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G:推本土化战略做中国成功企业(论文文献综述)
李天树[1](2020)在《三星家电四川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是韩国最大的电子工业企业,在2019年《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5位,同时也是全球知名跨国企业三星集团旗下最大的子公司。三星电子在全球近80个国家拥有研发、生产和销售法人机构,全球员工总数超过30万,在三星电子众多产品线中,以彩电和冰箱洗衣机为主的家电产品销售额在世界上高居榜首。三星从1992年8月中韩建交开始,就开启了其在中国业务的布局之路,1995年1月,为扩大在中国的业务领域,三星在中国正式建立总部,1996年三星在中国北京注册成立了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经过20多年的经营,三星家电在中国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优异的成绩,三星彩电全国市场份额一度达到20%以上,冰箱洗衣机全国市场份额一度达到10%以上。2009年2月,我国实施了全面家电下乡推广活动,孕育了家电行业新的市场和发展,促进了国内外众多家电品牌商的发展壮大。同时伴随着工业技术的成熟以及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发展,家电行业壁垒不断降低,规模化生产的扩大导致市场容量日渐饱和,生产趋于过剩,三星家电市场开始受到严峻的挑战,加上其市场中低端产品线的缺失,高端市场又受到国内外品牌的挤压,三星家电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原有市场份额不断被竞争品牌吞噬。2016年9月2日,三星手机高端产品系列GALAXY Note7爆炸事件发生,同年9月30日韩国国防部宣布萨德反导系统的最终部署地,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反韩潮,三星家电在中国市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市场份额一路下滑,至2019年12月三星彩电全国市场份额仅为3.9%,冰箱全国市场份额仅为2.6%,洗衣机全国市场份额仅为2.1%。与此同时,三星家电在市场运营中有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阶段的各种问题也被持续放大,在如此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以上种种关系、促进全国市场的销售提升成为眼下三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三星家电在四川市场的实际情况,运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STP分析法等理论,对三星家电四川市场的现状和问题,从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内部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对三星家电四川市场进行了重新细分和定位,以传统4P模型为基础,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大板块提出新的市场策略,以完成三星家电在四川市场的既定销售任务并提升市场份额,以实现三星家电在四川市场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其它家电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陈爱芳[2](2017)在《OL公司海外拓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除湿机主要生产基地,世界80%的除湿机都在中国生产但中国除湿机出口仍以OEM为主。受美金汇率,原材料大幅涨价,劳工成本增加的影响,除湿行业成本优势渐不明显。阿里巴巴,亚马逊平台的快速增长,为大数据时代的中国供应商提供面向全球销售的平台,德国工业4.0与全球绿色环保的主题加剧了除湿机生产供应商的转型升级。论文以OL为例研究除湿机企业的海外拓展战略。论文从除湿产品行业现状与除湿机家电企业的出口现状出发,通过对5家中国大型家电企业的海外市场战略与财报研究,5家英美德意典型除湿机企业以及15家国内出口型除湿机生产制造企业的数据研究与分析,运用战略管理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围绕不同除湿机类目与本企业所处的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四个不同阶段,利用差异化理论,品牌战略以及纵向一体化理论来制定新常态下适合OL集团综合性除湿机制造商为特色的欧美区域核心产品生命周期国际化战略。本文立足电商发展与新媒体营销过程中客户体验的核心,提出立足欧美核心区域在产品生命周期所处不同阶段分阶段实现国际化战略,并利用薪酬制度,绩效机制以及激励制度配合实现本战略。本研究不仅仅为OL企业海外战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今后有效的实施海外战略提供实践参考,对新常态下要实现企业价值的专业类或者综合性除湿机生产制造商的战略制定与实施提供借鉴与指导意义。
黄净[3](2017)在《品牌国际化联结策略的构成及作用机制 ——基于社会运动理论》文中研究表明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品牌在东道国采取的沟通策略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为了进一步提升在东道国市场的认同度和知名度,新兴市场企业在国际化市场上已经开始了很多积极的尝试。品牌在东道国进行跨文化营销过程中,常常会面对东道国的不同文化、规制和认知等制度方面的差异。来自新兴市场的品牌应该建构和实施怎样的沟通营销策略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学界和企业关心的问题。企业在面临外国者劣势的情境下,能取得东道国消费者的认同和共鸣是跨国企业和品牌能够进入东道国市场的基本门槛。早前的研究从多个学科角度对新兴市场的品牌和企业跨国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尽管新兴市场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采用何种进入战略、来源国形象构成、来源国形象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等问题已引起有关学者的广泛讨论(Martin,Lee and Lacey,2011),来自新兴市场的品牌如何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宣传策略减少外国者劣势所带来的负面刻板印象,借助话语构建品牌的合理性形象,让东道国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共鸣,仍缺乏有实际操作效果的沟通策略研究。品牌在国际化过程中,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国外市场取得消费者认同?基于社会建构视角的社会运动理论(Snow and Benford,1988)能为品牌或者行业提供新的洞见(Humphreys,2010)。鉴于社会运动理论与品牌沟通策略相结合的研究比较匮乏,本文采用混合研究策略的安排设计(Grewell,2003),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分析问题,通过这两种研究方法的特点互补,取得更佳的研究效果。将社会运动理论引入到品牌国际化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强调品牌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考虑在东道国环境中建构适合的沟通策略以削弱负面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也为拓宽社会运动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论文以建构视角的社会运动理论为基础,进行文献的梳理,以五个典型的案例为研究对象,对五个品牌案例的营销文本内容进行深层的框架分析,归纳和区分出三种品牌联结沟通策略:详述策略、延伸策略和桥接策略;对东道国消费者进行访谈和通过实验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品牌的联结策略会提升东道国消费者对品牌的共鸣;同时品牌联结共鸣中介于联结策略与消费者品牌评价,国家典型性及消费者社会认同在联结策略与联结共鸣之间起着调节作用。论文共分为绪论、文献综述、定性分析、定量研究和结论五大部分。其中,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和主要思路。论文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和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品牌国际化的相关研究、外国者劣势与刻板印象理论并做出评述;本文的理论基础,对社会建构视角的社会运动理论进行梳理。第三、四章为定性研究,选取典型的五个品牌案例,探讨面临负面刻板印象和外国者劣势的时候,品牌所采取相应的联结策略;并对东道国消费者进行深度访谈,探讨联结共鸣感知的维度。论文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为量化研究部分,分别探讨了品牌的联结策略与东道国消费者对跨国品牌评价的关系,以及联结共鸣中介于联结策略与东道国消费者的品牌评价,国家典型性及消费者社会认同在联结策略与联结共鸣之间起调节作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为结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理论贡献、实践意义以及研究局限。
李敏永[4](2015)在《韩国在华企业营销本土化战略研究 ——以衣恋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吸引了许多海外商人来投资。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举办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年举办了世界贸易博览会借力于这些发展机遇,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和商务中心。同时,中国的消费水平在急剧上升,而消费类型也正在向高端化、品牌化转变。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政府积极的招商引资政策和互赢的经济结构,以及地理上的邻国位置和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等因素促进了韩国企业增加对中国的投资。进入到中国市场的韩国企业并不都能成功。可能因为原材料,劳动力,中国政府部门的不作为,社会间接资本的不完备以及内外组织文化的不协调等因素导致了韩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失败。另外对外经济政策研究表示,中国现在的劳动者的价值观与韩国劳动者的价值观,员工管理方式,企业观,传统文化以及社会观等差异也成为了失败的原因。还有就是,韩国企业由于对中国和中国市场的认知不足,不能适应中国的市场环境最终撤回投资的案例也有很多。随着对当地市场上主动地态度越来越重视,人才等以应用当地的经营资源和设置跟当地的条件能配合的单独经营体系为必要。这就是要求本土化(Localization)战略。在华韩国企业中衣恋集团是被选为营销本土化成功的一个案例。本论以衣恋集团为例文分析了在华韩国企业中成功实施营销本土化战略。衣恋中国分公司是韩国企业衣恋集团在中国境内开设的子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连续7年销售赤字,但从2000年开始实现了快速发展。衣恋集团的副会长朴成景表示“衣恋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的秘诀就是坚持不懈地实施本土化营销战略。”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尽可能地利用国内外资料对进军中国市场的衣恋公司所采用的本地化战略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为韩国企业制定在华市场战略提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总结得出韩国在华企业市场上的问题。以此本文提出了韩国在华企业营销战略实施的问题,并且提出了韩国在华企业营销战略的建议。
刘重霄[5](2015)在《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 ——关系资本建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必然面临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给跨国公司在华经营造成了巨大障碍和阻力。消除或降低这种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跨国公司需要在中国文化环境下进行跨文化整合。跨文化整合首先需要辨别和认识差异,明晰异文化的特殊性和不可模仿性,进而利用差异中的有利因素,更好地进行异文化适应,为跨国公司创造价值。自Nahavandi&Malekzadeh将Berry的“移民文化适应理论”中融合、同化、隔离和消亡四种整合模式引入到管理学领域以来,中外学者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不同的跨文化整合的模式,研究这些模式选择和应用的具体环境和条件。但针对中国的文化环境,哪种模式更具有适宜性,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权威或有价值的结论。本研究以Berry的“移民文化适应理论”为基础,结合跨国公司的自身特征和中国的特殊文化环境,提出了融合、同化、隔离和移植四种跨文化整合模式,作为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基本范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环境,“关系”和以此形成的“关系资本”是中外学者公认的中国特有文化元素,这一特有元素不但牵制着在华跨国公司进行跨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还决定着在华跨国公司的经营和发展状况。“关系”的价值在于能够形成“关系资本”,为企业创造或增加价值。通过对中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异质性关系资本的价值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目前,异质性关系资本的建构要素散见于中外研究成果中,包括诸如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员工、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等,在华跨国公司在上述维度建构的关系资本利于其在华的经营和发展。在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中,除了跨国公司自身的战略目标、文化势力、文化匹配及文化认同度外,与东道国政府的关系、与消费者(顾客)的关系、与合作企业(竞争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员工间的关系、企业与员工间的关系、与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关系也是影响企业跨文化整合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同时又是形成在华跨国公司异质性关系资本的重要维度。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与关系资本建构的异质性维度在这几个因素上形成了交集,是否有利于上述维度关系资本的建构,便成了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标准和依据。跨文化整合模式的核心内容源于“移民文化适应”理论,跨文化整合的目的之一便是关系资本的建构,因此,本研究以“移民文化适应”理论和“关系资本”理论两个理论为基础,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针对四种整合模式(融合、同化、隔离和移植)在三大层次(外部、内部和系统)的六个关键影响因素(东道国(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中的关系资本建构状况,提出了24个研究命题假设,并通过美国四家在相关领域具有巨大影响力、但在中国又采用了不同整合模式的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中国惠普有限公司(IT基础设施和计算机硬件)、谷歌中国(互联网)、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手机和无线通讯设备)、微软(中国)公司(计算机软件)作为案例分析的样本,检验不同的跨文化整合模式在三个层次的六个维度的关系资本状况。为了确保案例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本研究又对五家在华跨国公司进行了补充性访谈研究,以便对命题假设、特别是在案例研究中没有得到检验或检验不成立的命题假设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基于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访谈研究的成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存在四种模式,融合、同化、隔离和移植;(2)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受到包括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跨国公司母公司等因素影响;(3)“关系”是中国文化的特殊元素,“关系资本”能够帮助在华跨国公司创造价值。“关系资本”的价值在于异质性,在华跨国公司异质性关系资本的维度体现为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员工、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等方面。是否能在以上六个维度建构关系资本便成为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标准和依据;(4)融合模式、同化模式有利于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之间建立关系资本,隔离模式不利于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企业与员工、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建立关系资本,移植模式有利于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建立关系资本,但在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之间两个方面的关系资本建构状况没有得到有效验证;(5)在华跨国公司在跨文化整合中,可以选择多种模式进行不同维度的关系资本建构;(6)跨国公司应该在“关系资本”的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形成结构上寻求平衡,以保证通过“关系资本”所形成的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两点管理启示:(1)在华跨国公司以建构延续性关系资本为目标,进行动态的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2)在华跨国公司以构建基于信任的异质性关系资本为内容,进行差异化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此外,本研究认为在跨文化整合模式及关系建构研究主体的地域因素和主体扩展两个方面还存在细化和深入研究的空间。本研究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在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中嵌入了关系资本因素,形成了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的全新视角;借鉴了“移民文化适应”理论和“关系资本”理论两个理论,以此为基础搭建了本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创立了四种整合模式、24个命题假设的理论研究模型;通过案例研究和深度访谈研究,得到了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
端婧[6](2014)在《松下电器在华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伊始,跨国家电企业抢滩中国新市场。这在加剧竞争的同时,培养了中国家电企业的竞争力。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家电企业实力提高及国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家电企业也在谋求走出去,实现国际化发展。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战略正值得学习。松下电器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家电企业,它在华经营最久,所处市场变化最大,面对的挑战与危机最多。分析其在华经营战略的成败及转型,对中国家电企业把握未来发展动态,提高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国际化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先梳理松下电器的发展及在华经营历程,然后在分析松下在华经营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优劣势的基础上,论述了松下在华三个层面的经营战略,包括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及职能战略,剖析了品牌、营销、研发、管理各职能战略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现阶段松下电器在华公司级战略转型和职能战略的转变。最后,结合中国家电企业发展现状及方向,借鉴松下的经验,得出中国家电企业要注重品牌和本土化战略,培养技术和价格优势,实施绿色转型,与时俱进等启示。
毕雅婷[7](2014)在《海信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面对变幻莫测竞争激烈的宏观经济环境,国内的家电市场开始了新的一轮的结构调整,产品的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2009年以来,整个家电行业经历了洗牌重组调整之后,许多大型企业得以积累力量和优势,开拓出来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模式新策略有着四十余年历史积淀的海信,是一个以技术质量诚信责任为发展宗旨的大型国际化家电企业集团从一个当初只有十几人的收音机制造车间,发展为如今销售额达810亿元全球员工达60000人的大型企业,海信走得艰辛,但走得也稳健本文基于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以案例分析为方法,把海信集团为研究的对象,对海信的国际化经营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基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以及家电市场发展状况的背景,引出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同时对国内外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相关理论展开综述,作为文章的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历程和现状,阐述海信国际化经营的背景,总结和归纳海信循序渐进的国际化发展历程,分析海信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再次,从全球营销战略品牌国际化战略全球研发战略及本土化战略几个方面,结合海信在海外市场的具体实践,详细介绍了海信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最后,根据对海信国际化战略的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基础所做的详细分析,找到海信国际化的进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海信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建议本文希望通过总结海信国际化的成功经验与教训,为海信的未来国际化之路提供一定的建议,能够为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提供参考,并且可以为其他企业领导者国际化企业提供一个有一定代表性可以借鉴的企业国际化案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徐方清[8](2013)在《中韩经贸又一个20年》文中研究表明今年是中韩建交的第21个年头,也是中韩经贸合作迎来"又一个20年"的开局之年,借着朴槿惠访华以及中韩最高领导人进行良好互动的东风,韩国企业在中国的核心投资区域,开始了大规模"西进"西安市区中心钟楼附近,一片不夜城的伊斯兰风情街,还留存着盛唐全盛时期的历史印迹;稍稍离开市中心,约一公里开外,高耸入云的摩
赵玲(Jo Lyeong)[9](2012)在《韩国电子企业在中国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战略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不仅正在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各行各业的“世界工厂”,还是世界各国企业争相恐后进入的大市场。没有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没有高附加值产品,外国企业将很难具有一席之地。韩国作为邻国当然也不甘示弱的进入中国市场。韩国的经济发展与中国密切联系着,尤其是在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的贸易发展一直是互助互利的关系。全球经济危机的2009年并没有让中国的发展停滞,中国的GDP实现了8.7%的成长更让韩国加大了投资力度。韩国企业积极投资海外和并购海外企业是为了在全球经济危机过后迅速重组的海外市场上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并培养竞争力。韩国电子行业的发展,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效仿的。韩国电子行业的竞争力来源于政府和企业对于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大力支持。电子行业作为韩国国家发展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投资中国显然是韩国企业势在必行的。电子行业是需要全球一体化战略支持的行业,而中国是个有着明显特别区位优势和高速发展中国家特点的国家。韩国的电子企业要进入中国市场就要面对选择一体化还是本土化的战略发展的问题。
郭岩[10](2012)在《基于欧洲品牌发展模式探究中国本土服装品牌研发战略》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本土服装品牌未来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着中国服装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是服装界所公认的服装出口和生产大国,但谈到设计、自主研发等方面却无法同欧美服装发达国家相抗衡,大多数服装企业都是按照来样加工、来料加工、贴牌加工为主的经营模式,由于没有类似于欧洲知名品牌的服装品牌,我国目前还不能算得上是服装强国,也只能算得上是服装生产制造大国。当今的服装市场是一个靠品牌营销竞争的时代。创造出具有知名度和号召力的服装品牌,是使中国服装在世界服装舞台上具有一席之地的捷径。借鉴欧洲品牌的发展经验、模式及产品的风格款式,拟与中国品牌白领进行结合与重组,最后做出一个系列的服装实物和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市场营销企划方案。创新之处:创新一:无论从风格还是款式差别都很大的欧洲品牌与中国本土品牌结合,这是以前比较少见的。虚拟的将两个品牌进行结合,将其设计风格相融合,设计出一个系列以Alexander McQueen for White Collar为主题的服装实物。在服装产业日益竞争的形势下,要打造一个全新的品牌将会使用巨额的资金、消耗巨大的资源,而品牌联合后共建的衍生品牌则可以借助合作双方母品牌的影响,大大节约创新品牌所需要的资金。同时,成功的衍生品牌可以为母品牌拓展新的市场,为创造新产品降低投入,为品牌助阵扩大影响。创新二:借鉴欧洲服装销售的运营模式设计出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销售企划案。相对于欧洲的服装产业来讲中国的市场细分做的还不够到位,在欧洲服装产业已经达到了比较完整和成熟的阶段,在创新设计的基础之上更要做好市场营销,分销渠道,产品陈列和售后服务等一些外延的项目。通过较为特别的展示方式来获得更多的关注。把我们的产品定义为不仅仅是服装而更是艺术品和收藏品,来吸引顾客的关注度,从而提高两个母品牌的影响度。创新三:较为成衣化的设计,追求每件服装可以根据不同风格、不同品味顾客的需要任意搭配不同的服装,来满足更多目标顾客的需求。百搭和变换是本文所推崇的宗旨。
二、LG:推本土化战略做中国成功企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G:推本土化战略做中国成功企业(论文提纲范文)
(1)三星家电四川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2 相关理论和方法 |
2.1 市场营销基本概念 |
2.1.1 市场营销 |
2.1.2 市场营销策略 |
2.2 市场营销策略方法 |
2.2.1 PEST分析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分析法 |
2.2.4 STP分析法 |
3 三星家电四川市场的发展概况 |
3.1 三星家电中国的发展概况 |
3.1.1 三星集团的发展历程 |
3.1.2 三星家电业务发展概况 |
3.1.3 三星家电业务中国发展概况 |
3.2 三星家电四川市场发展概况 |
3.2.1 三星家电四川市场管理体系 |
3.2.2 三星家电四川市场整体特征 |
3.3 三星家电四川市场营销问题 |
4 三星家电四川市场的营销环境分析 |
4.1 三星家电四川市场宏观环境PEST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4.2.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2 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3 市场新进入者的威胁 |
4.2.4 来自替代品的威胁 |
4.2.5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
4.3 三星家电内部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机会分析 |
4.3.4 威胁分析 |
5 三星家电四川市场STP分析 |
5.1 市场重新细分 |
5.1.1 按照消费者群体细分 |
5.1.2 按照产品功能细分 |
5.1.3 按照产品价格细分 |
5.2 目标市场的重新确定 |
5.3 产品的重新定位 |
6 三星家电四川市场营销策略 |
6.1 产品策略 |
6.1.1 品牌策略改进 |
6.1.2 产品管理策略 |
6.1.3 产品生命周期策略 |
6.2 价格策略 |
6.2.1 定价基本策略 |
6.2.2 定价调整方向 |
6.3 渠道策略 |
6.3.1 渠道规划与管理 |
6.3.2 渠道零售终端管理 |
6.4 促销策略 |
6.4.1 广告策略 |
6.4.2 促销活动 |
6.4.3 公共关系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OL公司海外拓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除湿机市场格局不断变化 |
1.1.2 除湿机跨境电商渠道地位凸显 |
1.1.3 除湿机生产厂商之间竞争加剧 |
1.1.4 OL公司海外拓展战略亟待制定 |
1.2 典型除湿机企业海外拓展综述 |
1.2.1 海外典型除湿机企业海外拓展综述 |
1.2.2 国内典型除湿机企业海外拓展综述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创新与特色 |
2 海外拓展战略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 |
2.1 海外拓展战略相关理论 |
2.1.1 国际化战略 |
2.1.2 差异化战略 |
2.1.3 纵向一体化战略 |
2.1.4 品牌战略 |
2.1.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2 相关研究工具 |
2.2.1 SWOT分析法 |
2.2.2 PEST分析法 |
2.2.3 波特五力模型 |
3 除湿机行业海外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除湿机行业现状与特点 |
3.1.1 除湿机出口总体良好,前端价格竞争激烈 |
3.1.2 全球用户使用习惯改变,电商成交增长迅速 |
3.1.3 除湿制造业转型升级 |
3.2 国外除湿行业宏观环境分析(PEST) |
3.2.1 政治法律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文化环境 |
3.2.4 科学技术环境 |
3.3 境外除湿机行业发展趋势 |
3.3.1 环保与智能并行 |
3.3.2 除湿行业生产制造向品牌化进军 |
3.3.3 除湿机行业生态配套系统形成 |
3.3.4 除湿行业线上线下结合模式 |
3.4 除湿机行业海外战略存在的问题 |
3.4.1 行内厂家国际品牌影响力不强,过于依赖OEM商 |
3.4.2 除湿生产制造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陷入价格战 |
3.4.3 除湿行内生产制造商本土化运营人才缺失 |
4 OL企业海外市场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4.1 OL企业概况 |
4.2 OL海外市场现状及问题 |
4.3 OL企业海外市场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机遇分析 |
4.3.4 威胁分析 |
4.4 OL企业海外市场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4.4.1 OL企业面临同行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4.4.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4.4.3 替代品的威胁 |
4.4.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4.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5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5.1 美的集团 |
4.5.2 格力集团 |
4.5.3 杭州弘泰电器 |
4.5.4 Delonghi |
4.5.5 Dri-eaz |
4.5.6 Refine |
5 OL公司海外战略制定 |
5.1 国际国内先进企业海外战略特点 |
5.2 OL海外市场总目标 |
5.3 OL海外市场的战略选择 |
5.3.1 主要战略---欧美为核心产品生命周期国际化战略 |
5.3.2 辅助策略---电商自主品牌化战略 |
5.3.3 辅助策略----成长期产品差异化战略 |
5.3.4 辅助策略---产品技术创新 |
6 OL公司战略实施对策 |
6.1 战略实施模式 |
6.2. 战略实施的控制 |
6.3 OL战略实施保障 |
6.3.1 战略实施管控模式 |
6.3.2 机制创新 |
6.4 资源配置 |
6.5 打造OL企业核心竞争力 |
6.5.1 完善组织架构,布局人才战略 |
6.5.2 技术创新,打造强大的研发团队 |
6.5.3 文化创新,跨文化融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品牌国际化联结策略的构成及作用机制 ——基于社会运动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品牌国际化研究 |
2.1.2 外国者劣势 |
2.1.3 刻板印象研究 |
2.1.4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建构视角的社会运动理论 |
2.2.2 社会运动的框架联结策略 |
2.2.3 框架联结共鸣 |
2.2.4 话语的框架分析 |
2.2.5 框架的概念和框架分析 |
2.2.6 社会运动理论与组织和市场 |
2.2.7 品牌国际化与社会运动理论 |
3. 研究一: 品牌联结策略的质性研究 |
3.1 研究介绍 |
3.1.1 研究背景 |
3.1.2 研究目的 |
3.2 研究设计 |
3.2.1 研究方法 |
3.3 研究过程 |
3.3.1 案例选择 |
3.3.2 案例背景 |
3.3.3 数据收集 |
3.3.4 数据编码 |
3.4 案例总结与讨论 |
4. 研究二: 消费者品牌联结共鸣的质性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3 资料收集和样本 |
4.4 文本诠释 |
4.5 结论与讨论 |
4.6 研究局限 |
5. 研究三: 品牌国际化联结策略机制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假设演绎 |
5.3 实验设计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详述策略与联结共鸣 |
5.4.3 延伸策略与联结共鸣 |
5.4.4 桥接策略与联结共鸣 |
5.5 总结与讨论 |
6. 研究四: 国家典型性、品牌联结策略和联结共鸣 |
6.1 研究目的 |
6.2 假设演绎 |
6.3 实验设计 |
6.4 数据分析 |
6.5 总结与讨论 |
7. 研究五: 社会认同、品牌联结策略和联结共鸣 |
7.1 研究目的 |
7.2 假设演绎 |
7.3 实验设计 |
7.4 数据分析 |
7.5 总结与讨论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贡献 |
8.2.1 理论贡献 |
8.2.2 管理启示 |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
8.3.1 研究局限 |
8.3.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验-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韩国在华企业营销本土化战略研究 ——以衣恋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目的 |
二、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
三、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全球化战略理论 |
一、标准化理论 |
二、本土化理论 |
三、标准化理论和本土化理论的战略决定因素 |
第二节 本土化的概念及内容 |
一、本土化的概念 |
二、本土化的构成要素 |
三、本土化的内容 |
第三节 营销本土化战略的界定 |
一、营销本土化 |
二、营销本土化战略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韩国企业在华营销本土化的中国市场环境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宏观市场环境分析 |
一、法律与政策环境 |
二、经济环境 |
三、社会与文化环境 |
第二节 中国市场产业现状 |
一、巨大的国内市场 |
二、中国时装的流通渠道 |
三、激烈的竞争 |
第三节 中国消费者动向 |
一、中国时尚趋势和消费模式 |
二、中国人的品牌忠诚度 |
三、中国人对韩国品牌的认识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韩国企业在华营销本土化战略分析 |
第一节 韩国在华企业的营销本土化战略 |
一、韩国在华企业的营销本土化战略的概述 |
二、韩国在华企业的营销本土化战略的突出表现 |
第二节 韩国在华企业的营销本土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企业本土化程度较低 |
二、缺乏调查,缺乏长远的战略性投资眼光 |
三、投资区域选择缺乏目标市场意识,具有盲目性 |
四、营销本土化战略不够凸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衣恋集团的营销本土化战略分析 |
第一节 衣恋集团简介 |
一、衣恋集团基本现状 |
二、中国衣恋发展现状 |
第二节 中国衣恋集团的营销本土化战略内容 |
一、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
二、市场营销组合战略 |
三、品牌命名战略 |
四、人力资源战略 |
第三节 中国衣恋集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一、中国衣恋集团的本土化存在的问题 |
二、中国衣恋集团的本土化存在的对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韩国在华企业实施营销本土化战略的对策 |
第一节 衣恋集团在华营销本土化战略对韩国企业的启示 |
一、充分了解中国市场环境,洞悉中国消费者市场 |
二、全面构建的营销本土化战略的内容 |
第二节 韩国在华企业实施营销本土化战略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市场调查,制定营销本土化的发展战略 |
二、全面构建深化营销本土化战略的内容 |
三、制定本土化的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
四、制定本土化的营销组合策略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 ——关系资本建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跨国公司 |
1.3.2 跨文化整合模式 |
1.3.3 关系资本 |
1.4 研究范围 |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篇章结构 |
1.7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
2.1 跨文化冲突和管理研究 |
2.1.1 跨文化维度研究 |
2.1.2 跨文化商业管理模式对比研究 |
2.1.3 跨文化冲突管理理论 |
2.1.4 跨文化冲突与管理研究小结 |
2.2 跨文化整合模式研究 |
2.2.1 跨文化整合的内涵 |
2.2.2 跨文化整合理论与模式 |
2.2.3 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 |
2.2.4 跨文化整合模式研究小结 |
2.3 “移民文化适应”理论 |
2.3.1 移民文化适应的概念界定 |
2.3.2 移民文化适应研究的阶段 |
2.3.3 移民文化适应理论与模型 |
2.3.4 Berry的移民文化适应理论 |
2.3.5 移民文化适应的归因与影响因素 |
2.3.6 移民文化适应理论研究小结 |
2.4 “关系资本”理论 |
2.4.1 关系研究 |
2.4.2 社会资本 |
2.4.3 社会资本与关系及关系资本的关联 |
2.4.4 关系资本研究 |
2.4.5“关系资本”理论研究小结 |
2.5 本章总结 3 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机理 |
3.1 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 |
3.1.1 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特征 |
3.1.2 跨国公司文化冲突表现 |
3.2 基于关系资本建构的跨文化整合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外部性因素:政府关系、消费者(顾客)关系、合作者(竞争者)关系 |
3.2.2 内部性因素:内部员工关系、企业与员工关系 |
3.2.3 系统性因素:母、子公司关系 |
3.3 跨文化整合模式对关系资本建构的影响分析 |
3.3.1 融合模式 |
3.3.2 隔离模式 |
3.3.3 同化模式 |
3.3.4 移植模式 |
3.4 本章总结 4 研究过程分析 |
4.1 理论抽样 |
4.1.1 抽样原则 |
4.1.2 抽样企业 |
4.2 数据收集 |
4.2.1 案例问题与访谈提纲设计 |
4.2.2 数据收集程序 |
4.2.3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4.3 本章总结 5 案例研究:命题假设检验 |
5.1 中美文化差异分析 |
5.2 IT行业分析 |
5.3 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及关系资本状况案例研究 |
5.3.1 融合模式——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
5.3.2 隔离模式——谷歌中国案例分析 |
5.3.3 同化模式——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
5.3.4 移植模式——微软(中国)公司案例分析 |
5.4 案例检验及分析 |
5.5 本章总结 6 访谈研究:命题假设的进一步检验 |
6.1 访谈检验与分析 |
6.1.1 访谈的基本状况 |
6.1.2 得到检验支持的命题假设 |
6.1.3 没有得到检验支持的命题假设 |
6.2 访谈对研究结果的修正与分析 |
6.2.1 研究结果的修正 |
6.2.2 修正原因分析 |
6.3 命题假设不成立原因分析 |
6.4 本章总结 7 研究结论、管理启示和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管理启示 |
7.2.1 在华跨国公司以建构延续性关系资本为目标,进行动态的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 |
7.2.2 在华跨国公司以建构基于信任的异质性关系资本为内容,进行差异化的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 |
7.3 研究展望 |
7.3.1 跨文化整合的地域因素 |
7.3.2 研究主体的扩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
(6)松下电器在华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内容与结构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战略管理理论 |
一、战略的相关概念 |
二、战略管理的层次 |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第三节 企业国际化理论 |
一、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 |
二、国际化经营战略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松下电器的发展及在华经营历程 |
第一节 松下电器的发展与经营管理 |
一、松下电器的发展阶段 |
二、松下电器的经营理念 |
三、松下电器的组织结构 |
四、松下电器的技术研发 |
五、松下电器的经营现状 |
第二节 松下电器在华经营历程 |
一、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
二、飞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 |
三、战略转型阶段:21世纪至今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松下电器在华经营环境分析 |
第一节 松下电器在华经营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治环境 |
二、经济环境 |
三、社会环境 |
四、技术环境 |
第二节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一、中国本土家电企业 |
二、韩国家电企业 |
第三节 松下电器在华经营内部环境分析 |
一、松下电器在华经营的优势分析 |
二、松下电器在华经营的劣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松下电器在华经营战略及转型 |
第一节 松下电器在华早期公司战略和竞争战略 |
一、公司战略 |
二、竞争战略 |
第二节 松下电器在华早期职能战略及存在的问题 |
一、品牌战略 |
二、管理战略 |
三、营销战略 |
四、研发战略 |
第三节 松下电器在华经营战略转型 |
一、松下电器在华经营战略转型的原因 |
二、企业定位转型 |
三、从日本中心战略到中国本土化战略 |
四、在环境经营基础上的绿色转型 |
五、职能战略的转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松下电器在华经营战略对我国家电企业的启示 |
第一节 中国家电企业发展现状及方向 |
一、中国家电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二、中国家电企业的发展方向 |
第二节 松下电器在华经营战略的启示 |
一、注重品牌战略 |
二、培养技术和价格优势 |
三、注重实施本土化战略 |
四、企业定位转型和绿色转型的启示 |
五、与时俱进,保留优势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海信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相关理论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 国际化经营理论 |
2.2.1 国际化经营的概念 |
2.2.2 国际化阶段理论 |
2.2.3 成长因素理论 |
2.3 国际化经营战略 |
2.3.1 国际联盟战略 |
2.3.2 国际化生产理论 |
2.3.3 全球化战略 |
第三章 海信国际化经营的历程和现状 |
3.1 海信国际化经营的背景 |
3.1.1 世界家电业的发展状况 |
3.1.2 海信的发展概况 |
3.2 海信国际化经营的动因分析 |
3.2.1 比较优势的发挥 |
3.2.2 获取关键资源和能力的需要 |
3.2.3 实现长远发展的需要 |
3.3 海信的国际化历程 |
3.3.1 出口阶段(19942001 年) |
3.3.2 国际化经营阶段(20012007 年) |
3.3.3 自主品牌经营阶段(2007 年至今) |
3.4 海信国际化经营现状 |
第四章 海信现行国际化经营战略 |
4.1 全球市场营销战略 |
4.1.1 目标市场选择策略 |
4.1.2 市场进入模式策略 |
4.1.3 营销组合策略 |
4.2 品牌国际化战略 |
4.2.1 时机定位策略 |
4.2.2 品牌定位策略 |
4.2.3 多品牌策略 |
4.3 全球研发战略 |
4.3.1 建立独立的海外研发机构 |
4.3.2 基于技术补充的跨国并购 |
4.3.3 与海外机构进行战略合作 |
4.4 本土化战略 |
4.4.1 企业文化的本土化策略 |
4.4.2 人才与管理的本土化策略 |
4.4.3 生产的本土化策略 |
4.4.4 本土化的政府关系 |
第五章 海信国际化经营战略环境分析 |
5.1 外部环境分析 |
5.1.1 目标市场需求分析 |
5.1.2 国际市场竞争分析 |
5.2 海信内部环境分析 |
5.2.1 品牌影响力 |
5.2.2 研发能力 |
5.2.3 制造能力 |
5.2.4 创新资源投入能力 |
5.2.5 创新管理能力 |
5.2.6 营销能力 |
第六章 海信国际化经营战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6.1 海信国际化经营战略存在的问题 |
6.1.1 全球市场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 |
6.1.2 品牌国际化战略存在的问题 |
6.1.3 本土化战略存在的问题 |
6.2 海信国际化经营战略改进建议 |
6.2.1 全球市场营销策略改进建议 |
6.2.2 品牌国际化战略改进建议 |
6.2.3 本土化战略改进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韩国电子企业在中国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本土化理论 |
2.2 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理论研究 |
第3章 韩国企业投资情况 |
3.1 投资区域分析 |
3.2 投资行业分析 |
3.3 投资中国分析 |
第4章 韩国电子行业 |
4.1 电子行业的发展与布局 |
4.1.1 电子行业的世界发展 |
4.1.2 电子行业的全球布局 |
4.2 韩国电子行业 |
4.2.1 韩国电子行业的发展历程 |
4.2.2 韩国电子行业的能力形成 |
4.3 电子行业对中国的投资 |
4.3.1 韩国电子行业在中国的发展 |
4.3.2 中国区位优势 |
4.4 韩国电子行业在中国投资一体化与本土化战略选择 |
第5章 案例研究 |
5.1 三星电子 |
5.1.1 企业发展历程和所有权优势的形成 |
5.1.2 企业国际化经验 |
5.1.3 三星电子在中国 |
5.1.4 三星电子在中国的一体化与本土化战略的制定 |
5.2 LG 电子 |
5.2.1 LG 电子国内外发展和所有权优势 |
5.2.2 LG 电子在中国 |
5.2.3 LG 电子在中国的一体化与本土化战略的制定 |
第6章 结语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欧洲品牌发展模式探究中国本土服装品牌研发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服装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2 欧洲服装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的创新点、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 |
第二章 欧洲服装品牌发展模式探究 |
2.1 欧洲品牌服装设计理念及灵感来源 |
2.2 品牌定义、品牌文化与品牌管理 |
2.3 欧洲服装品牌的国际化发展与全球营销 |
2.4 欧洲知名服装品牌成功实例经验 |
2.4.1 品牌的标志性产品 |
2.4.2 销售渠道的建立 |
2.4.3 营销策略的分析 |
2.5 欧洲知名服装品牌成功打入中国市场带来的启示 |
第三章 欧洲服装品牌合作发展趋势及案例分析 |
3.1 欧洲知名服装品牌合作背景分析 |
3.1.1 打破时尚圈的界限 |
3.1.2 网络推广 |
3.1.3 利用明星、名媛造势 |
3.1.4 限量发售,使每件产品都成为珍品 |
3.2 服装品牌合作案例学习 |
3.2.1 案例1:H&M——服装品牌与服装品牌的合作案例 |
3.2.2 案例2:PRADA——服装品牌与其他产品品牌合作案例 |
3.3 欧洲品牌合作的发展趋势 |
第四章 中国本土品牌服装现状分析 |
4.1 中国本土服装产业的背景 |
4.2 中国本土服装品牌发展现状 |
4.2.1 我国服装企业品牌分布基本状况 |
4.2.2 本土服装品牌分布特点 |
4.3 中国本土服装品牌发展模式分 |
4.3.1 独资经营 |
4.3.2 合作方式 |
4.3.3 有限责任合伙制 |
4.3.4 有限责任公司 |
4.3.5 特许经营 |
第五章 中国本土服装品牌与国际知名服装品牌合作趋势分析 |
5.1 中国本土服装品牌与国际知名服装品牌合作的发展背景 |
5.1.1 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服装领域合作背景 |
5.1.2 未来中国服装产业发展模式的展望 |
5.1.3 国内市场的发展前景 |
5.1.4 中国市场的特 |
5.2 中国本土服装品牌与国际服装品牌合作的方式与方法 |
5.2.1 贴牌生产 |
5.2.2 国际品牌代理 |
5.2.3 国际服装品牌授权 |
5.2.4 品牌联合 |
第六章 中国本土品牌研发战略(拟以白领与马克昆合作为例) |
6.1 Alexander McQueen品牌概述 |
6.2 与 Alexander McQueen 合作过的品牌案例 |
6.2.1 Alexander McQueen for Puma鞋子合作案例 |
6.2.2 Alexander McQueen for M.A.C.化妆品合作案例 |
6.2.3 Alexander McQueen精品店JOYCE和I.T.的合作 |
6.3 White Collar品牌概述 |
6.3.1 品牌的历史及背景 |
6.3.2 白领的销售奇迹 |
6.4 Alexander McQueen for White Collar(白领马克昆)新一季产品策划案 |
6.4.1 产品策划概述 |
6.4.2 策划实施方 |
6.4.3 产品战略 |
6.4.4 分销渠道策略 |
6.4.5 沟通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LG:推本土化战略做中国成功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星家电四川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李天树. 西南大学, 2020(01)
- [2]OL公司海外拓展战略研究[D]. 陈爱芳. 浙江工业大学, 2017(12)
- [3]品牌国际化联结策略的构成及作用机制 ——基于社会运动理论[D]. 黄净. 武汉大学, 2017(06)
- [4]韩国在华企业营销本土化战略研究 ——以衣恋集团为例[D]. 李敏永. 黑龙江大学, 2015(06)
- [5]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 ——关系资本建构视角[D]. 刘重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12)
- [6]松下电器在华经营战略研究[D]. 端婧. 黑龙江大学, 2014(08)
- [7]海信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D]. 毕雅婷.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 [8]中韩经贸又一个20年[J]. 徐方清. 中国新闻周刊, 2013(24)
- [9]韩国电子企业在中国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战略选择[D]. 赵玲(Jo Lyeong). 清华大学, 2012(07)
- [10]基于欧洲品牌发展模式探究中国本土服装品牌研发战略[D]. 郭岩. 大连工业大学,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