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灵活果断 随机应变(论文文献综述)
苟芬[1](2021)在《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机智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王琼[2](2021)在《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胜任特征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与文化氛围中表现优秀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关于特定职业的胜任特征研究主要以结构探讨为基础,相关研究的结构模型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包含反映个体特质的职业心理品质。警察职业心理品质是警察在工作过程中与工作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与特征。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对民警的工作表现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作用,相关研究在警学界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警察职业心理品质的研究多以宏观探讨为主,存在研究方法不够系统、实证研究不足等问题。本研究以胜任特征模型建构为基本研究范式,从胜任特征的角度探讨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心理品质,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取向,以公安人才选拔、考核和教育训练为目标导向,采用文献研究、专家咨询、行为事件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构建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的理论结构,编制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问卷,基于对问卷信度与效度的检验,使用该问卷对665名执法勤务类民警进行调查,探讨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的一般特点。结果发现:(1)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的理论结构包括六个维度,具体为:职业倾向性、职业人格特质、职业能力、认知特征、情绪特征与意志品质。(2)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问卷包含38个题目,总问卷及各维度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良好。(3)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总体及各维度平均得分显着高于中值。(4)现实工作表现与人口学因素对执法勤务类民警的职业胜任心理品质不存在交叉影响;执法勤务类民警的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水平在性别、警龄与职级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男性民警的职业能力与意志品质平均得分显着高于女性,警龄为5年以下的民警的情绪特征平均得分显着高于其他警龄阶段民警,科员的职业倾向性、认知特征与意志品质平均得分以及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总平均得分显着低于科级与处级警察。结论:(1)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为六维度理论结构,包含22项心理品质。(2)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问卷符合问卷编制的基本要求。(3)执法勤务类民警的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总体与民警现实工作综合表现具有一致性;调查涉及的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水平较高。(4)执法勤务类民警的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水平在性别、警龄与职级上存在显着差异:男性民警的职业能力与意志品质优于女性,情绪特征水平与警龄有关,科级、处级警察的职业倾向性、认知特征与意志品质水平优于科员民警。
张静[3](2021)在《教学机智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学机智是一种高超的教师职业能力,体现了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对教学对象、教学过程的深入思考,是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所表现出的敏捷正确的教学行为以及出现教学突发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灵活的紧急应对行为。这种教学机智不是教师先天具有的,而是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凭借自己的教学敏感性和教学经验,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逐步发展和培养出来的,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因此,对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机智的研究将有助于高中化学教师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机智,了解引发教学机智的影响因素,并把握教学机智的培养路径,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师访谈得到教学机智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对化学教师教学机智生成的基本环节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挖掘出教学机智的内涵与外延,完善了教学机智在化学教学领域的理论成果,最后对化学必修1中实验内容进行分析梳理,设计了四种类型的实验教学案例,并进行了实践与评析,从而可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教学机智在化学课堂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本文具体得出以下结论:(1)教学机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解决实验中的意外事件,并能有效的将这种“意外”转化为生成性资源,使得教学流程更顺畅,教学内容顺利的实现;(2)有利于将学生被分散的思维引导到课堂上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根据实践研究的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建议中学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积累教学经验,才能够准确把握中学化学教学机智的特点、分类、作用机制,及时引发生成教学机智,更好地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运用教学机智;(2)教师应该凭借自己的的学科知识、教学敏感性和教学经验,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发挥教学机智,因此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和课堂实践;(3)在实验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需要结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素养为本”的化学实验课堂教学。
刘思佳[4](2021)在《2019年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与对手防守基础配合运用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队防守战术执行的成功与否离不开防守基础配合的合理运用。要提高全队防守战术的质量,必须重视防守基础配合运用的效果。只有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防守基础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全队防守战术的质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对2019年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与对手5场比赛中防守基础配合运用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中国男篮在防守基础配合运用方面的不足及与对手之间的差距,并对中国男篮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为正确认识中国男篮和世界高水平球队的差距提供数据支持,得出如下结论:1、在防守掩护配合时,中国男篮与对手运用挤过配合次数最多,其次是交换配合和绕过,运用最少的是穿过;在防守内线球员时,补防配合运用最多,但补防实效性不佳。夹击总数比对手少,且缺乏协防配合的攻击性;在关门总数上虽与对手没有差距,但是关门的效果和时效性较差。2、中国男篮挤过时机、位置选择不恰当,动作不合理,缺乏果断性;在绕过防守效果指标上,绕过路线选择不恰当、脚步移动速度跟不上对手;运用交换防守配合时,对球的预判性不够,对有球队员的干扰效果较差;在运用关门配合时同伴配合不默契,关门时机及位置选择不好。3、在跟防效果下,中国男篮运用防守掩护配合次数比对手少,防守攻击性比对手弱;中国男篮只有在补防配合下运用强干扰次数较多;夹击配合缺乏主动攻击性,给对手制造的干扰强度较低;防守犯规多发生在夹击和挤过配合中。4、在第一、第三、第十、十二区域时,中国男篮没有较好的利用场地规则,形成夹击配合防守优势;中国男篮在第二和第十一区域运用防守基础配合形式较为单一,场上灵活变通能力不及对手;中国男篮在第四区域防守时多发生漏防等情况,防守位置及距离选择不恰当;第五和第八区域是进攻和防守重区,中国男篮防守积极性较高。5、中国男篮在各个区域运用防守基础配合的防守效果不及对手,防守时对球的压迫性及攻击性较弱,全队防守伸缩性较差、协防配合默契度不高,防守时的随机应变能力不强。6、中国男篮主要依靠中锋与后卫队员的配合,打法上过度依赖内线易建联,前锋位置上短板较为明显,中国男篮后卫线上人员虽储备较多,但对关键球的处理缺少思考与经验。7、中国男篮主要运用了半场人盯人及区域联防战术,整体上中国男篮防守积极性较高,但在防守时机、位置及距离的判断上、应变能力等方面都与对手有较大差距。
王乐乐,张兰霞,陈加洲,张卓[5](2021)在《员工敏捷行为研究:概念界定与量表开发》文中指出基于相关理论与文献,提出并界定了"员工敏捷行为"这一概念,同时严格按照Hinkin提出的量表开发程序,编制了员工敏捷行为的初始测量量表,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技术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技术对初始量表进行了修订和验证。结果表明:员工敏捷行为是一单维度变量,所开发的包括10个题项的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金韬[6](2020)在《警务危机谈判员的能力结构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警务危机谈判已发展成为在警务危机事件处置中控制事态向恶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亦是使警务危机事件以和平方式得以化解的主要途径。警务危机谈判员是整个谈判过程中的关键角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只有选择具备谈判员特征且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担任谈判员方可使谈判发挥出最大效能,否则可能适得其反,不但会使得谈判破裂,更会导致危机事件处置的失败。因此,谈判员遴选与培训是警务危机谈判研究中两个至关重要且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解决之道就在于寻求能够作为构建谈判员遴选机制与培训模式的依据。研究警务危机谈判员能力结构模型能够为谈判员的遴选机制与培训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第一章是对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方法、整体研究思路与创新点的阐述,从而明确了警务危机谈判员能力结构模型研究的重要性,并简要概述了本论文的撰写逻辑与特点。本文第二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警务危机谈判员与能力结构等相关概念进行的辨析与界定。通过对危机谈判、警务危机谈判、警务危机谈判员、能力、能力结构等一系列概念的辨析与界定,进一步清晰、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对象与内容。第二部分是对能力结构相关理论的阐述与比较。通过对成功智力理论与胜任力理论的阐述与比较,最终得出胜任力理论可作为警务危机谈判员能力结构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之一。本文第三章论述了警务危机谈判员能力结构模型构建的探索过程。警务危机谈判员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是以胜任力理论中的冰山模型为理论依据,通过运用Nvivo12质性软件提取了国内外文献中有关警务危机谈判员能力结构要素的描述,从而将能力结构模型划分为个人特质、职业态度、职业能力素质、阅历经验、知识储备和技能、技巧与策略等六个维度,并以各要素提及的频次作为要素的重要性评定标准,从而初步构建了能力结构模型。其次,本文进一步将六个维度归纳为特质阶层、中间阶层与易塑阶层等三个阶层,并探讨了维度间的关系、个人特质维度的进阶划分和职业能力素质维度中各要素的内在逻辑,从而得到经深入探索后的警务危机谈判员能力结构最终模型。本文第四章是对警务危机谈判员能力结构模型的六个维度中各个要素的解析,详细论述了各个要素所代表的含义。本文第五章论述了警务危机谈判员能力结构模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提出模型能够为谈判员遴选机制以及培训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进而优化与完善了谈判员的遴选与培训。
刘凌鸿[7](2020)在《乒乓球女子双打技战术特征及其训练研究》文中指出女子乒乓球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优势项目,近年来日本乒乓球年轻选手的强势崛起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韩国、德国等第二阵营的冲击,加剧了“大球时代”的竞争。乒乓球项目团体赛制将双打由第三场改为第一场,体现出双打在团体比赛中的地位。中国要想继续保持世界乒坛霸主地位,就必须重视双打技战术的配合和训练。本研究运用多学科技战术特征的研究成果,对乒乓球女子双打项目技战术特征、技战术训练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女双项目战术运用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刻的理论阐述与实证调研,为女双技战术训练及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结论如下:1.乒乓球女子双打技术与战术既对立又统一,专项技术表现出打法类型互补性、技术组合断续性、技术表现侵略性、配对技术独特性、技术作战立体性、走位衔接随机性的特征。2.专项战术表现出战术组合多样性、战术行动默契性;面对不同类型打法配对战术运用的针对性、不同战局下战术运用的灵活性、及不同比分下战术运用的有效性体现出女双战术运用的合理性特征。3.从训练安排、训练内容、技术细节、技术主导、心理训练的角度出发,确立乒乓球女双运动员技战术训练指导思想;将训练内容划分为:前四板技术训练、相持段技术训练、步法移动训练、战术配合训练、参赛心理训练,以高度契合的训练内容为基础,以竞赛需求的心理训练为辅助。4.将训练方法划分为:陪同训练法、多球训练法、记分训练法、模拟训练法、赛练结合法,以精益求精的技术细节为核心,以高质量的前四板技术为主导。5.以长期科学的训练安排为前提,将训练周期划分为:训练准备期、训练提高期、状态激发期三个阶段,各阶段训练任务、内容、负荷强度有所不同。此安排符合运动训练学的原理,符合乒乓球发展动态,更符合乒乓球女子双打运动员的身心发展和竞技能力水平。
王宇欣[8](2020)在《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测量量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快速有效的应急工作可以最大限度保证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而人员应急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应急能力的强弱,所以,提高企业员工面对突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能力是提高企业整体应急能力的重要一环。而通过测量企业员工应急能力,找出相对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高,是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目前还没有一种用于测量一般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的工具。论文对此展开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的研究,从员工个体、团队、组织管理和内外部环境这四个方面分析归纳了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的影响因素,由此得到了包含37个条目的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影响因素的初始条目池,再根据开放式问卷和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得到最终包含30个条目的影响因素最终条目池,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测量初量表。其次,选取不同类型企业的部分员工为对象,对初量表进行施测,使用SPSS26.0及AMOS23.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项目分析和因子分析,删除了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得到了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测量正式量表,并通过α系数法和分半信度法验证其信度,使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检验其效度,证明了正式量表的科学合理性和准确性。最后,对天津某企业员工进行了实证测试,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其与该企业真实情况基本吻合,证明了该量表是科学、可行的。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该企业员工在心理状况、应急意识与经验、应急知识与技能、应急沟通与反馈、管理者应急意识和应急态度、应急管理、人文关怀、应急文化、应急教育、网络环境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这些方面入手,提出了十条改进建议:关注员工不良心理、丰富员工急救知识与技能储备、增强员工应急经验和异常情况识别能力、提升团队成员应急沟通效果、加强管理者与员工的应急沟通交流、完善企业应急奖惩制度、关心员工工作生活、拓宽应急宣传的渠道、提高应急演练的真实度、正确引导员工合理使用网络。
钱萍[9](2020)在《郑洛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明代北部封疆大吏郑洛这个历史人物为研究核心,深入探析其家世背景、个人生活、着作成就,尤其是他的官宦生涯、政治作为,力求客观、全面、立体地解读郑洛其人,突出他为维护明蒙关系作出的卓越贡献。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叙述了郑洛的生平、先世、着作、为官生涯、个人生活等,其中考证出郑洛的确切生卒年是1530年11月25日—1601年1月8日。第二部分论述了隆庆四年(1570)至万历十七年(1589)他任兵备、巡抚山西、大同和总督宣府、大同、山西期间的政治业绩。包括鼎力支持王崇古,推动隆庆封贡成功;在明蒙议和之后,修缮边墙,整顿边防,制定法度、明确明蒙往来的规则,惩治违法,调解矛盾,抑制蒙古的无理索求,两次顺利嗣封顺义王。在近二十年的边防生涯中,他为积极促成明蒙和好,竭尽全力维护明蒙关系的健康、有序,作出了突出贡献。第三部分集中论述了万历十八年(1590)至二十年(1592),郑洛任青海经略的作为。当时右翼蒙古大量集结于青海地区,挟持当地的番族,袭扰明边,明蒙关系出现严重危机。郑洛具有处理明蒙关系的丰富经验和稳健的做事风格,临危受命,挽救危局。他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切断道路,阻止右翼蒙古进入青海,驱使已进入青海的首领东归,加强军备,招抚、安置番族,拆散番蒙联盟,焚毁蒙古在青海的据点仰华寺,打击久据青海的蒙古部落等。郑洛行事果断、有效,成功缓解了这场危机,使明蒙友好得以延续。本文最后对郑洛的治边方略作了归纳总结。认为郑洛对蒙古的策略是,严格执行明蒙关系规则,在出现危机时“抚剿结合,以抚为主”。这是他基于明朝和蒙古双方具体情况分析而采取的明智之举,因而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也使他成为值得后人研究和纪念的重要历史人物。
陈晓飞[10](2019)在《教师的教学机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的教学机智能够有效利用课堂中随机出现的各种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学。但由于教学机智是一种瞬间行为,且强调的是一种情景式体验,使得现阶段对它的深层研究较为缺乏。本研究试图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以期对该教育现象能够有深入理解,进而实现教师的优质教学。本研究旨在解决以下问题:什么是教学机智?其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整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围绕这三个问题,一方面,基于当前已有的关于教学机智研究进行理论分析;另一方面,通过质性访谈,深入教师经验世界,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最后,结合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分析结果,对教学机智进行重新认识。相应地,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二章)是理论分析,主要针对当前学术领域对教学机智的已有认识进行理论分析,具体涉及教学机智的内涵与外延、发生条件和发生过程,通过分析能够发现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并从中获得新的启示。这对后面的重新认识减少了很多弯路,并指引了研究方向;第二部分(第三章)是质性研究,深入实践层面,通过对6位中小学教师进行访谈,来获取实践层面中关于教学机智的认识,一方面用以印证前面的理论分析,另一方面为后面的重新认识提供新的启示;第三部分(第四章)是对教学机智的重新认识,结合前面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与新的启发,展开对教学机智的重新认识,对教学机智的本质、发生条件和发生机制进行深入说明。本研究的结语部分指出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机智行动往往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我们对教学机智的研究也仅限于理论层面,只能便于我们的理解,而不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和理由。
二、灵活果断 随机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灵活果断 随机应变(论文提纲范文)
(2)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胜任特征的研究现状 |
1.1.1 胜任特征内涵研究 |
1.1.2 胜任特征结构研究 |
1.2 职业心理品质的研究现状 |
1.2.1 职业心理品质的内涵研究 |
1.2.2 职业心理品质的结构研究 |
1.2.3 职业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 |
1.2.4 职业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 |
1.3 警察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研究 |
1.3.1 警察胜任特征研究 |
1.3.2 警察职业心理品质研究 |
2 问题提出与总体设计 |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2.1.1 研究的系统性有待加强 |
2.1.2 理论结构有待深入探讨 |
2.1.3 我国警察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状况有待探索 |
2.2 研究思路 |
2.2.1 深化警察职业心理品质的理论研究 |
2.2.2 结合胜任特征研究范式探索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 |
2.2.3 使用编制问卷研究我国警察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特点 |
2.3 研究目的 |
2.4 研究假设 |
2.5 研究技术路线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被试 |
3.1.1 专家咨询被试 |
3.1.2 行为事件访谈被试 |
3.1.3 问卷预测被试 |
3.1.4 正式问卷被试 |
3.2 研究步骤与程序 |
3.2.1 理论构建 |
3.2.2 初始问卷的形成 |
3.2.3 条目筛选与正式问卷的形成 |
3.2.4 正式问卷的检验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初始问卷的形成 |
4.1.1 理论结构 |
4.1.2 初始问卷数量结构 |
4.2 正式问卷的形成 |
4.2.1 项目分析 |
4.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 正式问卷的检验 |
4.3.1 样本正态性检验 |
4.3.2 信度检验 |
4.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3.4 效度检验 |
4.4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特点分析 |
4.4.1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总体水平 |
4.4.2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与工作表现差异比较 |
4.4.3 不同工作表现的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水平差异 |
5 讨论 |
5.1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理论模型的构建 |
5.1.1 理论模型的初始构建 |
5.1.2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的理论模型修正 |
5.2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问卷的编制 |
5.3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的一般特点 |
5.3.1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总体水平较高 |
5.3.2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水平与现实表现具有一致性 |
5.3.3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在性别、警龄与职级上存在差异 |
5.4 研究总结与应用展望 |
5.4.1 研究创新 |
5.4.2 研究不足 |
5.4.3 研究启示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核检表 |
附录B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素术语表 |
附录C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初始问卷 |
附录D 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正式问卷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教学机智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学机智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
1.1.2 新课标背景下,研究教学机智的必要性 |
1.2 “教学机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教学机智”的研究现状 |
1.2.2 化学领域关于教学机智的研究现状 |
1.3 文献综述的启示——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路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路径 |
第2章 教学机智概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理论 |
2.1.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2.2 概念的界定 |
2.2.1 “教学机智”的界定 |
2.2.2 化学教学领域“教学机智”的界定 |
2.3 化学教学机智的分类 |
2.3.1 预设型教学机智 |
2.3.2 生成型教学机智 |
2.4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机智的特征 |
2.4.1 敏锐观察并及时处理实验中的问题 |
2.4.2 巧妙采用学科方法引领学生理解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验问题 |
2.4.3 合理应对实验中的突发事件 |
2.4.4 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感悟化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2.5 教学机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独特价值 |
2.5.1 创设丰富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
2.5.2 妥善处理实验中的突发事件,构建高效的化学实验课堂 |
2.5.3 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第3章 高中课堂化学实验运用教学机智的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
3.1 高中课堂化学实验运用教学机智的现状调查 |
3.1.1 调查目的与对象 |
3.1.2 调查内容与方法-访谈提纲 |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对教学机智的认识 |
3.2.2 高中化学实验运用教学机智的现状 |
3.2.3 高中课堂化学实验运用教学机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章 高中化学实验中教学机智的生成与建构 |
4.1 高中化学必修1 实验内容分析 |
4.1.1 性质实验 |
4.1.2 生活化实验 |
4.1.3 探究性实验 |
4.2 高中化学实验中教学机智的生成 |
4.2.1 积累教学经验,敏锐觉察问题 |
4.2.2 营造教学情境,捕捉实验意外 |
4.2.3 形成正确判断,作出切适反应 |
4.2.4 实施恰当措施,有效的教学反思 |
第5章 运用教学机智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案例及分析 |
5.1 运用教学机智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案例 |
5.1.1 教学案例的评析---《粗盐的提纯》片段 |
5.1.2 教学案例的评析---《氨气的制取及喷泉实验》片段 |
5.1.3 教学案例的评析---《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5.1.4 教学案例的评析---《Fe~(2+)与Fe~(3+)氢氧化物的生成》片段 |
5.2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机智实施情况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 |
6.3 研究启示与教学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2019年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与对手防守基础配合运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防守基础配合运用效果界定 |
1.1.2 防守基础配合区域划分 |
1.2 文献综述 |
1.2.1 篮球防守概念的研究 |
1.2.2 国内篮球防守现状的研究 |
1.2.3 篮球防守基础配合的研究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观察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对比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中国男篮与对手防守基础配合总体运用情况对比研究 |
4.1.1 中国男篮与对手防守基础配合运用形式对比研究 |
4.1.2 中国男篮与对手防守基础配合运用效果对比研究 |
4.1.3 中国男篮与对手不同防守基础配合形式下防守效果对比研究 |
4.1.4 中国男篮与对手不同防守效果下防守基础配合运用形式对比研究 |
4.2 .不同区域防守基础配合运用总体情况对比研究 |
4.2.1 不同区域防守基础配合运用形式对比研究 |
4.2.2 不同区域防守基础配合运用效果对比研究 |
4.3 不同位置球员防守基础配合运用情况对比研究 |
4.3.1 不同位置球员防守基础配合运用形式对比研究 |
4.3.2 不同位置球员防守基础配合运用效果对比研究 |
4.4 不同全队防守战术背景下防守基础配合运用总体情况对比研究 |
4.4.1 不同防守战术背景下防守基础配合运用形式对比研究 |
4.4.2 不同全队防守战术背景下防守基础配合运用效果对比研究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员工敏捷行为研究:概念界定与量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员工敏捷行为的概念界定 |
三、员工敏捷行为量表的开发 |
(一)题项收集与整理 |
1. 题项收集 |
2. 题项整理 |
(二)初始量表的编制 |
(三)预测试 |
1. 数据采集 |
2. 项目分析 |
3. 信度检验 |
4.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 效度检验 |
6. 正式量表形成 |
(四)正式量表的验证 |
1. 数据采集 |
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四、结论与讨论 |
(6)警务危机谈判员的能力结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论题的提出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1.1 期刊、硕士论文文献研究现状 |
1.2.1.2 中文书籍文献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资料法 |
1.3.2 计量分析法 |
1.3.3 工作分析法 |
1.4 研究的总体思路、创新点 |
1.4.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1.4.2.1 模型研究的构建方法创新 |
1.4.2.2 模型研究的维度划分创新 |
1.4.2.3 模型研究的理论应用创新 |
2 相关概念辨析及理论简述 |
2.1 相关概念辨析及理论简述 |
2.1.1 危机谈判的概念 |
2.1.2 警务危机谈判的概念 |
2.1.3 警务危机谈判员的概念 |
2.2 能力结构的相关概念辨析 |
2.2.1 能力的概念 |
2.2.2 能力结构的概念 |
2.3 能力结构的相关理论 |
2.3.1 成功智力理论 |
2.3.2 胜任力理论 |
2.3.3 成功智力理论与胜任力理论的比较 |
3 警务危机谈判员能力结构模型构建的探索 |
3.1 基于国内文献的探索研究 |
3.1.1 研究的方法及样本状况 |
3.1.2 能力结构维度的划分 |
3.1.3 能力结构维度的构成要素及其出现频次 |
3.2 基于国外文献的探索研究 |
3.2.1 研究的方法及样本状况 |
3.2.2 能力结构维度的划分 |
3.2.3 能力结构维度的构成要素及其出现频次 |
3.3 基于国内外文献探索研究的归纳 |
3.3.1 基于能力结构维度的归纳 |
3.3.2 基于能力结构维度构成要素的归纳 |
3.3.3 基于国内外文献探索的结构模型初步建构 |
3.4 能力结构模型的阶层划分与维度间关系 |
3.4.1 能力结构模型的阶层划分 |
3.4.2 能力结构模型维度间的关系 |
3.5 能力结构模型的深入建构 |
3.5.1 个人特质维度的进阶划分构建 |
3.5.2 职业能力素质维度内在逻辑分析及进阶划分构建 |
3.5.3 能力结构模型的最终模型确定 |
4 警务危机谈判员能力结构模型维度构成要素的解析 |
4.1 个人特质 |
4.1.1 人格特质 |
4.1.2 外貌特质 |
4.2 职业态度 |
4.3 职业能力素质 |
4.3.1 核心能力素质 |
4.3.2 主要能力素质 |
4.3.3 基本能力素质 |
4.4 知识储备 |
4.4.1 基本常识 |
4.4.2 学科、专业知识 |
4.5 阅历经验 |
4.5.1 警务工作经验 |
4.5.2 社会生活阅历 |
4.5.3 谈判经验 |
4.6 技能、技巧与策略 |
4.6.1 警务实战技能 |
4.6.2 谈判技巧 |
4.6.3 谈判策略 |
5 警务危机谈判员能力结构模型对谈判员遴选与培训的启示 |
5.1 警务危机谈判员遴选机制的构建 |
5.1.1 谈判员遴选的程序 |
5.1.2 谈判员遴选的基本条件 |
5.1.3 人格特质的遴选考察 |
5.1.4 面试的遴选考察 |
5.1.5 模拟谈判的遴选考察 |
5.2 警务危机谈判员培训模式的探索 |
5.2.1 警务危机谈判员培训的目标 |
5.2.2 警务危机谈判员培训的内容 |
5.2.3 警务危机谈判员培训的方式 |
5.2.4 警务危机谈判员培训的考核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基于国内43篇期刊、硕士论文文献关于警务危机谈判员能力结构特征的归纳梳理 |
附录B 基于国外 18 篇关于警务危机谈判员人格特征和社会心理特征研究的归纳梳理 |
在学研究成果 |
一、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二、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
三、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乒乓球女子双打技战术特征及其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乒乓球运动在竞技体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
1.1.2 乒乓球双打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
1.1.3 技战术在乒乓球双打中的实践需要 |
1.1.4 训练优化是乒乓球女双项目技战术突破的保障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录像观察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个案研究法 |
3 技战术特征释义 |
3.1 技术特征 |
3.1.1 技术的合理性 |
3.1.2 技术的实效性 |
3.1.3 技术的系统性 |
3.1.4 技术的依赖性 |
3.1.5 技术的动态性 |
3.1.6 技术的个体差异性 |
3.2 战术特征 |
3.2.1 战术的正确性 |
3.2.2 战术的基础性 |
3.2.3 战术的复杂性 |
3.2.4 战术的针对性 |
3.2.5 战术的灵活性 |
3.2.6 战术的有效性 |
3.2.7 战术的目的性 |
3.3 技战术特征的内在联系 |
4 乒乓球女子双打专项技战术特征 |
4.1 乒乓球女子双打专项技术特征 |
4.1.1 打法类型互补性 |
4.1.2 技术组合断续性 |
4.1.3 技术表现侵略性 |
4.1.4 配对技术独特性 |
4.1.5 技术作战立体性 |
4.1.6 走位衔接随机性 |
4.2 乒乓球女子双打专项战术特征 |
4.2.1 战术组合多样性 |
4.2.2 战术行动默契性 |
4.2.3 战术运用合理性 |
4.3 乒乓球女子双打技战术综合表现特征 |
5 乒乓球女子双打运动员技战术训练优化 |
5.1 乒乓球女双运动员训练指导思想 |
5.1.1 以长期科学的训练安排为前提 |
5.1.2 以高度契合的训练内容为基础 |
5.1.3 以精益求精的技术细节为核心 |
5.1.4 以高质量的前四板技术为主导 |
5.1.5 以竞赛需求的心理训练为辅助 |
5.2 乒乓球女双运动员训练内容 |
5.2.1 前四板技术训练 |
5.2.2 相持段技术训练 |
5.2.3 步法移动训练 |
5.2.4 战术配合训练 |
5.2.5 参赛心理训练 |
5.3 乒乓球女双运动员训练方法 |
5.3.1 陪同训练法 |
5.3.2 多球训练法 |
5.3.3 记分训练法 |
5.3.4 模拟训练法 |
5.3.5 赛练结合法 |
5.4 乒乓球女双运动员训练安排 |
5.4.1 训练周期划分 |
5.4.2 负荷强度特点 |
5.4.3 周期训练任务 |
6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测量量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2.1 个体因素分析 |
2.1.1 身体素质 |
2.1.2 心理素质 |
2.1.3 应急文化素质 |
2.1.4 应急意识与经验 |
2.1.5 应急知识与技能 |
2.2 团队因素分析 |
2.2.1 团队积极品质 |
2.2.2 团队建设 |
2.2.3 应急工作分工与职责 |
2.2.4 人际关系与互助互救 |
2.2.5 团队合作意识与默契程度 |
2.2.6 应急沟通与反馈 |
2.2.7 应急工作氛围与参与度 |
2.3 组织管理因素分析 |
2.3.1 管理者应急意识和应急态度 |
2.3.2 人文关怀 |
2.3.3 应急投入 |
2.3.4 应急文化 |
2.3.5 应急管理 |
2.3.6 应急教育 |
2.4 环境因素分析 |
2.4.1 工作环境 |
2.4.2 家庭环境 |
2.4.3 网络环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测量初量表设计 |
3.1 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测量量表结构设计 |
3.1.1 量表的设计原则 |
3.1.2 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测量量表的理论框架 |
3.1.3 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初量表的编制 |
3.2 施测及数据处理 |
3.2.1 调查数据的收集 |
3.2.2 调查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测量正式量表构建 |
4.1 问卷实施及基本情况分析 |
4.1.1 问卷实施过程 |
4.1.2 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
4.2 修改负面表述项目计分 |
4.3 项目分析与筛选 |
4.3.1 项目鉴别指数 |
4.3.2 项目总体相关系数 |
4.4 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测量量表结果统计分析 |
4.4.1 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个人应急素质测量分量表 |
4.4.2 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团队应急素质测量分量表 |
4.4.3 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组织管理测量分量表 |
4.4.4 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环境测量分量表 |
4.5 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测量正式量表的构成 |
4.6 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正式测量量表的检验 |
4.6.1 信度检验 |
4.6.2 效度检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某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测量量表的实证分析 |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测量结果分析 |
5.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 |
5.2.2 对企业员工应急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
5.2.3 个人应急素质测量结果分析 |
5.2.4 团队应急素质测量结果分析 |
5.2.5 组织管理测量结果分析 |
5.2.6 环境测量结果分析 |
5.3 提升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
5.3.1 关注员工不良心理 |
5.3.2 丰富员工急救知识与技能储备 |
5.3.3 增强员工应急经验和异常情况识别能力 |
5.3.4 提升团队成员应急沟通效果 |
5.3.5 加强管理者与员工的应急沟通交流 |
5.3.6 完善企业应急奖惩制度 |
5.3.7 关心员工工作生活 |
5.3.8 拓宽应急宣传的渠道 |
5.3.9 提高应急演练的真实度 |
5.3.10 正确引导员工合理使用网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郑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主要资料 |
三、国内研究状况 |
1、通史性和专题性论着 |
2、专题论文 |
四、国外研究状况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 |
第一章 郑洛其人 |
一、郑洛的生卒 |
二、郑洛的先世 |
三、郑洛的官宦生涯 |
第一阶段初入仕途 |
第二阶段督抚宣大 |
第三阶段经略青海 |
四、郑洛的个人生活 |
五、郑洛的着作 |
第二章 郑洛督抚宣大 |
一、隆庆之前的明朝与蒙古 |
二、郑洛与隆庆和议 |
三、郑洛督抚宣大 |
1、修缮边墙、整顿边防 |
2、制定法度、约束蒙古 |
3、抑制无理索求 |
4、惩治违法行为 |
5、规范明蒙之间的规则 |
6、调解矛盾、阻止蒙古左右翼联合 |
7、惩治黄台吉 |
8、交好三娘子、两次嗣封顺义王 |
第三章 郑洛经略青海 |
一、蒙古进入青海 |
1、因争斗失败而逃亡至青海 |
2、为追歼夙敌而进入青海 |
3、继续扩张势力,留居青海 |
二、俺答西行与郑洛之对策 |
三、俺答之后青海蒙古的活动 |
四、明蒙冲突升级与郑洛上任 |
五、郑洛经略青海之措施 |
1、切断道路,孤立青海蒙古 |
2、敦促扯力克东归,打击火落赤 |
3、加强军备,增强防务 |
4、招纳、安置番族 |
5、焚毁仰华寺 |
六、铲除青海蒙古残余势力 |
七、郑洛与朝臣的博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图一:明中后期明朝与右翼蒙古形势图 |
附图二:右翼蒙古与陕西、青海形势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10)教师的教学机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教学机智是优质教学的重要保障 |
1.1.2 教学机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
1.1.3 教学机智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理论分析法 |
1.4.3 访谈法 |
第二章 基于已有研究的理论分析 |
2.1 教学机智的概念 |
2.1.1 教学机智的界定 |
2.1.2 教学机智的外延 |
2.2 教学机智的发生条件 |
2.3 教学机智的发生机制 |
第三章 对教学机智的质性访谈 |
3.1 确定访谈对象 |
3.2 收集、整理访谈内容 |
3.3 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3.3.1 对教学机智的理解 |
3.3.2 引发教学机智行为的出发点 |
3.3.3 教学机智出场的影响因素 |
3.3.4 教学机智发生的具体情况 |
3.4 讨论 |
第四章 对教学机智的重新认识 |
4.1 教学机智的本质 |
4.1.1 教学机智是一种能力的效果 |
4.1.2 作为教学机智核心的行为层面分析 |
4.1.3 教学机智的细化分类 |
4.2 教学机智的发生条件 |
4.2.1 外部条件 |
4.2.2 内部条件 |
4.3 教学机智的发生机制 |
4.3.1 行为触发机制 |
4.3.2 行为预估机制 |
4.3.3 行为表达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灵活果断 随机应变(论文参考文献)
- [1]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机智的策略研究[D]. 苟芬. 西南大学, 2021
- [2]执法勤务类民警职业胜任心理品质研究[D]. 王琼.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08)
- [3]教学机智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张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2019年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与对手防守基础配合运用对比研究[D]. 刘思佳. 天津体育学院, 2021(12)
- [5]员工敏捷行为研究:概念界定与量表开发[J]. 王乐乐,张兰霞,陈加洲,张卓. 技术经济, 2021(04)
- [6]警务危机谈判员的能力结构模型研究[D]. 金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8)
- [7]乒乓球女子双打技战术特征及其训练研究[D]. 刘凌鸿.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企业员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测量量表设计[D]. 王宇欣. 江苏大学, 2020(02)
- [9]郑洛研究[D]. 钱萍.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10]教师的教学机智研究[D]. 陈晓飞. 山西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