人体影像学诊断技术敏感性高,但检测费用昂贵、技术操作复杂,对患者具有潜在伤害,无法应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长期以来,人们致力于寻找和评估HCC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作为HCC筛查最常用的血清标志物,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够理想;且单一标志物检测存在弊端。近年来,评估肝癌标记物临床应用的研究不断涌现,发现AFP、甲胎蛋白异质体(lens culinaris-agglutinin-reactive fraction of AFP,AFP-L3)、磷脂酰肌醇3(glypican 3,GPC3)、高尔基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和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等在内的五种血清蛋白质标志物显示出优秀的诊断价值。众多迹象表明,多重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有望提高HCC诊断效率。目的:利用双功能偶联剂N,N-碳酰二咪唑(N,N-carbonyldiimidazole,CDI)和混合巯基试剂修饰金箔平面,构建一种新型蛋白质芯片,实现肝癌患者AFP、AFP-L3、GPC3、GP73和OPN五种血清标志物同步检测,并评估这些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这一修饰平台的优点在于可以构建适宜的芯片修饰表面与蛋白质间的交联环境,最大程度地减少空间位阻现象。方法:首先利用16-巯基十六碳酸和6-巯基己酸形成的混合巯基试剂制备金箔芯片表面的分子自组装单层(self-assembled monolayer,SAM),然后用零长度偶联剂CDI来修饰和活化混合巯基酸末端羧基,并形成反应性中间体,随后与抗体蛋白的氨基连接形成酰胺键,完成抗体蛋白的固定。为了使芯片捕获抗体的结合和芯片的检测效率得以最优化,我们对蛋白质芯片检测最适孵育温度、血清最佳稀释度、抗体最适工作浓度进行了优化质控试验。最后,我们通过质控试验所得的最佳条件确定适应于HCC患者和对照人群血清标志物同步检测的蛋白质芯片标准工作流程。结果:利用混合巯基试剂和CDI进行联合化学修饰的芯片得到成功构建。最佳芯片包被和检测温度为25℃,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最佳工作浓度均为50μg/m L;且1:8-1:20的稀释度均适用于血清稀释,最终我们选择1:10为最佳血清稀释度。患者血清检测结果显示,在单一标志物检测中,GPC3的诊断价值最高,其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03,大于AFP(0.826),AFP-L3(0.74),GP73(0.759)和OPN(0.633),敏感性为87.50%,特异性为87.5%;在双标志物联合检测中,以AFP+AFP-L3的AUC(0.980)、约登指数(0.83)、敏感性(89.60%)和特异性(93.75%)表现为最佳;在三标志物联合检测中,以AFP+AFP-L3+GPC3的约登指数(0.987)、敏感性(93.80%)和特异性(93.75%)最高;AFP+AFP-L3+GPC3+GP73为最佳四联标志物组合,约登指数、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1、94.80%和96.25%。当五种标志物联合检测时,约登指数、敏感性和特异性达最大,分别为0.93、96.90%和96.25%。结论:基于CDI和混合巯基试剂修饰所构建的蛋白质芯片展现出了良好的蛋白偶联能力和较高的检测敏感性,可以适用于肝癌患者血清蛋白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在被检测的五种肝癌标志物AFP、AFP-L3、GPC3、GP73和OPN中,单一检测以GPC3的临床诊断价值最高。当使用这些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时,AFP,AFP-L3和GPC3三联标志物具有高于9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最佳联合诊断标志物组合;但使用其它三种或三种以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则不再明显提高诊断价值。显然,该新型蛋白质芯片可成功应用于多重肝癌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是肝癌高发人群大规模筛查的潜在生物技术工具。

吴进[6](2020)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素与CAPTM、主要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T2DM合并NAFLD)中医证素与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APTM)、主要危险因素相关性,以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T2DM患者137例(A组)、T2DM合并NAFLD患者180例(B组),采集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四诊情况、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尿酸(UA)、血脂四项(TC、TG、HDL-C、LDL-C)、空腹C肽(FC-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糖化血清蛋白、C肽改良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肝脏超声结果、CAPTM等,完善病历采集表。将所获数据录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 A组与B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B组BMI、WC、ALT、AST、UA、TC、TG、FC-P、HOMA-IR、hs-CRP、HCY高于A组,HDL-C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LDL-C、Hb A1c、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应变量为有无脂肪肝,显示BMI(OR=1.236,P<0.01)、TG(OR=2.556,P<0.01)、HOMA-IR(OR=0.219,P<0.05)、HCY(OR=0.396,P<0.01)、UA(OR=0.015,P<0.05);4两组患者中医证素主要为气虚证、阴虚证(均>60%),其中B组痰湿证、实热证占比较高,较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 BMI、TG、HOMA-IR、CAPTM与痰湿证密切相关(B=0.182/0.122/0.159/0.020,OR=1.199/1.130/0.853/1.009,P<0.05),且痰湿证患者BMI、TG、HOMA-IR、CAPTM较非痰湿证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HOMA-IR、CAPTM与实热证密切相关(B=0.142/0.029,OR=0.868/1.009,P<0.05),且实热证患者HOMA-IR、CAPTM较非实热证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HCY与血瘀证密切相关(B=0.024,OR=0.992,P<0.05),且血瘀证患者HCY较非血瘀证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肥胖、高TG、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机体内炎性水平升高是T2DM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BMI、TG、HOMA-IR、HCY、UA水平与T2DM合并NAFLD发病正相关。T2DM合并NAFLD患者肝损害较T2DM患者更严重。2气虚证、阴虚证在T2DM或T2DM合并NAFLD患者中最为多见,痰湿证、实热证在T2DM合并NAFLD患者中亦较为常见。3痰湿证、实热证T2DM合并NAFLD患者CAPTM水平较其它证素高,可为中医证素诊断提供参考;TG与痰湿证密切相关,IR与痰湿证、实热证密切相关,肥胖与痰湿证密切相关,HCY与血瘀证密切相关,可加深传统医学对T2DM合并NAFLD的认识。图0幅;表15个;参114篇。

袁海良[7](2019)在《AFP阴性肝癌新血清标志物的筛选及其诊断价值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癌是目前肝癌诊断中的主要问题,寻找有效的AFP阴性肝癌新标志物非常必要。适配子是生物分子的人工核酸配体,功能上类似抗体,但更具应用优势,是发现肿瘤新标志物的新途径。在前期工作中,本课题组以AFP阴性肝癌混合血清为靶标筛选出一批诊断价值良好的AFP阴性肝癌血清适配子,并对其血清靶蛋白进行捕获和质谱鉴定,发现了一批差异表达靶蛋白。本研究将从中筛选部分差异表达蛋白并通过ELISA检测其血清表达水平,评价它们对AFP阴性肝癌的诊断价值,以期发现AFP阴性肝癌新血清标志物。方法:1、收集血清标本:收集20162018年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AFP阴性肝癌、AFP阳性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消化系统其他肿瘤患者和健康体检正常者的血清标本,置于-80℃冻存备用。同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包括血细胞分析、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及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资料。2、筛选AFP阴性肝癌候选血清标志物:对课题组前期多反应监测质谱(MRM)技术检测的一批差异表达靶蛋白进行诊断价值评价,筛选出AFP阴性肝癌特有或表达量高于对照组2倍以上的蛋白质,同时查阅文献找出肝癌或肿瘤相关蛋白作为目标靶蛋白,从中优选出诊断价值较大的目标靶蛋白确认为AFP阴性肝癌候选血清标志物进行下一步分析。3、小样本验证AFP阴性肝癌候选血清标志物的诊断价值:取AFP阴性肝癌16例,AFP阳性肝癌16例,肝硬化12例,慢性肝炎12例,消化系其他肿瘤12例,正常对照12例共80例血清标本,对确认的候选标志物和血清DCP进行ELISA检测,定量分析它们在上述80例不同疾病血清标本中的表达水平。ROC曲线评价候选标志物对AFP阴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并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阳性和阴性似然比。优选出诊断价值良好的候选标志物确定为AFP阴性肝癌新血清标志物进行下一步分析。4、扩大样本进一步评价AFP阴性肝癌候选血清标志物的诊断价值:取AFP阴性肝癌80例,AFP阳性肝癌80例,肝硬化80例,慢性肝炎80例,消化系其他肿瘤40例,正常对照40例共400例新血清标本,对上述小样本验证诊断价值良好的候选标志物和血清DCP进行ELISA检测,定量分析它们在上述不同疾病血清标本中的表达水平。同时合并小样本80例,共计480例;ROC曲线评价它们对AFP阴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并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阳性和阴性似然比。5、联合分析AFP阴性肝癌候选血清标志物及DCP的诊断价值:将候选血清标志物及DCP进行联合分析,评价其诊断价值。ROC曲线评价它们联合(Logistic回归建模)对AFP阴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并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阳性和阴性似然比。结果:1、AFP阴性肝癌候选血清标志物的初筛结果:20个AFP阴性肝癌血清蛋白中,13个血清蛋白单项指标区分AFP阴性肝癌与肝硬化的AUROC达到0.7以上;靶蛋白C4BPA和SAA1在AFP阴性肝癌和良性肝病中血清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5倍以上。查阅文献发现,血清蛋白SAA2是肝癌或肿瘤相关蛋白。优选此3个血清蛋白为AFP阴性肝癌候选血清蛋白标志物。2、小样本验证AFP阴性肝癌候选血清蛋白标志物的诊断价值:80例临床血清标本(AFP阴性肝癌16例,AFP阳性肝癌16例,肝硬化12例,慢性肝炎12例,消化系其他肿瘤12例,正常对照12例)分析上述3个候选血清蛋白标志物对AFP阴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血清蛋白SAA1、血清蛋白C4BPA的AUROC分别为0.921及0.977,明显优于DCP。而SAA2血清蛋白诊断价值欠佳,鉴别AFP阴性肝癌组与非肝癌组的AUROC仅为0.540。综合分析,优选血清蛋白SAA1、血清蛋白C4BPA进行扩大样本检测。3、扩大样本评价候选标志物对AFP阴性肝癌的诊断价值:400例临床血清标本(AFP阴性肝癌80例,AFP阳性肝癌80例,肝硬化80例,慢性肝炎80例,消化系其他肿瘤40例,正常对照40例)检测,同时合并小样本80例的检测结果,共计480例;结果显示4BPA表现出对AFP阴性肝癌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AUROC为0.839,与DCP相似(AUROC=0.845),C4BPA表现出良好的诊断价值,区别AFP阴性肝癌与非肝癌的AUROC也可以达到0.8以上。SAA1单个诊断AFP阴性肝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仅为94.8%和46.2%,没有优于DCP。最值得注意的是,在鉴别AFP阴性肝癌与肝硬化两组,C4BPA要优于DCP,两者的AUROC分别为0.846,0.759。4、联合AFP阴性肝癌候选血清标志物及DCP的诊断价值:将候选血清标志物及DCP进行联合分析,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显示,候选血清标志物SAA1与C4BPA的组合,对区分AFP阴性肝癌与非肝癌的AUROC为0.846,敏感度80.2%,特异度78.8%;SAA1与DCP的组合的AUROC为0.848,敏感度65.6%,特异度92.8%,C4BPA与DCP的组合的AUROC为0.883,敏感度71.9%,特异度91.1%;3个血清蛋白联合诊断AFP阴性肝癌的AUROC为0.883,敏感度72.0%,特异度91.0%。结论:1.以肝癌血清适配子捕获的血清靶蛋白对AFP阴性肝癌有不同程度的诊断价值,从中成功优选出AFP阴性肝癌的候选标志物SAA1、SAA2和C4BPA。2.SAA1和C4BPA在AFP阴性肝癌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SAA1对AFP阴性肝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而C4BPA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与DCP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能力,可作为潜在的AFP阴性肝癌新血清标志物。

邱建武[8](2019)在《希特林缺陷病分子诊断和临床表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希特林缺陷病(Citrin deficiency,CD)是SLC25A13双等位基因变异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希特林缺陷导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eonat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Citrin Deficiency,NICCD)是目前最主要的儿科CD临床表型。由于缺乏公认的临床和生化诊断标准,NICCD确诊依赖SLC25A13基因分析。本研究旨在识别新的SLC25A13突变类型,为NICCD患者确诊和家系遗传咨询提供实验依据;同时总结国人,尤其是广东人群的SLC25A13突变特点,为深化对SLC25A13基因突变谱特征的科学认识提供精准医学支撑。方法:研究对象是2017年5月初至2018年12月底到我院儿科就诊,并根据临床和实验室特征高度怀疑患有CD的103名婴儿及其父母。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筛查4种高频SLC25A13变异。在仅检测到一个变异的情况下,通过Sanger测序分析SLC25A13基因所有1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以寻找另一个可能的致病变异。如仍未找到致病变异,就进一步通过LA-PCR行5种大片段插入/缺失变异筛查。对于新错义变异,利用同源肽比对、在线软件预测、蛋白结构模型预测等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其致病性;对于新的剪接位点变异,通过Minigene剪接分析等方法研究其致病性。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回顾性分析课题组已发表论文,总结国人SLC25A13突变谱特点,分析比较广东与其他省份CD患者SLC25A13基因变异分布差异。结果:本研究确诊CD新患者90位,发现新发变异8种,分别是c.188del G、c.1620del T、c.1722del A、c.742G>A、c.762T>A、c.889G>T、c.1193T>A和剪接IV14-1G>A;Minigene剪接实验证实IV14-1G>A变异导致异常剪接变异体r.1453del G的形成;生物信息学预测错义变异c.762T>A和c.742G>A为可疑致病。截止2018年12月底,我们课题组共诊断422例CD患者,检测到SLC25A13变异64种。广省CD患者c.852_855del4变异频率高达71.8%,而其他省只有48.5%(c2=41.285,P<0.01);而广东患者IVS16ins3kb和其他类型的变异频率分别是5.4%和5.7%,而省外分别是12.7%和19.2%(c2分别为10.961和27.194,P值均<0.01)。结论:本研究诊断CD新患者90例,发现SLC25A13新变异8种,使得课题组诊治的CD病例达到422人,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CD患者队列;同时发现广东省CD患者c.852_855del4变异频率明显高于省外患者,而IVS16ins3kb及其他类型的变异频率明显低于省外患者。以上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国人SLC25A13变异谱,为CD患者确诊和家系遗传咨询提供了可靠依据,并为深化对国人SLC25A13基因突变谱特征的科学认识提供了精准医学支撑。目的:希特林缺陷导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NICCD)是希特林缺陷病(CD)最常见的儿科临床表型。本研究深入探讨NICCD临床表现、实验室异常、影像学改变和临床结局,为本病临床识别和管理提供经验。方法:收集2005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就诊并由SLC25A13基因分析确诊418名CD患者表现型和基因型信息,对其中385名NICCD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重症患者与非重症患者两组间出生体重、身长、胎龄,以及CD发病、确诊和治疗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查找重症C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基因分析确诊的418名CD患者中,有7人尚未出现临床表现,外显率为98.3%(411/418)。385名NICCD患儿中,32.3%(116/359)有宫内发育迟缓,主要的临床表现有黄疸(94.3%,363/385)、肝大(72.0%,265/368)、虚胖脸(37.7%,145/385)、腹泻(22.1%,85/385)、贫血(18.2%,70/385)、生长落后(13.0%,50/385)、大便检查脂肪球阳性(62.2%,53/90)、凝血功能异常(75.4%,175/232)、胆汁淤积(34.1%,98/287),低白蛋白血症(29.17%,84/288)、血脂异常(61.4%,173/282)、维生素D缺乏(44.4%,52/117)、锌缺乏(38.9%,112/288)、铁缺乏(10.1%,29/288),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者(51.9%,98/189)多见。代谢组学分析可有瓜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和长链酰基肉碱升高,而尿中常有4羟基苯乳酸和4羟基苯丙酮酸排泄增多。影像学检查有肝大和脂肪肝,SPECT检查有示踪剂摄取及排泄功能受损表现。病理可见肝细胞淤胆、炎性细胞浸润、脂肪变性及不同程度纤维化等改变。截至2018年12月底,385名研究对象中的209人随访至1岁以上,其中59人存在血脂异常,33人出现生长发育落后,20人有典型FTTDCD表现,12人出现肝硬化、6人死亡、1人罹患肝母细胞瘤,尚未出现CTLN2患者。重症患者本病疑诊年龄、确诊年龄、开始饮食治疗年龄,以及发病到疑诊、确诊和开始饮食治疗的时间都明显大于或长于非重症患者。出生体重低和开始饮食治疗时间晚是重症患者出现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1.本研究发现CD存在1.7%的不外显率。2.NICCD存在多样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复杂的生化、代谢组学、影像学和病理学改变,但这些临床特点都是非特异性的。3.本研究NICCD大多预后良好,但有5.2%(20/385)的患儿进展为FTTDCD,有3.1%(12/385)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另有1.6%(6/385)的患者死亡。4.出生体重低和饮食治疗时间晚,都会增加NICCD患儿发展为重症的风险。5.以上基于长程大队列的临床研究发现,深化了对NICCD表型特征的科学认识,对于本病诊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目的:希特林缺陷导致的生长发育落后和血脂异常(FTTDCD)是近年提出的的一种新的希特林缺陷病(CD)临床表型,但其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均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探讨FTTDCD患者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并分析其可能相关因素,为本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5年7月至2019年1月期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就诊并由基因分析确诊的30例FTTDCD患儿为研究组,以同期在我院确诊NICCD、规律门诊随访、且1岁后至少连续三次以上门诊随访没有发现生长发育落后和血脂浓度异常者31例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在基因变异类型、症状、体征和临床转归,及其血液学、生化、代谢组学改变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选取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FTTDCD形成的风险因素。结果:本文FTTDCD患儿确诊平均年龄27.78个月,主要临床表现有矮身材、低体重、肝大、脾大、肝硬化、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等。绝大部分(20/30,66.7%)FTTDCD患儿曾在婴儿期被确诊NICCD,但部分患儿(10/30,33.3%)婴儿期NICCD病史阴性。与对照组相比,FTTDCD组患儿出生体重(2658.97±416.21 vs 2982.26±349.18,P<0.01)、身长(48.05±1.99 vs 49.47±1.59,P=0.01)明显小于对照组,CD疑诊[4.78(2.52,9.06)vs 2.90(1.97,4.07),P=0.02]、确诊[8.95(5.45,14.96)vs 4.70(3.70,9.57),P<0.01]和开始饮食治疗年龄[4.37(2.35,9.18)vs 2.90(2.10,4.00),P<0.05]都较大,其中出生体重低(OR=0.998,95%CI:0.996-0.999)和确诊CD年龄大(OR=1.135,95%CI:1.010-1.275)是FTTDCD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FTTDCD患者首诊时生长落后(53.3%vs 0%,P<0.01)、血脂异常(60.0%vs 22.6%,P<0.01)、脾大(36.7%vs 6.5%,P<0.01)等阳性率更高,血常规分析红细胞计数(4.23±0.68 vs 4.71±0.36,P<0.01)、血红蛋白(112.44±16.25 vs 123.20±9.75,P<0.01)、红细胞压积(34.24±4.07vs 37.50±2.87,P<0.01)较低,而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40.60(37.80,49.75)vs37.70(36.57,39.75),P=0.01]和变异系数[13.95(13.15,16.86)vs 13.20(12.70,14.60),P=0.03]均较大;血生化丙氨酸氨基转换酶[29.15(19.75,77.25)vs 23.00(17.00,32.00),P=0.03]、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45.50(36.00,153.25)vs 36.00(32.00,45.00),P=0.01]、γ-谷氨酰转肽酶[33.00(14.75,92.00)vs 16.00(13.00,23.00),P=0.01]、结合胆红素[2.60(1.18,20.80)vs 1.80(1.20,2.40),P=0.04]、球蛋白(23.24±5.15 vs 19.55±3.17,P<0.01)、甘油三酯(1.84±0.87 vs 1.19±0.58,P<0.01)均较高,而胆碱酯酶(7461.94±3982.48 vs 9297.61±2075.91,P=0.03)、糖化血清蛋白(128.06±26.89 vs 149.73±27.22,P=0.01)、载脂蛋白A(1.34±0.51 vs 1.63±0.25,P=0.01)、白蛋白(43.23±6.95 vs 46.79±3.20,P=0.02)和白/球比较低(2.16±0.55 vs2.66±0.59,P<0.01)。本研究93.3%(28/30)的FTTDCD患者经积极饮食治疗后病情稳定或改善,但有少数患者(6.7%,2/30)病情加重死亡。结论:本研究大多数FTTDCD患儿是由NICCD进展而来,以生长发育落后、肝/脾大和血脂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FTTDCD患者首诊时临床表现更重,实验室贫血和红细胞大小不均更明显,肝脏合成功能更差而胆汁淤积程度更重,且血脂代谢异常更明显,而CD疑诊、确诊及饮食治疗时间较晚,出生体重低和确诊CD时间晚是FTTDCD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经积极饮食治疗,绝大多数FTTDCD患儿病情可获改善/稳定,仅少数患者预后不良。以上研究发现,为防治FTTDCD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秦棪楠[9](2013)在《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发展过程中蛋白质糖基化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90%以上的肝癌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75%-80%的HCC发病与肝脏慢性病毒性感染有关,世界范围内80%~90%的HCC患者伴随有肝纤维化。目前研究表明:在肝脏的炎症、纤维化/肝硬化、癌变的过程中蛋白质糖基化的改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蛋白质的糖基化是蛋白质重要的翻译后修饰,糖基化的结果使蛋白质打上不同的标记,改变多肽构象,增加蛋白质稳定性,参与蛋白质与其它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等。糖链因其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一旦在翻译后的修饰过程中发生糖链修饰紊乱,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导致细胞功能失常,甚至出现恶性发展。本课题利用糖组学技术全面系统地研究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相关细胞、组织、血清和唾液的糖蛋白糖链谱,分析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发展过程中蛋白质糖基化的变化。第一章综述了糖组学研究进展、肝病中糖基化的改变、人类体液糖蛋白质组研究进展、凝集素和凝集素芯片技术等内容,展望了糖组学研究前景。第二章主要研究经TGF-β1诱导活化的肝星状细胞蛋白质糖基化的变化。预测部分已知在活化态肝星状细胞中表达变化的关键蛋白(细胞因子)上的潜在糖基化位点;凝集素芯片技术比较经TGF-β1诱导的LX-2细胞与静息态LX-2细胞糖蛋白糖链谱;凝集素组化验证并确定差异表达糖链在肝星状细胞中的变化和分布。结果显示14种凝集素(如ECA和LTL)和7种凝集素(如GNA和WGA)识别糖链分别在活化态LX-2细胞中表达上调或下调。组化结果显示,AAL、PHA-E和ECA与静息态LX-2细胞的胞膜中度结合,核周胞质强烈结合,这种结合在活化态LX-2细胞的相同区域明显增强。这些数据为寻找新的肝纤维化分子机制和抗纤维化策略提供了有用信息。第三章主要研究肝硬化到肝癌发展过程中组织蛋白质糖基化的变化。凝集素芯片技术比较来自同一肝癌患者的硬化组织、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糖蛋白糖链谱;凝集素组化验证并确定差异表达糖链在病理组织中的变化和分布。结果显示6种凝集素(如Jacalin和AAL)识别糖链随着从正常组织、硬化组织到肝癌组织的病程发展表达逐渐增加。4种凝集素(如SNA和NPA)和7种凝集素(如PNA和STL)识别糖链仅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或下调。组化结果显示,AAL在癌旁组织中与肝实质细胞的胞膜和肝窦细胞的胞浆和胞膜中度结合,在硬化组织和肝癌组织中与相同细胞的相同部位结合逐渐增强。第四章主要研究乙肝、乙肝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清蛋白质糖基化的变化。凝集素芯片技术比较健康人、乙肝患者、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和肝癌患者血清糖蛋白糖链谱;凝集素印迹技术验证并推测差异表达糖链及其分子机制。结果显示17种凝集素识别糖链在不同阶段肝病患者血清中相对于健康人血清都发生了表达变化,但变化程度不同。如Jacalin识别的T/Tn抗原在乙肝后肝硬化血清中轻微高表达,在肝癌中中度高表达,在乙肝中高度高表达。另有12种凝集素识别糖链只一种或两种肝病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如GSL-Ⅱ识别的GlcNAc和半乳糖化三或四天线糖链在乙肝和乙肝后肝硬化血清中轻度低表达,在肝癌中没有变化。凝集素印迹结果显示,GNA与肝硬化患者和肝癌患者血清的结合明显强于与健康人血清的结合,同时与肝硬化和肝癌组织的结合也明显强于与正常癌旁组织的结合,这种结合的增强主要归因于蛋白质糖基化水平的增加,而不是蛋白水平的增加。第五章主要研究不同性别、年龄健康人及乙肝、乙肝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唾液蛋白质糖基化的变化。凝集素芯片技术首先比较六组不同年龄/性别健康人唾液糖蛋白糖链谱;设计了一款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健康人的唾液芯片,用以高通量检测微量健康人唾液中特殊糖链的表达状况;凝集素印迹技术验证并推测差异表达糖链及其分子机制;根据年龄、性别特征,凝集素芯片技术初步分组比较乙肝、乙肝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唾液糖蛋白糖链谱。结果显示7种凝集素(如MAL-Ⅱ和NPA)显示明显的年龄差异,7种凝集素(如WFA和STL)显示明显的性别差异。凝集素印迹结果显示,MAL-Ⅱ和SNA与老年人唾液的结合显着强于与其它唾液样本的结合,且这种结合的增强主要源于蛋白质糖基化水平的增加。比较乙肝患者、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和肝癌患者与同年龄、同性别健康人唾液糖蛋白糖链谱,发现男性组中分别有12种、14种和16种凝集素,女性组中分别有14种、13种和16种凝集素识别糖链在乙肝、乙肝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唾液中差异表达,且大多数糖链在男性组和女性组中变化相似。最后一章全文总结,研究发现肝癌发生发展中糖基化的变化可归因于糖蛋白本身表达水平的改变和糖链修饰的变化两种,糖链修饰变化包括糖链增加、减少、糖链末端唾液酸化或岩藻糖化等。细胞、组织、血清和唾液都具有自身特征的糖蛋白糖链谱,当肝病发生时,不同阶段肝病会引起这些糖链谱以不尽相同的方式改变。另外还发现,在肝炎阶段(乙肝),机体往往由于突然的病毒侵入和炎症反应,紧急免疫应答造成某些糖链的表达变化异常明显,但随着乙肝逐渐向肝硬化和肝癌发展的“潜移默化”,糖链的变化又渐渐趋于“正常”,但仍属于非正常状态,这一特点部分解释了肝癌的隐匿性。这些发现提示,虽然细胞和组织蛋白质糖基化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肝病阶段性发展的分子机制,血清和唾液蛋白质糖基化的变化更有利于确定肝病阶段并早期诊断肝癌。

高东梅[10](2012)在《肝细胞癌早期发现多重定量抗体芯片的构建及临床验证》文中研究表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一种进展快、预后差、侵袭性及转移性强的恶性肿瘤。在全球癌症病死率中已上升至第3位,在国内居第2位。由此可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在肝癌研究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AFP是目前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肝癌血清学标志物,但临床上约40%的肝癌患者血清AFP检测为阴性,在妊娠妇女、急慢性肝炎、生殖腺肿瘤和胃肠道肿瘤等人群中也可能升高;而影像学检查往往不能成为普查方式,且常在肿瘤长到0.5-1cm以上时才可见,早期发现概率不高。因此肝癌的早期诊断仅靠AFP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为了弥补单一指标检测的不足,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多个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已成必然趋势。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筛选新的肿瘤血清蛋白标志物成为可能。借助该技术,研究者们不仅发现了许多与肝癌早期发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的差异表达蛋白(潜在的肿瘤标志物)。还开辟了改善癌症相关血清标志物发现与鉴定的新途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微型化,集成化,高通量化的抗体芯片技术。作为一种在基片表面固定多种高亲和性和高特异性抗体并可用于平行检测样本中蛋白表达水平的通量化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它解决了传统的蛋白检测分析技术一次实验只能分析一种靶蛋白分子,在分析通量上难以满足对众多的潜在肿瘤血清蛋白标志物筛选分析的需求问题,并且已经向临床应用上发展,比如肿瘤标志物抗体芯片等。因此,抗体芯片技术有可能发现与肝癌早期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血清蛋白标志物,这将极大地推进肝癌相关血清蛋白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研究技术路线:第一部分HCC早期发现肿瘤血清蛋白标志物的选择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研究一直是肝脏疾病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人类肝癌发生的背景,绝大多数与肝炎病毒(HBV、HCV)的慢性持续性感染有关,有着乙肝病毒感染→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肝癌血清标志物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许多与早期诊断存在密切联系的潜在血清蛋白标志物被发现。据报道,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慢性炎症的刺激导致肿瘤释放许多直接促进其自身生长的因子,从而构成了炎性微环境,主要由肿瘤细胞、宿主细胞、细胞外基质、分泌因子等组成,各成分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系统,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慢性病毒感染机体后,效应T细胞及Th细胞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IL-6、IL-10、TNF等),在体内构成免疫调节网络,作用于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这些因子与相应受体结合,引起组织或器官的免疫病理损伤¨,故检测肝癌患者体内血清细胞因子的含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研究还发现,癌细胞及其间质细胞可分泌多种化学趋化因子及生长因子(IL-8、HGF, TGF-β1VEGF等)从而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浸润能力,与HCC的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密切相关,已成为HCC预测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但研究发现肿瘤血清蛋白标志物均为非特异的肿瘤相关抗原,其单独检测肿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有限。因此在积极研究探索新的肝癌早诊血清标志物的同时,对已经发现的潜在的肝癌早诊标志物进行全面、系统的血清学筛选和优化组合,从中挖掘出更多的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的血清标志物以早期发现和辅助诊断肝癌一直是蛋白质组学的努力方向。为此我们运用传统的免疫分析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 ELISA),对研究报道较多的、具有肿瘤早诊潜能的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范围包括肝癌的蛋白质抗原、酶和同工酶、细胞因子等多方面。我们对50例肝癌患者和32例肝硬化患者血清,进行了15种蛋白质(HGF、IGF、IL-6、IL-8、IL-10、TGF、VEGF、HCCR、SCCA、 GPC3、GP73、DCP、AFP-L3、AFU、HSP27)浓度的定量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中15种蛋白质分别在HCC和LC患者血清中的浓度、上调及下调的趋势、P值,并以炎症性细胞因子与肝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依据,以构建多重定量抗体芯片中抗体间高度特异性的相关选择为目标,筛选和最终确定了AFP联合7种肿瘤血清蛋白标志物(主要以细胞因子),包括AFP、HGF、IGF、IL-6、IL-8、IL-10、TGF-β1和VEGF作为构建多重肿瘤血清蛋白标志物联合定量抗体芯片检测系统的组成。第二部分多重肿瘤血清蛋白标志物联合定量抗体芯片检测系统的构建鉴于传统的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检测技术—ELISA、免疫组织化学(IHC)、放射免疫分析(RIA)等,只能检测单个或有限指标的局限性,以微列阵技术对生物样品作整体蛋白质表达分析的蛋白质芯片在后基因组时代越来越受到重视。抗体芯片(antibody microarray)是蛋白质芯片的一种,具有高通量、快速、平行分析生物样品、高信噪比和所需样本量少等优点,是检测生物样品中蛋白表达模式的新方法,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平行性的定性和定量检测生物样品中蛋白质分子的重要平台,并能够较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变化,尤其在对肿瘤的相关蛋白的分析研究中,通过筛选及鉴定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标志物,进行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监测。目前临床常采用多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s, TM)联合检测,应用多变量分析方法,以利于肝癌筛查及早期诊断的准确性。为此,在第一部分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购置了与肝癌早期诊断相关的8种肿瘤血清蛋白标志物(AFP、HGF、IGF、IL-6、 IL-8、IL-10、TGF、VEGF)的标准品、单克隆抗体及抗体芯片等材料,运用双抗体夹心法确定了抗体间的最佳浓度,排除了各抗原、抗体之间交叉反应,实现了抗体的有效固定及理想的检测信号,获得了每个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范围、最低检测限、精密度及芯片的稳定性,实现了实验条件的优化研究,成功构建了可用于临床血清样品筛查的多重抗体芯片定量检测系统,并与传统的ELISA法在检测能力与相关性上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于相同样品二种方法有很好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初步进行了临床验证。第三部分多重肿瘤血清蛋白标志物联合定量抗体芯片检测系统的临床验证利用构建的抗体芯片检测系统检测了218例血清样本,其中肝硬化患者58例,平均年龄46.7岁(23-68岁),男性46人,女性12人;肝癌患者160例,平均年龄46.5岁(22-71岁),男性128人,女性32人,均经临床确诊。通过定量检测8种常见肿瘤血清蛋白标志物(AFP联合7种细胞因子)分别在HCC及LC患者血清中的浓度,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SPSS软件做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训练集创建诊断模型,获得AFP联合7种细胞因子各单项指标及其联合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以及Cut off值,并在测试集中验证了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8种肿瘤标志物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C为0.940(cut off值0.31),而AFP其AUC为0.665(cut off值2Ong/ml),二者差异显着,p<0.001。AFP联合7种细胞因子在训练集中诊断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83.3%,准确性为90.9%;在测试集中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77.3%,准确性为86%,明显优于血清AFP的诊断能力,后者诊断的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59%,准确性为64%。多重定量抗体芯片检测系统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AFP联合7种细胞因子诊断模型对肝癌早期诊断优于传统AFP,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验证流程:结论1.利用50例肝癌患者和32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应用ELISA方法获取了15种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血清蛋白标志物的定量数据,筛选和最终确定了AFP联合7种细胞因子(HGF、IGF、IL-6、IL-8、I-10、TGF、VEGF)为多重肿瘤血清蛋白标志物联合定量抗体芯片检测系统的组成。2.确立了双抗体夹心法对8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范围、最低检测限、精密度、稳定性、ELISA法相关性及二者在检测能力上的的比较,成功构建了可用于临床血清样品筛查的多重肿瘤血清蛋白标志物联合定量抗体芯片检测系统。3.应用多重定量抗体芯片检测系统结合临床样本,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创立了AFP联合7种细胞因子的肝癌早期发现诊断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潜在应用价值1.可通量化检测血清中多种肿瘤蛋白标志物的抗体芯片的构建,有助于肝癌血清标志物的基础研究能尽快应用于HCC的临床早期诊断中。2. AFP联合7种细胞因子作为肝癌早期发现的血清蛋白标志物,可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创新点1.运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分析法,首次构建了AFP联合HGF、IGF、IL-6、IL-8、IL-10、TGF、 VEGF的多重肿瘤血清蛋白标志物联合定量抗体芯片检测系统。2.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创立了HCC早期诊断模型,并通过对该模型的临床验证发现了8种肿瘤血清蛋白标志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肝硬化病人五种血清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硬化病人五种血清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软坚扶正方干预乙肝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研究及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文献综述 TGF-β1相关通路在乙肝后肝纤维化方面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1 活血软坚扶正方活性化学成分与作用靶点的获取和筛选
        2 乙肝后肝纤维化相关作用靶点的筛选
        3 药物-活性成分-疾病相关靶点网络的构建
        4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核心靶标筛选
        5 生物过程与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第二节 活血软坚扶正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
        1 活血软坚扶正方活性成分的筛选
        2 疾病相关靶点预测
        3 药物-活性成分-疾病相关靶点网络构建
        4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核心靶标筛选
        5 GO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1 活血软坚扶正方有效活性成分讨论
        2 活血软坚扶正方抗乙肝后肝纤维化相关靶标蛋白讨论
        3 活血软坚扶正方抗乙肝后肝纤维化相关信号通路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退出标准
        6 剔除标准
        7 中止标准
        8 治疗方法
        9 观察指标
        10 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基线情况
        2 疗效比较
        3 安全性指标检测
        4 脱落病例分析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1 讨论
        2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血清寡糖链(G-Test)与甲胎蛋白(AFP)在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细胞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样本筛选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样本收集
    2.3 血清G-Test和 AFP水平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各组中血清G-Test和 AFP水平比较
    3.3 G-Test和 AFP单独及联合检测对HCC的诊断价值
        3.3.1 肝癌组与非肝癌组的比较
        3.3.2 肝癌组与干扰组的比较
        3.3.3 肝癌组与肝炎组的比较
        3.3.4 肝癌组与肝硬化组的比较
        3.3.5 比较G-Test和 AFP单独及联合检测HCC的诊断效能
    3.4 单独及联合检测G-Test和 AFP对肝硬化和早期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比较
    3.5 G-Test水平在早期肝癌组且甲胎蛋白阴性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及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肝细胞癌的临床生物学标志物
    参考文献

(3)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现代医学认识与研究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病理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依据
        1.5 治疗
    2 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祖国医学认识与研究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方法及处理
    4 统计结果
        4.1 实验完成情况
        4.2 实验前两组基线比较
        4.3 治疗前后疗效性观察指标分析
    5 讨论
        1 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理论依据
        2 柔肝化纤颗粒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证候积分表
缩略词表
综述 肝源性糖尿病的中医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数据非依赖采集技术的肝癌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1部分 HCC血清蛋白质谱数据库生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2部分 HCC血清早期诊断标志物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3部分 HCC血清早期诊断标志物验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肝癌生物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一种新型蛋白质芯片的肝癌多重血清标志物同步检测及其联合诊断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试剂与设备
    2.3 生物芯片表面化学修饰
    2.4 芯片的免疫学表征
    2.5 生物芯片检测质量控制
    2.6 血清标志物检测
    2.7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芯片表面化学修饰及其免疫学表征
    3.3 蛋白质芯片质量控制
    3.4 血清标志物检测与价值评估
4 讨论
    4.1 芯片表面化学修饰方法和芯片平台构建
    4.2 芯片平台检测质量控制
    4.3 肝癌血清标志物的诊断价值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糖组学在肝癌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6)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素与CAPTM、主要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观察指标
        1.1.6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1.2.2 两组肝功两项、尿酸、血脂四项指标比较
        1.2.3 两组Hb A1c、糖化血清蛋白、血糖、C肽、HOMA-IR的比较
        1.2.4 两组hs-CRP、HCY的比较
        1.2.5 T2DM合并NAFLD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2.6 两组患者中医证素分布情况比较
        1.2.7 B组各证素患者主要危险因素、CAP~(TM)的比较
        1.2.8 B组各证素患者主要危险因素、CAP~(TM)的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3.1 一般资料的分析
        1.3.2 相关生化指标与T2DM合并NAFLD的关系
        1.3.3 炎性水平与T2DM合并NAFLD的关系
        1.3.4 T2DM合并NAFLD中医证素的分析
        1.3.5 CAP~(TM)与T2DM合并NAFLD患者中医证素相关性分析
        1.3.6 主要危险因素与T2DM合并NAFLD患者中医证素的相关性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西医研究进展
    2.1 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2.1.1 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
        2.1.2 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2.1.3 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2.3 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2.4 弹性成像技术超声衰减参数(CAP~(TM))研究进展
    2.5 弹性成像技术超声衰减参数(CAP~(TM))与中医证素相关性研究
    2.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病历报告登记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7)AFP阴性肝癌新血清标志物的筛选及其诊断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肝癌的流行病学
    1.2 AFP阴性肝癌的诊断研究现状
    1.3 适配子及其在肿瘤诊断标志物研究中的价值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血清标本及临床资料收集
        2.2.2 筛选AFP阴性肝癌候选血清标志物
        2.2.3 小样本验证AFP阴性肝癌候选血清标志物的诊断价值
        2.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2.2.5 扩大样本进一步评价AFP阴性肝癌候选标志物的诊断价值
        2.2.6 联合分析候选标志物对AFP阴性肝癌诊断价值
第3章 结果
    3.1 血清标本的人口学和临床资料
    3.2 AFP阴性肝癌候选血清标志物的筛选
    3.3 小样本初步评价AFP阴性肝癌候选血清标志物的诊断价值
    3.4 扩大样本评价候选标志物的诊断价值
    3.5 联合分析候选血清标志物及DCP对 AFP阴性肝癌的诊断效率
    3.6 候选血清标志物及DCP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8)希特林缺陷病分子诊断和临床表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希特林缺陷病分子诊断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材料
        2.1 研究对象及医学伦理
        2.2 实验材料
    3 研究方法
        3.1 分子诊断技术路线图
        3.2 SLC25A13基因高频变异筛查
        3.3 Sanger测序分析
        3.4 五种大片段插入/缺失变异筛查
        3.5 SLC25A13 基因c DNA克隆
        3.6 新变异致病性分析
        3.7 新患者SLC25A13变异分析及课题组数据更新
    4 结果
        4.1 希特林缺陷病新患者
        4.2 SLC25A13新变异及致病性分析
        4.3 高度疑诊患者的确诊与排除
        4.4 患者数据更新与总结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份希特林缺陷导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NICCD)表型特征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NICCD患儿临床表现
        3.2 NICCD患儿结局分析
    4 讨论
        4.1 NICCD患儿主要临床特征
        4.2 主要实验室特征
        4.3 主要影像学发现
        4.4 肝脏病理发现
        4.5 治疗
        4.6 临床结局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份希特林缺陷导致的生长发育落后和血脂异常(FTTDCD)表型特征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资料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FTTDCD临床特点
        3.2 FTTDCD结局分析
    4 讨论
        4.1 主要临床表现
        4.2 实验室检查变化
        4.3 影像学检查变化
        4.4 相关因素
        4.5 治疗和结局
    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索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发展过程中蛋白质糖基化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
    1 糖组学研究概述
        1.1 糖组和糖组学概念和研究内容
        1.2 蛋白质糖基化类型与特点
        1.3 从糖组学到生物学
        1.4 糖链生物标志物
    2 肝病中糖基化的改变
        2.1 肝纤维化-肝硬化中糖基化的改变
        2.2 肝癌
    3 人类体液糖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3.1 血清/血浆糖蛋白质组
        3.2 唾液糖蛋白质组
        3.3 尿液糖蛋白质组
    4 凝集素和凝集素芯片技术
        4.1 凝集素概述和分类
        4.2 凝集素的细胞生物学功能
        4.3 凝集素与糖链相互作用
        4.4 凝集素芯片
    5 糖组学研究展望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经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人肝星状细胞蛋白质糖基化变化的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细胞培养及诱导
        2.4 总蛋白提取
        2.5 凝集素芯片的制备
        2.6 蛋白的标记和孵育
        2.7 芯片数据获取和分析
        2.8 凝集素组化
    3 实验结果
        3.1 TGF-β1通路活化肝星状细胞相关蛋白(细胞因子)糖基化位点的预测
        3.2 静息态LX-2细胞(对照组)和活化态LX-2细胞(实验组)糖蛋白糖链谱
        3.3 活化态LX-2细胞糖蛋白糖链谱的变化
        3.4 凝集素组化验证差异糖蛋白糖链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肝硬化到肝癌发展过程中组织蛋白质糖基化的改变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组织总蛋白提取
        2.4 凝集素芯片的制备
        2.5 蛋白的标记和孵育
        2.6 芯片数据获取和分析
        2.7 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的制备
        2.8 组织切片脱蜡和水化
        2.9 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
        2.10 抗原修复
        2.11 凝集素组化
    3 实验结果
        3.1 肝硬化组织,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病理组织检验
        3.2 肝硬化组织,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糖蛋白糖链谱
        3.3 肝硬化到肝癌发展过程中组织蛋白质糖基化的变化
        3.4 凝集素组化验证肝脏病理组织中差异表达糖链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乙肝,乙肝后肝硬化和肝癌血清蛋白质糖基化变化的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研究人群和血清收集
        2.4 血清蛋白荧光标记
        2.5 凝集素芯片和数据分析
        2.6 SDS-PAGE凝胶电泳
        2.7 凝集素印迹
    3 实验结果
        3.1 乙肝、乙肝后肝硬化、肝癌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糖蛋白糖链谱
        3.2 乙肝、乙肝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清蛋白质糖基化的变化
        3.3 凝集素印迹验证肝病相关差异表达糖链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性别年龄健康人及乙肝、乙肝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唾液蛋白质糖基化变化的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研究人群和全唾液采集
        2.4 唾液蛋白处理和荧光标记
        2.5 凝集素芯片和数据分析
        2.6 唾液芯片的制备和数据分析
        2.7 SDS-PAGE凝胶电泳
        2.8 凝集素印迹
        2.9 H9N2禽流感病毒预处理和H9N2病毒株与唾液结合评估
    3 实验结果
        3.1 唾液蛋白浓度测定
        3.2 不同年龄、性别的健康人唾液糖蛋白糖链谱
        3.3 人唾液蛋白质糖基化显示年龄差异
        3.4 人唾液糖蛋白质糖基化显示性别差异
        3.5 唾液芯片验证年龄和性别相关的差异表达糖链
        3.6 凝集素印迹年龄、性别相关差异表达糖链
        3.7 唾液与流感病毒株H9N2旳结合比较
        3.8 乙肝患者,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和肝癌患者唾液糖蛋白糖链谱变化的初步研究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肝细胞癌早期发现多重定量抗体芯片的构建及临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肝癌早期发现肿瘤血清蛋白标志物的选择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重肿瘤血清蛋白标志物联合定量抗体芯片检测系统的构建
    第一章
    第二章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多重肿瘤血清蛋白标志物联合定量抗体芯片检测系统的临床验证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抗体芯片在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肝硬化病人五种血清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软坚扶正方干预乙肝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研究及机制探索[D]. 田园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血清寡糖链(G-Test)与甲胎蛋白(AFP)在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细胞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比较[D]. 万俐君. 南昌大学, 2021(01)
  • [3]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观察[D]. 苏晓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数据非依赖采集技术的肝癌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D]. 蔡遴晟.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基于一种新型蛋白质芯片的肝癌多重血清标志物同步检测及其联合诊断价值评估[D]. 房永盛.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证素与CAPTM、主要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D]. 吴进.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AFP阴性肝癌新血清标志物的筛选及其诊断价值评价[D]. 袁海良. 南昌大学, 2019(01)
  • [8]希特林缺陷病分子诊断和临床表型研究[D]. 邱建武. 暨南大学, 2019(03)
  • [9]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发展过程中蛋白质糖基化变化的研究[D]. 秦棪楠. 西北大学, 2013(11)
  • [10]肝细胞癌早期发现多重定量抗体芯片的构建及临床验证[D]. 高东梅. 复旦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肝硬化患者血清五种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