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徽省凤台县猪隐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李蕴慧[1](2021)在《陕西部分规模猪场猪的三种重要肠道原虫感染情况和种群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oides coli)和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是寄生于人及多种动物肠道内的三种重要原虫,均通过粪-口途径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三种病原的感染不仅会造成畜禽生产性能下降,也可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陕西省是中国西北部发展地方特色生猪产业的重要地区,但该省猪中三种肠道原虫的感染情况和种群分布特点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上述三种肠道原虫在陕西省部分规模猪场不同年龄段猪中的感染情况和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结果:(1)猪的三种肠道原虫感染情况:本研究选取了陕西省周至县、临潼区、岐山县、勉县和榆阳区5个规模猪场,采集了包括哺乳仔猪(<25日龄)、断乳仔猪(1~4月龄)、育肥猪(5月龄~3岁)和成年猪(>3岁)4个年龄段共计560份猪粪便样品。形态学检测发现,在40×10倍显微镜下可见近似椭圆形的隐孢子虫卵囊,大小约为4~6μm,外具较厚卵囊壁,内部可见卵囊残体或1~4个弧形子孢子。结肠小袋纤毛虫的滋养体在20×10倍显微镜下可见,形状呈梨形,长度在50μm左右,可运动。基于隐孢子虫的18S r RNA基因、结肠小袋纤毛虫的ITS1-5.8S r RNA-ITS2基因和毕氏肠微孢子虫的ITS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发现,所调查猪场猪的隐孢子虫、结肠小袋纤毛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总感染率分别为20.7%(116/560)、16.8%(94/560)和78.9%(442/560)。共计496份样品(88.6%,496/560)存在至少一种原虫的感染,其中14份样品(2.8%,14/496)存在三种原虫混合感染,128份样品(25.8%,128/496)存在两种原虫混合感染。三种病原中仅隐孢子虫和结肠小袋纤毛虫在各年龄段和采样点间的感染率分布差异极显着(P<0.01),而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分布则未呈现显着差异(P>0.05)。(2)猪的隐孢子虫种类和种群结构:对116份隐孢子虫阳性粪便样品的18S r R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本研究中猪感染的隐孢子虫分别属于3种隐孢子虫种,即种母猪隐孢子虫(C.scrofarum)、猪隐孢子虫(C.suis)和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其中C.scrofarum为优势虫种(90.5%,105/116),在各年龄段和采样点均呈显着优势分布(P<0.05),而C.suis和C.parvum分别占比3.4%(4/116)和6.0%(7/116),仅分别分布于周至县断乳仔猪和榆阳区哺乳仔猪中。三个虫种均有人感染的相关报道,可能存在公共卫生风险。(3)猪的结肠小袋纤毛虫种群结构:对94份结肠小袋纤毛虫阳性粪便样品的ITS1-5.8S r RNA-ITS2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本研究中猪的结肠小袋纤毛虫共存在两种基因型,即基因变体(genetic variant)A和基因变体B,其中基因变体B为优势基因型,占阳性样品的69.1%(65/94)。两种基因型均在所有采样点和年龄段中有分布,其中基因变体B在除哺乳仔猪(27.3%,3/11)与成年猪(40.0%,2/5)外的所有年龄段和采样点中均呈优势分布。(4)猪的毕氏肠微孢子虫种群结构:对352份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粪便样品的ITS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本研究中猪的毕氏肠微孢子虫共存在34种基因型,包括12种已知基因型(CHC5、CHG3、CHG19、CHN7、CHS5、CM6、D、Ebp A、H、Henan-IV、Pig Eb4和Pig EBITS5)和22种可能的新基因型(根据基因型包含的样品名称命名为SHZA1、SHZC1、SLTC1~3、SMXB1、SMXC1、SMXD1~2、SYLA1~5、SYLC1、SYLD1、SZZA1~2、SZZB1、SZZC1和SZZD1~2),其中新基因型SZZD1为优势基因型(23.0%,81/352)。多位点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在MS1、MS3、MS4和MS7位点分别形成了29、19、17和22个基因型,109个分离株在4个基因位点全部成功扩增,共形成了87个多位点基因型(multilocus sequence genotypes,MLGs)。综上,本研究阐明了陕西省部分规模猪场不同年龄段猪的隐孢子虫、结肠小袋纤毛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和种群结构,研究结果为探究猪中三种病原的生物学特性、评估人畜共患风险及制定有效防控策略提供了基础数据。
周春香[2](2019)在《不同饲养模式下三个品种猪肠道寄生虫调查及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养猪大国,更是猪肉消费大国。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监测数据,2017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3325万头,出栏商品猪68861万头;2017年猪肉消费量5456.55万吨,人均猪肉消费量达39.76千克,占人均肉类消费结构的60%以上。所以,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对保障肉食品安全供应有重要作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同时也是农村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感染猪的寄生虫种类繁多,在养猪生产中猪感染寄生虫十分普遍,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有些寄生虫还可以感染人体,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很大威胁。中国种猪资源丰富,有很多优质地方猪种,如藏猪、豫南黑猪、民猪、太湖猪等。此外,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还引进多个外来品种,如长白猪、杜洛克猪、约克夏猪等。因地域条件因素,中国多种养猪模式并存,有原始放牧模式、养殖场散养模式、公司集约化养殖模式等。在不同饲养模式下、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品种猪的寄生虫感染与流行有何不同,为此本文在西藏林芝米林县、工布江达县和河南三门峡、开封市等4个地区,对不同饲养模式条件下3个品种猪(藏香猪、豫南黑猪、长白猪)的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对猪隐孢子虫虫种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进行鉴定,以及人兽共患风险和种系进化关系进行分析,为该地区制定猪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奠定理论基础,为保障公共卫生与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丰富猪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1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采集了河南省(开封长白猪229份和三门峡豫南黑猪246份)和西藏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藏香猪225份和米林县藏香猪490份)4个区域的1190份新鲜猪粪便样本,采用卢戈氏碘液法和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粪便样品进行寄生虫检查,共检出5种寄生虫:猪蛔虫(Ascaris suis)、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 ssp)、猪毛尾线虫(Trichuris suis)、猪等孢球虫(Isosp ora suis)和阿米巴原虫(Amoeba protozoa),感染率分别为15.71%、11.17%、1.09%、19.07%和26.72%。总的猪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51.59%(614/1190)。西藏林芝地区的感染率为64.34%,河南地区的感染率为32.42%。自然放牧养殖模式寄生虫感染率为90.10%,分别高于散养模式(60.10%)、集约化养殖模式(37.99%)和阶段放养模式(28.86%)的猪。藏香猪、豫南黑猪和长白猪的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64.34%、27.23%和37.99%。感染的优势虫种,在自然放牧模式和集约化养殖模式均为猪等孢球虫和阿米巴原虫,在散养模式为阿米巴原虫和猪蛔虫,在阶段放养模式为猪等孢球虫和食道口线虫。自然放牧和散养猪均可发生2~4种寄生虫的混合感染,而集约化养殖和阶段放养猪未发现3种及以上寄生虫的混合感染。结论:猪肠道寄生虫的感染及感染的优势虫种与猪饲养模式、猪品种和地理区域有直接关系。2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隐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隐孢子虫体积微小,卵囊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6 μm。因显微镜检测方法的准确率较低,故采用分子检测方法,提取1190份新鲜猪粪便样品的DNA,PCR扩增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SSU rRNA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23份样品呈Cryptospoidium阳性,总感染率为1.93%(23/1190)。长白猪隐孢子虫感染率为8.30%(19/229),明显高于地方品种藏香猪0.42%(3/715)和豫南黑猪0.41%(1/246);保育阶段仔猪(1~2月龄)隐孢子虫感染率为4.36%(21/482),明显高于哺乳阶段(<1月龄,0.21%,1/467)和育肥阶段(>2月龄,0.41%,1/241)的猪(P<0.01);集约化养猪模式隐孢子虫感染率为8.30%(19/229),明显高于自然放牧(0%,0/101)、散养(0.49%,3/614)和阶段放养(0.41%,1/246)等饲养模式的猪;河南省猪隐孢子虫的感染率为4.21%,高于西藏地区的猪(0.42%)(P<0.01)。在1头哺乳仔猪(<1月龄)和1 1头保育仔猪(1~2月龄)的粪便样品中检测到C.suis,在10头保育仔猪(1~2月龄)和1头育肥猪(>2月龄)检测到C.scrofarum。分离到的12个C.suis(52.17%,12/23)和11个C.scrofarum均为种类单独感染(47.83%,11/23),无混合交叉感染。结论:猪隐孢子的感染及感染的种类与猪品种、饲养模式、日龄(或饲养阶段)及所在地理区域有直接关系,C.suis主要感染2月龄以下仔猪,C.scrofarum主要感染2月龄及以上的大猪。3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毕氏肠微孢子虫同隐孢子虫一样是一类个体微小的人兽共患肠道寄生原虫,因显微镜检测方法准确率低,实验室常采用分子检测方法。提取1190份新鲜猪粪便样品的DNA,PCR扩增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corytozoon bieneusi)ITS基因,并对MS1、MS3、MS4和MS7位点进行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发现猪E.bieneusi的总感染率为54.2%(645/1190)。在西藏工布江达县猪的感染率为41.3%(93/225),西藏米林县为44.1%(216/490),河南三门峡地区75.6%(186/246),河南省开封地区65.5%(150/229)。西藏藏猪感染率为43.2%(309/715),豫南黑猪感染率75.6%(186/246),长白猪感染率65.5%(150/229)。自然放牧模式感染率为13.9%(14/101),养殖场模式感染率为57.9%(631/1089),两者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60日龄以上的感染率为94.6%(228/241),30~60日龄的感染率为64.3%(310/482),30日龄以下的感染率为44.3%(207/467),三者间差异显着(P<0.01)。将获得的序列校准比对后共发现10种E.bieneusi基因型,其中8个为已报道的基因型(EbpC,EbpA,CHG19,CHC5,Henan-Ⅲ,I,D和H),2个为新基因型(XZP-Ⅰ和XZP-Ⅱ)。基于对小卫星/微卫星位点MS1、MS3、MS4和MS7上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别获得18、7、16和13个基因型。通过强连锁不平衡(LD)和重组事件分析,显示本研究检测到的猪E.bieneusi种群为克隆性群体结构。群体间成对遗传距离(FST)和基因流(Nm)均较低,表明来自不同寄主的E.bieneusi群体的基因流动有限,系统发育分析、基因结构分析和遗传网络分析结果均显示存在寄主适应性和地理隔离。结论:猪E.bieneusi的感染与猪饲养模式、日龄有直接关系,猪E.bieneusi不同基因型的分布具有广泛流行性、宿主适应性、地理区域隔离性和人兽共患潜力的存在。
徐宁[3](2019)在《湖南农村部分地区肠道原虫分子流行病学及广西宾阳人群隐孢子虫感染预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掌握湖南农村部分地区人群及动物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等肠道原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预测广西宾阳县农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趋势,为制定我国农村地区肠道原虫感染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湖南农村部分地区人群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以湖南农村地区为研究现场,根据地理方位将湖南省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随机抽取2个片区,在每个片区内随机抽取一个市/州,在每个市/州内按照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一个乡镇,在该镇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符合条件的人群纳入本次研究中。每个镇每年至少调查300人,总计每年至少调查600人。收集其新鲜的粪便样本并抽提粪便样本DNA,采用PCR方法分别检测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获得其感染率及亚型/种/基因型/集聚体特征,采用单因素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该地区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的影响因素。2.湖南农村部分地区动物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在上述调查地区结合人群居住环境,随机收集不同种动物的新鲜粪便样本,抽提动物粪便样本DNA,并采用PCR方法检测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获得其感染率及亚型/种/基因型/集聚体特征。3.广西宾阳县农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趋势分析利用2014、2016、2017和2018年广西宾阳县农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率数据,建立非等间距灰色模型,预测未来两年该地区人群隐孢子虫的感染趋势。模型的检验采用残差检验、关联度检验和后验差检验。研究结果:1.湖南农村部分地区人群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共检出人芽囊原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2种肠道原虫,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未检出。人芽囊原虫阳性率为5.5%(34/619),其中男性感染者占26.5%(9/34),女性感染者占73.5%(25/34)。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和是否饮用生水是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影响因素(χ2=6.282,P=0.012;χ2=11.972,P=0.003);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男性(P=0.012,OR=0.363,95%CI:0.165,0.797)、饮用半瓶生水/周(P=0.001,OR=4.282,95%CI:1.855,9.885)、饮用多于半瓶生水/周(P=0.040,OR=2.562,95%CI:1.044,6.290)和家中饲养家畜(P=0.048,OR=4.356,95%CI:1.014,18.702)是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在农村人群中检测出人芽囊原虫包含5种亚型,其中ST1占20.6%(7/34)、ST2占 11.8%(4/34)、ST3 占 58.8%(20/34)、ST5占 2.9%(1/34)和 ST7 占 5.9%(2/34)。本研究在该地区农村人群检出3份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样本,2份来自男性,1份来自女性。对3份阳性样本进行生物学分析,均为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D。2.湖南农村部分地区动物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共收集192份动物粪便样本,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均检出,感染率分别为14.6%(28/192)、1.6%(3/192)、0.5%(1/192)和0.5%(1/192)。感染人芽囊原虫的动物分别为鸡(n=16)、鸭(n=5)、猪(n=4)、犬(n=2)和猫(n=1)。人芽囊原虫亚型分别为ST5(1/28)、ST6(2/28)、ST7(23/28)和ST10(2/28)。在1只鸡和2只猫粪便中检出隐孢子虫,分别为C.avian genotype Ⅲ(n=1)和C.felis(n=2)。在1只犬粪便中检出贾第虫,为集聚体A。在1头牛粪便中检出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D。3.广西宾阳县农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趋势分析本研究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农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率预测模型为:X(0)(k.+1)=-6.8395/Δki+1(1-e-0.2891 Δki+1)e-0.2891Δki+1。根据该模型得到的 2014、2016、2017和2018年的拟合值分别为:2.9%、1.5%、1.0%和0.7%。2019年和2020年的预测值分别为0.5%和0.4%。预测模型绝对误差分别为0.000 0、-0.001 6、0.136 8 和-0.121 4,相对误差分别为 0.000 0、0.001 1、0.124 4 和 0.202 3。关联度r=0.667 7,后验方差比C=0.106 8,后验概率P=1.00。研究结论:本研究中,湖南农村部分地区人群人芽囊原虫的感染率相对较高,以ST3亚型为主,其中女性、饮用生水和饲养家畜等因素为该地区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危险因素,应提高对这类人群的健康宣传,控制肠道原虫病的感染。该地区农村人群微孢子虫感染率较低,均为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D。本研究未在研究人群粪便样本中检测到隐孢子虫和贾第虫。该地区动物粪便样本中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均检出,且大部分具有人兽共患性,因此应该提高对该地区动物粪便的管理以及人群的卫生意识,防止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传播。本研究建立的广西宾阳地区农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趋势非等间距灰色模型GM(1,1),模型预测精度较好,可用于本地区隐孢子虫的预测。
王锐刚[4](2019)在《淮南部分地区猪肠道寄生虫病调查及药物驱毛滴虫的临床试验》文中提出寄生虫病是畜禽常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我国猪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寄生虫感染,给猪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淮南地区养猪场肠道寄生虫的流行病学尚不清楚。通过对淮南地区多家猪场猪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为猪场肠道寄生虫病防控提供参考。由于淮南地区的猪毛滴虫感染较为普遍,因此进行了毛滴虫临床试验。从淮南地区7个不同规模的猪场共采集新鲜猪粪便样品650份,采用直接涂片法、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水洗沉淀法和卢戈氏碘液染色-镜检法对所有样品进行肠道寄生虫检查。结果显示淮南地区猪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35.69%。猪蛔虫、鞭虫、类圆线虫、隐孢子虫、球虫、结肠小袋纤毛虫和毛滴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07%、0.62%、6.00%、1.38%、2.77%、17.54%和6.31%。猪肠道寄生虫混合感染为两种寄生虫合感染,混合感染率为4.77%。类圆线虫和毛滴虫混合感染率为0.92%,球虫和结肠小袋纤毛虫混合感染率为1.07%,毛滴虫和结肠小袋纤毛虫混合感染率为2.77%。小型猪场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高于规模化猪场,小型猪场以结肠小袋纤毛虫,类圆线虫和毛滴虫为优势寄生虫,规模化猪场以结肠小袋纤毛虫为优势寄生虫。哺乳仔猪类圆线虫感染率高,而保育猪和育肥猪的毛滴虫和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率高。用甲硝唑、地美硝唑和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对32头毛滴虫阳性腹泻的猪进行了临床试验,以腹泻情况、粪便检查和粪便寄生虫培养结果为指标评价了药物临床效果。结果显示甲硝唑和地美硝唑对毛滴虫有较好的驱虫效果。
施网强[5](2018)在《盐城市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肠道寄生虫与弓形虫的感染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寄生虫病是一类慢性消耗性疾病,在养猪生产中普遍存在,而且寄生虫种类繁多,其中猪肠道寄生虫是猪场流行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寄生虫,尽管大多数病猪感染后缺乏典型症状,死亡率相对较低,但感染率很高,同时也可引起猪增重减慢,生长发育受阻,免疫力下降,影响猪肉品质和质量,严重感染可引起猪的消瘦、贫血、饲料转化率降低、孕猪空怀、早产、流产,甚至发生死亡,还有些寄生虫病可以人畜共患,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会产生很大威胁。寄生虫在宿主间的传播和流行不但与寄生虫的生活史密切相关,而且与动物饲养管理方式也相关。目前我国养猪业已逐渐转化为规模化、集约化、封闭式的养殖模式,这一饲养模式的改变对猪寄生虫病的流行会带来怎样的变化还有待调查分析。为此,本文对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群进行了肠道寄生虫及弓形虫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丰富在规模化、集约化、封闭式养殖模式下猪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同时也为该市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来自大丰区各养殖场不同日龄的猪粪便样品共538份,通过水洗沉淀法及饱和食盐水与糖水(饱和食盐水与饱和糖水比例为1:1)漂浮法进行检查,根据寄生虫图谱对虫体和虫卵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肠道寄生虫的总感染率为11.71%(63/538);共检查到猪小袋纤毛虫和猪等孢球虫2种寄生虫,其中猪小袋纤毛虫感染率为7.62%(41/538),猪等孢球虫感染率4.09%(22/538);卡方检验分析表明季节以及猪群日龄是猪小袋纤毛虫及等孢球虫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2.大丰区规模化猪场隐孢子虫感染现状调查采集7~15日龄仔猪新鲜粪便样品300份,提取粪便样品DNA后,采用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的巢式PCR方法进行检测,阳性率为13.67%(41/300),纯化的PCR产物与T载体连接后进行基因克隆,测序结果显示此序列与鸵鸟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truthioni)的同源性最高。同时,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也证实所获隐孢子虫为鸵鸟隐孢子虫,将此序列命名为Cstruthionis CS-JS-1提交至GenBank,获取登陆号为MH449666。3.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采集大丰区养殖场共161份猪血液样品,分别采用IHA血清学及血液DNA样品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市规模化养殖场猪群弓形虫检测综合阳性率为6.83%(11/161),其中种母猪阳性率最高,而保育猪阳性率最低。IHA检测结果显示猪感染弓形虫平均阳性率为5.59%(9/161),PCR方法检测显示仅有2份DNA样品扩增出与预期大小一致的目的条带(531 bp),弓形虫阳性率仅为1.24%(2/161)。结果提示该市规模化猪场猪群弓形虫感染方式主要为慢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同时PCR阳性结果的出现说明该猪场也存在弓形虫早期感染的情况。
王璐[6](2018)在《基于GIS技术的隐孢子虫流行病学数据空间分析》文中提出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具有人兽共患特性的寄生性肠道原虫,主要通过食源或者水源进行传播,可以导致水样腹泻,特别是免疫缺陷患者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门结合地理学与地图学以及遥感和计算机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工具。伴随着GIS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多领域的开发运用,该系统正逐步成为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管理方面重要的技术手段。近些年来,针对隐孢子虫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呈指数性快速增长,然而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利用GIS技术结合隐孢子虫流行病学数据进行研究,从全球范围内分析单一宿主(奶牛)隐孢子虫感染情况,以及在中国范围内隐孢子虫感染多种宿主的统计分析,以期展现隐孢子虫感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首先,从全球范围内分析单一宿主(奶牛)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利用关键词“隐孢子虫”、“奶牛”在中国知网CNKI查询中文文献;通过“Cryptosporidium”与“cow”、“cattle”或“calves”作为关键词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搜索英文文献。查询结果是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出版文献,共搜集到293篇有效文献,通过整理采样时间、采样地点、隐孢子虫感染率、隐孢子虫感染情况等信息利用GIS技术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奶牛源隐孢子虫的平均感染率为17.55%(19278/109841);其中,美洲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率最高,感染率达到28.50%(3674/12892),其次是欧洲20.70%(5078/24535),亚洲的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率最低为13.86%(8009/57801)。奶牛源隐孢子虫种类的分布方面,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parvum)在感染类型中占据绝对优势,且在各大洲均有分布且感染率也相对较高,其次是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和牛隐孢子虫(C.bovis)在分布和感染率上占据优势。其次,在中国范围内对多种宿主的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样利用关键词“隐孢子虫”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中文文献,利用关键词“Cryptosporidium”、“China”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搜索英文文献。查询结果是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出版文献,共搜集到592篇有效文献,通过整理采样时间、采样地点、隐孢子虫感染率、隐孢子虫感染情况等信息利用GIS技术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显示,我国隐孢子虫的采样地点涉及到除香港特别行政区之外的所有省级行政区。隐孢子虫的宿主统计显示隐孢子虫可以感染哺乳动物、禽类和爬行类等多种类型动物。通过对人、牛、猪和鸡隐孢子虫感染率的统计分析显示,人源隐孢子虫平均感染率为3.28%(6838/208194),人感染隐孢子虫较高的地区有新疆、广东、云南和浙江等地;牛源隐孢子虫的平均感染率为14.13%(8024/56795),牛感染隐孢子虫较高的地区主要有浙江、重庆、四川、青海等地;猪源隐孢子虫的平均感染率为17.94%(4971/27712),猪感染隐孢子虫较高的地区有黑龙江和北京;鸡源隐孢子虫的平均感染率为21.10%(2938/13921),鸡感染隐孢子虫较高的地区有四川和安徽等地。综上所述,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发现隐孢子虫的分布基本上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奶牛均有隐孢子虫的感染,在不同地区隐孢子虫的感染类型和感染程度有所不同;然而,在我国不同宿主的隐孢子虫感染种类与感染率各异,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亦有不同。隐孢子虫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肠道机会性致病原虫,新的宿主不断被检测,新的种类不断被建立,在全球范围内关于隐孢子虫感染的流行病学数据不断的被更新。目前,GIS空间分析与流行病学的交叉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隐孢子虫流行病学的空间分析中,建立更加全面和准确的隐孢子虫流行病学模型。
周春香[7](2017)在《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综合防控措施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引言:我国是世界养猪大国,也是猪肉产量第一大国。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逐步取代小散户的养殖模式,猪病的防治措施也逐步由治疗向预防意识转变,很多病毒细菌性疾病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常常被管理者忽视的猪寄生虫病是危害我国养猪业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了猪只的繁殖性能和生长发育性能,导致上市时间延长,降低了生产者养殖利润。有数据显示猪寄生虫病可导致饲料转化率下降5%左右,每头育肥猪多消耗饲料l7.1-l7.8㎏,上市时间延长5-10d。更加严重的可导致猪发病,甚至死亡,给生产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此外,寄生虫病还影响猪肉品质,严重影响市场销售,甚至危害人类健康,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发展[1]。为更好的了解猪场猪寄生虫病的发生情况,掌握猪感染寄生虫的种类、感染率、感染强度,以便为其他规模化猪场提供有效防治寄生虫病科学依据,笔者特收集关于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及结合雏鹰公司驱虫方案实施取得的成效,拟订此文章以供同行业同事参考。
孙涛[8](2012)在《奶牛源隐孢子虫的鉴定及隐孢子虫囊壁蛋白基因的克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sis)是由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感染引起的一种全球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隐孢子虫是人和动物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也是人类艾滋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因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隐孢子虫病进行了较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合肥地区隐孢子虫种类尚不清楚。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合肥地区某奶牛场奶牛粪样中隐孢子虫的检查,获取隐孢子虫感染阳性奶牛,从阳性奶牛粪样中分离出隐孢子虫卵囊,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隐孢子虫虫种鉴定,为隐孢子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提取隐孢子虫卵囊的总RNA,进行反转录获得隐孢子虫cDNA,扩增隐孢子虫囊壁蛋白基因,以期为筛选研制隐孢子虫疫苗的抗原候选分子提供资料。首先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对合肥地区某奶牛场285头成年母牛粪样进行隐孢子虫卵囊检测,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出隐孢子虫阳性奶牛5头,其感染率为1.8%;改良抗酸染色法检出隐孢子虫阳性奶牛6头,感染率为2.1%。根据隐孢子虫卵囊的形态、大小和卵形指数(长/宽)等特征对所获虫体进行形态学鉴定,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获的卵囊为椭圆形或卵圆形,大小平均为7.37μm×6.13μm,卵形指数为1.20;改良抗酸染色法检获的卵囊为椭圆形或卵圆形,呈玫瑰红色,周围深染,中央淡染,大小平均为7.58μm×6.20μm,卵形指数为1.22,初步鉴定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检出的隐孢子虫均为安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andersoni)。其次采集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均为隐孢子虫阳性的5头奶牛粪样,分离隐孢子虫卵囊。根据隐孢子虫18S rRNA基因和HSP70基因序列分别设计2对PCR反应引物和2对巢式PCR反应引物,以所获卵囊基因组为模板分别进行PCR反应和巢式PCR反应,对巢式PCR反应的产物进行胶回收、克隆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隐孢子虫有效虫种的18S rRNA基因和HSP70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和进化树构建,从而确定所获隐孢子虫的种类。结果显示PCR扩增出的隐孢子虫18S rRNA基因和HSP70基因片段分别为540bp和448bp,巢式PCR扩增出的隐孢子虫18S rRNA基因和HSP70基因片段分别为250bp和325bp(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Q031803、JQ031804、JQ031805、JQ031806、JQ031807、JQ031808、JQ031809、 JQ031810、JQ031811、JQ031812),与预期片段大小基本一致;将巢式PCR产物序列与隐孢子虫相关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这5株分离株18S rRNA基因与安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andersoni)DQ989573序列一致性最高,两者在系统进化树上为同一分支;这5株分离株的HSP70基因片段与安氏隐孢子虫AY954892和DQ989576序列一致性最高,且在系统进化树上为同一分支,因此确定所分离的5株奶牛源隐孢子虫分离株均为安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andersoni)。最后采集安氏隐孢子虫阳性奶牛的新鲜粪样,提取隐孢子虫总RNA,反转录得到cDNA,以单链cDNA为模板扩增出安氏隐孢子虫囊壁蛋白基因部分片段,并进行克隆、测序,将测序所得序列与GeneBank已发布的隐孢子虫囊壁蛋白基因序列进行序列比对,从而确定隐孢子虫囊壁蛋白基因的突变情况。通过反转录和PCR方法扩增出安氏隐孢子虫囊壁蛋白基因499bp片段,经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此次扩增出的COWP序列与登陆号为DQ989570的囊壁蛋白序列同源性为100%。综上所述,本研究获得了合肥奶牛隐孢子虫分离株及其18S rRNA和HSP70基因片段,为中国隐孢子虫病的临床诊断、分子生物学检测及虫种鉴定提供了依据;扩增出的奶牛源安氏隐孢子虫囊壁蛋白基因,为今后隐孢子虫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陈兆国[9](2011)在《上海地区动物隐孢子虫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微小隐孢子虫miRNA的初步鉴定》文中认为隐孢子虫是一种全球普遍存在的人兽共患寄生虫,可引起人和动物的严重腹泻甚至死亡。目前隐孢子虫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预防疫苗,其防治主要依赖于保护易感宿主,加强患病病人和动物的管理,搞好周边环境卫生,管理好病人以及病畜的粪便,减少其卵囊对食物、饮水及环境的污染,预防和减少人、动物的感染。动物隐孢子虫病不仅对其自身造成严重危害,也是人隐孢子虫病的重要感染源。因此,亟待建立灵敏、高效、价廉的分子检测技术,广泛开展隐孢子虫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摸清动物隐孢子虫的感染状况、流行特点、寄生虫种及基因型,为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危害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微小RNA(microRNA,miRNA)能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参与生物体许多重要生理过程的调控,开展miRNA研究对于探讨重要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揭示寄生虫生长发育机制及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关系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至今尚未见隐孢子虫属miRNA的相关报道。为建立更为敏感的隐孢子虫PCR检测技术,本研究首先比较了10种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抽提的隐孢子虫卵囊DNA作为模板进行nested PCR扩增的效果。三次重复试验结果显示,Chelex 100法、FTA试纸法和Wizard DNA Clean-Up System试剂盒法抽提效果最好,对1×102及以上个卵囊提取的DNA模板均能得到稳定的扩增。对于样品中含有较多PCR抑制物的奶牛源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与PCR抑制物相对较少的小鼠源隐孢子虫鼠基因型(Cryptosporidium mouse genotype)卵囊,利用Chelex-100法提取DNA模板后,其nested PCR扩增效果一致。对牦牛的田间样品检测结果显示,PCR方法检出率明显高于蔗糖漂浮法,用上述3种敏感性最高的方法提取DNA模板后,进行nested PCR扩增的检出率为33.3%-44.4%。对山羊、猪、鸭三种动物的192份田间样品进行检测,以蔗糖漂浮法作金标准,结果以FTA试纸法抽提DNA模板后进行PCR扩增,其阳性符合率和总符合率分别高达89.1%和67.7%,表明该方法经优化后,适用于各种动物隐孢子虫病的田间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采用Sheather’s蔗糖漂浮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及nested PCR-RFLP技术,对上海市7个区/县19个奶牛场,9个区/县12个猪场,3个区4个养鸡场,4个区7个鸭场,7个区14个犬场、诊所及动物试验场,3个区3个羊场中相应动物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别随机采集样品826、2,323、683、857、446份进行检测,结果其阳性率分别为22.3%、34.4%、29.4%、21.9%、2.47%、26.3%,初步查明了上海地区几种重要畜禽隐孢子虫病的流行现状和特点。发现猪隐孢子虫感染存在明显的日龄相关性和季节相关性,2月龄以内仔猪和冬、春两个低温季节是开展隐孢子虫病查、防的有利时机和关键时段。此外,还对鹌鹑、梅花鹿、新西兰白兔、东方田鼠、实验小鼠、鸽子、黑天鹅、猫中隐孢子虫感染状况进行了检测,结果其阳性率分别为63.3%、36.6%、11.0%、54.5%、2.9%、0、0、0;在1头黄牛粪便中也发现有隐孢子虫卵囊,显示上海地区多种动物普遍存在隐孢子虫感染。对170多份样品的分子检测显示,感染奶牛的隐孢子虫为C. parvum、C. andersoni、C. ryanae和C. bovis 4种;猪为C. suis和pig genotypeⅡ;鸡为C. baileyi;鸭为C. baileyi,Cryptosporidium duck genotype;犬为C. canis、C. muris和mouse genotype;山羊为C. ubiquitum;鹌鹑为C. meleagridis;梅花鹿为C. andersoni;兔为C. cuniculus;小鼠为Cryptosporidium mouse genotype。其中北京鸭感染duck genotype、山羊感染C. ubiquitum、犬感染mouse genotype在世界各地尚未见报道。C. canis、duck genotype在中国尚未见鉴定报道;犬感染C. muris和C. canis、梅花鹿感染C. andersoni等在中国尚未见报道。上述结果的取得,对有效实施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C. parvum小分子RNA序列进行了测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15,025,804条序列,其中高质量序列14,753,144条,干净序列337,432种12,566,783条。基因组定位分析显示,有17,877种小RNA比对上基因组,占总种类数的5.30%,不同染色体上小RNA的分布不均匀,分别占0.5%-48.0%。将这些小RNA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30种miRNA家族,其表达量从1-1,405。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获得了2个候选的miRNA及4,032个靶基因位点。利用加尾和引物延伸定量RT-PCR,证实了其中至少有12种miRNA在C. parvum、C. baileyi、Cryptosporidium mouse genotype、C. cuniculus、C. suis和C. andersoni中的3-6种中存在表达。上述工作拓宽了对顶复器门原虫miRNA的理解和认识,为利用miRNA开展隐孢子虫生物学和防治技术研究打下了基础。本研究优化了隐孢子虫nested PCR检测技术,对上海地区13种动物隐孢子虫的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对寄生的隐孢子虫虫种和基因型进行了分子鉴定,对微小隐孢子虫的miRNA进行了初步鉴定,为开展隐孢子虫生物学研究、预防和减少隐孢子虫病的危害奠定了基础。
张国恩[10](2011)在《隐孢子虫rP23间接ELISA诊断方法及体内瞬时转染系统的构建》文中认为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是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感染动物和人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以自限性水样腹泻为主要症状。隐孢子虫能感染170多种动物,其中哺乳动物至少有79种。隐孢子虫卵囊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人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感染。但目前隐孢子虫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因而对其进行检测与预防很重要。本实验利用酶切法从重组质粒pMD18-T-P23中获得隐孢子虫鼠基因型(Cryptosporidium mouse genotype)P23基因,克隆到pGEX-4T-1载体,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GEX-P23。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发现rP23可分别与兔隐孢子虫感染兔阳性血清、贝氏隐孢子虫感染鸡阳性血清、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牛阳性血清、隐孢子虫鼠基因型感染鼠阳性血清特异性反应,而不与兔、鸡、牛、鼠阴性血清反应,表明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以纯化的重组蛋白rP23为抗原,建立隐孢子虫间接ELISA检测方法,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观察;利用建立的方法,对临床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成功地建立了隐孢子虫间接ELISA检测技术,其最适抗原包被浓度为2μg/mL,血清最佳稀释倍数为1:800,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倍数为1:2000,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利用建立的rP23-ELISA检测方法,对23份临床血清样品进行了检测,并与Sheather’s蔗糖漂浮法、nested PCR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建立的rP23-ELISA方法检出率高于Sheather’s蔗糖漂浮法和nested PCR法。表明该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价格低廉、操作简单、能批量检测等特点,可用来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为研制隐孢子虫病ELISA检测试剂盒打下了基础。为建立微小隐孢子虫体外感染模型,并对其在细胞内的生长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利用人回盲肠癌细胞(HCT-8细胞)作为感染细胞,采用不同的接种细胞浓度和培养血清浓度进行培养。结果,在6孔培养板中接种1×106、5×105、1×105个细胞后,在24 h、48 h、72 h后长成7080%单细胞层,可以用来接种1×105个微小隐孢子虫。用含有1%血清浓度的培养基来培养微小隐孢子虫,培养72 h后,通过Crypt-a-Glo?和Sporo-Glo?抗体荧光染色,成功观察到了隐孢子虫各个阶段虫体的形态。为探索绿色荧光蛋白(EGFP)在隐孢子虫中的瞬时表达情况,分别扩增了微小隐孢子虫自身蛋白子孢子表面抗原CP15、热激蛋白70、组蛋白H4、肌动蛋白、微管素蛋白和ATP酶的启动子序列,并将外源蛋白EGFP基因置于其启动子中,共构建了30个穿梭转染质粒。通过电转染导入微小隐孢子卵囊中,培养72 h后,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和RT-PCR检测EGFP表达情况。结果pSEI和pAET两个质粒转染组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均观察到EGFP荧光,RT-PCR检测扩增出了特异性条带,表明本研究建立了隐孢子虫体内瞬时转染系统,可以在隐孢子虫体内表达绿色荧光,为下一步稳定表达外源蛋白打下了基础。
二、安徽省凤台县猪隐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徽省凤台县猪隐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部分规模猪场猪的三种重要肠道原虫感染情况和种群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猪的重要肠道原虫感染情况和种群结构研究进展 |
1.1 猪常见肠道原虫的感染情况 |
1.1.1 隐孢子虫感染情况 |
1.1.2 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情况 |
1.1.3 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 |
1.2 隐孢子虫、结肠小袋纤毛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的种群结构 |
1.2.1 隐孢子虫种类和基因分型 |
1.2.2 结肠小袋纤毛虫基因分型 |
1.2.3 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分型和多位点基因分型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陕西部分规模猪场猪的三种重要肠道原虫感染情况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肠道原虫的形态学检查结果 |
2.2.2 肠道原虫目的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
2.2.3 三种肠道原虫的感染情况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陕西部分规模猪场猪源隐孢子虫种类鉴定与种群结构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猪源隐孢子虫种类鉴定结果 |
3.2.2 猪源隐孢子虫种类分布特征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陕西部分规模猪场猪源结肠小袋纤毛虫种群结构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 |
4.2.1 猪源结肠小袋纤毛虫基因型鉴定结果 |
4.2.2 猪源结肠小袋纤毛虫基因型分布特征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陕西部分规模猪场猪源毕氏肠微孢子虫种群结构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猪源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鉴定结果 |
5.2.2 猪源毕氏肠微孢子虫多位点基因分型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不同饲养模式下三个品种猪肠道寄生虫调查及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我国猪肠道寄生虫的防治研究进展 |
第二章 隐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第三章 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河南省和西藏林芝地区猪隐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河南省和西藏地区猪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湖南农村部分地区肠道原虫分子流行病学及广西宾阳人群隐孢子虫感染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四类肠道原虫的概述 |
1.2 四类肠道原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1.2.1 人芽囊原虫 |
1.2.2 隐孢子虫 |
1.2.3 贾第虫 |
1.2.4 毕氏肠微孢子虫 |
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湖南农村部分地区人群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人群的基本信息 |
3.2 肠道原虫的感染状况 |
3.2.1 人芽囊原虫感染状况、亚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
3.2.2 微孢子虫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分析 |
3.2.3 隐孢子虫和贾第虫的感染状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湖南农村部分地区动物人芽囊原虫、隐孢子虫、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3.1 粪便样本的构成 |
3.2 动物中肠道原虫的感染状况 |
3.2.1 人芽囊原虫感染状况及亚型分析 |
3.2.2 隐孢子虫的感染状况及虫种/基因型分析 |
3.2.3 贾第虫的感染状况及集聚体分析 |
3.2.4 微孢子虫的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广西宾阳县农村人群隐孢子虫感染趋势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隐孢子虫感染率 |
3.2 预测模型及感染率 |
3.3 模型拟合效果检验 |
3.3.1 残差检验 |
3.3.2 关联度检验 |
3.3.3 后验差检验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总结 |
1. 研究结果 |
2. 研究意义 |
致谢 |
附表 |
个人简历 |
附件 |
(4)淮南部分地区猪肠道寄生虫病调查及药物驱毛滴虫的临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列表 |
文献综述 |
1 淮南地区养猪业概况 |
2 猪主要肠道寄生虫病概况 |
2.1 猪蛔虫 |
2.2 猪鞭虫 |
2.3 猪类圆线虫 |
2.4 猪球虫 |
2.5 猪结肠小袋纤毛虫 |
2.6 猪隐孢子虫 |
2.7 猪毛滴虫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剂与药品 |
1.1.2 主要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猪肠道寄生虫实验室检查方法 |
1.2.2 猪肠道寄生虫虫种鉴定 |
1.2.3 淮南部分地区猪场肠道寄生虫调查 |
1.2.4 药物驱毛滴虫的临床试验 |
1.2.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淮南部分地区猪场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
2.1.1 粪便中寄生虫观察结果 |
2.1.2 猪场粪便中寄生虫感染率 |
2.1.3 粪便中不同虫种寄生虫感染率 |
2.1.4 不同日龄猪寄生虫感染情况 |
2.1.5 不同规模猪场寄生虫感染情况 |
2.1.6 淮南部分地区猪场肠道寄生虫多重感染情况 |
2.3 猪肠道毛滴虫驱虫试验结果 |
2.3.1 临床观察 |
2.3.2 实验室诊断 |
2.3.3 药物治疗结果 |
3 讨论 |
3.1 淮南部分猪场肠道寄生虫病发病情况 |
3.2 淮南部分猪场肠道寄生虫病发病特征 |
3.3 猪场肠道寄生虫病区域发病特点 |
3.4 猪毛滴虫驱虫试验评价方法 |
3.5 猪毛滴虫驱虫药物的选择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盐城市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肠道寄生虫与弓形虫的感染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文献综述: 猪寄生虫病及其防控研究进展 |
1 猪蠕虫病 |
2 猪原虫病 |
3 猪外寄生虫病 |
4 小结 |
第一章 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大丰区规模化猪场隐孢子虫感染现状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弓形虫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6)基于GIS技术的隐孢子虫流行病学数据空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资助 |
致谢 |
摘要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隐孢子虫简介 |
2.1 隐孢子虫分类 |
2.2 隐孢子虫生活史 |
3 全球牛源隐孢子虫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
3.1 全球牛源隐孢子虫分布 |
3.2 全球牛源隐孢子虫感染情况 |
3.3 全球牛源隐孢子虫流行季节 |
3.4 全球牛隐孢子虫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分布 |
4 我国隐孢子虫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
4.1 我国隐孢子虫分布 |
4.2 我国隐孢子虫不同宿主感染情况 |
5 GIS简介 |
5.1 GIS数据的组织和管理 |
5.2 GIS的功能 |
6 GIS技术在流行病学中的研究现状 |
6.1 GIS在疫病研究中的应用简史 |
6.2 GIS在流行病研究中的应用 |
6.2.1 疫病流行专题地图的绘制 |
6.2.2 GIS技术在流行病学检测预警中的应用 |
7 展望 |
第二部分 基于GIS技术的奶牛隐孢子虫流行病学数据空间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数据处理 |
2.3 空间定位与表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1.1 全球奶牛隐孢子虫流行病学年度文章发表情况统计 |
3.1.2 各大洲奶牛隐孢子虫流行病学文章发表情况统计 |
3.1.3 各洲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率情况 |
3.2 空间定位与表达 |
3.2.1 点数据制图 |
4 结论与讨论 |
4.1 本章小结 |
4.2 本章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GIS技术的中国地区隐孢子虫流行病学数据空间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数据处理 |
2.3 空间定位与表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1.1 中国地区隐孢子虫流行病学年度文章发表情况统计 |
3.1.2 我国各省对隐孢子虫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年度统计 |
3.1.3 我国隐孢子虫感染宿主统计情况 |
3.2 空间定位与表达 |
3.2.1 点数据制图 |
3.2.2 分级统计制图 |
4 结论与讨论 |
4.1 本章小结 |
4.2 本章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创新点 |
1 全文总结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个人简介 |
(7)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综合防控措施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猪场常见寄生虫种类[2] |
1.1 消化道 |
1.1.1 寄生于小肠 |
1.1.2 寄生于大肠 |
1.1.3 寄生于胃 |
1.2 呼吸道 |
1.3 泌尿道 |
1.4 皮肤内 |
1.5 全身 |
2 猪场常见寄生虫的分类 |
2.1 主要寄生虫 |
2.2 次要寄生虫 |
3 猪场常见寄生虫的成因 |
4 猪场常见寄生虫对养猪生产的影响 |
4.1 寄生虫的长期存在,必须考虑其对养殖生产的经济影响。 |
4.2 猪蛔虫病是猪场最为常见的寄生虫病 |
4.3 猪疥螨对猪场的危害 |
4.4 球虫的感染在猪场寄生虫感染中普遍存在 |
4.5 人兽共患的结肠小袋纤毛虫和隐孢子虫感染应引起重视 |
5 规模化猪场常见寄生虫的综合防控措施 |
5.1 猪寄生虫的控制策略 |
5.2 药物的选用 |
5.3 驱虫模式 |
5.3.1 定期驱虫,控制或消除了传染来源 |
5.3.2 具体操作程序: |
5.3.2. 1 种母猪、公猪 |
5.3.2. 2 每批次仔猪 |
5.3.2. 3 每批次后备母猪 |
5.3.2. 4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 |
6 结语 |
(8)奶牛源隐孢子虫的鉴定及隐孢子虫囊壁蛋白基因的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图表 |
主要英文缩写 |
文献综述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病原学方法检测奶牛粪样中隐孢子虫 |
1.3.1 粪样的采集 |
1.3.2 虫体的检查 |
1.4 隐孢子虫的分子鉴定 |
1.4.1 隐孢子虫卵囊的分离与纯化 |
1.4.2 隐孢子虫的 DNA 抽提 |
1.4.3 隐孢子虫 18SrRNA 基因的扩增 |
1.4.4 隐孢子虫 HSP70 基因的扩增 |
1.4.5 扩增产物检测 |
1.4.6 感受态细菌的制备 |
1.4.7 胶回收 |
1.4.8 目的基因的连接与重组质粒的转化 |
1.4.9 PCR 鉴定重组质粒 |
1.4.10 测序鉴定 |
1.4.11 序列分析和进化树绘制 |
1.5 隐孢子虫囊壁蛋白基因的克隆 |
1.5.1 隐孢子虫总 RNA 抽提 |
1.5.2 RT-PCR 反应 |
1.5.3 PCR 反应扩增隐孢子虫囊壁蛋白基因 |
1.5.4 囊壁蛋白基因的克隆 |
1.5.5 囊壁蛋白基因的序列比对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奶牛源隐孢子虫的分离与鉴定 |
2.1.1 隐孢子虫检测结果 |
2.1.2 隐孢子虫卵囊的形态特征 |
2.1.3 隐孢子虫的分子鉴定 |
2.2 隐孢子虫囊壁蛋白基因的克隆 |
2.2.1 囊壁蛋白基因的 PCR 扩增结果 |
2.2.2 囊壁蛋白基因的测序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合肥某奶牛场成年母牛隐孢子虫感染情况 |
3.2 奶牛源隐孢子虫的分子鉴定 |
3.3 隐孢子虫囊壁蛋白的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上海地区动物隐孢子虫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微小隐孢子虫miRNA的初步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隐孢子虫与隐孢子虫病概述 |
1.1.1 发现历史 |
1.1.2 病原和分类 |
1.1.3 生活史 |
1.1.4 临床症状 |
1.1.5 病理学 |
1.1.6 基因组序列分析 |
1.1.7 展望 |
1.2 隐孢子虫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1.2.1 分子分型技术 |
1.2.2 亚型分析技术 |
1.2.3 流行病学概况 |
1.3 寄生虫miRNA 研究进展 |
1.3.1 miRNA 的发现及研究现状 |
1.3.2 miRNA 研究技术现状 |
1.3.3 寄生原虫miRNA 的研究现状 |
1.3.4 隐孢子虫小RNA 的研究现状 |
1.3.5 应用前景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隐孢子虫nested PCR-RFLP 技术的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卵囊纯化 |
2.1.3 卵囊DNA 提取 |
2.1.4 nested PCR 扩增 |
2.1.5 不同隐孢子虫虫种和基因型卵囊DNA的提取比较 |
2.1.6 田间样品DNA 提取的比较 |
2.2 结果 |
2.2.1 不同种方法提取C. baileyi 卵囊DNA 的比较 |
2.2.2 不同隐孢子虫虫种和基因型卵囊 DNA 提取的比较 |
2.2.3 对田间样品的检测 |
2.3 讨论 |
第三章 上海地区动物隐孢子虫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样品采集 |
3.1.3 隐孢子虫检测 |
3.1.4 隐孢子虫虫种/基因型的分子鉴定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状况及分子鉴定 |
3.2.2 猪隐孢子虫感染状况及分子鉴定 |
3.2.3 鸡隐孢子虫感染状况及分子鉴定 |
3.2.4 鸭隐孢子虫感染状况及分子鉴定 |
3.2.5 犬隐孢子虫感染状况及分子鉴定 |
3.2.6 其他动物隐孢子虫感染状况及分子鉴定 |
3.2.7 隐孢子虫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
3.3 讨论 |
3.3.1 关于上海地区动物隐孢子虫感染情况 |
3.3.2 关于上海地区动物感染的隐孢子虫虫种/基因型 |
3.3.3 展望 |
第四章 微小隐孢子虫miRNA 的初步鉴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微小隐孢子虫小分子RNA 文库的构建 |
4.1.3 微小隐孢子虫小分子RNA 的高通量测序 |
4.1.4 微小隐孢子虫小分子RNA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miRNA 的寻找 |
4.1.5 miRNA 表达水平检测 |
4.2 结果 |
4.2.1 微小隐孢子虫小RNA 测序数据处理及片段长度分布统计 |
4.2.2 小RNA 的基因组定位 |
4.2.3 miRNA 表达谱构建 |
4.2.4 Rfam 比对 |
4.2.5 小RNA 分类注释 |
4.2.6 新miRNA 预测 |
4.2.7 预测的新miRNA 信息统计 |
4.2.8 miRNA 靶基因位点预测 |
4.2.9 miRNA 的表达检测 |
4.3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教育经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在学期间参编的专着 |
在学期间参编的行业标准 |
在学期间申报的专利 |
(10)隐孢子虫rP23间接ELISA诊断方法及体内瞬时转染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隐孢子虫病研究概况 |
1.1 隐孢子虫病原学与分类学研究进展 |
1.2 隐孢子虫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1.3 隐孢子虫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4 隐孢子虫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
1.5 隐孢子虫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
1.6 隐孢子虫病的治疗与预防 |
1.7 展望 |
第二章 隐孢子虫P23 基因的原核表达 |
2.1 实验材料 |
2.1.1 质粒与菌株 |
2.1.2 主要试剂 |
2.1.3 血清 |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1.5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重组质粒pMD18-T-P23 的鉴定 |
2.2.2 原核表达质粒pGEX-P23 的构建与鉴定 |
2.2.3 重组质粒pGEX-P23 的表达与表达产物的纯化 |
2.2.4 rP23 的Western blot分析 |
2.3 结果 |
2.3.1 重组质粒pMD18-T-P23 的鉴定 |
2.3.2 原核表达质粒pGEX-P23 的鉴定 |
2.3.3 重组质粒 pGEX-P23 转化菌的表达及表达产物的纯化 |
2.3.4 rP23 的 Western blot 分析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隐孢子虫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质粒与菌株 |
3.1.2 主要试剂 |
3.1.3 血清及粪便样品 |
3.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3.1.5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rP23-ELISA间接诊断方法的建立 |
3.2.2 田间样品检测 |
3.3 结果 |
3.3.1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3.3.2 田间样品检测及敏感性、特异性试验 |
3.4 讨论 |
第四章 微小隐孢子虫在HCT-8 细胞上的培养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细胞与菌株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4.1.4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HCT-8 细胞的培养 |
4.2.2 HCT-8 细胞培养方法的优化 |
4.2.3 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收集与纯化 |
4.2.4 微小隐孢子虫的体外培养 |
4.2.5 微小隐孢子虫体外培养各阶段形态的免疫荧光观察 |
4.3 实验结果 |
4.3.1 HCT-8 细胞培养方法的优化 |
4.3.2 微小隐孢子虫收集与纯化 |
4.3.3 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活力检测 |
4.3.4 微小隐孢子虫体外培养各阶段形态的免疫荧光观察 |
4.4 讨论 |
第五章 微小隐孢子虫体内瞬时转染系统的初步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细胞与菌株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5.1.4 主要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启动子序列的克隆 |
5.2.2 EGFP表达盒转染质粒(含有TUB-3'UTR)的构建 |
5.2.3 EGFP表达盒转染载体(除TUB-3'UTR)的构建 |
5.2.4 电穿孔转染 |
5.2.5 转染隐孢子虫EGFP表达检测 |
5.3 结果 |
5.3.1 启动子序列的克隆 |
5.3.2 EGFP表达盒转染载体的构建 |
5.3.3 转染隐孢子虫EGFP表达检测 |
5.4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1.隐孢子虫 P23 基因的原核表达 |
2.隐孢子虫抗体间接 ELISA 诊断方法的建立 |
3.微小隐孢子虫在 HCT-8 细胞上的培养研究 |
4.微小隐孢子虫体内瞬时转染系统的初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安徽省凤台县猪隐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部分规模猪场猪的三种重要肠道原虫感染情况和种群结构研究[D]. 李蕴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不同饲养模式下三个品种猪肠道寄生虫调查及隐孢子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周春香. 扬州大学, 2019(01)
- [3]湖南农村部分地区肠道原虫分子流行病学及广西宾阳人群隐孢子虫感染预测的研究[D]. 徐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
- [4]淮南部分地区猪肠道寄生虫病调查及药物驱毛滴虫的临床试验[D]. 王锐刚.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5]盐城市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肠道寄生虫与弓形虫的感染现状调查与分析[D]. 施网强. 扬州大学, 2018(05)
- [6]基于GIS技术的隐孢子虫流行病学数据空间分析[D]. 王璐.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7]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综合防控措施与实践[A]. 周春香. 第五届全球猪业论坛暨第十五届(2017)中国猪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17
- [8]奶牛源隐孢子虫的鉴定及隐孢子虫囊壁蛋白基因的克隆[D]. 孙涛.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8)
- [9]上海地区动物隐孢子虫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微小隐孢子虫miRNA的初步鉴定[D]. 陈兆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02)
- [10]隐孢子虫rP23间接ELISA诊断方法及体内瞬时转染系统的构建[D]. 张国恩.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