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区的摩崖石刻能否幸免?

库区的摩崖石刻能否幸免?

一、库区蓄水摩崖石刻能否幸免?(论文文献综述)

李婧[1](2015)在《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遗产测绘是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中国建筑遗产测绘事业已经过80年发展历程,由于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诸如管理机制不完善、标准要求缺失、专业人才匮乏等大量瓶颈性问题,严重制约着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广泛查阅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主要学术团体、科研机构的测绘成果及相关历史文献、访问专家学者与技术人员,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和信息。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自中国营造学社开创性引入西方测量方法调查古建筑以来,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实践与理念发展的历史进程,全面考察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实践成果、理论与技术发展,尽可能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遗产测绘的发展变化脉络,对于解决测绘领域的发展瓶颈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本文按照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历史的时间顺序为主线进行论述。首先回顾了西方和日本学者在中国进行的建筑调查测绘实践,分析了中国营造学社系统开展建筑遗产测绘的背景和条件,进而对民国时期中国营造学社、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等机构的建筑遗产测绘活动进行考察,分析了上述活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建筑遗产测绘对于古建筑维修向文物保护工程转化的作用。其次,将1949年以后文物建筑测绘的历程以198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对文物测绘的实践历程、管理体制、技术理念、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展开论述。然后,对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历史进行个案研究,作为共和国建立之后高等院校从事建筑测绘遗产活动的缩影。最后,就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中存在误区、争议或长期忽视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试图审视因果,以史为鉴,在已有的宏观建筑史学研究领域中进一步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推动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饶曦东[2](2011)在《以图像叙事为导向的三峡库区城镇风貌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三峡工程历经十多年的建设后,让三峡库区城镇社会、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的同时,也凸显了不少问题。城镇的整体风貌意象趋向于同质,库区城镇传统的特色风貌受到巨大冲击,缺乏精神文化内涵的城镇风貌离移民心目中的精神乐园相距甚远。同时作为城市形象与品牌塑造的重要手段,各种风貌建设在三峡库区城镇中正广泛开展,但由于缺乏引导以及当前图像化时代下社会的浮躁,城镇风貌建设更倾向于一种形象化的攀比,而忽略了对传统风貌特色的传承。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三峡库区城镇风貌建设的研究显得势在必行。如今的库区城镇大都呈现出一片现代城市景观风貌,面对眼前一个个相似的城镇,我们不得不怀念那些传统城镇风貌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和精神的享受。从古到今库区城镇的风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后,库区城镇的风貌到底形成了哪些特征?在当前的城镇建设中风貌特色丧失的根源在哪?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三峡库区城镇风貌建设有何启示?本文从实地调查入手,通过了解库区城市风貌建设现状,归纳存在的问题,并试着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如何通过城市规划手段塑造三峡库区城镇的特色风貌。本着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本文的主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基础和现状研究、策略研究与实证研究。本文的基础和现状研究部分涵盖第二章与第三章。在基础研究中,首先从对城市风貌的解读谈起,阐述了城镇风貌的传统含义及传播学含义,接着按传统思路对库区城镇风貌的演变历程、系统构成特征及认知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出传播学角度出发,认为传播媒介的图像性、符号构成的逻辑性以及文化信息的叙事性是三峡库区城镇风貌传播的主要特征;在现状研究部分,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对库区城镇风貌建设的现状进行整体评述,对风貌特色丧失的根源进行了分析,然后从传播学角度对三峡库区城镇风貌建设进行了反思,认为规划师作为城市及建筑空间的生产者以外,还应切实承担起城市文化传播者的职责,体现在城市风貌建设的过程中,就是将图像生产与文化信息的传播有效结合起来。本文的策略研究部分主要集中在第四章,引入传播学中的图像叙事理论,将三峡库区城镇风貌的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糅合于以图像叙事为导向的风貌规划模式中。提出以文化主题规划、风貌形态规划和风貌辅助规划作为城镇风貌规划的主要内容,并且整合了城市设计的相关方法形成图像叙事的空间逻辑、时间逻辑、生态逻辑、美学逻辑以及经济逻辑。总之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城镇风貌的外在空间载体输入文化信息,并梳理它们的构成方式,让风貌视觉图像具有逻辑性、整体性和叙事性,而达到有效传播城镇特色风貌内涵的目的。此外为了保障图像叙事策略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定性与定量控制、城市经营、市民参与、动态规划四个方面的风貌建设管理策略;最后在库区城镇特色风貌规划建设涉及的重多问题中,对应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为第五章,通过对奉节县宝塔坪片区风貌规划的项目实践,说明图像叙事的风貌规划方法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最后,本文对库区城镇风貌建设提出了展望,提出以“叙事的山水”为库区城镇特色风貌建设的目标。

豆珍惜[3](2011)在《藏传佛教在甘肃永靖地区的传播历史及现状研究》文中指出唐朝中后期以后,吐蕃占领河州地区长达百年,并在其辖区内推广佛教,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藏传佛教传入了甘肃永靖地区,并在这里安家落户。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发展的比较成熟,并形成了许多教派。蒙元统治者大力推崇藏传佛教利用其巩固边疆地区,在这一时期,藏传佛教萨迦派、噶举派依次传入炳灵寺。明朝吸取了元朝管理藏族地区的经验,大力推崇藏传佛教,并支持修建寺院,这一举措为永靖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这一地区出现了寺院林立的景象。明朝建立之初,格鲁派创立并传入炳灵寺,它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教派.清朝初期,在炳灵寺建立了活佛转世制度,标志着藏传佛教在炳灵寺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也标志着永靖地区藏传佛教发展达到鼎盛。清朝末年,西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回民起义,永靖地区佛教寺院毁于兵燹,虽屡经修葺,但已不如往昔。本文以藏传佛教在永靖地区传播为主线,全面的阐述藏传佛教在该地区的传播历史,以及对该地区产生的深远意义,及其在当代发展的趋势。通过研究藏传佛教在永靖地区的传播,能够深化认识永靖地区沟通边疆和内地的重要历史地位,突出藏传佛教在民族关系中的作用。也可以为本地区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田国行[4](2005)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文中提出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绿地景观规划的基本原理,即生态原理、形态原理、文态原理、心态原理;探讨了绿地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形态服务功能,文态服务功能,心态服务功能: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研究了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绿地系统建设、洛阳市绿地景观规划。评价绿地景观规划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也主要是考察规划是否符合生态原理、形态原理、文态原理、心态原理。生态、形态、文态、心态功能的耦合与协调是完善的绿地系统的标志。 绿地景观规划的生态原理表明,只有提高绿地缀块之间的景观连接度,构建相互联系的绿地系统,才能发挥绿地系统的整体生态服务功能:从规划入手,溶解专用绿地与附属绿地、溶解公园、溶解建筑、维持河流与山体的自然属性与完整性、增建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带状绿地、建立一专多能的生态防护体系是提高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导入恢复生态学原理,实施开敞空间优先规划是解决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形态与文态是绿地规划中两个相辅相成的因素;绿地的形态美,体现空间构成的合理性与尺度、比例、色彩、韵律的适度性,绿地文态体现在人们畅神于其间,得到心灵的升华与精神的超脱,汇聚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所精神”;绿地形态是文态的载体,文态是形态的灵魂,二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绿地的慰籍功能,慰藉功能实际上是绿地文态与形态在为达到统一过程中而努力具备的一种合目的性的理性因素;绿地的形态服务功能就是完善城市形态、创造抑扬顿挫、开闭有致的优美的户外活动空间;绿地的文态服务功能在于构成绿地空间的灵魂、承载历史文化、恢复人文精神、提升文化质量、创造地域文化氛围。 以人为本原则、舒适性原则、个性化原则、社交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合理布局游园绿地的基本原则;构成区域总体特征或具有某种历史、文化氛围的环境意象,靠的是连续的、由各种意象元素整体组合与有机联系,绿地规划必须从总体出发加强空间意向的总体塑造;从景观学的角度探讨了“路径”、“节点”、“边缘”、“区域”、“标志物”五要素绿地规划的意义,即由五大要素共同构成的空间的合理布局才是一个完整和完善的景观,才能塑造城市与地域的风貌与特色。 对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绿地景观建设技术的研究表明,工程选线、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生态防护四位一体的景观与生态防护设计是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工程成本、减少环境影响、增大综合受益的绿地景观建设的有效途径;以小拱形框架、混肥、喷浆植草类型为主的模式是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最佳模式;采用国际先进的喷浆快速恢复植被技术,以护坡骨架为基础,使用多种形式的种植技术,形成高速公路乔、灌、花、草、藤多维生态防护的途径是有效控制挖方生土斜面水土流失的有力措施。 以高速公路绿地景观建设为例,应用“恢复生态学”与“生态服务”理论和方法,把生态防护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使生态防护从定性到定量,再从定量发展到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更全面地反映生态防护的作用;项目区全面实施生态防护后,植物固定CO:价值量增加6.4倍,释放02价值量增加6.4倍,土壤保持水的价值量增加1.3倍,滞尘量增加5.2倍,涵养水源价值增加4.1倍,营养物质循环与贮存价值量增加6倍,水土流失量减少为原来的1/12,实现了走生态防护、景观优化、产业开发、旅游观光的综合发展之路。 在洛阳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法国SPOTS卫星遥感数据,对洛阳市现有绿地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存储。完成了洛阳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公共绿地的统计。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绿地空间格局,就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布局、数量、形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规划决策提供了新的依据。 鉴于洛阳市绿地系统多样性指数和绿地均匀指数较低,破碎度指数较高,规划须进一步完善洛阳山水一体的多环形市域绿地系统,突出洛阳三山、四水、三轴、四楔的优越自然环境。城围,大面积营造一专多能的生态经济林,以揪树、牡丹、雪松为主体,构建一专多用的森林生态系统;城区,以河流廊道、放射型干道绿地、环形带状绿地、楔形绿地为骨架,以公园绿地为缀块、以附属绿地为基质;加大绿地之间连接度,均匀布置绿地斑块,拓宽带状绿地,增加植物品种;构建生态、形态、文态、形态服务功能相互祸合、相互联系的绿地网络生态系统。 作为探索,将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融入绿地环境之中,旨在揭示文化内涵,昭示古都历史,丰富名城特色,弘扬“大道文化”。具体规划为六大绿地体系:遗址显示绿地体系,隋唐城遗址展示绿地体系,标志物绿地体系,诗廊文碑绿地体系,城市雕塑绿地体系,历史名园绿地体系。 隋唐里坊遗址区将发展成城市中心区,在未来洛阳所起的作用有四:一、构成城市的生态核心,具有生态调节功能;二、构成开敞性绿地空间,形成城市空间形态极具精华的部分;三、构成城市极具洛阳特征的文化环境,即隋唐文化氛围;四、构成洛阳中观层次上的市民引以自豪的城市休闲区,北傍洛河,南眺龙门,东依伊河,西接新区。本文以较大的篇幅探讨寻找区域文脉与历史的认同与居民的归属感,意在探讨该区在城市空

二、库区蓄水摩崖石刻能否幸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库区蓄水摩崖石刻能否幸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已有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范围
    四、论文结构
    五、创新点与未尽事宜
第一章 中国建筑遗产测绘活动的先导
    第一节 域外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活动
        一、欧洲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
        二、日本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
    第二节 近代学术与技术的发展
        一、近代学术思潮
        二、测绘技术的近代化
    第三节 实物测绘方法的确立
        一、朱启钤创立中国营造学社
        二、中国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考察
        三、实物测绘方法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
    第一节 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历程
        一、初肇——以清代官式建筑研究为“前理解”
        二、发兴——实物调查测绘的初步展开
        三、拓展——紧凑密集的大规模调查测绘
        四、尾声——战时的考察与总结
    第二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的学术思想
        一、实物调查测绘的方法论来源
        二、田野调查测绘的研究思路
        三、明清官式建筑测绘的研究思路
    第三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的技术路线
        一、调查测绘程序
        二、调查测绘等级划分
        三、田野考察调查测绘方法
        四、明清官式建筑测绘方法
        五、修缮勘察测绘方法
        六、评析与启示
    第四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研究的成就及影响
        一、奠基中国建筑史学治学方法
        二、奠立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基础
        三、解读宋《营造法式》
        四、辅助图解古代建筑典籍
        五、推动建筑遗产保护实践
        六、促进建筑创作
        七、培养专门人才
        八、古建筑测绘研究的社会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他机构的建筑遗产测绘
    第一节 文整会成立与明长陵测绘
        一、清末民初的文物保护思想与实践
        二、文整会成立与明长陵修缮工程
    第二节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实施事务处的建筑遗产保护测绘
        一、文整会与文整工程沿革
        二、文整工程中测绘的作用和意义
        三、文整会技术力量的发展与保护职能的完善
    第三节 1941-1945年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
        一、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缘起与概况
        二、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的详细情形
        三、测绘工具和成果
        四、测绘方法和要求
        五、中轴线建筑测绘成功的条件
        六、中轴线建筑测绘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节 其他机构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活动
        一、国立北平研究院对北平寺庙的调查测绘
        二、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对西北建筑的调查测绘
        三、西北史地考察团与敦煌艺术研究所对敦煌莫高窟的测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的扩展(1949年-1980年代)
    第一节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步入正轨
        一、文物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
        二、共和国初期以专家为主力的古建筑调查测绘
        三、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与全国文物普查
        四、古建筑测绘人才培养
    第二节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的全面深入
        一、文整会的勘察测绘
        二、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的古建筑调查研究
        三、其他机构的古建筑调查测绘研究
    第三节 古建筑测绘技术方法的总结
        一、《勘查山西古建筑的工作方法》(1954年)
        二、《建筑纪念物的测量方法》(1955年)
        三、古建筑测绘培训教材(1976年)
    第四节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测绘
        一、文物保护工程的发展概况
        二、文物保护工程的图纸要求和具体程序
        三、测绘与文物保护工程各环节的关系
        四、这一时期文物保护工程及测绘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遗产测绘的全面发展(1980年代至今)
    第一节 高等院校古建筑测绘融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一、人才培养的促进与合作
        二、条块分割式管理体制的突破
        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测绘研究重点科研基地的建立
        四、高校古建筑测绘的发展
    第二节 建筑遗产测绘技术管理体系的发展完善
        一、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的深化
        二、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法制化建设
    第三节 建筑遗产测绘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一、建筑遗产测绘的数字化发展
        二、建筑遗产测绘的信息化发展
        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第四节 建筑遗产测绘规范化建设
        一、文物保护标准化建设
        二、文物建筑测绘规范化研究
        三、《文物建筑测绘技术规程》的编写
    第五节 建筑遗产测绘对建筑史学研究的影响
        一、实物测绘与学术研究的相互促进
        二、古代建筑尺度规律研究
    第六节 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发展与问题
        一、个案分析——独乐寺观音阁维修工程
        二、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发展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个案研究——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历程
    第一节 发轫(1953-1964年)
        一、古建筑测绘实习开设的背景
        二、古建筑测绘实习历程
        三、古建筑测绘实习的管理与教学
        四、古建筑测绘与建筑教育思想
        五、古建筑测绘与建筑历史研究
    第二节 继承(1976-1989年)
        一、回顾传统
        二、重要测绘项目
        三、古建筑测绘实习危机
        四、古建筑测绘教学思路
        五、古建筑测绘的收获与对外交流
    第三节 突破(1985-1997年)
        一、重要测绘项目
        二、古建筑测绘教学与改革
        三、古建筑测绘成果转化
        四、培养综合素质
    第四节 拓展(2004-2014年)
        一、古建筑测绘直接融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二、古建筑测绘的全面发展
        三、重要测绘项目
        四、对外交流与合作
        五、影响与荣誉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一、建筑遗产测绘发展历程综述
    二、相关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以图像叙事为导向的三峡库区城镇风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缘起
        1.1.1 三峡工程对三峡地区整体风貌的改变
        1.1.2 三峡库区城镇面临风貌特色丧失的危机
        1.1.3 特色风貌塑造对三峡库区城镇发展的重要作用
        1.1.4 图像化时代下城市风貌的传播学特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学术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范围、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城市风貌
        1.4.2 图像叙事
        1.4.3 城市风貌规划
        1.4.4 以图像叙事为导向的风貌规划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
        1.5.1 国外城市风貌的研究及实践活动
        1.5.2 国内城市风貌的研究及实践活动
        1.5.3 图像叙事的相关研究
2 三峡库区城镇风貌基础研究
    2.1 城市风貌的解读
        2.1.1 城市风貌的传统含义
        2.1.2 城市风貌的传播学含义
    2.2 三峡库区城镇风貌的演变过程
        2.2.1 三峡库区自然基底的形成和发展
        2.2.2 三峡库区城镇形态的演变
        2.2.3 三峡库区城镇风貌内涵的发展
    2.3 三峡库区城镇风貌的系统构成
        2.3.1 城市风貌系统构成的研究
        2.3.2 三峡库区城镇风貌的外部空间结构特征
        2.3.3 三峡库区城镇风貌的内部文化构成特征
    2.4 三峡库区城镇风貌的认知特征
        2.4.1 三峡库区城镇风貌的具象认知
        2.4.2 三峡库区城镇风貌的抽象认知
    2.5 三峡库区城镇风貌的传播特征
        2.5.1 传播媒介的图像性
        2.5.2 符号构成的逻辑性
        2.5.3 文化信息的叙事性
    2.6 小结
3 三峡库区城镇风貌建设评述
    3.1 三峡库区城镇风貌建设概况(时间维度)
        3.1.1 城镇风貌重构呼之欲出(1993—1997)
        3.1.2 新风貌格局初现雏形(1998—2003)
        3.1.3 城镇风貌品质持续提升(2004—2010)
    3.2 三峡库区城镇风貌基础体系建构(空间维度)
        3.2.1 三峡库区城镇风貌的硬件环境建设
        3.2.2 三峡库区城镇风貌的软件环境建设
        3.2.3 三峡库区城镇风貌基础体系建设总结
    3.3 三峡库区城镇风貌特色丧失的根源
        3.3.1 移民迁建的仓促对三峡库区城镇风貌的消极作用(历史原因)
        3.3.2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对三峡库区城镇的影响(现实原因)
        3.3.3 规划自身应对城镇风貌建设的缺陷(主观原因)
    3.4 传播学角度下三峡库区城镇风貌建设反思
    3.5 小结
4 以图像叙事为导向的三峡库区城镇特色风貌塑造
    4.1 以图像叙事为导向的风貌规划模式建构
        4.1.1 “图像叙事”的引入
        4.1.2 以图像叙事为导向的风貌规划模式
        4.1.3 与传统风貌规划模式的比较
        4.1.4 与城市CI 的比较
    4.2 “图像叙事”的长效保障机制
        4.2.1 定性与定量控制
        4.2.2 城市经营
        4.2.3 市民参与
        4.2.4 动态规划
    4.3 三峡库区城镇特色风貌塑造的重点问题研究
        4.3.1 三峡库区特色风貌圈的建设
        4.3.2 滨水地区特色风貌的塑造
        4.3.3 重要风貌符号—梯道的设计策略
    4.4 小结
5 创作实践——以奉节县宝塔坪片区风貌规划为例
    5.1 项目背景
    5.2 宝塔坪片区概况
        5.2.1 区位条件
        5.2.2 社会经济概况
        5.2.3 旅游发展契机
    5.3 现状风貌调研及评价
        5.3.1 风貌资源解析
        5.3.2 现状建设评价
        5.3.3 现状总结
    5.4 以图像叙事为导向的风貌规划设计
        5.4.1 风貌文化主题规划
        5.4.2 风貌支撑系统规划
        5.4.3 风貌形态规划与设计
    5.5 小结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藏传佛教在甘肃永靖地区的传播历史及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的现状和方法
        2.1 研究成果
        2.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藏传佛教在永靖地区的传播历史
    1.1 唐宋西夏时期藏传佛教的传播
    1.2 蒙元时期藏传佛教的传播
    1.3 明清时期的传播
        1.3.1 明朝在宏化寺设番僧纲司
        1.3.2 格鲁派传入炳灵寺
    1.4 民国时期的传播
    1.5 1949 年以后永靖地区的藏传佛教
    1.6 1978 年以后永靖地区的藏传佛教
第二章 永靖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及现状
    2.1 永靖地区着名藏传佛教寺院
        2.1.1 罗家洞寺
        2.1.2 弘化寺
        2.1.3 炳灵寺
    2.2 永靖地区其他藏传佛教寺院
    2.3 永靖地区藏传佛教现状
    2.4 寺院佛事活动及僧众日常生活习俗
    2.5 藏传佛教对当地汉族的影响
第三章 永靖地区藏传佛教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3.1 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将长期存在
    3.2 群众的信仰对寺院存在和布局的影响
    3.3 僧人将向影响较大和条件较好的寺院集中
    3.4 大部分寺院将成为没有僧人居住的庙
    3.5 其他方面的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一
附表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4)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索引
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城市绿地与绿地景观概念
    1.3 国外研究进展
    1.4 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研究
    2.1 绿地景观规划的生态原理
    2.2 绿地景观规划的形态原理
    2.3 绿地景观规划的文态原理
    2.4 绿地景观规划的心态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道路绿地景观建设的方法与服务功能研究
    3.1 概况与调查分析
    3.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3 工程防护与景观生态防护设计
    3.4 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洛阳市绿地景观规划的方法与实践
    4.1 规划方法与研究手段
    4.2 洛阳概况
    4.3 洛阳市绿地景观的总体特征
    4.4 洛阳市绿地景观空间特征分析
    4.5 洛阳绿地景观的生态格局
    4.6 洛阳绿地景观的形态格局
    4.7 洛阳绿地景观的文态格局
    4.8 洛阳绿地景观的心态格局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讨论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库区蓄水摩崖石刻能否幸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D]. 李婧. 天津大学, 2015(08)
  • [2]以图像叙事为导向的三峡库区城镇风貌建设研究[D]. 饶曦东. 重庆大学, 2011(01)
  • [3]藏传佛教在甘肃永靖地区的传播历史及现状研究[D]. 豆珍惜. 西北民族大学, 2011(06)
  • [4]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D]. 田国行.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库区的摩崖石刻能否幸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