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衍射光学元件减少激光投影系统中的散斑

使用衍射光学元件减少激光投影系统中的散斑

一、使用衍射光学元件减少激光投影系统的斑点(论文文献综述)

张杨柳[1](2021)在《基于双种子曲线扩展的离轴自由曲面反射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轴自由曲面反射光学系统具有结构紧凑、无色差、光效率高、无遮拦等优点,在成像和非成像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该系统在成像光学领域的应用如望远镜、超短焦投影物镜、车载抬头显示器、超光谱成像仪等,在非成像光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激光整形。对于离轴自由曲面反射光学系统设计,很难通过在专利库中寻找到合适的初始结构,然后通过优化获得比较好的光学性能。因此探索离轴自由曲面反射光学系统初始结构的设计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提出了双种子曲线扩展算法(Double seed curve extension,DSCE),用两条种子曲线沿两个相反的方向进行扩展,产生了两组数据点来拟合一个自由曲面。该方法解决了单种子曲线扩展(Seed curve extension,SCE)的过程中,理论计算的法向矢量和实际法向矢量间的误差角累积增大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自由曲面的构建精度。本文使用这种方法设计了离轴反射成像光学系统和离轴反射激光整形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分析了单种子曲线扩展算法(SCE)在计算自由曲面采样点的过程中,理论计算的法向矢量和实际法向矢量间的误差角产生的原因,揭示了误差角随着种子曲线扩展过程会累积增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论文提出了双种子曲线扩展算法(DSCE),该算法首先使用SCE算法计算了第一组数据点,以第一组数据点的最后一个点再作为初始点,然后进行逆向种子曲线扩展,这样就产生了两组数据点。使用这两组数据点进行自由曲面拟合,可以提高自由曲面的构建精度。为了能够设计多个自由曲面,在每个自由曲面的后面引进一个虚拟像点,分析了虚拟像点的位置对系统成像性能的影响。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设计了三个实例:自由曲面离轴单反系统、含两个自由曲面的紧凑型三反系统和“之”字形离轴三反系统。分别用SCE和DSCE这两个算法对这三个系统的初始结构进行设计。结果表明,利用DSCE算法设计的单反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相较于SCE算法由0.3提升到0.9,而紧凑型三反的MTF在20 lp/mm的空间频率下,由0.26提升至0.74,最后一个系统的MTF则整体提升了 0.6。由此可见,DSCE算法设计的系统初始结构的成像质量明显优于SCE算法。接着,以DSCE算法设计的系统作为后续优化的起点,设置多个视场进一步优化后,紧凑型三反系统的MTF在20 lp/mm下各视场均高于0.7,接近衍射极限,优化后的“之”字形三反系统的MTF大于0.6。两个系统的F数分别为2.2和3.4,全视场均为6°<6°,均获得了理想的成像性能。2.应用DSCE算法设计了自由曲面车载抬头显示器系统和超短焦投影系统,两个系统均为离轴反射结构。首先利用DSCE算法对这两个系统初始结构进行构建,在此基础上,利用光学软件进行全视场优化。优化后的抬头显示器系统在2.5 m的虚像视距下投射出260 mm×130 mm的画面尺寸,并且在6 lp/mm的空间频率下,整个眼动范围内的MTF均高于0.5,接近衍射极限,畸变小于2%。超短焦投影系统则实现了 0.35的投射比,在0.5 m的投影距离可以达到56 inch的画面尺寸,且MTF在空间频率0.5 lp/mm下大于0.3,满足设计要求。3.基于DSCE算法、能量映射关系以及等光程原理设计了一个自由曲面离轴双反激光整形系统,且其均匀度相较于SCE算法设计的激光整形系统有一定的提升,均匀度可以达到92.3%,扩束率为6。此外,还探究了扩束率与离轴角对目标面辐照度分布均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扩束率的增大,利用SCE算法和DSCE算法设计的系统均匀度都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并且在扩束率3时均匀度最高。在相同扩束率下,DSCE算法设计的整形系统在目标面产生的辐照度分布的均匀度都高于SCE算法,并且均匀度的变化不大。此外,本文还分析出了离轴角也会进一步影响系统的均匀度,离轴角越大,激光整形系统在目标面产生的辐照度均匀性就越差。最后对系统的装配公差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合理的公差范围。

刘江辉[2](2021)在《基于空域能量积分编码调制的微结构数字光刻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基于数字微反射镜(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的数字光刻方法使用DMD作为动态掩模图案生成装置,有效的避免了使用物理掩模版所引入的加工成本和工艺缺陷,同时也可以结合步进曝光或者扫描曝光等方式获得较好的加工效率和产出率,在二维平面微纳结构加工及三维微纳结构加工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对于基于DMD的数字光刻技术的研究主要围绕在系统结构改善与加工原理优化,缺少对数字光刻技术本身潜力的开发运用。为此,本课题针对DMD器件的类三维空间光场调制能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并探索了这一特性在数字光刻技术中的具体应用,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数字光刻技术低成本、高效率、高灵活性的性能优势。首先,基于数字光刻系统的模型分析。本文在起始章节详细的阐述了基于DMD的数字光刻实验系统及子系统模块,并对其中的核心系统进行了拆解分析,包括照明系统方案的选择与设计、光学检焦方案的选择与设计、投影成像系统的参数耦合分析等。随后结合实验室实际工艺环境与本课题的研究需求,搭建了最小分辨率约为1.3um,曝光视场约为1.4mm×1.05mm的数字光刻实验系统。在此实验系统的基础上,开展了如下研究:(1)结合DMD动态生成掩模图案的特性,在分层切片式的类三维光场多步调控方法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基于脉冲宽度编码调制的类三维光场单步调控方法,并以此建立了DMD像素化光场的类三维调控模型。(2)通过理论推导与实际曝光测试,分析了光敏介质与类三维光场的三维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像素点灰度编码的曝光场均匀性优化技术,在无需成本的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数字光刻系统的加工能力。(3)校正补偿了DMD类三维光场调控中由于脉冲触发沿等因素引起的非线性效应,从而实现了像素点光场强度的精确控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种平面微复眼结构的快速制备,并通过后续的表面形貌及光学性能测试验证了本方法加工复杂三维微结构的有效性。(4)在基于部分相干成像理论的基础上,仿真分析了数字光刻技术在小尺度出现的光学邻近效应现象,并结合DMD类三维光场与光敏介质在二维层面上的相互作用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像素点编码优化的光学邻近效应优化方法,通过编码方式精确控制微反射镜在像方的光场能量并改善投影曝光区域的尺寸,通过逐点修正的方式优化理想曝光图案与实际曝光图案之间的不匹配度。本课题研究了目前数字光刻技术中存在的主要缺陷,且围绕DMD的类三维光场调控技术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通过理论分析、数值仿真与实验验证的方式,验证了本课题提出方案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拓展数字光刻低成本、高效率、高灵活性的工艺特点,并为数字光刻向更低尺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郑秋水[3](2021)在《折反射超短焦投影显示光学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对于显示尺寸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液晶显示器难以同时兼顾价格与性能,因此投影显示技术逐渐成为了市场研究的主流,迅猛发展。超短焦投影显示技术作为其中的前沿产品,由于其屏幕尺寸大、超短焦距、视场角大、亮度高、画质清晰、空间占用率小等优势,在显示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论文对现代显示技术进行了概述,对现有的主要投影技术与产品参数进行了分析,并对本文所需超短焦投影显示光学系统的相关参数进行了计算。分析现有超短焦投影的三种结构形式的优缺点,确定折反射结构作为本设计的结构形式,并对超短焦投影的主要像质评价方式进行了讨论。为建立折反射超短焦投影系统的初始结构,重点针对反射镜的面型构建与计算展开了研究。以旋转抛物面顶点为坐标原点、旋转抛物面对称轴为z(4)轴,建立三维笛卡尔坐标系。根据空间几何光学原理,推导了不同视场下的主光线、子午光线、弧矢光线在理想像面的9个代表像点的坐标表达式。根据功能要求与几何光学原理建立约束方程,求解得到抛物面反射镜的初始面型。在反射镜建模的基础上,对折射部分系统参数进行了分配与具体设计,将两者组合后进行整体优化。系统最终共由9组13片透镜和一片抛物面反射镜构成,焦距为4.37mm,全视场角140°,投射比0.3,可实现在420mm投影距离下投射60英寸画面的超短焦投影物镜,所有视场MTF值均大于0.6@66lp/mm,系统的RMS值小于DMD芯片单个像素尺寸,TV畸变满足人眼视觉需求,其余各残余像差均小于系统焦深。通过对系统的公差分析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容差性能。

张奇[4](2021)在《动态星空模拟器光学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动态星模拟器可用于模拟现实星空场景,是星敏感器的重要测试及标定设备。在半实物仿真试验过程中,星模拟器与星敏感器需要共同安装在飞行模拟转台上,为保持两者光瞳衔接,要求星模拟器需具备超长出瞳距。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围绕星敏感器的测试要求,提出一种基于硅基液晶(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LCoS)的超长出瞳星模拟器光学引擎,重点完成了系统总体设计、投影系统设计、照明系统设计,并对星模拟器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及分析,研究工作可归结为如下内容:(1)根据测试需求,分析了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并对关键光学元件进行讨论,最终确定了星模拟器的总体设计要求,并给出了主要设计指标。(2)研究了照明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阐明了照明系统的设计思想,利用复合抛物面聚光器(Compound Parabolic Concentrator,CPC)对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光源能量进行二次分配,采用望远系统结构并引入复眼透镜对光束进行整形,进一步提高了照明均匀性及能量利用率。通过非序列光线追迹方法对照明系统设计结果进行了评价,照明均匀性优于95%,满足星模拟器的使用要求。(3)研究了投影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投影系统具有小畸变、超长出瞳距的特点,利用埃尔弗目镜作为初始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通过一次成像即实现1250mm的超远平行光出射,并通过序列光线追迹方式对投影系统设计结果进行了分析及评价,证明投影系统畸变小于1%,各视场的几何能量集中度在一个像元尺寸内均大于80%,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在61lp/mm处大于0.4,像差得到较好校正,能满足半实物仿真测试对星点像质的要求。(4)测试了超长出瞳距星模拟器的性能。讨论了星等模拟精度、星间角距等主要参数的实际评价方法,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及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系统星点坐标数据进行修正,结果表明星等模拟精度达到±0.1Mv,星点位置误差小于30″,星间角距误差小于15″,证明星模拟器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可用于星敏感器的地面半实物仿真测试。

卢兴威[5](2021)在《基于DMD的投影系统设计与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真实场景下的红外探测系统的测试具有周期长、成本高,灵活性差等缺点。红外投影系统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出测试红外探测系统所需的真实场景环境,从而快速高效地测试和计算被测红外系统的性能参数指标,在军事、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基于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数字微镜器件)的红外投影系统具有高帧频、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等优点。因此本文对DMD型红外投影系统的设计展开系统性研究。针对红外热像仪的快速测试,提出了一种基于DMD的红外投影系统设计方案,利用系统模拟靶标图像对红外热像仪的参数计算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红外投影系统的成像质量。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DMD的器件结构、工作原理和驱动平台。为了显示高灰度图像,介绍三种典型的灰度调制技术。基于被测红外热像仪参数和DMD芯片参数,给出红外投影系统的设计参数指标和系统设计总体框架图。2、根据红外投影系统的整体框架图,给出照明光学系统和成像光学系统的设计参数,利用Zemax仿真软件分别模拟照明光路仿真图和成像光路仿真图,分析照明光学系统和成像光学系统的设计结果并对成像光学系统进行公差分析。分析现有DMD窗口材料的局限性,更换DMD窗口材料。3、分析红外投影系统的软件设计需求,提出系统软件设计方案,实现对DMD芯片的驱动控制,验证了DMD驱动软件的可行性。分析传统灰度调制技术的局限性,提出两种提高系统帧频的技术方案,验证两种方案分别将系统帧频提高到450Hz和520Hz。基于CUDA技术实现系统实时成像功能,实现数据采集计算功能。4、搭建系统硬件平台,分别用真实靶标和DMD模拟靶标对红外热像仪采集图像进行分析,验证模拟靶标可以采集清晰红外图像。验证红外投影系统的同步设计功能、系统的最高帧频和系统实时成像功能。分析DMD模拟靶标和真实靶标对红外热像仪MRTD和NETD计算结果的不同,得出模拟靶标具有快速测试计算的优势。

庹长富[6](2021)在《应用于车载抬头显示器的高光效微结构膜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车载平视显示(Head up Display,HUD)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通过将显示信息以虚像的形式直接投影在驾驶者的视线方向,不仅丰富了汽车驾驶的乐趣、增加了操作的便捷性,同时还大大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但目前大多数HUD产品均存在着像源图像散射角度和系统结构不匹配的问题,造成在固定的观看区域(眼动范围,Eyebox)之外仍然可以观看到部分明亮显示图像。这个问题导致部分图像光线能量没有得到利用,是HUD系统光效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针对车载HUD系统存在的上述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车载HUD系统的基本结构绘制成像系统的等效光路,分析系统固定观看区域(Eyebox)之外图像光线的来源;再根据等效光路的几何关系,推导Eyebox之外图像光线在像源图像上角度的一般性公式。(2)文章采用设计光学微结构面型将Eyebox之外的图像光线尽可能多地调控到Eyebox内,以单列像素点作为设计单元,通过测量和分析像源图像在散射膜上的发散角度及角度内的能量分布,得到设计的输入条件;计算各列像素点光线刚好进入Eyebox区域的边界条件作为设计的输出条件。根据输入输出条件的特点、光度学理论知识和能量守恒定律,提出了一种设计光学微结构面型的方法。(3)使用MATLAB编程实现设计方法的内容,计算各列像素点的微结构面型。将计算的所有面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整个微结构膜的二维形貌数据,并导入光学仿真软件Light Tools建立微结构膜的光学模型。根据设计参数建立HUD系统的光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并对面型进行反馈优化,得到合适的微结构形貌。(4)使用实验室的无掩膜光刻机进行微结构面型的加工,经过多次加工、测试和补偿优化,得到合适的面型并制作成微结构模板,然后将微结构模板外送压印形成微结构膜样品。根据设计参数搭建HUD实验系统,测试系统的相关参数,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设计的微结构膜对HUD系统能量利用率有不错的改善效果,其显示图像的最大亮度提高了29.5%左右,平均亮度提升了31.8%左右,HUD系统光效明显提高。

王维[7](2021)在《基于显微相位测量偏折术的表面疵病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大力发展科技的背景下,光电子信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微型光电子器件应用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对其微表面缺陷的检测控制有更迫切的需求。结构光检测技术因其相比于共聚焦显微镜或者白光干涉仪而言,具有成本低廉、易工业化的优势,在工业表面检测中发展迅速并占据重要位置。人们发现结构光技术的优势后,逐渐将其中的显微条纹投影技术和显微相位测量偏折术(显微Phase Measuring Deflectometry)应用到显微缺陷检测中。本论文主要从显微相位测量偏折术(显微PMD)进行疵病检测入手,以光路仿真优化及缺陷检测方法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在理论分析上,首先针对反射元件表面疵病建立简单模型,介绍了表面疵病的散射特性,分析并研究了显微PMD的原理及其调制度的原理和特性,阐述了调制度排序相位展开算法和结构光显微实现分辨率扩展的原理。和宏观相位测量偏折系统相比,显微PMD系统采用同轴照明结构,且引入了物镜、分光片等光学元件,因此为了改善成像质量和表面疵病检测的准确性,采用Zemax仿真来优化了光学元件之间的距离。对比初始结构下的结果和优化后的结果,后者在点列图RMS半径上降低了2.73倍;中心视场MTF值提高了3倍,边缘视场弧矢方向MTF提高了接近两倍;波像差减少了3.15倍;减小了畸变和成像模糊。可根据像差理论分析研究光学系统的像差,为后续的优化作进一步指导。基于显微PMD的理论,投射的悬空条纹与待测物体表面的距离δ会影响条纹的对比度,进而影响调制度。因此本文针对疵病检测提出了显微结构光调制分析技术(Micro Structured-Light Modulation Analysis Technique,MSMAT),并推导了显微调制度公式、分析了调制度增强原理和调制度分布特性,然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MSMAT对缺陷检测的有效性。针对相位展开方法,提出了显微调制度排序相位展开,通过仿真和MSMAT进行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针对分辨率扩展成像,通过MSMAT进行了多步相移实验,实验与仿真结果均表明了多步相移能提升调制度结果的质量,并且验证了调制度的结果频谱相较于传统白光的结果频谱更宽。针对不同反射率和不同疵病类型的待测样品进行实验,结果检验了MSMAT缺陷检测的能力,同时讨论实验中影响调制度的因素。

张祎静[8](2021)在《一种分辨率增强的数字微镜器件(DMD)投影系统》文中研究指明在本文中,为了解决在投影系统中的分辨率增强受物理器件尺寸限制的局限性,我们提出了一种利用时间复用和双折射原理来提高数字微镜设备(DMD)投影图像分辨率的系统。我们的系统是由光路结构、电路结构以及代码程序共同协作而实现系统功能的。我们实现了用普通的TN-LCD显示屏调制投影系统中照明所用的激光宽光束,定制了可以产生沿DMD像素对角线一半距离光偏移的重要光学元件,令加载图像信息的DMD器件与TN-LCD的调制实现了同步同频工作,利用人眼的视觉感知特性产生了分辨率倍增的投影成像效果。与现有的研究相比,我们的系统结构中使用的都为不需要机械位移的静态元件,且具有稳定性更高、可靠性更强、可拓展性更强、方案更加新颖、成本更低等优势。系统的实验结果由CCD检测成像,经MATLAB处理分析,被证明实现了两倍的分辨率增强的投影效果。我们还探究得出系统在文字投影的应用中可以实现平滑文字边缘、增强文字可读性、增加图像信息的效果。基于DMD投影技术在各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的系统研究致力于突破现有的器件尺寸限制从而实现更高分辨率的DMD投影系统,并希望在各行业的应用中能突破现有分辨率的技术局限性。

王培人[9](2021)在《桌面式光场显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时代,新型显示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近年来,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和三维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海量的三维数据可以轻易获取,但是此前的三维显示技术由于存在各种缺陷还无法满足人们的预期需求。桌面式光场显示技术是最具潜力和应用前景的下一代三维显示技术,能够以桌面展示的方式用光场显示技术对空间的三维场景及其动态信息进行真三维的重建,可以提高人们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而,目前的桌面式三维光场显示系统还存在视点密度低、视角小、景深受限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以实现高质量的桌面式三维光场显示效果。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水平视差桌面式光场显示实现高视点密度和低串扰的方法研究要点1:传统桌面式立体显示技术由于缺乏单眼的调节刺激,双目会聚距离与单眼调节距离不一致,进而导致辐辏-调节矛盾的冲突。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垂直方向扩散的全息功能屏和基于窄柱透镜阵列实现像素水平调制的桌面式三维光场显示系统,提出了多子单元联合编码算法,可以实现空间中超密集视点的肩并肩插值排布。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实现1 mm-1的超密集视点排布,同时可以为单眼提供4个视点来满足调节刺激,进而消除辐辏-调节矛盾的冲突,最终实现具有自然深度线索的清晰三维图像。研究要点2:液晶面板相邻像素发出的光线由于传统散射背光会导致视点间的严重串扰。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垂直校准的可编程定向背光对散射光线进行有效抑制,并配合人眼跟踪设备以时分复用的方式为观察者提供平滑的运动视差,最终实现视点间的低串扰。实验中,在±20°的视场角范围内利用352个视点实现串扰度低于6%的高质量三维图像。(2)全视差桌面式光场显示实现大视角和高视点密度的方法研究要点3:传统的基于集成成像的光场显示很难同时实现大视场角和高视点密度来呈现高质量的桌面式三维显示效果。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基于投影仪阵列和全息功能屏组成的空间复用体素屏,来代替传统的液晶面板。该方法不仅可以在扩大视角的同时保证高视点密度,同时也可以消除视区跳变并降低混叠效应对三维显示效果的影响。基于所提的方法,使显示系统的视场角从32°扩大到96°,同时再现44100个视点来重建具有连续平滑视差的高质量三维场景。(3)360度环形视区的桌面式三维光场显示提高景深的方法研究要点4:由于透镜阵列固有的聚焦能力和系统光线相交特性的冲突,导致面交织现象的产生,从而限制显示系统的景深和降低显示图像的立体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基于圆锥透镜阵列的桌面式三维光场显示系统的成像特性进行建模分析,提出了基于人眼位置的视点拟合编码优化算法来降低面交织现象的影响,提高环形观看视区的显示景深。实验中,利用该方法实现将显示系统的清晰景深范围从13cm提高到15cm,增强了三维成像的可视化效果。

卢帅[10](2020)在《变焦红外目标模拟器光学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红外目标模拟器可以模拟真实场景的红外特性,为红外待测设备提供精确可控、可重复的红外场景实验条件,可以有效的测试待测设备的各项指标和性能。将连续变焦特性应用到红外目标模拟器可以使得不同焦距、不同视场的待测设备经由目标模拟器投影获得稳定的红外图像。为了满足不同待测设备的视场角匹配,实现多个焦距的连续变焦,本文设计了基于数字微镜阵列的变焦红外目标模拟器光学系统,工作波段范围为3~5μm,口径为120mm,变倍比为4x,可在127~508mm区间内实现连续变焦,视场角变化范围为2°~8°。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研究红外目标模拟器的组成结构与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微镜阵列的工作原理与结构参数,确定了目标模拟器的景象生成器是基于数字微镜阵列的方案。(2)对黑体光源进行分析选择,并用光学设计软件zemax设计了照明系统,使黑体辐射源能均匀的照射在数字微镜阵列表面。为避免照明系统与投影系统相互遮挡设计了分光棱镜,选取了合适的红外材料,并分析计算了分光棱镜的几何结构参数。(3)分析了投影光学系统的技术指标,采用光学被动式消热差法对投影系统进行了消热差设计。利用高斯光学理论求解机械补偿式变焦系统的变焦方程的方法和过程并解出变焦方程解,从而选定初始结构,利用zemax对其进行了设计与优化,并设计了凸轮的变焦曲线来保证投影系统的变焦稳定性。对系统进行公差分析,设定公差范围并进行蒙特卡洛分析来保证其可加工性。并将设计好的投影系统各焦距处的MTF附加到实验图片上并进行逼真度评估来进行成像效果模拟,均达到87%以上的逼真度,可见本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良好。该系统具有匹配多种红外待测设备、像质良好、变焦曲线平滑无拐点等特点,设计结果满足指标要求。

二、使用衍射光学元件减少激光投影系统的斑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使用衍射光学元件减少激光投影系统的斑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双种子曲线扩展的离轴自由曲面反射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自由曲面在离轴反射式光学系统中的应用
    1.3 离轴自由曲面反射光学系统设计方法
        1.3.1 多曲面同步设计(SMS)法
        1.3.2 偏微分方程(PDE)法
        1.3.3 逐点构建-迭代(CI)方法
        1.3.4 种子曲线扩展(SCE)算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安排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DSCE算法的离轴自由曲面反射成像系统设计
    2.1 SCE算法在构建自由曲面时的法向矢量误差累积效应
        2.1.1 SCE算法概要
        2.1.2 误差角的产生
    2.2 DSCE算法
        2.2.1 DSCE算法概要
        2.2.2 自由曲面的拟合
    2.3 离轴反射成像系统光学设计实例
        2.3.1 自由曲面离轴单反光学系统设计
        2.3.2 含两个自由曲面的离轴三反光学系统设计
        2.3.3 “之”字形自由曲面离轴三反光学系统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由曲面在离轴反射成像光学系统中的应用
    3.1 基于DSCE算法的自由曲面车载抬头显示器的光学设计
        3.1.1 HUD系统设计原理及设计指标
        3.1.2 基于DSCE算法设计HUD系统中的自由曲面
        3.1.3 HUD系统设计结果分析
        3.1.4 HUD光学系统的自由曲面加工公差分析
    3.2 基于DSCE算法的超短焦投影系统设计
        3.2.1 超短焦投影系统设计指标
        3.2.2 利用DSCE算法构建超短焦投影系统初始结构
        3.2.3 系统的优化和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由曲面离轴双反激光整形系统设计
    4.1 自由曲面离轴双反激光整形系统设计原理
        4.1.1 建立光源与目标面间的能量映射关系
        4.1.2 自由曲面的构建
    4.2 自由曲面离轴双反激光整形系统设计实例
        4.2.1 系统的构建
        4.2.2 系统扩束率与目标面均匀度间的关系
        4.2.3 离轴角与目标面均匀度间的关系
    4.3 公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基于空域能量积分编码调制的微结构数字光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复制型微纳加工技术
        1.2.1 光学投影光刻
        1.2.2 纳米压印技术
    1.3 生成型加工技术
        1.3.1 电子束直写式曝光
        1.3.2 微球超分辨光刻
    1.4 数字光刻技术
        1.4.1 空间光调制器简介
        1.4.2 基于DMD的数字光刻技术基本工作原理
        1.4.3 基于DMD的数字光刻技术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DMD的数字光刻系统设计及搭建
    2.1 引言
    2.2 基于DMD的数字光刻系统框架
        2.2.1 照明系统
        2.2.2 掩模生成器件:数字微镜(DMD)
        2.2.3 光学投影系统
        2.2.4 光学检焦方案
    2.3 系统集成及调试
        2.3.1 光刻系统整体光路原理图
        2.3.2 数字光刻系统零部件选购与加工
        2.3.3 数字光刻系统调试
    2.4 本章内容小结
第3章 基于DMD的类三维空间光场编码调制技术
    3.1 引言
    3.2 光敏介质的感光模型
        3.2.1 正性/负性光刻胶
        3.2.2 光刻胶的感光模型
    3.3 基于聚合叠加方式的类三维光场多步调控方法
    3.4 DMD类三维光场单步调控方法
        3.4.1 基于空间编码调制的等效灰度调控方法
        3.4.2 基于脉冲宽度编码调制原理的单步调控方法
        3.4.3 基于脉冲宽度编码调制的类三维光场光刻理论
    3.5 基于类三维光场编码技术的曝光场均匀性优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类三维光场调控实现微复眼结构的快速制备
    4.1 引言
    4.2 仿生微复眼的研究现状
    4.3 微复眼设计及成型工艺
        4.3.1 微复眼结构设计
        4.3.2 灰度编码掩模设计
        4.3.3 微复眼的快速制备
    4.4 仿生微复眼制备结果与分析
        4.4.1 微复眼制备结果
        4.4.2 微复眼器件形貌分析
        4.4.3 微复眼光学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基于DMD的数字光刻中邻近效应编码校正技术
    5.1 引言
    5.2 数字光刻相关成像理论
        5.2.1 Huygens-Fresnel原理
        5.2.2 Fraunhofer衍射理论
        5.2.3 部分相干成像理论
    5.3 光学投影光刻中的邻近效应及其优化技术
        5.3.1 光学邻近效应引论
        5.3.2 常见的光学邻近效应优化技术
    5.4 数字光刻中的邻近效应及其编码优化技术
        5.4.1 数字光刻中的邻近效应
        5.4.2 常规光学邻近效应优化技术的局限性
        5.4.3 数字光刻中的邻近效应优化理论
        5.4.4 优化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内容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折反射超短焦投影显示光学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投影显示的发展历史
        1.2.2 现代投影显示技术
        1.2.3 超短焦投影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章节分布
第2章 超短焦投影物镜的基本原理
    2.1 超短焦投影物镜基本参数
    2.2 超短焦投影物镜的结构形式
        2.2.1 折射式超短焦投影结构
        2.2.2 反射式超短焦投影结构
        2.2.3 折反射超短焦投影结构
    2.3 超短焦投影物镜像质评价的主要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折反射超短焦投影物镜反射镜的模型建立
    3.1 初始参数的确定及坐标系的建立
    3.2 零视场像点坐标公式的推导
        3.2.1 零视场主光线像点坐标公式的推导
        3.2.2 零视场子午光线像点坐标公式的推导
        3.2.3 零视场弧矢光线像点坐标公式的推导
    3.3 x视场像点坐标公式的推导
        3.3.1 x视场主光线像点坐标公式的推导
        3.3.2 x视场子午光线像点坐标公式的推导
        3.3.3 x视场弧矢光线像点坐标公式的推导
    3.4 y视场像点坐标公式的推导
        3.4.1 y视场主光线像点坐标公式的推导
        3.4.2 y视场子午光线像点坐标公式的推导
        3.4.3 y视场弧矢光线像点坐标公式的推导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折反射超短焦投影显示光学系统的整体设计
    4.1 折反射超短焦投影物镜参数要求
    4.2 抛物面反射镜面型计算与分析
    4.3 折反射超短焦投影物镜光学设计
        4.3.1 超短焦投影物镜折射部分设计
        4.3.2 超短焦投影物镜整体优化设计
        4.3.3 超短焦投影物镜像质分析
    4.4 超短焦投影物镜公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动态星空模拟器光学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星模拟器国外研究现状
        1.2.2 星模拟器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动态星模拟器的总体设计
    2.1 星光导航基础理论
        2.1.1 星表
        2.1.2 天球参考系
        2.1.3 天球坐标
        2.1.4 恒星的辐射能量
    2.2 动态星模拟器工作原理
    2.3 光学引擎布局及系统总体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态星模拟器照明光学系统设计
    3.1 照明光学系统的设计思想
    3.2 照明光学系统设计及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态星模拟器投影光学系统设计
    4.1 投影光学系统设计思想
    4.2 投影光学系统像质评价及公差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态星模拟器系统性能测试
    5.1 单星张角计算及星等模拟精度测试
    5.2 动态星模拟器星图显示精度分析
        5.2.1 单星位置测试及误差校正
        5.2.2 星间角距误差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基于DMD的投影系统设计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红外仿真技术概述
        1.2.1 直接红外辐射型仿真技术
        1.2.2 红外辐射调制型仿真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红外投影系统的设计原理
    2.1 DMD工作原理
        2.1.1 DMD的结构
        2.1.2 DMD的工作原理
        2.1.3 DMD的工作方式
    2.2 DMD灰度调制技术
        2.2.1 空间灰度调制技术
        2.2.2 时间灰度调制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外投影系统的光学系统设计
    3.1 红外投影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3.1.1 红外投影系统的参数确定
        3.1.2 红外投影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图
    3.2 照明系统设计
        3.2.1 红外光源选择
        3.2.2 照明系统结构选择
        3.2.3 照明光学系统设计
        3.2.4 照明系统设计结果分析
    3.3 成像系统设计
        3.3.1 成像系统参数分析及确定
        3.3.2 成像系统光路设计
        3.3.3 成像系统设计结果分析
        3.3.4 DMD窗口材料更换
    3.4 成像系统公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外投影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方案
        4.1.1 软件设计需求分析
        4.1.2 驱动平台介绍
    4.2 DMD控制软件系统设计
        4.2.1 USB通信模块设计
        4.2.2 数据存储与接收设计
        4.2.3 DMD控制系统设计
        4.2.4 DMD控制软件功能验证
    4.3 .数据处理方案设计
        4.3.1 灰度调制方案分析
        4.3.2 图像数据预处理
        4.3.3 实时成像方案
    4.4 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外投影系统的性能分析
    5.1 红外投影系统功能验证
        5.1.1 图像采集显示结果
    5.2 红外投影系统指标验证
        5.2.1 系统帧频同步性能分析
        5.2.2 系统最高帧频分析
        5.2.3 实时成像性能分析
        5.2.4 红外热像仪参数计算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应用于车载抬头显示器的高光效微结构膜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抬头显示技术的发展
        1.2.2 抬头显示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光学微结构膜在投影系统中的应用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车载HUD技术及设计微结构膜的相关理论
    2.1 车载HUD技术
        2.1.1 车载HUD的原理
        2.1.2 车载HUD的分类
        2.1.3 HUD的构成及主要参数
    2.2 挡风玻璃型HUD的投影系统及存在的问题
        2.2.1 挡风玻璃型HUD的投影系统
        2.2.2 挡风玻璃型HUD投影系统存在的问题
    2.3 光学微结构形貌设计的理论知识
        2.3.1 Snell定律及其矢量形式
        2.3.2 能量守恒定律
        2.3.3 边缘光线理论
第三章 光学微结构膜的设计
    3.1 设计参数的分析
        3.1.1 输入条件的推导
        3.1.2 对输出条件的分析
        3.1.3 输出条件的推导
    3.2 光学微结构面型的设计方法
        3.2.1 主光线偏转(初始)面型的设计
        3.2.2 散射光线收缩面型的设计
    3.3 设计结果的仿真和优化
        3.3.1 微结构面型的设计结果
        3.3.2 微结构面型的仿真分析
        3.3.3 微结构膜提升效果的估算
        3.3.4 微结构面型的反馈优化
第四章 微结构膜的加工及测试评估
    4.1 微结构面型的制备及优化补偿
        4.1.1 光学微结构形貌的制备
        4.1.2 光学微结构形貌的测量及优化补偿
    4.2 车载HUD系统的搭建及系统参数的测量与评估
        4.2.1 车载HUD系统的搭建
        4.2.2 系统参数的测量与评估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基于显微相位测量偏折术的表面疵病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显微表面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显微表面缺陷检测方法
        1.2.2 共聚焦显微术
        1.2.3 干涉法
    1.3 基于结构光的显微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显微相位测量偏折术理论研究
    2.1 显微相位测量偏折术的基本原理
        2.1.1 显微相位测量偏折划痕模型建立
        2.1.2 显微相位测量偏折系统原理
    2.2 显微相位测量偏折术调制度原理分析
        2.2.1 显微系统调制度基本原理
        2.2.2 显微系统调制度特性分析
    2.3 调制度排序相位展开算法
    2.4 显微相位测量偏折术的分辨率扩展成像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显微相位测量偏折系统的光路仿真和优化研究
    3.1 基于Zemax的系统光路仿真
        3.1.1 照明光路
        3.1.2 成像光路
        3.1.3 系统实物图
    3.2 基于Zemax的系统分析
        3.2.1 基本像差分析
        3.2.2 调制传递函数MTF
        3.2.3 波像差
        3.2.4 优化前后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显微结构光调制分析技术研究
    4.1 显微结构光调制分析技术原理
        4.1.1 显微系统调制度增强原理
        4.1.2 显微系统调制度分析
    4.2 显微结构光调制分析技术的调制度仿真
        4.2.1 显微结构光调制分析技术缺陷仿真
        4.2.2 显微结构光调制分析技术相移仿真
        4.2.3 基于显微调制度可靠性的相位展开方法
    4.3 显微相位测量偏折术的实验验证
        4.3.1 显微结构光调制分析技术实验验证
        4.3.2 相位展开算法验证
    4.4 显微相位测量偏折术的分辨率扩展成像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显微反射表面疵病检测的实验研究
    5.1 石墨烯表面缺陷检测的方法分析
    5.2 光纤插针端面检测实验
    5.3 半导体晶片表面缺陷的检测实验研究
    5.4 条形刻痕的检测实验研究
        5.4.1 多步相移调制度辅助的缺陷检测结果
        5.4.2 不同条纹周期调制度辅助的缺陷检测结果
    5.5 分析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

(8)一种分辨率增强的数字微镜器件(DMD)投影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价值
        1.1.2 器件分辨率的发展及局限性
        1.1.3 提升DMD投影分辨率的研究意义
    1.2 非器件分辨率改变的分辨率增强技术研究现状
        1.2.1 近眼显示领域的分辨率增强技术
        1.2.2 一般显示领域的分辨率增强技术
        1.2.3 全息领域的分辨率增强技术
        1.2.4 算法领域的分辨率增强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2 论文结构
2 基于DMD投影系统的分辨率增强的总体方案和原理
    2.1 总体方案设计
    2.2 时间复用原理
        2.2.1 时间复用在分辨率倍增投影中的实现
        2.2.2 人眼的视觉感知特性
    2.3 双折射晶体
    2.4 偏振旋转器
    2.5 DMD器件
        2.5.1 DMD器件的结构
        2.5.2 DMD器件的工作原理
    2.6 本章小结
3 一种分辨率增强的DMD投影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3.1 光学组件参数确认
        3.1.1 双折射元件
        3.1.2 偏振旋转器
    3.2 光路设计
        3.2.1 初始光路结构设计
        3.2.2 改进后的光路结构设计
    3.3 电路设计
    3.4 程序设计逻辑
        3.4.1 程序的整体设计逻辑
        3.4.2 TN-LCD的驱动逻辑
    3.5 程序的代码实现
        3.5.1 程序的代码架构
        3.5.2 top顶层程序
        3.5.3 color_bar模块程序
        3.5.4 de_bounce模块程序
        3.5.5 DMD与液晶屏的同步实现代码逻辑
        3.5.6 PLL调用文件
    3.6 FPGA电路配置
    3.7 本章小结
4 系统的分辨率增强效果的证明和应用实验及分析
    4.1 实验操作
    4.2 实验一: 验证系统对于一般投影图像的实现功能
        4.2.1 实验测试与结果
        4.2.2 结果分析与系统实现功能的证明
    4.3 实验二: 验证系统对于精细的投影图像的实现功能
        4.3.1 实验测试与结果
        4.3.2 结果分析与系统实现功能的证明
    4.4 实验三: 系统在文字投影应用中的实现效果
        4.4.1 实验测试与结果
        4.4.2 结果分析与图像质量评价参数
    4.5 系统参数及讨论分析
        4.5.1 系统的传输效率
        4.5.2 光损耗分析
        4.5.3 系统串扰分析
        4.5.4 投影图像成像轻微模糊的原因分析
        4.5.5 系统优势分析
    4.6 系统在其他应用中的可行方案讨论
        4.6.1 其它波长下的单色光投影应用方案
        4.6.2 多波长下的彩色投影应用方案
    4.7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9)桌面式光场显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桌面式光场显示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桌面式光场显示技术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桌面式三维光场显示技术基础
    2.1 立体视觉原理
    2.2 光场显示原理
        2.2.1 光场显示模型
        2.2.2 集成成像的光场显示原理
        2.2.3 基于全息功能屏的光场显示原理
    2.3 光学系统的理论基础
        2.3.1 光学系统的像差
        2.3.2 非球面光学系统
    2.4 光场显示的评价方法
        2.4.1 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评价
        2.4.2 图像质量评价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低串扰、超密集视点的水平视差桌面式三维光场显示
    3.1 辐辏调节矛盾问题
    3.2 超密集视点的桌面式光场显示系统设计
    3.3 超密集视点的采集和编码
    3.4 超密集视点的串扰抑制设计
    3.5 实时人眼瞳孔跟踪方法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大视角、高视点密度的全视差桌面式三维光场显示
    4.1 全视差桌面式光场显示中视角和视点密度的矛盾
    4.2 大视角和高视点密度的全视差桌面式光场显示系统设计
    4.3 基于空间复用体素屏的图像采集和分组编码
    4.4 非球面复合透镜阵列的设计
    4.5 仿真分析和对比实验
        4.5.1 基于空间复用体素屏和传统液晶面板显示对比
        4.5.2 基于复合透镜联合全息扩散膜与传统单透镜显示对比
    4.6 实验结果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大景深、360度环形视区的桌面式三维光场显示
    5.1 现有集成成像桌面式三维光场显示系统存在的问题
        5.1.1 传统集成成像桌面式三维光场显示系统的局限
        5.1.2 基于圆锥透镜阵列的桌面式三维光场显示系统
        5.1.3 面交织现象对的桌面式三维光场显示系统景深的影响
    5.2 基于360度环形视区的桌面式光场显示系统扩大景深的方法
        5.2.1 基于人眼位置的视点拟合编码算法
        5.2.2 初始合成图像的计算
    5.3 仿真分析和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与创新
    6.2 不足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

(10)变焦红外目标模拟器光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变焦红外目标模拟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2.1 基于数字微镜阵列的目标模拟器
        2.1.1 数字微镜阵列的结构
        2.1.2 数字微镜阵列的工作原理
        2.1.3 红外目标模拟器光学系统的组成与分析
    2.2 变焦光学系统
        2.2.1 变焦系统的基本概念
        2.2.2 变焦系统分类和选取
        2.2.3 机械补偿式变焦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景象生成器光学系统设计
    3.1 照明光学系统设计
        3.1.1 辐射源的选取
        3.1.2 照明方式的结构与选择
        3.1.3 照明系统参数计算
        3.1.4 照明系统设计与分析
    3.2 分光棱镜的设计
        3.2.1 分光结构的选取
        3.2.2 材料的选择
        3.2.3 分光棱镜的参数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焦红外目标模拟器投影光学系统设计
    4.1 投影光学系统设计
        4.1.1 光学系统参数分析
        4.1.2 材料选择与消热差设计
        4.1.3 投影系统的设计与结果
        4.1.4 像质评价与分析
    4.2 凸轮曲线拟合
    4.3 公差分析
    4.4 光学系统成像效果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使用衍射光学元件减少激光投影系统的斑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双种子曲线扩展的离轴自由曲面反射系统设计[D]. 张杨柳. 江南大学, 2021(01)
  • [2]基于空域能量积分编码调制的微结构数字光刻方法研究[D]. 刘江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1(08)
  • [3]折反射超短焦投影显示光学系统的研究[D]. 郑秋水.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4]动态星空模拟器光学关键技术研究[D]. 张奇.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5]基于DMD的投影系统设计与技术研究[D]. 卢兴威.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应用于车载抬头显示器的高光效微结构膜设计[D]. 庹长富.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7]基于显微相位测量偏折术的表面疵病检测方法研究[D]. 王维.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一种分辨率增强的数字微镜器件(DMD)投影系统[D]. 张祎静. 浙江大学, 2021(09)
  • [9]桌面式光场显示关键技术研究[D]. 王培人.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10]变焦红外目标模拟器光学系统设计[D]. 卢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使用衍射光学元件减少激光投影系统中的散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