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哈尔滨 加大力度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论文文献综述)
刘妍彤[1](2021)在《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行业标准制定的发展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市场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对体育运动的追求也在不断攀升。体育场馆作为体育赛事、大众体育和运动训练等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体育场馆的建设狂潮虽然积极影响了体育行业的发展,但仍存在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行业标准混乱的问题。与此同时,国家对体育场馆标准化高度重视,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中讲到全面推进体育标准化建设,重点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等体育服务领域的规范和标准制修订。我国相继出台了《体育标准化管理办法》和《体育标准制修订工作实施细则》,为体育场馆标准体系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对于体育场馆行业来说,行业标准的制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行业标准的制定研究,可以填补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行业标准研究的空白,丰富体育场馆研究的新方向,有助于完善体育服务标准体系的建设,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文献、网站文章和国家政策,确立了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行业标准的选题范围和方向。然后通过文献资料法在行业标准的内容完善性上得出结论,利用数理统计法在行业标准滞后性上得出结论,利用访谈法对抽取的场馆管理者进行电话访谈,并在行业标准的落地执行性上得出相关结论。从以上几点分析研究出我国行业标准现存的问题。并根据以上发现的问题,结合专家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对可能产生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最后对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对策和建议。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行业标准存在以下问题:(1)内容体系建设不够完善;(2)行业标准条文表述不规范;(3)行业标准水平滞后于行业发展水平;(4)行业标准落地执行率不高。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行业标准问题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点:(1)制定主体存在弊端;(2)制定程序存在问题;(3)行业协会优势发挥不佳;(4)行业标准制定组织参与不充分。基于对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行业标准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结合访谈内容,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1)转变政府主导的制定模式,发挥体育场馆协会优势的作用;(2)健全立项指南制定机制,加大对草案内容的审查力度;(3)鼓励借鉴国外标准建设先进经验;(4)大力培养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行业标准所需人才。
柳直[2](2020)在《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文中认为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转折期。多年的农村斗争环境使中共的城市经济管理经验近乎空白,因此,中共初入城市,如何做好城市经济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于中共城市经济建设的研究,建国后的很丰富,解放战争时期的较少,且散见于城市接管研究中的经济管理部分。既无法展现历史的复杂面向,更看不到中共在初次接触城市经济时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旅大作为中共最早接触的工业大城市,是中共进行经济管理的学习场所与试验场,为研究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本文以中共旅大经济重建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厘清其经过、述析其得失、总结其经验,借以探究中共最初是如何探索与学习,掌握管理城市经济的能力。旅大作为中共领导下的特殊解放区,既负有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责任,还担负着支援前线战争的任务,这一切都离不开旅大生产的发展。然而,中共的经济重建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中共接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摊子”。二是中共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对管理工业城市非常陌生,缺乏经验。三是旅大正处于苏军军事管制之下,如何与苏军和睦相处,取得苏军的信任,以便顺利开展工作,是旅大中共需要面对的崭新的问题。旅大中共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着手旅大经济重建工作。解决民众基本生活问题,安定民生是经济建设的第一步,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前提。解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停顿和混乱状态,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存。其时旅大有三至五万人经常处于失业与半饥饿状态,居住环境更是破败不堪。为此,旅大中共采取整顿粮市、开荒等方式增加粮食;组织无业贫妇和老弱病残等做鞋、织网以解决其生活出路;发动住宅调整运动使贫苦民众迁入新居。民生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使初入旅大的中共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开动机器,开展工业生产既是保证本地民众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亦是支援前线的内在需求。旅大中共与苏军充分沟通协商,从其手中陆续接收了一批日本遗留的大型工厂,先后克服了资金、技术、原料、管理等难题,恢复与发展了民用工业,组织与创办了军事工业。几年间,旅大中共大力发展公营工业,奖励与扶持私营工业,在中苏合营企业中虚心学习技术与管理经验。旅大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既保障了民众基本需求,大批军工产品又有力地支援了战争。旅大因港兴市,依靠外地粮食、原料的输入及加工品的输出得以发展并带动市内商业繁荣。可以说,对外贸易是旅大的生命线。解放之初,旅大对外受国民党封锁,海、陆交通断绝,市内摊贩充斥街头,奸商横行,市场秩序混乱。为此,旅大中共积极发展公营商业,保护与扶助正当私商,有计划地组织消费合作社以调剂市场,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加强贸易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粮食与工业原料的进口及成品的推销。旅大商业步入正轨,保障了民生与生产的发展。作为苏军军管区,旅大的货币发行权掌握在苏军手中。由于红军票流通量过多,导致旅大物价不断上涨。为此,苏军决定实施货币“贴帖”,降低货币流通量以稳定币值。但是,效果并不显着,物价仍在缓慢增长。于是,随着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中苏双方商定再次实行货币改革,以彻底解决物价与货币发行权问题。“关东币”的发行提高了币值,降低了物价,改善了民众生活。增强了中共的经济力量,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表明苏方对旅大的经济控制逐步松动,中共在经济领域的发言权得到提升。城市与乡村互相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过去,旅大农民饱受殖民统治者与封建地富的双重剥削,亟需中共实行土地改革,改变生产关系。考虑到旅大多市郊农村的现实情况与苏军军管的特殊性,中共将调整土地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采取逐步削弱地富势力的方针;建国后,实施土地调剂。旅大土改成功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农副产品、工业原料等,并成为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促进了旅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旅大作为中共最早尝试经济建设的大工业城市,对初来乍到的中共来说,是城市新环境。中共面临着管理大工业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也找不到模式可以模仿。旅大中共边摸索边学习,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成效显着。经济上,农业生产逐年提高,工业恢复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规模与水平,商业与贸易日渐繁荣,物价稳步下降,失业现象被彻底消灭,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性质上,基本确立了以公营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而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使旅大成为新中国生产型城市的典型。中共在旅大的经济重建表明,在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中,干部要转换思想,与时俱进。既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推行中共的经济政策,将发展工业生产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又要积极开展方针政策宣传、妥善照顾各阶层利益以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为经济重建提供保障。
冯旭[3](2020)在《基于共生理论的喀什巴扎空间更新与保护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巴扎的存在代表了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物质文化的结合,是上千年来丝绸之路新疆段上各民族智慧的结晶,集中展示与传播了城市特色文化。城市的飞速崛起,造成喀什老城空间急剧压缩,传统的城市巴扎商业空间不得不让位于新的商业中心,巴扎的特色也逐渐消逝。如何更好的平衡更新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巴扎空间目前发展所面临的首要课题。本文顺应大势所趋,结合城市规划学、建筑学、旅游经济学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并从共生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共生系统进行全面的梳理,通过对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三要素的全面分析,对巴扎空间各发展要素进行了系统性的解析。在共生单元层面主要由消费者、经营户、政府三个共生利益主体构成;在共生环境层面主要由文化环境、政策环境、参与环境三个发展要素所组成;在共生模式层面主要通过构建功能界面、活力界面为共生单元提供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桥梁,以此促进形成理想的共生模式。笔者通过特尔菲专家咨询法采集评价因子的权重数据,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提出巴扎空间综合评价体系权重模型。并将喀什巴扎评价内容划分为四个系统、十二个要素层、二十三个指标层。系统层包括共生单元(A1)、功能界面(A2)、活力界面(A3)、共生环境(A4),并总结归纳了巴扎空间综合评价的权重公式总模型:M=0.2857(A1)+0.2857(A2)+0.2857(A3)+0.1429(A4)。应用模糊数学法对巴扎空间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对输出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证实该体系的科学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确定共生单元68.68分较为满意,功能界面72.43分一般满意,活力界面71.13分一般满意,共生环境71.92分一般满意。巴扎空间综合评价体系将有效的保留所有现场调查数据,用定量的数据描述定性的问题,此方法既客观又全面。依据所得数据结果,提出了整体性、参与性、特色性、品牌性原则,指出了单元参与合作的整合重组、界面引导模式的共生链接、环境协同区域的管控拓展的更新策略,以期根据评价模型所得结果推动方法论的形成。最后,为验证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的东门国际大巴扎作为实证研究案例,通过公众对巴扎空间的满意度调查,结合专家的指导意见参考,从实践层面对巴扎空间的功能界面、活力界面制定更新措施并应用于实践设计中,以此检验巴扎空间更新与保护原则与策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汪晓波[4](2020)在《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外来移民是困扰俄罗斯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问题,受到俄罗斯政府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世纪,受战争和社会动荡影响,俄罗斯人口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人口数量下降呈常态化趋势。面对人口危机形势,俄罗斯政府把外来移民作为化解人口危机,弥补人口减少,缓解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短缺的重要手段,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俄罗斯根据不同时期外来移民特点制定、出台和调整外来移民政策。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大致经历了调整时期、积极治理时期、发展新动向与再调整时期三个阶段。外来移民政策制定的目标是从人口危机现实出发,在严格遵守宪法、国际条约及其他法律规范的基础上,本着地缘政治和人口经济原则,更多地引进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族居民、国际高技术人才、投资移民和留学移民,制定外来移民管理措施,进行外来移民管理机制改革,促进外来移民社会融入,为外来移民的永久定居创造条件。外来移民与俄罗斯总体发展呈现良性互动,也带来多方位冲击。外来移民与俄罗斯总体发展良性互动体现在,外来移民弥补劳动力数量不足,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灵活度,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推动俄罗斯政治进程、对外关系和公共外交的发展;为文化注入新活力,丰富俄罗斯多元文化。外来移民是把“双刃剑”,为俄罗斯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引发系列问题。外来移民滋生“影子经济”、冲击俄罗斯就业市场和外汇市场秩序;对俄罗斯合法性政治认同弱化、引发民族问题、“三股势力”威胁国家主权完整;加重社会公共卫生负担;给俄罗斯文化带来不利因素。基于外来移民与俄罗斯总体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多方位冲击,俄罗斯加大对外来移民政策的调整力度。经过博弈,俄罗斯摸索出适合国情发展的外来移民政策。总体来看,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思路更加清晰、移民规划更加完善、管理重点更加明确,外来移民治理取得良好成效。未来,在国内人口危机的背景下,俄罗斯加大外来移民的引进力度的总方向不会改变。在引进外来移民的类别上,俄罗斯以吸引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俄罗斯族居民、高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为主;打造软环境,促进外来移民一体化进程;根据国内外形势,对外来移民政策进行动态调整;分阶段、按步骤完善外来移民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弥补外来移民的社会融入、信息采集、专项政策及非法移民治理的措施上存在诸多不足。最终实现其外来移民发展的战略构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来移民数量大幅度增加。外来移民中不乏有来自于发达国家的高技术移民。如何能使这类移民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是对我国外来移民政策的考验。我国现行的移民政策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如外来移民政策缺乏前瞻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对外来移民特别是对移民的准入和居留制度管理严格,操作性不强。这些弊端制约了高层次的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的进入。研究其他国家外来移民政策的经验,为完善我国外来移民政策提供参考。俄罗斯作为世界第二大外来移民目的地国,外来移民结构具有特殊性。经过近30年的发展,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的法律制度不断健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外来移民的社会贡献率增加,但是社会舆论导向,信息统计体系、非法移民治理措施等措施有待完善。总结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的正反经验,为我国外来移民政策的完善提供重要启示。
宋甜[5](2020)在《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是社会发展的直接产物,是人类居住的集中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管理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青岛胶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对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展开具体研究。胶州市地处黄海之滨,人口近110万,在全国50个(县)县级市中位列第一,是青岛市唯一入选的区市。虽然胶州市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城市建设管理却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城市管理理论为依据,通过问卷研究、访谈研究以及现场考察等方法对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在文章结构划分中,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如下,论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意义,研究了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阐述研究方法与创新;其次论文介绍了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理论,阐述了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现状,包括管理主体、管理过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在此基础上,论文研究了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存在着规划土地透支、边缘地段管理混乱、生态文明建设滞后、城市建设质量不理想、老城区管理遗留问题过多等疑难问题。再次,论文剖析了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包括城市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城市经营管理体制僵化,城市经营管理队伍与城市建设管理不相匹配等。论文构建了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的方案,包括方案指导思想、原则、建设目标与建设重点。论文针对城市建设目标和重点,提出了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的相关保障措施。论文系统分析了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现状以及城市建设监督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剖析了胶州城市建设监督管理中形成问题的原因,为了促进城市建设管理发展,构建了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监督管理方案,为胶州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青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为胶州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实践提供服务。
刘海睿[6](2020)在《东北振兴视域下哈尔滨新区优化投资环境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给中国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又有“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心理魔咒严重限制了资本投资、证券投资等投资活动,使得东北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在周期和结构因素以及经济发展大环境影响下,东北经济持续下滑,要想重振雄风,就必须要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不良的投资环境是东北地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羁绊,是新一轮东北振兴首要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东北地区是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要地,维系着国防、粮食、生态、能源、产业、科教等方面的安全。哈尔滨新区又是实现东北振兴和对俄合作的重要平台,发挥着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本文以哈尔滨新区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投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并借鉴发达地区国家级新区经验,寻找优化东北地区投资环境的解决之道。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研究投资环境的现状,简要总结了几千年来我国政商关系的演变过程以及国家级新区发展的历史进程,重点探讨了优化投资环境与东北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主要运用定性分析与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哈尔滨新区与部分发达地区国家级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从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金融环境、社会服务环境、生产要素环境、开放合作环境、人才创新环境八个方面分析了哈尔滨新区投资环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一步系统总结了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南沙新区、雄安新区优化投资环境的经验。结合四个发达地区国家级新区优化投资环境的先进经验,从上述八个方面给出了哈尔滨新区优化投资环境的对策建议。
庞骊洁[7](2020)在《我国专利权滥用规制的法律研究》文中指出伴随中美贸易谈判及系列协议的推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和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已成必然趋势。研究发现,以更加国际化的视角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通过完善本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以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正成为平衡国际与国内利益的现实之需。本文以专利权滥用规制为视角对专利领域的利益冲突进行反思,意图探究如何构建一幅专利权滥用规制的法律理想图景(1),解决当下中国因专利权滥用“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法治现象而导致的利益失衡问题。为此,本文首先将专利权滥用的概念、构成要件与类型划分统合为一个整体,以《专利法》的目的与宗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反垄断法》第三条为依据将现实存在的专利权滥用行为划分为“不正当行使专利权但未妨碍竞争型”、“不正当行使专利权且妨碍竞争型”、“不正当行使专利权且损害竞争型”三种;其次,本文重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现状、变化与发展,探究了TRIPS协议签订之时所确立的国际利益格局以及在后TRIPS时代发生的格局缓变与影响,以期在构建法律理想图景时体现我国知识产权话语权;再次,本文在对我国立法不足与法制优势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欧美的规制经验进行借鉴后,认为我国可结合专利权滥用的类型划分标准,通过在《专利法》中引入规制依据、增加《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的适用性以及出台《专利权滥用反垄断审查适用指南》,形成一幅从初级规制到中级规制再到高级规制的完整法律理想图景;最后,本文以知识产权领域的重要理论利益平衡论为指导,将其贯穿于整个研究中,建设性提出在专利权滥用导致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失衡、自由竞争与市场秩序失衡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失衡之时,以利益平衡论为方法论及理想目标对利益失衡状态进行综合调整。
孟丕[8](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政策演变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产业政策的出台与执行。换句话说,文化产业政策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和重要保障。只有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政策的基本历程、基本经验,才能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重新出发。自1949年以来,我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的探索,制定了许多文化政策。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问题的认识,亦产生了一些偏差,从而导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文化建设一度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甚至是中断。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文化产业从第一家音乐茶座的开设开始起步,之后经过了“二分法”以及《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我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壮大,有关文化改革、文化管理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2012年以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开始步入新阶段,文化产业政策也进入了一个调整期。这一时期,我国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修改和完善文化产业振兴法,数字文化产业得到拓展,对外文化开放成效显着,知识产权和文物保护也得到了重视。此后经过党的十八大的政策推动,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文化产业进入全面发展的轨道。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文化产业政策的指导、引领所不能分开的。可以说,我国以往的文化产业政策,总体上是正确的、科学的,它促进了文化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文化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和优化、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并强劲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也获得了极大地满足,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加,且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差距也在不断缩减。但无庸讳言,以往的文化产业政策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政策演变的基本进程、基本成绩、存在问题及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健全文化产业政策的若干建议。
李皓[9](2020)在《基于自由裁量权的建筑市场监察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城市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无手续开工建设、无资质进行施工、装饰装潢擅自拆除或破坏承重结构等城市建设违法行为愈演愈烈。大量的城市建设违法的产生严重扰乱了城市的建筑市场,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建设规划,造成了城市建设资源的浪费。同时这些违法行为带来的工程质量隐患也影响了城市的公共安全。我国行政法提出,共同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监察模式,加强对城市违法建设的综合治理、消除城市内的违法建设、打击城市建设违法行为。但是,行政机关在参与建筑市场监察工作中,由于缺乏足够的行政决定权,导致行政机关执法决策失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市场违法行为。因此,探究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权对建筑市场监察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的理论之上,定性分析自由裁量权对最终监察效果的影响,整理总结有关建筑市场监察效果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监管效能、监管程序、监管能力三个方面。接着,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数据收集,并通过SPSS20.0进行问卷的信度及效度检验。在信度和效度满足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自由裁量权的建筑市场监察效果评价的贝叶斯网络结构模型。通过GeNIe2.1软件辅助搭建贝叶斯网络模型,通过贝叶斯网络逆向推理得出本文结论:权利公开透明运行、监管机制的完善性、监管力度、监管责任的追究力度、与监管机关基本目标一致性、与监管机关其它目标的同步性、廉政环境建设、监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等影响因素是评价基于自由裁量权的建筑市场监察效果的关键因素。最后,本研究对邗江区案例进行分析,认为评价结果可靠,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本文针对基于自由裁量权对建筑市场监察效果进行分析,旨在探析自由裁量权对行政部门对建筑市场监察的影响机理,更有效的明确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行政权力对建筑市场监察的影响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和控制措施,以期有效提高建筑市场领域监察效率和保证建筑市场不合规问题处罚的公平性,全面服务于建筑市场的秩序维护。
郭金金[10](2020)在《租购并举制度下我国住房租赁市场激励与监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遏制房价过速上涨,缓解住房市场供求矛盾,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把“租购并举”作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旨在推动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完善住房市场调节机制。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重售轻租”等诸多原因,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缓慢,发展过程中尚面临不少问题,如租赁住房供给总量不足,供需结构失衡;租赁住房供给渠道狭隘,供给主体动力不足;住房租赁监管不足,市场秩序不规范;住房租赁法律法规不完善,租赁权益保障不足等,迫切需要对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进行系统审视,结合当前租购并举政策环境,厘清多方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其行为互动策略,制定科学有效的市场激励与监管策略。本研究在梳理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成果,总结比较国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租购并举制度的政策内涵及其对住房租赁市场的影响,探究在租购并举制度下各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互动演化及其均衡策略,为规范我国租赁市场秩序,加快租购并举政策的有效落地提供建议。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梳理了住房租赁的有关研究基础与国际实践经验。通过总结与比较发达国家住房租赁制度改革与实践经验,分析了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育不充分的根本原因:消费者“重购轻租”,承租人权益保护不足;租赁住房房源渠道狭窄,供给总量不足,存在结构性错配,企业参与租赁业务的动力不足;法律法体系不完善,市场监管不足。因此,要促进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加快建立租购并举长效机制,需要首先明确租购并举制度的政策内涵及影响,厘清住房租赁市场各主体利益诉求及其博弈关系。(2)分析了租购并举制度对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的影响。在分析租购并举制度的实施背景的基础上,对其政策内容及政策结构进行探究,发现:在租购并举相关政策中,环境型政策运用最多,供给型政策次之,而需求型政策最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租购并举政策体系对租赁住房市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对租赁住房供给主体来说,增加租赁住房用地供给、税费优惠政策激励、住房租赁金融产品创新、保障租赁住房多渠道供给等政策均为有利于促进供给;对于消费者来说,政策执行使得承租人权益保障逐步加强,加快租购同权落地,逐渐引导消费者改变住房消费观念;对于监管主体(政府)来说:政策实施使得市场监管逐步加强,有利于实现中央政府保障民生的目标诉求,减少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地方政府监管成本,提高其声誉。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激励与监管理论,提出了租购并举制度下住房租赁市场激励与监管的整体概念模型。(3)央地政府间租购并举政策执行的演化博弈分析。引入市场结构影响因子、奖励力度、处罚力度等参数构建演化博弈模型,研究了不同情形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动态演化稳定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分析了各种约束条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策略选择及其策略演化过程,探究了结构影响因子、奖励力度、处罚力度等主要参数对央地政府行为策略演化稳定状态的影响,提出了政策执行监管的有效建议。(4)政府、企业与消费者间住房租赁激励监管演化博弈研究。基于租购并举制度实施的激励与监管视角,构建了政府、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参与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三个主体在租购并举政策体系实施过程中的策略互动过程及其演化稳定均衡策略,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政府对住房租赁企业的奖励补贴、处罚力度、企业主动与被动参与住房租赁业务的净收益差额是影响企业行为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对企业选择主动参与住房租赁策略有正向影响;政府对消费者的权益保障与补贴、消费者租房和买房的净收益差额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对消费者选择租赁策略有正向影响。(5)出租人住房出租行为监管的演化博弈研究。基于有限理性特征,建立演化博弈模型探究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房屋出租人住房出租的监管策略,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出租人来说,当其付出的违规处罚代价高于违规多得的净收益与被跨级监管发现违规概率的比值时,其最优策略选择就是合规出租;反之,出租人会选择违规出租策略。对于政府来说,当监管收益高于其监管成本时,其最优策略即为监管;当政府监管收益小于其监管成本与失职处罚的差额时,其最优策略为不监管。(6)房产中介机构服务监管维权威慑博弈研究。基于房产中介服务监管维权纠纷问题,构建政府监管部门、房地产中介机构和房屋承租人三方共同参与的监管维权威慑博弈模型,并进行模型求解,分析了模型威慑均衡、挑战均衡和分离均衡三种均衡状态的实现条件。研究表明:承租人维权行为对住房租赁市场监管具有重要作用,纠纷处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激发承租人正当维权的关键所在。应以培育强硬型政府监管部门和承租人为目标,降低房地产中介机构与政府监管部门、承租人产生冲突的感知价值,以实现维权纠纷处置的威慑均衡;以维权表象透视事件本质,重点关注房地产中介机构对侵权行为处理的态度、措施及决心,有针对性采取监管策略与处理措施;注重通过承租人反馈获得有效信息,有效发挥其维权监管约束作用。(7)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研究工作与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了住房租赁市场激励与监管的建议,以加快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促进租购并举制度有效实施,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二、哈尔滨 加大力度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尔滨 加大力度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行业标准制定的发展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各类体育场馆存在经营管理问题 |
1.1.2 国家对我体育场馆标准化高度重视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核心概念 |
1.4.2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研究综述 |
1.4.3 我国学者对行业标准方面的研究 |
1.4.4 国外研究现状 |
1.4.5 文献评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案例研究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我国体育场馆标准建设取得的成就 |
3.1.1 我国体育场馆标准数量逐年增多 |
3.1.2 我国体育场馆标准内容不断丰富 |
3.1.3 .我国体育标准化工作有序推进 |
3.2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行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
3.2.1 内容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
3.2.2 行业标准条文表述不规范 |
3.2.3 行业标准水平滞后于行业发展水平 |
3.2.4 行业标准落地执行率不高 |
3.3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行业标准问题的影响因素 |
3.3.1 制定主体存在弊端 |
3.3.2 制定程序存在问题 |
3.3.3 行业协会优势发挥不佳 |
3.3.4 行业标准制定组织参与不充分 |
3.4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行业标准制定的对策 |
3.4.1 转变政府主导的制定模式,发挥体育场馆协会优势的作用 |
3.4.2 健全立项指南制定机制,加大对草案内容的审查力度 |
3.4.3 鼓励借鉴国外标准建设先进经验 |
3.4.4 大力培养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行业标准所需人才 |
4 研究结论和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我国颁布的体育行业标准 |
附录三 访谈到的体育场馆目录 |
(2)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学术史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解放初期旅大经济困境 |
第一节 中共旅大政权之建立 |
一、“旅大”简介 |
二、苏军进驻旅大 |
三、中共建党建政 |
第二节 历史遗产与新生问题 |
一、殖民地城市经济遗产 |
二、诸多棘手的经济问题 |
第三节 重建经济的挑战 |
一、苏军接收后的旅大经济 |
二、管理城市经验的稚嫩 |
三、不得不考虑的苏联因素 |
第二章 保障民生:解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 |
第一节 整顿粮市和开荒增产 |
一、整顿市场以规范粮市 |
二、开垦荒地以增加粮产 |
第二节 为贫困民众创造就业机会 |
一、订购军鞋——为无业妇女谋生计 |
二、生产自救——为失业工人找出路 |
第三节 调整住宅为民安居 |
一、两级分化的居住场所 |
二、调剂优劣住房的努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建工业:民用与军需并重 |
第一节 恢复与发展民用工业 |
一、工业停废与市场旺需 |
二、适时整顿公营和私营工业 |
三、民用工业成绩检视 |
第二节 发展军工企业满足军需 |
一、解放战争提出的新任务 |
二、军工企业的贡献与经验 |
第四章 商业探索:服务生活与生产 |
第一节 整顿畸形繁荣的市场 |
一、混乱无序的低端商业 |
二、多方整顿成效初显 |
第二节 创办消费合作社的新举措 |
一、创建与整理 |
二、成效与不足 |
第三节 促外贸服务生活与生产 |
一、贸易对旅大的重要性 |
二、促进外贸的举措与成效 |
第五章 货币改革:为经济重建护航 |
第一节 第一次币改——货币“贴帖” |
一、解放前后旅大货币金融状况与问题 |
二、货币“贴帖”过程 |
第二节 第二次币改——关东币改革 |
一、改革的背景 |
二、币改经过与问题处理 |
第三节 货币改革的影响 |
一、对旅大经济的作用 |
二、经济之外的多重效应 |
第六章 市郊土改:发展农村与服务城市 |
第一节 建国前的温和土改 |
一、土改的特殊背景 |
二、削弱地富土地和调整雇佣关系 |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土改深化——土地调剂 |
一、进一步土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二、土地调剂的运作与博弈 |
第三节 土地改革成效 |
一、旅大农村土改的经济绩效 |
二、土改对旅大城市的影响 |
结语 |
一、旅大经济重建成绩 |
(一) 经济层面 |
(二) 经济之外层面 |
二、经济重建的经验 |
(一) 稳固政权是前提 |
(二) 对苏关系是基础 |
(三) 工业建设是重点 |
(四) 宣传动员是推力 |
(五) 统一战线是法宝 |
(六) 干部思想是保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于共生理论的喀什巴扎空间更新与保护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
1.3.1 城市共生理论 |
1.3.2 城市巴扎 |
1.4 研究的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本文创新点 |
1.5 研究的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
2.1 共生理论综述 |
2.1.1 共生系统基本概念 |
2.1.2 共生的类型及特点 |
2.1.3 共生与巴扎空间的耦合 |
2.2 巴扎相关概念 |
2.2.1 “巴扎”的定义 |
2.2.2 巴扎空间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共生理论下的巴扎空间现状评价及问题分析 |
3.1 喀什城市概况 |
3.1.1 地理区位及气候特征 |
3.1.2 喀什城市文化 |
3.2 喀什大巴扎的历史发展沿革 |
3.3 巴扎空间综合评价体系建立 |
3.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3.2 综合评价指标选取 |
3.3.3 指标体系内容框架 |
3.3.4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3.4 巴扎空间研究方法及标准 |
3.5 巴扎空间满意度实证研究 |
3.5.1 样本分析 |
3.5.2 评价过程 |
3.5.3 评价结果分析 |
3.6 喀什巴扎现存问题 |
3.6.1 主体发育不全,共生单元合作低效 |
3.6.2 互动界面不畅,共生模式优化受阻 |
3.6.3 治理机制不优,共生环境管控失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共生体系构建下的巴扎空间更新策略 |
4.1 喀什巴扎空间的共生原则 |
4.1.1 整体性原则 |
4.1.2 参与性原则 |
4.1.3 特色性原则 |
4.1.4 品牌性原则 |
4.2 喀什巴扎空间的共生策略 |
4.2.1 组合单元:单元参与合作的整合重组 |
4.2.2 互动模式:界面引导模式的共生链接 |
4.2.3 融合环境:环境协同区域的管控拓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应用设计—喀什东门巴扎更新设计方案 |
5.1 喀什东门巴扎概况 |
5.2 喀什东门巴扎设计构想 |
5.2.1 设计目标 |
5.2.2 设计理念 |
5.2.3 设计原则 |
5.3 喀什东门巴扎更新设计方案 |
5.3.1 总体设计 |
5.3.2 具体优化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录1 喀什巴扎实地调研问卷 |
附录2 喀什巴扎综合评价指标筛选咨询问卷 |
附录3 喀什巴扎空间综合评价指标重要性评价表 |
(4)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既有研究述评 |
三、概念及理论阐释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阐释 |
四、研究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五、主要创新和不足 |
(一)主要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俄罗斯的人口形势与外来移民发展 |
一、俄罗斯的人口危机 |
(一)俄罗斯人口危机的形成 |
(二)俄罗斯人口危机的表现 |
(三)俄罗斯人口危机的冲击 |
二、俄罗斯的人口政策及未来人口状况 |
(一)俄罗斯的人口政策 |
(二)俄罗斯未来人口状况 |
三、俄罗斯外来移民发展 |
(一)苏联解体引发人口迁移潮 |
(二)俄罗斯外来移民发展现状 |
(三)俄罗斯中国移民进程及现状 |
第二章 俄罗斯的外来移民政策与管理机制改革 |
一、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的变迁 |
(一)苏联解体前的外来移民政策 |
(二)1990 年—2000 年:外来移民政策的调整时期 |
(三)2001 年—2010 年:外来移民政策的积极治理时期 |
(四)2010 年以来:外来移民政策的新动向与再调整时期 |
二、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的制定 |
(一)外来移民政策制定的基本目标 |
(二)外来移民政策制定的主要原则 |
(三)外来移民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 |
三、俄罗斯的外来移民管理措施 |
(一)发放临时居留许可证 |
(二)规范登记程序 |
(三)签发邀请函和签证 |
(四)分类管理外来移民 |
四、俄罗斯外来移民管理机制改革 |
(一)改组外来移民管理部门 |
(二)加强外来移民环境建设 |
(三)开展外来移民国际合作 |
第三章 外来移民与俄罗斯总体发展的互动 |
一、外来移民与俄罗斯人口发展 |
二、外来移民与俄罗斯区域发展 |
(一)区域环境与外来移民 |
(二)外来移民对俄罗斯区域发展的影响 |
三、外来移民与俄罗斯经济发展 |
(一)外来移民促进俄罗斯的宏观经济发展 |
(二)劳务移民推动俄罗斯劳动力市场发展 |
(三)经济增长是外来移民进入的先决条件 |
四、外来移民与俄罗斯政治发展 |
(一)外来移民推动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 |
(二)外来移民扩大俄罗斯对外政策影响 |
(三)教育移民促进俄罗斯公共外交发展 |
(四)外来移民受到阻隔的政治因素分析 |
五、外来移民与俄罗斯文化发展 |
(一)外来移民与俄罗斯的多元文化 |
(二)外来移民为俄罗斯文化注入新元素 |
第四章 外来移民对俄罗斯的多方位冲击 |
一、俄罗斯的非法移民问题 |
(一)俄罗斯非法移民的现状 |
(二)俄罗斯非法移民的类别 |
(三)俄罗斯非法移民的成因 |
(四)俄罗斯非法移民的影响 |
二、外来移民的经济冲击 |
(一)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
(二)非正常汇款的影响 |
(三)“影子经济”的滋生 |
三、外来移民的政治冲击 |
(一)对俄罗斯政治合法性认同的弱化 |
(二)对俄罗斯主权认知及维护的影响 |
(三)对俄罗斯处理国际关系的影响 |
四、外来移民的社会冲击 |
(一)外来移民所引发的民族问题 |
(二)外来移民加重公共卫生负担 |
五、外来移民的文化冲击 |
(一)对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冲击 |
(二)对俄罗斯政治文化的冲击 |
第五章 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走向及其启示 |
一、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调整的总体成效 |
(一)政策思路更加清晰 |
(二)移民规划更趋完善 |
(三)管理重点更为明确 |
二、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许可证制度问题较多 |
(二)法律有待进一步完善 |
(三)负面性舆论导向问题 |
(四)信息统计体系不健全 |
(五)专项政策实施不明显 |
(六)非法移民治理有阻碍 |
三、未来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走向的研判 |
(一)加大引进外来移民力度 |
(二)战略规划外来移民政策 |
(三)促进外来移民政策落实 |
(四)加快外来移民一体化进程 |
四、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一)中国外来移民的现状与特点 |
(二)中国外来移民治理的新动向 |
(三)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目的 |
1.1.3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 |
第2章 青岛胶州市城市及建设管理现状 |
2.1 城市建设管理相关基础理论 |
2.1.1 城市 |
2.1.2 城市建设 |
2.1.3 城市建设管理 |
2.2 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主体 |
2.2.1 青岛市胶州市概述 |
2.2.2 青岛市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组织 |
2.3 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 |
2.3.1 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内容 |
2.3.2 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成效 |
2.4 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过程管理 |
2.4.1 过程管理含义 |
2.4.2 胶州市城市建设计划管理 |
2.4.3 胶州市城市建设控制管理 |
2.5 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质量管理 |
2.5.1 资质源头管控 |
2.5.2 质量督查管理 |
2.6 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施工安全管理 |
2.6.1 城市建设施工安全管理内容 |
2.6.2 城市建设施工安全管理效果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问题调查分析 |
3.1 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问题问卷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时间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 |
3.1.3 调查问计卷设计 |
3.1.4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3.2 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问题访谈调查 |
3.2.1 调查目的 |
3.2.2 访谈时间访谈方法及访谈对象选取 |
3.2.3 访谈提纲设计 |
3.2.4 访谈结果统计 |
3.3 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问题调查汇总 |
3.3.1 城市建设规划用地透支 |
3.3.2 城市建设边缘区管理不力 |
3.3.3 城市建设市场管理不规范 |
3.3.4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滞后 |
3.3.5 城市建设质量监管力度不够 |
3.3.6 违法建筑遗留问题多 |
3.3.7 老城区建设管理难度大复杂 |
3.4 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3.4.1 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理念滞后 |
3.4.2 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僵化 |
3.4.3 城市建设管理队伍开发不力 |
3.4.4 城市建设管理环境复杂遗留问题过多 |
3.4.5 城建重大项目监督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方案 |
4.1 建设方案指导思想与原则 |
4.1.1 建设方案指导思想 |
4.1.2 建设方案指导原则 |
4.2 胶州市城市建设目标 |
4.2.1 胶州市城市建设机遇 |
4.2.2 胶州市城市建设挑战 |
4.2.3 建设目标 |
4.3 胶州市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
4.3.1 五大生态走廊建设 |
4.3.2 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
4.3.3 胶州市地铁工程建设 |
4.3.4 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 |
4.3.5 胶州市大通道项目建设 |
4.3.6 全域生态工程建设 |
4.3.7 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方案实施保障 |
5.1 创新城市建设治理模式保障 |
5.2 整顿建设市场加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保障 |
5.3 理顺职责协同管理保障 |
5.4 智慧城市平台建设保障 |
5.5 城市建设资金保障 |
5.6 领导干部政治保障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一 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访谈提纲 |
(6)东北振兴视域下哈尔滨新区优化投资环境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文献评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哈尔滨新区投资环境相关概念和概述 |
一、国家级新区暨哈尔滨新区概述 |
(一)国家级新区概念及相关基础理论 |
(二)国家级新区发展进程及历史沿革 |
(三)哈尔滨新区成立背景及发展概况 |
二、投资环境概述 |
(一)投资环境的涵义、作用、模式 |
(二)我国政商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
(三)我国投资环境发展状况概述 |
三、优化投资环境与东北振兴关系探讨 |
(一)东北振兴的历史溯源概述 |
(二)东北地区优化投资环境的现实困境 |
(三)优化投资环境对东北振兴的意义 |
注释 |
第三章 哈尔滨新区投资环境的现状分析 |
一、政务环境方面 |
(一)政务服务向公共服务方向转变 |
(二)努力打造省内投资环境示范区 |
二、市场环境方面 |
(一)搭建市场服务平台 |
(二)创新市场监管模式 |
三、法治环境方面 |
(一)为重塑投资环境立法立规 |
(二)规范执法和法律服务并行 |
四、金融环境方面 |
(一)给予企业资金扶持 |
(二)促进金融产业发展 |
五、社会服务环境方面 |
(一)打造生态旅游新区 |
(二)加快解决民生短板 |
六、生产要素环境方面 |
(一)进行税务地价改革 |
(二)优化电力服务水平 |
七、开放合作环境方面 |
(一)搭建对外开放平台 |
(二)开展内外多元合作 |
八、人才创新环境方面 |
(一)出台引留人才政策 |
(二)促进科创能力提升 |
注释 |
第四章 哈尔滨新区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 |
(一)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较慢 |
(二)产业项目建设力度不够 |
(三)社会法治建设水平不高 |
(四)企业获得金融支持有限 |
(五)城市建设管理不够优化 |
(六)企业生产要素成本较高 |
(七)开放合作力度不够大 |
(八)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
二、投资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行政权力运行不规范 |
(二)市场的有序性较差 |
(三)法治思维意识不强 |
(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展较慢 |
(五)社会服务质量不高 |
(六)生产要素改革推进较慢 |
(七)服务和分享机制不健全 |
(八)人才和创新机制不健全 |
注释 |
第五章 我国发达地区国家级新区优化投资环境经验及启示 |
一、我国发达地区国家级新区优化投资环境经验分析 |
(一)浦东新区 |
(二)滨海新区 |
(三)南沙新区 |
(四)雄安新区 |
二、对哈尔滨新区优化投资环境的启示 |
(一)利用好多区融合的叠加优势 |
(二)打造“一站式”的政务服务 |
(三)建立涉外综合服务平台 |
(四)创新发展建设智慧城市 |
第六章 哈尔滨新区优化投资环境的对策建议 |
一、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 |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担当引领意识 |
(二)推进高效透明政府建设,重塑投资环境保障体系 |
二、营造放心有序的市场环境 |
(一)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大对市场主体保护 |
(二)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建立落地跟踪管理机制 |
三、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
(一)强化法治思维意识,完善执法监督机制 |
(二)推进法律服务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 |
四、营造高效安全的金融环境 |
(一)深化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政府投资模式 |
(二)加强政府金融机构合作,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
五、营造优质完善的社会服务环境 |
(一)构建生态文明考核体系,加强国际文化旅游建设 |
(二)优化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全面切实补齐民生短板 |
六、营造成本低廉的生产要素环境 |
(一)深入推进税务体制改革, 深化土地利用管理方式 |
(二)加快电力系统全面改革, 推动电网业态模式创新 |
七、营造全面高质的开放合作环境 |
(一)搭建对外综合服务平台,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
(二)建立合作利益分享机制,增强开放合作新活力 |
八、营造持续良好的人才创新环境 |
(一)加快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 |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我国专利权滥用规制的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专利权滥用规制的理论概述 |
2.1 专利权滥用的概念界定 |
2.1.1 专利权滥用的内涵 |
2.1.2 法律构成要件 |
2.2 专利权滥用的类型划分 |
2.2.1 不正当行使专利权但未妨碍竞争 |
2.2.2 不正当行使专利权且妨碍竞争 |
2.2.3 不正当行使专利权且损害竞争 |
2.3 专利权滥用的内部原因 |
2.3.1 专利权具有垄断性 |
2.3.2 专利权是法定之权 |
2.3.3 专利权保护力度加强 |
2.4 专利权滥用规制的外部原因 |
2.4.1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空间”日益逼仄 |
2.4.2 大国竞争时代知识产权成为国家利器 |
2.4.3 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与贸易联姻 |
2.5 理论依据:利益平衡论 |
2.5.1 利益平衡论法律内涵 |
2.5.2 专利权滥用导致利益失衡 |
2.5.3 利益平衡论对失衡状态的调整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专利权滥用规制的国内外法律现状及比较 |
3.1 国际公约对专利权滥用的规制 |
3.1.1 Trips协议确定后的规制情况 |
3.1.2 后Trips时代滥用规制的主要变化及趋势 |
3.2 以反托拉斯为核心的美国模式 |
3.2.1 专利权滥用规制的两条路径 |
3.2.2 专利权滥用规制的法律基础 |
3.3 以竞争法为核心的欧盟模式 |
3.3.1 欧盟竞争法体系的主要内容 |
3.3.2 欧盟竞争法体系对专利权滥用的规制 |
3.4 我国对专利权滥用规制的法律现状 |
3.4.1 立法现状 |
3.4.2 司法现状 |
3.4.3 执法现状 |
3.5 比较 |
3.5.1 对美国模式的分析 |
3.5.2 对欧盟模式的分析 |
3.5.3 对中国模式的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专利权滥用法律规制的突出问题 |
4.1 立法方面 |
4.1.1 《专利法》缺少滥用规制的法律依据 |
4.1.2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缺少适用条件 |
4.1.3 《反垄断法》缺少具体指引性指南 |
4.2 司法方面 |
4.2.1 缺少法律适用典型案例 |
4.2.2 反垄断法审查中证据适用不足 |
4.3 执法方面 |
4.3.1 未成立专利权滥用反垄断执法处 |
4.3.2 专利权滥用反垄断执法人员短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专利权滥用法律规制的完善路径 |
5.1 建立滥用规制的三级立法体系 |
5.1.1 在《专利法》中引入滥用规制的法律依据 |
5.1.2 增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的适用性 |
5.1.3 出台《与专利权滥用的反垄断审查适用指南》 |
5.2 完善滥用规制的司法体系 |
5.2.1 定期公布专利权滥用规制的指导性案例 |
5.2.2 在司法审查中引入经济分析法 |
5.3 完善滥用规制的执法体系 |
5.3.1 成立专利权滥用反垄断执法处 |
5.3.2 丰富专利权滥用反垄断执法人员队伍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政策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港台及国外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文化、文化观、文化政策 |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
(三)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政策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难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难点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政策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政策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看法 |
(二)毛泽东等党的领袖的文化观及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看法 |
(三)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政策的实践基础 |
(一)革命时期及建国头三十年文化建设的相关经验 |
(二)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色及对我国的影响 |
(三)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政策的探索与成长(1978-2011) |
一、20世纪80年代文化经济的兴起与相关管理政策(1978-1990) |
(一)广告业及文化娱乐业的出现 |
(二)文化领域改革与事业单位的转型 |
(三)文化艺术商品和产业属性的确认 |
(四)“文化市场”地位的承认 |
二、20世纪90年代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相关管理政策(1991-2000) |
(一)“文化经济”概念的正式提出 |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系统开展 |
(三)文化产业司的设置 |
(四)流行文化的蓬勃发展 |
三、“文化产业政策”的正式提出及其重要意义(2000) |
四、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2001-2011) |
(一)文化发展“二分法”的规定 |
(二)“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和定位 |
(三)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与推进 |
(四)《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 |
五、新世纪前十年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推行的成效与不足 |
(一)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绩效 |
(二)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政策的全面深化(2012-至今) |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 |
(一)国内形势的变化 |
(二)国际形势的变化 |
二、新形势下文化产业政策的调整 |
(一)《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制订 |
(二)数字文化产业的拓展 |
(三)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 |
(四)“原创精品出版工程”和“五个一百部”的实施 |
(五)立足于文化自信的对外文化开放 |
(六)对知识产权、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 |
三、文化产业政策调整的成效与不足 |
(一)推行成效 |
(二)问题与不足 |
第四章 今后健全文化产业政策的若干建议 |
一、文化产业政策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一)国家硬实力与国家软实力的关系 |
(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
(三)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
(四)文化产业产权及其他相关问题 |
二、健全文化产业政策的具体举措 |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
(二)明确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确保文化产业公平 |
(四)明确政策主体的职责,健全文化产业组织管理机制 |
(五)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拓展国际文化市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基于自由裁量权的建筑市场监察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自由裁量权的研究 |
1.2.2 关于建筑市场监察及效果评价的研究 |
1.2.3 关于贝叶斯网络的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
2.1 建筑市场相关概念 |
2.1.1 基本概念 |
2.1.2 分类 |
2.1.3 主体 |
2.1.4 客体 |
2.1.5 建筑市场体系 |
2.2 自由裁量权相关内容 |
2.2.1 基本内容 |
2.2.2 基本特征 |
2.2.3 主要体现 |
2.2.4 适用范围 |
2.3 我国城市建筑市场监察现状 |
2.3.1 我国建筑市场监察工作现状 |
2.3.2 市场监察的工作模式 |
2.3.3 市场监察的工作特点 |
2.3.4 市场监察存在的问题 |
2.3.5 监察部门对自由裁量权的原则规定 |
2.4 建筑市场监察效果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
2.4.1 建筑市场监察效果评价的理论 |
2.4.2 建筑市场监察效果评价的方法 |
第3章 监察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
3.1 自由裁量权对最终监察效果的影响 |
3.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1.2 AHP法的建筑市场监察效果评价指标提取 |
3.2 建筑市场监察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监管效能 |
3.2.2 监管程序 |
3.2.3 监管能力 |
3.3 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 |
3.3.1 贝叶斯网络模型结构搭建 |
3.3.2 贝叶斯网络模型参数研究与学习 |
3.4 贝叶斯网络模型推断研究分析 |
3.4.1 逆向推理分析 |
3.4.2 敏感性分析 |
3.4.3 贝叶斯网络模型推理结果 |
第4章 完善建筑市场监察管控的相应措施 |
4.1 监察机关应采取的的措施建议 |
4.2 监察对象应采取的措施建议 |
4.3 政府部门应采取的措施建议 |
4.4 基于自由裁量权对监察权利的思考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租购并举制度下我国住房租赁市场激励与监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住房租赁市场激励与监管的理论基础 |
2.1.1 政策执行理论 |
2.1.2 市场监管理论 |
2.1.3 演化博弈理论 |
2.1.4 供求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住房的属性 |
2.2.2 住房租赁市场的界定 |
2.2.3 住房租赁的交易模式及特点 |
2.2.4 住房租赁市场核心利益主体的界定 |
2.3 住房租赁市场激励与监管的的相关研究 |
2.3.1 租购并举制度影响的相关研究 |
2.3.2 央地政府关系的相关研究 |
2.3.3 住房租赁激励的相关研究 |
2.3.4 住房租赁监管的相关研究 |
2.3.5 住房租赁市场主体行为博弈的相关研究 |
2.4 国际住房租赁制度改革与实践经验 |
2.4.1 美国住房租赁制度与实践 |
2.4.2 德国住房租赁制度与实践 |
2.4.3 新加坡住房租赁制度与实践 |
2.4.4 日本与英国住房租赁制度与实践 |
2.4.5 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现状及成因 |
2.5 研究评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租购并举制度对住房租赁市场主体的影响研究 |
3.1 租购并举制度的实施背景及主要政策内容 |
3.1.1 租购并举制度的实施背景 |
3.1.2 租购并举制度下的住房租赁政策体系 |
3.2 租购并举政策体系对租赁住房供给主体的影响 |
3.2.1 增加租赁用地供给助力企业新建租赁住房 |
3.2.2 税费优惠政策激励租赁住房供给 |
3.2.3 金融产品创新解决住房租赁企业融资困境 |
3.2.4 多项政策举措保障租赁住房多渠道供给 |
3.3 租购并举政策体系对租赁住房需求主体的影响 |
3.3.1 实证研究 |
3.3.2 承租人权益保障逐步加强 |
3.3.3 “租购同权”逐步落地 |
3.3.4 引导消费者逐步改变住房消费观念 |
3.4 租购并举政策体系对住房租赁监管主体的影响 |
3.4.1 住房租赁市场监管逐步加强 |
3.4.2 有利于实现中央政府保障民生的目标诉求 |
3.4.3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
3.4.4 地方政府监管成本增加,声誉提升 |
3.5 租购并举制度下住房租赁市场激励与监管的概念模型 |
3.5.1 概念模型的提出 |
3.5.2 央地政府间租购并举政策执行的激励与监管演化博弈概念模型 |
3.5.3 政府、企业与消费者间住房租赁激励监管演化博弈概念模型 |
3.5.4 出租人住房出租行为监管的演化博弈概念模型 |
3.5.5 房产中介租赁服务监管维权威慑博弈概念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央地政府间租购并举政策执行的激励与监管演化博弈 |
4.1 博弈机理分析 |
4.2 模型构建 |
4.2.1 模型假设 |
4.2.2 支付矩阵 |
4.3 模型求解及仿真 |
4.3.1 系统局部均衡点 |
4.3.2 演化稳定策略及仿真 |
4.4 主要参数对策略演化的影响 |
4.4.1 市场结构影响因子对策略演化的影响 |
4.4.2 奖励力度对央地政府策略演化的影响 |
4.4.3 处罚力度对央地政府策略演化的影响 |
4.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政府、租赁企业和消费者间住房租赁激励监管演化博弈 |
5.1 博弈机理分析 |
5.1.1 政府与住房租赁企业间的博弈关系 |
5.1.2 政府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
5.1.3 住房租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
5.2 模型构建 |
5.2.1 模型假设 |
5.2.2 支付矩阵 |
5.3 模型求解及仿真 |
5.3.1 复制动态方程 |
5.3.2 均衡点的稳定性及其仿真 |
5.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出租人住房出租行为监管演化博弈 |
6.1 博弈机理分析 |
6.2 模型构建 |
6.2.1 模型假设 |
6.2.2 支付矩阵 |
6.3 模型求解及仿真 |
6.3.1 系统局部均衡点 |
6.3.2 演化稳定策略ESS |
6.3.3 模型演化仿真 |
6.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房产中介租赁服务监管维权威慑博弈 |
7.1 模型构建 |
7.1.1 模型假设 |
7.1.2 模型构建 |
7.2 模型求解 |
7.2.1 政府监管部门行为分析 |
7.2.2 房屋承租人行为分析 |
7.2.3 房产中介机构行为分析 |
7.2.4 均衡求解 |
7.3 模型分析 |
7.3.1 培育强硬型房屋承租人的策略 |
7.3.2 针对强硬型房产中介机构的策略 |
7.3.3 针对软弱型房产中介机构的策略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建议及措施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四、哈尔滨 加大力度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行业标准制定的发展与对策研究[D]. 刘妍彤.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2]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D]. 柳直. 山东大学, 2020(04)
- [3]基于共生理论的喀什巴扎空间更新与保护策略[D]. 冯旭.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4]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研究[D]. 汪晓波. 吉林大学, 2020(08)
- [5]青岛胶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研究[D]. 宋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6]东北振兴视域下哈尔滨新区优化投资环境对策研究[D]. 刘海睿.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7]我国专利权滥用规制的法律研究[D]. 庞骊洁.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政策演变研究[D]. 孟丕.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9]基于自由裁量权的建筑市场监察效果评价研究[D]. 李皓. 扬州大学, 2020(04)
- [10]租购并举制度下我国住房租赁市场激励与监管策略研究[D]. 郭金金.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