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临床应用

乌梅丸临床应用

一、乌梅丸的临床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林武红,梁仁久,黄贵华,刘熙荣,林华胜,彭玲玲[1](2021)在《论厥阴病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从《伤寒论》厥阴病提纲证、病机要点及转归,乌梅丸的组方意义及厥阴病的其他证治等方面认识厥阴病,认为厥阴病的提纲证可归纳为上焦有热、中焦寒热交阻、下焦有寒,并对其提纲证的症状进行拓展;厥阴病的病机要点是寒热虚实错杂,寒多热少、虚多实少,病在厥阴,涉及多经,乌梅丸是其主方。厥阴病的病机转归取决于阳气恢复程度,在阴阳交争过程中可出现多种与厥阴病症状或病机相似的病证,临证当谨守病机进行鉴别与治疗。

李河桥,郭军,王浩,孙樱菲,刘绍明[2](2021)在《基于肝阳虚病机探讨乌梅丸治疗阳痿思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认为肝郁、血瘀、肾虚是阳痿发病的三大主要病机,多从肝、肾方面论治阳痿。又以肝阴虚、肝血虚为多,而易于忽略肝阳虚之证候。本文基于肝之生理病理特性,提出肝阳乃维系男子性功能的重要生理基础,肝阳虚是导致阳痿的重要病机之一。肝阳虚所致阳痿的治疗要以温补肝阳为主,注重平调寒热、权衡阴阳,以恢复肝阳之舒达、敷和之性,打破了以"补肾疏肝"为主治疗阳痿的传统方法。乌梅丸酸苦辛并进,为肝阳虚之主方,也是治疗肝阳虚型阳痿的重要方剂。乌梅丸治疗阳痿患者多有寒热错杂、脉弦按之减、易成瘀血等临床表现,临证根据阴阳虚实及寒热轻重,调整酸苦辛甘四味比重,配合临床症状加减用药,使肝阳得以升发舒启,兼清相火虚热,为临床肝阳虚所致阳痿的辨证施治提供新思路。

吴娜,蔡恒斌,聂志冈,李金根,毛祥坤[3](2021)在《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分析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0个数据库中有关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采用Cochrane方法评价文献质量,软件Rev 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3篇文献,2917例患者。从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肠镜疗效、疾病活动性评分、患者体内双歧杆菌数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等方面来看,使用乌梅丸或乌梅丸联合西药疗效均优于单纯西医疗法。结论:使用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副作用较小。但受纳入文献质量影响,尚需进行更为严格的RCT以提供充分证据支持临床应用。

李福,汪剑,王寅,李兆福,张晓琳[4](2021)在《基于彭子益圆运动学说分析乌梅丸之理法方药》文中认为以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从理、法、方、药角度分析乌梅丸证及彭子益运用乌梅丸的特色。彭子益圆运动学说以"中气如轴,四维如轮"为核心,通过探究宇宙大气的圆运动与人体之气的圆运动变化关系来阐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紧扣乌梅丸证"水寒火热,木枯土败"的病机,以"舌尖红、脉虚细急数"为辨证要点,若临床症状符合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可使用乌梅丸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使水温火清,木和土复,阴阳平和,维持人体之气的圆运动。彭子益重视圆运动学说,抓住厥阴病寒热错杂,风气内动之病机,临证灵活运用乌梅丸,对指导现代临床具有重要价值。

姜晓桐,王世钦[5](2021)在《“厥阴病欲解时”指导乌梅丸应用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王世钦主任医师跟随顾植山教授学习五运六气、经方应用及膏方等理论,临床上非常重视运用三阴三阳及开阖枢理论指导遣方用药。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见在丑时至卯时发作各种症状或症状加重者,皆用乌梅丸治疗,疗效较好。可见,以"厥阴病欲解时"为指导应用乌梅丸具有临床意义。1厥阴病与欲解时

左黎黎[6](2021)在《基于古籍医家的痢疾源流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症状,多发于夏秋季节,是一类或具有传染性的疾病,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属本病范畴。中医在治疗痢疾上具有独特优势。中医古籍中记载有大量关于痢疾的内容,涉及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预后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均由各朝代医家所创造出来,具有鲜明的医家个人特色。如何从历史源流的角度辨析清楚痢疾学术发展脉络,厘出具有特色和疗效的治痢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本文的重点。本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在系统地搜集整理民国以前有关痢疾文献基础上,以文献学研究和学术发展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将历代医家对痢疾的认识以朝代为基准划分为七个阶段: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金元时期、明代、清代,全面剖析各个时期痢疾的学术发展特点,内容包括痢疾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预后等多方面内容,总结各医家治痢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明晰痢疾学术发展源流。第二部分即本文最后一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对痢疾表证问题、久痢辨治方法以及如何将古籍中治痢经验运用于现代临床进行了探讨。先秦两汉时期,医家对痢疾没有统一的命名,《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中,首次出现了后来被广泛接受与认可的痢疾最早命名“肠澼”。在此之后医籍中还出现了多个名称,如《难经》的“小肠泄”“大瘕泄”、《伤寒杂病论》的“下利”。虽病名未有统一,但医家们对该病症状的观察比较一致,如《黄帝内经》“便血”“下白沫”“下脓血”;《难经》“便脓血、里急后重”;《伤寒杂病论》“下脓血”“下重”“圊脓血”等。同时都主张从脉象判断该病的预后。对病因的认识,有运气角度、饮食角度、亦有外邪角度;对病性的认识,多数主张为热邪,也有对寒性痢疾的补充。《伤寒杂病论》中首次记载了痢疾的治疗方剂,如白头翁汤、桃花汤、乌梅丸,且这些名方一直沿用至今。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隋书·经籍志》着录,该时期的中医古籍未见有明确的学术分类,古籍均被称之为“某某方”。葛洪首次在《肘后备急方》中使用“痢”这一病名。陈延之则首次在《小品方》中提出“滞下”病名。这两种病名称谓在隋唐以后逐渐被大家认可。这一时期出现了对痢疾的分型,如姚僧垣在《集验方》中将痢疾分为十种,这是最早有关痢疾的分型,且后世痢疾分型均以此为基础进行,可见《集验方》虽以方为书名称之,但其中的内容涉及理论部分,是一种重要的中医论着。此时,出现了专门治疗痢疾的方剂,如葛洪发明了具有清热解毒除湿功效的天行痢基本方;陈延之在《小品方》中创立治疗寒实内结下痢的温脾汤;治疗痢疾名方如乌梅丸方,则在陈延之与姚僧垣二者所撰着的医籍中均出现过,方名相同,但方剂组成与剂量均不一致。可见,自从张仲景创制乌梅丸治疗痢疾以来,姚僧垣、陈延之两位医家均认可张仲景之乌梅丸,且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应用,说明当时医家已经认识到乌梅丸在治疗痢疾中的重要作用。隋唐时期,第一部专门论述病因病机的《诸病源候论》将痢疾的发生归为两大类原因,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主要是机体荣卫不足、肠胃虚弱;而外因主要是感受外邪,包括风邪、热邪、寒邪、湿邪、毒邪;内因的肠胃虚弱再与外因所感受的一种邪气或多邪共同作用则患病。隋唐时期还对痢疾的证型分类进一步探索,如《诸病源候论》将其分为13个证型,《千金要方》分4种证型,《外台秘要》分15种证型。这些证型划分虽未统一,但有两类基本得到认同,即热痢与冷痢。针对治疗方剂,对此进行整理的主要为《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这些治疗方剂中,其中由仲景所创制的乌梅丸得到更多医家的认可与应用,同时在此组方思路上衍生出多个乌梅丸加减方。此外,《千金要方》灵活化裁温脾汤,用此方治疗冷热痢,其思路值得后人借鉴。此时,高频用药主要为黄连、干姜两味药。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从方到药,当时医家对痢疾治疗思路是寒热并用,并根据寒热程度调整方剂。两宋时期,病因病机的认识方面,对痢疾致病的外因认识方面基本趋于一致,主要是风、寒、湿、热(暑)邪;在痢疾致病的内因方面,脾胃虚弱病机得到医家的一致认可。此时,陈言创新性提出“脏气郁结”致痢疾观点,为痢疾治疗提供了从调“气”入手的新思路。此外,医家们逐渐认识到肠胃积滞与痢疾发生的关系,出现了“积滞致痢”说,而且“通利去积”法成为医家治疗痢疾首选方法。宋代对痢疾的分型,主要新增了“气痢”“风痢”两个证型。宋代的大型方书中记载了大量治疗痢疾的方剂。从这些方剂中可分析出宋代用药的一些特点,如注重调气与活血药物的配合使用,在治痢方剂中香料药物大量出现;药物剂型多以丸散为主。以上也间接反映了两宋时期的局方特征。此时,治疗久痢的方剂多数以温中健脾为主,再对症加减用药,形成了温中健脾为主的系列方。金元时期,医家对痢疾的认识,从病名到症状乃至治疗都有一个新飞跃,特别是金元四大家对痢疾的认知与实践,各家均有特色,为后期医家在痢疾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关于痢疾病名的认识方面,朱丹溪首次明确了痢疾与泄泻的区别,从临床表现到治疗方法,都区分了二者之间的不同,为后期医家正确认识与治疗痢疾奠定了扎实基础。病因病机认识方面,金元四大家都认识到外邪中的湿热与人体脾胃的虚弱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四大家治痢各具学派特点。“寒凉派”的刘完素则多主张从寒凉治痢,创立着名的“调气活血”方剂芍药汤;“补土派”的李杲则将其补脾胃升清阳的思想贯彻于痢疾治疗中,自创多首治痢方剂;“攻邪派”的张从正善用攻邪法中的汗、吐、下法治疗痢疾;朱丹溪则综合各家,提出从表里寒热虚实气血辨证治疗痢疾,同时对久痢治疗提出了新思路,即从阴虚入手,与“滋阴派”之理念与思想相吻合。朱丹溪对痢疾发病后期阴虚的创新性认知,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对痢疾的全程诊疗指导与实践思维。明代医家着作中出现了引用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等医家思想的内容,可见他们的诊疗思想已经得到认同。同时,明代也出现了一批在前人基础上,对痢疾诊疗有新思路创新的医家。这些创新使人们对痢疾的认识更深刻,辨证治疗更加细致全面。病名方面,以薛己为代表的医家认同痢疾、滞下病名。孙一奎则在此基础上,将二者进行了鉴别,认为滞下不能等同于痢疾。在病因病机的认识方面,医家的认识均不出三因,但侧重点不同。虞抟则将这些病因致病概率按从高到低进行了排序。张景岳认为痢疾发病主要因饮冷贪凉“人事”所致,若人不贪凉则不会患病,提出贪凉是为导致痢疾发病的重要诱发因素,提示人们饮食行为习惯对疾病的影响作用。秦昌遇将痢疾区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在辨证方面更加全面。徐彦纯、薛己、李梴、赵献可、张景岳对腹痛、里急后重、下脓血、口渴、小水、大孔痛等痢疾常见症状分别从寒热虚实四个方面进行辨证。李梴首次以歌诀形式归纳痢疾辨治要点,便于初学入门,在痢疾的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贡献。王肯堂首次提出辨别积之新旧,进一步深化了“积滞致痢”说之内涵。治疗方面,王肯堂提出治痢需先分标本,非从肠胃一途的认识。戴思恭提出治痢总则“当以顺气为先,须当开胃”,反映了戴思恭治疗痢疾以清为要,兼顾护脾胃之思想。薛己治痢则从脾胃虚弱这一根本入手,是其重视脾胃阳气学术观点在痢疾治疗中的体现。张景岳认为患痢者虚寒居多,治疗多主张温补脾肾;对于实热证患者,采取治标的方法清热攻积,打破痢疾初起忌补之局限性。方剂方面,徐彦纯独出心裁,将治痢方剂依据病因病机治法,分成十三大类,是对诊疗疾病方剂的一次高度概括与总结。王纶首设治痢主方,以一方加减统括痢疾的治疗,体现其通治方思想。清代医家对痢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痢疾治疗方法的探索和辨治框架的构建。在病因病机方面,大部分医家的认识与前代医家认识基本一致,不外乎外感六邪,内有脾胃损伤。大多数医家将病机的研究集中在各种痢疾致病因素导致的脾胃运化失常,而陈士铎、唐容川两位医家则从新的角度对痢疾病机进行了阐述,即二者都注意到五脏中之肝脏在痢疾发病中的重要作用。陈士铎认为痢疾主要是因肝木克脾土所致,脾土受损运化失常,病久及肾则成痢疾。这是医家首次明确指出肝脏在痢疾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认知,跳出了既往医家从脾肾论治痢疾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对痢疾认知及诊疗的全新思维。唐容川则从肺金与肝木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痢疾的成因。他认为秋季肺金当令,若肝木之气过旺之人,会受到肺金之气的制约,肝木郁结不疏则生火,火反来克肺金,造成肺气不得清肃,“肺气传送太急而致暴注大肠”即下痢,从五脏生克角度形象地阐释了暴注下痢证候机理,与临床颇为吻合;同时“肝气郁而不疏,故肛门闭塞,欲便不便”,形成里急后重,而发生痢疾。唐氏认为虽然痢疾症状表现和病变部位都是与脾胃有关,但发病之源实则为肝肺,这是对痢疾发病机理研究的创新性思维体现。分析以上两位医家,乃均为临床实践之大家。在治疗方面,出现了新治疗方法。最有名的当属喻嘉言提出的逆流挽舟法,强调解表之法在痢疾治疗中的作用。陈士铎根据提出的肝木克脾土的发病机制,制定了平肝治痢法,针对因瘀血导致痢久不愈的祛瘀治痢法,以及针对湿热两重和痢下纯血的补阴治痢法。孔毓礼总结了痢疾的十大常用治法,独创暂时快速缓解后重症状的暂宽法。雷丰根据痢疾不同证型分别给与不同治法,制定了治痢九法。在辨治框架的构建方面,孔毓礼以辨表里寒热虚实将痢疾的理、法、方、药、案贯穿起来,建立了一整套的论治痢疾学术体系;舒驰远将痢证分为“陷邪”“秋燥”“时毒”和“滑脱”四大纲,将不同类型的痢疾治疗总括在四纲之下,每纲均形成完整的理法方药,纲举目张,辨治条理清晰。综合以上,痢疾的诊疗从初起的不系统到明清时期的系统化,经历了漫长发展过程。先秦两汉时期集中在对该病病名的探索和对该病主要症状的认识,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构建的六经辨证体系为痢疾辨治搭建了整体框架,首次出现的治疗方药,如白头翁汤、桃花汤、乌梅丸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虽然张仲景对痢疾病因病机的理论未做过多阐释,但其构建的六经辨治体系能涵盖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八纲,对痢疾辨治框架构建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特点是出现了许多专门治疗痢疾的方剂,这些方剂都是对痢疾治疗的一种探索,多本书中出现方剂组成与剂量均不相同的同名方乌梅丸,说明当时医家对张仲景治痢思维的认可。隋唐时期主要特点是对痢疾病因病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出现了如《诸病源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这些详细阐述痢疾病因病机的专着。这一时期对痢疾辨治体系的探索当属孙思邈《千金要方》对痢疾证型四分法,其辨治理法方药均以四分法为纲。两宋时期,因政府对医学的重视,产生了多种由政府组织整理编撰的大型方书,这些书中记载了大量治疗痢疾的方剂。这一时期特点是大量治疗痢疾方剂的涌现,但是如何使用这些方剂,在什么辨治体系指导下使用方剂,提高这些方剂的有效性,是当时医家未能关注的盲区。金元时期,四大家治痢方药均是在各家学术思想指导下而产生的,虽各家辨治体系均有偏颇,但相比于两宋时期已有进步,说明医家开始重视辨治体系指导下的痢疾诊疗模式。明代,对辨治体系重要性认识愈加凸显。徐彦纯将前人治疗痢疾方剂依据病因病机治法,分成十三大类,指导医家在辨治选方时遵循这十三分法的框架;张景岳提出“二纲六变”理论,用二纲统领六变,并将其运用在痢疾从辨证到治疗整个过程,用八纲体系指导痢疾治疗;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将陈无择三因论落实到痢疾的治疗和证型划分,将痢疾区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理法方药均不出这二分法。清代,对辨治体系的探索更是成为大多数医家的选择,医家们焦点不再局限于某个方剂,而是某种方法,甚至于是在一个体系指导之下的方法、方剂的使用。孔毓礼以辨表里寒热虚实将痢疾的理、法、方、药贯穿起来,建立了一整套基于八纲的论治痢疾学术体系;舒驰远将痢证分为“陷邪”“秋燥”“时毒”和“滑脱”四大纲,将不同类型的痢疾治疗总括在四纲之下,每纲均形成完整的理法方药;雷丰将痢疾分为九大证型,每种证型详论其病因病机、诊断、鉴别、治法、方药,以九分法的体系指导痢疾的辨治。数千年来,医家们经历了从探索单一治痢方剂到逐渐完善痢疾辨治体系这一曲折过程,医家们最终认识到一个完善的辨治体系相较于某个孤立的方剂更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文献研究的最终目标并非是从文献到文献,文献研究实现从文献到临床水平的提升才是文献研究的最终目标。笔者将历代医家所撰着的古籍中所涉及之痢疾的理法方药内容罗列于此,并基于这些内容进行了深度挖掘分析,期待能够为临床医生辨证论治痢疾提供中医思维与借鉴。

邵泽燕[7](2021)在《乌梅丸治疗丑时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对丑时失眠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观察乌梅丸治疗丑时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时间相关性失眠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治疗思路;同时对比乌梅丸对丑时失眠、子时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乌梅丸对不同时间段失眠患者的疗效差异性,进一步发掘丑时失眠的发病机制及其与厥阴病的相关性,为乌梅丸治疗丑时失眠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根据失眠发作时间的不同,选取符合条件的子时失眠患者(失眠发作时间在11:00Pm-1:00am)3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符合条件的丑时失眠患者(失眠发作时间在1:00am-3:00am)30例作为试验组,两组均采用乌梅丸配方颗粒治疗,治疗周期均为14天。记录两组治疗前后4个量表(见附录)评分,运用IBM 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乌梅丸对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PSQI评分比较:治疗14天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SQ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两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总分差值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ISI评分比较:治疗14天后,试验组和对照组IS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两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失眠症中医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比较:治疗14天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失眠症中医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两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总分差值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不寐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治疗14天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不寐中医证候评分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两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结论1.乌梅丸能改善丑时失眠和子时失眠患者的失眠情况,改善失眠所引起的各中医症状,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乌梅丸对丑时失眠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子时失眠患者。3.以伤寒论“六经欲解时”理论为指导,对丑时失眠采用厥阴病主方乌梅丸治疗疗效确切。4.乌梅丸临床应用可推广价值高。

莫雅婷[8](2021)在《乌梅丸加味方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近年来,特发性眼睑痉挛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该病晚期可出现持续闭眼甚至功能盲,不仅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且易对个人情绪造成负面影响。治疗上,目前该病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口服抗精神病药物、手术治疗、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等,以上治疗都存在不能去除病因、副作用大、难以解除患者的眼、面、舌等多部位病变的难题。中医注重整体辨证,治病求本,可统筹解决不同病变部位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统观察中医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的疗效,科学评价乌梅丸加味方对特发性眼睑痉挛的治疗效果,以期为特发性眼睑痉挛(含Meig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纳入符合本研究制定的纳入标准的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含Meige综合征患者)。以目前主流治疗方式即A型肉毒素注射作为对照组,乌梅丸加味方作为试验组,患者被随机分入试验组或对照组。观察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出生时五运六气分布、是否曾被误诊、发病诱因、加重因素、好转因素。观察经方乌梅丸加味方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疗效评价指标主要是肝阳虚中医证候量表、Jankovic评定量表(Jankovic Rating Scale,JRS)、眼睑痉挛残疾指数(Blepharospasm DisabilityIndex,BSDI)。安全性评价指标主要是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结局指标为Jankovic评定量表,次要结局指标为肝阳虚中医证候量表和眼睑痉挛残疾指数。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41例,其中试验组31例,对照组10例,试验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脱落2例,最终纳入试验组29例,对照组8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程度、治疗前Jankovic评分、治疗前肝阳虚中医症候评分、治疗前眼睑痉挛残疾指数评分等一般资料和基线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2.41例患者中,出生时主运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4,P>0.05)、司天在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8,P>0.05),出生时主气分布以初之气厥阴风木(8例)、五之气阳明燥金(8例)和终之气太阳寒水(12例)为多,主气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5)。3.41例患者中16例患者发病诱因是情绪变化;16例在情绪变化时病情加重,17例在休息差时病情加重,13例在日照时病情加重;7例在注意力集中时好转。4.试验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JRS评分(3.13±3.14,7.25±2.12)较试验前评分(7.38±0.94,8.00±0.00)降低,其中试验组的各随访时间节点的JRS评分较上一随访节点降低,与基线相比,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对照组的JRS评分在治疗后42天时达到最低,为5.12±2.69,与组内基线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5),至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JRS评分较治疗后42天时升高,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0,P=0.317,P>0.05)。在治疗14天及42天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0,P=0.679,P>0.05),在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试验组JR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1,P<0.05)。5.试验后试验组患者的肝阳虚中医症候量表评分(4.56±4.75)较试验前(12.24±2.76)降低,试验组的各随访时间节点的肝阳虚中医症候评分较上一随访节点降低,与基线相比,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00,P<0.001)。对照组在治疗后14天及42天时评分降低,至42天时评分最低,为8.87±4.35,与基线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P>0.05),在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时评分较基线水平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4,P=0.056,P>0.05)。在治疗14天及42天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2,P=0.267,P>0.05),在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试验组肝阳虚中医症候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1,P<0.05)。6.试验后试验组患者的眼睑痉挛残疾指数评分(0.90±1.23)较试验前(2.18±1.00)降低,且各随访时间节点的BSDI评分较上一随访节点降低,与基线相比,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06,P=0.001,P=0.000,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14天、42天及3个月时BSDI评分降低,至42天时评分最低,为1.95±1.39,与基线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P>0.05),在治疗后6个月时评分较基线水平增高,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8,P>0.05)。在治疗14天、42天及3个月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6,P=0.529,P=0.008,P>0.05),在治疗6个月时,试验组BSDI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5)。7.试验组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3%vs12.5%,P=0.001,P<0.05)。8.目前尚未观察到乌梅丸加味方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研究结论根据目前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情绪变化和劳累可能是特发性眼睑痉挛发病的诱因和加重因素,注意力集中是本病的保护因素。(2)出生在主气为厥阴风木、阳明燥金及太阳寒水的个体可能易发特发性眼睑痉挛。(3)特发性眼睑痉挛在发病时常伴发眼干、畏光、睡眠障碍和情绪差。(4)本病因首发症状及眼表症状各异,易被误诊为其他眼病。(5)乌梅丸加味方可有效改善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眼部及全身症状,降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有良好的短期和长期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杨嫄[9](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乌梅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观察》文中指出本课题来源于山东省中医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资助。目的:探讨乌梅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疗效、主要作用通路、相关靶点及内在机制,以期为乌梅丸的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1.临床疗效观察:收集原发性高血压上热下寒证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6例,对照组予缬沙坦胶囊治疗,试验组予缬沙坦胶囊联合乌梅丸治疗,干预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在血压数值、证候积分等方面的改善情况。2.网络药理学研究:基于各数据平台聚合乌梅丸中所有药物的成分、靶点,筛选关键成分;于各数据库取得原发性高血压疾病靶点,利用韦恩图将两部分靶点映射;利用STRING、DAVID数据库获取映射结果的互作关系和富集通路,获得乌梅丸降压作用的通路及关键靶点。3.关键靶点表达量验证:收集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进行EL ISA实验,观察乌梅丸对关键靶点(VEGFA、EGFR、CXCL8、NOS 3、CXCL10)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乌梅丸能对缬沙坦胶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疗效起到辅助、增强作用,改善试验组患者的血压数值和证候积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2.网络药理学:共获得乌梅丸活性成分115个,匹配靶点280个,网络拓扑分析提示关键成分有11个。获得高血压相关靶点2455个,经映射得到186个乌梅丸降压作用的潜在靶点,提取11个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表明各关键成分和各靶点之间均能较好的结合。富集分析中高血压相关的通路涉及经典的PI3K-Akt、MAPK、Ca2+信号传导通路,FoxO、HIF-1等能量代谢通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ErbB信号通路,以及免疫方面的TNF、Toll受体信号通路,以及与血管重塑密切相关的平滑肌收缩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同时富集到调节水钠平衡的醛固酮-钠重吸收通路等,还涉及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等细胞过程及细胞外基质改变。拟对部分关键靶点进行后续验证。3.关键靶点验证: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中的各靶点无差异性,经4周药物干预治疗,结果表明:上述关键靶点中VEGFA、EGFR、CXCL8、CXCL10表达下调,NOS3的表达上调,且试验组对除CXCL8外关键靶点的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梅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上热下寒证临床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初步发现其降压作用机制与下调VEGFA、EGFR、CXCL8、CXCL10的表达,上调NOS3的表达有关,涉及血管重塑、免疫调节等生物学过程。本研究为乌梅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临床依据。

郑月平[10](2021)在《基于古今文献的乌梅丸方证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中医经方治疗慢性病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家重视。乌梅丸作为代表性经方,其组方立意独特、组方之理深邃,与临床慢性病、疑难杂病的病机相契合,因而在慢性病、疑难杂病应用该方逐步增多,并取得了显着的疗效。本研究基于古今文献及数据挖掘技术,深入探讨乌梅丸组方、功效特点,还原乌梅丸证治本源;进一步挖掘、完善乌梅丸已有的方证诊断依据,总结乌梅丸方证应用指征,为临床应用乌梅丸治疗慢性病、疑难杂病提供理论与临床依据。研究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对乌梅丸理法方药进行阐述,分析乌梅丸组方、功效特点,还原乌梅丸证治本源,为临床应用乌梅丸提供理论基础。2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现代医案分析,总结乌梅丸临床证治规律,完善乌梅丸方证诊断依据,为临床应用乌梅丸治疗慢性病、疑难杂病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梳理历代医家对乌梅丸认识演变过程及乌梅丸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理论研究,从厥阴病病机分析入手,围绕主方乌梅丸治疗厥阴病寒热错杂证展开论述,总结乌梅丸证治方药特点,还原乌梅丸证治本源。第三部分:数据挖掘,通过收集乌梅丸现代医案,构建乌梅丸现代医案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系统、spss25.0软件,对乌梅丸医案中的病、症、药物加减等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分析现代医家使用乌梅丸的证治规律,进一步完善乌梅丸方证诊断依据。第四部分:现代医案分析,总结导师使用乌梅丸经验。研究结果:1乌梅丸集酸收辛散、辛开苦降、疏木补土、标本兼治诸法于一方,其组方之理符合厥阴病病机,乌梅丸是以治疗厥阴病为主,病性以寒热虚实错杂为临床特点的证治主方。2现代医家应用乌梅丸证治规律,核心症状:便溏、腹泻、腹痛、食欲不振、口干、口苦、四肢不温、乏力;核心舌象:舌红,苔薄黄或苔厚腻;核心脉象:脉弦细。3导师临床应用乌梅丸指征:①病位为厥阴病,以肝胆、脾胃症状为主,同时伴有情绪异常者尤为适宜。②病机以中焦郁滞、升降失常为主要特点者。③慢性病、疑难杂病,病性寒热虚实错杂,寒多热少者。④舌红,苔薄黄或苔厚腻,脉弦长。

二、乌梅丸的临床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梅丸的临床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论厥阴病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对厥阴病提纲证的认识
    1.1 上焦有热
    1.2 中焦寒热交阻
    1.3 下焦有寒
2 对厥阴病病机要点、病机转归及多经并病的认识
    2.1 内接少阴
    2.2 外连太阳
    2.3 中及阳明太阴
3 对乌梅丸组方及其意义的认识
    3.1 乌梅丸组方
    3.2 乌梅丸组方意义
4 对厥阴病厥和利的认识
    4.1 厥和利是厥阴病的主证
    4.2 厥和利是判断厥阴病预后的重要指标
5 对厥阴病认识的临床意义
    5.1 乌梅丸的临床运用思路
        5.1.1 乌梅丸在慢性常见病多发病中的应用思路
        5.1.2 乌梅丸在疑难危重病中的应用思路
    5.2 厥阴病相似病证的鉴别与治疗
        5.2.1 厥的鉴别与治疗
        5.2.2 利的鉴别与治疗
        5.2.3 呕吐的鉴别与治疗
6 结语

(2)基于肝阳虚病机探讨乌梅丸治疗阳痿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肝阳虚是导致阳痿的重要病机之一
    1.1 肝阳乃维系男子性功能的重要生理基础
    1.2 阴茎勃起赖肝阳、肝血的温煦和濡养
        1.2.1 肝阳虚则气机疏泄失常而致阳痿
        1.2.2 肝阳虚宗筋运动失宜而致阳痿
        1.2.3 肝阳虚无力推动血运而致阳痿
2 肝阳虚阳痿的临证辨治要素
    2.1 寒热错杂是肝阳虚阳痿的主要临床表现
    2.2 瘀血是肝阳虚阳痿常见的合并症状
    2.3 脉弦按之减是肝阳虚的主要脉象表现
    2.4 情志抑郁为肝阳虚的突出心理状态
3 乌梅丸是治疗肝阳虚型阳痿的重要方剂
4 基于相关症状表现,乌梅丸在肝阳虚型阳痿的用药特色多有讲究
    4.1 乌梅丸治疗肝阳虚阳痿的用法用量
    4.2 乌梅丸治疗阳痿临证加减
5 病案举隅

(4)基于彭子益圆运动学说分析乌梅丸之理法方药(论文提纲范文)

1 彭子益圆运动学说生理、病理概述
2 厥阴病乌梅丸证病机探赜
3 乌梅丸组方配伍分析
4 乌梅丸的应用研究
    4.1 名医运用经验
    4.2 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
5 验案举隅
    5.1 痛经
    5.2 绝经前后诸证
6 小结

(5)“厥阴病欲解时”指导乌梅丸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厥阴病与欲解时
2 乌梅丸的研究及应用
3 医案举隅
4 厥阴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

(6)基于古籍医家的痢疾源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学术思想研究
    2 方药研究
    3 治法研究
    4 医案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古籍第一轮筛选
    1.2 古籍第二轮筛选
2 先秦两汉时期对痢疾的认识
    2.1 《黄帝内经》
        2.1.1 对疾病名称和症状的初探
        2.1.2 早期对病因病机的研究
    2.2 《难经》
    2.3 《神农本草经》
    2.4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2.4.1 六经病与痢疾
        2.4.2 《金匮要略》从专病论治痢疾
        2.4.3 仲景治痢之方
    2.5 小结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痢疾的认识
    3.1 王叔和《脉经》
    3.2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3.3 《中藏经》
    3.4 葛洪《肘后备急方》
        3.4.1 首用“痢”病名
        3.4.2 首提痢具传染性
        3.4.3 创天行痢主方
    3.5 陈延之《小品方》
        3.5.1 首提“滞下”病名
        3.5.2 “乌梅丸”通治痢疾
    3.6 姚僧垣《集验方》
        3.6.1 初见“痢疾分型”
    3.7 小结
4 隋唐时期对痢疾的认识
    4.1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4.1.1 列痢病十三候
        4.1.2 详析各证痢之病源
        4.1.3 首提“休息痢”病名
        4.1.4 养生方导引法在痢病中的运用
    4.2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4.2.1 痢证四分法
        4.2.2 选方丰富
        4.2.3 开灌肠疗法治痢先河
        4.2.4 治痢需注意饮食调养宜忌
        4.2.5 服痢药须知
    4.3 王焘《外台秘要》
    4.4 小结
5 两宋时期对痢疾的认识
    5.1 《太平圣惠方》
        5.1.1 新增“气痢”分型
        5.1.2 痢疾通用药
        5.1.3 痢疾治疗用方新特点
        5.1.4 痢疾食疗方
    5.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2.1 从脾胃论治痢疾的总体思路
        5.2.2 从腹痛与痢色辨证选方
        5.2.3 从治久痢方剂中看治疗思路
    5.3 《圣济总录》
        5.3.1 对气痢和休息痢的新认识
        5.3.2 痢疾治法
        5.3.3 治久痢方剂用药规律
    5.4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5.5 窦材《扁鹊心书》
    5.6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5.6.1 首提“脏气郁结”致痢
        5.6.2 创“风痢”证型
        5.6.3 首次分门论述“痢疾”与“泄泻”
    5.7 张杲《医说》
        5.7.1 赞同“积滞说”
        5.7.2 载治久痢方
    5.8 严用和《严氏济生方》
        5.8.1 将“风冷暑湿”贯穿辨治始终
        5.8.2 强调“去积”在治痢中的重要性
    5.9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9.1 从“积滞”论治痢疾
        5.9.2 对“痢下之物”辨证进一步细化
        5.9.3 从所感之邪辨下痢之方
        5.9.4 学《肘后》简方治痢
        5.9.5 注重痢疾调护
    5.10 小结
6 金元时期对痢疾的认识
    6.1 刘完素及其着作
        6.1.1 从“火热”角度阐释痢疾发病机制
        6.1.2 从“湿热”角度设治痢总则
        6.1.3 常用的治痢方法
        6.1.4 创经典治痢方剂芍药汤
    6.2 张从正《儒门事亲》
    6.3 李杲及其着作
        6.3.1 长夏湿热与脾胃虚弱导致痢疾的发生
        6.3.2 设升阳除湿之大法
        6.3.3 创多首治痢疾方剂
    6.4 朱丹溪及其着作
        6.4.1 明确指出泄泻与痢疾不同
        6.4.2 赤白痢之辨
        6.4.3 痢疾治法的寒热之辨
        6.4.4 设两套痢疾辨治路径
        6.4.5 久痢治疗新思路
    6.5 小结
7 明代对痢疾的认识
    7.1 徐彦纯《玉机微义》
        7.1.1 将痢疾称为滞下
        7.1.2 认同三因论
        7.1.3 对里急后重、腹痛病机的分析更加全面
        7.1.4 痢疾方据病因病机分十三大类
    7.2 戴思恭《证治要诀》
    7.3 王纶及薛己《明医杂着》
        7.3.1 设治痢主方
        7.3.2 主方之外另设两方
        7.3.3 王纶与薛己治痢特点
    7.4 虞抟《苍生司命》
    7.5 李梴《医学入门》
        7.5.1 首次以歌诀形式归纳痢疾辨治要点
        7.5.2 歌诀下注释多有创见
    7.6 孙一奎及其着作
        7.6.1 区别“痢”与“滞下”
        7.6.2 析休息痢三个成因
    7.7 王肯堂《证治准绳》
        7.7.1 从五脏经脉气血详析痢疾形成过程
        7.7.2 治痢需分标本
        7.7.3 首辨积之新旧
    7.8 赵献可《医贯》
        7.8.1 强调治痢须辨阴阳寒热虚实
        7.8.2 重视与似痢非痢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7.8.3 对休息痢和久痢的认识
    7.9 张介宾《景岳全书》
        7.9.1 痢疾发病主要因“人事”所致
        7.9.2 强调痢疾的寒热虚实之辨
        7.9.3 详析痢疾常见症状寒热虚实
    7.10 秦昌遇《症因脉治》
        7.10.1 痢分外感内伤
        7.10.2 外感痢疾与内伤痢疾之辨
        7.10.3 休息痢之外感与内伤
    7.11 小结
8 清代对痢疾的认识
    8.1 喻昌《医门法律》
        8.1.1 治痢三法
        8.1.2 治痢“律三条”
    8.2 陈士铎及其着作
        8.2.1 痢疾之阴阳真假症
        8.2.2 痢疾治疗新法
    8.3 程钟龄《医学心悟》
        8.3.1 创“治痢散”方专治痢疾初起
    8.4 何梦瑶《医碥》
        8.4.1 痢均由湿热所致,初起无寒证
        8.4.2 辨证须详辨虚实
        8.4.3 治痢用药禁忌
    8.5 吴鞠通《温病条辨》
        8.5.1 久痢辨治大全
        8.5.2 痢疾预后判断十条准则
    8.6 唐宗海及其着作
        8.6.1 从肝肺分析痢疾病因病机
        8.6.2 从肝肺论治痢疾
        8.6.3 发热恶寒分期论治
        8.6.4 痢后补脾阴
    8.7 孔毓礼《痢疾论》
        8.7.1 表里寒热虚实辨证方法
        8.7.2 十大常用治法
        8.7.3 治痢常用方荮
    8.8 舒驰远《痢门挈纲》
        8.8.1 治痢四纲之陷邪
        8.8.2 治痢四纲之秋燥
        8.8.3 治痢四纲之时毒
        8.8.4 治痢四纲之滑脱
    8.9 雷丰《时病论》
        8.9.1 痢疾九证与治痢九法
    8.10 小结
9 讨论
    9.1 痢疾表证刍议
    9.2 久痢的表里寒热虚实辨治
    9.3 古籍的治痢经验如何应用于现代临床
    9.4 痢疾辨治体系构建
        9.4.1 辨证要点
        9.4.2 治法
        9.4.3 常见六经方证
结语
创新点
附录 各医家古籍治痢特色汇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件

(7)乌梅丸治疗丑时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不寐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4 技术路线
        5 观察指标
        6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3 治疗后资料比较
    4 安全性结果观察
    5 本研究的完成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
    1 乌梅丸选方依据
    2 乌梅丸组方分析
    3 乌梅丸治疗失眠的现状及理论探讨
    4 临床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问题与思考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8)乌梅丸加味方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A型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 检索策略
        2.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2.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3.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3.4 Meta分析
        3.5 BSDI评分
        3.6 PEGR评分
        3.7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肉毒素的作用机制
        4.2 研究发现
        4.3 局限性
        5 结论
    综述二 特发性眼睑痉挛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1 疾病概述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4.1 口服药物
        4.2 A型肉毒杆菌毒素眼周注射
        4.3 眼眶全肌全切除术
        4.4 脑深部电刺激术
        5 特发性眼睑痉挛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5.1 古代文献研究
        5.2 病因病机
        5.3 古代立方与针灸治疗
        5.4 现代中医治疗
        5.4.1 中药治疗
        5.4.2 针灸治疗
        5.4.3 拔罐
        6 结语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乌梅丸加味方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受试者退出试验的条件
        2.3.1 退出标准
        2.3.2 剔除标准
        2.3.3 脱落标准
        2.3.4 中止试验标准
    3 患者纳入
        3.1 患者纳入标准
        3.2 患者排除标准
        3.3 随机分组
        3.4 给药方法
        3.5 结果观察
        3.6 疗效评定
    4 疗效评定
        4.1 主要结局指标
        4.1.1 Jankovic评定量表
        4.2 次要结局指标
        4.2.1 肝阳虚中医证候量表
        4.2.2 眼睑痉挛残疾指数量表
    5 样本量计算
    6 统计分析
    7 伦理学原则
    8 质量控制
    9 结果
        9.1 患者基线资料
        9.1.1 一般资料
        9.1.2 地域分布
        9.1.3 首发症状表现
        9.1.4 误诊调查
        9.1.5 西医治疗史
        9.1.6 中医治疗史
        9.2 五运六气统计学分析
        9.2.1 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出生时的主运情况
        9.2.2 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出生时的司天在泉分布情况
        9.2.3 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出生时的主气分布情况
        9.3 特发性眼睑痉挛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分析
        9.3.1 特发性眼睑痉挛发病的诱因
        9.3.2 特发性眼睑痉挛加重的危险因素
        9.3.3 特发性眼睑痉挛好转的保护因素
        9.4 临床疗效
        9.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ankovic量表评分比较
        9.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阳虚中医症候量表评分比较
        9.4.3 眼睑痉挛残疾指数量表评分
        9.4.4 临床疗效
        9.5 安全性分析
    10 讨论
        10.1 特发性眼睑痉挛病因病机分析
        10.2 乌梅丸组方分析
        10.3 特发性眼睑痉挛发病原因的探索性分析
        10.3.1 年龄
        10.3.2 情志
        10.3.3 劳耗
        10.3.4 心神
        10.3.5 运气
        10.4 乌梅丸加味方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的疗效分析
        10.4.1 Jankovic评分结果分析
        10.4.2 肝阳虚症候量表评分结果分析
        10.4.3 眼睑痉挛残疾指数量表评分结果分析
        10.5 其他
    11 创新性和局限性分析
        11.1 创新性
        11.2 局限性
    1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乌梅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资料来源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剔除病例标准:
        2.7 脱落病例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及方法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判定标准
        3.4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一般资料
        4.2 疗效性指标观察
        4.3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观察
        4.4 退出、脱落病例记录
    5 小结
第二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流程图及数据库
        2.2 构建乌梅丸网络
        2.3 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
        2.4 富集分析
    3 结果
        3.1 乌梅丸“药物-成分-靶点”网络
        3.2 PPI网络
        3.3 富集分析
    4 分子对接
    5 小结
第三部分 关键靶点表达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研究对象及血清收集
        1.3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1 厥阴病与高血压的中医理论探究
        1.1 厥阴病阐述
        1.2 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病机
        1.3 上热下寒证与高血压
        1.4 高血压上热下寒证证候表现
        1.5 乌梅丸方证分析
    2 乌梅丸临床疗效分析
        2.1 有效平稳降压
        2.2 有效改善中医症状
        2.3 安全性良好
    3 乌梅丸治疗高血压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4 乌梅丸干预高血压通路靶点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10)基于古今文献的乌梅丸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乌梅丸古今文献研究
    乌梅丸古今医家认识演变
        1 乌梅丸出处
        2 乌梅丸证治演变
        3 小结
    综述 乌梅丸在慢性疾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临床应用
        2 药理研究
        3 小结
第二章 乌梅丸组方理论研究
    1 厥阴病病机概要
    2 乌梅丸组方特点研究
    3 乌梅丸为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主方
第三章 乌梅丸现代医案数据挖掘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乌梅丸临床医案举隅
    1 医案举隅
    2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乌梅丸的临床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厥阴病及其临床意义[J]. 林武红,梁仁久,黄贵华,刘熙荣,林华胜,彭玲玲.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12)
  • [2]基于肝阳虚病机探讨乌梅丸治疗阳痿思路[J]. 李河桥,郭军,王浩,孙樱菲,刘绍明. 环球中医药, 2021(12)
  • [3]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吴娜,蔡恒斌,聂志冈,李金根,毛祥坤. 江西中医药, 2021(10)
  • [4]基于彭子益圆运动学说分析乌梅丸之理法方药[J]. 李福,汪剑,王寅,李兆福,张晓琳. 中医药导报, 2021(09)
  • [5]“厥阴病欲解时”指导乌梅丸应用体会[J]. 姜晓桐,王世钦.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06)
  • [6]基于古籍医家的痢疾源流探析[D]. 左黎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7]乌梅丸治疗丑时失眠的临床研究[D]. 邵泽燕.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8]乌梅丸加味方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 莫雅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9]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乌梅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观察[D]. 杨嫄.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10]基于古今文献的乌梅丸方证研究[D]. 郑月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标签:;  ;  ;  ;  ;  

乌梅丸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