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科普经费和市场化运作的分析及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龙金晶,乐雁,李昱[1](2021)在《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流动科普"作为服务基层科普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在提升全国基层公众科学文化素养、推动实现公共科普服务的公平普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基于SWOT分析方法,系统梳理了我国流动科普的重要形式——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现状,分析项目的优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结合中国科协"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思路,探讨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未来发展的思路和策略。
黎娟娟,高宏斌[2](2021)在《构建多元协同科普投入体系的现状和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政府和社会两大主体的角度,分析当前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普投入结构面临的问题。政府投入的问题表现为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不平衡导致地方财政压力大;区域财政不平衡导致科普投入的区域不平衡;科普行政管理部门投入相对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社会投入的问题表现为企业、社会组织、科研工作者和公众投入不足。科普的长期性和公益性特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决定了构建多元协同的科普投入体系具有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各个主体自身的特性,提出了构建多元协同科普投入体系的可能路径。
齐培潇,郑念[3](2018)在《我国科普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国家科普能力是一个国家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实力,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支撑。本文从科普人员、科普经费、科普基础设施、科学教育环境、科普作品传播和科普活动等六个要素的扰动出发,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其对我国科普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普基础设施对我国科普能力发展贡献最大,科普作品传播和科普活动成为我国科普能力建设中的短板。
郝帅[4](2017)在《我国科普功能实现的要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个国家未来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科普功能的实现程度。实践表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普工作仍较为落后,跟不上创新发展的步伐,制约着我国的创新发展,我国科普功能的实现状况令人堪忧。如何解决我国科普功能实现中面临的问题,使科普功能良好实现,促进我国科普事业稳定繁荣发展,正是本文的立足点与出发点。通过对科普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对科普发展史的研究,探讨我国科普的功能,明确科普对于创新发展的作用。面对我国科普功能实现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我国的科普功能实现中各要素进行全面剖析,通过研究科普各要素的现状及问题,发现科普功能实现中各要素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各科普主体责任缺失,缺乏客体主体化意识;传播媒介缺乏创新性及适应性;科普受体缺乏积极性;以及要素间缺乏协同发展问题,最重要的一点的科普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种种问题导致我国科普功能尚未得到良好的实现。借鉴国外先进做法以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通过对制约科普功能实现的各要素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提出促进科普功能实现的策略。单独针对某具体要素提出解决对策,未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背离了促进科普功能实现的初衷,而科普事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覆盖范围广,是全社会各要素合力的结果。既然是系统性工程,就应该从整体基础上,发现各要素的关联性,采取联动性机制,这样才能促进科普功能地实现,从而提出促进我国科普功能实现的策略:(1)重新审视科普功能实现各要素的关系——建立有效联动机制;强化政府对其他科普主体的监督管理,避免各科普主体失范;加强科学家及大众传媒科技工作者的沟通与理解,加强两者的团结协作;建立科普主体与受体的有效反馈机制,树立全面发展意识,提高科普受体的参与积极性与自觉性,从而使科普功能得到更好的实现。联动机制的建立,可以使科普各要素相辅相成,彼此间建立起无形的纽带,使之达成一股合力,实现单一要素而达不到的效果。极大的节约了科普资源,使科普工作最优化。(2)推进科普产业化,注入多元资金投入。科普产业化,资金投入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科普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经费充足是科普功能实现的重要保障。(3)革新传播方法与内容,明确受体需求,紧紧抓住“互联网+科普”以及媒介融合的的新趋势,让更多的科普受体享受到更全面及时的科普资源。针对各项策略,文章中有具体的实施方法,以期从整体上解决绝科普功能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参与”,促进我国科普功能得以良好的实现。
祁路[5](2017)在《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研究 ——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十八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离不开科普事业的发展和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当前,政府针对科普事业在政策、法律、资金、项目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科普工作也逐步完善。尤其是在国家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城市公民聚居、生活、生产的社区承担了大量科普工作。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城市社区居民在科普产品的需求上越来越多体现出个体化、多样化以及实用化等特征。但是,目前的社区科普工作还很难满足上述要求,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政府主导的单一供给模式,发挥市场、社会等主体的优势与作用,建立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模式,并不断提升其供给能力。本文在现有关于城市社区科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利用公共产品等理论的视角研究科普产品在城市社区科普工作中如何被有效供给。并以洪山区城市社区科普工作实践进行案例分析,提出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的有效对策与建议。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写作方法、框架、内容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该部分一方面是对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的含义、内容、特征及功能进行了概念界定。另一方面是对本文的理论基础,即公共产品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及信息传播模式理论做简要分析。第三部分:现状分析。该部分主要分析了武汉市洪山区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的内容及现状、供给模式及现状、供给成效、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四部分:对策建议。该部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完善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的对策建议:一是矫正认识偏差,树立正确理念;二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多元供给模式;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经费筹集渠道;四是激发主体活力,完善配套机制;五是加强社区科普建设,提高服务供给能力。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几点:一是研究观点的创新。区别于现有文献资料中城市社区科普工作的概念,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充分的论证了城市社区科普服务这一概念,并对其含义与内容进行的初步论述。此外,还提出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这一概念,并尝试构建以居民需求导向的、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模式;二是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以地方政府为切入点,尤其是在科普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科协组织,通过其在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中的具体实践的分析,从而更加全面、透彻的认识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现状;三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一方面通过权威的科普统计数据对洪山区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现状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对区科协、街道科协以及社区科普组织等多层次宽领域进行深度访谈,切实了解洪山区城市社区科普工作开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改进的方向等。
陈威[6](2016)在《政府在推动科普品牌化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首先对我国当前科普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在肯定科普工作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与国外科普工作存在较大差距。认为品牌化是新时期我国科普工作创新的重点,打造出自身的科普品牌对我国科普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分析比较,最终选择电视科普节目这一载体作为科普品牌化探讨的切入点。然后整理了科普品牌化相关的各种概念,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之后,分析了政府在推动科普品牌化中存在的问题,从越位和缺位两个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对政府应如何推动科普品牌化提供了决策,最终得出结论,并且进行展望。本论文通过六个章节进行研究。绪论部分主要讨论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思路与方法、主要内容与框架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一章主要分析了科普品牌化的相关概念、政府的科普职能和政府在推动科普品牌化中应发挥的作用;第二章分析政府在科普品牌化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越位和缺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三章探讨了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章提供了提升政府在推动科普品牌化中作用的对策,提出了科普品牌化的发展方向;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并进行展望。
肖婷[7](2015)在《唐山新科技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需要传播。没有传播,就没有人们的科学认识和对科学的应用。科技馆就是以综合性的科普教育形式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的工具,是政府和社会为公众提供公共科普服务的平台和进行科普教育的阵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日益高涨,科普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唐山原科技馆公共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已经不能适应其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要求,唐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唐山新科技馆。为充分发挥唐山新科技馆的公共科普服务职能,本文对唐山新科技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进行了研究。全文首先介绍了课题背景、目标、意义、文献综述、以及思路和方法,对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陈述了理论依据;其次从构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两个方面(供给主体、供给机制)归纳总结了国内外一些典型科技馆的经验成果,实地研究了唐山原科技馆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调查分析了唐山科技馆公共科普服务的需求特点和内容;最后基于上述结论,运用多中心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理论,提出在唐山新科技馆公共服务供给中,引入多元化供给主体,实行互动模式的供给机制,以此构建优质、高效的唐山新科技馆多元化动态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效益预测,从而得出通过模式的运用,新科技馆能够取得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真正为唐山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培育科技创新氛围、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何丹,谭超,刘深[8](2014)在《北京市科普工作社会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多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科普政策法规体系的形成,科普活动的蓬勃开展,科普工作社会化的相关阐述也逐渐清晰起来。本文设计了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科普工作有效形式、科普人员与机构规模、科普经费配置规模、科普活动组织规模、外部环境因素五个维度对北京市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情况进行数据调查,并通过数学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处理。不同因素对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的影响力度不同,本研究试图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分别对指标体系中不同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处理,得到指标权重,以实现对科普工作社会化格局更科学准确的评价。最后,以北京市科研院所为例,分析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江敏[9](2014)在《广东科学中心运营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科技馆是由公共财政投资建设的非营利性公益事业项目,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科普教育的公共基础设施。要使科技馆在开放运营后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就必须具有长久吸引公众的魅力。而要形成这种魅力,就要靠运营管理来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满足公众新的需求。广东科学中心于2008年9月开馆,至今已接待700多万观众。根据自身特点,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型运营管理模式。但是开馆五年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运营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比如经费不足,展项损坏率高,展示内容跟不上科技,展教形式单一,科教队伍建设不足,管理机制不够灵活,创新观念有待加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广东科学中心的生存和相关功能的发挥,因此实现科技馆的现代化管理运营迫在眉睫。本文以查阅文献、相关政策法规和实际工作经验为基础,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以广东科学中心新型运营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运用观察分析和实际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国内外科技馆的发展历史、对比研究国内外科技馆的运营管理现状,研究总结广东科学中心的运营管理模式,对当前广东科学中心运营管理的实际效力进行研究,根据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从科学定位广东科学中心的发展目标、引入先进运营管理机制、重视展教管理、优化人才结构等四个方面来改善其运营管理水平,提高运营管理实际效力,带来良好效益。
刘丽琴[10](2013)在《国民科学素质提升与社会管理改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未来美丽中国的幸福画卷。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求我们实现小康社会中的各项经济指标,更要在社会发展中为人民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幸福指数较高的小康生活。往往社会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幸福感的强弱,并对幸福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社会管理的提升与社会和谐程度的提高,也会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是人,人的科学素质高低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影响社会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反之,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通过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能够有效地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最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试着从国民科学素质对社会管理作用的视野,对国民科学素质与社会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对由于国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原因所造成的社会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在新形势下通过提升国民科学素质对促进政府社会管理的路径及对策,以期达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目标。同时,也为社会管理水平提升的渠道和途径提供更多的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对科普经费和市场化运作的分析及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科普经费和市场化运作的分析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流动科技馆项目发展现状 |
二、流动科技馆项目实施的SWOT分析 |
(一)项目发展的优势 |
1. 形成业界广泛推动的长效机制 |
2. 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效益 |
3. 具有较强的科普资源提供能力 |
(二)项目发展的劣势 |
1. 政策导向机制相对薄弱,社会协同发展效能偏低 |
2. 地方财政配套运行经费不足 |
3. 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内生动力难以形成 |
(三)项目发展面临的机遇 |
(四)项目发展面临的挑战 |
1. 展览资源研发难度大,更新速度难以满足基层多元化需求 |
2. 运行机制难题亟待破解,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尚需探索 |
三、流动科技馆发展策略 |
(一)加强顶层谋划,建立健全政策支撑和机制保障 |
(二)积极引导社会投入,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 |
(三)推动供给侧改革,丰富流动资源储备 |
(四)创新运行管理模式,提升流动科普质量 |
(五)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项目发展的内生动力 |
(2)构建多元协同科普投入体系的现状和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普投入文献回顾 |
2 我国科普投入结构现状 |
3 我国科普主体投入面临的问题 |
3.1 政府 |
3.2 社会 |
4 构建多元协同的科普投入体系的可行性 |
5 多元化科普投入体系的构建路径 |
5.1 政府 |
5.2 企业 |
5.3 社会组织 |
5.4 科研工作者 |
5.5 公众 |
6 结语 |
(3)我国科普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一) 区域科普能力分析 |
(二) 科普能力的分类分析 |
三、要素扰动对国家科普能力的影响分析 |
四、对策建议 |
(一) 强化科普产业发展, 以市场化助推科普活动的影响力, 最大化满足公众需求 |
(二) 加强科普创作人才培养, 避免因创作人才出现空缺, 而导致作品传播的薄弱 |
(4)我国科普功能实现的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路线 |
第二章 科普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一节 科普的相关概念界定和所运用理论 |
一、科学 |
二、科学素养 |
三、科普的起源及内涵 |
四、科普所运用的传播理论 |
第二节 科普的发展概述 |
一、西方科普发展概述 |
二、中国科普发展概述 |
第三节 科普的功能 |
一、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增加国家科技竞争力 |
二、培育科学志向和科学理想,启迪科学思想,培养科技后备军 |
三、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
四、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及创新发展 |
五、促进科学自身发展 |
六、提升生态意识,改善生态环境 |
第三章 我国科普功能实现的相关要素分析 |
第一节 主体要素分析 |
一、政府 |
二、科学家及科技工作者 |
三、科技新闻记者 |
四、大学和科研机构 |
五、企业 |
六、社区 |
第二节 受体要素分析 |
一、未成年人 |
二、农民 |
三、社区居民 |
四、城镇劳动者 |
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 |
第三节 科技传播媒介分析 |
一、大众传媒科技传播 |
二、科普基础设施 |
第四章 优化我国科普要素,提升我国科普功能实现的对策 |
第一节 重新审视科普功能实现各要素的关系——建立有效联动机制 |
一、加强政府对其它科普主体的引导,监管,强化强制力及约束力 |
二、强化科学界与科技新闻记者的交流沟通 |
三、加强受众对科普主体的反馈,建立新型的主受体关系 |
四、树立全面发展意识 |
第二节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 |
一、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吸引社会各界投资 |
二、推进科普产业化,注入多元资金投入 |
第三节 革新传播方法与内容 |
一、明确受体需求,由“重内容”转变为“重受众需求” |
二、紧紧抓住“互联网+科普”以及媒介融合的的新趋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研究 ——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简要评价 |
(三) 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和创新之处 |
1. 研究方法 |
2. 写作框架及内容 |
3. 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 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的含义、内容、特征及功能 |
1. 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的含义 |
2. 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的内容 |
3. 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的特征 |
4. 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的功能 |
(二) 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 |
1. 公共产品理论 |
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3. 信息传播模式理论 |
二、武汉市洪山区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分析 |
(一) 供给内容分析 |
1. 组织、机构与人员情况 |
2. 科普场馆与资源情况 |
3. 科普传媒情况 |
4. 科普活动举办情况 |
5. 科普经费投入情况 |
(二) 供给模式分析 |
1. 政府单一供给模式 |
2. 政府与企业合作供给模式 |
3. 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供给模式 |
4. 供给模式结论分析 |
(三) 供给效果分析 |
1. 居民需求表达途径不断多样 |
2. 社区科普阵地建设不断升级 |
3. 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
4. 科普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
5. 科普活动不断丰富多彩 |
6. 科普示范体系不断完善 |
7. 居民科学素质明显提升 |
(四) 供给中尚存问题分析 |
1. 科普经费筹集渠道过于单一 |
2. 供给模式不够多元 |
3. 社区科普服务供需结构失衡 |
4. 社区科普服务供给能力有待提高 |
(五) 供给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供给主体对科普的认识不足 |
2. 政府科普管理与服务职能转变不到位 |
3. 缺乏多元科普筹资激励政策 |
4. 科普服务配套机制不完善 |
三、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的对策探讨 |
(一) 矫正认识偏差,树立正确理念 |
1. 矫正认识偏差 |
2. 树立大科普理念 |
3. 树立居民需求导向的供给理念 |
(二)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多元供给模式 |
1. 明确政府科普管理与服务职能 |
2. 发挥市场在科普传播中的作用 |
3.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事业 |
(三)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经费筹集渠道 |
1. 加大科普经费投入 |
2. 提供政策支持 |
3. 发挥社区各种资源优势 |
(四) 激发主体活力,完善配套机制 |
1. 完善居民需求表达机制 |
2. 完善绩效评估机制 |
3. 完善激励机制 |
(五) 加强社区科普建设,提高服务供给能力 |
1. 社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
2. 社区科普基础设施与阵地建设方面 |
3. 科普资源利用方面方面 |
4. 社区科普活动举办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政府在推动科普品牌化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政府在推动科普品牌化中的职能及应发挥作用 |
第一节 科普品牌化的相关概念 |
一、科普 |
二、科学共同体 |
三、品牌 |
四、电视科普节目 |
五、市场细分 |
第二节 政府的科普职能 |
第三节 政府在推动科普品牌化中应发挥的作用 |
第二章 政府在推动科普品牌化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一节 政府在推动科普品牌化中的现状 |
第二节 政府在推动科普品牌化中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存在越位 |
二、政府存在缺位 |
第三章 政府在推动科普品牌化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科普体制不合理 |
第二节 政府重视程度不足 |
第三节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
第四节 评价体系不合理,扶持力度不够 |
第五节 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滞后 |
第六节 品牌监管缺失 |
第四章 提升政府在推动科普品牌化中作用的对策 |
第一节 制定有效政策 |
一、经济政策保障 |
二、评价体系合理化 |
第二节 整合社会科普资源 |
一、形成科普产业市场化运作机制 |
二、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协作 |
三、建立新媒体下的传播机制 |
第三节 建设科普人才队伍 |
一、加强专职科普人才培养 |
二、推动科学共同体加入科普队伍 |
第四节 维护市场秩序 |
一、把握好传播方向 |
二、加强对科普品牌的管理和监督 |
第五节 政府营销推广 |
一、助力品牌推广 |
二、借助事件营销 |
三、公共关系策略 |
第六节 科普品牌化的发展方向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唐山新科技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研究综述 |
1.3.2 科技馆公共服务的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公共服务 |
2.1.2 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
2.1.3 科技馆 |
2.1.4 科技馆公共服务及其供给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2.3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理论 |
第3章 国内外科技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总结与借鉴 |
3.1 国外科技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总结与借鉴 |
3.1.1 基于政府主体的供给模式 |
3.1.2 基于多元化主体的供给模式 |
3.1.3 引入“公众参与”的供给模式 |
3.1.4 国外科技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经验启示 |
3.2 国内科技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经验借鉴 |
第4章 唐山原科技馆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 |
4.1 唐山原科技馆情况概述 |
4.2 唐山原科技馆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
4.3 唐山原科技馆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原因分析 |
4.4 唐山原科技馆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经验启示 |
第5章 唐山科技馆公共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
5.1 唐山科技馆公共服务需求调查分析的目的 |
5.2 唐山科技馆公共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
5.2.1 调查方法 |
5.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5.3 唐山科技馆公共服务需求调查分析的结论 |
第6章 唐山新科技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构建探究 |
6.1 唐山新科技馆概述 |
6.2 确立唐山新科技馆多元化供给主体 |
6.2.1 唐山新科技馆公共服务属性分类 |
6.2.2 确立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及角色分工 |
6.2.3 建立多元化供给主体合作机制 |
6.3 建立唐山新科技馆公共服务动态供给机制 |
6.3.1 建立公共服务动态供给机制的实现基础 |
6.3.2 建立公共服务动态供给机制的实现技术 |
6.3.3 建立公共服务动态供给机制的实现路径 |
6.4 探索建立唐山新科技馆多元化动态供给模式 |
6.5 唐山新科技馆多元化动态供给模式效益预测 |
6.5.1 唐山新科技馆多元化动态供给模式的优势分析 |
6.5.2 唐山新科技馆多元化动态供给模式的效益预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科技馆公共科普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2 唐山新科技馆建设功能配置方案 |
(9)广东科学中心运营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1.1 科技馆定义 |
1.1.2 科技馆的公益性特征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科技馆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科技馆研究现状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 理论与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内容与不足 |
第二章 广东科学中心概述 |
2.1 功能定位 |
2.2 性质和经费来源 |
2.3 机构设置 |
2.4 广东科学中心面临的机遇 |
2.4.1 国家政策支持 |
2.4.2 公众需求 |
第三章 广东科学中心运营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广东科学中心运营管理现状 |
3.1.1 广东科学中心开放运行情况 |
3.1.2 广东科学中心发展模式——“一体两环” |
3.2 广东科学中心运营管理存在问题 |
3.2.1 运营资金不足 |
3.2.2 展教效果及设备维护跟不上观众需求 |
3.2.3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
3.2.4 运营管理机制不完善 |
3.3 广东科学中心运营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3.3.1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
3.3.2 自身思想认识不够 |
第四章 国内外科技馆运营管理经验借鉴 |
4.1 国内外科技馆运营管理现状 |
4.1.1 国外科技馆运营管理现状 |
4.1.2 国内科技馆运营管理现状 |
4.2 国内外科技馆运营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
4.2.1 明确“公益立馆”取向,努力争取政府支持 |
4.2.2 注重把握社会化改革趋势,为可持续发展寻找新路 |
4.2.3 以人为本,搞好管理和服务,争取得到公众认可和社会支持 |
4.2.4 重视绩效评估 |
4.2.5 加大研究力度,不断创新展览内容和展示方式 |
第五章 完善广东科学中心运营管理的对策 |
5.1 广东科学中心完善运营管理需坚持的原则 |
5.1.1 立足公益性设施属性的要求 |
5.1.2 立足创新的特点 |
5.1.3 立足市场的挖掘 |
5.1.4 坚持政府的支持 |
5.2 完善广东科学中心运营管理的对策 |
5.2.1 拓展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渠道,提升创收力 |
5.2.2 加强展教资源管理,提高公共服务绩效 |
5.2.3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
5.2.4 更新运营管理理念,推动科技馆运营管理的市场化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国民科学素质提升与社会管理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民科学素质建设初期(1949-1976 年) |
1.2.2 国民科学素质建设探索阶段(1978-1994 年) |
1.2.3 国民科学素质建设全面展开阶段(1995 年至今) |
1.3 论文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念 |
2.1 科学素质的内涵和基本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
2.1.1 科学素质的内涵和基本构成 |
2.1.2 影响国民科学素质的主要因素 |
2.2 社会管理的内涵和基本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
2.2.1 社会管理的内涵和基本构成 |
2.2.2 影响社会管理的主要因素 |
2.3 问题的提出 |
第三章 国民科学素质缺乏引发的社会管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3.1 体制机制因素引发的社会管理问题 |
3.1.1 多头无序管理导致社会管理低效 |
3.1.2 现行教育体制不利于国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
3.2 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引发的社会管理问题 |
3.3 社会陋习等影响社会管理秩序 |
3.3.1 社会陋习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国民科学素质不高 |
3.3.2 邪教迷信、极端宗教活动影响公众认知引发社会不稳定 |
3.4 科学文化教育缺位引发的社会管理问题 |
3.4.1 群众缺乏科教宣传普及带来的社会管理问题 |
3.4.2 关键人群科学素质缺乏影响社会平稳管理 |
3.4.3 普法教育滞后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稳定 |
3.4.4 性教育缺失引发犯罪影响社会治安 |
第四章 新形势下提升国民科学素质,改善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路及对策 |
4.1 从制度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
4.1.1 改革多头管理弊端,提升社会管理的成效 |
4.1.2 加强法制建设,特别是社会管理配套法律法规 |
4.2 加大科普科教投入和科普设施建设 |
4.3 大力开展社会生产生活新习俗教育宣传 |
4.3.1 引导城镇居民建立健康美丽的生活方式 |
4.3.2 帮助农民树立好的思想生活习惯 |
4.4 围绕五大重点人群深入开展科学素质宣传教育 |
4.4.1 推动青少年科学综合素质提升 |
4.4.2 努力培养新时代农民 |
4.4.3 进一步加强城镇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技能培训 |
4.4.4 增强管理和执行者的决策管理科学化水平 |
4.4.5 为社区居民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
4.5 着力加强科普队伍自身建设 |
4.5.1 组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科普宣教队伍 |
4.5.2 激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宣教工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对科普经费和市场化运作的分析及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发展策略研究[J]. 龙金晶,乐雁,李昱. 学会, 2021(11)
- [2]构建多元协同科普投入体系的现状和思考[J]. 黎娟娟,高宏斌. 科普研究, 2021(03)
- [3]我国科普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 齐培潇,郑念. 科协论坛, 2018(06)
- [4]我国科普功能实现的要素研究[D]. 郝帅.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5]城市社区科普服务供给研究 ——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D]. 祁路.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6]政府在推动科普品牌化中的作用研究[D]. 陈威. 东南大学, 2016(03)
- [7]唐山新科技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D]. 肖婷.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8]北京市科普工作社会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何丹,谭超,刘深. 科普研究, 2014(03)
- [9]广东科学中心运营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江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10]国民科学素质提升与社会管理改善研究[D]. 刘丽琴. 天津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