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功能强大的交换机——ZONET交换机(论文文献综述)
林烁铭,罗浩铭[1](2021)在《复合型软路由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介绍使用虚拟机软件VMware EXSI搭建路由器。在VMware EXSI平台上安装Ruter OS、Pfsense和Open wrt系统并通过逻辑交换机,搭建一个功能强大的路由器,帮助中小型企业管理办公室网络,管理企业内部的上网行为以及应对互联网的安全威胁。
何花[2](2021)在《基于IP子网划分VLAN技术在电网Ⅲ、Ⅳ区隔离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的出现,各式各样的网络信息,使得网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信息得以真正的共享,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杜鑫乐,徐恪,李彤,郑凯,付松涛,沈蒙[3](2021)在《数据中心网络的流量控制:研究现状与趋势》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海量数据快速存储和高效处理强有力的后盾,数据中心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热点.传统TCP难以在高吞吐、低时延、无损等方面同时满足当前数据中心传输需求,新的传输技术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在对比传统TCP设计目标和数据中心网络中传输目标的基础上,对数据中心流量控制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流量控制是指控制流量的发送速度以及发送规则,本文从基于端到端设计的拥塞控制和基于全局优化的流量工程两个方面对流量控制技术进行介绍,并从控制机制、扩展性、技术可行性等方面对上述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本文对数据中心流量控制技术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陈志鹏,徐明伟,杨芫[4](2021)在《SDN交换机转发规则TCAM存储优化综述》文中提出软件定义网络(SDN)将传统网络的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解耦,通过控制平面的控制器灵活地对网络进行管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控制协议是OpenFlow.三态内容寻址存储器(TCAM)查找速度快、支持三态掩码存储,在SDN网络中应用广泛.但TCAM成本高、功耗大,并且在存储含有范围字段匹配域的规则时候存在范围膨胀问题,因此交换机中可存储的转发规则数量,尤其是匹配域的数量和类型都比较多的OpenFlow规则数目非常有限,这成为约束SDN网络大规模扩展和应用的瓶颈.研究机构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针对SDN中交换机转发规则的TCAM存储优化方案.本文从转发规则存储架构优化、本地交换机转发规则压缩、全局转发规则动态优化以及控制器参与的网络转发规则管理四个角度总结了相关研究工作,并提出了适合未来SDN网络的转发规则存储的综合优化方案.
罗坤[5](2021)在《基于IEEE 802.1Qcc的时间敏感网络配置管理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
黄程远[6](2021)在《高动态网络中的网络拥塞管理》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网络技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为了满足丰富多样的网络应用的需求,各种各样的新型网络技术,例如,新型网络硬件、新型网络应用部署模式、新型网络架构,不断被应用到了现有网络之中。但是,在现有的网络中不断融合新型网络技术也给网络带来了难以管理的高动态问题。伴随着互联网时代巨幅增长的网络流量,这些都给网络中的流量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在复杂的高动态网络中提供可预测的传输性能,对网络中发生的网络拥塞进行高效管理就成为了关键。本文从不同视角对高动态网络的网络拥塞管理问题展开了研究,具体的研究成果如下:(1)设计了应用层感知的多径拥塞控制(MPTCP)算法。针对传统的多径拥塞控制算法缺乏对应用感知的能力,而导致无法针对不同应用需求进行适配优化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RL)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Partner。只需要修改不同的奖励函数,即可使用一套神经网络后端对不同目标进行自优化,来最优化网络应用的性能。通过仿真结果表明,Partner可以使用一套统一的控制框架搭配不同的包调度程序,来充分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2)设计了基于模仿学习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针对简单基于神经网络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会导致不公平和性能不可预测的问题,本论文设计了 一种基于模仿学习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IMCC,并且该方案还采用了主从备份式的拥塞控制框架来提供持续的稳定性能,该框架在熟悉的环境中模拟专家行为,而在和训练环境差异过大的实际环境中,则切换到备份的传统拥塞控制算法。通过仿真结果表明IMCC可以正确应对MPTCP带来的高动态特性,并在不同环境中实现了稳定的性能和良好的公平性。(3)设计了网络核心无状态的网络性能隔离方法。针对现有的公有云网络性能隔离方案无法兼顾可扩展性和高性能的问题,本论文设计了一种网络核心无状态的网络性能隔离方法-SLIT。该方法通过将数据包调度决策的智能移动到网络边缘的Hypervisor中,然后让网内交换机根据数据包携带的调度决策进行无状态的转发,达到了模拟理想的物理队列隔绝流量的效果。通过仿真和实验床结果表明,SLIT可以实现良好的带宽隔离,同时还具有快速收敛,提高带宽利用率以及对短流友好的优点。(4)设计了在软件定义网络(SDN)超低时延数据面更新中的拥塞管理方法。针对现有的SDN网络更新方案由于控制回路过长而无法适应超低时延的数据平面中流量快速变化的问题,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底层流量估计的SDN网络更新方法-MDVP,该方法将在网络更新过程中每一步流量的变化考虑其中,利用流量自身的收敛特性估计在每一阶段的流速变化,避免了由于流量大小剧烈变化而引发的不可控的网络拥塞。通过仿真证明MDVP可以在更新速度和拥塞程度之间做灵活取舍,并且可以有效减小数据流的需求违背率。
冷建宏,林文政[7](2001)在《建立高品质的局域网 高速交换机采购特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网络的架设成本仍然高居不下,最高的传输速率也仅达11MbPs,比起目前价格低廉的实体线路来说,仍然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目前除了少数区域因为地形地物上的考虑外,企业内部仍然以架设实体线路为主要选择。
伍彦[8](2021)在《光时隙分配优化算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社会的数字化变革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推动数据中心规模化建设的同时,也产生了爆炸式增长的数据流量,对数据中心内部互连网络的带宽提供能力与能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减少数据中心的搭建成本及能耗,提高数据中心内部数据传输的效率,本论文针对在数据中心内部互连网络中引入光交换的研究思路展开探索。首先结合数据中心内部业务传输需求与光交换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基于光时隙交换机制的数据中心光电混合传输网络,同时通过SDN控制架构对业务传输需求进行统一调配,为数据流分配合适的路由、波长及时隙,根据流的目的地址,同一机架内的服务器间的数据传输需求,直接通过架顶分组交换机来实现;不同机架内服务器间的数据通信则经过光时隙交换网络来实现低能耗、高效的数据传输,充分发挥电分组交换和光时隙交换各自的优势,通过光时隙交换网络的可重构特性,更好地支持机架间的高动态突发业务。针对上述研究思路,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将光电混合互连网络与传统电交换互连网络的成本与能耗进行比较;其次,基于OMNeT++网络仿真器,搭建了结合SDN控制体系的光电混合数据中心网络仿真环境,主要通过对光时隙交换设备建模与控制信息交互流程的构建,实现了 n维超立方体的光交换网络结构、SDN控制的光时隙交换机制、光时隙业务适配与时隙分配算法,并对上述机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机制保证了光时隙交换网中的数据流能够无冲突地通过光交换设备进行传输,且时隙分配具有连续性,减少了光交换的链路切换,提高了网络利用率。与传统数据中心网络结构相比,流的传输完成率提升了 13.6%,流的传输时延减少了 11%,有效地优化了网络性能,可以更好地支持数据中心内的各种业务。
李保星[9](2021)在《SDN环境下的L7路由选择方案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路由能够获悉网络链路性能以选择一条符合质量需求的路线传输数据包,作为保证服务质量的手段之一,合理分配网络资源的同时保障了多种对资源要求不同的业务的传输需求。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环境下的QoS路由利用了控制器的集中管控特性,由控制器统一收集网络状态并规划路由,保留QoS路由优势的同时更减少了交换设备的压力。然而,目前SDN环境下利用QoS路由保证服务质量的研究中,对服务类别不清晰的数据包,SDN控制器无法感知数据包的服务需求,SDN控制器缺少针对链路丢包率的有效测量方式,无法面向端到端丢包率指导路由,而且不能依据不同业务的质量需求灵活地计算路由方案。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 了基于数据包应用层(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Layer 7,OSI L7)内容的路由选择方案。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对于缺少服务类型的数据包,本文使用制定的正则特征规则对其应用层的字节序列进行匹配,识别数据包应用层协议进而判定服务类别。如果正则特征无法识别则采用端口号识别应用层协议。在保证端到端丢包率的QoS路由中,本文提出了一种测量链路丢包率的方式,每隔一段时间使用SDN交换机的流表项的特定字段计算链路丢包率,以过去若干时刻的丢包率的平均值估计链路实际丢包率,为拓扑图的边提供权重。本文提出了一种预处理链路丢包率的方法,保持链路丢包率与端到端丢包率为单调递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将乘性度量属性转变为加性度量属性以适应寻找权重之和较小的多条路径的算法。在计算路由方面,本文将服务类别划分为延迟敏感类别和丢包敏感类别,分别以链路延迟和预处理的链路丢包率作为拓扑图的边的权重,计算多条符合服务质量的路由,并最终寻找到一条端到端延迟和丢包率均最小的最佳路由。本文将识别服务类型、测量链路丢包率以及计算路由功能集成到了Floodlight控制器中。使用Mininet搭建仿真网络,我们对本文方案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功能测试的结果表明了本文方案识别服务类型的准确率达到了 98%,测量的链路丢包率的误差被控制在1%以内,计算的路由相比于Floodlight的路由方案丢包率大大减少,从而证明了本文方案在SDN环境下可以有效提升服务质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了本文方案的平均损耗约为1毫秒,该时间在实际SDN环境下可以被接受。
毛珍建[10](2021)在《面向组播的带内网络遥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互联网高速发展,“人、机、物”在网络中不断融合,网络设备和用户数据量呈指数增长,网络整体呈现“大规模、多接入、高速率、不可预期”等特点,同时网络业务和协议层出不穷,许多应用对实时性和QoS具有严格的要求。传统的网络系统架构和网络管控方案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网络和下一代网络的发展目标,限制了计算机网络计算性能和实时数据获取,给网络可视化、自动化运维和智慧化网络管理等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主要详细地研究了 IP组播技术和可编程数据平面技术,提出了面向组播的带内网络遥测优化方案,主要针对组播网络遥测策略进行设计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针对现有网络遥测方案在组播网络中应用存在数据冗余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适应三种不同网络环境的MPINT(Multi-path INT)优化算法,设计了不同的遥测数据包格式,同时根据不同的组播环境和路由转发情况,算法动态地调用相应的数据包遥测处理逻辑,实现了在组播网络环境中进行实时、细颗粒度地采集网络设备和网络数据状态信息,缓解了组播遥测信息冗余问题,减少了网络带宽负载,提高了网络传输性能。针对组播树恢复和数据包丢失判断等问题,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在SDN架构中部署和运行的完整遥测方案,设计了基于两个哈希表和一个集合的数据结构用来存储遥测数据,同时在控制平面提出了组播树恢复和数据包丢失判断算法,并在不同高度的完美二叉树和Fat-Tree网络拓扑中进行了仿真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控制平面数据处理时延在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并验证了组播树恢复和丢包判断算法的有效性。
二、功能强大的交换机——ZONET交换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功能强大的交换机——ZONET交换机(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型软路由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关键技术 |
3 平台分析 |
3.1平台的需求分析 |
3.2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
3.3平台的功能分析 |
3.3.1平台的角色 |
3.3.2功能分析 |
3.3.2.1平台的管理 |
3.3.2.2内部网络管理 |
3.3.2.3外部网络管理 |
4 平台设计 |
4.1平台技术架构设计 |
4.2平台逻辑连接设计 |
4.3平台功能设计 |
4.4平台业务流程设计 |
5 平台实现 |
5.1硬件平台的实现 |
5.2软件平台的实现 |
5.2.1 ESXi的安装和管理配置 |
5.2.2各路由系统的安装 |
5.2.3各路由系统的连接和配置管理 |
5.2.3.1 Router OS登录 |
5.2.3.2设置网口和地址 |
5.2.3.3设置防火墙和外部DNS |
5.3各个路由系统的配置 |
6 平台测试云运行 |
7 结束语 |
(2)基于IP子网划分VLAN技术在电网Ⅲ、Ⅳ区隔离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VLAN的概念及意义 |
1.1 VLAN的原理 |
1.2 广播域的分割与VLAN的必要性 |
2 VLAN的功能与划分 |
2.1 基于端口划分VLAN |
2.2 基于MAC划分VLAN(数据链路层) |
2.3 基于IP子网的VLAN(网络层) |
2.4 根据IP组播划分VLAN(建立在网络层上) |
2.5 基于规则的VLAN |
2.6 VLAN的端口角色 |
2.6.1 Access接口 |
2.6.2 Trunk接口 |
2.6.3 Hybrid接口 |
3 VLAN的优势及功能实现 |
3.1 VLAN优势 |
3.1.1 控制广播风暴 |
3.1.2 提高网络组建灵活度 |
3.1.3 提高网络可管理性 |
3.1.4 提高网络安全性 |
3.2 VLAN跨交换机实现 |
3.3 VLAN间互访 |
3.4 VLAN间互访技术 |
3.4.1 VLANIF接口 |
3.4.2 Dot1q终结子接口 |
4 基于IP子网划分VLAN示例 |
4.1 组网需求 |
4.2 配置思路 |
4.3 操作步骤 |
4.3.1 创建VLAN |
4.3.2 配置接口类型 |
4.3.3 基于IP子网划分VLAN |
4.3.4 验证配置结果 |
5 结语 |
(3)数据中心网络的流量控制:研究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问题与挑战 |
(1)高吞吐 |
(2)低时延 |
(3) Incast |
(4)优先级 |
(5)负载均衡 |
3 研究现状分析 |
3.1 数据中心传输技术背景 |
3.1.1 数据中心拓扑 |
3.1.2 数据中心应用模式 |
3.1.3 数据中心流量控制性能指标 |
(1)吞吐量 |
(2)流完成时间 |
(3)每包时延、往返时延 |
(4) Slowdown |
(5)收敛时间 |
(6)交换机的丢包数 |
3.1.4 IEEE DCB标准 |
(1)基于优先级的流量控制 |
(2)增强传输选择 |
(3)量化拥塞通知 |
(4)数据中心桥接交换协议 |
3.1.5 TCP卸载和RDMA技术 |
3.2 拥塞控制 |
3.2.1 基于丢包的拥塞控制 |
3.2.2 基于ECN的拥塞控制 |
3.2.3 基于RTT的拥塞控制 |
3.2.4 基于其他信息的拥塞控制 |
3.2.5 拥塞控制小结 |
3.3 流量工程 |
3.3.1 流调度 |
3.3.1. 1 基于截止时间的优先级调度 |
3.3.1. 2 基于流量大小的优先级流调度 |
3.3.1. 3 基于链路价格的优先级调度 |
3.3.1. 4 优先级调度总结 |
3.3.2 负载均衡 |
3.3.2. 1 简单机制 |
3.3.2. 2 复杂系统 |
3.3.2. 3 负载均衡总结 |
3.4 数据中心流量控制总结与综合比较 |
4 仿真实验对比 |
4.2 真实流量模式 |
4.3 仿真总结 |
5 未来研究方向 |
(1)统一的流量控制测试平台 |
(2)综合考虑拥塞控制、流调度和负载均衡的研究 |
(3)中心化控制和分布式控制的发展方向 |
(4)高性能专用设备的研发部署使用 |
(5)适合特定应用场景的流量控制研究 |
(6)人工智能与流量控制技术结合的研究 |
6 结论 |
(4)SDN交换机转发规则TCAM存储优化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转发规则存储结构优化 |
2.1 TCAM自身结构 |
2.1.1 扩展TCAM(E-TCAM) |
2.1.2 二进制内容可寻址存储器BCAM |
2.1.3 动态可配置TCAM |
2.2 转发规则存储芯片优化 |
2.2.1 专用集成电路ASIC |
2.2.2 交换机CPU |
2.2.3 网络现场可编程门阵列NetFPGA |
2.3 混合存储结构 |
2.3.1 TCAM和SRAM混合存储方案 |
2.3.2 nvTCAM和sTCAM混合存储 |
2.3.3软件和硬件交换机混合存储 |
2.4 多级规则集存储方案 |
2.4.1根据匹配域逻辑关系构造 |
2.4.2通过高效的映射机制构造 |
3 本地转发规则压缩算法 |
3.1 压缩规则集中规则的数目 |
3.1.1 规则集压缩算法 |
3.1.2范围字段优化编码 |
3.2 逻辑表达式最小化 |
3.3 减少规则集中规则的宽度 |
3.3.1根据分组头部信息熵裁剪匹配域 |
3.3.2根据逻辑关系裁剪匹配域 |
3.4 其他压缩方案 |
4 网络全局转发规则优化 |
4.1 基于规则放置的优化方案 |
4.2 路由转发策略的优化方案 |
4.2.1 路径聚合方法 |
4.2.2 求解数学模型 |
4.3 标签路由算法 |
4.3.1 利用OpenFlow自带的协议字段 |
4.3.2 网络不使用OpenFlow协议 |
(1)协议无关路由 |
(2)优化标签编码方案 |
4.4 TCAM有限条件下的QoS指标优化 |
5 控制器参与网络转发规则管理机制 |
5.1 规则生成和下发管理机制 |
5.2 规则缓存机制 |
5.3 规则超时和溢出管理机制 |
(1)规则超时处理 |
(2)交换机规则溢出控制 |
6 总结 |
(6)高动态网络中的网络拥塞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网络硬件冗余引入的网络动态 |
1.1.2 公有云中引入的网络动态 |
1.1.3 SDN中引入的网络动态 |
1.2 研究问题 |
1.2.1 MPTCP协议缺乏对应用层的感知能力 |
1.2.2 MPTCP无法灵活处理复杂的网络环境 |
1.2.3 公有云网络中不可预测的网络性能 |
1.2.4 SDN网络配置变化引入的不可控的网络拥塞 |
1.3 网络拥塞管理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背景知识和相关工作 |
2.1 MPTCP拥塞控制算法 |
2.2 公有云网络中的网络性能隔离 |
2.3 SDN网络更新方法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应用层感知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 |
3.1 概述 |
3.2 Partner的设计动机 |
3.2.1 过度膨胀的资源池导致不正确的调度决策 |
3.2.2 过度缩小的资源池限制了调度决策 |
3.3 Partner的设计 |
3.3.1 Partner中的组件介绍 |
3.3.2 Reward函数设计 |
3.3.3 其他的设计细节 |
3.4 实验评估 |
3.4.1 参数的选择 |
3.4.2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基于模仿学习的MPTCP拥塞控制算法 |
4.1 概述 |
4.2 IMCC的设计动机 |
4.2.1 不稳定的性能波动 |
4.2.2 严重的不公平问题 |
4.3 IMCC的设计 |
4.3.1 IMCC的设计概览 |
4.3.2 通过LSTM来应对动态变化的子流数量 |
4.3.3 通过模仿学习来自动产生奖励值函数 |
4.3.4 IMCC的部署模式 |
4.4 实验评估 |
4.4.1 IMCC能正确处理子流数量变化 |
4.4.2 IMCC达到了流级别的公平性 |
4.4.3 IMCC提供持续性的稳定性能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网络核心无状态的网络性能隔离方法 |
5.1 概述 |
5.2 SLIT的设计动机和相关知识 |
5.2.1 WFQ队列调度机制 |
5.2.2 分布式的VM级别的WFQ队列 |
5.2.3 在VM之间的长期的不公平现象 |
5.2.4 不公平现象的举例 |
5.3 SLIT的设计 |
5.3.1 设计概述 |
5.3.2 系统框架 |
5.3.3 设计细节 |
5.4 实验与评估 |
5.4.1 基本功能 |
5.4.2 在应对动态流量时的性能 |
5.4.3 大规模的仿真实验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SDN超低时延数据面更新中的拥塞管理方法 |
6.1 概述 |
6.2 设计动机和基本概念 |
6.2.1 网络模型 |
6.2.2 数据流分类 |
6.2.3 典型例子 |
6.3 设计细节 |
6.3.1 问题的建模 |
6.3.2 将约束条件转化为线性条件 |
6.3.3 困难度分析 |
6.3.4 启发式的算法 |
6.4 实验评估 |
6.4.1 实验设置 |
6.4.2 性能评估 |
6.5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的工作总结 |
7.2 后续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缩略语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8)光时隙分配优化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2.1 网络架构调研 |
1.2.2 时隙分配算法调研 |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
1.3.1 数据中心光电混合网络架构的设计 |
1.3.2 光时隙交换网中的时隙分配算法 |
1.4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光电混合网络方案实现关键技术 |
2.1 突发模式光接收技术 |
2.2 光交换器件 |
2.3 光时分复用技术(OTDM) |
2.4 波分复用技术(WDM)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中心光电混合网络的设计 |
3.1 数据中心流量特征及网络结构研究 |
3.1.1 数据中心网络的流量特征 |
3.1.2 数据中心网络存在的问题 |
3.1.3 数据中心网络结构的研究 |
3.1.4 数据中心光互联方案的调研 |
3.2 数据中心光电混合网络架构 |
3.2.1 应用场景分析 |
3.2.2 框架设计 |
3.3 数据中心超立方体架构的优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中心光电混合网络中的时隙规划问题 |
4.1 场景需求分析 |
4.2 常见时隙分配算法调研 |
4.2.1 固定时隙分配算法 |
4.2.2 竞争时隙分配算法 |
4.2.3 混合时隙分配算法 |
4.3 数据中心具体功能模块的实现 |
4.3.1 服务器模块 |
4.3.2 光交换机模块 |
4.3.3 电交换机模块 |
4.3.4 控制器模块 |
4.4 MUMD时隙分配算法的实现与优化 |
4.4.1 MUMD时隙分配算法的实现 |
4.4.2 对MUMD时隙分配算法的优化 |
4.5 网络仿真验证 |
4.5.1 OMNet++仿真软件 |
4.5.2 INET仿真框架 |
4.5.3 仿真环境设置 |
4.5.4 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SDN环境下的L7路由选择方案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识别服务类别 |
1.2.2 路由选择方案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
2.1 SDN相关技术 |
2.1.1 SDN技术 |
2.1.2 OpenFlow协议 |
2.1.3 SDN控制器 |
2.2 QoS分类技术 |
2.3 端口识别应用技术 |
2.4 延迟测量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DN环境下的L7路由选择方案设计 |
3.1 引言 |
3.2 方案设计目标 |
3.2.1 识别服务类别设计目标 |
3.2.2 路由选择方案设计目标 |
3.3 方案总体架构 |
3.4 识别服务类别模块设计 |
3.4.1 识别服务类别模块结构图 |
3.4.2 构建正则特征库的规则 |
3.4.3 识别服务类别方案 |
3.5 测量链路丢包率模块设计 |
3.5.1 测量链路丢包率模块结构图 |
3.5.2 计算周期时刻的链路丢包率 |
3.5.3 链路丢包率权重基础模块 |
3.6 路由计算模块设计 |
3.6.1 路由计算模块结构图 |
3.6.2 预处理链路丢包率权重 |
3.6.3 路由计算方案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DN环境下的L7路由选择方案实现 |
4.1 实现内容及开发环境概述 |
4.2 识别服务类别实现 |
4.2.1 基础模块实现 |
4.2.2 正则特征库实现 |
4.2.3 需求映射库的实现 |
4.3 测量链路丢包率实现 |
4.3.1 历史链路丢包率容器的实现 |
4.3.2 链路丢包率周期计算模块的实现 |
4.3.3 链路丢包率权重基础模块的实现 |
4.4 路由计算模块实现 |
4.4.1 初始化链路权重模块实现 |
4.4.2 计算路由模块实现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SDN环境下的L7路由选择方案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准备及测试方案概述 |
5.1.1 测试准备 |
5.1.2 测试方案概述 |
5.2 识别服务类别模块测试与分析 |
5.2.1 识别服务类别功能测试方案过程 |
5.2.2 识别服务类别功能测试结果 |
5.3 测量链路丢包率测试与分析 |
5.3.1 测量链路丢包率测试方案过程 |
5.3.2 测量链路丢包率测试结果 |
5.4 路由计算模块测试与分析 |
5.4.1 路由计算模块测试方案过程 |
5.4.2 路由计算模块测试结果 |
5.5 性能测试 |
5.5.1 性能测试方案过程 |
5.5.2 性能测试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10)面向组播的带内网络遥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向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简介 |
2.1 引言 |
2.2 可编程数据平面简介 |
2.2.1 P4语言基础 |
2.3 组播相关技术简介 |
2.4 带内网络遥测技术简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组播的带内网络遥测算法 |
3.1 引言 |
3.2 组播遥测问题建模 |
3.2.1 组播遥测问题分析 |
3.2.2 组播遥测优化模型 |
3.3 算法设计及实现 |
3.3.1 MPINT-topo-known算法 |
3.3.2 Single-MPINT算法 |
3.3.3 Multi-MPINT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带内网络遥测系统 |
4.1 引言 |
4.2 架构设计 |
4.3 系统模块设计及实现 |
4.3.1 数据平面设计与实现 |
4.3.2 INT数据信息存储结构设计 |
4.3.3 组播树恢复和数据包丢失判断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仿真 |
5.1 实验环境 |
5.2 仿真及分析 |
5.2.1 单跳延迟 |
5.2.2 数据包丢失率 |
5.2.3 控制器处理时间 |
5.2.4 额外INT头部开销 |
5.2.5 上传INT字节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功能强大的交换机——ZONET交换机(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型软路由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 林烁铭,罗浩铭. 电子制作, 2021(24)
- [2]基于IP子网划分VLAN技术在电网Ⅲ、Ⅳ区隔离应用[J]. 何花.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21(09)
- [3]数据中心网络的流量控制:研究现状与趋势[J]. 杜鑫乐,徐恪,李彤,郑凯,付松涛,沈蒙. 计算机学报, 2021(07)
- [4]SDN交换机转发规则TCAM存储优化综述[J]. 陈志鹏,徐明伟,杨芫. 计算机学报, 2021(07)
- [5]基于IEEE 802.1Qcc的时间敏感网络配置管理研究与实现[D]. 罗坤.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6]高动态网络中的网络拥塞管理[D]. 黄程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7]建立高品质的局域网 高速交换机采购特集[J]. 冷建宏,林文政. 电子测试, 2001(05)
- [8]光时隙分配优化算法[D]. 伍彦.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9]SDN环境下的L7路由选择方案研究与实现[D]. 李保星.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10]面向组播的带内网络遥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毛珍建.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