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L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引入与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郝时宇[1](2021)在《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以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手机导航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应用快速发展的基础是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与运营商通信网络的大规模覆盖。从2009年3G网络在我国正式商用到2014年以后4G网络的全面部署,再到2019年5G商用牌照发放,十年间我国的无线通信技术跨越了3代。在全国性通信网络快速更新换代的背后,是大规模工程建设的支撑。2014-2019年,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数量由340万个增长到841万个;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由2046万公里增长到4750万公里。本文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论文以笔者亲身参与过的一个典型的通信工程项目——C市联通2019年基站回传本地网络建设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项目组对以往项目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充分考虑了客户需求和项目现场实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质量管理方法,不仅达成了项目启动之初定下的质量目标,而且收获了客户的满意和信任。本文总结了项目组在C市项目中的质量规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评估四个主要质量管理环节的实践过程,初步形成了一套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或可为全国千余个同类型基站回传网络提供参考。管理,可以理解为管人理事。按此划分,在本次C市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对人的管理,包括明确质量目标责任人、建立制式沟通机制、规范重大操作流程、加强人员资质审核和培训、制定外包商考核规则等;对事的管理,包括项目设计方案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的标准化、项目质量自检与抽检制度的标准化等。本项目对人和事的综合管理,涵盖了技术和制度两方面,在达成工程指标的同时,聚焦于客户满意度,力图从多方位提升项目的整体质量,诠释了精益求精、客户至上的工程服务精神。5G时代已来,通信工程的项目管理也将进入新的时代。本文总结的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经验,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研究和项目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袁泉[2](2020)在《在线教育系统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对策研究 ——基于RR公司设计开发项目实践》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个优秀的企业想要持续的生存和健康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创新精神。如果缺乏健全的产品设计开发管理体系,势必会被具有创新精神的其他企业超越、代替进而淘汰。本文以在线教育行业RR公司的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简称ITS)设计开发项目为切入点,重点研究敏捷项目管理改进的对策。首先比较国内外项目管理的发展和现状,结合大量的项目管理优化案例和方法对设计开发项目管理进行理论研究。其次,研究了RR公司的ITS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的现状,发现并指出RR公司ITS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包括过程管理、绩效管理、改进与创新、精益管理的全面项目管理体系,采用整体分析、局部探讨、横向对比、纵向扩展的立体思维,选用了集成产品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简称IPD)管理模式去优化敏捷开发管理,针对性地提出了RR公司的ITS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对策。通过制定项目组织改进、项目策划改进、项目实施改进、项目控制改进、项目评审与验收改进、项目创新与知识管理改进等策略和措施科学地实施改进解决方案。最后,通过科学的对策评审与验证方法得到验证结论,证实IPD和敏捷开发管理模式的珠联璧合在软件项目设计开发管理应用中的显着管理作用。验证思维缜密、明晰,验证方法全面、立体,涵盖产品成本减少率、产品投入市场时间缩短率、研发周期缩短率、产品开发浪费减少率、项目按时完成率、产品开发生产力提高率、项目好评率、新产品收益增加率等。验证结论科学、客观、有效。论文提出的项目管理改进方案及措施等研究成果,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业,特别是在在线教育行业,具有广泛的系统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指导意义。
宫恩康[3](2019)在《A公司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及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ISO组织推出了ISO9001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越来越多企业要求供应商需具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中国也出现ISO9001的认证热潮,目前认证证书已经成为企业之间业务往来必要条件。各个公司在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实施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非常多企业只是对其他企业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简单照抄照搬,但是实际运行效率并不是非常理想,并没有结合顾客需求、自身情况等构建特色化ISO9001质量体系。此外,一部分企业基于ISO9001、TL9000、TS16949等国际标准构建了质量管理体系,整体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随着顾客需求以及社会需求等不断变化,满足途径也产生非常大的变化,传统的质量管理方式无法满足目前组织需求,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从自身特色着手,构建可持续改进、顾客导向性的质量管理体系。本文研究对象为A公司,通过诊断该公司目前质量管理体系,分析其存在问题,结合公司产品特点、公司经营情况、公司顾客要求等提出质量管理体系最优方案。此外,期望通过A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为类似的企业提供有效借鉴。在本文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以基本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为基础,对于研究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本着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和出发点,研究者也将既有的理论知识与A公司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结合分析。并且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基于公司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层面进行全面的研究,提出了改进的方案。
张先苹[4](2015)在《基于TL9000质量管理体系下手机研发质量管理的研究》文中指出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智能手机产业已经受到广泛关注,手机产业的研发质量管理更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研发质量的好坏对于手机的销售、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决定着整个企业的兴衰成败。近几年来,手机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在加快产品生产周期的同时如何保证质量就成为了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本文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对TCL手机项目研发质量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将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作为理论基础,并依据手机研发流程及TL9000质量标准,对手机研发的11个流程以及TL9000质量标准的结构、适用范围、指标以及认证方式进行全面的剖析,在介绍手机研发质量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对手机研发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最终根据TL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研发质量计划、研发质量保证、研发质量控制的结合对TCL公司手机研发问题进行分析,并阐明TL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手机研发过程控制的效果。本文提出的是对TL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手机研发过程的控制,通过对TCL公司质量管理进行改善,以此更好的完成质量目标的要求,确保手机研发结构和功能、手机研发目标、手机研发质量管理流程、手机耐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手机研发成本方面得到更好的控制,提高TCL公司手机研发综合实力,为手机研发项目的质量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基础。
吴清[5](2013)在《NS公司TDLTE研发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质量是现代企业生存的根本。随着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发展,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的需要和要求越来越严格。企业为了满足顾客需求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并取得长远发展,质量是他们越来越依赖的一把利器。质量管理的作用也渐渐得到体现,它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更是为企业差异化发展,获取更大利润带来了新的方法。目前我国的企业质量管理在大规模生产行企业中已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并未普及到所有类型的企业中去,特别是以研发为主的项目制管理企业中对质量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质量的管理也缺乏相应的方法。本文依据TL9000质量体系理论、质量过程控制方法论、质量文化理论对通讯设备研发项目中存在的质量管理薄弱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结合NS公司TD LTE4G网络基站设备研发项目的实践运营,对项目管理中的质量管理提出了研发项目TL9000体系建立的方法,提出了研发项目中零缺陷、设计审查、事故原因分析等质量控制的应用方法,提出了在研发项目中建立质量文化的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给NS公司TD LTE项目的质量带来了极大的改进,对整个通讯设备行业的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王晓华[6](2012)在《A公司产品研发管理流程整合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1世纪信息化的时代,高科技公司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同时在这些行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要保持公司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持续性地保持产品研发的竞争力和质量是这些公司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诸多影响因素中,产品研发管理流程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全球电信设备和服务提供企业的竞争状态,从产品研发角度总结出影响电信产品研发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些关键因素的关系后,发现产品研发管理流程的建立和优化是提高电信产品研发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A公司的产品研发流程管理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据对关键因素分析的结论,挖掘其中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根据A公司各层次的战略要求和电信产品市场竞争的要求,对A公司尤其是中国区的产品研发管理流程体系进行了改进和优化,从而帮助A公司中国区的产品研发工作在公司研发战略和电信行业规范的框架下有序且高效地开展,在产品质量,产品研发周期,产品研发成本等方面持续改善。本文对于产品研发管理流程的研究分析和优化实践不仅给A公司在全球范围的产品研发管理流程优化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建议,同时也可以对其他企业的产品研发管理流程的建立和优化起到借鉴作用。
王猛[7](2011)在《面向海底光网络产品的质量管理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纤通信是人类通信史上的重大革命,自20世纪70年代获得技术突破以来,它已快速发展成为当今信息社会沟通的主要方式,而其中基于海底网络的长距离光纤通信则是当之无愧的主干系统。跨洋海底光缆系统一般都铺设在海平面下平均8000米深的海床上,其建造、升级及维修都非常困难,技术难度大并且成本高昂,因此对系统可靠性要求非常之高。行业标准是系统的使用寿命为25年以上同时故障率在23次以下,如何保证这一可靠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因为系统是由光纤、光器件等元件组成,这些分立元器件的质量是系统可靠性保证的关键。本文以O公司海底产品线为背景,结合其设计生产流程,对比陆地用光器件产品的相关要求,阐述面向海底光网络高可靠性光电子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管理体系;文章围绕着如何交付高可靠性产品以满足客户要求为主线,研究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在产品设计和生产中的应用,在实践中归纳出质量管理的一些创新方法和技术;同时,本文也对O公司海底产品线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案例分析并分享心得体会。本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出O公司在高可靠性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公司在该市场的竞争力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国内相关企业在该领域的发展在质量管理方面提供一些借鉴。这些总结、经验和建议也可以供其它行业参考。
王晓飞[8](2008)在《移动通信基站工程项目中的质量控制》文中指出当今社会,质量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成为现代工业社会和各国经济发展中必须正视的一个突出问题。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越来越重视产品和服务质量,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提高质量。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加强和改进企业的质量管理,对于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着。然而,目前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仍然较差,与发达国家甚至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少明显的差距。因此,有针对性地研究企业的质量管理现状,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根据企业具体实际,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对策,完善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及长远意义。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项目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阐述了移动通信基站项目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根据针对中国移动多个公司在基站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项目质量管理应由“事后把关”向“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转变的思想以及推广通信工程监理机制和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的基站项目质量控制解决方案,并在北京移动2007和2008期基站建设项目中予以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李江蛟[9](2007)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拓展和深化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拓展和深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大质量系统的协同、顾客价值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卓越绩效与自我评估、绩效测量与平衡记分、可持续卓越经营等。本论文通过对质量概念拓展演化过程的分析,提出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需要确立大质量的概念。大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既包括产品形成全过程的质量,又包括管理全过程的决策质量和经营质量,是实物形态质量和价值形态质量的统一。企业的大质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它包括多个子系统。通过深入分析大质量系统的特征,并应用自组织理论来研究大质量系统遵循的一般规律,提出了大质量协同概念的内涵和特点,探讨了大质量协同模式与环境的关系。指出:在环境的稳定期,大质量系统协同的重点是强调子系统的整合、和谐和平衡记分;在环境的动荡期或超竞争情况下,大质量系统协同的重点是强调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系统自身的柔性,在此,识别并正确选择序参量是关键,提出:组织学习是主导企业大质量系统进化的序参量。质量管理体系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基础,而质量信息系统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深入分析顾客价值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提出顾客价值的概念应该引入质量管理体系,企业的质量管理应向以丰富顾客价值为中心的管理转变。大质量要求大体系。随着管理体系标准的增多,一体化是企业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和谐管理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最大化各子体系的协同增效作用,并通过风险管理使负效应最小化。分析了企业文化对一体化功能实现的可能影响,并探讨了动态一体化体系的构建模式。大体系要求大优化。这要求企业采用卓越绩效模式,追求卓越经营。卓越绩效模式标准属成熟度标准,通过借鉴CMMI的理念,提出了企业管理体系成熟度的分级模型和连续模型并界定了其主要特征。卓越绩效模式标准的本质是自我评估,分析了自我评估的过程管理活动和采用模式的可能选择,并深入探讨了自我评估与组织学习的关系。绩效测量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基石,通过分析传统绩效测量体系的不足,探讨平衡记分卡与卓越绩效模式结合的可能途径,提出了体现大质量理念的卓越经营记分卡的概念、体系模式和评价方法,并通过具体实践实证研究,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竞争环境保持稳定,或它的主要方面是以一种可预测的方式变化时,企业追求卓越经营,可由卓越绩效模式标准提供的框架来指导,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但在剧烈的不可预测的环境变化条件下,这些框架不再继续适用。为此,提出需要开发一种二元的管理模式,来促进企业可持续的卓越经营。
唐新全[10](2007)在《EMS企业多体系标准与多客户要求整合研究》文中指出在最近十年的发展中,中国的EMS企业的管理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管理体系标准(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ESD20.20、ISO/TS16949、TL9000、AS9100、ISO13485等)的贯彻方面。大多数的EMS企业都实施了这八个标准中的至少两个,但是随着多个标准的推行和运作,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就浮出水面:如多个标准所对应的体系如何接口,如何减少多个标准的冲突,如何简化企业的文件体系,如何提高管理效率等等。同时EMS行业特有的多客户要求如何满足,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些企业,并将继续困扰尚未全部实施多个标准的EMS企业。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企业的管理运作成效与竞争力,因此研究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对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了将多个管理体系整合为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解决方案,论证了整合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及其理论基础。本文以EMS行业的质量(ISO9001,ISO/TS16949,ESD20.20,TL9000,AS9100,ISO13485),环境(ISO14001),职业健康与安全(OHSAS18001)管理体系标准的共同点作为出发点,以八大质量原则之一的过程方法为基础,开发出了一个适用于该类企业的基于过程模式的企业一体化管理系统框架。主要工作如下:简单介绍了ISO9001标准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行业质量体系、环境体系、职业健康与安全体系的适用范围和主要内容。介绍了各种体系在EMS企业实施现状。对整合管理体系进行了整体规划与设计,明确了总体方案,提出了从理念整合、组织整合、文件整合、作业整合、到持续改进整合的理念并作了详细说明;确立了以过程方法为核心的整合管理体系的整合模式,并从过程识别、过程策划、过程的实施和测量、过程分析、纠正措施和过程改进方面提出了整合管理体系的开发方法;针对多个管理体系整合中的其他问题,如风险管理,企业文化考虑,信息技术应用等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相关建议。作为对整合管理体系的研究,本文提出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框架尚有一些不完整性,但作为现阶段国内EMS企业的整合管理体系的实施及企业管理系统的完善,本文的研究仍具有一定的成效并具有参考价值。
二、TL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引入与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L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引入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框架 |
第二章 项目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1 项目质量管理相关概念 |
2.1.1 项目的定义及特点 |
2.1.2 质量管理的定义 |
2.1.3 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 |
2.2 项目质量管理主要过程 |
2.2.1 项目质量规划 |
2.2.2 项目质量保证 |
2.2.3 项目质量控制 |
2.2.4 项目质量评估 |
2.3 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 |
第三章 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质量规划 |
3.1 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介绍 |
3.1.1 项目背景 |
3.1.2 基站回传网络介绍 |
3.1.3 本次项目工程规模 |
3.1.4 项目建设流程和工期 |
3.2 开工前网络质量问题梳理 |
3.2.1 质量问题梳理 |
3.2.2 影响项目质量的主要因素 |
3.3 制定质量目标 |
3.4 明确质量管理组织架构 |
3.5 建立制式沟通机制 |
第四章 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质量保证 |
4.1 规范项目重大操作 |
4.1.1 重大操作定义 |
4.1.2 严格遵守“三个禁止,八个必须” |
4.1.3 规范重大操作流程 |
4.2 规范项目方案设计 |
4.2.1 光传输可靠性设计 |
4.2.2 与外部网络对接设计 |
4.2.3 语音业务Qo S设计 |
4.3 规范项目实施标准 |
4.3.1 设备替换的流程标准化 |
4.3.2 硬件施工的标准化 |
4.3.3 割接前信息采集标准化 |
4.4 规范外包商管理 |
4.4.1 外包商人员准入 |
4.4.2 外包商人员技能培训 |
4.4.3 外包商人员质量管理培训 |
4.4.4 外包商违约处罚规定 |
第五章 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质量控制 |
5.1 对工序和细节的质量控制 |
5.1.1 对工序的质量控制 |
5.1.2 设备割接时的质量控制 |
5.1.3 对施工细节的质量控制 |
5.2 项目硬件质量检查制度 |
5.2.1 硬件质量自检 |
5.2.2 硬件质量抽检 |
5.3 项目网络质量巡检评估制度 |
5.3.1 站点巡检评估 |
5.3.2 网络整体巡检评估 |
5.3.3 网络问题整改 |
5.4 解决客户重点关注问题 |
5.4.1 业务闪断次数控制 |
5.4.2 解决手机游戏卡顿问题 |
第六章 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质量评估 |
6.1 项目质量目标达成 |
6.2 客户满意度评估 |
6.2.1 客户满意度问卷调查 |
6.2.2 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 |
6.2.3 一对一回访 |
6.3 后续改进措施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在线教育系统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对策研究 ——基于RR公司设计开发项目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2.设计开发项目管理与改进的理念和方法 |
2.1 IPD开发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
2.1.1 集成产品开发的理念 |
2.1.2 集成产品开发的组织模式 |
2.1.3 集成产品开发模式的特点 |
2.1.4 集成产品开发研究方法 |
2.2 持续改进的理念和方法 |
3.RR公司ITS项目管理现状与问题 |
3.1 组织机构、发展战略与设计开发方针目标 |
3.1.1 RR公司发展战略 |
3.1.2 组织结构及项目管理部门体系 |
3.1.3 设计开发方针目标 |
3.2 ITS项目管理体系特点 |
3.2.1 ITS项目目标与要求 |
3.2.2 ITS项目特征分析 |
3.2.3 项目实施过程和关键资源 |
3.3 ITS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 ITS项目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RR公司ITS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方针和目标设定 |
4.1 ITS项目管理改进指导思想 |
4.2 ITS项目管理改进目标 |
5.RR公司ITS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对策设计 |
5.1 IPD改进策略设计 |
5.2 改进措施制定与优化 |
5.2.1 项目组织结构改进与团队式工作 |
5.2.2 项目策划改进措施 |
5.2.3 项目实施改进措施 |
5.2.4 项目控制改进措施 |
5.2.5 项目评审与验收改进措施 |
5.2.6 项目创新与知识管理改进措施 |
6.RR公司ITS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措施验证 |
6.1 改进措施验证思路和方法 |
6.2 改进措施应用与验证结论 |
6.3 改进措施与对策实施需要解决的问题 |
7.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A公司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及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基础 |
2.1 质量管理的七项管理原则 |
2.1.1 质量管理原则产生的背景 |
2.1.2 对七项质量管理原则的剖析 |
2.2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
2.3 质量改进概述 |
2.3.1 质量改进的定义 |
2.3.2 质量改进的价值 |
2.3.3 质量改进策略、过程以及PDCA循环 |
2.4 应用与发展 |
第三章 A公司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现状 |
3.1 A公司概况 |
3.1.1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
3.1.2 文件化信息 |
3.2 A公司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 |
3.2.1 A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职能分布 |
3.2.2 外审不符合项统计 |
3.2.3 外审不符合项对应标准条款分布统计 |
3.3 A公司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问卷调查情况 |
3.3.2 质量管理缺少归口管理 |
3.3.3 文件控制存在问题 |
3.3.4 质量目标的体系性不强 |
3.3.5 质量管理体系与生产时间分离 |
3.3.6 对生产和服务过程的控制不够 |
3.3.7 客户抱怨不断增加 |
3.3.8 没有形成良好的质量文化 |
第四章 A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设计 |
4.1 A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目标与改进原则 |
4.1.1 改进目标 |
4.1.2 改进原则 |
4.2 A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案 |
4.2.1 明确质量管理职能和职责划分 |
4.2.2 完善质量管理文件管理 |
4.2.3 建立科学的质量目标指标体系 |
4.2.4 重视各过程技术状态管理 |
4.2.5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控制强化 |
4.2.6 提升客户满意度 |
4.2.7 完善A公司质量管理文化 |
第五章 A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措施 |
5.1 狠抓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建立完善的体系实施保障机制 |
5.2 关注质量目标的实现过程,建立动态化程序控制与分析机制 |
5.3 加强过程质量监控,建立完善的生产过程控制体系 |
5.4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员工的质量文化素养 |
5.5 加强质量控制保障,完善和执行全过程质量控制方法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TL9000质量管理体系下手机研发质量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手机研发管理概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的文献综述 |
1.4 论文思路及研究内容 |
1.4.1 主要的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1.4.4 拟突破的难点或攻克的难关 |
2 手机研发流程及TL9000质量标准 |
2.1 手机研发综述 |
2.1.1 手机研发流程 |
2.1.2 市场需求研究 |
2.1.3 商业机会分析和评审 |
2.1.4 产品技术可行性分析 |
2.1.5 产品策划与定义 |
2.1.6 产品设计与研发 |
2.1.7 试产及评审 |
2.1.8 批量试产及给量产准备 |
2.1.9 手机产品量产 |
2.1.10 销售与售后 |
2.1.11 持续改进与退市 |
2.2 TL9000质量标准介绍 |
2.2.1 TL9000质量标准简介 |
2.2.2 TL9000质量标准结构 |
2.2.3 TL9000质量标准适用范围 |
2.2.4 TL9000质量标准衡量指标 |
2.2.5 TL9000质量标准认证流程 |
3 手机研发质量管理问题 |
3.1 手机研发质量管理特点 |
3.1.1 高度时效性和竞争性 |
3.1.2 质量目标不精确 |
3.1.3 实施过程不确定性 |
3.1.4 客户需求变化频繁 |
3.1.5 智力密集型、高技术性 |
3.2 手机研发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缺乏系统、整体判断 |
3.2.2 手机研发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
3.2.3 注重研发技术,轻视质量管理 |
3.2.4 质量管理力度不够 |
3.2.5 研发成员之间缺少协调沟通 |
3.2.6 测试不到位,硬件/软件存在质量隐患 |
3.2.7 研发文档记录不规范 |
4 基于TL9000质量管理体系控制手机研发过程 |
4.1 手机研发质量计划 |
4.1.1 手机研发质量计划的基本策略 |
4.1.2 手机研发质量计划的内容 |
4.2 手机研发质量保证 |
4.2.1 建立手机研发质量保证体系 |
4.2.2 手机研发质量保证内容 |
4.3 手机研发质量控制 |
4.3.1 手机研发质量控制的基本过程 |
4.3.2 手机研发质量控制内容 |
5 手机研发质量案例 |
5.1 TCL质量管理现状 |
5.1.1 TCL公司简介 |
5.1.2 企业状况分析 |
5.1.3 组织结构 |
5.2 TCL公司手机研发问题 |
5.2.1 未制定明确的业务策略 |
5.2.2 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
5.2.3 缺乏简洁清晰的流程 |
5.2.4 缺乏规范的资源管理 |
5.2.5 缺少有效的项目管理计划 |
5.2.6 缺乏有效的沟通 |
5.2.7 文档管理不规范 |
5.3 TCL手机研发项目的质量控制 |
5.3.1 手机研发项目的质量计划 |
5.3.2 手机研发项目的质量保证 |
5.3.3 手机研发项目的质量控制 |
5.4 手机研发过程控制的效果 |
5.4.1 确保手机研发结构和功能 |
5.4.2 确保手机研发目标的实现 |
5.4.3 规范手机研发质量管理流程 |
5.4.4 确保手机耐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
5.4.5 确保手机研发成本符合设计成本指标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NS公司TDLTE研发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二章 项目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文献综述 |
一、 支持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及简要分析 |
(一)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理论 |
(二) TL9000 质量管理体系理论 |
(三) ISO10006 项目管理质量指南 |
(四) 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理论 |
(五) 质量大师的理论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简要评析 |
(一) 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 |
(二) 对质量管理方法的研究 |
(三) 对项目管理的研究 |
(四) 对质量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应用的研究 |
(五) 文献评论 |
第三章 NS 公司研发项目质量管理开展概述 |
一、 通讯设备行业研发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 |
(一) 自身特点分析 |
(二) 与一般质量管理的比较 |
二、 项目质量管理主要方法的分析 |
(一) 质量体系方法 |
(二) 质量控制方法 |
(三) 质量文化 |
三、 通讯设备研发项目质量管理发展情况 |
四、 NS 公司研发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
(一) NS 公司研发项目中质量管理体系的缺失问题 |
(二) 质量管理工具适用性问题 |
(三) 质量事故的原因不明和缺乏预防措施 |
(四) 质量文化的植入与项目时间限制的冲突 |
第四章 NS 公司 TD LTE 项目质量管理案例分析 |
一、 建立基于项目为主体的 TL9000 质量管理体系 |
(一) 制订实施方案 |
(二) 建立执行团队 |
(三) 分析 TL9000 要求 |
(四) 建立项目的质量管理系统 |
(五) 制订 TL9000 的项目稽核方案和计划 |
二、 选择合理的质量管理方法并适度调整 |
(一) 导入零缺陷质量目标 |
(二) 导入设计评审流程 |
(三) RCA(事故原因分析)/EDA(事故漏检分析)方法的应用 |
三、 建立项目质量文化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 |
一、 本文研究结论 |
二、 问题与对策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A公司产品研发管理流程整合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现实意义 |
1.1.1 零缺陷管理理论 |
1.1.2 产品研发管理流程及其重要性 |
1.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现实意义 |
1.2 公司简介 |
1.2.1 公司前身 |
1.2.2 公司行业地位 |
第2章 A 公司竞争对手分析 |
2.1 A 公司主要竞争对手 |
2.2 A 公司 VS 华为 |
2.2.1 2010 年竞争力对比 |
2.2.2 1998 年竞争力对比 |
2.3 两家公司产品研发的发展轨迹 |
2.3.1 中国本土化产品研发的优势 |
2.3.1.1 中国本土化产品研发的成本优势 |
2.3.1.2 中国本土化产品研发的市场应变优势 |
2.3.2 缩短电信产品研发周期带来的优势 |
2.3.2.1 华为产品研发的快速赶超 |
2.3.2.2 产品研发周期要适应市场和技术发展的要求 |
2.3.3 产品质量是电信企业的生命 |
2.3.3.1 电信行业质量规范 |
2.3.3.2 两家公司的产品质量对比 |
2.3.3.3 产品研发管理流程—华为产品质量提高的秘诀 |
2.3.4 本章小结 |
第3章 A 公司战略分析 |
3.1 A 公司的公司层战略 |
3.2 A 公司的业务层战略 |
3.3 A 公司的研发战略 |
第4章 A 公司提高产品研发竞争力的关键途径 |
4.1 三个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 |
4.2 产品研发竞争力提高的关键-产品研发管理流程 |
第5章 A 公司产品研发管理流程现状分析 |
5.1 JET 产品研发管理流程 |
5.2 SDP 产品研发管理流程及其不同 |
5.3 JET 和 SDP 流程对于产品质量的影响 |
5.3.1 缺少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 |
5.3.2 具体工作流程的质量问题 |
5.4 JET 和 SDP 流程对于产品研发周期的影响 |
5.4.1 产品研发管理流程覆盖范围狭窄 |
5.4.2 串行工作流程延长研发周期 |
5.5 JET 和 SDP 流程对于产品研发成本的影响 |
5.5.1 多种管理流程维护和开发成本高 |
5.5.2 多种管理流程造成信息资源共享不畅 |
第6章 A 公司产品研发管理流程优化 |
6.1 结构化的产品研发管理流程体系造就统一的产品质量 |
6.1.1 质量管理体系 |
6.1.2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
6.1.3 中国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
6.1.4 全球一致的产品质量标准 |
6.2 工作流程的质量改进 |
6.2.1 中国区研发团队组织架构 |
6.2.2 工作流程的优化和质量改进 |
6.3 为缩短产品研发周期的管理流程优化 |
6.3.1 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下的项目管理 |
6.3.2 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下的系统设计 |
6.3.3 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下的硬件开发 |
6.3.4 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下的软件开发 |
6.3.5 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下的系统测试 |
6.3.6 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下的技术评审 |
6.3.7 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下的测试严重等级 |
6.3.8 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下的开发变更管理流程 |
6.3.9 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下的持续改进 |
6.3.10 产品生命周期的强控制力对于缩短产品研发周期的作用 |
6.3.11 并行工作流程对于缩短产品研发周期的作用 |
6.4 管理流程优化成果评估 |
6.5 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下的信息平台 |
6.5.1 电子文档系统 |
6.5.2 技术和决策评审系统 |
6.5.3 开发变更管理系统 |
6.6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对于研发成本的优化 |
参考文献及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面向海底光网络产品的质量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和目的 |
2 文献综述 |
2.1 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 |
2.2 可靠性管理理论的发展 |
2.3 质量和可靠性管理的一般实践 |
2.4 本章小结 |
3 面向海底光网络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 |
3.1 行业背景 |
3.2 公司背景和产品介绍 |
3.3 ISO9000/TL9000 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 |
3.4 Telcordia/Mil-std 可靠性体系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4 面向海底光网络产品质量管理方法的运用 |
4.1 海底产品质量管理的一般原则 |
4.2 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
4.3 原材料供应商的质量管理 |
4.4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
4.5 产品交付后期的质量管理 |
4.6 质量事故案例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对面向海底光网络产品质量管理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移动通信基站工程项目中的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移动通信基站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1.1 中国移动基站工程建设问题分析 |
1.1.1 基站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矛盾 |
1.1.2 基站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1.2 基站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
1.3 基站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可行性 |
第二章 国内外质量管理发展概述 |
2.1 质量管理的概念 |
2.2 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 |
2.3 ISO10006和TL9000体系介绍 |
2.4 质量控制的概念 |
第三章 通过监理制度实现基站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模式分析 |
3.1 质量管理、工程质量控制和通过监理实施基站工程质量控制 |
3.2 通过通信工程监理进行基站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原理 |
3.2.1 工程监理及通信工程监理的发展进程 |
3.2.2 移动通信工程监理与传统建设工程监理的异同点 |
3.2.3 通信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主体和层次及监理在其中的作用 |
3.3 通过通信工程监理进行基站工程质量控制 |
3.3.1 监督基站工程质量流程 |
3.3.2 监督基站工程基本建设程序 |
3.3.3 严格执行工程质量"三检"制度 |
3.4 移动通信工程监理的现状 |
第四章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解决质量控制中的问题 |
4.1 常用数理统计方法 |
4.2 正确设置工程质量控制点 |
4.3 移动通信基站质量考核抽样方案设计 |
第五章 移动通信基站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模式实际运行效果检验 |
5.1 运作效果,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计划应对的措旌 |
5.1.1 通信工程监理机制在北京移动基站工程的运作 |
5.1.2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在基站项目中进行质量控制 |
5.1.3 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计划应对的措施 |
5.2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拓展和深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质量管理起源和演变 |
1.3 质量论证和质量管理体系 |
1.4 质量体系实践和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
1.5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2 大质量系统的协同及其理论基础 |
2.1 三论及其三论统一的思想 |
2.2 和谐与和谐管理 |
2.3 自组织概念和有关理论 |
2.3.1 自组织的概念 |
2.3.2 自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2.3.3 耗散结构理论 |
2.3.4 协同学理论 |
2.4 大质量系统的协同管理 |
2.4.1 大质量和大质量系统 |
2.4.2 大质量系统的特征 |
2.4.3 大质量协同的内涵和特点 |
2.4.4 大质量协同模式与环境 |
2.5 大质量系统协同的数理分析 |
2.5.1 封闭系统 |
2.5.2 开放系统 |
2.5.3 模型的确定 |
2.5.4 优化过程的实施 |
2.6 本章小结 |
3 质量管理体系内涵的深化 |
3.1 质量管理历史回溯与发展趋势 |
3.2 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和演变 |
3.3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理论提升 |
3.4 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信息系统 |
3.4.1 质量信息交流与质量信息系统 |
3.4.2 质量信息的审核 |
3.4.3 有关注意事项和建议 |
3.5 质量管理体系与顾客价值 |
3.5.1 顾客价值的内涵及实现 |
3.5.2 顾客价值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 |
3.6 本章小结 |
4 大质量理念与管理体系一体化 |
4.1 管理体系标准的剧增及其影响 |
4.2 质量概念的拓展过程和大质量的理念 |
4.2.1 符合性质量 |
4.2.2 适用性质量 |
4.2.3 大质量的概念 |
4.3 管理体系一体化及其建设目标 |
4.3.1 对一体化的关注 |
4.3.2 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和风险控制 |
4.4 标准间异同分析 |
4.4.1 差异性审视 |
4.4.2 兼容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管理体系一体化实施与问题 |
5.1 一体化的实现途径分析 |
5.2 一体化实施过程及企业文化的影响 |
5.2.1 常见体系整合方案 |
5.2.2 一体化的实施 |
5.2.3 企业文化的影响 |
5.3 一体化实践分析 |
5.4 问题与优化 |
5.4.1 外部环境的制约 |
5.4.2 功能缺陷 |
5.4.3 指标与绩效改进的缺陷 |
5.5 本章小结 |
6 卓越经营计分卡的提出和实证研究 |
6.1 热电偶超上限温度测试及其启示 |
6.2 传统绩效测量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
6.3 平衡记分卡的概念 |
6.4 平衡记分卡的贡献、优势和不足 |
6.5 卓越经营记分卡 |
6.5.1 平衡记分卡与卓越绩效模式标准的对比分析 |
6.5.2 卓越经营记分卡概念的提出和内涵分析 |
6.6 卓越经营记分卡评价方法 |
6.7 实证研究 |
6.8 本章小结 |
7 卓越绩效的内在机理研究 |
7.1 企业质量工作重心的转变 |
7.2 国家质量大奖及其分析 |
7.2.1 戴明奖 |
7.2.2 欧洲质量奖 |
7.2.3 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 |
7.2.4 我国全国质量管理奖 |
7.2.5 中美质量奖标准对比分析 |
7.3 管理体系改进路线图 |
7.3.1 企业质量管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
7.3.2 CMM模型 |
7.3.3 管理体系成熟度模型(MSMM) |
7.4 自我评估的应用 |
7.4.1 自我评估的概念和内涵 |
7.4.2 自我评估采用的标准和模式 |
7.4.3 自我评估的过程管理 |
7.4.4 自我评估的关键因素和作用 |
7.5 组织学习与自我评估 |
7.5.1 组织学习的概念和模式 |
7.5.2 学习类型的分析 |
7.5.3 包含团队层面的组织学习过程 |
7.5.4 自我评估与组织学习的关系 |
7.6 本章小结 |
8 可持续卓越经营的研究 |
8.1 二元的管理模式 |
8.2 战略弯曲点和绩效曲线的跨越 |
8.3 卓越经营记分卡的改进 |
8.4 柔性和组织形态的分类 |
8.4.1 柔性的概念 |
8.4.2 柔性的类型 |
8.4.3 组织形态的分类 |
8.5 组织转型的路径选择 |
8.5.1 自然轨迹和反向轨迹 |
8.5.2 转型的多种复兴化轨迹 |
8.6 组织学习的作用 |
8.7 案例分析 |
8.8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EMS企业多体系标准与多客户要求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现状综述 |
1.3 研究课题来源、主要内容 |
1.3.1 研究课题来源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EMS行业介绍 |
2.1 EMS产业出现的必然性及特色 |
2.1.1 EMS的含义 |
2.1.2 EMS产业出现的原因 |
2.1.3 EMS产业的主要特色 |
2.2 全球EMS产业的发展 |
2.3 EMS产业所需要的管理体系 |
2.4 EMS行业一般组织运作模式 |
2.5 EMS行业的OEM厂商—客户 |
第三章 多国际管理体系标准及在EMS企业实施现状 |
3.1 多国际管理体系标准简介 |
3.1.1 ISO9001:2000 |
3.1.2 ISO14001:2004 |
3.1.3 OHSAS18001:1999 |
3.1.4 ESD20.20:1999 |
3.1.5 ISO/TS16949:2002 |
3.1.6 ISO13485:2003 |
3.1.7 TL9000:R3.0 |
3.2 实施中的客户要求 |
3.3 多国际标准体系的实施现状 |
第四章 多管理体系标准和多客户要求整合的理论基础 |
4.1 基本概念 |
4.1.1 整合的基本概念 |
4.1.2 管理整合的基本概念 |
4.2 多体系整合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
4.2.1 整合的必然性 |
4.2.2 整合的可行性 |
4.3 管理整合的基本方法 |
4.4 多管理体系整合的原则 |
4.4.1 理念整合原则 |
4.4.2 组织整合原则 |
4.4.3 文件整合原则 |
4.4.4 作业整合原则 |
4.4.5 持续改进整合原则 |
第五章 多国际标准体系和多客户要求整合的思路与方法 |
5.1 整合思路与模式 |
5.1.1 整合思路—多体系整合 |
5.1.2 整合模式—过程模式 |
5.2 整合方法 |
5.2.1 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直接管理过程的整合 |
5.2.2 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支持性管理过程的整合 |
5.3 企业一体化管理系统文件的编制 |
5.3.1 管理手册的编制 |
5.3.2 一体化管理系统程序文件的编制 |
5.3.3 整理和引用支持性文件 |
第六章 管理体系整合需考虑的几个问题 |
6.1 多管理体系整合中的风险管理 |
6.1.1 风险类别 |
6.1.2 风险来源 |
6.1.3 防范措施 |
6.2 多管理体系整合中的文化因素 |
6.2.1 一体化管理体系中的文化因素 |
6.2.2 质量文化 |
6.2.3 环境文化 |
6.2.4 安全文化 |
6.3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信息系统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与资料 |
附录一:缩语解释 |
四、TL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引入与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C市联通基站回传网络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郝时宇.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1)
- [2]在线教育系统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对策研究 ——基于RR公司设计开发项目实践[D]. 袁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3]A公司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及改进研究[D]. 宫恩康.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基于TL9000质量管理体系下手机研发质量管理的研究[D]. 张先苹.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7)
- [5]NS公司TDLTE研发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吴清. 苏州大学, 2013(11)
- [6]A公司产品研发管理流程整合应用研究[D]. 王晓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4)
- [7]面向海底光网络产品的质量管理案例研究[D]. 王猛.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8]移动通信基站工程项目中的质量控制[D]. 王晓飞. 北京邮电大学, 2008(04)
- [9]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拓展和深化的研究[D]. 李江蛟. 南京理工大学, 2007(12)
- [10]EMS企业多体系标准与多客户要求整合研究[D]. 唐新全. 广东工业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