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纤维混凝土在公路收费站路面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认[1](2020)在《复合纤维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水泥混凝土路面是重要的路面结构形式之一,复合纤维水泥混凝土的研究中,纤维按模量可分为高弹性模量纤维和低弹性模量纤维。低模量的化学纤维之间复合、高弹性模量的金属纤维与化学纤维的复合目前研究成果较多,但是高弹性模量的金属纤维与纤维素这种天然植物纤维的复合效应却鲜有研究。本文在C50混凝土的基础上,对钢纤维和纤维素纤维复掺制备的复合纤维水泥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并对复合纤维混凝土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SEM电镜扫描进行微观分析,对抗压/抗弯拉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压弹性模量试验等力学性能进行试验验证,进行抗渗性、耐磨性、抗冻性等耐久性试验以及疲劳性能试验,并得到以下结果:1)SEM电镜扫描发现,纤维素纤维与钢纤维分布在混凝土中,能够很好地与基体结合,不同的纤维根据其不同的性能,从不同的层次提升水泥混凝土的性能。2)在基本力学性能:纤维的掺入使得混凝土的力学强度有一定的提升,其中抗压强度提升不是很明显。复合纤维的复合效应在力学试验中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对于力学强度各指标的提升优于单掺纤维,其中S-UF3复合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最优越。另外,UF纤维(纤维素纤维)可以促进水泥混凝土的后期继续水化,对于混凝土后期强度的增长作用大于SF纤维(钢纤维)。3)耐久性方面,S-UF复合纤维混凝土的平均渗水高度比单纤维混凝土的要低,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在纤维的复合效应下得到了提升。分散在混凝土表面层的UF纤维改善耐磨性能的效果比SF纤维要好,S-UF4的耐磨性能最好。在100次冻融循环后,S-UF3复合纤维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和质量下降幅度最低,复合纤维对混凝土的冻融破坏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4)疲劳寿命方面,在0.6的应力比下,S-UF3和SF2两者都达到了 200万次的疲劳寿命。但在0.7、0.8的应力比的情况下,S-UF3比SF2疲劳寿命分别提高了 12.59%和14.45%,可见复合纤维的存在对混凝土的疲劳强度提升作用更佳。
杨帆[2](2020)在《特殊路段超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公路建设中,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是最重要的路面形式。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强度高、耐久性能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的收费站、服务区、长大纵坡路段等对物理力学性能有严格要求的路段,对于这些特殊路段路面,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高模沥青混凝土处理,但并不能完全解决特殊路段路面结构早期破坏的问题。高强混凝土和超高强混凝土强度高、性能好,然而,由于其配合比设计和养护技术要求高,造价高,将其应用于特殊路段路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以C100水泥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对其配合比、力学性能、冻融性能进行研究,并将其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中。研究发现,C100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厚度可以适当减小,耐久性得到显着提高。本文基于超高强混凝土的DSP模型,通过掺入硅灰和高效减水剂(“双掺”)制备超高强混凝土。首先进行原材料性能试验,验证每种原材料的基本指标,确保原材料符合规范要求,可用于配制超高强混凝土;然后,依据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确定最佳的C100配合比方案,在此基础上,对所确定的C100混凝土进行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冻融循环等试验;用扫描电镜(SEM)对比观察普通混凝土和超高强混凝土的内部形态、孔结构和界面过渡区;最后,设计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对比分析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和超高强混凝土的路面厚度。研究结果表明,超高强混凝土C100配合比为:水泥:水:砂:石=550:110:721:1128,其中硅灰掺量为10%,各项力学性能指满足设计要求,硅灰能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使混凝土内部结构更加致密;采用超高强混凝土设计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层厚度可达19.2cm,比普通混凝土路面薄24.2%,比高强混凝土路面薄15.8%;当冻融循环次数为800次时,超高强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仅为1.34%,说明超高强混凝土具有优良的抗冻性能。为超高强混凝土在高速公路特殊路段路面结构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刘建国[3](2014)在《三相复合导电混凝土用于道路及桥面融雪化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冰雪路面对于道路交通安全带来巨大的影响,目前常用于道路及桥面融雪化冰的方式主要是人工机械清除和撒布融雪剂,但其对构造物的腐蚀及对环境的污染等作用十分明显。机械除冰雪通常配合融雪剂使用,冰层和路面之间的粘结力导致结冰难以彻底清除,机械设备也会对路面造成一定的破坏。为了解决冬季路面融雪问题,本文研究了复合导电混凝土用于道路及桥面融雪化冰技术。复合导电混凝土材料是指采用两种以上的导电颗粒(如石墨、炭黑)、导电纤维(如钢纤维、碳纤维)和导电骨料(如钢渣、钢削),添加到水泥混凝土中形成具有低电阻率导电混凝土。在对掺加钢纤维、碳纤维以及钢纤维-石墨等导电材料的导电混凝土的导电性能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钢纤维-石墨-碳纤维三相复合导电混凝土。通过对其导电性能和抗压强度的试验分析,以满足电阻率和抗压强度为目标,确定了三相复合导电混凝土的配合比及制备工艺。三相复合导电混凝土有效地降低了碳纤维的掺量,避免了大掺量碳纤维在混凝土中结团导致的浪费,尤其降低了导电混凝土的造价。同时,石墨和钢纤维的使用,既降低了导电混凝土的电阻率,又保证了混凝土的力学强度。耐磨性和抗冻性的研究表明了三相复合导电混凝土的路用性能可靠。采用不同功率密度下的室内升温试验测试了三相复合导电混凝土的升温效果,最终确定的三相复合导电混凝土中导电材料钢纤维、碳纤维和石墨的掺量分别0.8%、0.4%和3%。通过ANSYS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拟合室内升温试验,模拟了不同环境下的融雪化冰效果,尤其是在-15℃的环境温度,风速在7级及以下,2cm厚新雪覆盖路面时,8cm厚的混凝土板输入1008W/m2的功率密度,板表面温度升高到1.0℃所需时间在2h以内。通过修筑试验路,研究了三相复合导电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及电极布设方法,对其用于路面除冰雪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刘晔[4](2013)在《层布钢纤维混凝土在旧路改造中的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层布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路面结构形式,该结构把钢纤维按层均匀的撒布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上下表层中,使其局部成为钢纤维混凝土,中间层仍旧为普通混凝土。根据相关研究,采用该结构的路面比普通混凝土路面具有更加优良的抗弯拉、抗冲击、抗裂、抗疲劳等性能,使得路面拥有更好的使用性能和更长的使用寿命。碎石化技术是一种针对损坏严重的旧水泥路面处治技术,本文的依托工程中利用多锤头碎石化设备将旧水泥路面面板打碎成一定尺寸的碎石化层,并经碾压以后达到一定的结构及强度要求后作为基层使用,然后在上面加铺新的路面结构层,该技术经济、环保,并且对加铺层的反射裂缝问题有很好的效果。因此用碎石化技术处理旧水泥路面然后加铺层布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是一种值得进行理论研究和推广应用的旧水泥路大修或者重建方法。本文首先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层布钢纤维混凝土的发展,简单分析了钢纤维对混凝土的增强机理,通过室内试验结果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对层布钢纤维混凝土力学实验的研究,总结了其强度、抗冲击性能等力学特征。通过模拟计算总结了层布钢纤维混凝土对路面的减薄特性。然后对依托工程中旧路采用的多锤头碎石化技术处治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并阐述了碎石化层的强度形成原理及碎石化技术的适用范围。最后通过依托工程的实际应用,介绍了多锤头碎石化技术及层布钢纤维混凝土的施工工艺、相关准备工作及质量控制方法。并通过实体工程的施工情况及应用效果,对采用该方案的路段进行了应用总结并分析了此两种技术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本文的研究表明:层布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在旧路的改造中拥有比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更加优越的使用性能,能大大减少水泥路面的前期病害,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采用碎石化技术处治旧水泥路面能在保证路面使用性能的同时缩短施工时间、降低工程造价,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着。这两种技术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推广。
申俊敏,张翛,刘海[5](2011)在《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合理结构分析》文中指出对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严重的原因及国外水泥路面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结合我国现行规范相关技术要求,对公路隧道采用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系统技术分析。
王建忠,杨英俊,李世雄[6](2009)在《钢纤维混凝土在收费站水泥路面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钢纤维混凝土在道路工程中已经多有应用,而在收费站水泥路面中的应用并不多见。对不同掺量、龄期的钢纤维混凝土的强度试验,得到了其抗压和抗折强度随掺量和龄期的增加而增长的规律,确定了最佳钢纤维掺量和施工配合比,在实际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张晓峰[7](2009)在《平阴黄河公路大桥钢纤维混凝土桥面铺装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纤维混凝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建筑材料,是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钢纤维而形成的可浇筑、可喷射成型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除抗压强度外,它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能都比普通混凝土有显着的改善和提高,使原属于脆性材料的混凝土变为具有一定塑性性质的复合材料,其主要工作机理是利用均匀分散的短钢纤维来改善普通混凝土的脆性。在受力过程中,短钢纤维发挥其抗拉强度高,而混凝土发挥其抗压强度高的各自优势,从而使其具有优良的抗裂、抗弯、耐疲劳、耐磨耗、韧性高等力学性能,在公路路面、机场道面及建筑结构的应用上有着广阔的前景。近年来,我国钢筋混凝土桥面的早期破损相当多而且严重。从桥梁结构承受的恒载而言,我们不可能将桥面铺装层的厚度大幅度提高,因此,钢筋网加钢纤维混凝土的双钢混凝土桥面铺装技术既提高了桥面的承载能力、抗冲击韧性、抗裂性、疲劳寿命和耐久性,又不增加桥面铺装层厚度。所以,自1998年以来,我国各省区建造的特大桥的桥面铺装层已经广泛使用该技术。2002年在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由广东冠粤公司在广东开阳高速公路上使用滑模摊铺机铺装了6座特大桥的双钢混凝土桥面。2006年,海湾大桥工程的桥面铺装采用了钢纤维混凝土,桥面的抗弯、韧性、抗疲劳性、抗冲击、抗震性都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得到了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山东省平阴黄河公路大桥,建于1969年,全长963.52m,[3×33+(96+112+96)+(96+112+96)+7×33]。主桥上部结构为两联(96+112+96)m三跨连续栓焊钢桁引桥,上部结构为单跨标准跨径为33m的预应力混凝土工字梁与钢筋混凝土行车道板组成的迭合式组合梁。原设计荷载为:汽—13,挂—60。经过多年使用,早桥出现多处病害之一是桥面铺装损坏严重。为提高桥梁的技术状况,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加固的设计荷载提高为汽—20,挂—100。加固维修桥面铺装的方法就是洗刨旧桥混凝土,改用钢纤维混凝土桥面铺装。滑模摊铺双钢混凝土桥面的优势除了上述各项性能和耐久性提高以外,桥面的严整度特别优异,能够达到动态平整度1.0的水平。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当前关于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及理论分析,基于钢纤维混凝土基本理论,精心选择原材料,精心设计,筛选适用于桥面铺装结构的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结合山东省平阴黄河公路大桥钢纤维混凝土桥面铺装工程实践对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施工配合比设计及施工工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雷雨[8](2008)在《钢纤维混凝土在隧道路面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首先详细阐述了钢纤维混凝土的增强机理,结合钢纤维在实际路面下的受力状况,深刻分析了纵向拉伸应力作用下纤维与基体间应力传递机理,使纤维在基体中由一个抽象模糊的受力过程变得清晰直观,为具体分析钢纤维的应力分布和路面的结构设计提供了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由于钢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分布和取向对其力学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建议在工程实践中必须考虑钢纤维的重力效应的影响。其次,运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确定了适合于隧道路面的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由试验得出在考核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指标中,除了抗压、抗折强度,尝试将韧性作为一个指标纳入到性能考核体系中。再次,对隧道钢纤维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及接缝设计进行了研究,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两种不同类型路面不同传力杆间距进行模拟计算,模拟结果和路面建成后的现场检测结果证实了在钢纤维混凝土路面中传力杆间距按80cm设置的可行性。最后,将钢纤维混凝土用于广东某高速公路6座隧道路面,检测结果表明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对于接缝的处理非常行之有效。因此,在隧道路面结构设计中采用钢纤维混凝土材料,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各种裂缝,推迟裂缝出现时间,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而且能够加强路面结构的连接强度,扩大路面缩缝间距,从而提高整体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及舒适性,具有普通混凝土路面无可比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谢艳[9](2008)在《320国道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补强和排水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事业也随之迅猛发展。许多国道和省干道交通量不但超出预计的增长率,而且重载车辆超载超限现象十分普遍,因此许多国道、省道干线公路上的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已不能适应迅猛增长的大交通量和重载作用,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缩短了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和服务质量。因此有必要研究适应目前交通要求的重载条件下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增强和相应的排水防护措施。本论文针对江西多雨地区的特点,以国道320太平桥至上饶段的部分破损路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交通状况、交通组成及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损状况的调查,进行了重载作用下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补强优化和排水设计的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运用注浆技术原理、室内注浆材料性能试验以及K531+400~K531+795试验路段的现场注浆试验,研究确定了针对本路段注浆浆液的比例;确定了注浆措施对修补旧水泥混凝土面板板底脱空的效果是明显的,并修筑了实体工程。2、通过大量室内实验以及K542+500~K543+500试验路段,研究得出了上下层铺式钢纤维混凝土极大的提高了面板的极限荷载和疲劳使用寿命,而它的级配、水灰比、水泥用量和施工工艺都与普通水泥混凝土一致,而用钢量是普通钢纤维水泥混凝土用钢量的四分之一,其施工便利性和费用的节省上都是普通钢纤维水泥混凝土无法相比的,因此可以在增加少量费用的前提下获得优良的高强度低钢纤维用量的水泥混凝土面层。3、采用路面结构内部排水层、边缘排水系统及半刚性透水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得出了半刚性透水混凝土的级配范围和组成设计流程,并从试验路段的雨天观测中观察到有雨水从排水管中流出,取得了排水性能良好的路面结构形式。另外由于江西省的经济尚不发达,本次研究对于路面情况较好的路段、路面极差路段和一般性路段三种不同损坏状况,经过经济性评价提出了不同的罩面技术和施工工艺。本论文的研究数据对于我国南方多雨地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改善和增强有实际应用价值,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参数、工程应用方案。希望能在多雨和重交通量地区的老路修缮中提供帮助。
刘小根[10](2007)在《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力学行为研究及在路面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具有比普通混凝土更优良的抗弯、抗裂、耐疲劳、耐磨耗、高韧度等力学性能的新型建筑材料,钢纤维混凝土已受很多建筑工程的青睐。但钢纤维混凝土的昂贵造价却大大地限制了它的发展与利用,因此,如何降低钢纤维混凝土造价的问题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研究的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Layer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LSFRC)路面结构正顺应了这一思想,这种结构形式即把少量钢纤维均匀分布于路面板的上下表层一定厚度内,而中间仍为素混凝土。这种钢纤维混凝土路面结构在不影响其力学性能的条件下却明显地降低了钢纤维的用量,因此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是一种值得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运用的路面结构型式。本文主要从力学角度出发,研究了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路面结构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分析。本文采用试验研究为手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水灰比、钢纤维体积掺量和钢纤维长径比对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抗压、抗劈裂及抗折强度的影响规律,并同时观察其破坏形态。2、对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增强增韧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弯拉梁的理论分析模型。3、通过混凝土三点弯曲试验研究了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的断裂性能,分析钢纤维体积掺量和钢纤维长径比对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的断裂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建立路面力学模型,对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路面进行行车荷载应力分析,提出了两种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力学计算方法,并采用ANSYS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进行了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应力分析。本文简要地概述了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方法及质量保证措施,提出了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这种路面结构的一些优缺点,期望通过这些工作能较全面地了解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并有助于工程实际应用。
二、钢纤维混凝土在公路收费站路面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纤维混凝土在公路收费站路面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纤维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纤维水泥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钢纤维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2 纤维素纤维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3 复合纤维混凝土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原材料性能及配合比设计 |
2.1 原材料性能检测 |
2.1.1 粗集料性能检验 |
2.1.2 细集料性能检验 |
2.1.3 水泥性能检验 |
2.1.4 外加剂性能检验 |
2.1.5 拌合用水 |
2.1.6 纤维材料性能检验 |
2.2 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2.1 基准配合比计算 |
2.2.2 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与确定 |
2.2.3 纤维混凝土配合比 |
2.2.4 试件成型与养护 |
2.3 SEM微观试验 |
2.3.1 微观试验方案 |
2.3.2 微观试验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合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
3.1 抗压/抗弯拉强度试验研究 |
3.1.1 抗压/抗弯拉试验概况 |
3.1.2 抗压/抗弯拉试验结果分析 |
3.1.3 抗压/抗弯拉试验破坏形态分析 |
3.1.4 压折比分析研究 |
3.2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研究 |
3.2.1 劈裂抗拉试验概况 |
3.2.2 劈裂抗拉试验结果分析 |
3.2.3 劈裂抗拉试验破坏形态分析 |
3.2.4 拉压比分析研究 |
3.3 抗压弹性模量试验研究 |
3.3.1 抗压弹性模量试验概况 |
3.3.2 轴心抗压强度试验 |
3.3.3 轴心抗压试验破坏形态分析 |
3.3.4 抗压弹性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纤维混凝土耐久性及性能指标相关性研究 |
4.1 抗渗性试验研究 |
4.1.1 抗渗性试验概况 |
4.1.2 抗渗性试验结果分析 |
4.1.3 复合纤维增强抗渗性分析 |
4.2 耐磨性试验研究 |
4.2.1 耐磨性试验分析 |
4.2.2 复合纤维增强耐磨性分析 |
4.3 抗冻性试验研究 |
4.3.1 抗冻性试验分析 |
4.3.3 复合纤维增强抗冻性分析 |
4.4 复合纤维混凝土性能指标相关性分析 |
4.4.1 力学性能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4.4.2 力学指标与耐久性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纤维混凝土疲劳性能研究 |
5.1 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
5.1.1 疲劳性能试验概况 |
5.1.2 疲劳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5.2 疲劳方程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2)特殊路段超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超高强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超高强混凝土原材料性能 |
2.1 原材料试验 |
2.1.1 集料 |
2.1.2 硅灰 |
2.1.3 水泥 |
2.1.4 高效减水剂 |
2.1.5 拌合水 |
2.2 本章小结 |
3. 超高强混凝土正交试验方案及性能测试 |
3.1 超高强混凝土DSP模型 |
3.2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 |
3.3 正交表的选择及试验方案 |
3.4 混凝土力学试验方法 |
3.4.1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
3.4.2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
3.4.3 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 |
3.5 试验数据结果分析 |
3.5.1 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 |
3.5.2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分析 |
3.5.3 混凝土拉压比分析 |
3.5.4 混凝土抗折强度分析 |
3.5.5 正交试验结果综合分析 |
3.6 最佳配合比混凝土破坏机理 |
3.6.1 抗压强度结果分析 |
3.6.2 劈裂抗拉强度结果分析 |
3.6.3 抗折强度结果分析 |
3.6.4 扫描电镜(SEM)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节 |
4. 超高强混凝土相关性能研究 |
4.1 坍落度试验 |
4.1.1 试验方法 |
4.1.2 试验结果 |
4.2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
4.3 冻融循环试验 |
4.3.1 冻融试验步骤 |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超高强混凝土路面板厚度对比分析 |
5.1 路面板设计步骤 |
5.1.1 轴载调查与分析 |
5.1.2 确定路面材料参数 |
5.1.3 应力计算 |
5.2 路面板厚度结果与对比 |
5.3 经济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三相复合导电混凝土用于道路及桥面融雪化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道路融雪化冰的应用现状 |
1.3 导电混凝土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
1.3.1 碳纤维导电混凝土研究进展 |
1.3.2 钢纤维导电混凝土研究进展 |
1.3.3 石墨导电混凝土研究进展 |
1.3.4 钢纤维石墨复相导电混凝土的研究进展 |
1.4 导电混凝土的主要性能要求 |
1.4.1 力学性能 |
1.4.2 导电性能 |
1.4.3 耐久性能 |
1.5 导电机理的研究 |
1.6 三相复合导电混凝土的研究意义 |
1.7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二章 导电混凝土的导电性及强度试验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测试设备 |
2.1.1 试验原材料 |
2.1.2 导电性材料 |
2.1.3 测试设备 |
2.2 导电混凝土电极的选择与测试 |
2.2.1 测试电极的选择 |
2.2.2 电阻率的测试 |
2.3 碳纤维导电混凝土的制备与测试 |
2.3.1 碳纤维的分散试验 |
2.3.2 碳纤维导电混凝土电阻率的测试 |
2.3.3 碳纤维导电混凝土电阻率与电压的关系 |
2.3.4 碳纤维导电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测试 |
2.4 钢纤维导电混凝土的制备与测试 |
2.5 钢纤维石墨导电混凝土的制备与测试 |
2.5.1 石墨粒径大小对电阻率与强度的影响 |
2.5.2 石墨掺量对电阻率与强度的影响 |
2.5.3 测试条件对电阻率的影响 |
2.5.4 钢纤维石墨导电混凝土的密度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相复合导电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
3.1 三相复合导电混凝土的制备 |
3.1.1 三相复合导电混凝土的制备工艺 |
3.1.2 导电性材料掺量的范围确定 |
3.2 三相复合导电混凝土电阻率的研究 |
3.2.1 三相复合导电混凝土电阻率的初步测试 |
3.2.2 三相复合导电混凝土砂率的调整 |
3.3 正交试验设计 |
3.3.1 正交试验影响因素分析 |
3.3.2 正交试验显着性分析 |
3.3.3 正交设计因素影响率分析 |
3.4 导电性材料优选配合比的确定 |
3.5 三相复合导电混凝土力学强度的研究 |
3.5.1 抗压强度与龄期的关系 |
3.5.2 抗弯拉强度测试 |
3.6 三相复合导电混凝土路用耐久性研究 |
3.6.1 耐磨耗性能 |
3.6.2 抗冻性能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相复合导电混凝土升温试验与有限元模拟 |
4.1 融雪化冰的热力学理论 |
4.1.1 热传递方式 |
4.1.2 融雪效率分析 |
4.2 有限元分析理论模型 |
4.2.1 瞬态传热 |
4.2.2 有限元模拟基本假设 |
4.2.3 热物理性能参数 |
4.2.4 传热边界条件 |
4.3 升温试验与有限元模拟 |
4.3.1 升温试验测试与有限元模拟的方法 |
4.3.2 立方体试件升温试验与有限元模拟 |
4.3.3 50mm 厚的混凝土板升温试验与有限元模拟 |
4.3.4 100mm 厚的混凝土板升温试验与有限元模拟 |
4.4 有限元模拟分析特定环境下的混凝土板升温效果 |
4.4.1 有限元分析结构模型 |
4.4.2 有限元分析材料物理参数 |
4.4.3 有限元分析模拟混凝土板的升温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体工程的应用与经济性分析 |
5.1 实体工程的应用 |
5.1.1 试验路概况 |
5.1.2 试验路方案的制定 |
5.1.3 试验路现场施工工艺 |
5.1.4 现场升温测试 |
5.1.5 试验路整体分析 |
5.2 经济性分析 |
5.2.1 融雪剂法 |
5.2.2 发热电缆法 |
5.2.3 太阳能蓄热融雪除冰法 |
5.2.4 微波除冰法 |
5.2.5 三相复合导电混凝土融雪化冰法 |
5.3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和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层布钢纤维混凝土在旧路改造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层布钢纤维混凝土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2 旧路的碎石化处治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层布钢纤维混凝土的增强机理及力学性能研究 |
2.1 概论 |
2.2 层布钢纤维混凝土的增强机理 |
2.2.1 钢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基本理论 |
2.2.2 增强机理分析 |
2.3 钢纤维品种的选择 |
2.3.1 钢纤维的制作工艺 |
2.3.2 钢纤维的力学特性 |
2.3.3 钢纤维的几何形状 |
2.3.4 钢纤维的掺量 |
2.4 层布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
2.4.1 基本力学性能 |
2.4.2 抗冲击性能 |
2.5 层布钢纤维混凝土对路面的减薄效应 |
2.5.1 计算依据及主要参数 |
2.5.2 结构形式及计算模型 |
2.5.3 厚度验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旧路的碎石化处治研究 |
3.1 碎石化技术概述 |
3.2 多锤头碎石技术的机理分析 |
3.3 碎石化层的结构形式及强度形成 |
3.3.1 碎石化层的结构形式 |
3.3.2 碎石化层的强度形成 |
3.4 多锤头碎石化技术的质量控制 |
3.5 碎石化技术的适用条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层布钢纤维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
4.1 工程概况 |
4.1.1 项目介绍 |
4.1.2 项目施工方案 |
4.2 碎石化技术对旧路的处理 |
4.2.1 主要设备 |
4.2.2 施工前准备 |
4.2.3 试验段施工 |
4.2.4 多锤头碎石化施工 |
4.2.5 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
4.2.6 碎石化层的表面处理 |
4.3 水泥稳定碎石施工 |
4.4 层布钢纤维混凝土面板施工 |
4.4.1 面板结构介绍 |
4.4.2 原材料概况 |
4.4.3 层布钢纤维混凝土面板施工工艺 |
4.5 应用现状 |
4.6 应用总结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经济效益分析 |
5.1 旧路的碎石化处治经济效益分析 |
5.2 层布钢纤维混凝土经济效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文献综述 |
论文长摘要 |
(5)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合理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存在的问题 |
2 国外水泥路面发展趋势 |
2.1 日本水泥路面 |
2.2 美国水泥路面 |
2.3 欧洲与加拿大水泥路面 |
3 我国相关技术规范规定 |
4 隧道路面采用CRCP的必要性 |
5 隧道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存在的问题 |
6 我省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应用实例分析 |
7 结论 |
(6)钢纤维混凝土在收费站水泥路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概况 |
2 原材料和配合比 |
2.1 原材料 |
2.2 钢纤维掺量的确定 |
2.3 施工配合比 |
3 强度试验及分析 |
4 结论 |
(7)平阴黄河公路大桥钢纤维混凝土桥面铺装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 |
1.2.2 钢纤维混凝土国外的研究状况 |
1.2.3 钢纤维混凝土国内的研究状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钢纤维混凝土基本理论 |
2.1 混凝土中钢纤维形态的分析与描述 |
2.1.1 钢纤维的种类 |
2.1.2 钢纤维分布和取向及主要影响因素 |
2.1.3 钢纤维分布和取向的描述与计算 |
2.2 混凝土的破坏机理 |
2.2.1 混凝土的破坏过程 |
2.2.2 混凝土的分级破坏 |
2.3 钢纤维混凝土的增强机理 |
2.3.1 复合力学理论 |
2.3.2 纤维间矩理论 |
2.3.3 两种计算模式的统一 |
第3章 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3.1 掺加 1%钢纤维的实验过程与方法 |
3.1.1 试验目的 |
3.1.2 试验过程与方法 |
3.2 钢纤维变化时的实验结果 |
3.3 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分析 |
3.3.1 钢纤维混凝土的弯曲性能 |
3.3.2 抗折强度结果分析 |
3.4 钢纤维混凝土的韧性研究 |
3.4.1 钢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的测试与计算方法 |
3.4.2 进一步提高钢纤维混凝土韧性的途径 |
第4章 平阴黄河大桥钢纤维混凝土桥面铺装施工工艺技术研究 |
4.1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4.1.1 技术要求 |
4.1.2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
4.1.3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例 |
4.2 施工工艺技术研究 |
4.2.1 钢纤维混凝土桥面铺装的工程应用 |
4.2.2 泵送混凝土的施工要求 |
4.2.3 钢纤维混凝土桥面铺装的主要施工工艺 |
4.2.4 钢纤维混凝土桥面的试验结果及使用效果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8)钢纤维混凝土在隧道路面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状况 |
1.2.1 钢纤维混凝土路面研究状况 |
1.2.2 路面结构形式研究状况 |
1.2.3 国内外应用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思路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钢纤维混凝土增强机理 |
2.1 复合材料力学 |
2.1.1 基本理论 |
2.1.2 方向有效系数η_θ |
2.1.3 界面粘结系数η_b |
2.1.4 纤维长度有效系数η_l |
2.1.5 纤维-基体应力传递 |
2.2 纤维间距 |
2.3 钢纤维与基体间界面效应 |
2.3.1 剪切滑移模型 |
2.3.2 粘结强度与粘结应力同滑移关系 |
2.3.3 提高界面强度的方法 |
2.3.4 钢纤维韧性评价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合比正交设计试验 |
3.1 正交设计基本原理 |
3.1.1 均衡分散性 |
3.1.2 整齐可比性 |
3.2 正交设计的基本步骤 |
3.3 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 |
3.4 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
3.5 正交法配合比试验设计 |
3.5.1 原材料的选取 |
3.5.2 试件制作 |
3.5.3 试验与计算 |
3.5.4 试验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面结构设计与接缝模拟 |
4.1 引言 |
4.2 隧道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 |
4.2.1 隧道路面的特点 |
4.2.2 隧道路面的设计要求 |
4.2.3 交通分析 |
4.2.4 初拟路面结构 |
4.2.5 材料参数 |
4.2.6 荷载疲劳应力计算 |
4.2.7 路面结构厚度检验 |
4.3 接缝设计与模拟计算 |
4.3.1 ANSYS 有限元软件简介 |
4.3.2 接缝设计 |
4.3.3 路面模型 |
4.3.4 计算 |
4.3.5 结果分析 |
4.3.6 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应用 |
5.1 引言 |
5.2 工程概况 |
5.2.1 概述 |
5.2.2 工程地质 |
5.2.3 环境条件 |
5.3 施工要求与施工工艺 |
5.3.1 材料要求 |
5.3.2 拌和料的检测 |
5.3.3 抗折强度 |
5.3.4 平整度 |
5.4 施工要点与质量控制 |
5.4.1 滑模摊铺机全幅摊铺技术 |
5.4.2 路基防排水技术 |
5.4.3 钢纤维混凝土路面防滑技术 |
5.5 路面检测结果 |
5.5.1 弯拉强度检测 |
5.5.2 路面平整度检测 |
5.5.3 接缝传荷能力检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320国道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补强和排水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320国道上饶段交通调查与分析 |
2.1 320国道太平桥至上饶段概述 |
2.2 交通状况调查与重载组成分析 |
2.2.1 交通状况调查 |
2.2.2 重载交通影响分析(考虑超载超限的轮载换算) |
2.3 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状况调查 |
2.3.1 水泥混凝土损坏情况调查 |
2.3.2 试验路段水泥混凝土损坏情况调查 |
2.3.3 试验路段状况指数PCI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板底脱空防止措施研究 |
3.1 板底脱空成因分析与措施 |
3.1.1 板底脱空成因分析 |
3.1.2 采取的措施 |
3.2 水泥砼板底脱空的判断及评价方法 |
3.3 注浆技术原理及应用的技术条件 |
3.3.1 注浆技术原理 |
3.3.2 注浆应用的技术条件 |
3.4 注浆材料性能试验 |
3.4.1 注浆材料要求 |
3.4.2 浆液室内性能试验 |
3.5 注浆前后效果分析 |
3.5.1 注浆前弯沉情况 |
3.5.2 注浆后弯沉情况 |
3.5.3 注浆前后弯沉比较分析 |
3.5.4 旧面板接缝传荷能力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层结构补强试验研究 |
4.1 面层材料 |
4.1.1 原材料及试件制备 |
4.1.2 试验分析 |
4.2 防水材料 |
4.2.2 剪切试验 |
4.2.2 透水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透水基层材料试验研究 |
5.1 基层材料 |
5.1.1 CTPB材料的性质要求 |
5.1.2 CTPB级配要求及设计思想 |
5.2 材料试验 |
5.2.1 试件制备 |
5.2.2 空隙率测定 |
5.2.3 透水系数测定 |
5.2.4 CTPB材料的应力-应变特征 |
5.2.5 CTPB材料的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
5.3 半刚性透水砼材料组成设计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试验路方案与施工技术研究 |
6.1 旧水泥砼路面结构增强和排水措施及施工工艺 |
6.1.1 水泥砼罩面 |
6.1.2 钢纤维水泥砼罩面 |
6.1.3 设置排水基层的全厚式钢纤维水泥砼路面 |
6.1.4 边缘排水系统 |
6.2 关键技术 |
6.3 经济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力学行为研究及在路面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钢纤维混凝土的发展概况及应用现状 |
1.2 钢纤维混凝土的优良性能 |
1.3 钢纤维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
1.4 钢纤维混凝土增强基本理论综述 |
1.4.1 复合材料力学理论(混合率法则) |
1.4.2 纤维间距理论 |
1.5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
第二章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2.1 概述 |
2.2 原材料 |
2.3 试件制作及配合比 |
2.4 试验原理与方法简述 |
2.4.1 抗压试验 |
2.4.2 劈裂试验 |
2.4.3 抗折试验 |
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5.1 抗压试验分析 |
2.5.2 劈裂试验分析 |
2.5.3 抗折试验分析 |
2.5.4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抗折强度性价比较分析 |
2.6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的破坏特性与增强增韧基理 |
2.6.1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压和劈裂破坏形态分析 |
2.6.2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弯拉破坏形态与增强增韧基理分析 |
2.7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弯拉强度理论分析 |
2.7.1 钢纤维定向分布式混凝土纵向弹性模量E 的预测 |
2.7.2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弯拉强度理论计算 |
2.7.3 弯拉强度理论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2.8 结论 |
第三章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断裂性能试验研究 |
3.1 断裂力学及道路结构混凝土断裂力学概述 |
3.2 试件制作和试验方法 |
3.2.1 原材料 |
3.2.2 试件制作 |
3.2.3 试验方案与方法 |
3.3 断裂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结论 |
第四章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力学分析 |
4.1 道路结构力学计算的内容 |
4.2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 |
4.2.1 弹性地基板理论 |
4.2.2 弹性层状体系理论 |
4.3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应力解析解分析 |
4.3.1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路面面板结构模型简化 |
4.3.2 基于多层弹性连续体系理论路面力学分析 |
4.3.3 基于弹性半空间地基上的薄板理论路面力学分析 |
4.4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应力ANSYS 数值模拟分析 |
4.4.1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在路面工程中的应用 |
5.1 混凝土路面施工及质量影响因素简述 |
5.2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 |
5.2.1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路面设计 |
5.2.2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施工简述 |
5.2.3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施工注意事项 |
5.3 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应用前景探讨 |
总结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钢纤维混凝土在公路收费站路面施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纤维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试验研究[D]. 张认.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2]特殊路段超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D]. 杨帆.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3]三相复合导电混凝土用于道路及桥面融雪化冰的研究[D]. 刘建国. 长安大学, 2014(03)
- [4]层布钢纤维混凝土在旧路改造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 刘晔. 长沙理工大学, 2013(01)
- [5]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合理结构分析[J]. 申俊敏,张翛,刘海. 山西交通科技, 2011(05)
- [6]钢纤维混凝土在收费站水泥路面中的应用[J]. 王建忠,杨英俊,李世雄. 科学之友(B版), 2009(12)
- [7]平阴黄河公路大桥钢纤维混凝土桥面铺装技术研究[D]. 张晓峰. 吉林大学, 2009(09)
- [8]钢纤维混凝土在隧道路面中的应用研究[D]. 雷雨. 长沙理工大学, 2008(12)
- [9]320国道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补强和排水措施研究[D]. 谢艳. 长沙理工大学, 2008(12)
- [10]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力学行为研究及在路面工程中的应用[D]. 刘小根. 湘潭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