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氨基)功能化有机锂引发剂研究进展

胺(氨基)功能化有机锂引发剂研究进展

一、胺(氨)基官能化有机锂引发剂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村[1](2021)在《锁定—解锁活性阴离子聚合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开关聚合机理因其在调控聚合过程方面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功能化聚合物、序列可控聚合物的合成以及聚合物分布宽度调控等领域。然而,由于聚合条件较为严苛(如结构复杂的催化剂、聚合单体受限与聚合环境苛刻等),导致开关聚合的应用受到限制。此外,目前开关聚合的研究大多基于聚合体系中活性中心的整体调控,而定量调节部分链增长活性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论文基于一种硅氧DPE衍生物1-[4-(三异丙氧基硅基)苯基]-1’-二苯乙烯(DPE-Si(OiPr)3)与苯乙烯单体阴离子共聚合时展现出的定量“锁定-解锁”的现象,通过研究该种聚合反应的特性与应用得到了如下结果:1.改变DPE-Si(OiPr)3的投料比,设计并研究了50%与100%两种封端状态下的解锁反应。解锁后链增长过程受控于动力学,添加苯乙烯(St)时部分活性种发生链增长反应,添加St与1,1’-二苯乙烯(DPE)的混合物时,所有解锁中心均实现链增长反应;烷氧基碱金属化合物的碱性对解锁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实验证明三种碱的解锁效果表现为t-Bu OLi<Na ODP<t-Bu OK,表明碱性越强,解锁效果越好。此外,由于解锁后烷氧基碱金属化合物不能被提取出来,导致解锁过程不可逆。2.利用DPE-Si(OiPr)3单体在阴离子聚合中定量锁闭活性中心的特点,在苯乙烯聚合过程中加入DPE-Si(OiPr)3,实现活性链的逐步封端,调控D在1.08-1.39范围内变化,GPC曲线的多峰分布形式也可被调节。宽分布聚苯乙烯活性链解锁并聚合,结合硅氢加成反应,得到了含有不同分子量分布PS嵌段的共聚物材料:NP-PS-b-PSD-g-(PIp)n(窄分布)、BP-PS-b-PSD-g-(PIp)n(宽分布)、MP-PS-b-PSD-g-(PIp)n(多峰分布)。三者的热力学研究表明,模量NP>BP>MP。MP-PS-b-PSD-g-(PIp)n由于在较宽的温域范围内都有较高的tanδ,该聚合物材料在阻尼方面或有很高的潜在应用价值。3.借助于DPE-Si(OiPr)3的偶联特性和氨基的Ugi高效反应,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表面修饰。采用“grafting onto”法将双端官能化聚苯乙烯DNPSDSi O接枝到纳米基底表面,改变聚合物链分子量,可在1.92-0.087 chains nm-2范围调节聚合物刷的接枝密度。将Ugi-4CR反应引入此反应体系中,改变PS-CHO的分子量和投料比(增大分子量,反应效率下降;增加投料比,反应效率提高)分别合成了单峰以及双峰分布的聚合物刷材料,实现了对纳米粒子的表面接枝聚合物结构的调控。

王鑫宇[2](2021)在《封闭聚氨酯改进丁苯橡胶金属(钢)热硫化粘合剂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材料科学中结构复合材料因其性能优异而被深入研究。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中的橡胶有着差异巨大的化学结构和力学性能,将两者粘接得到的复合件兼备了两者优点,可以应用到诸多场合,所以金属-橡胶热硫化复合体系在许多工业领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运用。封闭聚氨酯胶黏剂对金属有着优良的粘接性能,且储存稳定性良好。对丁苯橡胶进行官能化改性是提升与极性填料相容性,增强与金属粘接性能的有效方法。本文制备了一种使用封闭聚氨酯改进的丁苯橡胶热硫化粘合剂,粘接金属(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实验以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MDI),聚己二酸-1,4-丁二醇酯二醇(PBA)合成聚氨酯预聚物,以丁酮肟(MEKO)作为封闭剂,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了聚氨酯预聚物的合成与封闭;以异佛尔酮二胺(IPDA)和4-4’-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PACM)为扩链剂,制备了封闭型聚氨酯胶黏剂,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研究其在160℃的解封和扩列行为;TG/DTG分析结果表明:解封温度在150℃附近,由PACM作为扩链剂时产物热稳定性更好;当湿固化时间为7天,NCO含量为4.8%,以IPDA扩链系数为0.6时,封闭聚氨酯胶黏剂拉伸剪切强度最大,为4.07MPa。本实验采用链中接枝技术,以丙烯酸(AA)为接枝单体,BPO为引发剂,在甲苯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中制备了接枝丁苯橡胶溶液。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了接枝反应的成功;单体和BPO的用量都会影响溶液的粘度,随着用量的增加接枝率逐渐提升。本实验使用合成的封闭聚氨酯胶黏剂和接枝丁苯橡胶溶液,配合自制增粘剂、促进剂、硫磺、氧化锌和硬脂酸制备了橡胶-金属热硫化粘合剂。采用双涂的粘接工艺粘接钢片和丁苯橡胶混炼胶。探究了封闭聚氨酯用量、增粘剂用量和接枝橡胶接枝率对热硫化粘合剂的拉伸剪切强度的影响。当封闭聚氨酯胶黏剂选用NCO含量为4.8%,以IPDA扩链系数为0.9,接枝丁苯橡胶接枝率为13.6%,各组分固含量比例为封闭聚氨酯:接枝丁苯橡胶:增粘剂=4:1:3时,拉伸剪切强度最大为1.4MPa。

李彦辉[3](2021)在《四臂星型端羟基聚异戊二烯液体橡胶合成及行为安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是液体橡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品种之一,在航天推进剂、轮胎、涂料、粘合剂、橡胶跑道等广泛领域均有应用。异戊二烯与丁二烯同为二烯烃化合物,也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空间,随着近年来异戊二烯产业的不断提升,开展新型聚异戊二烯液体橡胶研究已成必然之势。本研究采用阴离子法设计合成了四官能度星型端羟基聚异戊二烯(4HTPI-Si)液体橡胶,其既具有液体橡胶的常温液态特性和可化学热固化性,又有着多元醇的高反应活性和星型聚合物的紧凑分子构型,无论是作为HTPB的改性剂还是新型固体推进剂基质材料都大有希望。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以异戊二烯为单体,自制了保护基团型有机锂引发剂,以四氯硅烷做偶联剂,在Schlenk操作线中合成了阴离子法四臂星型端羟基聚异戊二烯液体橡胶,以FT-IR、1H NMR、GPC和羟值测定等手段进行了表征测试,得到的4HTPI-Si具有高达86.1%含量的cis-1,4结构,实现了分子量在1000~8000间的可控精确合成,并在合成过程中通过控制环氧乙烷、盐酸和四氯化硅的加入能分别得到1、2、4三种官能度的液体橡胶。以核磁共振法对比分析了4HTPI-Si和商品HTPB的微观结构。将4HTPI-Si与商品HTPB以不同配比用一步法合成了混合聚氨酯,随着4HTPI-Si的占比增加,混合聚氨酯拉伸强度提升到了原来纯HTPB聚氨酯的281%,拉断伸长率增加了66.8%,固化反应速率也有明显加快。以4HTPI-Si和TDI、BDO体系合成了预聚体法聚氨酯,研究结果显示固化参数为1.1~1.2:1、BDO用量为4HTPI-Si摩尔量两倍时固化物综合力学性能最佳。还考察了催化剂DBTHL对聚氨酯合成过程的影响,其添加量在0.05~0.15w%4HTPI-Si比例时能起到很好的促进效果,添加过多则会引发暴聚现象。结合预先危险性分析法逐一分析4HTPI-Si研究过程中各阶段的工艺风险,寻找实验人员的行为与其之间的安全联系,识别液体橡胶合成过程中可能触发危险的行为,制定行为防范规定;对化学实验室环境下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建立了影响行为安全能力的因素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实验室人员的行为安全能力进行了评价,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马万彪,梁爱民,王雪[4](2020)在《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的研究与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溶聚丁苯橡胶(SSBR)的合成方法,包括封端法合成链端官能化SSBR、官能化引发剂合成链端官能化SSBR、偶联改性法合成链端官能化SSBR,介绍了官能化SSBR的研究进展以及官能化技术在橡胶轮胎应用中的重要性。将偶联技术和官能化技术结合在一起制备出双端官能化的星型溶聚丁苯橡胶是丁苯橡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夏叶宁[5](2020)在《基于有机小分子催化的异源单体串联和同步嵌段共聚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嵌段共聚物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结构不同的聚合物链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而得到的共聚物,各链段之间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使嵌段共聚物具有微观相分离、自组装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热塑性弹性体、表面活性剂、增容剂、微纳材料等领域。特别是由含有不同聚合基团的单体(异源单体)构成的嵌段共聚物,其各主链链段具有不同的重复单元结构,因而显示出更大的性质差异,使得这类嵌段共聚物具有更加丰富而独特的性能。然而,异源单体的聚合机理和其所适用的聚合条件往往不同,使两种聚合反应难以具有相容性或连续性,给这类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带来了诸多不便,一般需经历繁琐的多步分离、纯化、端基修饰等步骤。因而,发展高效又简便的异源单体可控嵌段共聚策略对于丰富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促进嵌段共聚物相关理论和应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有机小分子催化的聚合反应发展迅速,在可控性、选择性、简便性和绿色化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并极大促进了复杂高分子结构合成策略的革新和优化。本文以有机小分子催化的环氧和环酯单体开环聚合为基础,发展了若干一锅串联式或同步式异源单体可控嵌段共聚策略,包括单一催化剂串联开环聚合、基于催化剂转换的串联开环聚合、双键加成阴离子聚合与开环聚合的串联实施、光活化可控自由基聚合与开环聚合的串联或同步实施,并发展出新型嵌段共聚物,为嵌段型高分子结构的精巧构筑以及嵌段共聚物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有机强碱单独催化下八臂星形醚酯嵌段共聚物的串联合成。以磷腈碱为催化剂,以蔗糖为引发剂进行环氧乙烷的开环聚合,通过改变单体和引发剂的投料比设计并合成了分子量在4到40 kg mol-1之间,分散度在1.1以下的八臂星形聚环氧乙烷。蔗糖在反应初期不溶于反应介质,但随着聚合物链段的增长,蔗糖部分的溶解性增加直至完全溶解,八个羟基均参与引发环氧乙烷的聚合。通过对比纯化前后聚合物的MTT细胞实验结果,证明了粗产物中的催化剂残留物(磷腈盐)具有细胞毒性,并探讨了其化学结构和反离子对于毒性大小的影响。在残留物毒性较小的磷腈碱的催化下连续聚合环氧乙烷和ε-己内酯,实现了两亲性八臂星形聚醚-聚酯嵌段共聚物的一锅串联式可控合成。(2)通过催化转换策略的优化实现醚酯嵌段共聚物的高效可控串联合成。在超强磷腈碱催化的环氧乙烷开环聚合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硫脲,使氧阴离子活性末端质子化,并形成硫脲阴离子用于催化下一步环酯单体的开环聚合。通过将催化环境由强碱(环氧乙烷合适的聚合条件)转换为弱碱(环酯单体适合的聚合条件),避免了在第二步聚合中出现严重的酯交换副反应,大大提高了聚合的可控性。与“碱到酸”的催化剂转换策略相比,“碱到碱”的催化剂转换策略具有单体和溶剂适用范围广以及催化剂用量少的优点,采用此策略成功实现了丙交酯、ε-己内酯或者三亚甲基碳酸酯与环氧乙烷的连续聚合,得到了结构、成份和分子量可控的嵌段共聚物。除此以外,利用该方法还能够实现开环聚合与逐步聚合的串联,一锅化合成以聚环氧乙烷为软段的聚氨酯。通过比较三种硫脲的催化效果,揭示了硫脲的结构(p Ka值)与催化活性的关系。(3)结合阴离子双键加成聚合与有机催化开环聚合的串联嵌段共聚策略。使用烷基锂引发异戊二烯的经典阴离子双键加成聚合并用环氧乙烷封端,再向反应体系中加入N,N-二取代脲,使氧阴离子活性链末端质子化并得到脲阴离子作为第二步ε-己内酯开环聚合的催化剂。脲阴离子通过对单体和链末端羟基的协同活化进行催化,使ε-己内酯的开环聚合的展现出高反应活性和高选择性,嵌段共聚物的分散度在单体完全转化后也可保持在1.2左右。利用该方法还实现了苯乙烯和ε-己内酯,以及苯乙烯、异戊二烯和ε-己内酯的可控连续聚合并得到了结构明确的嵌段共聚物。通过比较不同脲阴离子催化下的嵌段共聚结果,并辅以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并揭示了脲的p Ka值和结构对称性对于催化活性的影响。(4)结合光活化可控自由基聚合与有机催化开环聚合的串联及同步嵌段共聚策略。首先合成了兼具醇羟基和三硫代碳酸酯基团的双官能有机小分子,其中前者可用于引发环氧单体的开环聚合,后者可作为光活化可控自由基聚合的引发剂、链转移剂和可逆终止剂。将该双官能引发剂与丙烯酰胺类单体混合,先在紫外光照下引发自由基聚合,再加入环氧单体和Lewis酸碱型双组分有机催化剂引发开环聚合,得到了结构明确的聚丙烯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原位扩链实验表明嵌段共聚物末端的三硫代碳酸酯基团并未在环氧单体的开环聚合过程中遭到破坏。因而,两种聚合的实施次序不受限,即,还可先实施开环聚合,再实施光活化自由基聚合,或者同时实施两种聚合,反应均高度可控并获得结构明确的嵌段共聚物。此外,实验结果还证实可以在不影响开环聚合的前提下,利用灯光的开关控制自由基聚合的开始和结束,因而不改变单体投料比即可调节两种链段的相对长度。此方法适用于多种丙烯酰胺/丙烯酸酯和环氧单体,这类新型嵌段共聚物具有显着的链段不相容性和在选择性溶剂中的自组装性质。

程仕华[6](2020)在《聚丁二烯橡胶-聚氨酯弹性体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绿色轮胎行业的快速发展和限制轮胎油耗的法律法规颁发,低滚阻轮胎材料的开发越来越重要,聚丁二烯型聚氨酯弹性体具有低滚阻、耐磨性、耐溶剂性等性能,为下一代轮胎材料奠定了基础。目前主要应用分子量分布宽、官能度大于2、自由基聚合合成的羟基封端聚丁二烯(FHTPB)合成聚丁二烯型聚氨酯弹性体。我们利用阴离子聚合合成具有等长链结构的羟基封端聚丁二烯(AHTPB),合成聚氨酯弹性体后,与天然橡胶共硫化,探究将聚氨酯弹性体应用于翻新胎胎面的可能性。本文第一部分(第三章),利用萘锂引发剂引发丁二烯的阴离子聚合反应,合成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窄、官能度接近2的AHTPB。聚合过程中的假凝胶现象,分析为O-Li+活性中心相互谛合,并且谛合中心与聚丁二烯主链形成金属羰基配位键,体系粘度急剧增大;添加醇钠盐、使用二甲基环氧乙烷为封端剂、调节聚合溶剂极性仍会出现假凝胶,不能提高官能度;降低聚合单体浓度至2%以下不会出现假凝胶现象,合成了官能度1.95左右、分子量可控、1,2结构含量为87%-90%的AHTPB。本文第二部分(第四章),分析聚氨酯弹性体的性能影响因素。聚丁二烯型聚氨酯弹性体的硬段含量从20%提高到30%,Tg从-80℃提高到-65℃,拉伸强度由4.0 MPa提高到6.1 MPa,断裂伸长率从430%降低到310%,硬段的相分离尺寸从109nm降低到91 nm。后固化时间由一周延长至四周,拉伸强度提高1.7倍,伸长率降低55%,四周后机械性能逐渐稳定。扩链剂中BDO:TMP的比例从95:5变化至75:25,对应聚氨酯弹性体的拉伸强度提高1.05倍,伸长率降低10%。AHTPB基和FHTPB基聚氨酯弹性体的拉伸强度分别为6.8 MPa、4.1 MPa,断裂伸长率分别为480%和420%,AHTPB基聚氨酯弹性体的60℃损耗因子较高。本文第三部分(第五章),研究聚丁二烯型聚氨酯弹性体与天然橡胶的剥离强度,天然橡胶的预硫化程度越低,与聚氨酯弹性体的剥离强度越高;聚氨酯弹性体充分后固化后,剥离强度随聚氨酯弹性体硬段含量的提高而降低,硬段含量从20%提高到30%,剥离强度从5.18 KN/m降低至4.50KN/m,相比聚氨酯混炼胶与天然橡胶0.54KN/m的剥离强度提升10倍,为废旧轮胎的翻新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奠定了基础。

王震[7](2020)在《端羟基二烯烃类液体橡胶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液体橡胶具有流动性好、易加工和易连续生产等优点,开发官能化液体橡胶,可以进一步拓展液体橡胶的应用领域。本文采用阴离子聚合,设计合成一系列端羟基聚二烯烃液体橡胶,进而将其应用于制备光固化、聚氨酯、生物基等多种弹性体。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首先研究了双端丙烯酸酯基聚异戊二烯的合成与紫外光固化。使用自制的齐聚异戊二烯双锂引发剂引发异戊二烯聚合,并依序使用环氧乙烷和丙烯酰氯制备了双端丙烯酸酯基聚异戊二烯,其分子量为3000-5000,3,4-PI结构含量为55%。研究了封端影响因素,羟基和丙烯酸酯基官能度最高可达1.93和1.89。以制备的双端丙烯酸酯基聚异戊二烯为预聚体,丙烯酸甲酯为稀释剂,紫外光照射2min可使端基双键完全转化,光固化弹性体材料的拉伸强度达4.60-6.82MPa,断裂伸长率达97-163%,硬度达86.3-91.3。其次研究了双端羟基聚丁苯液体橡胶的合成及羟丁苯型聚氨酯的制备。分别采用萘锂引发剂、丁二烯双锂引发剂及3-(叔-二甲基硅氧基)-1-丙基锂合成双端羟基聚丁苯橡胶,考察了不同引发体系下产物的结构。研究表明,萘锂引发剂在溶剂中析出,引发效果差;丁二烯双锂引发剂所得液体橡胶分子量分布最低可达1.10,丁二烯1.2-结构含量在70%左右,羟基官能度可达1.70;3-(叔-二甲基硅氧基)-1-丙基锂所得产物分子量分布窄,经盐酸酸化脱除保护基团,丁苯橡胶羟基官能度最高可达1.95。使用双端羟基聚丁苯橡胶作为软段与异氰酸酯TDI交联扩链制备羟丁苯型聚氨酯弹性体,当软硬段比例为100:30时,0℃的Tan δ值可达0.727,60℃的 Tanδ 值可达 0.096。本文还对聚月桂烯-聚乳酸弹性体的合成进行了研究。以3-(叔-二甲基硅氧基)-1-丙基锂引发-环氧乙烷封端法合成双端羟基聚月桂烯液体橡胶,其相对分子量在3000-20000,3,4-My结构含量可通过增大m(ETE)/m(PMy)从5.9%提高到56.5%,羟基官能度可达1.92。以其为大分子引发剂,DBU为催化剂,引发左旋丙交酯开环聚合制备聚月桂烯-聚乳酸共聚物,其相对分子量在20000-40000之间,丙交酯单体转化率随丙交酯/聚月桂烯比例的提高从90.2%降至53.5%。

刘姣[8](2020)在《烯烃复分解反应改性溶聚丁苯橡胶的研究》文中提出作为重要的绿色轮胎胎面胶材料,如何提高白炭黑与溶聚丁苯橡胶(SSBR)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轮胎行业的重要课题。通常采用添加硅烷偶联剂的方式解决,但添加硅烷偶联剂对混炼温度的控制要求高,温度过低,不容易完成硅烷化反应;温度过高,混炼胶容易焦烧。本课题采用烯烃复分解反应改性溶聚丁苯橡胶,将能与白炭黑表面羟基反应的官能基团接到SSBR的结构中,以期在不添加硅烷偶联剂的情况下,提高SSBR与白炭黑的相互作用,改善白炭黑在SSBR中的分散。本论文研究了溶剂种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反应物浓度、催化剂浓度、小分子烯烃的种类与用量等因素对烯烃复分解反应改性SSBR的影响,用核磁共振氢谱(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对反应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对改性后白炭黑补强SSBR的硫化特性、与白炭黑的相互作用及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采用烯烃复分解反应可以成功地将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O)、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O)、丙烯酸甲酯(MA)三种小分子烯烃接到SSBR的分子结构中。最佳的反应条件是:采用甲苯为溶剂,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2小时,SSBR浓度为20%,催化剂浓度为0.001%。反应条件相同,三种小分子烯烃用量也相同时,由MA改性的SSBR分子量降低得最多,其白炭黑混炼胶中结合橡胶的含量最低,白炭黑的分散不好,相应的硫化胶的拉伸强度也较低;由VTEO和VTMO改性的SSBR,虽然分子量也有所降低,但与未改性的SSBR相比结合胶含量增加,白炭黑的分散变好,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提高。尤其是VTEO改性的SSBR,不仅强度等物理机械性能提高,其0℃的损耗因子提高,60℃的损耗因子降低,意味着用于轮胎胎面胶时,其抗湿滑性和滚动阻力会同时得到改善。不同用量VTMO改性后的SSBR与白炭黑的结合胶含量均增多,Payne效应降低,白炭黑的分散变好;改性后SSBR混炼胶的焦烧时间延长,硫化速度加快,硫化程度提高,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均得到改善。如VTMO用量为0.1%时,改性SSBR的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分别提高了32.5%和20%;60℃的tanδ降低了16.3%,用于胎面胶可有效降低轮胎的滚动阻力。

董瑞宝[9](2020)在《有机锂过程安全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金属有机化合物是有机合成中必不可少的的催化剂,其特点有应用广、高效、清洁等,其中碱金属有机化合物有较高的活性,可快速带动反应进行,尤其在合成橡胶领域。金属锂作为极为活泼的碱金属,所对应的有机锂化合物具有易制备和能溶于惰性溶剂中等特点,同时我国锂资源丰富,位居世界第一。丁基锂作为最重要的有机锂化合物,在高分子聚合方面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丁基锂存在四种同分异构体,在合成橡胶领域大多选择仲丁基锂和正丁基锂,仲丁基锂活性较高,但也因此在合成过程中热稳定性差且容易失活,对工业化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正丁基锂表现出出色的热稳定性,反应过程较平缓稳定且储存时间长,是合成橡胶领域引发剂的优质选择。液体异戊橡胶是以有机锂为主催化剂,采用阴离子活性聚合方法,在非极性体系中发生异戊二烯单体聚合,经脱挥干燥等后处理工序,得到性能优异的液体聚异戊二烯橡胶。聚异戊二烯液体橡胶近年来的发展表明,通过锂系引发剂合成的液体橡胶,可应用于普通固体橡胶和塑料等聚合物中,充当改性助剂或填充物的角色以改善产品性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制备弹性体的预聚体或基础原材料。它不仅可以提高橡胶材料的力学性能、耐溶剂抽出性、热稳定性等物理机械性能,改善橡胶与金属或非金属的粘着性,还可以提高橡胶的混炼、挤出、压延和硫化等加工工艺性能,同时还可以满足现代化军工产品应用要求。本文对有机锂聚合过程进行了安全性分析,制定了正丁基锂安全操作规程,并以正丁基锂作为引发剂,在己烷溶剂中,采用阴离子活性聚合法,探究了低分子量聚异戊二烯液体橡胶(LIR)的制备条件,成功制得低分子量高顺式聚异戊二烯液体橡胶,并对不同分子量LIR的燃烧特性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分子量每升高1000,p HRR上升10w/g,发热量增加大约5000J/g。以四氢呋喃(THF)作为极性调节剂,制得不同微观结构的LIR,为得到高产率探究了在极性改变的条件下对聚合反应的要求,以反应动力学进行了解释,分析了极性改变对单体聚合结构的影响,并研究了1,4-结构和3,4-结构在燃烧释能方面的能力,结果表明3,4-结构每增加5%,HRR值升高36W/g,发热量升高10000J/g。

高伟[10](2019)在《“点击化学”法改性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及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能源日益紧张和环境问题凸现,环保、节能、高性能化、低成本化成为未来橡胶发展的方向,具有高抗湿滑性、低滚动阻力、低生热、耐磨等全面综合性能的橡胶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本文从调控填料分散、加强橡胶-填料作用思路入手,通过硫醇-烯点击化学设计合成多种支化/梳形溶聚丁苯橡胶(SSBR)模型分子,研究其炭黑/白炭黑复合材料与性能,以实现橡胶的高性能化。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支化/梳形聚丁二烯和丁苯橡胶的合成及炭黑复合体系性能研究。采用乙硫醇、己硫醇、十二烷基硫醇和十八烷基硫醇点击制备了聚丁二烯和丁苯聚合物,研究了接枝率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通过改变硫醇种类、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比例等实现了对支化/梳形聚合物结构控制。模型聚合物的热学性质研究发现,随着接枝碳链长度由2增大到6、12,再增大到18,聚合物玻璃化温度呈现升高、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18碳侧链接枝聚合物最终出现了结晶,熔融温度为7℃~29℃;接枝密度由0增大到350,含2、6、12个碳侧链的支化/梳形聚丁二烯的玻璃化温度分别提高13℃、降低5℃、降低14℃。炭黑增强接枝丁苯橡胶的研究表明,混炼胶门尼粘度由于分子侧链的内增塑作用降低55%~72%,Payne效应明显减弱,侧链长度对其影响较小;由于支链引入,橡胶内聚能密度降低,硫化胶交联密度降低,断裂伸长率增大,且随着接枝密度增大愈发显着。2.官能化支化/梳形丁苯橡胶的合成及白炭黑复合体系性能研究。采用3-巯基丙醇、6-巯基己醇、3-巯基丙酸、11-巯基十一烷酸、3-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等双官能团硫醇设计制备了多种结构的官能化支化/梳形丁苯橡胶分子,并采用传统加工工艺将这些模型橡胶分子与白炭黑复合加工,对其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基于橡胶分子基体的链中官能化接枝改性橡胶/白炭黑复合体系结合胶含量提高125%~290%,Payne效应大幅削弱,从而使得拉伸强度、抗湿滑性、滚动阻力均得到改善,接枝密度为70个支链/聚合物的羧基官能化橡胶的拉伸强度达26 MPa,tan δ(0℃)增大到1.23,tan δ(60℃)为0.086,接枝密度为70个支链/聚合物的硅氧烷基官能化橡胶的tan δ(0℃)增大184%,tan δ(60℃)减小13%。在改善填料分散的效果上链中官能化接枝改性要明显优于Si69等小分子硅烷偶联剂,可实现对填料的原位改性且所用官能团用量减少三倍。随着橡胶网络与白炭黑相互作用方式由氢键、氢键/共价键合、共价键合依次增强,填料分散程度按羟基、羧基、硅氧烷基接枝橡胶基体的顺序逐渐提高,Payne效应减弱。同种官能化的支化/梳形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交联密度增加,断裂伸长率减小,表明过强的橡胶-填料作用亦不利于提升橡胶综合性能。接枝侧链长度对填料分散和橡胶性能的影响较小。3.湿法球磨接枝改性白炭黑及其增强未接枝SSBR性能研究。将羧基、硅氧烷基接枝SSBR支化/梳形丁苯聚合物在环己烷中与白炭黑球磨,制备了 SSBR接枝改性白炭黑,进而将其与未接枝SSBR采用传统共混工艺复合,对橡胶复合材料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ayne效应减弱、白炭黑分散性提高,从而使得拉伸强度、撕裂强度、抗湿滑性、滚动阻力均得到改善。过多的羧基、硅氧烷基接枝SSBR支化/梳形丁苯聚合物在改善填料分散的同时会使物理机械性能和抗湿滑性能降低,滚动阻力增加。该湿法球磨接枝改性方法,羧基、硅氧烷基接枝SSBR支化/梳形丁苯聚合物对改善白炭黑分散和橡胶综合性能的作用效果相差不大。

二、胺(氨)基官能化有机锂引发剂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胺(氨)基官能化有机锂引发剂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锁定—解锁活性阴离子聚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开关聚合反应研究进展
        1.1.1 光催化开关聚合体系研究
        1.1.2 电位控制激开关聚合体系研究
        1.1.3 温度响应开关聚合研究
        1.1.4 化学反应调控开关聚合研究
        1.1.5 开关聚合研究发展趋势
    1.2 本论文选题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原料及单体精制
    2.2 DPE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精制
    2.3 “锁定-解锁”活性阴离子聚合机理特性研究
        2.3.1 半封端“锁定-解锁”阴离子聚合
        2.3.2 全封端“锁定-解锁”阴离子聚合
    2.4 基于“锁定-解锁”聚合机理的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调控
        2.4.1 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调控研究
        2.4.2 多分布嵌段聚合物聚合物接枝反应
    2.5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接枝反应
        2.5.1 双端官能化聚苯乙烯的合成
        2.5.2 “grafting-onto”法制备聚合物刷材料
        2.5.3 单峰与双峰聚合物刷材料的合成
    2.6 测试与表征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锁定-解锁”活性阴离子聚合机理特性研究
        3.1.1 硅氧DPE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3.1.2 解锁过程的动力学影响研究
        3.1.3 烷氧基碱金属化合物碱性对解锁过程的影响研究
    3.2 基于“锁定-解锁”定聚合机理的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调控研究
        3.2.1 逐步封端调控嵌段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研究
        3.2.2 多分布嵌段聚合物接枝反应及性能研究
    3.3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聚合物接枝反应研究
        3.3.1 功能化聚合物侧链的合成研究
        3.3.2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聚合物结构设计研究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符号对照表
附录 B “锁定-解锁”部分核磁分析全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封闭聚氨酯改进丁苯橡胶金属(钢)热硫化粘合剂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橡胶与金属粘接概述
        1.1.1 橡胶金属粘接研究进展
        1.1.2 橡胶与金属粘接机理概述
        1.1.3 橡胶与金属粘接工艺
        1.1.4 橡胶与金属粘接失效原理概述
    1.2 封闭型聚氨酯胶黏剂概述
        1.2.1 封闭型聚氨酯的原料
        1.2.2 封闭型聚氨酯的反应机理
        1.2.3 封闭型聚氨酯的发展及应用
    1.3 丁苯橡胶胶黏剂概述
        1.3.1 丁苯橡胶概述
        1.3.2 溶聚丁苯橡胶的改性技术
        1.3.3 接枝溶聚丁苯橡胶胶黏剂的原料
    1.4 选题目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封闭型聚氨酯的合成及其胶黏剂的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测试方法
        2.3.1 红外光谱测试(FT-IR)
        2.3.2 热性能分析
        2.3.3 NCO含量测定
        2.3.4 拉伸剪切强度测试
    2.4 实验步骤
        2.4.1 端异氰酸酯预聚物的合成
        2.4.2 端异氰酸酯预聚物的封闭
        2.4.3 封闭物的解封与扩链反应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红外光谱图分析
        2.5.2 热性能分析
        2.5.3 力学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接枝丁苯橡胶的合成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3 测试方法
        3.3.1 红外光谱测试(FT-IR)
        3.3.2 旋转粘度测试
        3.3.3 接枝率测定
    3.4 实验步骤
        3.4.1 AA接枝丁苯橡胶溶液的制备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红外光谱图分析
        3.5.2 AA用量对AA接枝丁苯橡胶溶液的影响
        3.5.3 BPO用量对AA接枝丁苯橡胶溶液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封闭型聚氨酯改进丁苯橡胶热硫化粘合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测试方法
        4.3.1 拉伸剪切强度测试
    4.4 实验步骤
    4.5 实验配方
    4.6 结果与讨论
        4.6.1 封闭聚氨酯用量对热硫化粘合剂拉伸剪切强度的影响
        4.6.2 增粘剂用量对热硫化粘合剂拉伸剪切强度的影响
        4.6.3 接枝橡胶接枝率对热硫化粘合剂拉伸剪切强度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四臂星型端羟基聚异戊二烯液体橡胶合成及行为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液体橡胶及其发展、应用
        1.1.1 液体橡胶及其发展历程
        1.1.2 液体橡胶的种类划分
        1.1.3 聚二烯烃液体橡胶应用及改性研究
    1.2 阴离子活性聚合法介绍
        1.2.1 阴离子聚合法的优势
        1.2.2 阴离子聚合法的引发剂要求
        1.2.3 阴离子聚合单体的要求
        1.2.4 阴离子聚合溶剂的要求
    1.3 星型聚合物介绍
        1.3.1 星型聚合物及其优势
        1.3.2 星型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及相关研究
    1.4 本课题立论依据及研究目标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TBDMSOPrLi引发剂的制备与4HTPI-Si液体橡胶的合成
        1.5.2 4HTPI-Si与市售F-HTPB基聚氨酯的制备
        1.5.3 4HTPI-Si工艺风险识别及实验者行为安全评价
2 4HTPI-Si液体橡胶的合成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原料规格
        2.1.2 真空/惰气氛围操作设备
        2.1.3 原料精制、处理与设备除杂
    2.2 4HTPI-Si液体橡胶合成路线
        2.2.1 TBDMSOPrLi引发剂的合成路线
        2.2.2 4HTPI-Si的合成路线
    2.3 实验步骤
        2.3.1 TBDMSOPrLi的合成步骤
        2.3.2 4HTPI-Si的合成步骤
    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2.5 结果与分析
        2.5.1 引发剂合成的收率计算及稳定性检验
        2.5.2 4HTPI-Si红外光谱(FT-IR)分析
        2.5.3 4HTPI-Si酸化前后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分析
        2.5.4 4HTPI-Si偶联过程中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2.5.5 羟值的测定(DHV)
        2.5.6 合成分子量的控制
        2.5.7 合成微观结构的控制
        2.5.8 合成官能度的控制
    2.6 本章小结
3 4HTPI-Si与市售HTPB液体橡胶合成聚氨酯弹性体对比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 聚氨酯制备路线
    3.3 4HTPI-Si及 F-HTPB液体橡胶制备聚氨酯弹性体的实验设计
        3.3.1 一步法制备4HTPI-Si/F-HTPB混合液体橡胶基聚氨酯弹性体
        3.3.2 预聚体法制备4HTPI-Si基聚氨酯弹性体
    3.4 聚氨酯制备实验步骤
        3.4.1 4HTPI-Si与市售F-HTPB液体橡胶一步法制备聚氨酯实验步骤
        3.4.2 4HTPI-Si基聚氨酯弹性体的预聚体法制备实验步骤
    3.5 聚氨酯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3.6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3.6.1 4HTPI-Si与市售F-HTPB的~1H NMR谱图对比
        3.6.2 固化过程中的起泡现象
        3.6.3 不同配比的4HTPI-Si/HTPB基聚氨酯力学性能
        3.6.4 固化参数(-NCO/-OH摩尔比)对4HTPI-Si基聚氨酯的影响
        3.6.5 BDO用量对4HTPI-Si基聚氨酯的影响
        3.6.6 DBTHL用量对4HTPI-Si基聚氨酯合成过程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4HTPI-Si工艺风险识别及实验者行为安全评价
    4.1 4HTPI-Si液体橡胶研究预先危险性分析
        4.1.1 原料处理阶段
        4.1.2 引发剂及液体橡胶合成阶段
        4.1.3 产物后处理阶段
        4.1.4 聚氨酯合成阶段
        4.1.5 测试表征阶段
    4.2 化学实验室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4.3 化学实验室人员行为安全能力评价体系与模型
        4.3.1 行为安全评价的方法
        4.3.2 行为安全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建立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的研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封端法合成链端官能化SSBR
    1.1 胺类封端剂封端SSBR
    1.2 硅烷类封端剂封端溶聚丁苯橡胶
    1.3 其他类型封端剂
2 官能化引发剂合成链端官能化SSBR
    2.1 胺(氨、氮)类有机锂引发剂
    2.2 含锡有机锂引发剂
    2.3 胺锡锂引发剂
    2.4 硅锂引发剂
3 偶联改性法合成链端官能化SSBR
4 结语

(5)基于有机小分子催化的异源单体串联和同步嵌段共聚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全文名词缩写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方法
        1.2.1 单一机理连续加料法
        1.2.2 端基偶联法
        1.2.3 机理转换法
        1.2.4 异官能双重引发法
    1.3 有机小分子催化聚合
        1.3.1 有机小分子催化聚合概述
        1.3.2 环酯单体的有机小分子催化开环聚合
        1.3.3 环氧单体的有机小分子催化开环聚合
        1.3.4 基于有机小分子催化开环聚合的嵌段共聚
    1.4 本论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主要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有机强碱单独催化下八臂星形醚酯嵌段共聚物的串联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八臂星形聚环氧乙烷的合成
        2.2.3 环氧乙烷与ε-己内酯八臂星形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2.2.4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2.2.5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以蔗糖为引发剂环氧乙烷的开环聚合
        2.3.2 磷腈催化剂残余细胞毒性的揭示
        2.3.3 以蔗糖为引发剂环氧乙烷与ε-己内酯的串联嵌段共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过催化转换策略的优化实现醚酯嵌段共聚物的高效可控串联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环氧乙烷与ε-己内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3.2.3 环氧乙烷与左旋丙交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3.2.4 聚环氧乙烷-聚氨酯的合成
        3.2.5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基于“碱到碱”催化转换策略的环氧乙烷与ε-己内酯串联嵌段共聚
        3.3.2 基于“碱到碱”催化转换策略的环氧乙烷与丙交酯串联嵌段共聚
        3.3.3 基于“碱到碱”催化转换策略的环氧乙烷与三亚甲基碳酸酯串联嵌段共聚
        3.3.4 基于“碱到碱”催化转换策略的链式开环聚合与逐步加成聚合串联实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合阴离子双键加成聚合与有机催化开环聚合的串联嵌段共聚策略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N,N-二取代脲的合成
        4.2.3 异戊二烯与ε-己内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4.2.4 苯乙烯与ε-己内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4.2.5 苯乙烯、异戊二烯与ε-己内酯三元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4.2.6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异戊二烯与ε-己内酯的串联嵌段共聚
        4.3.2 苯乙烯与ε-己内酯的串联嵌段共聚
        4.3.3 异戊二烯、苯乙烯与ε-己内酯的三元串联嵌段共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合光活化可控自由基聚合与有机催化开环聚合的串联及同步嵌段共聚策略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异官能双重引发剂的合成
        5.2.3 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与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5.2.4 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与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的反向合成
        5.2.5 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与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的一步合成
        5.2.6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与环氧丙烷的串联嵌段共聚
        5.3.2 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与环氧丙烷的反向串联嵌段共聚
        5.3.3 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与环氧丙烷的同步嵌段共聚
        5.3.4 光活化可控自由基聚合的时间控制
        5.3.5 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与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的物理性质
        5.3.6 异官能双重引发法实施其他丙烯酰胺与环氧单体的串联嵌段共聚
        5.3.7 异官能双重引发法实施丙烯酸酯与环氧单体的串联嵌段共聚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附件

(6)聚丁二烯橡胶-聚氨酯弹性体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聚氨酯弹性体
        1.2.1 聚氨酯弹性体的分类
        1.2.2 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
    1.3 聚氨酯弹性体的性能影响因素
        1.3.1 硬段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1.3.2 软段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1.3.3 不同制备方法对性能的影响
        1.3.4 催化剂对性能的影响
        1.3.5 扩链剂对性能的影响
    1.4 羟基封端聚丁二烯橡胶
        1.4.1 聚丁二烯橡胶的合成
        1.4.2 阴离子聚合合成方法
    1.5 聚氨酯与天然橡胶的粘接
        1.5.1 聚氨酯型胶黏剂
        1.5.2 聚氨酯弹性体与天然橡胶共硫化
    1.6 研究内容
    1.7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原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流程
        2.3.1 AHTPB的合成
        2.3.2 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
        2.3.3 聚氨酯弹性体与天然橡胶共硫化
    2.4 测试方法
        2.4.1 GPC分析
        2.4.2 ~1H-NMR分析
        2.4.3 羟值滴定分析
        2.4.4 DSC分析
        2.4.5 FT-IR分析
        2.4.6 TEM分析
        2.4.7 DMA分析
        2.4.8 拉伸性能分析
        2.4.9 硫化曲线分析
        2.4.10 剥离强度分析
        2.4.11 共硫化界面分析
第三章 羟基封端聚丁二烯橡胶的制备与表征
    3.1 概述
    3.2 羟基封端聚丁二烯的引发体系分析
    3.3 假凝胶的成因分析
        3.3.1 假凝胶的变温红外分析
        3.3.2 假凝胶的DSC分析
        3.3.3 假凝胶谛合模型分析
    3.4 假凝胶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单体浓度对假凝胶的影响
        3.4.2 添加醇钠盐对假凝胶的影响
        3.4.3 溶剂极性对假凝胶的影响
        3.4.4 封端剂结构对假凝胶的影响
    3.5 合成AHTPB的物料衡算
    3.6 小结
第四章 聚丁二烯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4.1 前言
    4.2 硬段含量对HTPB-PU性能的影响
    4.3 扩链反应时间对HTPB-PU性能的影响
    4.4 扩链剂、交联剂比例对HTPB-PU性能的影响
    4.5 后固化时间对HTPB-PU性能的影响
    4.6 聚丁二烯类型对HTPB-PU性能的影响
        4.6.1 聚丁二烯原料表征分析
        4.6.2 不同聚丁二烯合成聚氨酯弹性体的TEM分析
        4.6.3 不同聚丁二烯合成聚氨酯弹性体的DSC分析
        4.6.4 不同聚丁二烯合成聚氨酯弹性体的DMA分析
        4.6.5 不同聚丁二烯合成聚氨酯弹性体的拉伸曲线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聚氨酯弹性体与天然橡胶的共硫化
    5.1 前言
    5.2 天然橡胶的硫化表征
    5.3 天然橡胶与聚氨酯弹性体的共硫化性能
        5.3.1 天然橡胶预硫化程度对共硫化性能影响
        5.3.2 聚氨酯弹性体的硬段含量对共硫化性能的影响
        5.3.3 天然橡胶-聚氨酯弹性体共硫化界面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7)端羟基二烯烃类液体橡胶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阴离子聚合现状与进展
        1.1.1 阴离子聚合的研究进展
        1.1.2 阴离子聚合制备端基官能化聚合物
    1.2 液体橡胶的简介
        1.2.1 液体橡胶的发展与现状
        1.2.2 液体橡胶的分类
        1.2.3 液体橡胶的合成
        1.2.4 液体橡胶的应用
    1.3 论文选题的立论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试剂及仪器
        2.1.1 原料的参数及规格
        2.1.2 试剂的纯化
    2.2 实验方法
        2.2.1 双端丙烯酸酯基聚异戊二烯的合成
        2.2.2 双端丙烯酸酯基聚异戊二烯的紫外光固化
        2.2.3 双端羟基聚丁苯液体橡胶的制备
        2.2.4 羟丁苯型聚氨酯的制备
        2.2.5 聚月桂烯-聚乳酸弹性体的制备
    2.3 聚合物表征与测试方法
        2.3.1 产率
        2.3.2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2.3.3 相对分子量及分子质量分布测试
        2.3.4 红外谱图分析
        2.3.5 力学性能测试
        2.3.6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双端丙烯酸酯基聚异戊二烯的合成与紫外光固化
        3.1.1 齐聚异戊二烯双锂引发剂的合成及表征
        3.1.2 双端羟基聚异戊二烯的合成及表征
        3.1.3 双端丙烯酸酯基聚异戊二烯的合成及表征
        3.1.4 双端丙烯酸酯基聚异戊二烯的紫外光固化
        3.1.5 小结
    3.2 双端羟基聚丁苯液体橡胶的合成及羟丁苯型聚氨酯的制备
        3.2.1 萘锂引发剂制备双端羟基液体丁苯橡胶
        3.2.2 丁二烯双锂引发剂制备双端羟基液体丁苯橡胶
        3.2.3 保护性基团引发剂制备双端羟基液体丁苯橡胶
        3.2.4 10L釜放大实验
        3.2.5 羟丁苯型聚氨酯的合成与表征
        3.2.6 小结
    3.3 聚月桂烯-聚乳酸弹性体的合成
        3.3.1 保护基团引发剂制备双端羟基聚月桂烯
        3.3.2 聚月桂烯-聚乳酸弹性体的合成与表征
        3.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8)烯烃复分解反应改性溶聚丁苯橡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溶聚丁苯橡胶
        1.2.1 溶聚丁苯橡胶与乳聚丁苯橡胶的比较
        1.2.2 溶聚丁苯橡胶改性技术的发展
    1.3 白炭黑与硅烷化效应
        1.3.1 白炭黑的性质
        1.3.2 硅烷偶联剂与硅烷化反应
    1.4 烯烃复分解反应
        1.4.1 烯烃复分解反应机理
        1.4.2 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催化剂类型
        1.4.3 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类型
        1.4.4 烯烃复分解反应在橡胶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反应条件对烯烃复分解反应改性SSBR的影响
    2.1 烯烃复分解反应改性SSBR的机理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试样制备
        2.2.4 分析与测试
    2.3 溶剂对烯烃复分解反应改性SSBR的影响
        2.3.1 改性SSBR的表征
        2.3.2 溶剂对改性SSBR分子量的影响
        2.3.3 溶剂对改性SSBR与白炭黑相互作用的影响
        2.3.4 溶剂对白炭黑在改性SSBR中分散的影响
        2.3.5 溶剂对改性SSBR硫化特性的影响
        2.3.6 溶剂对改性SSBR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2.3.7 溶剂对改性SSBR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2.4 反应温度对烯烃复分解反应改性SSBR的影响
        2.4.1 反应温度对改性SSBR分子量的影响
        2.4.2 反应温度对改性SSBR与白炭黑相互作用的影响
        2.4.3 反应温度对白炭黑在改性SSBR中分散的影响
        2.4.4 反应温度对改性SSBR硫化特性的影响
        2.4.5 反应温度对改性SSBR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2.4.6 反应温度对改性SSBR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2.5 反应时间对烯烃复分解反应改性SSBR的影响
        2.5.1 反应时间对改性SSBR分子量的影响
        2.5.2 反应时间对改性SSBR与白炭黑相互作用的影响
        2.5.3 反应时间对白炭黑在改性SSBR中分散的影响
        2.5.4 反应时间对改性SSBR硫化特性的影响
        2.5.5 反应时间对改性SSBR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2.5.6 反应时间对改性SSBR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SBR浓度对烯烃复分解反应改性SSBR的影响
    3.1 实验部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SSBR浓度对改性SSBR分子量的影响
        3.2.2 SSBR浓度对改性SSBR与白炭黑相互作用的影响
        3.2.3 SSBR浓度对白炭黑在改性SSBR中分散的影响
        3.2.4 SSBR浓度对改性SSBR硫化特性的影响
        3.2.5 SSBR浓度对改性SSBR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3.2.6 SSBR浓度对改性SSBR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催化剂用量对烯烃复分解反应改性SSBR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催化剂用量对改性SSBR分子量的影响
        4.2.2 催化剂用量对改性SSBR与白炭黑相互作用的影响
        4.2.3 催化剂用量对白炭黑在改性SSBR中分散的影响
        4.2.4 催化剂用量对改性SSBR硫化特性的影响
        4.2.5 催化剂用量对改性SSBR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4.2.6 催化剂用量对改性SSBR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烯烃种类和用量对复分解反应改性SSBR的影响
    5.1 实验部分
    5.2 烯烃种类对烯烃复分解反应改性SSBR的影响
        5.2.1 烯烃的种类对改性SSBR化学位移的影响
        5.2.2 烯烃种类对改性SSBR分子量的影响
        5.2.3 烯烃种类对改性SSBR与白炭黑相互作用的影响
        5.2.4 烯烃种类对白炭黑在改性SSBR中分散的影响
        5.2.5 烯烃种类对改性SSBR硫化的影响
        5.2.6 烯烃种类对改性SSBR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5.2.7 烯烃种类对改性SSBR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5.3 烯烃用量对烯烃复分解反应改性SSBR的影响
        5.3.1 VTMO用量对改性SSBR分子量的影响
        5.3.2 VTMO用量对改性SSBR与白炭黑相互作用的影响
        5.3.3 VTMO用量对白炭黑在改性SSBR中分散的影响
        5.3.4 VTMO用量对改性SSBR硫化特性的影响
        5.3.5 VTMO用量对改性SSBR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5.3.6 VTMO用量对改性SSBR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5.3.7 VTMO用量对改性SSBR硫化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有机锂过程安全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锂化合物概述
    1.2 有机锂化合物的性质
        1.2.1 有机锂与含不饱和键的加成反应
        1.2.2 与卤代烃中卤素的交换反应
        1.2.3 与含活泼氢化合物的反应
        1.2.4 烃基化反应
        1.2.5 其他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1.3 有机锂在聚合中的应用
        1.3.1 单锂引发剂
        1.3.2 双锂引发剂
        1.3.3 多锂引发剂
        1.3.4 官能化有机锂引发剂
        1.3.5 复合型有机锂引发剂
    1.4 液体橡胶的聚合
        1.4.1 自由基乳液聚合法
        1.4.2 自由基溶液聚合法
        1.4.3 阳离子聚合法
        1.4.4 阴离子聚合法
    1.5 液体橡胶的特性
        1.5.1 液体橡胶的分子结构特性
        1.5.2 液体橡胶的流变特性
        1.5.3 液体橡胶的交联特性
    1.6 液体橡胶的应用
        1.6.1 在轮胎中的应用
        1.6.2 液体橡胶在黏合剂中的应用
        1.6.3 聚异戊二烯接枝反应产物的应用
        1.6.4 液体聚异戊二烯的其他应用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7.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7.2 课题难点
        1.7.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过程
    2.1 正丁基锂引发剂
        2.1.1 正丁基锂制备
        2.1.2 正丁基锂分解度分析
    2.2 正丁基锂的浓度滴定
        2.2.1 实验过程
        2.2.2 正丁基锂浓度结论
    2.3 聚合实验部分
        2.3.1 试剂与仪器
        2.3.2 实验过程
        2.3.3 测试与表征
第三章 有机锂聚合安全性分析
    3.1 试剂精制
    3.2 阴离子聚合安全性分析
        3.2.1 安全防护
        3.2.2 危险性分析
    3.3 非极性体系安全性实验
        3.3.1 干燥温度实验
        3.3.2 聚合反应时间实验
        3.3.3 聚合反应温度实验
        3.3.4 聚合反应浓度实验
        3.3.5 非极性体系聚合动力学分析
    3.4 极性体系安全性实验
        3.4.1 聚合反应时间实验
        3.4.2 聚合反应温度实验
        3.4.3 聚合反应浓度实验
        3.4.4 极性体系聚合动力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正丁基锂引发低分子液体橡胶及燃烧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凝胶渗透色谱(GPC)
        4.2.2 ~1H-NMR分析
        4.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4.2.4 热重(TG)分析
        4.2.5 微型量热仪(MCC)分析
        4.2.6 氧弹量热计分析
    4.3 本章结论
第五章 正丁基锂聚异戊二烯的结构调控及燃烧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原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凝胶渗透色谱(GPC)
        5.3.2 ~1H-NMR
        5.3.3 热失重分析
        5.3.4 微型量热仪(MCC)
        5.3.5 氧弹量热计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点击化学”法改性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及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硫醇-烯点击化学及其应用
        1.1.1 点击化学
        1.1.2 硫醇-烯点击化学
    1.2 梳形聚合物及其侧链结晶行为
        1.2.1 梳形聚合物概述
        1.2.2 梳形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1.2.3 梳形聚合物的侧链结晶行为
    1.3 溶聚丁苯橡胶的官能化
        1.3.1 溶聚丁苯橡胶的链端官能化
        1.3.2 溶聚丁苯橡胶的链中官能化
    1.4 白炭黑
        1.4.1 白炭黑概述
        1.4.2 白炭黑的化学结构
        1.4.3 白炭黑的表面改性
    1.5 本课题的提出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3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支化/梳形聚丁二烯和丁苯橡胶的合成及炭黑复合体系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原材料的纯化
        2.2.3 支化/梳形聚丁二烯和丁苯橡胶的合成
        2.2.4 支化/梳形聚丁二烯分子模拟过程
        2.2.5 支化/梳形溶聚丁苯橡胶填充炭黑复合材料的制备
        2.2.6 聚合物结构表征
        2.2.7 混炼胶的硫化性能测试
        2.2.8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2.2.9 橡胶加工分析测试(RPA)
        2.2.10 动态机械热分析
        2.2.11 硫化胶的密度
        2.2.12 硫化胶的交联密度
    2.3 支化/梳形聚丁二烯的点击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2.3.1 支化/梳形聚丁二烯的合成、结构
        2.3.2 支化/梳形聚丁二烯的表征
        2.3.3 接枝率影响因素及其规律研究
        2.3.4 支化/梳形聚丁二烯的玻璃化温度
        2.3.5 支化/梳形聚丁二烯的热稳定性
        2.3.6 小结
    2.4 支化/梳形溶聚丁苯橡胶的合成及炭黑增强体系研究
        2.4.1 支化/梳形溶聚丁苯橡胶的合成
        2.4.2 支化/梳形溶聚丁苯橡胶的DSC分析
        2.4.3 炭黑增强支化/梳形溶聚丁苯橡胶的门尼粘度
        2.4.4 炭黑增强支化/梳形溶聚丁苯橡胶的RPA分析
        2.4.5 炭黑增强支化/梳形溶聚丁苯橡胶的硫化特性
        2.4.6 炭黑增强支化/梳形溶聚丁苯橡胶的交联密度
        2.4.7 炭黑增强支化/梳形溶聚丁苯橡胶的DMTA分析
        2.4.8 炭黑增强支化/梳形溶聚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
        2.4.9 小结
    2.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链中官能化支化/梳形溶聚丁苯橡胶填充白炭黑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原材料的纯化
        3.2.3 链中官能化支化/梳形溶聚丁苯橡胶的合成
        3.2.4 链中官能化支化/梳形溶聚丁苯橡胶填充白炭黑复合材料的制备
        3.2.5 结构表征
        3.2.6 橡胶混炼胶的性能测试
        3.2.7 橡胶硫化胶的性能测试
    3.3 白炭黑增强SSBR-g-MPTES体系研究
        3.3.1 SSBR-g-MPTES的点击合成与表征
        3.3.2 silica/SSBR-g-MPTES混炼胶的门尼粘度
        3.3.3 silica/SSBR-g-MPTES混炼胶的结合胶含量
        3.3.4 silica/SSBR-g-MPTES混炼胶的硫化特性
        3.3.5 silica/SSBR-g-MPTES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
        3.3.6 silica/SSBR-g-MPTES复合材料的DMTA分析
        3.3.7 SSBR-g-MPTES和silica的相互作用
        3.3.8 silica/SSBR-g-MPTES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3.3.9 silica/SSBR-g-MPTES复合材料的RPA分析
        3.3.10 silica/SSBR-g-MPTES硫化胶的交联密度
        3.3.11 网络结构对silica/SSBR-g-MPTES性能的影响分析
        3.3.12 小结
    3.4 白炭黑增强SSBR-g-MPL和SSBR-g-MHL体系研究
        3.4.1 SSBR-g-MPL和SSBR-g-MHL的点击合成与表征
        3.4.2 silica/SSBR-g-MPL和silica/SSBR-g-MHL混炼胶的门尼粘度
        3.4.3 silica/SSBR-g-MPL和silica/SSBR-g-MHL混炼胶的结合胶含量
        3.4.4 silica/SSBR-g-MPL和silica/SSBR-g-MHL混炼胶的硫化特性
        3.4.5 silica/SSBR-g-MPL和silica/SSBR-g-MHL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
        3.4.6 silica/SSBR-g-MPL和silica/SSBR-g-MHL复合材料的DMTA分析
        3.4.7 SSBR-g-MPL与SSBR-g-MHL和silica的相互作用
        3.4.8 silica/SSBR-g-MPL和silica/SSBR-g-MHL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3.4.9 silica/SSBR-g-MPL和silica/SSBR-g-MHL混炼胶及硫化胶的RPA分析
        3.4.10 silica/SSBR-g-MPL和silica/SSBR-g-MHL硫化胶的交联密度
        3.4.11 网络结构对silica/SSBR-g-MPL和silica/SSBR-g-MHL性能的影响分析
        3.4.12 小结
    3.5 白炭黑增强SSBR-g-MPA和SSBR-g-MUA体系研究
        3.5.1 SSBR-g-MPA和SSBR-g-MUA的点击合成与表征
        3.5.2 silica/SSBR-g-MPA和silica/SSBR-g-MUA混炼胶的门尼粘度
        3.5.3 silica/SSBR-g-MPA和silica/SSBR-g-MUA混炼胶的结合胶含量
        3.5.4 silica/SSBR-g-MPA和silica/SSBR-g-MUA混炼胶的硫化特性
        3.5.5 silica/SSBR-g-MPA和silica/SSBR-g-MUA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
        3.5.6 silica/SSBR-g-MPA和silica/SSBR-g-MUA复合材料的DMTA分析
        3.5.7 SSBR-g-MPA与SSBR-g-MUA和silica的相互作用
        3.5.8 silica/SSBR-g-MPA和silica/SSBR-g-MUA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3.5.9 silica/SSBR-g-MPA和silica/SSBR-g-MUA混炼胶及硫化胶的RPA分析
        3.5.10 silica/SSBR-g-MPA和silica/SSBR-g-MUA硫化胶的交联密度
        3.5.11 网络结构对silica/SSBR-g-MPA和silica/SSBR-g-MUA性能的影响分析
        3.5.12 小结
    3.6 白炭黑增强不同链中官能化橡胶体系对比
        3.6.1 不同体系混炼胶的结合胶含量
        3.6.2 不同体系混炼胶及硫化胶的RPA分析
        3.6.3 不同体系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
        3.6.4 不同体系复合材料的DMTA分析
    3.7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链中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湿法球磨接枝改性白炭黑及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原材料的纯化
        4.2.3 链中官能化支化/梳形溶聚丁苯橡胶的合成
        4.2.4 SSBR-g-MPTES和SSBR-g-MPA湿法球磨接枝改性白炭黑
        4.2.5 改性白炭黑填充SSBR2564S复合材料的制备
        4.2.6 SSBR-g-MPTES和SSBR-g-MPA的表征
        4.2.7 改性白炭黑的表征
        4.2.8 混炼胶的性能测试
        4.2.9 硫化胶的性能测试
    4.3 SSBR-g-MPTES改性白炭黑增强SSBR体系研究
        4.3.1 SSBR-g-MPTES改性白炭黑的化学表征
        4.3.2 SSBR-g-MPTES改性白炭黑增强SSBR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4.3.3 小结
    4.4 SSBR-g-MPA改性白炭黑增强SSBR体系研究
        4.4.1 SSBR-g-MPA改性白炭黑的化学表征
        4.4.2 SSBR-g-MPA改性白炭黑增强SSBR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4.4.3 小结
    4.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四、胺(氨)基官能化有机锂引发剂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锁定—解锁活性阴离子聚合机理研究[D]. 李村.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封闭聚氨酯改进丁苯橡胶金属(钢)热硫化粘合剂性能的研究[D]. 王鑫宇.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2)
  • [3]四臂星型端羟基聚异戊二烯液体橡胶合成及行为安全评价[D]. 李彦辉.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4]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的研究与进展[J]. 马万彪,梁爱民,王雪. 石油化工, 2020(12)
  • [5]基于有机小分子催化的异源单体串联和同步嵌段共聚策略[D]. 夏叶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聚丁二烯橡胶-聚氨酯弹性体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D]. 程仕华.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端羟基二烯烃类液体橡胶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 王震.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8]烯烃复分解反应改性溶聚丁苯橡胶的研究[D]. 刘姣.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9]有机锂过程安全研究及应用[D]. 董瑞宝.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10]“点击化学”法改性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及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D]. 高伟.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胺(氨基)功能化有机锂引发剂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