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调整的稳定性分析

过程调整的稳定性分析

一、工序调整的稳定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双平[1](2021)在《炼钢-连铸区段一体化生产调度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炼钢-连铸-热轧一体化生产计划与调度是钢铁生产流程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合同分解、轧制计划、浇次计划、炉次计划和动态调度等。目前合同自动分解合并已经成熟并成功应用于实际生产,轧制计划编制相对成熟,但浇次计划、炉次计划以及相应的动态调度还达不到智能化实现的水平,是目前未能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本文以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炼钢-连铸区段为研究对象,从信息侧和物理侧进行了优化研究。信息侧的研究从实际生产过程的静态计划入手,主要解决炼钢-连铸区段运行过程的一体化生产计划编制问题,主要以热轧批量计划为前提条件,研究炼钢厂内炉次和浇次计划的编制,建立炼钢-连铸区段一体化生产计划编制模型和作业计划编制模型,并通过仿真进行作业计划验证。物理侧的研究从实际生产过程的动态调度入手,按照作业计划仿真的方法,解决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工艺优化问题,找出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全三脱”比例较低的原因,分析物质流影响因素对工序界面间关键设备的衔接与流程高效运行的具体影响规律,提出实现以“全三脱”为标志的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达到设计水平的前提条件。论文首先对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炼钢-连铸区段的工序功能和时间因素进行了解析,总结了炼钢-连铸区段的物质流运行规律,得到了流程主要工序和工序间界面运行的时间节奏,梳理和总结了炼钢-连铸区段的生产计划的编制问题,提出了以热轧计划为前提条件的一体化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案。采用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的实践数据,对生产计划的数学模型和改进的精英保留遗传算法进行了验证和分析。利用PyCharm、Qt Creator和Python编程语言编制程序,自主开发了炼钢-连铸区段一体化生产计划编制系统,实现了不同生产计划的优化编制和甘特图绘制等功能。为了找出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全三脱”比例较低的原因,对理论设计条件下和实际生产条件下的钢铁生产流程物质流进行Flexsim模拟仿真,采用评价指标进行了定量的对比分析。为进一步实现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的工艺优化,从单体设备/运输工具因素、上下游工序设备间协调因素、产线布局因素和外界因素等四个方面对钢铁生产流程的物质流运行进行了仿真研究,从生产周期、流程连续化程度、设备利用率和流程稳定性等指标进行了详细地定量和定性分析,找出了物质流影响因素对工序界面间关键设备的衔接与流程高效运行的具体影响规律。综上,本论文从信息侧和物理侧两个方向进行优化研究。一方面,建立了炼钢-连铸区段一体化生产计划编制模型,改进了求解算法,开发了生产计划编制系统,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生产计划编制人为主导、优化不够的问题。另一方面,本文研究表明,合理的工序设备/运输工具数量,合理协调上下游工序设备界面,合理的产线布局,减少设备故障,不但能够提高“全三脱”比例,还能够增强工序界面间关键设备的衔接与流程高效运行要求的匹配程度。综合论文在信息侧和物理侧两个方向的优化研究,从整体上一定程度地解决了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炼钢-连铸区段一体化生产调度的优化问题。

姜惠文[2](2021)在《基于数字孪生的车间调度管理系统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制造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而车间生产过程中的调度问题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研究对象,针对于日益增长的智能化生产需求和车间生产效率要求,更加高效稳定且寻优性能更好的生产调度算法应当被提出。在目前的车间生产管理过程中,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缺乏互通,这无法满足智能化生产需求。数字孪生作为一种新的思想,它的出现为实现生产车间有效调度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基于上述观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针对蜜蜂进化型遗传算法进行改进,通过设置汉明距离来优化初始化种群,在选择操作中采用分阶段选择策略,在算法中加入种群舍弃算子,并将简化后的模拟退火操作融入到蜜蜂进化型遗传算法,最终提出一种名为融合模拟退火的改进蜜蜂进化型遗传算法。该算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传统蜜蜂进化型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增加了搜索的精度,同时避免了模拟退火算法的低效性,并通过经典的FT06问题和FT10问题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改进算法在作业车间调度问题中具有更好寻优性能及稳定性。(2)针对当前智能制造背景下车间调度过程的新要求和传统车间管理系统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EB开发的数字孪生车间调度管理系统架构,并以此架构为基础,融合数字孪生思想和本文提出的新算法设计了车间调度管理系统并对于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进行开发测试。系统开发以JavaWeb技术为基础,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对于车间人员信息的管理维护、调度信息参数的存储及调度方案生成、设备及传感器数据的管理、基于数字孪生的工厂可视化管理以及融入数字孪生思想的在线调度仿真。最终对于系统核心功能模块的测试证明了该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张硕,向祖权,刘校腾[3](2021)在《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曲面分段建造动态调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分析了曲面分段建造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扰动因素,提出基于关键事件和人机交互的混合驱动重调度策略,以效率和稳定性为优化目标,设计出一种改进粒子群算法(HDPSO)对原始调度方案进行调整修复。以某船厂的实际建造数据为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地对生产扰动进行快速响应,缩短曲面分段建造周期。

王浩成[4](2021)在《基于信息层的包材产线自动管控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本课题基于A公司的包材生产智能工厂MES(制造执行系统)和WMS(仓储管理系统)对系统自动管控的实际需求,对涉及的信息层自动管控、物料齐套和产线扰动处理方面的后台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开发,构建适应包材产线作业流程与物料自动适配的信息层自动管控系统。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对包材智能工厂生产流程人机交互MES的流程控制逻辑、管控和反馈节点的分析和设置,按管控流程功能和控制信息的划分,将自动管控系统分为WMS指令管控层、产线管控层、产线物料集中管控层和单机生产作业管控层。四层系统各自独立工作,通过对反馈信号和状态位的监控,形成基于指令、作业和物料的状态迁移自动驱动和生产流程自动运行的MES自动运行模式。并形成与手动模式的平滑切换,同时针对机台和生产线的工单运行状况,设备运行状况以及物料状况形成相应的监控系统,方便生产管理人员对自动流程的掌控。其次,为保证自动流程的物料管理和车间自动物料齐套系统的构建,针对软包生产线物料和仓库管理的特点,研究和给出了物料齐套模型、齐套优先级的计算模型和齐套过程中针对物料计算的物料锁定模型。在物料齐套的过程中,结合“推动式”的物料管理模式,保障生产车间物料的稳定性,进而保障了生产现场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同时,为保证自动管控系统的运行,维持生产过程的稳定和有序,分析了车间生产过程中的扰动因素,并选取插单和设备故障两种扰动事件为例,提出了基于优先级的时间后移策略和基于负载量的设备均分策略解决工单的重新计划。同时为了解决车间生产中的其他扰动问题,将滑动窗口算法和Johnson混合SPT法则算法相结合,实现车间作业的动态调度。

马铭阳[5](2021)在《改进人工蜂群算法及其在柔性作业车间调度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柔性作业车间是接纳上层物料、订单任务和生产状态反馈的聚集点,研究柔性作业车间的调度优化对实现智能制造具有重要意义。人工蜂群算法结构简单,鲁棒性强,适用于求解车间调度类NP难的优化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改进人工蜂群算法及其在柔性作业车间调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建立以最大完成时间为目标的柔性作业车间单目标调度优化模型,提出一种变步长人工蜂群算法。采用基于概率选择交叉个体的方法,平衡算法开发与探索能力;引入搜索阈值提出变步长搜索策略,使大步长与小步长有机结合,提高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增加侦查蜂数量保持种群的多样性。通过Kacem数据集上的标准算例验证改进策略的有效性,与已有算法对比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具有更强的寻优能力和收敛性。其次,以最大完成时间、瓶颈机器负荷和机器总负荷为优化目标,将单目标柔性作业车间调度扩展为多目标问题。受保留解策略对算法搜索方向产生影响的启发,设计两种不同的种群更新策略,提出两阶段混合人工蜂群算法。第一阶段采用独立更新策略,保持解的分散性;第二阶段采用贪婪策略保留新种群,加快算法收敛。提出一种全局搜索能力强的改进逆序变异方法,采用多重变异策略提高种群的多样性。利用Brandimarte数据集的10个算例验证所提算法的有效性,与已有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具有更好的种群多样性和收敛性,适用于不同规模的柔性作业车间问题。最后,在传统的生产调度目标基础上,将碳排放这一生态指标纳入调度系统;同时考虑实际生产车间的复杂环境以及生产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动态事件,将稳定性也纳入优化目标,构建动态调度模型,提出一种改进的多目标人工蜂群算法。针对碳排放目标加入一种启发式变异方法,结合多重变异策略提高种群多样性。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本文算法的快速响应能力,降低动态事件对车间生产的影响,保证车间生产稳定高效运行。

王鹏飞[6](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认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周权[7](2021)在《高功率高安全钠离子电池研究及失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已经迎来了其产业和应用发展的巅峰期,在人类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且其生产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这会引起锂资源的巨大消耗和价格上涨。如果锂离子电池再拓展应用至储能领域,这种现象必将更加严重。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现在锂离子电池的技术迭代和成本下降趋势大大放缓,发展空间已较为有限。因此必须要寻找后锂离子电池时代的替代或备选储能技术。在此背景下,与锂离子电池具有类似工作原理且作为最具经济性的高安全钠离子电池将是其重要补充甚至是替代产品,目前也即将开启其产业化之旅。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化学电源体系,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依然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成本是其优势,但光靠成本是不够的,还需要尽量避免存在的技术短板并且充分发挥挖掘钠离子电池一些独特的性能优势。此外,在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制造、市场推广及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对产品的失效现象具备一定的预防能力以及对产品失效后有正确的应对策略。对于安全性,尤其是电池的热稳定性研究更是决定其当前能否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应用的关键。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的内容将主要围绕寻求钠离子电池在高功率、宽温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并针对性研究分析了相应电池在性能失效及热稳定性方面的内容,同时从规模化生产制造的角度,通过建立成本模型来分析钠离子电池未来的成本演变趋势及降本路径。具体包括以下四部分:(1)鉴于钠离子电池体系在高功率方面的特性,我们基于现有的O3铜基正极材料(CFM)及硬碳负极材料(HNA)体系,从电池结构选型研究以及电池体系设计等方面研究了其的高功率性能。首次实现了钠离子电池在5C~10C倍率下的快速持续充电以及10C~15C倍率下的快速持续放电,并达到了2051W/L的超高功率密度。可满足-40℃~80℃的工作温度范围,且5C/5C循环寿命超过2500周,超过了商业化同等规格型号的磷酸铁锂电池的循环及倍率性能,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验证了钠离子电池在高功率及宽工作温度等方面具有的独特性能和竞争优势,综合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基于现阶段对钠离子电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进一步简化钠离子电池的失效模式,重点开展了针对高功率钠离子电池循环失效的机理研究。明确了基于CFM正极材料及HNA负极材料体系的高功率钠离子电池循环失效的因素主要有电池极化、正极结构破坏、活性钠损失以及负极SEI损失等。对失效点进行针对性优化后高功率钠离子电池在2C/2C倍率下的循环寿命达到了4729周,表现出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相关失效研究结果可进一步反馈指导材料技术改进、优化电池设计和制造工艺,建立钠离子电池失效模式数据库,并对失效现象给出合理的预防策略。(3)设计了高功率钠离子电池的热分析模型并基于此模型研究了其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钠离子电池具有比锂离子电池更高的起始分解温度以及更低的最高热失控温度,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但在总的产热量中正极占总体产热的比例较大,而负极的热稳定性决定了起始热失控温度,这点与锂离子电池是一致的。满电态的CFM正极材料在高温410℃以下不会发氧气释放现象,这更接近于磷酸铁锂材料。这些结果初步论证了钠离子电池良好的本征安全特性。此外,还总结了钠离子电池在-60℃~1000℃范围内的全温度特性,为钠离子电池的安全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指导。(4)参照和借鉴锂离子电池成熟的产业链,以开发的高功率钠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钠离子电池的成本核算模型,计算并比较了具备商业化前景的五种正极材料体系和三种负极材料体系钠离子电池的单位成本,为形成主流的钠离子电池体系提供性价比方面的参考。同时预测了钠离子电池未来的成本演变趋势并对比说明了降低其成本的方向,为钠离子电池后续技术的发展改进方向提供一定参考。

侯杰[8](2021)在《面向多工况的双梁架桥机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架桥机设备被应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之中,对于改善交通便捷性,推动城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施工地形与环境条件的制约,出现了大纵坡桥、大横坡桥、斜桥、小曲率圆弧桥等特殊桥型,对架桥设备的性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研制新型架桥机以满足架设这些特殊桥梁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外架桥机结构特点,以及架桥机结构的设计方法,设计了一款适用于多工况的双梁架桥机。详细说明了双梁架桥机的结构组成、主要性能参数与架设直桥、坡度桥、斜桥的作业工序。采用许用应力法对双梁架桥机的主要结构进行设计计算,选取架桥机在过孔与架梁时的悬臂工况、跨首工况、跨中工况、跨端工况和边梁工况进行理论计算,确定主梁结构刚度、强度与稳定性符合许用要求。利用ANSYS Workbench对过孔与架梁作业下的主梁结构进行静力学、模态与谐响应分析,将仿真结果与理论数值进行对比,验证主梁结构设计合理。综合分析静力学与动态仿真结果可知主梁结构设计合理,具有充足的安全裕量。在此基础上,基于响应面模型分别与MOGA、Screening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主梁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选取主梁截面尺寸为设计变量,在满足强度、刚度与动态特性要求的基础上,减轻主梁质量。分析对比两种算法的优化结果,得到最佳设计方案,对优化后的主梁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主梁结构质量减轻9.8%,静力学与动态性能均满足许用要求。该优化方法可节省材料消耗与制造成本,为相关架桥机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李浩[9](2021)在《软岩大断面高铁隧道施工变形控制及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起,为满足“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通行需求,国家大规模修建高铁隧道。相比于普通铁路隧道,高铁隧道拥有更高地建设要求和验收标准。高铁隧道修建过程中因开挖穿越软岩地层和断层破碎带而产生变形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难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与建设质量。为此,有必要在工程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机器学习理论,加强对高铁隧道穿越软岩地层及断层区工况下施工变形控制措施及围岩稳定性的研究。本文以阳山高铁隧道为背景,针对隧道穿越陡倾状软岩地层及断层区围岩变形行为,开展了工法优化和支护措施加固效果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建立了阳山隧道变形控制标准,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分析软弱围岩变形特征,进一步总结得出软岩大断面隧道变形影响因素及变形机理;结合地震波法、地质雷达法、超前水平钻探法预报结果分析隧道软岩地层围岩稳定性,确定了软岩地层围岩等级、性质及F26断层与洞身相交里程,为后续施工模拟提供地质依据。(2)研究选用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交叉验证法分别搜寻支持向量机最优核参数和惩罚参数,对比三种算法的适应度值和模型预测值,分析得出遗传算法寻优结果精度明显优于粒子群算法和交叉验证法,进而确定最优核参数和惩罚参数,确保反演结果精度。(3)研究遗传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算法对于样本数量的敏感性。基于正交试验设计了四种不同水平的反演样本,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完成试验值计算,分别输入至遗传算法和支持向量机完成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针对阳山隧道围岩力学参数反演问题,在试验水平区间内遗传算法寻优效率和结果精度与样本数量呈正相关;在4~6水平区间范围内支持向量机预测精度与样本数量呈正相关,进而确定反演样本数量。(4)研究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阳山高铁隧道围岩力学参数反演模型,反演了泥质砂岩、石英砂岩、断层围岩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反演模型准确性高,可为施工优化分析提供可靠参数。(5)研究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隧道软岩地层及F26断层段数值模型,模拟了四种开挖工法的施工过程,研究了隧道围岩变形行为、围岩与初期支护应力分布以及塑性区特性,揭示不同开挖工法下围岩变形与应力分布规律,对比结果,确定隧道穿越陡倾状软岩地层及断层区的最优开挖工法为环形预留核心土法;同时,结合工程情况与模拟结果,提出变形控制建议,并建立有无系统锚杆支护、长锚杆支护、拱底锚杆支护、高刚度支护体系及组合支护体系的计算模型,验证不同支护措施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系统锚杆对围岩的加固效果有限;长锚杆限制围岩竖向及横向变形效果较好;拱底锚杆可改善拱底围岩的变形情况;高刚度支护体系有效提升隧道结构的稳定性;组合支护体系控制围岩竖向变形效果最优。研究成果为阳山高铁隧道后续穿越F24、F33断层及其他岩性地层的施工提供了参考。

赵倩儒[10](2021)在《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和5G时代的到来,建设绿色、智慧、安全、专业、高效的港口是全球港口发展的主要趋势。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为绿色智慧港口的重要标志,正在引领港口建设新的变革。无论是像上海洋山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这样的新建码头,还是像天津港这样由传统码头改造升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均始终秉持着绿色、智慧、经济、高效的理念。生产作业自动化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和改造升级的核心,通过加大自动化作业设备的投入,采用先进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如自动化岸边起重机(Automated Quay Crane,AQC)、自动导引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AGV)以及自动化轨道吊(Automated Rail-Mounted Gantry,ARMG)等,利用智能调度、远程操控、能耗监测以及安全预警等手段推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建设应用。此外,从绿色节能的视角,研究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的协同调度问题对于提高自动化码头整体作业效率,降低生产作业能源消耗,实现码头绿色智慧调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核心作业设备,研究重点是自动化作业设备间协同调度优化,以作业总时间和总能耗最小为双重优化目标,设置目标优先级,以总作业时间最小为第一优先级,总作业能耗最小为第二优先级,即在保证码头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兼顾降低能耗的优化目标。通过调整AQC、AGV和ARMG的数量配置关系,突出自动化作业设备间协同调度的重要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研究边界的限定和优化目标的提出。通过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核心作业设备和进出口操作流程进行分析,限定了本文研究的边界,为了突出重点研究自动化作业设备间的协同调度问题,本文将研究边界上限设在自动化双小车岸桥装卸船作业,下限设在自动化双轨道吊堆场堆存作业,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总时间最小和总能耗最小为双重优化目标展开研究。(2)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体系构建。在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自动化码头作业设备调度的四层结构模型、能效关系模型和逻辑框架模型,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3)考虑能耗的自动化双小车岸桥与AGV协同调度研究。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核心作业设备中的装卸船设备和水平运输设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自动化设备的作业特点和能源消耗情况,以作业总时间和总能耗最小为双重优化目标,构建以总作业时间最小为第一目标优先级的AQC和AGV的协同调度模型,建模过程中引入AQC中转平台容量限制等约束条件,模型的求解算法设计的是改进二阶段禁忌搜索算法,通过算例实验验证AQC与AGV协同调度模型和二阶段禁忌搜索算法是真实有效的,最终获得兼顾提升作业效率和降低能耗双重目标的AQC与AGV协同调度优化方案。(4)考虑能耗的AGV和自动化轨道吊协同调度研究。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核心作业设备中的水平运输设备和堆场堆存设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自动化设备的作业特点和能源消耗情况,以作业总时间和总能耗最小为双重优化目标,构建以总作业时间最小为第一目标优先级的AGV和ARMG协同调度模型,建模过程中引入双ARMG相互干扰等约束条件,通过算法对比,选择二阶段遗传算法求解模型,采用算例实验证明AGV和ARMG协同调度模型和二阶段遗传算法在解决该问题上的有效性,最终获得兼顾提升作业效率和降低能耗双重目标的AGV与ARMG协同调度优化方案。(5)考虑能耗的AQC、AGV和ARMG协同调度研究。以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核心作业设备中的装卸船设备、水平运输设备和堆场堆存设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自动化设备的作业特点和能源消耗情况,以作业总时间和总能耗最小为双重优化目标,设置目标优先级,基于混合流水车间调度理论,构建AQC、AGV和ARMG的集成调度模型,参考混合流水车间调度问题的求解算法,设计改进的果蝇优化算法求解该问题,采用自适应步长策略提高嗅觉搜索的寻优能力,同时引入协同机制。最后,通过算例对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加以验证。

二、工序调整的稳定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序调整的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炼钢-连铸区段一体化生产调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钢铁生产流程的发展
    2.2 时间因素和一体化相关概念
        2.2.1 时间因素概述
        2.2.2 连续化程度
        2.2.3 一体化的相关概念
    2.3 炼钢-连铸-热轧一体化研究现状
        2.3.1 生产计划的研究
        2.3.2 生产调度的研究
        2.3.3 炼钢-连铸-热轧一体化研究的难点及意义
    2.4 炼钢-连铸-热轧一体化研究方法
        2.4.1 建模方法
        2.4.2 求解方法
        2.4.3 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2.4.4 一体化研究的方向
    2.5 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的实践
        2.5.1 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概述
        2.5.2 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的实践问题
    2.6 课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2.6.1 选题背景
        2.6.2 研究内容与思路
3 炼钢-连铸区段的基础参数解析和问题分析
    3.1 工序功能解析及时间因素解析
        3.1.1 单体工序
        3.1.2 工序与工序间
    3.2 钢铁生产流程的重构优化
    3.3 炼钢-连铸-热轧一体化生产计划的编制问题及现状
        3.3.1 问题简述
        3.3.2 炼钢-连铸-热轧一体化生产计划的工作原理
        3.3.3 炼钢-连铸-热轧一体化生产计划的编制现状
    3.4 炼钢-连铸区段一体化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案
    3.5 小结
4 炼钢-连铸区段一体化生产计划的编制
    4.1 炉次计划的编制
        4.1.1 模型建立
        4.1.2 模型求解
    4.2 浇次计划的编制
        4.2.1 模型建立
        4.2.2 模型求解
    4.3 热轧计划的编制
        4.3.1 模型建立
        4.3.2 模型求解
    4.4 炼钢-连铸区段一体化生产计划的编制案例
        4.4.1 炼钢-连铸区段一体化生产计划模型
        4.4.2 求解过程与结果
        4.4.3 验证分析
    4.5 小结
5 炼钢-连铸区段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与静态调度的仿真
    5.1 炼钢-连铸区段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5.1.1 模型建立
        5.1.2 模型求解
        5.1.3 求解案例
    5.2 炼钢-连铸区段静态调度的仿真
        5.2.1 物流仿真工具
        5.2.2 钢铁生产流程的物质流仿真实例
        5.2.3 仿真过程与仿真评价指标
        5.2.4 静态调度的仿真实例
    5.3 炼钢-连铸区段一体化生产计划编制系统
        5.3.1 软件系统的结构
        5.3.2 软件系统的功能实现
    5.4 小结
6 炼钢-连铸区段的物质流仿真研究
    6.1 理论设计下炼钢-连铸区段的物质流仿真案例
        6.1.1 仿真基础
        6.1.2 层流式仿真模型
        6.1.3 准层流式仿真模型
    6.2 实际生产下炼钢-连铸区段的物质流仿真案例
        6.2.1 问题描述
        6.2.2 模型Ⅲ的建立
    6.3 理论设计和实际生产下仿真结果分析
    6.4 炼钢-连铸区段的物质流运行影响因素仿真研究
        6.4.1 单体设备/运输工具因素
        6.4.2 上下游工序设备间协调因素
        6.4.3 产线布局因素
        6.4.4 外界因素
        6.4.5 综合分析
    6.5 小结
7 创新点、结论与展望
    7.1 创新点
    7.2 结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生产计划相关表格
附录B 各仿真模型的生产甘特图
附录C 各仿真模型的详细评价指标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数字孪生的车间调度管理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车间生产调度问题的研究现状
        1.2.2 数字孪生及车间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车间调度问题描述及相关算法
    2.1 车间调度问题描述
        2.1.1 车间调度问题分类
        2.1.2 车间调度问题特点
    2.2 蜜蜂进化型遗传算法
        2.2.1 算法背景及生物学基础
        2.2.2 蜜蜂进化型遗传算法模型及流程
        2.2.3 蜜蜂进化型遗传算法应用及改进现状
    2.3 模拟退火算法
        2.3.1 模拟退火算法概述
        2.3.2 Metropolis准则
        2.3.3 模拟退火算法结构及流程
第三章 融合模拟退火的改进蜜蜂进化型遗传算法在车间调度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JSP问题模型构建
        3.2.1 调度约束条件
        3.2.2 调度数学模型
    3.3 融合模拟退火改进蜜蜂型遗传算法
        3.3.1 算法提出背景
        3.3.2 算法改进设计
        3.3.3 SABIBEGA算法流程
    3.4 改进算法求解JSP问题
        3.4.1 染色体编码与解码
        3.4.2 目标函数选择及参数设置
    3.5 仿真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字孪生的车间调度管理系统设计与核心功能实现
    4.1 引言
    4.2 基于数字孪生思想的车间调度管理系统的整体设计
        4.2.1 架构模型
        4.2.2 架构在车间管理过程中的实施
        4.2.3 系统框架选择
        4.2.4 系统核心功能模块
        4.2.5 系统数据保障层设计
    4.3 系统核心功能实现
        4.3.1 车间信息管控模块
        4.3.2 基于数字孪生的可视化监控模块
        4.3.3 在线调度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曲面分段建造动态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曲面分段建造的动态调度问题描述
2 曲面分段动态调度问题建模
    2.1 动态系统的模型修正
    2.2 基于效率和稳定性的动态调度模型
        2.2.1 模型的建立
        2.2.2 约束条件
3 动态调度问题算法设计
    3.1 求解策略
    3.2 混合离散粒子群算法
    3.3 编码设计
        3.3.1 第1层编码方式
        3.3.2 第2层编码方式
    3.4 交叉操作
        3.4.1 POX(Precedence Operation Crossover)交叉
        3.4.2 MPX(Multi-point Preservative Crossover)多点交叉
    3.5 变异操作
4 动态调度应用实例
    4.1 HDPSO算法求解
    4.2 结果分析
5 结论

(4)基于信息层的包材产线自动管控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开发平台和课题相关技术综述
    2.1 开发关键技术
        2.1.1 开发平台简介
        2.1.2 ASP.Net网页开发技术
        2.1.3 Timer控件
        2.1.4 LINQ TO Entities技术
    2.2 制造执行系统
    2.3 其他辅助系统
    2.4 系统扰动问题分析
    2.5 本章总结
3 系统总体设计
    3.1 A公司当前信息系统方案
        3.1.1 车间结构布局
        3.1.2 系统结构拓扑
        3.1.3 系统功能划分
    3.2 自动管控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3.2.1 系统实施的基本需求
        3.2.2 系统业务分析
        3.2.3 体系架构分析
    3.3 本章总结
4 基于MES的管控层系统研究
    4.1 需求分析与系统结构
        4.1.1 业务逻辑需求
        4.1.2 开发升级需求
        4.1.3 企业级需求
        4.1.4 系统结构概述
    4.2 WMS指令管控层
        4.2.1 功能分析
        4.2.2 实现流程
        4.2.3 相关函数的设计
    4.3 产线管控层
        4.3.1 功能分析
        4.3.2 实现流程
        4.3.3 相关函数设计
    4.4 产线物料集中管控层
        4.4.1 功能分析
        4.4.2 实现流程
        4.4.3 相关函数设计
    4.5 单机生产作业管控层
        4.5.1 功能分析
        4.5.2 实现流程
        4.5.3 相关函数设计
    4.6 数据库设计
        4.6.1 工单管理表关系
        4.6.2 作业管理表关系
        4.6.3 状态管理表关系
    4.7 数据采集与反馈
        4.7.1 数据采集
        4.7.2 数据反馈
    4.8 程序实现
        4.8.1 自动管控系统实现轮询的方法
        4.8.2 测试平台的实现
    4.9 本章总结
5 物料齐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物料齐套系统的研究意义与需求分析
    5.2 物料齐套系统的工作原理
    5.3 齐套问题研究及状态设计
        5.3.1 齐套问题描述
        5.3.2 齐套状态设计
        5.3.3 锁定状态设计
    5.4 齐套模型的研究与设计
        5.4.1 齐套流程描述
        5.4.2 物料齐套模型
        5.4.3 物料锁定模型
        5.4.4 齐套优先级模型
    5.5 基于齐套的物料跟催
        5.5.1 工序物料齐套准备
        5.5.2 物料抵达与现场确认
        5.5.3 物料状态追踪
        5.5.4 齐套缺料跟催
    5.6 模型验证
    5.7 程序实现
    5.8 本章总结
6 生产现场监控及扰动问题处理
    6.1 生产现场监控
        6.1.1 生产工单监控
        6.1.2 物料监控
        6.1.3 设备监控
    6.2 扰动因素分析
    6.3 扰动问题处理
        6.3.1 动态调度问题描述
        6.3.2 基于优先级的时间后移策略
        6.3.3 基于负载量的设备均分策略
        6.3.4 基于优先级的滑动窗口算法
    6.4 扰动问题的应用测试
    6.5 扰动处理程序的实现
        6.5.1 工单插单程序的实现
        6.5.2 设备故障处理程序的实现
    6.6 本章总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课题总结
    7.2 课题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改进人工蜂群算法及其在柔性作业车间调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柔性作业车间调度研究现状
    1.3 人工蜂群算法研究现状
    1.4 人工蜂群算法解决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工作内容
    1.6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
        2.1.1 柔性作业车间调度描述
        2.1.2 柔性作业车间的分类
        2.1.3 柔性作业车间调度的研究方法
    2.2 人工蜂群算法
        2.2.1 人工蜂群算法基本思想
        2.2.2 人工蜂群算法具体实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步长人工蜂群算法求解单目标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
    3.1 问题模型
    3.2 变步长人工蜂群算法
        3.2.1 算法总体流程
        3.2.2 两段式实数编码
        3.2.3 解码操作
        3.2.4 种群初始化
        3.2.5 雇佣蜂操作
        3.2.6 观察蜂操作
        3.2.7 侦察蜂操作
        3.2.8 算法复杂度分析
    3.3 实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阶段混合人工蜂群算法求解多目标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
    4.1 多目标优化概念
    4.2 问题模型
    4.3 两阶段混合人工蜂群算法
        4.3.1 算法总体流程
        4.3.2 种群初始化
        4.3.3 交叉与变异操作
        4.3.4 混合算法第一阶段
        4.3.5 混合算法第二阶段
        4.3.6 算法复杂度分析
    4.4 实验分析
        4.4.1 参数分析
        4.4.2 算法比较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进多目标人工蜂群算法求解柔性作业车间动态调度问题
    5.1 问题模型
    5.2 改进多目标人工蜂群算法
        5.2.1 算法总体流程
        5.2.2 动态调度流程
        5.2.3 算法复杂度分析
    5.3 动态事件处理
    5.4 实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6)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高功率高安全钠离子电池研究及失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钠离子电池简介
        1.2.1 工作原理
        1.2.2 钠离子电池分类
        1.2.3 钠离子电池特性
    1.3 钠离子电池设计制造
        1.3.1 设计基础
        1.3.2 工艺参数设计
        1.3.3 安全设计
        1.3.4 钠离子电池生产线
        1.3.5 钠离子电池工艺流程简介
    1.4 钠离子电池应用几产业化进展
        1.4.1 目标应用领域
        1.4.2 产业化进展
    1.5 失效分析研究进展及背景
        1.5.1 失效分析介绍
        1.5.2 失效模式及失效机理
        1.5.3 失效分析方法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高功率钠离子电池研究
    2.1 研究背景及设计思路
    2.2 电极工艺研究
        2.2.1 电极配方研究
        2.2.2 基础配方试验验证
        2.2.3 正负极面密度和压实密度优化
    2.3 高功率钠离子电池研究
        2.3.1 电池制作及测试
        2.3.2 功率特性优化
    2.4 双极性电池研究
        2.4.1 垂直结构双极性电池
        2.4.2 水平结构双极性电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功率钠离子电池失效分析
    3.1 研究背景
    3.2 循环失效研究思路和方法
    3.3 电池基本信息
    3.4 电池拆解分析
    3.5 正极失效现象及机理分析
        3.5.1 正极结构分析
        3.5.2 正极表面形貌
        3.5.3 正极表面膜分析
        3.5.4 正极对称电池阻抗分析
        3.5.5 正极半电池容量分析
    3.6 负极失效现象及机理分析
        3.6.1 负极结构分析
        3.6.2 负极形貌分析
        3.6.3 负极表面膜分析
        3.6.4 负极对称电池阻抗分析
        3.6.5 负极半电池容量分析
    3.7 循环失效机制讨论
        3.7.1 极化损失
        3.7.2 活性物质结构损失
        3.7.3 活性钠损失
        3.7.4 容量损失原因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功率钠离子电池热稳定性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安全性及热稳定性测试方法
        4.2.1 安全性测试方法
        4.2.2 热稳定性测试方法
    4.3 安全性评估结果
        4.3.1 热失控步骤
        4.3.2 安全性测试结果
    4.4 热行为研究
        4.4.1 热行为特征温度
        4.4.2 产热机理及主要热源
        4.4.3 正极材料热稳定性分析
    4.5 钠离子电池全温度特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钠离子电池产业链
    5.3 成本计算模型
        5.3.1 成本构成
        5.3.2 原材料的成本
        5.3.3 制造成本
        5.3.4 成本模型建立
    5.4 成本核算结果
        5.4.1 不同体系钠离子电池成本核算比较
        5.4.2 与锂离子电池比较
        5.4.3 与铅酸电池比较
    5.5 降成本路径分析
        5.5.1 不同体系单位成本比较
        5.5.2 降成本的方式
    5.6 成本演变趋势预测
    5.7 产业化应用示范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附录1:干法电极钠离子电池研究
附录2:钠离子电池补钠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面向多工况的双梁架桥机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架桥机的分类与发展现状
        1.2.1 架桥机的分类
        1.2.2 架桥机的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架桥机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架桥机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1.3.2 架桥机主梁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双梁架桥机结构设计与作业工序
    2.1 双梁架桥机结构布置
        2.1.1 结构部分
        2.1.2 控制部分
    2.2 双梁架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2.3 双梁架桥机的作业工序
        2.3.1 直桥作业工序
        2.3.2 上坡作业工序
        2.3.3 下坡作业工序
        2.3.4 斜边桥作业工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梁架桥机结构设计计算
    3.1 许用应力法
    3.2 主梁结构设计计算
        3.2.1 主梁截面设计
        3.2.2 典型工况受力与强度分析
        3.2.3 刚度计算
        3.2.4 稳定性计算
    3.3 支腿结构设计计算
        3.3.1 前支腿结构设计计算
        3.3.2 中支腿结构设计计算
        3.3.3 前辅助顶杆结构设计计算
        3.3.4 后支腿结构设计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架桥机主梁结构动静态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方法
    4.2 主梁结构静态分析
        4.2.1 有限元前处理
        4.2.2 各工况静态分析
        4.2.3 理论与仿真结果分析
    4.3 主梁结构模态分析
        4.3.1 模态分析理论
        4.3.2 悬臂工况模态分析
        4.3.3 架梁工况模态分析
    4.4 主梁结构谐响应分析
        4.4.1 谐响应分析理论
        4.4.2 悬臂工况谐响应分析
        4.4.3 架梁工况谐响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响应面的主梁结构多目标优化设计
    5.1 优化设计理论
        5.1.1 优化设计三要素
        5.1.2 优化设计方法
        5.1.3 基于响应面优化设计
    5.2 建立数学优化模型
        5.2.1 设计变量
        5.2.2 约束条件
        5.2.3 数学优化模型的表达式
    5.3 响应面拟合及灵敏度分析
        5.3.1 中心复合试验设计
        5.3.2 主梁响应面模型的建立
        5.3.3 灵敏度分析
        5.3.4 响应面拟合
    5.4 优化设计方案
        5.4.1 MOGA
        5.4.2 Screening算法
        5.4.3 优化方案对比
    5.5 优化结果验证
    5.6 本章小结
结论
    1、总结
    2、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软岩大断面高铁隧道施工变形控制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岩工程特性
        1.2.2 软岩隧道变形机制研究
        1.2.3 软岩隧道施工变形控制研究
        1.2.4 软岩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1.2.5 研究现状不足之处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软岩大断面隧道围岩变形成因及稳定性分析
    2.1 概述
    2.2 依托工程概况
        2.2.1 工程介绍
        2.2.2 工程地质条件
        2.2.3 阳山隧道支护设计
        2.2.4 阳山隧道施工特点及难点
    2.3 软岩大断面隧道软弱围岩变形监测及特征分析
        2.3.1 隧道软弱围岩监控量测的目的
        2.3.2 阳山隧道监控量测项目
        2.3.3 阳山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2.3.4 阳山隧道变形控制基准
        2.3.5 软岩大断面隧道软弱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2.4 软岩大断面隧道变形成因分析
        2.4.1 软岩大断面隧道变形影响因素
        2.4.2 软岩大断面隧道变形机理
    2.5 基于阳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稳定性分析
        2.5.1 超前地质预报目的
        2.5.2 超前地质预报项目
        2.5.3 地震波法超前预报
        2.5.4 地质雷达法超前预报
        2.5.5 超前水平钻超前预报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围岩力学参数反演
    3.1 概述
    3.2 机器学习算法原理
        3.2.1 支持向量机概述
        3.2.2 核函数概述
    3.3 围岩参数反演
        3.3.1 基于正交试验的反演样本设计
        3.3.2 支持向量机参数寻优
        3.3.3 基于GA-SVM的围岩参数反演
    3.4 施工模拟验证
        3.4.1 竖向位移分析
        3.4.2 横向位移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岩大断面隧道数值模拟分析
    4.1 概述
    4.2 FLAC~(3D)有限差分软件简介
        4.2.1 有限差分基本原理
        4.2.2 软岩本构模型
        4.2.3 有限差分模型求解流程
    4.3 阳山隧道计算模型构建
        4.3.1 施工模拟分析方案
        4.3.2 阳山隧道计算模型
        4.3.3 支护结构计算参数
    4.4 阳山隧道施工模拟工况
        4.4.1 三台阶法开挖方案
        4.4.2 中隔壁法开挖方案
        4.4.3 环形预留核心土法开挖方案
        4.4.4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开挖方案
    4.5 软岩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案优化分析
        4.5.1 开挖工法数值模拟分析
        4.5.2 开挖工法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5.3 施工变形控制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岩大断面隧道不同支护措施围岩变形控制效果分析
    5.1 概述
    5.2 支护措施作用机理
        5.2.1 软岩隧道锚杆支护机理
        5.2.2 软岩隧道喷射混凝土支护机理
    5.3 锚杆加固效果数值分析
        5.3.1 锚杆模型的建立
        5.3.2 系统锚杆加固效果分析
        5.3.3 长锚杆加固效果分析
        5.3.4 拱底锚杆加固效果分析
    5.4 高刚度支护体系加固效果数值分析
        5.4.1 支护模型的建立
        5.4.2 高刚度支护体系加固效果分析
    5.5 组合支护体系加固效果数值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参考文献

(10)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考虑能耗的集装箱码头调度的相关研究
        1.3.2 AQC与AGV协同调度的相关研究
        1.3.3 AGV与ARMG协同调度的相关研究
        1.3.4 AQC、AGV与ARMG集成调度的相关研究
        1.3.5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结构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体系构建
    2.1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系统分析
        2.1.1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核心作业设备
        2.1.2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进出口作业流程
        2.1.3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必要性分析
    2.2 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结构模型
    2.3 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关系模型
        2.3.1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能耗与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2.3.2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能效关系模型
    2.4 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框架模型
        2.4.1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优化目标
        2.4.2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决策变量
        2.4.3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约束条件
    2.5 本章小结
3 考虑能耗的自动化双小车岸桥与AGV协同调度研究
    3.1 问题描述
    3.2 模型构建
        3.2.1 符号定义
        3.2.2 建立模型
    3.3 模型求解
    3.4 算例分析
        3.4.1 算例介绍
        3.4.2 算例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考虑能耗的AGV与自动化轨道吊协同调度研究
    4.1 问题描述
    4.2 模型构建
        4.2.1 符号定义
        4.2.2 建立模型
    4.3 求解算法
        4.3.1 编码和解码
        4.3.2 交叉与变异
    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考虑能耗的AQC、AGV与 ARMG集成调度研究
    5.1 问题描述
    5.2 模型构建
        5.2.1 符号定义
        5.2.2 建立模型
    5.3 求解算法
        5.3.1 编码
        5.3.2 种群初始化
        5.3.3 基于适应步长的嗅觉搜索
        5.3.4 视觉搜索
        5.3.5 全局协作机制
    5.4 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工序调整的稳定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炼钢-连铸区段一体化生产调度的优化研究[D]. 吴双平.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数字孪生的车间调度管理系统构建[D]. 姜惠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曲面分段建造动态调度研究[J]. 张硕,向祖权,刘校腾. 船舶工程, 2021(S1)
  • [4]基于信息层的包材产线自动管控技术研究及应用[D]. 王浩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改进人工蜂群算法及其在柔性作业车间调度的应用研究[D]. 马铭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6]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7]高功率高安全钠离子电池研究及失效分析[D]. 周权.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1(02)
  • [8]面向多工况的双梁架桥机设计与优化[D]. 侯杰.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9]软岩大断面高铁隧道施工变形控制及稳定性研究[D]. 李浩.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10]考虑能耗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设备协同调度优化[D]. 赵倩儒.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过程调整的稳定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