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静脉内瘘假性动脉瘤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赵正德[1](2021)在《下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在透析通路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评价下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s,AVG)的远期通畅情况为上肢血管资源耗竭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临床选择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我院血管外科通路中心新建下肢AVG患者的基线资料、基础疾病特征、围术期并发症,计算6月、12月、24月的初级通畅、辅助初级通畅、次级通畅率。根据通畅率情况绘制患者累积通畅率Kaplan-Meier曲线。统计所有影响初次通畅的狭窄或血栓事件、分析内瘘狭窄分布特点。结果:成功随访24例,6月、12月、24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3%,67%,31%,辅助初级通畅率分别为100%,92%,62%,次级通畅率100%,96%,88%。影响初级通畅的事件为:狭窄9例和血栓3例;随访期内所有影响通畅事件分别为,假性动脉瘤2例,血栓8例,狭窄21例;初次因狭窄或血栓干预时狭窄部位构成比例:动脉吻合口(3.70%),人工血管段(3.70%),静脉吻合口(51.85%),静脉近吻合口段(14.80%),流出静脉段(11.11%),髂静脉(14.80%)。结论:下肢AVG远期通畅率劣于上肢AVG通畅率,但辅助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较为满意,可优于中心静脉导管作为上肢血管资源耗竭血液透析患者选择的血液透析通路临床替代方案。
吴秀灵[2](2021)在《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率与血管直径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率与桡动脉头静脉直径的关系,为外科医生在拟行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时对血管直径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 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2019年1月-2020年10月1 19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行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患者的临床资料,1 19例患者术前均行术侧血管超声并记录值完整,且临床资料完整,根据患者术前不同的桡动脉直径(Diameter of radial artery,dA)和头静脉直径(Diameter of cephalic vein,dV)将患者分为四组,即A组为dA≥2.0mm且dV≥2.0mm,共纳入38人,其中女性患者13人,男性患者25人,平均年龄47.86±15.93岁;B组为dA≥2.0mm且1.5≤dV<2.0mm,共纳入29人,其中女性患者12人,男性患者17人,平均年龄 49.17±15.08 岁;C 组为 1.5≤dA<2.0mm 且 dV≥2.0mm,共纳入 29 人,其中女性患者9人,男性患者20人,平均年龄49.55±15.23岁;D组为1.5≤dA<2.0mm且1.5≤dV<2.0mm,共纳入23人,其中女性患者13人,男性患者10人,平均年龄48.64±15.27岁。本研究采用均数±标准差(X±S)对定量资料进行统计描述,不同组间的差异性检验采用方差分析,组间差异性检验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根据血管直径与内瘘成熟率的总体情况,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管直径与内瘘成熟率的关系,并计算优势比(Odds Ratio,O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根据血管直径分组,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各组间成熟率的差异,并进一步进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FDR方法进行P值的校正。检验水准均设为α=0.05,即P≤0.05(多重比较时采用校正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均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结 果]共纳入119例患者,成熟93人,未成熟26人,成熟率78%;A组共38例,成熟36人,未成熟2人,成熟率95%;B组共29例,成熟26人,未成熟3人,成熟率89.66%;C组共29人,成熟18人,未成熟11人,成熟率62.07%;D组共23人,成熟13人,未成熟10人,成熟率56.52%。根据血管直径与内瘘成熟率的总体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桡动脉直径与成熟率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直径每增加0.1mm,成熟率为原来的1.396倍(OR=1.396,95%CI:1.149-1.696,P=0.0008);然而,头静脉直径与成熟率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OR=1.039,95%CI:0.939-1.149,P=0.459)。在血管直径分组情况下,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进行组间两两对比,结果提示A组与C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组D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D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A组与B组、C组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率与桡动脉直径有相关性,桡动脉直径越大,成熟率越高。2、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率与头静脉直径无相关性。
肖孟光,卢珊珊[3](2021)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血管内瘘并发症的护理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体血管内瘘是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最理想的血液透析途径,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通道。然而其并发症的存在可能影响血液透析的疗效,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其中,以血管狭窄及内瘘闭塞、血栓形成、窃血综合征、肿胀手综合征、心力衰竭和假性动脉瘤最为常见和危险。本文基于相关研究,拟就血液透析患者自体血管内瘘并发症的临床症状、形成原因及护理策略做一综述,以期为广大医护人员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治疗提供思路。
赵晓雯,祖潇然,丁瑞恒[4](2021)在《自体动静脉内瘘评估、监测、功能维护及并发症处理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良好可靠的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目前公认的首选血管通路,其功能质量直接影响患者透析效率和预后情况。AVF并发症通常包括内瘘狭窄和急性血栓形成等,如未得到及时有效干预甚至会出现内瘘失功,故常规监测、识别、评估、处理AVF并发症对MHD极为重要。对于功能尚好的AVF应在每次使用时注意患者的临床表现及AVF是否存在异常,鼓励患者日常对AVF进行关注与保护;对已失功或出现并发症的AVF须进行个体化分析,选择合适的处理办法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宿敬存,夏化文,沈爱红,王海洋,李军波[5](2020)在《经动、静脉途径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经动脉途径和静脉途径两种方式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AVF狭窄闭塞行介入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其中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内瘘狭窄患者采用经动脉入路60例(动脉入路组),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应用新的手术方案即采用经静脉入路60例(静脉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3、6、12个月的通畅率。结果 (1)动脉入路组技术成功率96.7%(58/60),临床成功率91.7%(55/60);静脉入路组技术成功率95.0%(57/60),临床成功率93.3%(56/60);两组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18、1.000)。(2)围手术期并发症:动脉途径组3例患者出现穿刺点处血肿,假性动脉瘤2例,血栓形成5例。静脉途径组3例患者发生血栓,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36)。(3)动脉入路组术后3、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5.0%(57/60)、75.0%(45/60)、60.0%(36/60),静脉入路组3、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6.7%(58/60)、71.7%(43/60)、61.7%(37/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18、0.749、0.885)。结论经动、静脉途径介入治疗AVF狭窄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经动脉途径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建议首选静脉入路。
杨琼,冯瑾[6](2020)在《预见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作为肾脏的一种替代治疗,通过体外循环进行物质的交换,保持体内内环境的稳态,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1]。动静脉内瘘术作为一种吻合性手术,是透析成功的重要保障。但术后护理不当也会导致穿刺部位发生出血、感染、血栓、内瘘闭塞等一系列并发症,导致其功能丧失,对于透析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2]。因此,在临床的工作中对透析患者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十分必要。预见性护理是通过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对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预测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3]。本研究旨在分析预见性护理对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罗丽敏[7](2020)在《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医护患三方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管理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检索证据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方案,并进行初步实证研究,以期提供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的诊疗效果。方法1.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医护患进行质性研究,了解目前郑州市区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的管理现状及对管理的需求;2.成立管理方案构建小组,系统检索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管理有关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及相关文献,并对所得文献内容进行整合分析;3.依据“JBI证据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6版)”对上述证据进行整合分析,结合质性访谈研究结果,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方案初稿。4.邀请在相同学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相关专家组织专家会议,对构建的管理方案初稿进行完善,形成终版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5.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利用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管理方案对郑州市四家三级医院肾脏内科2019年5月入院的动脉瘤患者进行干预,并设置对照组,评价医护人员对干预方案指标执行率、医护人员动脉瘤知识掌握率、护理人员规范穿刺操作执行率、动脉瘤复查监测评估率、结果登记率、瘤体缩小率等指标。所得研究数据双人录入核对,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通过对12名肾脏内科医护人员的质性访谈,提炼出4方面的主题:重视不足,执行率低,知识缺乏及其他因素;通过对12名患者的质性访谈,提炼出3方面主题:动脉瘤管理及维护知识的需求、安全需求、社会支持及建议。质性访谈的结果为下一步循证研究提供依据;2.通过成立方案小组成员对文献进行检索,最终汇总纳入25篇文献,包括8篇临床实践指南、1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7篇随机对照实验、3篇观察性研究及2篇类实验研究,对纳入文献质量评价分析,汇总有关血透患者动脉瘤的管理最佳证据;3.在质性访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检索文献最佳证据形成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初稿;4.邀请肾脏内科、血液净化、超声科、营养科等13名专家进行专家会议法对制定的方案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共修改内容删除4项,增加4项,形成最终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的管理方案;5.通过管理方案的应用,干预组评价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医护人员对干预方案指标执行率由56%提高到96.8%、医护人员动脉瘤管理知识由10.70±4.85分提高到19.85±1.28分、护理人员操作执行率有49%提高到94.5%、瘤体缩小率由5.6%提高到68.4%等均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目前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不理想,有必要开展对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的健康行为的干预和管理,观察动脉瘤的动态变化,改善动脉瘤临床结局。2.基于质性访谈、循证研究及专家会议成功构建适合临床现状及患者管理需求的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3.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的管理方案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医护人员对干预方案指标执行率、护理人员操作执行率、动脉瘤复查监测评估率、结果登记率、瘤体缩小率等评价指标,为临床医护人员管理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理论和实践依据。
刘燕[8](2020)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结了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300例采用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其中发生内瘘闭塞31例,血管条件差15例,低血压8例,感染3例,动脉瘤3例,压迫时间过长2例,认为内瘘闭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合理的护理干预对减少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发生及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王晓萍[9](2019)在《血液透析留置针在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中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分别采用血液透析留置针和普通钢针对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进行穿刺行血液透析治疗,明确血液透析留置针应用于新建AVF患者的临床优势。方法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招募终末期肾病行AVF成形术但尚未穿刺使用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患者AVF成熟之后,研究组采用血液透析留置针进行AVF穿刺行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钢针穿刺行血液透析治疗。两组患者连续利用AVF行血液透析治疗4周(共12次AVF穿刺),比较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患者舒适度、静脉压等差异;在对新建AVF穿刺前和穿刺行血液透析4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对两组患者AVF流量、血管内径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AVF流量的差异以及两组患者AVF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内瘘闭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在对新建AVF穿刺前和穿刺行血液透析4周后,检测患者AVF静脉端外周血清中碱性成纤维样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水平。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各有44例患者完成研究及随访。对新建AVF进行穿刺行血液透析4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6.59%和97.54%,两者无统计学差异(χ2=0.831,P=0.362);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穿刺过程中血肿发生率分别为2.27%和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8,P=0.616);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穿刺成功后行血液透析时发生血肿比率分别为2.27%和2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32,P<0.001);研究组患者行穿刺时的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35±0.38 VS 1.76±0.42,F=47.595,P<0.001);研究组患者行血液透析时的舒适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1.97±0.59 VS 2.44±0.48,F=17.250,P<0.001);研究组患者肢体活动度评分亦显着优于对照组患者(0.66±0.28 VS 0.07±0.12,F=162.308,P<0.001)。研究组患者在完成血液透析后平均止血时间小于对照组患者(11.76±0.32min VS 11.96±0.58min,F=3.983,P=0.049)。研究组患者血液透析时的平均静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92.43±7.76mmHg VS 106.99±14.84mmHg,F=33.277,P<0.001)。对照组发生内瘘失功1例(血流量<200ml/min),两组均无患者发生AVF血管闭塞。AVF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AVF穿刺使用前及连续使用4周后,平均流量无明显差异;在不同时期两组患者之间的平均流量也无明显差异。在AVF穿刺使用4周后,对照组共发生血管狭窄11例,发生率25%,而研究组共发生血管狭窄6例,发生率13.64%,低于对照组患者(χ2=1.823,P=0.177);此外,对照组发现血栓形成1例(即内瘘失功患者),而研究组患者未见血栓形成。两组患者AVF穿刺使用前及连续使用4周后,外周血b-FGF水平均无明显差异;在不同时期两组患者之间的平均b-FGF水平也无明显差异。结论 与普通钢针相比,在新建AVF早期采用血液透析留置针进行穿刺,可在保证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前提下降低透析过程中血肿发生率,增加患者舒适度,维持AVF流量,减轻血管损伤,可能可以减少血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优势明显。
佘康,张宪生,尹杰,成功,陈相蓉,王川,孙艳丽[10](2018)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9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对27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局部切除法、间插法、全程置换法、近心端或对侧新建内瘘法、内瘘缝扎法)。结果 5例行动脉瘤局部切除术,4例行动脉瘤切除联合间插人工血管动静脉搭桥术,2例行动脉瘤切除联合全程人工血管置换术,12例行原瘘口封闭联合原瘘近心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2例行原瘘口缝扎联合对侧动静脉内瘘成形术,2例肾移植术后行动脉瘤切除+原瘘口缝扎术。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中位时间42个月(2~144个月),术后通畅率80.0%(20/25),动脉瘤无复发。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是自体瘘术后的晚期并发症,临床表现多样,手术处理方法不同,应根据动脉瘤的特点和患者一般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
二、动静脉内瘘假性动脉瘤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静脉内瘘假性动脉瘤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下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在透析通路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通畅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2)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率与血管直径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影响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自体动静脉内瘘评估、监测、功能维护及并发症处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自体AVF的评估与监测 |
1.1 物理检查 |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1.3 通路血流量监测 |
1.4 其他评估方法 |
2 针对AVF有效的功能维护 |
2.1 物理保护 |
2.2 远红外线疗法 |
2.3 中药外敷疗法 |
3 AVF并发症的处理 |
3.1 AVF血管狭窄 |
3.1.1 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 |
3.1.2 支架植入术 |
3.2 急性血栓形成 |
3.2.1 药物局部溶栓 |
3.2.2 血管内介入溶栓 |
3.3 动脉瘤 |
3.4 透析通路相关性缺血综合征 |
3.5 内瘘感染 |
3.6 透析通路相关充血性心力衰竭 |
4 AVF长期使用中的管理 |
4.1 完善医护体系 |
4.2 建立监控数据库 |
4.3 患者的健康宣教 |
4.4 维护患者心理健康 |
(6)预见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选标准 |
1.3 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研究组: |
1.4 评价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动静脉内瘘并发症: |
2.2 生活质量: |
3 讨论 |
(7)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动静脉内瘘在慢性肾病血液透析的作用 |
1.2 动脉瘤是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 |
1.3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现状 |
1.4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目前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存在的管理问题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 |
4 理论基础 |
4.1 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 |
4.2 循证医学“6S”金字塔证据模式 |
5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 |
1 管理实践现状质性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访谈资料结果 |
1.2.2 提炼主题 |
1.3 讨论 |
1.3.1 医护人员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相关知识及健康教育有待改善 |
1.3.2 加强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监测操作执行 |
1.3.3 明确医护人员在动脉瘤患者管理中的职责,保障人力配置 |
1.3.4 有必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瘦合并动脉瘤管理方案来指导临床实践 |
2 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2.1 访谈资料结果 |
2.2.2 提炼主题 |
2.3 讨论 |
2.3.1 关注血透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及家属需求 |
2.3.2 满足患者及家属需求的有效途径是健康教育 |
2.4 访谈小结 |
3 文献分析 |
3.1 成立管理方案构建小组 |
3.2 证据资源检索 |
3.2.1 文献检索策略 |
3.2.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3.2.3 文献的质量评价及证据等级的划分 |
3.2.4 文献质量的评价过程 |
3.3 结果 |
3.3.1 文献的筛选流程 |
3.3.2 纳入指南证据的一般情况 |
3.3.3 纳入系统评价的一般情况及质量评价 |
3.3.4 纳入文献研究的一般情况及质量评价 |
3.4 小结 |
4 构建方案 |
4.1 研究方法 |
4.1.1 成立构建方案研究小组 |
4.1.2 明确拟解决的临床问题 |
4.1.3 评审方案 |
4.1.4 构建方案初稿 |
4.1.5 方案修订 |
4.1.6 资料分析 |
4.2 结果 |
4.2.1 专家的基本资料 |
4.2.2 专家的权威程度 |
4.2.3 专家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患者管理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
4.3 讨论 |
4.3.1 管理方案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
4.3.2 有必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 |
4.3.3 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可行性 |
4.3.4 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科学性 |
4.4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应用研究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 |
2.4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5 干预内容 |
2.6 评价指标 |
2.7 统计学处理 |
2.8 质量控制 |
2.9 研究遵循伦理原则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医护人员层面 |
3.3 患者层面 |
4 讨论 |
4.1 管理方案的实施对医护人员执行力的影响 |
4.2 管理方案的实施对动脉瘤复查监测评估率的影响 |
4.3 管理方案对动脉瘤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代偿率的影响 |
4.4 管理方案对动脉瘤瘤体及血管通路安全性的影响 |
4.5 管理方案对增强患者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5 小结 |
结论 |
研究结论 |
研究的创新点 |
研究的不足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自体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判断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方法[4] |
2 原因分析 |
2.1 患者自身高危因素 |
2.2 透析超滤过多,持续低血压 |
2.3 护理相关因素 |
2.4 患者自我护理不当 |
3 护理措施 |
3.1 积极治疗原发病 |
3.2 预防及纠正低血压 |
3.3 正确使用内瘘 |
3.3.1 穿刺时机 |
3.3.2 合理选择穿刺针 |
3.3.3 穿刺方向 |
3.3.4 穿刺方式 |
3.4 感染的护理 |
3.5 患者自我护理 |
4 小结 |
(9)血液透析留置针在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中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对象 |
1. 慢性肾功能不全(CKD5期)需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诊断标准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伦理说明 |
(二) 研究方法 |
1. 样本量估算 |
2. 随机分组方案 |
3. 治疗方法 |
4. 透析方案 |
5. 观察指标 |
6. 技术路线 |
7. 统计分析 |
二、结果 |
(一)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二) 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及发生时间、患者满意度、止血时间、透析时静脉压比较 |
(三) 两组患者新建AVF首次穿刺前和穿刺4周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
(四) 两组患者新建AVF首次穿刺前和穿刺4周后,血清中bFGF水平检测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血液透析的必要性 |
(二) 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优势 |
(三) 常见穿刺方法及优缺点 |
(四) 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的特殊性 |
(五) 血液透析留置针的使用 |
(六) 不足与展望 |
1. 不足 |
2. 展望 |
(七)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10)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自体AVF动脉瘤的定义和患病率 |
3.2 自体AVF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
3.3 自体AVF动脉瘤的手术方式及个体化选择策略 |
四、动静脉内瘘假性动脉瘤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下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在透析通路中的临床应用[D]. 赵正德.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率与血管直径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吴秀灵.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血液透析患者自体血管内瘘并发症的护理研究进展[J]. 肖孟光,卢珊珊.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08)
- [4]自体动静脉内瘘评估、监测、功能维护及并发症处理的研究进展[J]. 赵晓雯,祖潇然,丁瑞恒. 微创医学, 2021(01)
- [5]经动、静脉途径介入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J]. 宿敬存,夏化文,沈爱红,王海洋,李军波. 中国综合临床, 2020(06)
- [6]预见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 杨琼,冯瑾.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19)
- [7]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及应用研究[D]. 罗丽敏. 郑州大学, 2020(02)
- [8]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闭塞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 刘燕.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0(04)
- [9]血液透析留置针在新建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中的临床效果观察[D]. 王晓萍.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自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J]. 佘康,张宪生,尹杰,成功,陈相蓉,王川,孙艳丽.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