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ow frequency noise reduction using stiff light composite panels(论文文献综述)
李玥[1](2020)在《高铁交通噪声声源的空气声隔声评价频谱修正量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大规模高速铁路运营所产生的高强度噪声对高铁沿线居民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高铁噪声已成为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特性的现有评价方法分别考虑了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和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但高铁动车在高速运行时产生的噪声频谱与一般的低速普通轮轨铁路动车存在一定差异,使用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对建筑构件的空气声隔声量进行修正往往会造成误差而不能与主观隔声效果相符合。所以,将高铁交通噪声作为噪声源,分析其频谱特性,探讨高铁交通噪声声源条件下建筑构件的空气声隔声评价频谱修正量,对指导高铁沿线建筑的隔声设计、降低高铁噪声污染、创造健康的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计算分析建立了适用于高铁交通噪声的空气声隔声评价频谱修正曲线,采用实验室测量和主观听音评价两种方式探讨了频谱修正曲线在常用建筑外围护结构中的适用性。论文首先将华南理工大学测得的高速铁路交通噪声频谱进行A计权和归一化,得到了具有代表性的高铁交通噪声平均归一化频谱和适用于高铁交通噪声的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频谱修正曲线。将频谱数据带入28种常用隔墙中分析计算,得到了常用建筑隔墙的频谱修正量Cg。然后在空气声隔声实验室中对建立的频谱修正曲线的适用性进行验证。根据GB/T19889标准,在对空气声隔声实验测量系统的性能进行检验的基础上,使用具有日常活动噪声、城市交通噪声和高铁交通噪声频谱的稳态噪声作为声源信号测量常用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隔声特性,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对比,说明高铁交通噪声频谱修正曲线适用于常用建筑外围护结构对高铁交通噪声的空气声隔声评价频谱修正量的计算。最后通过实验室录音及回放听音的方式进行主观评价实验。组织评价人员采用等级评分法和成对比较法,对在实验室内录制的墙体隔声声音素材进行主观烦恼度听音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高铁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与主观感受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庄文安[2](2020)在《暗肋夹芯式预制轻骨料混凝土外挂墙板受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装配式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外挂墙板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着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目前工程中常用的外挂墙板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单一材料的墙板自重偏大,保温隔热性能难以满足要求;(2)组合夹心式保温墙板的平面外受力性能有待更深入的研究;(3)大多组合夹心式保温墙板的保温层及内、外叶墙板材料性状差异较大,影响预制生产效率。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依托江苏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装配式框架结构住宅围护保温一体化复合外墙体系研究”(2018ZD096)、扬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节能装饰一体化复合混凝土外墙板设计及生产关键技术研究”(2017062),提出一种新型复合保温外挂墙板——暗肋夹芯式复合混凝土外挂墙板(简称:暗肋夹芯外墙板)。该墙板采用轻骨料混凝土充当结构层(以下将内结构层、外结构层分别称为内叶、外叶),内外结构层间架有钢筋桁架形成空腔,空腔中填充聚苯颗粒混凝土充当保温层,钢筋桁架则形成暗肋,保证墙板在面外荷载下,内外结构层共同工作。该墙板的材料特点是,墙板结构层采用轻骨料混凝土,保温隔热层采用聚苯颗粒混凝土。该墙板的结构特点是,墙板内外叶以及四边框采用轻骨料混凝土制成,聚苯颗粒混凝土填充在墙板内部封闭的空腔中,同时墙板内设桁架,较传统的拉接件可更有效地连接内外叶墙板,形成暗肋空腔结构,改善了墙板的受力性能。本文研究工作与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墙板材料的制备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制备出LC30级,干密度小于1800kg/m3,坍落度80~100mm,和易性良好的轻骨料混凝土,并满足JGJ/T458-2018《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应用技术标准》的技术指标要求。研究表明,最佳水胶比为0.27,最佳砂率为34%,胶凝材料为460kg/m3。基于课题组前期关于聚苯颗粒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改进聚苯颗粒混凝土制备过程,制备出符合JGT 158-2013《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材料》要求的聚苯颗粒混凝土。(2)墙板材料的基本性能研究。试验测得轻骨料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研究表明,轻骨料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达38.3MPa,劈裂强度为2.67MPa,轴心抗压强度为33.65MPa,弹性模量为2.47×1010Pa,满足JGJ/T458-2018《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应用技术标准》的力学性能要求,并拟合出轻骨料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测得轻骨料混凝土导热系数为0.328~0.385W/m·K,聚苯颗粒混凝土导热系数为0.083~0.092W/m·K,两者的导热系数均符合JGJ134-2010《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热工性能要求。(3)暗肋夹芯外墙板受弯性能试验研究。为了合理设计墙板结构,研究墙板内外叶厚度以及墙板中间钢筋桁架布置方式对墙板受力性能的影响,设计了 4块1/2缩尺寸墙板,借助静载试验研究墙板在面外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研究表明墙板承载力对其内外叶厚度尺寸较为敏感,同时,墙板内部布置钢筋桁架可有效改善内外叶墙板共同工作的性能,提高墙板的承载力。(4)暗肋夹芯外墙板受弯性能有限元模拟。借助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建立4块墙板的有限元模型,基于非线性分析的方法,将该墙板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4块墙板的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良好。(5)暗肋夹芯外墙板的应用研究。对比本文制作的暗肋夹芯外墙板与普通混凝土外墙板相比在受力性能及热工性能方面具备的优势,并从材料、设计、制作、运输、安装5个方面给出未来暗肋夹芯外挂墙板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建议。
楚尚[3](2020)在《钢筋混凝土框架—内嵌式墙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换流站站点属于电网输送电工程的关键环节,阀厅及主控楼是换流站内最重要的建筑物之一,亦是换流站中质量及安全要求最高的结构,其建设的快慢更是直接影响了整个换流站施工的工期。然而现阶段国内大部分换流站阀厅结构仍采用传统的现浇式施工工艺建造,这显然不符合国家大力推进装配式结构,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因此探究新型的装配式换流站阀厅结构势在必行。钢筋混凝土框架-内嵌式墙体结构体系是一种新型装配式工业建筑结构形式,在框架柱的侧面预留插槽,预制混凝土墙板插入插槽中和整体结构相连,可大幅节约时间成本、提升施工质量,是换流站阀厅优选的结构体系之一。本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内嵌式墙体结构进行了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及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探究了该结构在不同烈度下的抗震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综合原型结构特性与试验室条件,根据相似理论,设计并制作了框架-内嵌式墙体预制钢筋混凝土装配式结构的1/3缩尺非满配重试验模型。2.选用三条适用于不同场地类别的地震波逐级加载,记录试验模型在三条地震波下的加速度时程与位移时程;在各级地震波加载前后进行白噪声扫频,根据模态分析结果,研究结构的动力特性,考察重点部位的应变反应及裂缝发展情况。3.最终试验结果表明,振动台试验模型较好的模拟了原型结构的地震响应,墙板对整体结构刚度的增强效果不可忽略;该结构完全满足我国抗震设防要求,其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我国抗震规范规定的层间位移角限值;结构的薄弱部位在一层,试验中第一条裂缝出现在一层梁端,试验结束后一层框架梁、框架柱及墙柱连接处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设计时应适当加强。4.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钢筋混凝土框架-内嵌式墙体结构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整体上吻合良好,证明根据相似理论设计的振动台试验模型的正确性;相比于弹性阶段,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更适合对此类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适当减少内嵌式墙体数量可提高结构整体刚度,但过度提升则会使结构处于抗震不利状态。
丁雷[4](2019)在《声频工程中隔声材料与构造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隔声对于声频工程的降噪起着关键的作用,隔声分为空气声隔声与撞击声隔声。对单层墙体与双层墙体的隔声量作了比较,分析了轻质隔声材料与构造与重质隔声材料与构造在隔声性能上的差异,说明了撞击声隔声的方法与特点。
秦朝刚[5](2018)在《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作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一种常用结构形式,由预制混凝土剪力墙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如现场后浇混凝土、套筒和水泥基灌浆料等形成整体的装配式结构,主要用于住宅建筑。然而,装配式建造工艺形成的薄弱部位对高烈度地区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如何,与现浇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差异是什么,以及“等同现浇”的设计理念如何应用,是此类结构在高烈度地区推广应用的关键。本文首先对预制剪力墙纵向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性能进行分析;根据相似理论,设计制作了1/5缩尺比例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和对比分析的现浇剪力墙结构,通过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了二者的动力特性和抗震性能,并在Open Sees分析平台对剪力墙结构进行了非线性动力分析,提出了剪力墙结构的性能水平划分标准、量化评价指标及损伤模型和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不同于现浇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要点。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预制墙板纵向钢筋连接性能是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连接技术的关键。通过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拉拔试验,研究了锚固长度、灌浆料强度、钢筋直径和套筒材料四种因素对其连接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试件的典型破坏形态及各因素对试件强度的影响规律,最终根据其受力机理,提出了此类连接的锚固长度计算公式。2.考虑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建造工艺,根据相似理论,设计制作了1/5比例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模型结构。通过振动台试验,分析了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裂缝形态和破坏机理,频率、振型等动力特性,加速度、位移等地震响应,得出以下结论:其典型裂缝形态为预制墙板底部或顶部叠合连梁的水平裂缝;预制墙板连接部位存在初始损伤,导致首个地震工况作用下,其频率降低幅度较大;在名义PGA为0.035g~0.14g阶段,其地震响应随加速度峰值的增大而增大,0.14g之后,各参数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性。3.通过振动台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与现浇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异同,包括整体结构裂缝形态、破坏机理、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等参数,得出以下结论:装配整体式结构典型裂缝为叠合连梁部位的水平裂缝,而现浇结构为连梁端部形成塑性区域;前者初始频率在首个地震工况作用下,下降幅度比现浇结构的大,但阻尼比和振型系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随着名义PGA的增大,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加速度放大系数降低幅度小于后者;现浇结构因塑性阶段第4层墙体损伤严重,导致上部的楼层位移大于装配整体式结构;二者的层间位移角量值均满足现行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其他地震响应系数,如地震作用、基底剪力系数、倾覆力矩系数、滞回耗能、等效抗侧刚度等在强震作用下均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性。二者地震响应的差异表明,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部分设计参数应区别于现浇剪力墙结构。4.在Open Sees分析平台,编制了剪力墙原型结构的分析程序,进行了非线性动力分析,对比分析了剪力墙原型结构与现浇模型结构和装配整体式模型结构对应的原型结构的加速度、位移时程曲线,加速度放大系数、楼层位移等量值及滞回性能,说明忽略接缝非线性假定,按“等同现浇”的有限元模型在弹性阶段计算结果匹配较好,但在塑性阶段存在一定误差。5.基于振动台试验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和现浇剪力墙结构地震破坏等级的划分标准和性能水平;给出了基于层间位移角和损伤指数的性能水平量化标准及双参数损伤计算模型;结合试验现象分析了全工况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损伤情况,提出了基于加速度峰值的损伤指数计算公式,供相关结构设计借鉴。基于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和现浇结构地震响应的差异,总结归纳了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要点。
张玮玮[6](2018)在《轻质高隔声复合隔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绿色节能建筑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下,轻质隔墙在建筑中应用的比重越来越大。虽然轻质隔墙作为现代新型的墙体材料有着其自身的优越性,但是由于质量定律的限制,与传统的重质隔墙相比较而言轻质隔墙的隔声量较低。轻质隔墙隔声性能差的问题日益突出,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的提高轻质隔墙的隔声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该问题入手展开研究,围绕两种轻质高隔声复合隔墙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本文首先通过文献调研的方法介绍了隔声及隔声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包括隔声原理、隔声性能的评价方法、影响隔声性能的因素,介绍了单层构件以及双层构件的隔声原理,说明了单层构件主要遵循质量定律的影响,要获得高隔声隔墙还需要从多层复合隔墙入手进行研究。还阐述了建筑围护结构声学测量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本文运用的现场隔声测量和阻抗管隔声测量的基本理论,这也为后文的测量部分奠定了理论基础。2、对目前使用较多的以纸面石膏板、木质两种材料为面层的轻质隔墙的优化方法现状进行研究,并进行既有轻质隔墙的现场调研,得知目前隔墙普遍存在隔声性能较差的问题。结合上述优化方法入手对轻质高隔声复合隔墙的设计研究。对影响轻质隔墙隔声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获得提高轻质复合隔墙隔声量的措施,应用于轻质高隔声复合隔墙的设计。结合市场需求及上述措施,基于INSUL软件模拟获得两种不同面层(欧松板和纸面石膏板)的新型轻质高隔声复合隔墙的设计方案。初步验证完成后,为了推动新型轻质高隔声复合隔墙在工程上应用,本章最后部分对预制装配化的设计进行了简要说明。3、设计完成后,为了实现简便可行的隔声测量系统,探讨了不同隔声测量系统的优劣,最终确定采用基于四传感器测量法的矩形截面阻抗管隔声测量系统,根据相关规范该系统采用套管、矩形截面的设计方法,这种阻抗管对样品制作精密度的要求相对较低,可以较方便的对样品进行隔声测量,获得其隔声量结果。为了对矩形截面阻抗管隔声测量系统的可行性进行验证,选取三种不同厚度的单层样品进行实验,将测量得到的隔声特性曲线与在垂直入射波情况下理论推导得到的单层匀质板的隔声特性曲线对比,结果显示该测量系统是可行的。矩形截面阻抗管隔声测量系统验证完成后,对新型轻质高隔声复合隔墙的样品进行隔声量的测量,得到的结果显示新型轻质高隔声复合隔墙的隔声性能较好。
苟文源[7](2017)在《村镇装配式复合结构基本力学性能与工业化设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村镇的建筑住宅产业依然依赖传统的建造工艺,传统的建筑产业建造工艺存在大量弊端。装配式住宅是绿色建筑的必然趋势,同样是环保节能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课题组研发了装配式复合结构体系。本文通过4榀不同类型的装配式复合墙板抗震性能对比试验研究,分析研究了装配式复合墙板保温板、内填砌块、内填材料等因素的改变对墙体受力机理的影响;通过4块钢桁架夹心保温叠合楼板试验,对比分析夹心保温、加强肋形式、预制底板材质对叠合楼板力学性能的影响;对装配式复合墙板的力学模型进行研究,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对比装配式复合结构、装配式混凝土墙结构两种装配式结构的随机振动响应分析;基于村镇装配式复合结构的部品设计以及主体结构设计,重点对村镇装配式复合结构的构件拆分设计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包括:1、对4榀不同参数(内填加气混凝土砌块、夹心保温、内填EPS轻骨料混凝土砌块)的装配式复合墙体进行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以研究不同参数复合墙体的受力特点及破坏机制,对比分析其破坏特征、滞回特性、承载能力、延性、刚度退化及其耗能等抗震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构件的最终破坏形态一致,均表现为弯剪破坏,即边缘约束构件为弯曲破坏,复合墙板为剪切破坏。试验构件的延性良好,具有较好的弹塑性变形能力。2)夹心保温层与结构层的整体连接性能良好,保温系统对装配式复合墙板承载力提高具有一定贡献。3)EPS颗粒轻骨料混凝土复合墙板的结构承载力比较略低,内填材料的改变没有影响复合墙板的弹塑性变形能力。4)双面抹灰光面复合墙板具有良好的结构承载力,削弱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厚度替换细石混凝土并不影响其弹塑性变形能力。2、通过4块叠合楼板的静力加载试验,对叠合楼板的受力性能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夹心保温、加强肋形式(单纵肋、钢桁架)、预制底板材质(普通混凝土、钢纤维再生砖骨料混凝土)等关键参数对叠合楼板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钢桁架夹心保温叠合楼板可以有效提高构件的开裂荷载以及极限承载力;在弹性阶段以及弹塑性阶段内,板内夹心保温层对刚度贡献巨大,直至构件破坏。2)对比不同的加强肋形式,钢桁架与单纵肋形式相比存在明显的优势,并且具有良好的延性。3)钢桁架叠合楼板可以有效提高构件的极限承载力,对于开裂荷载的提高效果并不是很显着。4)再生砖混凝土在添加钢纤维后,与普通混凝土叠合楼板在开裂荷载和极限承载能力方面基本一致,添加钢纤维之后提高了预制构件的抗拉性能,抑制裂缝开展。3、在四种地震动工况情况下,通过对装配式复合结构与装配式混凝土墙结构的随机地震响应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对于采用这两种结构体系的二层村镇建筑结构,位移、速度以及加速度三种结构响应参数的特征均与结构体系所在的场地类别相关,且随着场地类别的增大而增大。装配式复合结构体系的结构位移、速度响应大于装配式混凝土墙结构的相应响应;装配式复合结构体系的结构加速度响应小于装配式混凝土墙结构。4、基于村镇装配式复合结构的部品设计以及主体结构设计,提出了装配复合墙体抗剪承载力验算公式,对装配式复合墙体的结构布置、截面设计、构造措施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重点对村镇装配式复合结构的构件拆分设计进行了研究。
张龙飞[8](2015)在《酚醛泡沫夹芯复合板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大众对住宅舒适性(保温隔热)的需求有了进一步的增长。本研究以酚醛泡沫(PF)为芯材,两面叠层复合强度优良的阻燃中密度纤维板(FR-MDF)面板,制备一种阻燃轻质泡沫夹芯复合板,面板覆面不仅克服了酚醛泡沫表面易脱粉掉渣问题,同时较优的夹芯结构可以使复合板具有整体性能佳、保温效果好、力学性能优及表面装饰性好等优点。通过对夹芯复合板力学、阻燃、热学及声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旨在多方位评价这种纤维板覆面的新型保温材料,并基于不同用途优选合适结构单元厚度。主要研究内容及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前期对不同夹芯单元优选,选用阻燃B1级的纤维板与B1级的酚醛泡沫作为结构单元,优选价格低廉的冷压白乳胶制备轻质夹芯复合板。胶合工艺优选对纤维板进行单面涂胶,施胶量90 g/m2,二次成型压力取相对压力0.01 MPa,表面胶合强度测试时拉伸破坏发生在泡沫上,两种材料的粘合性能良好。(2)通过氧指数、烟密度、锥形量热仪等阻燃性能测试,表征了复合板遇火耐燃性。面板厚度5 mm,芯板厚度20 mm、50 mm的复合板热释放速率峰值分别为99.6 k W/m2、112.5 k W/m2,5min内释放的总热释放量分别为7.48 MJ/m2、15.67 MJ/m2,最大烟密度23.0%,燃烧及释烟性能优于聚氨酯泡沫与聚苯乙烯泡沫夹芯复合板,具有优异的成炭、难燃低烟特性。在一定厚度范围(3 mm5 mm)内,随着阻燃纤维板厚度增加,热释放速率峰值降低,且第二个热释放峰值出现的时间更晚。厚度5 mm FR-MDF热释放速率峰值相对于3mm板材降低约51.67 k W/m2,对应的热释放速率第二个峰值出现的时间延后约180 s,较厚的5 mm阻燃纤维板结构更加稳定,热释放速率更低,热释放速率峰值时间更晚。不同厚度酚醛泡沫热释放速率前期呈现基本一致的趋势,热释放速率为15 k W/m225k W/m2,总体较低,测试全程酚醛泡沫未出现引燃情况,表现较好的不燃性,且随着泡沫厚度增加,热释放速率略有提高,但是增幅不显着。面板为5 mm厚的泡沫夹芯板热释放速率显着低于3 mm夹芯板的热释放速率。相对于3 mm厚阻燃纤维板,5 mm阻燃纤维板经锥形量热仪测试后,炭层更加完整,有效阻隔热量进一步沿夹芯材料向下炭化,面板为5 mm厚的夹芯板经过1200 s之后,泡沫层均未完全炭化,复合板阻燃性能优良。(3)通过压缩、三点弯曲、侧压、冲击等力学试验,分析了复合板受弯曲、侧压、冲击等载荷破坏模式及其力学性能,面板厚度5 mm,芯板厚度20 mm50 mm的复合板压缩强度0.22 MPa,静曲强度为1.0 MPa3.3 MPa,侧压强度5.42 MPa,冲击韧性6.80k J/m28.95 k J/m2。(4)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对夹芯复合板传热性能分析,并用导热系数测定仪测试厚度60 mm夹芯复合板热阻为1.47 m2·K/W,导热系数为0.041 W/(m·k),模拟夏季外界边界温度50℃高温与室内恒温环境边界温度20℃时,室内恒温场因室内空调等制冷系统突然被打破时,复合板在厚度方向上温度传递的温度场分布。其中面板厚度5 mm,芯材泡沫厚度分别为20 mm、50 mm的夹芯复合板低温端由原来20℃升温至34.4℃36.1℃时所需时间分别为60 min、180 min,随着泡沫厚度增加,夹芯复合板升温过程传热速率大大降低,有利于节省能源、降低能耗。(5)采用阻抗管对夹芯板隔声性能表征并进行结构优选,随着纤维板厚度增加1mm,板材的平均隔声量提高2 d B3 d B。酚醛泡沫板每增加10 mm,平均隔声量提高约2 d B5d B。纤维板夹芯酚醛泡沫复合板隔声量较单层结构单元隔声性能均有所提高,其中以面板厚度5 mm,芯材泡沫厚度50 mm的夹芯复合板提高最为显着,夹芯复合板相对于面板增加约8 d B,相对于芯板增加约3 d B,复合板隔声量35.55 d B可达到GB 50118-2010《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中住宅建筑的户内卧室墙隔声标准(≥35 d B)要求。(6)目前非金属面板泡沫夹芯复合板尚且没有相关参考标准及规范。本研究基于纤维板面板夹芯泡沫复合板力学、阻燃、热学及声学等方面的试验结果,对其市场化应用提出切实可行的工程建议。
李明星[9](2014)在《高铁车辆车下(设备)质量弹性吊悬参数优化及动荷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轮轨激扰作用、高速转向架悬挂高频阻抗作用及车体结构特点,成为影响其柔性车体及乍下质量振动的3大关键因素。对于高铁车辆来讲,车体对走行部的接口上增添了新的影响因素,如日系车辆二系悬挂采用日系空簧,从而带来空簧热力学非线性影响,形成了垂向振动传递机制;而欧系车辆,ICE3系列转向架5项技术创新在于如何实现抗蛇行频带吸能机制,以集中解决转向架不稳定问题,因而抗蛇行高阻抗作用成为了车体对于走行新的影响因素,进而形成了车体横向振动耦合机制。根据高铁车辆垂向振动传递机制的特殊性及欧系车辆转向架技术创新特点,本文运用橡胶吊挂“浮板效应”来解决乍体横向振动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刚柔耦合仿真技术的柔性车体验证及车下质量橡胶吊挂优化设计方法。柔性车体垂向加速度响应频带增宽是日系车辆提速300km/h运行的共性问题之而日系空簧“硬悬挂”则是其关键因素。轨道小缺陷造成了转向架构架强迫振动响应,进而暴露了铝合金车体“无骨架无纵梁”结构弱点,并造成车下质量共振及其安装吊架疲劳开裂。对于欧系车辆采用德系空簧“软悬挂”,则不存在车体垂向振动问题。在车下质量有源振动激扰下,柔性车体验证表明:车体地板具有“两端大中间小”振动特征。以地板舒适性评估,所允许的有源激扰强度很低,如舒适性优良,其有源激扰强度仅相当于冷却风扇。因此,车体轻量化设计应重视如下3个细节问题:地板振动敏感部位、橡胶吊挂约束阻尼作用、地板舒适性评价。横向振动耦合机制是指以二系横向悬挂构成车体对走行部接口传递媒介的横向高频振动耦合机制,且具有抗蛇行高频阻抗、车体摇头大阻尼及铝合金车体结构弱点3大特殊性。在整车装备下,车体下部1阶横向弯曲模态频率仅为14.2Hz,其模态振动将对车体技术服役寿命30年造成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于车下质量橡胶吊挂来讲,比例阻尼是抑制车下质量横向振动的积极因素之一,且对车体中部地板横向加速度则具有极值特征,即比例阻尼取0.5%时,其全频域(RMS)3σ最小。由此可见,车下质量橡胶吊挂主要是解决车体横向振动问题的,而非通常意义下的垂向振动吊挂。同时也应注意到上述橡胶吊挂减振技术的局限性:即在走行部非常工况下,较大的车下质量存在横向耦合振动的可能性,进而造成自重楔紧失效;若橡胶吊挂阻尼过大,如比例阻尼3%,铝合金车体横向激扰能量难以释放,则将出现车上横向振动大于车下的反常现象。
沈浩[10](2014)在《绿色建材在华北地区住宅围护结构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生态危机、能源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在种种起因之中,人类的建造活动是毋庸置疑的首要原因,建筑及其相关产品的制造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所带来的伤害不容小窥,尤其是我国近年来量大面广的住宅建设,更是在方方面面都脱不了干系。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建筑师,如何在发展建设与破坏环境之间寻找到一条平衡的道路、解决二者的矛盾共生关系是我们回避不了的问题,而且业已迫在眉睫。本文以中国华北地区住宅建筑为切入点,以绿色建材在其中的合理应用为研究对象,是努力探索上述解决之道的一次小小的尝试。本文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对华北地区住宅与绿色建筑材料进行分析,通过搜集文献与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了解所需要的资料,明确了绿色建筑材料的理论定义与特点,分析了解位于华北地区中的住宅围护结构的发展历史、材料资源、风俗特点与特殊需要,点出绿色建材对于该地区的重要性,对比该地区的传统建筑材料与住宅围护结构中绿色建筑材料应用的实际情况,对住宅围护结构和绿色建筑材料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本文归纳总结了华北地区住宅的特征,从而有针对性的选取了一些绿色建筑材料及相关配套产品,并一一做了性能介绍、优劣剖析、营造探讨……最后对几个典型的综合改造实例做了相关研究。通过以上工作,力图对住宅项目的投资者、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维护者等提供一些资料方面的备考,对将来绿色建材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小小的贡献。但是由于本人专业角度的限制,对材料经济方面适时性的比较工作有所缺失,还望得到补充和完善。
二、Low frequency noise reduction using stiff light composite panel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ow frequency noise reduction using stiff light composite panels(论文提纲范文)
(1)高铁交通噪声声源的空气声隔声评价频谱修正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空气声隔声评价 |
2.1 建筑构件的空气声隔声量 |
2.2 常用的国内外空气声隔声测量和评价标准 |
2.3 空气声隔声评价频谱修正曲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铁噪声频谱修正曲线 |
3.1 高速铁路交通噪声的频谱 |
3.2 常用建筑构件的空气声隔声量 |
3.3 常用建筑构件对高铁交通噪声声源的频谱修正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测量系统与实验室性能检验 |
4.1 实验依据 |
4.2 测量条件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室性能检验 |
4.5 实验系统精密度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铁噪声频谱修正量的实验室测量与评价 |
5.1 研究方法 |
5.2 研究对象 |
5.3 几种常用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空气声隔声测量 |
5.4 几种常用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隔声声级测量和频谱修正量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隔声效果的主观评价 |
6.1 实验方法 |
6.2 听音信号的录制 |
6.3 主观听音评价实验 |
6.4 实验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暗肋夹芯式预制轻骨料混凝土外挂墙板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混凝土外挂墙板研究进展 |
1.2.1 混凝土外挂墙板结构类型 |
1.2.2 混凝土外挂墙板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轻骨料混凝土研究进展 |
1.3.1 轻骨料混凝土概念 |
1.3.2 轻骨料混凝土发展与研究现状 |
1.4 本文开展的工作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暗肋夹芯外墙板的材料制备研究 |
2.1 原材料 |
2.2 轻骨料混凝土的制备研究 |
2.2.1 轻骨料混凝土的制备过程 |
2.2.2 坍落度实验 |
2.2.3 容重实验 |
2.2.4 养护 |
2.2.5 抗压强度实验 |
2.2.6 干密度实验 |
2.3 轻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2.3.1 制备目标 |
2.3.2 轻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2.3.3 结论 |
2.4 聚苯颗粒混凝土的制备研究 |
2.4.1 聚苯颗粒混凝土的制备目标 |
2.4.2 制备过程 |
2.4.3 结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暗肋夹芯外墙板的材料基本性能研究 |
3.1 轻骨料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
3.1.1 试验方法 |
3.1.2 强度计算 |
3.1.3 结果分析 |
3.2 轻骨料混凝土劈裂强度 |
3.2.1 试验方法 |
3.2.2 强度计算 |
3.2.3 结果分析 |
3.2.4 轻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劈裂强度关系 |
3.3 轻骨料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 |
3.3.1 试验方法 |
3.3.2 强度计算 |
3.3.3 结果分析 |
3.3.4 轴心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关系 |
3.4 轻骨料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 |
3.4.1 试验方法 |
3.4.2 破坏过程 |
3.4.3 结果分析 |
3.4.4 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公式 |
3.5 轻骨料混凝土静弹性模量 |
3.5.1 试验方法 |
3.5.2 计算方法 |
3.5.3 结果分析 |
3.5.4 泊松比 |
3.6 轻骨料混凝土与聚苯颗粒混凝土导热性能 |
3.6.1 试验步骤 |
3.6.2 试验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暗肋夹芯外墙板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
4.1 试验目的 |
4.2 暗肋夹芯外墙板的制作 |
4.2.1 墙板设计 |
4.2.2 墙板制作 |
4.3 试验加载装置及方案 |
4.3.1 试验装置 |
4.3.2 测点布置 |
4.3.3 加载制度 |
4.4 试验现象 |
4.4.1 试件S1试验现象 |
4.4.2 试件S2试验现象 |
4.4.3 试件S3试验现象 |
4.4.4 试件S4试验现象 |
4.5 试验结果分析 |
4.5.1 承载力与挠度特征值 |
4.5.2 荷载-挠度曲线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暗肋夹芯外墙板受弯性能有限元分析 |
5.1 有限元模型 |
5.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1.2 材料本构关系 |
5.1.3 截面属性 |
5.1.4 加载设置 |
5.1.5 网格划分 |
5.2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暗肋夹芯外墙板应用前景分析 |
6.1 暗肋夹芯外墙板的优势 |
6.2 暗肋夹芯外墙板的应用原则 |
6.3 暗肋夹芯外墙板的使用建议 |
6.3.1 材料建议 |
6.3.2 设计建议 |
6.3.3 制作建议 |
6.3.4 运输建议 |
6.3.5 安装建议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3)钢筋混凝土框架—内嵌式墙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与现状 |
1.3 带预制墙体的装配式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现状 |
1.3.1 外挂式墙体结构研究现状 |
1.3.2 内嵌式墙体结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内嵌式墙体结构试验设计 |
2.1 概述 |
2.2 试验目的 |
2.3 试验模型设计与制作 |
2.3.1 原型概况 |
2.3.2 试验模型相似常数 |
2.3.3 试验模型设计 |
2.3.4 试验模型制作 |
2.4 试验方案设计 |
2.4.1 试验加载装置 |
2.4.2 试验测点布置方案 |
2.4.3 应变测点布置 |
2.4.4 试验用地震波 |
2.4.5 试验工况和顺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内嵌式墙体结构振动台试验结果分析 |
3.1 模型动力特性分析 |
3.1.1 自振频率与结构振型 |
3.1.2 试验模型动力特性变化分析 |
3.2 模型结构加速度响应 |
3.2.1 加速度时程 |
3.2.2 加速度响应峰值 |
3.2.3 加速度放大系数 |
3.3 模型结构位移响应 |
3.3.1 模型相对位移 |
3.3.2 模型层间位移 |
3.4 模型层惯性力 |
3.5 试验模型应变响应 |
3.6 试验现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内嵌式墙体结构数值模拟 |
4.1 概述 |
4.2 算法选择 |
4.3 单元类型与本构模型 |
4.3.1 单元类型 |
4.3.2 本构模型 |
4.4 数值分析模型 |
4.4.1 创建构件及定义材料属性 |
4.4.2 设置分析步 |
4.4.3 界面相互作用模拟 |
4.4.4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
4.4.5 划分网格 |
4.4.6 模态分析方法 |
4.4.7 振动台累积损伤模拟的实现 |
4.5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对比 |
4.5.1 模态分析结果 |
4.5.2 加速度反应 |
4.5.3 位移反应 |
4.6 不同结构对比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声频工程中隔声材料与构造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隔声材料与构造 |
3 单层墙体的隔声 |
4 双层墙体的隔声 |
5 轻质隔声材料与构造 |
5.1 轻质薄板隔墙 |
5.2 轻质条板隔墙 |
5.3 夹芯复合墙板 |
6 重质隔声材料与构造 |
7 撞击声隔声 |
8 结语 |
(5)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典型破坏分析 |
1.3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连接研究现状 |
1.3.1 混凝土界面连接性能 |
1.3.2 纵向钢筋连接性能 |
1.3.3 预制墙体连接性能 |
1.4 装配式剪力墙整体结构研究现状 |
1.5 剪力墙结构弹塑性分析研究现状 |
1.6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纵向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性能分析 |
2.1 概述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件设计 |
2.2.2 材料性能 |
2.2.3 试件制作 |
2.2.4 试件测试及加载 |
2.3 结果分析 |
2.3.1 试验现象 |
2.3.2 试验结果 |
2.3.3 应力-应变全曲线 |
2.3.4 套筒应变分析 |
2.3.5 强度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2.4 半灌浆套筒锚固长度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设计 |
3.1 概述 |
3.2 原型结构设计 |
3.3 模型结构设计 |
3.3.1 相似关系 |
3.3.2 材料设计 |
3.3.3 配重设计 |
3.3.4 模型及预制墙板连接设计 |
3.4 模型结构制作 |
3.5 加载设计 |
3.5.1 地震波选取 |
3.5.2 加载制度 |
3.5.3 测点布置 |
3.6 本章小结 |
4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试验现象分析 |
4.2.1 主加载方向裂缝形态 |
4.2.2 次加载方向裂缝形态 |
4.2.3 结构破坏机理分析 |
4.3 动力特性分析 |
4.3.1 分析方法 |
4.3.2 自振频率 |
4.3.3 阻尼比 |
4.3.4 振型系数 |
4.4 地震响应分析 |
4.4.1 加速度响应 |
4.4.2 位移响应 |
4.4.3 地震作用 |
4.4.4 层间剪力和倾覆力矩 |
4.4.5 剪力系数 |
4.5 本章小结 |
5 装配整体式与现浇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
5.1 概述 |
5.2 试验现象分析 |
5.2.1 现浇剪力墙结构裂缝形态 |
5.2.2 裂缝形态及破坏机理对比分析 |
5.3 动力特性对比分析 |
5.3.1 自振频率 |
5.3.2 阻尼比 |
5.3.3 振型系数 |
5.4 地震响应对比分析 |
5.4.1 加速度响应 |
5.4.2 位移响应 |
5.4.3 地震作用 |
5.4.4 层间剪力和倾覆力矩 |
5.4.5 主要地震影响参数 |
5.4.6 滞回性能 |
5.4.7 结构等效抗侧刚度 |
5.4.8 延性系数 |
5.5 抗震能力评估 |
5.6 本章小结 |
6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地震反应非线性动力分析 |
6.1 概述 |
6.2 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 |
6.2.1 单元类型-分层壳单元 |
6.2.2 分层壳单元在Open Sees平台的实现 |
6.2.3 模型参数的确定 |
6.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6.3 原型结构数值分析 |
6.3.1 动力特性 |
6.3.2 顶层加速度时程响应 |
6.3.3 加速度放大系数 |
6.3.4 顶层位移时程响应 |
6.3.5 层间位移角 |
6.3.6 滞回性能 |
6.4 本章小结 |
7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性能评估及设计方法 |
7.1 概述 |
7.2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 |
7.2.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防标准 |
7.2.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7.3 性能水平量化指标 |
7.3.1 层间位移角 |
7.3.2 损伤指数 |
7.4 整体结构损伤评价 |
7.5 结构设计方法 |
7.5.1 设计一般规定 |
7.5.2 整体结构分析与变形验算 |
7.5.3 连接设计 |
7.5.4 拆分设计 |
7.5.5 其他构造措施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1.1 预制墙板纵向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性能 |
8.1.2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 |
8.1.3 装配整体式与现浇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对比 |
8.1.4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 |
8.1.5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性能评估与设计方法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授权/申请国家专利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获奖情况 |
(6)轻质高隔声复合隔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隔声理论方法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轻质隔墙隔声性能的研究现状 |
1.3.1 单层轻质隔墙 |
1.3.2 复合多层轻质隔墙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隔声及其测量理论基础 |
2.1 理论基础 |
2.1.1 隔声的基本原理 |
2.1.2 单层构件的隔声原理 |
2.1.3 双层构件的隔声原理 |
2.2 测量基础 |
2.2.1 混响室测量 |
2.2.2 现场测量 |
2.2.3 驻波管测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轻质复合隔墙应用调研 |
3.1 现有轻质复合隔墙的应用 |
3.1.1 木质隔墙 |
3.1.2 纸面石膏板隔墙 |
3.2 实际案例调研 |
3.2.1 常州绿色建筑博览园——“梦想居” |
3.2.2 常州绿色建筑博览园——“揽青斋” |
3.2.3 案例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轻质高隔声复合隔墙设计 |
4.1 轻质复合隔墙隔声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4.2 新型轻质高隔声复合隔墙的声学设计 |
4.2.1 复合木质隔墙设计 |
4.2.2 复合纸面石膏板隔墙设计 |
4.2.3 两种隔墙数值结果分析 |
4.3 新型轻质高隔声复合隔墙的预制装配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轻质高隔声复合隔墙实验研究 |
5.1 矩形截面驻波管隔声测量系统的实现 |
5.1.1 测量系统的设计 |
5.1.2 测量系统的实现 |
5.2 单层构件的正入射隔声实验测量与验证 |
5.2.1 单层构件的正入射理论隔声量 |
5.2.2 单层样品的正入射隔声实验 |
5.2.3 基于Matlab的数据处理 |
5.2.4 结果讨论 |
5.3 新型轻质高隔声复合隔墙构件的正入射隔声实验测量 |
5.3.1 样品制作 |
5.3.2 实验测量 |
5.3.3 测量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村镇装配式复合结构基本力学性能与工业化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低层装配式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
1.2.2 墙体宏观模型研究现状 |
1.2.3 随机振动响应分析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装配式复合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2.1 试验概况 |
2.1.1 试件设计 |
2.1.2 试件制作 |
2.1.3 相似关系 |
2.1.4 材料的物理特性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加载装置及设备 |
2.2.2 加载方案 |
2.2.3 量测内容 |
2.3 试验过程及结果 |
2.3.1 试验过程及现象 |
2.3.2 试验墙体破坏特征 |
2.3.3 试验墙体破坏机制对比分析 |
2.4 钢筋应变分析 |
2.4.1 墙板肋梁钢筋应变 |
2.4.2 边缘约束构件钢筋应变 |
2.4.3 边肋柱竖向钢筋应变 |
2.5 抗震性能分析 |
2.5.1 滞回曲线 |
2.5.2 骨架曲线 |
2.5.3 特征荷载及特征位移 |
2.5.4 位移延性和相对变形值 |
2.5.5 刚度退化 |
2.5.6 耗能能力 |
2.6 关键参数对墙体主要抗震性能影响分析 |
2.6.1 外保温的影响 |
2.6.2 内填砌块厚度的影响 |
2.6.3 内填材料不同的影响 |
2.7 小结 |
3 钢桁架夹心保温叠合楼板受力性能试验 |
3.1 试验概况 |
3.1.1 试件设计 |
3.1.2 试件制作 |
3.1.3 材料的物理特性 |
3.2 试验方法 |
3.2.1 加载装置及设备 |
3.2.2 加载方案 |
3.2.3 测试方案 |
3.2.4 开裂荷载和破坏荷载的确定 |
3.3 钢桁架夹心保温叠合楼板使用阶段试验过程及结果 |
3.3.1 试验过程及现象 |
3.3.2 试验结果 |
3.3.3 测点分析 |
3.4 关键参数对叠合楼板受力性能影响分析 |
3.4.1 夹心保温的影响 |
3.4.2 钢桁架的影响 |
3.4.3 底板材质不同的影响 |
3.5 小结 |
4 装配式复合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对比分析 |
4.1 装配式复合结构力学模型 |
4.1.1 装配式复合墙力学模型 |
4.1.2 叠合楼板力学模型 |
4.2 随机地震动模型 |
4.2.1 平稳随机地震动模型 |
4.2.2 非平稳随机振动模型 |
4.3 结构随机地震动响应对比分析 |
4.3.1 工程概况 |
4.3.2 计算模型参数 |
4.3.3 模型参数和响应特征值 |
4.3.4 结构相应特征值对比分析 |
4.4 小结 |
5 村镇装配式复合墙结构工业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
5.1 村镇装配式复合结构体系标准化设计 |
5.1.1 部品设计 |
5.1.2 主体结构设计 |
5.2 装配式复合墙体计算 |
5.2.1 装配式复合墙体承载力计算 |
5.2.2 装配式复合墙板构造措施 |
5.3 村镇装配式复合墙结构设计 |
5.3.1 结构布置 |
5.3.2 截面设计及构造 |
5.3.3 装配式复合墙板连接构造 |
5.4 预制部品构件拆分设计 |
5.4.1 预制复合墙板拆分设计 |
5.4.2 预制叠合楼板拆分设计 |
5.4.3 预制复合女儿墙及其他部品拆分设计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8)酚醛泡沫夹芯复合板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隔热保温泡沫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脆性泡沫强化研究进展 |
1.2.4 国内外泡沫夹芯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2.5 木质纤维面夹芯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4.1 试验方法的设计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夹芯结构单元特性及对比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试验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氧指数及烟密度分析 |
2.3.2 锥形量热仪分析 |
2.4 生烟速率(SPR) |
2.5 总生烟量(TPS) |
2.6 小结 |
第三章 FR-MDF酚醛泡沫复合板制备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泡沫夹芯复合板胶合工艺确定 |
3.3.2 施胶量对表面胶合强度的影响 |
3.3.3 施胶量对平面剪切强度的影响 |
3.3.4 胶黏剂种类对耐温性能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FR-MDF酚醛泡沫复合板阻燃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厚度面板阻燃性能研究 |
4.3.2 不同厚度泡沫阻燃性能研究 |
4.3.3 泡沫夹芯复合板阻燃性能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FR-MDF酚醛泡沫复合板力学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弯曲性能 |
5.3.2 侧压性能 |
5.3.3 抗冲击性能 |
5.4 小结 |
第六章 FR-MDF酚醛泡沫板传热特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设备 |
6.2.3 实验方法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1 泡沫复合板导热系数计算 |
6.3.2 ANSYS有限元模拟传热分析 |
6.3.3 实验测试验证 |
6.4 小结 |
第七章 FR-MDF酚醛泡沫板隔声性能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7.2.1 实验材料 |
7.2.2 实验设备 |
7.2.3 实验方法 |
7.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3.1 不同厚度纤维板隔声性能 |
7.3.2 不同厚度酚醛泡沫隔声性能 |
7.3.3 不同厚度泡沫夹芯结构隔声性能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索引 |
INDEX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9)高铁车辆车下(设备)质量弹性吊悬参数优化及动荷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目的与意义 |
1.2 高铁车辆柔性车体振动研究现状与趋势 |
1.2.1 铁路车辆振动行为及减振措施 |
1.2.2 高铁车辆垂向振动特点 |
(一) 轨道小缺陷与长波不平顺激扰 |
(二) 空簧热力学非线性 |
(三) 车体轻量化设计及车下质量吊挂方式 |
1.2.3 柔性车体发展历程 |
1.2.4 高铁车辆横向振动特点 |
(一) 轮轨磨耗敏感性 |
(二) 安全稳定裕度 |
(三) 抗蛇行软约束技术 |
(四) 转向架统一优配 |
(五) 车体摇头大阻尼 |
1.2.5 高铁车辆运用车体振动问题及案例 |
1.2.6 常规疲劳和振动疲劳 |
1.2.7 刚柔耦合技术优越性 |
1.3 研究重点及方法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工作 |
1.3.3 可行性分析及研究难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柔性车体的整车刚柔耦合动态仿真理论基础 |
2.1 刚柔耦合分析必要性 |
2.2 刚柔耦合动态仿真理论基础 |
2.2.1 动约束 |
2.2.2 子结构与约束模态 |
2.2.3 柔性体接口处理技术对策及应用 |
2.2.4 刚柔耦合技术对策 |
2.3 动态行为统计特征 |
2.3.1 循环和对称特征 |
2.3.2 频响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刚柔耦合车体模型的建立 |
3.1 有限元模型及车上车下质量附着关系 |
3.2 部分装备状态下基本模态对比 |
3.3 整装状态下车体主要模态 |
3.4 测控点建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铁车辆垂向振动传递机制研究 |
4.1 垂向振动传递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
4.2 车下质量垂向共振及其原因分析 |
4.3 车下质量有源振动 |
4.3.1 有源激扰 |
4.3.2 整车低阶模态分析 |
4.3.4 低阻尼内部约束影响 |
4.4 车下质量橡胶吊挂最优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铁车辆横向振动耦合机制及其减振技术对策 |
5.1 横向振动耦合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
5.2 柔性车体横向耦合振动 |
5.2.1 柔性车体及其附着质量模型 |
5.2.2 横向耦合振动 |
5.3 橡胶吊挂浮板效应 |
5.4 质量橡胶吊挂优化设计 |
5.4.1 车下与车上加速度评价 |
5.4.2 橡胶吊挂参数优化及其评价 |
5.4.3 橡胶吊挂动荷安全评估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绿色建材在华北地区住宅围护结构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绿色建筑材料概述 |
2.1 绿色建筑材料的定义 |
2.2 绿色建筑材料的特点 |
2.3 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 |
2.3.1 发展历史 |
2.3.2 发展目标 |
2.3.3 发展前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华北地区住宅概述 |
3.1 华北地区的范围 |
3.1.1 地理学角度的范围界定 |
3.1.2 行政区域角度的范围界定 |
3.1.3 基于气候角度本文所选范围界定 |
3.2 华北地区住宅发展沿革 |
3.2.1 穴居 |
3.2.2 底层院落住宅 |
3.2.3 多层集合住宅 |
3.2.4 高层住宅 |
3.3 华北地区住宅围护结构现状分析 |
3.3.1 墙体 |
3.3.2 门窗 |
3.3.3 屋面 |
3.3.4 地面 |
3.4 围护结构的改进措施 |
3.4.1 存在的问题 |
3.4.2 改进的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绿色建材在围护结构中的应用 |
4.1 墙体材料 |
4.1.1 墙体砌块、砖类 |
4.1.2 墙体板材 |
4.1.3 现浇墙体 |
4.1.4 墙体材料选用原则 |
4.1.5 墙体材料推荐使用列表 |
4.2 防水材料 |
4.2.1 防水卷材 |
4.2.2 防水涂料 |
4.2.3 刚性防水 |
4.2.4 防水密封材料 |
4.2.5 防水材料选用原则 |
4.2.6 实际案例 |
4.2.7 防水材料推荐使用列表 |
4.3 建筑保温材料 |
4.3.1 有机保温材料 |
4.3.2 无机保温材料 |
4.3.3 保温材料选用原则 |
4.3.4 实际案例 |
4.3.5 保温材料推荐使用列表 |
4.4 建筑装饰材料 |
4.4.1 墙面装饰 |
4.4.2 顶棚装饰 |
4.4.3 地面装饰 |
4.4.4 装饰材料选用原则 |
4.4.5 饰面材料推荐使用列表 |
4.5 门窗材料 |
4.5.1 玻璃材料 |
4.5.2 窗框材料 |
4.5.3 门窗材料选用原则 |
4.6 综合实例分析 |
4.6.1 济南东方丽景大厦 |
4.6.2 天津河东区万新村 |
4.6.3 天津红桥区桃园南里 |
4.6.4 德国被动式独立小住宅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研究不足 |
5.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Low frequency noise reduction using stiff light composite panels(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铁交通噪声声源的空气声隔声评价频谱修正量研究[D]. 李玥.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暗肋夹芯式预制轻骨料混凝土外挂墙板受力性能研究[D]. 庄文安. 扬州大学, 2020
- [3]钢筋混凝土框架—内嵌式墙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 楚尚.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4]声频工程中隔声材料与构造及应用[J]. 丁雷. 电声技术, 2019(08)
- [5]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 秦朝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 [6]轻质高隔声复合隔墙研究[D]. 张玮玮. 东南大学, 2018(05)
- [7]村镇装配式复合结构基本力学性能与工业化设计技术研究[D]. 苟文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7)
- [8]酚醛泡沫夹芯复合板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龙飞.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06)
- [9]高铁车辆车下(设备)质量弹性吊悬参数优化及动荷特征[D]. 李明星. 大连交通大学, 2014(04)
- [10]绿色建材在华北地区住宅围护结构中的应用[D]. 沈浩.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