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客户意见,完善质量体系

重视客户意见,完善质量体系

一、关注客户意见 完善质量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武乐[1](2021)在《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联网技术将销售后的产品与其制造商连接起来,对销售后的产品进行远程运维服务,开启了制造企业服务化的新时代。远程运维服务是在与客户在不接触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设备的诊断、维修、养护等功能的服务。SG公司在服务化转型过程中通过为其生产的设备安装智能监测软件,来为客户企业提供基于数据的远程运维服务。这一业务大大提升了公司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也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盈利来源。服务质量是远程运维服务业务持续发展的命脉,但公司目前缺乏一套系统科学的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不能满足客户对服务质量不断改善的诉求需要。因此,企业迫切需要为其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发现其服务质量中的不足以便公司能够通过评估不断来提高企业的远程运维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本文以SG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远程运维服务及服务质量评价等相关理论,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的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提升对策。首先,通过对远程运维服务及服务质量评价相关文献的梳理,厘清了远程运维服务概念的内涵和特征;其次,通过对SG公司的实地调研及相关人员的访谈,明确了企业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基于B2B情境下的服务质量评价INDSERV模型,结合远程运维服务的特征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了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4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进一步地,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指标的主观权重,运用熵值法计算指标的客观权重,进而确定出各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接着,根据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SG公司的远程运维服务质量做出评价,并依据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发现了 SG公司目前远程运维服务质量的短板和不足;最后,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为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的系统科学评价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模型,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有助于SG公司提升其远程运维服务的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客户企业的满意度和可持续竞争优势。同时,本文的研究对于其他制造企业远程运维服务质量的评价和提升也具有参考价值。

张凯[2](2021)在《我国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最致命、最隐蔽的风险之一。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借短贷长的期限错配特征使得商业银行天然存在着发生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整个金融市场的阵痛性改革的深化,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隐患不断累积。特别是2019年以来,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事件频发。包商银行被接管和破产、锦州银行战略重组以及营口沿海银行和河南伊川农村商业银行集中挤提事件等,充分暴露出我国中小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风险事件爆发后,银行业流动性出现较大波动,同业拆借成本飙升。因此,在以上复杂的金融市场国际和国内环境中,运用法律手段规制和监管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势在必行,同时还应该建立适用我国国情的流动性风险识别、预警、监测和控制法律体系和框架,这对于金融法律体系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中小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从国内外案例来看,一旦中小银行无法偿还一定规模的到期债务,便会发生流动性风险,这也是中小银行陷入困境的直接诱因,而对于中小银行来说,真正致命的是严重的流动性断裂。其诱发因素很多,可能是单纯的流动性风险本身也可能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传染机制导致。就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本身而言,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同业业务压缩和资产回表加剧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二是资管新规及系列文件放大了中小银行期限错配风险。三是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举措加剧银行存款流失风险。在流动性风险监管和控制过程中,出现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困境,因此,运用法律手段规制和监管并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巴塞尔委员会)《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以下简称《巴塞尔协议Ⅰ》)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以下简称《巴塞尔协议Ⅱ》)以及《巴塞尔协议Ⅲ:后危机改革最终方案》(以下简称《巴塞尔协议Ⅲ》)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给予高度关注,特别是《巴塞尔协议Ⅲ》,为加强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控制流动性风险,除银行资本监管的三支柱外,还特别增加了流动性覆盖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et Stable Funding Ratio,NSFR)两个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重要指标。同时巴塞尔委员会还提出了其他辅助监测工具,包括合同期限错配、融资集中度、可用的无变现障碍资产以及与市场有关的监测工具等。在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法律体系中,《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等都做出了规定,但是随着近几年金融业形势的变化,现有的法律制度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一是监管理念滞后,二是监管法律位阶较低,三是监管方式过于僵化,四是监管体系不完善等。究其原因既有中小银行本身的原因也有宏观经济因素的原因,还有监管机构以及监管指标、监管方式和监管体系设计等方面的因素。中小银行吸储能力较弱,严重依赖同业融资,流动性管控压力较大。而有些中小银行的股东无视国家规定,关联交易甚至违规挪用中小银行的资金。同时,银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扩张,打破原有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垄断地位,金融科技的创新和普及令银行服务渠道、手段和服务内容发生巨大改变,全新的市场竞争态势让原有银行金融机构必须面对来自银行同业和新的非银行市场参与者的竞争。这些因素都使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重要。基于全国多家中小银行流动性指标和数据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该学习借鉴巴塞尔委员会及其他国家相关文件,结合我国自身实际设置适配性分层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在构建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体系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在宏观层面上,需要采取稳定的货币政策来解决根本原因过多的“加杠杆”造成的资金短缺和高利率。在微观层面上,银行应坚持回归原点,服务实体,专注于主营业务,并做好基于信贷的信贷业务,避免过度创新而导致不稳定。在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的理念方面应该贯彻适配性监管理念,即根据银行的风险特征和系统重要性来确定相适应的监管规则和监管行为。我国流动性监管法律制度的从无到有,是一个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与创新的过程,更是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坚持与努力。我国现行流动性监管制度体系,主要以较低层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载体,存在政策依据过多、法律依据不足、不能适应当下金融市场深度融合等问题。为此,从进一步改革现行监管体制、使其更好适应我国金融市场深度融合、综合经营改革需求的角度,制定、修订相关金融法律,规定具有适配性的流动性监管统一规则与指标。

钟亚君[3](2021)在《G银行W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情况不容乐观,山东省为信贷风险重灾区,G银行W分行为当地重点国有大行,综合实力同业领先,信贷业务也占有绝对优势,但信贷风险接连暴露,资产质量相对落后,制约了该分行市场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从内部原因来看,信贷风险管理粗放、管理能力不足为主要问题。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归纳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该分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重点剖析了内部环境、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方面的主要工具、制度,进一步发现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着准入把控不严、移位管理粗放、评估模型不完善、存续期管理效率低下、全流程履职监督制度缺位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匹配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理论进行了成因分析。为解决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优化方案:一方面针对原有信贷风险管理环节提出优化策略,主要包括准确把握信贷投向及布局、建立分层次移位管理制度、优化客户评级模型、细化资产质量分类标准、规范全流程履职并建立监督制度、多角度开展信用风险监测预警等;另一方面引入信贷风险管理评价体系,从资产质量、基础管理、重点风险、合规评价四个维度设置评价指标,形成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与管理评价体系相互补充、检验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为推进信贷风险管理策略实施,从组织架构、人力考核、信贷文化方面提出保障措施。希望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帮助G银行W分行提升其信贷管理水平,为新一轮经济周期信贷业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可为区域内其他商业银行提供借鉴与参考,推动建立健全新时代金融环境下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的新体制、新方略。

符玉碧[4](2021)在《HT公司客户关系管理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财富人群和高净值家庭的财富管理需求快速增长,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在国内经历了从无到有、野蛮生长、加强监管、市场出清,目前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高净值客户随着行业的发展也日益专业、理性,在机构选择和投资决策时更加谨慎。行业内客户获取难度加大,企业普遍提高了对客户关系的重视程度,希望通过客户关系建设提高客户的长期价值。本文主要研究了HT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的现状,通过走访企业发现该公司在客户洞察方面系统建设不充分,通过调研问卷发现企业向客户创造和传递价值的能力有待提高,通过访谈员工发现该企业在把握客户关系方面的组织建设需要加强。为此本文借助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了导致HT公司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不足的原因,从组织架构到岗位设置,从系统升级到管理制度,在多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包括增强黄金客户识别能力、提高客户需求偏好的把握能力、提高产品创新力、强化品牌管理能力、提高销售渠道管理能力、提升客户关系把握能力和提升解决客户抱怨的能力,最后提出为以上建议的顺利实施,企业仍需在战略、技术、财务、人才等方面予以保障。通过以上分析与建议,希望对企业甚至财富管理行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提供助益。

苗丽[5](2021)在《招行兰州城关支行高端客户忠诚度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金融机构齐头并进的时代背景下,高端客户成为了获得利润的最核心客户。企业不断付出高额客户关系管理成本,力求提升高端客户忠诚度。招商银行总行历经15年进行高端客户忠诚度摸索。截至2020年9月,私人银行管理客户总资产已达2.66万亿,户均资产2770.78万,高端客户的经营进入高速的发展时期。但在偏远的西北地区,高端客户忠诚度提升乏力,尤其是支行客户,近几年呈现严重的下滑趋势。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选择地处西北地区的招行兰州城关支行为对象进行研究。该支行成立于1999年,经过长期的客户经营,积累了一百多位高端客户。但随着支行的发展,高端客户忠诚度严重下滑,2020年较2009年下降了27户,与成立初期相比,流失合计52户,为支行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因此,怎样提升招行兰州城关支行高端客户忠诚度在支行业务的发展中亟待解决。本文通过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与文献综述、客户经营数据分析和高端客户深度访谈分析开展研究。首先,简述招行兰州城关支行客户关系管理现状。由招行总行客户经营市场细分引出高端客户的忠诚度管理。通过分析招行兰州城关支行历年高端客户留存数据及2020年高端客户拓展数据,了解支行高端客户忠诚度现状。其次,通过设计访谈问卷,与支行高端客户及行长开展深度访谈,收集一手数据来补充二手数据。结合与十位客户和行长的访谈结果,通过定量及定性两个维度分析支行高端客户忠诚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再次,提出提升支行高端客户忠诚度的策略:优化业务流程管理、提升零售产品服务效用、提升全条线零售团队服务水平、加强产品定价灵活性、优化宣传渠道方式内容。最后,为提升策略的实施探讨一定的保障措施。

苑申萌[6](2020)在《JD电梯公司维保服务质量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梯维保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电梯安全重要性的提升及人们对服务质量要求的重视,电梯维保业务逐渐成为电梯公司经营的重点。维保服务质量的提升对JD电梯公司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JD电梯公司维保服务质量改进为目标,探讨电梯公司服务质量改进的策略。首先,了解JD电梯公司维保服务管理现状,收集并整理电梯维保以及服务质量管理的相关文献,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基于SERVPERF量表,结合电梯从业者和客户的调研,从五个维度确立服务质量测量指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客户对JD电梯公司维保服务质量各项指标的评价。结合问卷数据处理结果与专家访谈的意见,对每个维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内部管理、员工技能以及客户沟通三个方面总结出JD电梯公司维保服务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加强人员监督管理,优化配件库存管理,强化维保员工综合素质培训,完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客户沟通,完善投诉处理机制,提供个性化方案等具有针对性的服务质量改进策略。并从标准制度、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的保障措施。

张昊[7](2020)在《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老龄化与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日益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对当下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提出挑战。将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支撑的智慧养老嵌入养老服务体系,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也是为迎合信息社会发展潮流和抓住推动社会治理水平的时代机遇。为此,本文聚焦如何在智慧养老视域下,运用智慧养老的理念、技术和智慧,提升我国现有养老服务模式的能力和水平问题,旨在从智慧养老角度为优化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系统性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在问题定位上,智慧养老对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传统养老模式具有创新模式意义,但是智慧养老并非脱离传统养老模式而单独存在。本文并未简单地将智慧养老视作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加以界定,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新的观念能量、技术能量和智慧能量,将之注入传统养老模式之中,藉此借助信息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同时,在智慧养老视域下探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不应仅局限于强调养老服务技术手段的变革,还应强调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合作共赢理念以及敬老尊老的伦理哲学和文化意涵,更应在理念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等相融合的基础上系统施策。在这个意义上,智慧养老构成了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必要的条件和要素。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在理论上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径。其一,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路径,也即构建出一种科学、理性和有效的养老服务体系,从而指导中观层面形成稳定和可靠的养老服务模式,促进相关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化运转。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更加倾向于这一路径,因为其养老人口规模相对有限、地域空间相对较小,而且人口老龄化进程是建立在坚实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稳定的社会保障和殷实的国民收入等基础上,是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于人口结构上的自然结果,呈现出“有备而老”或“边富边老”的老龄化特征。对此,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路径更有利于发挥其优势和效能。其二,自下而上的模式转型路径,也即从中观实践角度,对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自发性转型历程进行经验提炼和推广,从而助推养老服务体系的迭代升级,完成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的过程。就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养老服务供需现状而言,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不同地域、不同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能力、人口特质、养老传统都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另一方面,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着诸如“计划生育”政策、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差异等衍生的政策性不利后果、资源配置不均衡、养老成本攀升等挑战,以及“未备而老”和“未富先老”的等结构性困局,缺乏西方国家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具备的物质、体制、人才和技术等基础条件。因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更加适合通过中观层面的养老服务模式的整合升级,以自下而上的渐进性方式为主,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的优化。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我国既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单要素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研究深入度也较高。但是,从整体思路出发,聚焦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及其优化路径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同时,从研究角度看,对于养老服务过程中智慧养老问题的探讨,多是从技术角度对其实践应用情况的碎片化梳理,较少从内在逻辑、观念、技术、管理等综合角度进行系统性解读,对其理论基础、优化路径反思的研究少之又少。由此,本研究在梳理相关成果、总结已有研究观点的基础上,按照以下步骤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展开研究:首先,在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部分,出于对我国现有养老服务模式在供给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之间的关系类型、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升级中的风险把控以及养老服务体系的理想愿景等问题的思考,综合利用供给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渐进理论和合作治理理论的知识和方法,得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在充分回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统合性的研究架构。其次,基于本文研究框架,对利用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和理论逻辑进行了系统梳理。一方面,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实践变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的运行现状及其不足出发,系统地认识和提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亟需升级的现实需求,从而厘清了通过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亦即本文研究的现实关怀和出发点。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有针对性地讨论了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从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角度看,智慧养老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价值嵌入、技术赋能、交互增慧三个层面,在具体作用的发挥上包含“虚拟化”、“智能化”、“一体化”等三重逻辑。再次,在理论逻辑上辨明理想图景的基础上,本文从实践探索角度对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已有进展进行了总结,亦同时对本文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检验、呈现和细化。基于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本文选取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典型案例,分别对应我国处在实践前沿的三个养老服务体系的“智慧化”模式。通过展示不同的“智慧化”模式的运作过程与特色,对如何通过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理想愿景落地等,进行了实践梳理和系统呈现。此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厘清我国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需求、逻辑理路以及实践样态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梳理了国外智慧养老及其嵌入养老服务体系的实践做法,对国外智慧养老的“线上社区”“智能居家”以及“合作型科技助老”等三个主要实践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从其制度基础、运作机制等方面出发,提炼了对我国有益的经验启示。总体而言,通过对需求与愿景、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探讨,可以发现智慧养老已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一个系统性创新路径。通过价值嵌入、技术赋能和人人交互,智慧养老可以在虚拟化、智能化、一体化等方面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提质增效。不过,智慧养老在优化养老服务体系进行功能设计时,需要注意克服客观的温度落差、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尚难突破的协同壁垒等潜在的障碍,走出常见的误区,并在其配套性制度和保障性机制的建立完善方面进行新的反思和探索。从长期发展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席卷的浪潮下,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已来。在此形势下,正确的改革姿态应当是迎难而上,破解智慧养老的现实梗阻,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不断迭代升级。

周洁[8](2020)在《立达汽车维保有限公司服务质量提升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汽车市场虽然相较于国外汽车市场发展历史不长,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由于中国的汽车工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家庭私家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成为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2.5亿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2.2亿辆(1)。另外,由于每年新车销量在2,000万辆以上,总保有量仍将逐步增长。2019年底,乘用车保有量平均车龄为6至10年,车龄结构趋于老化,在此基础上,汽车行业焦点与利润来源逐步由汽车销售端向售后服务端移动,对汽车售后服务需求巨大,也使得汽车服务后市场发展空间广阔(2)。因此,对于汽车后市场和维修保养市场以及相关企业的管理研究将对我国汽车行业良性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将该企业顾客作为调查对象,以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量表和方法为理论基础,结合企业目前实际情况,制作出《立达汽车维保有限公司服务质量调查问卷》。该问卷从5个维度、22个测试指标对该企业汽车维修保养服务质量进行评价。运用EXCLE软件对调查收集到的108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显示立达汽车维保有限公司在服务质量的5个维度中,响应性、可靠性和移情性是服务质量得分较低的几个维度,期中主要表现为:一是服务人员服务意识较为欠缺;二是服务制度和流程不完善;三是服务信息化手段较低。根据3个得分较低的维度,以及顾客对该企业汽车维修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增强服务及时性和准确性;完善维修保养服务的关键流程;提升员工专业知识能力,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定期组织人员培训考核,加强服务监督等措施。通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出发,结合实证研究,对该企业服务质量的具体问题进行剖析,明确了服务过程中需要改进的方面,达到了进一步提升顾客的服务满意度,增强顾客对公司服务的满意度,最终改进和完善公司服务流程和制度。同时,与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相结合,稳定汽车维修保养的综合性与专项性服务方向,在公司硬件条件的保证下,加强人员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建设,为公司长远发展、利益提升以及市场拓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和策略支撑。

丁向葵[9](2020)在《A公司业绩诊断和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自2016年,中国全面开放二胎政策的驱动下,学前教育行业充满了新的机遇,大量投资开始涌入学前教育行业,各类学前教育品牌连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在2018年11月国家发布了鼓励开办普惠非营利性幼儿园政策,规定幼教机构80%为非营利性幼儿园(公办园和普惠园),20%为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后,营利性幼儿园市场份额开始急剧紧缩。众多学前教育连锁品牌间同时面对市场原有的大量竞争者及限20%营利性幼儿园这样被压缩的市场容量的冲击,行业竞争环境愈发激烈,不少企业因其业绩不佳而面临倒闭。因此,研究民办营利性幼儿园公司如何提升业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主营业务为民办营利性幼儿园品牌加盟与服务的A公司的经营实际情况入手,对A公司业绩(营业额和利润)下滑情况展开研究。本项研究将利用企业诊断理论和诊断方法,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对A公司进行调查。本研究结合PEST、波特五力、SWOT分析法,对A公司的外部、内部环境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采用波士顿分析法对A公司产品进行重新梳理。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A公司的业绩下滑不单和外部变化的市场环境有关,同时,也因A公司单一业务难以匹配市场趋势和新的商机,市场营销整体规划不足,机制建设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人员配置与企业目标不符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揭示了企业需要持续关注其宏观市场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审视内部竞争力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原主营业务市场潜力欠佳的情况下应及时进行战略调整。本研究重新定位了A公司在新环境下的战略,即利用其品牌和技术积淀的优势:采取多元化业务布局,发展其早教托育加盟业务,学前教育机构专项支持服务业务和线上教育业务;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匹配市场与日俱增的差异化需求;系统化市场营销策略,提升定价体系、多渠道创新营销和优化产品包装;强化目标管理、风险管控、多样化的激励机制;猎聘与战略相匹配的高端人才与培养针对性人才,以期在变化市场上抓准新的业务机遇,形成业务的高口碑,实现业绩的稳定增长,使得企业焕发新的生机。本研究可提供给学前教育管理公司及民办幼儿园,在现今环境下一些有益启发,助力营利性民办连锁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彭雯[10](2020)在《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的经济后果研究 ——来自中国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在PCAOB注册的经验证据》文中认为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市场对信息中介国际化能力的需求亦随之增强。审计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信息中介之一,对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市场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企业国际化以及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高速发展时期,打造拥有优质声誉、专业技能的国际化会计师事务所,塑造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知名度与核心竞争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计师事务所是《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之一。在政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境内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国际化的审计产品,多家中国境内证券从业会计师事务所在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简称PCAOB)注册,拥有在美国资本市场中提供审计服务的资格,这是在审计市场集中度较高的美国市场承接审计业务的首要资质;是向客户体量较大,市场机制完善的国家学习国际执业标准,积累国际经验的入场券;是在发达国家市场建立国际声誉,进行高质量国际化建设,加强审计供给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中国境内会计师事务所主动在PCAOB注册这一背景,系统探究中国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对中国境内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审计定价、审计质量以及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机理。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提供审计产品的供给方,其要素特征关系到事务所定价决策等微观行为,从而决定会计师事务所能否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产品,进一步对资本市场中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探究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这一审计供给方特征如何影响审计行为、审计结果以及审计作用,以期揭示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如何发挥积极作用,为提高资本市场信息质量,保障市场机制有效运行提供理论借鉴。首先,本文通过分析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对中国境内业务审计定价决策行为的影响,发现中国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在PCAOB注册促使审计收费显着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声誉较高的事务所中效应更为显着,并且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促使审计投入增加,说明事务所提高定价的动机是对声誉成本与审计投入成本的考虑;结合审计师能力的分析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促使审计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在PCAOB注册之后提高审计收费反映为国际化能力的提升。此外排除了客户规模、产权差异、境外投资者持股、低价竞争、审计收费粘性、内生性等因素的潜在干扰。第二,在探究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对审计定价决策行为影响渠道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结合审计结果,分析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如何影响中国境内业务的审计质量。研究发现中国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在PCAOB注册之后,境内业务审计质量显着提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审计风险较高、事务所规模较大的样本中,国际化对审计质量的提高作用更加明显,一定程度上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促使审计师提高审计质量的动机是在声誉机制下,事务所为了发送国际化这一积极信号,出于对潜在风险,国际声誉成本的考虑,因而有动机提高审计质量。此外审计师能力方面,结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人数、学历素质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事务所在PCAOB注册之后注册会计师人数显着增加,学历水平显着提高,表明事务所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会吸收更多高学历的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师的素质能力,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事务所国际化促使审计师提高审计质量的能力渠道。最后,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影响审计质量,进而对会计信息产生作用。基于会计信息可比性视角的分析表明中国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在PCAOB注册有助于提升会计信息可比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也具有声誉效应和学习效应,能够增强审计师对国际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理解能力,从而有助于审计师更高效的判断会计信息是否合乎准则,提供更加可比的会计信息。上述研究表明中国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这一审计供给特征通过审计师动机和能力渠道,促使审计师学习国际经验方法,增加审计投入,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提高专业能力,从而调整审计定价决策,提高审计质量,增强会计信息可比性,并且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检验克服了客户选择审计师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基于中国境内会计师事务所自愿在PCAOB注册,并且禁止PCAOB强制检查这一独特的制度背景,能够将声誉效应与监管效应进行有效区分,研究发现即使在没有PCAOB强制检查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通过主动在PCAOB注册这一自愿性的国际化方式具有积极效应,为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如何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亦说明PCAOB对于非美国企业的审计存在积极的外部性。同时,本文研究结论对于资本市场其他中介机构国际化建设也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二、关注客户意见 完善质量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注客户意见 完善质量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远程运维服务相关研究
        2.1.1 远程运维服务的内涵及相关术语
        2.1.2 远程监控技术与服务化
        2.1.3 远程运维服务特征
        2.1.4 远程运维服务的服务内容及其实施的关键能力和驱动因素
    2.2 服务质量的相关研究
        2.2.1 服务质量的定义
        2.2.2 服务质量的特征
    2.3 服务质量评价相关研究
3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现状分析
    3.1 SG公司基本情况
        3.1.1 SG公司简介
        3.1.2 SG公司组织结构
    3.2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流程
    3.3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的现状分析
    3.4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现状调研
    3.5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的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分析
4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4.1 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和思路
        4.1.1 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1.2 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4.2 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2.1 初始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结合调研和访谈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
        4.2.3 评价指标的解释
        4.2.4 各指标评价标准
    4.3 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主观权重
        4.3.2 熵值法确定指标客观权重
        4.3.3 基于AHP-熵权法的指标综合权重
5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及结果分析
    5.1 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5.1.1 建立因素集
        5.1.2 建立评价集
        5.1.3 建立权重集
        5.1.4 构建模糊评判矩阵
        5.1.5 计算综合评价值
    5.2 评价结果分析
        5.2.1 潜在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5.2.2 过程技术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5.2.3 过程交互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5.2.4 结果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6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提升对策及建议
    6.1 提升远程运维服务的潜在质量
    6.2 加强远程运维服务的过程技术质量
    6.3 优化远程运维服务的过程交互质量
    6.4 重视远程运维服务的结果质量
7 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2
附录3 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意见调查表

(2)我国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中小银行规模和度量状况的研究
        1.3.2 关于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衍生的研究
        1.3.3 关于银行业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实践的研究
        1.3.4 关于中小银行流动性与法律监管政策的研究
        1.3.5 关于危机后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改革的研究
    1.4 研究框架与逻辑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历史研究法
        1.5.2 实证研究法
        1.5.3 比较研究法
        1.5.4 数据分析研究法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6.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概述
    2.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概念界定
        2.1.1 中小银行及流动性风险内涵外延
        2.1.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构成要素
        2.1.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外在表现
    2.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理
        2.2.1 存款挤兑与流动性短缺
        2.2.2 违约冲击与流动性转移
        2.2.3 同质资产与流动性危机
    2.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实特征
        2.3.1 同业业务压缩和资产回表加剧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
        2.3.2 资管新规及系列文件放大了中小银行期限错配风险
        2.3.3 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举措加剧银行存款流失风险
    2.4 小结
第3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逻辑起点
    3.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的理论基础
        3.1.1 成本收益理论
        3.1.2 国家适度干预理论
        3.1.3 金融监管辩证理论
    3.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市场失灵”
        3.2.1 市场不完全——资金流动性下降
        3.2.2 竞争不充分——资产负债表衰退
        3.2.3 信息不对称——金融危机的源泉
    3.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政府失灵”
        3.3.1 流动性风险金融监管权错位
        3.3.2 风险监管指标设计的趋同化
        3.3.3 对流动性分层现象关注不够
        3.3.4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缺失
    3.4 小结
第4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实证研析
    4.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典型案例研判
        4.1.1 包商银行破产案
        4.1.2 锦州银行重组案
    4.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诱致因素
        4.2.1 宏观经济形势因素
        4.2.2 公司治理体系因素
        4.2.3 资产负债结构因素
        4.2.4 其他风险转化因素
    4.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典型案例启示
        4.3.1 建立回应银行差异化发展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
        4.3.2 全面应对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现实挑战
        4.3.3 优化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和监管协调机制
    4.4 小结
第5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法律制度检省
    5.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现状
        5.1.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的演进
        5.1.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法律规范
        5.1.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法律主体
    5.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缺陷
        5.2.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理念滞后
        5.2.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位阶较低
        5.2.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方式过于僵化
        5.2.4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5.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缺陷的成因
        5.3.1 中小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受到冲击
        5.3.2 中小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加剧期限错配
        5.3.3 中小银行混业经营使系统性风险增大
        5.3.4 影子银行不断削弱金融监管法律效力
    5.4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框架体系
        5.4.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目标
        5.4.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内容
        5.4.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框架
    5.5 小结
第6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完善
    6.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理念的校正
        6.1.1 确立适配性监管理念
        6.1.2 确立穿透式监管理念
        6.1.3 确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并重的监管理念
    6.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方式的强化
        6.2.1 强化迈向市场化的金融监管方式
        6.2.2 强化单体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方式
        6.2.3 强化审慎性和连贯性的监管方式
    6.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的完善
        6.3.1 重构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框架
        6.3.2 重设具有创新性意识的适配性监管指标
        6.3.3 重识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6.3.4 重置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应急管理措施
    6.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G银行W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
        2.1.1 信贷风险的产生及分类
        2.1.2 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
    2.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和流程
        2.2.1 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2.2.2 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2.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2.3.1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3.2 信贷配给理论
        2.3.3 委托-代理理论
        2.3.4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研究述评
        2.4.1 国外研究综述
        2.4.2 国内研究综述
        2.4.3 研究述评
第3章 G银行W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3.1 信贷业务现状及风险成因
        3.1.1 信贷业务现状
        3.1.2 信贷业务风险成因
    3.2 信贷风险管理内部环境
        3.2.1 组织架构
        3.2.2 从业人员结构
        3.2.3 信贷文化建设
    3.3 信贷风险识别主要工具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3.3.1 行业政策
        3.3.2 信贷准入
        3.3.3 移位管理
    3.4 信贷风险评估主要工具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3.4.1 内部评级法(债项评级)
        3.4.2 信用等级评定
        3.4.3 授信限额管理
        3.4.4 资产质量分类
    3.5 信贷风险管控主要工具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3.5.1 存续期管理
        3.5.2 全流程履职监督
        3.5.3 风险监测预警
    3.6 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3.6.1 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3.6.2 评估模型存在漏洞
        3.6.3 发展与管理的矛盾未解决
        3.6.4 风险意识淡薄
第4章 G银行W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策略
    4.1 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总体优化方案
    4.2 信贷风险识别策略
        4.2.1 准确把握信贷投向及布局
        4.2.2 严格准入管理
        4.2.3 建立分层次移位管理制度
    4.3 信贷风险评估策略
        4.3.1 提高债项评级准确性
        4.3.2 优化客户评级模型
        4.3.3 强化授信实质性风险管理
        4.3.4 细化资产质量分类标准
    4.4 信贷风险管控策略
        4.4.1 明确存续期管理原则
        4.4.2 规范全流程履职,并建立监督制度
        4.4.3 多角度开展信用风险监测预警
    4.5 风险管理评价策略
        4.5.1 资产质量
        4.5.2 基础管理
        4.5.3 重点风险
        4.5.4 合规评价
第5章 信贷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
    5.1 组织架构优化
        5.1.1 营销属地化管理与风险垂直化管理
        5.1.2 按照业务流程设置信贷风险管理岗位
    5.2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并完善考核
        5.2.1 配齐配强信贷队伍
        5.2.2 完善考核机制调动风险管理积极性
    5.3 信贷文化建设
        5.3.1 培育全员风险管理出效益的理念
        5.3.2 树立人本、责任、成本意识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 G银行W分行信贷风险管理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HT公司客户关系管理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3.1 理论基础
        1.3.2 国内外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2章 公司概况与环境分析
    2.1 公司及客户关系管理概况
        2.1.1 公司运营概况
        2.1.2 公司客户关系管理概况
    2.2 主要竞争者分析
第3章 公司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1 问卷设计
        3.1.1 问卷设计及数据来源
        3.1.2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3.2 问卷实施与基本统计信息
        3.2.1 问卷调研实施
        3.2.2 问卷基本统计信息
    3.3 公司当前存在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力问题分析
        3.3.1 黄金客户识别能力有待提升
        3.3.2 客户需求偏好把握能力偏弱
        3.3.3 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3.3.4 品牌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3.3.5 销售渠道管理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3.3.6 客户关系把握能力不足
        3.3.7 处理客户抱怨能力有待提高
第4章 提升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的对策
    4.1 增强黄金客户识别能力
        4.1.1 大数据营销提高客户识别精准性
        4.1.2 智能外呼系统助力潜客筛选
        4.1.3 产品专家营销团队深挖投资能力
    4.2 提高客户需求偏好的识别能力
        4.2.1 线上完善CRM系统的信息收集与分析功能
        4.2.2 线下增加客户分类指标
        4.2.3 检验客户需求偏好的满足程度
    4.3 以定制业务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4.3.1 提高自主产品运营能力
        4.3.2 精选产品引进渠道
        4.3.3 组建定制业务部提高定制服务能力
    4.4 强化品牌管理能力
        4.4.1 加强子品牌建设与宣传
        4.4.2 精选传播媒介与内容
        4.4.3 提升跨界宣传的匹配度
    4.5 提高销售渠道管理能力
        4.5.1 提高选聘标准优化人员结构
        4.5.2 优化培训体系提高销售技能
        4.5.3 优化组织结构加强日常管理
    4.6 提升客户关系把握能力
        4.6.1 制定主动回访计划
        4.6.2 优化相关部门的职能建设
        4.6.3 提高增值服务有效性
    4.7 提升处理客户抱怨的能力
        4.7.1 优化客户投诉处理流程
        4.7.2 缩短投诉响应的等待时间
        4.7.3 提升投诉解决方案满意度
第5章 实施计划与保障
    5.1 实施计划
    5.2 实施保障
        5.2.1 战略保障
        5.2.2 技术保障
        5.2.3 财务保障
        5.2.4 人力资源保障
第6章 结语
    6.1 基本结论
    6.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5)招行兰州城关支行高端客户忠诚度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问题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客户关系管理相关含义
        2.1.1 客户关系管理含义
        2.1.2 客户忠诚含义
        2.1.3 客户满意含义
    2.2 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理论
        2.2.1 生命周期理论
        2.2.2 客户关系组合管理理论
        2.2.3 客户忠诚的钻石模型
        2.2.4 价值-忠诚度模型
    2.3 客户忠诚度度与客户满意度关系及两者的测量要素
        2.3.1 客户忠诚度与客户满意度关系
        2.3.2 客户忠诚度测量要素
        2.3.3 客户满意度测量要素
    2.5 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理论应用说明
        2.5.1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应用说明
        2.5.2 客户忠诚管理理论应用说明
        2.5.3 客户满意管理理论应用说明
    2.6 客户忠诚度国内外文献综述
        2.6.1 国外文献综述
        2.6.2 国内文献综述
        2.6.3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章 招行兰州城关支行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分析
    3.1 银行概况
        3.1.1 招行兰州城关支行概况
        3.1.2 招行兰州城关支行组织架构及人员构成
        3.1.3 招行兰州城关支行近九年发生的重大事项
    3.2 招行兰州城关支行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3.2.1 市场细分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3.2.2 .高端客户忠诚度管理工具
    3.3 招行兰州城关支行高端客户经营相关分析
        3.3.1 招行兰州城关支行高端客户经营环境分析
        3.3.2 招行兰州城关支行高端客户经营现状分析
第四章 招行兰州城关支行高端客户忠诚度访谈分析
    4.1 高端客户访谈指标选择
    4.2 支行领导访谈指标选择
    4.3 调研方法的设计
    4.4 访谈结果数据图例
    4.5 访谈结果描述
第五章 招行兰州城关支行高端客户忠诚度问题与原因分析
    5.1 问题分析方法
    5.2 业务服务流程欠佳
        5.2.1 问题分析
        5.2.2 原因分析
    5.3 零售产品的服务效用欠佳
        5.3.1 问题分析
        5.3.2 原因分析
    5.4 全条线零售团队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5.4.1 问题分析
        5.4.2 原因分析
    5.5 产品定价灵活性有待完善
        5.5.1 问题分析
        5.5.2 原因分析
    5.6 服务宣传有待加强
        5.6.1 问题分析
        5.6.2 原因分析
第六章 高端客户忠诚度提升策略
    6.1 优化业务流程管理
        6.1.1 加强银行便利服务
        6.1.2 改变业务窗口叫号模式
        6.1.3 升级贵宾理财经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6.1.4 完善商务洽谈中心功能区域环境
        6.1.5 完善高端客户意见和建议反馈渠道
    6.2 提升零售产品服务效用
        6.2.1 甄选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投资标的
        6.2.2 充分传导资产配置理念
        6.2.3 加强后疫情时代下的产品创新
        6.2.4 加强优势产品的高端客户渗透
    6.3 提升全条线零售团队服务水平
        6.3.1 提升厅堂人员高端客户综合服务能力
        6.3.2 提升贵宾理财经理服务的亲和力
        6.3.3 弱化条线人员业绩导向
    6.4 加强产品定价灵活性
        6.4.1 灵活定价
        6.4.2 差异化定价
        6.4.3 优化核心产品定价
    6.5 优化宣传渠道,方式,内容
        6.5.1 优化宣传渠道
        6.5.2 优化宣传方式
        6.5.3 优化宣传内容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端客户忠诚度提升策略的保障措施
    7.1 优化业务流程管理的保障措施
        7.1.1 沟通并下发与周边停车场的合作方案
        7.1.2 做好老年客户的调研,及时进行网点适老化改造
        7.1.3 积极找寻消费者认可的第三方高端客户服务评价平台
        7.1.4 更新叫号系统,梳理在岗员工,制定柜员考核标准
        7.1.5 搜集客户声音,申请功能区域改造计划
        7.1.6 完善行长客户意见搜集渠道
    7.2 提升零售产品服务效用的保障措施
        7.2.1 加大产品拓展能力
        7.2.2 转变贵宾客户经理业绩考核方式
        7.2.3 提升贵宾客户经理对产品的熟悉度
    7.3 提升全零售条线团队服务水平的保障措施
        7.3.1 及时有效的开展业务培训
        7.3.2 加强业务沟通场景模拟
    7.4 加强产品定价灵活性的保障措施
        7.4.1 及时更新支行线上业务系统
        7.4.2 加大定制化产品设计能力
        7.4.3 与总行信用卡部沟通,取得信用卡部的定价支持
    7.5 优化宣传渠道、方式和内容的保障措施
        7.5.1 加大宣传途径的拓展
        7.5.2 甄选宣传人才
        7.5.3 搜集并积极统计高端客户间上下游关系
    7.6 建立有效的高端客户忠诚度提升策略测评机制
    7.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端客户忠诚度端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B 行领导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6)JD电梯公司维保服务质量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路线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服务及服务质量的相关理论
    2.1 服务的定义和特性
        2.1.1 服务的定义
        2.1.2 服务的特性
    2.2 服务质量相关理论
        2.2.1 服务质量的概念
        2.2.2 服务质量五个维度
    2.3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2.4 SERVPERF评价模型
第3章 电梯维保服务管理现状
    3.1 JD电梯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公司组织架构
        3.1.3 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3.2 电梯维保行业市场现状
        3.2.1 国外电梯维保市场现状
        3.2.2 国内电梯维保市场现状
    3.3 JD电梯公司维保服务管理现状
        3.3.1 JD电梯公司维保服务内容
        3.3.2 JD电梯公司维保服务流程
        3.3.3 JD电梯公司维保服务基本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JD电梯公司维保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SERVPERF问卷调查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1.2 调查问卷的实施
        4.1.3 信度与效度检验
        4.1.4 调查问卷的整理
    4.2 JD电梯公司维保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4.2.1 有形性维度问题分析
        4.2.2 可靠性维度问题分析
        4.2.3 响应性维度问题分析
        4.2.4 保证性维度问题分析
        4.2.5 移情性维度问题分析
    4.3 JD电梯公司维保服务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内部管理方面的原因
        4.3.2 员工技能方面的原因
        4.3.3 客户沟通方面的原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JD电梯公司维保服务质量改进策略
    5.1 优化内部管理,提升工作效率
        5.1.1 加强人员监督管理
        5.1.2 优化配件库存管理
    5.2 强化员工技能,优化奖惩机制
        5.2.1 强化维保员工综合素质培训
        5.2.2 完善绩效考核奖惩机制
    5.3 加强客户沟通,完善投诉处理机制
        5.3.1 建立客户沟通平台
        5.3.2 完善投诉处理机制
        5.3.3 提供个性化方案
    5.4 服务质量改进保障措施
        5.4.1 标准制度保障
        5.4.2 人力资源保障
        5.4.3 资金支持保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JD 电梯公司维保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7)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理论依据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一)供给理论
        (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三)渐进理论
        (四)合作治理理论
    二、分析框架
第二章 现实关照: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现状与升级需求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现状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变迁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成效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升级需求
        (一)社会多元化需求要求服务模式升级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要求服务能力升级
        (三)内在实效性目标要求服务机制升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想图景: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
    一、智慧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一)嵌入:基于价值引领的养老模式重塑
        (二)赋能:基于信息技术的系统功能支撑
        (三)增慧:利用系统功能操作中的人人交互
    二、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三重逻辑
        (一)以“虚拟化”填补供需发展堕距
        (二)以“智能化”补足主体能力短板
        (三)以“一体化”提升整体运行效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践探索: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基本模式
    一、“虚拟化”商业运营模式
        (一)会员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二、“智能化”公益对接模式
        (一)积分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三、“一体化”生态共建模式
        (一)派单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域外经验:国外智慧养老实践模式参鉴
    一、“线上社区”养老模式
        (一)“线上社区”养老的制度基础
        (二)“线上社区”养老的运作机制
    二、“智能居家”养老模式
        (一)“智能居家”养老的制度基础
        (二)“智能居家”养老的运作机制
    三、合作型科技助老模式
        (一)合作型科技助老的制度基础
        (二)合作型科技助老的运作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未来进路: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前景
    一、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可能限度
        (一)客观存在的温度落差
        (二)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三)尚难突破的协同壁垒
    二、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路径策略
        (一)以“量身定制化”增加服务人情味
        (二)以“包容性智慧”提升服务可及性
        (三)以顶层驱动和分层整合增强服务协同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立达汽车维保有限公司服务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服务质量及顾客满意度相关研究
        1.2.2 顾客满意和服务质量关系的相关研究
        1.2.3 服务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述
    2.1 汽车维保相关概述
        2.1.1 汽车维保服务内涵
        2.1.2 汽车维保行业基本特点
        2.1.3 汽车维保模式
    2.2 服务质量管理理论
        2.2.1 服务内涵与特点
        2.2.2 服务质量
        2.2.3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2.2.4 服务质量度量
    2.3 顾客满意度理论
        2.3.1 顾客满意度含义
        2.3.2 顾客满意度决定因素
        2.3.3 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间的关系
    2.4 顾客让渡价值理论
        2.4.1 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内涵
        2.4.2 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分析及应用
        2.4.3 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特征
第3章 立达汽车维保有限公司服务质量管理概述
    3.1 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组织结构
        3.1.3 人力资源现状
        3.1.4 主要资源现状
        3.1.5 汽车维保服务运营流程
    3.2 立达公司现行汽车维保服务质量体系
        3.2.1 现行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3.2.2 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核心环节
        3.2.3 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及考核
第4章 立达汽车维保公司服务质量提升的分析
    4.1 国内外汽车维修保养市场现状
        4.1.1 国外汽车维保现状
        4.1.2 国内汽车维保现状
    4.2 问卷设计及调查
        4.2.1 问卷设计
        4.2.2 问卷抽样调查
        4.2.3 问卷的调查对象统计特征分析
    4.3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4.3.1 有形性指标分析
        4.3.2 可靠性指标分析
        4.3.3 响应性指标分析
        4.3.4 保证性指标分析
        4.3.5 移情性指标分析
        4.3.6 调查分析结论
    4.4 立达汽车维保公司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4.1 维修保养质量管理制度制定不细化
        4.4.2 服务接待的流程和技术要求执行不规范
        4.4.3 员工的服务重要性意识不强
        4.4.4 员工的培训教育体系不完善
第5章 立达汽车维保公司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5.1 服务质量提升的总体思路
    5.2 服务质量提升目标与原则
        5.2.1 服务质量提升目标
        5.2.2 服务质量提升的原则
    5.3 各维度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5.3.1 提高服务移情性
        5.3.2 加强服务响应性
        5.3.3 改进服务可靠性
        5.3.4 改善服务保证性
        5.3.5 保持服务有形性
第6章 立达汽车维保公司服务质量提升保障措施
    6.1 制定实施客户满意计划
        6.1.1 计划制定
        6.1.2 计划实施
    6.2 组织结构调整
    6.3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6.3.1 多渠道多方法招聘公司需要的人才
        6.3.2 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6.4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6.4.1 明确公司的精神和行为文化
        6.4.2 将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内容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6.5 加强公司信息化管理建设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A公司业绩诊断和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学前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1.2.2 企业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企业诊断的理论基础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路径
        1.3.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A公司背景及业绩下降情况
    2.1 A公司概况
        2.1.1 A公司发展历程
        2.1.2 A公司组织架构
        2.1.3 A公司技术特点
    2.2 A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2.2.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2.2.2 行业竞争环境波特五力分析
        2.2.3 外部环境分析总结
    2.3 公司业绩情况
        2.3.1 与往期业绩纵向对比
        2.3.2 与竞品公司业绩横向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公司企业诊断与业绩下降原因
    3.1 企业诊断思路与方法
    3.2 A公司业绩下降的关键原因
        3.2.1 战略规划与市场发展机遇不相称
        3.2.2 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未形成竞争壁垒
        3.2.3 市场营销规划欠缺完整性
        3.2.4 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3.2.5 人力资源与公司发展不匹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公司战略定位与业绩提升策略
    4.1 用多元化业务布局匹配市场新机遇
    4.2 用差异化产品形成竞争壁垒
        4.2.1 提供针对不同客户的差异化服务
        4.2.2 创造利于创新迭代的环境和土壤
    4.3 优化市场整体策略规划
        4.3.1 系统化产品定价体系
        4.3.2 开拓营销渠道并独立核算分析
        4.3.3 优化宣传物料包装
    4.4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建设
        4.4.1 完善目标管理机制
        4.4.2 建全风险管理机制
        4.4.3 完善和优化激励机制
    4.5 强化匹配新战略的人力资源
        4.5.1 根据战略需求配置优秀人才
        4.5.2 建立任职资格强化人才培养
        4.5.3 规范人才盘点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公司业绩提升的保障措施
    5.1 强化管理者责任
        5.1.1 成立“业绩提升小组”推进实施
        5.1.2 强化管理者问责
    5.2 召开业绩提升会议共识目标
    5.3 优化组织架构形成项目小组制
    5.4 关注和跟进重点项目进展及机制建设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问卷调查
    附录2 A公司访谈提纲
    附录3 A公司年度目标表及考核表
    附录4 员工积分规则表
    附录5 评价标准及评定结果核算规则表(以态度考核为例)
    附录6 A公司岗位任职资格条件表
    附录7 匹配任职资格的课程清单(以人力行政主管为例)
    附录8 业绩提升委员会责任分工表
    附录9 公司业绩提升会议流程表
    附录10 A公司MTP与阶段性目标分解表
    附录11 关键项目进度进展表
    附录12 制度推进执行表
    附录13 常规例会跟进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的经济后果研究 ——来自中国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在PCAOB注册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分析
        1.2.1 企业国际化
        1.2.2 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意义
2.相关研究的文献述评
    2.1 企业国际化与事务所国际化的文献述评
        2.1.1 企业国际化
        2.1.2 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
    2.2 审计师特征与审计定价的文献述评
        2.2.1 审计师能力与审计定价
        2.2.2 审计师动机与审计定价
    2.3 审计师特征与审计质量的文献述评
        2.3.1 审计师能力与审计质量
        2.3.2 审计师动机与审计质量
    2.4 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文献述评
        2.4.1 会计信息可比性经济后果
        2.4.2 会计信息可比性影响因素
    2.5 研究现状评价
3.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3.1 制度背景: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历程
        3.1.1 萌芽期(2005年以前)
        3.1.2 成长期(2005-2011年)
        3.1.3 发展期(2011年以来)
        3.1.4 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在PCAOB注册情况
    3.2 审计供给相关理论基础
        3.2.1 学习效应理论
        3.2.2 声誉理论
        3.2.3 代理理论
    3.3 国际化相关理论基础
        3.3.1 企业国际化与竞争优势理论
        3.3.2 规模经济与知识管理理论
        3.3.3 外部性与溢出效应理论
4.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对审计定价的影响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2 研究设计
        4.2.1 变量与模型
        4.2.2 数据来源
    4.3 基本实证结果
        4.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4.3.2 基本回归结果
    4.4 进一步检验
        4.4.1 审计师动机
        4.4.2 审计师能力
        4.4.3 审计需求
    4.5 稳健性检验
        4.5.1 审计收费粘性
        4.5.2 审计定价签约时间差异
        4.5.3 剔除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样本
        4.5.4 克服内生性问题
    4.6 本章小结
5.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2 研究设计
        5.2.1 变量与模型
        5.2.2 数据来源
    5.3 基本实证结果
        5.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5.3.2 基本回归结果
    5.4 进一步检验
        5.4.1 审计风险
        5.4.2 审计师声誉
        5.4.3 境外业务收入
        5.4.4 注册会计师人数
        5.4.5 注册会计师学历素质
    5.5 稳健性检验
        5.5.1 境外投资者持股
        5.5.2 发行H股或B股
        5.5.3 剔除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样本
        5.5.4 克服内生性问题
    5.6 本章小结
6.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2 研究设计
        6.2.1 变量与模型
        6.2.2 数据来源
    6.3 基本实证结果
        6.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6.3.2 基本回归结果
    6.4 进一步检验
        6.4.1 声誉机制
        6.4.2 学习机制
    6.5 稳健性检验
        6.5.1 境外投资者持股
        6.5.2 产权差异
        6.5.3 客户规模
        6.5.4 克服内生性问题
        6.5.5 变更样本范围
        6.5.6 替换可比性测度指标
    6.6 本章小结
7.研究结论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主要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关注客户意见 完善质量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SG公司远程运维服务质量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D]. 武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我国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张凯. 辽宁大学, 2021(02)
  • [3]G银行W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钟亚君. 山东大学, 2021(02)
  • [4]HT公司客户关系管理能力提升研究[D]. 符玉碧.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5]招行兰州城关支行高端客户忠诚度提升策略研究[D]. 苗丽. 兰州大学, 2021(02)
  • [6]JD电梯公司维保服务质量改进策略研究[D]. 苑申萌.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7]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D]. 张昊. 吉林大学, 2020(03)
  • [8]立达汽车维保有限公司服务质量提升研究[D]. 周洁.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3)
  • [9]A公司业绩诊断和提升策略研究[D]. 丁向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的经济后果研究 ——来自中国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在PCAOB注册的经验证据[D]. 彭雯.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重视客户意见,完善质量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