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梅酒生产工艺和非生物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苏凡[1](2021)在《发酵型梅酒的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徐影平[2](2021)在《青梅汁加工关键技术及贮藏期品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宋志雪[3](2020)在《复合果酒酿造中的氰化物、甲醇工艺研究及HACCP构建》文中认为荔波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州,是旅游的好去处,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荔波盛产的青梅、蜜柚和提子,当地酒企利用它们酿制的复合型果酒酒体丰满、色泽诱人、柔和爽口、果香浓郁、酒香怡人,深受旅游者的喜爱(罗光琳,2018)。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日益增强。为了给消费者提供安全风险低且产品质量高的食品,对复合型果酒采取相应的安全控制体系对贵州复合果酒产业发展具有更深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针对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从原料种植环境、酿造、包装等过程的食品安全指标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结果分析建立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生产过程的品质安全风险防控措施评价体系。深入剖析青梅、蜜柚和提子种植环境及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情况,探索影响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质量安全关键因素,为此类复合型果酒的原料种植、生产加工安全管控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为荔波县科技力量助力农户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酿造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风险进行危害分析,确定了原料验收、酿造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和复合型果酒微生物危害三个风险关键控制点,并建立了HACCP计划实施表,及时对风险控制点进行评估、纠偏,降低了食品质量安全的风险,保证了产品的合格率,降低了质量管理上的经济投入。(2)对复合型果酒发酵原料的种植基地环境和原料进行重金属(铅、镉、汞、砷)和农药残留(六六六)的检测,通过测定结果与国家标准要求对比,判断复合型果酒中重金属残留量和农药残留量均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但种植过程中为避免果农的违规使用肥料、除草剂和生长激素等农药,需加强对果农的培训和要求,保证发酵原料符合绿色食品种植要求,不使用化肥,禁止使用除草剂、含有机氯、有机磷的农药,防止在种植过程中污染发酵原料。(3)对青梅酒和蜜柚酒在酿造过程中会出现氰化物和甲醇含量偏高的情况,本文研究筛选出粉末活性炭和天然沸石等两种对果酒中氰化物和甲醇处理效果较好的吸附剂进行了深度研究,考察了吸附剂使用量、作用时间和作用温度对氰化物和甲醇含量的影响,以及对果酒感官评分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以吸附剂使用量、作用时间和作用温度为响应因子,以果酒的感官评分为响应值,确定最佳工艺。结果显示:每100mL青梅酒原液使用粉末活性炭6.5g,作用时间1.8h,作用温度35℃时,果酒中氰化物的含量为6.6mg/L,感官评分为90.8分;每100mL蜜柚酒原液使用天然沸石12g,作用时间3h,作用温度35℃时,果酒中甲醇的含量为0.9g/L,感官评分为92.5分,该条件下处理后青梅酒中氰化物和蜜柚酒中甲醇含量均符合GB2757《蒸馏酒及其配制酒》和Q/LBCH《青梅果酒》的要求,且感官评价良好,均为最佳控制工艺关键参数。(4)通过对12%vol复合型果酒进行高温灭菌工艺条件的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灭菌温度85℃,灭菌时间15min时,果酒的感官评分为92.4分,其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既满足了国家标准的灭菌要求,又保存了果酒的口感与品质。
赵玲燕[4](2020)在《青梅果酒高效性能酵母筛选及其复合酵母发酵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的研究是以贵州荔波县的野生青梅为原料,发酵生产的青梅果酒为对象,青梅果酒的酿造除了优质的原料外,还需要优良的酵母菌种作为酿造基础。针对目前青梅酒在生产工艺上存在的问题,容易出现酒体果香欠佳、口感粗糙、酒体过酸、浑浊变色等问题,导致市场对青梅酒的反应偏冷淡,市面上常见的青梅酒多是浸泡青梅酒,这严重阻碍了青梅果酒开拓市场。为此,本论文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酿造生产,以贵州省荔波县野生梅林的青梅果实和土壤、酱香型五轮次酒醅和成品曲以及当地市售的五种米曲作为分离源,筛选高效性能酵母;再以生产上发酵良好的青梅果酒发酵液为分离源,筛选出生产现场优良酵母;然后在原青梅果酒酿造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采用筛选出的高效性能酵母和生产现场优良酵母进行复配发酵,并对此复合酵母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在此优化生产工艺上指导企业产业化生产出一款香气浓郁、口感协调且适合荔波旅游发展的特色青梅果酒。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从荔波县野生梅林的青梅果实和土壤、第五轮酱香型酒醅和成品曲以及当地市售五种米曲中分离出400株酵母,通过五级筛选得到一株高效性能酵母J-1;从青梅果酒生产中发酵良好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00株酵母,通过三级筛选得到一株生产现场优良酵母QF-9。(2)对所选J-1菌株进行生长特性和耐受性进行研究,确定了J-1菌株生长的最适温度和p H值;以及对乙醇、葡萄糖、二氧化硫、柠檬酸和温度的耐受能力。结果表明:J-1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4℃,最适生长p H值为5.5;J-1菌株对乙醇、葡萄糖、二氧化硫、柠檬酸和温度耐受性能最大值分别为12%vol、50%、500 mg·L-1、50 g·L-1、55℃。通过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J-1酵母菌为戴尔有孢圆酵母。(3)复合酵母发酵青梅果酒时,采用单因素与正交实验对其复合酵母进行发酵工艺研究,以总酸、残糖、酒精度和感官评分作为评价指标,结果得出该工艺最佳条件为:接种复配比为1:1、总接种量为5%、发酵温度为26℃、料水比为1:2。(4)采用HPLC、GC-MS对复合酵母最佳工艺下酿造的青梅果酒、原单菌(BV菌种)发酵的青梅果酒或青梅发酵液进行有机酸含量和风味物质评价。结果表明:在原BV菌株发酵酒的基础上,复合酵母青梅果酒在总酸和挥发酸上分别降低了5.3%、33.3%,其中苹果酸和柠檬酸总量降低了3.67%,感官评分为93分,比原BV酵母青梅果酒提高了11分;BV单菌株发酵酒检测出39种风味物质,而复合酵母发酵酒检测出44种风味物质,其中酯类和醇类比BV单菌株发酵酒分别提高了5.53%、17.36%,酸类和其他类分别降低了16.89%、54.43%。
丁鼎[5](2020)在《基于DMAIC的啤酒非生物稳定性改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的生产企业已经走到了一个转型的阶段,从依靠低廉的成本到进行产品的创新。目前中国啤酒市场竞争激烈,Q啤酒公司将目光放到海外市场,但是啤酒作为一种快速消费产品,长时间运输储存会产生浑浊现象,所以非生物稳定性的提高对公司产品在海外的拓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DMAIC改善模式已经对中国的制造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啤酒是一种稳定性不强的胶体溶液,生产流程与传统装配业有着很大的区别,DMAIC模式在啤酒产品中还没有实际的改善案例可供参考。本文将结合啤酒自身特点对DMAIC模式的进行规划,使其更适用于啤酒生产流程,总结相关经验为国内企业推广DMAIC改进模式提供一个实际案例。本文首先对当前国内啤酒市场进行调查,了解国内外生产企业对DMAIC模式的应用情况,掌握目前国内外针对啤酒非生物稳定性的研究成果。对目前Q啤酒公司的非生物稳定性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生产流程中的缺陷,并结合啤酒产品特点对DMAIC模式进行规划。其次通过定义、测量、分析、改善、控制五个阶段对生产流程进行改善。在定义阶段使用柏拉图、高阶流程图(SIPOC)等方法确定本次改善范围在发酵和过滤工段;测量阶段进行测量系统验证(MSA)、过程能力分析、因果分析、潜在失效模式分析(FEMA)等方法确定以下缺陷因素:速冷前温度、冷贮时间、过滤速度、预涂配方、硅胶选择、PVPP添加量及硅胶添加量;分析阶段运用实验设计(DOE)、统计过程控制(SPC)等方法对测量阶段确定的因素进行实验分析,对速冷前温度和冷贮时间进行交互实验分析;对预涂配方进行新工艺实验;调整过滤速度,获得最佳过滤效果;选择新的硅胶型号,确保过滤质量;对PVPP和硅胶的添加进行交互实验,取得最佳搭配配方;改善阶段将分析阶段实验所得的配方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当中,采用双样本T检验法进行验证;控制阶段对改善成果进行跟踪验证,将新的工艺配方进行具体化、书面化,建立新的标准化操作书(SOP),并对原材物料和相关控制指标进行进一步控制。最后追踪改善成果,回顾整个改善流程,对本次DMAIC模式进行进一步分析。通过本次DMAIC改进模式,啤酒产品的货架期浊度由1.24EBC降低到0.76EBC,最大限度降低了啤酒经过长时间储藏和运输后产生的浊化现象,不仅为企业提升了产品质量,更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啤酒工艺改善的改进流程,可以为相关啤酒生产企业进行参考。
王凘璐[6](2019)在《四川‘南高’果梅品种选择与繁育栽培技术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果梅(Prunus mune Sieb.et Zucc.),蔷薇科(Rosaceae)李属(Prunus L)植物,营养丰富,是我国南方地区加工食品中非常具有潜力的一个经济树种。近年来,随着果梅业的快速发展,果梅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选择品质好、产量高、适宜自然条件的果梅已成为地方果梅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四川地区的果梅优良品种选育与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方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本文以‘白加贺’‘莺宿’‘胭脂梅’‘南高’‘大白梅’‘大青梅’为试验材料,旨在选出最适宜四川地区栽培的果梅品种,并对选出的优良品种进行栽培管理初步研究、种苗繁育研究等,丰富四川地区果梅的品种优选理论,提升四川果梅品种质量;分析优良品种原产地与四川现有引种栽培地的气候,探讨其在四川地区引种的适宜性,为下一步的大规模栽培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最后对四川果梅产业进行探讨及展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四川崇州、浙江奉化、日本和歌山等地引进‘白加贺’‘莺宿’‘胭脂梅’‘南高’,以及大邑本地种‘大白梅’‘大青梅’,基于坐果率、生长指标、分枝特性、叶片特性、果实特性、果实内含物、产量、枸橼酸含量、果实外观及风味等选择标准,选出表现最好的品种为‘南高’,进入结实期的‘南高’平均树高为3.3m,平均地径为4.75cm,平均冠幅达到4.9m2以上,叶片较其他品种而言更小,果实品相好,年平均产量能可达每株32.73kg,平均单果重达到18.91g,果肉质地细腻,香味浓郁,无苦涩味,总糖含量为1.33%,总酸含量为5.77%,维生素含量为5.67%,为典型的“高酸低糖”水果;可溶性固形物为10.15%,果肉可食率高达90.48%,超过普通果梅标准的4.13%。(2)基于不同的建园方式、修剪方式、管理技术措施试验,建议‘南高’采用缓坡建园,修剪为自然开心形,果实年产量明显增高,且坐果数达到最高、病果数达到最低;栽培管理中增强3年抚育技术管理,套种油用牡丹等经济作物,可以最大化的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收益。(3)通过对‘南高’进行播种量试验、嫁接试验,最适宜‘南高’的播种量在每亩5080kg之间;最适宜“南高”嫁接方法为切接法,其平均成活率高达90.3%,最佳嫁接时间为每年的2月3月中旬,接穗粗度在0.751.25cm之间。(4)四川地区‘南高’现有引种栽培地与原产地日本和歌山县相比,平均纬度在2832℃之间,纬度更低;绵阳、达州、广元、乐山等地,有一定的垂直差异,气候对比也较明显;四川地区‘南高’适宜的年均温主要集中在11.3℃18.5℃之间;适宜降雨量在682mm1278mm之间。(5)四川果梅业发展较早,加工类型丰富,但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对四川果梅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刘功德,苏艳兰,黄富宇,艾静汶,阮濯礼,张芬,李有祥,方石桂[7](2018)在《青梅的功能价值及加工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青梅具有独特的功能价值,市场发展潜力大。本文对青梅的营养价值、药用和保健价值、文化价值、加工利用研究进展、加工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对青梅的加工利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青梅可持续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罗光琳[8](2018)在《复合型果酒产业化关键工艺技术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是以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的自然资源青梅、柚子和提子三果为原料,先进行单一果酒发酵工艺优化,然后通过复合工艺关键技术优化,再经陈酿而成酒体丰满、色泽诱人、柔和爽口、果香浓郁、酒香怡人、营养成分丰富和风味独特的复合型果酒,很好的弥补了单一果酒色、香、味、格的不足,深受消费者青睐。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综合利用青梅、柚子和提子的营养和风味特点,还可以有效解决销售难和烂果的状况、提高水果的附加值、丰富市场品种,对带动果农增收,提升企业竞争力,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与成熟的葡萄酒生产工艺相比较,复合型果酒产业化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因此,本论文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对复合型果酒生产菌种进行选择并确定,然后探索复合型果酒各单一果酒(青梅酒、柚子酒和提子酒)的发酵工艺,再将各单一果酒进行复合,优化研究复合工艺关键技术参数,以指导企业产业化生产,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考察青梅、柚子和提子的外观和理化指标,规定了其收购标准。根据考察不同菌种下青梅、柚子和提子发酵液的发酵时间、发酵度、降糖速率等发酵性能,并分析其酒精度、总酸和感官评价,优化菌种选育工艺,结果发现:酵母菌种BV818适宜青梅酒发酵,酵母菌种RV171适宜柚子酒发酵,酵母菌种RV002适宜提子酒发酵。(2)采用单因素与正交优化试验对青梅酒、柚子酒、提子酒的发酵工艺关键参数进行研究,考察发酵完成后各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酒精度和感官评价等因素,优化其发酵工艺,结果发现:影响青梅酒、柚子酒和提子酒发酵产酒精能力的最优水平组合分别为酵母接种量0.05%、初始p H3.5、发酵温度27℃,酵母接种量0.03%、初始p H3.9、料水比2:1,酵母接种量0.03%、料水比1:1、发酵温度27℃,在此工艺条件下得到的酒精度分别为13.4%vol、13.3%vol、12.3%vol,各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且感官评价良好。(3)采用酿造好的青梅酒、柚子酒和提子酒进行复合,结合单因素与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试验,以配料比、催陈温度和催陈时间为响应因子,以复合型果酒感官评价为响应值,优化其复合工艺。结果发现:在配料比3:2:1,催陈温度50℃,催陈时间60d的条件下复合型果酒感官评价为92.6,且理化指标与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郭筱雯[9](2016)在《青梅酒高效酵母的分离筛选及发酵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青梅果汁的各项理化指标的测定,得到青梅的可溶性固形物为5.8%,还原糖含量为2.5%,总酸含量为5.6414%,单宁含量为0.21%。说明青梅是一种低糖,高酸,单宁含量极高的酿酒原料,单宁等成分会使酿造出的青梅酒有很强的独特风味,其高酸含量特性决定应该选择特殊酵母进行酿酒。从产自云南大理,不同成熟度的优质青梅的果皮果肉上分离出的菌株,通过形态鉴定及分子鉴定,鉴定出30株酵母菌株,共分属5个种,其中已知种4种,分别为:Pichia guilliermondi、Candida oleophila、Hanseniaspora guilliermondii、Clavispora lusitaniae。通过杜氏管产气试验,初筛获得26株产乙醇酵母菌株;根据酒精产量,菌株对SO2、酸度、酒精、糖度的耐受性,从26株中复筛出两株优质酵母:PG19(Pichia guilliermondi))与CL1(Clavispora lusitaniae),可以用于青梅果酒的发酵。通过单因素实验与4因素4水平的正交实验对菌株CL1与PG19对青梅发酵的发酵条件(含糖量、含SO2量、pH值、温度)进行研究,以杜氏管起酵时间与产气量为评价指标进行打分,最终得出CL1号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加入7%的糖与40ppm的SO2,调酸至pH5.5,28℃恒温培养;PG19号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加入4%的糖与50ppm的SO2,调酸至pH5,28℃恒温培养。
聂荣[10](2014)在《浸泡型杨梅酒非生物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杨梅色鲜味美,风味独特,是我国特有的水果之一。优质杨梅果肉的含糖量为12%-13%,含酸量为0.5%-1.1%,富含纤维素、矿质元素、维生素和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果胶及8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其果实中钙、磷、铁含量要高出其他水果10多倍。杨梅果肉中还含有丰富的类黄酮和花色素成分,具有较强的抗癌、抗衰老和抗氧化的作用。杨梅的加工产品很多,而杨梅酒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杨梅酒的加工不仅解决了杨梅贮藏难的问题,使杨梅的利用价值得到了更大的提升。本文主要研究影响浸泡型杨梅酒非生物稳定性的多方面因素,为解决浸泡型杨梅酒色泽变化和产生沉淀等问题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获得了一次性检测浸泡型杨梅酒中4种酚类物质的色谱条件,研究不同处理的杨梅酒中多酚含量、花色苷含量和吸光值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的关系。研究表明,通过热烫、焦亚硫酸钠和柠檬酸3种处理后的浸泡型杨梅酒中花色苷和多酚含量都比未经过任何处理的浸泡的杨梅酒中花色苷和多酚含量高,3种处理后的酒其吸光值也高于未经过任何处理的浸泡的杨梅酒。且酚类物质含量最高的浸泡型杨梅酒的花色苷含量也最高,两者结果一致。2.对影响浸泡型杨梅酒花色苷稳定性的因素pH、光照和温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浸泡型杨梅酒在pH≤3.0时,花色苷较稳定;在避光的环境下,花色苷降解速率较慢,在光照下容易分解。花色苷在浸泡型杨梅酒中高温60℃时降解速率快,在低温4℃时稳定。金属离子、氧气和糖对花色苷也有不利影响。3.选择适用于浸泡型杨梅酒的护色剂与澄清剂,研究单一和复合的护色剂对浸泡型杨梅酒的护色效果,得到最佳的护色剂组合,即最优护色剂组合为0.06g/L氯化钙+0.1g/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5g/L柠檬酸+0.15g/L山梨酸及其钾盐;最优澄清剂组合为0.06g/L明胶+0.5g/L硅藻土+0.3g/L硅胶。为浸泡型杨梅酒无硫护色和澄清度的稳定研究奠定了基础。4.研究没食子酸和芦丁对浸泡型杨梅酒澄清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没食子酸和芦丁的添加对浸泡型杨梅酒澄清稳定性都有显着性的提高。且对其色度无影响。两者复合使用时效果最佳,最优组合为0.25g/L没食子酸+0.04g/L芦丁
二、梅酒生产工艺和非生物稳定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梅酒生产工艺和非生物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复合果酒酿造中的氰化物、甲醇工艺研究及HACCP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原料的概述 |
1.1.1 青梅 |
1.1.2 蜜柚 |
1.1.3 提子 |
1.2 果酒的概述 |
1.2.1 果酒的发展现状 |
1.2.2 果酒行业的发展趋势 |
1.3 复合型果酒的概述 |
1.3.1 复合型果酒的功效 |
1.3.2 复合型果酒的发展现状 |
1.3.3 复合型果酒的质量安全现状 |
1.3.4 荔波复合型果酒的质量安全现状 |
1.4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的概述 |
1.4.1 HACCP的作用 |
1.4.2 HACCP体系的原理 |
1.5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1 课题来源 |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酿造过程中安全风险关键控制点的确认和识别 |
引言 |
2.1 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酿造过程中危害分析 |
2.1.1 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酿造工艺 |
2.1.2 危害性分析 |
2.2 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酿造过程中安全风险关键控制点的确定 |
2.2.1 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酿造过程中危害分析工作单 |
2.2.2 建立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HACCP计划表 |
2.2.3 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关键限值的制定依据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原料种植环境及酿造过程中安全指标的检测 |
引言 |
3.1 实验材料 |
3.1.1 样品来源 |
3.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原料种植环境的监测 |
3.2.2 发酵原料的检测 |
3.2.3 酿造过程中果酒甲醇的检测 |
3.2.4 酿造过程中果酒二氧化硫的检测 |
3.2.5 酿造过程中果酒氰化物的检测 |
3.2.6 酿造过程中果酒微生物的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原料种植环境的监测结果 |
3.3.2 酿造原料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检测结果 |
3.3.3 酿造过程中果酒甲醇、二氧化硫和氰化物的检测结果 |
3.3.4 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检测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荔波特色复合型果酒质量安全关键工艺技术研究 |
引言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主要材料 |
4.1.2 试剂及药品 |
4.1.3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粉末活性炭对青梅酒氰化物含量影响的工艺研究 |
4.2.2 天然沸石对蜜柚酒甲醇含量影响的工艺研究 |
4.2.3 复合型果酒高温灭菌工艺研究 |
4.2.4 果酒安全指标的测定 |
4.2.5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粉末活性炭对青梅酒氰化物含量影响的工艺研究 |
4.3.2 蜜柚酒发酵甲醇风险点控制工艺研究 |
4.3.3 复合果酒高温灭菌工艺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4)青梅果酒高效性能酵母筛选及其复合酵母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青梅概述 |
1.1 青梅的生物学特征 |
1.2 青梅的种类与分布 |
1.3 青梅的营养成分 |
1.4 青梅的营养价值 |
1.5 青梅的发展现状 |
2 荔波野生青梅概述 |
3 青梅果酒的研究现状 |
3.1 青梅果酒发酵菌种的研究 |
3.2 青梅果酒生产工艺的研究 |
3.2.1 青梅原料的选择 |
3.2.2 青梅果酒发酵液的研究 |
3.2.3 青梅果酒酵母发酵方式的研究 |
3.3 青梅果酒其他方面的研究 |
4 青梅果酒面临的问题 |
5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5.1 课题来源 |
5.2 研究目的意义 |
5.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青梅果酒复合酵母筛选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酵母菌分离源及菌种来源 |
1.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2.1 材料 |
1.2.2 试剂 |
1.2.3 仪器 |
1.2.4 培养基的配制 |
1.3 方法 |
1.3.1 酵母分离源的采集和处理 |
1.3.2 菌种的保藏和活化 |
1.3.3 高效性能酵母筛选 |
1.3.4 生产现场优良酵母筛选 |
1.3.5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高效性能酵母筛选 |
2.1.1 酵母菌分离纯化 |
2.1.2 酵母筛选 |
2.2 生产现场优良酵母筛选 |
2.2.1 酵母菌分离纯化 |
2.2.2 菌株筛选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效性能酵母的生长特性及鉴定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种来源 |
1.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2.1 材料 |
1.2.2 试剂 |
1.2.3 仪器 |
1.2.4 培养基的配制 |
1.3 方法 |
1.3.1 菌株形态学观察 |
1.3.2 J-1菌株的生长特性 |
1.3.3 耐受性试验 |
1.3.4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株J-1的形态学观察 |
2.2 菌株的生长曲线 |
2.2.1 J-1菌株的生长曲线 |
2.2.2 QF-9菌株生长曲线 |
2.2.3 J-1菌株与QF-9菌株生长曲线对比 |
2.3 生长条件的测定 |
2.3.1 最适生长温度 |
2.3.2 最适生长pH值 |
2.4 耐受性试验 |
2.4.1 菌株对乙醇的耐受性测试 |
2.4.2 菌株对葡萄糖的耐受性测试 |
2.4.3 菌株对SO2的耐受性测试 |
2.4.4 菌株对柠檬酸的耐受性测试 |
2.4.5 菌株对温度的耐受性测试 |
2.5 菌株J-1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酵母的确定及其复合酵母发酵工艺优化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1.1 材料 |
1.1.2 试验试剂 |
1.1.3 试验仪器 |
1.2 方法 |
1.2.1 菌株的活化 |
1.2.2 青梅发酵液的制备 |
1.2.3 单因素试验 |
1.2.4 正交试验 |
1.2.5 青梅果酒品质分析 |
1.2.6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 |
2.1.1 接种方式的确定 |
2.1.2 复合酵母接种时间的确定 |
2.1.3 复合酵母复配比的确定 |
2.1.4 复合酵母总接种量的确定 |
2.1.5 复合酵母发酵温度的确定 |
2.1.6 发酵液起始pH值的确定 |
2.1.7 发酵液料水比的确定 |
2.1.8 起始发酵糖度的确定 |
2.1.9 复合酵母发酵时间的确定 |
2.2 正交试验 |
2.3 青梅果酒风味物质及品质分析 |
2.3.1 理化指标分析 |
2.3.2 HPLC法分析果酒有机酸 |
2.3.2 GC-MS法分析果酒风味物质 |
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版 |
(5)基于DMAIC的啤酒非生物稳定性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背景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DMAIC理论概述和非生物稳定性概述 |
2.1 DMAIC模式介绍 |
2.2 啤酒非生物稳定性概述 |
2.3 改善流程工具 |
2.4 本章小结 |
3 Q啤酒公司非生物稳定性现状及分析 |
3.1 Q啤酒公司简介 |
3.2 啤酒生产工艺分析 |
3.3 DMAIC改善方案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DMAIC的产品改善数据收集和分析 |
4.1 对关键质量特性定义 |
4.2 测量阶段 |
4.3 分析阶段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DMAIC的非生物稳定性改善与控制 |
5.1 改善阶段 |
5.2 控制阶段 |
5.3 本章小结 |
6 非生物稳定性改善效果分析 |
6.1 改善成果追踪 |
6.2 进一步分析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四川‘南高’果梅品种选择与繁育栽培技术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2.1 国内外果梅分布概况 |
1.1.2.2 四川地区野生果梅分布概况 |
1.1.2.3 果梅的价值 |
1.1.2.4 果梅生态学研究 |
1.1.2.5 果梅引种繁育研究 |
1.1.2.6 果梅栽培技术研究 |
1.1.2.7 果梅加工品开发利用 |
1.2 研究目的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不同果梅品种选择试验研究 |
2.1 试验点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四川不同果梅品种生长指标测定 |
2.3.2 四川不同果梅品种坐果率测定 |
2.3.3 四川不同果梅品种分枝特性观测 |
2.3.4 四川不同果梅品种叶片性状观测 |
2.3.5 四川不同果梅品种果实性状特性观测 |
2.3.6 四川不同果梅品种果实内含物测定 |
2.3.7 四川不同果梅品种不同果梅品种近3年果实产量观测 |
2.3.8 四川不同果梅品种枸橼酸含量测定 |
2.3.9 四川不同果梅品种的果实外观及风味观测 |
2.3.10 四川不同果梅品种主成分分析 |
2.4 试验结果 |
2.4.1 四川不同果梅品种生长指标对比 |
2.4.2 四川不同果梅品种坐果率对比 |
2.4.3 初步选择 |
2.4.4 四川不同果梅品种分枝特性对比 |
2.4.5 不同果梅品种叶片表型性状对比 |
2.4.5.1 叶长 |
2.4.5.2 叶宽 |
2.4.5.3 叶面积 |
2.4.5.4 叶厚 |
2.4.6 不同果梅品种果实性状特性分析 |
2.4.7 四川不同果梅品种果实外观及风味分析 |
2.4.8 四川不同果梅品种果实内含物及营养物质分析 |
2.4.8.1 不同果梅品种果实品质测定 |
2.4.8.2 不同果梅品种果实糖酸比分析 |
2.4.8.3 不同果梅品种果实营养成分分析 |
2.4.9 不同果梅品种近3年鲜果产量分析 |
2.4.10 四川不同果梅品种枸橼酸含量分析 |
2.4.11 四川不同果梅品种主成分分析 |
2.4.12 小结 |
第3章 ‘南高’栽培管理初步研究 |
3.1 试验点概况 |
3.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3.2.1 不同建园方式对果梅‘南高’的影响 |
3.2.2 不同修剪方式对果梅‘南高’的影响 |
3.2.3 不同管理技术措施对果梅‘南高’的影响 |
3.2.4 ‘南高’物候观测 |
3.2.5 ‘南高’病虫害调查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南高’建园方式分析 |
3.3.2 ‘南高’修剪方式分析 |
3.3.3 ‘南高’造林成本分析 |
3.3.4 ‘南高’物候 |
3.3.5 ‘南高’主要病虫害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南高’种苗繁育技术研究 |
4.1 试验点概况 |
4.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4.2.1 ‘南高’播种量试验 |
4.2.2 ‘南高’嫁接试验 |
4.2.2.1 嫁接方法 |
4.2.2.2 不同嫁接时间试验 |
4.2.2.3 接穗粗度试验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南高’播种试验量分析 |
4.3.2 ‘南高’嫁接试验分析 |
4.3.2.1 不同嫁接方法对‘南高’嫁接成活率、新梢长、接穗萌芽率的影响 |
4.3.2.2 不同嫁接时间对南高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4.3.2.3 接穗粗度对‘南高’嫁接成活及生长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四川‘南高’气候生态适宜性分析 |
5.1 ‘南高’原产地自然概况 |
5.2 ‘南高’现有栽培试验地自然概况 |
5.3 ‘南高’原产地与四川现有栽培地海拔气候比较 |
5.4 ‘南高’现有栽培试验地气候特征 |
5.5 四川大邑、绵阳试验点土壤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优良果梅品种‘南高’ |
6.1.2 ‘南高’栽培管理技术 |
6.1.3 ‘南高’种苗繁育技术 |
6.1.4 四川‘南高’生态适宜性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7)青梅的功能价值及加工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青梅的功能价值 |
1.1 青梅的营养价值 |
1.2 青梅的药用和保健价值 |
1.3 青梅的文化价值 |
2 青梅的加工利用研究进展 |
2.1 青梅初加工产品 |
2.2 青梅酒、醋 |
2.3 青梅饮料 |
2.4 青梅蜜饯、果酱 |
2.5 青梅叶加工利用研究现状 |
3 青梅加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3.1 部分青梅加工产品缺乏适宜产品质量标准支撑 |
3.2 青梅加工技术装备整体相对落后 |
3.3 部分青梅加工品质良莠不齐 |
4 青梅加工利用的前景 |
(8)复合型果酒产业化关键工艺技术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原料概述 |
1.1 青梅 |
1.2 柚子 |
1.3 提子 |
2 果酒的概述 |
2.1 发酵果酒 |
2.2 复合型三果(青梅、柚子、提子)果酒 |
2.3 复合型果酒的功效 |
2.3.1 杀菌作用 |
2.3.2 消化作用 |
2.3.3 防治心血管病 |
2.3.4 抗氧化作用 |
2.4 复合型果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 复合型果酒发展存在的问题 |
2.6 复合型果酒的发展前景 |
3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3.1 课题来源 |
3.2 研究意义 |
3.3 研究内容 |
3.3.1 果酒工业生产菌种的选择与确定 |
3.3.2 单一三果酒发酵工艺技术优化研究 |
3.3.3 复合型果酒关键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第二章 果酒工业生产菌种的选择与确定 |
引言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主要材料 |
1.2 试验药品 |
1.3 仪器和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青梅、柚子和提子的收购标准 |
2.1.1 外观要求 |
2.1.2 理化指标 |
2.2 青梅酒、柚子酒和提子酒生产菌种的选育 |
2.2.1 接种发酵 |
2.2.2 感官评价 |
2.2.3 理化分析 |
2.3 数据处理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生产原料收购标准的确定 |
3.2 生产菌种的确定 |
3.2.1 青梅酒生产菌种的确定 |
3.2.2 柚子酒生产菌种的确定 |
3.2.3 提子酒生产菌种的确定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一果酒发酵工艺优化研究 |
引言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主要材料 |
1.2 试验药品 |
1.3 仪器和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青梅酒产业化发酵工艺关键参数的优化研究 |
2.1.1 青梅酒发酵单因素试验 |
2.1.2 青梅酒发酵正交试验优化 |
2.2 柚子酒产业化发酵工艺关键参数的优化研究 |
2.2.1 柚子酒发酵单因素试验 |
2.2.2 柚子酒发酵正交试验优化 |
2.3 提子酒产业化发酵工艺关键参数的优化研究 |
2.3.1 提子酒发酵单因素试验 |
2.3.2 提子酒发酵正交试验优化 |
2.4 理化指标测定 |
2.4.1 酒精度、总糖、总酸的测定 |
2.4.2 挥发酸的测定 |
2.4.3 总二氧化硫的测定 |
2.4.4 游离二氧化硫的测定 |
2.4.5 干浸出物的测定 |
2.5 微生物指标测定 |
2.5.1 菌落总数的测定 |
2.5.2 大肠菌群的测定 |
2.6 感官评价 |
2.7 数据处理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青梅酒产业化发酵工艺关键参数的优化研究 |
3.1.1 青梅酒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3.1.2 青梅酒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1.3 青梅酒理化指标结果分析 |
3.1.4 青梅酒微生物指标及感官评价结果分析 |
3.2 柚子酒产业化发酵工艺关键参数的优化研究 |
3.2.1 柚子酒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3.2.2 柚子酒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2.3 柚子酒理化指标结果分析 |
3.2.4 柚子酒微生物指标及感官评价结果分析 |
3.3 提子酒产业化发酵工艺关键参数的优化研究 |
3.3.1 提子酒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3.3.2 提子酒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3.3 提子酒理化指标结果分析 |
3.3.4 提子酒微生物指标及感官评价结果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果酒关键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引言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主要材料 |
1.2 试验药品 |
1.3 仪器和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复合果酒的单因素试验 |
2.1.1 不同配料比对复合型果酒品质的影响 |
2.1.2 不同催陈温度对复合型果酒品质的影响 |
2.1.3 不同催陈时间对复合型果酒品质的影响 |
2.2 响应面优化复合型果酒的复合工艺 |
2.3 复合型果酒质量指标测定 |
2.3.1 理化指标的测定 |
2.3.2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
2.3.3 感官评价 |
2.4 数据处理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复合工艺的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3.1.1 不同配料比对复合型果酒品质的影响 |
3.1.2 不同催陈温度对复合型果酒品质的影响 |
3.1.3 不同催陈时间对复合型果酒品质的影响 |
3.2 复合工艺的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
3.2.1 响应面试验设计与结果 |
3.2.2 响应面试验方差分析及回归方程拟合 |
3.2.3 响应面试验各因子交互作用 |
3.2.4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3.3 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结果分析 |
3.3.1 复合型果酒理化指标结果分析 |
3.3.2 复合型果酒微生物指标结果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图版 |
(9)青梅酒高效酵母的分离筛选及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果酒的概述及发展意义 |
1.3 青梅概述 |
1.4 青梅果酒研究现状 |
1.5 酵母菌的筛选与形态特征 |
1.6 酿酒酵母的分离鉴定 |
1.7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目标 |
1.8 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1.8.1 技术路线图 |
1.8.2 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
1.8.3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2 实验材料 |
2.1 原料 |
2.2 试剂 |
2.3 培养基 |
2.4 仪器与设备 |
3 实验方法 |
3.1 酵母菌的分离 |
3.2 酵母菌 26S rDNAD1/D2区序列分析鉴定 |
3.2.1 酵母菌基因组DNA提取 |
3.2.2 26S的PCR扩增与电泳 |
3.2.3 26S rDNA测定与分析 |
3.3 酵母菌形态特征观察鉴定 |
3.3.1 产孢子观察 |
3.3.2 酵母假菌丝的观察 |
3.3.3 酵母形态及菌落特征观察 |
3.4 酵母菌的初筛 |
3.5 酵母菌的耐受性测定 |
3.5.1 酒精耐受性 |
3.5.2 高糖耐受性 |
3.5.3 SO_2耐受性 |
3.5.4 低pH耐受性 |
3.6 酵母菌的复筛 |
3.6.1 酵母菌产酒精能力测定方法 |
3.6.2 感官评定标准 |
3.7 青梅的各项理化指标测定 |
3.7.1 青梅汁的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
3.7.2 青梅汁的还原糖测定 |
3.7.3 青梅果汁的总酸测定 |
3.7.4 青梅果汁中的单宁含量(滴定法) |
3.8 单因素实验 |
3.8.1 单因素糖 |
3.8.2 单因素SO_2 |
3.8.3 单因素PH |
3.8.4 单因素温度 |
3.9 正交试验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酵母菌的分离结果 |
4.2 酵母菌DNA的提取与鉴定结果 |
4.3 酵母菌形态鉴定结果 |
4.4 酵母菌的初筛结果 |
4.5 酵母菌的耐受性结果 |
4.5.1 酵母菌耐酒精结果 |
4.5.2 酵母菌耐酸结果 |
4.5.3 酵母菌耐SO_2结果 |
4.5.4 酵母菌耐糖结果 |
4.6 酵母菌的复筛结果 |
4.6.1 酵母的产酒精能力 |
4.6.2 酵母发酵果酒的感官评定结果 |
4.7 青梅果汁的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
4.8 青梅酒发酵单因素试验结果 |
4.8.1 CL1号菌各单因素条件对起酵时间的影响 |
4.8.2 CL1号菌各单因素条件对产气量的影响 |
4.8.3 PG19号菌各单因素条件对起酵时间的影响 |
4.8.4 PG19号菌各单因素条件产气量的影响 |
4.9 青梅酒发酵正交试验结果 |
4.9.1 CL1号菌的正交实验的起酵时间结果与分析 |
4.9.2 CL1号菌的正交实验的产气量结果与分析 |
4.9.3 PG19号菌的正交实验的起酵时间结果与分析 |
4.9.4 PG19号菌的正交实验的产气量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酵母菌的分离 |
5.1.2 酵母菌的鉴定 |
5.1.3 酵母菌的筛选 |
5.1.4 青梅酒发酵工艺的关键技术参数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10)浸泡型杨梅酒非生物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杨梅资源的简介 |
1.1.1 杨梅的地域分布及品种 |
1.1.2 杨梅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
1.2 杨梅的开发现状 |
1.2.1 杨梅的栽培现状 |
1.2.2 杨梅的加工利用现状 |
1.3. 杨梅酒加工中出现的问题 |
1.3.1 杨梅酒的种类 |
1.3.2 杨梅酒加工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
1.3.3 杨梅酒护色机理的研究 |
1.3.4 杨梅酒澄清机理研究 |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1 浸泡型杨梅酒酚类物质成分分析 |
1.5.2 浸泡型杨梅酒花色苷稳定性研究 |
1.5.3 浸泡型杨梅酒无硫护色和澄清技术的研究 |
1.5.4 浸泡型杨梅酒贮存过程的稳定性研究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浸泡型杨梅酒中多酚类物质成分的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浸泡型杨梅酒酚类物质液相色谱测定条件 |
2.2.2 浸泡型杨梅酒中酚类物质的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 |
2.2.3 不同处理浸泡型杨梅酒中花色苷含量 |
2.2.4 不同处理浸泡型杨梅酒吸光值 |
2.3 小结 |
第三章 影响浸泡型杨梅酒中花色苷稳定性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pH值对浸泡杨梅酒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3.2.2 光照对浸泡型杨梅酒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3.2.3 温度处理对浸泡型杨梅酒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3.2.4 糖对浸泡型杨梅酒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3.2.5 金属离子对浸泡型杨梅酒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3.2.6 氧气对浸泡型杨梅酒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浸泡型杨梅酒护色和澄清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护色剂对浸泡型杨梅酒色泽影响 |
4.2.2 不同澄清处理对浸泡型杨梅酒透光率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芦丁和没食子酸对浸泡型杨梅酒贮存稳定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芦丁对浸泡型杨梅酒稳定性的影响 |
5.2.2 没食子酸对浸泡型杨梅酒稳定性的影响 |
5.2.3 芦丁-没食子酸对浸泡型杨梅酒稳定影响 |
5.3 小结 |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梅酒生产工艺和非生物稳定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发酵型梅酒的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D]. 苏凡. 西华大学, 2021
- [2]青梅汁加工关键技术及贮藏期品质研究[D]. 徐影平. 西华大学, 2021
- [3]复合果酒酿造中的氰化物、甲醇工艺研究及HACCP构建[D]. 宋志雪. 贵州大学, 2020(01)
- [4]青梅果酒高效性能酵母筛选及其复合酵母发酵工艺研究[D]. 赵玲燕. 贵州大学, 2020(04)
- [5]基于DMAIC的啤酒非生物稳定性改善研究[D]. 丁鼎.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四川‘南高’果梅品种选择与繁育栽培技术初步研究[D]. 王凘璐.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7]青梅的功能价值及加工研究进展[J]. 刘功德,苏艳兰,黄富宇,艾静汶,阮濯礼,张芬,李有祥,方石桂.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8(04)
- [8]复合型果酒产业化关键工艺技术优化研究[D]. 罗光琳. 贵州大学, 2018(01)
- [9]青梅酒高效酵母的分离筛选及发酵工艺研究[D]. 郭筱雯. 西南林业大学, 2016(05)
- [10]浸泡型杨梅酒非生物稳定性研究[D]. 聂荣.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