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林蛙南移繁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善为[1](2019)在《寒露林蛙人工养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属新发现种,在湖南省内和南方多省有分布,目前关于寒露林蛙的研究报道很少。由于其肉质鲜美,被人为乱捕滥杀情况严重,导致其野生种群数量日益减少。目前有部分山区农户尝试人工养殖,由于对其生物学特性了解不够,人工养殖技术欠缺,还未形成经济效益。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通过雪峰山养殖实验基地寒露林蛙人工养殖试验的观察和研究,对寒露林蛙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介绍了人工养殖技术流程,以期能够进一步了解寒露林蛙的生物学特性,规范和引导寒露林蛙人工养殖,为保护利用物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对养殖场建设方案提出了具体设计和要求。3个养殖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养殖场最适宜海拔区间为500~800 m,养殖场周边要有良好森林植被环境;采用了符合养殖实际的产卵、孵化、蝌蚪养殖三池合一的场地建造模式,并在养殖场内外层圈围防止敌害入侵和逃逸,养殖池内采用营造植被的养殖环境设计。2.介绍了人工养殖的技术路线和流程。系统阐明了蝌蚪养殖密度、饵料选择、投放时间和方式、水温控制及蝌蚪期疾病防控和日常管理等技术。越冬前蝌蚪投喂植物性饵料,越冬后投喂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以青蛙全价饲料培养适口性。低温减少饵料投放量,通过控制蝌蚪饲养池水深来调节水温安全过冬,冰冻时注意破冰防止缺氧。3.对变态初期幼蛙、商品蛙养殖和食物驯化方式进行了阐述。通过铺设稻草或枝叶辅助变态幼蛙上岸,使用2龄黄粉虫作为幼蛙开口饵料,采用黄粉虫、青蛙全价饲料和黑光灯诱虫相结合的方式对幼蛙饲养。成蛙冬眠时藏匿于养殖池的枯枝落叶下或疏松泥土表层,通过增加枯草和树叶的厚度保证成蛙安全越冬。对幼蛙养殖出现死亡的问题展开了探讨和原因分析。4.初步研究了生长发育的规律。人工养殖寒露林蛙体重呈现出“慢-快-慢”的生长特点,7~9月体重快速增长,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高峰分别出现在8月底和9月上旬。腿长、体长与体重的变化趋势一致,一龄寒露林蛙平均体重达16.72±3.87g;但体重、体型大小差异大,后期研究重点将尝试分级饲养和饵料驯化等技术。人工养殖寒露林蛙体重与头宽、胫长、腿长、体长之间相关性显着。5.对比分析了人工和自然寒露林蛙种群的肥满度。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无论是肥满度还是重长比,人工养殖的一龄寒露林蛙大于同龄的野生寒露林蛙,与野生二龄及以上寒露林蛙个体无显着差异。表明人工养殖种群个体性状指标优于自然种群,人工养殖能够实现养殖经济效益的提高。6.运用了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从蔬菜或水果品种的选择、复合种养型养殖场建造、饵料供应等技术要点方面为寒露林蛙与蔬菜或水果复合种养模式进行了技术探索,为不同的寒露林蛙人工养殖模式提供了借鉴。
林泽雄,崔惠生,李丕鹏,陆宇燕,姚忠祎,周正彦,王勇[2](2014)在《环渤海区域林蛙资源及其保护》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环渤海区域进行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通过本研究为这一区域的林蛙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多年来的野外调查,结合已有研究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本区域分布林蛙有6种,其中黑龙江林蛙、徂徕林蛙和昆嵛林蛙分布区域狭窄,徂徕林蛙和昆嵛林蛙不仅是中国的特有种,也仅分布于本区域的山东省。林蛙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药用价值巨大,养殖产业不断发展。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林蛙保护问题日显突出。结论环渤海区域是中国林蛙属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东北林蛙养殖的主要地区,应加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蔡乘成[3](2012)在《南方生态型中国林蛙养殖浅谈》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林蛙在南方养殖的优点,以及对仿生态养殖模式和中国林蛙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进行分析。
王立志[4](2010)在《中国林蛙胚胎发育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对中国林蛙胚胎发育时期的划分、胚胎期的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环境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等研究进行了综述。根据胚胎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中国林蛙早期胚胎发育划分为25个时期。中国林蛙胚胎发育到31期时生殖腺开始性别分化。在15~30℃之间,温度越高,雄性比例越大。适量的雌激素可以提高中国林蛙的雌性比例。在7~22℃的温度范围内中国林蛙胚胎均能正常发育,温度越高,发育越快,发育历期越短。这些研究结果为中国林蛙的保护及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国强[5](2010)在《中国林蛙胚胎发育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对中国林蛙胚胎发育时期的划分、胚胎期的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胚胎发育的温度效应等研究进行了综述。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中国林蛙早期胚胎发育划分为25个时期。中国林蛙在胚胎发育到24期以前性腺并没有分化,在24期以后其原生殖细胞向雌性和雄性2个方向分化。胚胎在7~22℃温度范围内均能正常发育,在15~25℃范围内,温度越高,雄性比例越大。
柏永明[6](2009)在《全人工养殖条件下东北林蛙生长发育规律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3月~5月,在佳木斯市莲江口镇枫林东北林蛙全人工养殖场,研究了半人工和全人工养殖的东北林蛙所产蝌蚪在相同饲料和不同饲料饲喂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以期为东北林蛙人工养殖种源引进、蝌蚪饲料配比及其饲养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蝌蚪分为A、B和C组,A和C组蝌蚪为半人工养殖的种蛙所产,B组蝌蚪为全人工养殖的种蛙所产。饲喂T1组饲料的A和B组蝌蚪各时期的体重、体长和尾长大于饲喂T2组饲料的C组蝌蚪。41和46期A和C组蝌蚪体重差异显着(P<0.05),A和B组蝌蚪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A、B和C组蝌蚪的变态率分别为98.4%、79.7%和97.5%;各组蝌蚪成活率均在95%以上;各组蝌蚪在完成变态的时间上差异不显着;T2组饲料的利用率低于T1组。2008年4月~10月对该场养殖的一龄、二龄和三龄东北林蛙的体重(y)、体长(1)、前臂及手长(f)、后肢长(x)和头宽(z)体尺指标进行测量与分析,总结了全人工养殖条件下东北林蛙幼蛙及成蛙的生长发育规律,同时对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探讨。一龄和二龄东北林蛙的体重、体长、后肢长、前臂及手长、头宽的生长速度均大于三龄东北林蛙。一龄、二龄和三龄东北林蛙10月份越冬前的体重分别达到6.85±1.82g,15.68±2.52g,28.31±3.02g,其中二龄东北林蛀平均体重没有达到商品蛙标准(25g),三龄东北林蛙平均体重达到了商品蛙标准。一龄和二龄东北林蛙7月份的绝对生长率最大,三龄东北林蛙8月份的绝对生长率最大;一龄和三龄东北林蛙5月份的相对生长率最大,二龄东北林蛙7月份的相对生长率大于其他月份;各龄东北林蛙的快速生长期主要集中在6月~9月份。不同种源的一龄东北林蛙体重差别显着(P<0.05);东北林蛙体重与各体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显着(P<0.01);东北林蛙各体尺指标之间相的关性显着(P<0.01);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东北林蛙体重与体尺指标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8.374+4.417x+1.246z(R=0.923、R2=0.853、校正R2=0.851)。
王立志[7](2008)在《中国林蛙养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从中国林蛙的半人工养殖技术、全人工养殖技术、南移养殖技术和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等方面对中国林蛙养殖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提供基础的研究资料和理论基础。
王汉屏,王立志[8](2008)在《中国林蛙的热生物学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对中国林蛙卵、胚胎、蝌蚪、幼体和成体等不同发育阶段的热生物学研究进行了综述。温度对中国林蛙不同发育阶段均有不同的影响。11~13℃是卵孵化的最适温度,卵孵化率接近100%,胚胎在7~22℃温度范围内均能正常发育;10~20℃是蝌蚪的最佳生长发育温度,成活率都在95%以上;5℃以下蝌蚪不能完成变态;在15~30℃之间,温度越高,雄性比例越大;15~25℃是成体生活的最适温度。这些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杨淑慧[9](2008)在《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野生动物养殖业是在野外资源逐年下降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主要任务是通过人工养殖提供社会需求的野生动物产品,发展特色经济的同时,减少对野外资源的开发,对濒危物种进行有效的迁地保护。本文根据目标和功能将野生动物养殖业分为生产型、驯化型和保护型,并分别以具有代表性的养殖业为对象,对各类型养殖业的历史、现状、问题进行充分调研,重点研究束缚行业发展的体制问题、机制问题、技术问题等,根据行业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的国情,探讨了各类型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本论文同时还研究了目前我国野生动物养殖业的动物福利状况及其对养殖业的影响,并提出我国现阶段实施野生动物福利的对策。生产型养殖业主要指养殖对象驯化比较完全,在人工环境下能够顺利地完成生长、发育、繁殖的生物学周期,遗传性状上有别于野外种群,可以稳定地提供某种产品的养殖业。一般有较大的养殖规模,产品产量和质量具有不断提升的潜力,技术上和管理流程上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且有配套产业。本文以毛皮动物养殖业为重点,总结出生产型养殖业突出的问题包括:1)体制上缺乏强有力的行业组织和服务体系;2)贸易方式为依赖中间商的传统方式;3)养殖过程中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4)战略上缺乏品牌意识和品种意识。推动生产型养殖业的发展对策包括:1)实行合作社的养殖模式,从体制上保证行业整体协调性和竞争力;2)构建综合服务体系,保障养殖生产各个环节的各项需求;3)在服务体系的带动下,积极推进拍卖贸易方式的进程;4)组建全国的毛皮行业协会,协调各养殖场主合作社的关系,减少国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能力;5)抓住市场波动,利用市场低谷的机会进行行业调整,解决积累的问题。驯化型养殖是在驯化过程中所开展的养殖活动,主要目的是把原来生活在野外的野生动物驯化成为能在人工环境下顺利地完成生长、发育、繁殖的生物学周期并提供产品的一种类型,是生产型养殖的前奏。驯化型养殖一般应仅限于较小范围,还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不具有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是养殖技术研发最集中的阶段。驯化型野生动物养殖业具有试验性和风险性,不具有全民参与性,阶段性技术不具推广性。林蛙养殖业是驯化型野生动物养殖业的代表突出的问题包括:1)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平台的半人工养殖模式效率较低且有潜在的生态风险;2)全人工养殖的发展进程中不能正确对待驯化型养殖的试验性和风险性的特点,存在过早推广、过热投资的现象。驯化型养殖业的发展对策包括:1)谨慎发展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平台的半人工养殖模式,暂时冻结东北林蛙的半人工养殖许可,经过科学的生态风险评估后再作最后决定;2)建立合适的机制,大力推动全人工养殖模式的技术突破;3)全人工养殖技术发展的操作模式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先驱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攻关,形成知识产权;先驱企业与科研单位共同以出售知识产权的方式把技术向养殖企业推广,从而使双方获得经济和技术回报,政府从产业发展中获得社会效益。保护型养殖业是指以迁地保护为主要目的野生动物养殖业。其主要目标是人为提供合适的环境,使得从野外救护的动物能够顺利繁殖,扩大种群,同时实施科学、严格的遗传管理和行为管理,使养殖对象仍然具备适应野外坏境的潜力,为野外再引入提供动物储备。保护型野生动物养殖业要求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扩大种群数量;通过遗传管理尽量降低遗传多样性丢失的速度;通过行为管理保持行为上具有野外适应能力。保护型养殖业的主体是城市动物园、野生动物园和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保存了大量的物种,积累了宝贵的养殖经验,但是空间限制性大、每个物种的种群数量较小、濒危物种的种群管理能力较低和普遍缺乏行为管理;2)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中心是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的最佳模式,但是救助的物种数量少,资金短缺。保护型养殖业的发展对策包括:1)在保护功能上应区别对待动物园和野生动物繁育中心,对动物园实行濒危物种养殖准入制度,把物种迁地保护的重心放在野生动物繁育中心;2)提倡保护型养殖主体的多元化,推动实施“以虎养虎”模式,实现自主发展。人工饲养野生动物的福利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我国野生动物养殖业的动物福利问题包括:1)饲养管理的一般性流程中缺乏动物福利理念;2.)公众的动物福利观念淡薄;3)缺乏动物福利有关立法和科学指导。动物福利发展对策包括:a.教育公众关心动物福利问题;b.科学了解动物的福利需求,加强科学指导能力;c.通过人工选择改造动物行为,使福利需求更容易满足;d.推进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建设;e.推进野生动物福利制度建设进程时应积极努力,但不能操之过急。
陈伟庭,李东风[10](2007)在《中国林蛙胚胎后期性腺发育的形态学观察》文中认为采用解剖学方法,对南移后的中国林蛙胚胎后期性腺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南移后的中国林蛙胚胎后期的性腺发育基本正常,环境的变化并未对其产生不良影响.文章结果为研究无尾两栖类的生殖腺发育提供了基础资料,并为北蛙南移提供依据.
二、中国林蛙南移繁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林蛙南移繁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寒露林蛙人工养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寒露林蛙生物学特性 |
1.1.1 寒露林蛙地理分布 |
1.1.2 寒露林蛙形态特征 |
1.1.3 寒露林蛙生活繁殖习性 |
1.1.4 寒露林蛙生物学特性 |
1.2 林蛙的价值 |
1.3 国内外林蛙人工养殖研究现状 |
1.4 寒露林蛙人工养殖研究现状及养殖前景 |
1.4.1 人工养殖研究现状 |
1.4.2 养殖前景 |
1.5 研究背景和依据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寒露林蛙人工养殖场建设 |
2.1 寒露林蛙人工养殖试验基地概况 |
2.2 寒露林蛙人工养殖场建设 |
2.2.1 场地选择 |
2.2.2 养殖场建设 |
2.2.3 养殖场内环境设置 |
2.2.4 喂食台 |
2.2.5 灯光诱虫设施 |
2.2.6 降温喷水设施 |
2.2.7 寒露林蛙人工养殖场平面示意图 |
2.3 讨论 |
3 寒露林蛙人工养殖技术 |
3.1 寒露林蛙蝌蚪的饲养 |
3.1.1 试验技术路线 |
3.1.2 分池饲养及放养密度 |
3.1.3 蝌蚪的饵料选择及投放 |
3.1.4 蝌蚪池的水质水温调控 |
3.1.5 蝌蚪期行为观察 |
3.1.6 日常饲养管理 |
3.1.7 蝌蚪期疾病防控 |
3.1.8 讨论 |
3.2 幼蛙及成蛙养殖 |
3.2.1 变态幼蛙管理 |
3.2.2 幼蛙饲养 |
3.2.3 幼蛙驯食 |
3.2.4 日常管理 |
3.2.5 疾病防控 |
3.2.6 寒露林蛙幼蛙及成蛙行为观察 |
3.2.7 成蛙越冬习性观察与管理 |
3.2.8 讨论 |
4 生长发育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时间 |
4.1.2 试验材料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寒露林蛙体重变化 |
4.2.2 寒露林蛙体重分布 |
4.2.3 寒露林蛙腿长、体长变化 |
4.2.4 寒露林蛙头长、头宽、体宽变化 |
4.2.5 寒露林蛙胫长、胫宽变化 |
4.2.6 寒露林蛙生长率 |
4.2.7 寒露林蛙体重与体尺关系 |
4.3 讨论 |
5 人工养殖寒露林蛙与野生寒露林蛙的对比 |
5.1 实验材料 |
5.2 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6 寒露林蛙与蔬菜或水果复合种养技术探索 |
6.1 复合种养技术要点 |
6.1.1 蔬菜或水果品种的选择 |
6.1.2 复合种养型养殖场建造 |
6.1.3 寒露林蛙的饵料供应 |
6.2 问题分析 |
6.2.1 实现有机蔬菜或水果的可持续性发展 |
6.2.2 提高了寒露林蛙养殖的效益 |
6.2.3 运用了循环农业发展理念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寒露林蛙人工养殖照片集 |
致谢 |
(2)环渤海区域林蛙资源及其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种及分布 |
2 资源利用 |
2.1 药用和食用价值 |
2.2 农林牧害虫的防控价值 |
2.3 教学科研价值 |
3 保护现状及建议 |
3.1 大力加强东北林蛙的人工养殖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管理 |
3.2 尽快开展林蛙的基础研究和本地调查, 全面掌握资源现状 |
3.3 积极推动林蛙的保护力度, 提高林蛙保护级别, 建立有效的野生资源监测机制 |
3.4 全面启动保护行动计划, 科学规范的进行物种保护和栖息地恢复 |
3.5 加强林蛙保护宣教, 增强民众的保护意识 |
(3)南方生态型中国林蛙养殖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林蛙南方养殖优势 |
1.1 生长期: |
1.2 活饵料: |
1.3 生态环境: |
1.4 哈士蟆油含量: |
1.5 经济效益: |
2 中国林蛙南方养殖模式 |
3 中国林蛙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 |
(5)中国林蛙胚胎发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林蛙胚胎发育时期的划分 |
2 中国林蛙胚胎期的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 |
3 中国林蛙胚胎发育的温度效应 |
(6)全人工养殖条件下东北林蛙生长发育规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东北林蛙生物学特性 |
1.2.1 林蛙种类 |
1.2.2 东北林蛙分类地位 |
1.2.3 东北林蛙生活习性 |
1.3 东北林蛙全人工养殖技术 |
1.4 全人工养殖东北林蛙面临问题 |
1.5 全人工养殖东北林蛙发展对策 |
1.6 东北林蛙生长发育规律研究状况 |
1.6.1 国内对东北林蛙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
1.6.2 国外对东北林蛙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
2 试验养殖场概况 |
2.1 养殖场气候条件 |
2.2 养殖场设施 |
2.3 养殖场经营现状 |
3 东北林蛙蝌蚪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动物 |
3.2.2 饲养条件 |
3.2.3 饲料配方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蝌蚪体重变化 |
3.3.2 蝌蚪体长变化 |
3.3.3 蝌蚪尾长变化 |
3.3.4 蝌蚪体重分布 |
3.3.5 蝌蚪成活率 |
3.3.6 蝌蚪饵料系数 |
3.4 讨论 |
4 幼蛙及成蛙生长发育规律 |
4.1 研究目的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动物 |
4.2.2 饲养条件 |
4.2.3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东北林蛙体重变化 |
4.3.2 东北林蛙体重分布 |
4.3.3 东北林蛙体尺变化 |
4.3.4 东北林蛙生长率 |
4.3.5 东北林蛙体重与体尺的关系 |
4.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中国林蛙养殖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林蛙的半人工养殖技术研究 |
2 中国林蛙的全人工养殖技术研究 |
3 中国林蛙的南移养殖技术研究 |
4 中国林蛙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的研究 |
(8)中国林蛙的热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林蛙胚胎的热生物学研究 |
2 中国林蛙蝌蚪的热生物学研究 |
3 中国林蛙幼体和成体的热生物学研究 |
(9)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中国当代野生动物养殖简史 |
1.3 发展野生动物养殖的意义 |
1.3.1 野生动物养殖与野生动物保护 |
1.3.2 野生动物养殖与野生动物产品利用 |
1.4 野生动物养殖业的争议 |
1.4.1 动物福利与伦理 |
1.4.2 食品安全与重大疾病 |
1.4.3 生态安全 |
1.4.4 拯救物种的置疑 |
1.5 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业发展中的问题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生产型野生动物养殖业 |
2.1 生产型野生动物养殖业的特点 |
2.1.1 养殖对象驯化比较完全 |
2.1.2 具有基本完善的产业链和稳定的配套产业 |
2.1.3 养殖规模大,养殖数量多 |
2.1.4 养殖技术比较成熟,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
2.2 中国当代生产型野生动物养殖业的发展历程 |
2.2.1 体制的形成与演变 |
2.2.2 中国毛皮动物养殖业的大起大落 |
2.2.3 中国毛皮动物养殖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2.3 中国毛皮动物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
2.3.1 毛皮动物养殖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于体制的制约 |
2.3.2 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业中科研与实践的脱节 |
2.3.3 缺乏本土品种意识 |
2.3.4 缺乏品牌意识 |
2.3.5 缺少服务体系的支撑 |
2.3.6 毛皮动物养殖业技术人才匮乏 |
2.4 生产型野生动物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
2.4.1 实行合作社的经营模式 |
2.4.2 构建综合服务体系 |
2.4.3 积极推进拍卖贸易方式的进程 |
2.4.4 加强全国的毛皮行业组织建设 |
2.4.5 加强野生动物养殖中的科学研究 |
2.4.6 充分利用市场波动进行行业调整 |
2.5 本章小结 |
3 驯化型野生动物养殖业 |
3.1 驯化型野生动物养殖业的特点 |
3.1.1 驯化型养殖具有试验性和风险性 |
3.1.2 驯化型养殖不具有全民参与性 |
3.1.3 驯化型养殖阶段性技术成果不具推广性 |
3.2 驯化型野生动物养殖业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3.2.1 林蛙养殖业现状 |
3.2.2 林蛙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
3.3 驯化型野生动物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
3.3.1 谨慎发展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平台的半人工养殖模式 |
3.3.2 大力推动全人工养殖模式的技术突破 |
3.3.3 推动全人工养殖技术突破的操作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4 保护型野生动物养殖业 |
4.1 保护型野生动物养殖业的原则要求 |
4.1.1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扩大种群数量 |
4.1.2 降低遗传多样性下降的速度 |
4.1.3 保持行为上具有野外适应能力 |
4.2 中国保护型野生动物养殖业的现状与问题 |
4.2.1 动物园在保护型养殖中的积极作用 |
4.2.2 动物园在保护型养殖中的局限性 |
4.2.3 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中心在保护型野生动物养殖中的作用 |
4.2.4 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中心的局限性 |
4.2.5 "以虎养虎"模式可行性的探讨 |
4.3 中国保护型野生动物养殖业拘可持续发展对策 |
4.3.1 提倡保护型养殖主体和模式的多元化 |
4.3.2 区别对待动物园与野生动物繁育中心在保护型养殖中的作用 |
4.3.3 积极推进"以虎养虎"模式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业福利现状与可持续发展 |
5.1 动物福利概念及其对野生动物养殖业的影响 |
5.1.1 动物福利的产生和发展 |
5.1.2 动物福利对野生动物养殖业的影响 |
5.2 中国人工养殖野生动物福利状况 |
5.2.1 饲养管理的一般性流程缺乏动物福利理念 |
5.2.2 公众的动物福利观念淡薄 |
5.2.3 缺乏动物福利有关立法 |
5.2.4 动物福利工作缺乏科学的指导 |
5.3 中国动物福利状况对野生动物养殖业的影响 |
5.3.1 福利状况差降低了野生动物养殖业发展的潜力 |
5.3.2 较差的福利直接影响养殖业的形象 |
5.4 中国动物福利发展对策 |
5.4.1 教育公众关心动物福利问题 |
5.4.2 提高科学技术对动物福利实践的指导能力 |
5.4.3 通过人工选择降低动物的福利需求 |
5.4.4 推进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建设 |
5.4.5 动物福利制度的逐步推进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中国林蛙胚胎后期性腺发育的形态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中国林蛙南移繁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寒露林蛙人工养殖技术研究[D]. 杨善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2]环渤海区域林蛙资源及其保护[J]. 林泽雄,崔惠生,李丕鹏,陆宇燕,姚忠祎,周正彦,王勇. 蛇志, 2014(01)
- [3]南方生态型中国林蛙养殖浅谈[J]. 蔡乘成.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13)
- [4]中国林蛙胚胎发育的研究进展[J]. 王立志. 家畜生态学报, 2010(05)
- [5]中国林蛙胚胎发育的研究进展[J]. 王国强.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6)
- [6]全人工养殖条件下东北林蛙生长发育规律的初步研究[D]. 柏永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09(07)
- [7]中国林蛙养殖技术研究进展[J]. 王立志. 陕西农业科学, 2008(04)
- [8]中国林蛙的热生物学研究进展[J]. 王汉屏,王立志. 四川动物, 2008(03)
- [9]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D]. 杨淑慧. 东北林业大学, 2008(10)
- [10]中国林蛙胚胎后期性腺发育的形态学观察[J]. 陈伟庭,李东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